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服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6 11:06:07

民航服务论文

民航服务论文篇1

可以说,民航是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的代表,其宗旨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满意的航空服务。如何从消费者、空乘人员两者的需求出发,提升民航的服务理念,提高民航的服务质量,对民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民航服务质量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一)民航服务质量民航服务质量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规定和潜在需要的一切总和,其衡量标准是消费者的满意度,其在现实中的量化体现则是消费者的投诉量。近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更为快捷的航空作为出行的交通工具。但是民航投诉量的数据和消费者维权暴力事件的发生,展现给我们的是民航服务质量的水平欠缺。要使民航成为服务业的排头兵和重要力量,就需要提升民航的服务理念,提高民航的服务质量。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是社会学中行为认知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旨在通过满足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来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融合,从而完成社会化。本文引述的需要层析理论是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并不断完善的。这一理论在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同样,在现代服务业中,这一理论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三)民航服务质量提升与需求层次理论间的关系服务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从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服务质量的提升正是民航乘务人员能否及时快速的满足乘客上述需要的过程。如民航在运行途中遇到气流颠簸或其他突况时,消费者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证,会产生较为激动的情绪或行为,需要有人及时进行安抚和劝导;在机上长途飞行过程中,消费者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也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有人及时为其提供快速的服务;针对不同民族、宗教、不同生活习惯,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决定着这些消费者不同的受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民航服务质量的水平能否提高也与民航乘务人员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有关,从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工作中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危险性、乘务人员自身身体素质的局限性、企业培训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团队意识灌输的欠缺和重复体力工作给乘务员带来的自我实现的不满足等因素都直接制约着乘务员能否以正确的价值定位、良好的工作状态、较高的工作素养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从以上两个角度来说,需求层次理论为民航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标准,而民航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为需要层次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二、需求理论视角下民航服务业在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

从需求层次理论看民航服务的不足,可以从消费者、空乘人员和航空公司三个主体的需求满足程度来研究。

(一)民航工作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作为民航服务业的服务从业人员,其在工作中的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中的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是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但是根据民航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机场工作人员和空乘服务人员的需求都不同程度的无法得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民航工作人员的安全需求得不到满足。较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近年来航空公司辞职人数的不断增加,而就空姐网的调查资料显示,其中很多人都表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是其辞职的最主要原因,高空作业不仅对人的身体是一种考验,同时对心理也是一种考验,由于高空作业而产生的职业病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加之近年来空难事故报道的不断增加,对空乘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安全也是极大的威胁。2、民航工作人员的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作为民航公司的职工,在工作中渴望能够得到工作和职位的归属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职能分配不均衡,与乘客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权利。例如在航班延误中,与乘客直接面对的工作人员往往不了解航班延误情况处理的最新进展,且没有处理乘客安置方面的具体权利。加之目前航空服务业中,空乘人员的过饱和状态使得各航空公司的换血速度较快,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情感联系较少。所以,员工在面对工作突发状况时,缺乏对本职工作的归属感。3、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得不到满足。正因为民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即社交需求中的归属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交需求上一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在我国空中乘务人员的投入量较大,相对比航空公司的上升空间较为狭窄,因此大多数空乘人员普遍从事的都是较为基层的服务工作,长此以往的定式化、不具有挑战性的服务工作极大的泯灭了空乘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二)顾客需求得不到满足近年来屡次发生的民航纠纷和暴力维权事件,主要是因为民航在服务中没有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其最直观的表现:一是消费者投诉量的居高不下,二是从投诉内容上所反映出来的消费者安全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投诉较集中的三个问题:航班延误、行李运输和预订、票务与登记。这三个问题都是与民航服务质量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是否得到尊重。其中,行李的运输问题,如在运输途中行李的丢失、损害,加之在出现类似问题时缺乏相关的补偿机制和统一的补偿标准使得许多旅客面临着严重的财产损失,特别是当前行李赔偿当中按照公斤数来进行赔偿的原则,使得不少“丢了西瓜赔芝麻”的现象发生,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和民航总局在2011年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再受调查者中有近21%的旅客发生过行李丢失的事件,但得到补偿的仅为17.7%,并且在这17.7%的获赔者中,有43.6%表示对赔偿金额表示不满,这一问题造成了消费者对自身财产安全的极大不信任,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于航班延误,目前多数航空公司和机场对于类似事件的处理并不能让旅客得到满意,正是在此类事件发生后消费者无法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和善的服务态度和合理的赔偿待遇才使得乘客的乘坐安全和按时登机和在航班延误后得到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暴力维权和纠纷事件常有发生。

三、提升民航服务理念和服务质量的对策

需求视角下分析的民航服务业,其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需求得不到满足、民航工作人员需求得不到满足和民航公司需求得不到满足三个方面。

(一)加大政府部门监管力度民航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运输领域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民航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能够有效规范民航领域的运营行为,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民航竞争市场环境。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也可以提高民航公司的服务质量,提高民航公司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所以,政府行政机关要加大对航空运输服务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民航服务中对处理旅客投诉和应急事件处理的检测标准,督促航空公司切实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其中,特别是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和行政监督审查标准上的划定上加大力度,目前我国还未有一部通用且全面的飞机延误、行李丢失等方面的赔偿标准和检查法规,未来如果要避免暴力维权的情况出现,充分满足消费者、工作人员和航空公司的需要,法制建设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角度优化民航服务结构优化民航企业的服务结构,需要民航管理者和从业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的各项需求,提升民航的服务质量,推动民航盈利能力的提升。具体实施中,要细化不同层次客户的特点,对症下药,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提高民航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例如,对于高端客户,应该重点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五大需求层次中对尊重的强烈需求。在提升服务针对性的同时,要不断总结和分析,提高顾客对民航公司的忠诚度。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飞机作为出行工具的人会越来越多,逐步加大对个性化服务的推广力度,有助于增强乘客获得尊重的满足感,提升乘客对民航服务的满意度,降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投诉率。只有从日常服务和特殊情况服务两方面入手,优化民航的服务结构,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升民航的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推动民航作为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三)完善员工管理制度,增加员工归属感完善的员工管理制度和完备的员工培训体系,能够使企业的员工队伍时刻保持良好态势。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贴心的服务,为民航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美洲航空公司就非常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他们认为公司如果有一支快乐的员工队伍,那么就可以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航空公司在重视顾客的同时,必须能够正确地对待员工。只有坚持旅客利益和基层员工利益兼顾的原则,才能使员工更加具有责任感,才能提升航空的服务质量。

(四)提升民航企业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在我国民航服务业还不尽完善的今天,处理好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是展现民航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在提升民航企业处理紧急事件能力时,应该提倡全员服务的思想。也就是说,民航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部门、组织都要围绕航空运输开展服务工作,特别是在遇到突发状况时,更要做到,层层之间相互服务,后方为前方服务,上级为下级服务,一线员工直接为客户服务。增强突发事件发生时,员工全方位的服务意识,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要建立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长效机制,防止由于投诉纠纷而引起的不必要争端,从旅客的需要出发,在诸如大面积航班延误等突发事件面前,切实保障旅客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得到切实可行的安置。

民航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虚拟化;云计算;航空气象;气象预报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8.016

0 引言

随着民航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民航网络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均得到了大力支持,气象信息化设备与应用软件不断增多,然而事实上仅有30%的IT资源被利用。目前如何实现对民航气象IT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设备维护成本、提升气象人员工作环境正成为需要民航气象技术人员考虑的问题。而虚拟化针对于此的一种有效办法和技术。

1 民航气象业务系统现状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业务系统依托民航气象中心.民航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三级结构创建而成,其中机场气象台作为气象数据源头通过自动观测系统采集气象信息后上传至民航地区气象中心和民航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自身是一个小型数据中心,其日常除需维护采集气象数据的设备外还需维护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监控系统服务器。可见,机场气象台的运行支撑压力很大。

