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准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3:45:55

现行准则

现行准则范文篇1

本文以知识经济发展为背景,从审计服务拓展为鉴证服务,审计准则走向鉴证准则的角度,对美国现行的审计准则和鉴证准则进行比较,试图找出审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以资为我国审计发展所借鉴。

一、鉴证服务:审计服务的拓展

在传统的审计服务中,会计报表审计是基础的审计业务,其他性质的审计只是会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发展。而今美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鉴证服务(AttestationServices),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另一经济实体所编制并负责的书面认定的可靠性进行查证后,签发一份书面报告,以反映其鉴证结果。鉴证服务可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审计、审查、审阅、商定程序。明显地,鉴证服务相对于审计服务范围更广,内容更多。这样,注册会计师(CPA)在鉴证服务中的工作性质和所起的作用与其在审计服务中的工作性质和所起的作用就有重大不同,具体如下。

CPA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书面认定(会计报表)提供积极保证;而在审阅业务中,CPA只能提供中等水平的保证,即在审阅报告中,对被审阅单位的认定提供消极保证——仅指出被审阅的信息不存在重要错报;在商定程序和编制业务中,CPA不提供任何保证,只在其提供的报告中分别指出实际发展的问题和所编制信息的内容。

近年来正在向知识经济过渡的美国,除审计之外的鉴证服务已扩展到其他种类的陈述或报告,诸如验资、盈利性预测、遵守有关法令法规和合同规定的报告、投资收益统计、电算化软件的说明,等等。这些鉴证服务不同于会计报表审计,公认审计准则GAAS亦难以完全适用。正是由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导致了鉴证服务内容增多,不确定性因素加大,行为主体多样化。为了规范鉴证服务行为,界定CPA的法律责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一套具有广泛实用性的鉴证业务准则(Attestationstandards)来规范CPA对有关的陈述或报告执行的鉴证业务。

二、鉴证准则:性质、作用和结构

类似于现行的审计准则,鉴证准则是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获取鉴证证据,形成鉴证结论,出具鉴证报告的专业标准。它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注册会计师鉴证工作质量的权威性判断标准。

鉴证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使CPA及其从业人员在执行鉴证业务时有了规范和指南,也便于考核鉴证工作质量,推动了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的发展。鉴证准则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施鉴证准则,可以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信任;2.实施鉴证准则,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鉴证工作质量;3.实施鉴证准则,可以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4.实施鉴证准则,可以促进鉴证经验的交流。

鉴证准则的结构类似于现行的审计准则结构,总体上也分为三个部分:一般原则,外勤工作准则,报告准则。其中:一般原则是注册会计师资格条件和执行行为的准则;外勤工作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过程中应遵守的准则;报告准则是注册会计师编制鉴证报告、选择表达方式和记载必要事项的准则。

三、鉴证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比较

与审计为了便于鉴证准则与审计准则的比较,现将二者内容按结构顺序列表如下。

区别,从表中可见鉴证准则与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有较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1.规范的范围不同

鉴证准则是所有执行鉴证业务的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审计准则是CPA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中应遵守的原则。

2.服务对象不同

鉴证准则是针对所有的书面认定;审计准则仅限于对历史性会计报表的审计。

3.判定书面认定公允表达的原则不同

鉴证准则就某一具体的鉴证业务而采纳相应特定的标准或规定,并不限于公认会计原则;而审计准则则根据GAAP来判定书面认定是否公允表达。

四、鉴证准则的未来

现行准则范文篇2

一、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国内对土地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土地资产的特性和权属性质的讨论上;此外,由于土地资产对企业价值的体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对土地资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因此对土地资产的财务管理及投资决策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其一,关于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土地价格决定的特殊性。土地资源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经济属性。土地资源的生产性是它的自然属性,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是它的经济属性。不能认为土地没有经济属性,或者认为土地的自然属性是“资源”,经济属性是“资产”(叶艳妹,1996)。土地价格既包括由于对土地资源的垄断所形成的价格,也包括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的价格,它是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统一(张振华,1995)。

其二,关于土地资产的权属性质。李慧(2002)认为,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只能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在被企业使用的同时,国家拥有根据需要随时无偿征用的权力,而企业无法对土地使用权实施控制。因此不论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是否付出了代价,企业均应将其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何建荣(2004)认为,将土地和建筑物两种不同性质、不同使用年限、不同价值转移方式的资产混合在一起核算不够规范,认为在会计实务中,土地资产不能形成固定资产,仍然作为无形资产单独加以核算。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周海涛、丁艳涛(2005)认为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属性不符合无形资产价值决定的一般原理,土地使用权本质上是近似土地所有权的不动产物权,土地使用权归属固定资产符合国际会计惯例,因此应该将土地资产全部纳入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黎明、霍文波(2003)提出,土地使用权既不应该纳入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也不应通过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核算,而是将土地使用权进行单独核算最为有利。吴明华等(2002)认为,将土地使用权价值与地上附着物并为一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存在不足,并认为土地使用权可单独核算。颜淑姬(2007)认为,国际会计准则、英美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是与土地私有制相联系的,而我国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土地单独核算符合我国国情,不能一味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叶彬(2002)认为,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由于企业既不拥有也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故不符合企业资产定义,不能视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由此看出,国内学者对土地资产权属性质的争议是普遍的,将土地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还是单独核算,取决于土地资产的资产特性。这是由我国土地制度决定的,但从历史到现在对土地资产的权属性质仍未明确。

二、会计准则对土地资产的规范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要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除了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资产的基本特征是收益性。资产能够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地增值,成为资产拥有者源源不断的收益来源。资产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资产总是为某一产权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着的,该产权主体必然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否则资产就不能运动增值,也就不能成为资产了。如前所述,土地资产满足资产的一般特性,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土地资产不同于一般资产的特殊性质,使得土地资产在确认时也具有特殊性。

