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4 17:32:11

中医药健康培训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状况;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老龄化、亚健康、慢性病等成为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居民健康服务需求日益高涨。而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健康服务资源,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1]。在这种背景下,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中医药健康服务,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快速发展上升期[2]。A市是我国中部某省一个县级市,位于该省中部,距离省会约60公里,下辖32个街道(乡镇)。2016年,全市GDP总量423.66亿元、人口150.20万人,均居全省前列;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病率分别为129.89‰、67.98‰、9.19‰,均处于较高水平。较高的消费水平和较严重的健康状况,为A市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为此,A市积极出台政策,大力促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发展,致力于将生命健康产业打造成全市支柱产业之一。

1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成绩

1.1发展思路逐步明确。依据地方特色,该市党代会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生物食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着力将生命健康打造成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A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了以中医药秘方秘笈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以“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中医康复(热敏灸)联盟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市抓龙头、乡抓科室、村抓两法”的农村中医工作模式,着力建立健全市、乡、村中医工作三级网络的基本思路。1.2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参与“中医中药中国行-推进行动”等活动,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提高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拍摄了《实现中医药伟大复兴的“A市实践”》等专题宣传片,编印了以中医药文化渊源、常见病中医疗法、名贵中药材使用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善用中医药健康A市人》宣传手册10000册;仅2016年就组织中医药科普知识下乡宣传活动7次,发放中医药科普宣传单(册)3万多份;开展中药种植规范现场培训5期、现场宣传20多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支撑产业规范化程度。随着宣传推广活动的不断深入,居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认知水平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1.3发展成效初步显现。1.3.1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以申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该市逐年增加中医事业经费,初步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一是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4-2016年,政府投入的中医事业经费从1102.6万元增至1813.8万元,增长64.5%;占政府卫生投入的比例从11.4%增至12.0%,增长0.6个百分点。二是市中医院龙头作用日益凸显。2016年,市政府投资1.7亿元,为市中医院新增病床499张;市中医院派出巡回医疗队10次,下乡指导90余次,为全市500多名乡村医生开办免费培训班4期。三是乡镇中医馆数量、能力大幅提升。投入专项经费,改善中医药机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并保证均能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2016年,举办6次乡镇中医药人员基础理论培训班,开展中医医疗文书书写竞赛活动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中医药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中医门诊人次、中医处方数均有较大提高。四是村级中医服务能力得到提升。2016年,举办3次乡村医生中医业务培训班,累计培训1500多人次;多次组织全市乡村医生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发放155套《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乡村医生培训率100%;全市各村卫生所至少有一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或能西会中的乡村医生,配备至少100种中药饮片或50种以上中成药。1.3.2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热情高涨。该市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意愿强烈,社会资本进入热情高涨。截止到2017年12月,在工商登记注册系统中共注册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1056家;其中,2014年以后登记注册机构达610家,是之前20余年的近1.4倍。总体上,企业登记注册数量在2015年后增速明显加快,个体登记注册数在2009年、2015年前后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增速加快现象,与《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时间吻合,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小额闲散资金对中医药健康服务比较敏感,见图1。

