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1:55:41

新医改范文篇1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解决“看病贵”问题

主要内容:

1、未来3年,国家将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主要指城镇非就业人群)医保和新农合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2、2014年,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两项医保的最高报销水平(即“封顶线”)已经锁定,为人均收入的6倍。

亮点:

1、加大对尚未纳入医保人群的关注,如国家将增加投入重点解决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等职工和退休人员,以及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医保问题;

2、大学生被纳入医保。

分析:

破解“看病贵”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控制药价,而是在建起医保制度后,把报销水平提上来,让大家觉得看病相对不贵。数据显示,新农合目前补偿率还不到30%,按国际惯例,补偿率提高至70%以上才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未来投入仍有很大空间。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治药价虚高“顽疾”

主要内容:

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亮点:

1、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改为“实行公开招标采购”;

2、“统一制定零售价”修改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即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基本药物零售价格;

3、在基本药物使用上,由“全部使用”改为“全部配备和使用”,尊重医生和患者的用药选择权。

分析:

目前,基本药物定价是非常复杂的工程,总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对基本药物价格的控制不会有太大松动。由于药品名目繁多,价格和毛利率差异非常大,在对药品价格控制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结构性“看病难”问题

主要内容:

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亮点:

1、与过去医疗改革不同,新医改重点是将“医疗人才建设”纳入其中。通过试点推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让乡村医生、基层医生进入大医院接受培训,然后走出医院下到基层;

2、通过大力发展“县级医院”,建立“县医院为龙头,农村医务室为网底、乡镇卫生院为节点”的体系,通过在基层医院加强硬件投入、人才输入,切实缓解农村看病难

分析:

看病难难在“两头”:偏远农村地区和大城市、大医院,其根源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导致公众不论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找名医看,大医院拥挤不堪,城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则少人问津。解决这一问题,尚需从设备、人才等方面“软硬兼施”地均衡配置医疗资源。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保社会公平

主要内容:

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从2014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

亮点:

1、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2、落实城乡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

分析:

坚持公益性,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既是医改惠民的起点,又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终点。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的提法是一种进步,公共卫生投入不再是以单个项目,也不再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某种公共疾病而设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破解“以药养医”

主要内容:

今年开始试点,2014年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亮点:

1、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探索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有效途径;

2、政事分开、管办分开;

3、鼓励民营资本创办非营利医院。

新医改范文篇2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

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深入剖析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认知和实务上的盲区,探索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和管理措施,有效杜绝和减少各类欺诈、舞弊的现象,降低财务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失真,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高效完成。

一、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剖析

为了进一步强化新医改背景下的管理,医院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和议事细则,逐渐形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资金管理计划、审计、物资采购等事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然而在组建及运营中尚存在以下一些缺陷和不足:(一)财务战略及内部控制尚未完善。当前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采用集团化管理的新模式,原有垂直管理模式暴露出滞后性,现有的财务报表、统计等基础性工作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的新型管理和内控需求,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也不够明确,没有结合医院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二)预算管理存在欠缺。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内部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评等阶段,然而当前的预算编制欠缺科学合理性,年度预算与医院战略发展规划相脱节,对预算管理科学的认知不够全面,在预算编制和预算实际执行方面不相匹配,并缺乏各科室和分院区的有效指导和沟通协调,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程度也存在不足。从预算执行来看缺乏有效的监管,停留于控制实际发生金额在预算指标的层面下,在实际执行中却因多种原因而影响预算的进度,出现预算大量调整、挪用等现象,使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相偏离。从预算考评来看,各部门没有认真进行预算分析工作,缺乏预算执行的月度分析和追踪监管,没有依照预算评价考核程序进行绩效考核,难以发挥其考评作用。(三)成本管理存在欠缺。医院科室成本分摊标准尚未细化,没有进行间接费用的合理分配,降低了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同时,医院尚未实现病种成本核算,由于当前的医院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导致病种成本核算相对弱化,难以起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作用。(四)资产管理的效用不足。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需求不断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盘点和清查,存在资产重复购置、闲置等问题,暴露出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缺陷。在药品及库存物资管理控制方面也存在失控现象,在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和状态下,药品管理不到位,库存物资管理明显存在漏洞,也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药品及库存物资清查制度,对药品库存管理存在无人监管的现象,长此以往极易引发财务舞弊现象。(五)内部审计相对薄弱。医院内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人员配置方面也缺乏科学合理性,内部审计机构和单位各方人员有着利益关系,难以在审计工作中进行财务内控工作的监督,尤其在货币资金、库存药品监督上存在较大的疏忽。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队伍的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难以适应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部审计的控制管理需求。

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目标定位。要基于医院整体的角度进行财务内控管理目标的定位和设计,考虑医院自身管理的特点和医疗服务性,要在整体框架的资源整合、管理协同的前提下,进行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及分院区总体发展规划的设计,依循医院“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拟决策方案的多维度、多层次分析和修订,选取与医院整体发展战略相契合的财务内控管理规划,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政策、财务管理方法的统一。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拟定医院财务分阶段工作计划,逐步推进医院治理结构的优化,通过完善的绩效和考评体系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成本目标的分级、分岗位落实到人。(二)深化落实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工作。1.注重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要基于医院整体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明晰医院内部的权利和责任,形成战略协同效应,在充分考虑医院整体利益和科室利益、员工利益的平衡前提下,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制定年度工作关键指标,并进行关键指标的细化和分解,并采用三年期滚动战略预算编制的方式,不断修订和调整流动预算,真正将预算编制转变为医院各科室的行动指南,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注重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要坚持标准化的流程进行预算编制,采用“上下结合、分类编制、逐级汇总”的方法,制定医院的年度总体预算,再对其进行分解并形成各科室的年度预算指标,汇总分析之后编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医院预算方案。还要从业务的角度进行财务预算编制,先进行业务、资本预/筹资的预算编制,并以现金预算编制为重点,关注资金结构、资金成本等要素,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和依托下,进行预算数据的信息传递、生成、汇总等处理,形成上下通畅的预算沟通渠道,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信息化。2. 严格预算执行和监管。财务预算执行力是关键,要建立并完善预算执行的审查和监督机制,采用定期、不定期的方式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与预算数偏差过大的现象,及时沟通并加以整改,确保各项预算指标在预算计划之内。3.注重预算执行绩效考评。要更好地提高医院资金的使用效益,还要通过合理高效的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加以实现,要做好预算执行分析和偏差分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反馈,面向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的全过程实施绩效考核,通过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方式,提高医院各科室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三)推行全成本核算。要明确成本核算的内容,以科室、门诊人次、住院床日为成本核算的主体,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为成本核算对象,注重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协调和配合,全面把握医院成本核算重点,提高成本核算效率。同时,要引入全面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理念,实现各科室的成本精细化核算,进行医疗护理费用的科学归集、分配,并细化分摊标准,实现科室成本核算的动态监控和调整。1.落实收入成本管控。收入成本管控是成本内控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中现金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每日结算营业收入并编制现金日收入报表,财务部进行各款项的仔细核对,确保各款项真实准确之后再编制会计凭证入账。还要注重对票据的整理和保存,避免票据丢失、滥用的现象。2.加强支出管控。药品和医疗设备支出是医院的主要支出费用,财务人员要对采购部提交的请款单进行认真审核,在确保账实相符的前提下支付采购货款并编制凭证入账。同时,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做好财务不同岗位的职责划分,并完善支出审核制度,严格按照审核流程进行操作,加强支出管理的审核控制。3.实现病种成本核算。要建立并完善医院成本核算制度,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定额、原始记录、内部结算等相关工作,进行成本核算费用的归集和合理分配,登记成本费用明细账,编制成本支出报表,进行各项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核算,合理确定成本对象、成本中心归集费用、费用分摊方法。(四)加强医院资产管理与控制1.优化货币资金管控。要严守“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货币资金的各岗位进行换岗轮岗,并完善货币资金授权审批制度,保存业务的相关票据,使之与支出管理控制流程相一致,并进行货币资金的定时全面盘点,确保账实相符。2.做好药品及库存物资管控。要做好药品的支出管控工作,准确把握药品请购和审核环节,调查了解药品需求状况及市场中同类药品的供需关系,在药品采购环节要做到货比三家,并由专门的审计人员监督药品采购过程,采购后要及时入库,登录药品入库数量、价格、品种、时间等信息,由专门管理人员负责药品的保管及领用工作,并定期进行药品及库存物资的盘点。3.加强固定资产的管控。要强化医院的固定资产管控,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全面盘查,并注重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补全固定资产的报废手续,由专业人员调查固定资产报废的原因,避免人为损毁固定资产的现象。4.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和监督。要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和监督,完善内部审计和监督制度,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使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并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为其提供审计培训的机会,使之掌握新的审计知识和方法,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医院财务内控管理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还要建立并完善问责制度,建立多元化的问责主体,加强公众参与,完善问责程序和形式,确保问责主体明确、程序规范、事由客观、信息透明,防止权力滥用的现象,提高职能机构工作效率,促进医院信息的透明公开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重点关注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分析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战略目标定位,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资产管理和内部审计等工作,解决医院财务内控管理水平滞后的问题,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毕晓霞,王佐君.医院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8(16):42.

