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概况思考

时间:2022-05-10 03:47:00

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概况思考

在中国,为文学设立的诸多奖项中,比较受到大家关注的主要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本文试图对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做些分析,着眼点主要在于主题思想、语言形式、叙事风格等方面。(以获得第一届到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为考察范围。)鲁迅文学奖从一九九五年开始正式的评奖,到二零一二年已经评了六届了,我们把目光锁定在前面三届。在读完这些作品后,印象较深的要数第一届和第二届获奖的作品,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感觉。我们可以把这些获奖的作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单从主题上来看:第一种,主要是表达对生命的思考,渗透着浓重的哲学意味。如,史铁生的《老屋小记》;第二种,清新脱俗的故事,耐人寻味的世事伦理。如,迟子建的《雾月牛栏》和《清水洗尘》,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王祥夫的《上边》,温亚军的《驮水的日子》,魏微的《大老郑的女人》,刘庆邦的《鞋》;第三种,对历史的重现与建构,表现在现代高度文明背景下对远去历史的多角度审视。如,阿成的《赵一曼女士》;第四种,都市生活中的饮食男女,在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也最具现代意味的表演,刻画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无奈与焦虑。如,池莉的《心比身先老》,徐坤的《厨房》,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总是带有刻骨的沧桑感。用这句话来说史铁生的《老屋小记》应该是最贴切的。《老屋小记》是篇带有史铁生自传性色彩的小说,在当年的评奖中是全票通过的,他的小说从下笔就把目光定位在对生活的理性提炼与思考,由老屋带来的有关人物的生活片段,渗透着沉郁、黯淡却又不得不经营着各自生活的无助感,使得这篇小说的主题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在时光的隧道里,所有的人都在专心的使自己能活得好一点,然而从个人生活的不幸到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都充满着悲剧性的思考,启示着读者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痛”的意义的再阐释。在飘满尘埃的老屋里,承载的是生命中短暂而又真实的生命印记,老屋的存在,使得身处不幸的人们有了可以让灵魂自由栖息的地方,也有了彼此间的同患难的珍惜之情,老屋也因了他们的存在而变得鲜活起来。

史铁生把生命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喜怒哀乐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他的这些思考与大多数人的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情感的面对面的交流,充满着沉重的生命感。在这现实世界里,叙述着清新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生活是简单、明快的,同时又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心事与秘密,向往与欲求的所在。迟子建的《雾月牛栏》与《清水洗尘》,虽是两个不同结构的故事,但是在文本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却都是一片天蓝水清的世界,生活是那么简单而又明快。重点阐释下《雾月牛栏》,这个文本的内容可以看做是怀揣着个人秘密的生活的展示。小主人公宝坠的生活简单而又明净,除了每天放牛就是想念着洒满葱花的油饼,在这个弱智儿童的视界里,一切都是眼前的那朵朵的梅花扣。继父因为误伤了宝坠致使宝坠成了一个弱智,心里一直存在着无法言明的歉疚。在浓浓的雾月里,宝坠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欲望无法获得满足,而表现出来对继父的暴躁情绪。这三者就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三角结构,把牛栏雾月的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毕飞宇的《哺乳期的女人》是一篇很让人感动的一段明净的文字。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小男孩旺旺,看到对门惠嫂在哺乳自己的孩子时的场面,流露出对母爱的强烈的憧憬,依自己的本能作出了在成年人眼里的流氓行为,使得旺旺遭到爷爷的打骂,表现的是一种成年人对孩童单纯世界的不理解与漠然。《上边》、《驮水的日子》、《清水里的刀子》都是反映平凡生活中,最朴实无华的感情,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还是在人与物之间,都流露出平淡中带有不舍,寻常中又带有依依的倾诉,父母对儿子的期望,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那么真切而又美好。《赵一曼女士》是一部对革命烈士生命历程的再现,表现的是对过往历史场景的再现,把历史人物重新放置到作者想象中的历史情境中去,在对历史的想象中塑造了一位革命英雄的壮举,使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镇长之死》、《鞋》、《大老郑的女人》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镇长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镇长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身材矮小的籁头,带着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当被挤下台,曾经的一切都成了他必须背负的罪证。被人迅速的遗忘以及被人扭曲的写进小说中,所谓墙倒众人推,大致就是如此了。