目前七大地区中心的气象数据理论上是一致的,从IT角度看,每个地区中心都可以作为一个民航气象数据中心,设备数量多寡不一,但网络结构大体一致。且各地为了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应对保障能力,应用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方式。因此,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服务器数量必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绝大多数民航气象单位为了保障重点业务正常运行,采用了一个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用。同时为了缩短故障响应时间,对重点业务系统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对不重要应用系统采用冷备措施。因此一方面导致了IT资源利用率低,应用系统多,设备维护工作繁琐等现象;另一方面机房空间饱和、空调、电力负荷过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 虚拟化技术简介

通俗来讲,虚拟化是指将一台物理的计算机软件环境分割为多个独立分区,每个分区均可以按照需求模拟出一整计算机的技术。模拟出来的计算机即虚拟机(Virtual Machine,简称VM)。虚拟化技术的实质是通过中间层次实现计算机资源的管理和再分配,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虚拟化可以进行服务器、存储、网络、桌面应用程序的整合,可以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灵活性,节省服务器空间和电耗成本。与传统IT资源分配的应用方式相比,虚拟化有以下优势:虚拟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相互隔离、安全、高效的应用执行环境;虚拟化系统能够方便地管理和升级资源。

3 虚拟化应用前景分析

基于民航气象信息与虚拟化的现状,服务器、存储、网络等虚拟化技术均可在民航气象领域得到应用。基于民航气象中心.民航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的三级体系,本文给出了以下三种可能的虚拟化应用场景并加以分析。

3.1 各气象单位独立使用虚拟化技术

以民航气象中心为例,目前一个预报员常用软件有:重要天气预告图制作软件,航管科技软件,MICAPS系统,东西方预报平台,数值预报可视化二期软件;这里将这些软件定义为一套预报服务系统。每个预报员需要一套预报服务系统,按目前实际情况,为方便预报员开展预报服务工作,每套预报服务系统需要2台终端:一台用于制图与制作预报结论;一台用于查看和参考气象资料。此外,T639、MICAPS和数值预报额外各需一台服务器,用于处理基础气象数据资料,处理结果提供给相应的客户端。为防止机器故障影响重要天气预告图的制作,中心需为重要天气预告图制作平台提供一主两备计算机;为高空风温生成服务器提供一主一备计算机。其他监控与管理类软件不是提供预报服务的重要软件,暂不在考虑虚拟化范围之内。本套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如采用服务器虚拟化解决方案(可借助现有软件Citrix XenServer、Windows Server Hyper-V或VMwareESX Server),选用2台配置较高的小型机(16核CPU.32G内存)作为宿主机,这两台宿主机组成一个服务器集群,每台宿主机上安装10个虚拟服务器;另配一台服务器安装虚拟机管理软件来管理该服务器集群,机务人员具有超级管理员权限,可管理整套虚拟化系统。因MICAPS服务器、数值预报可视化二期服务器和T639数据处理服务器对机器性能要求较高,故为其分配配置较高的虚拟服务器(2核CPU,4G内存),其他虚拟服务器配置一致(单核CPU,2G内存),虚拟化系统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此虚拟化解决方案有如下优势:

(1)预报员工作区环境整洁,办公高效。预报甚至仅使用一台瘦客户端都可以开展工作;

(2)简化了服务器部署、管理和维护工作,通过动态资源配置提高了业务的灵活适应能力;

(3)在机房占用空间、散热以及电力消耗等方面显著降低了硬件消耗,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

(4) Micaps和数值预报计算服务器给各预报员使用的虚拟终端数据传输效率得到提升;

(5)便于实现虚拟机的快速转移和复制,因此故障响应时间更短。机务人员保留每台虚拟机的快照信息,当一台虚拟机瘫痪时,可使用快照快速创建新的虚拟机给预报员使用,从而避免采用冷备方案。

此解决方案可在民航各气象单位通用,具体情况结合本单位设备、软件情况而定。据了解,已有某些机场气象台将该解决方案付诸实践,效果明显。

3.2 构建8大数据中心/存储中心

3.2.1 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网络结构现状

根据调研,民航气象各单位网络拓扑结构基本类似,本文将各地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的网络共性抽象为以下逻辑示意图,见图3。民航地区气象中心与机场气象台除具备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外,还具备自观、雷达、应用、监控等设备与系统。

可见,机场气象台作为数据源头,需维护的设备除通信/数据库服务器外,自观、雷达等设备是维护部分的重中之重,而这些设备需出外场维护,维护历时较长。

各地机场气象台存在技术能力参差不一,人员数量不一,资金配备有限等状况,目前大部分机场气象台,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机场气象台运行压力很大。众所周知,机场气象台数据库中保存的数据是民航地区气象中心的子集。因此,机场气象台可谓是一个微型数据中心,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重复配置。

3.2.2 民航地区中心采用虚拟化解决方案

如采用虚拟化解决方案,将民航气象中心与民航地区气象中心构建为8大数据中心兼顾存储中心,即3.1节方案在7大地区中心的中等规模应用。7大地区中心各自维护一套虚拟化集群系统,为其管辖的机场气象台提供虚拟终端,那么机场气象台只需维护终端和保障数据传输即可,无需维护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系统等,采用虚拟化解决方案后的网络拓扑如图4。

从图4可以看出,机场气象台的网络结构得以精简,设备维护数量得以减少,解除了机场气象台数据库入库信息与地区中心不一致的情况,且有利于统一管理空管各机场气象台软件使用情况。机场气象台由原来的兼顾收发报文简化为专注于发报工作,其工作量大幅降低,运行压力得以减轻,工作人员可将精力集中于维护气象数据采集设备。节省的服务器及相关维护资金可用于购置高精专气象数据采集设备与建设更独特的个性化需求上,以便进一步使民航气象服务向高精专方向发展。

3.3 构建民航气象云

为了能更高效的整合民航气象系统资源,可在整个民航气象范围内使用虚拟化技术。但是上文中提到的虚拟机架构不适合大规模应用场景,因为此时不仅需要管理虚拟机还需管理存储、网络和CPU资源。而云计算系统正是这样的虚拟机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虚拟机、存储、网络和CPU的管理。

云计算技术上的实现,需要虚拟化、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和负载均衡等旧有的技术。按云计算的应用场景,可将云分为私有云和公有云;二者的区别在于应用场景,私有云仅供本单位或本系统使用,公有云则是面向需要云计算资源的所有单位和个人。

民航气象数据库业务系统自成一体,通过ATM网络在各民航空管气象单位传输数据。目前民航气象中心为了提升民航气象服务质量,建设了航空气象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Internet提供民航气象数据资料、预报服务、最新机场天气情况等。

因此可在整个民航气象范围内构建民航气象混合云。采用混合云后,整个民航气象系统的结构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图5所示。

图5涉及云计算的三层架构,即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现简单解释如下: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包括物理机的管理、虚拟机的管理和存储的管理等。

PaaS平台即服务,主要为构建好的虚拟机。

SaaS软件即服务,主要为各种网络应用。

采取该方案的优势:

(1)资源统一管理与有效利用。机务人员只需管理物理服务器,且无需了解上层应用。按需分配虚拟机,当需求量少时,关闭空闲的服务器以节省电量。

(2)民航气象数据库系统信息统一,各民航空管气象单位共用同一数据库;便于帮助各气象台提升气象数据质量。

(3)加速民航气象应用开发。当需要增加新的应用时,无需从底层硬件开始搭建整个系统,可直接调用Paas的各接口。

(4)按需定制。各使用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接人云计算系统的哪一层。

a)技术、管理等能力强的单位,如民航地区气象中心和民航机场气象台,可按需提出硬件需求,即接人IaaS层,建立自身平台和软件应用;亦可接人PaaS层,在虚拟机上直接部署应用;但可节省硬件维护成本与机房空间;

b)技术能力较差,资金压力大的机场,如部分民航属地化机场,可接人SaaS层,直接使用民航系统内通用的预报服务应用;民航属地化机场只需维护PC终端即可使用质量可靠的应用程序,无需重复开发软件,且更容易与先进的预报服务技术对接。

