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安全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7 17:37:49

财产安全教育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产安全教育;网络环境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明确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将人类不同的需求按照从低至高的顺序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所指的安全需求,包含的既有人身安全,还有健康保障、财产所有权、家庭安全等,他认为在整个体系中就是人类在不断地追求安全的过程,所有的感官和智能都用于寻求安全。可见,安全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其更是生命个体探寻个人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安全教育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其更是当前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研究背景

纵观国内,各民办高校近年来都十分注重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民办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促进了安全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使各民办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得以不断更新。但是,纵观各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落实,多体现在法律法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意识方面,很少有专门研究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方面的著作。就当前社会形势而言,我国社会更需要全面发展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特别是当下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更应具备一定的财产安全观念与防护意识。无论是大学生本人的个人财产,还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公司或集体财产,都不容有任何闪失。尤其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由于个人财产的丢失、被骗,以及校园贷等事件,都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诱发其失当行为,进而导致高校校园和社会出现极其不和谐的现象。鉴于此,本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等问题透过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能够解决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以供大家参考。

二、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有关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的事件也层出不穷。通过网站上一个有关在校大学生财产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个人财产被盗案件的比例日趋上升。由以往丢失现金、衣物、智能产品等个人财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校园贷、电话诈骗、钓鱼网站等新型诈骗手段,使很多大学生防不胜防[1]。由于在校大学生涉世未深,在此类诈骗犯罪中一般多属财产被侵害的高危人群,而且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益普及,使这一现状较之以往有更进一步恶化的态势,甚至早已超过学生人身安全隐患和心理安全方面的问题。而这些侵害在校大学生财产安全的恶劣行为会在很长时期内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甚至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极大的干扰,特别是深陷校园贷的学生,更是会波及其整个家庭。这些都会对在校大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影响其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极大的负面因素,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必须引起高校决策层的高度重视。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财产被盗情况进行网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学生不仅在校内存在财产安全隐患,在校外所发生的在校大学生财产被盗、被骗的比例更高[2]。因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教育绝不能只将视线停留在校内层面,还要将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培养放在社会层面上。特别是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大一、大二年级的民办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都是初次离开故土和父母,其生活阅历有限,加之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很多学生一直都是在家人的保护伞下成长起来的“温室花朵”。故而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没有保护其个人财产的防范意识,以致其在短时间内竟出现多次被盗、被骗事件,这也是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成为诈骗分子首选作案对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教育已是当下势在2020年7月必行的教育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

三、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现状溯因

有关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被盗、被骗后的处理方式,在校园网络论坛中有留言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秉着花钱买教训的方式予以消极处理。只有少数学生因为涉及金额较大而选择报警或是拨打校内的110,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各部门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不尽理想。(一)个人意识淡薄。当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成长于物质生活较为富足的家庭环境之中,从小衣食无忧,一直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很少有涉世的经验与认识,因而一直以来他们的财产安全意识都极为淡薄。加之,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大学,使他们的生活圈子一直都围绕家庭与学校这两个空间,真正能够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少之又少。故而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无论是对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社会上常出现的一些现象都只是停留在听说的基础上,他们没有盗窃、抢劫、诈骗等方面的人生经历,更没有此类防范观念和意识,这使他们总觉得那些案件离自己很远,缺乏足够的个人财产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此外,又因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几乎空白,而当其突遭此类财产受害事件时,他们不知该怎样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以致贻误最佳立案、破案时机,而后又误会法律无能,进而对法律丧失信心。这样一来,就会使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陷入恶性循环,加之在校大学生的个人财物多来自其家庭供给,学生不能体会钱财的来之不易和世道艰难,对个人财产自然就没有自觉保护的意识。(二)家庭教育缺失。当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极高,在子女的成长教育、生活上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一味地注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等方面的生活教育,更缺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财产安全意识教育。有些父母甚至为了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仅约束学生的自由时间,也限制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这使学生很难有与外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更谈不上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这也导致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真正进入大学或社会之前,严重缺乏自身财务安全保护和防范意识。(三)学校重视度不够。在我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针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如何落实人身安全,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很少涉及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平时学校在宣传时也只是简单提及,要求大学生树立防火、防盗、防骗的意识,多是从硬件设施上着手,但对大学生的个人财产安全保护与防范意识教育还十分薄弱。多数民办高校针对防盗方面的方法与措施难有长期持续的施行力度,更有甚者,有的民办高校只是在大一新生刚入校园时,以一种集体宣传的形式进行简单口头教育,一笔带过,致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防范教育最后不得不流于形式。(四)当前网络环境亟待整治。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但这也暴露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尤其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各类中奖虚假信息等,都使当前的网络环境极为恶劣,治安状况也令人担忧。各类有关诈骗的案件在自媒体时代下层出不穷,加之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被不法分子盗取利用,都使人民的财产受到了极大的侵害,老人和在校大学生在受骗群体中占很大比例。

四、民办高校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实施策略

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还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不可能与社会脱离,因而学生难免会与各种危险打交道。而目前民办高校中所出现的诈骗等案件,极大影响了大学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当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4]。为此,民办高校有关部门极力推行了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减免学生损失。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对近年来民办高校校园内频发的盗窃、诈骗等案件进行分析,特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一)加强民办高校对在校学生财产的保护力度。民办高校校园内的管理部门要着手加强对在校学生财产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财产安全保护的有关措施,并积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有效落实学生财产安全责任制度。同时,民办高校还要不断加强对校园财产安全的检查力度,不定期、不定时地增大财产安全的检查频率,对检查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个人财产安全隐患,务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有力整改,进而查漏补缺,填补漏洞,并明确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划分具体的责任区域,落实到具体的相关责任人[5]。此外,民办高校还需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安保队伍,不仅业务素质要高,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超强的战斗力。民办高校决策层必须加强对高校校园内部出现的盗窃、诈骗案件的打击力度,高度重视对校园内部关2020年7月键场所的巡查力度。如校内的综合教学楼、宿舍区域、学校食堂、校内体育场等场所,在不侵犯大学生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学校应在相关场所与区域安装密集的监控设备,力求做到校园内无死角。此外,民办高校还要及时举办有关大学生个人财产安全的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及时普及最新的诈骗案件与信息,并印发相关文件张贴在校内宣传栏,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做到防微杜渐。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举行大学生财产安全演习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演习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财产安全问题绝非某一个人之事,需要全员参与,进而使学生积极投身财产安全的保护工作,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二)设置切实可行的财产安全教育课程。民办高校开设的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课程,在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不断对其进行财产安全教育。因而,民办高校要重视对相关法律课程的开设,可以利用开展外出学习的有效时机,通过课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做到知法、懂法,还能做到守法和用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当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从而使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个人财产保护意识[6]。民办高校应让大学生对其个人财产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认知,进而意识到一餐一饭来之不易,从而从内心深处树立珍惜个人财产的价值观念。此外,在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中,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财产安全保护意识的内容。这需要教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学情现状和兴趣爱好,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示例,这些真实发生的事例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同时也能让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案例中总结有关个人财产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与他人进行积极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前大学生对校园内所出现的财产安全事故的解决能力,让大学生在这些事例中学会如何应变突发事故,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个人财产安全的保护与防范意识的自发生成[7]。(三)利用关键时期普及财产安全教育。在民办高校普及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工作,最有力的措施就是结合大一新生刚入学时期、寒暑假前后、各类假期期间,以及毕业生即将求职和应聘时期,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这些时段都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真正开始与社会接触的关键节点。民办高校职能部门可以借助这些时段,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个人财产安全教育活动,在这些关键时期务必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以及注意个人财产的携带和存放等问题,同时,借助相关事实案例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网络诈骗活动,让大学生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的头脑,理性消费,合法且科学管理个人财产,谨防网络、电话诈骗等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这能使学生在短时期内就提高自身防范意识,最终有效确保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财产安全[8]。当然,在这个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就是实践教育,在这些关键节点,民办高校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将有关个人财产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记得更牢,并将相关的措施与方法切实运用到生活中,进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并自觉运用。此外,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演习融入教育实践,民办高校还可以让大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如个人财产安全知识竞赛及其演习活动。民办高校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具体案例的想法与意见,让大学生在切身实践之,真正掌握有关个人财产安全保护与防范的应对办法。此外,民办高校还要邀请校外的知名防盗打假方面的专家走进民办大学校园,为大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从这些专业的反扒人员与公安人员的讲解中,更好地了解相关反扒防盗方面的知识与实战经验,从而使自身财产安全教育知识体系能够更加健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好地吸收到有关财产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与经验,其教育效果也必定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在民办高校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过程中,学校切不可将财产安全教育独立开来,而是要将财产安全教学与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有效落实财产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文博,袁战江,刘继祖.民办高校消防安全教育模式的研究[J].科技风,2018(25):213-214.