[2]周丝丝.优化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的策略思考——以A公立医院财务内控管理研究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23):141-142.

[3]赵雯,田文美,石金昌.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探析[J].商讯,2019(14):115-116.

[4]张利惠.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9(05):235+237.

[5]林汉斌.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内控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186-187.

新医改范文篇3

一、回顾医改20年的历史以及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医改20年,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了“夹生饭”,过去20年医疗改革形成了三个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高;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不强,直接导致患者不满意。对于中国医改的“疑难杂症”而言,从眼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亟须解决以下三大问题:一是如实承认社会需求的差异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之外,人们还需要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二是从政策层面实现医疗资源的统筹配置,通过医疗机构的错位竞争,繁荣各级医疗卫生市场;三是实际操作中尽量简化行政审批等程序、降低行业准入与人才流动的门槛。面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针对热点和难点,《意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体制”等切中要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医改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二、新医改惠及人民群众

1、全民医保:解决“看病贵”问题。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城乡。未来3年,国家将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两项医保的最高报销水平(即“封顶线”)将定为人均收入的6倍。到时,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2、医疗重心下移:解决“看病难”问题。看病难的根源就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市区大医院,大医院拥挤不堪,城市基层医院和社区医疗单位则门可罗雀。新医改强调将医疗重心下移,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形成“大三甲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格局。到时,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3、基本药物定价:治药价虚高“顽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可以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的水份,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的利益链条,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新医改将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所有零售药店均应配备和销售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报销目录。到时,将会大大降低老百姓的药费负担。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现阶段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主要通过国家确定若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或低收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来实现。新医改将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健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向城乡居民提供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经费标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5、医药分开:破解“以药养医”。医药分开一直比较笼统模糊,新医改明确了具体形式,将医院的门诊药房剥离独立出来,参与社会公平竞争。此举意味着一旦医生开具出处方,患者可以任意选择到任何药店买药。新医改还将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检查结果互认。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三、新医改促进社会和谐

﹙一﹚新医疗体制下有利医学人才培养

随着新的医疗体制的形成,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也随之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医学教育要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在医学教育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场合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强化国情教育和“大卫生”理念的培养。其次,要大力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政府将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上给予优惠,解决人才队伍不稳定等难点问题。第(下转第12页)(上接第10页)三,社区卫生服务对医学人才要求更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大量全科医生,专家认为,按照最低标准,我国5亿城市人口至少需要16万多全科医生,目前只有不足4千人,而且本科生不到20%。全科医生需要重点掌握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常见疾病和慢性病的处理与管理、多发病群体的饮食指导与合理用药等,还要有社交技巧以及可提供健康咨询的全面知识等。所以作为医学院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多途径培养方案、多形式课程体系、多种培养目标。第四,医保制度体系的建立,将提供一个非常大的人才市场。第五,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会发展更快。第七,医学领域国际合作会更紧密,适宜国际竞争的医学人才将更受医疗机构的欢迎。

(二)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医疗机构即面临机遇又迎接挑战

1、医疗机构面临的机遇。

第一,随着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职责更加明确,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病员的分流、医院分工会更加清晰合理,病源及其支付能力会进一步得到提高,看病的会增多,市场将进一步扩容。患者用药的安全和基本药物供应将得到保证,医院服务能力和医疗需求的矛盾会得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将得到解决。

第二,随着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及科技、人才、信息、法律建设的进一步强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政策将逐步得到落实,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将逐步加大,这些为医院的发展和医院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益化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条件。

第三,国家对社会资本进入卫生领域提供高端医疗产品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有实力的医疗机构进行对外拓展就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市场拓展机会更多,空间更大,环境更宽松。公务员之家

2、医疗机构迎接的挑战。

第一,大型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可能逐渐缩小,收入减少。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功能不断完善,病员和医生资源将向社区逐步分流。大型医院需要重新找准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根据服务对象、医疗需求质和量的变化等,有效整合院内资源,建立完善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改善和调整结构布局和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扩大发展空间。

第二,经济收入增长压力更大。国家近期对城市三级医院的投入不会有较大幅度增加,医院不再享有以药养医和财政补偿的双重机制。政府将从严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控制医院利用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严格医院高新技术准入,抑制医疗范围盲目扩张。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生、医院、药品、检查的一元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将被打破,创收手段更加单一,创收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医院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模式,走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充分利用医疗保障制度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管好、用好医疗保险费用,转变观念,适应按病种结算方式。

第三,医院内涵建设及管理面临挑战。随着法律制度和监管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医院运行机制,强化依法办院,实施精益管理,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医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提升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不断提升患者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和同步提升。

新医改范文篇4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绩效管理

公立医院运营面临巨大挑战,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医改新常态下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医院经济良性发展,对处于行业越来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公立医院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特点

1.1外部压力。1.1.1行业竞争加剧《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5万家,其中医院3.0万家(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医院1.8万家)。相比于2016年,公立医院数量减少了约1000家,民营医院数量增加了2000家,社会办医、互联网医疗等多层次、多元化新型供给出现,尤其是近两年,民营医院保持着每年新增2000家的“生长速度”,行业竞争加剧。1.1.2收入增速放缓以控制费用、降低药价为目标的新医改以及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倒逼医院主动控费,同时,分级诊疗的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民营医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公立医院诊疗人次的增速。加上政府责任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医院收入增速开始快速下降。1.1.3综合监管加强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综合绩效评价与考核,试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行效率;另一方面,随着医保的管办分离、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及行业监管的推行,各方对公立医院的综合监管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监管压力。1.2内部压力。一是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新医改取消药品、耗材加成,彻底改变了医院盈利模式,药品和耗材不再是医院的盈利来源,而成为费用控制的重点。二是人力成本提升空间有限。学科发展、技术与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但当前医院物耗与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医疗服务技术劳务价格偏低,制约了人力成本提升空间。三是医院发展债务压力较大。公立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要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加剧了公立医院经济负担。从债务结构分析,医院建设费用支出较多,但偿债能力较弱,给医院的稳健运营带来一定风险。

