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智慧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1 17:16:09

启迪智慧教育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创新教学;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理念。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让他们对课程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智慧课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主要是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方式,概括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以适宜学生发展的方式来教学,不断的推动创新。本文就以智慧课堂的教学艺术为研究的重点,对其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构建智慧课堂的有效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意义

智慧课堂是小学教学的新内容,也是创新教学的方法之一。数学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记忆力、分析和判断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很难实现高效教学。通过构建智慧课堂的方式,对于培养和塑造学生都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小学生更好的发展。顾名思义,智慧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启迪他们智慧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年纪较小,使得他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学模式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更好的感知数学。智慧课堂是生活化、艺术性教学的综合策略,发挥智慧课堂的意义并用更具艺术性的方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授课,客观上为教师的进步提供了可能性。与一块黑板、一张讲台的教学方式不同,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扮演更多的角色,成为主导教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而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不断的进行学习,汲取更多的营养,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后,有助于利用智慧课堂发现教学的规律。据调查显示,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接受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智慧课堂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通过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体验,并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完善自我,在实践和探究中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让学习变得事半功倍。

2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

要真正建立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打破单一教学的不足,就必须转变固有理念,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授课,做到课程的融会贯通。2.1打破常规,基于新的理念实施教学。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是保证高质量教学,创设新的教学环境的方法。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开辟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此,教师自己要不断学习,对智慧课堂以及教学艺术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不断学习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如教育心理学、社会认知学等等。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搜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做好知识的迁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反思,总结经验,制定健全的教学计划。2.2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路,用艺术性语言渲染良好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关键,也是运用好语言艺术,体现教学优势最重要的一环。同时,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的氛围,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探究与学习。数学教师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要体现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板的授课,而是要彰显语言的魅力,运用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可以对学生的思路启发产生正向迁移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投影仪为学生呈现一组“轴对称”的趣味性实物图片。随后,教师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物体有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别是什么?哪些属于旋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另一方面,促进教学内容的内化与掌握。数学教师应潜心研读教材文本,不断发掘文本中有利于进行问题及悬念设置的“关键点”,并以此“点”为导,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素材,将教学内容以情境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的授课,让课堂变得更加灵活。2.3将教学变得更加生活化。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是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建立的目标,也是教学的意义。只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找到课程与实际的联系,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解决问题题目的时候,纯理论化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相对的,如果引入生活中去超市购物的实际例子,给出打几折、利润率数值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

3结语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根本,转变过去单一教学的方法,将学生的诉求当作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教学,对智慧课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搭建自主交流、自主表达、自由发挥的开放型学习平台。因此,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转变固有理念,更深刻的理解智慧课堂的内涵,并不断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长春.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设计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8):69-70.

[2]吴雅双.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6(92):58.

[3]赵敏芳.浅谈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艺术[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52.

[4]任敏.聚焦智慧课堂感受数学魅力——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2013(4):7.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展现;魅力

一、“润智教育”文化墙:学校理念的诠释载体

五泉小学校门走廊右侧是学校的润智教育文化墙。墙顶是五个泉水水滴造型的灯罩,意味着从五泉山的五泉中流出的水流到了校园;墙面主体图是水花奔腾流淌中形成的变体的“润智”二字,上方书写着“扬泉水精神,创润智教育”,下方书写着“润泽生命,启迪智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意味着学校立足水之润泽、启智精神指向,给泉水加上教育基因后所提出的“润智教育”的办学理念:润者,润泽也,智者,智慧也;润泽是温润、是呵护,润泽是滋润、是唤醒,润泽是浸润、是培植,润泽是圆润、是引领。智慧是知识、是智力,智慧是个性、是能力,智慧是灵感、是魄力,智慧是坚持、是毅力。其核心价值就是:润泽生命,启迪智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五有泉娃”文化墙:培育目标的形象展现

五泉小学校门走廊左侧是学校的“五有泉娃”文化墙。墙面主体是五个生动活泼的泉娃形象和他们所代表的形象目标,他们分别被命名为蒙娃、惠娃、掬月娃、甘露娃、摸子娃。墙面上方书写着“做智慧教师,育‘五有泉娃’”。这个文化墙意在说明在润智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倡导每一个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朝着“五有泉娃”的发展目标迈进。具体来说,“五有泉娃”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下五个目标:蒙娃的培养目标是五泉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读书反思中获得知识,积淀自我,产生想法,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惠娃的培养目标是五泉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讲究方法,理性思考,巧妙应对,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孩子。掬月娃的培养目标是五泉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求知探索中敢于想象,勇于创新,树立目标,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孩子。甘露娃的培养目标是五泉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为人处事中永施爱心,乐于助人,恪守准则,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孩子。摸子娃的培养目标是五泉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脚踏实地,善于合作,彰显灵动,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孩子。

