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十篇

时间:2023-03-14 18:00:34

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理念;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80-02

“教学理念”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代教育文本中,然而到底什么是“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内涵、结构特征是什么?在目前相对权威的教育典籍中,几乎找不到公认的定义。导致这一现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理念”,“教学理念”毫无疑问是“理念”的下位概念,正是因为对“理念”的理解莫衷一是,才影响了对“教学理念”及相关问题的正确把握。

一、“理念”的内涵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eidos),其原典含义为“形相”、“形式”、“通型”等。首先对“理念”做出系统研究的是柏拉图,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是事物的共相、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模仿的模型、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第一,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的综合性结构的哲学概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反映。是对事物(或现象)自身的整体把握,它表达的不是单一的属性。它包括事物的形状、结构、功能、目标、过程等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第二,理念中包含着对事物完美目标的追求,具有前瞻性、指向性。第三,理念的知识边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动的,表现为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建构性和设计性。

二、“理念”的三维结构

作为实现某种目标而综合集成的理念,从结构上看,一般都具有规律、价值和约束条件的三维结构。

1.规律是理念形成的客观基础

理念的形成首先要求人们必须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去设计和建构。理念既包含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目的需求,又具有灵活应用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理念主体设计、建构起来的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的规则体系,理念只有反映了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所以,规律作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理念中所包含的一类不可缺少的因素。

2.价值是理念形成的预设前提

理念不仅要符合事物自身规律,还要符合主体的价值需要。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表征着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效应。任何一个理念的形成,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价值原则。作为理念的价值因素,是建构主体和接受主体不同的价值诉求整合的结果。理念建构过程存在着多种价值标准与价值判断,它们叠加在一起,构成形成理念的价值环境。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最终某种理念的形成,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整合的不同结果,反映着理念思维过程不同的创造方式。

3.约束条件是理念形成的现实制约

任何理念形成,都与特定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紧密相关。具体的情景条件既是理念变革的对象因素,又是理念变革的条件供给因素,更是理念变革的约束因素。情景因素综合的结构不同,也就规定了相应的规律相互作用的空间,设定了社会价值的整合空间。一个只有超越性而无现实适应性的理念的构想与设计只是不切实际的空谈。因此,作为任何一个理念,都有其特定的时空约束条件,这同时也决定了理念必须随着具体情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理念是规律、价值、约束条件的综合集成

要建构一个关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基本理念,既包括对象的设计也包括实现过程的设计,需要把规律、价值、约束条件中所涉及的相关因素,按照一定的要求综合集成起来。这种综合集成的过程是价值导向下的综合集成;也是规律和约束条件下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定位过程。这种综合集成过程显示了理念形成过程的基本特点,即理念形成过程是一个价值权衡、要素选择、功能匹配的结构化思维过程。只有既注重具体,又兼顾整体,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才能建构出现实的理念。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理念及其内涵规定

1.教学理念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将哲学领域的“理念”移植到教学研究中,就可以得到“教学理念”这一概念。教学理念,简言之,就是指人们对于教学现象(或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学观念体系。

一是教学理念是对教学现象(或活动)的认识。理念不是真实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是精神范畴,是对人们基于对教学活动、教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而产生的主观印象;二是教学理念表达教学的理想。这里的理想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理想是与现实相对的。教学理念不是对教学现实的直接反映或临摹,而是表达超越现实的、未来的教学。另一方面,理想总是美好的。教学理念要表达教学的美好的“应然状态”,是渗透了人们对教学价值倾向的“好的教学”的观念;三是教学理念是面向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的对象是教学实践,表达的教学理想也是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描绘蓝图。教学理念要遵循教学实践的规律,并且面向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好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践走向理想的境界,同时会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理念的内涵规定

(1)关于功能目标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理念首先要体现其理想期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原理”课教学要把握“一个主题”,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一个重点”。“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条主线”,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可以说是“原理”课所要达到的总体教学目标。

(2)关于结构特征的规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理念的建构必须体现其结构特征,即规律、价值、约束条件三个因素。

首先,尊重教学规律。“原理”课程教学理念在遵照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下,要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探讨[1]。比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规律;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规律;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规律;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规律;“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的德育规律;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规律等等。

