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智慧十篇

时间:2023-03-18 00:19:03

启迪智慧

启迪智慧篇1

【关键词】 教材;情景;解题

教材是启迪心智传播智慧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教育理想,寄托着一个国家的振兴希望,诠释着人类探索发现的历程,讲述着人类培养创新思维的真谛,是架起教师与学生通往智慧的桥梁.一本好教材才能成就一个民族的辉煌,才能点燃一代又一代人的睿智.自从新课程教育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材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先后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表面上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其实,所有的教材大同小异,可以说是一个版本的,假如说不同,无非是教学情境引入、例题选择和教学顺序上的不同,许多教材却“似相同”,都是囿于“教”,这不得不使人感到有些遗憾.大部分编者都站在教师“教”的角度编写,只是简略地构建知识的生成和应用,没有充分暴露自己编写的意图和功效.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意图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把教材中隐性的内容重新先填补起来,然后花时间讲课,由此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有关概念形成方面,我们可根据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用发现法的教育方式进行合情推理.教材应设计“活动串”再现思维台阶,再现知识形成、产生过程,尽可能让学生知道怎么来的,尽可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本质.现行教材有些概念形成的情境很长,有些却没有,有些情境真的不敢恭维,不同的教材可能有不同情境.我们不能埋怨编者的傲慢和懒散,而是有些概念的情境真的不好创设.情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作为编者要下苦功吃透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借助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方法,尽可能设计精彩的“活动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尽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空感知概念的形成过程.例如:数据统计中的“权”比较抽象,许多老师认为“权”就是权力的意思,给学生讲课时打比方说,镇长的权大还是市长的权大,引导学生感悟“权”含义.八年级许多学生知道学校到家这么走但讲不清楚,他们的生活经验太缺乏,自然对权力的理解也是模糊的.为此,上课时可用实验的方法对“权”具体化,先准备相同几个烧杯,其中一个盛水,另一个盛红墨水.设计活动:操作1:在空烧杯内倒入10毫升的水30毫升的红墨水;操作2:在空烧杯内倒入20毫升的水20毫升的红墨水;操作3:在空烧杯内倒入30毫升的水10毫升的红墨水;然后把这些烧杯依次排列,叫学生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为什么?从而引出“权”的概念,这样的情境既形象又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权”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所以在有关情景设计方面,应充分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尽量把知识的探求过程充分有效地表达好.

例如:(浙教版八上第164页)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 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26 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某老师分析了该题的意义和难点,并说用这个习题对于

初中代数的学习是举足轻重的,是引领学生再创造学习的好

材料!最后他说这个题目编得并不怎么样,学生难以理解.

启迪智慧篇2

关键词:初中 音乐教学 智力 审美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以及人们的情感抒发、生活感悟、美好愿望的寄托。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艺术特色的学科,是充满艺术的声音,通过赏析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听觉效应和心理情感体验。初中开设音乐教学课程旨在发挥审美内涵的教育作用,培养初中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以独特的方式激发着人们的情感,以美的形象激励着学生,提高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和感悟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延伸想象力、开发智力。那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如何以心赏美、启迪智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教学感想。

一、提升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重点指出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要实现这一能力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厌倦上音乐课,那么又何谈以积极的心态学习音乐知识,欣赏音乐美呢?

首先应该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美好的师爱感染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用魅力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老师的魅力怎么来的呢?我认为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用好各种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及艺术的授课方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道德和精神需求。我平时常跟学生们讲,音乐教室的讲台更是每一位学生的舞台,凡是健康向上的内容,都可以自由展示。因此初中音乐老师除了传授音乐课本基本知识外,在完成课本知识教学的空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自主择课,选取当下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曲目,满足初中生的求知欲。