三、篮球运动文化墙:特色活动的有力彰显

五泉小学的操场中间有一面篮球运动文化墙。墙面主体图案是学校开展篮球活动的精彩场面。图案上方书写着“团结、拼搏、合作、创新”的篮球精神,下方还用文字对篮球精神做了具体的阐述:篮球是圆的———要团结起来(团结精神);篮球是需要传递的———要相互协作(合作精神);篮球比赛是在争抢中进行的———要有竞争意识(拼搏精神);篮球是在运动中发展变化的———要不断创新(创新精神)。这一文化墙充分展示了学校立足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力开展篮球大课间、篮球主题月等多种篮球活动,彰显了学校的体育特色。在这一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通过“篮球特色活动———篮球精神引领———校园篮球文化———篮球特色资源”这四个层面的深入探索,实现了有形之“物”(篮球)与无形之“神”(篮球精神)的和谐统一。孩子们在篮球运动中找回了自信,在篮球运动中获得了成就感。

四、楼宇命名文化墙:泉水文化的无声渗透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音乐启迪智慧作用方式

音乐能够启迪智慧,这是音乐教育教学长期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真理。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通过一定形式的音响组合,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态的特殊艺术表现形式。音乐表演是通过节拍、节奏、旋律、和声形式的基本要素及演唱(声乐)、演奏(器乐)和表演(舞蹈)等表现手段来实现的,最终作用于听众欣赏和感受的过程。所以,当我们从上述音乐的概念和含义出发,来探讨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我们就可以明了,音乐的表现要素与音乐的表现形式这两方面内容,同时我们能够认识音乐、了解音乐、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进而理解音乐之所以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的作用。

一、音乐启迪智慧作用方式的基础

音乐的表现要素本身就体现了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首先,音乐的节拍、节奏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时间和数理的概念,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赏中体会到音乐的律动感;其次,音乐的旋律与和声要素,为我们提供了不同频率的声音的变化,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表演或欣赏中感受到不同音响运动的形式;最后,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不同要素,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使我们能够在音乐的演唱或演奏,以及表演或欣赏其艺术效果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升华自己的精神,提升自己的境界,忘我地融入到音乐。

由于音乐本身就是在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音乐与其他社会科学文化的广泛联系,也是音乐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首先,音乐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因为,音乐中的律制和频率本身,就是以数学中的数字方式及其规律来体现的。只是这种数字方式经过了物理作用方式的转换,又通过音乐自身特有的音响形式表现了出来。如音乐中音值排列的组合,一旦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值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而一定形式的节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定的节奏型。音乐中音符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音符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音程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而不同音程排列的组合,按照一定的形式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定的音型。音乐中不同音程横向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旋律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旋律的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音乐中不同音程纵向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和声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不同和声(和弦)的不同类型和形式。音乐中不同音程横向和纵向交织排列的组合,如果形成了其自身所特有的织体结构的规律性,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织体(和声、复调等)排列组合的形式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数学的另一种形式就是音乐,音乐的逻辑思维方式就是数学。音乐中包含着数学的数理关系因素,音乐中也体现着组合、排列、几何、微分、积分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其次,音乐与物理的联系也很直接和广泛。音乐是以具体的音响通过一定的时间表现出来的声学形式,客观地体现音乐自身的艺术效果。音乐所具有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也都是通过具体的物理声学的音响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的。音乐的四种性质(要素)本身就是以它的物理属性为基础的。音乐所具有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和特性的有机组合,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其物理特性,也反映出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物理属性和特征。这些属性和特征恰恰就是人们用来进行一定思想感情表现的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在一定音乐艺术中的反映。故而,音乐的各种不同音响表现形式,都可以归属于物理的声学形式之中。其中包括发音的,从音响听觉和时间上来讲;机械的,从演奏或表演方式上来讲;结构的,从物体形制和质量上来讲等等。

再次,音乐与心理的联系更为广泛,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是通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以及所产生的思考和认知、情感和态度等,通过一定的丰富的形象思维方式,如联想和想象等,运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手段和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所以,音乐本身就存在有心理的因素和特征。有什么样的音乐心理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情感,有什么样的音乐情感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表现,有什么样的音乐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形式,有什么样的音乐形式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结构等等。故而,可以这样认识心理形态决定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音乐与生理的联系更是相辅相成的。因为音乐是人创造的,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结构与功能、特点与特征,无论是演奏或演唱、舞蹈或欣赏等,都是在人的生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功能形成的结果。所以,没有了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音乐也就没有了能够供人们演奏或演唱、舞蹈或欣赏的物质基础了。

除上述外,音乐还与文学、语言、社会等学科紧密相关。所有这些,都是音乐能够通过特有的表现形式,进行自身艺术表现的基础。同时,这些相关学科也成为了为音乐的发展和提高,提供完备的、物质的、文化的、社会的音乐表现形式的前提和条件。