2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新思路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应构建“三位一体、数据共享”协同发展的财务管理新思路: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卫生经济研究2019年2月第36卷第2期总第382期为主线、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为抓手、绩效考核为导向,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2.1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主线。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PDCA循环持续改进的过程:预算编制(P)———拟定预算计划;预算执行(D)——组织预算实施;预算考核(C)———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对比,进行考核;预算改进(A)———通过对预算全过程管理进行总结、优化并提升,形成一个管理闭环,即P→D→C→A→P。通过对医院运行活动进行预设,精细管理每个环节,实现医院经济活动目标化、经营活动受控化、管理方式精细化、成本控制约束化、绩效管理依据化,逐步达到战略目标。2.1.1组织架构、制度保障与医院文化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医院预算管理划分为四级组织架构: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执行部门→兼职预算员团队,承载着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考核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中,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医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根据医院发展战略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审议重大调整事项;预算管理办公室是预算管理的专职机构,一般设在财务部门,负责医院预算工作的组织实施;预算管理执行部门是医院的基层预算管理机构,组织实施本单元预算管理工作,包括经费归口管理部门及各预算收入责任中心。经费归口管理部门由医院各职能科室组成,负责本部门日常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控制;财务部门根据业务量制定若干目标,由相关业务科室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基本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考核细则→编制方案四个层级,对全面预算的体制及职责、预算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分析、考核)进行详细规范和说明。医院在不断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倡导培育“无预算不支出”、“协作大于分工”的预算文化,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预算管理培训会和分析报告会,讲解预算编制方法,解答预算管理的困惑,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优化,使全院各级组织及每位员工树立正确的预算管理观念,把预算管理思维真正运用到日常经济业务中。2.1.2医院预算编制全面预算编制体系包括收入预算、支出预算、项目预算、财务预算以及完整的预算报告。医院战略目标是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决定着医院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将医院战略通过预算计划编制层层落实、分解,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并细化落实。收入预算由财务部门“由上而下”编制,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两部分。其中,门诊收入=预计门急诊人次×预计门诊均次费用;住院收入依据开放床位、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天数及住院均次费用进行测算。收入预算主要依据工作量、效率指标及下年度科室发展计划进行预测,由于患者就医具有不确定性,在编制收入预算时要与相关科室充分沟通,尤其关注效率指标。支出预算应采取“零基预算”,通过各经费归口部门“自下而上”、“二上二下”编制。其间,要注意部门之间、高层与中层之间的充分沟通,围绕医院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各经费归口部门应上报上年度预算执行分析、下年度工作计划及详细的预算草案。另外,支出预算编制要做到精细化,按“一事一费”方法编制。例如,人事科编制人才出国培养预算需提供: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出国进修人员遴选办法,确定进修人次、进修目的地;出国进修费用定额标准。精细化预算也是后期考核的重要依据。项目预算编制是指投资预算及筹资预算,主要是投融资资金安排。财务预算是指财务部门根据收支预算、项目预算编制结果编制的收入支出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资产负债预算表、净资产变动预算表等综合报表。2.1.3预算控制与预算调整强化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医院应制定科学的财务审批制度,规范事前预算审批流程;各经费归口管理部门作为责任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批准的预算安排经费支出,各科室预算人员做好在线录入、线上核销、线上管控、超预算预警等工作,不得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不能报销,确保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季度、年度预算执行分析,通报归口经费的使用管理情况,沟通反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预算控制的一大难题是如何把握预算执行的刚性原则,解决的关键是建立一套严格、清晰、规范的预算定期调整机制,并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预算调整要遵循内部挖潜原则、价值最大化原则、与考核挂钩原则。2.1.4预算考评与激励在预算管理闭环中,预算考核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包括财务定量指标,如计划完成情况、费用控制情况、超预算指标、效果执行指标等,重点考核效果的完成情况以及对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包括非财务指标,如预算编制的及时性、预算执行分析的全面性、预算调整的频次等。同时,预算考核要与绩效和成本管控考评挂钩,及时反馈考评结果,并建立物质和精神奖惩手段,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预算管理PDCA循环并动态良性发展。卫生经济研究2019年2月第36卷第2期总第382期%%%%%%2.1.5信息系统建设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信息系统建设至关重要。通过预算信息平台建设,医院实现预算编制、调整、控制、考核全过程监控管理,同时将预算管理和成本管控、人力资源、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绩效管理、合同等系统互联共享,实现对经济业务的全流程监管。2.2以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为抓手。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有三方面:第一,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成为必然趋势;第二,医保支付方式的改变,尤其是基于DRGs支付方式的实施,将医疗活动与医院运营管理紧密相连;第三,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成本密切相关,成本核算精细化有助于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由此,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必然由原来的收入管理转变为成本管理,构建成本管控体系。2.2.1营造医院成本管理文化成本管理工作精细化需要医院内部科学的组织分工,临床、医技、医辅及行政后勤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医院要利用班子会、行政例会向员工宣传成本控制理念,推广成本控制助推医院经营发展的成功经验,让全院职工意识到开展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是适应新医改的必然趋势,为医院营造良好的成本控制运行环境。2.2.2完善四个基本保障一是组织保障,包括领导小组、成本管理办公室、科室兼职核算员;二是制度保障,要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三是信息化保障,需通过覆盖医院运营全过程的HRP信息系统实现成本核算的记录、整合、分析;四是夯实基础工作,例如梳理人、财、物,划分核算单元,统一成本核算口径。2.2.3实现成本控制,多措并举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管理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一是从源头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成本;二是事先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办事花钱的标准和规范;三是执行层面“无预算不开支”,避免超支滥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是事前约束,制定项目成本定额;二是事中管控,通过信息化手段,控制业务环节超定额成本预警及支出;三是事后考核,将成本执行结果和责任单元的利益挂钩,成本问题突出的部门可以采取成本一票否决制。例如,对药品、耗材使用管理情况公示排名,定期公布科室大型设备运行成本和效益,将结果应用于下次采买的评价分值中,提高成本意识。改进业务流程。优化医院就诊、医疗护理和行政管理流程,削减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降低运行成本。例如,可以采取自助设备投放、窗口服务人员托管等措施,节约人力成本。开展大型项目事前论证。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实施、大型设备的投入,在决策前充分论证,既要有业务层面的论证,也要有经济层面保本量的可行性论证,同时还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进行论证。例如,基本建设项目既要考虑设计施工建设投入的经济性,也要从整个建筑服务期来论证建材的质量和成本;既要考虑设备、项目的施工周期,也要考虑后勤保障是否到位。大型设备的购置论证,既要考虑采买环节,也要考虑院内维修材料费、后续维保费、设备操作技术人员的培训费以及试剂耗材使用是否垄断、维修保养来源是否单一等。2.3以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为导向。新医改倒逼医院重新审视绩效管理,构建基于医院战略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评价医院、科室、员工的业绩,建立与绩效相适应的薪酬体系。2.3.1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是前提绩效管理体系包括目标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员工激励体系以及动态调整体系。以医院战略为起点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六大环节———战略目标、绩效方案、组织实施、评价与分析、沟通反馈、激励约束,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管理系统。医院战略经过绩效管理分解,形成科室及员工的具体目标,并通过评价和分配激励,处理好医生、护理、医技、行政后勤各职系关系。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不断循环,使科室、员工目标与医院战略保持一致,在循环、动态管理过程中促使医院不断发展。2.3.2绩效管理制度是保障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设计包括绩效管理的目标、绩效管理环节构成、管理职责划分、医院及部门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的实施反馈、绩效考评(关键指标)、反馈及结果运用等。2.3.3关键指标设计是核心绩效管理是一把“双刃剑”,绩效指标应符合医院综合目标管理,逐步由注重业绩指标转变为注重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成本的控制、服务态度的改善及社会经济“双效”综合评价。绩效考核指标制定应避免量化才好管理、经济指标是关键、指标越细越好及面面俱到等误区。根据各职系业务特点,制定关键业绩考核指标(KPI),同时制定月度、季度、年度三个层次的考核目标,综合运用。总之,绩效管理应突破“通过绩效考核传递业绩压力,完成奖金分配”的简单考核阶段,逐步上升到“助力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激励员工持续改进,最终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全员、全过程绩效管理”阶段。2.4注重财务管理创新。2.4.1加快财务队伍提素转型一方面,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并使其更多关注医疗业务,最终具备适用于管理需求的管理会计专业技能、信息挖掘分析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支撑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医院财务人员应全面了解新医改政策的深刻内涵,综合运用预算管理、成本管控方案和绩效评价方案,应对医院运营的新挑战。2.4.2提升资本运作能力目前医院财务管理主要围绕医疗业务活动,更多关注收入来源和成本控制。新医改背景下,随着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的出现,财务管理应更多转向关注资本运营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发挥医疗集团规模优势,降低集团内部医院的融资成本,实现资本创利的目的,进而实现医院资源效益最大化;也可以通过融资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有效整合内外资源,通过兼并、联合和组建医供体、医联体、医疗集团等途径,实现医院的扩张,取得更大的资本增值效果。2.4.3把控运营风险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新的医疗供给不断涌现、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运行风险加大。医院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构建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体系,通过梳理业务流程、关键业务环节、业务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策略,根据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有效性原则,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运行风险或达到可控。

参考文献

[1]徐元元,田立启,侯常敏,等.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2]张凤林,汤谷良,卢闯.全面预算管理2.0—解开管理者8大难题的钥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周晓飞.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案例实操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4]韩斌斌.以“大财务”观念为引领打造医院精细化财务管理新常态[J].现代医院,2015(10):130-131.