有体育方面的《篮球火》;有生活中音乐广告的《步步高音乐手机广告歌曲赏析》,有电视剧插曲《仙剑奇侠传三配乐赏析》;其中《仙剑奇侠传三配乐赏析》是在学生们喜爱的网络游戏音乐的基础上,理性地与学生们交流了网络游戏中音乐的制作过程及其吸引人之处等。关注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话题,倾听学生的声音,老师引导学生赏析,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爱音乐,并喜欢上音乐课,有利于初中音乐老师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发挥音乐兴趣的基础上慢慢领悟音乐的艺术美。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想象能给学生插上灵感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音乐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征,是构成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打动人的心灵,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获得审美的享受。雕塑大师罗丹:“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就靠我们去发现。”音乐艺术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引起听众的同感、激动,产生联想、想象,在音乐艺术的赏析中舒缓情绪、陶冶情操。教师有效的创新教学可以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不像小学生那样在课堂上那么“自由”,“要面子,不好意思”,约束了他们放心大胆地歌唱。我觉得将课堂生活化,融入学生的大胆想象。自主学习、彼此交流、师生互动让每位学生参与进来,可以让音乐课成为真正的生命化课堂。同时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iPad、多媒体视频播放等电子产品恰当地引入音乐课,就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想象力,这些电子产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寓教于乐,诱发学生展开联想,感悟音乐的艺术美。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

“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个人觉得尊重学生的见解就是相信学生生来就是有创造天赋的,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探究,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得学生的行为更富有个性。

初中音乐教学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顿悟等情感层面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用肯定的言语去尊重学生的见解,不要过早地作简单评判,以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初中音乐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学生真正地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现学生的灵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发现”。如在《渴望春天》一课中,通过音乐赏析,让学生描绘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春天景象,通过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感悟,说出学习这一课的体会。

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加强开发阶段,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审美艺术,不同的初中生对于同一音乐的感受不一样,在初中音乐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老师应给予关注、引导、鼓励,而不是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程的赏析中,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个性,去欣赏音乐作品,发表创新性见解。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提升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用心感悟音乐艺术,以心赏美、启迪智慧。从学习音乐课程中拓宽视野,激发联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提升自我的鉴赏力、赏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士存.改进音乐教学.提高审美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 2011(05).

启迪智慧篇3

导入是一堂好课最关键的第一步。在教学“近似数”一课的课前谈话中,笔者让学生先猜笔者的年龄。有的学生说大约有三十岁。有的学生说大约有四十岁。我接着追问“你怎么猜我大约有四十岁呀?”学生说我看上去像四十几岁的人。说明学生能调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数感。接着我说,老师猜你们的年龄大约是10岁,是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答道“是的”。接着,教师让大家观看一段视频:《同一首歌》的片头。视频结束课件出示:老师和学生共有24人观看了演出。到体育馆观看演出的观众共约30000人。中国大约有14亿人。师:这些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有的数是准确的数,有的是大概的数。教师:我们把像“24”这样的数叫作准确数,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叫作近似数……

老师准确预设了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比较模糊,顺着学生认识的思路,自然而然引出了“近似数”的概念。课堂气氛很活跃,为启迪学生智慧创设了条件。 二、在互动生成处启迪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不间断地、并且不经意地传递给老师和同学,教师要及时捕捉到这些来自学生的信息,并且利用好这些信息,及时做出决策来灵活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一个团体操队伍,每行排19人,排了21行,一共有多少人?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理由。

生1:用竖式计算,理由是这种计算方法最常用。

生2:19×21=20×21-21。理由是19个21想成20个21减去1个21,这样算简便。

生3:19×21=19×20+19。理由是19个21想成19个20加1个19,这样算简便。

正当我进行总结时,一位学生打破了即将圆满结束的教学,他说:19×21=20×20-1,理由是400减1也等于399。

教室里一片哗然,“碰巧而已、瞎猜……”我愣了一下,因为这是事先没有预设到的,继而马上镇定下来,笑着对学生说道:“真是碰巧吗?咱们来证明一下。”于是课堂上又“忙乎”起来。一会儿时间,学生又惊呼起来“有道理,真是这样呀!”“这样计算是正确的,每排有19人,有这样的21排,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变成20排,将19人给每排再补上1人,每排由19人变成20人,最后一排少1人,所以是20×20-1”。接着又有学生举例“18×21=19×20-2,17×21=18×20-3”……转眼间,学生举的例子布满了黑板。

教师利用来自学生的信息,不断及时调整,不仅补救了自己的教学,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三、在总结延伸处启迪智慧