二、音乐启迪智慧的作用方式

在人的生长发育和发展过程中,最先发展的就是感觉和知觉能力,而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发展,恰恰就是音乐才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人最先发展的才能就是音乐才能,而音乐才能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都是以感觉和知觉能力的发展为基础的。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音乐启迪智慧来完成的。

音乐启迪智慧的方式,体现在它的功能作用上。如音乐在其表现过程中,与文学、数学、历史等文化课学习形式有着明显的不同。文化课学习形式的特点,一般只需要读书、思考或用笔书写、听记等方式来完成,采用的基本上都是静态的学习方式;与外语学习相比较,外语学习虽然是由动态发音的练习方式与静态学习的方式结合而成,但仍是以静态学习形式为主;与体育学习相比较,体育虽是以动作的动态训练学习方式为主,但却缺少动态发音方式的训练;与美术学习方式相比,美术学习方式除了思考之外,是以手部的描绘动作为主进行的,也可以说是最安静、最静态的学习方式了。而音乐的学习方式,除了包容上述种种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外,还具有以肢体动作表现和发音动态过程结合的学习训练方式。所以,音乐的学习训练方式,就具有了思考、认知、朗读(朗诵)、视唱、听音、练耳、动手、动脚等,包括演唱、演奏、舞蹈、欣赏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幸福;教育;终极追求

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1]那么,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的本真热爱和深沉渴望也就必然指向人生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指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但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是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此人的存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给受教育者多少知识,教育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形成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杜威就说:我们经过教育过程而获得知识,而这些教育过程不止单纯的获取知识和有关技巧形式,它们还企图把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因为一个人的心态就决定了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他对幸福的体会。幸福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理状态,一个源自内心的平和协调。狄德罗说:“在情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具有强烈的情感就是幸福”。教育就是对人不可能“万事如意”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协调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内心和外在的矛盾,鼓励人们从容地看待人生,看待人生中的不幸。孔子曾评价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生活的困境,别人认为无法生存,颜回却乐在其中,这乐是在看待问题的心态上。虽然我们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是我们仍然能享受奔跑的快乐,关键我们以什么心态看待奔跑。当我们登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时,我们就获得豁达、淡定和幸福的体验。幸福就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情感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2]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是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毕竟是有限的,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在这种探寻和追问中必然产生种种困惑、挫折,伴随着失望、难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追求的就不仅仅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己。这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也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因为从终极意义上,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教育。人只有在认识自我的前提下,知道自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生的追求。也只有能力与需求协调赋予人以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才可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幸福。教育通过物理、天文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自身的渺小,告诉我们对自然保持敬畏,启发我们反思自身的智慧;教育通过历史、政治、社会学知识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教育通过医学、心理学向我们揭示自己的成长规律,使我们认识自身能力的局限。然后,当我们再置于浩瀚神秘的宇宙、自然和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我们便有了一份从容的心态,便能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下,在我们的欲求和能力之间找出心灵的平衡点,体会人生的真正幸福。

教育对人的生活关怀,就是一种态度形成的推动;人在对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崇拜中,在物质的种种诱惑中,形成一种旷达的态度,寻求一种心灵的解放,一种内心的安宁。因为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内心的平静、超越才是真正的幸福。而教育就在此种意义上,承诺和实现了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自然地,它把自己的追求定位于开发每个主体的潜能,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彰显。而这样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使每个个体获得自信的人生,成就一个有信念支撑、引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教育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教育在知识的传递中,在能力的培养中,以崇高的教育信念和教师的人生信念塑造和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的信念。“信念即人们坚定不移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并不是所有的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都可成为信念,只有当思想、理想、意义和方向与主体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并为主体确认和坚信,进而内化为主体的精神时,才可称其为信念。它是主体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主体活动的外张力”。[3]有信念的教育是幸福的教育,是个性的教育;有信念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他为自己的劳动而快乐;获得信念的学生更是幸福的学生,他将自信地展开多彩的人生。罗素说过:“需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幸福最后的承担者就是每个个体。一个人的幸福就是一种信念,你认为自己幸福,你就会幸福,也许你的幸福不被别人接受,但是你幸福与否的这个评价是别人不可能做出的,它只与个人的自我体验有关。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人的数量以数亿来计,但是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绝对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具有实现自己生活目标和志向、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坚定意志和信心,这就是信念。当李白高呼“天生我才必有用”时,表现的不只是那种豪放和愤懑,还有一种对自我的确信,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今天的社会是人才济济的时代,我们的哲学不如哲学家深刻,物理学知识不如物理学家广博,天文学知识不如天文学家丰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还能干什么?我们的价值在哪里?就是在这种质问和反思中,教育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独特潜质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条件,把个性和亮点张扬,用多样的人生渲染世界的多彩。如果人生恰如一枚钻石,那么教育把这颗钻石的至少一面打磨得光亮,使得每个人的人生都能熠熠生辉,每个人都能够在广阔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踏上人生的幸福之路。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媒体充分发达的时代,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流行的标准和概念,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内心坚持而趋同于大众的标准,仿效他人的行为,以至忘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念。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漫长的,我们需要经历的太多,需要思考的太多。当我们被忙碌奴役时,我们的人生方向也就迷失了。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道:“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为什么出发。”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一书中说:“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的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周围全是面包。”[4]所以,教育的追求就在于信念的强化,是对麻木的对抗,是对从众的警醒,强调的是内心的坚持。教育给人的就是坚持的勇气、对抗力量和强化的智慧,以求精确地判断自己的人生境遇,把信念安放在精神和灵魂的深处,在教育过程中将之不断调整和放大,终极指向于理想的实现和人生的幸福。三

