新医改政策十篇

时间:2023-04-07 21:41:59

新医改政策

新医改政策篇1

关键词:新医改;中医药;政策目标

1 前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十分关注中医药工作,围绕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在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确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中医药事业,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新医改以来的中医药政策,期望寻找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试图理清我国中医药政策的发展脉络,对于提高政策水平,制定科学高效的政策措施具有借鉴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2 新医改(2009-2016)以来中医药政策脉络分析

(一)新医改以来(2009-2016)中医药政策及其目标梳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医改的一级目标。随后颁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0421)分别提出了二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配套政策,具体包括中医标准化、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医院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医护理等方面。具体政策如下:

疾病预防控制方面:先后颁布《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纲要(2013-2020年)》、《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不断细化中医预防的二级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中医标准化方面:《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的三级目标。

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方面:先后出台《加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信息交流有关事项》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验收指标体系(试行)》。

中医院建设方面:《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关于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提出了“中医院建设”目标的具体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先后出台《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指南(试行)》、《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

中医护理方面:出台了《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文件。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提出二级目标:发挥中医药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十二五规划”,提出二级阶段性目标。随后出台《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了二级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进行了进一步具体化。

十三五期间,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完善中t药政策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提出了到2020年中医药在健康服务、政策体系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继承、中医药创新、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二级阶段性目标。随后出台的“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加强中医药发展,包括中医传承与发展、中医医疗保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建设、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资源保护等目标。

(二)新医改以来我国中医药政策脉络

依据上文对新医改以来中医药政策目标的梳理及分析,可以了解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规划的核心思想,探索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脉络。国家针对不同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特点,制定了中医药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分别出台了2009-2011、2011-2015以及2015-2020年等不同阶段的中医药发展政策,确保了政策的及时更新及政策目标的可行性。

2009-2010阶段: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从2009年到2020年医药卫生工作的任务,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指导思想。2009年4月颁布《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预防、中医药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重点工作。

十二五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十二五规划”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

十三五阶段:《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指出了十三五阶段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加快发展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发展中医特康复健康养老服务等,繁荣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3 政策建议

当前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和其他部门的政策措施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纵观中医药事业国家层面颁布的政策,围绕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总目标衍生出一系列分目标和配套政策。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深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大主要目标,随后陆续颁布相关政策,从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中医预防保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中医护理、基层中医药发展、卫生应急和中医医政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

十二五规划对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阐释,出台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具体规划。随后针对中医药文化和信息建设,出台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

十三五阶段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提出了到2020年中医药在健康服务、政策体系建设、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继承、中医药创新、中药产业发展水平、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目标。随后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加强中医药发展,指出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服务、特色康复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繁荣中医药文化。

经过近七年的改革与探索,中医药政策在改革目标及方向上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共R。但是依然存在顶层设计不清晰,配套措施衔接不畅等问题。在这些改革框架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政府投入、补贴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导向偏差;中医院地位下降、信度不高,中医院面临市场定位两难问题;管理缺乏规律,中医院发展失特色,医务人员缺乏积极性,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高屋建瓴,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构建层次分明的改革政策体系。因此,国家在出台中医药的配套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他相关领域,保证政策的互补性和完整性。总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在充分考虑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搞好中医药科研和科普宣传,按照中医药发展规律办事,针对现有中医药政策的矛盾和不足之处,结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规范中医药管理,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兆盛, 方明金.中医药政策概述[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11).

[2]桑滨生.关于我国的中医药政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6).

[3]杨玮.农村中医药政策梳理及政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1.

新医改政策篇2

    【论文摘要】医院后勤服务是医院的支持保障系统,服务涉及面广,渗透到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医院后勤服务行业也就成为此次医改受影响最深的医疗延伸行业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后勤服务行业面临的挑战,指出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的迫切需要,并进一步探讨了医院后勤管理模式变革的突破点。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3月17日、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简称《医改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简称《实施方案》)拉开了我国新医改的序幕。此次医改力度之大、投入之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8500亿增量资金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这将使医院后勤服务面临更为沉重的压力,并对医院现有的后勤管理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

    1医院后勤服务面临的挑战

    1.1病患流量增大,后勤负担加重

    新医改着重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三年内,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同时中央财政还将大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并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其中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结果显示,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小、用药和检查费用不甚合理、部分药品价格虚高,致使许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城乡低收入人群常常会因为经济负担过重而放弃住院。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8年)结果仍显示,医生诊断需住院而病人未住院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占70.3%,全国每年大约有1000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

    新医改大力度的医疗保障政策将有望极大的缓解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使得大批因缺乏保障或保障水平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而选择放弃医治的低收人病患重新走入医院。因此,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患流量都会大幅增加,这将带给医院庞大的后勤工作量和沉重的管理负担,同时还将牵扯医院管理层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疑也会给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带来负面影响。

    1.2后勤成本增加,财务压力加大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思路是取消现行进价加15%的药品加成政策。医院由此将减少相当数量的收入。卫生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较往年有所上升,综合医院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为50.O%,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2%。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门诊药费比重分别为56.9%、52.9%、50.3%、49.5%和44.4%。

    可见,新医改政策颁布以前,药品收入实际能够占到医院收入的一半左右。尽管国家将通过三种途径增加医院收入,即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但新增的补偿途径对医院收入增加的影响有相当大程度的不确定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由现在的10%增至30%(如果投入到位的话),但投入重点是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专项补助,而不直接增加医院的营业收入;药事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在与医保政策的相互博弈下也不太可能出现大幅的提升。因此这两大补偿能否填补药品成本以外的收入损失对不同的医院来说还是个未知数,医院的财务压力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此外,伴随病患流量的大幅增加,医院必将增加后勤服务设施和人员。由于后勤服务已经是医院的沉重负担,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监控手段的情况下,势必更加增大其成本压力。如何最大化地提升医疗劳务价值,降低成本,化解财务压力是每个医院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医院后勤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又是医院的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采用标准化运作和科学的管理流程可有效的优化医院管理格局,减轻医院负担,使其集中精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1.3监管要求提高,后勤难度加大

