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5:41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1

论文关键词:国家预算,腐败,财政管理

 

国家预算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收支计划的总和。它要求政府把其所有活动及其所需经费全部纳入计划,并经过立法机构审议批准方可执行。随着政府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公共支出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呈增长态势,如何更好的控制政府规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预算便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有效手段。通过预算,可以把握政府活动的内容、范围和政策取向,约束和控制政府的收支活动,规范公共资金的使用,从而有助于抑制腐败。自19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开始利用预算来管理财政资源以实现经济、效率和责任性(Jun Ma,2009:10)。瓦尔达沃夫斯基(Wildavsky)的名言“如果你不能预算,你如何治理”道出了预算与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也表明,一个良好的公共预算制度是建立高效、廉洁和公正的政府的必要条件(张光,2005)。1999年,中国开始进行预算改革,针对过去分散型财政管理的弊端,进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这些改革使我国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得到加强,但由于制度缺失和监督失败财政管理,我国现行预算体制中仍存在诸多滋生腐败的隐患。

一、我国现行预算体制中存在的腐败隐患

(一)预算过程中的腐败隐患

预算过程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议批准、预算执行和决算。一般而言,财政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形成预算草案,经立法机构审议批准之后,预算草案方以法律形式确立为正式预算。正式预算确立之后,开始新的预算年度,各行政部门分头执行预算,审计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在预算年度结束之后,由行政部门提出决算报告,最终提交予立法机构审议批准。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预算过程的不同环节都存在一定的腐败隐患论文格式范文。

首先,预算编制粗糙。预算的编制内容主要是要确定各收支项目的具体数额、确定预算指标数。预算编制越详细,越具体,对政府活动的约束能力就越强。我国的政府预算编制得非常粗糙且透明度低。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具体预算指标并未公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上也仅能搜索到2010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此预算中的科目只是涉及收支大类,没有明细科目。这种粗糙的预算编制和公开性的缺乏为虚报预算、挪用预算等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国家审计署《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35个部门本级和83个所属单位因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执行不严格等,造成挤占和挪用预算资金9.22亿元[①]。

其次,预算的审议批准流于形式。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政府预算必须在财政年度开始之前进行编制,再经过立法机构的审议、批准才确立为正式的预算。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要花费数月按政府职能分组逐一审议政府的收支,并且议会的议员对政府的运作和预算结构与分配都有较深的了解(樊勇明,杜莉,2001:147)。然而在我国,预算年度自每年的1月份开始,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每年的3月份召开。因而出现了预算还未通过人大的审批即已开始执行的“先斩后奏”的现象。对于政府提交的预算草案,人代会不要说否决或做重大修改,就是小修小改也是困难的(李一帆,2005:34)。并且,人民代表们来自各行各业,受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的影响财政管理,他们难以很好地履行审议预算的职责。从而,人大对预算审批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难以充分发挥规范和约束政府收支活动的作用,缺乏监督使得腐败行为的滋生在所难免。

再次,预算执行中存在违规失规的现象。预算执行包括收入征缴、指标审核、支出资金拨付和预算调整几个环节(杨志勇,张馨,2008:308)。在我国,一些部门存在长期挂账、预算收入不上缴、不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现象(郭剑鸣,2009:77)。根据国家审计署2009年的报告,56个部门中,有16个部门当年超预算支出8.74亿元,占这些部门预算支出的3.38%[②]。事实上,自2003年至2009年,无论是全国财政收入还是全国财政支出,决算数都超过了预算数(见表1)。这说明预算对政府活动的约束力不足,预算执行具有随意性。然而,预算执行中的变动,并未形成由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的机制,基本上由财政部门或行政首长决定(李一帆,2005:34),这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拨款审批权寻租的机会。根据公婷2010年建立的腐败案例数据库,在2802个案例中,有152个案例与财政拨款权的滥用有关[③]。

表1:全国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预决算:2003-2009(单位:亿元)

 

项目

年份

全国财政收入

全国财政支出

预算数

决算数

决算数为预算数的%

预算数

决算数

决算数为预算数的%

2003

20501.32

21715.25

105.92

26555.58

27868.78

104.95

2004

30442.95

33267.82

109.28

26768.64

28486.89

106.42

2005

29255.03

31649.29

108.18

32255.03

33930.28

105.19

2006

35423.38

38760.2

109.42

38373.38

40422.73

105.34

2007

44064.85

51321.78

116.47

46514.85

49781.35

107.02

2008

61386

62592.66

101.97

58486

61330.4

104.86

2009

66230

68518.3

103.46

76235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2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策略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管理要从不同的财政体制管理思路出发推动财政税收体制创新,从不同的分级分权体制改革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模式创新,实现财政税收的全方位体制优化管理。

1.建立完善分级分权财政机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通过不同的分级管理确保财政税收能够得到优化,从不同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出发,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管理机制,为财政税收的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与分级分权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按照财政税收管理的诸多问题要求,采取有效的分级分权管理,保证财政体制能够符合财政税收综合控制管理的要求,为财政税收的优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4]。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从财务管理的压力控制出发,加强统筹管理的力度,确保财政税收管理能够有效解决财务管理的压力问题,为财政税收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监督控制管理,确保财政管理能够科学合理地支付。

2.健全转移支付体系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对转移支付体系进行完善,确保转移支付管理模式能够符合转移控制管理的要求,进行支付模式创新。财政税收支付管理必须要从资源来源的稳定可靠性出发,对资金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能够满足不同的财政税收支付功能要求,推动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综合利用水平,为财政税收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要从税收支付的总体结构出发。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增值税分享制度,按照资金分配体系的管理要求,推动体系建设综合性创新,为财政税收体系完善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

3.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财政税收体制是个系统性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按照财政税收支付模式的要求,实现财政税收的管理体系创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地方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力度,让地方财政税收能够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实现对财政税收全方位控制和创新管理。财政税收在结构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改革进行宏观管理,确保财政税收能够有效地进行制度创新,进行服务大局创新,确保各项服务管理机制能够符合公共财政体系管理的要求,为财政税收的优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的优化管理与制度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财政税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开展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为财政税收优化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经济新常态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