2015年是云计算系统在中国的落地元年,具体应用效果尚不明朗,且民航气象人员尚不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因此构建民航气象云将是一个长远的浩大工程。

民航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 民航飞行员 质量保障体系 ISO9001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我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民航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运量大幅提升。运量的增加和成熟飞行员短缺是民航不能回避的现状,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民航年增长率是17.2%,远高于GDP的增长。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局长接受央视采访时预计今后每年我国民航拟年增飞机150至200架,这意味民航每年对飞行员的需求净增1500~2000人。这是我国民航院校发展的机遇,也是飞行员扩大培养规模条件下对质量保障的挑战。因此,构建完善的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培养高质量飞行员是民航发展的迫切需要,值得深入研究。

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指导人才培养过程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无论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还是培养结果以及就业上看,飞行员培养与一般高校人才培养都不相同。其入学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有鲜明的特点和严格的标准。首先,民航飞行员招生时,只有满足严格的身体条件,且通过政审的学生才能报考。其次,保持身体合格,学科合格,行业标准通过的学生才能进入飞行训练阶段学习。最后,完成初、中、高三类教练机飞行技术训练合格的学生才能毕业。简而言之,民航飞行员培养分两个阶段,即理论学习阶段和飞行训练阶段。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时间一般对半分,控制在1.5至2年之内。民航飞行员对身体条件、学科学习、技能训练的严格要求,导致了飞行人才的稀缺,对于每一个正常入学的飞行学生都是潜在的瑰宝,任何中途由于学科问题而掉队都是对国家、高校、家庭资源投入的巨大浪费。因此,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关注结果,而过程监控和改进相对滞后,不符合飞行员培养特征。传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一般采取中期检查、随堂听课、督导组监督、学生座谈会、期末意见征集等事后控制措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对民航飞行员培养而言,这些措施时效性差、效果不好。因此,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分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两个不同的阶段设计并构建分程式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既是提高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的需要,更是改革并更新民航飞行员培养理念和管理机制的需要。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对于民航院校宏观政策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管理理念更新以及专业教师培养的针对性等有积极的意义。

二、ISO9001管理理念是民航飞行员培养的现实需求(一)“质量”概念相融“质量”一词源于工业生产,是产品合格程度的度量,即产品是否达到生产预期或预定标准的性质或属性。对工业生产而言,其原料购置、设备、厂房、生产过程等都有客观的既定标准,原料对质量的影响是被动的,产品质量表现为标准的满足。教育同样是一种生产,其产品是人才,人才的质量取决于教育机构对人才标准的预设或社会对人才展现能力的认可。虽然,生产过程中人才对质量有主动性影响,但是仅从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主观驱动的意义上讲,两者是相似的。(二)ISO9001管理理念引进的必然性ISO900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民航飞行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飞行员素质构成的复杂性,行业标准特殊性、经济发展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一,民航飞行员要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精湛的飞行技术。其二,专业理论学了要完成一般大学课程结业考试,还要完成行业标准的专业知识综合考试,并且英语水平至少要达到国际民航组织三级。其三,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航客机逐渐成为长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运量和机数逐年增加对民航高校高素质飞行员培养的提出了要求。其四,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加强,民航飞行员培养理念同国际民航飞行人才接轨的需求。最后,国内公办高校和民营资本正在跑步进入民航飞行员培养市场,民航院校转变教学质量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竞争、树立品牌的需要。(三)ISO9001管理理念应用的可行性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具有通用性、普适性,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且由于组织及其产品的性质导致标准的任何要求不适用时,可以进行删减。其中,产品也可理解为服务。显然,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飞行训练都是民航高校为飞行学员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两者是相融相同的。区别在于教育服务标准更难以确定和把握。2.国内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于高等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研究和实践,为民航飞行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如蔡红梅等根据ISO9000理论,研究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依据、组成要素、内容体系等,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在教学质量标准重构、教学服务意识、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践实效。3.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有其固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民航高校教育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为飞行学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不同于一般高等人才质量的模糊和不稳定,飞行员质量标准表现得更为客观和直接,与工业生产相似。因此,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从理论知识和飞行技术层面上讲,其标准更容易标准化、数量化和规范化。4.民航高校和航空公司、国际民航组织交流合作频繁,对行业和国际民航飞行员培养规章制度等熟悉,接受新理念、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因此,试行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保障体系更换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管理,责任到岗到人,创新质量管理体系的偏见和阻力较小。

三、民航飞行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思(一)构建明确质量标准,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前,首先,必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国情和国际民航组织标准分析民航飞行员应具备学历、执照和语言要求,形成校级质量管理文件。其次,分解民航飞行员培养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的细化质量标准。如前文所述身体条件、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心理素质、理论知识、飞行训练等。最后,民航高校要根据细化标准对分级飞行员培养方案制定、理论和飞行教员队伍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学籍管理、督导管理、模拟训练、不同等级的飞行技能训练等重大环节制定详尽的质量管理文件。同样,理论教学单位对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标准、教师聘任、教学实施等关键关节需制定明确的质量规定;模拟训练和飞行训练阶段课前操作要领讲评、训练后总结讲评以及个人考评等制定质量要求,从而以文件的形式规范整个民航飞行员培养过程,实现科学管理。(二)明确保障系统的组成部分,落实责任,实现培养过程的全员参与两个阶段的教学质量决定了民航飞行员培养的综合质量,且理论阶段的教学质量是飞行训练阶段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理论阶段的教学质量,飞行训练阶段无从谈起。因此,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系统必然要考虑融合理论教学和飞行训练两个大子系统。其中,理论阶段的负责人是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飞行训练阶段的负责人是主管飞行训练的副校长,两者皆向校长负责。理论教学阶段主要保证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学科学习、身体素质四个大环节的教学质量。相关负责落实的机构是:课程所属单位,心理咨询中心、教务处及航医,具体执行人是各任课教师,心理咨询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医生等。飞行训练阶段主管机构是飞行训练标准处,具体执行人是模拟飞行教员、初、中、高级飞行教员。培养过程中质量相关部门和执行人员分析,不难发生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结构要素的要求去构建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能体现ISO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职责明确,权限和相互关系清晰基本要求。教学、训练、管理以及后勤等单位作为服务机构,教师、航医、心理咨询师、管理人员、教辅导人员等服务人员,各司其职、按章办事,全程参与,实现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顾客满意”“以人为本”服务理念。飞行员质量标准的特殊性,强调高校必须要提高全员的服务意识,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服务质量,保障飞行学生教学、训练质量,提高成材率。(三)完善过程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实现产品增值ISO过程管理方法指组织内过程的系统作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其中,产品增值是其关注的要点。而所谓增值是指输入与输出产品的附加属性。有鉴于此,民航飞行员培养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坚强监督与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飞行学生的“增值”体现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飞行训练计划等制定到教学实施、课程考试、执照考试、飞行训练等建立过程管理,按标准控制质量,从而保障各个输入输出过程不断增值。由于输入标准的严苛,飞行学员稀缺,因此,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实时监控,实现产品增值,提高培养效率。(四)测量、分析和改进ISO9001管理体系注重产品的测量、分析和改进,令输入输出增值得到保障,从而让产品始终满足质量标准和顾客需求。对于民航飞行员培养而言,理论教学是飞行训练的输入;理论加飞行训练是民航高校人才培养结果的输出。所以,首先,民航高校要收集、整理、分析航空公司需求、行业发展、国际民航现状等相关数据和信心,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是否符合科学、合理;其次,按照计划方正执行教学、训练和管理;再次,在培养过程中,加强理论和飞行阶段过程监控,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环节负责人和任务,根据教学情况、学生动态、生活状态等对学生学习进度、状态、身体、心理问题进行测量,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流畅、快速、有效地反馈到责任部门;最后,相关管理部门能根据反馈,分析问题,总结原因,制定解决策略,指导责任人及时纠错和改进,从而使得质量保障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而这种保障体系通过内外现状分析、总结原因、设立目标、按章执行、过程监控、解决问题、分析结果,并把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纳入文件的更改活动中,同ISO9001的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理念不谋而合。当前,重新考虑ISO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遵循其以质量为导向,以服务顾客,满足顾客需求的宗旨,倡导全员参与、责权明确,控制过程,实现增值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民航飞行员培养须实时保障,快速改进,提高质量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研究ISO9001管理理念的民航飞行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民航高校现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益的补充,对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和培养能力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民航服务论文篇4