(一)在国企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之初,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确认的核算方式

1.国有企业使用的土地大多是通过无偿划拨取得的,所以没有对土地资产进行核算,那些因征用土地而支付的补偿费,直接并入土地有关的房屋、建筑物的价值内,不单独作为土地的价值入账,将其面积及征用情况作备查记录。关于土地资产的相关证明,顶多就是一本国有土地使用证。

2.财政部[1995]108号文《关于国有企业清产核资中土地估价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规定》:对于企业过去作为固定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应按确认、批复后的评估价值调整账面价值,并按调整后的账面价值单独入账,不计提折旧。对于行政划拨方式依法无偿取得的土地,企业应按确认、批复后的价值,经清产核资机构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作增加固定资产处理,同时增加国家资本公积金。企业占用的行政划拨土地估价入账后,在固定资产中单独反映,计提折旧。以出让方式等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且受让价格低于所在地基准地价的土地,估价后,在备查簿上进行反映,其土地使用权账面原值不作调整。企业以土地使用权作价投资或入股举办国内联营、股份制企业,其土地未经评估确认或原合同确认作价明显偏低的,经企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投资人同意,可对该土地进行估价。估价后由企业设备查簿单独反映,暂不调整账务。

3.据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核算。《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

4.据财工字[1995]29号文《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精神,将占用的国有土地经评估确认后,作价入股,作为国家股处理。

(二)我国企业土地资产当前的核算规定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化,国家对企业的用地制度也作了重大调整,企业对土地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使用变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使用。我国企业土地资产在当前的会计核算制度下,具体由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具体规定如下: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六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改变土地使用权用途,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应当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企业(房地产开发)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我国先前的会计实务中,对于企业的自用性土地使用权来讲,当企业在土地上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的构建活动结束时,土地使用权就会与其所附属的房屋、建筑物一同作为固定资产来进行会计核算。但是伴随着现行准则的实施,自用性土地使用权将不再转入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直作为无形资产存在。这是现行准则对土地使用权核算制度的一个重大改进。

2.以前无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仍作为固定资产单独入账,有偿出让取得的自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当企业将未入账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时则应将其按规定补缴的土地出让金予以资本化,作为土地使用权的入账价值;如果企业是有偿从政府或其他单位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则应将其支付给政府的出让金或支付给其他单位的转让金以及发生的迁移补偿费、场地平整费、丈量费和法律手续费等计入土地使用权的成本。

三、土地资产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十四条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规定,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无形资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累计摊销额及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土地资产会计信息作为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遵循这个规定,同时,由于土地资产不同于一般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应该在信息披露中给与更多重视。现行土地资产会计信息披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一)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许多企业对拥有的土地资产在会计报告中只字未提,或者在进行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等处置后,对处置结果、处置收入等没有及时反映在会计报告中。

(二)土地资产信息披露的明晰性差,往往在会计告中合并反映多项无形资产,而没有对类似土地使用权这样对企业影响重大的无形资产进行单独列示;表外披露的多,表内揭示的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资产负债表中土地资产的原始价值、摊销数额和减值情况并不明确;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企业土地资产价值增减对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

(三)企业利用对土地资产价值确定以及会计处理中的漏洞进行虚假披露,操控利润。

四、土地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改进意见

要使无形资产信息得到有效披露,须构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体系,可以借助财务会计报告和非财务信息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其中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可以分成财务报表披露和附注披露,非财务信息报告主要是对土地资产状况等非货币计量信息的披露。

(一)无形资产下单独设置土地使用权科目。为了客观地披露土地使用权的相关信息,首先应突出土地使用权项目在财务报告中的位置。建议在无形资产下单独设置土地使用权科目进行披露。

1.资产负债表披露的改进。以国家出让、国家作价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该揭示土地资产原值、累计摊销价值和净值。考虑将土地使用权单独在无形资产中列示。通过增设“土地使用权”、“累计摊销”和“土地使用权净值”三个项目,揭示其关系如下:“土地使用权原始价值-土地使用权累计摊销=土地使用权净值”。

2.利润表披露的改进。对于土地资产转让收益和对外投资收益较大的企业,可以在“营业利润”项目和“投资收益”项目下各设“其中:无形资产转让收益”、“其中:无形资产投资收益”等明细项目,将土地使用权相关收益在其项目下单独列示。

3.现金流量表披露的改进。在现金流量表中“无形资产摊销”项目应单独列示于主表内,以反映当年计入成本费用的无形资产价值,并且将当年增加的土地资产价值和处置土地资产收回现金的价值单独列示于“无形资产摊销”项目下,以披露企业土地资产的增减对现金流量的影响。此外,应当单独反映定期支付或收到的土地租金数额。

4.报表附注披露的改进。报表附注可以反映那些在会计报表中不能确认、表述或者是非量化的重要信息。具体包括:(1)详细说明土地资产的取得方式及其计价依据;(2)适当披露土地资产的摊销期限、摊销方法、摊销金额和摊余价值;(3)分别列明本期处置的土地资产账面金额及其处置收入和本期对外投资土地资产的账面金额及其增减值;(4)披露出租土地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收到的土地使用权租赁款、以后年度将收到的土地使用权租赁的收款额总额、出租土地资产每期的摊销金额、摊余价值;(5)详细揭示用作抵押担保的土地资产的金额和担保期限。

现行准则范文篇3

以前,我国房地产业的暴利令人昨舌,房地产企业利用会计准则漏洞操纵利润的大有人在.这极大的扰乱了国家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我国地产类上市公司实施.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当今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经营发展战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新旧会计准则进行对比,从涉及当今房地产企业的主要内容出发,重点探讨了新会计准则对我国当今房地产企业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其应用的积极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对策分析,以期为促进房地产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与房地产企业相关的会计处理上的主要变化

