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比赛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4 12:07:15

田径比赛总结

田径比赛总结篇1

我队共有5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现在我就5名运动员的参赛情况作一简单的总结。他们是杨华、冯佳倩、王珏、徐萍、董炎冰。赛前我们对前几年的比赛成绩仔细研究,特别是何校长对各项目的研究与分析,从细从实分析,如去年比赛成绩优异的运动员,今年是继续参加本组别的比赛,还是已经升组了,如在本组别比赛中该运动员今年可能达到什么程度等多方面的探讨。在教育局王科;体育局陈局长,王科;学校房校长,何校长及教练员共同商讨下。杨华参加女子乙组的三项全能项目;冯佳倩、王珏参加女子乙组的跳高和三级跳远项目;徐萍参加男子丙组的跳高和跳远项目;董炎冰参加女子丙组的60米和跳远项目。

赛前,我校严格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体育局对业余体校运动员训练每天不多于2.5小时的规定,早晨半小时,下午两小时。我给他们5人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相结合,专项技术和比赛情况相结合。特别是董炎冰,徐萍跳远的助跑不够稳定,针对这一情况在助跑和踏跳的衔接上狠下工夫。经过一阶段的训练他们的情况很正常。

比赛中,我对他们的心理方面作好疏导工作。因而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本次比赛中本代表队共收获7金9银。本组共五名队员参加十项比赛,共获得4金5银。他们是:冯佳倩四月份测试赛三级跳远成绩11米,本次比赛成绩11.41米,获全省第二名,四月份测试赛跳高成绩1.40米,本次比赛成绩跳高1.56米,获全省第二名。杨华全能第二名,她完全有可能获得全能冠军,主要是100米没有跑出自己应有的成绩。全能比赛分两组,她在第一组比赛,以为自己跑第一就行了。另外,我以往从未安排队员参加全能比赛。作为教练员对全能比赛的技战术指导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自己对全能比赛方面的业务知识。王珏跳高第一名,成绩1.65米;三级跳远第一名,成绩11.58米。董炎冰60米第一名,成绩8秒59;跳远第一名,成绩5.06米。徐萍跳远5.10米,获得第二名。这个成绩相对他们来说是可以的。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对今后的训练思路如下:

(1)本人是高中毕业进入体院学习的,没有经过专业运动员生涯,因而本人要加快教练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

(2)进一步利用好武进区教育局、体育局给予我校的招生优惠政策,选好优秀苗子,打好扎实基础,练好人才,出好人才。为体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田径比赛总结篇2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task, content and process of school sports meeting, with the help of ASP and SQL SERVER technology, the system constructs th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realiz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meeting management, improves the management level, optimizes data storage,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data analysis and query, and reduces the error rate.

关键词: 运动会;信息系统;WEB

Key words: sports meeting;information system;WEB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81-02

0 引言

我院的田径运动会管理一直采用手工操作,处理起来费时费力,并且数据量大,易出错,同时数据不便于保存、分析、查询和统计,不利于科学有效的管理。

本系统通过B/S系统架构实现网上报名、自动分组分道次、生成秩序册、运动员检录、比赛成绩录入、生成决赛名单、参赛队积分排名计算、各种信息的实时查询。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对运动会进行管理。

1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高我院田径运动会的管理水平、优化数据保存、提高数据分析查询效率、降低差错率,并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体为:①界面友好,操作简单。②灵活的竞赛规程设置。③实现各参赛队网上报名。④自动生成比赛秩序册。⑤按实际工作流程实施运动会管理。⑥按不同的用户群划分权限,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整体功能如图1所示。

①系统设置。主要对运动会工作人员用户的设置,如检录员、总裁判长、径赛裁判和田赛裁判用户设置。②运动会设置。主要提供对运动会竞赛规程各种设置。③网上报名。实现各参赛队进行网上报名、自动编排和生成比赛秩序册。④运动会实施。主要实现运动会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⑤信息查询。主要根据运动员、参赛队及工作人员相应的角色,提供实时方便的比赛日程和进程、决赛名单、比赛成绩、名次与排名等信息查询。

2.2 系统角色功能和权限设计 系统各角色功能和权限如表1所示。

3 系统实现

3.1 系统登录 系统根据权限和功能将用户分为四个角色参赛队、工作人员、运动员和访客实现登录。系统登录界面如图2所示。

3.2 运动会设置 系统采用向导方式,在报名前由总裁判长按以下顺序进行运动会设置:①项目属性。具体包含比赛项目名称、田赛、径赛、单项否、限报人数等内容。②参赛队分组。如教工组、学生组等。③比赛项目设置。具体包含参赛队组、男女组、项目名称、预赛、决赛等内容。④参赛队设置。设置参加运动会的参赛队信息,如队名、组别、登录系统的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等。

3.3 网上报名 各参赛队领队参赛队身份登录系统,填写报名表,进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界面如图3所示。报名表提交时,系统根据设置进行参赛队限报人数和个人限报项目数审核,审核未通过时,根据相应的提示信息修改后重新提交。

总裁判长在报名过程中,可对报名情况进行管理,也可将提交后的报名表踢回重报。

系统在所有参赛队报名结束后,可对各项目参赛运动员进行随机分组排道次(径赛)或排顺序(田赛)。随后,总裁判长根据各项目比赛场地情况、分组情况、报名的人数及比赛耗时等情况进行赛程安排设置。同时,自动生成田径运动会秩序册,并实现导出到Word或Excel文件中。如图4所示。

3.4 运动会实施管理 运动会实施时,检录员根据赛程进行运动员检录。检录界面如图5所示。根据检录和比赛情况,径赛和田赛裁判分别对相应比赛结果进行成绩录入、决赛编排、成绩排名操作。系统根据比赛结果实时统计各参赛的总积分和排名。径赛和田赛裁判不能对未经检录的运动员进行相应操作。

3.5 信息查询 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群,设置相应的比赛项目、时间、进程、决赛名单、比赛结果、参赛队和运动员的成绩和积分查询权限。

4 结束语

系统在对“三项全能”和“五项全能”这类积分赛的项目考虑不足,不能根据成绩自动计算积分,在进一步研究中,应解决该问题。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应加强对操作者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田径协会审定.田径竞赛规则[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赵丽萍.田径竞赛新旧规则对比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4(02).

[3]席军林,孟丹.基于Web的通用运动会管理系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01).

[4]袁东锋,吴玉中.NET平台的田径运动会编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5]聂真新.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6]贾美倩.基于Web的高校田径运动会管理系统的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2).

田径比赛总结篇3

关键词:中国田径;成绩预测,备战目标对策;2008年奥运会

中图分类号:G82/20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408-03

作为奥运会金牌第一大户的田径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能否有新突破,作为奥运会金牌第一大户的中国田径如何去实现“119”工程,怎么为2008年奥运会作出较大的贡献就成了每一位中国田径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中国在世界田径重大赛事中成绩的演变过程这一切入点入手,预测北京奥运会田径成绩走势,分析中国田径实力,提供实现“奥运战略”对策与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 中国和世界各单项前10名20年来田径成绩;2) 中国参加国际大赛田径成绩与名次。

1.2研究方法

1.2.1比较法

1) 将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成绩进行纵向比较;2) 将中国国内成绩与中国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田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3) 对中国和世界男女各单项优秀田径运动员历年来前10名的平均成绩演变(平均成绩、定基和环比增长幅度)进行统计。

1.2.2预测法采用动态分析预测方法,2008年奥运会及2008奥运会年中国田径单项成绩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2.3逻辑归纳法

1) 对中国田径成绩整体的发展特征进行剖析;2) 对中国目前的田径项目的状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分析;3) 为中国田径2008年奥运备战、突破及可持续发展及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田径实力呈现止跌启稳、个别突破的趋势

2.1.1中国与主要竞争对手奥运成绩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见,中国虽然在27届奥运会上金牌超过了俄罗斯,并逼近了美国,在田径却远落后于这两个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在田径上已经开有崛起的势头,中国的优势项目与俄罗斯强项冲突,无疑会增加中国田径在北京奥运会夺牌的难度。

2.1.2中国田径在奥运会上具体表现自1984年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共参加了6届奥运田径比赛(表2)。

剖析中国田径运动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发现:1) 从总体水平上90年代以后的中国田径竞技水平明显优于80年代。2) 中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经历了男子领先、男女相当、到女子领先、男女相当的演变过程。在第23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中国男选手取得了21分,而女子选手仅得7分;而进入90年代,特别是第26届奥运会中国田径队获41分,而男子选手得0分(即中国没有男子运动员进入奥运会田径决赛前8名);第27届奥运会(悉尼)中国田径队男子更是全军覆没,女子也全面滑坡;3) 中国的优势田径项目经历了由男子跳跃向女子铅球、竞走、中长跑和男子高栏的转变。但目前女子铅球后继乏人,女子竞走技术等不到国际认可的尴尬局面。4) 整体实力不强, 能向奖牌发起冲击的项目不多,目前能向奥运金牌发起冲击的仅剩男子110 m栏和女子中长跑。5) 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的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这种现象在2000年奥运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参赛26人中,除50公里竞走2人和李季外,其余23人均未发挥出水平。雅典奥运会中国田径队共有52人参加了31个项目的比赛,是历届奥运会人数最多的。但有28人在比赛中成绩低于平时水平,占总人数的54%。正常发挥的只有14人,占27%。赛出个人最好成绩的只有4人,占7.9%。6) 阴盛阳衰仍然存在。中国自1984年参加奥运会以来,共在田径比赛中获得5枚金牌。除刘翔男子110 m栏外,另外4枚均出自女子长跑和竞走。