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水平不高。2.1.1规模小而散。虽然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超过1000家,但基本没有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综合实力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从业人员数超过50人或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万的规模以上企业仅占10%,且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支撑产业中,特别是中医药经营、租赁等企业。另一方面,客流量较小。报告期服务人次最多的机构,日客流量达到100左右,年客流量超过3.6万;但仍有诸多小规模企业、个体的年客流量只有不到100人,其中最低的只有48人。2.1.2生存时间短。调查发现,停产与待营业、失联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占到72.60%,特别是从事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小规模个体机构,停产、待营业与失联机构竟占全部机构的79.73%。结合市场局登记注册年报率粗估,转产、停业的机构中生存周期小于1年、1~2年、超过2年的分别占到32.4%、33.8%、33.8%,而存活企业(个体)生存时间生存周期小于1年、1~2年、超过2年的分别占到34.5%、31.0%、34.5%。2.1.3结构不均衡。企业经营范围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养生保健、支撑产业一类。其中登记注册业务范围为中医药养生保健的更是占到2/3以上,实际从事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的机构超过1/2,中药种植等支撑产业机构占比超过1/4,而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康复、健康管理、健康旅游机构等新业态合计占比不到1/4。特别是登记注册类型为个体的机构,从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达到92.5%。由此可见,当前中医药健康服务主要集中中医药养生保健领域,特别是对于中医特色康复、中医药文化产业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进入较少。2.1.4服务水平较低一是服务内容较窄。中医药健康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拔罐、刮痧、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药技术的使用上,服务产品与形式均缺乏创新,特别是高效项目仍然不多,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3]。二是行业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结构低端、创新能力薄弱。由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绝大部分企业、组织在过去一年基本没有任何技术、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组织机构、营销与促销模式的创新。由此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经营水平不高,经营利润较低。调研发现,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万的机构不足5%,且主要集中于中药经营、中药材种植等相关支撑性企业,半数以上的机构处于亏损状态。2.2规范程度较低。2.2.1注册监管不规范。市场监管部门系统检索出的企业中,近1/3的实际经营范围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不相关,而登记注册范围中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相关内容,可以预期,在缺少行业许可的情况下,市场监管部门难以有效地确定企业地实际经营情况,使得行业具有更多的“挂羊头卖狗肉”的风险,甚至可能误导社会大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这一具有重要优势的产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2.2.2企业经营行为待规范。主要表现为:不少企业无经营资质,无证经营现象不容忽视;部分企业过度夸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之功效,消费者真假难辨乃至上当受骗;企业经营鱼龙混杂,“挂羊头卖狗肉”现象层出不穷;中医药养生保健与中医医疗混为一谈,甚至故意模糊两者之边界,超范围执业、违规行医问题依然存在[4];部分小规模机构内部管理欠规范。2.2.3行业监管待完善。主要表现为:卫计、药监、市监、农林、民政等都是其管理部门,政出多头、条块分割,监管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监管效率低下;“重注册轻监管”现象较为严重,僵尸企业较多,部分企业停业数年却仍存在于系统中;与广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年9月第39卷第9期东等省份相比[5],江西省尚无该行业发展的行业规范、标准,企业准入门槛低,加剧了鱼龙混杂现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2.3发展后劲欠缺。2.3.1发展资源缺乏。特别是专业人员短缺问题突出。调查单位从业人员数超过50人的仅占10.2%,而工作人员2人及以下的占到34.4%,1人的机构占到17.2%;70%以上的从业人员以初高中文凭为主,科班出身且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凭的从业人员占比不足30%。除部分连锁机构有较为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外,大多数相关机构都只有零散的培训活动,而无系统的培训规划,且其培训内容“多以促销为主,职业技能培训为辅”。科班出身或接受过系统培训,且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高水平高等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近1/3企业、个体反映企业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招工困难。与此相仿,行业缺乏科学、系统、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无论是人才培养数量还是培养质量,均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2.3.2发展氛围欠佳。由于宣传不到位,真正知晓、了解并掌握了这些政策文件的不足30%。由于不了解国家政策,很容易导致其遭遇经营困境时对行业的发展前景要么缺乏自信、要么产生怀疑,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则更是深感迷茫和困惑。加之养生观念不强及治未病理念落后,居民对中医中药不了解、不认可、不接受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中医药健康服务企业认可度极低[6],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3.3发展政策待完善规范、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尤其是与中央政策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政策法规出台滞后、政策可操行性不强,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还是监管、税收、价格等方面获得的实际支持有限。

3对策建议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2

一、坚持和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

1、夯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坚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切实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层层传导压力,履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促行风,树立中医药系统良好形象。

2、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的头等大事,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系统学、突出重点学,切实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3、加强民族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和建设贯医院治理体系全过程。落实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制度规定,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努力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着力打造清风正气。

二、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

4、深化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起草《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总体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及任务分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推动《实施意见》落地实施。

5、推动出台贯彻落实举措。推动将中医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起草制定符合县域发展要求的文件。

三、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6、做好健康中国行动各项任务。对照15项健康中国行动任务与措施,在健康宣教、疾病预防、临床诊疗、护理康复、健康养老等方面,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贯彻落实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动我省中医治未病的机制体制完善和服务模式转变。

7、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建设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参与省级示范中医馆建设。