新医改范文篇5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院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拉开序幕。到2016年12月底,国家又印发并颁布了“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这预示着医疗卫生改革已迈入全新的时期。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本研究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1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1.1.1专业能力不足。随着财务工作在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对财务人员有了更高的需求。虽热我国财务人员数量逐年攀升,但多数财务人员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不强,并且记账、算账能力也较为薄弱,无法熟练操作财务电算化软件,致使财务工作难以顺利实施。有的财务人员尽管记账能力不错,但在财务报表编制上犯了难,无法准确判断财务数据,财务预算不科学。有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职业判断能力、记账能力、算账能力,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难以自主解决,更别说一些特别棘手的财务问题,最终阻碍了财务工作的运行效率。1.1.2职业能力与标准不相符。由于财务人员的学历不高、知识结构不完善,多数财会人员的职业能力与相关标准不相符,业务绩效低下。有的财会人员不清楚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科目缺乏清晰的界定,这都是因为业务素质低下导致的;有的财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账目与实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1.2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医院现行的控制制度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对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权限划分不清晰,致使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实施。现行的监督激励机制也不够健全,直接削弱了内部控制的职能,对医院的生存发展起不到充分的作用。其次,有的医院只明确了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权限,将内部控制工作全权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忽视了调动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积极性。1.3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由于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未受到医院的高度重视,因此医院未在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严重影响了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效用的全面发挥,造成医院发展停滞不前。此外,还有不少医院未以发展战略为切入点综合研究分析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为医院带来的价值和效益。1.4未构建良好的医院财务内控环境。1.4.1会计内控意识薄弱,领导层财务意识不强。当前,有不少医院领导层的会计内控知识水平和财务知识水平均不高,对构建规范化的会计内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有的医院负责人错误地认为会计内控就是部门预算控制,不清楚这两者间性质的不同,觉得既然设立了部门预算就无须再构建会计内控体系。医院会计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相关的付款工作和记账工作,医院资金是由财政合理分配的,根本不用财务人员进行任何管理。1.4.2内部会计控制手段不够先进。现阶段,仍有一些医院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过程中沿用过去陈旧的会计处理手段,这不仅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成果,削弱了控制效率,而且还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共享,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效用得不到全面发挥。此外,虽然有的医院与时俱进,引进了会计信息软件,但在选用与开发软件功能时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难以突出信息软件的功能优势,从而影响了内部会计的管控信息化。

2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构建的具体对策

2.1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从在职培训角度促进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提升。采用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方式,加强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进而对国家最新颁布实施的会计法规、审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予以充分掌握,进一步完善财务人员的知识体系,从而潜移默化中提高业务素质。其次,从奖励角度调动财务人员自学积极性,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医院应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调动财务人员的自学积极性,并举办丰富多样的财务陪训活动,同时财务人员可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如自考、夜大等。此外,医院还应举办大量的培训交流活动,使财务人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最后,落实岗位轮换制。医院应构建并落实完善的岗位轮换制,定期轮换不同岗位工作的财务人员,如此一来,财务人员就能够获得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并充分掌握各项财务工作流程,完善财务人员的综合财务知识、财务技能及财务实践经验,从而使整个财务团队都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2.2构建医院智能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财务管理查询系统和操作系统是智能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的主要内容。通过MicrosoftVisualStudio.NET对财务管理查询系统进行部署,然后操作系统中的IIS服务负责相关。将.NET框架设置于平台上,该框架负责运作各个.NET程序。为财务管理信息共享提供相应的体系结构,医院在节约成本理念下向所有利益相关方传递真实可靠的关联财务信息。简单举例,随着B/S模式的体系结构构建并使用,实现了成本的合理节约,促进了各财务信息的及时有效共享,强化了财务信息处理效率。通过操作系统中的IIS来财务管理查询系统,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只需要进入Web浏览器中就能及时访问,而医院外部有关使用者只需要利用互联网就能对医院每一天的财务实际状况予以充分掌握。随着智能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的生成并投入实际中运用,使得财务管理更加完善、成熟,同时在智能财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中利用接口技术吸收ERP财务信息包,实现了财务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即时性。2.3构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2.3.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医院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院整体运营水平,保证财务报告的精准性,将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医院营运目标涵盖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等各有关部门的营运目标,致力于制定规范的服务程序,确保生产产品的高品质,节约成本费用,获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医院运营医院及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各自的业务活动,力争将内部控制目标贯彻到实际中。医院在构建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内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2.3.2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医院而言,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具备充足的资金,医院也是如此,只有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才能提高医院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因此医院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时,应将资金运行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作为核心控制内容。2.4建设专门的业财融合团队,落实完善的业财融合机制。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只有建设专门的业务融合团队,落实完善的业财融合机制,才能有效促进业财融合。业财融合团队人员主要由财务工作人员、业务部门、营运部门等共同组成,对于财务工作人员来说,应懂得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对业务内容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还要有充足的管理会计经验,通过自身掌握的财务知识为业财融合团队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预算信息、效益测算信息及风险评估信息,从而对现有业务程序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并提高决策价值。与此同时,还要构建并落实完善的业财融合机制,合理分配各工作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为业财融合团队制定规范的决策程序及作业手段。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医改发展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着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未构建良好的医院财务内控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构建极为不利。对此,应该强化问题的解决,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与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唐玉明.浅谈新医改政策下医院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工作[J].行政率业资产与财务,2011,15(10).

[2]李红.基于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3(2).

[3]王杨.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6(3).

[4]曹轶萍.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6).

[5]陈德巧.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6(11):200-201.

[6]王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J].中国商贸,2011,3(31):160-161.

[7]信息化条件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初探[J].中国市场,2015(50).

新医改范文篇6

按照党和政府要求,正式实施医改,全面落实医改工作任务,管理体制回归了公益性,实行了全员责任制,建立了体现绩效的考核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强。

医改以来,我们的工作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管理,确保卫生院规范良好运行

基层医改后,财政给予医护人员支出保障,医院的工作重心已从“保吃饭”向“保规范”转移,我们不再为“吃得上饭”范愁,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如何履行好骨科医疗和基本医疗服务“两个基本”的职能。为此,着力于规范管理,以确保骨科的良好运行。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安全、便民、惠民,控制药品费用,单病种控制,开展优质护理。

一是抓建章立制。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医院骨科医护管理制度》、《骨科考勤及奖惩制度》、《骨科医护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骨科医护绩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利用制度来规范管理,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建立起骨科医护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

二是抓责任落实。从骨科主任到成员到科室再到每一位职工,我们层层明确了各自的年度工作目标和责任,并于年初,由骨科医护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主任抓科室、抓每位职工的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明确责任,做到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推动骨科工作的落实。

三是抓工作规范。我们坚持骨科定期例会、制定医疗方案、医疗质量检查制度,分析存在问题,部署本周工作,并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每月组织一次全科室会议,加强业务学习,介绍骨科医护方面的新知识、新动向,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通报骨科医护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结果、医疗质量检查结果等方面工作情况,从而促进了工作规范。

二、强化考核,确保卫生院各项工作的“绩”和“效”

考核是促进工作落实的保证措施。我们通过严格的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职工的工资挂钩,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推进了卫生院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一是明确考核内容。我们将骨科医疗服务质量指标核定到到每位职工,做到考核指标量化、细化,可操作性强,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压力。

二是确定考核办法。骨科医护的绩效考核,定期通报,每周监察监督组进行督查自考情况,每月有考核结果,通报结果后无异议将作为兑现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依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对不同的岗位依据技术含量、责任风险、劳动强度等确定不同的分配系数,再按照考核得分和分配系数核定其绩效工资。

三是严格兑现奖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制定了多项奖惩办法,如,值班、加班、误餐给予补助,出满勤给职务补助等以经济奖惩促进骨科医护的行为规范。采取“三查、三看、二核对”的办法,即:查规章制度、查医生处方、查购药票据、看登记表册、看药品台账、看手术难度、看收费票据、核对库存实物、核对就诊病人和零差率销售情况,对违规行为坚决纠正。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问题:人员少、工作量大,我们骨科在岗人员数达x人,其中临床x人,特别是护士甚至需要连续加班几个昼夜,在手术时,因人手不足,必须加班加点。

