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成本十篇

时间:2023-04-09 07:55:31

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篇1

关键词:现行成本 会计模式

一、基本原理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是指以现行的成本来代替以往的历史成本,在各个企业中,可以消除它们所承受的个别物价变动及其影响。现行成本会计模式具有不改变企业传统的会计计量单位的特点,企业中的全部财务会计的记录,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财务报表都是以现行成本属性为基础的。企业采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一是要对企业持有资产的账面价值用该模式予以调整,二是要反映企业持有资产因现行成本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利和失。

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依据是,在物价发生变动时,以往的历史成本就已经丧失了具有计量基础的作用,这是因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很少关心企业持有资产的历史成本,他们所关心的是财务报表能表达在持续经营条件下更加符合企业各时期的实际情况的一些财务信息。可以明显地看出,以往的历史成本已经大大偏离了目前的现行成本,因此,企业财务报表就应当以现行成本为其计量的基础。从目前的理论角度看,现行成本的含义仍然存在不同的解释,即有重置成本、重置生产成本以及现行价值或现时现金等值等,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人们多数能接受的概念是现行的重置成本。

二、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历史发展回顾

1980年英国了《现行成本会计》,《现行成本会计》除规定把现行成本报表作为基本报表外,还规定了符合使用的上市公司标准。

2002年,澳大利亚现行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了一项建议性准则,要求资产总额超过2000万澳元的上市公司和资产总额超过1亿澳元的政府企业必须编制按现行成本调整的补充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同时也可以把现行成本报表作为基本报表。

新西兰会计师协会则于1982年了第1号现行成本会计准则《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

法国在1977年、1998年对《法国财务法案》的修订中就要求披露固定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

比利时在1996年颁布的《企业财务报表王室法令》中要求以报表注释的形式披露存货、固定资产、销货成本和折旧费的现行成本数据。

荷兰尽管没有正式的会计准则,但根据林普格(Theodore.Limberg)的重置价值理论,在一些大公司中,一致执行现行价值会计。对于合伙固定资产的记录,都保持在现行重置价值上,相应地,在利润表中计入以重置价值为基础的销货成本和折旧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1996年了《披露某些重置成本数据》,要求存货和厂房设备总值超过1亿美元或占资产总额10%以上的上市公司披露存货和厂房设备的重置成本,并在现行重置成本的基础上披露销货成本和折旧费。在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影响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99年正式《财务报告与物价变动》准则时,没有采纳之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的立场,而是允许企业在按一般购买力单位重新换算和按重置成本计量二者中选择其一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

三、现行成本会计的基本程序

现行成本会计的基本程序包括三个步骤: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确定各项资产的持有损益;重编现行成本财务报表。

1.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

从理论上讲,资产的现行成本一般应根据以下几种价格直接确定:①现时购买物品或服务的发票价格;②市场的现行价格目录;③当前条件下的标准制造成本;④各类或各项资产的现时物价指数。通常,较为方便的方法是利用各类或各项资产的个别物价指数进行换算求得。

(1)把资产负债表项目余额调整为现行成本,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余额的调整,仍然要区分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

①由于货币性项目是按固定金额表述的,不受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年初的历史成本就是其在年初的现行成本,年末的历史成本就是其在年末的现行成本,因此对货币性项目无需作仟何调整。

②非货币性项目直接受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在历史成本财务报表中,非货币性项目按取得日的历史成本表述,在现行成本会计模式中,应在年末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在会计期末,根据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和它们对企业的价值(考虑在企业所处的位置、状态、对企业的价值大小、应继续持有或予以处置等因素)确定其期末的现行成本,然后将其历史成本金额调整为在财务报表日确认的现行成本。对于普通股,仍按历史成本表述.留存收益的现行成本,用“余额法”倒算,即:

现行成本留存收益=现行成本资产总额-现行成本负债总额-普通股历史成本

(2)把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项目余额调整为现行成本

①销货收入、营业费用(折旧费除外)、所得税费用、现金股利,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金额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金额相同;

②销货成本的现行成本主要取决于存货价格的变动;

③折旧费的现行成本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价格的变动,一般可以根据固定资产的现行成本的平均余额计提。

2.计算现行成本变动的持有损益

确定现行成本的变动额是现行成本会计的关键步骤。在物价变动时,由于现行成本必然不等于历史成本,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会构成资产的持有利得或持有损失。一般地说,货币性项目不会产生持有损益,但非货币性项目将产生持有损益。资产持有损益又可再区分为已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反映于已销售或处置资产之中)和未实现持有利得或损失(反映于期末继续持有的资产之中)。销货成本和折旧费的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即为已实现的资产持有利得。用公式表示如下:

存货的已实现持有利得=现行成本销货成本-历史成本销货成本

固定资产的已实现持有利得=现行成本基础的折旧费-历史成本基础的折旧费

未实现持有损益是指期末继续持有的非货币性资产的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值得说明的是,固定资产的未实现持有损益还应考虑“卷入折旧”的问题。用公式表示如下:

存货的未实现持有利得=期末存货现行成本-期末存货历史成本

固定资产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固定资产现行完全重置成本-固定资产原始成本-卷入折旧

“卷入折旧”也称“储备折旧”,是指按固定资产期末的现行成本计算的折旧额与按固定资产期初期末现行成本加权平均计算的折旧额之差。卷入折旧是用来调整未实现持有利得,以便使期末现行成本资产负债表中的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的期末现行成本相吻合,从而使期末现行成本资产负债表实现平衡以及保持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卷入折旧可由如下公式计算求得:

卷入折旧=按固定资产期末现行成本计算的折旧额-按固定资产期初期末现行成本加权平均计算的折旧额

为更好地说明固定资产的持有损益和卷入折旧如何确定,特举一例。

某公司于年初以1000000元购入设备一套,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未留残值。年底该设备现行完全重置成本为1200000元。

首先,计算该设备的已实现持有利得为:

(1000000+1200000)÷2÷10-1000000÷10=10000元

年末该设备现行成本为1200000元,净值为1200000-1200000÷10=1080000元,按期末设备现行成本计提的年折旧额为120000元,但是按照期初期末加权平均计算的现行成本折旧额仅为110000元,其差额为10000元,该差额即为卷入折旧。应将该差额抵减设备的未实现持有利得和增加累计折旧,即借记“未实现持有利得”,贷记“累计折旧”,这样,就使得累计折旧余额与设备年末现行完全重置成本相抵后的金额符合给定的条件。同时,通过借记末实现持有利得.使资产负债表自动平衡,并保持了利润表中现行成本折旧费的合理性。

对未实现持有损益的会计处理取决于对资本保持的理解。在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下,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的影响在资产持有期间就予以确认,并将其作为未实现持有损益计入利润表,当有关资产转换或销售后,再将相应的未实现持有损益转为已实现持有损益;如果在实体资本保持概念下,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的影响在资产持有期间也予以确认,但不是作为资产的持有损益计入利润表,而只能作为资本调整项目,即所有者权益的一个独立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3.重编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