其次,实现价值预设。早在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就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尽管这并非针对“原理”课而言,但对于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建构“原理”课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强调“管用”,并将其作为“原理”课教学理念的基本价值向度。所谓“管用”,就是通过“原理”课程的有效“教”与“学”,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解释社会现象,在理论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释疑自身成长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

最后,面向社会实践。一方面,要联系当前国内外的现实讲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主要是解决世界观、方法论问题的,而世界观、方法论首先接触到的是对当前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的看法问题。比如,目前在大学生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看法,这是“原理”课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根据唯物史观的理论,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资本主义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从理论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既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另一方面,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谈理论。理论讲授要密切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解决学生的疑问,澄清学生中的一些模糊、混乱或错误的思想观念。近些年来,西方各种思潮如普世价值、拜金主义等造成一些大学生的思想混乱。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影响较大的几种思潮流派进行介绍、分析和评论,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实质,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3)关于过程特征的规定

对于教学理念的建构来说,由于它的知识边界是不断变动的,所以,要进行不断的知识搜索和综合集成。知识搜索与综合集成是一种辩证的关系[2]。一方面,知识搜索是综合集成的前提条件。“原理”课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等。其教学理念的知识系统是非常广泛的,教师知识领域扩张得越大,可能的设计形式就越多,方案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另一方面,综合集成的目标和方式,指导着知识搜索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教师想要他所设计的教学理念具有特定的指向目标,那么就会根据目标要求去搜寻相关的内容和知识。可以认为,“原理”课教学理念建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其思维路径的变化是多样的。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根据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所构想的实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这说明教学理念的建构必须是从多种可能的预设方案中选择一种可行方案实施和建构的过程。所以,方案选择的质量如何就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如何。

参考文献:

教学理念篇2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 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燙、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 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理念篇3

法理学是我国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法学本科专业14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属于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法学体系中,法理学是最为主要的理论法学,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法学的基石,法理学构成了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及方法论。在法学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当中,法理学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统领着法学的教学,既是法学的入门课程,又高于部门法学,是整个法学体系中理论集大成者。[1]无论是教育部的规定,还是各个学校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都赋予了法理学学科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遗憾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能达到其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是长期存在着两难境地——老师难教,学生难学。作为教授法理学课程的教师而言,法理学艰深枯燥、不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接受一方的学生而言,法理学既抽象难懂,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法理学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缓解抽象、一般的理论与具体、现实法律问题的紧张关系,换言之,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适度平衡是法理学教学的关键。而要实现二者的平衡,首先要深刻认识法理学教学的理念,只有对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有了深刻而又准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平衡法理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

一、 法理学教学的理念

较之于民法、刑法等具体的部门法教学而言,法理学涉及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制度,是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说明法学的根本问题。法理学研究的不是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比如案件如何审理,程序如何进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如何分配,等等,它所关心的是法律的原理性问题。而对这些原理性问题的分析,就充分体现了法理学的理论性和思维性。同时,法理学不是对某个具体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具体介绍,其关涉的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和哲学基础,因此法理学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德沃金所说:“法律的一般理论肯定是抽象的,因为它们旨在阐释法律实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结构,而不是法律实践的某一具体方面或具体部分”。[2]正因为法理学具有理论性、概括性、抽象性等特点,因此,法理学教学与其他刑法学、民法学等应用法学学科的教学是有显著区别的,后者注重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是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而法理学则侧重于一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一种法律精神的培养,其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为初学者敷陈法律原理;训练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实践能力;培养法律职业者的见识、修养与境界,促进法律职业者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态度。[3]由此可见,法理学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法律现象、法律原理或者法律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法律精神的培养和法律人格的锻造,这才是法理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就是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法理学教学的理念作为法理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对法理学教学的成败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每个法理学的教学人员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了法理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并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才有可能实现法学教育的目的,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为什么要强调法理学教学的理念

之所以要重提法理学教学的理念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的法律职业化趋势导致法学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以及对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轻视。法律职业是指与法律有关的工作,从狭义上来讲主要是指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所从事的职业,广义上也包括警察、公证员、法律顾问、法学教师等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律顾问等法律工作者共同构成了法律职业共同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法律工作职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要求法律职业者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可以说是对法律职业者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应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和评价,成为社会对法学毕业生的评价,进而成为对法学院的评价。而评价的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应市场的导向。对于培养未来司法专业人员的大学法学院来说,不能不考虑这种职业市场的导向。[4]在我国,职业市场导向促使有些院校将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为司法考试服务,并将国家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来衡量法学教育质量的优劣,也就是以职业市场的需求作为制定培养方案的决定性因素。这样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强化了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应用法学学科的地位,因为其在司法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大,也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基础理论法学的法理学因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加上司法考试所占分值比重小,其学科地位进一步被弱化。同时,对于法律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本该在法理学教学中详细讲解和细细体味的,也因为法理学的弱势地位,而只是被草草带过,根本无法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正如德国当代法理学家魏德士教授所