三、分配问题:主刀者待遇得不到体现,麻醉、骨、外科临床等,医改后待遇下降,也体现出一种为人民服务精神。坚决不收受任何红包。

新医改范文篇7

本文作者:许国锋尚志君工作单位: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逐步推进,医院必须从理性角度深入分析自身品牌建立的优势,全面规划品牌发展战略,使医院在接受患者选择时处于有利地位[1]。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不断提升医院内涵(1)以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复核评审为契机,全面梳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管理、护理管理、保健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和建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规范,逐步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常态化运行机制。(2)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管理队伍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关键。我院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参加领导干部能力建设培训,使领导班子在政策理论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和知识结构层次等方面得到提高。在管理团队建设方面,每年专门组织职能科室负责人、科主任和护士长进行1~2次管理知识培训,有效地提升了管理团队的素质。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全力保障医疗安全(1)严格落实核心制度[2]。通过定期的医疗质量检查、重点病人管理及出院病人的随访以达到对医疗技术质量的过程控制及终末控制。(2)加强医疗技术管理。对已经开展的镇痛分娩、气囊助产、导乐分娩、温浴减痛,水中分娩、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盆底重建、早产儿及极低体重儿的救治等特色专科医疗技术进一步完善。PCR技术和人类辅助生育技术接受并通过了省卫生厅的现场审核。(3)加强学科建设。瞄准国内外妇幼保健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与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充分利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通过引进博士,硕士,鼓励进修深造等形式,加快人才梯队建设。(4)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质量控制、强化安全意识、优化工作流程等措施,切实保障了临床护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全院所有病房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其中,A类病区2个,B类病区5个,C类病区3个;“爱心家园”成为江苏省优秀护理品牌。以优质服务为载体,切实改善就医环境我院连续2年开展“满意在妇保院”优质服务竞赛和“品牌提升年”活动,把“三好一满意”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日常医疗工作中。(1)改善门诊布局,优化就医流程。按照就医对象的需求以及中心化建设的要求,对门诊布局进行调整,避免孕妇来回奔波,扩大候诊区,给就医者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舒适环境。(2)加强费用管理,提高信任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医院物价管理网络和医疗价格管理制度,2011年,医院被江苏省物价局授予“2010—2011年度江苏省价格诚信单位”。(3)加强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为了更好地了解医院服务质量,设计了“门诊服务质量调查表”及“住院服务质量调查表”,对每位来院就诊者进行服务质量调查,及时汇总并加以分析,结合医院随访工作,把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当作改进医院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医院的服务品质不断提升。以文化建设为支撑,有效凝聚职工合力医院文化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品牌提升起着独特的支撑作用[3]。我院通过文化导入,将广大医务人员引导到医院既定的目标上来,使全体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我院30年的建设发展,铸就了“诚信、敬业、和谐、创新”的医院精神,明确了“以人为本、创新理念、关爱妇幼、奉献社会”的共同愿景。近2年来,我院开展了大型义诊、咨询活动、年轻护士技能比赛、“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十周年联谊会”、“第二届生殖医学研究前沿国际研讨会”、“健康娃娃”联谊会、“道德讲堂”、“学习日”等系列活动,获得了江苏省“模范职工小家”、常州市“工人先锋号”、常州市“学习型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以形象识别为依托,塑造整体品牌形象近2年来,我院着重在视觉识别系统方面进行了完善和改进,配合门诊布局和就医流程的改进,设计了以符合妇幼身心需求的粉色系为主的医院环境主色调。在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后,对医院名称的标准格式等进行了修改,使医院形象识别系统逐渐完善,对医院品牌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公立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妇幼保健院作为面对特殊社会群体的公立专科医院,更应该从优化内部科学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做强特色专科,不断提高提供差异服务的能力,使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为妇幼保健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绩效考核为指引,强化医院管理绩效考核不单纯是为了薪酬体系的规划设计,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是为了组织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作为组织是赢得管理与效益,作为员工则是赢得自我的认识、改进与发展。在医院即将全面实行绩效管理的大背景下,科学设计绩效考核方案,逐步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1)根据医院不同岗位类别分别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进行细化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方案,递交职代会通过,以强化职工责任感。(2)根据考核方案,客观公正地进行考评,详细记录考核结果,能量化的指标尽量做到量化,避免随意性。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医德医风、劳动纪律、服务质量等指标。(3)根据绩效考核的实施情况,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力求做到公平合理,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医院充满蓬勃发展的创造力。

以中心建设为目标,提高医疗技术我院在已经建有“江苏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常州分中心”、“常州市产前诊断中心”、“常州市生殖医学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中心化建设步伐。(1)围产医学中心:将婚前检查、孕前咨询、早孕建卡、孕期体检、分娩和产后康复有机结合,实现中心化运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产前诊断中心和产后康复中心,拓宽服务范畴,提高服务水平。(2)妇女健康中心:将妇科和妇保科相结合,为非孕妇女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非意愿性怀孕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服务,进一步做强、做精镇痛服务(包括:无痛人流、无痛宫腔镜等)。尤其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宫颈病防治中心、妇科内窥镜诊疗中心、妇女病普查中心和辅助生殖医学中心等。(3)儿童健康中心:将新生儿科和儿保科相结合,为0~6岁儿童提供更好的生长发育监测和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早产儿救治中心和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中心等。针对妇女儿童生命周期不同生理阶段的健康问题,以先进的技术提供全面、系统和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公共卫生为己任,深化服务内涵《“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将妇幼保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们将通过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推进辖区妇幼保健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常州市妇幼保健服务管理体系。在妇幼重大项目实施、县级妇幼保健绩效考核、妇女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等方面,把新医改对妇幼保健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新医改范文篇8

一、领导重视是决定资金运营成败的关键

医院管理层对医院资金运营的重视程度是控制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执行等涉及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医院文化、业务流程的设定和优化等方面,这都倚赖于领导思想上重视资金运营,行动上带头严格执行资金运营制度,把自觉遵守、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才有可靠的保证。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不高的人员素质,会对医院的资金运营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财务风险预见性差,财务问题分析不透彻,财务资金运营制度制定不合理,实施不科学等问题,使得医院的财务工作陷入困境,并且使得其资金运营制度形同虚设。如要从根本解决上述问题,则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成本控制

降低医疗成本不仅是政府对医院的要求,更是广大群众对医院的殷殷期望。首先,通过责任成本制降低医疗成本,即通过在医院各部门、科室或班组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将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实行自我控制。这其中也包括合理划分成本责任中心,正确归集分摊各成本责任。同时也要建立均次标准成本体系,如每床日标准成本、每门诊人次标准成本、单位项目均次标准成本等;其次,对药品采购环节加强监控,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效益

设立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重要保证。医院应按照上级审计部门的要求,设立由医院领导直接管理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相应的专职审计人员。并且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变更,医院应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特征,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降低医疗成本,体现内审工作的管理效益。还应该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转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将工作重点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资金运营为中心的综合性基础审计转变。

五、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的资金运营制度

由于目前大多数患者是采用现金结算,因此,对货币资金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医院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会计内控制度,避免会计内控制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易发生的问题,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控制:首先要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医院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例如:现金收付及保管只能由授权的出纳员来负责处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其次要加强票据的管理。例如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最后要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管理。例如加强银行账户、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还应该指定会计人员定期核对银行账户,对未达账款,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六、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

政府加大投入,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保障。但政府光增加投入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转变投入机制,使财政的钱切实花到实处,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比如,推行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有效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转变。推行绩效考评,对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进行量化考评,对医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并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收入挂钩,与政府投入相结合,以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率。推行核定收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要在核定收支的基础上确定。首先要核定工作任务,然后核定收入和支出数额,对于核定收支后的差额部分,由财政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予以补助。

新医改范文篇9

在任何国家,尤其是美国社会,医疗卫生改革总是涉及到从公司雇主、保险公司、纳税人、家庭个人到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以及其组织内工作的医师等大量行动者之间的资源再分配问题,而医改涉及的再分配是如此的复杂和庞大,以致于其产生的社会力量分化与震荡是难免的。从罗斯福颁布《社会保障法》之后,美国政府多次试图对医疗卫生系统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其中克林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立法尝试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但是,美国国会结构及总统、国会领导处理应对政治结构中内在的约束和机会的策略本身就是注定了其1993~1994年国民健康改革的失败。那么,问题是时隔15年之后,同样的为何能够成功地推动这次医疗卫生改革法案的通过呢?这次医改和15年前的医改过程有什么不同?这次美国医改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含义?这次经济危机缩小了党派之间的政治分歧吗?(通常据说危机事件可以短暂地缩小政党在政策决策过程中的政治分歧,那么这次医改过程的政治分歧为什么没有缩小呢?)还是国民政策观念或意识形态更加支持的结果呢?政治学家们喜欢提出的这些问题在这里对于理解美国的医改事件有用吗?关于政策制定过程,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理论解释模式已经产生并被广泛运用,如金登(Kingdon)的多源流模型解释了在模糊性条件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金登的早期模型假设整个政策系统只存在三种源流,即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其中,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为和行政立法或立法上的换届(金登,2004)。类似地,萨巴蒂尔(Sabatier)的倡导联盟模型吸收了多源流模型中的许多解释变量,并且还在两个方面做出了改进,一是倡导联盟模型更加清晰地将多源流框架下的问题流的问题界定与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流)以及利益集团的倡导竞争性政治游说活动(政治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了,以反映这些复杂源流因素是如何内在地互动,以推动政策的制定过程。萨巴蒂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发展和突出了政策子系统模型中政治企业家的信念系统和政策学习机制的作用,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引入显著地增强了该模型的理论解释力。但是,相对于多源流模型而言,萨巴蒂尔的倡导联盟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其过于突出政策子系统利益集团的作用,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子目标或价值都是与利益集团的动机或倡导一一对应的,客观上一些重要的政策子目标或价值是由政策决策层的党派与政治家的意识形态等因素直接界定的。与之相关的,倡导联盟框架对于政策决策系统的不同党派斗争、选举及其相关政策表决的投票机制关注不够。本研究将试图综合上述两个理论模型,以便解释2009~2010年期间美国新医疗卫生改革法案的政策制定过程,以识别政策过程中多源流因素的影响机制及其动态不稳定性特征。

