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生命的梅十篇

时间:2023-03-25 11:28:00

启迪生命的梅

启迪生命的梅篇1

关于“五四”的讨论与反思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五四”反思最热的时候,林毓生教授将“五四”与“”相提并论后,更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是在这种中西与新旧混杂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矛盾与错位,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重新看待学衡派的一些观点,反思五四所遮蔽的问题,我们会得到很多新的启示与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论争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被现代化”的过程中,既向西方学习,又能够抗拒西方以建立中国的主体性。通过对学衡派梅光迪的论著的阅读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启示。

一、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与“反对者”

梅光迪能够被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为著名的“胡梅之争”,梅光迪与胡适从挚友到渐渐因为文化立场不同而变为文化上的对手。两人对于“文学改革”的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后来梅光迪下定决心创办了《学衡》。梅光迪在留学期间师从著名新人文主义学者欧文・白璧德,成为中国最早接触与传播新人文主义的学者。梅光迪从中国传统儒家的道德人文、中庸、持正和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的崇尚古典主义的自我克制、意念理性中间找到了契合点。学衡派也因此成为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最主要的继承者和信奉者。

在新文化运动的早期,梅光迪是一个热情的参与者,他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论战是因为他不满意改革中激进的作法。在1916年3月19日给胡适的信中,梅光迪说:“将来能稍输入西洋文学智识,而以新眼光批判固有文学,示将来者以津梁,于源足矣。……来书论宋元文学,甚启聋Z,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此无待言。”[1]从信中就可以看得出,在胡适酝酿文学革命的早期,梅光迪并不是守旧而是态度审慎,希望在中外文化碰撞中找到一种融合的方法。在1916年8月8日,梅光迪就曾在给胡适的信中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四大纲”即:“一曰摈去通用陈言腐语;二曰复用古字以增加字数;三曰添入新名词;四曰选择白话中之友来源有意义的美术之价值者之一部分以加入文学;须慎之又慎。”[2]从这个角度来看,胡梅之争客观上对新文化运动有一种制衡的作用。胡适在《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一文中就提到了梅光迪对于他开始文学革命的决心的推动作用,胡适在晚年进行整理国故运动就表现出了他对早期传统文化激进态度的一种反思。

梅光迪在留学期间,除了与胡适等就白话文学主张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论外,还发表了一些英文撰写的文章,《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我们对于国家事务应有的态度》《新的中国学者》等。这些文章阐述了他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变动的看法,对东西方各种哲学思潮的批评探讨并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文章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文化批评家视野的开阔、思想的犀利与深刻。相较而言后期在《学衡》所发表的文章多为义气之言,少了一些思想的深度。梅光迪在《我们这一代的使命》里,他写道:“当代不少伏尔泰主义式的运动是不可避免和必要的……习惯和传统牢牢地束缚住我们,要摆脱它们的羁绊需要勇气和力量。然而这样又容易导致中正和平之气的丧失――尤其在一个动荡和狂躁的社会环境里;我们凭一时冲动行事,要么陷入对传统文化的卑怯模仿当中,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传统的虚无主义态度。”他呼吁“我们这一代的崇高使命,就是为当下史无前例的国民危机寻找一条生路――那就是通过对起伏消长,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的调节,达到新旧和谐统一这一最高目的。”[3]从梅光迪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当时全民处于激进状态中,容易对传统文化产生的两种极端做法的担忧,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担忧也是不无道理的。

二、如何对待向西方学习及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启迪生命的梅篇2

1、《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布莱恩·辛格执导的音乐传记片,由拉米·马雷克主演(男主角),于2018年11月2日在美国上映,2019年3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2、该片讲述了皇后乐队从偶然成军到确立风格,再到大放异彩的经历,以及皇后乐队灵魂人物——主唱佛莱迪·摩克瑞迭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3、剧情简介:佛莱迪·摩克瑞成名前在机场做行李搬运工。有一天,佛莱迪毛遂自荐加入罗杰·泰勒与布莱恩·梅的乐团,恰巧当天原本的主唱辞职,他用自己横跨四个八度的超广音域说服两人,从此开启皇后乐队的摇滚传奇。