[2]李朝辉.民办高职院校书院安全的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3]苏丽.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4]周小莎.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17.

[5]刘星言.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6]温娟,彭明慧,戴雨燕,等.当代大学生财产防范意识研究[J].中国市场,2016(30):76-77,79.

[7]薛金侠.大学生安全意识及其培养路径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2

1.1有助于保持高校的安全稳定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安全是属于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如果安全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那么其后续的高层次需求也就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人们也会趋于紧张,无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强化安全教育,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从而及时地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也由此有效规避了安全事故给学校形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2有助于保护大学生的财产、人身安全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千方百计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外部环境来作为支撑。大学生们还没有进入社会,对一些坏人坏事并没有预防能力,同时在一些安全隐患的排查、安全事故的解决上也大多处于比较慌乱的境地,加强安全教育旨在树立其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技能,从而杜绝不必要的安全风险,有效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

1.3保证大学生以及学校的良性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人身没有受到伤害是其日后参加工作岗位的科学保证,而财产没有损失则能为其顺利毕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大学而言,学生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也是对其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以及未来的发展,故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对学校还是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2当前高校针对农村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安全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辅导员在班会上的三言两语,并没有深入探讨大学生活的危险源,也没有积极利用如微信、微博等大学生群体使用比较广泛的沟通工具,具体的讲解也偏重于理论,缺乏实际的操作演练,这都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接受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用心在听,即使认真听了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等到安全事故发生同样也是手足无措,这种形式上的单一使得高校安全教育的效果较差,迫切需要改进。

2.2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虽有共同之处,但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决定了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注重两者之间的现实差异。在实际的安全教育中,大多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讲解,如很多高校在安全教育中强调夏天不要随意去游泳以防溺水,但对很多农村大学生而言,夏天去游泳是家常便饭,他们对于自己的游泳技能是比较自信的。

2.3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

在很多高校针对农村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具体的教育内容是比较单一的,辅导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反复强调的是学生的人身、财产、交通安全这三个方面,这样不仅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让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也容易让相关管理者自身感到厌倦,最后变成硬着头皮在说。

3对改善农村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一些建议

3.1创新安全教育形式

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统一;最后要增强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把单纯的理论灌输与学生互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和讨论中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

3.2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一方面对农村的大学生在具体教育中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特点,如讲解交通安全时要与农村常见的交通工具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接地气以让农村学生认同;另一方面则是在具体的安全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讲解,不能是简单、泛泛而谈的教育。

3.3加大重视力度丰富教育内容

国家、社会、学校、农村大学生都必须要加大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除此之外也需要高校构建起有效的安全教育制度体系,依靠制度体系的建立保证安全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既要与时俱进结合各种新技术、方法提高教育的“新鲜性”,在能够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有所拓展。

作者:赵秋月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多数大学生是从中学校门直接迈进大学校门,从小生活在家长的保护下,人生阅历少,思想比较单纯,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对社会复杂程度缺乏了解。而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一般不长,学校选址大多在市郊,或较偏僻的地方,周边环境较荒凉,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富裕,思想比较单纯,个别学生更有炫富心理。以上这些原因,使得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行骗或实施不法行为的对象。安全教育,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独立学院近年开始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把该课程列为必修考察课,适用于各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安全知识。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为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提供一层保障。课堂是学校育人的重要渠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课堂讲授进行安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保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切实落实。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从当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校园所处周边环境及安全问题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着重选择以下几点:

(一)防火知识,消防安全

近年新闻报道,高校发生多起消防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财产遭到损失,甚至有学生在火灾中失去宝贵的生命。生活中可以引起火灾的因素很多,一时疏忽就可能引起火灾,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在独立学院学生中的普及非常重要。通过防火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懂得火灾的多发性和巨大危害性,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消防法律法规;掌握正确的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知识。掌握在各种场所突发火灾的消防逃生知识,了解消防报警、消防处置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掌握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物品保管,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防范意识差,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给予的物质、财物也不少。现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已经将目标放在了大学生身上,通过各种手段骗取或盗窃大学生的财物,我院已经发生多起学生被骗钱或财物被盗窃事件,物品保管及财产安全知识的推广也十分必要。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财产不法侵害行为,提高防范意识,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管理好自身的物品和财产,且可以使学生掌握财产物品遭到侵害时的权益维护方法和途径,保护好个人的财产安全。

(三)珍惜生命,人身安全

大学生在读大学前大都是处于家长的保护下,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很容易一时想不开,做出伤害自己身体或生命的事。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社会责任,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自身的国民素质。

(四)饮食卫生,食品安全

近年有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报道,国民的食品安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一日三餐除了学校饭堂就是校外的饮食店,饮食方面的卫生安全问题是经常要注意的问题。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卫生法规,选择就餐地点懂得注意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并掌握发生食物中毒时该采取的营救措施。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本上的内容多,而且相对较枯燥,难以引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讲课,难以取得好的授课效果。笔者认为,讲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师课前需查阅大量,寻找相关案例,制作好生动,图文并茂的课件,讲授的时候能以大量的现实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并可采用如PBL(Pl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教师教学引导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消防知识的时候,还可将课堂挪到操场等空旷的地方,采用实地操作演示的方式,将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讲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找到更适合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堂教学在独立学院取得真正的实效,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减少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正常生活学习、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