二、医疗卫生政策改革的问题界定:争论与政治

医改政策问题的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医改所面临的问题,这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其具有不同的政治含义。不过,一般而言,政策问题的直观性质是对问题的严重性的描述和度量,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事实以作为证据,当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会对同样的数据和资料存在不同的理解或分歧,这将会引起政治上的争论。下面一系列的数据可以说明美国社会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美国医疗卫生系统存在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医疗卫生费用失控,费用负担无论对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是负担不堪重负。据世界经合组织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人均健康医疗支出为6933美元,健康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远远高出其他国家水平(法国排名第二,为11%);人均健康医疗支出上升不仅“挤出”了美国居民家庭个人非健康支出如消费的比例,而且这种(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医疗费用支出负担对于不同人群而言具有不同的压力含义。也就是说,那些低收入的缺乏健康保险的家庭将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支出而受到更大的冲击(AaronandGinsburg,2009)。《美国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2007年美国个人破产申请中有62.1%是由于医疗债务、住院费用和其他负担不起的卫生保健费用。对于中产阶级和中小企业而言,多数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医疗保险费用的上升幅度,而仅仅2009年25%的企业报告其员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用增加了20%。与此同时,许多保险公司CEO的薪酬却在大幅攀升,这些保险行业被批评为“在你健康的时候,保险公司向你收费,但当你生病了,却不愿为你支付费用”。对于政府而言,2008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当年GDP比重为16.2%,占同期财政支出比例高达49.54%。可见,医疗卫生支出已成为美国财政的沉重负担(王俊、仲震康等,2010)。

(2)医疗服务系统的交易行为及其效率问题。2006年,美国人口出生预期寿命为78.1岁,在30个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七(仅高于墨西哥、波兰等几个经济相对不发达国家)。考虑到健康的结果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虽然作为健康结果的预期寿命常常被认为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支出或效率缺乏直接的关系,但是,高昂的人均健康医疗费用支出与OECD国家中相对较低的预期寿命排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无疑会造成社会公众与政治家的不满与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1997年美国人均医疗支出排名第一,国民总体健康水平却排名第72位;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低下,其中,医疗卫生支出费用构成中30%是被浪费掉的,包括过度的检查和重复服务等(Orzag,2008)。关于医疗卫生费用控制,有两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一是造成医疗卫生费用持续高涨的原因是什么?医疗卫生服务的技术进步、居民收入增长,还是服务系统的低效率或者是人口老龄化等各种各样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可信的?二是如何在控制降低医疗卫生总费用时增加或至少不降低社会总福利,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及公众的福利。

(3)医疗保险覆盖问题及其公平性问题。当然,交易行为不仅与效率紧密相关,而且还涉及到公平性问题。有些造成医疗卫生总费用上涨的因素还会产生歧视问题,如对于医疗保险机构而言,除了医疗保险费率持续上涨之外,医疗保险公司还存在大量的歧视性行为,如对不同年龄、职业甚至不同性别收取不同水平的保费率,以及对有先天条件(Pre-existing)条件的患者拒保,如对许多女性投保人收取的保费标准甚至达到对男性收取费用的2倍之多。2006年,美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为84.9%,在OECD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墨西哥59.9%,土耳其数据缺失),其中公共和社会医疗覆盖率仅为27.4%,私人医疗保险覆盖率为65.2%,也就是说,目前美国仍然有约46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肖志光,2010)。客观上,由于医疗卫生问题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如此紧密,许多政治家在国会辩论中都会引用亲身的经历或亲戚、朋友或者公众来信讲述的各种案例故事,以展示医疗卫生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如何影响和改变许多人群的日常生活甚至命运的。对于那些政策企业家而言,这些个人体验或特定人群中存在的焦点事件足以形成特有的道德感染力,以坚定他们支持医改法案的信念和决心。的确,在一些情形下,那些因病致贫者在艰辛生存中搏斗的细节常常出现在总统的演说或国会议员的辩论中,这不仅可以充当突出问题严重性的证据,而且还直接影响政策企业家提升政策问题在政治议程中的优先序和迫切性。由于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已经上升到社会难以忍受的一个关键点,任何医疗卫生改革法案都将面临如何降低财政赤字的严峻压力。政府预算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改政策工具的选择空间,即任何可能引起医改卫生费用和财政赤字上升的政策工具都会受到严重的阻扰和挑战。当然,如何摆脱和绕过联邦财政预算约束本身也是一个政治策略问题,即医改的支持者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其最终目标是需要允诺将医疗卫生总成本及相关的财政支出压力降下来。对医疗卫生政策问题的认知和性质界定是改革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及其政治斗争的起点。如何理解医疗卫生问题的本质,这与政治系统内不同行动者的信仰、利益以及所涉及的利益关系相关。首先,问题的界定具有高度的主观性,这与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本与收益预期紧密联系。对于医疗卫生服务及相关政策共同体内的行动者而言,问题的解决如果可以产生相应的预期收益,则行动者对问题的认知和支持就更加明确和坚定。相反,对问题解决成本的分担预期则会抑制一个行动者对问题严重性的认同感。如医疗保险行业会突出医保覆盖率低和单位成本高的问题,以期望改革能够对公众个人参加保险施加法律强制性约束,可是,医疗保险行业始终不愿意承认私人保险市场的失灵、欺诈以及对存在疾病风险的患者拒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针对后一问题的改革预期将会使得该行业处于不利地位。其次,对知识和信息的了解状况也影响行动者对问题的根源与性质的判断,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效率低下或成本高昂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以及缺乏医疗保险的人群由于哪些原因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可靠的数据信息分析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见,由于信仰、利益与信息知识的差异,不同行动者对于政策问题的性质及严重性判断会存在明显的分歧,而即使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不存在差异,但对于解决问题的优先序以及相应的政策工具或方式却也会难以达成共识。

三、观念、技术可行性与政策工具选择空间

(一)价值观念对政策工具选择空间的约束价值观念对政策过程的影响虽然常常是潜移默化的,但却不是可有可无或可以忽视的。无疑社会价值观念影响政策工具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念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影响政治系统对政策工具的选择空间,即政治家会因为某种价值偏好而不自觉地将某些政策工具踢出可供选择的空间之外,而对另外某些政策工具却可能更为偏好。当然,在医改的问题上,不仅公众与政治系统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即使政策共同体内部不同党派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分歧。一般而言,共和党的价值观念更偏向保守主义,而的价值观念则偏向自由主义。对于美国的公众而言,其对医改政策工具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倾向性或所谓的价值观念的“政治斗争”。在公共保险这一计划上,只有少数人支持政府性医疗保险。他们认为,政府支付医疗保险与欧洲或加拿大的保险形式相同,即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保险的福利性保险,这种保险负担低、保障高;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政府性医疗保险与美国传统价值观冲突,这是在破坏美国的自由价值观念。一直以来,美国人对政府控制医保的任何措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青睐的是目前市场主导的医保,坚决反对公共保险机构。所以,公共保险机构要想最终被美国公众接受,首先要改变他们对于政府提供医保的看法,这等于要改变美国公众根深蒂固的自由观念,此举谈何容易。如表1所示,公众对各种医疗保险模式的支持率由高到低的变化正是反映公众对政府控制医疗保险的警惕性状况。

(二)政策工具选择的目的性与技术可行性从政策工具的可实施性与目的性来说,哪些政策工具更有助于实现政策目标或问题的解决,以及更能节约交易费用具有技术上的可操作性,这显然是政策工具选择与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当然,政策工具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其与不同党派或政策制定系统内的政治力量的偏好是密切相关的。如图1所示,对于政策问题的识别和界定虽然也存在大量的分歧,但是问题的基本事实还是清楚的,并且对于社会和政府内部各方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性质以及解决问题的政策工具选择则可能会发生重要的分歧。首先,例如,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成本或费用增长问题,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政府的医疗卫生费用补贴支出和财政负担、中小企业的员工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负担以及公民个人的医疗费用负担都是非常的高昂,但是如何降低医疗卫生费用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却存在着大量的选择空间。直观地看,正如派提出的医改方案所建议的那样,政府可以提供对高收入者增加征税、对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信贷以及提供个人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和医疗服务保障质量,从而分别降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医疗卫生费用负担。但是,客观上来说,还存在其他许多同样可以实现该效率目标的政策工具,如长远的干预应该侧重于提供对公众的健康意识或预防的干预,即最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降低常见病、慢性病的发病率,从而最终从根本上降低全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其次,从治理医疗服务系统的交易行为来看,如何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系统和医疗保险机构之间以及内部的欺诈和歧视、寻租等行为的约束力也存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例如,从增强市场自身的竞争力、信息披露等自愿性工具到直接管制等强制性工具之间存在许多中间性的或混合型的政策工具,如补贴等激励措施和提高消费者的组织化程度和选择能力。显然,政策工具的自愿性程度越高,其受到的阻力也越小,而强制性规制水平越高,则政策工具选择受到的反对和阻力将会越大。同样,对于如何提供公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将那些没有医疗保险即缺乏参保能力或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个人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也会面临一个从最小强制性的工具到最大强制性的政策工具选择光谱。如表1所示,随着保险政策工具的强制性越高,公众对此的支持率总体上是越低了。

