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在线课堂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9 18:09:57

地理在线课堂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线上教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响,地理信息系统(GIS)课程全面启动了网上授课模式,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1]。结合多年的实践探索经验及空间信息新技术和新应用,特别是在新工科、智能化、大数据背景下,以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工程基础、应用能力为目标,将本专业先进的知识融入前沿应用领域,探索地理信息系统线上教学策略与模式。

一、教学策略与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技术和实践性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熟练掌握GIS基本技能操作,构建GIS技术系统知识体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至关重要

。以往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进行课堂基本理论授课,然后在实验室通过步骤操作进行实践,训练学生掌握GIS数据的生成,空间数据的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等能力[2~4]。而在线上教学中,教师采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形成了GIS课程混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如图1所示。

二、课堂教学

(一)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务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上传课程大纲、章节课件、作业、电子版教材等资源,及时在平台相关通知。通过建立学习讨论区,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信息化建设及管理。通过教务平台和建立的班级QQ群进行疑难解答,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更新相关知识点的释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各授课平台的逐步完善,最后选用腾讯课堂进行基本理论知识授课,采用腾讯会议进行现场指导和答辩,实现板书、视频与PPT有机结合,确保了线上授课与线下教学相当的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二)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线上教学期间,以课程改革为平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5],通过开展“课前和课间思政”,不仅让学生对自己专业的应用前景有更深入了解,更关键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在第一次课堂教学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谁是疫情期间最可爱的人?在当前的“病毒”疫情下,GIS技术能做什么?学生踊跃发言,课堂上给出了多种可行方案。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从GIS为疫情指挥决策提供综合信息平台,为疫情管理快速制出疫情时空分布图、疫情趋势发展图表及重点地区疫情图、风险图等,为疫情信息可视化展示,疫情监测与追踪,疫情影响因素分析等方面给出了更为详细的方案,为后期实践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7]。通过结合专业知识和疫情形势,分析GIS技术发展的国情,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将思政元素融入GIS专业实践课堂,让学生从个人出发做好GIS学习规划,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动性。从而推动GIS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增强新时代青年的国情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启发式教学案例。GI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专业课[8~10],因此对于GIS课程教学而言,需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线上教学时,基于GIS大数据特点,引入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新技术和GIS的结合。在实践课程中,将科研工作中的部分内容作为综合实验进行实践,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选题“雾霾探测系统”组的同学,将软件与硬件结合,前端与后端结合,通过网关、空气检测模块、通信模块及云服务器实现了雾霾指数的探测(图2),在疫情期间,不方便外出,学生用吹风机检测温度的变化,用电位器检测有毒气体和空气质量。

三、教学成效

(一)学生成绩评定与反馈。成绩评定通过课堂讨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分组讨论、基础实验等过程考核,全方位采集学生学习数据,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能够及时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部分,基础性实验是按照步骤进行理论课内容的验证,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地理数据的浏览,空间属性库建立,影像配准与矢量化,空间分析等。综合性实验是学生通过自行组队选题-查阅文献-总体方案制定-分模块实施-线上答辩等几部分完成。线上答辩的情况大大出乎意料,可以看出学生从“结果展示-现场汇报-回答问题”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准备和考究。如选题“校园道路路灯智能控制”组的同学针对目前学校路灯控制系统采用配电箱定时器控制路灯的开关时间问题,根据校园晚上的人流量,校园不同区域的路灯与景观灯应分时段点亮熄灭,结合学校校园路宽、人流量、车流量、日照等因子给出校园路灯智能照明解决方案,并设计了微控制探测单元(图3)。图3校园路灯智能微控制探测单元(二)改进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线上教学、课后作业、课堂讨论、基础和综合实验、期末考试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督查学生学习情况,有效避免了“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三部曲下的突击式学习[11~12]。通过线上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互动和练习进行过程考核,将科研和新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开展开放式课堂,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终的实践考核是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综合实验的设计报告、各模块完成情况和线上答辩综合考核。此外,在答辩中还加入开放性题目,考察学生线上研讨课和实践环节的实施效果,学生可以在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思路多样化的解题过程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进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也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四、结语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2

关键词:线上对分课堂;四元教学;初中地理

一、绪论

网络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选项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大规模在线教学,而老师和学生又普遍缺乏线上的教和学的经验,使得线上教学充满了极大挑战。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立足中国教育实情和线上教学特点,及时地推出了线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OPAD),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欢迎。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线上对分课堂简介