财政税收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管理模式角度出发,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提升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规范化各种制度运行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的过程与综合控制管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为财政税收的规范化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管理与模式创新优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保证财政税收各项措施能够规范化运行,为财政税收的规范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财政税收支出规范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财政税收支付环境

财政税收支出规范化管理需要从不同的思路出发,为财政税收的多元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支出管理与支付环境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战略,需要不断推进规范化工作,在规范化运行的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收支管理[1]。财政税收在规范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自主性财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自主财力控制的情况下要积极地推进,为财政税收的预算资金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2]。财政税收控制管理与财政税收的模式优化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在推动财政税收综合性控制的过程中要加强引导,积极稳妥地进行财务管理,保证财务模式能够符合财政综合控制管理的要求。

(二)财政税收规范化管理要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问题

财政税收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解决多种财政收支矛盾的问题,应通过对财政收支的控制管理,确保财政税收能够满足财务运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收支管理必须要从财政模式控制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税收的各项事业发展[3]。要财政收支两个方面加强工作,按照财政税收的增收模式推进各项管理工作。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债务情况进行分析,让债务能够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提高财政税收的债务控制能力,保证不同的税收类型采取不同的收支渠道,确保财政税收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全面的实施,推动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必须为财政税收的优化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4]。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的过程中,保证财政税收体制能够顺利的运行,确保财政税收征缴力度与征缴办法要与经济社会的运行情况结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多元化管理。

(三)财政税收规范化管理要强调预算约束机制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3

摘 要: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实现依法理财,这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在财政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加快财政立法,健全财政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完善 财政执法监督机制,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确保财政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 水平。

关键词:财政法制建设 依法理财

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担负着维护国家机关的正 常运转、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繁荣和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财政法制 建设,将财政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依法治国。

一、实现依法理财,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财政的基本 职能是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财务保障。作为参与国民收入 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在整个社会利益分配中属于 主导地位,直接决定或影响各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和强制性也决定了财 政工作必须以国家法律的依托,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因此,财政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来 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家理财,必须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规定,综合 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从而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 制度化。

2.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历史进程中,财政法制工作,尤其是 财政立法工作,应当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财政法制工作的基本职责 就是在保障人民权力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和财政法律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 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有效推动和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支持扩大对外开放。因此,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理财,这是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3.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必须遵循公平、公正、法制等市场经济基本通 行的规则,也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因此,财政工作的法制化是建设公共财政的 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理财,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途径。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实现财政职能,保障财政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筹集资金、调节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 功能。而财政筹集资金的措施要以法律制度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应当以法定规则为基础, 调节收入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要依法进行。由此可见,实现财政职能的 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法制财政。要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必 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以法制规范和保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以法制规范和保障各种利益关 系的确定与调整。因此,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对于部门立法中不合理的 减收、增支内容予以抑制,从法律的角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把关。

5.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健全 涵盖财政收支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 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严格财政管理与依法理财是紧密相联 的。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还是实施稳健的财政 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 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财政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政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法制建设的加强,国家 虽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财政法律,但目前现行有效的财税法律仅有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 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一些基本法律制度,如财政基本法、税法通 则、财政监督法等还没有制定,在现有的财政法律中,除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已重新修订外 ,其他法律不同程度地存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财政行政 法规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不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既导致改革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又 可能造成财政行政行为违反现行法律。

2.财政法律制度总体的立法层次比较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在财 政法律体系中,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过少,大多数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部 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较低,由于没有财政基本法,很多法律、法规都涉及 财政税收问题,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规定有时不一致,给执法造成很大困难 。例如农业法、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义务教育法、体育法以及计划生育、卫生、环保、文 化等诸多方面的行政法规,都具体规定了有关经费必须占财政预算的比例或增长幅度的内容 ,加大了预算法的执行难度。对于一些地方财政来说,由于财政困难,在执行时就无法做到 同时兼顾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了预算法,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财政投入的要 求就无法达到。在财政法律体系中,由于财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层次低,透明度不高, 给执法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产生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相矛盾,下位法取代上位法的现象。 "

3.财政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我国现行虽有一定数量的财政法律法规, 但有的立法相对滞后,有些规定比较笼统,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 问题,有些立法比较注重对财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 充分,有些立法对行使权力主体的职权规定得具体,而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则规定较少,缺乏 监督等。

4.财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随着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和财政 法律制度的逐渐增多,财政执法任务也在增加,对财政执法和执法监督能力与水平也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尽管总体上财政执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执法中不合法、不适当的情况一 定程度地存在。执法不合法主要表现为: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超越职权实施执法行为, 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不履行或履行不恰当,适用法律不当等;执法不适当主要表现为:执法标 准不一,有失公正,不适当的方式,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等。这些问题表明,规范执 法,依法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理财面临的重大课题。

5.法制意识、依法理财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通过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 育活动,广大财政干部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财税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推进了依法行政、依法 理财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时间还不太长,在 财政工作中,不符合依法理财要求,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一些单位在管理上 重分配、轻监督、避程序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社会环境中,由于公民的整体法律意识还不够 强,在对有关财政法规的执行时有意或无意逃避财政监督,违反财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 ,迫切需要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通过加强财政 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严格财政执法,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 教育,为财政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建立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因此,完备的财政法律体系的框架是制定财政基本法,再分层下设若干个单行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包括预算法、税收征管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会计法、财政监督法等以及法规、规章,由财政基本法统领,各司其职,结构上各法之间、法与法规、规章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当前财政立法中应尽快研究财政基本法律制度,对财政立法的原则、立法体制与管理体制、财政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等做出规定,并协调现有法律体系中法与法、法与法规、规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修订完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和各主体税法以及财政监督法等,并对经实践证明已经成熟的改革成果,尽快以法律程序固定下来,形成不断完善的财政法律体系,使整个财政工作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尽快建立起与财政法律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地方财政法规,规范地方财政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

