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少女十篇

时间:2023-03-18 14:38:44

文学少女

文学少女篇1

少女漫画一般是指以9至17岁的少女为主要读者的漫画。少女漫画的起始一般公认是1953年在《少女组》上连载的《蓝宝石王子》,手冢治虫提出了漫画创作应该按照不同的人群需要选择不同漫画取向的观点,并创作了这部“面向女孩子的作品”。这是日本漫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青少年心理特点

1.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各方面都开始成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非常丰富,情绪波动较大,两极性的表现明显。但是独生子女往往感情匮乏,社会竞争加重了心理冲突,传播媒介促使了其思想感情的复杂和早熟,使他们迫切需要倾诉的对象和途径。他们将美术活动作为心理动力,自然而然地将想法倾注笔底,表达内在的气质特点,流露一种情绪和心态。文饰性的特点也帮助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会用曲折、简洁、隐晦的方式表达感情。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特征,使得青少年的内心活动十分丰富,但是表露出来的很少,许多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都不愿向别人吐露。学生会通过在日记或信中插图、制作装饰画或布置小摆设、描绘贺卡馈赠亲朋好友等途径诉说少男少女的情怀,这是一种隐秘、复杂、深沉的语言,以女学生为甚。临摹和绘画少女漫画能让她们找到精神上的陪伴,也能辅助她们从一定程度上诉说自己的情感。

2.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

青春期的思维模式带有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这包含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两个方面。青少年会通过想象描绘出关于自己命运和个人形象的故事,青少年也非常关注自己,认为周围的人会像观众一样注视她。少女漫画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画面风格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代入故事,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幻想着自己也是美丽的少女,也能得到大家的关注。所以学生所绘制的少女漫画都会带有一定的自我主义倾向,从人物的形象到场景的绘画,表达的都是以自我为主体进行的想象。

3.对于同一性的追求

青少年关注“我是谁”,也考虑“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和“我将来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并努力发现或证明自己的人格。许多青少年便将漫画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参考对象,在动漫展场里会经常看到许多青少年在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动漫人物,或许这些人物的精神特征有值得他们学习的地方,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如何克服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困难,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一时期的同一性也伴随着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

三、分析对于少女漫画学习的原理和特点

1.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的8个阶段模式很好地阐述了青少年进行少女漫画学习的过程,包括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首先,学习者趋向某个目标的动力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出于对艺术的喜爱,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模仿对象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漫画书,对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场景、服装、配色等方面信息进行知觉编码,并将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通过前期大量的阅览和短时记忆,学生在脑海中累积了许多自己喜欢并关注的知识,对于同类型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编码并转入长时记忆。之后在绘画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某个画面或者某个人物,都是因为这一阶段使长期记忆的痕迹已经保留在其大脑中了。遇到相同的画风或者类似的绘画手法时,学生就会回忆之前所接触到的漫画中是否也出现过,进行信息的比对填充或替换;或者根据绘画所需要的主题,快速将脑海中储存的分类知识提取出来,这就是学习迁移的过程。美术学习使学生学会了绘制人的骨架和肌肉,能以不同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或对于外部环境条件和所受刺激的反应。最后完成完整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其中获得自我效能感,还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知识的补充,如透视或细节问题。对学习内容的反馈也是一个强化的过程。

2.少女漫画学习的特点

文学少女篇2

【摘 要 题】少数民族文学

【关 键 词】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思考

【正 文】

一、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20世纪末叶,中国改革开放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时代潮流,不仅为中国各民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和谐的时代背景,也为中国女性文学提供了得以命名滋生的土壤。中国女性文学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作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真正具有了“史”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到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发展直接带动和促进了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的起步与兴盛。可以说,女性文学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视为一个有独立价值的研究对象,女性文学批评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视为一个新兴的研究学科。甚至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备受注目的显学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我们才有可能提出“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这样一个命题。

20世纪末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无疑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少数民族文学空前繁荣的队伍中,有不少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也在这片撒满亚热带阳光的边疆文学沃土上辛勤耕耘,创作出了不少颇有深度和力度的文学作品。诸如维吾尔族女作家热孜万古丽的《红遍乡村》,阿依夏木·艾合买提的《永不消逝的足迹》,以斯拉依里·哈里黛的《沙漠之梦》,艾里拜·木合买德的《雪飘之夜》、《这不是为了爱情》等;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夏·塔巴热克的《魂在人间》、《魂在草原》、《魂在大地》,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集《永生羊》、中篇小说《枸杞子的惶惑》等;回族女作家毛毛的散文创作,回族女作家祁文娟、马玉梅的小说创作等,其中不少堪称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优秀之作。

近年来,虽然女性文学已成为国内文学界的热门话题,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新疆少数民族女作家却没能受到这一热潮的关注,获得相应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新疆为数很少的女性文学研究者们,几乎均将目光投向国内女性文学衍进思潮及著名女作家作品的研究,而对新疆这块家乡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倾注的关注、研究远远不够;而新疆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们,又几乎将关注力全投向或在全国或在新疆产生较大影响的少数民族男性作家或汉族男性作家,而对至今尚属性别边缘的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关注也很不够。虽有零星评论见诸报端,但是较有组织的、较为集中的研究,目前仍然鲜见。也就是说,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成就,价值远未得到充分的评价和应有的认可。对其创作、发展、变化作出无愧于文学、时代和历史的评价,是本研究的初衷,也是我们女性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课题研究以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为宗旨,以世界语境和中国大文学史的视野为背景,以性别视角契入,倡导性别公正,提升性别文明。既充分展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在改革开放时代女性意识及命运的深刻变化,又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地位相对偏低的严峻社会现实予以认识和究源。从而使本课题从文化认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探索女性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的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国女性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具有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化审美特征,因而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进行初步整合,探讨其对全国的借鉴意义;探索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在我国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世界语境中的文化价值,必将丰富、拓展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为中国女性文化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建构与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佐证,具有其他任何范畴的女性文学研究所不能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新疆各民族文学血肉相连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学与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也必将丰富深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为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有鉴于此,本课题研究具有既充实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又丰富新疆当代各民族文学研究之双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运用汉语写作的维吾尔、哈萨克族女作家作品。其作者大多具有“民考汉”的文化背景。这种独特边疆文化现象之研究,既具有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民族学研究之意义,又对建构多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了解与沟通,促进中国与世界女性文化的交流,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二、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由于独特的人文、历史和地缘的优势,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文学,也是女性文学的绿洲沃野。尤其改革开放的这20多年,维吾尔、哈萨克、回族女作家或以本民族语言、或以汉语言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风格特色鲜明,在我国当代女性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边疆地区,有着多元文化、多民族、多语种和多种的特征,因此,对新疆多民族特殊地域上的女性文学的研究,还不能与全国女性文学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内涵完全划等号,还须充分注意到新疆的区情。客观、平等、发展的观念应是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准则。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研究范畴。从学理层面上讲,既有“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和“女性文学”的概念,就应该有“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概念。本研究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这一研究范畴,但为学术的严谨考虑,暂不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因为概念的界定必是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理念成熟的结果。目前,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研究刚刚开始,条件尚不具备。