【关键词】 民航 服务 问题 对策

服务就是为某种事业或某集体利益而工作,其目的就是满足他人利益,是一种行为与心理相统一的工作,即满足他人需求和期望的行动、结果及过程。民航服务主要包括核心服务、便利和支持,将旅客从一个位置安全的运送到另外一个位置,并让旅客满意[1]。民用航空事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又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既要有自身效益,又必须满足社会效益,因此提高民航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

1 我国民航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明确的服务质量指标体系

服务质量还没有被国内的民航公司完全纳入其管理目标范畴,目前民航总局对航空公司的年度考核依然侧重于对安全性的考核[2],安全重要性自不必说,但服务质量指标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目前航空公司服务质量指标要么缺乏航班正点率、客舱服务、机上食品、售票对服务质量影响等指标,要么此类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较低,不能够充分体现出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目前各航空公司对安全管理很重视,对服务质量管理不够重视的做法,影响了航空公司服务质量的提高,削弱了航空公司的竞争力。

1.2 机票定价制度不便利

票价的可能承受性是制约民航服务便利性的首要因素。我国的民航企业机票的定价一般是由各大航空公司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定价的,同时也辅助一部分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这种定价制度直接影响了民航服务对乘客的便利性。

1.3 缺乏人性化服务

机场或机舱设备的人性化不足是制约民航服务默契性的主要原因。民航业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延伸服务方面有较好的表现,然而其服务设施设备的人性化不足制约了民航乘客对于民航服务默契性的感知,影响了服务价值层级中的默契性的实现。人性化是个性化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基础,缺乏人性化的个性化服务空洞且没有生命力。在实现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是航空公司提升服务默契度的重要策略重点。

试图为不同的群体提供相同的服务常常导致每个客户群体都不满意,而且公司要为此花费高昂的成本。事实上,市场份额越高,顾客的满意度越低,企业的利润也越低。

1.4 事后救济服务制度不完善

“民航事后救济”特指“当消费者与民航企业间出现纠纷后解决的社会渠道或法律途径”。目前民航事后救济服务机制很不完善,当消费者和民航总局直接出现纠纷后,事情往往得不到一个令双方满意的公平性裁决结果。面对顾客对航班晚点怨声载道时,不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去平复顾客的愤怒,不能满足顾客提出的赔偿诉求,使得对民航的投诉一直居高不下,而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害了民航的服务形象。调查显示[3],投诉服务和服务失败后的现场补救服务是目前国内民航服务存在的最大弱点,大概超过一半的投诉都和事后救济缺失有关。

2 改善我国民航服务质量的措施

我国航空公司已经逐渐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所以,不少航空公司已经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内外监督机制提高民航服务质量,以便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4,5]。

2.1 完善规章制度,使服务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企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运输服务工作步入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用制度保证各环节、各岗位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民航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情况,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实践,再修改补充。

2.2 引进与培养兼施,改变服务与管理理念

引进高质量人才,培养企业内部的基层领导。创新民航干部传统的聘用制度,大胆引进国外技术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更新管理理念,提倡更高质量的服务理念;全面培养民航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让那些更有能力、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6]。

2.3 建立灵活机票定价制度

票价的不可承受性是制约民航服务便利性价值的首要因素。非民航乘客比民航乘客更表现出对飞机票价的不可承受性。结合市场供求关系灵活票价制度,对增强民航服务便利性,提升民航服务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

2.4 加强员工服务意识与技巧的培训

从稳定职工思想入手,进行爱业、敬业教育,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职工责任心和荣誉感的教育。着重解决三个认识问题:民航工作的重要性,运输服务岗位的特殊性和改变民航面貌的迫切性,增强职工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2.5 加强服务补救

服务补救是指企业面对服务失误时,对于顾客所采取的行动。民航服务机构应重视并加强对事后补救服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尽早设立消费者信得过的第三方裁决机构,从而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总之,无论是公众还是民航乘客,对民航服务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行业界定不够合理、票价过高、设施欠缺人性化、机场商品价格管理混乱、投诉服务、服务失败后的补救服务不尽如人意、解决消费者与民航企业间纠纷的渠道和法律途径不完备等几个方面。民用航空的风貌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只要航空公司能够从乘客的需要出发,不断加强和改善自身的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我国的民航事业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一.民航概论[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0:98-100.

[2]乐卫松.航空客运营销实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238-241.

[3]李大力.中国支线航空市场调查与分析[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314-317.

[4]赵剑凌.从服务质量模式看如何提高航空服务质量[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0,2:1-2.

民航服务论文篇5

关键词:中间选民模型;产品差异化;战略定位

随着航空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航空经营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各航空主体经营范围相同、销售渠道类似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成为各航空公司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一、中间选民模型

中间选民也可以称为代表性选民,他们的偏好恰恰位于所有选民的中间,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往往把他们的意愿和需求作为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中间选民模型又叫中间选民理论,一般用来分析选民投票的行为。该理论模型假设认为:在多数人决定的选举中,所有选民的偏好都是以单峰偏好的形式而存在的,并且都可以在坐标轴上找到其所对应的一点,随着政策变量与该点分离,该选民的效用水平就会出现递减的现象。

这样的政策偏好图呈现在坐标轴上,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得到一个常态分布的钟形曲线;并且所有选民都只会把自己的选票投给与自己的政策偏好最相近的候选人,没有双峰偏好的现象;在一个选举中,如果只有两个候选人进行竞争的状况下,候选人要想取胜,就需要将得票数最大化;为了获得最多的选票,候选人所提的政策必须向坐标轴的中间进行靠拢。如果双方候选人都出于这样的考虑,将所提政策往中间靠拢的话,在剧烈的竞争下,双方所提出的政策最后都会处于选民政策偏好坐标轴的中点位置,这样的话双方所提的政策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最后双方都将获得半数选民的选票,所获票数将会一致。如果候选人所提的政策有所偏离,而另外一方还保持在中点时,就会使得自己由于票数比对方少而落选。

该理论是唐斯著作《民主的经济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唐斯认为:政党制定政策是为了赢得选举,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而赢得选举。在民主社会中,选民的偏好和利益对政党的存在状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了赢得选举,政党的政策主张会随着选民在意识形态维度上人数分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当中间选民人数最多时,两党制的选举竞争会鼓励两党目标趋于一致,并有类似的政纲。

二、产品差异化理论及豪泰林定价模型

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在生产同类商品的行业,除了在成本、价格、需求份额等市场变量上有差异外,产品应当是完全同质的。因此,不同厂商的产品间的竞争主要就是其成本水平、价格水平及市场份额的竞争,旅客也只是对不同厂商、不同价格的同类商品进行购买选择。

本文将考虑的博弈双方为两个寡头航空公司(假设所有航空市场均属于该双寡头航空公司),其战略就是要确定各自的竞争性价格和服务水平,从而确定其市场份额。因此,将该产品的差异化界定为:旅客的层次相同,但航空公司的客票销售价格不同、服务水平不同以及旅客的偏好不同。