(三)传统知识的角色与路径依赖与绝大多数改革一样,无论是关于改革的知识准备,还是政策工具的选择都不会是全新的,相反,许多关于医改的传统知识包括理论研究与经验方面的知识仍然是极具价值的。同样,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以及医疗保险制度也是改革必须面对和继承的,任何改革都无法回避和抛弃已有的组织制度结构。于是,这就注定了医改政策工具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即,一方面,改革势必依赖于现行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险系统,如公共医疗制度Medicare和Medicaid仍然是政府医疗改革的重要政策工具;另一方面,政策工具的设计与选择则主要限于对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险系统内的机构行为的约束与监督。例如,为了实现医疗体系的“帕累托改进”,医改方案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和措施:(1)保险公司不得因投保人预先存在的病情而拒绝赔付,不得给投保人在某一年份或一生中能够得到的保险金赔付设定主观性的额度;(2)任何有购买能力的个人都要求购买基本的医疗保险;(3)建立非盈利公共医疗计划,促进市场竞争,使个人和小型企业能够获得质优价廉的医疗保险;(4)为因健康问题而不能获得保险的个人提供低成本的保险保障;(5)降低公共医疗制度Medicare和Medicaid的运营成本,对药品和保险公司的高成本保单征税;(6)要求保险公司在不提高保费的前提下负担投保人的日常检查和预防费用,建议医生少开预防药物等。

四、政党、利益集团与医改政策制定的政治逻辑

从政治流的角度看,医改政策的制定过程不仅仅涉及到行政当局与国会之间的体制性政治分权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府内部尤其是国会组织中的党派竞争以及作为外部行动者的利益集团的态度与游说活动等。

(一)党派竞争与国会在医改政策制定中的权限配置

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国会是首要的政策制定和立法机构,任何政策的合法化都需要在国会的讨论和投票表决过程中得以体现和获得。当然,国会对政策制定的权限并不是仅仅归于一个人格化的主体,而是分割在国会内部参议院和众议院及其下属的各个不同的专门委员会内部,同时也是分散在相互冲突和竞争的不同党派(和共和党)、不同意识形态(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以及不同利益集团之中(戴伊,2004)。如2009年上半年,美国国会出现了3种医改方案,分别由参议院健康委员会、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众议院人提出。如表2所示,不同版本的医改议案在各个专门委员会机构内部进行的投票表决结果正是反映了国会内部和共和党派之间竞争的结果。如表2所示,最早的医改议案是由参议院的成员提出的,并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内进行表决后以14票对9票获得了通过。随后,2009年11月7日,美国众议院以220票对215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提交的医改法案;2009年12月24日,参议院以60票对39票的优势也通过了自己的全面医改法案。2010年1月13日,经过8个小时的长谈,美国总统奥巴马、众议院以及参议院同称医疗改革法案有“重大进展”。虽然众参两院对各自的医改议案还存在很多分歧,院版本的许多条例也备受争议,但是,2010年3月25日,参议院最终还是以56票对43票的多数通过了修改后的全面医改法案。

(二)利益集团

医改政策本质上是对各种资源在分配过程中尤其是对医疗卫生成本的控制或每节省一美元就意味着某一个或多个利益集团收入将会减少一美元。从而,其政策论辩过程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会不遗余力地发挥其影响力,以试图使政策辩论的话语权对各自更有利。于是,那些在新医改方案的资源再分配关系受损失的利益集团将竭力寻找各种批评医改方案及政府的证据以转移政策论辩的注意力,或从对其不利的改革争论之中偏离开来。如何划分医改立法中相关利益集团的类别以及界定不同利益集团对于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一直是研究的关键难题所在。大体上,从组织化角度来看,可以区分缺乏组织化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消费者的公众和高度组织化的行业组织两大类。其中,公众的政策意愿则主要由各种形式的民意调查得到体现和反映,而有组织的产业集团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包括医院和职业医师、护士等)、医药企业以及医疗保险公司等表达其利益倾向及其对政策的影响渠道则会更加多样化,例如,向政府部门申诉、给总统写信、各种直接的国会游说活动,以及联合学者影响公共媒体和舆论等方式向国会议员施压。对医改法案持支持态度的利益集团可以分为几种情形,一种是全力支持型的,如无医疗保险的低收入或穷人阶层以及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如全美护士协会等。2009年7月15日,奥巴马在白宫玫瑰花园发表演说推动医疗改革时,就得到美国护士协会到场声援。另一种是有保留的部分支持型的,应该说大部分利益集团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即对医改法案中的部分条款持支持态度,而对另一些条款则会表示反对。典型的是保险公司倾向于反对“不得因投保人预先存在的病情而拒绝赔付”的规定,而支持“任何有购买能力的个人都要求购买基本的医疗保险”。当然,还有一些利益集团出现在支持和反对之间反复摇摆的情绪,如在言论上表面支持医改法案,但在实际的游说行动上却可能反对医改法案。这对于一些已经拥有医疗保险的中产阶层而言尤为明显。奥巴马对于这些有反对倾向的利益集团显然是采取了积极的接触态度,哪怕这样的接触并不愉快。比如,奥巴马积极游说过此前一直被称为“医改禁区”的美国最大的医生组织———美国医学协会(AMA),在该组织的年会上,奥巴马提出用联邦老人医疗保险计划(Medicare)的支付办法,减少出院30天后再入院患者的人数和费用,而这一措施会直接降低医生未来的收入(陆志明,2009)。如表3所示,与医改法案的支持者相比,反对医改法案的利益集团似乎更为强大。当然,多数利益集团并不是完全反对医改法案本身,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反对医改法案中的某些特定的涉及其利益的条款。首先,医改议案要求,从2014年开始,所有美国公民和合法居民都要参加保险,否则个人将被处以一年750美元或占收入2%的罚款,家庭将被处以最多2250美元或占家庭总收入2%的罚款。抗议声音最强的是美国众多的小企业。他们的企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利润相对很小。为了求得生存,他们通常不给雇员购买医疗保险,但若法案得以实施,将不得不为雇员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将向政府缴纳罚款,这将导致小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如果经营成本过高,小企业不得不裁员甚至还可能失去在市场上生存的机会。而医改法案对公众参保施加的强制性规定对于年轻人而言也是不受欢迎的,显然年轻人患病风险以及获得医疗保险赔付的概率都会相对比较低,从而年轻人参加医疗保险的激励会不足,于是,无疑会反对强制性参保政策。其次,众议院的议案规定向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个人和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富有家庭征收5.4%的收入附加税,而参议院的解决方案是向高额保单征税以获得资金。无论哪种征税方案,总会损害一些势力强大的阶层的利益。再次,关于对保险公司行为的规制,公共医改方案还对一些利益集团不利。保险公司认为这是政府介入市场的措施,政府干预会打乱正常的竞争机制,导致保险公司经营空间缩小和利润受损,不过,保险公司却强烈支持政府对于个人参加医疗保险施加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显然这会大大增加医疗保险行业的市场业务规模。此外,制药业会担心政府设立的公共健康保险机构会变成一个垄断的买方,压低价格,而且会加入对廉价商品的需求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私人医师则认为花钱看病就像花钱吃饭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看病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医生如何生存?这些利益集团的力量不可小视,回顾美国艰难的医改历史,历次医改无一不在商业保险﹑药品行业和医生协会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下流产。

(三)医改政策制定的政治逻辑

总体上,意识形态化的价值争论和党派斗争主导了政策的辩论,其后果是严重阻碍了双方在政策工具分歧的光谱或空间上达成收敛和妥协的机会。医改政策争论的焦点涉及到是否应该扩展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如果扩张的话,应该如何扩展以及医疗保险扩张所涉及的费用支付是否由改革法案支付?医改是否能够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总成本以及降低各方的负担?