4、佛莱迪也曾低落和迷茫,巨大的成功后所面临的是乐队的危机,但他最后成功地认清了自己,与自己和解。他寻回乐队的成员们,燃烧生命中最后一股能量投入到“拯救生命”大型摇滚演唱会的排练中,将生命最后的余温奉献给了他热爱的音乐。

(来源:文章屋网 )

启迪生命的梅篇3

人们说,你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可我认为你更是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

你,身穿嫩黄色的衣裙,红的花蕊聚集在花瓣上,像一群翩翩起舞的小天鹅。每一朵花都被洁白的雪包裹着,活像无数个头戴风雪帽的小天使。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

雪后的你,不畏严寒。你,纵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无暇,去时也不染一丝尘俗。

启迪生命的梅篇4

关键词:心里;爱情;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204-01

看过这本小说的人无不都为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而叹惋。毋庸置疑,他们的故事是很凄美,每每读到情意阑珊处我也会双眼噙满泪水。但是,大人物有大人物们故事的凄美,小人物也有他们的无助,他们都是被历史的车轮带动着一步一步地走向结束,这是他们的宿命。但我想就小说中小人物的命运说说我的看法。小人物也影响着男女主角命运的方向,克里利家族的一大家子对梅吉成长的影响颇深,最终导致了爱情的悲剧,奠定了小说的主基调。

我们且就从弗兰克开始,他是一个私生子,是菲和他的心爱之人的爱情结晶,也是菲的第一个孩子。虽然如此,可他从未像妹妹梅吉那样得到的父母亲的深深地爱。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太少太少,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陪伴在亲人的身边,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对于母亲和妹妹那种难舍难的爱。我总是细细去品味这一个细节,当在学校被阿加莎鞭打了的梅吉找到弗兰克,扑在他怀里寻求安慰。只有在弗兰克怀里梅吉才能毫无顾忌地哭出来。对于梅吉来讲,弗兰克是她幼年时期的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和信任的港湾吧。

有一段话描写弗兰克去打拳击时的心理:“他是多么渴望能有打架的机会啊。自从到了德罗海达,他还没有过这样的机会呢!因为 打架斗殴是他所知道的唯一能发泄自己的愤怒和痛苦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弗兰克在家里总是很压抑,很需要发泄他的不满与痛苦。

在男人的字典里不能有自卑,尤其是在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面前,弗兰克也是如此。身材矮小的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和勇猛而经常去打拳击,在拳击的世界里他能找到自我,当然这也让他成为打架的好料子。事实上他更乐于以此来证明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能够被别人认可,他甚至极端的认为要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的方式,必须要去远方,所以他在成年之后便默默地背上行囊踏上了他乡之路。还记得他在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不要他们告诉他妈妈,他不想母亲为他担心,这样一个孝顺的儿子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读者的视野,惋惜不已。杀人入狱的事很快被传开,小说中对这一段的描写仅仅来自于一则新闻,一则入狱的新闻。在菲精神崩溃的时候,虽然她百般阻止不要他们去看望弗兰克,很难得,帕迪依然还是要去找弗兰克,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就算她在嫁给他之前已经未婚带子,而弗兰克便是那唯一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我不能去,”她的话中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示。但每个人都感到了她的痛苦。“他看到我会伤心死的。哦,帕迪,那会害死他的!我太了解他了——了解他的傲骨、抱负、想成为重要人物的决心。让他独自承担这羞耻吧,他想要的就是这样。你念念吧,‘千万别告诉我母亲。’我们必须帮助他保守他的秘密。去看他,对他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到此时,弗兰克的声音戛然而止,我们再也看不到他搏斗时快意的挥洒,但是他给我们一个充满勇气,遇事情不屈不挠的男儿榜样。由于他的影响,女主人公梅吉也变得执拗、不屈不挠。为后面女男主角的相爱而不能在一起做好了铺垫。