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引入在旧的会计准则中。以投资为目的而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屋建筑物是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的,并且投资性房地产是与企业自用房地产一样纳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新准则体系增加‘T《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做出了明确定义: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2、《收入》准则的变化以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以结算账单提交买受人并得到认可作为房地产收入确认的依据.虽然比较简单而便于会计实务操作,但其未能反映销售的实质,且理论上缺乏合理性。新《收入》准则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标志,虽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但理论上更具有合理性。

3、《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及其意义以前,上市公司“盈利上升,多计提跌价准备;盈利下滑,再将跌价准备冲回”,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操纵企业利润,调节盈利。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上市公司不能冲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按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准备,使得利润操纵的这一主要途径被封死。

4、《借款费用》的变化及其意义借款费用准则的变化有以下几方面: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借款费用扣除项目规定更加严谨科学。

首先,借款费用可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使生产周期长的房地产企业受益。但对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人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其次,新准则还要求披露资本化率和利息资本化金额,这也有助于投资者了解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状况。

三、新会计准则对当今房地产企业理财的正面影响

1、增加房地产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企业从采用成本模式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视为会计政策的变更,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此.在采用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模式的首年,各相关上市公司将会采取追溯调整的方式,调整年初所有者权益。在目前房地产价格普遍高于其历史成本的情况下,将这部分房地产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其影响结果是.这些上市公司的上年度的资本公积f其他资本公积1将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所有者权益将大为增加。同时,企业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也将计人所有者权益。这都有利于提高这些房地产企业的规模,使原来隐形的资产得到了体现,达到更好地披露其真实价值的目的。

2、增强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后续计量模式,可以反映出房地产随时间变化的真实价值,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从原来的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需要单独披露其种类、金额和计量模式,还有两种计量模式下的详细信息。新准则下的财务报告相当于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信息披露更加规范、详细,这大大增强了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企业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更加便利。

四、新会计准则对当今房地产企业理财的负面影响

1、加大了会计槽算的工作量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了明细规定。对不同房地产类型的明细划分,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对不同类型的房地产进行分类确认.以便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2、容易造成房地产企业业绩波动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不需要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仅需要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并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这势必会影响到。房地产企业各个会计期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定性。

3、易引起房地产企业现金不足房地产企业大多是以现金为主的.所以人们除了关注企业的盈利状况外,会更加关注企业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如果房地产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使得被重估的投资性房地产更贴近市场价值.但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现金流人。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其价值重估带来的当期损益税收安排做出明确解释,如果按照现行的评估增值会计处理方式,虽然净资产增加的一部分只是形成递延税款.不影响当期应计税款,但由于不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使得企业利润提前实现.就要缴纳相应的所得税,反而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流出

五、应对新准则不利影响的措施

作为房地产企业而言.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新会计准则的利好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也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1、调整资金来源结构针对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导致房地产企业现金不足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必须调整资金结构,扩大资金来源。对当今房地产企业来说,不能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要重点注意实现资金的多元化来源渠道。

2、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必然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费用支出,房地产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包括明确成本控制]:作流程、建立成本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机构、贯彻成本控制思想等。

3、把握好将自用房地产资产或存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的时机是否将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这往往取决于企业持有的目的。如果说企业持有是为了近期转让,并且比较容易实现转让的情况下,好的选择是,继续作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在不打算近期转让的情况下.公司才会选择将重估盈余巨大的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4、选择合理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价模式新会计准则虽然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对于这一模式的运用尚有一定的保留。因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企业也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因此,即使对那些拥有大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来说,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应该相机选择

5、加强人员培训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技术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方面的改革将不断加重公司财务总监的工作量。这样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特别注意管理人员是否对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做了正确的传达,财务人员是否真正了解领会了新会计准则的精髓、要点和内容,以及是否能做好新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要想让财会人员尽快熟悉新制度的运作,就必须重视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这样不仅能使我们财务人员最快、最准确的学习和掌握不同时期的制度,也能大大减少企业成本,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现行准则范文篇4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国有企业经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是我国会计界的又一件大事,它摆脱了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的束缚,是继1993年7月1日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之后,又一次大的飞跃,它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要求的方向迈进,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的又一次高潮的到来。加上截止目前为止已经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它们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后,财政部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笔者在外商投资企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担负起本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及具体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有些不同看法,现整理出来与业内人士一起探讨。旨在将对其不同理解、观点道出,与大家讨论,为我国财务会计的变革、与国际接轨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折旧减值债务重组公允价值 Abstract:Themaindiscussionisbaseonpracticeandtheoreticsabout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andsomeofmaterialfinancesystem.

Thenationalcompany’financedepartmentareencouragedandputinpractice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whichpublishedbytreasurydepartmentin29Dec.2000(Finance[2000]25number),andputinpracticeinstockcompany’sprovisionally.Itisusefulofouraccountingthat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breakawayfromaccounting’bondagebyplannedeconomy.It’sgreatpacetosocialisticmarketeconomyguidethatafter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publishedin1Jan.1997andthe“company‘saccountantsystem”,noteventlymeancominganotherhightideofaccountinginnovation.Thereare17-published-system

现行准则范文篇5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所以它的颁布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现行会计准则有利于压缩企业操作利润空间