2.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立法要与财政改革进程相适应。财政立法应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转变立法观念,正确解决立法的稳定性与改革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做到财政立法服务于财政改革。二是加强财政立法预测、制定立法规划。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是做好财政立法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立法预测,制定中长期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项目。三是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保证财政立法的统一。在制定财政法律时,应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地方和部门在制定财政法规和规章时,应把国家利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避免不适当地强调局部利益和权力,保证财政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四是妥善处理立法的现实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的关系。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4

 

本文针对现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

 

财政税收是国家财政金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些年经济发展稳步加快,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呈直线上升趋势,财税收入量增加,种类繁多,给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模式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如何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财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对实现我国财政税收事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完善了财政支出体制

 

上世纪 80 年代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较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逐步减少,财政支出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占据的国民生产总值比例是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适应的,且经过财政绩效管理制度改革,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公共设施建设、民生建设、社会服务所占投入比例逐步上升,说明我国财政管理改革初具成效,政府已经迈向服务型道路,并不断大踏步前行。

 

(二)优化了财政预算体制

 

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便是财政预算,财政预算管理是国家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收支计划,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铺设好基础条件。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尽力过多次改革,现已形成较为规范化的体系,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作为原则和出发点,科学划分中央与地区的财政支出范围,按照税种类型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其中还包括中央与地方共享税种。

 

此外,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的返还额度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依据全国增值税与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比例确定增长率,全国增值税每上涨百分之一,返还税收增长 0.3 个百分点。这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优化了财政预算体制,对引导社会经济运作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税收管理难以控制

 

这方面的问题产生主要由于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让财政税收管理方面出现一些弊端。这些弊端的出现主要变现在财政税收没有一套完善的有效监督机制,造成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可以坚持的原则及可行性的监督机制进行有效监督,此外,财政税收人员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约束感,让财政税收管理发展有所限制。

 

(二)财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体制顺畅运行的保障,但目前我国对于税收管理方面规章明显多于法律,强制力度不够,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享有过量的自由权,致使税收工作人为性强,随意性大,严重损害了我国财税执法部门的公允性和权威性。此外,我国财税体制现有法律也不够系统,相关规定极为分散,也给财税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财政税收监督不够到位,民主管理不完善

 

对于民主管理其实多数地方都没有落实到,包括民主的管理以及财政税收的公开,这些都应该实行民主监督管理制度,但是实际上,在我国一些地方的财政税收人员并不是民主选举出来的,很多都是由领导直接设立,这些直接设立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也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这样也起不到最基本的监督作用,同时这些工作人员由于主动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等一些问题,使得财政管理制度出现一定的问题。

 

(四)政府财政税收职能未能转型

 

就目前情况而言,相关部门仍将经济发展作为税收的第一支出,主要投资于竞争项目,忽视了公共设施的建设,致使公共基础设备较差,人民生活舒适度得不到保证,难以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纳税理念,造成社会舆论导向失衡,不利于我国财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财税管理体制问题的创新对策

 

(一)改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建设也一直受到集权与分权循环影响,并且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对财政税收缺乏重视度,许多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不重视。这些情况的出现,让改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任务变得尤为重要。要改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就要求相关的管理部门强化法律权威,完善财务管理机制,让债务呈现正常现象,让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健康和谐发展。

 

(二)建立健全财税制度

 

想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法令作为指导,应建立系统的财政税收法律制度,保证既能从整体上纵览全局,又能对财税工作的细化环节进行约束,使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为财政税收管理的顺利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应注重税收与支出管理范围的科学划分,明确税负比例,进一步加大在公共设施与社会服务方面的税收支出,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此基础上,兼顾中央宏观调控与区域发展需求,挖掘财税制度的积极引导与调控作用,促进我国整体财政税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范围,全责统一

 

财政税收是经济政策表现形式之一,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的时候们一定要合理,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范围作出明确规定,科学的规范各级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做到权责统一,避免出现逃避责任、推卸责任的行为,让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四)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税收资金应该用在公共事业发展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率变得非常重要。财政税收管理部门要对财政税收资源进行整合,让所有财政税收情况进行公开、透明化管理,同时,加大财政税收信息交流力度,通过财政税收管理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并建立财政税收资金整合协调机制,让财政税收资金有效使用。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5

[关键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问题

行政单位财务是各级行政单位在行使政府职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政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管理是行政单位基于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行政单位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对策,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腐败等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体制不顺

在现行会计管理体制下,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在业务上受财政部门领导,在行政上受本单位领导,产生不少弊端。会计人员有的随领导意志而变换,导致财会队伍不稳定和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会计人员在行政权力的压力和一些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做出一些增加不必要费用支出等违反财经纪律的事。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致使有些会计人员没有压力,没有责任心。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习惯于基数递增的预算,预算观念不强,即使在近几年新财政体制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大部分行政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还是粗放型的,行政单位的理财意识普遍缺乏,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较为薄弱。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都过于笼统、定义较为模糊,执行制度的人员往往无所适从。比如行政单位往来款清理时,有一些确实不能收回的坏账如何确认,无法办理产权证的房子入账问题,等等。随着财政体制的改革,职能分工的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目标的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提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财务公开度不够

统计表明,新财政体制推行后,财政对行政单位的监控加强了,行政单位的公用经费预算使用定额标准,下属单位、专项经费支出成了新的“挖掘点”。一些行政单位专项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经常有行政单位将正常的公用经费放在专项经费中开支,核算中心由于不熟悉单位业务,区分不了哪些是专项经费,哪些是正常经费,也无法达到监督的目的。

(四)财务分析缺乏

新财政体制要求行政单位加强本单位的财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调查表明,目前行政单位普遍缺乏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人员往往用会计报表和年终决算的编报说明来代替行政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有的单位的编报说明也就只有寥寥几百字,不能客观、深入地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导致财政部门和单位决策者不能全面了解单位的财务运行状况。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人事上缺乏真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财会人员既要听从部门领导的指挥,又要接受单位领导的任免,这就决定了财会人员无法有效实行其对领导进行财务监督的职权,从而造成单位领导在财务管理上往往出现“以权代法”等问题。