启迪智慧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情境渲染 启迪智慧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艺术学科,教师要细心研读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有效工具。电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要运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信息技术教学游戏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调动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合作交流学习体会。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使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到释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信息技术的殿堂里自由飞翔,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主人。

1.精彩情境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1.1运用游戏,导入新课。

电脑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陈鹤琴曾经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的确,电脑游戏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小学生不要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发育,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减少课堂活动的疲劳,在游戏中掌握信息知识。深入挖掘课本中比较有趣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键盘指法的时候,单纯地练指法特别枯燥,学生对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的要领掌握不好,学生兴趣非常乏味,课堂很枯燥。如果教师带领学生玩电脑小游戏,学生就会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金山打字通》中的“金头脑”游戏,看看谁在小组里打得快,获得小组第一名,就和老师进行比赛,你们愿意吗?学生立刻进入了游戏状态。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了问题,自己打字太慢,指法也不正确。有人提问:怎样才能打字又对又快呢?教师及时导入新课,讲解指法要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了打字知识,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亲切、有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指法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1.2巧用图片,激发兴趣。

图片是形象直观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点。他们从图片上轻易地辨别出好看与否。图片能使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得更亲切、自然、生动,使学生理解清楚,记忆牢固知识点。图片活泼鲜明,突出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巧用图片读取文字信息,同时把文字内容空间化、时间化和动态化,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学生认为课堂新鲜有趣,容易进入状态,唤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无需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和信息技术产生共鸣,激发探究兴趣,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用Word软件《插入图片》时,课前欣赏小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生日贺卡和诗配画等。学生认为这些图片太漂亮了,产生了强大的动手操作欲望。教师演示在Word中制作贺卡的方法,让学生边听讲边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先要选好贺卡的背景图片和页面的边框,然后插入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点击“Office按钮”之后,再单击“Word选项”的按钮,在左侧的对话框中点击“常用”选项,用自己欣赏的艺术字添加祝福文字,点击保存选项即可。整个课堂充满乐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贺卡的制作方法,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信息技术美的熏陶,获得成功体验,身心得到发展、激情得到释放,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2.营造和谐氛围,张扬学生个性

2.1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竞赛、游戏等方法激励学生积极操作,避免操作的乏味性。在操作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实践习惯,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新,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在动手中学习。例如:在教学《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计算机杀毒软件,有瑞星杀毒软件、卡巴斯基杀毒软件、金山毒霸杀毒软件、诺顿杀毒软件和驱逐舰杀毒软件等,教师演示使用金山毒霸2008软件手动杀毒。先启动金山毒霸2008杀毒软件,选择需要查杀的文本或文件夹,然后单击“查杀病毒木马”的按钮,全面启动对病毒的查杀。扫描全部结束后,如存在风险程序,软件就会自动弹出风险程序的处理界面,只要单击“清除”就可以。教师演示讲解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上机操作,检查自己的计算机是否中病毒,并做相应处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使用金山毒霸杀毒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2,2任务驱动,乐学不倦。

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种体验。教师让学生以实际的任务明确信息学习的意义,进行有意义的课堂学习,而许多任务只是信息技能的训练。例如:在教学闽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常用的字处理软件”一课后,教师鼓励学生按任务要求自己完成作业。任务(1):自学课本P11-13页的内容,说出结果,自己完成表格。任务(2):综合实践活动。自己调查或走访身边的有用电脑经验的人,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是怎样进行文稿处理的,做好访谈记录。学生在经历各项活动后,会认为完成任务很开心,从这些活动中他们知道了常用的字处理方法,感到愉悦和自豪,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创新能力,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从中获得了更多乐趣。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艺术,教师不断地探索教法。创设精彩的情境,调动小学生的多感官,拓宽学生的信息视野,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抵制不良信息。在实践中求知,在探索中创新,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周高强.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J].学周刊,2014(26):92.