作者:肖灵铭 叶绘晟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着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依然比较淡薄,安全防范能力不强,高校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保障大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当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各高校一定要站在保障大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高度,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中,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中,作为学校安全维稳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始终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必须置于学校党委的领导之下,建立健全由校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由保卫处牵头,其他各二级单位如学工、教务、团委、宣传以及各院系等共同参与的安全教育领导体制,形成从上到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安全教育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强化安全教育责任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定期对责任单位、责任人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2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高安全教育水平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教育实效,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教育教学队伍。一是精心组建专职师资队伍。在全校教师队伍中挑选出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加强专职教师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安全教育素质。教师作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提升自身安全教育素质是关键。通过业务学习和培训,使教师不仅能熟练掌握有关大学生安全的各种知识,而且通过安全演练等实践锻炼,积累实战经验,提高实战技术和能力。三是开展安全教育理论研究。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开展大学生安全问题专项研究,提高教师安全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聘请公安、消防系统的相关专家兼职授课。公安、消防系统的干部安全素质高,实战经验丰富,聘请其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兼职教师,使安全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树立“三全”理念,创新安全教育方式方法

3.1树立“三全”理念

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三全”理念,即实施全员、全面、全程教育。首先,要树立“全员教育”的理念。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保卫处、学工处或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依靠其他学生管理工作部门及学生组织的共同参与,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安全教育工作应由各校保卫处负责,学工处、团委、教务处、就业处、后勤处、公寓管理部门、网络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院系等相关部门及学生会、社团组织要相互配合,明确职责,层层抓落实。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参与安全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因人因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要树立“全面教育”的理念。当前,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饮食安全、财物安全等方面传统常识,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心理安全、学业安全、运动安全、社交安全、信息安全、性安全、消费安全、就业安全和法制教育等。安全教育内容只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教育不仅体现为教育内容的全面,还体现在教育的层次上。全面的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授学生安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技能和防范能力。最后,要树立“全程教育”的理念。安全教育不是阶段性教育,而是全程教育,这就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确保学生平安度过大学生活。

3.2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坚持“三个结合”

安全教育事关大学生在校能否顺利学习成才,因此高校要从维护学生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使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实效。

3.2.1点面结合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点面结合。一方面,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全面地开展安全教育。各高校要把安全教育课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高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做到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女生要加强以防性侵害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学生要加强以自立、自强、自警、自制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等。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毒、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高校应重点抓好政治敏感时期、新生入学时、节假日期间、学生外出实习实践期间以及毕业生就业前、离校时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3.2.2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一方面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建立安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安全教育课时充足、理论更新及时、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有成效。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及时排查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切实把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处理机制,制订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做到事前有预防,事中控制事态的发展,事后尽量减少损失和影响;落实各类安全防范措施,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组织大学生参与安全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治保会、护校队等组织,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2.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安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确保教育空间上的立体化、时间上的连续化,这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途径。高校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生校内校外有人教,离校不离教。

3.3创新安全教育方法

大学生安全教育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才能切实增强教育效果。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主要以系统的讲授法为主,使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同时,安全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注重实践教育。一是以案说教法。要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事)件、事故进行安全警示教育,增强安全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加安全知识和防范技巧。二是寓教于乐法。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来进行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其形式丰富多彩,如举行安全教育月、安全演讲、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比赛、安全演练等活动,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头脑。

4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环境氛围

安全教育应体现在整个校园环境中,为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具有体验性、教化性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影响力是持久、深远的,是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各高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能经常感受到学校对大学生安全的关怀与重视,使学生在校园中处处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从而把耳濡目染的安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安全素质,进而达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预期目的,确保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安全文化孤立进行,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还要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优良育人环境。保持校园周边良好的环境,仅靠学校管理往往成效甚微,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研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积极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税务、卫生、新闻等部门工作,打击处理违法犯罪分子,为校园安全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卫玲.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5

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外部环境的保障,另一方面与主体对环境危险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等息息相关,后者正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教育活动,这项教育应包含如下内容。第一,生命安全教育。影响生命安全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自然灾害类,如地震、火灾等;事故类,如交通事故等;刑事犯罪类,如杀害、抢劫、绑架等;生活隐患类,如宿舍用火用水用电不当引发的事故、饮食不注意导致的食物中毒等。要教育引导学生规避以上因素,学会防灾自救。第二,财产安全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避免财产的不正常损失,如因盗窃或诈骗等导致的财产损失。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持有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热爱生活。遇到学业就业压力,看到不公平的现象,面对社交障碍等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试,不致抑郁彷徨,不会做出伤害他人或自伤自残等举动。第四,网络安全教育。要教育引导新形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提高警惕,不能沉迷其中,不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教唆而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

二、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不健康文化的侵蚀全球化带来了各国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和互相影响。各国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文化的冲击,特别是一些不良文化,对涉世不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有一些意志力薄弱的新形势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错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2.社会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当前全社会教育的注意力仍然过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对学生的心理、法纪、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则关注不够甚至有所忽视,导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资源投入。

(二)校园因素

1.校园安全环境日趋复杂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已由象牙塔演变为开放的小社会,不同年龄、层次的外来人员与学生同在校园内生活,不法之徒乘虚而入,敲诈勒索,侵害学生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的案件时有发生。因扩招而新建的校区不少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水平不高,刑事犯罪风险相对较高,食品安全状况堪忧。

2.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只关心与就业率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仅停留在文件、报告层面,没有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部分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建设,在人防、物防、技防方面投入较多,但却忽视了安全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工作陷入被动。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缺少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体系。多数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的问题,教育形式呆板,学生不感兴趣,安全教育远未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家庭因素

1.少数父母成为安全教育的反面教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和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孩子,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过马路闯红灯,孩子也会模仿;父母习惯吃路边摊,孩子也少不了馋嘴要吃;父母不重视用电防火安全,孩子的防火防电意识也往往不强。

2.过分溺爱对大学生安全产生“负能量”新形势大学生多为“90后”,父母溺爱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溺爱会产生两方面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除了学习什么都舍不得孩子去做,也就使孩子失去了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教育、获取安全知识的机会,对危险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容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溺爱也会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面对学业、就业压力时容易感到彷徨无助,面对挫折和人际交往的障碍容易心情抑郁、自怨自艾,甚至反应过激、报复他人。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由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目的不仅是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是要将其打造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高校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采取有效举措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成效。

(一)拓展安全教育的内容

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当成为新形势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加大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力度,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尊重自己和他人,理性、淡定地看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同时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远离侵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高校应当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各项安全教育有效衔接,互相补充,甚至将安全教育课程定位于必修课,用“学分”的刚性要求唤醒学生对自身安全的重视。

