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的格式十篇

时间:2023-03-21 01:24:39

决定的格式

决定的格式篇1

关键词:节假日 中西方思维模式 不同

一、前言

2005年,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很多中国人在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国节日何以被韩国捷足先登,申请成为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不令我们这些屈原故里的人感到伤感和失落。同时,韩国端午祭的申遗成功,也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切实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笔者对中国的传统节假日以及法定假日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具体庆祝时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直接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二、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对比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元旦公历1月1日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龙抬头农历正月二月初

5.植树节公历3月12日

6.劳动节公历5月1日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

9.青年节公历5月4

10.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1.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12.教师节公历9月10日

13.国庆节公历10月1日

1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5.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16.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

17.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八日

18.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西方主要传统节日及法定假日时间一览表(以美国为例,国际通用节日及名人诞辰除外)

1.新年 1月1日

2.总统纪念日林肯诞辰和华盛顿诞辰之间的星期一

3.情人节2月14日

4.愚人节4月1日

5.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

6.复活节一般指3月21日或其后第一个星期日

7.植树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五

8.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9.阵亡将士纪念日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

10.国旗日6月14日

11.父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

12.独立日7月4日

13.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14.美国甜蜜日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15.退伍军人节十月的第四个星期一

16.万圣节10月31日

17.感恩节十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18.圣诞节12月25日

通过对以上主要中西方节假日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18个主要的中国节日中,除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日期每年可能有所不同外,其余节日的时间都是非常确定的,每年均在同一天进行庆祝;而在18个美国的主要节日中,我们可以发现除7个节假日有具体的时间外,其余假日每年庆祝的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其中中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占到了88.9%,而美国有具体日期的节假日仅仅占到了38.9%。对比两组数字,我们不难发现,这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占到了50%。

三、中西方节假日时间差异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中西方在节假日的庆祝时间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究其根源,中西方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或许可以解释这一有趣的现象。毋庸置疑,不同思维模式的形成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反过来,已经形成的差异性思维模式在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中西方节假日庆祝时间上的差异恰恰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思维,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并进一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受到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人们的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思维模式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去遵循这种习惯的思维定式,并用这种方式指导并制约其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及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差异性思维模式。

首先,从目标上,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秩序、和谐,因此整体意识较强。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中国节日具有统一、准确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样,节日的庆祝活动才便于明确时间,从而体现出良好的秩序和和谐的氛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因此个人意识较强。例如,将节日定在某个周末或工作日,就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和随性,而赋予节日一个时间段,则为大家庆祝节日的时间和方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将人们的个性进一步地彰显出来。不仅如此,这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体现。例如,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大型文艺表演,国庆60周年的大型庆祝活动,无不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的统一、秩序、和谐;而香港回归时中国仪仗队的整齐划一和英国仪仗队的高低错落、胖瘦不均,则无不体现出二者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其次,从认知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说到节日,我们便很自然地想到了中西方时间表示方法的差异。例如,中国人表示时间喜欢从xx年到xx月再到xx日,而西方人则喜欢将年放在最后;不仅如此,中国人表示地点也喜欢从大到小,从国家到xx省xx市xx街最后到xx号,而西方人的表示方式也同样恰恰相反。至于冬奥会后,年仅18岁的周洋之所以遭受质疑,也与许多中国人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获得冠军后,周洋感谢父母,希望他的父母生活得更好一些但却忘记了感谢国家的培养。一句原本非常真挚纯朴的话,却引发了一场争议。原因很简单:她没有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已经习惯了先国后家、先整体后局部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的做法显然与一些人已有的思维模式相悖,于是遭到一些人的质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中国式思维更多地体现了一元性,而西方式则更多地体现出了多元性。中国式节日庆祝的时间点和西方式的时间段便是一元与多元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此外,这种一元与多元化思维的差异还体现在我国和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当中,孩子们面对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非此即彼,很少有开放性的问题,即便他们面对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国外,面对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问题时,孩子们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而每一种答案则都有可能是正确的。

最后,从处事态度上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中推崇一种将复杂变简单的至高境界,习惯于遵循某一定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中则讲究变革和创新,在中国人眼中,他们也许会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例如,中国的绝大多数节日有具体的时间,且每年的日期都不变,于是很容易记忆。而西方的很多节日常常在某月的某个星期几,日期年年不同。难怪一些中国的年轻人说不清母亲节或是父亲节的时间,尽管他们已经为他们的父母庆祝过几次这样的节日了。再比如,中国人为每一位的数字都起了一个明确的名字,如“个、十、百、千、万……亿”等,这些数字单位各自分工明确,读取一串数字时,我们只要将数字和他所在位置的单位一起念出来就可以了;而西方人读数字时则涉及到一些运算,尽管这些运算并不难,但却始终不如中国式的简单便捷。例如:199999,中国人会说: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而西方人则说:one hundred ninety nine thousand nine hundred and ninety nine.

那么,不同的思维模式对我们的行为方式究竟有些什么影响呢?

比如,美国某个州原本打算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但由于公路沿线的一个美国家庭拒绝搬迁,导致这条公路事隔10年仍无法修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个体意识太强,太注重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放置于公众整体利益之上所致。而中国这些年之所以发展迅速,则恰恰得益于思维中强大的整体意识和将整体利益放置于局部利益之上的结果。

再比如,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便不难看出,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是以统一的面孔出现的。尽管其间也有小国林立,群雄争霸的时期,但在那些时代伟人的心目中,却始终存在着将各个小国大一统的思想。因此,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有人站出来完成这一统一大业。秦始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还统一了文字和钱币。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西方人,他们则恰恰相反,由于更加注重个性,因而整体性便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对比中、欧,我们不难发现:中、欧虽拥有大致相同的纬度和大致相同的面积(欧洲总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的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中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欧洲却一直是小国林立,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欧洲。归根结底,是他们太注重个性,相互之间无法包容所致。

当然,西方式思维模式也有其先进和可取之处。比如,中国人口众多却至今未能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即便有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来自欧美的华裔,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被西方同化。再比如,许多现代新的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西方国家,在他们轻松地享受知识产权带给他们的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人则以仿造能力强而出名,从而依靠简单的模仿赚取着低廉的产品差价。不同思维模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可见一般。

决定的格式篇2

[关键词] 高中教师;应对方式;人格特质

【中图分类号】 G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04-1

一、引言

教师压力是教师面对威胁性情境或不良事件时所出现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是指教师面对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教师是公认的高压力职业,尤其是高中教师,他们的压力远远大于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高中教师压力状况不仅牵涉教师个体身心健康的好坏,而且也关乎教育对象――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说,它同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本研究拟探讨教师的整体人格特征与其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