(二)管理职能的缺陷

由于存在着“路径依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法彻底消除,一些行政单位的领导及财会人员尚未摆脱资金供给制下“记账、算账、报账”的圈子,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观念淡薄,财务管理工作涣散,财务管理的职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财务管理制度松散、固定资产管理混乱的奇怪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在事后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就忽视了资金使用前的预测控制,导致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普遍不规范的现象。由于行政单位的经费来源一般都由财政部门直接补助,并且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地报账、做报表,对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够,这些导致了行政单位的财务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

(三)管理基础信息的缺乏

长期以来,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工作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效率低下,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管理信息价值失效。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电子政务和新财政体制的要求。

三、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及影响

(一)新财政体制下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

主要有:贯彻执行财政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等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编制本单位行政经费的预算、决算,如实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报销单位的各项经费支出,统筹安排,节约资金,以保障单位正常运转;负责单位内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的发放工作;负责单位的会议、出差、邮电、印刷、购置办公用品等费用的借款和审核报销工作;负责单位现金、支票的管理和汇款,促进内控制度的完善;负责单位职工医疗费用的借款和报销工作;负责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的管理;建立健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控制和监督;负责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实核对、报废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负责单位的财务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与企业相比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由于各级行政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是我国各级政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们受国家政府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影响很大,具有特殊性和特权性。企业的财务管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需要进行成本核算;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缺乏成本、效益和效率意识。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计提折旧、保值增值;而行政单位固定资产财政拨款,不计提折旧。企业单位强调资金的筹集、增值,而行政单位更多地强调预算资金的计划、控制与决算。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效用的最大化,为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新财政体制对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对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活动的管理,在新财政体制下,呈现出与以前有许多不同的新特点: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部门预算的实行、政府采购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行使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行政单位的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使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不仅需要满足于行政单位的内部管理,还需要满足于财政和社会。财务管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新财政体制实行后,部门预算软件的使用,政府采购网上申报和审批的实行,会计核算中心财务软件的使用、会计信息的共享,国库集中支付后行政单位、核算中心、银行网络信息的互通等,使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行政单位内部,行政单位与财政、银行之间

的通讯变得更加快捷、高效,使信息的生成、传送、处理变得更加容易。

四、解决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财务管理程序

健全程序是主要方式。规范的财务管理程序贯穿于制度之中,存在于部门预算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相互制约机制;严格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审批权限;合法合理的原始凭证的审核、及时制单以及实物保管措施;建立预算监督和专项经费检查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经常复核的制度。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既相互分离同时又相互牵制的管理流程,以保证财产的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达到不做假账的要求,保证单位钱、物、账的真实完整。

(二)实行财务公开

财务公开,就是行政单位办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财务开支,在不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置人民群众监督下。财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有:财务收入与支出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上缴、开支、下拨情况;上级专项收支、下拨情况;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变卖情况;基建投资来源、所办经济实体及所有门店出租的管理费、利润及使用情况;招待费开支情况;医药费、差旅费、会议费使用情况等等。公开形式:在机关公开场合或单位电子政务内网上设立财务公开墙,接受群众监督。

(三)规范公用经费的使用

为了提高可操作性,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可以参照企业的做法,资金支付通过不同部门来加以内控,加强资金运转过程中的控制。在承诺阶段进行控制:确认支出的资金建议已经得到了批准;资金已经按预算的意图被拨付使用,并且在预算确定的各个支出类别都保留有充足的资金;支出资金的建议是按预算中确定的类别提出来的。在取得服务或实物时进行核实:核实实物是否已经抵达,服务是否按合同规定完成,并且取得相关凭据。付款前的控制:确认付款义务已经发生,有适当的人可以证明商品已经交付、服务已经提供,相关凭据是否正确,适当的收款人。付款后的审计:详细审查支出和报告任何可能的违规行为。在行政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中,负责付款的人与控制上面这些活动的人应该是分开的,用这种制衡性制度来控制财务的合规性,同时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来负责实施,使公用经费的支出得到控制。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6

近年来,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财务管理是其核心,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财务管理路径进行思考,以优化其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现阶段有必要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方式,以促进这类单位的良性发展。

1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为了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加强对其财务管理工作。当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又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尤其是体制方面,因而进一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体制显得至关重要。将财务管理体制作为指导该单位运行的重要指导方案,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基建财务管理体制的学习,同时,现代财务管理体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基建财务管理方面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说明其基建财务管理偏离了重点,进而导致整个单位的经营效果不佳。只有通过优化其基建财务管理,才能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和长远的发展。因此,基建财务管理体制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之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2 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建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流动性较差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是其基建财务管理信息化流动性比较差。在其内部,基建财务管理信息一般只是在管理层和施工工人之间流动。同时,由于政府参与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工作中,导致很多基建财务信息流动较为被动。尤其与一般单位相比,与市场的财务信息流动就显得更差,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从而会限制正常化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2.2 基建财务管理建设的误区较多

在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对基建财务管理的含义理解还不够明确,导致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理解方面的误区。但是,由于其管理人员对基建财务管理建设的认识存在不足,导致大部分的基建财务管理并没落实到位,这就直接影响整个单位的发展。

2.3 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中的工作不规范

在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的日常实际操作中,账目处理违背了财会制度的规定,导致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首先,财务工作的制度不规范,导致其基建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手续不到位的现象。其次,对财务的记录很随意。财务报告只有报表,财务会计数据只有之前工作的简单描述,精确性不够,会计信息也相对滞后,预见性不足。

2.4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导致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规则作为参考。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行业的发展。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财务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一旦其体制不健全,就很容易导致整个财务系统乱套。