2.强化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身财产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案例显示,大学生遇到危险时往往手足无措,坐以待毙,以致酿成惨祸,这也凸显了实用技能的重要性,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如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常识,火灾时不可乘坐电梯、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不要贪恋财物等。

(2)基本防盗防抢技能。如加强个人财物的保管,接快递保持警惕,不贪占小便宜等。

(3)基本急救能力,学校安全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教会学生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以及食物中毒的现场急救等。

3.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合理利用网络,不要沉溺其中;提醒大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防止各类网络电信诈骗及黑客攻击;有效识别、抵制网络不良信息,提高甄别能力,不轻信陌生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不造谣、不传谣,从心理上构筑网络“防火墙”。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伤人、自虐等事件。高校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心理安全教育,通过广泛宣传、举办知识讲座等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同时要关注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遭遇家庭变故和学业、情感挫折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持续跟进开展心理干预,防止出现问题。

(二)创新安全教育的形式

1.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当转换思维,从“学校要学生学习什么”向“学生希望提供什么”转变,做好安全教育需求调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不断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提高工作针对性。

2.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充分利用好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等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加有关实战演练的内容,如邀请公安、消防等单位走进校园举办演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街道、派出所,帮助学生对社会整体安全形势以及危险程度较高的地域、场合、时段有直观的认识。

3.充分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学校也应与时俱进,充分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例如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用更加专业的安全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推送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关心自身安全,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与网络、影视公司合作开发安全教育趣味游戏、微电影等,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三)健全完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建立安全教育责任制高校要将校园安全提升到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部门以及各年级、班级设置专项负责人,形成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与学生安全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及工作预案,确保有备无患。

2.健全相关部门协同机制各高校应当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学生安全、重视安全防范的良好氛围;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加强与公安、综合治理等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有效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人员的排查和管理,面向学生加强安全服务的宣传,使更多有安全需求的学生可以便捷及时地获得安全服务。

3.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涵盖安全教育课程教授者、年级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的安全教育队伍,邀请公安、消防、网络、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社会信息和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给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从近年来社会频发的各类大学生安全事件中,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高校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反思。

1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

自广西教育厅发文规定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后,高校领导三令五申地一再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往往出现“重拿轻放”的现象。由于安全教育课的开课时间相对比较短,各方面的研究不多,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导致了安全教育课在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足。首先,在开课形式上,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摸索探讨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模式。从最开始的集中课堂授课模式到现在的以班会教育模式,从最初的短期集中讲授到现在的分学年分类讲授,高校安全教育课的形式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方式。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尝试性的行为,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无关紧要,在思想上轻视安全教育课。目前,我校将安全教育课安排给各年级带班辅导员,由辅导员以班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而很多辅导员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将安全教育课下放给各班的班委,有班委组织完成,使得安全教育课流于形式。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安全教育课的授课教师主要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构成十分的复杂,很多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的研究较少,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并且,辅导员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由于部分辅导员对安全教育课的不重视,为了应付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部分班级的安全教育课由班委组织进行。而学生本身对安全知识就比较欠缺,无法担任安全教育的讲授工作。由班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课的做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安全教育课产生歧义,将安全教育课等同成普通的安全班会,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在授课内容上,安全教育课涉及的内容多而繁杂,主要涉及到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各类安全问题之外,还有各类新型安全问题。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处于照本宣科阶段。由于授课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内容都只进行了浅显的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有效提高安全教育课效果的几点建议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学四年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差较大。为了使安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一新生是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里对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认识。另外,90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离开过父母,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交通安全、校园环境安全等方面。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的转变。特别是财产安全,因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特别容易发生网络信息诈骗事件。根据本人实际教学经验表明,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理论的财产安全知识讲解,可以有效预防大一新生发生信息诈骗事件。(2)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应当发动并鼓励校内具有安全教育经验的资深教师或者是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员加入到安全教育的教学中,如法律学教师,网络中心教师,学校保安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同时,应当充分利用用好社区资源,定期邀请社区民警进校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对于参与安全教育课授课的辅导员,教研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另外,要开展多样性的安全教育课。将课堂讲授和安全班会相结合。授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对于涉及学生生活的各类安全问题,结合班会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增添与专业相关的安全教育课题。通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事件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为了防止部分任课教师马虎教学,应当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除了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外,教研室应当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特别是在安全教育课课程形式改为以班会为主之后。为了防止部分辅导员应付了事,应当对各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检查。另外要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作者:李新凤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巧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97.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7

《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一书以中职学生为教育对象,探讨他们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并且提出了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该书共9章,第1章是校园安全,包括校园体育安全、设施安全、校园暴力、财产安全等内容;第2章是食品安全和疾病预防,包括食品安全保障措施以及如何预防个人疾病;第3章是心理安全和社会适应,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心理,尤其是面对挫折时要学会心理调适;第4章是网络安全,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容易沉迷网络以及容易遭遇网络诈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5章是交通安全,包括遵守基本交通规则以及合理处理交通事故等;第6章是消防安全,包括火灾预防以及火灾自救等方面的知识;第7章是社会安全,主要涉及传销、诈骗、抢劫、、邪教等方面的安全预防,教育中职学生遇到类似安全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高度警惕;第8章是职业安全,包括求职安全、工作安全和实习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第9章是自然灾害安全,包括洪涝、地震、雾霾、台风、冰雪等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知识。

该书紧紧围绕安全教育主题,所探讨的内容基本囊括大部分中职学生可能面对的灾害,并有针对性地阐述预防措施,有助于学生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保护能力。作者指出,为了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语文学科是最合适渗透安全教育的科目之一。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主要关注人的成长,而安全是成长的保障。

以面对挫折的安全心理调适为例,在语文教材中,有面对艰难困苦也不放弃,通过努力实现个人梦想的正能量内容,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在现实中,有些中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或许一次考试没考好,或许一次实习没做好,或许与同学发生一些冲突,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从而导致情绪低落,轻则产生抑郁心理,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重则选择极端方式来应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伤害或损失。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能否保持良好心态,是决定人生是否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也是安全心理建构的重要前提。

正确的态度是:面对挫折,保持情绪稳定,冷静分析问题所在并且努力找出解决之道,从而改正,而不应有极度自卑或者自暴自弃的态度,甚至采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来应对挫折。若中职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合理的态度面对挫折,这些学生的安全成长将更有保障。作者认为,网络安全问题对于中职学生的影响很大。通过在语文科目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将网络视为工具和帮手,而不会沉迷网络,更能够警惕网络上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语文科目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学生会更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提升自我,而不是沉迷网络游戏或内容不健康的网站。

在语文课上,教师应教导学生要学会在网络上自我保护,包括隐私保护、财产保护等。例如,当学生上网时,遇到陌生人想要套取其个人身份信息等,就会保持应有的警惕;或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会选择正规的官方支付平台,这都是保障学生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有益知识。语文科目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知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我安全保护知识和技巧,使其在面对校园和社会的各种安全威胁时,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

总之,安全教育是保护中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防护线,《中职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读本》一书涵盖了新时期安全教育内容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中职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对每一种风险的特点、类型和预防措施都做了探讨,对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8