线上对分课堂就是传统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对分课堂的理念是将课堂一分为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时间和任务方面均对分,宗旨是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对分课堂包括当堂对分和隔堂对分,线上教学更适合隔堂对分。张教授提出线上对分课堂必须贯彻四元教学理念,该理念认为教学是一个规范化的流程,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同伴讨论(互相答疑,互相评价)和教师答疑(共性答疑,集中评价)四个环节,即四元。四元的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教师必须要先讲,讲完之后学生才能学,学了之后才能反思,反思之后才能带着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交流,交流之后才可以提炼共性问题,老师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解答。四元教学等于在传统的“传道、授业与解惑”基础上加上一个“讨论”。较之于传统教学单一共性教学的缺点,四元教学融合了共性和个性教学的特点,在讲授阶段,教师对所有学生精讲教学重难点,此阶段具有共性特征,此为共性1;学生独学/作业/反思具有个性化特征,此为个性1;同伴之间相互讨论,不同学生讨论的内容不同,此为个性2;最后,教师针对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中答疑,此为共性2。另外,四元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反思,反思更多的是取代过去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除此之外,还要超越作业,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炼和总结。

三、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学生的兴趣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对分课堂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权和泛在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较大提高。(2)互动方式多元化、高质化: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线上互动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连麦(包括语音连麦和视频连麦)、聊天室互动、弹幕、打赏、直播、抽奖、在线游戏、学生主讲等。另外,线上对分课堂重视教学常规的建立,学生的学习要按照老师制订的流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注重学案和思维导图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知识体系架构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间模块化,在讲授阶段,教师用少量时间精讲重难点,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反思、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3)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重难点并有效巩固所学要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讲授对分课堂中的教师讲授环节与四元教学流程中的一元教学元素相吻合,教师需要做的是讲授新知、布置作业(见表1),教授切忌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留白”,教师主要讲知识的框架以及重、难点内容,对知识进行提炼,所讲内容学生难以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这部分学生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并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框架做好笔记,为课后的内化吸收做准备。(二)课后内化吸收线上对分教学的课后内化吸收环节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做反思,做深入的思考,发现学习过程中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问题,聚焦疑点。该环节符合四元教学流程里面的二元教学元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整理笔记完成“亮考帮”,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巩固课上所学地理知识,收集资料,整理笔记,联系实际生活,为如何成为一位精明的农场主做准备,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见表2)。(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带着课后反思的结果参与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分享到小组群里,进行互相答疑,相互评价,解决层次低的问题,对层次高的问题进行凝练,最后把小组内整理好的讨论成果和有疑惑的问题分享到QQ班级群,对于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老师进行解答。该环节包含了四元教学中的两个元素,即三元教学元素和四元教学元素,通过此环节(见表3),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独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在运用对分课堂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不仅讲解重难点,还会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对于学习和消化老师讲授的知识需要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在实施对分的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管理者,学生是学习者、是课堂的主人,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也更具有自主性。在讲授过程中,老师要注意精讲和留白,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一致,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桃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所以在老师留作业和思考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留作业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另外,作业还要与课标一致、要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基本是一致的,学生听的是老师讲的知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不大,不容易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觉得学习枯燥乏味,在学习成绩和地理素养地提高方面就更难了。

五、结语

线上对分课堂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互动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四节《澳大利亚》第一课时为例探讨了线上对分课堂在初中地理线上教学的应用模式。在四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讲授阶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通过QQ群屏幕共享功能对重难点进行精讲留白,为学生留下独学和反思的时间,学生做好笔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反思完成;在讨论阶段,通过语音通话方式将各组的“亮考帮”作业拿到本组群里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大部分组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直播方式进行集中点拨、答疑。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黄芳,刘金锤,王瑞华.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地理创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4):4-6.

[3]程英姿.试论“对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观念颠覆[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49-151.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3

关键词:大数据;初中地理;精准教学

大数据背景下,大量的地理图文数据,能够给学生提供较为新颖的知识观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地理知识水平。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地理知识为学生寻找地理信息,丰富地理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学习初中地理知识。

一、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

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并能够快速地进行数据分析。大数据背景下,教学决策将超越人类有限的理性思维,从以往依赖于教师头脑教学转变为依赖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使教学更精准化与科学化,从而实现精准教学的目的。在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够快速地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能够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从而实现初中地理精准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数据中调取契合度更高的数据信息,作为教学资源的对比参考。诸如,优思在线、同桌网、简单学习网等网络平台,在内部设置的地理课程中也有很多免费课程,且评论区也有诸多学生的留言。这种外部数据信息的参考,是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对比的网络数据资源,以便支持教学决策的可行性[1]。另一方面,剔除外部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可以建立内部数据资源的获取路径。以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研发的“雨课堂”教学软件为例。其中的课程随堂记录更为精准,教师能够对接学生的档案资料,获得课程教授后的反馈信息。这种内部数据资源,是增强地理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进度了解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利用大数据资源辅助教学决策的积极策略。