关于一个产业内商品间差异性的描述,最早出自豪泰林的博弈模型。首先介绍最基本的豪泰林模型,然后根据以上观点构造双寡头航空公司策略竞争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在豪泰林模型中,产品在物质性能上是相同的,但在空间位置上有差异。因为不同位置上的消费者要支付不同的运输成本,他们关心的是价格与运输成本之和,而不单是价格。假定有一个长度为1的线性城市,消费者均匀分布在[0,1]区间里,分布密度为1。假定有两个商店,分别位于城市的两端,商店1在x=0,商店2在x=1处,出售物质性能相同的产品。每个商店提供单位产品的成本为c,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旅行成本与离商店的距离成比例,单位距离的成本为t。这样,住在x的消费者如果在商店1采购,要花费t×x的旅行成本;如果在商店2采购,要花费t(1-x)。假定消费者具有单位需求,即消费者或者消费1个单位或者消费0个单位,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消费剩余价值为S。

如果两个商店之间的产品对住在x的消费表明而言是无差异的,那么,所有住在x左边的都将在商店1购买,而住在x右边的旅客将在商店2购买。

三、中间选民模型在双寡头航空公司客源争夺战略上的运用

1.双寡头航空公司情况假设

(1)市场规模,即市场中旅客的数目被归一化为1,且中等消费水平的乘客占最大比例。

(2)价格和服务水平成正比,高价格意味着优质服务、中间价格意味着中等服务、低价格意味着劣质服务。现有三种组合策略C1(高价格,优质服务)、C2(中间价格,中等服务)、C3(低价格,劣质服务)。

(3)假定一个区域内只有两家航空公司。即为航空公司1和航空公司2,其策略是选择最优的价格和服务水平组合C(P,S),使各自利润最大化。且航空公司1偏向于策略C1,航空公司2偏向于策略C3。

(4)两家航空公司的规模相当,经营的航线网络相同,所面临的旅客层次相同,航空公司是风险中性的并按最大化利润预期作为决策的准则,并且按照典型的非合作博弈行为来考虑对手的战略。

(5)通过服务水平,旅客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一部分为旅客a1,他们是航空公司1的忠实客户,只从航空公司1买票;一部分为旅客a2,他们是航空公司2的忠实客户,只从航空公司2买票;最后一部分为旅客a3,他们属于中间位置的消费乘客,其了解并接受了两个航空公司的产品,他们会根据最大效用原则选择产品购买客票。且这部分乘客人数最多。

2.模型运用

将这个模型运用到双寡头航空公司,双寡头航空公司共享一个市场,即所有的乘客。在进入市场前,两个航空公司各自偏向的策略分别是C1、C3;当进入市场后,航空公司1认为如果将策略往中间靠拢些,也就是将价格稍微提高一些,服务水平稍微优质一点,可以获得较之之前多些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获得收益增加。航空公司2会采取同样的战略思维模式,所以会将价格稍微降一些,整个策略组合也会向中间靠拢,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增加收益。其结果就是双方的战略向中间战略的位置靠拢,使得双方战略很相似或趋于一致。由此不难看出,中等水平的消费者是最终的受益者。

四、实例分析

现以武汉市场为例,具体分析中间选民模型在双寡头航空公司策略博弈问题上的实例运用。在武汉市场上,机票价格主要受国航机场和南航场机票折扣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影响。武汉机场的辐射城市主要有武汉、黄冈、黄石、咸宁、大冶、孝感、汉川、仙桃等,消费者对机票价格、服务水平、旅行成本会有一个自己的期望值。从武汉、黄冈、黄石、咸宁、大冶、孝感去郑州机场路程较远,所花费的费用比较高,在这些城市只要能将投放机票的价格控制在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范围内,就能够拥有稳定的客源。对于武汉市场来说,国航航班和南航航班其实是一样的商品,消费者只是关心价格的高低和服务的水平。除了各自所拥有的一批忠实的客源外,剩余很大一部分乘客都是两个航空公司激烈争夺的对象。争夺的手段就是其各自的战略定位是否适应大多数乘客的需求。一般来说,中产阶级是在一个社会中占大多数的,这里假设我们国家的中产阶级也是占大多数的,并且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经常乘坐飞机。这部分人被称为中等消费群体,他们更偏好于适中价格、适中服务水平的航班。国航和南航的市场工作人员经常根据郑州和长沙机票价格和服务水平的变化进行协商,因此双方的战略手段会很相近,并且都属于中等消费群体的偏好范围内。这样的话,国航和南航的总收益会比之前提高很多。

总而言之,中间选民模型作为新政府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和问题,双寡头航空公司客源争夺战略问题就是其中一个事例。通过分析可知,在中等消费水平的乘客占多数的市场中,双方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都会向中间策略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双寡头航空公司一般会采取价格联盟的策略,定下一个统一的价格,以保证稳定的客源,获得利润。

参考文献

[1][美]乔·B·史蒂文斯,著.集体选择经济学[M].杨晓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美]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肖艳颖.双寡头航空公司市场竞争定价博弈模型[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8,26(6):52-55.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0-60.

民航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 实践性教学 人才培养 优化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与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一)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现状

近年来,媒体对各大航空公司招聘空姐的火爆场面不乏报道,下面是相关的一些新闻:

“15日上午10时,‘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北京选区的海选在新东安广场揭开帷幕,这是此次‘招募大汇’的第六站,活动一直持续到16日晚上。截至14日下午5点,已有6000名有飞翔梦想的女孩报名参加北京选区的招募,争夺拟招聘的40个空姐岗位。”

“中国亚运空姐招募大汇广州赛区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因为广州赛区是本届招募大汇招聘名额最多的赛区之一,共有80个名额,所以活动刚开始就达到10800人次的报名人数。海选现场不得不出动数十位警察和保安员维持秩序。除报名人数创历年之最外,选手的学历之高也是少见,其中不乏在读博士、研究生以及国外知名大学的留学生。此外,还有不少其他赛区落选的选手来‘冲刺’广州赛区。”

由此可以看出,空乘服务这个职业的第一特点:非常受追捧。

粗略地看看招聘的条件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除了婚姻状况、身高、年龄外,还有就是“晕车、晕船”,与高星级酒店招服务员的要求差别不大。但是,当6000:40和10800:80的比例出现的时候,这个职业的招聘就变成了“选美”。

但是,招聘的评委们不会忘记自己挑选的是服务人员,对于航空公司来说需要的是秀外慧中的人才。所以,各大航空公司在海选的时候先对选手的外观进行考核,而之后的笔试、复试则是专门考核参选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由此可见空乘服务招聘的第二个特点:对外貌、气质等要求很高,所谓的“秀外慧中”之中的“秀外”。

从招聘还可以看到空乘服务的第三个特点:对于是否有航空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的要求。即使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人也没有任何优势,而不是航空服务专业的也可以被聘上。

这样的招聘导致空乘服务这个职业从本质上是服务业,和大酒店的服务人员是一样的。作为服务行业,对服务人员的心理素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并非任何气质的人都适合做这一行。外貌的过于强调和竞争,忽视了服务行业从业者应有的心态,无法判断所招聘来的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是否愿意沉下心来练就较高的职业素养。

(二)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现状

与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火爆场面相对应的,是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招生出现了大幅度的萎缩。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09年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现场报名的第三天,看着校园内稀稀拉拉的报名者,空乘专业委员会总监郭文一脸愁容地说:“到现在才来了100多人,是往年的1/10。”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遇冷并不是这一所学校的个别现象。如外省一所民航大学来江苏招生,该校在东北招生时已经发现了生源下滑的苗头。该校招生办负责人介绍,往年网上报名人数比现场报名少,今年东北地区网上报名人数是460多人,现场却只来了400人;而江苏前期网上报名人数是700多人,在该校近10年的招生中,江苏报名人数都维持在千人以上。

联系空乘服务人员招聘的特点,很自然地想到,既然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的学生无法有更多的优势,谁还来学这个专业?航空公司需要的空乘人员,是具备“三好”条件的人员:面容身材好、个人修养好、职业素养好。所以,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如何让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口的行业应聘中具有优势;第二,没有在对口行业竞聘成功的毕业生,如何成功地转向其他行业。

二、实践性课程在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从招生到制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航空公司招聘的要求,一切围绕“三好”运作。把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的设置分成四大块。