资产减值准则有很多变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抑制。原准则中,对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经过大量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专业判断,而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项资产所作出的判断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出了很大的空间。现行准则的制定注意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现行准则中对于“资产组”的新规定就是一个例子。原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规定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这就势必导致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企业在操作时遇到困难,进而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计提方式,难以达到统一。现行准则中对此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以“资产组”作为此类资产的计提基础,大大缩小了企业在这一方面对利润做文章的空间。有关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这是对原准则的一个较大调整。在现行准则制定以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利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现行准则作出了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后,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快速提升利润,在计提时就会更加慎重,因此这条规定将有效抑制企业在资产减值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现行会计准则在控制企业盈余管理方面的缺陷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原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其还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仍然会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一定的空间。

1、资产减值确认条件有的过于笼统

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不可能列出判断资产减值的所有迹象,所以对于准则所列出的若干迹象来要求企业根据这些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职业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这些迹象本身来看,有的过于笼统,比如判断资产减值的第一个条件是市价的跌幅明显高于预计的下跌,“明显高于”的界限就需要依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法律、市场、技术的变化来判断,资料十分不易取得,对于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怎样处理,现行准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2、资产减值计量标准有的不够明确

确认条件只是列举出可能发生减值的若干迹象,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判断其账面价值是否低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价值),按账面价值低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是减值的计量标准,它的确定非常重要。但现行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这对某些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的资产(如长期资产)在实务操作上带来很大困难。

3、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漏洞

现行准则范文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制约

盈余管理通常是以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为依托的,而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又是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冲突的存在,会计准则中必将允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并且审计是有缺陷的,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也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即管理当局就会选择不能准确反映其公司真实经济情形的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管理当局以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提前确认收入,不切实际地计提准备等,这些正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旧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和冲回方面,企业有很大的自我调节余地,这实际上给予了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机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作出职业判断,这就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选择对公司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资产减值就可能成为一种盈余管理的方法。现行准则规定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提取以后年度不得转回,有效防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一次亏够,再重新转回的利润操纵手段,但现行准则对于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减值准备仍可继续计提并转回,上市公司还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个别特殊坏账准备的计提、转回调节年度利润,然而与以往相比,其影响力有所减少,但实施手段可能更加隐蔽。

一、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所以它的颁布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

(一)现行准则的详细规定有利于压缩企业操作利润的空间

资产减值准则有很多变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产生抑制。原准则中,对减值准备的计提需要经过大量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专业判断,而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项资产所作出的判断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出了很大的空间。现行准则的制定注意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现行准则中对于“资产组”的新规定就是一个例子。原准则对固定资产减值的规定没有提出这个概念,这就势必导致对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企业在操作时遇到困难,进而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计提方式,难以达到统一。现行准则中对此进行了统一的规定,以“资产组”作为此类资产的计提基础,大大缩小了企业在这一方面对利润做文章的空间。有关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这是对现行准则的一个较大调整。在现行准则制定以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利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企业在某一年度对应收账款超常提取巨额坏账准备额,使得当年利润急剧下降,次年却以债务重组等方式“成功收回”而大量冲回“坏账准备”,使次年的利润突增以达到某种目的。现行准则作出了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后,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快速提升利润,在计提时就会更加慎重,因此这条规定将有效抑制企业在资产减值上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现行准则下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透视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原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其还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仍然会给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一定的空间。

1.资产减值确认条件有的过于笼统。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不可能列出判断资产减值的所有迹象,所以对于准则所列出的若干迹象来要求企业根据这些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职业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很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从这些迹象本身来看,有的过于笼统,比如判断资产减值的第一个条件是市价的跌幅明显高于预计的下跌,“明显高于”的界限就需要依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法律、市场、技术的变化来判断,资料十分不易取得,对于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怎样处理,现行准则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2.资产减值计量标准有的不够明确。确认条件只是列举出可能发生减值的若干迹象,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判断其账面价值是否低于可收回金额(成本是否低于可变现价值),按账面价值(成本低于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部分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是减值的计量标准,它的确定非常重要。但现行准则只给出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如何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说明。这对某些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的资产(如长期资产)在实务操作上带来很大困难。

3.控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漏洞。虽然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能转回”,但是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成本,这样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使未来的利润反弹。另外,在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发生更替或企业的盈利无法达到分红计划所规定的下限时,一些企业仍然可以在某一会计年度一次性提取巨额资产减值准备,使得企业一次性亏足。在以后的年份可以轻装上阵,可以说现行准则对这种形式的盈余管理行为抑制作用不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现行准则还是无法全面考虑到企业盈余管理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看,现行准则中资产减值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利润操纵。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主要项目,在旧准则规范下由于对是否发生了减值、减值的金额到底有多少等方面的判断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从而为企业操纵提供了途径。因此,我国现行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现行准则的修改和完善,起着对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的规范性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现有企业一些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但企业面临的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现行准则的规定还略显不足,在某些细节之处仍然存在着可操作不强的特点,给盈余管理行为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因

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是盈余管理最常见的手段,其内因也就是盈余管理的直接诱因。在理论界早有研究,PaulM.Healy&JarncsM.Wahlcn(US)述及的盈余管理动机有:资本市场动机、契约动机、监管动机等;秦荣生述及的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为:委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债务合同约束、合理避税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产权理论说”、“契约理论说”、“委托理论说”、“博弈理论说”等。

“委托理论说”认为:由于“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一般为人,即企业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委托人或利益相关者)了解更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因而必然导致“沟通摩擦”,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随之而来,人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盈余信息过程中,作出对自己有利或对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的盈余管理行为。

“产权理论说”认为: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了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互分离,实际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管理层并不拥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他们不会有动力去利用他们的权力追求股东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在意如何使他们聘任期内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于是盈余管理行为便应运而生了。

“博弈论说”认为:只要存在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或者说只要破坏“协议”的收益大于遵守“协议”的收益,就一定会发生盈余管理。