二、研究过程

(一)被试

本研究选取某市300名高中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98.7%,其中有效问卷283份,占发放问卷的95.6%。

(二)研究工具

1.应对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是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量表,问卷包括62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指受检者近两年来的应对行为状况。

2.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由4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E量表、N量表、P量表和L量表。E量表测量艾森克提出的内-外向维度;N量表测量神经质维度,也可称为情绪性;P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精神质又称作倔强性,讲求实际;L量表即测谎分量表,主要测定被试的掩饰或自身隐蔽性,也能测量某些稳定的人格功能,如社会性朴实或幼稚水平。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择某市三所高中进行问卷发放,三所中学层次各不同,有省级重点高中、市级重点高中和一般高中,选取的教师也涵盖了不同的性别、年龄、所教科目以及所教年级,符合随机取样原则。回收的问卷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本研究探究了教师压力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结果如下:

结果:内外向维度与解决问题和求助有显著正相关(r=0.423**,P

注:*p

四、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高中教师人格特质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结论如下:

内外向维度与解决问题、自责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之间相关显著,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呈正相关,内外向维度的得分高(T分数>60)的个体,人格特质外向,好交际,朋友多,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对方式。内外向维度的得分越低,人格特质越内向,越倾向于选择自责的应对方式,这类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缺乏稳定性,面对困境首先想到的是责备自己,自责可以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性维度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情绪性维度得分高(T分数>60)的个体,可能是焦虑的,对刺激有强烈的反应,情绪复原困难,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个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这样的个体倾向于选择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不成熟或半成熟型应对方式。情绪性维度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负相关,情绪性得分高的个体不选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精神质维度与解决问题应对方式间有显著负相关,精神质得分高(T分数>60)的个体,可能是孤独的,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不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精神质维度与自责的应对方式间有显著正相关,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选择自责的应对方式。

五、结论

高中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外向人格的教师常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方式来应对压力,而内向人格的教师则相反。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常选择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这些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情绪稳定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这样成熟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压力。有精神质人格的教师面对压力时常常自责,而不是主动解决问题,而人格正常的教师则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1]孙杰远,李青.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1(1):99-102.

[2]申继亮,徐富明,崔艳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90-93.

[3]刘艳.中学教师职业压力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1.

决定的格式篇3

9月2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针对微软的Open Office XML标准进行投票,以决定其能否成为国际标准。ISO的决定对于办公软件厂商而言,将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时刻。因为ISO的决定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产品是否有翻身的机会。同时,对于微软来说,这也是一个事关以后Office产品销路的大事。

众所周知,Office产品是微软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Windows。几年前,由Sun等公司倡导并发起了一个开放文档格式标准(ODF),并抢在微软之前获得了ISO的认可。在ODF成为国际标准之后,很多国家的政府和组织都开始采用基于该标准的办公软件。这让目前称霸全球办公软件市场的微软公司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微软在Vista和Office 2007中引进了被称为OOXML的Open XML文件格式,旨在与ODF标准进行抗衡。XML格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格式化文件的标准化方式,因此可以不需特殊的应用程序格式。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微软的Open XML只能无缝地在Office平台上运行,其他平台则需要添加补丁才能完全使用。

这对于其他操作平台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如果自己的办公软件不能够良好兼容微软的文档格式,就意味着该软件无法被大多数用户使用。因此,微软的当务之急在于要尽快做好不同文档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工作。微软方面已经开始了兼容行动,并表示未来的Office将提供兼容诸如ODF格式在内的多种格式,不过,未来微软Office将不允许用户在ODF格式下进行编辑,只提供导入和输出兼容功能。

9月1日,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办公文档格式标准UOF将以国家标准的身份正式实施。微软也宣布他们将支持UOF标准,微软称将与UOF的制定者之一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作,开发一款转换插件。

决定的格式篇4

一、“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实际上是指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

首先,“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是针对以往“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不是针对“价值决定价格”而言的。石先华同志注意到了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五课中有关“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但却误解了这一提法的本来含义。教材第五课的“引言”中写道:“在1979年以前,我国的商品基本上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形式,数以十万百万计的商品的定价权,集中在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手中。我国商品定价权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正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讲资源配置方式时,教材写道:过去,我们“在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同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定价的范围太大,而且价格一旦确定,很少调整。技术发展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或产品用料消耗变了,供应情况不同了,价格却往往不变。这就使得不少商品的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违背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在讲价格改革的重要性时,教材写道:“价格改革是发展市场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应当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积极加以推进,尽快取消价格‘双轨制’……”由此可见,教材虽然在好几处提到“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但都是针对旧经济体制下商品由国家统一定价而言的,没有一处是相对“价值决定价格”的观点而言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与“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并不矛盾。

其次,教材一再强调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原则来进行,要遵循价值规律。教材写道:“为了维护企业各自的物质利益,客观上要求各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互相转让产品时实行等价交换。”“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共同属性:凡是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价值量都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凡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地方,价值规律都要起作用。”“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计划的实施也要自觉遵循价值规律……”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关于“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的提法非但没有否定价值决定价格,反而是以价值决定价格为基础的。我们认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来决定”是从商品价格的根本决定因素和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的关系上讲的,“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则是从商品的市场价格要反映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的角度讲的。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两个结论的个别字眼相同,就轻率地断定它们是矛盾的。石先华同志把“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理解成“市场是商品价格的决定因素”,把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以致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的正确观点。

二、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以至否定。文章说:“……事实上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得出这一匹布的价值是5小时这一时间的,因为任何一种计算方法或计算工具也不能将这个时间计算出来。……人们看到的只能是商品的价格而不是价值。”文章接着说:“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是不确定的,……一定的时间里,商品的价格多高多低,既不是人决定的,也不是人计算出来的,它是在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由当时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的。

 ”在这里,石先华同志不仅否定了商品价值有量的规定性,而且否定了商品价值有质的规定性。是的,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商品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这并不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有自己的实体,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人的劳动力。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28页)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体内,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当然,商品自身是无法表现其价值的,只有与其他商品相交换,商品的价值才能通过交换价值(货币产生后通过价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矗实际上,我们正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发现了商品的价值,掌握了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也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而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众所周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此,经典作家早有论述。石先华同志认为,“商品的这个价值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是的,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不是靠人计算出来的。但是,商品交换的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商品,出现在同一市场上,社会只承认它们有同样的价值。教材指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它不管个别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有多么不同,在市场上出卖时,只能是同样商品卖同样的价钱,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同样的商品,它们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这充分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说过:“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象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页)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石先华同志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仅仅是一种理论的抽象”,用商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否定商品价值质和量的规定性,从而否定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客观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把商品价格的波动看成是一种纯市场因素支配的偶然现象,显然是不妥的。