2.1.3中国在历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的具体表现在第3届世锦赛上,中国夺得2金在内的奖牌4枚,第4届夺得4金在内的奖牌8枚,金牌数、奖牌数均居第2位,可是到了第5届世锦赛,中国代表团却令人遗憾地留下了金牌为零、奖牌为1的低谷记录。在第六届世锦赛上,中国代表团所得总分(34)多于上届(25),可惜一枚奖牌未获,中国田径已在世界上跌入三、四流。虽然在中国在女子竞走项目上夺得1金1银,但仍然止不住中国整体下滑的态势。在第八届世锦赛上更是表现的大失水准,不仅一枚奖牌未获,进入前8名人数也是历史最低,反映出中国田径的低迷状态。另外,通过统计发现,中国田径从第五届世锦赛后,往往依靠女子半边天打天下。中国女子田径运动部分项目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体水平明显高于男子,而男子由于朱建华的退役,其整体水平现在只能在亚洲徘徊。这种结果与中国田径代表团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十分吻合。

从2003年巴黎世锦赛以后,中国田径开始有所起色,不少选手冲进决赛,比上届锦标赛大有进步。但8名竞走选手有5人被罚下,暴露出青黄不接、技术落后的问题。在2005年,在第十届世锦赛上总成绩与上届世锦赛相比有较大提高,但我们注意到参加赫尔辛基世锦赛的中国田径选手,代表了国内田径各个项目的最高水平,以他们在国内比赛创造的成绩,不少人可以进入世锦赛前8名甚至冲击奖牌,但是不少人发挥失常,中国竞走更是全军覆没,全运与奥运冲突问题再次凸显。在2007年田径世锦赛上,中国田径终于有所突破,部分项目的优势呈现集团化,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让国人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田径的表现充满期待,但这次比赛也暴露了中国队员发挥不稳定的老毛病,特别是赛前被寄予厚望的项目竞走项目尤为明显。

2.2中国和世界2008年奥运会田径成绩预测预测工作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当人们对系统未来的发展状况有科学的预见时,才能做到方向明、目标准、政策有效。作者在2001年曾对2004年奥运会田径成绩进行过预测,准确率在75%以上,因此本文在吸收了近几年成绩后对2008年奥运会第一名成绩以及奥运会年(2008年)中国田径第一名成绩进行修订预测,以提供决策部门、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预测模型的确立,即计算中国和世界田径各单项成绩发展过程的逐年递进系数。

Fj=(Z-W)/Z*100%

Ft=(W-Z)/Z*100%

Fj计算径赛项目的递进系数,Ft计算田赛项目的递进系数

Z:前一年的平均成绩W:当年的平均成绩

用上述公式计算出中国和世界田径项目逐年最高成绩的递进系数。递进系数的优点:首先,可以反映各项目逐年、各阶段和全过程的增长速度,信息量大;其次,去掉各单项量纲,不同项目均具有可比性;最后,数据直观、简明,便于使用。

1) 根据对中国和世界逐年递进系数的统计,田径各个项目的特点(开始时间的早晚、规则改变的年限、器材的演变等),作了区别对待处理。

2) 对中国和世界成绩递进系数进行统计,对2008年奥运会成绩进行预测计算。

Yj=A-A*FjYt=A+A*Ft

Yj:预测竞赛成绩Yt::预测田赛成绩 A:当年成绩

根据预测结果,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有望在约10个项目上进入前八名,其中男子3项,女子7项以上。它们分别是男子:110 m栏、跳高和跳远;女子:链球、1 500 m、100 m栏、400 m栏、马拉松、跳远、铅球和铁饼。另外由于竞走裁判主观因素比较大,在此没有进行专门分析。

根据我们的预测发现,中国田径管理中心所制定的2008奥运目标基本相符,也就是说中国田径管理中心制定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但综观中国田径所参加一系列国内外大赛所反映出的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国田径的奥运备战目标的实现。

2.3中国田径备战北京奥运对策

2.3.1备战2008奥运目标总的目标是:在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2以上块金牌、3~5块奖牌、5~7人进入前8名。

2.3.2田径项目备战主要对策

2.3.2.1搞好项目布局,选准突破口,为2008年奥运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项目布局要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

把能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世界级大赛上争取奖牌的项目称之为一类项目,给以重点扶持。

拟定以下项目为一类项目:(近几届获得奥运会、世锦赛奖牌)

女子――20 km竞走、女子5 000 m、女子10 000 m、女子链球、女子撑竿跳高、女子马拉松、女子跳远、女子3 000 m障碍(新增项目)

男子――110 m栏、50 km竞走

2.3.2.2攻坚计划与攀登计划并举(1) 为国家队提供保障。国家队是一面旗帜。虽然三级训练网已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队伍仍然要组织在一起,并给予各方面的保障。

国家队应实行岗位责任制,主教练通过竞聘上岗,国家队队员应按照年度积分排名选出,通过改革,使国家队由以前高高在上、能进不能出的僵化体制,变为来自于省市队又高出于省市队,以完成国家任务为使命的能进能出的机制灵活的新型管理体制。

(2) 培养选拔国家二队。选拔甩发展前途的优秀青年运动员组成国家二队,通过国家选拔与省市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全国优秀苗子参加训练营。

2.3.2.3加强对外交流我国应继续加强与有优势项目的国家进行交流,选送高水平的教练员和有天赋的选手到国外训练,加大选派运动员出国参赛的力度,进行实战锻炼。聘请国外知名教练对我国教练进行短期培训,更新训练观念与世界训练方法接轨。如短距离径赛项目就“请近来、走出去”与美国进行了交流,虽然效果没有立竿见影,但相信其影响是深远的。另外,中国还可以加强与传统田径强国俄罗斯加强田赛项目、非洲选手中长距离的交流,让教练员深入都该国训练队伍中,现场观摩、现场学习,把别人的先进经验真正的领悟、消化。

2.3.2.4向科研要成绩刘翔的崛起,不仅说明孙海平教练员的高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科研的重要性,因此应及时总结刘翔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它项目推广和辐射。

2.3.2.5建设多个能满足不同训练需要的训练基地在2008年奥运会前,力争在中国建设数个象北京体育大学一样的可供田径项目备战世界大赛需要的、集训练、科研、恢复、后勤保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训练基地。

2.3.2.6加强反兴奋剂的力度和教育应出台可行性的硬措施,从根上铲除兴奋剂,让训练回归到科学的训练道路上来。

3结论

1) 从总体水平上讲,90年代的中国田径竞技水平优于80年代,2000年后成绩开始有所起色,整体水平落后于美国、俄罗斯和非洲一些田径强国。

2) 中国的优势田径项目经历了由男子跳跃和女子投掷、竞走、中长跑向男子高栏、女子中长跑、女子链球的转变,竞走水平很高但技术不稳定,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

3) 中国田径阴盛阳衰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男子国际赛场基本上靠刘翔一人支撑。

4) 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大部分中国田径运动员一般发挥不出应有水平,一时难以找到合理解决办法。

5) 中国田径目前整体发展形式看好,特别是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优势,以竞走为突破口,理论上说可以完成2008年田径金牌任务。

6) 中国田径管理层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中国传统和优势田径项目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一个运动员维系一个项目命运(如男子跳高朱建华、男子110米栏刘翔、女子撑杆跳高等),对中国田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持谨慎乐观。

参考文献:

[1] 李春雷.中国田径发展规律及未来成绩预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6):54-56.

[2] 李春雷.从世界三大赛和全运会看我国田径实力及努力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86-88.

田径比赛总结篇4

关键词 世界田径锦标赛 田坛格局的演变 区域特征

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经过9天的激烈角逐,47枚金牌各归其主,美、俄“双霸”变为美、牙、肯、俄“四强”争霸格局。中国队派出32名运动员共参加15个项目,获得1金1银2铜,位于奖牌榜第13位,总积分51分,位居积分榜第十位,这是继1993年斯图加特世锦赛之后,中国田径队16年来成绩最好的一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前3名所在国家地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资讯网、新浪体育网以及田麦久《运动训练学》中相关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收集整理了德国柏林世锦赛的竞赛成绩。

2.数理统计法。运用ABC数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德国柏林世界锦标赛141枚奖牌得主所在的国家以及其地区区域特征。

3.比较分析法。对金、银、铜牌获奖者所在国家和大洲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德国柏林田径锦标赛男子获奖的情况分析

在男子速度性项目上北美洲是传统强队,美国和牙买加是北美洲强有力的后盾,在各种大赛上争金夺银的总是他们。在北美洲这样强有力的对手下欧洲就显的不那么强势了。北美洲和欧洲联手让其他地区颗粒无收。

在快速力量性上面除南美洲外其他地区均有获,但欧洲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无人能动摇。耐力性上非洲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它们占据了半边江山,其他地区分布的比较平均。

(二)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获奖的情况分析

在速度性上北美洲的女子比男子还要厉害,拿下了90%以上的奖牌。让其他地区几乎是颗粒未收。快速力量性在传统强队欧洲的带领下,除南美洲和非洲外都有所收获,但欧洲的霸主地位还是无人能动摇。耐力性上则是万花齐开,前面3名的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南美洲和大洋洲落后世界水平还是比较大。

(三)德国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国代表队获奖的情况分析

中国代表对32名运动员在15个项目上获得了1金1银2铜,列奖牌榜第13位、总分榜第10位,奖牌成绩是近8届世锦赛最佳。特别是在女子马拉松比赛中,中国21岁小将白雪以2小时25分15秒夺得金牌,取得了中国马拉松在世锦赛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这也是中国选手在本次世锦赛上的第一枚金牌,也是唯一一枚金牌。