但是,作为学术研究命题的需要,还是应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作一界定。这还须从“少数民族文学”和“女性文学”,这两个研究对象与范畴来推论。

(一)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指现今生活于中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的和历史上曾存在于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文学现象,它包括产生于这些民族中的民间口头文学和文人书面文学创作,还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成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其范围涵盖了对上述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理论成就”[1] “凡少数民族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不论其题材与主题如何,何种体裁,都属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范畴”[2] 按照上述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对象和范围,可作如下理解。

1、创作主体是新疆少数民族作家;

2、其范围涵盖新疆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的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理论成就;

3、创作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的、地域的审美特征。

(二)女性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中,“女性文学”一直是颇具争议和歧义的一个文学概念。并在实际上造成了理解与阐释的困难。比较认同的界说有两种:一种是特指女作家反映女性生活的作品,称之为狭义的女性文学;一种是泛指女作家的一切作品,称之为广义的女性文学。[3]

笔者认为,女性文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系统。普泛意义的女性文学应是指女性作家创作的所有文学;它应该是女性作家或以强化的女性意识,或以超性别意识,乃至女性潜意识表现的,并是包括女性生活在内的和超乎女性的全人类生活的一切精神和意义的文学。

而严格意义的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创作的,充分体现了女性意识的文本。是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女性视角关注女性生活、女性生存处境、女性感情、女性命运,从而对女性、女性人生、女性生命、女性人性有更多的寻找和发现。[4]

女性文学研究涵盖范围,不仅有宽泛意义和严格意义的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还包括女性文学发展史的研究和女性文学理论成就。

(三)关于本课题研究中“当代”的时间范畴

在文学史分期的称谓上,依照惯例,“当代”一般泛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今的一段时间流程。但由于21世纪的来临,这一时间概念所指的时间限量已发生全新的变化。很显然,当我们已经迈进新世纪的大门时,如今所称的“当代文学史”已不能再冠以“当代”。因为新的纪元无疑是新的“当代”。

为此,本研究所指的“当代”不是泛指,而是特指。即20世纪末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本。

(四)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依据上述推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至少应有以下四点:

1、创作主体是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

2、创作客体内容和形式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的、地域的审美特征;

3、20世纪末叶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文本;

4、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她应该是新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或以强化的女性意识,或以超性别意识,乃至女性潜意识表现的,包括女性生活、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在内的,和超乎女性生活、女性命运、女性情感的全民族乃至全人类生活的一切精神和意义的文学。

三、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本课题以社会性别视角契入,以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化解放为宗旨,对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多角度层面的意义解读和审美评价。

把现代性问题引入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这是一种新的阐释角度,给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预设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既立足于文本研究,又最大限度地切近、贴近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切近、贴近少数民族女性命运的深刻的时代变化和历史变迁。

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女性意识解读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命运变革,发掘其承载的历史时代内涵,政治、经济、文化内涵。追踪女作者笔下少数民族现代女性随改革开放时代潮流一起前进的足迹,展示她们应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角,承担新疆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改变自己命运的崭新时代风貌。以鲜明的女性自省、自审意识,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如何一脉相承地束缚和禁锢少数民族女性的觉醒与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文学以其鲜明的时代感,独特的表现视角和维、哈语言或汉语言形式,表现了以女性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形态,具有浓郁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特征。如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婚礼、节日、集会等都以歌舞示庆贺,且歌舞的主体多为女性。如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无论其“加尔歌”(劝嫁歌)、“萨仁歌”(娶新娘)、还是“哭丧歌”(葬礼歌)、其吟唱的主体均为女性。

本研究的对象,有一部分用汉语写作的维吾尔、哈萨克民族女作家作品,她们多具有“民考汉”的文化背景。两种以至多种文化背景的交叉,使“民考汉”知识女性群体,获得了立体交叉的思维方式。具有吸纳多民族文化精髓的开放胸怀和现代意识。她们代表了新疆各少数民族妇女群体现代觉醒的必然趋势,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亲和、融合、整合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这一文化现象,要作为专题重点研究。

四、新疆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中须准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把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置于整个中国文学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20世纪末叶新疆社会和祖国一起经历了改革开放而发生了深刻变革,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不能仅就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谈女性文学,既要把她放在少数民族文学的范畴中,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质,既要把她放在中国女性文学的范畴中,又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女性文学的特质。而应该融合这两个范畴,在20世纪末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中认识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成员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组成之一,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组成之一。另一方面,也只有从中国多民族文化与文学这样的角度和视野来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价值方能深入阐发,方能彰显。

(二)二者(严格意义和普泛意义的女性文学)兼顾,点面结合,突出重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课题所论及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是从创作主体必须是新疆少数民族女性这一基点出发,在对创作客体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把握中,按照创作主体依照社会人生的不同眼光及创作客体的特定审美内容,做出大致规范的。本课题宜将普泛意义和严格意义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代表性文本,均纳入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均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文本来研读。尽可能二者兼顾,点面结合,为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女性文学研究设定一个相对客观、比较全面的研究领域,尽可能地概括出20世纪末叶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也由此传达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精神觉醒、境界升华的心路历程,并且也由此传达出新疆和祖国一道前进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

本命题的研究对象,是对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女性文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客观的、较为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意义解读和审美评价。论述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当代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审美特征等。

对于她们那些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文本,其中确从女性的视角,凸现了在社会、历史、家庭、国家、民族大文化背景下女性形形的存在命运和生命流程,表达了朝着女性世界向度和深度掘进的创作趋势,研究中须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女性意识解读其中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命运变革,发掘其承载的历史时代内涵,政治、经济、文化内涵,对于那些女性意识不是很鲜明的,或者说超越了性别的意识,站在“人”的文化立场创作的超乎女性的全人类生活意义的文本,研究中应该给予同等的尊重和重视,在新疆和祖国一道前进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互渗的大背景下,深刻揭示女作家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对社会、文化、历史、家庭、国家、民族的思考,充分肯定展示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对中国女性文学宽度和广度的拓展,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与中国女性文学,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进程。

研究重点可放在反映生活和表现人性的真实性和深度上,放在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命运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变革上,放在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文化审美特征的探索上。

(三)多做现象判断,慎做价值判断,警惕话语霸权

根据研究的需要,深入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族群,感受民风民俗,把握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这不仅是实事求是的学风的需要,也是尽可能减少文化误读的需要。学术上允许其他民族研究和评述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但是任何人研究他民族的作家作品,都须充分尊重原作,尽量客观地反映文本原貌特点。研究时要以客观描述为主,要从女作家的自身经历出发,了解女作家作品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充分尊重女作家的性别意识和民族情感。

研究中,多做现象判断,慎做价值判断,对把握不准的问题,尽可能以商榷的、质疑的对话的态度思考和阐释,做到留有余地,对少数民族女作家作品在历史上的定位和地位,吃不准的,可以等时机成熟了再行研究,或以科学的态度留待后人继续研究。总之,宜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平等、发展的观念和准则贯穿研究始终。