    新医改强调“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政府还将“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准人和运行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安全、职业危害防治、食品安全、医疗废弃物处置等社会公共卫生的监管”。

    这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不仅对医疗机构,而且对医疗后勤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后勤服务涉及医疗活动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甚至可能成为医疗安全事故的连带责任承担者。在病患增多和监管加强的双重压力夹击下,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强度和质量要求都大大提高。此项工作如由医院亲历亲为,必将增加庞大的后勤保障职能部门和人数众多的专业队伍,并且还必须为达标疲于奔命,医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力度可能因此大打折扣。

    如果医院选择后勤外包服务,则要在外包商的选择上慎而又慎,除了要考虑成本等经济因素外,还要仔细考察外包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水平。服务意向确定后,双方签订合同时要对服务责任范围有明确规定,详细拟定服务标准,形成对双方的有效监督。后勤服务外包出去后,医院和外包商之间应形成相辅相成的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双方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渠道,通过合作创新不断完善医院的整体后勤服务体系水平。

    2医院后勤管理体制变革的关键点

    新医改方案实行将使医院面对日趋激励的市场环境,不仅要面对同类医院的挑战,还要面对其它所有制性质医院的挑战,甚至还要面对不同地域医院的挑战。医院成为竞争中的卓越者,除了利用国家财政投入增加先进医疗设备、设施,提高医院的装备水平;加大科研经费、研发力量的投入,提升医院治疗水平;加强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医疗队伍;确立、强化优势专科,树立品牌特色;改造管理模式,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外,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应是多赢选择。医院至少可以得到两方面好处:

    2.1减轻后勤负担,专注医院发展

    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医院可以甩开后勤服务的一切琐碎事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心一意按市场竞争要求和医院发展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实行医院后勤服务外包后,医院不仅可以免去后勤服务的新增投入,而且还可以得到部分外包收入或部分固定资产租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账务压力;外包后,医院从后勤服务质量的直接责任者变为监督者,有更加主动、灵活的回旋余地,可以从容的处理可能发生的医疗后勤服务纠纷,以维护、塑造医院形象。

    2.2完善后勤服务,增色医院形象

    医院形象是医院医疗形象和医院后勤服务形象的组合,两者密不可分,医疗形象是医院形象的主体和核心,医院后勤服务形象是医院形象的延伸和补充。精湛的医疗技术加优秀的医疗后勤服务是医院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后勤服务实行外包,优秀的外包提供商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专业化的服务质量,还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适合医院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这将有利医院形象的树立。

    3贴近临床服务与服务延伸

    新医改方案不仅对医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对医院后勤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模式提出新要求。

    3.1重造服务模式,实行分类管理

    新医改方案实行后将有效实现病人的分流:一般性疾病患者在居家附近的一、二级医院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重病、疑难病患者到三级医院就诊,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分流到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专门医院。

    患者结构的变化将对医院后勤服务尤其是陪护服务产生深刻影响,不同级别、不同专业医院的将呈现出不同的陪护需求。针对这种变化,医院后勤服务将所进行市场细化,采取专业化分级,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式。二级以下及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优质低价的“经济型”服务,满足患者基本的服务需求;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提供“标准型”的一体化服务,适当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有利医疗、康复的辅助性服务;向各类专科医院(如妇幼、儿童医院)提供“特色型”服务,根据专科治疗的特性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向三甲和提供高级医疗服务的营利性医院配备高标准的“舒适型”一体化服务,即可以根据患者的特殊要求开发或设计个性化服务等。

    3.2延伸服务项目,精心服务患者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和合作医院的达成共识,为提升医院、外包提供商的品牌效力,医院后勤服务体系可进行探索式的延伸开发,除在现有服务项目或内容进行向上或向下延伸外,还可以开发信息服务,建立医患信息平台,提供治疗、康复常识;利用医院医务力量举办健康讲座,或成立健康俱乐部等,扩大医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这对外包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能够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的外包商才能更有效地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实现对服务项目的开发创新。

新医改政策篇3

[关键词] 新医改;大学生;医疗保险

一、医疗改革背景

我国大学生原有的医疗保障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公费医疗制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扩大招生,民办高校增多,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公费医疗范围窄,民办高校学生不能享受,也没有其它的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二是公办高校学生公费医疗经费多是按高校扩招前的学生人数核拨,多数高校大学生公费医疗经费不足:三是公费医疗经费由学校包干管理,缺乏互助共济机制,大学生主要限定在本校医疗机构就诊,难以享受社会医疗服务资源。针对这些矛盾,有的高校组织购买商业意外伤害保险或重大疾病保险,有的采取由学生和学校分担费用的办法,这些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没有从制度上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国务院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二、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意义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现在,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的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发展。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大学生医疗保险还是一个空白,这一瓶颈不仅极大地制约着我国保障体系的完善,还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教育业的发展,一些贫困家庭受教育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家庭生活稳定。大学生的医疗保障问题,涉及每个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党和国家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医疗保障问题的关心和重视,有利于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三、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我保险意识不强

大学生对参加医疗保险积极性不高,自我保险观念缺乏。许多已经参保的大学生对医疗保险设立的起付线、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等具体细节都不了解,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出现这种状况,不仅因为大学生年轻,自我风险意识不强;还因为学校对大学生医疗保险宣传力度不够。另外,学校代办投保仍是大学生获得医疗保险的主要方式,学校为其投保,其基金的筹集、运用及运营缺乏公开化、明晰化。

(二)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较低

由于基本的医疗保险体系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统筹基金也只能支付一定限额内的医疗费用,对于那些未参加自愿型商业保险的学生,尤其是家庭贫困者,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往往无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疗保险最高限额以上的部分没有着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现行大学生医保政策受益面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率

按照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大学生住院,急诊等发生的医疗费,可纳入统筹支付。现在大学生处在人生患病率最低的阶段,小病又得不到报销,如此狭窄的受益面,学生和学校因此感到参不参保都无所谓,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保积极性。