一是关于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知识,属于必修内容。一般的学校开设的是《民航概论》,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与航行》、《空运地理》也属于这一类的课程。二是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比如《播音与主持》、《客舱服务》、《客舱安全》、《服务心理学》等课程,由于高空服务的特殊性,还必须会一些卫生保健与急救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有些院校还开设了《空中医学》。三是关于气质方面的培养。一般需要开设礼仪、形体、游泳等课程。形体课与游泳课除了培养良好的气质外,还能强身健体,有利于将来职业生涯中的不测发生后实施救援与逃生,有些院校为此开设了《游泳与水上救生》课程。四是与空乘相近行业的相关知识。比如酒店管理、导游、营销、文秘等专业。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竞争如此激烈和残酷,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得不为将来学生在空乘方面应聘失利后另辟一条出路,做好铺垫。

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航空公司的招聘、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航空专业院校的生存三者的难题。这些课程的重中之重,就是包含在每一部分中的实践性课程。

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要学会两样东西,一是专业知识,二是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可以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获得,而职业素养(所谓“秀外慧中”当中的“慧中”)其实是在招聘中比外貌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性课程教学质量。就目前来看,一般高校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对职业素养没有特别关注;相反,因为招生时候的特殊要求,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一般都是以漂亮女生为主,导致班级风气普遍比较骄傲,学生个性十足,缺乏团队精神,少有服务意识。很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因为纪律、学习态度等原因,这个专业的课比别的专业难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培养学生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只有一个办法:还原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明白,航空服务就是一个普通的服务行业。学生在校的学习就是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练就高超的服务技能。高校开设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除了要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教学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强化服务技能,明白这个专业要培养的是能动手、会服务、敬业的空乘人员。

三、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优化

(一)穿插在理论课中的实践性课程

1.空乘服务概况的课程。一般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都开设了《空乘服务概况》这门课,不少学校把概论一类的课全部作为理论课来对待,实际上,就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实践远大于理论的课,如果仅仅拿着书空谈理论,则其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一部电影,比如《紧急迫降》。

2.心理学的课程。空乘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密度地与各种乘客打交道的服务性职业,具有特殊性。“这种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空动态作业,具有一定风险性;二是服务的对象来自全世界,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格和职业等,因而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三是工作环境和性质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高空低气压和缺氧、时差的影响、作息时间不稳定、飞行工作任务繁重和飞行事故的应对等。所有这些都使他们经受能力、体力、耐力、应变力和心理的考验。因此空乘人员所承担的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工作,工作压力也远大于其他服务行业”。职业的特殊性,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有广泛的社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健全的人格。高校开设最多的课程名称叫《服务心理学》,一般也是把它当作理论课来上,需要学习两方面的心理学的知识:从一般的心理学角度了解自身的心理,从服务行业的心理学角度去了解乘客心理,让学生确立服务意识,同时为将来化解服务危机和化解空乘人员的心理问题打下基础。其实心理学也可以设置一部分实践课,比如中国民航大学除开设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外,还开设了相关的拓展训练,有专门的身心素质拓展训练场。

3.礼仪的课程。礼仪有其理论性的一面,重点和难点却在实践这一部分。比如最简单的“微笑”,理论上讲起来很简单,但是,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同样的,站姿、坐姿、下蹲、走姿等,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4.空中医学的课程。高空交通工具不像地面的交通工具,气温、气压、高度等都比较稳定,所以容易引发一些疾病,而在高空的特殊环境,病人又不能及时送往医院,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到生命的安全。对于航空公司,则会带来飞机因机上乘客的病情返航或迫降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所以,空乘人员必须了解一些易诱发、突发的疾病的症状及缓解、急救措施。有些急救措施,是必须通过训练才能掌握的。如中国民航大学就设立了一个心肺复苏(CPR)训练室。

5.播音与主持课程。语言是空乘服务的基础。关于语言的提高,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训练,练发声、练表达、练表情,让乘客通过甜美的声音感受到服务人员的亲切和周到。

(二)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1.客舱服务的课程。客舱服务是空乘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航空公司打造自己的优质服务的形象的窗口,以及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这门课程按照上岗前的培训要求对硬件要求非常高,一般院校采用的是空客模拟舱。因为模拟舱的造价昂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在学生的管理、模拟舱的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培养学生的气质、服务意识及严肃模拟舱内纪律,所有进舱的学生包括教师,需着制服、黑色皮鞋,女生盘头、化妆,严禁喧哗。否则在狭小的模拟舱内容易产生混乱、嘈杂的感觉,影响实训效果。

2.客舱安全的课程。乘机安全是乘客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门课的实训内容主要是关于客舱内部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出现后的应急措施,以及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是空乘人员必备的安全文化素质之一。在遇到异常情况时,冷静地判断,科学地选择对策,并正确、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将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责任心,对客舱有足够的熟悉、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训练时也要用到模拟舱。

(三)全部为实践课的课程

1.形体训练的课程。应聘的时候,体态的健康与美丽是一项重要指标,这个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得来。

2.水上救生的课程。水上救生和游泳是相关的,游泳是水上救生的基础,但是,水上救生又很大地不同于游泳,要熟悉救生器材及其使用方法,必须加大利用腿游泳的方法的训练。

高校课程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旅游及航空服务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专业,涉及酒店、导游、商务、公关、文秘、形象设计等领域的知识,应用性非常强。作为高素质的旅游及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提供优质的服务才是旅客最需要的。高校应将学生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整合在一起,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1]孙兰英,周茂袁.空乘专业与其他专业新生人格特征现状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2008,(2).

[2]于蓉.开设空乘专业客舱实训专业初探[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6).

民航服务论文篇7

中国民航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在国家综合交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在长距离高速旅客运输和国际旅客运输中占据特殊而重要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之后,中国民航借助于有利的国家宏观政策和快速的经济发展环境,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根据民航总局2006年2月公布的数据,2005年民用通航机场(境内135个,不含港澳地区)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3项指标分别达到28435.1万人次、633.1万吨、305.7万架次,分别比2011年增长17.5%、14.6%、14.7%。中国民航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航空业规模最大和最具增长潜力的区域市场之一。居安思危,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许多不足:商业化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实力的较大差距、国际航线上的市场份额低下等。面对世界航空运输业的深刻变革和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民航要想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加快目前改革,重整步伐,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各个子系统加强管理,以提高产业长期竞争力。众所周知,民航企业是高风险、高科技、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行业,尤其是我国民航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是在成本控制上是十分薄弱的,这严重制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波特竞争战略的角度出发,无论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异化战略还是聚集化战略,成本的降低都是其本质所在。从中国民航几十年的发展来看,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系统一直是长期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在民航的实际应用中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及时地对传统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战略意义上的功能补充和完善发展已成为理论界竞相研究的重点。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我们提供的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论文,内容如下: 战略成本管理在中国民航业中的应用 1中国民航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航成本构成主要有(1)航空燃油的成本(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3)人员成本(4)机场、营业部基础建设投资的成本(5)航线结构成本和机队结构成本 1.1航油的成本 航油成本是民航企业的单项最大成本项目。以2003年深航的数据为例,(见表1)航油成本占到该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22%左右,而同期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这一数据仅为15.12%。造成这一重大差距的原因包括:一是由于国内航油供应体制具有高度垄断性的特点,航油的出厂价由国家计委规定,销售价由民航总局规定,即在出厂价基础上加价480元。国家计委规定的出厂价,是参照国际市场的油价,加上港口费、运输费、9%关税、17%增殖税,另外还有一些零碎,形成所谓的到岸价,就成为国内的出厂价。在生产成本定价和销售定价上国家发改委和民航总局这种行政指令方式,导致国内航油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二是由于运营管理水平不够,各航空公司缺乏控制航油成本的有效机制,导致成本一路攀升,仅2002年1月份至2002年2月,平均燃油价格由每吨2657元上升至3553元,上升幅度达到33.72%。2005年7月23日,航油价格再次上调,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上调幅度达28%,给各民航公司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1] (表一)深航和美西南航2003年成本费用对比表略 名称项目深航(万元人民币)美西南航(万元美元) 发生额比重%发生额比重% 成本费用216867548800 飞机拥有成本4635621.385670010.33 旅客服务费52472.42// 飞机维修成本2669712.31430007.84 航油成本4771122.008300015.12 起降服务费2963513.67372006.78 工资性费用176428.1322240040.52 业务费71653.3048000.87 其他营运成本2956813.639830017.91 利息支出68453.1634000.62 1.2飞机拥有及维修成本 拥有飞机成本包括对飞机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成本,具体包括飞机折旧、租赁费用及飞机和发动机配件费用等在内的综合成本。2001年国内航空公司的这项成本占到总成本的23.1%,对比深航和西南航空2003年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发现,