转贴于

言,“今天的法学教育被司法考试牵着鼻子走,它所培养出来的与其说是独立思考并具有判断能力的法学家,毋宁说是熟练适用法律的法律技术匠。”[5]这种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虽然一方面是满足了市场经济对法律技术人才的源源不断的需求,但从法律职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而言,却无法塑造一个职业共同体的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法律职业人必须具有不同于大众的素质。一是技术理性,即法律职业人特有的只是体系与思维方式;二是维系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社会价值、信誉及尊严,而为其内部所传承的职业道德。二者共同构成法律职业人德才兼备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6]

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

一、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在中学物理教学之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是一系列的简单的事物构成的,在高中物理之中,对许许多多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定律、公式的过程,从其中的本质来讲,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一系列的概念进行思考,判断,推理的过程。例如高中学习之中的欧姆定律等,熟练的掌握这些定律的基础就是对定律之中涉及到的各个基本概念有清楚的认识。

二、高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概念的导入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之中的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基础概念进行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物理的本质属性,逐步的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用三种方法导入物理学之中的新概念:第一个种方法就是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物理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的学习环境。在运用实际的生活经验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时教师例举的实例一定要恰当,采用的语言要简练,进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学物理而不是在科学世界之中学物理”的目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导入新的物理概念。高中的物理知识所涉及到的一些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之中并不常见,但可以在实验室之中让学生看到这些现象进而展开相关的概念教学。例如在高中阶段学习电磁学部分的知识时,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对在这一部分知识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通过实验导入概念的方法还能够然让学生们认识到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学科特征――“以实验为基础”。除此之外物理实验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三种导入物理概念的方法时借助物理学史。实质上物理学之中几乎所有的定律和单位都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这就为通过物理学史进行概念的导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借助物理学史学生更容易对枯燥的物理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

2.多渠道多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之中,完成物理概念的引入是第一步,然后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严密的思维加工,使学生逐步的认识到概念之中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为使学生对接触到的概念形成完整,全面,正确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沿着物理学的研究方向对概念进行分析,抽象,综合,判断。在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的定义并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逐步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高中概念常见的定义方法:“直接定义法,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和值定义法,函数定义法”。在引导学生深层的理解概念的过程之中,要突出每一个概念之中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使学生清楚每一个概念之中的关键词以及概念的局限性。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能力上,积极的引导学生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将所学习的各种概念整合为一个整体,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在物理教学方面应加强应用性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深化物理概念。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应用到具体的物理之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之中,教师应逐步的引导学生形成解决物理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教师为学生创造运用物理概念机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运用已经学习国的知识对生活之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和说明;二是带领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实质上在教学过程之中运用概念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教师要注意的是把握号每一次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机会,在每一次运用概念时都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结语

在上文的讨论之中,本文首先阐明了物理概念教学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之中的重要性。然后本文对物理教学的过程M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了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引入物理概念――阐释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概念――深化和巩固物理概念”并介绍了几种在实际教授物理概念时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教授任何一门课程时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学的过程也是丰富多样的。本文就高中的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所做出的一些探讨,时对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的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归纳,希望本文能够给一线的高中物理学教师在实际教授物理概念的过程之中某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郑录永.《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2] 丁义军.《提高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

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概念教学 形成 深化 知识迁移 优化 联系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事物本质属性的精确概括,是从个别的物理现象、具体过程和状态中抽象出的具有相同本质的物理实体。在中学物理中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力、重心、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点电荷、衍射、衰变等等;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常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V/t,电场强度E=F/q等等。

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认识和学习概念,他们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概念教学时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语言描述是否严谨、到位。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好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和应用等,使学生在概念教学中逐步了解概念形成所必须遵循的逻辑学客观规律,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能自觉地按一定的规律去思考,探讨和掌握它。