(四)校医院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对落后,学生就诊难

大部分学生生病就医会选择就近原则进行医治,而现在学校附近的校医院或门诊卫生医疗服务质量较差,达不到医保定点医院要求的标准,一些高校由于规模小,同时受外地条件所限,只有一所医院挂钩就诊,形成学生就医不方便,得不到合理的医疗保证。

四、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建议

由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自愿参保,其筹资水平较低,医疗待遇标准总体上低于职工医保,显然,大学生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后,其保障程度仍远远不能满足其医疗需求。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构建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大对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讲座、设立相关课程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尽量让每个大学生都了解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医疗保险报销机制咨询会、免费定期医疗检查等活动,让大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保障的效力,提高大学生参保的积极性,从而加大对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管理,使制度公开化、明晰化。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良性运作。社会医疗保险是由国家和政府、个人、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建立的制度。为充分发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针对大学生这一没有收人的特殊群体,应减轻大学生参保的经济负担,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以支定收,确保大学生医疗保险基金的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良性运作。[1]

3、提高大病、重病的医药费的报销额。由于大学生属于无资金来源的人群,适当的再度提高特殊病症的医药费报销额可以解决一定的费用问题。

4.、提高高校医院的医疗水平。规范高校医院的管理机制,引入创新性的竞争机制,竞争上岗、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从根本上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再次,使学生在外就医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医院的办事效率,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医院的医疗水平。以竞争推进高校医疗机构的发展,切实使大学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待遇。[2]

5、建立重大疾病专项救助基金。重大疾病专项救助基金可由民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及高校等相关组织建立,由国家财政、教育基金、福利基金、社会募捐等构成其基金来源,主要面对贫困生和医疗费用支出过高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新医改政策篇4

关键词:新医改 医院 财务管理 创新

推动医院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开展财务管理创新不仅能够推动医院的平稳发展,更是保障医院财务活动科学合理进行的关键。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医院结合已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加强流程管理,确保财务工作的到位。笔者通过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推动创新工作进行的意见。

一、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着国家对国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只有做好基础性的医疗服务建设,国家的各项建设才能够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里稳步推进。“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国新医改的长远目标,这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收费结构的完善与管理

新医改的推行需要医院能够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在原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收费结构的完善与调整。医院作为为大众服务的医疗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经济收益的回报。新医改政策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在医疗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以减轻居民的就医负担。因此,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的因素以及政府可能参与调控的手段来进行适当的完善,在已有的管理结构上适当的进行人员的变动或部门设置的完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

(二)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新医改的环境下,需要将社会效益渗透到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医院的服务对象为广大的群众,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和庞大性,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固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将社会效益的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细化,结合管理体系以及管理人员双方,制定完善的效益双赢目标,既保证了经济效益,又确保了社会效益。

二、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措施

新医改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行医院的正常经营时,医院管理层需要结合这些新要求开展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培养医院的风险意识

新医改的推行需要医院能够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进行管理工作的创新,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十分重要。风险意识不仅能够为医院的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意识保障,更加能够减少因不科学管理带来的财务纠纷的出现。在进行风险意识培养时,医院领导层需要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对医护人员以及各工作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向员工讲解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加强员工对风险意识的理解。

(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医院需要结合已有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管理体系的完善。首先,医院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将工作能力优秀的员工进行提拔,分配到重要岗位,并实行责任制,对一些工作能力欠佳的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需要医院安排专人进行监管,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更趋合理与科学,同时,较少冗杂环节的干扰,确保工作效率;最后,医院需要综合其他医院的优秀体系结合本医院的特点进行体系的完善,将管理新理念贯穿到工作细则中,通过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推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加强投资管理

新医改的推行需要医院能够对本院的投资工作进行管理。医院的正常运营需要投资环节的支撑。第一,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小组采取责任制确保投资工作开展的正常;第二,医院要加强对投资渠道的监管,严格控制投资的合理与科学;第三,对医院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确保该项目切实可行,较少医院的经济损失的发生;第四,对投资项目进行价格管理,医院的投资项目要以招标的形式进行,尽可能降低医院的投资成本,确保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工作的落实。

(四)建立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医院需要引进优秀的人才,建立合格的管理团队。首先,医院需要对已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将优秀员工作为部门的学习榜样,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从而推动员工自身的素质建设;其次,医院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合格的团队。一方面,建立健全员工福利制度,保障员工的薪资利益,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团队的培养;最后,医院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人,各负其责。

三、结束语

新医改的深入不仅要求医院能够及时的进行内部制度的调整,更加需要医院能够将财务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结合目前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适当地对管理流程进行监控,进而确保创新工作顺利开展。只有积极的推动制度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和发展才能够平稳向前。

参考文献:

[1]蔡莉.浅析医院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3)

[2]张振敏.试论现代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卫生经济,2008(05)

新医改政策篇5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医院财务;会计;探讨

一、新医改政策对医院财务管理体制的导向和影响

新政策的出台影响了我国的财富管理结构,与此同时,对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也有了更高的的要求,特别是在设立了多元化的卫生机制,同时以政府为导向后,医院卫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基于新政策的背景下,将医药分开,加大力度实行非处方药的零差价率,并增设药事服务费,将以技养作为发展的方向。新医改政策呈现出的公益性,对目前的医院财务管理具有一定影响。新医改的方案指出:我国将建设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要逐步提升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减轻群众个人卫生经济负担。一般情况下,政府对卫生行业投入的资金要大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增长的幅度。新医改政策中要求医院进行医药分开,同时取消药品加成,使医会计制度中废除了原有的药品进销差价。通过增加药事服务费,使医院由过去的以药养医变为了以技养医,这种转变推动了医院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资金投入。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补偿政策进行优化改革,不仅可以减少群众看病的用药费用,还可以提升医院合理收费的标准,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能真实地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提升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总之,新政策的实施能够有利于对医药行业的管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的成本。