1.政治安全教育

当今的国际环境并非真正的安全与和平,有些国家动乱不断,有些国家则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与保护人权的幌子,为了一己私利,公然干涉他国内政,有些境外敌对势力正通过各种渠道向我国民众传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2]妄图以此改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扰乱我们的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纵观国内,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官员腐败、食品安全问题、少数民生工程的质量问题、郭美美事件、“干爹”现象、“表叔”、“房姐”等都冲击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思想。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的主要群体,更是校园里思想最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被各种新思潮影响,因而,高校的政治稳定工作中必须包含培养大学生政治安全素养的内容。开展政治安全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政治安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凝聚力,强化国家安全责任意识;以中华美德、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大学生清楚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强化大学生的人生安全责任意识;[3]组织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争先创优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并认可我们的执政党,由此培养大学生的党性观念,促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积极吸收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直面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负面效应的社会问题,与大学生一起分析、探究问题的根源,讨论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2.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是人们用来维护健康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走上社会,只有合理利用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个人权益,才能避免自己违法犯罪。因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律意识教育意义重大。开展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首先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法律必修课。法律范畴不仅要涵盖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社会法等基本法律,还应包含物权法、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交通安全法、国家安全法等。把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督促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宣法。其次要注重开展高校自身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在校大学生清晰了解校纪校规的内容和要求,自觉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此外,还应该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组织学生对本校或兄弟院校的典型事故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使他们通过案例分析知法懂法,达成“遵章平安,违章出事”的共识,养成自觉抵制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习惯。[4]

二、人身安全教育体系

人身安全包括人的生命、健康、行动自由、住宅、人格、名誉等内容范畴。与之相对应,人身安全教育则是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出行安全和名誉安全的综合教育体系。

1.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唯一的,生命安全教育必须以坚持预防为原则开展。毋庸置疑,当前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总体上是安全的,但身处于现代化社会大环境中的人身个体,又处在一个含有不确定危险因素的环境中。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不法分子、火灾隐患等都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如果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都有可能发生人身安全事故,乃至危及生命。生命安全教育与财产安全、饮食安全、住宿安全和出行安全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事实上,生命安全教育应糅合到这几种教育中来,而不是单独孤立的讲生命安全教育。

2.财产安全教育

财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必要保障。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发生过财产被偷盗案件的比例高达35.3%,包括钱包、现金、银行卡、一卡通、衣物、笔记本、手机、背包、自行车、书籍等,这些都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属于财产被侵害的高危人群。财产的被偷盗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心理状态,影响到其对社会的认可,乃至其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更有甚者可能会诱导大学生心理问题或不良行为的发生。因而,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是人身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饮食安全教育

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本钱,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前提。在校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精力旺盛,能量消耗大,对食物的摄取量也大,有些学生在正常的一日三餐外需加餐,如夜宵等。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疼爱有加,家庭殷实的大学生的生活费较充裕,在饮食上片面追求美食美味,殊不知“病从口入”,不卫生的食品往往导致身体不适或患病,而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者导致留级或退学。为了确保大学生的饮食安全,高校有着责无旁贷的监管义务,但培养好大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则更是能使学生受益一生的事情。

4.住宿安全教育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一间宿舍往往容纳4~6名学生,甚至8~9名学生,这使得宿舍相对拥挤,再加上大学生的个人物品普遍较多,更使得活动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如果有人不合理使用电器、抽烟,就会使得宿舍安全隐患大大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仅依靠强制管理,非但不能起到最佳的效果,还会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最好的方法则是对大学生开展宿舍安全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宿舍安全的必要性,了解违规行为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从而养成自觉维护宿舍安全的意识。

5.出行安全教育

逛街购物、结伴旅行、走访好友、求职应聘等都使得大学生要行走在校园之外的天地。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出行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很有必要把出行安全教育纳入到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体系中来。

6.名誉安全教育

名誉权是公民和法人对其名誉所享有的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它是人格权中内容最为广泛的权利,包括保护自己的良好社会评价或改善、改变不好评价的权利和维护名誉不受侵害的权利。名誉安全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自觉维护个人声誉意识的培养;注重自身修养和尊重他人声誉意识的培养。在开展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建立包括课堂与课外、理论与事例、方法与实践、安全演习、警示教育等在内的多方位安全教育体系。在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智力特点,以典型案例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享中主动归纳总结安全教育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安全事故的应变和处理能力,提高大学生对安全防范的自觉性、主动性。对于三防(防火、防盗、防骗)常识、防人身伤害常识、自救常识、逃生常识、出行常识等的传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而不是让他们被动的接受,应通过知识竞赛、安全演习、普法讲座、专家交流、有奖征文、案例说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在活动中把知识点记住、记牢,并切实掌握。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在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下,一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早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各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包括认知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挫折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5]认知教育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两方面,主要培养大学生组织、判断和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理念。情感教育包括爱国情感、爱家情感、爱父母、爱情等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感世界和良好的情感控制能力。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学和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心理辅导指导大学生独立生活,使其适应社会环境,学会正确的处理社会关系和顺畅的人际交往,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情感、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校园心理健康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展现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获取自信心提供平台。

四、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21世纪是信息科技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们对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上网成了一些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优先权高于课堂学习。不可否认,信息网络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如不正确使用其可能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包括: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杜绝网络成瘾、游戏成瘾等对电脑的过度依赖行为;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教育大学生注意对网络上个人信息的保护,掌握甄别诈骗等虚假信息的基本技能。

五、职业安全教育体系

当下,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乐于从事兼职工作,这既能为大学生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又能使大学生较早的认知社会、熟悉职业、体会工作的艰辛、积累工作经验,是很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途径。但与此不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因缺少工作经验,职业安全意识淡薄,不能在兼职和实习工作中有效地保护个人的安全和权益。职业安全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个人发展与公司利益荣辱与共的理念和主人翁精神,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求职不盲从,工作有激情、有长性。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掌握和运用劳动合同法等,合理维护个人权益。另外,要培养大学生在求职市场中对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学会甄别虚假招聘信息,以免陷入传销组织的圈套。

六、廉洁教育

指出,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大学生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的智能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风气的盛行,[6]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廉洁教育体系包括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等内容。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反腐意识、诚信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个人品质,促使大学生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七、结束语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9