对于他们夭折的那个孩子哈尔,菲更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哈尔从生下来开始便只在梅吉那里体会到母亲的爱,菲所有的精力都被家务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所分走,她对孩子们永远不愠不火,孩子们爱她,她不在意。

一个伟大的母亲不能因为自己爱情的不幸而放弃其母亲应有的责任,菲在小说中的种种都只能说明她对现实的逃避和退缩,这给她膝下的儿女无疑不是一种伤害,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处处遇荆棘。

小人物确实渺小,但是也有举足轻重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弗兰克给梅吉烙下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印;菲的不管不问使梅吉的意志变得坚强有耐性;帕迪的爱情观也让梅吉在后来与拉尔夫的相爱中不顾一切,摒弃世俗。正是这些因素才让梅吉和拉尔夫的爱情如同那只飞翔的荆棘鸟一样虽然满身血迹,仍然飞蛾扑火。

参考文献

[1]程静,米春.《荆棘鸟》: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的似是而非[J].邵阳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陈慧君烙在胸口的红字和刺进胸膛的荆棘——浅论《红字》和《荆棘鸟》的寓意[J].济宁师专学报,1997,18(1):80—85.

[3]胡文仲.澳大利亚文学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启迪生命的梅篇5

关键词:女性主义 《荆棘鸟》 人物形象 内涵 寓意

引言

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林・麦卡洛于20世纪70年代撰写了一部举世闻名的作品《荆棘鸟》,被称为澳大利亚的《飘》。整部作品的描写背景是德勒海达牧场,贯穿整体的剧情是梅吉与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故事,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荆棘鸟》中所描写的的三代女性在各自的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人格独立和情感经历中都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作者将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的思想变化过程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一开始对男人的顺从到最后的奋起反抗,女性思想中的独立意识使得她们意识到婚姻并不能成为永久约束女性的枷锁。[1]不过考林・麦卡洛所讲述的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的最终结局表明,如果女性没有从经济上独立、没有人身自由,那么即便是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最终也摆脱不了悲惨的结局。

一、女性主义视角《荆棘鸟》中人物的觉醒与抗争

作者考林・麦卡洛在《荆棘鸟》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是对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女性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时的女性为了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作品以极其细腻的手笔刻画了克里利家族中三代女性包括祖母、姑母、母亲和女儿这四位典型女性的性格以及命运,在女性共同的命运面前她们以各自的方式表现出了自尊、勇敢、叛逆与执着,反映了在对抗命运的过程中女性的不断成长和提升。

(一)祖母菲奥娜和姑母玛丽・卡森这两位女性对于命运的抗争

祖母菲奥娜和姑母玛丽・卡森的人生经历截然不同,祖母菲奥娜出身高贵但是最后却成了贫苦困厄的家庭主妇,姑母玛丽・卡森出身贫寒,而且整天操持家务精疲力竭,但是最终却通过自我努力成为富翁。菲奥娜的个性是不苟言笑且有些沉默寡言,玛丽・卡森的性格却截然相反,她是朝气蓬勃而又富有勇气和魄力。性格和经历都完全不同的两位女性,爱情婚姻却有着共同的不幸,即使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同命运作斗争,但是最终还是以不幸和性格扭曲为结局。

《荆棘鸟》中刻画的菲奥娜出身高贵、端庄美丽,却最终贫穷,作品中描写她穿梭于家务之中写道:“菲奥娜・克利里正在厨房里削着土豆皮……非常端庄、相当漂亮,却面无笑容、神情严肃……她穿着灰洋布的衣服,她那双结实的黑靴子踩出了一条路从露台到洗衣房”。[2]年轻的菲奥娜没有听从家里的安排,选择门当户对有钱的丈夫,而是私下与有妇之夫相爱而且还生下私生子,她的家族为了维护名誉,只能安排她嫁给素不相识的牧工帕迪。帕迪老实肯干,而且还深爱着菲奥娜,只是菲奥娜对帕迪没有爱情,只是心存感激而已,这样的菲奥娜无法从心底对自己与帕迪所生的孩子们关心爱护,她把满腔的爱和关心都给了私生子弗兰克,并用冷漠寡言无声地反抗命运和现实。久而久之,菲奥娜长期处于压抑和抑郁的精神状态下,她对命运和生活充满了失望。菲奥娜年轻的时候被情人所抛弃,但是她却不后悔,她的一生都是靠着和情人的回忆来支撑,即便是过去了很多年,她依然深深地思念他。菲奥娜用自己冷漠寡言的性格无声地反抗婚姻和现实,女儿梅吉的心灵在成长过程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菲奥娜的爱情和人生是不幸的,但是她在心底始终以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着抗争。