此届世锦赛上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了,但从总体成绩来看中国还是处于落后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田径人才的培养,要给运动员多走出国门多参赛,提高队员比赛能力。提高教练员科学合理训练的能力,培养教练员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多引进国外高水平教练。找到突破口,狠抓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组建高水平的科学训练基地。体育科技创新要和田径训练一体化,不要理论和实际分开了。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就现在是世界田径水平来看,已形成北美洲、欧洲、非洲“三国鼎立”的时代特征。

(二) 北美洲实力超群,不仅仅是在一些项目上有尖端的运动员,而且还具备竞争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田径比赛总结篇5

关键词:田径运动 人才培养 体育竞技

一、田径运动的简介

田径运动是体育竞技运动当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主要分为田赛和径赛两大类。其中田赛主要是指以高度和距离长度计算成绩的跳跃类以及投掷类项目,例如跳高、跳远、撑杆跳、铁饼、标枪以及链球等;径赛主要是指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类以及跑步类的项目,例如竞走、跨栏、接力、马拉松以及中、短距离跑等。从田径运动的项目可以看出,它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占有是非重要的地位的,而且在各种大型赛事以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田径运动也是赢得奖牌数量较多的一个项目,由此可知无论是是从竞技水平以及观赏程度上来说,田径运动都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体育运动。

二、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田径管理体制不健全

田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制约田径运动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的田径管理体制是田径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田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以及制度的总称,是实现田径运动总体目标的组织保证。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项体育工作都是由政府包办。这样一来就行成了政府既是管理体育的主体,又是办理体育的主体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尤其是田径运动走向职业化的道路,从运动员的选拔、训练、比赛甚至与生活作息都有政府的介入,从而压制了社会各界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功能以及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田径训练水平不高

田径运动的训练水平是运动员取得佳绩的重要保证。在田径训练当中强调的是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的运用,通过合理的运动技战术将运动员的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便于发挥运动员的内在潜力。而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运动员掌握、提高以及完善这种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但是从实际训练的效果来分析,目前国内的一些省市区的基层训练指导员很难有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对运动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这些教练大都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直接进入到教练员的行列,这些退役的运动员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田径运动经历以及比赛经验,但是对于田径运动专业的理论知识、科学的运动规律、先进的训练方法以及运动学方面都缺乏深入研究,不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自然也就无法从本质上提升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三、促进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

我国要想从一个体育大国发展成为体育强国,就需要对各个体育项目进行群方位的发展和提高,使整体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其中尤以田径运动最为重要,以下就对促进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对策进行详细探讨:

(一)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科技含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应用,这其中也包括田径运动的训练工作。对于提高运动员训练科技含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分为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化训练现和对策的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对于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研究虽然在国内已经有所涉及,但大都局限于一些描述性的研究,真正具有实践性以及创新性研究并不多,所以需要向专项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的田径运动训练方面,应该进行科技的投入,能够从实际上帮助教练员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例如田径运动员的营养补充与体能恢复的问题、心理调节问题、关键性技术的掌握和改进等问题。通过运用现代高尖端科技从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到体能恢复,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以及田径远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结束后的体能反应。

(二)大力发展以赛代练的模式

以赛代练的培养模式就是将训练和比赛的有效结合在一起,让运动员通过比赛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以及调整。伴随着世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大型的比赛越来越密集,这对于运动员来说训练的时间就会相应的减少,这就使得一些运动员很难在如此密集的赛程中调整好自身的状态影响竞技水平的发挥,所以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提升田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需要对传统的训练方法进行革新。通过以赛代练的模式让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比赛节奏,将其视为专项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使运动员的田径水平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需要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让运动员不断地积累比赛经验强化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使我国的田径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综合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各项体育赛事在世界赛场上不断地取得优异的成绩,尤其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可体现,我国的体育事业呈现出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虽然面对如此蒸蒸日上的局面却需要认清形势、进行合理定位,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田径运动在个别项目上已经有所突破,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田径运动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所以要想提高我国的田径水平,就需要对当前整个田径运动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长远目标的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促使我国田径运动稳固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淑奇.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06期.

[2]沈丙妮.中国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李剑.中国田径运动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田径比赛总结篇6

关键词:田径运动;战术;竞赛规则

中图分类号:G8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123-04

The Tactical Annot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 Rules

PENG Jin-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 5001, Henan China)

Abstract: The track and field contest rules do not only decide the parameter and the frameof the contest, but simultaneously, it delimits the basic category of the desig n and choice of track and field tactics Based on definition of the generalizedcontest ru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actical limiting methods and the essenti al factors in the track and field contest rules with the basic tactics The stu dy shows that the contest rules include six ways and 18 essential factors limiti ng the track and field tactics The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sefactor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trackand field tactics.

Key words: track and field; tactic; competition rule

1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限制战术的基础

“规则是对行动方式的规定,它说明要实现目标应当如何去做。更明确地说,规则就是 一种要求按一定顺序采取一系列行动到达既定目标的说明,……;它只对人类有效,只有人 才违反规则、制定和修改规则”[1]。这表明规则具有如下作用:1)为有着既定能 力和 目标的社会共同体,萃取出一种均衡结果或结局;2)博弈者竞争中发生冲突的天然倾向, 会在规则的选择中得到大大缓解;3)规则的遵守不在于其有独立价值,而在于它提供了 有关结果之规范状态的信息。从上述有关规则的本质和作用看,规则自身所要体现和维护的 就是整体行动的有序性;同时,也告知那些参与互动关系的主体,所能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 的边界,从而使每个博弈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规定着竞赛发生的参数――得到参与者承认的行为,所使用的器材 ,解决分歧的办法,确定胜出的方式,等等。规则提供的比赛活动框架,使每个项目的竞争 在给定的规则之下展开。由于规则将在长期的连续博弈中有效,而其中的每个玩家的运气都 不太确定,因而他们也将在规则之下,对其行动进行更为有效的选择。

田径运动战术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目标定向下的能力结构调整(重建)和利用的行动 选择。无论采取何种战术,这一战术的总体目标必须符合规则的要求;否则将破坏规则的均 衡性,而得不到参与共同体的承认。从这个意义上讲,田径运动战术并非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而是必须在规则所规定的边界内设计和采用。对田径运动竞赛规则的战术学诠释,目的是 要解析规则对田径运动战术的限制方式和限制因素;从而在规则所允许的最大范围(甚至是 真空领域)内设计和选择战术,取得或防止对手取得最大比赛利益。

2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限制战术的方式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具有一般规则的所有特性,它不仅对训练和比赛起着指导作用,同时 也对田径运动战术起到限制作用。如田径竞赛规则第163条第2款[2]规定:运动员 挤撞或阻 挡别人从而妨碍其他运动员走或跑进时,应取消比赛资格。这条规则直接限制着超越战术的 运用,十运会1 500 m决赛中,刑慧娜超越王清的失败战例,很能说明这一点。再如田径竞 赛 规则第193条第1款规定:掷标枪时应握在把手处,从肩部或投掷臂上臂的上方掷出,不得抛 甩,不得采用非传统姿势进行投掷;运动员试投掷时,在标枪出手以前,身体不得完全转向 背对投掷弧。这一规则在技术层面上,对合理动作进行了特定规范;但在战术层面上,它又 限制了带有潜在安全隐患的加速方式和最后用力形式。上面两例说明,竞赛规则不仅对已有 的战术有限制作用,同时对可能带有潜在危险的战术限制性更强。那么,竞赛规则都有哪些 限制方式呢?

投稿日期:2010-06-03

作者简介:彭金洲,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 练学。要理解竞赛规则限制的方式,首先必须明白,这里所研究的规则并非单指国际田联制定 的《田径竞赛规则》。在对规则的研究基础上,笔者认为‘广义的竞赛规则’是一个规则系 。它包括:田径竞赛规则(即国际田联所制定的规则)、田径竞赛规程、田径竞赛日程等。 这三者的具有不同法定效力(法定效力的高低决定其对田径运动战术制约效力的高低),其 中,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具有最高的法定效力;田径竞赛规程要符合国际田联竞赛规则的精神 ;相比而言,竞赛日程的法定效力最低,它的制订必须遵从于国际田联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 。三者法定效力高低的,不仅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战术的选择和运用( 图1)。

图1 竞赛规则限制田径运动战术的方式和因素关系 对竞赛规则、竞赛规程和竞赛日程中有关限制战术因素进行解析可以发现,它们各自( 或共同)在某一方面限制着田径运动战术(见图1)。如田径竞赛规则对场地、器材和行为 认可方面规定的更为明显;而竞赛规程和竞赛日程,在时间要素方面规定的更为清晰等等。 这些由田径运动规则系衍生出来的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限制着田径运动战术。通过梳理, 我们将竞赛规则对田径运动战术的限制归纳为六种方式十八类因素。在限制战术的因素系中 ,这六个方面包括:场地器材、行为认可、胜出方式、竞赛特点、空间要素以及时间要素。

3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限制战术的要素

3.1 限制战术的场地器材方面场地器材的改进的原有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和条件,但随着田径 运动竞赛对抗激烈程度的升级,场地器材成为竞赛对抗中不公平的因素之一。正如罗伯特•帕里安泰所指出的:“器材的改革使芬兰人失去了这个项目的优势。……。当然,这不是 通过运动员的训练达到的,发生在几十年前的这件事表明,偏离技术规范的反常规试验,可 能会使成绩飞跃”[3]。虽然,国际田联已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从规则上加以限 制和消除 。可各参赛主体(国)为了维持微弱竞争优势的占有,还是在‘如何改进器材提高成绩、如 何改进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器材、如何选用场地器材实施针对性训练以应对特定比赛’ 等方面,进行不遗余力地研究。