三、商品的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提出了商品价格的“供求决定论”。文章先是承认“价值起决定因素”,接着就以假设的例证否定了这一点,说“商品的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

不可否认,市场供求关系会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需求大于供给,价格趋于上升;需求小于供给,价格趋于下降。但是,供求对价格的影响是有条件的。如果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长时间内居高不下,该种商品就会被大量地生产出来,从而迫使该种商品价格降低;如果某一种商品的价格在长时间内只降不升,该种商品的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减少供给,从而迫使该种商品价格回升。可见,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市场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必然会产生:①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价格不会无限制地上涨,也不会无限制地下跌,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②每一次交易不一定恰好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符的,因为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可以互相抵消。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仍然是相等的。价值决定价格有其客观性,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价格终究是由价值决定的。石先华同志所言“价格主要是由供求决定的”,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从理论上也讲不通。果如其言,价格岂不成了供求的货币表现?供求关系使价格不断地背离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不仅不是对“价值决定价格”的否定,恰恰相反,正是“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用“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形式来否定“价值决定价格”本身。恩格斯指出:“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15页)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还提出了商品价格的“合力决定论”。文章认为,把价格看成“是由价值、供求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合力即市唱—这一统一体决定的更为妥当,更符合客观实际”。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说不能把价值与供求等因素一起归入“市唱—这一统一体”,因为流通或交换不创造价值,退一步讲,即使“这一统一体”存在,我们也不能将价值、供求对价格的作用等量齐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在决定商品价格的“这一统一体”中,价值与供求究竟哪个因素是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是“合力决定论”所回答不了的问题。如果承认价值是主要矛盾,石先华同志提出的“供求决定论”与“合力决定论”会不攻自破;如果承认供求是主要矛盾,就会导致“价格现象反映的是看得见的供求本质”这一荒谬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合力决定论”的观点似乎很全面,其实,它恰恰否定了价值对价格的决定性作用,否定了价值规律的存在,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石先华同志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讲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等因素引起价值的变动是缓慢的,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是轻微的。”我们认为,这不符合实际。100多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宴请宾客时,宾客都用银碗,唯独他自己用铝碗,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如今,全世界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铝制餐具,却很少有人能用得起银制餐具。对此,不知石先华同志该作何解释?在我国,80年代后期以来,手表、化纤衣料和某些家用电器的价格普遍下降,难道这些商品的降价不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结果,而仅仅是供过于求的缘故?

四、价值决定价格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总趋势

价值规律告诉我们,价值决定价格是从商品交换的总体上讲的,是指价值决定价格变化的总趋势,并不是指每一次具体交换价格一定要与价值相等。关于这一点,石先华同志的文章有两处明显地存在着误解:一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说“供求因素的变化却是经常的、多变的,对价格的作用是最直接的、明显的”。接着,以西红柿的价值、价格与供求的变化为例,证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文章虽然强调“就整个社会而言”,实际上恰恰是用具体的、个别的商品交换现象来看待价格与价值、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与价值规律相悖的结论。二是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在分析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时,生搬硬套形式逻辑的公式。

价值决定价格是指价值决定价格变化的总趋势,而石先华同志却违背逻辑思维的同一律,混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用某些具体的、个别的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去对照形式逻辑的“全称肯定判断不能有一例为假”,从而否定了价值决定价格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价值决定价格要通过商品交换的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反映本质,但不等于本质。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认识和把握本质,而不能把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更不能用个别现象去否定一般规律。例如,对自行车的价格,应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从社会总体上来看,从价格变化的总趋势上来看,而不能孤立地看一次次各不相同的交换价格。目前,一辆上海产凤凰自行车的价格一般在400元左右。因时间、地点不同,它的销售价格并不一样,有时低于400元,有时则高于400元,甚至上下浮动的幅度还比较大。但是,无论怎样低,它不会低到一枝普通圆珠笔的价格;无论怎样高,它不会高到一辆桑塔纳轿车的价格,更不会高到一架波音747民航飞机的价格。原因何在?是因为自行车供过于求,抑或供不应求?显然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理解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必须把握商品价格变化的总趋势,而不能被纷纭复杂的商品交换现象所迷惑。

至于某些特殊商品和买卖对象的高价交易,则完全是商品货币关系的派生物,已超出了正常的商品交换范畴,它们的价格是一种“虚幻价格”,同表现商品价值的价格有着质的区别。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某些不法商贩贩卖假冒伪劣商品并漫天要价的欺诈行为,更应另当别论。五、价值决定价格是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

决定的格式篇5

【摘要】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活动是一种经营活动,工程建设也是一种经营活动,投入的是人、财、物,产出的产品可以是铁路、桥梁、公路、民用建筑,或是一个工业生产装置等。

【关键词】控制建设工程招标价格

一、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机制

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所花费(指预期花费或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它是一种动态投资。它的运动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因此在承包工程投标报价计算中我们要运用决策理论、会计学、经济学等理论评定报价策略,经过从行政上、技术上和商务上进行全面鉴别、比较以后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使其报价中标。

1.我国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特点。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国内承包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我国施工企业也很少有自己的施工预算定额,这给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难以改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工程计价依据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工程建设市场价格信息是业主和承包商保持竞争优势、控制成本和取得盈利的关键,是工程招投标价格计算和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还要加大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改革力度,在统一工程项目划分、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的基础上,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即实行量价分离,改变计价定额的属性,定额不再作为政府的法定行为,但是量要统一,要在国家的指导下,由有关的咨询公司或专业协会制定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持社会生产力平衡发展。价格要逐步放开,先由定额法定价向指导价过渡,再由指导价向市场价过渡,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公司人员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能力、资质、经验和社会信誉制定企业自己的定额与取费标准。在具体某一项工程的投标报价计算时再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政府和社会咨询机构提供的价格信息和造价指数、工程质量、承包方式、合同工期、价款支付方式等因素,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和做法灵活自主报价。

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1.开展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决策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在国际工程投标价格计算中,要想工程中标并有盈利必须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机制相伴随。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企业资金动态信息,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出前瞻性预测分析,为企业投标报价提供决策依据。

传统的会计计账式、事后管理思想模式,使得现行的概预算制度一直只是重视承包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管理,而忽视整个项目的造价管理,不重视总体效果的最优化,没能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即先预测、后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体系内。事后核算式的概预算管理制度不能防止和解决决策及设计阶段的失误、浪费和钓鱼工程,也不能防止和解决设备材料采购保管中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及库存等问题。概预算管理离不开定额,甲乙双方都要以定额为基础开展工作,相互沟通、理解,离开这一标准尺度就无所适从,上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仲裁机构也都以定额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一种静态的投资控制。招投标价格计算与概预算管理不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计算事先就要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因素,考虑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价格的变化因素。还要与采用的施工方案、标准规范、选用的施工机械、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等相结合对投标价格进行分析,做出财务决策,这是一种微观管理。