成功的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教育、继承的教育,它也必须是培养智慧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是一种过程的教育。因为任何教育目的的达成和实现,最终都体现在受教育者对问题的思考、危难的处理,及对世界的认识的智慧上。“我们只能在行动中遭遇智慧”,在付出行动中体会幸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所有的欢乐是创造的欢乐:爱情、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幸福不是时运、机遇等等的代名词,它处在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之中,“人是自身幸福的建筑师”。在美国电影《迷离境界》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片断:主人公开始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不管他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有侍者出现,满足他的欲望。过了数天之后,这个人厌倦了这种无须努力的存在方式,对侍者说:“我有点想到另一个地方去。”“什么地方?”侍者问。“哦,我想我已经死了,来到了天堂。但是我厌倦了,也许地狱会好一些。”侍者回答说:“这就是地狱。”的确,幸福是一种追求而不是天神的恩赐,人只有在付出的过程中,在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才能体会生活的乐趣,抵达幸福的天堂。否则,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只能徘徊在幸福之外。而成功的教育就是要开启人们认识幸福的智慧,让人体味到幸福不是物质的丰盈、生活的安逸,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英国教育家约翰•怀特说,“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高尚的生活之中。”[5]“中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阿奎纳也认为,“教育的目的,亦即生活本身的目的,是通过培养道德和理智美德来获得幸福”。先哲们的名言一方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们获得精神满足,体会幸福的阶梯。

教育培养了人认识幸福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人创造幸福的智慧。幸福就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当我们付出了爱,我们收获了家庭的温馨;当我们付出了劳动,我们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当我们付出了微笑,我们收获了快乐。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完善,充分发挥和展开自己的智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幸福人生。这些都需要在创造中展开,在创造中体验、获得。但是,创造不是空谈,不是口号,是追求的征途,是行动的智慧。没有智慧的行动,只能是机械的复制、僵化的模仿,根本谈不上创造,“创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高度智慧性劳动的过程”[6]。教育是创造的基石。

成功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与智慧并重的教育,是以教育智慧、教师智慧去启迪、激发、开拓和增进学生智慧的教育。体现在教育实践中就是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听做结合的教育。它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应用知识、孵化智慧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实践、应用、创造中学习,做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智慧。

作家丁玲说过:“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换言之,对于一个懂得幸福的人来说,幸福是到处存在的。关键要具备发现幸福和创造幸福的智慧,因为我们不能期待幸福自己来敲门。而教育就在追求、启迪、弘扬人获得与感受、创造与享受幸福的智慧的过程和行动中,完成了它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直接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但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巨富和赤贫都不能带来幸福”。他认为,幸福需要必要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条件,但却更需要“思想条件,即实现幸福的内在条件”。只有教育能让人拥有平和的心态,使内心得以安宁;拥有坚定的信念,使精神获得满足,拥有追求的智慧,使创造得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人才可以真正实现心无所累、自由自在的人生幸福。

[参考文献]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4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31.

[4]柳延延.论现代艺术中人的形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孙双金;情智语文;教学理念;启示

语文学科是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工作与继续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用。《全日制义务教有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容易忽视人文性的特点,或是强行灌输指明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是简单地囫囵吞枣“背诵”课文思想感情,而不切身体会其内在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学生个性化文本解读的乐趣,阻断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情感对话的生成。而孙双金教师的“情智语文”教学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情感和智慧有关。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师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激发学生自主体会的情感,“以情启智,以情促智”使师生能够快速进入文本,并融入课堂情境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课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含义概念梳理之“庐山真面目”