自1999年起,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了很多新形势,突显了许多新问题:人数急速增长,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增多,高考无年龄和地域限制让学生成份复杂化,网络不良思想的干扰等等,使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面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计划的肯定。但是,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教育改革中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产生了威胁,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面对这些安全问题,如何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艺术院校要贯彻和深化国家教育改革战略,就必须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因此,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二)是全面施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需要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指示,当代大学生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才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发展。高校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需要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安全教育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艺术院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面对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保安系统不完善,而且大学生安全意识比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导致大学生的不安全现象频发。要保证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需要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新时期条件下,大学生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人们都希望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新时期条件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思想积极向上、吸收新生事物快,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观察力强,感性思维强,但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在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喜欢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崇尚艺术个性的积累等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感性思维强.对事情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容易透过现象抓本质。第二,生活独立性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但自我约束意识较弱,自律性较差。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性格往往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为活泼,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再加上艺术院校的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在人际沟通方面要强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家教、外出演出、设计产品包装等形式已经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自我约束意识薄弱、自律性较差等问题。第三,对专业课的学习吃得苦、毅力强,但对文化课的学习却常常忽略。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他们普遍认识到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课。但另一方面,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进校后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关系,常常忽视文化课的学习。第四,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有部分文化基础较差的艺术院校学生,并不是喜欢艺术专业,而是由于艺术院校文化分数要求低,容易考上,为了一张学位证而选择了艺术院校,这些学生进校后,往往学习动机不明确,过一天算一天,缺乏学习动力。

三、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互联网安全教育

互联网以其独有的特点:使用的开放性、存在的虚拟性、传播的快捷性、信息的海量性等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已成为了网络使用者中的巨大群体。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思想的影响,存在安全问题。艺术院校在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加入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现状、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学会维护个人隐私、提高网络自控力等。

2.公共安全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的一些不稳定、不确定、不和谐因素,必然也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对于生性活泼的艺术院校学生,仅仅靠说教式的公共安全教育十分不合适。因此,艺术院校一方面应利用学生活动:消防演练、地震演练、安全日、禁烟活动、讲座等加强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另一方面,艺术院校应丰富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让学生知道公共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常见灾害,学会应对不法侵害和各类事故的方法。

3.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广泛引起高校的关注,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减少或避免因心理问题带来的安全问题,显得极其重要。艺术院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应在其它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不是单一的。艺术院校要利用好“3•25”、“5•25”等这些心理健康活动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艺术院校应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调研活动,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除此,艺术院校还应注重开展好平时的心理咨询活动等等。

4.财产安全教育

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又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财产安全教育不够,学生个人财产安全意识也淡薄,再加上现社会环境并非完好,因此在艺术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中加入财产安全教育内容就显得很有必要。一方面,学校要完善好财产安全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提高学校对学生财产安全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抓住新生入学、寒暑假这些关键节点,加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宣传。

作者:丁一芩 邓萌萌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条件,是利用有线与无线将信息进行传递的一种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利用QQ、微博、微信以及大学生手机来构建新媒体环境。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意义上发展的一种媒体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它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点,利用信息网络、无线通讯等为传输介质,并形成了一种信息传送的媒介形态。以新媒体为高新技术发展主要为数字杂志、数字广播等现代软件,对于大学生来说,利用新媒体的主要手段为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自身发展具有多种优势,形成的内容是数字化,数字化内容的形成主要在计算机中进行运行,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多种方式。还具有环境的虚拟性优势,新媒体能将信息虚拟化,使用户能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与沟通。而且,还能形成主体间的交互性,新媒体主要利用网络、智能手机等技术对信息进行、传输,从而体现了较强的互动性。在这种形式上,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传输的单一式条件,还促进了传播主体之间的明确界限,以形成了传播主体以及信息交流之间的交互行为。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不法分子的利用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场地,而且,大学生属于青少年,不仅富有活力,还具有较强的正义感。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比较低,对相关的信息内容不能及时分辨,如果遇到一些不满事情,就会比较冲动,因此,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很容易被非法分子所利用。随着新媒体环境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开始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交流、学习,一些不法分子针对该现象也开始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侵袭,并煽动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

(二)网络诈骗现象

网络诈骗现象主要以非法占用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的虚拟特点,骗取人们的公共财产等行为。该诈骗行为主要利用黑客、病毒对人们的财产进行盗取以及利用虚拟现象骗取财产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网络诈骗也出现了新的方式,如:网上银行诈骗、QQ中奖等方式。特别对于大学生,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都不足,而且大学生又存在贪小便宜的心理,对该诈骗行为就很容易上当。

(三)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心理现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差、心理比较脆弱,对于一些紧急事件的发生根本不能利用正确思维有效解决。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出现,网络诈骗现象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骗色、骗财现象日益严重。虽然有些大学生掌握一些法律知识,能够利用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但法律途径不能完全解决网络诈骗现象。而且,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在面临一系列打击后,严重的会出现自杀现象。

(四)沉迷网络问题

学生沉迷网络比较严重,存在的身体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会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不会沉迷于网络。但当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没有自制力,导致学生开始沉迷与网络。在这种现象中,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例如: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会导致视力下降、肥胖现象等。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机遇发展

(一)发挥指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

大学辅导员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形成中国共产党的远大理想,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念,以实现思想化的引导。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班会,要利用网上的信息进行辅导,还要明确信息的真假,以免被相关的不法分子利用。

(二)加强网络防骗知识

加强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知识,以防止受骗现象。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新生,因此在学生入学阶段,加强网络防骗知识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入学后,教师要根据相关的主题知识进行网络防骗知识教育。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可以将相关的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学校还可以聘请民警、相关专家为学生开展网络防骗知识讲座,学校也可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课程。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大学校园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变化引起的,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要注意的问题。而且,很多大学生也不愿与教师进行友好交流与沟通,一般情况下,都在网络上与教师进行沟通。所以,高校教师应经常利用QQ、微博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沟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并利用有效方法予以疏导。高校还应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机构,能够及时对心理困难的学生进行疏导。

(四)宣传远离网络教育

由于大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就会容易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等现象发生,因此,高校就应对该问题予以广泛关注。高校在网络宣传过程中,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多参加户外活动。对于大学中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采取晚间断电以及限制学生上网时间等方式,并在多种渠道上解决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

四、总结

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为大学生创造了较大方便,不仅在生活上,在学习上也得到较大发展。但新媒体的发生也会给大学生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研究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高校中创建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改革发展任务成为重要内容。

作者:钱大海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

第三篇: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路径探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寄托着祖国和人民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高校校园社会化改革,一些商家和务工人员进入校园,这些人员鱼龙混杂,对校园安全存在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经常运用各种信息载体,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渗透其文化和价值观,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甚至被其利用。此外,高校中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表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

一、公共安全教育的涵义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物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它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比较丰富的范畴。在法学上,将公共安全定义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私产的安全”。从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分析,公共安全问题由自然因素、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经济、社会、技术、信息等多重侧面组成。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涉及到较多领域,是较多学科综合和多方位知识技能的普及。同时,公共安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应该符合教育的规律,即通过教育把学生从“现有状态”转化为“应有状态”。因此,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是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家庭、自身的责任履行教育,围绕责任实现价值,构筑国家安全,加强防范意识,传授基础的应对技能,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成长安全。

二、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存在威胁或影响的事件,均是大学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因此,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项目较多。归纳起来,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另一个是大学生个人层面。国家层面是从国家当前和发展战略角度考虑的,包括影响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的一些因素。大学生个人层面是从本人的人身安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担当责任角度考虑的,包括影响其人身安全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因素。从两个层面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包含着个人层面,个人层面是国家层面的基础,国家层面的实现是个人层面实现的最高目标和价值体现,个人层面实现是国家层面实现的关键,两个层面相互依托,紧密联系。因此,当代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应以国家和个人这两个层面为依据、以重点类别和项目为依托来开展。