因此我们应将“控制”立足于事前,在投标报价时就要主动地采取财务决策,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中标和盈利。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有利的合同价格形式。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签定合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业务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措施。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投标不仅仅是一个定价的问题,而是要把设计文件、合同条件、文本管理和招标、投标都结合起来。工程招投标结束以后,通过招投标所形成的价格,要通过合同价格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对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合同价款与支付条款是经济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在合同谈判、签定、执行、管理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招投标合同价确定下来以后,可以改变过去重进度和质量控制,轻成本控制的思想。对于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工程,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物质供应部门可以按各自的承包范围,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价格从头到尾一次包死。对于跨年度的较大工程或设计文件不完备,工程量不能固定的工程,可以采用单价合同。对于价格变化趋势不清楚,不能一次包死的工程,可以按国际惯例,有所包死,有所不包。我们也可以在合同中规定价格调整范围以及价格调整计算公式,以减少风险。

3.实行限额设计。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在其投资建设期涉及到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三个方面。工程投资效益的好坏,工程造价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工程设计阶段是形成工程价格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节约投资的机会多、金额大、付出的代价小。工程质量、建设周期、项目功能、项目寿命和项目投资回报率等都在设计阶段以技术和投资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的概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而忽视设计阶段和物资采购阶段的造价管理,出现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在工程招投标机制下,工程设计工作的特点是技术决定经济,经济制约技术,因此要做好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必须实行限额设计。

决定的格式篇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1-0034-06

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闭环供应链已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所谓闭环供应链是指将商品从制造商流通到消费者,又从消费者将废旧产品退回给制造商,最后制造商将回收的废旧产品再造所形成的一个封闭的物品供应链。闭环供应链不仅包括传统的正向供应链,同时还包括废弃品再利用的逆向供应链,而最重要的是两条供应链上的物流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呈现出“从源到汇,再由汇到源”的闭环特征。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进行闭环供应链的研究,如文献提出在单一垄断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的市场结构下产品回收的模式可分为3种:制造商负责回收、零售商负责回收、第三方负责回收。文献研究了逆向供应链中回收生产率对定价决策的影响.文献研究了直线型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在不同决策结构下的收益以及与集成式“超组织”结构相比的效率损失。文献在分散式决策和集中式决策2种情形下建立了两周期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文献分析了回收质量和成本的变化对最优决策的影响问题。文献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中有缺陷产品退货的协调问题。文献基于市场细分建立了零售商回收与第三方回收废旧产品情形的闭环供应链决策模型,分析了制造商与零售商的利润随消费者偏好系数的变化规律。文献针对单一制造商一单一零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在单周期环境中研究了新产品和废旧产品存在差别定价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的最优定价策略.文献在销售渠道和回收渠道均存在冲突的情形下建立了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分析了销售渠道冲突和回收渠道冲突对节点企业定价决策和利润的影响。文献研究了集中式和分散式决策的三种渠道权力结构下闭环供应链的定价问题,并运用二部定价契约探讨了不同渠道权力结构下闭环供应链的协调方法,文献研究了经销商从事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模式,求得了制造商和经销商的最优价格策略.文献采用一个与批发价格和固定投资规模参数相关的特许经营费的机制来协调闭环供应链。文献研究了供应链中由一个Stack-elberg制造商和一个面临客户退货和不确定需求的零售商组成的单周期问题。

以上文献虽然对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是基于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的假设,没有考虑零售商之间竞争的情况。本文在随机需求下考虑两零售商竞争和政府参与回收激励下的闭环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问题,并针对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两种情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相应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并进一步提出了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实现了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1 问题描述及假设

假设闭环供应链由一个制造商与两个零售商构成,两零售商以相同的价格从制造商处买入同质产品,由于两个零售商市场竞争能力的不同,所以他们面临不同的市场需求。假设两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分别为X1和X2,且分别服从累积分布函数为F1(x)和F2(x)的随机分布,F1(x)和F2(x)可微且单调递增,其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1(x)和f2(x),Fl-1(x)和F2l(x)分别为F1(x)和F2(x)的逆函数,且单调递增.两零售商负责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假设他们在回收市场上表现为Cournot竞争,各自的回收价格会影响对方的回收量2,假设回收量函数设为

其中h>A >0,k>0,k代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指当回收价格为0时,市场上消费者自愿返还废旧品的数量,h表示消费者对回收价格的敏感系数,λ表示两零售商之间的回收竞争系数。制造商生产新产品和再造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Cm和Cr,满足Cm>Cr>0,令Δ=Cm-Cr,表示再造产品节约下来的单位成本,且假设新产品和再造品质量相同,制造商给两零售商以相同的批发价格w,两零售商在制造商那里的订购量分别为q1和q2,两零售商分别以价格P1和P2向市场销售产品,分别以价格Pr1和Pr2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制造商以价格Pm向两零售商回收废旧产品,且有Priv。另外,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再制造企业的再造行为进行经济鼓励,假没对回收的废旧产品给制造商的单位补贴为t。

由上述问题及假设可得制造商的利润ΠM和两家零售商的利润ΠR1、ΠR2分别为

2 非合作分散决策情形

分散决策情况下,本文假设制造商和两零售商的关系为Stackelberg博弈关系,且制造商为领导者,两零售商为跟随者,即制造商首先确定自己的批发价格W和回收价格Pm,以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两零售商随即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价格来确定自己的订购量和回收价格,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收益,于是决策问题如下

性质1说明在分散决策情形下,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将更加主动提供废旧产品,通过降低回收价格将会使两零售商回收更多的废旧产品交付给制造商进行再制造,从而提高了两零售商的利润。

3 合作集中决策情形

集中决策就是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联合决定订购量和废旧品的回收价格,而批发价格和回收转移价格仅仅决定系统最优收益在成员之间的分配,而不会影响系统的总收益,于是决策问题建模如下将(10)式代人(9)式即可得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利润为

性质2集中决策下两零售商的最优回收价格和均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而降低,随着消费者对废旧品回收价格的敏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证明 定理的前半部分的证明与性质1相同,故略去。而由

性质2说明在集中决策下,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加,降低回收价格将会使得废旧产品的回收量增加,从而生产更多的再制造产品,节约了制造成本,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利润;

随着消费者对废旧品回收价格的敏感程度的增加,两零售商通过提高废旧产品的回收价格可以增加废旧产品的回收量,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利润。

性质3集中决策时两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均大于分散决策时两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

证明 由于F-l (x)单调递增,由(7)式和(10)式,可得即证。

性质3表明集中决策情形下的订购量大于分散决策下的订购量,从而使得集中决策情形下制造商和两零售商的利润均大于分散决策情形下的利润,因此集中决策情形下的整条供应链的利润大于分散决策情形下整条供应链的利润。