8、推动民族医院高质量发展。总结现代医院管理试点经验,全面提升民族医院现代医院管理能力。推进薪酬制度改革。配合省局推进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

四、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内涵和能力建设

9、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组织民族医院实施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指导县民族医院加强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建设。推进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应用电子居民健康卡。

10、做实做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民族医院康复科建设,提升中医综合康复能力。促进满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院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11、加强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民族医院安全生产工作培训及检查。加强中医药系统行业作风监管,继续开展满意度调查。

12、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完成民族医院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建设。配合市局落实中医药区域健康管理指导中心建设。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

13、加强传统医学师承人员跟师管理。做好2020年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考核资格初审工作。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4、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继续组织中医骨干人才参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师承、第二批省级青年优才等项目培训。

15、夯实基层人才队伍。组织好中医类别医师转岗培训,推进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提升新进医疗岗位中医临床人员素质。

16、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配合省、市局做好第四批省、市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

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17、鼓励中医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组织落实2020年度中医药科研立项、2018年度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和2019年度科技项目中期指导。积极组织参加省局举办的中医药科研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训班。

18、继续实施中药质量提升工程。组织民族医院迎接2019年标准化煎药室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宣传周活动。

七、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

19、加强中医药法治建设。对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开展中医药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20、强化中医药监督执法工作。在卫生健康综合监管中,推动开展中医药监督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工作。

八、其他重点工作

21、全力做好中医药扶贫工作。组织种植中药材的贫困户参加市局举办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加强中药材产业扶贫宣传。继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扎实推进中医药健康扶贫。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3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全县各卫生医疗机构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国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提升我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西医结合运用能力,在全县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全面推广普及中医药、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药技术管理慢病,充分体现中医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廉简便捷”的特色,保障人民健康。

(二)具体目标

在全县各中心(乡、镇、地名)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普及推广应用省中医药管理局已认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全县农村和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达到100%。

三、推广内容

以省《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录》,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乡村医生中推广适应我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中医急诊急救知识、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及中医药慢病管理知识。

四、推广方式

以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县中医医院为本实施方案执行单位,采取集中培训,专家巡回指导、讲座、查房和自学等多种形式推广,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培训与推广效果。

五、开展时间

基层推广应用和专家巡回指导(包括义诊、查房、讲座)集中实施时间为每年3月—4月和9月—10月,县级师资培训集中在每年11月,组织考核验收时间为每年12月。

六、管理与考核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中心)卫生院要成立以本机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中医科人员为成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小组,并上报县卫生局。主要职责为:1、组织本辖区内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学习;2、在本辖区内组织巡回义诊、开展中医药干预和慢病管理、健康讲座;3、负责本辖区内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4、负责本单位中医工作自评及辖区内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工作的督导考核。

(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中医药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宣传普及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医院健康教育专栏,中医药适宜技术健康处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宣传册等载体,大力宣传中医药防病治病、急诊急救的简便有效方法,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优秀文化,以中医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和促进全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我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人力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卫生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注重增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根本。中医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将直接影响中医卫生服务的质量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使中医药人才规模和素质得到较快提升,为打造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1]文章就吉林省中医药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为日后促进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文章资料来源于2012—2017年《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吉林省统计局网站。1.2统计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所列统计数据及统计表由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自动产出;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对吉林省中医药人员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定性研究以政策硏究为主,并借鉴国内外中医药人力有关研究成果。

2结果

2.1中医药人员数。截至2017年底,吉林省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1.27万人,比上年增加652人(增加5.40%)。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1.03万人,中药师(士)2232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较上年增加662人(增加7.41%),中药师(士)人员数较上年增加14人(增加0.06%),自2009年以来,吉林省中医药卫生人员数量稳步提升。截至2017年底,吉林省同类卫生人员共8.06万人,其中,2012—2017年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与同类人员占比情况分别为12.84%、13.05%、13.29%、13.67%、13.89%、14.63%;2012—2017年中药师与同类人员占比情况分别为28.49%、28.55%、27.46%、27.86%、27.97%、28.25%。2012—2017年吉林省中医药人员数分布情况见表1。2.2性别及年龄构成。如表2所示,年龄主要以35~44岁年龄段为主,占32.07%,其次是45~54岁,占31.75%;34岁以下人员占比较少。吉林省人力卫生资源性别构成中,吉林省执业(助理)医师医师男性占51.32%,女性占48.68%,其中,吉林省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男性占60.2%,女性占39.8%,男性多于女性。2.3学历及职称构成。学历主要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占82.49%。执业(助理)医师学历本科及研究生比重高于其他类型卫生技术人员。其中,职称以中级及助理为主,占74.84%,正高及副高占22.77%。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少。