刘勰《文心雕龙》记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见解,而读者也应从情感出发,联系自身经验和文本,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而这样的“情深意浓”的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点燃智慧火花。“情智语文”的“情”便是情感,代表着语文的人文关怀与感情,“智”便是智慧,代表着理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虽情与智的内涵相异,但是二者又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孔子曰“智者乐”,智慧使人快乐,而乐又是一种情,情与智水乳交融于一体,才能凸显其教学效果。孙双金这样诠释:“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

二、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孙双金在“情智语文”实践研究中,概括出情智语文“一般模式”:以《泊船瓜洲》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孙双金不采用一般教师所着眼统领全文的诗眼“绿”字进行讲析,而是选取具有浓烈人文情怀和情智交融的“还”字上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解读文本,之后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发现、概括而成的合理知识经验。这样的教法使思路清楚、透析入理的板书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渐完善,深入解读文本,从而在此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中国文学史上永恒“回家”主题与诗人“舍026语文论坛Chineseforum2022年第3期小家,为大家”精神。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孙双金又以“绿”字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炼字”的情趣训练,引用“红杏枝头春意”“风乍起,吹一池春水”等诗句,让学生根据诗意填上合适的字,融入情境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妙处,深化“绿”的意象。在练习中展现了语文的“情”与“智”,对学生的情智进行训练,从而达到认识和实践相统一,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成了人生智慧与情感的诗意享受。总结归纳起来,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总共有以下四个步骤:1.入境——启动情智。以熟读古诗文为基础,在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寻找诗眼,紧紧抓住课文特点,进入学习情境。2.感悟——生发情智。教师在引导中,理解学生感悟语言,通过以情牵情、以智激智,学生在品味鉴赏与迁移中实现情智合力生成。3.交流——发展情智。情智的火花在学生群体的交流与碰撞中得到升华。4.表达——展现情智。通过口语和书面的综合性表达,这样使情智语文得到训练,起到不可替代的提升情智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别有洞天的语文教学特点

教师应准确无误地把握阅读教学的特点,巧妙地针对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教出语文该有的韵味,使文本意蕴与师生间情感的对话交流更加热烈。孙教师的课堂将情感作为纽带,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知文明道,从而在别有洞天的课堂教学中,将文与道巧妙结合。

(一)阅读教学的基本点:语感强、语味浓

情智语文教学中富有表现力和精练的教学语言,所呈现的教学效果是独特的。通过揣摩文章的字词,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凸显学语文就是学语言的学科特点。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节课中抓住了一个比喻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千斤巨石”显示了邱少云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就如石头丝毫不动稳如泰山,凸显了邱少云坚强意志的英雄精神。这一比喻句以真实的诚挚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文不抽象与情不空泛,体现出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所在:为学而教,抓准焦点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立足于建构主义之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孙双金在教《繁星》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之后,精准抓住学生的难点。把课文中“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作为学生的难点,接着紧扣此难点,进行一步步的引导,抓住了学生的难点进行导学,从而更具有教学价值和意义。而且孙教师能够紧紧抓住智慧的闪光,不将明确的预先答案作为标准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挖掘学生身上潜藏的智慧。语文教师要以学为教,抓准导学焦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阅读教学的生命力:不拘一格,不限一法的创新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和谐又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灵活地使用情智教育。根据特定的课文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实践与文本中观察、感受与体味。在《春望》公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孙教师独具匠心地补充了杜甫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为对比性教学,《春望》“忧”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形成矛盾冲突给人强烈的震撼力与艺术感染力,便成了一堂独具特色的好课。

四、情智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设画面,制造场景

由于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读者“填空、对话与兴味”,从而挖掘学生内在的想象世界。孙双金在教授《白杨》时,让学生就白杨的特点各抒己见之后,归纳总结:“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这样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走进文本丰富世界。孙双金在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富有画面的想象,“李白目送着载着友人的帆船,对友人依依不舍伴随着滚滚的长江水伴驶向远方,直到帆船没了影子”,作者情藏景中,通过合理的推理,从而使情深意浓在诗的意境中完美展现出来。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根据文本的内容和句意,探究句子内在情义,“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精选入中小学课堂中的语文教材,课文的语言文字就如一杯醇厚的茶,需要细细品味揣摩,才能领略其内在的韵味,而独具韵味的文章,需要教师犹如剥笋般层层解读。王安石《泊船瓜洲》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词与形容词,极具艺术性,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慢慢品味与揣摩。如“一水间”是写诗人所在的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水,指近在眼前的距离。“数重山”在诗中并不是指很多座山,而仅指几座山。“又绿”的“又”,表示春天再一次来临,四野再次裹上绿色衣裳,指时间过去了一年,诗人离开故乡的时间之久。解读诗词时,不仅要品味惯常的“绿”“还”等字,更要关注“一水”“数重山”“又”等字词,因为作为诗词与文章的整体,需要有高屋建瓴地统摄文章意识,才能体会诗词“含而不露,露而不俗”的古典美。

