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文章十篇

时间:2023-03-26 01:16:09

短篇文章

短篇文章篇1

众所周知,《炎黄世界》是由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由李骏、张宝锵等几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苦心经营,无私打拼的一份文化综合类刊物。尽管我们在过去数十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鉴于时代变迁迅速,读者要求也日新月异,故我们丝毫不敢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坚持与时共进,虚心向国内众多的先进刊物学习,向各方面有识之士请教,取别人之所长,克自己之所短,做到不断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与口味,这就是近年来本刊公开提出:“每一期均要有所进步,有所创新”的原因。

尽管近年来我们每期都如实地做到了这一点,然而今年的第六期,我们自认为比过去各期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进步,而且是较大的变化,较大的进步。

这一期,首先是我们吸取读者意见,大大地增加了短小精悍的文章。本来,作为文化综合类刊物,内容十分广泛,文章视其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本无一定规定。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读者大多忙于各种事务,即使离退休后不那么忙了,又因精力和耐心方面的原因,也不愿多看过长的文章。故目前以刊登较为简短文章为主的刊物,多数在书报市场上较为畅销。销路第一的《读者》杂志,除了内容方面精彩外,文章始终保持简短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这一次本刊征求读者意见中,批评本刊长文章多,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故本刊决定今后在文章篇幅上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原则。本刊今后刊登的长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内容特别精彩,材料珍贵,富于传奇色彩者,我们宁愿分期连载,而把大部分篇幅给予短小精悍的稿件。像这一期,我们新开辟了“文史剪影”一栏,容纳了5篇稿件,每篇不过几百字,但都言之有物,没有空话。在言论方面,“议事亭”一栏中,包括了三个言论集;“明心集”、“乐斋杂文”集、“三言两语”集。每篇文章都是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其它一两千字的短文章,遍布本期的各个栏目中,但都是新闻性强、故事感人、可读性强的好文章。文章短了,就有篇幅容纳更多方面的文章。过去本刊一般每期刊登文章20多篇,这一期长短稿加起来共60篇,增加了近两倍。文章多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及时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问题,使本刊能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内容更显得丰富多彩。加上文章短,可以多放几张图片,形成图文并茂,更能发挥本刊全彩印刷的优势。

短篇文章篇2

摘 要:本文从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变化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入手,阐述了在听力方面应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在阅读和翻译方面应采取语篇分析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精听;泛听;语篇分析教学

1.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的英语水平测试,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某种程度上,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是否通过四级考试也是事业招聘的重要考察指标。自2013年12月考次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测试题型作了局部调整。调整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总体难度有所提高,这就对英语四级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大学英语课堂更好地发挥功效,从而为新题型下的四级考试提供更有效指导与帮助是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2.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变化

调整后的四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相同,内容作了局部调整。听力部分的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和词组听写。要求考生在听懂短文的基础上,用所听到的原文填写空缺的单词或词组,这就对学生的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阅读部分的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篇章后附有10个句子,每句一题。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此次变化,不但要求考生对整篇文章能够有所理解,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一些细节能够把握,这就对学生的宏观概括总结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提出了较为明显的要求。翻译部分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整段翻译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更强。上下语句之间产生了关联,这就改变了单句翻译看重语法及词组含义理解的传统,也是英语综合运用的一个很好的实践。上述这些变化均体现出对考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3.四级新题型下的测试内容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3.1注重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

“精听”Micro-Listening和“泛听”Macro-Listening是提高大学生整段听力理解能力的两个有效方法和途径。

“精听”主要是指听的“质”,是指按照考试的听力模式进行的一种听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尽量捕捉到每一个词和短语,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它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考题类型,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选用一些教学录音和有故事情节的短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精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某些单词的弱读。比如介词of中字母o通常会被弱化为[],f弱化时通常不发[f]而是发[v]。所以在精听材料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弱读单词,并要求学生掌握其发音规则。其次,某些单词的连读。比如not at all听起来发音就像notatal。这需要在平时的听力练习中多积累,掌握连读的规律,教师要多给予指导。再次,某些单音节的单词。多音节的单词,比如advertisement,international,beneficial等,由于音节比较多,很容易听出来,但一些单音节词,比如do,is,have等,只有一个音节,发音时间短促,很容易被忽略,因此在精听训练时,也要重点识别这些单音节单词。弱读、连读、单音节单词这三个问题解决之后,最后的问题就是“单词与头脑的同步”,也就是每听到一个单词,头脑中必须马上想到这个单词的汉语意思,比如,听到September马上想到“九月”;听到interested,马上想到“有兴趣的”,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步把这些知识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一种习惯。此外,在精听训练中要求学生反复听材料,直到完全听懂,甚至能逐字、逐句复述为止。