启迪智慧篇5

关键词:有效评价; 启迪智慧; 指路明灯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071-001

我们在热情洋溢地表扬、鼓励学生,或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时,最应该考虑到的是:这些评价能否对被评价者和其余旁听者起到导向、纠偏、启迪作用。一般来说,我们的有效评价语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肯定激励式

以前,我最常给学生的肯定激励性语言是:“太棒了!”其实,如此笼统的表扬等于没有表扬,因为所有孩子都不知道好在哪里。现在的我,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脑子里会飞速思考如何评价。如:“你读书声音真响亮,其他小朋友可都得向你学习!”“你把这句话说得真完整,我们都来学着你说话。”“你能想到跟别人不一样的答案,真有新意。”……在学生回答精彩处的积极评价,不光起到了激励作用,成为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更是在向所有学生暗示一些答题方法,使他们在思考问题和答题时有法可循。这些落到点上的由衷赞美,是教学艺术的真正体现。

二、探究理解式

评价语除了那些激励性的语言外,还包括追问式的评价。追问式评价可引导学生向较高的思维层次递进,使学生能更深刻地对文本进行揣摩分析,由此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处。如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当讲解到“响亮的鞭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这一句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好这句话。一名学生把“响亮”和“宁静”两个词语都读得响亮了,我追问:“你把‘响亮’读得这么响亮,为什么呀?”学生回答:“因为这鞭声就是很响亮的呀!”我肯定并追问道:“理解得好。可你为什么把‘宁静’也读得这么响亮呢?”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应该读小声一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找到了“宁静”的近义词,并指导读好了这句话。

三、引领互动式

启迪智慧篇6

一、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丰富情感,增长机智

优秀的作品都充满生命的奥妙与机智,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凝聚与升华。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想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感受文中带来的喜怒哀乐,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内涵。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心领神会,亲身体验。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要注意调动学生以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仔细品味,切身感受范进的不幸所在,进一步理解范进中举后,在大家一片“大喜”的背后所隐藏的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则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精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具体去体味,并要进一步通过文本细致的描写去深入理解小说的讽刺意味:通过范进看见报贴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神志不清,拍手大笑,跌落泥塘,丑态百出,张乡绅、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等,引导学生认识范进――范进像科举制度下无数读书人一样,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科场上,科举成为他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融入其生命,一旦中举,喜极发疯,可悲之至,再加上张乡绅、胡屠户等的丑恶嘴脸被扭曲了的灵魂,看似荒诞,却深刻反映出科举制度对人们心里的荼毒残害,是对封建专制的抨击和鞭挞,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丰富情感,真正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通过情感体验,引发深思。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进作品,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和课文作者的心灵发生碰撞,从而吸收课文中的慧心妙想巧思的种种养料,不断增长语文机智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情趣,再创美境

启迪智慧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中考题;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51-02

初中化学是初中学生最后开启的一门功课,因为化学的思维方法特殊,思维视角与众不同,较其他理科不易于学生接受,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感到困难,在中考中拿不到高分,因此作为一线的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机智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学习。历年来,中考化学试题题目众多,一味盲目训练,不讲方法,只会让学生在题海中无法自拔,面对中考试题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动脑思考,整合各类资源,深入研究,抽象出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利用教学智慧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下面笔者就一些中考题的解析浅谈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图像图表题启示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

河北中考理综试卷每年都会有许多的图像图表题,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设置图形和图表来考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理解,比如对标志的认识、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的理解、溶解度的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等内容,请看下面这几道图像图表题。

(2012河北) 7.图2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这道题考查了反应物生成物的判断以及反应类型,甚至B、D选项还涉及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常见题型是表格信息题,可2012年题型摇身一变成了图像信息题,颇有新意,别具一格。

(2013河北) 6.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见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C.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丙>乙>甲>丁

D.四杯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为:丙溶液>乙溶液>甲溶液>丁溶液

这道题考查的是溶液的相关知识,常见题型为图像或图示信息题,而2013年却变成了表格题,这两年题型变化体现了图像与图表题的相互变形。

(2013河北) 7.把等质量的X、Y、Z、M四种金属分别加入到同体积、同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再把X加入到Z(NO3)2溶液中,M加入到YNO3溶液中。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判断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Z>X>M>Y B.X>Z>M>Y