研究认为,场地器材限制战术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专项对抗过程中,场地 器材并非独立于参赛主体之外而存在的,它是与参赛主体构成“人――场地器材”系。如《 高级运动员的专项特殊能力系统研究》一文指出:“挖掘高级运动员人――器械系统运动中 的专项特殊能力,是保证运动员在高水平运动中形成与发挥最佳竞技能力的关键”[4 ]; 2)场地器材对运动员和技术特点有特定的选择性。如对新旧标枪世界纪录创造者的形体和 技术特征的研究表明[5]:新型标枪更适应于那些身材高大、具备力量优势的运动 员,而 对于那些身材矮小的速度型运动员则形成不利;3)田径运动的个体化参赛特征和各国科学 技术发展的不均衡决定,规则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场地器材所带来的不公平。

分析认为,规则对场地器材性质的限制只是一个下限,甚至有些器材是允许自备的。作 为参赛主体是不会放弃这一规则真空,而忽视它的战术价值。恰恰相反,参赛主体会最大限 度的利用这一规则性限制,并设置技术屏障;从而形成、保持对抗优势。如为了保证约翰逊 成功参赛悉尼奥运会,耐克公司承诺“在约翰逊使用新式跑鞋之前,不向公众和他的对手公 开”[6]。

3.2 限制战术的行为认可方面行为认可,直接牵涉到战术是否可以进行有效调整和实施。决定行为认可的主要限制因 素包括,田径竞赛规则中的技术规范、帮助规范和机会规范。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 限制着田径运动战术。

技术规范是行为认可的首要条件,也是限制战术的最主要原因。如1932年以前,有关跨 栏跑的规则规定‘运动员碰倒一个栏架,不承认纪录;撞翻两个栏架,取消比赛资格。这一 规则迫使运动员,不得不采取较高的跨栏动作’[7]。当修改这一规则后,跨栏跑 则逐渐完 成了‘跨栏’向‘跑栏’战术的转变。再如跳远有关中规则中规定,在助跑和跳跃中采用任 何空翻为试跳失败。这使得运动员在跳远的跳跃中只能克服起跳所产生的前旋,而不能利用 前旋。

帮助规范对帮助的限度、形式都加以规范和限制,这对运动员获得外在调整信息形成了 一种较强的制约。如规则144条将帮助规定为:不得由非参赛者、已被超圈者或将被超圈者 在赛跑或竞走比赛中提供速度分配帮助,或使用其他任何技术设备在比赛中这样做;运动员 在比赛中禁止使用录像机、盒式录音机、收音机、CD机、无线通讯机、移动电话或类似装置 。这些要求都从帮助的信号源和传输途径上,杜绝了帮助的发生。这些规则依旧体现为,确 保运动员独立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独立比赛能力差的原因,显然是 与没有理解帮助规范的精神有关。

机会规范主要指犯规的限制和允许失败的次数,如何利用犯规机会对运动员获得胜利有 重要的作用。起跑对短跑项目的成绩或获得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短距离项目都对起 跑犯规有明确的规定。起跑犯规战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里面至少包括三方博弈(即运 动员与运动员、运动员与发令裁判三者之间博弈)。如果战术使用中忽视多方博弈的特性, 可能将导致该战术使用的负效应,故最好的办法是练就扎实的起跑战术。另外,高度项目的 试跳和远度项目的试投(跳)有关规则规定,都为参赛主体提供了不同的机会规范。

虽然技术规范、帮助规范和机会规范对田径运动战术有限制作用,但只要加以利用又有 可能成为新战术形成的突破点。如远度类项目,虽然只取一次有效成绩,但仍然规定了至少 三次试跳(投)机会。为什么不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合理的利用每一次试跳和每一次试跳间 的关系设计战术而只是强调首战成功呢?这的确有违‘从实战出发’的精神。

3.3 限制战术的胜出方式方面胜出方式与竞赛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胜出方式主要强调 获胜主体的确定,而竞赛方法属于则更倾向于比赛的管理组织。王蒲关于运动竞赛项目的竞 赛方法学分类研究[8]中,依据时空参照系将田径运动分别划归为‘最小时间’竞 争项目和 ‘最大距离’竞争项目。而胜负方式所关注的不是时间或距离,它更注重运动员参赛结果的 比较,如‘谁最先冲过终点、谁在冲击高度时最后失败、谁掷(跳)的更远’。两者的区别 在于,最小时间或最大高(远)度只是衡量的尺度,而获胜方式更强调在相互对抗中进行时 间或高(远)度比较。

田径运动竞赛有独特的获胜方式和程序。国际田联规则对胜负方式的规定可以包含两个 层次关系:第一个层次,获胜者资格的筛选。如田赛中的资格赛或径赛中的预、次、复赛次 ;第二个层次,选拔出最后的优胜者。比赛是否需要经过第一层次的淘汰,再完成第二层次 的选优,完全决定于竞赛规程对参赛人数限制。获胜方式所包含的这两个层次,核心是第二 个层次;换言之,只要有胜负的田径比赛,就必然包括第二层次的选优。

田径运动胜出方式的淘汰和选拔特性,赋予了田径运动战术目标的层次性。第一,如何 不遭淘汰,又不必浪费体力,实现顺利晋级;第二,如何充分利用淘汰过程,进行合理的竞 技状态调整;第三,如何在最后选优过程中脱颖而出,实现参赛目标。要完成上述战术任务 ,参赛主体必须具备选优的能力、精确的能力调控和对淘汰标准的准确预测。

3.4 限制战术的竞赛特点方面田径运动战术的变化与竞赛特点息息相关,如在世界锦标赛上,战术更多地将目标瞄向 破纪录;而在奥运会上,夺冠则是更大的目标。在限制战术的竞赛特点方面,主要包括三种 因素:一、比赛的性质;二、比赛的级别;三、比赛的规模。

比赛的性质,制约和影响着参赛主体的战术动机和战术行为,这是导致战术变化的重要 诱因。运动训练学对比赛性质的划分大体上分为有两类:第一类、按参赛目的的重要程度标 准分类;第二类、按比赛的功能的标准分类。需要指出的是,比赛本身的性质没有太大价值 ,而战术主体对比赛性质的定位却极其重要。认清这一点,对正确地利用比赛和正确地分析 对手有重要的作用。如国家皮划艇队在2004年奥运备战周期伊始,急需用胜利来鼓舞士气, 他 们巧妙地运用比赛性质定位差,在2002年第一站和第二站世界杯获得6个冠军,增强了运动 员备战奥运的信心。再如韩国速滑队在2005年冬奥会的备战的最后一年中,按照逐步提高竞 技能力的训练计划,主动地将当年的速滑世界锦标赛定位训练性比赛,不仅提高了备战水平 ,而且也迷惑了对手,为冬奥会取得6枚金牌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个案例并非来自于田径 运动,但为合理定位田径运动竞赛性质提供生动的实例。

比赛级别是由国际田联制定的,其目的在于推动田径运动的发展和便于田径运动赛事管 理。按照国际田联的划分,比赛级别包括:a类、b类等八类。其中a类比赛是田径运动的最 高级别比赛(尤其是奥运会比赛),自然也就构成了战术的核心目标。对比赛级别的划分, 所要显示的是比赛水平的高低,它所限制的是对手的强弱。

比赛规模主要是由竞赛规程决定,它对比赛的激烈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其战术方面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下面2点:1)提供参赛主体在比赛夺冠过程中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如相同水平运动员多寡;2)为合理安排比赛节奏提供参考,如比赛时间的长短。

竞赛特点方面的三类要素,为一次参赛整体战术安排或比赛序列的整体战术设计有着重 要指导作用。换而言之,对比赛性质、比赛级别和比赛规模的定位和认识决定着每次参赛战 术安排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比赛中战术安排的本质差别。

3.5 限制战术的空间方面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一起组成田径运动比赛的载体,是比赛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它们 都对田径运动比赛进程和结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田径运动规则系对比赛空间的限制主 要体现在比赛地点、比赛场地、比赛区域三方面。

比赛地点直接决定比赛所面临的气候、时差、天气等问题。比赛地点为准备比赛和实施 模拟训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如英国业余田径委员会为备战汉城奥运会[9],早 在1984年,就逐步实施对汉城比赛地点进行评估。

比赛场地是进行比赛依托,比赛场地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如,场地的 铺垫物直接影响着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性质的改变;弯道的曲率变化影响运动员跑进时的身 体内倾;地形的起伏引起技术变形等等。

比赛区域对战术的限制则更具体。如投掷项目的落地区的扇面角度由原来的45°减为40 °,到2002年又减为34.92°,这一变化对运动员的控制器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 比赛区域中,对战术最具有限制的是加速区的范围。如田径规则规定,铅球、铁饼和链球只 能在固定直径的圆形区内完成加速,这直接决定了这些项目的旋转(或滑步)加速方式;而 跳高、跳远及标枪等也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条块区间内,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获得 加速。在有限的比赛区域内,合法的寻求速度突破是田赛项目的一个共性特征;因而,必须 从战术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或调整加速的方式,寻求速度的突破。

田径运动竞赛规则对比赛空间的限制,分别从大、中、小不同的空间特性限制着战术的 设计和采用。其中,比赛地点对战术的设计的参考价值最大,如2005年赫尔辛基世界锦标赛 上,恶劣的天气条件就使许多顶级运动员折戟沉沙。

3.6 限制战术的时间方面时间是比赛的重要参数,比赛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竞技能力,还与比赛的战机、时效、时 序和时限有关。如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前苏联跳高运动员塔玛拉通过加快比赛节奏,在 决赛的最后阶段战胜了当时世界纪录保持者意大利运动员西梅奥妮[11]。限制战术 时间方面的限制因素包括:竞赛时段、比赛时间、比赛耗时、时限。