(二)梅吉成长过程中的艰难抉择

《荆棘鸟》中描写的梅吉是菲奥娜的女儿,考林・麦卡洛详细刻画了她在理智上的觉醒和成长的过程。从表面上来看,女主人公梅吉给人以完美的女性气质,具有超凡脱俗的美。小时候的梅吉浑身散发着母性的光芒,她憧憬美好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拉尔夫眼中的梅吉性格完美无瑕,是所有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性格,同时他断言:“梅吉将毕生顺从,不越女性命运雷池一步。”但是,这个在所有男性心目中完美无瑕的女性,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她大胆出击并主动追求心中所爱,她把个体生命的尊严和高贵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梅吉出生于普通的牧工家庭,她的成长环境是贫困的,作者考林・麦卡洛运用细腻的描写将她的人生经历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深刻地描写了一个身权社会的普通女性艰难成长的过程和对命运的激烈抗争。[3]女主人公梅吉的一生都充满着痛苦,四岁时她心爱的礼物被毁,第一天上学就遭到殴打,幼年时唯一的好朋友被父亲驱赶,弗兰克哥哥的出走让她失去了唯一说知心话的人,心爱的弟弟去世。接连的打击并没有给幼小的梅吉心里留下阴影,她默默地忍受,坚强地生存。她就像一株孤独而又坚韧的蒲草一样,即使满身伤痕,却永远不会倒下,她 “勇敢地承受下来……投进她生存的熔炉中当作燃料。”小说展示了她从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在经历了青春期的恐慌后,成长为坚强叛逆的成熟女性的艰难历程。

(三)最终迈向解放的朱丝婷

小说中克里利家族的第三代女性主人公就是朱丝婷。儿童时期的朱丝婷的形象和心理就与众不同,她并不把婚姻看作是女人最终的归宿,也不像当时很多贫穷的女性一样将婚姻当作是摆脱贫困的捷径,朱丝婷本身具有非常理智和清醒的头脑,她自小就亲眼目睹了家族之中女性的悲惨和不幸,对于人生自由和精神解放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因此,朱丝婷对于女性命运,有着自己坚定的立场。当母亲梅吉问她:“你不想结婚吗?”她非常坚决地回答母亲,她绝不会跟一个叫花子似的男人度过她的一生。朱丝婷根据自身的意愿去追求事业,最终她找到了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在成为演员后,为了将角色演绎好,她给自己寻找了一个颇具魅力和经验的成熟男人体验恋爱。作者实际上是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观点:女性和男性一样应该追求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独立,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女性也不一定只将爱情保存在婚姻里,不一定依靠男性才能生存。但是,考琳・麦卡洛在小说中也描写了朱丝婷虽然超越了她的前两代女性,但是她们不幸的经历还是在她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浓重的阴影,使她前卫的思想和言行具有超过了应有的限度的伤痛,如拒绝雷恩的求婚差点使她失去了一生的幸福。为了让作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作家安排了雷恩耐心等待,并帮助她解除了心理的阴影,最终朱丝婷获得了幸福的爱情。[4]