1.政党分歧还具体体现在政策辩论中策略选择的证据(如效果预期或依据)及其价值主张上。对于而言,其大量地依赖于道德力量或公平价值的诉求,如列举大量的个案经验展示那些没有医疗保险的家庭生计之艰难以及因病致贫的困境,以突出现行医疗卫生体系的制度体系的缺失和政策改革的迫切性。而共和党则更加倾向于诉求个人权利、自由和弱政府干预主义,如共和党始终抓住医改的预算扩展的后果以及试图控制医疗费用等,从而可能对医疗卫生服务机制产生的冲击表示担忧。共和党认为,无论参议院或众议院的医改方案都是赋予联邦政府强大的干预权力,这种大政府的理念是共和党所不能接受的,其认为对医疗保险行业的规制以及医疗保险的运作权力应该留给州政府层面自主决定,这将更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

2.共和党对医改的优先目标是控制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其对医改的反对态度之所以如此坚决,一方面是由于党派斗争的缘故,而另一方面也与医改方案在短期内将迅速增加医疗卫生总费用以及财政赤字有关。共和党还坚持认为,医改方案由于要求更多的人进入医疗保险从而会降低现有医保公民的保险质量与水平。不过,不仅要求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的增长,同时也要控制医疗保险缴费率的上升以及增加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显然,对于而言,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将大部分脱离于医疗保险体系之外的公民纳入到社会保障制度之内的公平性价值目标,相对于控制医疗费用支出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先性和迫切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的医疗方案忽视或不重视对医疗费用的控制,恰恰相反,在设计医改方案时同样十分强调和突出对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控制。只是与共和党不同,其更加强调对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效率改进以及卫生健康预防等问题的重视。这意味着在短期内,需要增加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本以赎买那些对改革可能反对和抵制的潜在利益集团如医疗机构、医生协会与老年人组织,以补偿或确保其利益在改革过程中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和损失。而在长期来看,期望通过其他方式如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以及制度监督水平来降低医疗卫生总费用。

3.两党分歧集中体现在对于不同政策工具选择的偏好以及对于特定政策工具的潜在效果预期的判断分歧上。如关于对医疗保险行业的规制问题,改革方案规定,医保公司不能依据先天条件(Pre-existing)或患病历史对公众拒绝其参保,而共和党则反对这一点,其认为有患病状态或高风险的公众可以选择投保其他的特别险种POOL,如大病风险保险,这样既保持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效率特征,又可以避免规制和强制性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对人的自由的限制。于是,分歧的关键除了以上讨论的价值观念差异之外,还在于双方对于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预期的分歧上。不认为大病风险保险有任何效果,因为逆向选择会使得这样的高风险分担机制失灵,既然只有高风险的公众或患者积聚在这样的保险系统里而没有任何低风险或健康的公众参与,其结果必然是每个参保人之间缺乏风险分担或保险机制。因此,在以上两种方案之间做权衡,坚持只有对保险公司的行为做一个基本的规制性约束以及建立公共保险机制,才能最终确保医疗保险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对于公共医疗保险的运转,共和党不相信医改方案会在未来10年将会节省医疗卫生成本8290亿美元,其批评政府运转的公共医疗保险是低效率的,并充满欺诈,而且公共医疗保险不仅限制了个人选择的自由,而且其运转的成本本身就是高昂的①。

4.合法性和中期选举的挑战。中期选举对医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缓慢的,其预期却是十分强烈的。选举收益预期可以从多个方面影响医改政策的决策或投票行为,一方面,从整体来看,对中期选举斗争的预期将加剧国会投票的党派分化,还将强化议员按照党派身份进行投票的动机。显然,正如总统所声称的,“共和党人希望政府什么也做不成,或者即使行动了也总是把事情做得更糟;的失败就是共和党的胜利”。客观上,政治家寻求连任或选举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国会行为的分化。另一方面,从其分化和国会议员个人投票决策的结果来看,不仅共和党成员全部一致性地对的政策投反对票,而且内部国会成员也倾向于分化,为了避免医改方案在选举中遭受批判而影响政治家个人的政治前景,相当一部分国会议员也开始转而反对医改方案。此外,对于共和党而言,其控制国会之后的行为显然是可以预期的,如努力阻止医改法案的进一步实施,甚至试图推翻医改法案的合法性。

五、政策窗口、多源流汇集及其对民主运转的含义

在金登看来,问题流、政策流与政治流的汇集是需要政策企业家善于利用环境和捕捉政策之窗得以打开的机会的,这一点与萨巴蒂尔的倡导联盟模型对政策企业家角色的强调也是一致的。可见,在医改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关政策倡导联盟的关键人物或政策企业家可能采取的政治策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美国医改法案最终能够得以勉强通过,检视一下总统奥巴马及其政府所运用的策略是必要的。

第一,唤起公众与媒体舆论的响应。引导媒体和舆论以创造出一种支持和呼吁医改的社会政治环境,提升及其政府推动医改法案的合法性,这对于应对共和党议员的反对和质疑,以及消解和弥合内部的分裂是有价值的。奥巴马在推销该方案时就运用了各种策略,如提到他死于卵巢癌的母亲去世前一直担心医疗保险的事。这些策略的运用相对容易打动社会公众和媒体。

第二,软化强大利益集团的阻力和潜在的反对强度。政府采用政治交易策略与潜在的反对利益集团进行协商,以利益交换的方式迫使这些利益集团作出让步并在2009年上半年公开表示支持医疗卫生改革方案。如对于医疗保险行业和医疗机构,政府承诺增加数百万的新的受保险者以扩大保险公司的客户规模,以弥补或抵消改革方案可能降低对医疗保险以及医疗服务机构的支付形成的损失(Miller,2010)。早在2009年5月11日,医生团体、医院、制药商和保险公司的代表们进入白宫与总统奥巴马见面,并且承诺在10年之内,可以主动削减2万亿美元的医疗成本,以换取立法上的有利条款。但是第二天,这些代表们就开始反悔,说没有承诺每一年必须调整的数字(茹珊珊,2009)。当然,行政机构与利益集团的后院交易不仅增加了未来医疗卫生服务总费用降低目标的实现难度,而且也打击了公众对法案的支持热情与期望。事实上,民意调查显示,2009年下半年之后的民意对医改方案的支持率已经开始一路下降。

新医改范文篇10

关键词:医疗事业改革;内部审计;新突破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标志着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进入到新阶段。至今,新医改政策已经进行到第六个年头,2015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要工作任务的通知》公开,总结了五年医改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指出我国医改还面临的问题。医院要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而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医院的重要部门,由于工作的性质最有利于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也最能有效地提出完善内部控制举措的意见。这也就意味着新形势要求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调整工作重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不断突破,承担起为医疗体制改革保驾护航的使命。

一、加强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机构的队伍建设

目前仍有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单独设立审计部门,没有专门的审计人员,或者审计人员归属于财务部门之下,这样就造成了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按照卫生部于2006年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规定“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还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在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说明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的重要性。一方面医疗机构本身应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并完善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及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考核办法对各医疗机构审计部门进行考核,将是否设立单独的审计机构,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人员配备,是否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是否按照计划完成,对于审计意见是否进行追踪审计等等作为考核医疗机构的指标,督促医疗机构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健全。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的能力

明代政治家钱琦在《钱公良测语.规世》中所讲“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单位的重要监督部门,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廉洁自律的素质必将犯大错误。所以要求从事审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坚定的信念,所谓“无私才能无畏”。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实话,勇于揭露问题,要做到不卑不亢,公正客观,实事求是,要克服不敢为的顾虑,不敢为必然无所为,用“有为”争取自己的“有位”。

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拥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好专业素质,能熟练掌握现代管理、计算机等知识并将其与审计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加速内部审计现代化进程的路径选择。目前,公立医院内审人员构成还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和医疗改革深化发展的要求。一是人员配备数量不足,一般只有1-2人,导致很多工作无法开展或者只停留于表面无法深入。二是人员构成专业单一,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会计专业,对合同、基建、管理等不够熟悉。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吸引技术、工程、投资等各方面的人才,或者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争取实现“一人多才”。另一方面有关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组织财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审计相关培训,促使审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审计范围,全力服务医改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化,医院经营方式的改变,医疗服务市场逐渐放开,内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结合医院自身情况,积极转变观念,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和审计职能。前审计长李金华把内部审计定位为“管理+效益”,管理是基础,效益是目标,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永恒的主题。所以内部审计应发挥自身的综合监督能力并向效益管理审计延伸,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向经济评价、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更好的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不但要做经济发展的健康卫士,还要做经济发展的谋士,提出建设性、前瞻性的建议。具体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及应遵循的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勇于开拓创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方法新技术来检查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有效性,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问题,随时纠正问题,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来倒逼医院完善内控制度,堵塞管理上的漏洞。严格按照医改的政策要求对单位内部贯彻执行医改政策情况进行检查,例如药品是否按照规定时间和规定内容实行零差价管理,医疗服务的收费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违规多收、漏收、重复收费情况,政府采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招标定点采购,采购程序是否合规、合法、公开、透明,督促医院遵守国家医改的大政方针,堵塞漏洞,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者:王井春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J].中国卫生法制.1997,(2):12-17

[2]郑瑞娟.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现代商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