性质4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利润Πcs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而增大。

证明由于即证。

性质4说明集中决策情形下,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将会回收更多的废旧产品,从而生产更多的再制造产品,节约了制造成本,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利润。

4 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本文利用一种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制造商和两零售商分别以1-φ、Ψφ、(1一Ψ)φ来共享销售收入。同时,三者也以比例1-φ、Ψφ、(1-Ψ)φ来分摊零售商回收费用。此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函数就转化为以下形式

性质5 给定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即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能够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证明 为实现协调,使两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q1,q2和最优回收价格Pr1,和Pr2与供应链集中决策下相等,因此,对(13)式分别求q1和Pr1的一阶条件,得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

(1)使用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可以使闭环供应链系统的利润达到最优,制造商和两零售商不仅以比例(1-φ):0.5φ:0.5φ共享销售收入和分担零售回收费用,而且以比例(1-φ):0.5φ:0.5φ共享供应链系统的利润。

(2)收入一费用共享契约可以使得制造商和两零售商在分散决策时达到协调,只要选取适当的φ值就可以保证协调后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大于分散决策时各自的利润。

(3)φ值的确定要靠制造商和零售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确定,但必须以协调后各自的利润不小于分散决策时的利润为前提。

(4)由(20)式中的第二式可知,在协调状态下,两零售商的回收价格竞争系数越大,则废旧产品的回收转移价格越低,制造商的利润就越大。

决定的格式篇7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对我们研究当前中国的物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关价格问题的一般原理,分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我国物价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物价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观点,它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任何市场经济仍然要不断地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作斗争,而解决的方法仍然是要不断地加强政府调控。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格机制的相关原理

不同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决定了价格形成的不同,价格机制是由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所决定的。价格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是市场上商品价格涨跌调节生产和流通的内在功能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

价格的形成受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国家经济政策等诸多变量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在商品交换中形成的,主要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力量决定,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一般不会偏离太远。简单来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有下降的趋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将上升,这就是它的形成机制。在长期看来,由于厂家会根据市场的变动调整他们的生产,价格一般不会变化太大。其他影响价格的因素还有工人的名义工资、货币实际购买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甚至现在公务员将上涨的工资也将会影响到价格。

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形成、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一个过程。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首先会引起相关商品价格发生相应变动,进而引起资本、劳动力、土地等各种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重组。产业结构又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及消费结构,制约着产品结构和供给结构,新的供求结构又会引起价格结构的变动。

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原理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社会的分配是先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其次才是产品的分配。马克思认为把生产当作永恒真理来论述分配,应该把历史限制在分配之外才正确。分配分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和生产成果的分配。马克思又说这种分配是一定历史的产物,这说明一定的历史是与其分配联系在一起的。

生产决定分配,而不是分配决定生产。对于分配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说明是历史创造了分配。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其有自己的分配形式。生产是永恒真理,因此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造了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

生产决定交换,生产过程中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交换本身就属于生产,交换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环节。独立于生产之外的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所决定。交换反作用于生产,交换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也就是社会整体最优,其最优条件的实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调整只要还存在使消费者效用增加的可能,就没有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生产者就可能继续调整生产投入组合和产品结构,以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直到产品组合的改变不再能增进消费者的效用为止,此时没有再调整的必要或余地。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物质资料生产要消费生产资料。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对生产有重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正因为消费具有这样重大的作用,人们不能人为地抑制消费,不能使消费滞后,而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提高消费水平,使消费和生产协调发展。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的辩证关系

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一条铁路,虽已修成,但如果没有通车,不被消费和使用,那它就只是一条可能的铁路,还不是一条现实的铁路。不仅如此,消费还不断地创造着新的需要,从而为生产不断地创造着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物价上涨的三种情况

1.价格向价值的回归

决定的格式篇8

一、荷兰的消费者团体诉制度

荷兰是社会团体极度发达的国家,这些团体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荷兰通过不同的立法赋予了某些团体提、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或团体成员利益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修改《民法典》,消费者团体也获得了这一权限。根据《民法典》规定,具有完全权利能力的财团或社团,只要于章程中规定促进某一利益,则可以为了保护他人的该种利益提。应当说这一规定从一般概念上广泛认可了团体诉权,未将团体诉权仅限于特定的领域。在消费者保护领域,除消费者团体外。符合法律规定的公共机关也可以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提,对此,《民法典》第305b条规定,《民法典》第二编第一条记载的法人(主要是公共机关)可以为了保护他人利益提。从消费者团体诉权范围看,目前,荷兰消费者团体尚不可以直接提起损害赔偿诉,仅能够提起请求禁止使用格式条款或者停止不当经营行为之类的禁令诉。之所以未赋予消费者团体损害赔偿请求权,主要原因在于计算集团成员的赔偿额存在困难。不过,由于荷兰允许合格的团体可以基于他人的债权回收授权,以个别消费者的名义提起损害赔偿诉,故消费者团体也能够在获得授权情形下,以消费者个人名义提起损害赔偿诉,但这一制度已经不属于消费者团体诉范畴。

依据荷兰《民法典》,能够提的消费者团体并不需要事前获得诉资格登记,这一点与欧洲很多国家的规定不同。但消费者团体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因为只有法人资格的团体才具备《民法典》规定的“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这一要件。消费者团体提前应努力与经营者进行交涉,尽量使纠纷通过协商得以解决,避免诉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对此,《民法典》第三编第305a条第二款规定:原告应努力与被告通过交涉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将被认为原告不适格。只有在被告收到原告记载着详细请求内容的协议书之日起两周后,方可以提。

若无特别规定,消费者团体诉应向被告住所地的地方法院提起,高等法院则对上诉案件具有管辖权。消费者团体可以通过提请求法院确认以下格式条款无效并命令经营者停止使用:第一,根据签约种类、契约成立经过、双方当事人利益以及其他诸种情形。可以认为格式条款给一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第二,格式条款提供者未给予对方当事人认知条款内容的充分机会。法院在确认格式条款无效的同时,可以命令经营者停止使用、也可以命令格式条款制定者停止推荐使用行为。

一般认为,消费者团体提,应当在提时,消费者实际使用了格式条款,但并不要求该格式条款的使用已造成消费者的实际损害。因此,消费者团体无需就损害给予实质性举证,从这一点看,不当格式条款禁令诉能够防止消费者未来遭受损害。预防功能更为明显。