“契约理论说”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缔结契约和各方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加之契约本身具有刚性和不完备性,各利益主体(各契约关系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即契约摩擦,这时契约关系中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信息的管理层会产生管理会计盈余数额来影响利益分配的冲动,以使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朝着有利于自己或企业的方向发展。

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外因

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外因是会计准则的制约程度。会计准则制定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在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刚性与不完备性和现实适应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会计准则必须允许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企业管理当局常常利用这些会计准则中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选择,有意识地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规则,从而达到某些特定目的。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涉及的职业判断多,所依据的条件和衡量的标准不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公允性难以衡量,这些性质特点都使其成为盈余管理最常见的手段。

(一)准则中资产减值业务的职业判断较多

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计提标准和比例需要用职业判断,即由企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调节盈余提供了可能。例如,现行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处置费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都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其中可回收金额与可变现净值,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回收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更具有不确定性。

(二)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认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但是根据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要合理确定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各项资产期末计价均采用“孰低法”,由此便产生了各种准备账户,所不同的是计价方法选择了不同的计量模式,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等。但现有规定对有关资产计量模式缺乏统一性的标准,概念内容又过于统一,欠缺灵活性,因而可操作性差。现有准则中使用的计量基础包括有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销售净价、使用价值、市价等,它们在不同的准则中又各有表述,标准多,难掌握。如按照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应按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但是企业的长期资产往往没有销售市价,只有使用价值,单项资产一般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这导致单项资产无法确定可收回金额,实务中对于这类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可操作性不强。现行会计准则引入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等概念,克服了原会计制度的缺陷,但操作起来过于复杂。

(三)外部监管难度大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注册会计师、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审计机关等部门对企业的资产减值进行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四、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博弈关系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既是制约与反制约关系,也有利用与反利用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国家从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与企业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该“协议”的坚定维护者,反对一切违反“协议”的行为,而企业管理当局从自身利益出发,经常在遵守“协议”的损益与破坏“协议”的损益中进行权衡。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时常会作出破坏“协议”,操纵盈余的行为,因此会计准则和盈余管理形成博弈关系。会计准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弹性如何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当局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准则时经常陷入更多顾及准则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而扩大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范围,还是更多顾及盈余管理、压缩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空间而牺牲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广泛适应性的矛盾之中。矛盾斗争的最终结果是均衡与妥协。

资产减值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同样体现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抗衡。这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中反映出来,现行会计准则的修订正是这种矛盾斗争的结果,是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权衡。

【参考文献】

[1]王晓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透析[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2):29-30.

[2]罗群.盈余管理的识别及运用[J].审计与理财,2008(12):50-52.

[3]胡玲令.论价值管理视角下的盈余管理[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8):111-112.

[4]张婉婷,孙长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5-46.

[5]李丽萍.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08(11):142-143.

[6]张宗益,黄新建.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37-39.

[7]王彦卓.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与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暴涨谈起[J].财会月刊,2007(26).

现行准则范文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资产管理

与旧准则相比,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会计及核算目标有所变化,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并未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提出,有助于事业单位高效、规范、科学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及时了解内部资金的应用、运转和分配情况,同时还能有效防控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风险。除此之外,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借助多元化渠道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1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读

为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财政部重新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并于2012年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2013年1月1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正式施行。与旧准则相比,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核算基础、财务报告目标和准则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且颇具前瞻性与科学性。

1.1准则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将“国有事业单位”变更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事业单位”,极大地扩宽了准则的适用范围。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再次明确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一范畴。在附则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前两者相统一,增加了“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排除的规定,明确界定了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界限(见表1)。目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不仅有承担行政职能的,还有从事公益服务的,通过规范不同性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选择,有助于防范准则流于形式。

1.2事业单位会计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并没有明确“向谁提出信息”,仅仅注重受托责任观(见表2)。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同时具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特点,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将财务报告使用者修改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将运营成果修改为事业成果,通过种种改进,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增加了“其他利益相关者”,这对于满足社会公众参与、监督事业单位会计信息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3会计核算

基础会计核算基础的变化相对保守,依然沿用收付实现制(见表3)。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可对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但需要由财务部制定的会计制度规定。在经济常态化的今天,事业单位与市场联系愈加密切,单一追求社会效益已经转变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行,事业单位也将面临更加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的挑战,收付实现制显然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化的会计核算需求。

2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内部控制的契合点

2.1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将资产类科目从11个增加到17个,如“在建工程”“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累计折旧”等,并侧重于资产的核算、保护以及价值管理;将负债类科目从8个增加到11个,如“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等。上述科目的变更,促进了事业单位的义务履行,并有助于内部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2.2拓宽了会计报告的审计范围

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仅仅规范了会计报告体系中的附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等项目。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会计报告体系的组成部分,并涵盖收入支持表、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等内容,并提出了会计报告的公众性要求。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必须经过外部会计师审计,才能为内部控制提供有力保障。

2.3注重资产的变动状况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虽然提出了资产负债表五个要素,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出真实的财务状况。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通过“净资产+负债=资产”的结构关系式,优化了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使其更加贴近于国际财务报告惯例,以此明晰事业单位的结转结余、支出收入等状况,及时向外部公布事业单位的变动情况,便于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

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单位层面内部控制问题

3.1.1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作为有效的监管手段,能够优化工作流程的管理手段,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其价值,则难以深入了解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致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陷入停滞状态。在事业单位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业务单元以预算为核心,预算执行的实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结果。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存在预算不准确的问题,极大地损害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将内部控制视为财务控制,不能满足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3.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尚有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主要是针对当下的财务状况,而非具体的细化项目,使得预算管理缺乏约束力,预算计划的科学性不高,进而导致事业单位出现会计核算管理不及时、收入不准确、重分配轻管理、缺乏项目支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问题。3.1.3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缺乏评价,难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实现与设计的缺陷;另一方面,有些事业单位缺乏独立的内部控制监督和审计部门,使得原有的部门监督检查制度仅仅只是展开针对性抽查,所产生的监督检查作用极为有限。