二、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大数据能够改变以往经验式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转变为数据服务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对教学进行分析,优化以往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为学生授课,教师根据地理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微课,并将微课传送到教育平台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以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内容,符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前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与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分组,根据知识内容提出相对应的地理知识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合作、讨论解决预习过程中的疑惑。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大数据网络资源调取地理信息的相关内容,并从问题中了解和梳理地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将天气预报软件中本市近期环境信息数据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生活体验、视觉观察、体温感受等多种感官体验方式,总结天气变化的主观体验效果。来自网络或软件的数据资源,正是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景,主动解析客观问题的积极方式,有助于其学习地理知识。

三、大数据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大数据背景下,能够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归纳,找寻地理教学活动的规律[2]。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平台,收集学生在线学习的信息,找寻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进而能够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其二,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教师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学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收集的信息,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实现初中地理精准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对知识重点进行考评成绩预测与分析。本节课随堂考评成绩高出预测值,其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反之教学效果并未充分表现。而分析学生的随堂成绩时,需要综合内部数据资源,以学生以往的档案资料为参考范本,了解学生是否在此前学习内容时产生了明确的主观认知与知识体系架构。从而利用档案数据支持教学评价的系统化与客观性,完成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数据收集与对比。

综上所述,大数据背景下,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使陈述性的知识内容退居次位,而信息的分析、整理、收集、加工等教学活动,将占据教学的首位。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测量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成效,从而实现精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芳.大数据在初中教育中的应用:以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37):340-342.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4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效果因素;策略建议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时代学生的求知需求,网络技术的成熟带来了更多的微资源,微课程应运而生,如何将微课程有效的放置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微课程,也称之为微课,美国戴维设计师首先提出微课概念,以构建主义为主导,通过在线学习,通过声频或视频制作一分钟视频,使学习者更明确学习主题或关键概念。在我国对微课的界定略有不同,我们将微课程的时间拓展到10分钟之内,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集中说明问题。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首先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高中地理基础概念。高中地理学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了解现代地理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是重要的,高中地理设置了三个必修模块与七个选修模块,微课引进课堂,对各个模块的学习都有帮助,一方面有利于选修板块齐上线,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从理念到现实的推进。其次资源丰富,增强效果。地理学中区域性特点显著,阅历丰富有利于对地理现象的理解,但学生通常不具备丰富的阅历,因此引进微课是有必要的,第一时间弥补学生不足,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理背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尤其对一些剖面图,通过微课演示,教学效果更好。再次有利于差异化教学。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的能力也各有不同,高中地理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微课既开放又灵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不同的微课,大量有趣的微课资源带来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夯实基础,也可以利用微课逐个攻克难点,逐渐的,学生们善于将难题大而化小,从微课中分解若干小知识点,实现重复学习、个性化学习。最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新课改提倡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开始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微课推动且加速这种教学改革,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探索学习的基础点与难点,再利用微课找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效果提升。

二、影响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首先微课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微课成长阶段,视频资源还不是很多,大部分由学校提供,调查可知仅45%的学生认为微课数量足够,剩下55%觉得微课资源太少,不仅如此目前一些商业资源涌现,需要购买使用,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使用次数。目前我们有一定的公益课微课资源,无偿提供学生使用,但平台推广不够,学生无法捕捉到信息,会错过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微课的互动性受限制,尤其在高中地理方面,缺少沟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兴趣。其次微课支撑软件平台有欠缺。从平台设计角度看,没有充分做到人性化,很多操作界面或特别复杂或操作环节特别多,不利于学生学习体验,进而减少学习时间。从交流角度看,微课主要是呈现录制好的视频,基本上不包含交流模块,学生们始终被动接受知识点,没有达到双向教学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从反馈角度看,微课缺少成熟的评价功能,国内的微课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支撑平台没有成熟的评价功能,不利于对学生的监控与引导。再次微课应用推进还需进一步发展。微课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关硬件软件还不够成熟,应用推广与监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无形中影响教学效果,未来我们还需要组织一线教师反复实践,完善微课的各个板块,循序渐进推广应用。

三、微课辅助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建议

首先更新观念推动微课在课堂教学点的应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但教师本身受教学水平、个人习惯等影响,会有一定的教学限制,我们应及时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培训教室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教师在认同微课后,不断的应用实践,使微课实现体系化、常态化应用,以此实现课堂与微课的互融,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加强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资源平台是微课的依托,是微课更新拓展的基础保障,目前我们的学校受技术水平限制,在资源开发的方面还需要聘用专业教师与高级工程师一起,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实现微课健康有效的良性循环,这里我们提倡该项目由教育教研部门牵头,针对高中地理课开发相匹配的微课目录,统一规划、层层把关,促进微课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创新微课教学应用模式。微课固有的几个模式源自国外,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这并不意味着调整好的微课完全适合高中生,优化创新应该是持续不断的,结合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状况,分析课前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将学生面临的相关问题放在最前端,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微课构建过程中,不断体现定制个性化,增加讨论交流的模块,完善评价功能,不断将微课打造成适合我们的工具,成为我们学习的伙伴。最后强化教学创新,保证微课学习时间。传统的教学时间很难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微课,如果我们把微课镶嵌到课堂上,就要在45分钟的时间里固定拿出5分钟演示微课视频,如果微课放在课外,也必须在作业量上给学生们一些自主时间,这里我们可以组织几个学习小组,即微课学习小组,将学习固定化,培养学生习惯。微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一定服从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微课体现,因此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稳健向前科学推进,实现微课健康发展。