判决的效力仅及于诉的双方当事人。判决生效后,不禁止其他消费者个人基于新的证据和事实提起同样的诉。《民法典》第305a条第四款也规定,个人可以通过主张异议否定诉结果。也就是说,在荷兰,消费者个人有权决定是否接受团体诉的结果。法院判决停止使用不当格式条款后,若经营者不履行法院判决,可以依据《民事执行法》的规定,命令经营者停止所有业务活动或者冻结经营者的账户。判决内容可以通过报纸向社会公布,但实际上出于社会利益的考虑,只有在法院认为适当时才在报纸上进行公布。一般来说,经营者败诉时,往往会主动通过报纸公告不当格式条款。

荷兰经济部认为,消费者团体诉制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呼吁国家应当强化行政手段制止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利益现象。一直以来,荷兰是个以市民社会主导的国家,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公共政策执行机构。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行政规制,过分依赖社会团体通过民事诉手段实现保护全社会消费者利益,实际上已经超越了消费者团体任务的范围。

二、荷兰的消费者集团和解制度

荷兰于2005年通过修改《民法典》和《民事诉法》建立了“集团和解制度”。根据规定,当经营者的行为造成群体性消费者损害时,符合民法规定的成立要件的财团或社团可以代表全体消费者与经营者进行谈判而达成损害赔偿的合意,对于成立的和解协议,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具有法律约束力。申请法律效力宣告应于和解协议书中记载如下事项:受害消费者集团的损害性质和损害程度;受害消费者集团所属人数;对作为集团成员的受害消费者支付的损害赔偿金数额;受害集团成员个人获得损害赔偿金的条件:受害集团成员个人证明及获得损害赔偿金的程序;向集团成员进行诉程序通知时的具体地址和收信人姓名等。如果和解协议书中未包含以上事项将被法院驳回申请,此外,若和解协议书存在以下情形也不被法院受理:协议的损害赔偿金额总额不合理;对确保损害赔偿金支付的担保措施不充分;对受损害的消费者的利益保护不充分;财团或社团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未能充分代表受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支付赔偿金主体不是和解协议书的当事人。

申请确认和解协议书的法律效力必须由缔结和解协议书的当事人共同向阿姆斯特丹高等法院提出申请。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的,该申请具有中断诉时效的效果。对和解协议的内容在法院未给予法力效力宣告前,当事人可以对协议内容进行修改。确认和解协议须开庭审理,一旦确定开庭日期,申请人必须向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个人告知开庭日期,对于申请人能够知晓具体地址的消费者。应采用信件通知方法(普通邮件),对申请人不知晓具体地址的受害消费者,应以在法院指定的报纸上进行公告的方式通知。此外,还应将开庭日期通知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的其他财团或社团,这些财团或社团可以就和解内容提出意见书。审理过程中,法院为了解当事人在协议书中提出的论点,可以委托相关专家提出参考意见。另外,若此期间存在法院已受理的消费者个人提起的损害赔偿诉,则个人诉应当中止,即使法院已确定了宣告判决日期亦如此。

法院经过审理作出判决后,和解协议书具有法律效力,该效力对所有的受害消费者集团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其后消费者可以依据和解协议申请损害赔偿。判决书应向申请人、消费者个人及提出过意见书的财团或社团进行送达,送达方式为普通信件送达,对无法知晓具体地址的消费者成员则应通过法院确认的报纸进行判决内容的公告。通知和公告费用由申请人负担,通知或公告的内容必须包括损害赔偿方法、个别消费者请求损害赔偿的期间、宣告判决的效果、消费者申请退出集团的方法和期间等。

受判决约束的损害赔偿权利人(消费者)申请脱

离判决的约束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提交于判决书中指定的人。法律规定自判决宣告后,法院须确定不低于三个月的申请脱离判决约束的期间。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原则上应在法院规定的期间提出脱离申请。但如果消费者在法院公布判决时不知道自己受到损害的,亦可以自知道受到损害后提出脱离申请。脱离判决约束的消费者不受和解协议书内容的约束,可以单独提。

为了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法律允许在和解协议书中规定,损害赔偿权利人自知道可以请求即时支付损害赔偿的权利后超过一年不行使权利的,则丧失协议书中确定的损害赔偿权。另外,法院宣告和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后,若发现受和解协议书约束的具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消费者数量过于微少时,法律允许解除和解协议书。于此情形下,必须在两种报纸上解除公告,并向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财团或社团进行通知。

三、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群体性消费者受害现象比较严重,因经营者使用不当格式条款或实施不当经营行为致使不确定的多数消费者权益受损害现象时有发生。但由于缺乏相关权利救济机制,故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规制,损害了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的信心。而对于群体性消费者受到经济损害的案件来说,由于可能每个消费者损失额较小,面对高额的诉费用和时间消耗,其诉诸法律寻求救济的欲望被严重压抑,致使经营者非法获利。因此,确有必要在传统的民事诉制度之外,建构一种有效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荷兰建立的旨在解决群体性消费者纠纷的制度。其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给我国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决定的格式篇9

关键词:控制 建设工程 招标价格

一、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机制

建设工程造价,一般是指进行某项工程所花费(指预期花费或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它是一种动态投资。它的运动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和商品供求规律的支配。因此在承包工程投标报价计算中我们要运用决策理论、会计学、经济学等理论评定报价策略,经过从行政上、技术上和商务上进行全面鉴别、比较以后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切合实际的计价依据,合理确定工程造价,使其报价中标。

1.我国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特点。由于我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的,忽视了企业独立的经济地位,国家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直接制定和控制构成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如设备材料出厂价、采购保管费、运杂费、工资、间接费、管理费和税金等。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国内承包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我国施工企业也很少有自己的施工预算定额,这给国际承包工程投标报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轻决策、重实施,轻经济、重技术的现象难以改变。

2.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投标工程计价依据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工程建设市场价格信息是业主和承包商保持竞争优势、控制成本和取得盈利的关键,是工程招投标价格计算和结算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还要加大现行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的改革力度,在统一工程项目划分、统一计量单位、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的基础上,遵循商品经济的规律,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即实行量价分离,改变计价定额的属性,定额不再作为政府的法定行为,但是量要统一,要在国家的指导下,由有关的咨询公司或专业协会制定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消耗定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持社会生产力平衡发展。价格要逐步放开,先由定额法定价向指导价过渡,再由指导价向市场价过渡,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公司人员技术水平、装备水平、管理能力、资质、经验和社会信誉制定企业自己的定额与取费标准。在具体某一项工程的投标报价计算时再根据市场供求变化、政府和社会咨询机构提供的价格信息和造价指数、工程质量、承包方式、合同工期、价款支付方式等因素,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和做法灵活自主报价。

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1.开展财务决策。财务决策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决策方案的评价和选择。在国际工程投标价格计算中,要想工程中标并有盈利必须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机制相伴随。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企业资金动态信息,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做出前瞻性预测分析,为企业投标报价提供决策依据。