在财务资本保持概念下,资产的持有损益(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都计入“现行成本下的净收益”;而在实体资本保持概念下,资产的持有损益计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只反映有关资产转换或销售后实现的现行收入与其现行成本相配比的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现行成本篇2

——治理行政成本虚高现象浅探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把“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提了出来;20__年5月,中央出台了“国家领导人出访取消送迎仪式”的规定,各界称赞“总书记带头降低行政成本”;今年初,广西河池宜州市因为兴建豪华办公楼,被中央电视台曝光……这些都表明,行政成本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我们纪检监察部门比较关注行政单位、公共服务部门的廉洁、效能问题,但“务实、高效”不应该只是时间上的节约,还应该是行政成本的降低。诚然,行政成本虚高这种“亚腐败”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客观存在,甚至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但是既然我们北海正处在力争率先崛起的大气候下、我市纪检监察系统正处在不断焕发出新的朝气与活力的新时期里、我市纪检监察工作正处在不断得到社会更高的关注和期望的大环境中,我们是否应该不负众望,率先把“剑”指向这种行政成本虚高的“亚腐败”现象?

笔者草撰本文,试图引起领导对行政成本问题的关注。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

对于“行政成本”,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是:政府及其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开支,以及由其引发的现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间接性负担。

从成本发生过程来分,行政成本是由机构成本、运行成本、专门成本三部分组成的。建立政府机构要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源,如建筑物、办公设施、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用品等等,这一部分资源消耗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机构成本;这个机构要正常运行也要消耗资源,如行政办公费用、人员工资、奖金、福利等等,这部分成本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运行成本;政府进行某些特定的行政活动时,还要专门消耗一些资源,如为了进行各类研究、修建工程,或政府制定某项政策,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或政府举办某项工程需要专门投资,如此等等政府进行某些特定行政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专门成本。

二、“降低行政成本”的背景

在我国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行政成本”概念并提出“降低行政成本”要求,是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报告把“降低行政成本”作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进一步把“降低行政成本”作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重要举措,指出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行行政体制改革。”中央如此强调“降低行政成本”,当然是对既有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执政为民、精兵简政、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节约开支等思想的推进。“降低行政成本”已经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要求。

三、行政成本虚高的原因

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笔者没有能力对我市各级政府、部门进行行政成本核算和分析,只能概括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行政组织设置未够科学化。一方面是机构臃肿还没有得到有效抑制,有的要精减压缩的机构还没有彻底精减;另一方面是财政供养人员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员过剩,年龄、文化、专业技能等结构还不尽合理。我市虽然在01、02年进行了力度较大的行政机构改革,但到现在各行政单位的工作人员人数并不一定减少,甚至还有增多的现象。其原因有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还不彻底,行政单位工作量并未减少;占编不在岗的人员增多,需要增加一线工作人员。如笔者所在的共二十左右个编制的单位,处级非领导职务人员达四个,占了五分之一。

二是行政成本没有纳入单位和行政人员的考核范围。现在实行的各种考核,大多只讲工作成绩,产生了什么效果.却很少有人甚至几乎没有人关心完成这些工作的财政投入是多少,因而导致了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只讲成绩,不讲消耗,这就必然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

三是小而全的管理思想。笔者在乡镇挂职时,觉得这种现象在县(区)、乡镇一级政府最为突出。因为要做到上下对口,便于管理,所以上级有的机构下级也设。

四是职务消费开支巨大。职务消费开支主要表现在“三公”上: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公费旅游(出国)。公众普遍认为,正是这些个人享受的公款消费直接导致了行政成本的激增。

四、行政成本虚高的对策

1.强化成本意识,树立效益观念。

我们纪检监察系统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引入成本观念、效率观念。传统行政只有费用或支出概念而没有成本概念。过去也有“降低行政费用”之说,但是费用却不和行政成果密切联系,更不考虑同行政工作成果进行比较。行政成本这一概念的提出,带来的不仅仅是要求行政人员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而且可以说还将引发我们北海行政管理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所以,最好能将“行政效率”和“行政成本”作为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一项标准,以引起部门、乃至社会的重视。

2.推行电子政务,实现办公现代化

十六大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行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建立电子化的政府管理体系,这也是适应信息化时代政府管理活动的需要。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对政府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精减机构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实行将不断改进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规范政府业务流程,而这种从管理工具的创新到管理结构的改善,再到管理方式的变革,将极大的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

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我市一些部门在这方面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应乘开展行政效能工作之机,宜大力倡导、推广,并最好能作为一项硬性指标。3.实行“派驻”管理,规范“成本”监督

目前对行政费用开支的监督存在“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死角”。如何打破这一死角,是我们纪检监察系统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现在,我市的大部分行政部门都驻有纪检监察派驻部门,如果能够出台一套操作性强的控制行政支出的工作制度,由派驻机构监督、执行,应该可以改变“同级不愿监督”的现象,从而达到控制行政成本的目的。

4.实施“成本”核算,拓展“问廉问责”

客观上,我们纪检监察已经做了许多有利于抑制行政成本虚高的工作。比如今年年初组织对“公车私用”现象的检查,有效抑制了机构成本的增长;前段时间对某些公共服务单位的财务检查,也直接影响着运行成本的支出。如果我们在这些常规工作中引入“行政成本核算”的思路,通过系统地整合现有的监察手段,针对例如“三公”这些貌似合理的“亚腐败”现象再有针对性地设立一些监察项目,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北海实际的行政成本核算机制,定期进行行政成本核算。我想,行政成本核算结果的公布,不但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还将有利于我们对一些问题、现象进行深究、“亮剑”,比如:单位开支有没有超出预算?为什么会超出预算?超出预算的资金从哪里来?等等。

在现阶段,我们纪检监察系统涉及行政成本领域将存在一定的难度,也难以彻底根除行政成本虚高的现象。但该项工作应该是势在必行,我们先行一步,取得经验,将有利于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于一些群众普遍不满的“亚腐败”现象,我们也负有“亮剑”的责任。并且相信,“剑”一旦亮出去,其效果和反响,必将是革命性的。

这也是笔者拟本文题目的缘由。

现行成本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现代企业在对成本管理理念作出践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成本管理工作的过程作出认知,并对成本管理中的每个步骤做出践行,从而确保企业能够确保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现代企业需要围绕成本产生的整个过程做出分析与控制,其中所涉及到的工作包括成本管理的预测工作、决策工作、控制工作与考核工作。

一、成本预测理论与践行

现代企业中的成本预测主要是通过综合考虑成本影响因素、企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所能够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来对企业即将产生的成本以及成本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企业不仅能够对自身进行成本控制的能力与潜力做出挖掘,同时可以及时地找到成本管理与控制途径。