一、循序渐进,分散难点

高中物理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是初次接触,鉴于他们感性材料、认知结构等方面的不全面,学生对新知识地接收,能力地提高可能要有一个很长过程。如力的概念,学生初学时感觉是非常抽象的,认识也是十分肤浅的,通过受力分析,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物质作用性质;通过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才能进一步理解力的相互性;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才能理解其矢量性;只有接触重力、弹力、摩擦力后才能趋于具体化;在用它解决形变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时就具体到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定律和受力分析后再加深对它的理解,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加速度)角度去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自然水到渠成。不要一开始就把知识难度提高到高考要求,这样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的做法,只能加大大部分同学对物理的畏惧感,动摇他们的信心。

二、对相关概念比较对照,深化概念内涵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在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联系,学会排除各种非本质的因素,透过表面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比较对照这种做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和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比较相似之处,可以充分发挥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较相异之处可以有效遏制负迁移效应,使学生分清易混之处,提高识别能力。

三、设置多功能情景,构建物理模型

学生对物理概念地理解上不到位,有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理情景有效结合,缺乏相应的感性材料来印证该概念。为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能产生多种作用的情景,它可以是几个有内在联系的简单情景的组合体,也可为一组物理实验、几幅图表,来辅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还原物理情景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一般需经三个阶段:感性的具体、理性的抽象、理性的具体。老师每讲一个新的概念,总是首先引入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我们产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比较,抽象出本质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表象的丰富、直观和准确。而物理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能起到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就分明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为了使学生能在物体失重的过程中直接观察到失重现象,根据因陋就简的原则,我做了以下失重实验,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用一个空的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管壁上钻两个对称的小孔,上端开两个通气小孔。演示时,在瓶中装满水,盖紧瓶塞,此时在管下端小孔处喷出两股水。然后,将瓶子提高2米左右,请学生仔细观察两小孔的喷水情况,接着松手让瓶子自由下落,此时由于瓶子中的水处于失重状态,不再对瓶壁产生静压强,所以管壁上小孔的喷水现象立即消失,效果明显。

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新理念重过程重创新重个性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那是怎样的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的重心内分中线为2:1,立体几何中的正四面体的重心内分高为3:1,这也是一种和谐美;数学公式都是那么简洁,整齐,和谐,如:(a+b)*(a-b)=a2-b2,sin(A+B)=sinAcosB+cosAsinB,等等都使人产生美感。④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的河图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用数来表示,我国古代兵书中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就是数码。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⑤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数学教学过程也是老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面对拥有灿烂生命力的学生,老师必然把感情到教学之中,学生面对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老师必然敬佩有加,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的过程。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2.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教学理念篇7

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抽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着重对概念的理解

要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的概念,必须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第一,概念的来源(为什么要引导这个概念);第二,抓住定义中的关键字词,深入分析,抽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三,找出该概念的使用条件;第四,运用;第五,发掘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教师最恰当的教学原则是紧紧抓住概念的各种属性,边分析、边诱导,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属性中抽出该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给概念下定义时既要注意科学性,严密性的一面,又要照顾到概念的发展,灵活性的一面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语言是否科学,逻辑是否严密,都直接关系到概念的准确性。例如:氧化反应的定义,其中的“氧”不能用“氧气”,否则,这个概念就讲死了,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也属于氧化反应,氧化铜中含有“氧”,而不是“氧气”,因此,教师讲解概念时,必须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三、沟通概念间的联系,分类对比概念间的异同,温故知新,新中悟旧,通过分类对比,引导学生织成概念网,形成知识体系

对比相似概念的异同,沟通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概念的知识体系,是加深对概念理解,巩固概念的有效方法。

分类比较是进一步巩固概念的方法。例如:酸、碱、盐及氧化物、化合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之间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得到反应物质组成的知识体系。

通过分类对比,引导学生组织、形成有一定体系的知识――概念网,是学生巩固概念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以概念拟题,以题带概念,互相穿插,注意概念的经常巩固和运用

对学生来说,仅仅在头脑中形成一定体系的概念网是不够的,着重在于应用,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应用概念时,应以概念拟题,以题带概念,互相穿插。

我们可以从水和氯酸钾的组成去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以概念拟题,可以问学生:“水是氧化物,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因此,氯酸钾也是氧化物,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含氧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原因是,氯酸钾虽含有氧元素,但氯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以题带概念,可以举出氧化镁、氧气、高锰酸钾、氯化钾等物质为例,要求学生找出属于氧化物的物质,学生通过上述四种物质的组成去分析,就会得出氧化镁是氧化物,至此,学生对氧化物这个概念理解就非常深刻了。