3讨论

3.1中医药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医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所占同类人员比例偏低,不利于中医特色的发挥。从事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数量不足,无论在总量还是在具体专科上都较为缺乏,吉林省现有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1.27万人,距“十三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基层卫生服务中。(2)中医药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医药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5~54岁,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两头轻,中间重。中医从业人员职称水平偏低,中医药人才结构层次有待优化,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数量有待提升,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高层次、高学历中医药人才匮乏,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配置公平性有待提高,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医医疗服务补偿机制有待健全。中医药教育资源和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效应有待提高,终身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3.2建议。(1)加强中医药服务人才的培养。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科学制定吉林省中医药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合理调配卫生人力资源,探索并完善职称评定、人才培训、进人和用人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福利待遇、制度留人的氛围,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2]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中的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规范和提高基层中医药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院校科研能力学科教育,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人才队伍培养长效机制。(2)推进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随着医改的推进和一系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实施,卫生人力总量和结构将会发生较大变化,人员素质也会有较大提高,这将直接关系到卫生服务的产出数量及服务质量。因此,结合医改的人力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3)推进高学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增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整合中医药科研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着力培育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人才。[1]推进中医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打造一批在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中医药协同创新团队,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3).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5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

1、突出政治引领,深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引领中医药工作,创新思维。挖掘潜力开拓中医药新项目、新优势、新领域。

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制约监督和拒腐防变教育,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成果,加强对干部的宗旨教育,增强使命担当意识,着力建设忠诚、廉洁的干部队伍。创新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能力本领。加强干部培养选拔,形成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

1、坚持依法发展中医药。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报名审核、上报工作,严格审核程序和报名资格核实,确保此项工作规范、严谨、着实。抓好中医诊所备案管理。

2、推进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做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度监测。推进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医药发展的意见》《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三、纵深推进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

1、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区域中医医联体。持续推进中医药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中医药特色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包。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引导优质中医资源下沉、患者有序就医,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

2、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中医医院制定章程。严格按照国家公立中医院绩效考评要求。

3、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中医院广泛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探索中医药收付费方式,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

四、完善优化中医药服务供给

1、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指导我县中医医院对照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加强建设。推进中医药融入“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推动中医医院远程会诊。加强基层中医馆健康信息管理。

2、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任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开展示范中医馆建设工作。同时与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相结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关于做好2019年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日常指导督促和检查,不断巩固创建工作成果,切实做好创建成果,有效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

3、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开展中医医院评价考核和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组建我县中医专业医疗质控小组,强化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开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专项督导检查。加强中医药应急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和灾害事故等卫生应急工作。继续推进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

4、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开展培训督导。

五、严格人员准入管理

加强传统医学师承、确有专长人员管理。开展中医学术确有专长人员准入申报,完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的审核、准入、注册、监管制度。

六、全力抓好扶贫工作

扎实开展健康扶贫。深化对口帮扶,建立完善对口帮扶关系,加强中医药健康扶贫工作培训。

七、加快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

1、贯彻落实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以国家各部委、省级中医药科技规划和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科技创新、推动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与服务能力。

2、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施中药质量提升工程,规范中药煎药室管理,培养中药煎药人才,组织选手参与全省中药知识技能大赛。

八、加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张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

九、统筹做好其他重点工作

1、强化监督管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深入排查中医药领域的风险隐患,着力防范化解影响群众健康安全的系统风险。

2、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实施中医药文化普及传播行动,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好中医中药中国行各项活动,做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结合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药质量提升工程、脱贫攻坚等年度重点工作做好新闻宣传。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以中国中医药报为主要载体的宣传力度。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6

一、主动融入医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一)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的要求,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着力完成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继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启动全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好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做好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估。

二、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应急能力

(一)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区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

