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复习资料十篇

时间:2023-03-15 16:05:17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1

1、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它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它的起始年距今年(公元2014年)时间为( )

A 5000年 B 4084年 C 2070年 D 2014年

2、在判定文明时代出现的具体标志时,有学者将其物化为:(一)以宗庙、宫室为核心的都城的设立;(二)王陵区的存在;(三)青铜礼器与青铜兵器被比较广泛地使用;(四)已能记载语言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 一万年前 B 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C 商周时期 D 秦汉时期

3、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盐阜先民们在古老的盐阜平原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在今天东台溱东、阜宁板湖等地都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盐阜先民的新石器时代约相当于( )

A 元谋人时期 B 北京人时期 C 河姆渡时期 D 尧舜禹时期

4、原始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中新学校七年级(3)班林想同学根据他的想象,写了一段文字。在他的这段文字中,一个半坡人穿着丝织的衣服,正在将稻谷去皮后,生火准备做饭,旁边放了一些彩瓷碗,供盛饭用。这段文字共有几处典型的史实错误?(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5、通过下列图片,我们能够得出的最完整、最准确的信息是( )

A天文学的发展 B文字的发展和演变 C书写材料的进步 D朝代的更替

6、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但是它的消亡在各地参差不一。我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

A 黄帝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 B 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

C 舜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 D 禹建立夏朝

7、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 ①②③ B ①②⑤C ②③④ D ③④⑤

8、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清朝

9、《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 西周初年周天子具有 B 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

C 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 D 西 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

10、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仁者爱人

11、下图是吴中区穹窿山上的兵圣塑像。有研究认为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C 《尉缭子》 D《司马法》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 兼爱、非攻 B 柔能克刚 C 制天命而用之 D 法治

13、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行政的是( )

A 太尉 B 丞相 C 大 将 D 御史大夫

1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 B 汉武帝 C 隋文帝 D 唐太宗

15、秦的暴政是秦亡的根本原因。《汉书》日:“赭衣(秦时罪犯皆穿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象市场一样拥挤),天下愁怨,溃而叛之。”下列各项中符合材料说法的是A繁 重的徭役 B繁重的赋税 C繁重的兵役 D残酷的刑法

16、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并以隶书刻印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7、《苟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18、成语“退避三舍”、“纸上谈兵”分别源自哪场战役:A长平之战、桂陵之战

B桂陵之战、城濮之战 C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D城濮之战、牧野之战

19、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央视科教频道重磅打造的大型汉字听写推广活动,也是全国首档原创汉字听写教育类电视节目。中国历对汉字推广具有奠基性作用的人物是

A黄帝 B秦始皇 C孔子 D汉武帝

20、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 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个“他”是指

A秦始皇 B乾隆帝 C唐太宗 D汉武帝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其代表作是《编钟》,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世界文化音乐名人。

2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 霸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23、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4、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2

一、全面复习,知识深化,打好基础

中考80%和内容是基础题,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就能考好。因此,教师必须详细研究和解读中考说明,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在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关于“二战”的复习,列出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1941年12月7日、1942年10月-1943年3月、1945年5月、1945年9月时间表,然后列出相对的答案:德军袭击波兰―“二战”爆发、德军袭击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和苏联战场的转折点、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这样学生一目了然。由于历史是开卷考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查书、查资料,使学生懂得如何查书、查资料,而且能够迅速找到所要找的资料。为此学生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的资料。由于学科内容多,学生不容易全部掌握,教师还要把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阅读,甚至背诵,以便学生能够记住。总之,在这个阶段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查、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

二、“纵横”串联

经过第一轮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的知识储备,但知识还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时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了整体把握。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进行复习。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知识归类。近年来中考这种题型越来越多,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就要求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在联系,纵横串联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是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链接中考,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1、对于初三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课标》的要求是:“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相等的能力。培养答题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鉴于如此,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将美国独立战争中六件大事进行了知识列点,就可知战争的进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历史作用等知识。学生还要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训练等。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练习两大部分。前者采用选择、材料分析、辨析等题型;后者采用对比、归纳、叙述、简答等题型。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在组织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进一步研究中考说明,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命题必须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做选择题时要速度和准确率,但不能够盲目求快;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整洁。