二、当前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稽查制度、内控制度不严格

医院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工作的质量,需要完善医院的各项制度。如稽查制度、内容制度,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相关制度不严格,对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未能起到规范作用,对票据和资金也没有展开有效地监督与制约,无法保障财务的安全。另外,一些医院对经费没有明确的标准,甚至有些医院根本都没有审计机构,由此造成了医院会计核算和医院财务管理缺少有力依据。此外,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尽管各个行业也越来越普遍应用网络技术,但是医院在网络管理方面却存在着较大欠缺,其网络化应用程度相对较低是主要表现,大部分医院只引进了简单的财务软软件代替传统人工记账,没能有效的实现网络化的应用。

(二)筹集资金的方式不够科学

虽然医院逐渐改善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但由于还没能完全摆脱传统模式,部分的医院在筹集资金过程中存在方法不科学的现象。基于当前的社会背景,医院的收入大多来自固定基本业务和财政补助,其他筹集资金渠道相对较少,因此限制了医院的经济发展。新政策下,国家提高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资金,使得公立医院升级了原本的公益性质,这就对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无法适应现在的医院管理体系,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对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升级,制定符合现代医院管理的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制度。医院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较,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单位涉及的来源资产较广泛,如医药、器械、日常输入以及国家财政扶持政策等等。这就带给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一定的困难,财务会计的相关部们的控制管理工作也遇到较大的阻碍。因此,医院需要制定关于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用来保证会计内部工作正常地进行。医院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财务管理体系,体系的应用有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新医药政策的实施,这种体系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无法满足现在医院会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国家为了加大力度扶持卫生行业,也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进行集中处理,但是由于管理工作效率低,造成财务管理上还出现一些内部控制问题,影响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三、提升医院裁员管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举措和方法

(一)如何完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

基于新政策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应该保证满足新医改的政策的要求,同时完善医院的财务会计系统,为工作人员的工作提供规范的标准。医院应赋予财务管理一定的管理权限,使其能够统一的管理医院内部财务工作。另外,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之中,由于财务管理方式多少会受到传统的体系的影响,使管理人员无法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制定的相关政策没有挣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无法满足新政策的医院财务务管理的要求。因此,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理解新政策的要求。并在符合医院转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的依据的同时,使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相对有效的完善和落实,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新政策的环境下,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综合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将不同医院的会计核算管理目标分配到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及各个项目中,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数据,做到有效地落实预算管理。

(二)如何及系统的进行会计核算

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其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想有效提升地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实施系统性的会计核算。特别是在新政策之后,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在新政策实施之下,医院应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细节,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制度,以此来为医院财务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的依据,使其工作得到具体的落实。医院医疗服务成本进行系统核算,运用科学并且符合实际的管理手段来对医疗成本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另外,为了使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对财务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核算人员还应该充分认识医院的潜力及可用资源,运用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对其进行科学性的处理,以此来实现节能的目标,进一步将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从根本上提升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另外,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实施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合与分析可以医院的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有直观的了解,使医院管理人员能够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所以,在新政策越来越普遍的条件下,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应效率和水平,应加强信息关系系统的应用,提高我国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医院财务管理师以现代医院管理活动作为基础,是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医院财务人员应该打破传统的思维枷锁,力求创新,主动转型,优化财务管理工作,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符合未来公共医疗的发展形势,同时要做到以人为本,降低个人卫生医疗的经济负担。坚持落实管半分开、政事分开的工作,同时严格规范医院的常规管理,使医院获得更直观的经济利益,使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和惠及核算工作,可以为医院提供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减少人们看病用药的经济负担,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王勤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精神病医院

参考文献:

[1]李琼.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8):60-61

[2]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182-182,184

[3]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财经界,2015,(24):216,218

[4]陶毅.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探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375,258.

[5]原晓丽.浅析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0):113-114

[6]王泽伟.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6,(9):134-136

新医改政策篇6

近两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08年10月的《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和2009年4月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相关政策虽然已投入实施,但具体实施效果并没有得到考证。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各大高校为调研对象,对各高校的大学生的医保需求度、参与度、满意度和现行医保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改进与模式创新的建议,望能改善现有的医疗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二、研究过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我们选取了南京市9所高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1份。问卷涵盖了大学生医保的普及程度、大学生对大学生医保的需求度、参与度、满意度以及现行医保的实施情况;同时我们也走访了各高校校医院以及南京社会保障局以获得最真实的数据。

(二)数据统计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自愿参保程度不高。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参保绝大多数源自家长的要求,自愿参保的仅62%,剩余则持不愿意和无所谓的观望态度。(2)大学生对医保的了解度不高。数据表示,大学生了解医保途径主要包括宣传手册、网络媒体,校内科普、讲座等,但是了解以及非常了解医保的大学生仅为10%,这说明大学生医保的宣传工作收效甚微。(3)大学生身体素质高导致对大学生医保的需求度不强烈。根据大学生每月平均就医数以及就医地点分析,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高,更多小问题通过校医院和校园周围的药店就解决,因而对医保的了解愿望较低,需求也较少。(4)大学生医保卡的使用范围局限,报销流程复杂。数据显示,大学生就诊偏好更倾向于近地点,如校医院、校园附近药店以及社区医院,然而医保卡仅能在校医院使用,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医保并不像普通医保那样能做到医保定点。同时,报销流程繁琐,报销时间每年一次,这些都让学生望而却步。(5)大学生对医保的满意度不高。综合整个调查数据,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对医保政策是满意的,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医保政策亟待改进。

三、大学生医保现状与问题

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医保在大病中作用明显,好评如潮。但是,大病在大学生中发生概率较低,因此大学生医保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大学生对医保政策的了解意愿低、了解程度不足、满意度低;(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足,校医院服务水平不高;(三)大学生医保与居民医保或新农保交叉重叠;(四)医保余额流动与透支问题。