3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实行全面预算的基建财务管理

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内在需要。实施全面预算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参与,还需要所有员工的配合。第一,加强所有员工尤其是财务工作人员对全面预算财务管理的认识,这对实现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第二,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将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落实到位。所有部门都应该积极配合和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

3.2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首先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一方面,明确财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中逐渐规范其操作。另一方面,将基建财务管理视为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内部财务管理的重点,因而需要对其财务实现规范化的核算。另外,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手段。在制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计划时,还应该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

3.3 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而实现财务管理的关键还是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信息化财务管理是科技发展的必然,对一个单位而言,其财务管理工作必然要实现信息化,这就对其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重视对信息科学技术的掌握,并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之中。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对其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其财务管理的理念。尤其应该重视对财务管理新手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因此,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以适应本单位基建财务管理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

3.4 密切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作

在行政事业单位建立资金运行控制制度,各领导、各部门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都必须严格遵守,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流动的安全性和透明性。在资金的使用上,重点加强财务资金的使用,这样有利于促进其财务状况的透明化。另外,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的监督,针对以往资金流动管理不严的现象,通过控制资金,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供需平衡,旨在提高其财务资金利用的效率。

3.5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树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其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在合理的轨道上运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一定要结合其财务运行的情况,才能进一步优化其财务管理工作。因此,只有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其长远发展的需要。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7

关键词: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分析研究

1乡镇财政资金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乡镇财政资金在使用方面绩效不高,财政部门按照各职能部门财政支出的比例进行预算的编制,确定资金的分配。用款单位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将有限的资金形成规模效应,资金投

入面过宽,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此类现象在其他资金使用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资金使用的绩效。

1.2资金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违规现象比较严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财政资金管理的力度,但在财政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一是乡镇财政资金核算方面一般不进行独立核算,对各种财政专项资金及乡镇管理活动中的经常性费用在使用中有混合的现象。乡镇财政资金被挪用或者被挤占,不能够反映出财政专项资金的结余数额。对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如何进行绩效考评带来困难。二是有些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单位为了减少专项资金结余上交,出现了不正确使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年度终了集中花钱,突击购货。第三方面是有些专项资金使用部门不经财政审批,任意改变财政资金用途,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1.3乡镇财政资金在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不完整,存在着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乡镇财政资金支出过程中,从财政政策的掌控运用方面到对财政拨款的具体实施阶段均没有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相关的财政监督的法规、制度建设方面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及时更新。没有形成财政资金监督的事前、事中、事后检查制度。对违反预算方面的项目支出,特别是用款单位随意变更财政资金使用的情况,财政部门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具体的惩罚性措施,在处置违规使用专项资金方面没有权威性,缺乏监管力度。

2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

目前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体制是乡镇财政县级财政部门代管,体制发生了变化,但是乡镇财政资金的有些管理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和补充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使得基层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出现制度空白或者是用原来的制度来管理变化后的新项目。由于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及时和完善,乡镇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够透明和效率不高的情况,乡镇级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强化。

2.2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乡镇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满足乡镇政府各项支出的需要,贯彻财政支出的“三公”原则,及其他公益性财政支出需要是乡镇财政的重要职能。而现实中存在着乡镇财政资金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应该有乡镇政府承担的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而不能满足需要,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缺位”。而应该由市场提供的一些商品和服务,政府部门为了地方的发展过多地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增加了乡镇财政支出,这就是财政支出的“越位”。有些乡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力进行招商引资金、增加地方税源,创造好的地方经营环境,在土地征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增加了乡镇财政支出,使得乡镇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够合理。

2.3不能按要求合理使用专项资金

在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挤占、挪用现象比较严重。有时不按用途合理安排使用专项资金。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建设,贯彻城乡一体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虽然在涉及到国家下拨的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国家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乡镇财政资金比较紧张,乡镇基层财政经办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加之大多数乡镇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乡镇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比较严重。

2.4乡镇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监督

乡镇财政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等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目前即使实行了“乡财县管”的方式,在具体的使用财政资金方面,乡镇财政管理部门仍具有很大的自,县级财政统管实际就是起到了出纳的作用,很难对乡镇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措施

3.1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制

乡镇基层财政资金紧张,在财政资金的管理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制,使乡镇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认识到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按照事前编制的财政预算,落实到各个部门,建立部门预算执行的责任制,并建立严格的考核追究制度。保证各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以及相关的财务制度的规定,合理使用各项财政资金,使各类财政资金在使用中符合法规要求,提高其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3.2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乡镇财政资金的用途是为了政府各部门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满足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乡镇基层文教卫生等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强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乡镇财政资金分配方面的改革主要是保障影响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使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好。在财政预算方面的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工作,细化财政支出预算,增加财政预算的透明度,加强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加大县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的监督、审查力度,保证各项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间环节将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给指定的收款人或者收款单位,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3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评价制度

建设乡镇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关键是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财政部门首先应把握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方向,制定相应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操作规范体系。在财政预算方面建立一系列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的支出绩效。在财政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建立使用财政资金的指标体系,使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不“缺位”、不“越位”。在财政资金事后实际绩效评价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以考察财政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效率性。使乡镇财政资金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作者:赵伟 单位:东平县银山镇财政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8

一、财政体制与财政监督的关系问题

1.财政监督作为财政职能的组成形式,它依附于财政体制。财政监督是财政职能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依附于财政体制,寓于财政管理之中;财政体制越完善,财政监督的重要性就越突出。科学完善的财政体制的要素之一,就是高效率、高质量的财政监督。成熟的财政体制为财政监督提供充分的监督环境和依据,它是财政监督的力量之源,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科学完善的财政体制,需要高效率的财政监督为其保驾护航。财政监督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实现宏观调控保驾护航。从监督的内容来看,财政监督作为约束机制,主要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进行监督,是财政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但从监督的范围看,它又不仅仅局限于财政内容,它是国家通过财政部门运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身资金活动实行的一种广泛而深入的管理行为,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实施的宏观监控,所以财政监督又是政府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社会经济秩序的有效工具。