3.2业务层面内部控制问题

3.2.1预算控制事业单位预算控制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工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对预算编制比较敷衍,而且由于部分财务人员年龄较大,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生疏,容易出现预算编制操作失误的情况;第二,事业单位的每一个部门均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沟通较少,对于预算编制的认识也局限于上级的考核,只注重完成率,不注重完成情况,而且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施行后,依然沿用原来的工作方式与模式;第三,执行全额预算的经验不足,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提出后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部门培训,导致预算编制参与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准则中的调整及变化情况。3.2.2收支管理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能定期清查往来科目,如“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等未达项,由于年份久远,已经无从稽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第二,财务审核工作不够细化,如差旅费报销中报销了包干处理项目中的其他项目,尽管金额不大,但也存在报销审批的漏洞;第三,财务自查工作不到位,仅仅依赖于外部审查难以全面发现内控问题。3.2.3政府采购管理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购与预算计划管理亟待加强,因供应商信息不对称,采购部门容易对政府采购资金造成浪费。第二,验收采购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如未能仔细检查购买的品种、质量、数量,无法第一时间发现以次充好的情况。同时,为了健全采购相关文件保管制度,即便有所保管也存在遗漏,未能完整地记录统计数据。第三,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采购人员,主要由部门独立采购,但因为有些部门缺乏专业的采购知识,导致资产流失与资金浪费。3.2.4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政府资产管理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事业单位的库存资产、库存管理、登记记录、接受者审批等环节缺乏专业的系统管理,无法界定内部控制部门的职责;第二,事业单位的材料控制、会计记录以及固定资产等方面亟待加强,物料管理部门也未能构建固定的资产账户,同时未对固定资产、不定期存货等进行记录。

4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下的内部控制策略

4.1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改进策略

4.1.1构建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按照事业单位的任务和目标,构建科学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明确不同部门的责任与权力,并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严格把控各项工作的发展方向,从而构建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4.1.2整合集体决策制度与授权批准制度事业单位重大业务工作的开展需要经过书面授权批准,对于超越权限的各级管理机构要有相应的规制制度;并且,要采取集体决策制度与授权批准制度相结合的办法,确保内部控制权力的分离和制约。4.1.3加强审计监督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通过构建定期审核计划评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与漏洞,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从而确保审计意见落到实处。4.1.4构建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在事业单位中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对内部控制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继而约束其行为,实现内部控制的目的。

4.2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改进策略

4.2.1预算控制方面第一,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同时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重点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与业务水平。召开有关预算管理的专题会议,向预算相关部门培训《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与变化,并由专业人员解答预算编制的相关问题;第二,加强预算执行,构建预算执行情况监控系统,明确预算追加范围,规范审核和审批程序,按月或按季度统计、通报事业单位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第三,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预算编制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经济事项的全过程,在注重预算编制的同时,也要重视后续的执行、评价和监督等过程,以实时控制支出业务、政府采购业务的执行。4.2.2收支管理方面秉承“严实精细”的理念,结合收支业务的特点选择控制策略,制定收支管理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归口部门和收支标准等,梳理借款、报销、审批和审核等流程。与此同时,加强单据审核,做好核算及归档工作,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4.2.3政府采购管理方面政府采购作为事业单位违规违纪行为的高发区,始终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为此,必须多措并举,严格履行程序,以避免相关问题的产生。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严格履行采购程序。其中,业务部门为采购发起机构,采购部门为采购实施机构,局党委为采购决策机构,局财务部门纪检监察组为采购监督机构,各部门各司其职。第二,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结合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本地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提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实施细则》,分发给各个部门,并召开集体会议,阐明细则的基本思想与有关事项。第三,形成预算编制与采购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研究采购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注重专家建议与技术咨询,避免资源浪费。第四,事业单位要对采购业务进行严格保密,避免因采购业务信息外露而形成外部干扰因素,以确保采购流程的公平、公正。4.2.4资产管理方面第一,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更具操作性与可行性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第二,加强实物资产管控,构建内部管理制度,落实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人,防止资产闲置,并通过资产台账管理资产,定期清查、盘点和对账;第三,构建详细的材料参数,对材料控制提供完整的记录,并定期检查库存物资,了解物资的参数及明细分类账,若未能及时找到,则要明确原因并做好后续处理;第四,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内部审计库存,加强合同管理部门、采购部门、资产配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资产的安全。

5结束语

事业单位应正确认识与解读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以此为基准点客观审视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通过多元化、多层面的改进措施,规范自身经济活动,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与此同时,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指引下,要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卢桂宴.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探讨[J].财经界,2020(26):105-106.

[2]曾翠兰.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内控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0):4-5.

[3]郑敏.新时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时代经贸,2019,488(27):57-58.

[4]赵红珍.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探讨[J].纳税,2020(5):142.

[5]李彩红.基干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规范分析[J].当代会计,2019(2):118-119.

[6]戚秋静.基于财务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经贸实践,2019(1):101.

[7]彭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8):257-258.