(二)建立中医康复联盟。各医院要按照《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康复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和民间医药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完善我区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机制。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一)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名中医培育工程。抓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开展名中医的评选活动,选拔一批确有专长、特色明显、能够代表中医最好水平的名中医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中医团队,带动全区中医人才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通过组织轮训、脱产学习等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中医医院深入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中医药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协助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和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三)着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开展区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大力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乡村中医医生。协调做好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四、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突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临床工作中体现“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巡讲、名中医药专家宣传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

(二)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等中医药机构窗口作用,注重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平台,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模人物、先进事迹及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等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7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中医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城乡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年度目标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0%的中医科、100%的中药房建设达到国家、省级标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村)均能提供6种以上中医药服务。

2、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3、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4、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至少能够开展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能够开展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5、综合(专科)医院100%设置中医科、中药房,75%达到《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

6、100%的县(市、区)提高新农合中医药报销比例不少于10%。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要全面开展付费总额控制,适应分级医疗体系的建立,完善差别支付政策,将支付比例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城乡居民在基层使用中医药服务。各县(市、区)要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为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要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鼓励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临床使用综合评价工作,并鼓励使用推广具有区域特征的“简、便、验、廉”特色的中药验方。各各县(市、区)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中,将中医药科室建设、设备设施配置、人员配备与培训、中医药服务提供等列为重要指标,中医药内容列为一级指标,分值所占比例应不低于15%。

(二)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

要加强县级中医医院龙头建设,重点强化基本建设、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培育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将县中医医院纳入120急救网络。高邮市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中医医院。

所有中医医院设置基层指导科,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要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高邮市实施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试点工作。

(三)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按照《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配齐配强中医药人员。100%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100%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在每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应占一定比例。

要重视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到50%以上。要努力开展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通过师承方式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认真开展基层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临床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工资待遇等方面制定向基层中医药人员倾斜的激励措施。

(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各县(市、区)要在创建成市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要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以及“2013-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允许基层西医人员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后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的监测工作。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诊疗中心创建活动。加强基层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积极创建全国、省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区、县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验收。继续推进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创建活动。新建一批市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实施省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深入开展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达标建设活动,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示范科室的创建活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健全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积极推广中医妇儿适宜技术。市一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六)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各县(市、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中医药和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加强中医体质辨识理论和应用方法培训,逐年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对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

(七)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各县(市、区)要制定并实施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设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的政策措施。制定并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基层药品连锁企业开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八)依法加强基层中医中药监督管理

要强化中医监督管理,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各县(市、区)要对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加强中药质量监管,各县(市、区)要严格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饮片采购程序,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审核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资质,严禁假劣中药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个体诊所。

(九)推进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

各县(市、区)要全面开展中医药文化惠民工程活动,组织开展“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不少于10场,直接受益群众不少于1000人次,组织中医药服务“六进”活动各不少于2次,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应有40%以上的中医药内容。力争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80%以上行政村、85%以上社区和80%以上家庭。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各县(市、区)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节、养生节、膏方节等活动,创作不少于1种面向基层群众的优秀中医药文化作品。

三、组织实施

(一)部署启动(2014年1-3月)

1、制定下发《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2014年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考核标准》,并予以部署。

2、各县(市、区)相应制定2014年提升工程实施细则,落实具体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并将实施细则报市卫生局中医处。

(二)具体实施(2014年4-9月)

1、各县(市、区)按照《2014年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方案》和各地制定的实施细则要求,扎实开展提升工程的动员部署,努力推进工程顺利实施。

2、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按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提升工程中各项工作任务。

3、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提升工程实施动态监控,随时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好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和目标完成。市卫生局期间将组织抽查。

4、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报送本地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活动和工作进展情况。

(三)评估验收(2014年10月)

各县(市、区)要加强本地区提升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对辖区提升工程的自查,同时将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书面总结、自查评分表等材料于2014年10月30日前报市卫生局中医处,并做好接受市级抽查的准备。

(四)工作总结(2014年11-12月)

市卫生局于2014年11月组织对各县(市、区)提升工程工作进行考评。2014年年底将各地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考评结果予以通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提升工程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工作。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负责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业务指导,承担社区卫技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任务。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认真实施提升工程,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各有关单位要组建专门领导班子,领导、协调项目推进工作,要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实施,并定期收集、上报实施进展情况。