(三)精彩问题,开启智慧

倡导学生质疑问难,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智力最基本的方法是内化。”学生需要有质疑和问题意识,自我思考之后,将知识内化于心。“老师最喜欢提不同意见的同学啦”等鼓励性话语,经常在孙双金的课堂上闪现。在教授《落花生》时,随着孙双金的鼓励,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循序渐进,一只只带着精彩问题的小手渐渐举起,一个个充满智慧的问题便被激发出来,学生思考之后透彻地掌握知识,将知识内化。

(四)挑起矛盾,善用冲突

孙双金在教授《赠汪伦》的活跃课堂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从而受到启迪提出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送别的地点可以很多,为什么李白到了桃花潭边,汪伦才匆忙赶来相送,而不是提前来在家里或家门口?”与生活实际相矛盾的情境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动机,挖掘文本中的矛盾冲突,进而达到深化情感体验。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我们教学的艺术并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而是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五、挖掘情智语文资源

语文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常常会因为课堂活跃的氛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生出一些新的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被语文课程所运用,这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教学智慧。

(一)文本解读多样化,泛起涟漪

由于文本的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的差别,“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由于解读文本的多义性,教师在平时的备课中要善于寻找文学矛盾的地方,也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寻找有价值的教学地方,在“诗无达诂”文学文本中寻觅,文学矛盾的地方正是有价值的教学地方,在平时的备课中善于寻找。

(二)教师善于营造质疑矛盾的智慧课堂,让学生主动求知

1.课堂形式着力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点燃智慧。于漪曾说道:“有一颗对语文热爱之心,就可以入门;而只有入门,才能登堂入室,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教师博览群书的同时,也应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感和智慧,课堂教学中将教学机智“隐藏”起来,用饱满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智慧的火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2.设计问题找准课文矛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孙双金教授的《二泉映月》,在文本中引导学生找到一个关键冲突,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带动了全文的阅读,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长大后却听不见小时候师父所说的那样奇妙的声音,只听见哭泣与呐喊。”“是阿炳的师父说错了吗?”带着矛盾的主问题,孙双金带领学生走进阿炳的精神世界,从而学习阿炳与命运抗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启示教师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主问题在整个文章内容中的统领性和贯串性,且不偏离教学重点。

(三)大语文课堂

联系大语文环境,将学生视野延伸到课外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外的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下,拓展了情智语文教学的外延,增加了教学的渠道,文情理统一。

(四)搭建活动平台,挖掘情智潜质学生踊跃展示

“情智语文”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善于拨动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和打开情感阀门,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有价值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可以是教师预先根据教学目标有意为之,蓄意挑起的矛盾,也可以是学生提出来的,课堂上学生要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孙双金教授的《赠汪伦》中,在课堂上再次感受到思维的闪烁火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送别的地点很多,为什么不是提前来在家里或家门口?而李白都已经走到了桃花潭边,汪伦才匆忙赶来送别。这时需要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和生活实际,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受到启迪提出合情合理的深度问题。教师还需见机行事,合理掌控课堂,将学生所提问题牵引到课文目标上,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途径。

六、培养提升教学艺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要潜心钻研学问,也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在理论上,需要系统认真地钻研教材,阅读经典文化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心无旁骛地坚守教育岗位,从文化经典里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才能拥有丰富的智慧和力量,具有高远的视野,将教学知识与机智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才能变成教育艺术的源头活水。在实践上,从课堂的实际问题出发,探索新颖且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厚积才能薄发,信息的捕捉要准,力求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教师作为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着,需遵循教学规律。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知识资源的生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宝贵的实践智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积月累,将知识内化于心,才能于教学中灵感迸发。情智语文教学理念“智随情兴,情因智善”,培养情智和谐的学生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念,教师通过情智语文激发情感启迪智慧,促使学生进行感悟与学习。诺曼森·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感人,以智育人”,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心理年龄接受水平和培养熏陶人文情怀,以“情智语文”为基础设计课堂教学理念,并运用到真实语文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共生出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巧妙达成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需要教师针对具体情境中进行运用,情智语文教学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在心中扎根绽放,为基础教育学科课程改革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孙双金.“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3]孙双金.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6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发扬启智功能学生途径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根基部分,教育事业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不等同于培训,它的职能并非是塑造出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要能动地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这样一来,教学工作便如同一把“钥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启智功能。