作者:郭璟 单位:甘肃省康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5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逐渐被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让许多看似梦幻般的场景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在线网络学习与面对面的学习方式逐渐走向融合,这就是“第三种学习方式”。

1.第三种学习方式的产生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在走进课堂教学。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软交换为核心,能够给师生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任何方式)、更快速、更低廉的数字化通信服务。下一代互联网使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在线学习成为可能。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学习资源是开放的结构,师生可以参与内容编辑,这赋予了学习资源持续不断更新和进化的能力,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云服务。互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这大大拓宽了师生的课堂视野,将课堂学习场景与遥远的真实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时空限制被突破。随着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交互式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海量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隔膜被打破,在线网络视频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二者逐渐走向“融合”,从而产生第三种学习方式。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中只运用某种单一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结了多种技术去构建“数字化”的学习情境,学习的固有范式和习惯被打破,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被颠覆。

2.第三种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是互动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主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吸收内化”,主要是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第三种学习方式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传统的“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转变为“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微视频为载体,通过观看微视频构建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可以预习知识,可以自己掌控节奏,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二是针对性。通过重构学习过程来减少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让教师的指导、帮助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第三种学习方式真正做到了差异教育。

3.第三种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慕课是指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到互联网,供学生学习。微课又叫微课程,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翻转课堂是指学生自学课前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课堂上则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讨分析的教学。

二、第三种学习方式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的启示

1.树立信息分析观念

学会分析、学会感悟海量的信息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第三种学习方式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去构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的学习形式。第三种学习方式难的不是微视频的制作,而是对课程资源的梳理、分析、整合与提炼,这既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基于学科逻辑的分析与重构,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教学流程进行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分类和重组。以“热力环流”翻转课堂为例,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视频的制作,微视频不是一堂课完整PPT的“缩小”,它应是“碎片化”的导学视频,应紧扣课程标准,依据学情,精选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作为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才能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为此,可选择“热力环流的地理实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与原因”、“海陆风”、“城市风”制成四段导学视频。第二阶段是课堂活动阶段,通过交流、合作、探究、讨论等互动方式解决微视频学习中的问题、困惑,系统、全面整理课程资源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视频后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共性问题:①同一水平面上,风(大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吹向低压,为什么垂直方向上有时不遵循这个规律?②产生热力环流后,等压面是否还是理想状态那样平行?③气压与等压面弯曲有什么关系?④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⑤如何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去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师将梳理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汇报,整理形成“热力环流”知识体系。第三阶段是拓展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络平台(网站、QQ群等)讨论热力环流与军事、热力环流与歌曲、热力环流与工业布局等内容,以获得该类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地理学科规律性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所应具备的视角,同时还包括运用地理语言表述观点的能力等。

2.学会获取课程资源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程资源在时空、容量和速度上的限制,信息共享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在数字化教学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可以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获取全球的教育、教学资源。最典型的例子是:教师要制作高中地理教学课件,都会先从网络上收集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如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再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整合和制作,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且积少成多,最终建设成为个性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融入学习之中形成新的“信息源”,从而使学习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三维结构变为四维结构,即由过去的“教师、学生和课程”转变为“教师、学生、课程和信息技术”。新的学习模式也给高中地理教师带来新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而且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挥集体的智慧,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地理学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此,省、市、县教体局和人社局对一线教师开展持续多年包含信息技术内容在内的继续教育培训,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可以熟练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3.感悟“数字化”便捷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6