(3)立足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和目标。在设计复习题目和复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复习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加强针对性。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3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4

关键词:初三;世界历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2-02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1、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2、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略)

材料二: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5

关键词:历史;复习;知识体系

从河南省初中毕业生历史考试命题精神来看,开卷形势下的历史考试,有两层意思:(1)试题中的材料来自教材外;(2)历史答案是开放性的。然而,如何应对开卷考试,做好历史迎考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我认为,有效地阅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阅读目录,构建知识体系

目录往往是全书内容的缩影和提纲。阅读课本总目录,思考把握全书的知识框架,整体感知。如果把目录比作一根“链条”,单元就是“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安排缜密。每一课的标题就是“路标”,学生可以结合每单元的单元引言加以理解和掌握。单元引言多是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梳理,句与句间的逻辑性强,语言简洁凝练,是复习时的必读部分。抓住“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

二、细读课文,丰富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是通过细读课文获得的,这是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环节。要读好课文,应做到:(1)掌握方法,抓重点。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方法提炼要点。如,历史上的战争较多,需要从战争的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战争爆发时间、战争双方、战争进程、主要战役、战争结束时间、战争结果和影响诸方面去把握。分清类型,按照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紧抓要点,全面掌握。

(2)弄清层次,编写提纲。依据课文内容,弄清各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可列以下提纲:

(3)运用唯物史观,注意史论结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也是学史的方法和原则。

三、读图片资料,提升读史能力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的图画、地图等直观教材,对于这些不仅要把握它们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这些资料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本着这一理念,我们复习时要把历史教材与《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完美结合。首先识图,识别其种类;其次,描图,如地图,可用彩色笔来描图,这样印象更深刻,第三,注图,在图中或图旁加注,以达到掌握图片的要点的目的。

四、精读年表,理清历史脉络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合作精神 培养

合作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巩固复习一、资料搜集性合作: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注重小组成员的合作初中历史课的许多内容高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和现有知识水平,所以课前需要布置资料搜集活动,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小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分号轮流搜集,如8人小组可以这次1、3、5、7号合作,下次2、4、6、8号合作,保证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参与。

例如学习中国历史(下)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时,我布置的资料搜集任务是:搜集与武则天、唐玄宗有关的历史信息,如任用贤能的故事、残酷诛杀的史实以及玄宗晚期怠于政事、淫于酒色的史实等。

班里每组同学经过商量,由1、3、5、7号同学负责完成,每个同学具体承担一部分任务,如1号同学搜集与武则天有关的正面史实,3号同学搜集与武则天有关的负面史实,5号同学搜集与唐玄宗有关的正面史实,7号同学搜集与唐玄宗有关的负面史实,四位同学取得资料后,由所有组员共同选定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个过程中有分歧、有争议,但是为了顾全大局,每个同学在合作中学会了宽容、也学会了在原则问题上据理力争。

问题探究性合作:在问题探究中注重学生的合作问题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的孩子们喜欢新颖而有挑战性的探究性问题,所以教师选题要善于引用诗歌、谚语、古文、现代文、名人名言、统计数字、表格以及影视资料创设崭新的、富有美感和启发性的情境来推动学生的合作。

例如学习华师版七年级(下)第3课《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我选择的合作探究性问题是:感悟诗歌中的历史: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材料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一所描绘的“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问题二:材料一、材料二同为杜甫的诗,描述的社会景象有哪些不同?