研究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当然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的研究。鉴于目前学术界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研究在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国内以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妇女为主体的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研究显得相对薄弱,至今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系统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研究学科体系,因此,在探索女性自省、自审命题时,在揭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痼疾时,注意其与中国传统汉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的传承关系,指出其与中国男性中心文化如何一脉相承地束缚和禁锢少数民族女性的觉醒与发展。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少数民族文化中社会性别意识滞后的问题,慎勿用过于超前的超越历史发展的观念求全责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探究,切勿越俎代庖,须警惕话语霸权。

【参考文献】

[1]朝戈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2]云峰.系统扎实开创前瞻[j].民族文学研究1999,(3)

文学少女篇3

微良大胆地走过去,而兰心躲在暗处注视着微良."呵呵,新来的,交个朋友怎么样?我们有个很棒的秘密哦~想听的话,加入我们吧!"只见紫心把手举起来,接着,另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紫心用她的手打了微良,把她打倒在地."微良!没事吧?"兰心急忙把微良扶起来."你是兰心,对吧?放学后在家乐福见面,否则的话......"紫心转过身去,"你的小命就难保了!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

放学了.兰心走到了家乐福,突然,有个箭头指向了里面,兰心走了进去.兰心吃惊的发现:里面是一个空空的水晶城堡!兰心突然发现了紫心."你,你想干什么?"兰心气愤地喊到."哼哼,我的使命,就是让你失去拯救和平星的机会!你快点把丽咪交出来,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兰心这才发现这个紫心也有魔力."难道你,你就是,桑......"兰心因为惊讶而说不出话来."哼哼,没想到吧?我就是......"紫心突然变了身,穿着一身魔女裙,"我就是桑地!哈哈哈哈......"

兰心并没有害怕,她知道,只要害怕,和平星就会完蛋!她不能那样做!她要拯救和平星!兰心一挥手上的钥匙,摇身一变,穿着一身长长的魔女裙,她:"魔女,我要让你命丧于此!"说着,兰心挥着扫帚,无数的飞鸟围绕着桑地,变成了一把剑,朝桑地刺去.桑地却轻轻一挥手,飞鸟们都变成了雕象."哼哼,就你这点魔力,看来你是伤不了我的!"桑地一下子变回紫心,"以后再跟你斗,不过,今后你可要小心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说完,紫心化成了一股青烟---飞了!

文学少女篇4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女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93-0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成分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新中国成立前夕,贵州民族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少数民族妇女文盲率高达99%。建国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为发展民族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大范围的扫盲教育活动,少数民族女性的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社会条件等的制约,贵州经济滞后,办学条件差,再加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贵州民族基础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教育仍然是全省教育最薄弱的环节。

认真研究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问题,努力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是一项刻不容缓、长期而艰苦的任务。这对积极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由于贵州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本文选取了人口总数前五位的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

一、贵州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现状

2010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小学者所占的比例最大,为47.5%,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者的比例为65.6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0%,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及以上者的比例仅为4.19%。其中苗族女性中小学及以下者的比例为70.06%,布依族为67.08%,侗族为58.19%,土家族为60%。各少数民族女性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者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多。而汉族的这一比例为55.52%,少数民族女性的这一比例普遍高于汉族女性。

虽然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是相比2000年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图1所示,代表2000年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白色条框在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比例高于代表2010年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黑色条框,但在初中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中白色条框却远远低于黑色条框。具体来讲,2010年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者的比例为34.33%,相比2000年上升了18.03%(2000年为16.3%);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者的比例为10%,相比2000年高了7.24%(2000年为2.76%);女性在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的比例从2000年1.06%上升至2010年的4.19%,上升幅度达295%。由此可见,2010年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女性平均学历低于本省汉族女性

纵然以上分析可得近十年来,贵州省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同期的汉族女性受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讲,2010年汉族女性除了在未上过学与小学受教育程度者的比例低于少数民族外,其他受教育阶段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女性,其中汉族女性未上过学者的比例为14%,少数民族女性的这一比例为18.17%;汉族女性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4.48%,而少数民族女性的这一比例仅为34.33%;汉族女性在高中及以上者的比例为13.56%,少数民族女性的这一比例为10%。可见,少数民族女性教育与汉族女性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少数民族男女两性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

由于社会、历史、心理、文化观念等一系列的因素,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普遍存在,当然在少数民族中这种差异也明显存在。基于六普数据分析可得,2010年少数民族女性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34.33%,男性的这一比例为47.58%;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中,少数民族女性的比例为10%,男性为13.8%。这说明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发展的过程中,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程度差距明显。

3.各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

不仅少数民族与汉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存在着差异,少数民族之间的女性受教育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如下表1所示,少数民族女性在未上过学受教育程度者的比例最高为苗族20.53%,最低为侗族12.61%;文化程度为高中者的比例最高为侗族7.67%,最低为苗族4.85%,而汉族为8.05%;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及以上者的比例最高为土家族5.54%,最低为苗族3.26%,汉族为5.51%。可见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不仅普遍低于汉族女性,而且它们之间的受教育程度也存在着差距。

表1 2010年各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比较(%)

三、影响因素分析

1.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投入上的严重不足

贵州民族地区财政困难,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36个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同在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建设资金高达3亿多元,比民族地区数十所中学总和还多。这充分说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教育投入的不足及发展的不平衡[2]。

2.民族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

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重男轻女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封闭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这种影响更加显著。多年来,贵州少数民族女性受到、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地位低下,自我意识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3.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的缺乏

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缺编,特需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学校长期无专职音、体、美教师,缺“双语”教师,缺乏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教师。很多学校教师走教、跑教现象十分普遍[2]。例如2010年安顺市所辖少数民族自治县小学教师应配5772人,实际现有5602人,缺编170人;初中教师应配教师2966人,实际现有2556人,缺编410人;高中教师应配576人,实际现有487人,缺编89人。特别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更是严重缺编,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因无专任教师往往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3]。

4.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是影响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贵州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征,蕴涵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景观,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贵州民族地区又多半处在大石山区。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滞后,生产水平相对低下,使女性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体力劳动才能维持生活[4]。

四、对策建议

1.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投入

贵州少数民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汉族女性且女性在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的比例较高。这一方面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女性教育的投入较少。因此要改变民族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加大对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投入。

2.保障少数民族女性教育权

政府应要狠抓基础教育,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把妇女教育真正作为一项政府行为,完善地方政府的配套法规和细则,尽快将普及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做到以法治教。此外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女性入学率、毕业率。要把少数民族女性教育作为发展贵州女性教育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年)》,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获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的实施[5]。

3.解放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减少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影响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思想影响深远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少数民族妇女主要是通过乡亲之间的口头传达得知教育信息,其接受教育的信息闭塞,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这样才能逐渐减少传统思想对她们的影响。除了加大宣传,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也要不断增加自我意识,明确自己拥有的获得教育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弋玉清.青海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3):87-91.

[2]唐建荣.贵州民族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9-14

[3]刘昌友,罗军兵.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2).