关键词:慕课;信息技术;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1引言

慕课(MOOC)起源于国外,最早出现于2008年。2012年诞生的Cousr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迅速吸引了100多所世界名校加盟,上线总课程超过500门[1]。国外研究重点关注慕课的发展历程、开发设计、特点、技术工具以及电子平台和网络支撑等[2],对于慕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我国关于慕课的研究发展起步比较晚,2013年,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首的相关高校相继推出慕课平台[3]。以“慕课”“中学教学”为检索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其中2012年有一篇,2013年有21篇,之后呈快速增加趋势,2019年达到1773篇,说明国内诸多学者愈来愈重视慕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比如王保华等认为,将慕课资源链接到高中地理课堂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4]。陈杰等认为,线上教学具有促进学生主动与个性化学习、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促进同伴合作等优势[5]。吴国玺等通过构建基于慕课的地理微课堂模式,认为慕课课程设计具有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堂教学实效性强、媒体手段现代化的优点[6]。南丽君等通过观察慕课在中学地理中的应用现状,发现慕课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7]。但是,仍有学者质疑单一的慕课模式。比如王婷婷等认为,单一的慕课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中存在学习任务完成率低、缺乏教师监督、学生和教师缺乏情感交流等局限性[8-9]。为此,赵言诚提出运用慕课模式的思想理念改革传统教学,使慕课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转变学习主体,优化课程资源[10]。杨晨等认为,通过慕课和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可以丰富教师教学资源,完善学生评价[11]。张家军在2016年讨论慕课发展形势时提出,可以构建以慕课为主体、传统教学为补充的地理课堂[12]。综上所述,国内众多学者主要分析了慕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但对于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慕课为主体、传统教学为补充,对“热力环流”进行案例设计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从学科教学的视角,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慕课教学的设计理念、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与学的时间四个方面的分析,进行相关案例设计,以期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慕课为主体、传统教学为补充的有机融合。2慕课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过于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首先,慕课的教学设计理念由于过多地强调“学生中心”“个性化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偏离既定的教学工作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慕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新知识的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认知基础较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过于依赖电子设备尽管慕课有能力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分层次教学,符合新课改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过分依赖慕课的作用,将地理课堂转变为单纯观看地理视频。学生自己面对冷冰冰的电子设备,缺少人文主义关怀,且在教学机器上进行学习,会出现盲目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部分教师和学生未完成角色转型首先,经过高考的长期指引,成绩成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评判教师的重要指标。为了让自己成为优秀教师,教师将高考作为教学的标准,努力提升学生的成绩,部分教师并未从知识的传授者成功转型为课堂的指引者。其次,学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短时间内难以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并且,网络操作技术不熟练,也是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教与学的时间协调失衡慕课将学生对于新课的学习放在课前,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吸收理解,课上有更多的时间探究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但是,如果多门科目都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大量相关知识放在课前进行研究学习,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可能分配不均,学习生活压力增大,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学的时间远远超过教师教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梳理。

3构建以慕课为主体、传统教学为补充的高中地理课堂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尽管慕课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有不可取代的优势,但单一的慕课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无法满足实际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因此,可以构建以慕课为主体、传统教学为补充的高中地理课堂。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以理解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提供能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知识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和技能迁移。这种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理念,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着重考虑明确预期学习结果,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根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明确学生要学习的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识,从而确定哪些活动和任务由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哪些适合学生利用慕课自主探究,避免过分强调学生中心或者教师中心。传统教学方式与慕课教学方式有机融合教师可以根据多种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特征、高中地理课程或教学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总体规划。传统教学方式、手段在系统知识的传授、师生的深入交流、重难点的讨论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即时互动,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有些地理概念需要系统地讲授(比如气压、热力环流概念),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考虑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面授。对于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比如概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慕课进行学习,学生自己分组讨论,教师答疑解惑。转变师生角色首先,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更多使用引导性语言,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定位自身。其次,在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课堂讨论时,教师必须扮演好一个严格的监督者。第三,教师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参与关于慕课的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定期对慕课学习进行抽查,督促教师完成角色转变。协调平衡教与学的时间打破以往慕课的教与学的时间分配,适当借鉴传统教学的时间分配。首先,将学生对少量基础知识的吸收放在课前进行,大概五分钟左右,节省课堂时间,无形中延长学习时间。其次,教师用近一半的课堂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系统地传授部分较难的知识,为学生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这种教学时间的分配使教与学的时间达到一个平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又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

4“热力环流”教学案例设计课前准备

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制作或者网上下载优质课资源上传至慕课平台。在学生课前利用慕课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在线观测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课前通过教师的视频以及布置的任务进行自学,完成课前的练习和预习,在线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主要进行线上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前慕课自学掌握热力环流过程;通过课上教师讲解和同伴合作,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概念,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的大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观看视频自学,了解热力环流过程;通过课上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分析具体实际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的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某一个地区的热力环流,培养学生运用区域具体特征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温室效应的相关概念、原理。教学难点:热力环流、温室效应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教师自制或者下载“孔明灯升空”等与热力环流相关的视频并上传至慕课平台,学生通过课前慕课预习,观察孔明灯升空视频并思考其原因,节省了课上进行实验的时间。通过观察视频,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2)新课讲授(30分钟左右)。①教师讲解(5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气压、等压面、温室效应、热力环流等概念性知识,并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梳理相关概念。②学生进行慕课学习(15分钟左右)。通过慕课视频学习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形成原因、温室效应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等抽象性较强的内容,结合教师对概念性知识的讲解理解重难点,做到慕课与传统教学相结合。③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线下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通过教师对相关概念的讲解以及慕课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析具体案例。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聊城市热岛效应的图片,学生分析形成原因。教师先播放聊城市区与郊区热力环流动图进行提示,最后总结出,由于城市的建筑和水泥地面使城市温度高于郊区,城区的空气出现上升运动,周围郊区的空气出现收缩下沉运动;水平方向上,高空的空气由城市流向郊区,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区,城市与郊区之间就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呈现给学生问题答案,而是提供学习的材料,一步步引导、协助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这就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3)课堂小结(5分钟)。每个小组将学习成果制成PPT,通过慕课平台发送到每一位成员的电脑上,各小组代表总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出现垂直运动,进而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形成热力环流。学生之间进行提问、讨论,并由教师进行点评。针对学生未考虑到的因素,教师利用板书或者PPT加以引导补充。4)课后巩固。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周围环境的具体情境分析热力环流,如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聊城市绿化带、鲁西化工厂的布局与聊城市热力环流的关系),把该堂课的重难点上传到慕课平台,在网上回帖答疑,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准备下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慕课实现分层教学。学生评价依据学生在慕课平台的学习情况和传统课堂的出勤和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汪基德,冯莹莹,汪滢.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2]徐雨晴.慕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3]刘伟娟.中文“慕课”发展现状研究:基于学习者的视角[D].河南:河南大学,2015.