“泛听”是指听的“量”,是指一种着眼于了解大意或接受熏陶的听力活动。它的目的不是追求对所听内容的全部理解,而是培养从整体上捕捉信息的能力。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知能力。泛听解决的是宏观问题,是对精听的一种必要补充。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涉猎多种材料,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每天的英语新闻,电影和各种英语磁带都可以作为泛听材料,在泛听练习中要求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

总之,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要交替使用这两种听力训练策略,让学生涉猎多种材料和文体,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不断地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对听的心理恐惧,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整段听力的理解能力。

3.2注重语篇分析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翻译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也就是说,语篇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或语段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结合起来的语义整体。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从语篇的结构和内容入手,围绕文章进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篇章结构、主题思想、发展思路、写作意图等)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衔接、词汇语法等),使学生最大量掌握和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语篇分析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具体的贯彻实施呢?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逐句分析讲解的阅读教学模式,树立语篇分析意识。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宏观上,将着眼点放在“篇”而不在“句”上,从整体和深层含义上把握文章,重点介绍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从整个语篇的结构安排入手,纵览全文,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分析,从整体到局部,逐层分析,弄清主题是怎样逐层展开的,弄清各层之间是怎样衔接和连贯成篇的。微观上,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对重要的单词短语进行讲解,对复杂的语法现象进行剖析,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难句进行阐述,来排除阅读理解的障碍。教学从篇到段到句到单词短语,最后再回到篇上,逐渐使学生对语篇从模糊宏观到细致微观,最后达到清晰宏观的理解。

语篇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写出文章的段落分析。文章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每一部分的主旨是什么;每一部分又包括哪些段落,大意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整篇文章并落实到文字上。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既能读懂全文,把握住文章的整体脉络;又能看懂细节,抓住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联系。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段落翻译的能力,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裨益。

4.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的改革是为了能够全面而真实地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考试这一手段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改革必定会促进发展,作为传送知识的主要纽带――大学英语课堂就要做出改变,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们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短篇文章篇3

【关键词】翻译 翻译单位 语篇

1 翻译基本单位的讨论

确定分析和操作的单位,对于任何学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的单位问题是同语言运用的单位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另一方面,直接被运用的语言有原语和译语两种。但翻译单位又不同于语言单位。语言单位只涉及一种语言,翻译单位却涉及两种语言;语言单位是可以加以描述和分析的任何语言片段,翻译单位却是为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意义的传递而确定的操作、加工、转换的单位。因此,考虑翻译单位既要以两种语言的特点为基础,又要明确从哪一种语言译为哪一种语言,尽力译出符合目的语的译文。

2 各类语言单位充当翻译单位的局限性

2.1以词或短语为翻译单位

不论原语是汉语还是英语,孤立地以“词”为翻译单位往往并不现实。主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如果以词或短语为翻译单位,就会将被翻译的语篇看作由独立的一个个的词、短语构成的,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分隔的单位来处理,缺少对其间内部的有机联系的考虑,这样就会将文章的内部联系人为地割裂。其结果必然是重形式、轻功能,重单个、轻整体,虽然译出来的东西是由一个个词或短语组成的句子,可能很精确、很考究,但常会支离破碎,难以达成整体观念。其次,脱离语境、丧失语用色彩、剥离了语体特色的译词,对于译文来说,只能使其减色。只有考虑到语境、语用、文体等诸多因素,词语才不是僵硬的没有生气的词语,才能体现原作的真实意图。

2.2以小句为翻译单位

以小句为转换单位较之于词和短语操作性更强,更具灵活性,因为译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小句的范围内对词和短语的结合方式加以调整和变通,使译文的每个小句读起来顺畅自然,也使原作的脉络相对清晰。很多坚决主张直译的人实际上就是以小句为翻译单位的。不过,不同的语言在小句结合成句子的手法上并不一致或不是完全一致,对小句的翻译总体上与原文也只是貌合神离,在紧凑连贯、衔接自然、主题突出、意思鲜明等方面远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2.3以语段为翻译单位

语段又被称为“句段”(sentence group)。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上下文互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即一个语言片段。”(郝长留,1983:1)。它是“由一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组成的最大的语言单位。它是由句法过渡到章法的桥梁”(徐炳昌,1986:15-16)。语段被视为在结构上衔接紧密,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气上前后呼应的一组句子。但由于语段是大于句子但又可以小于段落的语言片段,其切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译者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而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因而其语义也很难说是完整的;所以说客观上它割断了语篇衔接的逻辑联系和语义的连贯性。在实际操作中,原文语段的切分需要译文语段的对接,如留下拼合的痕迹就会影响整体的翻译效果。因此,以语段作为翻译的操作单位也有不妥当的时候。