文学少女篇5

[关键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 受教育权

公民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文化教育权利之一。这种权利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被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权利而纳入宪法的规定,并受到宪法的保障。受教育权(right to education),既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基本涵义就是,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资格、机会和条件①。受教育权是少数民族妇女应当享有的重要权利,其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一、西北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法律依据

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将其纳入宪法,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其平等实现。《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法》第37条分别规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国家对妇女的受教育权,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妇女特别重视。我国《教育法》第36条规定:“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设专章对女性文化教育权作专门的规定,该法第14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文化教育权利。”第17条第3款[!]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应针对适龄儿童少年就入学存在的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受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从以上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受教育权的平等仅仅是受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是受教育程度的平等。

二、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意义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不仅对妇女自身、家庭,而且对民族团结、国家的繁荣有重大的意义。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是妇女自身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是妇女行使自身权利的前提。在我国尤其是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地位很低,这与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妇女自身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程度的教育,宪法中规定妇女享有多种公民的政治权利,如信息自由、表达自由、集会与结社自由、投票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权利的实现以最低限度的教育程度为前提,其中包括一定的识字率。同样道理,许多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如选择工作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组织工会的权利、参与文化教育的权利、根据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等②,只有在在妇女接受了最低的教育之后,这些权利才能实现。

妇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对家庭和谐有重大的意义,家庭暴力,虐待妇女,从中折射出妇女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消除差异,家庭和谐,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对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政治问题。少数民族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繁荣。而民族的生存乃至发展,离不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借鉴。文化的传承和吸收都离不开教育。西北少数民族比其他少数民族信息更闭塞,经济更落后更需要吸收先进的文化,因此保障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权,其意义就显得更加深远而重大了。

三、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现状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当然,这一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有反过来影响经济。充分认识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促进西北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家对教育投入少,导致低质量的教育供给,从而影响妇女受教育权的实现。经过多年的改革,“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加强学校自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教育管理新体制已日趋完善,其积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尤其对发达地区的教育更为显著。但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分散为主的管理体制,会因地区之间各地区经济不平衡,导致全国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西北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③

近年来中央也意识到体制的弊端,对西部地区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与先导性、基础性的地位相比,仍显不足。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已达10%,而中国只有3.41%。

除了中央投入以外,地方投入也严重不足,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教育公用经费必须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省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15%,州级教育支出应占财政支出的20%,县级教育支出要占财政支出的35%。但是事实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几乎没有几个地区能够真正保证按照这样的比例投资教育事业。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方面各地对教育投入不足,一方面对教育资金进行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屡见不鲜。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转移支付的65%以上应用于教育,但是海原县政府只把转移支付的30%用到了教育上,而且这30%的资金还没有用于教育投入,全用到了教师工资。④

(二)女童教育出现“三地一高”。既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 学生中所占比率低,辍学率高。青海省的适龄儿童入学率81.48%,牧区仅为36.40%,而青海省循化县女童入学率仅仅为30%⑤。由于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西北贫困女童往往不能上学或中途辍学。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广人稀,少数民族又大多生活在偏远、贫困、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的农村。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没有固定的住所。大多数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尤其是女孩子的安全考虑,宁愿辍学在家,也不愿让其上学。有些家庭离学校太远,而在这些地方上学仅靠步行,没有交通工具,根本就没法上学。

在许多家长心里姑娘都是别人家的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由于受这些愚昧、腐朽的观念影响,一部分父母不愿承担让女儿接受正规教育的义务,加上一些地方有女子早婚的习俗,以及一些教规的影响,使妇女受教育权受到践踏。在农村,由于家庭贫困,教育成本对家庭来说仍是一项艰难的开支。如果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那么这个家庭就将失去女儿通过劳动、工作而增加的收入。如果温饱不成问题,可以负担起女童教育费用的家庭,只要家长把受教育的成本和受教育的效益进行比较权衡后,仍可能选择使女童打工,或在家帮助父母作家务。当家庭困难或需要帮助是家长也首先考虑的也是让女孩辍学。

(三)妇女文盲率高。由于受到历史、社会、尤其是经济的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妇女文盲率特别高,按照人口普查,东乡族自治县有 21 个乡,全都是东乡族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才只有 1.01 年。东乡族的文盲率超过 70% ,妇女超过 90%⑥。

中国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国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延绵了几千年,虽然大多数人不再支持“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但是与传统相联系的国民心态却没有实现彻底的改变。因此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还或多或少的潜藏着一些封建残余。因此社会公认的妇女角色就是家庭主妇,生儿育女。从而大多数的家长不主张女孩念书,更不要说接受高等教育了。

社会上许多单位招聘人员时,拒绝招聘女大学生。而第三产业以及加工等行业可以吸收一般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女性就业,不需要女大学生,因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成了就业的牺牲品,人们包括妇女自身都认为妇女不需更多更高层次的教育。

民族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信教,甚至全民族信教,宗教深刻影响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心理,也影响着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比如,藏传佛教文化的教育价值观是“舍宗教无教育,舍寺院无学校,舍喇嘛和尚无教师”,在其观念的影响下,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藏族社会经久不衰,并形成了与现代学校教育争夺教育资源的局面。⑦

四、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几项措施

(一)中央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并改善教育的投资结构,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支持

对西北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权的保障离不开教育资金的注入,教育资金的注入,其主要主体应该是政府。但是政府在教育投入分担的比例上不尽合理。我国各级政府间应承担的教育投入的责任模糊,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县乡两级政府财力薄弱,却主要承担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⑧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教育投资的主体主要有政府来投资。而且根据中国的国情,主要应有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中央在进行财政拨款时,必须注意投资结构的合理,增加对初等、中本文来源:文秘站 等、职业教育的比重,并制定长期的投入计划,在必要的时候通过立法使这些财政制度和计划上升为法律,因为与政策相比,法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操作性强等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物质保障,从而为西北经济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活力。

各级政府也不要完全依靠政府,应当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上,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行使自治权,多渠道、多方位筹集民族教育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

(二)采取特殊的措施,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妇女入学

民族妇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经济的、教育的原因,有民族的、宗教的、社会的原因,要赶上先进民族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靠一般的办法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制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为了尽快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发展少数民族妇女教育,地方政府应根据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殊措施。

1、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保障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把宣传和严格执法结合起来。还可利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等庆典活动宣传女童教育的意义,使群众逐步明白制穷先治愚的道理,促使形成妇女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

2、建立寄宿制学校。在县城建立寄宿制民族中学,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中心小学和教学点。尤其要在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这样既可以避免家长对子女的安全的顾虑,又解决了路远而不能上学的难题。

3、在办学形式上,采用正规化与非正规化相结合的办法,支持就近上学的原则,办好简易小学,搞好复式教学。可办全日制,也可办半日制,还可办早、午、晚班。也可根据当地农(牧)间隙办农(牧)闲小学办。在学籍管理上和教学要求上,对他们可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不搞“一刀切”,允许随到随教,带弟妹上学,允许农忙时在家庭适当参加一些辅助劳动。在教学内容上,保证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特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山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引进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技术知识,渗透科学种田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如种植养殖、刺 绣、纺织缝纫、烹调,是他们能学会用,心灵手巧,自立自强,具备一定的家庭生活和劳动致富的能力。