传统的会计计账式、事后管理思想模式,使得现行的概预算制度一直只是重视承包工程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管理,而忽视整个项目的造价管理,不重视总体效果的最优化,没能把现代化管理思想即先预测、后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纳入到体系内。事后核算式的概预算管理制度不能防止和解决决策及设计阶段的失误、浪费和钓鱼工程,也不能防止和解决设备材料采购保管中的价格问题、质量问题及库存等问题。概预算管理离不开定额,甲乙双方都要以定额为基础开展工作,相互沟通、理解,离开这一标准尺度就无所适从,上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和仲裁机构也都以定额作为评判的标准,这是一种静态的投资控制。招投标价格计算与概预算管理不同,工程招投标价格的计算事先就要考虑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因素,考虑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价格的变化因素。还要与采用的施工方案、标准规范、选用的施工机械、工程价款的支付方式等相结合对投标价格进行分析,做出财务决策,这是一种微观管理。

因此我们应将“控制”立足于事前,在投标报价时就要主动地采取财务决策,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中标和盈利。

2.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有利的合同价格形式。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签定合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业务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是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措施。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招投标不仅仅是一个定价的问题,而是要把设计文件、合同条件、文本管理和招标、投标都结合起来。工程招投标结束以后,通过招投标所形成的价格,要通过合同价格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合同管理实现对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

合同价款与支付条款是经济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在合同谈判、签定、执行、管理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招投标合同价确定下来以后,可以改变过去重进度和质量控制,轻成本控制的思想。对于当年开工,当年竣工的工程,设计部门、施工企业、物质供应部门可以按各自的承包范围,采用固定总价合同,价格从头到尾一次包死。对于跨年度的较大工程或设计文件不完备,工程量不能固定的工程,可以采用单价合同。对于价格变化趋势不清楚,不能一次包死的工程,可以按国际惯例,有所包死,有所不包。我们也可以在合同中规定价格调整范围以及价格调整计算公式,以减少风险。

3.实行限 额设计。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在其投资建设期涉及到设计、物资采购和施工管理三个方面。工程投资效益的好坏,工程造价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是设计。工程设计阶段是形成工程价格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节约投资的机会多、金额大、付出的代价小。工程质量、建设周期、项目功能、项目寿命和项目投资回报率等都在设计阶段以技术和投资费用的形式表现出来。目前的概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而忽视设计阶段和物资采购阶段的造价管理,出现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在工程招投标机制下,工程设计工作的特点是技术决定经济,经济制约技术,因此要做好工程招投标价格的有效控制必须实行限额设计。

决定的格式篇10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塞石。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实际上,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因此说,流通领城的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是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过去形态’和‘现在形态’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即根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价值创造,必须到工时才能实现。于是有人根据流通对商品价值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并由商品的效用以及稀缺性或供求状况约定”的复合价值理论。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纽曼的“贸易使产品添加价值”观点时指出:“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买者比对商品的卖者更有用,那么商品的货币形式对卖者比对买者就更有用。因此,供求关系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其原因在于:(l)供求关系的变动只能影响商品价格,不能影响其价值。马克思说:“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如果生产的商品在出售时实现了剩余价值,那是因为剩余价值已经存在于该商品中。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的,如果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是无法确定的。恩格斯说:“要是这样,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它们的价值,就纯粹是一种偶然的,从外部飞到商品上来的东西,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因此不能用经常变动的供求关系来说明相对稳定的价值。(3)从单个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在抛去因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外,商品因供求变动而形成的高于价值和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其变动是趋向于价值的。(4)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终要由价值来决定。供求关系可以影响一定时期内某个商品的价格,但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会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于一致。因此“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同时,从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变动来看,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动必然影响或受制于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但是只有在其内在价值变动的情况下,这种比价关系的变动才会被稳定下来,否则又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于是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价值与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它能表现价值,但不能等同于价值。交换价值是两个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那么决定这个比例的内在因素或轴心是什么?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不充分和资本自由转移的困难,使价格信号对较大范围的生产者的大规模调节不可能实现,因此,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是价值量本身,即交换双方以实际所支出的劳动量来作为交换的前提;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而使利润率平均化,于是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时上下波动的轴心就不是价值量本身,而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在垄断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垄断厂商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制定出高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于是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转化为垄断价格。无论生产价格还是垄断价格,它们本身都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其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说:“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又说:“利润的平均化即全部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土地所有权部分地(在绝对地租的场合)对这个平均化过程造成的障碍,会使商品的起调节作用的平均价格偏离它的个别价值,这种情况也丝毫不会改变价值规律。因此,在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是价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也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并进而决定价格。存在着土地、有价证券等有价格而无价值或价值与价格严重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能以价格的高低来判定价值量的大小,如创新利润的获取是以产品创新实现的,但其价格不能完全归于价值,而更多的是因其创新而形成的供不应求的结果,这在知识产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流通领城 劳动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塞石。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实际上,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因此说,流通领城的劳动才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

劳动创造商品价值是一个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是‘过去形态’和‘现在形态’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的,即根据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价值创造,必须到工时才能实现。于是有人根据流通对商品价值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并由商品的效用以及稀缺性或供求状况约定”的复合价值理论。那么流通和供求关系是否创造价值,流通中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流通和供求关系并不创造价值