在对成本预测这一过程做出实践的过程中,现代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内容:一是明确成本预测工作所具有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项目的筹划、产品的设计还是产品的生产都会产生成本,企业需要以预测内容的差异为依据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目标。在这项工作中,所指定的目标应当是企业在采取有效措施后可以实现的,而不能进行毫无依据的凭空捏造;二是对成本预测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能够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与这些因素相关的所有资料都应当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应当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这些资料包括企业会议记录、决策决议、合同等;三是企业应当对当前所产生的成本情况做出认知与分析,并对成本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四是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建模来对成本开展预测。通过构建预测模型,企业可以通过数字语言等来构建表达公式,这一表达公式能够体现出成本与影响因素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由于建模过程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集合与分析,所以利用建模来开展分析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其缺陷则在于模型的构建需要做出一些假设;五是对预测误差做出分析。在完成预测之后,企业应当利用实际结果来进行对比,如果预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则应当找出造成误差的原因,并寻求相应的方法对预测过程做出完善。

二、成本决策理论与践行

成本决策工作的开展则需要依赖于成本预测结果或者与成本相关的其他资料作为依据,这是确保成本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让企业实现自身成本管控目标的有效渠道。宏观的成本决策涉及到了厂址选择决策、生产布局决策以及产品结构决策等,微观的成本决策则主要包括资金成本、生产成本、存货成本、销售成本等。笔者在这里仅对微观成本决策的践行做出分析。从企业存货成本方面来看,企业中所开展的存货包括成品性存货、生产性存货以及储备性存货,其中储备性存货是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管控困难的主要原因,所谓储备性存货主要指的是,企业对包装产品、原材料等物质的存储,由于这些存储占用较多资金并且不能及时向资金转化,因此在成本管控决策工作当中,存储性存货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在针对存货成本做出相关决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在满足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使用最少的支出来进行存货,从而确保企业营运效率的提升;从企业生产成本方面来看,生产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有者很大的比重,通过对生产成本做出有效的分析与决策,能够确保企业对所掌握的所有资源做出合理且高效的利用,从而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企业销售成本方面来看,企业要获得利润,就必须具有客源与客户。而企业与客户间产生主要联接作用的,是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和产品。销售过程中,有服务与产品所产生的交易也会形成销售成本,如赊销等手段会让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成本无法及时回收。对于这些内容,企业应当强化收款管理,这同时也是企业销售成本决策中的主要内容。从资金成本方面来看,这一方面的决策主要是围绕资金来开展,同时也直接决定着企业所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在资金成本决策过程中,企业应当重视信用、贷款与机会成本管理与决策。这项工作要求企业能够在保证自身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在减少企业资金成本的基础上让企业得到更多效益。

三、成本控制理论与践行

成本控制则是利用有效的策略与办法将企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成本控制理论中过程来看,成本控制工作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项主要的控制阶段。从具体步骤方面来看,首先企业需要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标准。在这项工作中,首先企业需要对整个成本管控计划做出分解,并将分解完成的内容当作成本控制标准,同时企业需要针对成本产生的过程来对生产活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制定开支标准与消耗定额,从而确保所产生的成本始终处在可控范围之内;其次企业需要对成本产生过程进行监督。企业需要以成本管控标准为依据,对成本产生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并对影响成本产生的各类因素做出分析与控制;再次,企业需要对成本偏差做出分析。在企业成本管理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成本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企业应当及时发现,并在查明原因与责任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应的优化措施。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还需要找到占有较高比例的成本,并将其当作关键点做出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必要开展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成本管理,而只需要通过构建相对应的激励机制或者约束机制来将成本管控当作每个人都关注的重要内容,从而确保成本管控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成本考核理论与践行

现行成本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成本会计 对策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对会计主体拥有和控制的人力资产在其招募、录用、开发、使用、重置等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的一般目的是满足管理当局及外部信息使用者关于人力资源相关信息的需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2)为管理当局合理的确定人力资源的权益提供相关的信息。(3)为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二)会计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则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它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符合逻辑的环境界定,是确保理论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不能简单地完全沿袭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并适当扩充。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也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是构成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主要因素。

(四)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确定的基本规范和规则。人力资源

成本会计同传统会计一样,把会计原则切实引入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中,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以此逐步深化对人力资源这项企业特殊的经济资源的认识。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在理论界趋向于成熟,但是在实施中却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理论尚未完全成熟

早期,人们致力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的研究,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和开发成本列为人力资产,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资产项下列示;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列入当期损益,对此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渐趋向于成熟。以人力资本形式确认为劳动者权益达成共识,但是人力资本的确认与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紧密相连,虽然人们在原有人力资源价值确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但是深入分析,仍存在漏洞,这正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面临的问题。

(二)人力资本的确认具有随意性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价格模型累积,亦称“非物力资本”。从人力资本的概念来说,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源投入企业后所形成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的价值总量。这种潜在的价值总量与未来直接相连,只有在未来才能予以表现,如果在劳动者劳动前给其定价,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另外人力资本的确认与哪些项目相连尚属于争议性问题,与工资、还是净利润都应该探讨。

(三)账务处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人力资源在何时、因为何种原因退出企业,还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退出,在这种

情况下涉及的会计科目一目了然,“人力资本”与“人力资产”账务处理也很容易,做前述相反的会计分录即可,如果退出时还有未摊销完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则列入当期损益。

(四)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会使整体会计信息更加失真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理论界倡导将有关人力资源的信息纳入现行的会计报表体系。如果不考虑数额,相关的信息披露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创建性,它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要求,但是结合数据分析,结论则不令人乐观。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应用的解决对策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会计不能因为所面临的困境就停滞不前,在实施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会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识

强化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力资源成本管理重要性的科学认识,使大家明白人力资源同样需要成本核算。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绝非是简单的少花钱、多办事的问题,而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主要的目的是将人力资源从账面化到价值化,最后到社会化。

(二)分配形式转变

深入分析前述的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之所以陷入困境无法实施,是因为人力资源权益的确

认紧紧围绕着人力资本运行,而人力资本的确定不仅具有随意性和不可操作性,还具有变动性。因为人力资本每年不同,以变动的形式在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两方等额表示,会使原来失真的会计信息更加加剧。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真正的做到“人尽其职”,提高人力资源的协调能力。

(三)规范人力资源模式成本会计的核算和报告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已经渐渐趋向于成熟,对此我们应该规范。在核算中,人力资

源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实质上是资本性支出,因此将其列入人力资本,并且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合同期内分期摊销;另外,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属于收益性支出;应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样与传统的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具体实施中,难免会遇到更多现实的问题,所以在应用和实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过程中,应该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灵活应用。

四、结论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科学技术载体的人力资源正是企业在发展当中的强大动力。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企业建立起可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

[2]杨俊.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J].会计之友.2006.3.

[3]贾鑫.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基础及方案研究[J].现代商业.2009.10.