四、政策和模式创新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自愿参保的观念。大学生自身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了解医保政策、树立正确保险观念。由于不重视,一些患有小病的学生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医学常识去附近药店买些常用药而非去定点医院就诊,这样可能错失疾病最佳治疗时间,增加患病风险。所以大学生必须要明白健康要储蓄、健康要规划、健康要管理的道理。

(二)提高校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调查发现,好的校医院和优良的服务水平也是存在的。但更多地是校医水平层次不齐,就医时间固定,无法为突发疾病诊治。因此,学校应引进相应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尽力满足大学生需求。

新医改政策篇7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医院的生死存亡,必须从经济、效率、效果等方面都进行考量。而医院内部审计存在以下特征:1.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主体部分是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而将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等作为客体部分;2.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客观性、专业性、超前性、建设性,更加真实的反映了财务支出和收入之间的动向及实际效益。3.医院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它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人直接领导,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之外,使得使得审计师更加公正的鉴定审计工作。4.重点强调了审计工作者在审计要坚持内部审计原则、排除干扰,客观公正的做出分析判断,体现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一、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风险大,质量低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性质的影响下,医院性质一直在公益性和营利性之间摇摆不定,而为了保持预算的收支平衡或是利益目标,医院擦很难过场采取调整措施来达到与其目标,这就意味着内部制度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力度消减,法律法规建设意识薄弱。目前来讲,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对导致财务风险的因素惊醒准确预测,以致不呢国提出相应的应对措置,而仅仅关注优化处理财务活动的后期事项,难以做到对财务、经济活动的前、中、后期的全方位的检测,因此,医院管理层在没有有力依据的情况下,无法决策下一步的计划,最终影响了内部审计质量。

(二)内部审计人员构成不合理

现代审计工作不仅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着较高的政治素质,它也是一项体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在财务、审计方面具备专业素质,对市场、管理等经济学也具备一定的储备知识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在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计算机的熟练应用也是必备技能。而目前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内审人员由从事财会工作的人兼任,仅仅把审计工作当成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的中转站,部分缺乏经验,不一定能够胜任审计工作,达不到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标准。另外,没有严格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上人员结构显老龄化,使得一些人员安于现状,没有学习新审计知识的积极性,这样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停滞不前,审计力度严重削减。

(三)内部审计范围过窄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过去单一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只注重事后监管工作,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违规行为,在新的改革要求下,这种单一已经把那个不适合医院严峻市场竞争的要求,电会化的普及使得财会工作不仅在效率、准确性方面更加提高,也可将财会支出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利于在对比中发现问题,从而为管理者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二、新医改政策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

新医改政策不仅明确要求公立医院强化自身工作,更应该用高标准、个哦要求探求新的审计理念,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经济活动等具备完善的监督措施,不断突破原有审计职能,为医院的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一)构建规范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医院内部审计作为要塞部门,可反映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可为医院在强大竞争下仍旧得到进步发展提供后盾力量。而风险评价标准体系中:“共性标准、行业分类标准、项目补充标准”这三个原则缺一不可,它们是是相互依靠、彼此补充的。为保证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要求审计工作者在风险大的领域有所侧重;另外,审计部门应该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与医院管理层充分沟通,共通探讨评价系统是否合理、是否规范,决定出更加具有导向性、规范性、适合本医院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培养一批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新医改政策下,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悉财务方面的工作,对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也提出了要求,是要求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公立医院人才不仅在数量上进行扩充,还要要多样化引进人才。另外,可开展业绩考核制度,通过岗位轮换、事业技能考试、人员培训等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丰富人员知识结构,熟知更多技能,培养其问题应对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为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人力支持。

(三)科学扩大内部审计范围

当前,公立医院仅对财务收支审计等事后监督已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内部审计要求,还应逐步向效益管理方向迈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等进行反馈,从而做出适当调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不必要的的成本消耗,对主要环节找出对应措施,提高成本应用效益。开展审计调查,对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不规范行为提出合理建议。加强基础建设审计,加强医院基础建设管理,从而节省建设资金。

(四)健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使审计工作全方位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评价。只有抓住、抓紧内部审计,才能医院内部控制的运行又起到监督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五)强化后续跟踪审计

内部审计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内部审计可以揭露问题,更是因为它在过程之中提出的反馈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建议,而这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的落实,依靠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后续跟踪审计工作。对审计单位加强管理、用实际行动提高效益,对存在的问题有效整改,确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力,为健全医疗改革机制提供保障力量。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实施,现代医院管理要求公立医院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兼重。新医改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角色担任更加具有挑战性,需要根据新的改革形势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自己水平,成为复合型人才,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医院效益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医改政策篇8

关键词:新医改 中职学校 医学生 就业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度重点课题《新医改背景下中职医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XZJJG-15-015)研究成果。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该政策的具体实施对我国中职学校的医学类课程体系、中职医学生的就业等也有一定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中职医学生的就业主要还是向更好的趋势发展。

一、新医改对中职医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

1.新医改政策对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

国家制定的新医改政策突出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的完善,并给予相应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例如,新医改政策第四则提到,要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且要着重对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新医改政策还提到,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从以上政策内容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重视。新医改政策直接影响到中职医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中职学生在就业意愿以及选择方面会逐步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基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中职医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完善基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结构。

中职医学生就业的地域或选择的卫生医疗机构有了一定的改变,学生在城乡机构(如乡镇基层卫生院)工作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2.新医改政策对就业薪资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护理、药剂方面的人才仍然十分紧缺,尤其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这方面的人才更为紧缺。新医改政策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支持与鼓励,因此,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工作的中职医学生的就业薪资会有所提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由于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经费相对不足,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相对于当前我国的物价水平仍然比较低。

3.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创业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从中不难看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除了要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投入外,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这无疑为医疗行业的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基于此,新医改方案为医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为医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自主创业,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层面的指引和支持。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国家将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工作,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这对许多医学生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地要进公立医院的就业思维产生了触动,开启了一股清新的就业之风。