(二)规范管理,严格考核

市卫生局对各县(市、区)的项目实施情况实行阶段或年终抽查,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各县(市、区)要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定期对建设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的单位,要限期整改,并予以通报。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8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公务员之家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80%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311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3515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研成果不少于10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9

(二)政策配套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里有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副业”,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就开展一些,没有条件就不必开展。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即使是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也仅限于零打碎敲,不系统、不规范,更不用说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继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经费投入缺乏、没有经济手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以致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法盘活市场,办学效益极低。

(三)继续教育学院定位不明确

目前,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不仅是管理学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还是承担一定办学任务的办学实体,职能的双重性造成学校对继续教育学院定位的模糊不清。继续教育学院在具体实施办学任务时,被视作办学实体,但没有相应的教学资源调配权及经费使用调控权,难以很好地履行管理职能;而在福利分配时又被视作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此外,绝大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仍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继续教育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买方市场,已很难适应社会人力资源开发市场的快速变化。

(四)办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六七成都是医药卫生执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且基本沿用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集中培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百姓生活中的影响力,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市场十分广大,这些工作长期以来未被重视,尚未纳入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工作内容。因此,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不仅项目多、受众广、潜力巨大,而且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

二、发展对策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如何发挥自身的中医药专业优势,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构建具有中医药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近年我们所进行的继续教育现状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转变职能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体制改革非常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力,政府主管部门不仅仅要把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定位为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还应把继续教育视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使命、地位和作用,拓宽大学人才培养的对象范围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使高校在终身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管办分离”,趁继续教育转型和改革之势,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形成在政府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以高等中医药院校及附属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平台,通过地市、县、乡镇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向市、县、乡镇三个层次辐射,构建中医药从业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立体网络,彻底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状。

(二)高校提高认识

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实验条件良好,与国内外有着广泛深入的联系。这些独特的优势决定其应该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的作用,积极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最及时和迅速的反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一方面是体现高校进一步发展自然而然的诉求,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普及中医药文化与知识的职能。因此,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建议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召开有校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及学院教师代表参加的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学校的自身特点,制订出高等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配套设施及扶持政策,从而逐步实现新形势下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转型与发展。

(三)完善配套制度

任何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都离不开规范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约束。高等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仅仅要增强继续教育办学实施主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还要加强高校层面的规范管理力度,保证办学质量和效益。

1.归口管理

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基本都设有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建议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主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主要的办学实施主体,归口管理全校的继续教育工作,代表学校对全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履行宏观职能工作,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战略,进行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校内其他教学、科研单位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需由继续教育学院协调整合后方可对外申报、实施、开展,并作为具体的办学实体,参与到学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中,负责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项目拟定、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等具体工作。

2.建章立制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继续教育学院的各项管理职能(包括立项管理、证书管理、合同管理、学员住宿管理、财务监督、教学督导等),建立起“闭环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现代管理流程。高等中医药院校将开展继续教育情况列入对教学、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价体系,要求各教学科研部门,尤其是重点建设专业组织申报部级、省级各类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积极开展面向大众的中医健康理念教育、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和中医药技能培训,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扶持发展

一方面,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将高等中医药院作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来开展各种类型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中医药继续教育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的统筹计划之中,投入专项启动资金,积极筹建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中心或基地,鼓励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继续教育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应修订切实可行的对外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对外服务收费分配制度,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突出行业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继续教育孕育和生存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中医药继续教育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鉴于此,中医药院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单一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课堂集中培训的教学模式,采取专家送教上门与充分利用当地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专题讲座与系统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尤其是远程教育与面授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能够方便、有效的学习。随着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医学新技术的传播速度,通过网络进行中医药继续教育成为可能,并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一种新的继续教育模式和体系。通过网络可以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有效缓解“工学矛盾”,尤其使基层及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医药从业人员都能享有同等的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可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

2.丰富培训内容

根据中医药继续教育对象中有一般爱好者、中药技术人员、护理人员、护工人员、医师、专科专病人才、实用适宜技术人才以及乡镇基层骨干医生等不同类别,以及不同类别人群对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先进性,切实提高受训对象的中医药素质。如,面向乡镇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班;面向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者及一般爱好者进行中医治未病和亚健康理论的系统理论培训等。