现行准则范文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年的春天将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纪事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按财政部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所有大中型企业执行,这就意味着从2007年起,中国企业将使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全球企业对话。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与近年财政部先后的16项准则(以下简称“现行准则”)相比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准则内容,而且对现行准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改,现就新会计准则变革的八个方面进行探讨。这八个方面分别是: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变动;更注重公允价值的运用;存货计价方法变革;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变革;债务重组收益确认的变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关联交易内容的细化。

一、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变动

与现行基本准则相比,新的会计基本准则中取消了对历史成本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的明确规定,并且对于配比原则也未在“总则”中单独列项反映,而是在“费用”第35条中规定:“企业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就是现行准则中所谓的“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可比”,但新的说法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此外,该条中还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实际上已经反映了现行准则中关于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规定,但上述说法更能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现行准则的“权责发生制”不再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而是在新准则的基本准则第九条中将权责发生制列为一项基本假设,这是因为国际上现行会计核算框架结构体系中都假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得出企业收益方面的信息,这比只依靠现金收付实现制说明的财务状况更为有用,然而,这一假定并没有得到实际的验证,甚至还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的反证。因此,新准则将其列为一项会计假设,这种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是与国际趋同的一项举措。

二、增加了新的会计计量属性

基于计量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部分新增了会计计量的规范内容,对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的概念、含义、应用条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历史成本之外的计量基础被逐步引入到会计准则中。而现行准则没有对会计计量做出一般性规范,仅在一般原则中对历史成本作了原则性规定,显然无法满足要求。新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单列一章(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已有计量属性外,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房地产性投资》、《生物资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17个具体准则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新准则明确的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替代,是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力更是意义深远。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这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相一致。新准则的这种变革主要是考虑经济社会中,成本流和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企业可以根据各类存货的实物流转方式、企业管理的要求、存货的性质等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发出存货的计算方法以及当其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真实的反映企业存货流转的情况,同时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的规范,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协调的一项重要体现。

四、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冲回的新规定

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国际会计准则对于商誉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但是从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该规定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损益的主要手段,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此,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特殊经济环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另外,我国现行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是在实务中,许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因此,要求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为此,本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要求对于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应当按其所归属的资产组为基础进行减值测试,计算确认减值损失。本准则还对资产公允价值、处置费用以及现值的计算等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指南,以便于实务操作。五、债务重组收益的确定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准则中,将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详细规定了可能产生损益(根据惯例主要为利润)的债务重组四大情况:第一,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第三,当债务转为资本,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有差额,也可产生损益;第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使得重组债务的前后入账价值之间存在差额。总之,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可能会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

六、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变革

以前我国没有制定有关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实践中主要参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等法规文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采用企业合并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企业越来越多。随着合并方式的创新尤其是换股合并方式的出现,现有的相关法规已逐渐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此外由于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的利润往往有很大的影响,缺乏相应的规范将使会计合并信息缺乏可比性,也不利于投资者了解合并所使用的会计方法。同时,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混乱,也使证券市场的投资理性受到削弱。新的企业合并准则立足中国的实际,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新准则明确了企业合并的概念,划分了企业合并的类型,明确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并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会计处理基础,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以公允价值为会计处理基础。新的规定限制了上市公司通过合并或置换等手段制造利润的行为。

七、合并报表基本理论变革

新的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以国际上现在通行的实体理论为基础,规定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明确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即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消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上;取消了1995年财政部并一直以来实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比例合并法”;新准则还规定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单独列示;另外在新准则中还明确了合并现金流量表正表和补充资料的编制方法。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其依据的理论已经由原来的侧重母公司理论转化为侧重实体理论,并更多地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要求对所有母公司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严格的股权比例。这一规定将使上市公司利用母公司或子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八、关联交易内容的细化及关联交易披露的变革

新准则关于关联方的界定,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对现行准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细化,例如:现行准则规定的关联方有“(1)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2)合营企业;(3)联营企业;(4)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5)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而新准则对上述规定进行了细化分类和补充之后变为九条,例如:将现行准则的第一条直接明确细分为3条:(1)该企业的母公司;(2)该企业的子公司;(3)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还增加了3条:“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以及“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另外,新准则还对“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主要投资者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之外,在不构成企业关联方的内容中增加了“与该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新准则在对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有关“个别财务报表中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豁免”,增加了有关信息披露的内容,这对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遏制关联方之间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2001

现行准则范文篇9

关键词:现行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房地产价格也在不断的升高,这一趋势,给房地产开发商来带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也给投资性房地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此外,社会的进步也会促进国家制度的完善,现行的会计准则的完善就给投资性房地产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

(一)定义。投资性房地产是指将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一种房地产的模式。也可以说,投资性房地产就是开发商为了达到经济利益而将房屋固定资产通过某种手段将其进行升值或者将房屋的租金提高的一种活动[1]。(二)特点。在与普通的房地产相比,投资性房地产在项目上具有投资收益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外出售,就是指先将房屋出租出去,获取一部分利益之后再将房屋进行买卖,进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2.单独计量就是指投资性房地产从会计科目上来看,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在核算上来说,其又是单独进行的会计核算。(三)范围。从当前来看,我国现行的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类型的范围主要有:1.已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力。2.已经出租的建筑物。3.现在拥有并且准备将其升值后进行转让的土地使用权。除此之外,值得注意的是自用的房地产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能算在投资性房地产之内[2]。