3 意,译之根本——以语篇为翻译的单位的理论分析

在我们分析了这些翻译单位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翻译要译什么呢?”“翻译就是要译意”(奈达)。释义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翻译所要处理的意义是个既含有基本义,又包括诸如文字风格色彩等在内的意义体系。”(金岳霖,1983;胡壮麟,1989)源语语言形式上的特征——句式、段落长短及措辞风格无疑是作者为表达文章主题思想而选定的,因此,翻译中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原文语言形式的特征及其表述的意义,从而在译文中以相应的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形式来体现。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3.1语篇是理解原文的前提

3.1.1帮助译者确定语篇的主题

语篇中往往有一个主题思想贯穿始终。只有全面了解语篇中的整体内容,把握全文中的思想,才能准确地译出标题。具体把握语篇主题思想时,着重观察首句与尾句,有时也主题思想也会蕴涵在语篇的中间,需要译者做出推理判断而后确定。标题就是语篇的中心思想,但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只看标题的表面字句来翻译的话,不能再现原文的主题思想。

3.1.2帮助译者确定多义词的词义,从而确定句子和语篇的意义

只有在一定的语篇中,词的意义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的再现,脱离了语篇是不可能确定词义的。一个完整的语篇往往在传达作者基本意义的同时,还透过其语言的风格,文体的选择传递字面以外的深层意义。往往穿梭于字里行间的多义词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语篇这一整体环境来揣摩,否则译者给读者带来的就是偏离内在含义,仅仅从字面上翻译的文字,这与直译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3.1.3帮助译者明确指代关系

英语是形合语言(hypo taxis),而汉语则为意合语言((parataxis),汉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低,而且“句子中的指代关系在外观上不明显”(范红升,1996)。这就给中国的译者在理解原文的时候造成了困难,往往难以确定句子中代词所指的对象。通过对语篇进行仔细的分析,译者能清楚原文中的指代关系。

3.2语篇是准确表达的保障

翻译不仅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且还有一个表达的过程。和理解一样,表达也离不开语篇。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还要对译文进行语篇分析,检验译文语义是否连贯,前后衔接是否得体,译文是否构成语篇。因为既然原文是完整的语篇,译文就不应该是孤立的句子,这就决定了译者在表达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摆脱原文的束缚,用流畅的语言再现原文思想。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做到以下几点:

3.2.1能使译者调整译文的语言结构

由于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在翻译时,为了实现译文忠实、通顺,就必须跳出原语言结构的桎梏,用目的语语篇结构替代原语语篇结构。

3.2.2能使译文保持原文风格

语篇与语境是相联的。因此,从语用学角度,说话人必须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篇章,译者的选词造句都必须在诸如表达媒介、言者的身份、态度、文化程度、社会背景、言语(文章)对象等方面与原作相符。原文若是土语、秽语,那么译文也应还它原貌,“雅”化不得。

4 结论

语篇,作为语义和结构的整体,在语法结构上它具有衔接性、连贯性、相对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意义上它具有完整性。所以它能成为语言交际的意义单位。而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自然要在语篇层次上进行。只有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文正确、通顺、易懂,既忠实于原作精神又保持原作形式与风格,达到完美地再现原文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升.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对翻译的启示[j].外语学院学报,1996,(6).

短篇文章篇4

关键词:《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文体分析 虚无主义

引言: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其作品简洁含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脍炙人口。其作品的创作思想大多来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作品大都反映了悲观的虚无思想。

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于1926年,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它是一部典型的虚无主义小说,具有典型的海明威风格:文章以虚无思想为主题并大量使用简洁句。为了正确理解该篇小说以及作者的思想,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和篇章等文体的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阐明了小说的虚无主义。

一.词汇分析

这篇小说在用词上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精炼、简约。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几乎无解释、议论性的话语, 没有任何啰嗦、多余的字眼,所用的词都是小说必需的、无法删减的。他避免使用描写的手法,避免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词藻,这种遣词炼字给人一种简洁、清新、干净的味道。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用词简单而精确,普通而具体。比如小说的第一段描写中,名词和动词的使用较为频繁,而动词较少,副词没有,描述性的形容词较少。这一简洁明快的用词风格,简短而直白,就如同发电报似的,向来有 “电报式”语言之称。

二. 句法分析

1. 叙述中的长句、复合句与对话中的短句、简单句的运用相结合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从句对主句进行修饰,对人物所处的环境进行详尽的补充说明,从而弥补简单主句的不足,有力地烘托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氛围,让读者对小说中的所处这种环境下的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另外文章口语化的特点,与小说中的人物的风格和谐一致。对话中句子简短,结构单纯,用词平易,朴实无华,这样的对话在文章中比比皆是。

2.对话中省略句的使用

例: "his niece.” "no, hombre, only to make a joke.” "everything but work…"

这篇小说的对话写的干净利落、清清爽爽,在对话中读者找不到传统文章中导入性和阐释性词语,如带有主观性或者修饰性的话语等。整篇文章中对话部分简约而不简单,看似像一幅简写图,但是说话人内在的思想、感情等都一一涵盖其中,引起读者联想,达到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三. 修辞分析