3.加强合作办学

积极拓展合作办学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如:加强与各级政府及教育、卫生主管部门的合作,协助他们开展中医药成人继续教育,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与劳动主管部门的合作,获得中医药行业准入门槛的培训资格,如中医药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加强与相关医药企业的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为企业培养人才;加强与社区、老年大学的合作,积极传播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身保健知识,为社会大众的健康服务。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采取多渠道的合作办学模式,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医药继续教育。

三、结语

中医药健康培训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县委、县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策部署,以“医疗卫生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高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中医药卫生资源,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推动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命名管理办法》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2017年版)》(部级评审),结合我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重点,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价廉的中医药服务,力争今年通过专家组复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组织领导和管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我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全面细致的中医药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设立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落实中医药事业经费投入,贯彻执行有利于中医药的医保政策、补偿机制、基本药物制度,并建立健全相关考核机制。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以县中医院为龙头,积极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县人民医院按规范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中药煎药室。同时,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要设置基层指导科、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落实相关工作要求。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均按规范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95%的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比例配备中医诊疗基本设备、中药饮片,能运用中医药技术为居民提供中医药服务。

(三)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不同机构、不同类别人员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巩固和提高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按要求配齐中医类别专业技术人员。

(四)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水平。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能够运用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至少开展4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五)大力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率和知识知晓率。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认同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感受中医药文化,实现城乡居民、基层中医药服务人员对中医药相关政策知晓率不低于90%,满意率不低于85%。

(六)加大县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科建设。县医院要根据《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的建设要求,加强中医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开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工作;县妇幼保健院要按照《关于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各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业务部门设置指南》等文件要求加强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

(七)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宣传咨询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制定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开展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针对慢病患者制定个性化中医药治疗方案。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四、职责分工

(一)发改局:负责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推进中医药卫生资源的配置;

(二)财政局:负责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且年均增长比例高于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中医药事业费用于中医药基础条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医保局: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中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研究落实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药物政策时相应倾斜政策,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引导居民应用中医药服务;

(四)编办:负责落实中医药人员编制,对中医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五)卫生健康局:具体组织实施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复审工作,协调政府各部门,收集整理各项资料,全面开展督导检查;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设立中医药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干部,分管领导和专职干部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管理知识和中医药工作情况;完善中医药服务城乡居民的有关措施,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在医疗、预防、保障、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六)市场监管局: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中医药及医疗器械等质量的监督管理;

(七)人社局:支持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研究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配备;

(八)各乡镇(街道):支持和帮助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组织推进辖区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相关工作。

五、工作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7月1日前)。召开全县复审调度会议,研究、部署复审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等。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建设标准》要求,全面开展自查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达标。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工作要求,制定迎查细则,进行资料、现场准备,确保中医药服务工作量、中医病案书写合格率、门诊中医处方书写合格率、中药饮片质量、中医专科建设、中医药人员培训率和基本设施设备配置等重点指标达到《细则》要求。

(二)迎审验收阶段(7月1日-8月31日)。各责任单位要对照《标准》,完善各医疗卫生单位中医药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做好资料汇总,积极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专家组的评审。同时,邀请各级专家来临进行检查指导,针对专家反馈意见,积极抓好整改落实,为迎接复审做好准备工作。

(三)整改巩固阶段(9月1日-12月31日)。经复审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中医药三级网络建设,抓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搞好中医技术管理,巩固和发展基层中医工作先进单位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全县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迎接复审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同志任组长,县卫生健康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各项复审工作任务。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健康局,由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二)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各单位要加大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将中医药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统筹全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责任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员,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各项工作达到标准要求。

(三)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各单位要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工作。县卫生健康局作为复审迎查工作的主要牵头部门,要对复审工作牵头抓总,经常性开展督促、指导;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责,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四)严格自查,及时整改。县卫生健康局要加强培训力度,使每个医务人员熟悉标准要求,要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结合标准认真开展自查自评工作,逐条梳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限时整改到位。要不断总结各医疗卫生机构好的做法、经验和效果,统筹推进全市复审迎查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