现行成本篇5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动因率 作业成本动因率

JX公司是生产型的外贸出口电子企业,有8个生产车间,生产17种产品,分别为KF、SZ、DP、KD等产品,为了简化数据归集的工作量和保持两种成本核算口径的一致,就KF、SZ、DP、KD四种产品进行分析,其中1车间生产KF产品、SZ产品,属于工艺简单产量大产品;2车间生产DP产品和KD产品,属于工艺复杂的低产量产品。每批产品生产的原材料都是开始生产每批次生产的产品按月归集成本。

一、现行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摊见(表-1.1)

上表成本核算方法的分配率为资源动因率。该公司的生产程序是原材料在生产开始的时候一次投入,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按50%来计算。

二、多层次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摊见(表-1.2)

本文根据多层次作业成本法的基本作业模型核算作业成本:若Dm表示产品的总作业成本,qmj表示产品耗用成本动因的数量,Qm表示产品耗用成本动因的总数量,则

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成本法对于工艺简单高产量产品KF多分摊了50,401.00元;对工艺简单高产量产品SZ多分摊了70,220.60元;对工艺复杂低产量产品DP少分摊28,394.50元:对工艺复杂低产量产品KD少分摊23,265.36元。上述结论验证了多层次作业成本理论中传统成本计算高估了高产量,低复杂程度的产品的成本;低估了低产量,高复杂程度的产品成本的理论。

具体差异在于:

①、分配率不同现行成本的分配方法平均分摊间接费用;多层次作业成本法分别按照工艺复杂程度确定作业成本动因率,对于工艺简单的产品来说分担的成本会少些,对于工艺复杂的产品来说分担的成本会多些,具体包括额外的不增值作业的一部分成本例如对直接材料的处理、试验质检费用等,

②、真实性现行成本法把工艺复杂的低产量产品成本分摊到其他成本中去,抬高了一般产品成本的价格,影响了企业的定价策略;作业成本法对工艺复杂的产品可以提高价格,对工艺简单的产品可以适度减低价格以达到提升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现行成本法和多层次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差异是对间接费用的分摊,即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折旧费、水电费等。作业成本法的核算虽然适合先进技术的生产企业,但并不是说一般的小型生产企业就不能够借鉴。,对于上例来说至少可以单独核算生产工艺复杂、要求比较高的产品并且进行单独定价,维护企业的行业地位。在企业正常运营过程中获取真实的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一直是有待解决的两大难题。企业要逐步细化各个环节的操作问题,让企业的财务报表更真实。

参考文献:

[1]魏钢唐杰:电信企业引入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企业经济》2008年第3期

[2]张锋:引入作业成本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N],人民邮电报,2004-11-25,

[3],杨松令陈放:作业成本法的缺陷及其解决方法《会计之友》2006年第36期

[4]穆林娟:将经济增加值(EVA)融入作业成本法

现行成本篇6

在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观念不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成本意识比较差,各种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对档案管理成本进行管理和创新。为了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要明确档案管理的成本构成和支出,然后才能够解决档案管理流程中的成本浪费现象,完善档案管理流程,加强成本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

当下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主要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人工成本。无论是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的具体工作人员都是属于企业档案管理的人工成本支出。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具体工作人员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档案管理的支出。

其次,设备和物资的成本。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档案管理,多数是经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整理和维护工作,因此档案管理的成本构成自然包括了购买计算机设备的投入和支出,之后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也需要不断的支出,另外,购买正版的档案管理软件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还有就是通过计算打印所需要的纸张、订书器等常规办公用品,都属于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

最后,档案管理的场所和管理的流程中所需的投入。企业档案比较的多,因此,占领的场地也比较大,每年都要支付场地费,还有就是管理的流程中也需要一系列的投入。

档案的管理流程比较的复杂,需要各个程序有序的推进,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但是在当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中,由于企业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的拖沓,这样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也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中成本的控制。

二、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控制的理念比较差。在现代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部分企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经济利益比较小,因此,过度的追求关注对企业经济利益最相关的部门或者是管理流程进行重视,对其企业的档案管理重视程度有限,对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更是不加以重视,使得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管理非常的不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也不强。

第二,浪费现象严重。在企业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理念不强,所以,导致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繁琐,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造成了较大的浪费。比如说纸张的乱用以及人员的过多等;另外就是档案管理中缺乏程序性,档案管理非常的滞后,档案的堆积现象比较的严重,不仅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而且长期堆放占有大公共空间,投入更多占地费等。在设备的使用时不重视保护和更新或者是及时的删除垃圾等,导致设备的损害,于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第三,流程或者管理不当也不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档案的管理流程比较的复杂,需要各个程序有序的推进,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但是在当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中,由于企业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的拖沓,这样就会导致档案的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也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中成本的控制。

三、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有效举措

首先,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理念。只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理念,才能够让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节约意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尤其是在使用材料或者是设备的过程中,能提高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减少材料的浪费,尤其是纸张的浪费,从而有效的缩减成本。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一种成本控制的理念,本着节约的态度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其次,加强档案人员的素质,严格档案管理的流程,避免成本支出。只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在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下使用最少的工作人员,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加强分工和合作,把档案的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好。这样就可以缩减档案管理成本中人工费用的支出。所以,企业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的力度,通过培训让现有工作人员提高方案管理的技术和所需的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有效率的、保质保量的完成档案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更加科学的设置档案流程,不拖拉,不推诿,提高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

最后,建立成本控制预算,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只有建立了档案管理成本的预算,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对于成本的投入有一个概念,从而在管理中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尤其是一些重要支出,比如说设备的更新等,一定要提前上报计划和预算,才能够保证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成本得到严格的控制,缩减开支,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现行成本篇7

【关键词】 博弈论; 成本效益分析; 会计准则实施

一、现行准则的实施现状

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拉开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序幕。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完善,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次全新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颁布若能有效实施,将全面改善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即使是在会计准则高度完善的美国,近几年来也相继爆出了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更不用说会计准则质量还在不断完善中的我国。事实上,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自身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如何有效地实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才是值得研究的重点。

二、会计准则使用的主体

综观会计准则使用的主体,主要有:管理者、会计人员、投资者和股东四大主体。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供给主体;投资者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主体;股东通过管理者披露的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检查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股东并不是会计准则的直接使用者,但是股东的态度和决策对其他主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成为潜在的使用主体。

三、会计准则使用主体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一)管理层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在现实公司中,管理者雇佣会计人员使其进行确定性的工作,给其收益基本上是一个常量。如果没有外在压力,会计人员会选择遵守会计准则不作假的。因为会计人员违反会计准则作假一旦被发现就要承担极高的作假成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会计人员违反会计准则作假的收益远远低于被发现后付出的成本。但是由于管理者往往采用解聘等威逼利诱的手段使会计人员与之合谋,因此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存在博弈。管理者与会计人员的博弈为:管理者有一个信息集两个纯战略,即威胁和不威胁;会计人员有两个信息集四个纯战略:一是在管理者的威胁下,会计人员选择作假;二是在管理者的威胁下,会计人员选择不作假;三是在管理者不威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也选择作假;四是在管理者不威胁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选择不作假。该博弈的扩展式如图1所示。