二、女性主义视角下《荆棘鸟》的寓意内涵

《荆棘鸟》中将象征手法巧妙地应用进去,最为明显的象征就是小说题目“荆棘鸟”。考琳・麦卡洛选择荆棘鸟作为作品的题目是受到塞尔特古老传说的启发,以一则关于荆棘鸟的传说开篇:“传说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写到:“鸟儿胸前带着棘刺,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荆棘鸟的寓意非常深刻,让读者不由沉浸其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小说中描写的祖孙三代都好像是一只只勇敢的荆棘鸟,人生和爱情之路布满了荆棘,但是她们却依然无所畏惧,勇于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荆棘鸟代表坚强的追求精神和忍受苦难的毅力,以生命为代价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都反映了三代女性对于命运的抗争。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通俗文学的叙述形式是作者致力于摆脱控制、建立自己象征秩序的主要手段之一。[5]小说《荆棘鸟》在看似传统叙事的基础上,以女性视角讲述了家族在时代中的跌宕起伏,常规的小说在描述家族传奇中,通常刻画某个主人公的个人努力改变家族命运或者家族成员的成长经历,但是《荆棘鸟》的叙事视角却有所突破。小说主人公梅吉是精神意识的追求者和成功的典范。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个体人生追求差异,而不同的人生轨迹也会赋予个体不同的结果。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灵魂家园和追求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能理智地对待现实,有些人在追求的事物面前总是畏首畏尾。一切有深度的幸福体验都必须以痛苦和坚韧为根基,痛苦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小说通过荆棘鸟这个寓言内涵也揭示了三代女主人公的命运,寓言中的荆棘鸟以追寻最长、最尖的荆棘为人生目标,在忍受极度的痛苦之中歌唱着生命的赞歌,代表了通过生命的代价换取精神领域的永恒追求。同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在面对现实时勇往直前,敢于直面痛苦与命运环境相抗衡。在经历人生低谷之后,努力完善自身,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义无反顾地前行,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女主人公通过暂时的苦痛换来了精神上永恒,同时这也正是荆棘鸟的启示――在苦难中抗争命运,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6]

结语

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个人也都会有人生追求。期望与追求是人的本体意识的一种保留,是对人类欲望的积极态度,也是对人的本性的升华。荆棘鸟的传说实际上预言了主人公的命运,荆棘鸟以最长、最尖的荆棘为最终的归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信念的永恒。《荆棘鸟》中的女性敢于与命运抗争,敢于直面痛苦,在经历了极度的痛苦,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后,她们得到了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短暂的痛苦换来了精神上永恒的满足。语

参考文献

[1]考林・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4.

[2]韩兰.《荆棘鸟》中“玫瑰”意象的象征意义研究[J].语文建设,2013(17).

[3]陈月霞,周永秀.勃朗特姐妹小说中的女性群像[J].语文建设,2012(16).

[4]黄源深.澳大利亚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启迪生命的梅篇6

花本无心,人自观心,每一片嫣柔的花瓣,折射的是不同的对生命的思考,那是人性的启蒙,是污浊无法玷污的光明。

清香白莲

一池荷花,氤氲飘香,那是自浊泥中生长出的素雅仙子,飘飘如幻,似梦似真,莲花非花,却是最芊素的谪衣仙子,三尺秋水尘不染,一如既往的脱俗,一步莲华,尘世的纷扰便不再在心头萦绕,只是做真实的自己,即便是在污浊的俗世中,也要素尺衣锦,十里飘香。花非花,莲却是最恣意洒脱,活的最率真,如莲的人生,是一份最豁达的心态,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送去一份清幽的馨香。

傲绽秋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漠如菊,最高洁的隐士,却在初放之际,展示它的秀丽与华美,恬淡的傲立在田埂上,迎风而立,铮铮傲骨。怒放的菊,是最令人敬佩的,在初绽时,将耗尽生命的美留藏于人间,在凋零后,便不带遗憾的沉默,是大隐隐于市的体现,抑或是其他,但在记忆的深处,却记得它的风华绝代,墨染的菊香曾晕染过所有历史的篇章,或许人生就当如菊一样,当强则强,不留遗憾。