C.X>Z>Y>M D.Y>M>Z>X

这道题的新意何在?通过图像中纵坐标物质质量的变化来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貌似计算却不是计算,突出了传统题型图表化。因此,无论是图像题还是图表题,都是将数据处理与化学问题融为一体,信息量大,涉及到信息寻找、选择、加工、整理、重组、应用等。比如说表格题就要注意表内数据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各项数据,分析所列各项的含义,积极关联化学知识才能成功解题。图像题首先要认清横、纵坐标的意义,其次分析变化趋势,上升、下降、不变的原因,特别关注出现拐点的意义,学会把图像图表的变化和化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际上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都很简单,但是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与其说考查的是知识,不如说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果然,2014河北推断题又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给物质的信息时突破了往年的常规题型,利用图示展示物质性质之间的内涵关系,不拘一格,非常新颖,学生只有读懂AB和DE图示关系才能做出推断题。原题如下:3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部分反应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略去。图2所示的是A、B、D、E的相关信息(重叠部分表示两种物质的共同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 。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物质E的用途之一为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通过这几道题的分析发现每一年图表图像题都在创新,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研究此类题型,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应用图表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表述自己的思路与思维的结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表识图的能力,更能通过这个过程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策略。

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答题技巧等的能力培养

我们来看2014年的实验探究题,原题如下:35.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做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 ,证明有水生成。(2)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 ,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图2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1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1)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2)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3)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4)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启迪智慧篇8

案例一探究楞次定律

探究楞次定律这个实验操作和现象的记录都是简单的.探究的难点在于记录了磁场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后如何引导学生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这一中介.教材的处理是直接告诉,我的处理方式是先问1+1等于几?学生会很疑惑的回答“2”.心里在想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引发学生兴趣后我再唯唯道来:“在数学里,这两个‘1’就是两个抽象的1,而且一定是可加的,答案一定是2.在物理里,如果来个1+1问题,就没那么简单.首先要搞清楚两个‘1’的意义,如果前面一个‘1’代表一个人,后面一个‘1’代表一头猪,那答案不是等于2,而是不可加.不是同类事物不可加.即只有同类物理量之间才能叠加比较”.再问磁场和感应电流的方向可以比较吗?学生就很容易想到磁场和感应电流属于不同类物理量,它们的方向无法比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引入一个与磁场或感应电流相同的物理量作为中介.引导至此学生就能比较自然顺利的想到引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这一中介.不同类事物不可比较是分类比较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二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跟探究楞次定律这个实验一样,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这个实验操作和现象记录都是比较简单的.探究的难点在于根据三个实验现象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只要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这一实验结论.我的处理方式是先引导学生把多匝线圈简化成一个线圈,要求学生画出一个线圈在感应电流产生前后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要求用俯视图表达).学生一般都能按照要求画出如下图的图示.

让学生观察图示,学生很容易得到当有感应电流产生时,闭合回路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这一结论,再结合磁场中已经学过的磁通量的概念,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实验结论.把多个线圈简化成一个线圈体现了处理复杂问题应该由简入繁的思想,画示意图是一种表述复杂问题的方式.

案例三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启迪智慧篇9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行为方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一些问题,现提出与大家一起探讨有的老师提问时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自问自答;有的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有的教师虽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学生生成的问题少等,忽略学生思考能力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数学教学效果。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如何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以下想法。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导向性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一系列问题,即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出一系列前后相关、由浅入深的问题,组织成一个连续的问题框架。新课程下的数学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因此,课堂提问应以突出数学学习主题的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使其产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提问要把握过程性。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我认为包含三个方面:等候答题、指定答题和追索答题。在等候答题时我们要注意:教师提问后,要留出4~8秒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不宜匆匆指定学生回答,如立即要求学生回答,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思路堵塞,使学生形成害怕回答的心理。教师提问时应“随机应变”,若某一位学生回答不出,则不必等他回答,可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聆听,即使有错误,也要等学生讲完以后,再进行讲解或让学生纠正和补充。这样处置,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氛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指定答题时应注意:选择答题对象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选择课堂提问的对象呢?从教学实践来看,我认为可按以下三种程序进行。