相对应的,新医改背景下的医学院校也需要做出适合医学生创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创业知识储备和创业技术指导。

可见,在新医改背景下,鼓励中职医学生创业既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中职医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

二、新医改政策下中职医学生就业、创业对策

新医改对医疗卫生人才的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各方必须采取相关的措施,促进中职医学生就业、创业,从而完善、协调中职医学生的就业结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重视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无论政策如何变化,中职医学生要实现良好的就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为促进中职医学生的有效就业,中职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提升。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学校以多种方式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学校引进的专业教师既要有娴熟的技能、丰富的医学相关经验,也要具备较高的职业人文素养等,学校要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供必要的师资保障。

第二,学校要加强与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临床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可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提供服务,例如敬老服务和社区服务等。

2.开展新医改和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活动

为促进中职医学生的就业,我国相关人力资源部门、学校、企业、卫生医疗机构等都应积极为中职医学生提供就业平台,给予学生就业、择业的专业指导,实现中职医学生的有效就业。就业指导活动应当着重突出就业信息的传递,包括与中职医学专业相关的就业机构有哪些、薪资待遇如何等。学校应依据市场需求,结合新医改政策,为学生开设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指出,把创新创业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职学校是培养医护人员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结合医学专业,开设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或创业专题讲座,让创业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将创业教育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构建合理可行的创业课程体系,介绍创业理论、创业技能。

二是强化创业技能训练。医学院校一般有长期合作的医疗机构,例如医院、药企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见习和实习机会;还可带领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激情的学生走出校园,多接触、学习一线医疗单位和企业的管理模式;邀请成功创业者走进校园讲授创业经历,树立创业榜样。

三是构建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医学生创业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支持。学校要尽力搭建并完善对医学生创业的帮扶制度,对较成熟并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而搭建一个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医学生成功创业。

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尚小,学校对他们开展的就业创业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创业的准备教育,真正进入实质性创业阶段,估计需要毕业进入社会几年后的经验与资源积累。

三、小结

近几年,新医改政策对中职医学生就业的影响尤为显著,尤其体现在就业地域、薪资待遇及创业等方面。目前,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工作的中职医学生的比例有所上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以及毕业后尝试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笔者对新医改背景下中职医学生就业的探讨并不全面,但新医改对中职医学生未来就业产生的积极影响必将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对医学生就业状况的影响与对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4).

[2]裴丰庭,齐玉龙.新医改政策对医科学生就业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2).

[3]周兰兰.医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4]闫志,陈明华.新医改政策下临床医学专业医德与法制教育调查――以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调查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2(4).

新医改政策篇9

关键词:新医改政策 医院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33-02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目前医院的基本运营体制上也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军队医院,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在应用过程之中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等。军队医院要促进自身的转变,必须适应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笔者将针对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创新与发展。

一、新医改政策下军队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创新的基本内涵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便民利民,促进医药领域及医疗卫生体系的整改。其中的整改内容包括方方面面,无论是药品价格调整、相关药品不合理行为的整顿,还是国民健康管理中心的建立等,都体现了新医改政策的整治决心。而在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方面,新医改政策能够对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体系等起到完善与促进作用,在财务管理工作之中,不仅仅要注重军队医院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同时更加要注重军队医院本身的社会效益,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称这种社会效益为社会公益性。

在提升基本财务管理水平以及会计核算水平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最大程度上降低军队医院的实际运用成本,明确军队医院的财务责任制度,规范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行为。国家医改政策中明确提出了行业属地化管理的实际要求,而军队医院实行军事化的垂直管理,如能加强属地化的多重监管就能够较好的提升目前军队医院的基本管理水平,合理的利用好新医改政策,促进医院医疗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此增强军队医院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目前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完善,依旧存在着许多的漏洞。军队医院虽然属于公立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仍然具有其军队医院的基本特点,不仅仅是对外进行医疗,同时对于军队内部也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加之目前的一些对于军队内部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应的基本药物制度的出台,军队医院在这种大背景下经费较为紧张,这也为目前的经营管理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军队医院的较为独立的管理模式,会计核算行为以及财务管理行为都比较片面,所以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之中也缺少较为明确的细则及规划要求。监督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致使监管力度较小,无法达到相应的监管作用。另外军队医院的整体资金来源及筹措资金的渠道,也存在着相应的局限,融资渠道太窄,大多数的经济来源仅仅局限于目前的国防经费。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各地政府也会给予相应的补贴,但是随着新医改的实行,加大了医、药的分离模式与药品的管理力度,所以在药品销售这一方面也不能为军队医院提供较多的资金,综合来看,无法有效地丰富目前的筹资方式也是目前军队医院的重要问题。

三、在新医改政策下改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在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的前提下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想要在新医改政策下,最大程度上促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的改进与发展,就需要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新的转变。军队医院与地方医院无论是运营管理模式还是基本职能方面都是有着相应的区别,不仅仅要为民服务,同时也有为军队服务是军队医院的根本职能。所以军队医院要在明确新医改是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改革要点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树立相应的改革意识,顺应目前的新医改的基本改革政策与要求。这其中对目前的改革补偿机制以及分配激励机制提出了改进与完善要求,并且通过新医改的改革去进一步加强目前医院内部运营的综合管理方式,做好相应的服务于军队以及卫勤等准备工作。医院不仅仅要从预算以及基本会计核算工作处着手,还要从管理制度、资产管理方法处作出改进。

只有明确新医改政策的基本改革内容与指导方针,才能够有的放矢,找准目标进行相应的改进工作。所以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与明确军队医院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改革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又是目前转变军队医院财务管理观念的关键。找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在理论层面上对于目前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改进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二)明确军队医院优势,促进军队医院管理经营的创新

在目前地方政府所建立的医疗联合体的过程之中,军队医院确实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所以针对目前病源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增强军队医院的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在明确自身情况的基础之上,发掘军队医院自身的基本优势,比如特色专科等,要促使军队医院向技术创新等方向转变。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尤其是财务管理上,要重点开放市场信息,积极开发现有的医疗资源,主动争取,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对外医疗服务的发展。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之中,其进行的基础就是财务管理信息。财务管理信息不仅仅包括医疗用品以及药物等基本消耗与采购信息、政府及社会资金投入信息、医院整体建设的资金支出细则,还包括人员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内容。