竞赛时段和比赛时间是比赛时期的重要时间性参照点,它不仅对训练周期安排具有重要 参照价值,同时也是比赛序列体力安排的重要依据。是否能够按照比赛时段和比赛时间培养 参赛能力与这一时期的比赛序列安排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比赛序列安排合理,有利于培养运 动员的竞技状态和参赛能力,其关键是比赛序列的节奏。另外,竞赛时段和比赛时间还牵涉 到生物时差和训练时差的控制问题。

比赛耗时是指参加一场次比赛的时间总量。比赛用时因田径运动项目性质差异区别很大 ,如100 m跑比赛10 s左右即可完成比赛,马拉松、50 km竞走要2~4 h,高度类比赛用 时也要2~4 h。

对比赛耗时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比赛用时,还要包括准备时间等。因此 ,比赛耗时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的考验,同时对合理分配体力有重要意义。

比赛时限。这里的比赛时限主要指比赛规则中有关时限的规定,它主要影响着运动员的 快速恢复。比赛时间的长短直接限制的是比赛节奏,如何控制和把握比赛节奏是运动员实现 自身充分恢复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为了缩短比赛时间和加快比赛节奏,国际田联对有关时限 的规则,进行过多次修改。如1979年正式生效的国际田联补充规则规定:撑杆跳时限为2 mi n;1998年将撑杆跳时限为1.5 min;2002年规定所有项目均为1 min。比赛节奏的加快,无 疑给运动员提出更高的参赛要求,如身体训练水平和承受负荷能力。

从战术角度审视,比赛时段和比赛时间主要影响着比赛序列的设计和安排;比赛耗时对 合理分配体力具有更强指导意义;而比赛时限的战术价值则体现在比赛节奏的调整上,这就 要求在战术设计和采用中既研究自己比赛节奏变化特点,也研究对手比赛节奏的变化规律。

4 结束语

在田径运动竞赛规则的战术学诠释基础上,笔者认为:规则对田径运动战术的限制包括 ,场地器材、行为认可、胜出方式、竞赛特点、空间以及时间六种方式。这六种方式也从不 同方面,反映出田径运动竞赛规则系的战术学特征。同时,对田径运动竞赛规则限制战术十 八类要素(如自带器材、机会认可、淘汰选拔、竞赛性质、比赛区域、比赛耗时等)的进一 步剖析,也为设计和选择田径运动战术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奥]布伦南,[美]布坎南著 经济学――规则的理由[M] 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

[2] 中英文对照最新体育竞赛规则[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912-954.

[3] [7] 罗伯特• 帕里安泰.国际田联发展史⑤――第二部分:“丑闻”与改革[J] .田径,2002(2):36.

[4] 徐涛.高级运动员的专项特殊能力系统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1991,(2):10.

[5] 李登光.对世界男子标枪运动发展特点及趋势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2): 44.

[6] 向南译.约翰逊的神奇跑鞋[J].田径,2000(2):5.

[8] 王蒲,麻雪田.运动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研究[J].体育科学,1998(2):46.

[9] 弗兰克•迪克.重大比赛的准备工作[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87(2):47.

田径比赛总结篇7

关键词:高校 田径运动会精英主演 大众参与 发展范式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4-0031-03

1 引言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推动学校体育I:作的有力杠杆,是高校体育I:作每年的重头戏和常规节目。”[1]它为高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呈现和运动活力的释放提供了舞台,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育师生体育锻炼兴趣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载体。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精彩与否,不是以成绩论英雄,而是以参与人数的多少和参与人的自觉性程度来评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生需求的转变,“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竞赛体制、组织形式、管理措施等缺乏创新性,陈旧的高校田径运动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新一代学生及教职工的运动需要和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2]。可见,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和开展内容不能适应当前师生参与的需求已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如何使运动会转型成为师生热爱的运动会,推进学校体育l:作的顺利开展,促使高校田径运动会发展范式转换显然值得高校体育工作者进行探析。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传统田径运动会的发展范式,寻觅其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当前师生的需求,提出高校田径运动会应当如何进行发展,才能适合高校师生群体的要求,旨在为高校有效地推进高校群众体育的发展,全面落实阳光体育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师生从被迫参与到积极参与的思想转变提供有益的参考。

2 项目设置:竞技化走向竞技与趣味共生

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被誉为我国体育的“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协同发展共同演绎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兴衰。高校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构成因子,其发展是否和谐影响着体育的推进。作为高校体育重要构成内容的高校田径运动会历来都继承了竞技体育运动会的比赛内容和组织开展形式,可谓世界田径大赛的缩小版。从玉林师范学院2011年田径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内容可以看出,它项目设置的内容完全是奥运会田径比赛的高校版:分为甲乙组,其中甲组为普通专业的学生参与,乙组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参加。学生甲乙组的项目设置没有多少差异:(1)男生甲组和乙组都有lOOm、200m、400米、800m、1500m、3000m、llOm栏、400m栏、4×lOOm接力、4×400m接力、跳远、三级跳远、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16个比赛项目;(2)女子项目设置,除女子乙组有三级跳远以外,其它均相同,都有lOOm、200m、400m、800m、1500m、3000m、lOOm栏、4×lOOm接力、4×400m接力、跳远、三级跳远(乙组)、跳高、铅球、标枪、铁饼等15个比赛项目;(3)教工组仅设:50m迎面接力比赛。上述运动会设置的项目内容除教工组外,学生的无论是普通祖业组,还是体育专业组的项目均与竞技体育运动会的设置无异。集体项目仅有接力项目,趣味性的项目寻找不到踪影,在2011年以前都几乎沿袭着这样的设置。可见,高校田径运动会的项目设置竞技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师生参与运动会需求多样化,竞技化的设置已不能迎合高校师生的“口味”,转型已经为必然。笔者认为,从项目竞技化走向竞技与趣味共生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修正当前高校田径运动会的项目设置,使其既保留竞技性,友融入趣味性,值得我们去思考。玉林师范学院2012-2014年的项目设置或许能够从中寻找到转型的端倪,该校的项目设置融竞技与趣味为一体,为其它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空问。玉林师范学院2012年到2014年的项目设置内容大致是:(1)学生普通专业组(甲组)剔除lOOm栏、400m栏、标枪、铁饼等在普通学院开展人群较少、技术难于掌握的运动项目,增设了拔河、二人三足接力、时代列车、海底传月、滚雪球等集体参与趣味较强的运动项目。(2)体育专业组(乙组)仍然延续着2012年的竞技运动项目,出于安全考虑(学校没有铁饼比赛的安全保护器材有限)剔除了铁饼项目,还有400m栏。(3)教工组不设竞赛项目,设有趣味项目5项,50m×10人(5男5女)抱二球(篮球)迎面接力、海底传月、滚雪球、抛绣球、移动投篮。上述的项目设置既保有传统的竞技性内容,义增添了现代的集体趣味性项目。同时,教工组继续增加趣味性的集体项目。

3 参赛对象:精英化转到精英与大众并存

高校传统的田径运动会,所有的比赛项目都是照搬竞技体育比赛的内容。这些项目具有竞技的特性,这些项目要求参加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娴熟的运动技能和干练的掌控比赛能力。例如110米栏、铅球、标枪等平时在普通专业的学生里面根本没有开展,只是在比赛中出现,各二级学院为了完成比赛任务,只好临阵磨枪,比赛成绩良莠不齐,许多不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技能的学生根本无法参加。同时,“锦标主义”的目标定位[3]镶嵌在二级学院备战和比赛中,他们挑选各自的运动精英和体育尖子参加比赛,导致许多想参与的学生望而却步,失去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高校田径运动会每年都限项限人次报名参加,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2012年以前,全校15个院系,男女运动员参赛人次大致在1200左右。与万人学校规模相比,运动员的参与人数比例偏少。成为精英主演的高校田径运动会。加上工作人员、开幕式方块队等等,所有参与田径运动会的总人数也不过2500人左右。

上述运动会的参与情况显然与全民健身的举措不符,因此,必须摸索出吸引人的运动会模式,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运动会当中来。玉林师范学院的2012-2014年项目的设置和开幕式的表演、以及吉祥物的征集设计都考虑了全民参与的举措。(1)普通组比赛项目既有竞技项目义有趣味项目,让那些运动精英和体育尖子能够继续呈现自我,同时,增设的趣味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比赛能力的要求不高,人人均可参与。每个二级学院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增加了50人左右。(2)体育专业组,继续保留竞技项目的设置,增加比赛的人数,从每个项目的2人增至4人左右。通过比赛,体育专业组的学生可以检验他们的运动技能。高校田径运动会不能不要竞技,如果体育离开竞技,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4]。(3)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田径运动会的吉祥物,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3)开幕式的表演,如2013年的千人竹竿舞表演、300人的武术表演、还有各个二级学院的开幕式表演,2014年千人跳《小苹果》、200人的军体拳、200人的盾牌操、还有200人的民问舞蹈等。参与的人数增加了不少,如玉林师范学院第15届运动会全校共有2452人次参赛,直接和问接参与到田径运动会中的人数达到全校人数的2/3。基于此,笔者认为,运动会比赛的对象应从精英化转到精英与大众并存是明智之举。

4 高校教师:观众化走向教师与学生演绎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身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正常运转。在以往的田径运动会中,由于项目设置的原因,鲜少见到较多教师直接参与到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中。例如,在玉林师范的田径运动会的发展演变历程中,曾设置有教职工的竞技比赛项目,比赛的项目大致是1OOm、200m、跳远、铅球等个人比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的老师,都是具有很好的体育基础才能参与其中,很多有兴趣参与的教师因身体素质的原因而望而却步,沦为看台上的看客。久而久之,高校教师参加田径运动会的热情泯灭。高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时问就是高校教师的“休息假期”。 上述情况明显不符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求。近年来,玉林师范学院把教工组的竞技项目换为趣味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如50m×10人(5男5女)抱二球(篮球)迎面接力、海底传月、滚雪球、抛绣球、移动投篮。这些项目对体育技能和运动素质的要求不高,许多原为观众的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参与的人数增加很多,如2012年教职工参加校运会的人数为150多人次,仅为全校教职工的1/8;而2014年达到了840多人次,占全校教职工的2/3,展现了高校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他们与参赛学生一起给全校师生共同演绎着一场视觉盛宴。