显然,通过上述博弈矩阵分析,如果管理者选择“威胁”,会计人员将选择“作假”;如果管理者选择“不威胁”,会计人员将选择“不作假”。但是,由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必然选择“威胁”,所以(威胁,作假)是该博弈的唯一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通过上面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1.会计人员在管理者的威胁下选择违反会计准则作假是管理层与会计人员博弈的唯一均衡;2.会计人员并不是作假的罪魁祸首,管理层的威胁才是虚假会计信息的主要成因。

(二)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管理者向投资者提供反映公司价值的会计信息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在管理者决策已定的情况下,根据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公司进行投资。由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仅仅能根据管理者所提供的有关公司的会计信息和证券市场平均会计作假程度对市场上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估计,从而决定是否投资,因此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博弈。

1.严格假设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假设:(1)市场上只有两个不同公司的管理者甲乙和一个投资者,且投资者和管理者都是非合作的完全理性经济人;(2)管理者甲乙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的,即有关他们的特征、战略空间和报酬函数的知识是共同的,他们之间的差异只可能是行动的不同;(3)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管理层是先行动者。

在以上严格假设的前提下,对管理者甲乙而言,他们的行为有两种选择:作假或不作假。由此可构成(作假,作假)、(作假、不作假)、(不作假,作假)、(不作假,不作假)四种博弈策略。而在每一种博弈策略下,对投资者而言,同样也有两种选择:投资或不投资。因此在两个管理层和一个投资者的博弈中共可形成八种博弈策略。这是一个标准的囚徒困境博弈。如果管理者之间经过有限次博弈,理性的管理者都将会选择作假,(作假,作假)是管理者甲乙博弈的纳什均衡;如果管理者能够有足够的耐心经历无限次重复博弈,(不作假,不作假)将是纳什均衡。

2.放宽假设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以上的严格假设,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在现实中,首先,投资者和管理者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才是他们的基本特征。再有,管理者甲乙之间的信息是不可能完全对称的。管理者甲乙不能正确判断对方的行动,从最大化自身收益的角度出发,管理者进行会计信息虚假披露就成了现实的选择。另外,管理者之间的博弈不可能进行无限次,(不作假,不作假)的纳什均衡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因此,在放宽假设条件下,管理者甲乙之间同时造假,投资者进行投机,即(作假,作假)是最终的博弈均衡。

(三)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博弈论分析

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存在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大股东的情况。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博弈并且他们之间的博弈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监督管理者的博弈;二是大股东与管理者间是否合谋的博弈。

1.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博弈分析

大股东与小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的博弈属于典型的“智猪博弈”。

对大股东而言,其对公司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大股东是否对管理者进行监管具有绝对作用。在大股东和管理者的博弈中,大股东有两种选择:一是对管理者提供的信息进行监督,二是不监督;管理层也有两种选择:一是遵守会计准则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即不作假,二是违背会计准则进行虚假披露,即会计作假。由此,构建大股东是否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的博弈矩阵为(表1)。

其中:X为所有对管理层实施监督的成本;Y为管理层舞弊后要付出的代价;Z为管理层舞弊为其带来收益;且Y>X。通过上述博弈矩阵分析,管理层的期望收益为:

E(I)=a×[0×b+(-Y)×(1-b)]×(1-a)×[0×b+Z×(1-b)]

=Z(1-b)-a(Y+Z)(1-b)(1)

管理者期望收益E(I)等于零时,即a*=Z/(Y+Z)时,为管理层是否进行会计信息造假的临界点。若大股东对管理者监督的概率小于a*,管理者因为有利可图而作假;相反,若大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大于a*,管理者的收益将为负数,此时作为理性的管理者将会选择真实公允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对于小股东而言,由于不符合Y>X的条件,而且小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获取的收益,缺乏对管理层监督的积极性,在监督管理者行为时存在“搭便车”现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大股东而言,只有加大对管理者的监督力度,管理者才有压力遵守会计准则不作假,大股东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小股东而言,同样也只有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小股东对公司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不监督是理想状态,(监督,不监督)是唯一的纳什均衡。因此,大股东应担当起搜集信息和监督管理层的责任,小股东则搭大股东的便车,坐享大股东监督的成果。

2.大股东与管理层间是否合谋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股东只有对管理者进行监督才能有效维护自身的利益,显然不会合谋。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原因分析如下:

在大股东是否与管理者合谋的博弈中,若大股东提议合谋,则合谋是管理者的最优选择,否则管理者将被大股东撤职。若管理者提议合谋,大股东可以选择合谋也可以不合谋,选择不合谋可以通过监督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使管理者占有信息优势,大股东监督效果将具有滞后性。在管理者与大股东类似一次博弈的情况下,大股东将选择合谋提议,否则管理者将会最大化自身利益而损害大股东利益。此时,(合谋,合谋)是大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另外,大股东与管理者合谋可以带来更多的控制权收益。合谋的净收益远远大于大股东积极行使监督权所能带来的收益。所以,大股东和管理者合谋。

(四)博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将管理者分别于会计人员、投资者、股东之间的博弈分析可知,在整个会计准则的使用过程中,管理者对会计造假的现象具有最主要的作用。而以下的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管理者操纵的违反会计准则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无论是从性质的严重程度上,还是从发现比例上都占到了会计报表失真的第一位。目前在美国公司的重大错报中,80%至少有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涉案。在我国,仅在2004年7月份就有江苏琼花、托普软件、伊利股份、深大通四家公司高管层被立案调查。2005年新年伊始,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利嘉股份、国光瓷业、丰乐种业、方大、ST数码五家上市公司即被举“黄牌”,2005年1月又有7家公司高管被刑事调查。那么如何控制管理者的行为,使其能够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认真遵守会计准则,从而促进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高效实施是值得研究的。

四、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

1.管理者行为的成本函数

成本是为了取得收益而付出的代价。本文把管理者行为成本分为三部分:实物成本、精神成本和关系成本。实物成本表现为员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精神成本主要包括法律制裁、舆论压力、良知发现、名誉扫地等成本;关系成本为管理者要完成某项行为需要花费的有关关系方面的成本。因此,管理者行为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C(Cos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总成本;MC(Materials Cost)代表实物成本,h代表员工人力成本,g代表物力成本,m代表财力成本;PC(Psychological Cost)代表心理成本,包括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被查处的概率p、管理者行为发生的次数n以及处罚程度l;RC(Relationship Cost)代表关系成本。