(三)健全和完善民族教育体制,为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取得保障提供制度支持

权利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有赖于制度性保障,权利主体在任何状况下,都能找到接近权利并与权利相结合的具体制度,权利的实现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因此制定一部少数民族教育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对妇女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进行专门规定,明确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对妇女受教育权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行政执法机关必须依法办事,落实法定的职责、义务。非教育法授权,教育行政机关不能剥夺相对人的权利,也不能为相对人设定义务。依法行政还应符合法定程序。否则会因程序违法而导致无效,对违法行为严厉惩处。⑨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

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妇女受教育权实现的重大意义,今天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一代人。”如果今天女童不可能享有与男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将来的女性也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社会角色的资源,不能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潜能,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上,我们就会比其他国家晚一步,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母亲对孩子的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在就业方面,社会应吸收更多的女性就业,尤其是女大学生。国家可以对吸收女性就业的企业和单位实行一些政策倾斜,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等措施。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知识经济使得教育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国家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法律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了应当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的实然权利是国家、社会、家庭、包括妇女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对妇女团结,民族繁荣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等:《教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2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

3 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__年版。

456顾玲 张目 黄会清:《同享明媚阳光党关注贫困农村义务教育》,《党建》,20__年第5期。

7陈海松 黄玉兰:《论少数民族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版。

8刘尧:《中国西部基础教育发展观》,20__年3月。

文学少女篇6

关键词: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访谈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182-02

用口述史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这在国内外都早已有之。在中国有《论语》,在国外则如《荷马史诗》等。现代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率先开展。它不仅因为个人史、社会史等微观史学的兴起而诞生,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访谈进行资料收集的研究比以往更方便。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研究者就已经对重要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使用口述历史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20世纪80年代,中国口述史初具规模,开始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口述史学研究。新世纪以来,口述历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1],其中比较有成就的当属抗战口述史、知青口述史以及女性主义口述史等[2]。

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女性问题日益增多。而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则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术思想传入后,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觉醒 [3]。英国保尔・汤普逊认为:“口述史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或许就是它对家庭史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这使得历史学家对家庭史的研究得以深入到家庭内部中去。而妇女无疑是家庭中各种关系的结点,对妇女的口述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可见[4]。尤其近20年来,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以李小江教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妇女口述史丛书》为代表,还包括朱丹的《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宝贵敏的《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卢小飞的《的女儿――60年60人口述实录》、刘云,杨霞,张玉霞的《我们成长在那个年代――建国初期新疆各族妇女成长口述》、赵明湄的《80后摩梭女达布口述生活史》、定宜庄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杨恩洪的《藏族妇女口述史》、吕铁力的《生育人生》和张晓的《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等专著。

一、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的特殊性

近年来,对妇女口述史的研究已然不少,在诸多的妇女口述史研究当中,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自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

定宜庄在《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这本书中认为,满族这个民族还在,但残存在这些老人记忆中的、这个民族在一个已逝时代的生活、文化和观念,都在随着这些老人的离去而迅速消失,而且将一去不返,永远无法再回忆、再复制。这便是这本小书取名为“最后的记忆”的原因[5]。对满族的口述研究,是一种新的角度和方向。这种角度和方向主要体现在满族的特殊性上。第一,近代以来满族的命运跌宕起伏,这是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所没有经历过的。它从统治阶级的高贵身份到被迫从事各种不光彩的低下职业,再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平等的社会地位,正是一个从“天翻地覆”到“死而复生”的过程。第二,由于满族曾经是统治阶级,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对满族的口述研究,可以补充和印证这些官方文献[5]。第三,由于长期频繁地接触汉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满族人“汉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关于满族自身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散,这也使得满族口述的研究十分的重要与珍贵[5]。

杨恩洪的《藏族妇女口述史》认为,藏族妇女在中国历史社会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学术界对于藏族妇女的研究却十分之少。这一方面自然是由于传统的历史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妇女,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妇女研究也非常之少,妇女史的研究在中国尚是一个待发展与丰富的学科。藏族妇女的特殊性就在于藏族处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文化氛围中,较好地保留了传统习俗与文化。其次,在和平解放之后,的妇女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同时经历了传统与现代双重社会的藏族妇女,她们的社会地位与社会生活的变化非常具有代表性[6]。

张晓在《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一书中,选择西江苗族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原因在于三方面:第一,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比较大的族群,黔东南是中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西江是最大的苗寨之一,所以著者选择的对象十分具有代表性。第二,西江地区苗族的原生文化和外来的汉文化不断的碰撞与交融,造成了西江苗族文化的多元体系[7]。第三,著者张晓本身便深受苗族文化影响。对于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较为熟悉,可以更深入地解读这一地区妇女的心态与社会生活状况[7]。

朱丹的《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认为,畲族妇女的口述史研究的特殊性在于:一是畲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所有文化的传承以实物和口述为主。二是畲族在今天的文化大潮下,很多本民族的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必需予以抢救。三是畲族是我国东部唯一一个原住少数民族,研究畲族历史对于了解东南社会的发展脉络十分有利。四是关于畲族的研究近代以来著述颇丰,形成了大量的相关资料[8]。这对于畲族口述史的研究十分有利。

在《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这本书中,宝贵敏提出蒙古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曾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整个民族都带有浓重的历史情节与沧桑感。而且,蒙古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当中为数不多的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最后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访谈了几位蒙古族男性,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母亲和亲人的时候,说话的方式、表情、含义,都与妇女自身的叙述大为不同。可视为妇女口述史的一个新的角度与方向[9]。

二、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访谈的主题

由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与习俗,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所以学者们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少数民族妇女进行研究。总的来说,主要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状况、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定宜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的访谈主题主要有三点:第一是满族的集体记忆是否在经历了长时间与汉民族的接触以及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之后依然存在。第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以及与其他族的人尤其是汉族人相互之间的交流情况。第三是辛亥革命以后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经历[5]。《藏族妇女口述史》的访谈所遵循的主题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藏族妇女在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当中,藏族妇女历史地位的变化。主要是在现代社会当中,藏族妇女所从事的各种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以及她们政治地位的提高。其二,对藏族传统社会当中独特婚姻形态的关注。这一方面虽然相较于前者来说有所不足,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藏族的多妻多夫,尤其是一妻多夫的情况。在访谈的主题与主体的选择上,吕铁力选择了中国境内从北到南的几个少数民族为代表,有鄂伦春族、瑶族、壮族、毛南族四个民族,主要围绕生育反映了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她们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她们所从事的劳动与职业等。基本上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妇女生活的苦难情况[10]。《西江苗族D女口述史研究》主要通过对苗族妇女的男女关系以及妇女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等方面的访谈,对西江苗族妇女的人生命运和文化创造,以及文化对妇女的塑造和制约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7]。对于这种关系的研究,同样是放在20世纪背景下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与交流当中[7]。

三、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访谈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少数民族妇女进行口述访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少。在选取访谈对象方面,注意到访谈对象的广泛性、多样性,使得访谈对象具有代表性的意义[5]。杨恩洪在《藏族妇女口述史》中提出,受条件及经费的局限,调查的范围只能限于中国境内的藏区,不能完全囊括藏族妇女。对于藏族妇女其他社会方面的贡献则没有进行访谈。其次,在受访对象上,主要还是以年老的相对有文化的藏族贵族妇女居多,覆盖面不够宽广。最后,由于进行访谈的是在文化方面有自身特色的藏族妇女,故而在这之前,需要对藏族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做一些了解,否则调查无法深入理解所访谈的对象。在访谈技巧方面,张晓则认为一方面需要访谈者保持研究者心态的同时深入体验被访谈人的生活,一方面访谈者需要与被访谈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注意访谈技巧,尊重其意愿并对其负责[7]。李小江认为,访谈需要从个人的、零碎的口述材料当中发现整体特征的、典型的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11]。在具体的研究类型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做有关“事件”的口述史的时候,必须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女性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王宇英.当代中国口述史:为何与何为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李向平,魏扬波.口述史研究方法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丁苏红.女学者――女性研究及其口述文本 [D].济南:山东大学,2008.