二、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定位问题

1.加强财政监督是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是当前财政工作主要任务。改革的内容很明确:一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减少财政对应由市场调节的项目和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事业的投资,优化支出结构;二是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并统一由国库直接支付;三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行部门预算,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并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

财政监督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财政管理的改革过程就是财政监督检查不断得到加强、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如强化预算管理、编制部门预算是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的编制,事实上扩大了原有预算范围;部门预算的全面推行,则深化、细化了预算的内涵。基于此,只有加强和深化财政监督,才能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又如,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财政支付方式,既是对财政资金运作方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加强对财政资金收付环节的规范和监督,防止财政资金的截留挪用与损失浪费。可以说,财政监督工作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加强,直接影响到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成效。

2.财政监督必须服从于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部门对财政收支活动的管理过程,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监督过程。财政监督机构的各项具体监督检查活动,本身也是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活动。财政监督的这种属性,客观上要求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彻底改变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堵漏,监督检查和管理相脱离的片面做法,必须善于在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财政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逐步从监督检查型转变为监督管理型。在当前,财务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是财政监督的重要形式,仍需大力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专门机构要按照财政监督必须服从服务于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原则,抓住财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不断提高监督检查的综合效能。在监督检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为检查而检查”的思想,不做表面文章。要站在切实服务财政管理的角度实施检查,并将监督检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检查、分析,善于发现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加快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实现将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三、当前财政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经济活动的专业监督,实践证明具有其它监督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强化财政职能,创新财政管理,净化经济环境,规范财政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作出了大量具体而卓有成效的贡献,为构筑公共财政框架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财政监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手段及法制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要求和财政管理实际需要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1.财政监督的内容范围存在局限性。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是一个具有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统一的监督,其内容涵盖整个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但从现阶段的财政监督情况来看,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其监督职责的范围和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监督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财经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监督的内容狭窄且监督方法单一。监督的范围大部分还只能集中在财政内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以及财政收入质量的监督上,并且存在严重的“四多四少”现象:即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财政收入检查较多,对财政支出监督少;对某个单一事项或某个环节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同时对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盲区,财政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已无法适应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广泛性、多层次、全方位监督的要求。

2.财政监督方式存在滞后性、被动性。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不但具有多层次、广泛性,而且还具有集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本质特征,其监督方式具有对经济行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而现阶段的财政监督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被动的事后监督,其基本监督方式往往是按年度或按项目工程完结后根据需要对其财务收支经济行为进行监督,这种单纯的事后监督只能是已成事实后的“马后炮”式的监督,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被动性,财政监督成了为违纪单位处理善后事宜的工具。对监督过程中查出违纪问题,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严格按照财政政策法规给予经济处罚,最多也只能起到一个下不为例的“警示”作用,且警示的效果如何还是一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处罚的资金仍然是国家(单位)支付,这种慷国家之慨为自己遮羞或为自己免灾的违纪现象,已逐渐成为违法违纪单位和个人的新时尚,再加上目前监督职能机构较多,监督职能重复、交叉现象比较突出,在监督过程中少数监督机构受部门利益的驱动,对查出的违纪问题不认真对待,将对违纪单位罚款放在首位,只要交了罚款就皆大欢喜,这样一来,不但加大了财政监督成本,动摇了执法的严肃性,对违纪单位既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而且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失去了财政监督效果,导致财经领域违纪现象屡查屡犯、屡禁不止。

3.财政监督的目的模糊不清。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监督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监督目" 的和监督程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前瞻性。现阶段财政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是一种政府性行为,是靠政府行政手段指导下的财政监督,而不是根据经济运行环境的需要进行的监督,财政监督完全成了地方政府的工具,是根据领导意图进行的监督,政府说对谁进行监督就对谁进行监督,领导想监督哪个部门或项目,财政监督部门就根据领导的意志去监督哪个部门或项目,对于查处的结果,更是缺乏自主依法处罚的权力,政府领导超强的主观臆断、随意动态性决策和财政盲区、被动性的监督,造成财政监督目的不清,监督目标不明,给财政监督工作本身带来了较大难度,影响了财政监督效果,是导致财政监督手段弱化、监督职责难以到位重要原因,与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运作规范、目标明确、服务与监督并重的要求不相适应。

4.财政监督手段缺乏独立性和强制性。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是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重要职责,其监督手段具有完全的强制性和独立性。但是现阶段由于财政监督职能职责定位虚化,立法工作滞后,部分人员的观念陈旧,对依法行政的认识不到位,财政部门内部一部分同志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习惯于以拨代管,甚至拨而不管,有的只重收入,不重管理,只重支出不重监督。同时,财政监督的执法依据不健全,不完善,有的还比较陈旧和滞后,财政法律、法规统一性、协调性不够,有些甚至相互冲突,为执法带来难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金库管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之间有关退库管理规定不够衔接;财政法律、法规中有关行政处罚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软弱无力,形同虚设,致使违法者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影响到财政执法效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有关处罚条款软弱无力,包括《预算法》第74条的规定难以操作,预算法实施条例第51条、第75条的规定难以落实等;国家的财政监督检查立法滞后,缺乏一套完整的财政监督检查法律体系,有关财政监督职能大多散见于相关财政法律、法规中,国家至今仍没有《财政监督法》或《财政监督条例》,这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带来影响。如《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于1987年6月16日颁布,其中有些内容早已经过时,亟需修订、完善。

5.财政监督信息反馈不畅,网络不全,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财政监督管理,及时反馈监督信息是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的基本要求。目前,服务于财政监督的信息网络却很不齐全,信息渠道不够顺畅,信息反馈不够及时,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手段在财政监督领域的应用滞后。从收入环节看,财政与收入征收单位、国库部门尚未实时联网,财政对征收执行情况、收入入库情况难以及时、完整掌握。从支出环节看,财政部门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动态掌握限于拨付阶段,由于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网络,资金具体使用情况的信息分散在各个预算单位,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同步集中反映到财政部门。从财政部门内部看,各管理职能部门与财政监督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正常机制,财政信息共享程度较低,传递缺少规范化程序,财政监督部门对预算单位和监督对象的基础资料掌握不全,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督决策辅助系统和监督信息支持系统,影响了财政监督的及时性、针对性、严密性和有效性。