2.管理者行为的收益函数

收益是指能给会计行为人带来正面效用和利益的一切因素,包括物质、精神和关系三个方面。物质收益主要指经济利益;精神收益主要是自我实现的满足感、精神奖励等;关系收益是指自我成功后收获的人脉关系等潜在关系收益。因此,管理者行为的收益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I(Income)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总收益;SI(Spiritual Income)代表精神因素收益,主要包括自我成功和实现的满足感、精神奖励等;MI(Material Income)代表物质因素的收益,主要指经济利益流入;RI(Relationship Income)代表关系因素的收益。

3.管理者行为的效益函数

所谓净收益是总成本和总收益配比的结果,反映个人会计行为的净得失。为提高净收益的可比性,用效益相对指标进行衡量,表示为:

其中:E(Effec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效益;P(Profit)代表管理者行为的净收益,P=R-C。

(二)管理者行为的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上面管理者成本效益函数的分析可知,要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绩效,就要从降低管理者扭曲会计准则实施行为的收益和加大其行为的成本方面进行考虑:

1.降低行为收益的措施。行为收益的变化取决于物质收益,关系收益和精神收益之间弥补的程度。Maslow(马斯洛,1943)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认为,高层管理人员更看重精神层次的满足,降低精神收益对制约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更有效果。如果大力减少精神收益,使其减少的幅度超过物质收益和关系收益增加的幅度,管理者的净收益就会下降。再或者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惩罚支出降低行为主体的物质收益和关系收益,管理者的净收益也会减少,从而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的行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又如靠社会实施如声誉、道德、信誉等良好的非正式制度,不但可以降低行为主体的精神收益,而且其实施成本非常低,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2.增加行为成本的措施。成本的增加或利益的减少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增加实物成本,如可以增加由于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造成再次行为的难度,从而增加的实物成本。再如增加违背会计准则而作假被查处的概率及查处后的惩罚支出。二是增加违反行为的心理成本。如增加社会上的守约氛围和社会的监管力度及法律的严惩程度,可以增加管理者违约行为的心理成本。三是增加违反行为的关系成本。如公司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等增加各部门各人员自发监管意愿,使人们增加对违反行为的排斥和厌恶,从而增加违反行为的关系成本。

五、结论

本文先通过博弈论分析会计准则使用主体,可知要有效实施现行会计准则的关键因素是管理者;接着利用成本效益分析出如何控制和组织管理者的行为,以使其减少对会计准则实施的扭曲,最终达到高效的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对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柏子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理性思考:一般框架分析[J].经济问题,2007(1).

[2] 陈国辉,崔刚,叶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制中人文道德秩序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3(11).

[3] 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J].审计研究,2003(6).

[4] 董京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问题,2006(7).

[5] 杜兴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制定的态度及对策探讨[J].会计研究,2003(7).

[6] AAA,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Evaluating Concepts-based vs.Rule-based Approaches to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6(3).

[7] CESR.Standard No.1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Europe,2003.

[8] Chris lambert and Cecilia lambert.The Role of Accounting Disclosure in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An Evaluation of the Lessons Learned,CAPA Projects,2003.

现行成本篇8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 自由现金流 投资行为

在公司财务报告的拟定过程中,会计稳健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属性,对公司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会计稳健性可反映出公司投资环境的优劣以及对风险的预警能力。公司的进行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既不能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因此,公司在选择会计政策时,较高会计稳健性的是投资可比性和一致性的重要保证。具备稳健性的财务报告同时也具有透明性和公正性,是资本市场中信息来源的基准。本文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会计稳健性和自由现金流的成本的影响。

一、会计稳健性

(一)会计稳健性的概念

会计稳健性是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契约证明手段,在对公司信息进行及时披露的同时还能避免成本过高,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会计稳健性的发展历史悠久,对公司财务影响重大。公司投资时应提高会计稳健性,提高产权性质。当公司面临自由现金流向投资倾向过渡时,公司对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有所增加,会计稳健性通过改善公司的投资决策从而提高公司投资的价值。会计稳健性根据性质差异分为条件稳定性和非条件稳定性,因此,公司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要以公司的实际资金流情况为前提,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公司战略发展的会计准则,以便于更好的、更有效的、更科学的发挥会计稳健性治理非效率投资的功能。

(二)会计稳健性的作用

1、会计稳健性可以有效的抑制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

会计稳健性对公司的经济损失有及时确认功能和公司治理功能,因而,在公司投资之前降低管理者投资净负债项目的机率,在投资之后引导管理者更快的对差项目的投资进行终止,并对公司董事会、债权人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督。根据研究显示,会计稳健性可以有效的抑制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同时,公司投资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和问题,政府的控制可以对会计稳健性和过度投资之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会计稳健性能够约束融资导致的投资不足行为

尽管会计稳健性从理论上能够减轻公司在外部融资的逆向性选择,有助于解决公司外部昂贵的融资问题,缓解投资不足。但是,如果公司外部的资金供应者不能够识别公司融资会计稳健性,导致会计稳健性不被定价,会产生对利润、净资产的低估,对公司外部融资带来不利影响,加剧资金投资不足。根据研究数据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约束融资导致的投资不足行为。政府控股影响公司、商业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而导致了会计稳健性对公司投资不足的不利影响。

二、自由现金流的成本

(一)自由现金流的成本的概念

在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自由现金持有量进行核算是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公司资产中现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投资行为和预算支出,若公司资金周转出现暂时性短缺,但短时间内又无法筹措到所需资金时,会导致财务风险,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公司破产。同时,公司的现金持有量会转化为成本支出,不利于公司盈利,也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因此,公司必须对风险与收益平衡进行严格把控,保证现金持有量处于最佳水平。自由现金流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别,目前通常所谓的自由现金流属于广义概念,大致上包括现金和与其等值的物品,例如等价物、银行存款,其他固定的保值资产等。

(二)自由现金流的成本的作用

1、交易

满足公司的日常开支和消费需求,例如购置生产材料、支付企业员工薪资和股东分红等等。

2、预防

防止意外发生时的需要,由于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公司除了需保有能应付正常业务活动开销的现金量外,还需预存一部分应急资金,抵御突发事件对公司造成的财务影响,例如自然灾害、客户延期付款、资金运转不畅等。

3、投资

公司投资行为和预算支出,利用未来能够获得利润的投资机会。

(三)自由现金流的成本的措施

在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中,自由现金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公司要高度重视自由现金流的成本问题。为了缩减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增加公司负债筹资在资金链中的比重

公司拥有大量的自由现金流,管理人员可通过对股东承诺提高未来股价的措施来提高未来支出的现金流。但是这种方法不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未来股利可能被削减。公司通过负债筹资方式,必须合理安排利息和本金的使用,否则会造成公司破产。除此之外,负债还会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这就提醒管理者要作出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

2、增加公司管理者的持股比例

在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的前提下,管理者会为了实现公司盈利最大化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此过程中,管理者自身承担了自由现金流的部分成本开支,使公司股东利益和管理者的利益基本保持一致。可通过股票期权奖励、杠杆收购等方法解决管理者持股比例,缓解自由现金流的成本问题。