在现实的悲凉境遇面前,凄然的是是非非,都是胜利者的随心所欲的书写,这些使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多了些许沉重与深刻。《鞋》是刘庆邦的作品,小说中生动鲜亮的写了一位乡村待嫁少女的种种心理活动。在乡村的风俗里,待嫁的女人都要给未来的男人做鞋,鞋成了男人与女人之间情感的媒介,纳一双完美的鞋,成了女儿的心思,一针一线都绞着对未来的憧憬,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就如同女儿家的心思,缜密而又细腻、活泛。《大老郑的女人》主要写了老郑家的三个男人租住在“我”家里的生活,通过对他们三人性格塑造,以及暴露大老郑私养女人的事情,来表现着另一种现实,出门在外的男人挥之不去的本能的冲动与欲求,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生活的残酷。都市的生活繁杂而又充满焦虑,这里的天空要么是灰色的阴郁,要么是霓虹灯下的喧哗,这里也是最世俗的空间。池莉的《心比身先老》表现的是反思现代社会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情感迅速荒漠化的悲凉境遇。在草原上出现的藏族小伙子对女主人公的友情,冲破一切世俗的隔阂,让只能在童话世界里面出现的情景在离别的草原上上演,应该说是表现出了作者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挚温情的追求。徐坤的《厨房》,我们看到的是男人与女人之间爱情的游戏,男人的逢场作戏与女人真心追寻那曾经被她抛弃的的爱情之间的矛盾。爱情这美丽的字眼在男人的心里不过是满足个人欲望的媒介,但在女人的眼里这是一个不想再错过的美丽传说,这一切在烛光的照耀下都不过是朦胧的幻象而已。王安忆的《发廊情话》,发廊,是这个底层世界里最寻常的角落,这里也是街末巷闻流传必经的发酵地,这里有最恰当的复述者与讲述者,俨然一个流言的漩涡,俗世间最粗俗的故事都在这里被津津有味地咂摸着,这里是一个俗的世界,也是最贴近现实的是是非非的世界。这些不同主题的小说,其实都是一个个关于生活的凡俗而又明丽的故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非非是是都让人几多感慨而又让人黯然神伤,那些尘世的喜怒与哀愁,众生心里的悲欢与离合,像是一股轻缓的泉流流过那干涸的河床,让你拥有每一朵浪花的乐趣,也会让你感到人生的短暂。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有时候也会找到自己的影子,你的故事同样也是别人的故事。

这种虚构的真实,把对现实的各种理解与感悟,人的生存境况的悲凉与凄切,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把这三届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来做一个纵向的简单比较。第一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有六篇,第二届有五篇,第三届有四篇,每届的获奖作品数量成递减状态,当然,可能是宁缺毋滥的严格审核的尺度,也有可能这就是短篇小说存在的一种现状。清新明净的故事,普遍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令人感动的情感倾诉,这类故事在每届获奖作品中都有出现;描绘都市人群生活的浮躁与迷茫的作品在每届获奖作品也都有出现。这两个大类作品的频频出现,应该可以看做是人类的自然生存状态与社会状态的两种镜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似乎成了一种定律,用最简单明丽的文字表达人类某种最普遍存在的生活状态的作品,大都会入选,当然,能达到这样一种高度的作品,就单作品主题与内容来说都经得起推敲与考量。否则也太让人大跌眼镜了。反过来说,这些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来说并无什么特别新颖之处,大都延续的是传统的技法,虽然融入了现代生活因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由来已久的创作形式。总的来说,这些短篇小说在每年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单从思想主题上来说就已属上乘之作,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在叙事模式上缺乏足够的创新,使得这些小说的色彩也黯淡了些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