(一)国家安全教育

国家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应从以下三个类别来开展。其一是国防教育以及与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的各个方面,认识到国家安全、发展和利益对自身的影响和相互关系,具有国家安全意识和观念,学习国家安全知识,自觉地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其二是生态环境安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安全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使用原则和保护方法,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其三是文化安全教育。文化是凝聚人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正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类型文化的冲击和渗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此外文化的影响还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教育十分必要。通过文化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观念和能力,自觉防止和抵制来自国内外的各种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对自己的影响。

(二)灾害安全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灾害安全教育主要涉及火灾、地震和大型活动的安全防护教育。消防安全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也是灾害安全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居住密集,用火用电等现象时有发生,防火意识差,存在消防隐患。通过一些火灾事件可以看出,火灾发生时大学生们的自救能力差。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能使大学生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养成较好的防火意识,掌握基本的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的逃生、自救和互救能力。地震安全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防护措施和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高校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活动,大学生是参加大型活动的主体,因此,大型活动安全防护教育十分必要。大型活动安全教育是要告诫大学生在参加大型活动的时候,要听从指挥人员的安排,有序入场和退场,防止拥挤踩踏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三)出行安全教育

大学生的出行现象比较常见,如节假日出行和日常出行、集体出行和个体出行,出行安全主要涉及交通、旅游、防骗、防盗和防抢。因此,出行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教育,旅游安全教育,防骗、防盗、防抢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出行安全教育的重点项目,通过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人身安全。旅游安全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旅游安全常识,避免造成人身或财产的损失。大学生不仅要增强防护意识,牢固树立防盗窃、防抢劫抢夺、防诈骗等观念,而且要懂得用法律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求助。

(四)生命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教育旨在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实现人生价值。生命安全教育包括心理安全教育、身体安全教育和自我价值实现三个方面。心理安全教育,即采用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身体安全教育,即让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和体质情况进行认识和调整的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质。目前来看,身体安全教育容易被忽视,一些事件警示我们应该重视身体安全教育。据调查,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体能测试结果呈倒序排列,加上大学生作息、饮食不规律,严重地影响其健康。通过身体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关注身体状况,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防病防毒等常识,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锻炼,为健康体魄打下基础。自我价值实现教育是要按照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运用多种主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追求卓越。同时,加强抗压和抗挫折教育,使大学生在困难面前能客观面对现实,理性解决问题,懂得生命的精彩和价值体现。

(五)网络安全教育

在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网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部分,网络对其吸引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关数据显示,网络中的无效信息竟占到了50%以上。大学生在网络上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网络中的信息“垃圾”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因此,网络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使大学生能够依法使用网络。同时,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中的危害,自觉防范,理性认识和使用网络。

三、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看待和处理问题存在很大的感情色彩,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和理性,容易受到有害因素的误导。在信息社会,西方一些国家企图用他们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影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征服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或是制造矛盾阻滞我们国家的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他们能够辨别这些企图和阴谋,心中有国家观念,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政策、方针,关心关注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安全和成长的需要

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频繁与社会接触和使用网络,必然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中的重点类别和项目可以看出,不仅是涉及到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还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使其掌握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能够保证安全。同时,也能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步入社会服务国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径

(一)整合学校内的教育资源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涉及项目较多,对大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不是单独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需要学校内各个部门配合和联动。高校可以成立一个公共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按照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委托各个部门负责实施具体类别或项目的教育,如委托校武装部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委托学生处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等。同时,学校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要结合学校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本校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明确分工,加强检查和督导,确保工作不走过场,落到实处。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目前来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多采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和模拟体验教学三种形式,要依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不同类别或项目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国家安全教育大部分采用课堂教学,配备多媒体播放一些视频资料,但如果涉及某个专题,也可以采用实践观摩教学,如参观一些革命纪念馆。此外,教学地点的选择不仅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授课人员可以是学校的教职工,也可以是校外的专业人员。充分挖掘社会上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目的是提高公共安全教育的吸引力,使大学生能掌握公共安全知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是一个新的理念,师生的认识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中,一些类别或项目容易被忽视或淡化,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高校要着力做好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橱窗和新媒体,宣传公共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成果,利用好特殊阶段的公共安全氛围营造,如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和消防日等,引导更多的师生关注认同,逐步培育安全文化,传递公共安全理念。安全理念的传输最容易取得效果。例如在日本,政府把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消防日,要求全国各地举行防灾防火演习,以唤起国民的安全意识。

(四)加强防范,发挥网络优势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和依赖非常普遍,网络呈现的广泛内容、多样功能、方便快捷等特性,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他们的学习、交流、娱乐等各方面,都通过网络。然而,网络中的信息和内容良莠不齐,一些有害信息和内容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管,过滤有害信息和内容,教育学生如何防范和处理网络中的有害信息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抵制网络犯罪等活动。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优势,利用网络,深入做好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如高校设立公共安全教育网站,以网站为平台,由各个负责部门公共安全常识介绍和预警信息,整理典型案例教育警示学生,利用网上答疑等形式,与学生在网上直接交流,丰富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

(五)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学生骨干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安全教育活动中,学生骨干同样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骨干队伍处于事发的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发挥其能动作用,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让学生骨干率先掌握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知识,能促进公共安全知识的宣传。同时,学生骨干队伍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通过学生骨干,学校能够准确的掌握大学生对公共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意见、建议,以便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学生骨干能了解学校用意,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另外,学生骨干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及时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并上报,学校能在萌芽阶段就将这些安全隐患进行处理,维护校园安全。由此看来,在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骨干队伍既是教育的受益者又是教育的实施者,不仅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也提高了高校的公共安全防范能力。总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更需要学校的鼎力支持。首先,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保障公共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其次,高校要着力建立完善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保证教师的教育水平。再次,高校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制度,确保公共安全教育的长期开展。最后,高校要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选择恰当的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作者:张志勇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更是高校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校园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提供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天津市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状况以及分析我国相关高校安全教育类的文献资料,发现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安全教育存在以下方面的现状。

一、安全意识存在普遍淡薄现象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意识不足

目前各个高校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体系完善、教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差距是比较明显的。经过笔者的多方调查了解,我国还没有对高校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一个官方比例,从天津地区各个高校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多数没有专项经费,并大多以打包的形式混杂在一起,缺乏长效机制,部分高校安全教育经费都是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而定,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导致经费严重不足,安全教育处于应景或应急状态。多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有保卫部门的保卫干部担任,侧重于刚入学学生的安全教育,多以消防、治安为主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专业的安全教育队伍和安全知识教材;保卫部门工作繁杂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日常安全教育的开展多靠保卫工作人员自身的积累,缺乏系统的、专业的校园安全知识培训学习。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淡薄