3、改善公司管理结构,对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公司的管理结构是影响自由现金持有量的重要因素,公司内部的多余现金可以缓解自由现金流的成本的问题。目前,我国公司管理结构不完善,导致部分股东之间的利益难以实现,所以要改善公司管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公司最佳自由现金持有量对财务有着重要影响,管理者要非常了解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成本,运用自由现金流模式确定投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大力支持。

四、案例分析

我国大多数公司广泛存在自由现金流的问题,导致公司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甚至导致公司破产。

高效的会计稳健性可以科学的抑制非效率投资,缓解委托与之间的冲突。在公司投资相同的自由现金流成本下,采取高效的稳健会计政策,可以保证公司降低出现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案例:选取A、B两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A公司在投资时考虑会计稳健性和自由现金流的成本;B公司在投资时按照传统的投资模式进行。

A公司有效防止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概率,同时较高会计稳健性对经济投资活动中进行不确定性、风险性的谨慎反应,有效的降低风险的发生,实现公司运营利益的最大化。

通过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可以有效的抑制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融资导致的投资不足行为,为投资决策提供大力支持,降低风险的发生,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在我国,公司管理者学会对会计稳健性与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完善会计稳健性对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系统,确保公司财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持有量,对管理者进行投资行为具有重要启示。重视会计稳健性与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工作,改善公司管理结构,积极推动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岚.会计稳健性对高科技上市公司债务筹资的影响[D].重庆邮电大学,2013

[2]张琛,刘银国.会计稳健性与自由现金流的成本:基于公司投资行为的考察[N].管理工程学报,2015,29(1):98-105

[3]朱雪飞.国有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成本探析[N].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8):72-74

[4]刘银国.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基于融资约束和所有制的考察[J].会计之友,2012,(10):4-8

现行成本篇9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原因及分析研究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1 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1.1 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1.2 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2.1 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1.2.2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1.2.3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2 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1 理论基础不同

2.1.1 会计目标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3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3.1 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3.2 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已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3 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4 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4.1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4.2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5 结论

现行成本篇10

    关键词:现代成本会计  传统成本会计  持产损益

    序言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之一。在物价不变或基本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模式因其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而被各国所广泛采用。.然而,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引发了传统历史成本会计下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大规模企业购并的出现,高新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人力资源概念的兴起,以及其他新兴经济资源的出现,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历史成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显得越来越束手无策。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传统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一、现代成本会计概念解析

    (一)现代成本会计的定义

    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成本会计具有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的职能是现代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成本会计主要是一项管理活动,各项职能的发挥都是为了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

    (二)现代成本会计形成的原因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生产活动中采用了大量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企业制造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现代成本会计在此时孕育而生。

    1、企业制造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在企业生产中运用,弹性制造系统(FMS)、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工程(CAE)、电脑辅助制造(CAM)系统、制造资源规划(MRP Ⅱ)以及以电脑为核心,结合FMS、CAD、CAE、CAM等所有新科技的电脑整合制造系统(CIM),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推广,形成了自动化的制造程序,实现了工厂无人化管理。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新制造环境的冲击,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使用,将造成成本计算不正确。在新制造环境下,机器人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在某些工作上已经取代了人工,人工成本比重从传统制造环境下的20%一40%降到了现在的不足5 %。但制造费用剧增并多样化。

    2、企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主导着市场的运作,此时企业的市场环境较之以前而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产品供过了求,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多样化,顾客对产品质量也日益苛求;国际间分工合作日趋密切,竞争也趋于残酷激烈;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蔚然成风。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如果继续采用可能产生反功能行为。传统成本会计,将预算与实际业绩编成差异报告,即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在新制造环境下,这一控制系统将产生反功能的行为。例如,为获得有利的效率差异,可能导致企业片面追求大量生产,造成存货的增加。另外,为获得有利价格差异,采购部门可能购买低质量的原材料,或进行大宗采购,造成质量问题或材料库存积压等等。

    3、企业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生产环境和企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促进了企业管理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实际创立了大量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主要是适时制(Just In Time System,JIT)、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基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限制理论(Theoty of Congtraints,TOC)、目标管理(Objective Management)等理论和方法。

    对于[论 文 网 Www.LunWenData.Com]企业而言面对企业管理环境的革新,传统的成本会计正在向现代成本会计转变,主要表现在成本会计管理理念的变化,这样现代成本会计便顺应时代要求而产生了。

    (三)现代成本会计的任务

    1、进行成本测算,编制成本计划,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提供基本的依据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目标。在成本管理问题上,现代成本会计强调财务部门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在认真分析过去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成本、市场调查情况及其它方面的有关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成本水平,拟定各种成本降低方案,供企业决策层在比较分析之后,作出决策。再根据目标成本或成本预测资料,编制成本计划、成本费用的控制标准以及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措施。为将成本实行计划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制,打下经济核算和控制费用的基础,达到节约成本开支,降低成本费用的目的。

    2、对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成本进行审核和控制,防止和避免各种浪费和损失

    规范的、严格意义上的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现代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与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以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控制各种消耗在限额之内。

    3、分析、考核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挖掘潜力,最大限度降低成本费用

    在成本预测、计划执行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控制还是没有进行控制,将通过成本分析考核来完成,以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在现实工作中,由于成本综合性很强,其计划完成情况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全面客观地对待。通过成本分析,揭示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认真分析成本脱离计划的差异,以便正确评价企业及企业各部门有关单位在成本管理中的成绩,揭示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成本管理的改善。

    二、现代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对比及评价

    具体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是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反映和消除通货膨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影响,以资产的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对会计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它被公认为是一种比较完善的物价变动会计。现代成本会计是传统历史成本会计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的自然延伸和客观发展。但相对于传统成本会计而言,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一)理论基础不同

    1、会计目标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目标上采用的是“经营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具体而言,①“经营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这时,会计活动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为解除自身的经济责任而行使的一种义务,因而会计主体处在主动报告的地位。它所侧重的是会计在委托关系中的作用。着眼于两权分离的结果——委托关系。该观点认为,由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作为受托者的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责任履行情况,故应采用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②“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会计的根本目标是向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的财务信息,即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对决策有用,显然这时的会计活动是基于以投资人为主体的外部信息使用人的立场,对会计主体提出要求,因而会计主体是被动的。它所侧重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晌,着眼于两权分离的形成条件和实现空间——资本市场。

    现代成本会计是在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为克服物价变动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而形成的新兴会计学科分支。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目标是,在物价水平发生变动时,向报表使用者传递比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更为相关有用的,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信息,在充分反映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同时,以满足其制定经济决策的需要。相较而言它是建立在“经营责任观”基础上的“决策有用观”。