马克思在批判纽曼的“贸易使产品添加价值”观点时指出:“人们购买商品不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买者比对商品的卖者更有用,那么商品的货币形式对卖者比对买者就更有用。因此,供求关系不决定商品的价值。其原因在于:(l)供求关系的变动只能影响商品价格,不能影响其价值。马克思说:“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如果生产的商品在出售时实现了剩余价值,那是因为剩余价值已经存在于该商品中。供求关系是经常变动的,如果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就是无法确定的。恩格斯说:“要是这样,两个商品互相交换的比例,它们的价值,就纯粹是一种偶然的,从外部飞到商品上来的东西,可能今天是这样,明天又是那样。因此不能用经常变动的供求关系来说明相对稳定的价值。(3)从单个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来看,在抛去因货币价值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外,商品因供求变动而形成的高于价值和低于价值的部分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其变动是趋向于价值的。(4)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终要由价值来决定。供求关系可以影响一定时期内某个商品的价格,但是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会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于一致。因此“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同时,从不同商品的比价关系变动来看,一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动必然影响或受制于其它相关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但是只有在其内在价值变动的情况下,这种比价关系的变动才会被稳定下来,否则又会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于是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价值与价值的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它能表现价值,但不能等同于价值。交换价值是两个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那么决定这个比例的内在因素或轴心是什么?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的不充分和资本自由转移的困难,使价格信号对较大范围的生产者的大规模调节不可能实现,因此,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是价值量本身,即交换双方以实际所支出的劳动量来作为交换的前提;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而使利润率平均化,于是形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时上下波动的轴心就不是价值量本身,而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生产价格;在垄断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垄断厂商为获取尽可能多的垄断利润,制定出高于其价值或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于是价格上下波动的轴心就转化为垄断价格。无论生产价格还是垄断价格,它们本身都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由其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说:“社会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的总和。”又说:“利润的平均化即全部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配,和土地所有权部分地(在绝对地租的场合)对这个平均化过程造成的障碍,会使商品的起调节作用的平均价格偏离它的个别价值,这种情况也丝毫不会改变价值规律。因此,在价值、生产价格和垄断价格中,最基础最基本的是价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垄断价格也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并进而决定价格。存在着土地、有价证券等有价格而无价值或价值与价格严重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不能以价格的高低来判定价值量的大小,如创新利润的获取是以产品创新实现的,但其价格不能完全归于价值,而更多的是因其创新而形成的供不应求的结果,这在知识产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流通过程就是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而其实现程度则取决于供求关系。对于每一种具体的商品来说,价格到底是高于还是低于其价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而且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每一种商品都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它是否实现它的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取决于当时市场的状况。"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会较多地实现其内含价值;当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会低于其价值,部分价值就不会被实现。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而引起的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都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程度。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是由于商品供给结构的原因引起的,那就会使人们不愿购买的商品销售不出去,无法或很少实现其价值;如果是由整个市场的全面过剩所引起的,那么就会使整个市场的商品都无法完全实现其价值,而不得不全面地降价。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中,一种商品或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其它商品甚至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产生替代效应和带动效应,即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造成其它商品的价格下降或上升的反向运动,甚至会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这就是替代效应);或者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会使其中的某种商品价格趋向上升或下降(这就是带动效应)。但是在供求关系影响下,价格对价值的偏离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并不否定价值是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的结论,价格对价值的符合仅在于长期的平均的整体的一致,而不是要求它们的每一次具体的交换都一致、都相等。马克思说:“不同生产部门的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出售,这个假定当然只是意味着:它们的价值是它们的价格围绕着运动的重心,而且价格的不断涨落也是围绕这个重心来拉平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决定价格的表现,是价值的具体实现形式。

二、供求双方讨价还价模型证明了只有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由于商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实际劳动耗费上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生产者总摺拥有关于商品质量、功能和实际劳动耗费的更多信息,购买者就不得不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获取关于商品实际价值的更多信息,那么在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供求双方的依据和余地是多大呢?我们以如下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说明。

如图所示:我们用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Q,纵轴表示商品的价值W,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T,同时代表商品的供给价格Ps和需求价格Pd。曲线PB代表的是购买者的个别生产时间(Producing time inpidually of the buyer,简写为PB)也就是购买者的最高支付价格;曲线PH代表的是落后企业的个别价值(producers,the highest to sell prices,简写为PH),也就是生产者的最高出售价格;曲线FS代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Fssential value determined in working time of the society,简写为FS);曲线PL代表的是最先进企业的个别价值(producers。the lowest to sell prices,简写为PL),也就是生产者的最低出售价格。在商品的最低出售价格和最高支付价格之间是购买者和售卖者双方讨价还价的界限或范围。

由于边际成本递增,所以PB,PH.FS和PL四条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说明在成本约束下,厂商的供给价格PS必须随着Q的上升而增加,消费者的需求价格Pd也在供给价格提高的情况下不得不均衡于较高的水平。同时,由于供给的时滞,使短期内的供给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低生产率企业的增加来实现的,低生产率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长,因而作为平均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不得不延长;即使在长期内,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一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供给引起了投人要素需求数量的增加,进而其价格的上升,成本增加。

二是大规模生产使人力资本成本增加(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可以雇佣最熟练的工人生产,而扩大规模,就不得不雇佣部分半熟练工人,甚至一点专业知识与技能都没有的人,这就使生产者不得不承担一部分人力资源培养费用),使商品价值构成中的可变成本增大,并使商品的整个价值增大。三是在规模大到足以构成垄断的情况下,企业将不得不承担另一项费用—垄断企业的管理和垄断地位的维持费用,这实际上是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效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船大难调头现象。

交换基于分工,分工提高了效率,这种效率通过交换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一方面实现了交换双方的需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一使用价值的购买与自我生产的机会成本比较(价值上),获得了比较利益,马克思说:“卖葡萄酒买谷物的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B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A生产出更多的谷物。可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用同样的交换价值,A能得到更多的谷物,B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大卫·李嘉图以其相对优势理论来说明这种效率的提高。如下表所示,葡萄牙生产单位酒和呢绒所耗费的劳动量分别是80和100人,而英国的则分别是120和90人,尽管英国没有任何贸易的绝对优势,但通过分工,英国只生产呢绒而葡萄牙只生产酒,通过交换,葡萄牙可以多获得0.31单位呢绒,英国可以多获得0.295单位的酒,交换双方都获得了比较利益。

交换过程的讨价还价实际上就是交换双方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效用的过程,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代价就是购买商品所支付的价格,为了降低其代价,消费者总是想把商品的购买价格压到最低的限度,但是这个限度分为两个层次,对于大多数出售者来说,总是力争以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的个别价值PH来出瞥,这就使优等和中等效率的企业都有了超额利润,为了扩大销量,他们首先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邓决定的价值为参照降低价格,部分效率最高的企业甚至可以把他的销告价格降低到先进企业的个别价值PL上,这是生产者的最低出售价格,也就是消费者的最小代价。假如消费者自己生产,由于技术、信息等各种因素限制使其生产效率最低,或者不是自己的最优生产效率,因此他判定或预期自己生产该产品的个别价值是PB,如果购买价格高于PB,就自己生产供给自己的所需。同样,供给者力争把价格提到最高,但如果超过了PB的价格水平,消费者转为自己生产,而使自己的产品无法出售出去,这就成了出售者的最高价格限制,在成本约束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供给者不得不降低价格来出售,但如果低于邓,则使部分企业的成本无法回收而无法形成供给,他们就不得不由商品的供给者转为商品的需求者,这时又使需求的力量增大到超过了供给的力量,从而促使商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出售价格低于PL,则全社会没有任何供给。实际的交换价格越靠近PB,对生产者越有利,生产者剩余越大,反之越靠近PL,对消费者越有利,消费者剩余越大,为了使消费者剩余或生产者剩余更大,交换双方就在PL和PB之间进行讨价还价。也就是说生产者的实际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和消费者预期的劳动耗费所决定的价值成为交换双方讨价还价的范围,而其实际交换价格到底停留在这个范围内的什么位置,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力量,由此可见,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基本原理贯穿于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