讲了的概念,应强化巩固和应用,出一点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循序而练。待概念掌握得比较扎实后,再加强综合练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概念的教学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智力开发、能力提高的过程

认识是没有止境的,概念的发展是人的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概念教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上升的,不单是因为概念的历史发展具有阶段性,同时也因为教学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应事先钻研教材中概念的系统和发展程序,制定形成和发展学生化学概念的计划,按教材中概念的系统分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千万不要在一次教学中追求“讲深讲透”而违背概念发展的阶段性。

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中学数学;现代教育理念;深入教学管理

教育,自从诞生以来,一直是人们口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教育涉及民生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轨迹,教育同时也决定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很显然,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于现代的教育,并不是说传统教育没有可取之处,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必须前进,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只能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来打上。现代教育理念将教育者与学生的概念稍显模糊,不再拘谨于传统教育别明确的师生等级限制,这种变化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深入,也更加有效。现代教育理念也引导着更多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革新与变化,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化学习等教学方式使现代教育更具有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现代教学管理涉及过程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监控管理,以此种种,使现代教育的特点更加鲜明,也使学生更加科学地学习。

一、教育者要在授课前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

现代教学管理体制日趋成熟,因为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大体的教学方针几乎已经为所有教育者所熟知,而无论是哪门中学课程,教育者事先都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为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打好基础,以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管理的初期准备就是教育者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安排处理工作。一般而言,教育者要根据其所教的课程科目制定教学目标,以这篇文字的主题———中学数学来说,教育者需要制订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在学生掌握基本数学运算能力和基础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引向更加专业知识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数学之后,其学习能力能够有质的提升。而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时间来将课程教学填充其中。

二、以教育者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为主,加强整体教学管理和教学安排

无论什么时候,教育的中心一直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为评判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把教育者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作为整体教学水平的体现。身为教育者,理应在完成基本教学授课过程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做好教学安排,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对于教育者而言,寻找和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者只有做好对学生的教学方法施用,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进行课堂学习和课下作业,更应该触类旁通,了解更多有关中学数学的知识,可以通过参加数学竞赛或数学活动来增强自身学习能力,从而确保自身学习质量的有效提高。教育者与学生的共同方向将决定整体教学的发展趋势。

三、建立完整监督机制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者把课本知识直接传输给学生而已,更多的是要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深深印在学生的思想中。这需要教育者不懈地努力寻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容易失去初始教学目标,走偏教学路线,学校一定要切实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教学过程的正确与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可能一点教学问题都没有,所以教育者需要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教育者可以把在中学数学课堂授课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必定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教育者也要把好的教学心得进行分享,这样不仅能给予其他教育者启示,而且也能从其他教育者那里得到建议,从而确保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有效。除了解决问题和分享心得,教育者需要对一段时期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将好的教学经验进行传播,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教育者首先要制订好教学目标,做好初期教学安排和处理工作;然后把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重点提升目标,加强教学管理;最后,学校方面要建立监督机制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期间总结教学经验,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振生.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2]陈灯煌.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变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教学理念篇9

1.1技术?还是运动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着“技术传习是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PE”派认为,技术传习是手段。技术传习有增强体质的价值,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选择。显然,这种把技术传习定位在手段上的价值或者意义,弱化和忽视了技术传习的目的及价值,而仅仅把技术传习认做手段。SPORT派认为,技术传习就是目的。认为技术传习本身的价值或者意义,同样可以看作是价值选择,这是一种第一等的价值,强化、重视技术传习的目的价值。”[2]这两家的争论是把目的和手段作为相互独立的原子,进行对立的二分来看待。按照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目的和手段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转化的整体,目的的实现必然经过手段,反过来运用手段本身就已经是在完成目的了。毋庸置疑,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技术只是手段或是阶段性目的。对此,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一方面,单一的体育技术学习容易使学生觉得体育教学枯燥;另一方面,游戏式的、不同体育技术的学习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够掌握体育技术。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体育教师刻板较真,把竞技体育的内容完全搬到了学校体育教学中来,导致了体育教学的枯燥泛味;还有一些体育教师认为,能够使学生动起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来教学,它导致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把体育置入人的世界、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来认真对待,要求我们把研究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生活’情境中,以人为本地去反思、追问和评价,从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进行新的创作。”[3]学校体育最需要的应当是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一方面要从生活中提炼那些能够使学生身体运动能力得到提升的生活技术,以使其转化为体育;另一方面,还要打破当前单一的、固定的、标准化了的竞技体育技术,使其贴近生活,方便学生在生活中实用或练习。