导致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何在?问题三:由此对比,你有何感想?初一学生古文功底不高,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较弱,所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提高诗歌和古文解读能力是必要的,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首先要求学生通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诗歌大意;其次是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就每一问题达成共识,概括出要点;然后是组内成员互助,优秀生帮助待优生,使每一个成员都能明确答案;最后是小组选定代表发言,表达本小组的意见。

成果展示性合作:在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时注重学生的合作初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为了加强对合作精神的培养,我们学习新课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如:短剧或小品表演、辩论赛、模仿秀、手抄报展或绘画作品展、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下)第18课“思想文化”时,我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搜集与佛教、道教有关的信息,如:教义、创始人、传播经过、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

根据搜集的信息自编自演短剧:1~4组合作演“我说佛教”,5~8组合作演“我说道教”,每组课堂表演时间控制在3~5分钟。学生们经过认真的协商,首先确定分工:家中上网方便的同学负责搜集资料,文思敏捷的同学负责编写剧本,心灵手巧的同学负责制作道具,擅长表演、应变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排练、表演,最终在课堂上进行了成功的展示,赢得了大家的齐声喝彩。

对于这种需要发挥集体力量与合作精神的展示活动,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如一周或两周;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包括资料搜集完成后的加工、筛选,对学生编写剧本的审核,去粗取精;表演进行时,给观看的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表演,如观看学生们表演的“我说佛教”和“我说道教”时,我要求学生边观看边找出在短剧中体现出的道教和佛教主张有哪些;给予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出色的小组恰当的精神鼓励或物质鼓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劳动成果。

巩固复习性合作:在单元复习和考前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合作历史课时少,教师所教的班级多,单靠教师的力量是很难提高复习效率的,所以在复习时,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可以事半功倍,更好的实现复习目标。

如我们在组织单元复习时,先请学生小组四人合作完成导学提纲,就答案达成共识后,小组间展开竞赛,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课复习任务的最多,于是各小组要么优秀生向待优生传授迅速掌握某些知识点的窍门,要么互相检查、督促,到了规定的时间可能有小部分成员没有完成复习任务,就由他们的互助对象来负责到底。这个过程依赖于合作,强化了合作精神,使优秀生锻炼了耐力,培养了他们的负责态度,同时还使待优生加深了对小组的感情,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参考文献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24―01

初中历史升学考试,是具有双重性质的考试,既是学业水平测试,又是对学生三年学习历史素养情况的总检测,也是一次能力水平的测试。它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学生的任务。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中考”升学考试复习,浅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提高认识,研究中考,早做准备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在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辨识异同,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侵华战争、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活学巧练。同时,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及时检查落实,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清单,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为了准确定位知识,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精心研究,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8

史料选择运用案例分析历史观一、史料的运用要“适时”

所谓适时,是指补充史料要抓住时机,不能是心血来潮或是随心所欲,而是应从教材本身出发,依据教材围绕教学目标思考分析:

(1)这些史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2)在课堂教学中该史料的运用是否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突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适时地运用史料,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给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在史料运用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补时则补。

如在讲述《宋金南北对峙》一课,分析宋高宗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这一问题时,由于教材中对于该事件介绍的非常少,学生凭借以往的了解误认为岳飞是秦桧一手策划害死的,还有些学生受一些影视剧的影响,又认为秦桧是当时金派回的奸细,宋金要议和的前提是要处死岳飞。岳飞英勇抗击金军南下,保卫家园,希图北上收复失地,确实令人佩服和尊敬,然而历史应是真实的存在,不以个人的情感为转移,如何正确的解决这一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成为本课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为此,提供一段明朝史学家文征明《满江红》里的一段材料:“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依据材料再来分析这一问题时,便能更客观的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评述,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真正的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体味历史。

二、史料的运用要“适量”

史料的选择要依据“论从史出”,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初中课堂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史料的选择要精益求精,不多不少,服务于课堂却又不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是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选有效的信息。