1.词汇和句式的重复使用

词汇重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整篇小说重复词汇较多,比如:nada(虚无)重复出现21次,nothing(虚无)出现7次,这些词汇的重复,加强了词汇的表现力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达到了充分表达和突出虚无这一主题思想的作用,显示了虚无的无处不在和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另外,词汇的重复,让整篇文章内容联系更加紧密,结构更加紧凑。

2.对比

小说中共出现三个人物,分别称呼为“the younger waiter”,“the older waiter”和“the old man”,自私但又充满自信的年轻侍者,稳重、替他人着想的老侍者,富有而又孤独的老人。小说中的老侍者同情老人,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和老人一样喜欢干净明亮的地方,而年轻侍者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侍者和年轻侍者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两种不同类型人物的对比。这三个人物其实代表三类人:充满幻想的青年,幻灭的中年和绝望的老年,三类人物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主题的刻画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 篇章分析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情节极为简单,讲的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晚上在一个干净明亮的餐馆喝酒,两位侍者在闲聊中等待这位老人离开打烊的故事。故事的开头交代:it was very late…at night…last week…从时间上分析是倒叙,由两个侍者口中引出上周老人自杀这件事,这一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另外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叙述者处在故事之外,客观冷静的叙述它的情节,淡化故事。他的叙述总是客观的

不加作者的主观意念。

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老人离开餐馆之前和离开之后。从整体来看, 这篇小说并没有夹杂着作者主观性的议论,而是通过两位侍者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来展现,这同时也是这篇小说最特殊之处。作者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完全置身事外,这一方面增强了故事本身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读者从对话中感受小说的主题意义。小说的最后一段可以看作是故事的回应。“a clean, well-lighted cafe was a very different thing”,明确点明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即小说中的餐馆的象征意义,对于“迷失的一代”的美国来说是躲避精神空虚的庇护所。

短篇文章篇5

命题特点

1. 文章短小,首句完整

完形填空的短文一般含220~280个词,设空20个,平均设空间距约为12个词。为给考生理解文章奠定基础,使考生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命题者一般都会遵循“首句不设空”的基本原则。

2. 重视语境,注重能力

高考完形填空从语篇角度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短语的掌握程度、对习惯用语的熟悉程度和对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能力,所以有人称完形填空为“障碍性阅读理解”。其特点是:单看设空的句子,无论将对应的哪个选项填进去都能满足句子的语法要求,只有结合文章具体情境辨析各备选项才能确定最佳答案。

3. 题材多样,内涵丰富

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题表现出了以下特点:选材贴近生活实际、反映时代特点。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前沿、政治经济、文史知识、人物故事等,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可读性较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裁以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为主;故事情节完整,常有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篇章与语句的结构也更为丰富多彩;叙述角度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

4. 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完形填空选项设置一直以实词为主,虚词为辅,其中动词设空最多可达10个左右。201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的完形填空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规律,其中动词及短语设空10个,名词设空7个,形容词设空3个。考生在备考时应谨遵这一规律,重点掌握实词的应用。

解题技巧

1. 利用首句信息解题

完形填空的首句不设空,它提供的信息是考生把握全文主旨的关键,为考生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指明方向。所以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认真读懂首句,以帮助解题。例如:

When people are really 40 , nothing will stop them from falling asleep―no matter where they are. (2011年全国卷II)

40. A. tired B. drunk

C. lonely D. lazy

【解析】根据首句“There are times when people are so tired that they fall asleep almost anywhere.”可知,当人们十分疲倦(tired)的时候,什么都没法阻止他们睡着――无论他们身处何处,故正确答案为A。

2. 利用上下文线索解题

对文章故事情节发展线索的逻辑考查一直是高考完形填空题的考点。考生做题时先不要急于选择,应通过上下文找出相关的线索。例如:

In a land far away,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great poverty (贫困), and only the rich could manage without great26. (2011年陕西卷)

26. A. loss B. expectations

C. success D. problems

【解析】从前文的“there was great poverty”可判断,第26题的四个选项只有problems (困难)能与之相对应,此处意为“只有富人能够维持生存而没有太大的困难”,故正确答案为D。

3. 利用词汇复现解题

完形填空题中,某一词常常以原词、同义词或近义词、概括词以及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因此考生做完形填空时应该瞻前顾后,根据原词复现、同义同现、修饰同现、结构同现等来确定正确答案。例如:

My37came one morning when I was in the community library....

...