1.2生活中的技能与体育教学

生活中的技能,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命活动的技术与能力。体育来源于生活中的技能,是众多生活技能的一部分,是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艺术化提升。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体育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技术与能力;学校体育教学是指身体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教育,是指通过各种项目的学习发展学生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的各种身体技术和能力,是把身体本能经过提升、升华为身体技能,再转化为身体本能的互动过程。一些学者提出,学校体育是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项目,以便走出校园能够进行体育运动。但这其实只是在教育身体娱乐,离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与挖掘相差甚远,更难以转化为生活中可以运用的身体本能。可以想象经常从事跑步的人,空间运动知觉能力不足;经常踢足球的人,上肢柔韧性欠缺。但如果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那么运动项目的学习只是需要花时间的问题。所以,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育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身体运动能力,还应当包括开发学生生活中不常用但作为人必须掌握的身体运动技术和能力。

2让学校体育还原生活

2.1逐渐远离生活的体育项目

长期以来,体育生活化是许多学者所探讨的问题。他们认为体育生活化是指“伴随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生活中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4]。这里的核心是将体育融入生活,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按照这种逻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体育的一部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以竞技体育作为起点,或以西方的体育项目怎样在中国社会中得到普及为前提,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们生活中的体育确实很少。但如果体育不只是西方的内容,那么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在生活中所从事的身体活动,就确实有培养人们身体运动能力的生活内容,只是在全盘西化的过程被拒之于了体育的大门之外,而没有以体育项目的形式得以推广。以至于传统理念中“饭后散步以养脾胃”不是体育,竞走才称得上体育;骑行普通自行车锻炼不叫体育,骑上赛车、为比赛而训练才叫体育。这种观念导致不少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徒步去上学、徒步去集市、徒步旅游等都不被作为能够锻炼运动能力的体育内容。只有到运动场地、穿上固定的衣服、拿上规定的体育器材,才是在从事体育。

2.2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

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运动技能必须符合竞技体育的标准。一些教师认为,如果不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就不是体育教学。在他们看来如果学生掌握的非标准化、专业化的运动技能都是体育,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要专业的体育教师。但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所受体育教育是西方竞技体育,他们思维中的体育教学依然还竞技体育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从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提炼符合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新体育。需要注意的是体育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技能,但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技能都可以拿来进行体育教学。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身体活动没有必要进入体育课堂;另一方面有些身体活动需要经过提升才能称得上体育。另外,从生活中提炼新体育不仅要提炼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还包括那些不常用、但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因而把那些能够使学生走、跑、跳、投、攀、爬、滚、翻等身体运动能力得到锻炼的生活技能搬到体育课堂上来,通过程式化提升传授给学生。

2.3贴近生活的体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一直跟着学校教育理念走。有学者指出,“体育学界对教育整体的改革动向关注有加,大至意识形态,中至价值理念,小至模式方法,教育范畴中有什么,体育理念中就有什么。”[5]于是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学生主体等理念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虽然这种教育理念是学校体育必须所应当坚持的,但是反过来问,哪个领域或部门可以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呢?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只是教学活动的共性表现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共性教学理念的同时,还必须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有体育个性的教学理念。让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贴近生活,在向学生传达体育科学理论的同时,更进一步向学生传达体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向学生讲解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与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的具体差异,对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同样紧急情况下的反应与结果。比如网上流传“体操哥、三轮哥、火车哥、奔跑哥个个是传说”[6]的视频,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化险为夷,偶然事件中有没有必然因素,是不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绝对的关系,由此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4贴近生活的体育器材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以西方特色和方式为主的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就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推广到世界各国。这种体育垄断使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今在大中小学,学校体育器材统一按照竞技体育的规则和标准而定,导致了学校体育器材中排球网的高度、篮球架的高低、足球场的大小、单双杠的设置等项目器材都是整齐划的,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现状、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这种标准还造成在学校体育比赛中,篮球、排球参加的机会永远被给予了高个子,扣篮、排球扣球的精彩技术与低个子无缘。这种现象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讲就是体育推广的歧视。所以,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消除这种弊端,让体育器材贴近日常生活,使体育公平于每一个学生。