语文教育是针对“人”的教学,应促成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学语文教育亦是如此。如今,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旨在让学生成为语文基本功扎实、身心俱和谐的现代化人才。中学语文教育应将学生视为一处资源丰富的宝藏,细致地发现、挖掘蕴涵于其中的亮点、价值,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一、中学语文教学发扬启智功能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启智功能,既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也受社会因素的驱动。一方面,语文教学要打破原有范式的束缚,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找准定位、寻求进步的方向。中学语文教育要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改良旧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退居“引导者”、“启迪者”的位置,而重在开掘学生的主体性与自发性;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元、全面。作为输送人才资源的“管道”,学校不仅要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也要端正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人文精神世界,并敢于实践与创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启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之余,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并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方法与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自身的启智功能,做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这是本文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以期促成中学语文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2.1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凸显学生主体角色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角色,中学语文教学要认清这一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状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走向自主性的学习。事实证明,当学生对某项课程抱有一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若能吸引到学生的兴趣,也就能更大程度地发扬出启智功能。

中学语文知识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也包含一些人文性的延伸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体验,继而形成自身的人文积淀。当遇到一些有内涵并具有延伸价值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载体,立体、形象地呈现教学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融入个人的思索。另外,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性质的小组讨论。每一小组应包含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再给予总结性的点评,指出讨论中出现的亮点、不足以及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2.2优化提问环节,创建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提问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不断优化提问设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同时也包括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问题,从而拓深教材知识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识。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一些关于词义、文章主旨之类的基础性问题,待学生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再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寓意?”、“你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些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可寻,旨在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并引发创新性的思考。

不仅仅教师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掌握发问的主导权。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划拨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这种双向的提问模式有助于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交流互动关系,与此同时,“敢问”并“会问”的学生必然能点燃起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真正地热爱我们的母语文化。公务员之家

2.3重视欣赏教学,延伸教学环境

中学语文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欣赏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掌握母语知识,并感知语言文化的内涵。中学语文知识不仅要记忆,更需要学生亲身地理解、感受,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份可以体验到的文化氛围。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书画展等人文场所,使学生们徜徉在人文之美的海洋中。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建设人文气息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比如在橱窗、走廊粘贴名人名言,或者组织作文竞赛、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唯有如此,中学语文教学方能在更广阔的教学视域中,渐渐开启学生的智慧宝藏。

参考文献:

[1]高学仓.让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牵手[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7).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发扬启智功能学生途径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根基部分,教育事业关乎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不等同于培训,它的职能并非是塑造出千篇一律的人才,而是要能动地启迪学生的心灵,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这样一来,教学工作便如同一把“钥匙”,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启智功能。

语文教育是针对“人”的教学,应促成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中学语文教育亦是如此。如今,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旨在让学生成为语文基本功扎实、身心俱和谐的现代化人才。中学语文教育应将学生视为一处资源丰富的宝藏,细致地发现、挖掘蕴涵于其中的亮点、价值,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

一、中学语文教学发扬启智功能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要发扬启智功能,既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求,也受社会因素的驱动。一方面,语文教学要打破原有范式的束缚,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找准定位、寻求进步的方向。中学语文教育要完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改良旧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师退居“引导者”、“启迪者”的位置,而重在开掘学生的主体性与自发性;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多元、全面。作为输送人才资源的“管道”,学校不仅要培养出“会读书”的学生,也要端正学生的道德品质、丰富他们的人文精神世界,并敢于实践与创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启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之余,也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并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方法与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发挥自身的启智功能,做一把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这是本文致力于探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以期促成中学语文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2.1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凸显学生主体角色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心角色,中学语文教学要认清这一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状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走向自主性的学习。事实证明,当学生对某项课程抱有一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若能吸引到学生的兴趣,也就能更大程度地发扬出启智功能。

中学语文知识既具备一定的理论性,也包含一些人文性的延伸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感知、体验,继而形成自身的人文积淀。当遇到一些有内涵并具有延伸价值的教学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载体,立体、形象地呈现教学知识,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融入个人的思索。另外,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性质的小组讨论。每一小组应包含学习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在合作竞争的氛围中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再给予总结性的点评,指出讨论中出现的亮点、不足以及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2.2优化提问环节,创建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提问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学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不断优化提问设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同时也包括一定比例的开放性问题,从而拓深教材知识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识。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教师首先可以提问一些关于词义、文章主旨之类的基础性问题,待学生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再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何寓意?”、“你梦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些问题并无标准答案可寻,旨在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并引发创新性的思考。

不仅仅教师向学生发问,学生也可以掌握发问的主导权。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划拨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这种双向的提问模式有助于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交流互动关系,与此同时,“敢问”并“会问”的学生必然能点燃起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继而真正地热爱我们的母语文化。公务员之家

2.3重视欣赏教学,延伸教学环境

中学语文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欣赏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掌握母语知识,并感知语言文化的内涵。中学语文知识不仅要记忆,更需要学生亲身地理解、感受,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份可以体验到的文化氛围。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书画展等人文场所,使学生们徜徉在人文之美的海洋中。当然,学校也应积极建设人文气息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比如在橱窗、走廊粘贴名人名言,或者组织作文竞赛、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唯有如此,中学语文教学方能在更广阔的教学视域中,渐渐开启学生的智慧宝藏。