My best opportunity came a few days later when I saw a man41 by himself waiting for the library to open, so I sat down next to him and began a 42. (2011年湖南卷)

37. A. trouble B. doubt

C. wish D. opportunity

【解析】根据下文“My best opportunity came a few days later ...”中的opportunity一词可知,第37题是“机会来了”,故正确答案为D。

4. 利用语篇标志语解题

语篇标志语指句群、段落、篇章等之间表明其内在联系的词语,可分为:

> 表示时间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first、second、then、finally、at last、immediately、suddenly、soon、before、so far、yet、meanwhile、later等;

> 表示空间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here、there、on one side ... on the other side、in front of、next to等;

> 表示并列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thing、on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等;

> 表示转折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but、however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because (of)、since、as、thanks to、as a result (of)、due to、so等;

> 表示条件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as long as、so long as、on condition that、if、unless等;

> 表示让步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though、as、even if/though等;

> 表示递进关系的语篇标志语有:what's more、besides、to make the matter worse、what's worse等。

在做完形填空时,考生如果能充分利用语篇标志语,就可以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上下文的关系。例如:

I spent several weeks going door-to-door for job, but found 40 response (回应). (2011年安徽卷)

40. A. any B. much

C. some D. little

【解析】题干中有很明显的表示转折的连词but,表明“我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挨家挨户地找工作”,但结果不太好。能表示这一含义的只有little,故正确答案为D。

5. 利用排除法解题

所谓排除法就是将干扰项逐项检查、验证,一一排除错误的选项,缩小选择范围,直至选出正确选项。考生解答完形填空题时需要对四个选项仔细辨析,去伪存真,选出最佳答案。例如:

Two years ago, I decided that I would need to have some kind of extra work to25my disability pension (残疾抚恤金). (2011年浙江卷)

25. A. add up to B. make up for

C. get rid of D. take advantage of

【解析】首先分析四个选项,add up to表示“增添”,make up for表示“弥补”, get rid of表示“消除”,take advantage of表示“利用”。题干的意思是:“两年前我决定,我应该做点额外的工作来 我的残疾抚恤金。”很明显,通过额外的工作并不会“消除”或“利用”残疾抚恤金,因此先排除C和D。根据常识,残疾抚恤金一般都是有固定数额的,个人不能随意增减,因此,“我”做额外工作并不会add up to,只能是另一种方式的“弥补”,故排除A项,正确答案为B。

6. 利用惯用法和固定搭配解题

习惯用法和词语的固定搭配,特别是动词的搭配和习惯用法是完形填空考查的重点。动词可与名词、介词、副词等搭配,可考查的范围较广,大家平时应多读、多记、多积累。例如:

We can see there is a lot of sleeping on the bus or train on the21home from work in the evening. (2011年全国卷II)

21. A. way B. track

C. path D. road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on the way home为固定搭配,表示“在回家的路上”,故正确答案为A。

7. 利用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解题

完形填空语篇信息中经常渗透着与文化科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方面相关的知识。考生在做题时若能根据文化背景和生活常识来判断推理,将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例如:

She even planned to become an athlete.36, in 1993,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her home country, a bomb 37her left leg. (2011年湖北卷)

36. A. Undoubtedly B. Surprisingly

C. Strangely D. Unfortunately

37. A. took away B. took ever

C. cut down D. cut out

【解析】下文提到“Maja received her first artifical (人造的) leg”,根据常识判断,炮弹肯定是“夺走”了她的左腿,这说明她是不幸的,故第36题选D,第37选A。

运用这些技巧做完题后,一定要复查核定。复查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不看已选的答案,再把所有的题目做一遍,然后看看两个答案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再仔细比较鉴别;②把答案代入短文细读一遍,看所选答案是否与短文整体相吻合,再把每个空白处与它相对应的四个选项一一对照。

短篇文章篇6

今天,我在书上看见了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读后让我掩卷沉思。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朱自清他父亲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不太顺利,再加上自己亲爱的爷爷也去世了!所以他只有和自己的父亲报着失败的心情离开了这个鱼米之乡的美丽的地方了!

这又使我对朱自清的文采感到一种感叹!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短小得只有千余字,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么难忘的印象,它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俄国作家高尔基回忆自己在少年时,读完福楼拜的小说《一颗单纯的心》后,曾被这个朴素的故事感动得如痴如醉,《背影》比起福楼拜那篇小说来,篇幅更短小得多,情节也更加简短,却同样也激起了读者的感情。

《背影》所以能感动读者之处,在于对父亲的这种回忆,最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许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二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着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得平静自然,我们吟于心间,会与作者发出一样的感想。我们不能忘记这两个动人的情景,我们不能忘记那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

这也使我知道了写作文的方法:写作文不一定要字数多,主要是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想表达什么,畅所欲言,当然要言之有理。

短篇文章篇7

短小精悍,汉语成语,拼音是 duǎn xiǎo jīnghàn,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短小精悍成语的释义及近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短小精悍成语的解释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史记·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

短小精悍成语的近义词言简意赅 [ yán jiǎn yì gāi ]