民航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航空运输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84-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行业内外的诸多原因,各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例如,对整个航空运输业而言,空域资源不足使军、民航的发展都受到限制,在个别热点地区矛盾有激化的可能;对民航业而言,政府面临着产业组织结构、产业资源配置、通用航空发展路径等问题,企业面临着飞行员紧缺、航油价格高企、航班延误较多等问题,其中个别现象(如航班延误)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大众的正常出行,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不能解决,从长远来说必将制约民航的进一步发展。在民航,乃至整个国家已经日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用经济的观点认识这些问题、用经济的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民航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已有研究成果多针对具体问题,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如此复杂的问题前力不从心。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航空运输经济的专业理论,参考国内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民航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体系。这样做才能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兼顾航空运输经济学国际性的同时,为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真正起到指导、智力支持的作用。

二、我国航空运输经济成果回顾

我国已有的航空运输经济学研究成果:第一个层次:民航企业具体经济问题研究,以民用飞机选型程序研究为代表。此类研究侧重调查研究,以解决现场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经济问题为目标,主要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强调针对性、现实性和可靠性,突出实用性。第二个层次:行业具体经济政策研究,以“民航专项基金征管改革研究”和“民航专项资金投资机场补贴政策研究”为代表。此类研究多运用比较成熟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如计量经济学、现代统计学等,结合民航实际情况,帮助政府制订经济管理政策,强调成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也突出实用性。第三个层次:行业经济理论研究。此类研究较少,以“航空运输经济理论与实践——民航产业价值链研究”、“民航安全经济学应用研究”和“民航便捷航空运输工程研究”为代表,将以往的具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理论逻辑,强调理论性、超前性,并开始尝试指导实践。综合而言,中国航空运输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航空运输领域,资料成果涉及通用航空,侧重解决应用层面的经济管理问题,应用对象既有政府(包括发改委、财政部、民航局和地方政府的对口管理部门),也有企业(包括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局、油料公司等)。

三、我国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内容探讨

1.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航空运输经济活动及其规律。主要研究航空运输产业的经济特征以及航空运输系统包括核心系统及其技术服务保障系统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规律。航空运输系统分为核心系统和技术服务保障系统。航空运输核心系统的经济活动:航空公司的经济活动;机队配置;航线的开辟和航线网络;航班时刻表的编制;运价的制订;机场的经济活动;机场规模;候机楼容量;机场保障活动;空管的经济活动。航空运输技术服务保障系统:航空运输技术服务保障系统包括航油、航材、航信、航空租赁等经济环节的经济活动。虽然航空运输技术保障活动属于航空运输的延伸互动,但其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规律对航空运输有重要影响,因此也是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研究需要涉及的内容。需要指出的是,与传统的经济学不同的是,①航空运输经济学并没有更多的对个体或者是个人做更多的研究,而是更多的将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转而研究航空运输这样一个产业在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下的经济行为。②航空运输经济学追求的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效用或满足的最大化。因而航空运输经济学不仅研究航空运输供给和需求的特征以及行为,而且还研究政府的行为,关注点在于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资源配置。③航空运输经济学是分析现实并且给未来理想一个描述

2.空运输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航空运输需求分析,在民航运输需求分析方面,民航一直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供给不足,忽视了作为运输服务对象的旅客和货主的研究。随着国家民航运输供给趋于成熟,竞争激烈,研究的首要内容应该是需求分析。本章需要就航空运输市场构成、航空运输需求特征、航空运输客货的总量需求、地区需求和航线需求影响因素等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就航空运输需求函数和航空运输需求预测进行模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旅客需求价格弹性、航空运输的的收入弹性及其与其它运输方式的交叉弹性等,理解需求弹性与航空运输收益的关系。②航空运输供给分析,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航空运输供给也是学生了解航空运输行业供给水平、布局、结构并通过国内外发展的对比了解我国航空航空运输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内容。航空运输供给具有系统性特征,除了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核心系统提供供给以外,还有航油、航信、航材、航空维修等技术服务保障部门共同提供航空运输产品和服务,缺一不可。同时,航空运输供给的整个产业特征包括准公共产品特征、产品的不可储存和易逝特征、供给的网络性和趋于垄断性特征等,这些都是对行业进行经济分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把握。③航空运输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在航空公司经济学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其成本函数与其生产函数之间有着很强的对偶关系,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供给。航空公司成本按照不同的用途而有不同的划分。掌握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构成、机场运营成本构成,能够根据成本分类进行国内外典型航空公司及机场的运营成本水平比较,了解航空公司和机场相互合作的经济关系,掌握航空运输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特征,理解航空运输的网络经济性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成本降低和航空联盟等航空企业经济行为。低成本航空发展的案例可以是本章内容的很好的补充。④航空运输的定价和收入分析,国内外航空运输价格制定的方式及其沿革、航空公司和机场不同业务的自然垄断特征及其不同业务的定价方式、国内航空公司票价的形成机制、航空运输价格歧视与收益管理的思想和常见方法、机场高峰小时定价的等都是本部分要深入研究的。⑤航空运输市场结构与竞争分析,掌握市场结构的经济学计量方法,能够进行国内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市场集中度比较分析,了解国内外航空公司市场结构及市场竞争行为、企业绩效情况。用航空运输企业之间博弈分析的一般方法,进行航空运输企业的竞争博弈分析。全球航空联盟的现状、趋势、经济驱动可以作为市场结构与竞争分析的案例。⑥航空运输的外部性,航空运输产业有很强的外部性。以民航运输为例,既有正的外部性,也有负的外部性。在正的外部性方面,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支持飞机制造、旅游、物流、仓储等行业的发展,甚至带动地区和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该方面,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成果,比较权威的观点是英国牛津经济预测研究所(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OEF))所做的研究。报告指出,消费者在民航业每投入1美元,将使整个社会福利增加7.7美元。关于中国的情况,已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估计,社会在民航运输业的投入每增加1元,将带动GDP增加8.2元左右。而临空经济作为航空运输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近几年来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航业也有负的外部经济性,特别是环境问题。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时,经济手段是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经济学的理论支持。近年来,西方国家在民航运输外部成本的估算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学者们探讨用各种方法,对由运输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噪声、污染物排放等不良影响进行定量计算。⑦航空运输市场的政府政策与管理,比起电信、铁路等自然垄断性行业,航空运输业更具网络经济、自然垄断和公益性等特点,使其在研究航空运输的政府作用方面的复杂性更加明显。本部分研究运输业中的政府行为、国内外航空运输市场的管制和放松管制的发展历程和管理模式、价格、航线、航班时刻、投资准入等的政策与管理。本章要求掌握航空运输产业特征和政府监管及监管演变规律,了解掌握中外航空运输业中的政府行为,包括价格、航线、航班时刻、投资准入等的政策与管理。

3.航空运输经济学的体系框架。综上,航空运输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RIGAS DOGANIS.“Flying off Course,the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airlines”[M].London:Printed by Routledge,1996.

[2]KENNETH D,BOYER.“The Principles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Addison Wesley Longman,Inc.,1998.