5 奖励评分:单一化走向多元综合评定

有比赛就有相应的奖励制度,高校田径运动会也是如此。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奖励大致如下:(1)单项奖励前八名,前八名计分采用9、7、6、5、4、3、2、1计分方法记分,接力赛得分加倍,破记录每项加9分。这样的计分模式会促使消极现象的出现:一些院系的运动员实力不如前八名,在比赛中消极应付,拼劲削弱;再如在运动会前,各二级学院由于事先收集了相关“情报”,一些项目只是报名应付了事,甚至弃权不参加比赛。(2)团体奖励,学生甲组奖励团体总分前6名(男、女合计分数);学生乙组奖励团体总分前2名(男、女合计分数);教I:组奖励团体总分前6名。这奖励面相对较少,一些年年争金夺银的院系,热情度始终高涨,而一些无法走向团体总分领奖台的则敷衍了事。(3)体育道德风尚奖。通常,体育道德风尚奖的颁发,只按团体总分论英雄,奖励团体总分前三名的院系。其他院系无法得到体育道德风尚奖的光顾,久而久之,无法争金夺银的院系就失去参加田径运动会的动力,消极对待田径运动会。(4)运动会的裁判员和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奖励证书,只是给予不多的物质奖励。上述的激励与评分,不能很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必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能够使人发挥意想不到的潜能,释放为学院争光的激情。因此,必须改变以往不合理的单一奖励评分模式,让参与者人人有积分,队队有获奖,激励全民参与。玉林师范学院就做了如下的尝试:(1)对于没有获得积分的运动员也给予一些象征性的奖励,如发放纪念品,参加运动会的证书等等。(2)学生趣味项目的总分加入团体总分,有些年份,教职I:的趣味项目总分还加入了团体总分;此外,团体总分奖励前六名,男女团体总分也分别给予奖励;加大了各二级学院获奖面。这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评选改变了唯成绩论英雄的模式,其评选条件根据各二级学院的比赛成绩、志愿服务、啦啦队、大本营设置、广播稿的投稿与录取情况、报名情况和训练备战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4)奖励应当关照参与运动会的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给予他们相应的荣誉证书,以表示对他们工作的认可,以此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 运动会:从体育呈现走向体育与艺术联姻

高校的田径运动会每年都会举行,是高校体育工作的常规。每年的运动会都是简单的开幕式(方块队入场、领导讲话、运动员宣誓、裁判员宣誓、简单的开幕式表演)和比赛,没比赛前期和比赛期问没有相关的其它项目的展现,完全以体育为主。有学者研究表明:“开幕式后不少人就离开了现场,常年不变的运动会形式使得学生对此没有新鲜感,失去了运动参与的意识和运动兴趣。”[5]这必须引起高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否则运动会就成为一项政治性的任务,年年乏味,届届流失体育人口。

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田径运动会中来,以运动会为契机促进学生后续的参与,是值得高校体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除了要增加比赛项目的趣味性,还要体育与艺术联娴,方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因为“体育离开艺术必然走向苍白和野蛮,艺术离开体育同样缺少意义的充盈和敞现。”[6]玉林师范学院很好的演义了体育与艺术联姻的典范:(1)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第15届田径运动会吉祥物,共收到全校师生作品87份,最终有6幅作品入围,最后选用了以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壮壮”,选用的吉祥物具有体育韵昧和艺术表现力。(2)开幕式表演。如2014年玉林师范学院的开幕式就很好的阐释了体育与艺术联娴。体育与艺术的共演为我们奉上了一道视觉大餐。无论是200人军体拳、200盾牌操,还是200人的小羊舞蹈,千人跳小苹果都融合了体育与艺术的元素,吸引了上万人的观看。试想,没有体育与艺术的联袂主演,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参与者和观众。可见,从体育呈现走向体育与艺术联姻是高校田径运动会的义一生存之道。

7 结语

高校田径运动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应当周期性地定期举行。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仅为师生落实全民健身成果的汇演,通过以赛促练可以强化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但是,如何利用田径运动会的契机,激发全校师生持之以恒参与体育锻炼仍然任重道远。高校田径运动会的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更好地发展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检验,把田径运动会办成高校师生人人喜欢、个个参与的体育盛会。

参考文献:

[1]郑婕,吕广宇.普通高校田径运动会竞赛规程的改革[J].体育学刊,2010(2):86-89.

田径比赛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田径运动员裁判;裁判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由于田径竞赛项目繁多,专业性强,竞赛时间相对集中,比赛紧张激烈,竞赛的结果又是十分客观、迅速、直接。而田径竞赛的预先计划编排;各项竞赛的组织;规则的执行;胜负的评判;计量仪的操作,成绩汇总、记录和公告等,都离不开裁判的工作,所以,作为田径运动竞赛中的裁判工作,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我国的高水平运动会的裁判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促进和发展。而高职院校运动会的裁判却得不到提高。由于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员大多由体育教师或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担任,又受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场地器材受到很大的影响,对高职院校裁判工作产生一定的局限。

二、高职院校田径竞赛特点

(一)参赛运动员水平低

高职院校运动会针对的就是在校学生,这些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健身的意识薄弱,水平较低,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都是以学习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更不用说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甚至有些连规矩及动作都不清楚。因此对比赛的进行和裁判员的判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场地器材受影响大

在两广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因此在场地器材方面为比赛及裁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而在西部及内陆地区,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正规的比赛场地,比赛都是在碳渣跑道和土地上进行的,常常比赛中途因为天气原因中断或终止比赛,这样就使本来水平就不高的运动员们丧失了参加比赛的兴趣。

(三)工作方法落后,对规则不熟悉

《田径竞赛规则》(国际田联手册)每两年修改一次,我国必须执行最新规则。目前,有部分裁判员进入日常的工作后,进取心不高。最新《田径竞赛规则》书没有注意学习,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及时的了解学习新规则精神,更新的观念,以至在比赛中还沉浸于原有的老规则来执行裁判工作。特别在高职院校运动会中部分裁判员既是裁判者又是教练者,在田赛规则中时限的更改不清楚,出现误导运动员,从而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正常发挥,影响裁判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提高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能力

(一)高校体育专业以培养基本素质为主

要培养学生对裁判工作的正确机动。机动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力量,是引导、促使和保持人的言行指向写实现某种目的愿望和意念。任何一位田径裁判员在执行工作之前,都有一定的动机。这种动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影响面发生变化的。也要培养学生提高正确判断疑难问题的能力。田径竞赛场地大,参赛运动员多,竞赛现场的情况错综复杂。因此,裁判员必须排除临场的外来干扰,以保证注意力集中于现场。

(二)各级体委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主

各级体委要给更多有条件的青年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裁判水平,有计划地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田径裁判队伍。田径协会应定期组织裁判员进行业务学习和技能训练,每次运动会之前要进行学习、培训和考核,考核不达标的不能安排裁判工作,特别是临场裁判。运动会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

(三)注重学生裁判员的培养

参加学校田径运动会的运动员都是在校学生并且人数众多,在田径运动会期间担任裁判员都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裁判,体育教师人数有限,要想使比赛顺利有序的进行还需要学生裁判员的大力支持,体育教师在校期间要注重学生裁判的培养,有计划的培训、实践、考核,只有教师裁判员和学生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共同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裁判水平才会提高,从而使学校田径运动会顺利进行。

四、高职院校裁判工作发展方向

(一)裁判员分工具体化

田径比赛项目多,项目特征明显,走、跑、跳、投技术上各有特点,比赛方法各不相同,竞赛规律则对各项目的要求也各有特点和侧重,即使同是径赛项目,又有分道跑和不分道跑之分,田赛又分高投和远投;跳跃与投掷等等。这就要求裁判工作不可张冠李戴。在同一个裁判组内,也存在专业性强的特点,这是因为田径裁判工作分工细致的缘故。例如:举旗的、记录的、计时的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职责所以裁判员的工作责任重大,分工必须明确。责任到人,做到各尽其责。

(二)裁判方法电子化

裁判方法电子化,主要体现为田径竞赛裁判仪器和设备电子化等方面。在高职院校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一些电子设备来代替原来的工人。例如:在一组100米比赛完成后进入下一组比赛之前可以采用对讲机或者采用门铃声实现终点与起点的联系来代替传统的旗示联络,利用电脑把成绩输机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名次一一排列出来。

(三)成绩评判科学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科技成果不断被吸收到田径竞赛裁判方法中来,如对时间或距离的计量,已逐渐从人工计时的秒表和人工丈量的钢尺时代进入到全自动电子计时器和激光测距仪的时代,从而能够更加客观,迅速,精确地评判比赛成绩。

(四)裁判工作程序化

1、比赛项目裁判工作的组织程序化

田径比赛项目程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田径裁判工作的程序组织性。相应地径赛裁判工作的组织程序如下:组织运动员检录――引导运动员入场――组织运动员比赛――组织运动员比赛――计取运动员成绩――判定运动员比赛名次――公布运动员比赛名次――组织运动员领奖――组织运动员退场。

2、比赛裁判方法程序化

如径赛项目是按赛次逐级淘汰,裁判工作中也只能按赛次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比赛与筛选运动员参加决赛。再如,田赛中最后决定名次时和成绩相等决定名次也是严格按规则定的程序,逐条对照比较才能最后定夺。在比赛中对犯规运动员的处理,对抗议申诉处理,也都要严格按规则规定的程序进行。