[4]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译.慕课(MOOC)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5]陈杰,王巨媛,张超,等.高中地理应用O2O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68-70.

[6]吴国玺,李中轩.“慕课”背景下地理微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6(2):89-90,148.

[7]南丽君.论慕课和传统课堂的有效耦合[J].教育探索,2017(3):63-67.

[8]王婷婷,李军.我国高中慕课(MOOC)教学改革浅谈:以上海高中慕课(MOOC)教学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10):163-164.

[9]冯振华,吴春练.慕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3):101-102.

[10]赵言诚,孙秋华,姜海丽.慕课与传统课堂教育的比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156-158.

[11]杨晨,闫薇.结合传统课堂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5):79-80.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7

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缺点

1、多媒体教学资源代替板书,课堂重现能力降低随着多媒体在现代教学课堂上的引进,许多老师一旦使用了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全部脱离了板书的列示,板书是教学严谨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一节课完成之后识体系的浓缩,传统教学模式虽然落后,但是它也有它有利的优势,黑板教学模式这一优点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取而代之的,因为教师在书写板书的过程中,能够使即时在线能力增强,往往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突发灵感,这其实是教学内容的读到之处,我们汲取传统的教学优点摒弃缺点,融入到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去,相信会使地理教学经历有一个发展的里程碑,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成果。

2、课件容量大,学生很难全部吸收教师在网上摘取的地理信息资料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运用多媒体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可是这种不加筛选的,在课堂上展示大量课件,使课堂容量增加,显然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直接运用别人课件,无创新可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课程模式是先备教材,然后写好教案,最后完成多媒体的课件制作。而现在的程序则是老师先制作课件,找到了好课件再备课。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起到创新的目的,教师只利用那色彩鲜艳的动画而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的目的。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策略

1、从教学方面考虑。一堂完美的课堂我们认为应该是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课程目标来进行的。那么,无论教师把课件设计的多么生动形象,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难使学生们在多媒体应用上提高能力,教师单凭点几下鼠标也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更加应该关注学生们学习问题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教学节奏来打造有质量的课堂。

2、从信息资源方面角度考虑。我们所说的地理信息资源形式比较广发,地理信息资源形式也分为很多种,例如一些比较普遍的视频、图片、地图和幻灯片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有质量的课件,课件中要蕴含高质量的课程内容,教师平时的点点滴滴的收集地理信息资源,会日后在课堂上帮助同学们也迅速汲取知识,并消化吸收。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8

新高考政策实行“3+3”的考试模式,即3门必考科目加上3门选考科目,其中地理学科便是一门选考科目。地理高考的选考政策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三点挑战。第一,学生自主选考要求教师以更巧妙的方式介入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学科,及早决定是否选考地理。第二,新高考的选考政策促成了走班制的出现,走班制又往往带来学生学力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在教学资源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同层同班”式的分层次教学并不易实施,因此更多地要求地理教师在“异层同班”的条件下采取个性化教学。第三,因为选考时间提前,选考科目复习时间相比传统高考模式有所降低,要求地理教师以更高效的方式指导学生复习。微课作为以时长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为中心的教学载体,具有“短、小、精、活”的形式特点,有助于应对新高考制度下与选考政策相伴而来的教学问题,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二、微课程在地理新高考中的作用