[4][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M]. 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5]定宜庄.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 [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杨恩洪.藏族妇女口述史 [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7]张晓.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8]朱丹.畲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9]宝贵敏.额吉河――17位蒙古族妇女的口述历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文学少女篇7

摘 要 美国女足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女足水平的好坏与青少年的竞赛体系有直接关联,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推动青少年的竞赛体系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女足的持续发展,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女足竞技能力的提高和进步。

关键词 美国女足 青少年 竞赛体系

美国足协清楚的认识到:良好和科学的训练是提高球员竞技能力的最佳保证。美国青少年女足的训练体系是以学校为依托,进行大学――高中――小学为链条的训练培训模式。

美国女足球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这与中国女足身份完全不一样。美国女足球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而且对于女足球员来说,学校也没有给她们任何的优待和照顾,与普通的学生一起接受文化课的学习。并且青少年女足球员要想进去大学继续深造的话,不仅要在竞技水平上过关,更要在文化课成绩上通过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才有资格和机会进入大学。如果青年女足球员想要申请进入NCAA大学体育奖学金的话,必须通过ACT(Amerie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或SAT(Scholastic Aptitude 学习能力倾向考试)。进入大学后实行的是学分制,与中国的大学基本类似,课程由其本人来选择。但是每学期必须要达到12学分以上,每学年要达到24学分以上,而且平均成绩不得低于2.0分,满分是4.0分。如果没有达到以上两个任意一个条件的话,球员在下赛季就没有资格参加训练和比赛。必须达到标准之后球员才有资格继续在学校参加训练。因此,从文化课老师、专业课教练以及球员本身,都是以文化课学习为核心和前提,不难发现美国大学非常重视球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反观中国足球的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从竞赛来看,美国女足包括三级竞赛。分别是美国女足大联盟、美国女子联盟和美国女足业余联盟。美国女足大联盟是世界所有球员的梦想联赛,也是世界女子联赛开展最好,最早的女足联赛,吸引了众多世界女足明星球员加入。而美国女子联盟是美国开展时间最长的联赛(1994年开赛),其主要目标是为女足大联盟输送优秀球员。在女子联盟中也有一些美国大学生参加,有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参加。从1994年到现在,女子联盟为女足大联盟输送了众多优秀球员。第三级就是美国女足业余联盟。女足业余联盟包括了很多地区性的业余联盟。其中以女子超级足球联盟(WPSL)最为出名,它是美国西部的一个地区性业余联盟,在2008年,WPSL有1727名女足运动员。该地区的最初阵容包括女子联盟的太平洋沿岸各球队和加州的其他几个业余球队。在成功举办了几个赛季后,WPSL希望帮助许多大学球员进军美国职业足球,女足大联盟各俱乐部的许多球员最初就是从WPSL招来的。在美国,由于男子运动员对橄榄球、棒球、冰球和篮球较为热衷,因此管理部门把大量的资金都流向了这些项目;而女子运动员因为热衷于足球项目,所以管理部门把大部分资金全投入到了女足各级别联赛和训练比赛上,因此,美国女足有充分的资金做保障,不管是高级别还是低级别的联赛都从中受益。

美国女足如果按级别分的话,大学生女足分属NCAA、NAIA、NJCAA三个组织,美国的大学也培养了像米亚哈姆和莉莉等超级巨星,在参加2007年世界杯的美国队中,就有7人来自UNC(北卡罗纳大学)。每年小学到大学会进行各项奖项的评选,按地域,会评出中部、东部、西部、南部的全明星一、二、三队运动员,按级别,在大学的三级竞赛中,每级会评选出全明星一队、二队、三队的运动员(在NCAA内部的三级竞赛中,也会评选出全明星一队、二队、三队),中学则按U-16、U-17两个年龄组评出前18名运动员。

由于美国高校女足的训练和比赛非常辛苦,为了解决学习和训练比赛之间的矛盾,大部分的美国高校女足队员都采用延长学习年限来保证自己学业的完成。因为美国高校规定,女足队员只能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进行训练和比赛,一旦她们毕业就不能再参加训练。除此之外,为了帮助女足运动员在训练强度大、比赛多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学业标准,大学都投入专门的资金和人员为学生运动员提供学习咨询,安排课外辅导老师,以降低淘汰率。美国绝大部分女足运动员都经过这种正规的大学或高中教育。

总之,美国青少年女足每年比赛的形式多样化,而且比赛场次多,达到了锻炼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目标。而且美国女足不仅发展青少年的竞技能力、更看重青少年文化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文学少女篇8

论文关键词 广西 少数民族女性犯罪 少数民族女犯

一、问题的提出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重要民族,另有25个民族成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在全部犯罪总数中所占比例一直较小,犯罪率一直远远低于男性。但是,对广西某女子监狱2003至2012年十年间在押少数民族女犯的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女性犯罪日趋严重。因此,对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做纵向研究和比较研究,分析其特征是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基础。

二、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特征分析

(一)民族构成

2003年至2012年在押广西少数民族女犯民族构成调查表明:第一,少数民族女犯的民族成分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京族、回族、毛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畲族、藏族和其他民族,其他民族主要指与广西接壤的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其中除了仡佬族以外的世居少数民族都有分布。第二,少数民族女犯约占年度女犯总数的36%至37%。第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的女性犯罪占少数民族女性犯罪总数的99%以上,其中壮族女性犯罪在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犯约占年度总数的30%,占少数民族女犯年度总数的82%至84%之间。第四,除了壮族以外,广西少数民族女犯的民族成分主要集中于瑶族、苗族、侗族和仫佬族,其余少数民族女性犯罪零散分布,所占比例极低。第五,在瑶族、苗族、侗族和仫佬族四个少数民族中,以瑶族女性犯罪所占比例最高,大约占广西女性犯罪总数的3%,占少数民族女犯的6%至8%左右。

(二)犯罪数量

2003至2012年十年来,从在押女犯的绝对数量上看,十年间增长了14%。其间汉族女犯增长了8%。少数民族女犯增长了27%。比较之下,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绝对数量增加速度快于汉族女性。这与广西总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增加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数据显示,尽管在某些年份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数量略有下降,但是总趋势呈波浪状起伏上升。其次从相对数量上看,广西汉族女性犯罪占广西女性犯罪总量的63%至65%,少数民族女性犯罪数量占35%至37%,这些比例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说明少数民族女性犯罪数量处于增长过程之中。