如在讲述七下《繁荣的宋元文化》一课时,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历史价值,学生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文字介绍而无法真正理解,但是对于《资治通鉴》一书的评价和阐述又非常的多,因此适当的选择三则史料跟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一则是宋神宗命名《资治通鉴》的用意“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一则是清史学家王鸣盛的一段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一则是对于《资治通鉴》评价的节选“《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的神采飞扬,传神的很,充满了辩证法”。出示从宋代到清代到现代三位有名人物对于《资治通鉴》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本史书于古于今的价值和意义,比起单纯的记忆书本语言更加的贴近历史。在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两本史书时,单纯的说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通史,一本是编年体通史不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分别选取了两本史书的几段史料,《史记》中的“秦始皇帝者,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资治通鉴》中的“始皇帝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令杀太子丹以献。丹匿衍水中,燕王使使斩丹,欲以献王,王复进兵攻之……炀皇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发丁男十万城大兴……

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西突厥兵败,臣服唐朝”。通过两部史书中的史料,学生直观的了解了纪传体与编年体史书的不同,言简意赅,记忆深刻,又不乏枯燥。适量的史料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教材内较难理解的部分,真实的面对历史,更能感知历史的真谛。

三、史料的选取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指在选择史料时要依据初中生认知水平,要结合学情,难易适中,删繁就简。并且选择的史料能够有效的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历史的了解能够更直观,更深入。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9

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转变。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是科学化、理性化。运用现代化史观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体现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在经济上表现为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历程);在政治上,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反封建的斗争,把中国近代化运动引向更为深广的领域。在西方近代化过程中,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思想文化上科学化和理性化的发展、变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侵略和两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经济上市场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相关法律文献的公布,引起了政治上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变化。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在使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主要是按照文明史观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呈现的分别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中考要求“接轨高中”,为高中输送合格的生源。这要求我们要用文明史观指导复习,即重新整合教材,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若干专题进行复习。如我们可以进行“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专题复习,这样复习可以将中国史上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隋唐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等内容串联在一起;同时可以将世界史上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共和政治,近代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联邦制、共和制以及颁布的《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法典》等内容链接起来。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复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时,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欧洲殖民者开始贩卖黑人奴隶,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进行血腥的掠夺,世界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欧美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拓展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轮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这一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同时以欧美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发展、确立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是中考命题的主导史观之一。如2010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思想品德试卷第32题,考查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专题知识,先考查1848年、1871年、1917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接着考查1953―1956年中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进行的探索。在考查世界历史的大问题中穿插了中国史的元素,这体现了“中外联系”、“纵横联系”的中考命题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全球史观,用全球史观观察历史现象,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人类历史不仅是记录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大事件的历史,也是记录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社会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社会史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化史、人口发展和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社会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2课讲述了祖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1课讲述了宋代社会风貌,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0课讲述了近代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21课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此外,社会史内容还散见在教材的其他地方。这表明新课程改革重视社会史观,注重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探究历史的奥秘,得出相关历史结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社会史观,用社会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初一历史复习资料篇10

    那么如何做好历史预习工作呢?

    一、预习时要注意看教材每章开头的引言,有意识地培养我们书面语言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现行高中教材每章的篇首有一段简短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历史脉胳和基本观点,且语言概括、精炼。上课前应该精读,从而对本章内容有一个浅层次的整体印象。当学完课文内容后,再回首详细理解该段引言,我们就能站在宏观角度去理解课文,试着学会繁中求简,详中求略。我们的历史书面语的概括和提炼能力也一定会有提高。

    二、预习教材的文献资料,培养自己的史料阅读和材料处理能力

    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高中学生实际,适当地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份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的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

    近年历史高考大量引入教材之外的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而教材原始材料的引入,无疑为培养我们的材料阅读能力和材料处理的应变能力提供了极好素材,奠定良好基础。因而我们在预习历史的过程中不能熟视无睹、轻意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之中。

    三、预习要利用好材料图表,培养自己的口头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现行高中教材,图表数量增多了,有原始照片图、后人画图、表格图、地图等。这些图表简洁明快,但功能各异,我们在预习时应该学会看图学史、看图说话、看图复述正文部分相关的史实,可以以此来培养自己口语组织和表达能力。

    四、预习教材后的练习题,培养我们理解记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