红梅点雪

腊雪寒月,一树红梅,独帜一头,幽幽如花,绽的傲然,傲的挺拔,着一袭红衫,在寒雪飘香中,漫步着,轻颤着,是愕然的存在,是不解的停留,却拥有最坚强的精神,片片的纷飞,红梅映雪,染得分红,似啼血的泪,似妖娆的火,在冬日中,上演一场错落的风花雪月,红梅绕树柔,凛然多幽香,是最得赞誉的曼妙身姿。人世纷繁,却没有任何一人可以像红梅一样坚持自己的路,开创不一样的人生。

启迪生命的梅篇7

关键词:关键词:幸福 象征性 现实意义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被称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写过二十多个剧本,是20世纪初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瑞典学院授予了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诺贝尔文学奖。

     《青鸟》是一部六幕梦幻剧,该剧描写了樵夫的孩子蒂蒂尔和米蒂尔在圣诞节前夜受仙女之托为邻家生病的女孩寻找青鸟的经历。他们到了了思念之国、夜之宫、森林和墓地,又来到了幸福之国和未来王国。他们找到的青鸟不是改变了颜色就是死掉。最后,他们发现,自己家的斑鸠就是青鸟,它治好了女孩的病,并且飞走了。兄妹俩也在这一次历险中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原来青鸟就在自己家里,而幸福,就在身边。只有甘愿把幸福给别人,自己才会感到幸福。

     该剧通过两个小孩寻找青鸟的故事反应了作者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对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在剧中各种各种动植物、各种思想情感、各种社会现象、甚至抽象的概念和未来的事物都拟人化了,具体而形象地给读者以启迪。本文拟从《青鸟》的象征性及其现实性加以解读。

1.《青鸟》的象征性

     梅特林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不是采用直接的具体的描绘,而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性意象暗示一定的哲理、观念,并寄托作家的某种情感、意绪,传达他们的生活评价、命运思索和人生理想。《青鸟》是象征主义文学在戏剧上的杰作。它通过两个孩子寻找青鸟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他在剧中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幸福这个抽象的事物描述出来,发人深省。

     象征主义戏剧的主题意义往往通过象征性意象来表现。每一种象征意象,几乎都有其内涵与外延,而在象征性意象中,总有一个中心意象,它对全篇起引导作用,反映出作品的主旨。如作品的标题所示,“青鸟”是全剧的主导意象。青鸟,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神的使者,是凤凰的前身,理想的寄托。据《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是王母娘娘身边传递佳音的使者,它的使命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后来它逐渐演变成百鸟之王的凤凰。代表着施予,即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施予他人。

     剧中青鸟既是独一无二的人类幸福的体现者,又包含着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它既体现着人类精神上的幸福,又体现着人类物质上的幸福。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暗示人们,人类的幸福不论经过多少艰难险阻,总能得到。它既关系到现实生活,又关系到未来生活。作者用青鸟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观念,他要说明,人类幸福是存在的,虽然我们总不能发现,以为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有时会失而复得,象征手法比直接叙述更能给读者启迪。

     除了青鸟之外,作者把自然界的物质以及人类的抽象的情感,如火、水、光、面包、糖、幸福等,都赋予了生命,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而两兄妹经历了记忆之国、黑夜之国、森林、墓地、幸福园和未来王国等旅程。蒂蒂尔最终将自己的鸽子送给了贝尔兰戈太太病重的女儿,从不愿意赠送到慷慨同意,蒂蒂尔不但找到了幸福所在,还学会了分享幸福。他们的旅程是他们思想上的成长之旅,读者随着剧情的推动也经历了人生的各个时期和境遇。

2.《青鸟》的现实意义

     作品以梦幻式诗情画意,通过人与宇宙灵魂的对话,叙写了一部现代精神预言。梅特林克想用这部戏来“震动世界,撼动人心”,的确,这部戏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它在中国社会也是一样的。幸福是一个使人感到迷茫的话题。作品突出了人们寻找理想的主题,而青鸟式的理念和精神源自宇宙自然的启示和人的心灵,《青鸟》告诉人们,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只要坚持努力,终将发现生活的真谛。作品体现了梅特林克的乐观主义精神。