(三)犯罪类型结构

根据侵害的法益和行为性质的不同,犯罪可以被划分为财产型、暴力型、涉毒型、淫欲型和其他型五个类型。其中财产型犯罪主要包括侵害财物所有权的犯罪。暴力型犯罪主要指行为具有暴力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伤害和抢劫。涉毒型犯罪指与毒品有关的犯罪。淫欲型犯罪指与卖淫嫖娼有关的犯罪。其他型犯罪则是指上述类型未包括的其他犯罪。

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所涉及的罪名范围扩大。而且无论是哪个种犯罪类型,其绝对数量都是上升的。2003至2012年十年间,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的财产型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处于缓慢上升趋势,2003年的28.35%上升为2012年的31.5%,上升了3.15个百分点。暴力型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从2003年的41.35%下降到2012年的33.4%,下降趋势明显,犯罪高峰是2004年的43.77%。在这一犯罪类型中,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三者所占的比例在93%至97%之间,且呈总体下降趋势。其中故意杀人罪所占比例最高,为52%至57%之间,在暴力型犯罪中所占的比例由2003年的57.02%下降到2012年的53.45%,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暴力性十分严重。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的涉毒型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则是由2003的22.56%上升至2012年的29.75%,值得注意的是,2003至2007年上升趋势明显,但2008至2012年其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在30%左右波动,该数据不仅揭示广西少数民族女性涉毒犯罪与广西是毒品犯罪过境通道高度相关,还提示自2008年起广西毒品犯罪得到初步控制。淫欲型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在3%至4%之间,变化幅度不大。其他型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较小。

就各个犯罪类型占犯罪总数的比例而言,2003至2010年所占的比例排第一位的是暴力型犯罪,财产型其次。自2011年起,财产型犯罪的比例才超过暴力型犯罪的比例。我国其他省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女性财产型犯罪一般占全部女性犯罪45%至50%左右,暴力型犯罪约占20%,淫欲型犯罪和其他型犯罪约占25%至30%。数据的不同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类型结构具有广西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汉族女性与少数民族女性在犯罪类型分布上不同:汉族女性财产型犯罪的比例一直高于少数民族女性,少数民族女性暴力型犯罪的比例一直高于汉族女性。这一现象与少数民族女性的经济地位、文化变迁密切相关。

(四)犯罪主体状况

犯罪主体状况包括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前科状况五个方面。

1.年龄结构

十年间,广西在押少数民族女犯的平均年龄分别介于34至37周岁之间,其中壮族女犯的平均年龄也是34至37周岁之间,在押少数民族女犯中年龄最大的是88岁。

结合发展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相关知识,广西在押少数民族女犯的年龄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年龄段。第一是14至25周岁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犯罪在绝对数量上呈上升状态,但该年龄段的犯罪占犯罪总量的比例如今呈下降态势,由2003年的23.59%下降到2012年的14.52%,总体的下降状态与我国其他研究所述的女性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不一致。第二是26至35周岁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在发展心理学上属于成年早期,在这一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女性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职责。2003年这一年龄段犯罪占总数的38.66%,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46.02%。第三是36至50周岁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处于成年中期,其犯罪占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比例由2003年的43.32%上升至2012年的51.27%。第五是56周岁以上年龄段,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的年龄构成,这一年龄段的女性属于老年人,该年龄段的女犯人数在十年内虽有所增加,但在每一年度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在6%左右。

根据广西少数民族女犯在五个年龄段的分布,在14至25周岁和56周岁以上年龄段女犯所占比例不高,这说明青春期和更年期这些生理因素与犯罪之间并未呈现出某些学者所言的生理因素与女性犯罪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高峰年龄是36至50周岁,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独有的年龄特征用生理因素的作用无法解释,更多地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文化构成

文化构成指在总人口中具有各种文化教育水平的人数或所占的百分比,包括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大学(指大专以上)五类文化教育水平的人数或百分比。十年间广西在押女犯文化构成如下:第一,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少数民族犯罪女犯占少数民族女犯总数的百分比处于明显下降趋势。第二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和初中三类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女犯占少数民族女犯总数的比例很高,最高的是2003年的90.46%,最低的是2012年的81.36%,呈缓慢的下降趋势。广西汉族女犯中上述三类文化程度的女犯占女犯总数的比例最高的是2003年的81.69%,最低的是2012年的70.15%,也出现了下降趋势。二者相比,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数民族女犯的比例大约高于同类汉族女犯的比例10个百分点。这不仅说明少数民族女犯的文化程度低于汉族女犯,也说明文化程度与少数民族女性犯罪密切相关。第三,自2003年开始,在广西汉族女犯和少数民族女犯中一直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但是少数民族女犯极少,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3.婚姻状况

十年间广西少数民族女犯婚姻状况分析如下:首先是未婚状况,2003至2012年,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未婚女犯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由44.97%下降到26.85%。

其次是已婚状况,十年间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已婚女犯所占的比例由2003年的48.97%上升到2012年的55.4%。该数据说明,在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已婚的约占一半,揭示出结婚是改变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生活轨迹的重要社会因素。

其三是丧偶状况,自2003年至2012年,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丧偶女性所占的比例在3%至4%之间,不超过4%,而同类汉族女犯占汉族女犯总数的1%至2%。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女性进行访谈,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女犯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家族中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家务和农业劳动,但地位低下,收入由丈夫支配,依附于丈夫而存在,如果丈夫去世,那么会因丧失经济来源而陷于贫困,或者因财产分配问题与家族成员积怨,成为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的导火线。由此可见,丧偶这一社会因素对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影响比对汉族女性犯罪的影响大。

其四是离异状况,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离异的女性所占的比例增长较快,由2003年的2.45%上升到2012年的12.62%,这说明离异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离异使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稳定性下降,使犯罪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4.职业构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很多少数民族女性仍然局限于家庭的狭小范围内。根据统计分析,少数民族女犯的职业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第一,广西少数民族女犯的职业分布出现多样化的特征,社会各阶层的职业均有分布,包括农民、家庭妇女、下岗工人、无业人员、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等。这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增加,社会性别角色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同时犯罪的机会和条件也增加了。

第二,在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农民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十年间增幅达1.6倍。而且职业为农民的少数民族女犯占全体少数民族女犯的比例最高,十年中的任何一年度都超过60%。但是,职业为农民的少数民族女犯占全体少数民族女犯的比例处于缓慢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67.01%下降到2012年的50.22%。与此相比,广西汉族女犯中农民所占比例最高,但是历年所占比例均未超过50%,这说明农民所对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关系较密切。另一方面,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农民所占比例高于汉族女犯所占的比例,大约高17至20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这一职业所对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对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影响大于对广西汉族女性的影响,这恐怕只能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去解释。

第三,在广西少数民族女犯职业中所占比例排第二位的是无业者,1996至2005年的发展趋势是先下降再上升,即由2003年的18.3%上升至2012年的30.93%,壮族女犯的状况与此相同。无业在汉族女犯职业中所占比例也是第二位,但其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少数民族女犯的比例,大约高7至15个百分点。

第四,农民和无业者这两种职业的女性在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占了绝大多数,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所占比例在83%至89%之间徘徊。这说明农民和无业者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主要群体。一些社会地位较高、收入较稳定的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等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的极少,犯罪类型也大多与职业相关。