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赅(gāi):完备。

小巧玲珑 [ xiǎo qiǎo líng lóng ]

形容小而灵巧、精致:画舫里陈设着~的紫檀桌椅。苏州很多园林建筑得~。

要言不烦 [ yào yán bù fán ]

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不烦琐。

短小精悍成语的造句1、玉米是苍黄色的,间有绿色的点缀;

黄豆的个头虽然低矮,但凌厉上冲的气势却是我看到的最短小精悍的庄稼,何况它的枝枝杈杈上挂满了月牙样的豆荚。

2、说话的那人跟隐魁差不多年纪,有四五十岁,他短小精悍,一脸横气。

3、某处豪宅客厅内,一个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向对面短小精悍的中年男人问道。

4、一个短小精悍的家伙在那贼贼地说道。

5、应该还能够补一个短小精悍的午觉。

6、谨叔身材短小精悍,虽然他闭着眼,但他那种独特气息,还是令人畏惧。

7、女警撑着下巴,一脸狐疑的看到对方,本来想听段长篇的评书,没想到对方说的如此短小精悍。

8、贝多的赛车的特征为:有一个按空气动力学造的泪滴形座舱,连在两个短小精悍的引擎上。

9、作文章要有惜墨如金的精神,尽量删掉可有可无的字句,把文章写得短小精悍些。

10、短小精悍,有着深邃的棕色眼眸的马迪亚斯,作为一个刺客组织的首领他丝毫不装腔作势。

11、台上站立着一位短小精悍的男子,样子丑陋无比,可没一人敢嘲笑与他。

12、与他对坐的汉子短小精悍,四十岁上下年纪,面白微须,模样倒还清秀。

13、两把刀短小精悍,看起来也是大宗师的作品。

14、问话的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汉子,眉宇之间隐隐还透露着一股煞气,让的一些炼体期的弟子不寒而栗。

15、设计成短小精悍的方格吊钩,更能体现其小体积大容量的优势,广泛用于储放长柄日常用品。

16、我国新疆地区流传的阿凡提故事,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风趣幽默。

17、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学着把自己的文章写得短小精悍。

18、整饬的外表干净利落且短小精悍的,整洁的。

19、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20、我喜欢这篇故事,因为它短小精悍。

21、尽可能多的短小精悍的句子,多的破折号,便于快速阅读。

22、金得龙现在的后勤团队架构短小精悍,支持着整个亚太区的医疗业务。

23、报刊上大块文章固不可少,但短小精悍的文章似乎更受读者欢迎。

24、这些作品多为民俗件色彩性小品、短小精悍,鲜明生动。

25、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明,主要表述说唱文学中“说”与“唱”的区别和写作。

26、因此,结论,要写得短小精悍,要充满甜蜜。

27、鲁迅的杂文都短小精悍,内容深刻,很有战斗力。

28、李明常写些短小精悍的小品文。

29、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中心突出。

短篇文章篇8

<一>,作家应是博学多识的文人

在<<知音>>篇中他明确指出博见。他在该篇中批评一些人说他们各抱一隅之解,欲凝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板不见西墙也。是说他们目 光短浅,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他在<<神思>>篇中说博而能一。这就不仅仅是知识掌 握多。还要成为一个知识体系。你的大脑不应该是一个材料箱。还要知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知音>>。这是一种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种思想已经在当时很先进了。

<二>,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慣

在<<神思>>篇中说视通万里。吟 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之前卷疏风云之气。是说要多看要眼到口到心到。又说思理为妙,思与物游,神 居胸臆,而志气流其关键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是说应该追求磊千世界的客观真理。又在<<神思>>篇中说不必劳情也直接指出追求真理时要脱离情感。不能有情的参与又说贵在虚静这种静思的思想当是受了佛道的影响的结果。又说应有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缀翰而惊 梦,桓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绝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研都以一纪的思考精神。

<三>积极入仕

他在<<神思>>篇中说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在<<程器篇中说安有文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乎。可以看出他的入仕的积极了。这正是儒家学说而优则仕的明写照。在政事中应如日月之明,如星辰之行,要有太阳一样的光辉温暖,有月亮的光华,在极黑暗的社会中有群星灿烂的星星之光<<宗经>>。在<<奏启>>篇中说强志足以成务。鼓励应有坚定的信念。

但是如愿的事很少。在<<时序>>篇中说时运代变。对于多变的时运他在程器篇中说侍时而动发挥事业,要善于等待时机。要善于创造时机,还要善于把握时机。在熔裁篇中说刚柔以立本,变通以驱时。不是每一个文人都 能入仁,在<<程器>>篇中说穷则独善以垂文 , 达则奉时以骋绩。不能为官,就要在文学领域中有所作为。要作文使之传于后世。在<<时序>>篇中说君子处世建德树言,干一番事业。