1.感悟层面的问题,可按“差―中―优”的程序进行选择。大多感悟层面的问题是对公式、概念、性质的机械重复,对学困生来讲,这部分内容较易回答,可帮助其树立信心,同时对部分已遗忘的问题,可由高一层次的学生补充修正,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每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学习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处设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实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理解层面的问题,可按“中―优―差”的程序进行选择。理解层面的问题富有启发性,但由于学生之间理解、思维的差异,在同一时间内他们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不可能一致。若先指明优生回答,那么中、学困生就有依赖性;若先指明学困生回答,其有可能答不出来,则积极性容易受挫伤。若按“中―优―差”的程序安排学生答题,那么中等生必能回答出问题或问题的一部分,当答不完整时,可请优生补充与说明,最后请学困生综合叙述一遍。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又可以完美地解决问题。

3.综合层面的问题,可按“优―中―差”的程序进行选择。综合层面问题的回答要求比较高,中等生和学困生往往只能考虑部分,甚至无从下答,所以可以安排小组自由讨论,再回答,用以优带差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安排优生回答,再请中等生复述一下,最后请学困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查漏补缺,或采用辩论的形式,让中等生先回答,再让优生进行辩论。

(三)问题评价要鼓励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扬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当学生闪现智慧火花之时,教师要不惜言词,大加赞赏,这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激情。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倾听学生的回答。注意倾听,一个愿意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亲切,使师生关系变得亲密、友好。2.评价学生的回答。评议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①知识掌握的准确度;②知识理解的深广度;③知识巩固的牢固度;④错误的数量与性质;⑤口头表达能力;⑥是否有创见。评价无论对错,教师都要及时而公正地做出明确评价,不论赞扬或批评,都应采取“积极性评价”,但不要为鼓励学生而不分正误,一律肯定。评语应多样化,必要的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可以让全班学生为某个同学精彩的回答鼓掌,表示认可。3.澄清和纠错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混乱、没有清晰地表示出意见和想法,或他的答案不够简明、确切时,我们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新思考,再次回答,允许质疑同学及老师,有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师生关系日益融洽。4.支持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对他回答的观点提供论据,如可这样提问:“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为什么要这样列方程?”等等。要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回答是认同的。5.表述学生的回答。在集体讨论中给学生提供机会,来表述他是否同意其他人的观点。为防止学生过于简单地接受某些观点,教师可以提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有不同的解法吗?”“你有什么新的见解?”这样的提问可引起学生对某些观点的注意,促使他们认真地思考问题。

(四)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所谓难易适度是指既要有挑战性,能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适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收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教师该如何注意“提问的坡度”,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呢?其一,在备课时要吃透“两头”,一是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摸清本堂课的重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不出偏题、怪题;二是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回答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准确定提问的难度。其二,要善于应变。如果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一筹莫展,那么教师应立即加以提示,降低难度。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回答出,那么就立即改变问题的提法,增加难度,促使学生思考。

三、有效课堂提问的感想

(一)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问”有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可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以此为动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推动学习过程。

(二)营造健康氛围,让学生“问”有空间。

教师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提问的信心。对于学生的大胆发问要给予中肯的评价及鼓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问”有所成长。

学习是为了学不懂的东西,在学习中遇到的任何疑难问题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善于质疑,在提问中思考,启迪智慧。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时记下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库,作为学生提问的宝典,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我弄清了制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成因,逐步探索出了科学有效的提问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认为教师应蹲下身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探讨,让课堂提问更加完美和高效,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作业本.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4.

[2]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2.

启迪智慧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折纸;问题现状;组织策略

一、幼儿园折纸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折纸艺术源于我国,盛行于全世界,它是一项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更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手工活动。一张纸,通过任意折或按规律折,就能变出丰富多彩的折纸作品,由于它的取材简易和造型丰富独特,且可赋予一定的教育意义而备受幼儿园老师的青睐。可以说,幼儿园折纸活动融合着智慧与动作的发展,开启着思维与想象的发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性

折纸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美术教育活动,是训练幼儿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幼儿园折纸中,我们教孩子学习对边折、对角折、中心折、翻折等方法,他们从不同角度掌握着折、压、叠、翻、拉等技能,这都需要幼儿手指小肌肉的积极运动和手眼的协调配合。