五、结论

比赛项目多;参加比赛运动员人数多;运动员水平低;竞赛持续时间长;突发事件多;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场地器材受影响大;裁判员水平不一,分工不明确等构成了我国基础田径竞赛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高职院校田径竞赛工作,建议如下:

(一)自觉提高政治素质。高职院校裁判员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热爱田径裁判工作,满怀社会使命感和荣誉感,做到严肃认真,秉公执法。

(二)自我提高业务水平。由于高职院校田径裁判员是业余性质的,所以要确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就必须认真学习有关规则和裁判法,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田径竞赛规则(国际田联手册)每两年修改一次。实际上每次修改部分并不多,所以对规则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应牢牢把握,同时注重自己专长的培养。使自己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组织、裁判能力,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注重学生裁判的培养。在高职院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体育教师的上百倍,所以单单依靠教师裁判是远远不够的,要大量的启用学生裁判员,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培养一批田径裁判员,要定期的培训、实践、考核,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学校的裁判工作。

(四)政府重视。要想使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顺利有序的召开,需要好的体育器材和体育场馆作为支撑,其次需要大量的电子仪器的帮助,这样才能使裁判工作更加顺利和有序的完成。

参考文献:

[1]程梅玲,朱继华.从裁判素质的要求论田径裁判工作的改革与发展[J].南京: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程万才.从“四城会”分析我国田径裁判工作现状[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田径比赛总结篇9

关键词:田径运动;动态;时空特征

奥运会田径比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作为田径顶级赛事,其奖牌榜反映各参赛国的总体实力,奖牌分布则直观清晰地反映其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是对年度内表现最为优秀且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的最高褒奖,它既是该运动员的荣誉,也代表业界和大众对这一项目的认可与追捧,是实力和影响力的双重J定,破世界纪录则证明竞技实力所达到的史上高度,是极限和超越的历史见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1993年后的田径世界大赛奖牌榜、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评比、每年运动员破世界纪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特点,并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真实客观地判断近20年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性,旨在为我国制订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性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国际田联官方网站查阅1993年以后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榜及奖牌分布、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及每年运动员所破世界纪录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并在中国知网上收集国内外对这些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文献。

1.2.2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

将奖牌分布、年度最佳运动员、破世界纪录情况进行总体、区间、洲际、性别间比较和分析,归纳总结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赛奖牌分布,发展态势、竞争格局、项群发展、时间区段等特点,归纳总结世界田径运动发展的动态时空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榜的地域动态特征

大赛奖牌榜是一个项目综合实力的展示和浓缩,奖牌分布则直观清晰地反映该项目的竞争格局和发展态势。目前有关竞技水平强弱划分的研究,大部分是根据奖牌榜和金牌榜进行的,奖牌榜反映总体实力和基础厚度,而金牌榜则集中反映该国顶级竞技人才的数量。

2.1.1世界田径大赛奖牌洲际分布及发展态势

图1清晰表明欧洲无疑是世界田径总体实力和基础厚度最为雄厚的洲际,也有学者作过相关研究。其平均奖牌占有率为44.1%,远远高过其他各洲,2000年之前表现尤为突出。美洲总体实力仅次于欧洲,奖牌占有率为30%,非洲的奖牌占有率基本维持在20%,亚洲和大洋洲分别为5%和2.4%,总体实力十分低下。

如图1所示,各洲基本都在2000年和2008年2个时间节点上出现趋势变化(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较为明显的波浪型下降趋势,2000年之前这种趋势相对平缓,2008年后这种下降趋势有加速之势,而美洲和非洲则相反,都呈现平稳的波浪型上升趋势,2008年后欧洲、美洲愈发接近,预估2016年线性趋势重合。亚洲、大洋洲整体实力基本维持低位运行,无明显趋势变化。

2.1.2世界田径大赛金牌洲际分布及发展态势

金牌统计分析发现其分布大体与奖牌一致,如图2所示,欧洲、美洲、非洲金牌占有比为4:3:2,它们基本占有每次大赛90%的金牌,是世界大赛的主要构筑力量,但金牌的发展态势与奖牌不尽相同。欧洲的金牌占有率也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小且相对平缓,说明欧洲虽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夺金能力。美洲的大赛夺金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非洲则出现小幅上升趋势,亚洲、大洋洲夺金能力同样不足,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良好的基础厚度(奖牌)是达到高度(金牌)的重要保证。

进一步分析发现:欧、美、非金牌的发展态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跳跃式动态趋势,这说明在世界大赛中金牌的争夺十分激烈,且它们的互补性极强,在动态变化时间节点上与奖牌十分相似,2000年出现第一个平缓变化节点(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2008年则是一个急速交叉变化的拐点(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预估2016年又将是一个重叠交叉变化节点,如图2所示。

5大洲在世界大赛中奖牌和金牌占有率的Hierarchical聚类分析结果共同表明欧洲属于第1集团,美洲属于第2集团,非洲属于第3集团,亚洲和大洋洲属于第4集团。

综上所述,总体上看,近20年世界田径洲际之间呈现欧洲领先,美洲紧随其后,非洲居中,亚洲和大洋洲垫后的格局特征。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下降趋势,但夺金能力依然较高,美洲整体实力有所上升,夺金能力基本不变,非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呈波浪式上升,亚洲和大洋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较为低下。格局主基调(金牌争夺)更具动态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格局变化时间节点清晰(2000年、2008年动态分段趋势线交叉)。

2.2世界田径发展变化的时间和大赛频次的动态特征

依据之前整体格局研究结果,为了更好地分析世界田径发展在时间和大赛频次的特征,将对整体格局进行分段区间研究,具体划分为1993-2000年,2000-2008年,2008-2016年(预)3个时间区段。

2.2.11993-2000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金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1993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前苏联各加盟国以独立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世界田径格局重新划分,这一阶段,各洲线性趋势呈平行排列,总体格局十分稳定,即欧洲强势占优,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依次排列,5大洲呈等差稳态格局,这一阶段欧溯在夺金能力上极具统治力,如图3和图4所示,并在1999年世锦赛达到史上高点。

总之,这一阶段格局最大特点为欧洲一枝独秀,各洲稳态发展。从时间维度和大赛频次来看大约经历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约8年的时间跨度。

2.2.22000-2008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金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世界格局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欧洲在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方面出现大幅度下降,而美洲的发展态势则恰恰相反,呈现明显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欧美2洲基本持平,非洲依然稳步发展,但上升趋势并不明显,亚洲、大洋洲2洲仍旧低位发展,如图5和图6所示。这一阶段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的格局特征,时间跨度和大赛频次也经历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洗礼。

2.2.32008-2015年世界田径大赛各洲奖、奖牌分布及格局变化态势

如图7和图8所示,北京奥运前后美洲实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夺金实力基本与欧洲持平,“欧美对抗”局面正式确立,与此同时,非洲实力出现较大幅度提升,向上趋势图明显,亚洲也有复苏的迹象,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大洋洲则恰恰相反。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世界田径又将再一次经历完整的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临近时间和大赛频次的变化窗口,以非洲运动员这几年强劲表现来看,现有的“欧美对抗”局面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形成新的欧洲、美洲、非洲“三强鼎立”格局。

综上所述,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致经历了“欧洲一枝独秀”“欧美对抗”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确立3个格局变迁阶段,每个阶段大致经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和大赛频次,以此预测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欧洲、美洲、非洲“三强鼎立”格局将形成。

格局的迁乃各参赛国整体实力变化所致,顶尖运动员竞技实力是整体实力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关研究表明,1名优秀顶尖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约为8~12年的时间,大约需经历4~6次大赛的历练,大多有2~3届奥运会经历,这与本人上述研究基本吻合;因此,我们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应以此为依据,避免培养“昙花一现”式运动员,注重人才培养的大周期规划,保持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竞技年限。

2.3破世界纪录的动态时空特征

破世界纪录表明该项目竞技实力所达到的史上高度,而时间区段内破纪录次数则呈现该项目发展速度,破纪录有其时间、地域、性别等动态时空特征。

2.3.1破世界纪录的时间区段动态特征

表1显示1993-2000年时间区段是破纪录最多的时间段,共48次打破世界纪录,男女分别为27次和21次,而且所破纪录涵盖所有项群。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训练理念的突破,场地器材和设备的不断更新,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的整体发展,项群全面均衡,男女同步协调,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2000-2008年时间区段共43次打破世界纪录。其中男子21次,女子22次,破纪录涉及8个项群,田径运动在这一时段依然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2009-2015年时间区段是破纪录最少的时间区段,破纪录次数大幅减少,23次破世界纪录次数约为之前时间区段的一半,说明经过2个时间区段16年的快速发展,田径运动进入一段平缓停滞期。

从项群破纪录时间区段来看,1993-2008年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破世界纪录次数占该项群破纪录总次数的95%以上。单从时间维度看,其他项群的发展比较连续协调,破纪录基本正态分布于各时间区段内。

总之,从项群破纪录次数来看,1993-2008年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整体性同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后整体趋势有停滞迹象。

2.3.2破世界纪录的性别动态特征

统计显示,男女破纪录次数基本持平,分别为60次和54次,各时间区段上男女破纪录数也基本一致同步,整体上看属同步发展态势;但进一步分析发现,男女在发展方向上存在重点差异,男子在短跑、全能项群发展幅度较大,女子则在跳跃、投掷项群上突飞猛进。而中跑、中长跑、马拉松、障碍跑、竞走项群中男女破纪录次数大致相等,基本呈同步发展态势。

进一步研究发现短跑、全能项群男女出现完全偏态发展,14次破纪录都为男子项目,究其原因可能与20世纪80年代女子在这2个项群中的发展有关。而投掷、跳跃项群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原因是这2项群中新兴的女子链球、女子撑杆跳高项目的飞速发展,见表1和表2。