    在会计目标上,现代成本会计既非传统会计的“经营责任观”,也非纯粹绝对的“决策有用观”,而代之以充分反映经营责任的“决策有用观”。

    2、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会计假设揭示了财务会计同其所处的不确定性的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财务会计系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其客观现实基础正是环境的不确定性。

    传统成本会计在会计假设上采用的是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出现严重动摇了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会计假设。当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时,相同的货币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着不同的购买力,从而失去了其应有的同质可加性。在会计报表中,尽管所使用的货币单位表面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就其实际经济含义而言,由于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其计量结果已经丧失了统一的计量标准(即代表相同价值量和购买力的货币单位)。此时,按名义货币反映的各个时期货币金额的内含购买力是不相同和不可比的,因而各会计要素项目的计盆结果在本质上是不可加的,其汇总金额说到底也是由来自不同货币购买力水平的各个单项金额的简单加合体,自然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在综合性和可理解性上也大打折扣。

    对比而言,现代成本会计根据环境的变化大量采用了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具体而言:

    ①会计主体假设,该假设是指会计工作的特定空间范围。它要求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其他企业或个人的经营活动。这为界定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范围提供了基础。就这一假设而言,物价变动会计完全承袭了传统会计的思想。

    同样,在对会计个体的选择上,物价变动会计依旧是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对会计个体的择定,要根据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或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体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

    ②持续经营假设,这是指在可预见的得未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这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会无限期地进行下去。而现有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均同样承袭了这一假设。即使是激进的变现价值会计模式,对正常经营的企业而言,也是以正常销售价格,而非中止经营的清算价格,来作为资产的计价标准,即是认可企业进行有规则的清理也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下,当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现行价格和历史成本严重背离,把二者强行进行配比来确认企业收益的恶性结果,必然是低估成本,虚增利润,使企业缺乏实际的资产补充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从宏观上看,国家根据企业虚假的收益计缴所得税和安排财政支出,势必造成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从微观上看,企业不仅要承担多余税负带来的股本剥离,而且如按报表所列示的虚假利润进行分配,会形成无实物保障的超量分配,实质上是把企业的股本部分返还给股东,从而陷入危险的破产清算,其实际结果是明显有悖于持续经营假设的初衷的。

    ③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是指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可以被人为地分割成时间序列下的各个段落,每个段落就是一个相应的会计期间。为方便比较,每个会计期间被划分为等长的时间段,一般是采用公历年度。在这一点上,物价变动会计和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是一致的。从会计分期的概念上看,它是持续经营假设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样的,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历史成本会计会严重影响到持续经营的假设,也必将最终导致会计分期假设的破灭。

    ④货币计量假设,该假设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但并非绝对稳定不变为条件的。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者相对稳定,其波动幅度也不足以影响会计事项的计量结果,不同时点的会计要素的价值才具有可比性,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在会计假设上,现代成本会计接受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假设,而放弃了传统成本会计采用的货币计量下币值不变的附带假设。

    3、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是具体确认和计里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概念和规则。传统成本会计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最基础的计量原则,也是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基础。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存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一经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动。在强调收益计量且相对稳定的传统会计环境中,历史成本因其客观性、可验证性和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特点而被广为推崇。其先决条件便是物价稳定,在物价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计价,不仅在理论上是无可厚议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而在通货膨胀时期,该会计原则首当其冲就受到最直接的影响。此时,由于物价的上涨,单位货币的内含购买力发生了严重的“缩水”,继续以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导致资产帐面价值与其当前真实价值的严重背离。但无论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还是企业管理者自己进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据企业资产的现时真实价值,因此基于过去的历史成本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事实上,以历史成本计算的资产的帐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的实际变化和现行价值,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不能同步进行,故企业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被破坏,造成企业用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此外,将当前发生的收入和过去的历史成本相配比,也会使企业虚增当期利润,不利于反映真实的经营业绩。

    为此,现行成本的会计模式就根本否定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而代之以现行成本作为计价的基础,它完全否定了历史成本原则。

    (二)计量模式不同

    传统成本会计在计量模式上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比现代成本会计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而言这一模式存在着以下缺陷:

    ①取得数据的可靠性有待斟酌,尽管从表面上看,历史成本是基于历史的交易,因而是客观和可靠的。然而历史成本之所以客观,是由于其建立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的,如果交易本身就是不平等的,那历史成本不仅不能代表当前时间的真实价值,就连过去时间的真实市价也不能客观反映;再者当资产是属于自制或自建时,在其资产价值的取得过程中,充斥着很多的主观判断、估计和选择的因素,难以达到真正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在成本的配比和计算中,也都不可避免得面临人为的选择和判断。

    ②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建立在受托经营责任论的基础上的,因而仅仅反映投入企业的资本的经营结果。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采用面向过去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只能反映己经过去的经营状况,而据此进行决策的报表使用者需要的是关于现在甚至未来的会计信息,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显然是难以胜任的,而以现行成本为代表的一系列面向现在和以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为代表的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兴会计计量属性,则无疑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三、现代成本会计分析

    现代成本会计是建立在物价不稳定基础上的,它区别与传统的成本会计,采用了现行成本进行会计核算。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现代成本会计进行成本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一)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程序

    1、确定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

    现行成本的确定是现代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前提,它是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取得与现有资产具有相同或者相当生产能力的资产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企业资产的现行成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其当前的市场价格、基于公平交易的供货方销售报价以及再生产成本等。

    2、通过计算各项资产的成本变动情况,确定有关持产损益

    资产的持产损益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形成的资产现行成本和其历史成本之间的差异。现行成本大于历史成本则为持有收益;反之为持有损失.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通常表现为持有收益。在现代成本会计中,由于资产是按其现行成本计价,因而无论是未实现持产损益还是己实现持产收益,均需得到及时的确认,并依据不同的资本保全观,或作为所有者权益的调整项目列于资产负债表中,或作为收益的调整项目列于收益表中。

    3、编制现行成本会计报表

    在会计期末,根据有关的现行成本资料,按照现行成本会计模式的基本原理,调整历史成本会计下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重新编制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报表。

    (二)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1、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帐户体系。

    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帐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帐户,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帐户,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2、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帐务处理方法。

    在资产被销售时,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则以己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帐户,并将各项资产帐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3、持产损益的帐务处理方法

    在现代成本会计中针对持产损益的会计处理,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持产损益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其二,是将其作为当期收益的调整项目列入损益表。    具体而言,第一种方法是遵循的实物资本保全观,而第二种方法遵循了财务资本保全观。

    结论

    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它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有其独特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其中,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和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春宏,赵兵兵.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4,(4).

    2刘德平. 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03,(10).

    3李连军.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财会月刊.2001,(6)

    4施卫明.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与对策之我见[J].会计之友.2003,(4).

    5仇俊林.成本会计论略[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3).

    6陈玉波.利用现代成本会计搞好成本管理[J]. 新疆农垦经济.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