3百年“体育”的反思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机遇

3.1全球化进程的无奈选择

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竞争观念的变革,造成了全球性的贸易往来和殖民战争,许多地区的土著人被大量杀害,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就是西方移民的后代国家。这种竞争观念与战争,使得非西方国家,如果不想挨打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文化。另外,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主的两极世界对抗,使体育作为一种彰显意识形态的代表,开始在各个国家广泛推广。各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几乎都是以西方的学校体育制度为蓝本,这也造成了对西方体育体制、体育项目的模仿与照搬,这种体育文化移植的异体反应,造成了我们对体育概念的片面理解。

3.2西化的“赶超型”体育模式

首先需要认识到“西化”不是一个绝对意义的贬义词。它既包含着西化部分的合理内容,也包含着西化中的许多不科学成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力争要走上一条“赶超型”的发展道路,体育在奥林匹克全球参与中表现得更甚。在奥运争光计划中证明中国人不是弱者和懦夫,而是强者和勇者。这使中国政府能够更好更平等地参与世界外交事务。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在面对全球化趋势为了不落后挨打中国体育的一种无奈选择,但它的实际结果造成了中国人身体运动方式的西化模式,助推了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使中国文化“脱中入欧”。可以肯定在这种“赶超型”路线下,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体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这些项目本身不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育,而是其他民族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存技能。这种“赶超型”体育的快速西化,导致了我们长期推行的体育项目和我们的民族生活不相符。它不适应农耕文明生活的社会背景的特征,造成了中国人对“体育”的低度认同。

3.3文化寻根:学校体育教学还原生活的新机遇

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教学理念;人文素养;学习方法

一、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与这个世界相处、在不断了解社会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所见所闻以及自己对事情的理解来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产生需要依赖语文学习逐渐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身心为根本目的。实际上,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懂得人间烟火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良好的成绩的确是学习的目标,但是不能只为了追求成绩而逐渐忘记思考。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只是学生继续学习的手段与途径,绝对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会学习到一些古诗词、名家文章等,老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一定会带着学生一起思考,教学生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感情及其想要表达的思想。学生最初的三观启蒙也正是依据这些内容。比如,学习雷锋日记,可以让学生从小培养为他人奉献自我的伟大精神;学习唐诗三百首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产生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所以语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是让学生知荣辱、明事理,从而在今后的道路上能够心系祖国、心系社会,努力为社会作贡献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并不亚于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白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理念,以及以分数为导向的弊端,要正确树立以培养人楦本目的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以及品行教育。

二、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自己的人文素养在逐渐提升,会觉得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知道的人物故事越来越多,懂得的道理也越来越多。而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包括文学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等,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以上领域的知识都会有一定的涉猎,哪怕只是浅显的了解也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一定要注重学生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把握,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不仅仅讲授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应付考试,从而在客观上提升人文素养。考试与提升人文素养两者之间应该是并行不悖的,甚至人文素养的提升应该走在应对考试之前,这样孩子在毕业后,到了初中阶段继续学习,才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做好小学和初中知识衔接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提升人文素养以及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应该是学生要真正掌握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死板的知识与应试技巧。

三、传授学习方法是重点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方法的逐渐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的方法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背诵的方法,也叫记忆的方法。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更多的内容是对于字词、诗歌以及文章片段的背诵与默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往往就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背诵,进而再默写。有时候可以轻松地背下来,但是写的时候就容易忘记,或者总是出现错误等。学生如果掌握一种快速且扎实记忆的方法,哪怕只是能够提升学生背诵的准确度或速度中的一方面,也将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背诵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这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方法,然后再向学生传授。第二,理解的方法。在刚刚接触阅读理解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这无可厚非,需要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但是如果总是理解偏差,那么就需要注意学生的思路和理解方法。理解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练习与培养,培养这样的能力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这就是老师需要思考并教给学生的。这对于学生日后理解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总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理念应该包含以上提及的三个方面。首先,以培养人为目的,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理念所在。第二,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逐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传授学习方法很重要,背诵方法、理解方法等等。对于学生提升语文总体水平来说都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