     幸福感的缺失,是当下很多人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难题。寻找幸福,也是当下很多人想做的。在《青鸟》里,幸福这个抽象的东西被梅特林克用具体、生动的精灵的形式表现出来:肥胖幸福、金钱幸福、健康幸福、新鲜空气幸福、孝顺幸福。这些不同的幸福正是当下人心中的不同的幸福观。作者使这些幸福观拟人化了,通过活生生的能说话、能付出行动的精灵们指引孩子们能清楚的感觉到什么样的幸福,什么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而什么样的幸福只是虚假、丑恶的表象。在轻松的幸福世界的游历中对儿童的幸福观进行潜移默化地引导,真是独具匠心。经历了对青鸟的找寻,两兄妹对父母心存感激,他们也更能体会到分享的幸福。

     故事的结局“青鸟飞走了”,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找到幸福也不是万事大吉了,要真正把握幸福、守住幸福是很难的。不珍惜幸福,幸福就会离开我们。幸福溜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遗憾。幸福在身边,我们不懂得珍惜;幸福走了,我们却后悔莫及中。所以我们要去找寻幸福,用心去感受身边的幸福。

3.结语

     每个人都在尽心尽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其实只要我们经常怀着无私的、美好的心愿,用心地去生活,关爱别人,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幸福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幸福就在咫尺之间。人类身边的幸福往往由于过于平凡而被人们忽视。在《青鸟》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只有帮助他人才会体会到更多幸福,我们可以从为别人带去的快乐中得到幸福。人的价值是由自己确定的,当你为付出与收获而斤斤计较时,幸福就会渐行渐远。梅特林克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始终没有找到就近在咫尺的幸福。”幸福是如此真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又如此平淡,以致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与它擦肩而过后才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

梅特林克.花的智慧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

启迪生命的梅篇8

1、《泰坦尼克号》是美国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爱情片,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领衔主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

2、《你的名字》是由新海诚执导,由神木隆之介、上白石萌音担任主要配音的一部原创日本动画电影。作品讲述了男女高中生在梦中相遇,并寻找彼此的故事。从《你的名字》中得到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启迪生命的梅篇9

现任酋长是“迪拜之父”拉希德二世的第三个儿子。2006年,他从宽厚温和的兄长马克图姆三世那里继承了酋长的位置。作为王族,从4岁起就在私人教师的辅导下,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教义。1966年,他和表兄结伴赴英国剑桥大学语言学院求学――这一年,年仅17岁的接受了老派的英式教育。22岁进入政坛,1971年,被任命为阿联酋国防部长,1995年被父亲指定为迪拜王储,在2006年正式继任迪拜酋长,并就任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在他的领导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继兄长马克图姆三世建设帆船酒店之后,相继启动了一个个巨型项目:棕榈岛、世界岛……

当然,迪拜王族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影响,但毕竟地处阿拉伯地区,王族内也因此保留了众多流传千年的传统。婚姻方面,王室的子女多在阿拉伯国家之间嫁娶,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他们甚至在很近的血缘内通婚,本人的婚姻就是很好的范例:迪拜现任酋长有两位合法妻子,谢赫娜大王妃和来自约旦的哈雅公主,谢赫娜就是他的表妹。王族的成年子女也只在阿拉伯世界的王室内选择对象,相当讲究门当户对,谢赫娜王妃的大女儿就嫁给了迪拜另一位王子赛义德,并于2009年生下了女儿赫德公主。

除了明媒正娶的两位王妃,酋长还有多位为他生儿育女的情人。的长女马娜尔公主是他年龄最大的孩子,她的生母据说是一位德国人。这位不知名的德国女人虽然没有得到王妃的名分,却在十几年里陆续为生下了5个儿女,并且子女都得到了迪拜王室的承认。最著名的当属那位摩洛哥情人,她为酋长生育了3名子女,长女就是那位参加过北京奥运会,著名的“跆拳道公主”梅萨……