公共财政框架下,完善财政监督的对策思考。公共财政框架包括功能框架和管理框架两个部分。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建设任务就是用公共管理的办法管理财政,确保财政资金筹集使用的公平、公开。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最大限度地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

1.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使财政监督的职能由检查监督型向管理监督型转变。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最大限度地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将财政监督置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和最前沿,用公共管理的办法管理财政,确保财政资金筹集使用公平、公开,以满足公共财政需要,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起涵盖财政收支、体现财政管理特色,对财政运行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保障、规范等多功能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 逐步建立起事前参与预警、事中跟踪防范、事后审核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财政监督运行机制。

财政监督是保证财政分配、调节职能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监督必须是一个机制健全、运行高效、执法规范、监督有力,并服务于财政改革整体要求,贯穿于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依法理财、依法行政水平的监督体系。因此,财政监督要把监督的范围和监督的重心由现行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被动服务式的检查型监督逐步向公正、独立的财政管理型监督转变;由现行的微观、具体事物型监督向宏观、微观监督并重转变;由现行的检查监督向管理型监督转变。将财政监督作为财政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拓展财政监督内容、范围和服务领域,使财政监督更好地服务于财政管理,促进财政监督实现质与量的根本转变。

2.建立规范、有效的财政监督方式,使财政监督由事后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新型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保障财政宏观调控职能的正常发挥,要在巩固完善事后监督机制的同时,紧紧把握财政监督寓于财政管理的内在特性,着眼财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改变现行监督方式,逐步将监督关口前移,把监督的侧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等全过程的监督转变。根据新的形势来调整监督方式,做到“四个结合”,即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财政监督与财政具体业务管理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抽查相结合;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财政监督贯穿于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全过程,一是要参与部门预算管理,在财政预算收支计划编制、部门(单位)预算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工程项目预算以及财政重大事项决策等方面实行事前监督,积极介入,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有关政策法规和财经制度进行事前考察、论证、预测,努力做到计划周密、方案可行、决策科学;健全事中防范机制。二是财政监督工作不能局限于突击性的专项治理方式,要逐步过渡到经常性的审查、稽核与检查为主,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热点或普遍性问题辅之以必要的专项或集中性的监督检查,全面履行财政监督职责,着眼于活动的全过程。三是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批、拨付程序的监督,要严格按照权限操作,强化组织纪律,严格依法办事,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甚至个人化。四是实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承诺保证制度和资金拨付使用中的层层责任制,明确预算审批人、预算拨付人、部门(单位)负责人、资金使用人以及各个环节经办人员的具体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建立起相互稽核、相互制约、各负其责的全过程内容监督制约机制。

3.明确监督目标,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政监督体系。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管理活动和运行机制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政策性。一是要建立规范的财政监督法律法规体系,确保财政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检查有法可依。二是要建立规范的财政监督检查组织体系,从组织上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检查的实施,改变现行依靠行政手段盲目和无目的监督,逐步向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监督转变。三是建立规范的财政监督检查执法体系,保障财政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执法检查的顺利开展。并在监督的过程中建立健全财政监督目标责任制,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监督内外监控目标责任体系,逐" 步实现职能转轨,促使财政监督工作逐步达到对外实施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全过程的监控、预警,对内规范财政自身工作行为的目标,实现公共财政框架下规范的财政监督运作机制。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9

(一)邮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产生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邮政单位在整体财务管理和财务内部管理机制划分非常不明确。而且财务管理制度在很多邮政业务方面并不能体现,也是集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有些邮政单位从不进行主动实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邮政相应的部门都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后在单独进行财务审查措施,这就造成整个单位不能整体进行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机制基本成为摆设的存在,对于整个系统用来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还有很多问题体现在,本单位对于职工的财务制度思想教育跟进不及时,业绩关心程度远高于思想关心,这就造成很多并不能发生的财务问题的思想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的控制。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是极其不正确的,正是因为对于员工的管理失控,造成很多财务问题的产生,而在处理发生问题方面,单位只是单方面的堵漏措施,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控制度只会一时出现,当问题解决后,就又回到恶性循环当中。在很多邮政单位都是管理制度口头派,各种规章制度都体现在墙面上,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根本没有制度管理的概念。

(二)提高内部管控和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为了提高邮政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邮政系统的各个部门必须按照一套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控执行,建立定期和临时的财务管理制度思想教育。在内部管控方面,要充分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踊跃和自主的进行自检、监督等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结合国家财务规定创建一套符合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管控机制。创建层次管理模式、阶梯式管理模式、交叉式管理模式等,加强执行力的操作。对于邮政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单位要明确划分主次关系,做到在财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内部监督人员或班子。单位负责人要主动担任主管,并全力配合监督工作。并且在操作上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充分的保障财务管理制度在单位的运行。保障管控机制长期有效的执行。在问题处理方面,必须做到透明化处理所有问题,不回避、不逃避、不畏惧的态度。对于个人出现问题的,在处理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邮政企业的整体情况,增设信息化财务管理,实现财务全面管控,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财务基础的管理建设,必须合理,确立会计师为内部管控的主体,因为只有单位内部的会计师才能真正了解单位财务出现的问题,而作为邮政单位的会计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单位实现经济最大保障化。只有确立财务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保证执行过程中不出现问题。

二、邮政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要点

邮政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方面,必须要做到人性化执行,充分的考虑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并杜绝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一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的层面进行财务制度建设,一切的措施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