二、现行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政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进步,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概念、标准及范围、科目等内容做出了清晰的规定,同时对其的会计计量和核算方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3]。详细影响如下:(一)对计量模式的影响。现行的会计准则在对房地产的会计计量模式上有着巨大的改变,其将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创新为一种新的计量模式,即公允价值模式。而在利用公允价值模式对会计工作进行相关的处理上,是需要存在一定的实施条件。比如说在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辐射地区上,就必须要确保地区具有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利用此市场可以帮助企业在了解房地产价格信息的时候确保信息真实和合理性,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降低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如,供销大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7月正式启用公允价值法为计量模式,这一转变使得公司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增加了1.84亿元,4月30日股东权益增加19.42亿元。(二)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对于现行的会计准则来说,会计核算方式的改变可以算得上是针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上做出的一项比较大的改变。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要想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就必须要明确其前提条件,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关于会计确认及计量等一系列工作。这一政策的实施既可以帮助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对行业进行总体评估真实性的时候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又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利益固定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内,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及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经济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例如,嘉凯城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进行变更,随后对会计核算产生影响,公司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编制,对2015~2016年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更加客观的反映公司财务与经营状况。(三)对企业价值同税收关系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也改变了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价值同税收之间的关系[4]。其不仅仅是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调整,更是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经济链结构及投资收益模式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从计量模式上来看。公允价值模式取消了传统的模式中的资产摊销和相关的折旧费。其将真实发生的支出算进账面价值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账面资产及利润的损失,进而减少发生税收抵销的情况,但是这种模式在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实际利益上,也会进行相应的减少。如,某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盈余公积的计提比例10%,于2015年改为公允价值模式,变更日公允价值为1600万元,则变更后是调增递延所得税负债为75万元,显示出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政策的影响。

三、投资性房地产针对现行会计准则的措施

基于当前的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影响下,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的一系列措施来保证企业实现其自身的经营目标,具体方法如下。(一)提高对会计准则的重视要想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中引起对会计准则的重视。企业就要定期的组织员工针对现行准则进行相关的教育及知识讲座。进而加强企业员工的会计人员对现性会计准则内容的理解及掌握。可以使相关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对现行的会计准则上有个足够的了解及重视。也可以使企业的会计人员利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更加熟练及完整。企业通过对会计准则重视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帮助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中加快推行速度。另一方面,来及准则还可以帮助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提高其会计工作的总体水平及效率。(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来说,可以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下,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设立相应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其可以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预算、风险评估及独立审计等制度设置在内,然后适当的建立考核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从而使投资性房地产在当前会计准则的影响更加平稳持续的发展。(三)防范财务风险。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在进行管理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风险评估工作[5]。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而言,风险评估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确保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的缩小及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对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的健全建立上,一定要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在制度上明确相应的责任。另外,企业还要对自身的资金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在顺应行业的发展潮流下,明白财务应发挥的作用,从而帮助企业可以最大化的降低或减少风险的程度。(四)加大会计内审管理力度。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在内审管理上来说,必须要全方位的进行管理。企业在进行相应制度建设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财务内审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及权威性。审计部门通过对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来帮助企业经营者在投资过程中降低财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以防止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资金方面的损失。(五)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众所周知,对于会计管理工作,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财务工作的进行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财务工作想要有效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依据会计人员的自身情况,要定期进行培训、以讲座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投资房地产行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提升会计人员对于专业技能的水准,要求会计人员要有专业的素质水平,积极建立专业。高素养的队伍。(六)促进行业金融体系的完善。要充分了解投资性房地产的行业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完善的金融体系,同时对于金融资本市场的建立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方法与渠道,不断改革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降低对企业在债券、贷款方面的监管,放松贷款等限制条件,要维护好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秩序,实行实时管理方法,保证投资性房地产行业更加正规、系统、有秩序发展,为了更好的完善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金融体系,要对企业信誉进行维护,才能存进投资性房地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行的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具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现行的会计准则可以促进投资性房地产的发展。另外,现行的会计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实施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及时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二者紧密结合,这对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及现行的会计准则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娟.浅析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影响[J].低碳世界,2016,17(12):252-253.

[2]赵红梅.现行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07(12):112-113.

[3]黄艳芝.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影响[J].市场研究,2014,07(09):68-69.

[4]戴科文.新会计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4(11):471-472.

现行准则范文篇10

摘要: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资产进行了重新分类。除保留原有的按流动性、非流动性分类外,取消了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项目,并将原在表外披露的衍生工具(如期货投资等)改在表内反映,同时增加了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业企业)等内容。新准则对资产要素的重新分类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重新规范,使人们对各项资产减值的核算犹如雾里看花。

关键词:新旧资产减值准则;变化;问题

1新旧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分析

1.1资产减值范围与现行制度不同

(1)现行制度的相关规定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初步建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对在财务报表中真实反映资产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现行的制度对资产减值缺乏详细讲解。

(2)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作了较详细的规定,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其他如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和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的减值适用其他相关具体准则的规定。

1.2可能发生减值的认定与现行制度不同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盈亏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新的准则中,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不过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1.3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与现行制度不同

新准则确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1.4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1)现行制度的相关规定

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如果高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补提减值准备;如果低于已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冲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仅限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余额。实际发生的资产损失,冲减已提的减值准备。

(2)新准则的主要变化

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主要是考虑到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实施后,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现象频频发生。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的范围仅限于该准则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

1.5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按单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提供了更科学可行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方式。新准则规定“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此外,新准则提出总部资产的概念,并规定按照相关资产组进行尊值测试的方法。企业总部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或其事业部的办公楼、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资产。总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难以脱离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而且其账面价值难以完全归属于某一资产组。

1.6商誉减值的处理

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为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摊销。但商誉的使用寿命难以进行可靠的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商誉效用的递减(即直线法摊销)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与国际准则趋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

1.7对企业的影响

实施新准则后,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政策将有效地防止“顾雏军”式收购中的利润操纵行为,即收购时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造成巨亏,收购成功后再将资产减值准备冲回形成账面利润。

新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不再摊销。该政策对因企业管理费用而有大

量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的企业,根据其资产动作情况,将会对当期利润产生积极或消极两种不同的影响。企业资产优良的企业,商誉减值将较小,如果小于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利润将增加;企业资产运作差的企业,商誉减值将较大,如果超过以前按直线法摊销的金额,当期利润将减少。

2资产减值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将存在的问题

2.1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一,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其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三,我国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另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电脑化程度参差不齐,采用资产组将给中小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

2.2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

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的做法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若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则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其一,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

其二,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抵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