2.发展思维想象创造能力

幼儿园折纸也是一项手脑并用的益智活动,一张普通的小纸张,经过孩子们灵巧的小手运动,可以变成小狗小猫、小鸟小象,还可以变成桌椅、衣裤、钢琴房子……神奇的变化过程刺激了孩子们的大脑和神经发育,可以大大活跃孩子们的思维。随着折纸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还可以适当进行想象发挥,折出其他造型。在折纸过程中还可以丰富知识,认识一些诸如双三角形、双正方形、菱形、四边形等的基本图形。折纸过程其实是一个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的过程,既能开启孩子们的想象,又能提高他们的智慧和能力。

3.折出精彩――陶冶美的情操

幼儿园折纸是美术活动,同样承载着美育功能,折纸活动可以让孩子感受美,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一张普通方纸变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趣味作品时,孩子们就会情不自禁发出:“哇,真漂亮,我也要来学!”在利用废旧挂历纸被折成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时,当红色蜡光纸折出一盏盏红色的小灯笼时,还有当那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悬挂在教室里时……大家会被其漂亮的颜色、可爱又形象的造型所吸引,禁不住发出:“哇!太美了!”“真好看呀!”的赞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4.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受益的品质,最根本的能力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折纸和其他手工艺一样需要耐心和细致,要有好作品,折、压线时都需要一丝不苟。幼儿园折纸学习更可以培养孩子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和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后期的折纸学习我们可以慢慢培养看示意图折纸。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线条、箭头不同方向等学习探索自主折纸,不再需要一步步教,而能学习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二、幼儿园折纸教学的问题现状

1.折纸活动趋呈弱势化

幼儿园折纸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琳琅满目的手工材料的出现,折纸似乎渐渐淡出了幼儿园的教学或是被忽视。

(1)折纸内容无系统

幼儿教育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这是我们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幼儿园折纸教学中,这也经常被掩盖。如小班幼儿折纸,要从小班孩子特点出发,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且随意性很强,教师可让孩子自由折,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具体现状是小班孩子的折纸学习在方式方法上与中大班孩子区别不大。教师在选择折纸内容上也存在着随意性强等特点。

(2)折纸游戏被替代

在幼儿园,相对固定的折纸教学时间安排已甚少,某些做课题或特色的幼儿园能有基本的保障,大部分幼儿园的折纸内容被其他手工材料所替代。

2.“填鸭式”教学居多

(1)重结果,轻过程

在折纸教学中,往往教师示范怎么折,然后幼儿跟着一步步完成。幼儿遇困难求助时,解决的最多方式是教师帮助完成作品,这也是大部分教师的切身体会。所以,教学中往往出现重在结果,而忽视在折纸过程中的各种习得的情况。

(2)集体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

据了解,大部分幼儿园在没有系统折纸教学的背景下通常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形式,课余的巩固复习为补充是幼儿园折纸教学的现状。

3.年龄特点被忽略

幼儿园教育教学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但在幼儿园折纸教学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如小班孩子在直觉行动思维基础上我们可主张随意折或选择一些简单的内容;中班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也开始增强,可过渡看步骤范例册或示意图折纸;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趋萌芽状而由以具体思维为主,可渐渐引导幼儿到图示示意图。但这些往往被忽视,特别是小、中班阶段和中、大班阶段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

三、优化幼儿园折纸组织策略

1.编制实物步骤式折纸范例册

编制范例册,即把折纸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全呈现,有几个步骤完成折纸作品,那么就形成多少页的折纸小手册,而且每一页都粘贴本步骤完成的实物效果图。这是一种非常适宜初学期孩子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中班孩子。因为小中班孩子空间抽象思维基本没什么发展,当教师以教授、跟学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幼儿折纸时,一旦教师的教授过程结束,幼儿也就根本不知道作品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我们也有很多类似的失败经验,如初学折房子时,学习能力强、注意力集中的孩子能一步步跟着学会了折房子,可一些慢拍的孩子就会在那沮丧着;当老师再问“谁能再拆了,自己完成一遍……”充满自信的孩子往往很快拆了但最终一样垂头丧气,“老师,我忘了。”这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填鸭式”“教授式”的学习方法不是幼儿反复体验获得的,学得快也忘得快。