启迪生命的梅篇10

如果不是有事,真想停下车来,剪一束芦花,带它们回家。

一种毫无人工介入痕迹的植物,要走到这一步,可以想见生存的艰辛。血气方刚时不会有这样的感悟,精钢百炼终能化为绕指柔。青年时代结束后,我越发喜爱柔软之物,比较松竹梅的坚硬,我更对芦苇有好感。柔软是一切生命际遇中最原始之性,以适应著称。如果这一大片芦苇改插旗杆,美感肯定是另一类。柔软的腹中,显然潜藏着生存的策略。否则,无数次狂风从此处扫过,早已荡然无存。当一个人坚硬的笔尖与这些柔软之物猝然相遇时,的确有一种顺服的美感升起。

有时返回老家,会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庵里走走。仅仅一墙之隔,把嘈杂的市声隔在另一个世界里。眼前清幽静谧,有袅袅暗香浮动。有一位在我少年时出家的妇人在这里度着晚年。当年她住在我家隔壁,静静修行。家中收拾、涮洗得一尘不染,从不与街邻有瓜葛,也不高声大嗓。一个人诚心向善,许多言行就简洁而且低调了。那个时节,人性中充满着冲撞、对峙的坚硬,她看起来就越发轻柔了。有的人是不可改造的,她的柔性就是如此,尽管事佛的仪式停了下来,但是她的内心一定在继续着,没有放弃。她以一种柔软的形态,不动声色地继续自己的精神生活,相比成群结队的人甩动着有力的臂膀疾行,她的徐缓迟疑一眼可见。她干脆住到庵里,心境环境更为默契。几十年过去,有不少人如风中树摧折委地,而更多像她这般柔软的人留存了下来。

肉体是物质的,物质是时光的信物,时光最终让生命破绽百出,这是没有疑义的。

不珍惜生命,只能从自身寻找答案。我认识的长者多半以教书为业。这些上一辈的教书先生,此时已垂垂老矣。当年他们将智慧和知识传递给众门徒时,站在讲台上,一副挥洒自如状,善于板书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两下,文字奔涌而出。静坐下边的听讲者,会心对视,充满钦佩。一个场景改变了,肯定是与这个生命的能力相关联――过度的劳心、劳力,满不在乎地透支青年时期的生命,结果许多疾患都热闹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这个最需要安息静养的时日,变得举家不宁。一位师长坐在床上,盖着被子吃鱼,与我断断续续地说话,品咂鱼骨后信手就扔在床下。这个举动,我判断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我的心里难过起来。由此完全可以追溯到他当年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当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马,承载生理限度以外的劳作,促使自己成为一名硬汉。当年不按生命科学的规则蛮干,如今病痛缠身。我们常说人赋有睿智,不会在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实际上我们已经多次被绊倒。淮南王刘安说得痛快:“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把两种毫无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不同的生命过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尽其圆满。想来,遵循生之规则者,善莫大焉。

除了对生之规则的敬畏外,对于自然界外在情绪上显示出的风水、阳光、雨露,我都持抱敬畏之心。我向来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采取顺应的策略。我在芦苇丛里欣赏到的随风俯仰、舒展自如的美感,这种姿态一直让我迷醉。是否都要像遮挡风沙的木麻黄那般伤痕累累?每个人的答案显然是不同的。它窥探着我们隐秘的内心。很庆幸的是,我们居住在这个滨海城市,靠山而临水,风起而水涌,周而复始地使我们直接体验到生之规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有意的昭示与启迪。

此时,应该看得清晰一些了吧。

【品评】林逾静

朱以撒先生的《柔软》一文,娴熟运用了“以物寓理”的手法。作家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不仅用“芦苇”作为全文核心内涵的触发和寄寓物,还用山山水水等辅助强化,并以其他事物(如松、竹、梅、木麻黄等)与芦苇形成对照,使内容更加丰富厚实,使观点更具普适特征,给读者的启发也就相当深远了。

文章可供借鉴的写作技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