新形式下导致大学生安全意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大学生安全素质底和防范安全意识差,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安全危机。如2016年济南19岁女大学生宿舍阳台产子身亡案;2016年河南郑州在校大学生小郑因无力偿还高额贷款而跳楼身亡等。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责任感,意识不到社会的险恶。如宿舍门窗肆意开放、贵重物品随意摆放等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宿舍内无视学校规定,乱扯电线、乱用电器给寝室同学的财产和生命构成无形的威胁;轻信“猜猜我是谁”“我是你领导”“免息校园贷”“您中奖了”等各类电信手段诈骗,直接威胁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三)社会和家庭对安全意识的忽视

社会安全教育意识缺位,成为大学生缺乏正确认识社会和正确心态接触社会的主要因素。部分大学生随心所欲,自傲放纵,以及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贪便宜、急于求成等特点去被动地、盲目的接受社会,常常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还有部分大学生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安全问题,轻者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重者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安全教育的缺位主要在于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发生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家庭的离异、家长的溺爱、打骂孩子忽视人格教育、忽视善与恶的道德教育、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基本安全知识教育等家庭的生活、抚养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高校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整

笔者通过走访天津地区部分高等院校发现的情况来看,部分新老校区更替过程中的硬件设施配套设施差距比较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体系不够完整。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够健全,安全教育机制缺失严重

大部分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入正常的学生必修课计划内,使大学生对安全教育课的学习效果和实践应用大打折扣,阻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持续性;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配置不完整;安全教育方法枯燥单一,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一次消防演练或者开展一次安全知识讲座,且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安全责任力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不具体,部分师生责任流于形式,责任主体意识淡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队伍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保卫人员范围中,缺乏法律政策、形势、国防、消防、治安、心理、生理、就业、社交等多学科整合的教研队伍和多学科交流的机制。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整、不够科学

财产安全教育范文篇10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及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及特征。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开展政治价值观、道德文化观、民族宗教观等方面的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被大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行动自觉,能够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恶意入侵的实践活动。其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涉及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个部门,各个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成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施方案,明确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校内各个主体的责任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校能与国家、社会、家庭等多主体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能时时受教育,处处长知识;二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有崭新气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做好高校学生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同样也应该具有新的气息。在内容上,把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社会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等加入其中,具备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在方法上,开设有专门安全教育方面课程并且安全教育渗透于教学管理各个环节中,建立起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此外,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能以受教育者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高效率、高标准地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基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以及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要,开展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重要且紧迫。(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交汇、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加强新时代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和“防火墙”[2],意义重大而深远。1.有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策略仍未改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尤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捐资资助、赞助学术报告等方式,大肆鼓吹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并时有公开扭曲我国政党的言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从生理、心理发育规律来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少,分辨信息的能力较弱,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正确看到国家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使大学生能够主动抵御国际意识形态的冲击。2.有利于构建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高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倘若安全稳定得到不保证,那么校园各个系统的协调运转将无从谈起,育人功能也无法实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已经从相对封闭走向日益开放,除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传统的安全因素之外,意识形态安全也更加重要。大学生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大局。因此,只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与使用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性,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行动自觉,如此方能促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3.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者与实践者,他们的身心状况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成才,进而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的进程。大学生思想认识尚处于“碎片化”阶段,对社会现象认识的不准确、不到位,会直接导致全面发展目标沦为“空想”。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更多扮演的是信息主动接收者和传播者的角色[3],不良信息往往会通过网络途径传递到大学生手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隐患,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认同扭曲、个人主义抬头、抗压能力较弱等现象。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信息能力,有利于培养其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持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等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对照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依然存在可完善之处。(一)师资配置难以满足教育需求。从师资配备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以辅导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主要通过辅导员推进,辅导员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辅导员未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知识培训,自身未构建系统全面的安全教育系统,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安全知识储备难以满足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特征,仅仅依靠校内力量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远远不够,社会专业力量参与的乏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二)教学内容难以适应现实需要。从教学内容来看,我国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体现出高度重视“个人安全”但“社会安全”抓得不够的特征。具体而言,我国高校均将增强大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出“小安全观”教育,即在人身安全方面,多以传染病防治、运动损伤处理、出行安全教育等为核心内容;在财产安全方面,多以防诈骗、防盗抢等为主要内容。相较于“小安全观”教育而言,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大安全观”教育则显得单薄[4],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急需与时俱进地加强。(三)教育形式不够系统科学。从教育形式来看,我国高校多通过形势政策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等来开展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教学形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如,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多在形势政策教育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中穿插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安全教育没有纳入正式教学计划,使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出现形式化严重、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弊端[5],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安全知识需要。此外,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听、说、读、写”为主,“学”的积极主动性不足,不利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优化策略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制定出台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着力高校党政工团的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形成教育的最优合力[6],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新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奋斗目标,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有利于持续完善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一)树立与现代安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面对国内外环境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师需树立与现代安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一是切实树立“学生主体”教育理念。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时刻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特点的挖掘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情境中,逐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二是切实树立“学用结合”教育观念。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教育者不能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学生熟知的网络语言、影响较大的社会热点,将“枯燥”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达到“以知导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此外,高校要加强对现有安全教育师资的培训,使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业务能力、全面的综合素质。同时,要与警务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专家、意识形态学者等深合作,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二)建立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高校要在新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继续强化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等“传统”的安全知识教育,同时要大力加强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的安全知识教育,构建系统全面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体系。政治安全包括国家主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具体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上,主要指国家稳定不容破坏、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国家制度不容怀疑、国家秩序不容违反等;文化安全即国家主流文化、社会道德体系、民族文化系统等方面的安全,西方文化首先入侵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务必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在新时代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国家核心技术不泄露、个人信息不泄露等,倘若信息安全没能得到保障,可能会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造成严重影响,也会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便利通道。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信息辨别教育、社会安全教育等[7],以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打牢基础。(三)充分整合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和社团活动等资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效开展,要充分整合课堂教学、网络媒体和社团活动等资源,切实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中,开设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专题教育教学,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条件尚未成熟的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同时,要不断构建全球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自媒体平台,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强化思政课和专业课的意识形态引领,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强化网络媒体运用。一方面高校应利用传统的传媒载体如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形式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树立“互联网+”思维,利用微博、QQ、微信等现代交互工具构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如班级群、飞信群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而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阵地[8];三是充分发挥社会活动主阵地作用。学生社团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具有自发组织、参与人数多、学生喜爱等特征,要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渗透于社团活动中,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尊重规律、注重实效,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思路,不仅需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持续用力,而且还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以及考评体系构建,持续提高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质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阳作林,张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困境及其破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64-66.

[2]黄毅.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5):58-60.

[3]于孟晨,苏倩,孙钟伟.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17,(2):97-101.

[4]陈晔,李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化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2):86-90.

[5]王兆先.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4):116-120.

[6]曾福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7:51.

[7]康红蕾,郑一赛.基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7,(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