(一)通过微课程辅助学生提前规划选课。微课程作为依托最新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教学样态具有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可将教学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甚至入学之前。各校地理教师可加强教研,开发用于被录取学生入学前在暑假学习的入门级课程。因为在缺少教师现场指导情况下学习难度较大,微课程的设计应当尽量详尽,指导要足够充分。课程可包括导学材料、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学生观看微视频、学习图文资料后,可完成相应测试题,在线提交答案后网站立即生成相应的试题解析,让学生在查漏补缺的同时了解自身能力基础。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也可设置相应的拓展版块。通过暑假期间的自学,学生能够了解学科的特点、难点以及自身是否适应该学科学习要求,这对学生的理性选考抉择具有深远意义。为保证学生在暑假期间学习微课程并且完成相应的任务,除资源设计工作外,也需要学校投入足够的宣传和组织力度,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学前微课程的意义,配合学校在暑假学习课程。微课程也可作为开学初期学业基础测试的依据,以供学校做出平行分班决策。(二)通过微课程体现个性化教学。微课程最适合于信息化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因学力基础、选考决定时间先后等因素,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差异会随着复习的差异逐步加大,这在高考第二阶段的复习中表现最为明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制作不同深度的微课程,让学生进行分层次提高的同时,也有助于基础有限的学生对深层内容强化学习、自我提高。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传输的多数信息是一次性的,基础较弱的学生一旦跟不上进度便易于掉队。在微课教学中,学生基于制作好的资料学习,学习具有可重复性和可调节性。基础较好的学生可只学习一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多次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攻克难点。例如,针对“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强弱的因素”这一知识点,便可以将微课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基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大地吸收短波辐射以及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原理。在提高部分,要求学生理解秸杆燃烧通过增加烟雾吸收地面辐射达到御寒目的的原理。在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塑料薄膜隔绝地面长波辐射以保温的原理,从而加强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区别的认知。这样的设计层层铺垫、层层推进,有利于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三)通过微课程加强专题教学。高中学习节奏快,教学进度紧锣密鼓地推进,在高考备考阶段往往出现教学时间不够的问题。通过微课程设计微专题有助于针对重点知识教学,抓住主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高考第一阶段复习中,微专题可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用。课前由教师根据课标和考试大纲制作微课程资料并且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学习课程,从中复习、掌握主体知识。在课堂上再将相关的专题知识吸收内化,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因为正式课堂不再是学生接触陌生知识的渠道,而成为加深理解课前已熟悉知识的渠道。课后可提供补充性试题作为作业,加强复习效果。在高考第二阶段复习中,教学时间更为宝贵,可更多地由学生在课下学习微专题并完成试题。教师根据微课反馈系统了解练习情况后,在线下课堂讲解错题,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第二阶段复习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高考综合题、高频考点以及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地理专题的讲解。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育;信息技术生活

在现代化的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与加深,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于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英语学科教育收到各方关注。信息技术固然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同样有许多弊端。因此要使用合适的方法,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的同时,尽可能规避其缺点。

1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育融合的优点

1.1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方式多样———多媒体设备。英语的学习内容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如果教师想要全面照顾到英语的学习要点,可能需要携带许多教学资料甚至是收音机等设备,不仅为学生和老师带来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课堂上频繁更换资料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事倍功半。而多媒体本身具有很大的容量,能够包含大量且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料,使用时也可以一键切换,极为方便。多媒体可以承载许多有趣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与课本相比能够更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1.2课堂容量扩大,教学内容增加———慕课与微课。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对于高校英语学科教育而言,慕课与微课这样借助于网络进行的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对学习和练习英语视听说各方面的新知识。与此同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渠道也随之增加,可以在网络上更开阔的学海里畅游,而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因为面向的教学群体比传统的班级授课庞大得多,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慕课与微课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各个方面知识的机会,并且课堂内容一般是由一流的教学团队和教师制作完成,可以说只要学生认真听讲,慕课与微课的教学质量完全能够得到保障。

2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育融合的缺点

2.1内容囊括繁杂,教学重点模糊。多媒体设备的大容量在教学方面除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之外,还有可能因为课堂内容太多而造成重点模糊,条理不清。但是部分教师或许因为能力有限,或许因为不够负责,无法正确掌握使用多媒体设备的方法和尺寸,甚至没有在课件制作上花费精力。最终导致课件只是将纸质教案电子化而已,课堂上实际教授的英语知识没有任何改变。或者是无法掌握好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力度,在课件里添加了过多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将课堂重点都放在课件本身而不是内容讲解上,导致学生难以在大量内容中分辨和提取有效信息,反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对于英语这样的语言学科而言,内容繁杂为教学带来的阻碍更为严重。2.2过多依赖技术,师生互动减少。慕课与微课所依附的教学载体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室与老师,而是虚拟化视频与网络,没有实体,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因此它们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慕课与微课的面向群体数量较大,因此在面对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惑是,只能照顾到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和误区,无法顾及个人的独特想法。同时因为教学方式主要是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短时间内观看视频还可以接受,一旦视频过长,就可能会中途出现走神、烦躁等状况。但视频又无法照顾到学生们的听课情绪,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3如何弥补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学科教育融合的缺点