在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之中,在需要庞大的财务管理信息数据的前提下,更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方式,更新目前的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手段。军队医院可以采用优化目前财务信息资源的方式,将人为财务管理信息收集方式与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平台的使用方式,开放目前的基本市场信息,促进财务信息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合理化利用,完善军队医院的基本会计信息系统,增强会计数据传输的基本能力,使得财务管理信息能够具有时效性与准确性,能够较好反映目前的财务状况。以使用财务信息技术系统的方式,规范目前的财务信息收集流程,进一步提升我国医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信息化的程度,学习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技巧;在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上,利用军队医院内部的基本财务管理信息数据以及市场外部的医疗发展信息为分析基础,从而明确医院目前的基本运营情况与发展方向;利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分析出目前的资金需求量以及资金回报率等,从而设立多种财务管理标准与基本财务管理的发展指标等。以网络以及信息数据平台为依托,在对于药品的监管以及服务价格上,财务管理系统也能够进行统一的计价管理,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了目前工作效率的提高与进步。

(三)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军队医院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进一步规范目前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就需要从监督管理体系的角度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才能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使得监管工作能够落在实处。目前的军队医院的监管是军队以及医院内部的双重监管体系,在监管方面有较大的独立性,所以在军队医院想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就需要将监督管理行为以及监管权利进行下放,促进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的有机结合。

军队医院首先要利用目前的新医改政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相应的责任划分,明确各个部门及个人的相关责任内容,一旦出现相应的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追究责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责任推诿的现象发生。

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人员行为标准,在医改中坚持为军队服务的基本准则,明确目前军队医院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工作指标等,只有在了解目前医院的综合基本经济特征以及各个部门科室的综合情况,才能够将责任制度落实到位,促使每一个部门及科室都能够正确树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概念。这也是目前完善医院的核算监督体系中重要的改进部分。

(四)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也是目前新医改政策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是管理医疗工作者,提升军队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军队医疗工作人员的实际专业水平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标准了,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提升,不仅仅是医疗水平,军队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掌握多种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审计技术等。从整体队伍上提升医护水平。树立为军队服务的根本意识,将思想建设及基本技能水平纳入到目前的考评体系之中。

在建立绩效管理制度的时候要依据医生的基本业绩、科研成果、基本工作效率与病人满意程度等多种参考标准,无论是医药及医疗成本还是项目成功率都应该成为医疗工作者的考核标准。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以及医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目前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结语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逐渐深化,军队医院的基本财务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目前军队医院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力度较小、缺少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等问题,使得军队医院的基本财务管理状况仍然不能够满足新医改政策的基本发展需求。军队医院应认真理解和执行新医改政策,在转变军队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之上,通过正确解读新医改政策、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绩效管理制度、提升医疗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等多种手段,在新医改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改进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强军队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军队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蓝文婷.新医改制度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安建.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对医院财务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03)

[3] 郑升.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4] 杨科.天津市某三甲医院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现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 沈宇钦.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田冰.Z公立医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效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王泽伟.新医改政策下医院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J].管理观察,2016(09)

[8] 孙艺梅.在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创新医院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6(06)

[9] 张宗秋.新医改下探析做好医院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

新医改政策篇10

论文摘要:社会需求是医疗保险专业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在2009年新医改政策推动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专业建设者必须顺应新医改政策,依据社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从数量、类型与层次上适应社会需求,防止专业建设中社会需求认定的主观性与人才培养的盲目性。

近10年来,我国医疗保险类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医疗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在20所左右,还有不少高校酝酿开设这一专业[1l。医疗保险专业的兴办说明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高涨与供给严重不足的社会形势。右沮一民族医学院于2008年首届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并成为广西第一个以培养医疗保险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体制改革的建设》的医改政策将改变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一的社会需求形态,这为医疗保险专业的发展与医疗保险人才的培养创造了难得的契机,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体制面临巨大的挑战。

1新医改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

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式的建设初步确立,但是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人才的专业设置滞后,导致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1. 1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持续高涨社会需求态势

专业兴办源于社会需求,我国第一批医疗保险专业产生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后[2],是为了满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建设与管理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要更加迫切。

新医改政策下,医疗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数量会不断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在类型和结构方面要求保险人才多样化(包括精算、核保、理赔;保险业务人才、保险管理人才、保险研究人才)。

1. 1. 1多种单位需要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我国的医疗保险这一改革至少涉及四方面的当事人:医方,即医疗服务提供者,主要是医院、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患方,即医疗服务的消费者;保方,即医疗保险的提供者,主要是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与商业医疗保险单位;管方,即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主要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无论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还是医疗保险业务机构,以及政府医疗保险的管理部门都需要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医疗保险人才。

1. 1. 2多类保险需要多性质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我国医疗保险类型的多样化与层次的多级化必然要求类型多样与层次分级的医疗保险人才。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从低到高构成“1+3+1”医疗保障结构,最低层次是医疗救助制度,中间层次是王人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层次的补充性医疗保险,主要是指商业医疗保险。三个层次不同类型的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必然需要专业专职的医疗保险人才。与此同时,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自然会催生出保险中介类职业,主要包括人、公估人等职业,以及保险科研、教学等职业,主要包括大学教师、杂志编辑、保险记者等,由于这些职业具有非常大的专业性导致其他专业难以替代,自然也就形成了大量的医疗保险人才。

1. 1. 3执业的专业性需要高层次应用性的医疗保险专业人刁’

从世界范围来看,医疗保险人才要依据职业路径从事三类不同类型的工作,一是保险业务,包括保险精算、理赔、核保等;_二是保险行政,包括保险人力资源管理、保险财务管理;三砚是保险管理,主要从事保险谋划、决策工作。山于这些工作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相关专业如保险专业、管理专业、医学专业人才由于知识结构残缺与专业技能的缺失,均难以胜任。