二,<<文心雕龙>>对作品的要求。

1,刘勰对作品的思想作了整体的要求。

他认为作品思想必须是宗照古代贤人的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序志>>篇中评价当时的诗坛说去圣久远。是说现在的诗文的思想已经脱离古代圣人贤人的思想主旨很远了。他在<<宗经>>篇中引用舜的话说诗以言志,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就是说思想有心为志。在口为言,在手为文。认为在宗古的时候应知道变通。在<<封禅书>>中说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隧于浅。就是说作文章宗古同时应懂得变通。以古为准绳,以今为变化。知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他在<<原道>>篇中说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2.他在<<宗经>>篇中对作品的具体要求。

A,对情感方面的要求。

情深而不诡。就是说文章的内在情感应真实深刻。

a.真情

他在<<情采>>篇中说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日形文,五色是也。二日声文五声是也。三日情文,五性是也。认为文章中的情是非常重要的。是立文的三要素之一。并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意,而吟咏情性是也。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在<<章表>>篇中说辞为心使.文章中的情应是最真实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的第一直接的感触。

b.情趣

文章中应有情趣所在。他在<<情采>>篇中说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他用这种滑稽的事例来说明没有情趣,如同男子树兰一般。在<<物色>>篇中说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说出清风与明月就应同时出现,并在夜晚,这才是最美丽的景象。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的春天的树林才更显得富有生机。用最常见的事物告诉我们情趣就是情感的意趣所在。有情趣的文章才是能吸引人的作品。

情感也是变化的,他在<<物色>>篇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迹摇焉。又说情哗哗而更新。点明情感也是变化的。没有一尘不变的情感。变化的根基是情随物迁。所以作文章在物色篇中说设情位体。

B,风清而不杂

在<<正纬>>篇中说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他用织布来说明,作文章应有统一的岸风格。在<<风骨>>篇中说诗宗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也。又说风格峻整。作文章 应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不能在同一文章中即有这种风格,又有那种风格。又说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作家的风格就是个人风骨所在有了风格文章才显得有感染力。

C事信而不诞。

事信就是要立足于客观现实之中b

a现实的真实。

他在<<原道>>篇中说文章应察人文,文章取材应是现实中的可信的材料。不能荒诞不经。要使人人相信你说的就是真的,无可置疑的。这样文章才能被人们接受,表达的思想才能被人们了解。文章反映现实中的千真万确的重大事件。包括各种各样的人们的行为,思想等状况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文风。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是自古以来的作文要求。

b,艺术的真实

他在<<夸饰>>篇中说夸饰恒存,就是说文章要有艺术表现手法。要饰而有节。作艺术加工应有适度的原则。人们常说的七分实,三分虚。这三分虚就是艺术表现了。他提出了有且要适度。这还是为了让人们相信你说的都是实情,使人们死心踏地的不怀疑你的内容。而使整个文章有文采。

D义直而不悔

在<<史传>>中篇中说良史贵在直笔。就是说文章的思想应明白正确,不能是歪理邪说。这与他所认为的文章的教化功能是相对应的。要让文章正直的做到使人民成化。那么你的文义就不能是错误的。要以正确的思想导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去。

E,体约而不芜

他在<<附会>>篇中说凡大体文章 ,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 ,群辞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这主要说明了作文章应有详略,轻重,主次之分。他用树来比喻作文说文章中的详与重与主如同树木向阳的枝叶一样茂盛。略与轻与次如同背阴的一面而被藏起来。文章的首,腹,尾的设定也应如此。首应开宗明义,点明主旨。要短小精悍。腹作为具体的内容应丰富多采,耐人寻味。尾应对文章作一定的升华。这是点睛之笔。当然也是短而精的。首腹尾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短篇文章篇9

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三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短篇文章篇10

一、是“单篇短章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

东北师大附中的鄢霏老师上了一节阅读课,教学目的是想在语文阅读方面做一个尝试。提到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单篇短章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

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一直是由“单篇短章”集合而成,这种教材支配下的老师,采取的也多是“单篇精讲”的教学方法,至多在授课中加进去“拓展阅读”或是“对比阅读”。但总体下来,还属于“单篇短章”阅读的范畴。那么这种阅读有何弊端呢?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语文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了“单篇短章”阅读的弊端:“将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心志不专,仿佛走进热闹的都市,看见许多东西,可是一样也没有看清楚……并且,读惯了单篇短章,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范围之中,魄力就不大了;等遇到规模较大的东西,就说是两百页的一本小书吧,将会感到不容易对付。”针对这种弊端,叶老当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主张,他说:“现在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

其实往前溯源,我们就会了解到“五四”时期就有许多前辈都有“读整本书”的主张,比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著名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而再往前溯源,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是“读整本书”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副主编唐晓敏教授也主张现代的语文教育要“读整本书”,他引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明“单篇短章”的不足:“一颗大的钻石如果打得细碎的话,这些小破片价值之总和,无法和它原本的价值相比拟;一支庞大的军队,若把它分成若干小部队,则威力必大减,发生不了什么作用。同样,伟大的精神,若使之中断、搅乱、破坏或转向,它和普通精神已无任何差异。”他认为:“多年以来,我们的学生接触的不是‘大钻石’,而只是‘小破片’。这是目前语文学习的最大的问题。”

其实,国外许多国家的“国文教育”教材就是“整本书”,国际组织认定下的中文课程也是主张“读整本书”。我们是否可以在“读整本书”这方面做点探索呢?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改革尝试呢?有能力的学校是否可以先行做点尝试呢?