5.犯罪前科次数

据统计,2003至2012年十年间,广西少数民族女犯中,有前科的人数占总数的1%至3%,略低于汉族女犯5%左右的比例。而且,少数民族女犯中前科次数最多的是两次,而汉族的是三次。这说明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

(五)犯罪组织形式

据统计,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中,团伙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在21%至26%之间,变化幅度较小,而且尚未出现单纯由女性构成的团伙,不过民族特征是团伙分类的较为明显的标志。单独个人犯罪则占74%至79%。

(六)犯罪区域分布

犯罪区域分布与职业分布之间联系密切。据统计,广西少数民族女性犯罪主要分布在农村,比例在65%左右,城镇的比例约为35%。

文学少女篇9

摘 要 以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获得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的体测数据,揭示双方体质健康差异,根据问卷设计的问题找原因给建议,力争改善该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质健康 少数民族 汉族

近年来,频频传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的消息,但鲜有各个学校的相关研究,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高校,培养建设少数民族事业接班人是其追求的目标,因此,研究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有特殊意义。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参与体测的400人,少数民族男女各100人,汉族男女各100人。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询从中国知网和其他数字图书馆及指导教师处获得的相关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发放对象:随机选取体测学生。发放与回收:750份问卷两次发放,采用人盯人填写方式,回收统一整理,少数民族男女生有效问卷各100份,汉族男女生有效问卷各100份。

(三)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三、测试结果分析

(一)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通过身高和体重的相互关系――身高体重比来体现,根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1]可分为肥胖,超重,正常体重,营养不良,较低体重。

1.身高体重

身高体重比因人而异,人体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内脏的发育状况和人体充实度及营养状况[2]均可通过身高体重比来反映,因此,适宜的身体形态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意义重大。

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男女各100人,汉族男女各100人,本文以《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的分类标准将该校大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整理分类,数据显示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生处于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0%,30%,37%,5%,18%。女生各项所占比分别为9%,54%,34%,2%,1%。汉族大学生中,男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10%,36%,39%,4%,11%。女生各项所占比分别为8%,46%,37%,5%,4%。数据显示,该校大学生正常体重比例均没有过半,男生营养不良比例比女生高,肥胖比例超过10%。少数民族男、女中,男生正常体重比例比女生高,较低体重比例低于女生。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男生正常体重和较低体重比例低于汉族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高于汉族男生。少数民族女生较低体重比例高于汉族女生,二者营养不良比例相当,另外三项比例少数民族女生低于汉族女生。

(二)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参与体育活动所需的某方面能力,机能许多指标具有遗传特征,但某些指标通过后天训练可以改变,如肺活量和立定跳远。

1.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肺活量能较为真实的反映机体胸廓的发育程度、肺弹性、呼吸肌的力量及身体锻炼水平。肺活量受遗传影响较大,通过后天训练可以改善。

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生肺活量水平处于较差,差,标准,良好及优秀的比例分别为13%,27%,19%,24%,17%。女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14%,46%,23%,14%,3%。汉族学生中,男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6%,29%,34%,20%,11%。女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16%,43%,22%,18%,1%。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学生中,男生肺活量良好和优秀比例大大高于女生,差和标准比例低于女生,二者较差比例相当。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男生肺活量差和标准比例低于汉族男生,另三项比例高于汉族男生。少数民族女生肺活量较差和良好比例低于汉族女生,另三项比例高于汉族女生。

2.立定跳远

跳远时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与最大的速度,通过远度衡量下肢力量强弱。

数据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男生跳远成绩处于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比例分别为6%,20%,44%,30%。女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5%,12%,58%,25%。汉族学生中,男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7%,18%,47%,28%。女生各项所占比例分别为8%,14%,56%,22%。数据显示,女生跳远及格比例过半,不及格比例低于男生,整体水平比男生好。汉族女生跳远水平比少数民族女生好,汉族男生比少数民族男生好。

四、结论

整体而言,该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容乐观,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优于少数民族。

(一)男生身体形态比女生好,汉族男生身体形态好于少数民族男生,少数民族女生身体形态好于汉族女生。

(二)男生肺活量现状比女生好,汉族男生肺活量水平好于少数民族男生,少数民族女生与汉族女生肺活量水平相当。

(三)女生跳远及格比例过半,不及格比例低于男生,整体水平比男生好。汉族女生跳远水平比少数民族女生好,汉族男生比少数民族男生好。

五、建议

重视早餐,三餐按时吃饭,饮食结构合理。少喝酒少抽烟,睡眠时间充足,少熬夜,早睡早起,最好能午睡为身体充电,保持活力。每天最少锻炼一小时,运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与人为善,心善志坚。

参考文献:

[1]《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Z].

[2]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题研究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北京: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2.

文学少女篇10

在这春回大地、冰消雪融的美妙节令,在存在重要历史意义和事实意思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__周年行将降临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盛大地召开了留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__周年暨妇女工作总结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今天受表扬的先进群体和个人表现衷心的庆祝!向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妇女姐妹致以节日的慰劳!

从前的一年,全县各级妇女组织保持以邓小平实践和“三个代表”重要思维为领导,缭绕核心,服务大局,“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一直深入,城乡妇女工作兼顾推进,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常抓常新,妇女儿童工作有新冲破,两个规划实施工作逐渐推进,妇女维权工作向纵深拓展,首创了全县妇女工作的良好局势。方才,爱吾同道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了当真的总结,对今年的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我完整批准,盼望各乡镇、各部分认真抓好落实,抓出效果。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局势下的妇女工作再强调以下多少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断定的全面振兴集贤的开局之年。建设和谐集贤,增进三大文明和谐提高,离不开妇女工作的翻新和发展。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清形势,振奋精力,切实把妇女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抓好妇女工作是建设富饶集贤的需要。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妇女的真心付出和倾情贡献。客观地说,近年来,集贤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通过采取招商引资、政策服务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为广大妇女供给了宽松的就业发展环境,全县广大妇女在集贤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很大贡献,涌现出了一大量振兴集贤经济的妇女致富典型。但我们也依然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与先进妇女典型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三多三少”,就是不思进取的多,甘于进取的少;看摊守业的多,开辟立异的少;弱势妇女多,巾帼带头人少。因此,我们要以振兴集贤经济为已任,以自强自破为重点,发明新岗位,创造新事迹,创造新生涯,为建设充裕集贤再立新功。

二是抓好妇女工作是建设文化集贤的须要。

先进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近年来,我们制订并组织实行了《集贤县妇女儿童发展计划》,广大妇女在进步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踊跃的作用,出现出了学习之家、净美之家、美德之家、文明之家等各类先进典范,为推动文化集贤建设做出了重要奉献。然而,我们还要苏醒地意识到,广大妇女与建设先进文化要求相比,与集贤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当初:重男轻女的多,重女轻男的少;女童辍学的多,升入高中的少;半文盲的多,受过专业教育的少;现用现学的多,毕生学习的少。因此,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打造城市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进步广大妇女的文化素养,努力塑造健康、文化、向上的集贤新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