3.1优化课件内容,多次强调重点。无论是哪一种课程的学习,老师所上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和课堂要点。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根据课堂来选择内容,同时搭配适当的讲解。课件选材时,除了内容要切合主题之外,数量也要依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譬如这节课的重点是练习英语听力,那么音频的数量就应该多一点。同时要通过内容搭配的不同顺序,使得课件能够循序渐进地将课堂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提高课堂质量。3.2结合传统教学,注重课堂交流。慕课与微课在教学方面的内容质量是十分优秀的,缺陷就在于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忽略了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因此要想弥补这方面的缺点,就可以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余,安排统一的慕课与微课学习课程,配备老师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譬如在英语语法的教学过程中,语法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点,同时又有多种变换形式,对于学生而言,是经常会感到疑惑的地方。但视频中的讲师解答通常只针对比较典型、常见的疑难,无法照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疑问。此时就需要有老师来和学生互动,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疑惑。除此之外,也可以将慕课与微课带到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部分课堂内容,将这部分知识通过慕课与微课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并且在课堂上放映几分钟的简短视频,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上述两种方式都是在利用了慕课与微课的优势的情况下,又规避它们的缺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英语水平。

4结语

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更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与教学融合后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信息技术,当然应该普及应用。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多媒体设备和慕课与微课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教育方面带来的便利当然值得赞赏,但其在教育方面的劣势同样不可忽视。在实践过程中,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和慕课与微课等信息技术,促使融合了信息技术的高校英语学科教育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地理在线课堂范文篇10

自媒体形成以来,国内产生了众多用户,其传播形式也各式各样。自媒体能对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从本质上看,就在于其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自媒体的优势是交互强、传播快、无约束。但是缺乏信息监管,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自媒体信息的真伪性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显然,现代学校已经受到了自媒体的深刻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通过自媒体将各类信息引入课堂,这会冲击着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的自媒体信息可以丰富师生的见闻感悟,同时,虚假的自媒体信息则可能误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自媒体平台经常会产生的“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引起各地盐荒”等信息,曾在学生之间传播,歪曲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有效利用自媒体,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二、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

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在进行教研讨论,或开展教学培训的时候,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逐步向现在的“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转变。正因如此,地理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维,将自媒体的全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汇在日常的备课、说课、上课等教学行为中。教育教学理论是在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将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校园的特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实时“充电”,可以多读些教学理论著作,如《教学导论》、《课程文化》等,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主动地链接一些类似于李镇西的博客、还有朱永新等教育名家的微博,从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自媒体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

(一)自媒体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

首先,现代学校都在推进网络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在线学习。因为在线学习有着独特教学优势,它能够打破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只要学生有互联网络手机或电脑,他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典型的在线网络,如“江苏在线学习”,其学习内容比较新颖,还可实时更新,产生网络互动,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方式比较容易,只要在网站上进行实名认证后,学生就可以直接登录在线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地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案例等。典型的网络学习平台为“人教网地理”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能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查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平台中设置了教学园地、教学资源、教材培训和专题探讨等多个栏目,内容极其丰富,提供了地理知识的相关资源和链接,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科学素养。第三,每名教师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学经历不同,因而其对知识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优秀的地理教师已开始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博客,把日常教学实践中所做、所思、所想,通过网络的形式传达给网友,与同行共享教学所得。教师只要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以自媒体信息的形式汇入网络之海,经过与众多同行网友的沟通,就可以快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有名的是李万龙地理名师工作室,改编“小苹果、大中国”的温江地理老师罗春,常熟名师大侠沈国明等等,他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都有着超凡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是全国地理教师的模范。通过对这些教师的工作室进行访问,地理教师们可以进一步瞻仰名师的风采,他们以自己优秀的地理理念感悟和现实行动,引领着青年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化地成长。

(二)自媒体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学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麦克风,是一个教学者,是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以其自身强交互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网络上很多教师通过写博客、建立相关的微信群、做在线课堂等形式进行公益教育,旨在为一切参与地理教学的师生指引方向,也提供教与学的对策。就师生而言,自媒体一方面是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补充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自媒体还是展示平台,广大网友以地理为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它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也让师生或生生之间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以那些优秀者做榜样,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平台上,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比如说,当前地理课程普遍使用新教材,如果教师钻研新教材中遇到疑难问题,那么教师就在平台上实时交互,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还可根据地理教学的不同形式,制定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案例,并请其他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形成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地理教学风格。

(三)自媒体背景下的实践性教学

在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微博、QQ群,并将学生设定为群成员,借此类平台有关地理知识、布置课后习题,并引导学生日常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当建立相关的讨论组,如果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不能解决,或是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他就可以在微博和QQ群中,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努力找到答案。教师可关注整个过程,适时提出实践性指导和建议。陈国祥老师在蓝月亮中学地理教研的YY频道上与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时,他就将自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所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他们,并深入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白絮飞教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自媒体背景下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的优点。

(四)自媒体背景下的课题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