1. 1. 4医疗保险改革的深入需要立体式的医疗保险人才

随着中国“新医改”的推进,医疗保险制度从建设阶段走向发展阶段,改革内容从单化走向立体式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性、技术性的问题突显出来。为了解决异地就医问题,需要多方位的制度改革,包括医疗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提高、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复杂性就客观卜导致了一专业人才一的需求。

1. 1. 5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

在医疗保险建设初期,山于医疗保险体制与制度的残缺,医疗保险专业需要的数量较少、层次较低,其他专业的可替代性较高,导致医疗保险人刁’的“有需无求”。随着医疗保险体制健全、制度完善以及改革的深入,医疗保险专业人刁’需求的数量、质量与类型就会快速大幅度提高,否则难以履行医疗保险的业务与管理职能。

1. 2医疗保险人才供不应求的社会供给状态

1.2.1专业分布与供给概况:总量小足、层次不高、类型单-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在两类专业两类大学培养。我国培养医疗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 (医疗保险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方向)等3类专业。这3类专业分别分布在几类院校中:一类是含盖医学院的综合类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一二类是医学院校,如江西中医学院,右江民族医’钧}}c o

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办学出现在医学院校或涵盖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而不是其他非医学类的大学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医疗保险人才一的知识结构由医学、保险、管理三大知识结构构成,其中第一大索质是医知识与技能,而医学知识与技能非医类高等院校无法完成。所以,国内其他专业、大学中办、承办医疗保险专业就会受到主观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尽管医学院校具备承办医疗保险专业的天然优势,但是由于医学院校在管理类师资与保险类师资的限制,难以从数量上扩大与质量上提升。所以,医疗保险专业在培养主体七医学院校的难以替代性与医疗保险人才在岗位需求上的难以替代性给医学院校的专业发展带来契机,也为医疗保险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了机遇。

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一供给的数量不足一与层次不高,难以适应多数量一与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要。据不完全统计一,目前开设医疗保险本科专业(含方向)的高等院校在20所左右,按照每所院校招生毕业40到60名计算,医疗保险人才一每年供给量在800到1200之间。这与中国每年需要的10000名医疗保险人才一在总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在新医改的情况下,这个数字将大大突破,据我们调查,仅仅县以下单位每年需要的医疗保险人才就达6万人(2000县X10乡镇X3个人)。

1.2.2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现状:非专业化、非专职化

医疗保险岗位需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高级复合性、实践性人才一[3]r其中保险的技能与管理的能力在医学类或非医学类的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都能培养,但是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只有在医学院校或含盖医学院的综合性院校才能培养,所以在培养医疗保险类人才,医学院校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前,我们在缺乏医疗保险人才一的情况下往往使用医学类人才或保险类人才一或管理类人才一来替代医疗保险类人才一从事医疗保险的营销、核保、理赔、管理能工作,结果是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工作必然导致了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滞后以及医疗保险行业的多纠纷与低效率。原因是这些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残缺,具体表现就管理人才缺乏医学理论,医学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与保险技能,保险人才一缺乏医学知识。这种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工作必然导致决策难以保证合理性,执行难以保证有效性,监督难以保证公正性。新医改后,中国将逐步步入“全民医保”是时代,政府承担着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障的重任。这个日标能否按时、按量、高效完成,取决于领导科学决策与专业人员的高效执行。而当前,医疗保险从业人员的非专业化必然影响到全民医保的实现。

2新医改政策下专业人才培养原则:依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

2. 1社会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需求

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一培养方案的调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政策根本_!几改变了医疗保险人才的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医疗保险专业的培养学校在医疗保险人才‘培养上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现将社会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质结构分析如下:

“全民医保”的新医改的政策将改变医疗保险的社会需求格局:一是基本医疗保险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量,特别是随着保险行政部门保险管理与保险业务两大职能的“政事分开”,保险部门的医疗保险人才需求量将巨大释放出来;二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越来越要求“高层次”与“实用型”,三是医疗保险人才社会需求规格的多样化,保险部「〕、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不仅需要从事精算、核保、理赔的保险业务人才,也需要从事保险部门从事财务、人事的保险行政人才,更需要保险管理人才。四是保险中介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公估等保险中介行业的配套发展,保险中介行业的发展必然引发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

2. 2职业类型的变动:营销一业务~行政一管理

一般情况下,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进入商业保险公司以后第一份工作往往是保险营销(持续1年),然后依据专业专长调入保险业务部门(保险核保、理赔等部门,3年左右);到此医疗保险人才就出现分流,一部分依旧从事保险业务工作,一部分因管理需要调入职能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此时又出现第二次分流,一部分人依然从事原有工作,一部分人走__[领导岗位。由此可见,对于医疗保险人才来说最好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先营销((1年~2年)一保险业务((3年一3年)一部门管理(3年一5年)一领导岗位(到退休)。实现四步走的人生规划,必须具备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对应的能力素质,营销解决主要需要市场营销能力;保险业务阶段主要需要保险核保、理赔等等能力;部门管理阶段主要需要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办公室行政管理能力,领导岗位阶段主要需要综合管理能力。

在对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的调查中,也发现有类似商业保险公司的“四步走”是职业路径:办公室业务一保险业务一保险行政一保险管理。唯一不同的就是医疗服务机构的职业路径:多数医疗保险人才主要集中在医保部门从事保险业务,难以向“横向走”从事保险行政,也难以“纵向走”从事管理工作。四个阶段中,医学知识与技能都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医学、保险、管理应该成为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各个部门在能力要求上是有差异的,“总结起来,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医学知识与保险专业技能,而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需要的往往是管理能力”[4];各个阶段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这启示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依据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避免课程设置的目标导向与社会需要脱节。医疗保险人才一职业路径的掌握,有助于在培养医疗保险人才时应该重点培养什么能力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