二、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

当然,这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之前就有“以学定教”“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等方面的讨论。只不过,讨论并没有引起老师的重视。因此,重提这个论题还是有必要的。关于“以学定教”等概念,有人进行过圈定,但在这里我说一下我的理解。我认为,“以学定教”,就是教师围绕着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以教定学”,就是教师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让学生来学习。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其实是不言自明。但是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做的往往相反。

在这次论坛上,一位老师讲授《雷雨》的时候,用下面的三个问题贯穿课堂。

“假定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真情,你能从本文的言语、事件当中找出来吗?”

“如此恩爱,为什么侍萍在年三十的晚上,被赶出周公馆呢?能否从侍萍的叙述当中找出点原因呢?”

“我们宁愿相信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具有真的一面,那么30年后当活生生的侍萍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又有何反应呢?你对周朴园得出怎样的结论?”

研读这三个问题,我们就思考,这三个问题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问题”呢?教师是在“围绕着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还是在“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让学生来学习”呢?――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授课教师左一个“假定”,右一个“我们宁愿相信”,牵着“学生来学习”。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是在解决教师的“假问题”,而不是在解决学生的“真问题”。其结果是,课堂上,学生处在云山雾绕之中,不知道老师下一步将把自己带向何方;课后,学生回味一番,也不知道这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

所以,教师要“以学定教”,解决学生的“真问题”。教师要试着让学生自己“找地儿”“挖井”,然后让他们自己往里“跳”。必要的时候,教师再帮学生“挖两锹”,把学生往“井里”“推一把”。而不应该是教师自己“挖井”,然后把学生一个个的往“井里”“推”。学生是不愿意“跳”这样的“井”的。

三、是“外部解读文本”,还是“内部解读文本”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评测中心主任柳文波老师,对一位老师的课做了以下点评:

“知人论世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方法,所以我注意到黄河老师上课一开始大约用了10分钟讲背景,而没有直接解析文本。这让我想起了去饭店吃饭,菜端上来了,但是服务员就是不让吃,而是大谈这道菜是哪请来的大厨、用了什么食材、用了什么厨艺做出来的,等她介绍完了,大家当初吃菜的意兴已经减了大半。我还注意到,课要讲完的时候,黄河老师又补充了很多内容,想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这就像要散席的时候,又上了好几道大菜一样:菜是好,但是大家都已经吃不下了,它们只能成了‘陈列品’。”

柳老师的点评,不仅恰切生动,而且还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外部解读文本”,还是“内部解读文本”?

很长一段时间里,语文老师都爱围着文本兜圈子,文本之外讲了很多,等讲到文本,却寥寥数语收场了,这可以说是“外部解读文本”吧。在我看来,这样的解读,是不符合常人的阅读习惯的。因为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的是文本本身,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才去查看其他的相关资料。可现在的语文课,是老师先讲相关的材料,然后让学生阅读,之后再试图让学生用相关的材料佐证文本中出现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本末倒置”的问题,而是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处于“假阅读”的状况之中,从而造成一种后果:学生没有“真阅读”的能力,只有回答“假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主张“内部解读文本”,强调“细读文本”。做到这点,就要从改变备课习惯做起。一般教师备课通常的过程是,要备哪篇课文,就先看教参是怎么说的,看看鉴赏辞典是怎么说的,这个名家那个名家是怎么说的;上网搜搜,看张老三怎么讲的,李老四是怎么做的:反正是尽量多地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把各种说法写在书边上,写完了课也就算备好了,就等课上把这些“高论”传授给学生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浮于文本表面的备课,因为对文本的论述观点都不是老师自己细读文本得出的,老师的理解,还基本是停留在记忆别人观点的层面上。这样备课下的课堂,是缺失教师主体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身在课堂,但都是在宣读别人对文本的理解,没有教师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中是没有性灵的,是没有感情的,根本就是一个“传话筒”。

四、是“秀教师”,还是“秀学生”

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秀,不是仅体现在课堂上的言语上,更是体现在课堂设计上。老师的言语可能只能反映一个老师的基本功,课堂设计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思想。而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况且,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优秀,就在于在课堂中不是自己表现的有多优秀,而是让他的学生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