[3][日]太田正树.航空运输经济学[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4][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N.K塔尼加.美国国际航空政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6]赵锡铎.运输经济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

[7]Hollowa.S.“Straight and Level:Practical Airline Economics”[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3.

民航服务论文篇9

1价值链与竞争优势理论

价值链最早由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他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Kap-linsky(2000)把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各公司和企业也考虑进去,构成了产业内价值链和产业间价值链,认为不同产业的价值链各不相同,各个产业链里创造价值的环节也不相同。Gereffi(2003)则考虑了全球产业链分工问题,认为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从而提出全球价值链的概念,并从投入—产出结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和体制框架等四个维度进行了全面阐述。

竞争优势理论方面,内生论认为,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内涵的资源、能力和知识。与市场机会的变化无常相比,企业的内部特征和能力是竞争优势更稳定的依靠。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EdithPenrose(1959)和BirgerWernerfelt(1984)的资源论、Nelson(1982)演化经济学分析、Barton(1992)的知识论,以及C.K.Prahalad和GaryHamel(2005)的核心能力论;外生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在的行业,产业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了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在这方面的代表理论有E.S.Masson和J.S.Bain(1959)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理论。

本文认为,价值链反映出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实现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价值创造。同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其锻造的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的堆积。为此,企业不仅要考虑如何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产运营效益;更要重视所处产业链,通过战略联盟或者集群的方式,协调或合用价值链,以扩展在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来创造新价值,获得竞争优势。

2中国民航业价值链剖析

2.1民航企业内部价值链结构与特征

航空公司的价值活动分为两部分: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航空公司形成价值的直接活动,主要包括营销管理、运营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航空公司的辅助活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采购管理等。航空公司的各个辅助活动虽然不直接参与价值的创造,但由于其支持与影响航空公司整个航空运输服务价值创造活动。辅助活动的优劣不仅能直接影响航空公司的经营成本而且能间接影响航空公司利润率。航空公司内部价值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内部价值链与作业链高度重叠,其内部价值链是一个为了最终满足乘客运输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活动实体的组合,从而生产经营环节上构成了企业作业链;二是内部价值链是运输链,运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航空公司价值活动的关注点;三是内部价值链是服务链,航空公司最终价值活动是无形的服务;四是内部价值链是安全链,航空公司价值活动的每一步,包括机队、航线规划及管理,运行、飞行管理和控制,地面及空中保障性管理和危险应对都是安全链的构筑和维护;五是内部价值链是增值链。价值链的所有活动过程是运输产品的增值过程,也是航空企业品牌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增值过程。

2.2民航产业价值链结构与特征

民航运输产业链由支持机构和实体企业两大类组成,前者包括民航管理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研发机构等组成;后者主要由航空制造、飞机与航材租赁、航空运输等组成。民航运输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组成已经基本成熟和稳定,近几十年鲜有较大的变化。航空公司基本处于行业价值链的末端,与产业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和组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实现最终消费者的运输需求而进行价值创造。基于产业价值链,航空公司通过产业链整合、延伸,或者与其他企业联盟等方式,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着眼于民航运输整个产业价值链,其具有以下几方面显著特征:一是整体性,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资金、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与交流关系;二是增值性,所有环节投入的价值量都需要在旅客安全、便利、舒服的运输服务中实现;三是循环性,航空产业链价值增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四是约束性,航空产业价值链中的价值投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实现,将会受到最终用户需求价值总量的约束;五是竞争性,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了航空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中外航空企业集群之间的相互竞争;六是技术性,航空运输业有高度安全性的要求,从飞机制造到飞机运营,技术要求非常高。

3民航企业竞争优势培育建议

3.1优化价值活动:电子商务创新开拓直销渠道

随着新网络技术向宽带、智能、无线以及超高速系统超大容量的发展,以及第三方支付、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涌现,为航空公司开展以电子商务直销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平台。2008年airlinesbusiness调研数据显示,大型航空公司网络直销占全部销售28.2%,其中,美西南航甚至达到78%。国内目前航空公司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在赢利模式、后台支持、流程管理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营销创新,以实现直销渠道的拓展、特色服务的提高、商务旅客忠诚度的提升,将是国内各航空公司一项长期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

民航服务论文篇10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现有理学、文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本科专业27个,专科(高职)专业16个。设有中文、政史、幼师学院、外语、数学、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蒙文、生物、经管等14个教学系(院)和思政教学部。目前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万多人。现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1个,校级品牌专业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42门;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有7个自治区合格实验室,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人文社会研究基地,1个校级人文社会研究基地,13个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778人,专任教师495人,另有外聘教师26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2人,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13人。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600多亩,总建筑面积近34万平方米。设备仪器总值6700多万元。学院共有适用图书86多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固定资产10.32亿元。

建校50多年来,集宁师范学院立足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秉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着力加强学生师德教育和从教能力培养,始终不渝为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一定的办学优势。建校以来,学院共有44000多名毕业生,诚如刘云山同志为母校的题词:“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教书育人英才遍草原。”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是我院与东方领航教育集团共同开设的专门培养具有全面民航专业知识,并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航空服务行业高端实用性人才的特色专业。

我院依靠东方领航教育集团资深的民航专业培训及就业资源,建立校企共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加大与各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合作,严格依照用人单位的标准进行教学,使毕业生能够成为民航运输企业相关岗位上的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的工作人员。

学习方式采取“X+1”的培养模式,即前X年(本科前三年,专科前二年)在集宁师范学院学习,最后一年到东方领航教育集团北京总部教学区学习考证课程和岗位实训。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学生学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集宁师范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本(专)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集宁师范学院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

学生毕业后由东方领航教育集团按国家相关规定推荐在民航系统内就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航空服务、安检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从事航空空中乘务、安检服务与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开设主要课程:民航概论、民航法律法规、形体、礼仪、化妆、民航企业管理概论、机场运营与管理、航空服务技巧、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地面服务、民航客舱服务与管理、民航英语、危险品货物运输、出入境管理、航空票务销售管理等。

三、招生计划

2014年计划招生人数为本科120人,专科35人,男女不限。具体以《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专刊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

四、招生对象:

招收参加2014年全区音乐学(空中乘务)、音乐表演(空中乘务)联考且成绩合格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男女不限。

五、报考要求

1、报名时考生须持由旗(县、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打印并加盖公章的《专业考试准考证》原件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参加全区音乐学(空中乘务)、音乐表演(空中乘务)专业考试和体检。

2、所有报考我校音乐学(航空乘务方向)专业的考生,按有关规定可兼报普通文理科志愿。

3、凡报考我校音乐学(航空乘务方向)专业的考生,必须参加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化课考试)。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具体以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时间及地点为准。

七、就业方向:

由东方领航教育集团负责推荐到国内和国际各大航空公司担任民航乘务员、民航安全员或从事安检、VIP服务、值机,票务等工作,也可以到政府机关、企事业、空乘院校从事管理、文秘、教师等工作。

八、录取办法

1、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按照公正、公平、择优录取的原则,执行自治区招生办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规定;

2、报考音乐学(航空乘务方向)本科专业的考生,文化考试成绩达到音乐学(航空乘务方向)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且专业考试成绩合格按考生所报志愿顺序,按专业考试成绩乘60%与文化课成绩乘40%之和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报考音乐表演(航空乘务、安检方向)专科专业的考生,文化、专业统考成绩达到生源省(自治区)艺术类最低控制分数线,按考生所报志愿顺序,按文化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4、我院录取艺术类考生,按专业志愿清的原则进行。其他招生录取条件详见《集宁师范学院2014年招生章程》。 九、政审和体检

考生的政审和体检分别按《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工作实施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实施意见》办理。

十、复查

为确保考生质量,新生入学后,学校将认真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考生,取消入学资格。

十一、咨询方式

(一)招生网:jntc.nm.cn;

(二)Ε-mail:jnsfxyzsb@163.com;

(三)咨询电话:0474-4875613(兼传真);

(四)通信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工农路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