2.3.3破世界纪录的地域动态特征

从破纪录次数来看,洲际之间排序为欧洲51>非洲3l>美洲22>亚洲8>大洋洲2,欧洲破纪录次数远远超过其他各洲,见表2。

从男女比例来看,欧洲呈现明显的阴盛阳衰之势,美洲和非洲则是相反的男强女弱趋势。

从破纪录的项群来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欧洲在竞走、跳跃、投掷项群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非洲在长跑和马拉松项群上优势明显,而美洲的优势项群则在短跑项群上。亚洲和大洋洲因破纪录少,属于偶尔暂时性突破,无法判定优势项群。

2.4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动态时空特征

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是对年度内表现最为优秀且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的最高褒奖,它既是该运动员的荣誉,同时也是该项群在行业和大众中认可度的体现,代表着主流和大众对这一项群的认可与追捧,是实力和影响力的双重认定,了解年度最佳运动员的时空特征,有利于了解田径运动的主流和热点。

2.4.1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时间区段c项群特征

统计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区段,短跑项群都是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群,共有15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特别是2009年以后超过一半的年度最佳运动员奖颁给了短跑运动员,说明短跑项群始终是现代田径运动的热点和主流,该项群运动员也是最受欢迎和关注的运动员。长跑项群也颇受专业人士和大众欢迎,共有9人次赢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称号,特别是2001-2008年时间区段长跑成为最热门的田径项目,现在长跑比赛号称是最具比赛智慧和策略的项目群,比赛过程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确颇受欢迎。跳跃项群因其较高的观赏性,也得到一定的认可和关注。马拉松、竞走、障碍跑这3个项群虽发展快速而均衡,但始终无法成为田径运动主流项目,受认可和关注度始终不够,这么多年无一人次被评为最佳运动员(见表3)。

2.4.2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地域与项群特征

从表4看出,在国际田联年度最佳运动员评比中,美洲运动员最受欢迎,共有19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其中15人次集中分布于短跑项群。欧洲共有13人次被评为年度最佳,分布在5个项群,说明欧洲田径运动的发展还是比较均衡,在各个项群上不同时期都有有影响力的运动员。非洲共有10人次获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称号,其中9人次集中在长跑项群,表明其有影响力受欢迎的运动员集中于长跑项目。大洋洲靠个别天赋运动员的个人表现2次获得年度最佳,没有太多参考价值。亚洲是唯一个没有运动员获得年度最佳运动员的洲际,说明亚洲运动员在竞技表现连续性、影响力及被认可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近20年来,世界田径洲际之间呈现欧洲领先,美洲紧随其后,非洲居中,亚洲和大洋洲垫后的总体格局,其中欧洲整体实力呈下降趋势,但夺金能力依然较高,美洲整体实力有所上升,夺金能力基本不变,非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亚洲和大洋洲整体实力和夺金能力都较为低下。格局主基调(金牌争夺)更具动态阶段性、周期性特征,格局变化时间节点清晰(2000年和2008年)。

2)1993年后,世界田径大致经历了“欧洲一枝独秀”欧美对抗”逐步形成、“欧美对抗”确立3个格局变迁阶段,每个阶段大致经历8年4届世锦赛,2届奥运会6次大赛的时间区段和大赛频次,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欧、美、非“三强鼎立”格局形成。

3)1993-2008年田径运动经历了一段跨越式、整体性同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也是长跑、跳跃、障碍跑项群发展的黄金时期,2009年后整体趋势有停滞迹象。

4)整体上看男女呈同步发展态势,但发展方向上有重点差异,男子在短跑、全能项群发展幅度较大,女子则在跳跃、投掷项群上突飞猛进。

5)破纪录的项群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欧洲破纪录项群多,在竞走、跳跃、投掷项群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呈明显的阴盛阳衰之势。非洲在长跑和马拉松项群上优势明显,而美洲的优势项群则在短跑项群上,两洲表现为典型的阳盛阴衰。

6)短跑项群始终是现代田径运动的热点和主流,该项群运动员也是最受欢迎和关注的,长跑和跳跃项群也颇受专业人士和大众欢迎。

田径比赛总结篇10

摘 要 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科学合理的营养补给的意义、田径运动员营养补给的特点,以及田径运动员的日常营养补充的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对田径运动员的营养补给问题做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田径 体能 营养补给

田径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调动自身的协调配合能力,挖掘最大的身体潜能,一次比赛会比日常处于安静状态时,多消耗几十倍甚至更多的能量,所以说田径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对运动员能否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能否取得良好的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除了与先天条件有关之外,还与日常的训练和营养补给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对田径运动员的营养补给问题做出了探讨。

一、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给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营养补给对田径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田径运动员所需要的营养种类和平常人没有区别,但是田径运动所特有的特点决定了田径运动员的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会有所不同,如果运动员在田径运动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大幅下降,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所以说科学的营养补给是运动员正常训练和比赛的保障。

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还有助于减缓运动疲劳的发生、有助于运动恢复,而且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营养,有效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充分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

二、 田径运动员营养补给的特点

(一) 根据不同田径项目的不同,运动员的营养补给应有所区别

不同的田径运动项目,对各营养素的需求量是由所区别的。

田径项目中,偏重于速度或者力量型的项目,一般运动时间比较短、运动强度较高。在运动过程中,人体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等酸性物质。如:短跑、中跑、跨栏等田径项目。所以说,从事此类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日常饮食中除了需要补给充足的糖、维生素、钙、铁、锌等营养元素之外,还要多使用碱性强的食品,如:水果、蔬菜等,以保证体能碱含量的充足。

而田径运动中的耐力型项目,虽然单位时间能消耗的能量较小,但是运动所消耗的总能量是非常大的,如:长跑、竞走、马拉松等,均为运动时间比较长、总能量消耗非常大的田径运动项目。在耐力型的田径项目过程中,训练或比赛的开始阶段是由糖供能的,但是比赛后期主要的能量供给来自于脂肪,所以说,耐力型田径项目的运动员,日常饮食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脂肪供给。

(二) 根据季节的不同,田径运动员的营养补给应有所改变

不同的季节,因为训练和比赛环境的不同,在运动员的营养补给上,也要有所改变。夏季气温比较高,在高温下训练或比赛时,运动员因大量出汗,导致体能的水分、盐分、蛋白质、维生素等供给不足。所以说夏季训练一定要注重补水补盐,缓解脱水现象,并同时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供应量。而冬季气温低、热量流失的快、人体代谢率增加,脂肪的氧化加快,所以要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增加脂肪的供应量。

(三) 根据比赛日程的安排,营养补给应合理调整

根据比赛是日程安排,营养补给做出调整也是必须的。比赛前一周或10天,训练量减小,处于运动量调整的阶段,此时,膳食中的热量也要随着运动量的降低相应的减少,以避免运动员因体重上升而影响比赛成绩。另外,此阶段多摄入水果、蔬菜等以补充体能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维持心脏和肌肉的功能有很好的作用。

比赛的当天,则要注意,不可空腹参加比赛,也不宜饭后立刻进入比赛,应该在比赛前的2―3小时前完成进食。食物的营养密度要保证:体积小、含能高、营养全。不宜食用纤维多或难消化的食物,要注意补充维生素、无机盐等,耐力型田径项目还一定要保证能量的充足。

比赛结束,进入恢复期以后,营养补给的主要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动员因体液消耗和体能消耗而出现的运动疲劳现象。比赛结束后要尽快给运动员饮水,并逐步恢复运动员的体内的水盐平衡。另外,恢复期,运动员的心理负担、训练量和训练强度都比较低,食欲较好,此阶段,在合理补充营养的同时,要防止运动员体重的不良增长。

三、 田径运动员营养补给的基本要求

(一) 食品要求能量充足、品种齐全、烹调合理

在选择运动员的食物时,要注意能量充足、品种齐全、烹调合理。因为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食物一定要有足够的能量,食物的营养密度一定要保证。同时,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品种齐全,食物的烹调过程要注意科学合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员更是如此,所以在选择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品种的多样和营养的全面。鱼、肉、蔬菜、水果、蛋类、奶或奶制品、豆类、谷类等,都要有所涉及。在食物烹调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色香味俱全以引起运动员的食欲之外,更重要的是烹调的科学合理,在保持、烹调的过程中,都要防止营养物质的流失,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三餐的营养分配和时间安排要科学

运动员一日三餐的安排要做到科学,首先要做到营养分配的合理。在具体的分配过程中需要考虑队员的训练任务或者比赛安排。

一般来说,如果以上午训练为主,早餐可以安排热量较高的食物,并配合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时注意最好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训练主要安排在下午,午餐的安排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但注意不要让运动员的肠胃负担过重,而且宜选择高能量低体积的食物。晚餐的热量不宜过高,过高的热量会影响睡眠质量。

在安排大运动量的训练时,队员的体能消耗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加餐,以补充大量消耗的体能,因考虑到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加餐可以采用点心、快餐等比较快捷的方式,虽然加餐相比于三餐来说要简单便捷,但是食物的营养的全面和营养的密度仍然要考虑。

除了注重一日三餐的营养分配之外,进餐的时间也要注意。一般来说,进餐后2小时内,不宜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容易影响呼吸系统和消化功能,引起呕吐、腹痛等症状,所以说,如果要安排运动量比较大的训练或者比赛,最好在进餐后的2小时后进行。如果运动员处于紧张状态,进餐时间可适当提前,因为紧张的情绪会影响消化功能,使食物的消化时间变长。剧烈运动之后不利消化,也不适宜立即进食,一般来说,训练结束半小时之后,安排进餐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才.运动员营养饮食初探[J].成功(教育).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