而采用借助具体形象的范例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本活生生的教本,年幼孩子对教师一步步的讲解演示不易理解,但看着它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折法步骤以及带来的变化,孩子折纸的过程也是思索的过程。另外,这种小册子可以供孩子在自由时间进行学习,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干扰,在编制数量和内容上亦能做好家园共育和资源的共享。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范例册的可行性。

2.规律性、系列式学习折纸

折纸具有规律性,幼儿期的折纸更是离不开一些基本图形的认识,折纸作品也是基于基本图形的千变万化而构成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幼儿折纸时,单个教只会带来琐碎经验,不能带给孩子系统认知,而若从基本形入手进行系列学习反会带给孩子更大惊喜和创造空间。

(1)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孩子手指小,肌肉动作发展是逐渐由粗略到精细,从笨拙到灵活,因此幼儿学折纸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技能上,最初适宜一些最简单的基本技能练习,如对齐、压平动作,训练他们手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为以后复杂折纸活动奠定基础。在内容编排上,小班幼儿我们选择对边折、对角折和集中一角对边折三种折纸基本形,中班开始学习双正方形和双三角形,大班则要求熟练掌握双三角形和双正方形折法,同时丰富菱形折法。

(2)系列归类,事半功倍

系列归类即把学习内容按基本形进行分类归纳,然后选择折法相近的内容一起学习。如折三角形系列时,可分为单三角和双三角两种折法。小班学习单三角折,并同时学头、猫头、猪头、蝴蝶、花等类似系列折法,便于幼儿熟练掌握这一对角折法,还能感受其间变化的快乐,而后期学习双三角折法时,又可同时学习热带鱼、球、兔子、青蛙、房子、人等。折双菱形系列,可折鸟、公鸡、孔雀、牵牛花等。如中心折法系列,幼儿学习了向中心折法后,可再学折东西南北、青蛙、猪八戒、桌子等。系列折纸法增加了幼儿练习巩固的机会,有助于幼儿掌握规律,使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提高。

(3)融会贯通,激发创新

幼儿园折纸,特别是中大班后期,经过系列学习后,部分幼儿已逐步掌握一些基本折法,于是经常会有幼儿会惊奇地跑来告诉老师:原来折小鸟和孔雀前面是一样的呀!当发现共同点后,教师可再进行激发创新,鼓励幼儿将学会折的物体变成未教过的物体,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不断动手和尝试,幼儿会发现更多,“衣服”可以变成“裤子”,“小船”可以变“桌子”,等等。

3.开放式环境支持

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功能,环境包括安全有益的物质环境和温馨自主的心理环境,幼儿折纸活动一样离不了开放式、支持性的环境。

(1)自主型物质环境

设立自助式折纸区域,经常性提供并添置各类折纸材料,可放置一些大小适宜、材质颜色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纸,如普通彩纸、旧挂历、废旧书刊、废报纸等,方便幼儿取用,让幼儿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折纸活动,满足了自我需求;可提供前面所说的各类作品范例册或步骤示意图,前者适宜小班孩子,步骤示意图在中班后期开始添加为宜,可以不断练习达到自主学习折纸,在折纸中培养观察、思维、耐心等品质,也培养提高了学习习惯及能力;同时还设置展示区,用添画组合或悬挂的形式对作品进行美化利用,达到再教育熏陶的作用。

(2)互动性环境创设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指出:“相互交流、认知冲突、合作活动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在折纸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幼儿之间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你会的我不会,我会的他不会。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加同伴互动的机会,可以引导孩子寻求同伴的帮助。作为教师,要注意促进互动,包括师幼、幼幼之间的互动,好朋友的影响下,更多的幼儿会掌握新的折纸内容,得到许多新信息、新经验,会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

古人云:“心灵手巧。”心与手是相通的,手巧心则灵,折纸可以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折纸贵在有效地引导和坚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梁志.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

[4]薛红艳.我教幼儿折纸[J].幼儿教育,2008-01.

[5]周骥.关于拯救幼儿折纸的教学管理案例[J].中小学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