(一)邮政单位财务管理可持续性发展建议

财会管理是保障一个单位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围绕会计统计制度、单位整体经济效益的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筹集等。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重点应该放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成本核算、有形资产运作、无形资产等。邮政单位的成本核算以及运用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作为主要货币的体现,成本运用要有预见性,要有充足的运用计划,严格控制财务的输出与流向,财务管理人员要仔细核算本单位的成本运行,对于市场要分析到位,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调研。作为邮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经常性的补充经济思想性,对于单位的资本运营要有自己的见解,并根据当地市场运行情况给出建设性意见。在内部管控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准确的了解当地的资金运行情况、市场经营情况,交易规模等,这样有利于本单位的资金运行和风险投资等。

(二)邮政单位财务管理中的票据和存储的重要性

邮政单位财务的管理制定的主要因素,取决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单位的整体配合能力,无论是单独的财务管理人员,还是财务管控小组,都要做到在单位整体成本运营环节不出现疏漏、资本运营合理化、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邮政单位必须对票据的管理必须在法律框架下执行,所有收据都要有存根保留,所有支出必须清晰明了,财务记录是体现邮政单位的整体业绩,越复杂的数据越要细致处理,并根据不同类别的业务进行类别划分。逐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化,做到随时查阅,随时汇总的程度。所有的财务数据、票据、账本、报表等,都要严格按照国家《财务法规》下进行整理、备份、核算等。

三、结语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篇10

【关键词】 财政税收体制 改革 创新 探讨

财政税收是我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重要物质保障。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能够实现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已经不能够充分的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适应性改革,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改革的要求决定的。因此,分析和探讨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不足问题,为创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提出建设性的改革建议和对策,对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家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为了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重要内容的财政税收体制面临巨大的创新和改革压力,推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从过去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来看,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税收体制,有利于推动财政税收体制的转型,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民生民建,有效的缩小社会收入差距,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完善财政税收体制还能够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平衡政府财政收支水平,充分地发挥财政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的重要作用。创新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深化部门预算体制,改革财政收支体制,促进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充分的调动财政税收的积极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当前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1、财政税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税收体系的不健全。我国税收体系没有充分吸纳促进社会稳定、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税种。税收体系对部分税种的缺漏,不仅造成了财政收入的损失,影响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其次,分税制改革不够彻底,分税制改革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不均衡,重要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划分的不均衡,造成地方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财政体制,财政收入的分配过度的向中央政府集中,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自,影响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造成诸如土地财政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压力。

2、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税收体制改革和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依然十分落后,许多问题依旧得不到结局。从整体上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所覆盖的范围十分狭小,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十分滞后,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缺乏透明度,没有体现公共财政的目标,财政资金造成不同程度的挪用和浪费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年度预算计划,财政预算管理缺乏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审核机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向前推进。

3、转移支付缺乏规范性

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为了协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失衡的现象,采取转移支付的手段,以中央财政支出的形式,改善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政资金不足。但是,现阶段的转移支付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转移支付实施的效力,不利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推进。例如,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存在资金转移的周期长,转移支付资金的利用率低下,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在财政资金转移和流动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滋生腐败,财政转移支付存在流程不规范的情况。财政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规范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转移支付在制度层面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造成中央财政自上而下转移到地方政府的过程中出现截留和漏损情况,另外,转移支付在类型上和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税收返还和体制补贴作为转移支付中的主要类型比重所占巨大,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严重不足,这不利于经济欠发达的转移支付收入的增加,造成了重要政府财政转移支出的功效的丧失,影响财政支出公平、工作和公共性目标实现。

4、地方财政管理不到位

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长期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政府不断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迫使地方政府被动的采取精简结构、收缩编制的手段,促进政府财政支出的节约和行政成本的控制。但是,地方政府在处理财政税收问题的过程中,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被缩编和精简,制约了财政税收管理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地方财政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另外,地方财政部门的管理队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滋生,制约了财政税收管理和控制的目标的实现,影响财政税收在我国宏观调控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发挥,不利于财政税收政策的公共利益目标的实现。

三、关于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1、建立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平衡合理的分级分权财政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发展,必须充分地结合我国当前的改革发展目标和基本国情需要,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平衡,促进地方财政失衡状态的改变。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合理地分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和事权。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合理的进行划分,对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比例适当的调整提高,提高其直接支出的责任,相应的降低地方争睹的财政压力。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与所承担的事权是政府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因此,应该重点推动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体制的改革,解决财政税收体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协调和统筹地方与中央政府的财政税收关系,合理地平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力,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的调整,提高财政资金对改善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例如,政府应该重视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城市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加强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加大对社会公益的财政支持力度,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社会质量,使其共享改革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最后,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将中央政府所掌握的财政权力进行部分下放,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政自由权,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提高。另外,在释放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对地方财政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科学、合理的实施。

2、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是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建立专门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促进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能够在科学的、严密的系统中运行。政府应该重视实施短期预算和中长期预算规划相结合,实施复式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复式预算体系,需要进一步扩大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在内的国家复式预算的范围,将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预算等财政性收入通通纳入预算管理的框架当中,加强对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成为专门的预算管理局和预算管理委员会等预算审查和预算监督机构,加强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体制的改革,将预算监督作为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提高社会力量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督作用,保证政府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公共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政府预算管理和监督能力的有效提升。

3、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支付体系

创新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应该重点关注政府的转移支付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的结构和比例,促进专项转移支付的与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有效结合,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比例,进一步加强增值税分享制度和税收返还制度,保证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稳定性。另外,中央政府实施转移支付,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地方人均特征等因素,科学的测算并确定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比例,保证转移支付的科学、公开、合理。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转移支付,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的稳定来源,提高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的提高,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转移支付分配的目标的合理性、全局性和科学性。

4、建立精简高效的财政管理体制

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促进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精简和完善,提高税收征管的一体化和合理性,进一步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支配权力。促进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同时,应该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滋生。另外,对于地方政府所存在的债务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实行分类、分流处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执行和管理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在实施投资建设过程中的自主融资权力,激发地方活力,促进财政支出管理的有效性提升。

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只有不断完善财政税收体制,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科学实施、稳步推进,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平稳持续,促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效果能充分地反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参考文献】

[1] 孔善广: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1).

[2] 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