参考文献:

[1]高学仓.让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牵手[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7).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9

(一)完善学生的道德素养

不论是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德育教育都是最主要的。古代教育强调的是明德思想,要求不教育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并且学生可以用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在应试教育下,中学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上是比较欠缺的,学生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古代的德育教育内容对于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还是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完善学生的品格,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

古代教育中强调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内省思想,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从中学语文课程的实际出发,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还要吸取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领悟内省思想的内涵,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及时纠错。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在语文学习中有待加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和提高自己。因此,古代教育智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三)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就形成了,而二者的联系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古代教育中强调师生平等和师生的和谐相处,并且教导学生要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和学生也要互相学习和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保证教师将最全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用积极的态度消化知识,获得自身水平的提高。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了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形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中学语文教学要从古代的师生平等关系中获得启迪,推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建立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古代教育智慧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诗化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借鉴古代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古代教育中强调诗化教育,诗化教育在古代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语文教育而言,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像诗一般涤荡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想,所以进行诗化教学是必要的。就目前而言,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诗化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进行诗化教学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阅读诗篇,首先要了解诗人,因为诗人是诗篇的创造者,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情特点就可以分析他的作品肯定有时代的烙印,诗人的情感会跟随自己的情感变化,了解诗人之后再去阅读诗篇就可以充分读出诗人的心境和诗篇的内涵,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提升,因此,诗化教学是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二)进行反思教学

将古代教育的智慧充分应用到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古代优秀教育理念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中。反思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古代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也是对反思教学的强调。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语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可以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情境,用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的教育学生。古代教师更是以其渊博的知识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师要注重自我提高,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提升综合语文素质。第三,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自主学习。

(三)优化教学环境

良好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的建立依赖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成效,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环境要做到:第一,教师要保持民主平等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内心,减少师生间的隔阂。第二,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第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的认识,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和谐愉悦的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三、总结

启迪智慧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智慧;以人为本;“智慧型”生活方式

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过程。基于时展的要求和教育实践中的困境,走向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何谓教育智慧

深入地认识教育智慧的内涵是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关于教育智慧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教育智慧是人的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如教育智慧是教师感受的敏感性、教学机智、与学生沟通等能力的综合[1]。二是教育智慧是一种基于能力而达到的境界。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质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化、完善自身的教育认知、教育理念、教育能力、教育直觉等,体悟生成的教育适切性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教育境界”[2]。三是教育智慧是一种心智思维品质。如教育智慧是指教师在其专业领域深刻体验与执着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本质与教育过程所持有的的一种深刻洞察、精确理解、迅速判断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维品质[3]。四是教育智慧表现为一种教育机智。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不是一种行为准则、技术或方法”,因而不能够传授,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4],它表现为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是对儿童体验的理解,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打动”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采取适切的教育行动,与儿童结成一种教育关系,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这些观点主要是运用知性思维的方式对教育智慧的内涵进行揭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教育智慧的内涵。知识和能力都是形成教育智慧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知识和能力并不是教育智慧本身。从存在论的思维方式来看,教育智慧是人们在认识教育活动和从事教育实践时所表现出的心灵活动(知、情、意)的一种整体存在状态,它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教育过程,指向学生的成长,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了教育活动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二者融合于人的教育能力中,其核心表现是教师对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和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意味着对宇宙万物、社会百态、人类心灵的深刻洞见和领悟,以及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学生的本质特征、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真实状态的深刻认识,它标识着教师对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丰富知识、观念和经验的自由链接和合理创造。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师能够真诚地关心学生、聆听学生和自己内心的声音,迅速地察觉到学生内外部的各种细微变化,并理解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学意义,从而有效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开启学生的智慧。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是建立在教育理解力和觉察力的基础之上,将人们内在的教育智识外化为处理现实问题的教育能力的关键环节,是顺利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解决教育问题和处理教育事务的根本保证。

二、教师教育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

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走向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教育为何要走向教育智慧呢?1.教育智慧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为了智慧和需要智慧的事业。教育为了智慧,意味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的智慧。知识和能力固然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的,但都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人所生活的世界是以整全的方式存在的,并通过人的活动与人发生着意义关联,这不是仅仅依靠知识和能力所能够把握的,而是需要人的智慧。教育需要智慧,意味着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胜任教育工作。拥有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正因为教育是为了增进人的智慧,这才需要从事教育实践的教师具有教育智慧。教育实践充满了偶然、意外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通过对教育情境变化的感知、辨别、选择,并探寻合理有效的行动方式”[5]。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才能洞彻宇宙、人生、社会的奥秘,掌握教育的根本规律,具备教育所需的丰富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因而可胜任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并启发学生的智慧;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备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在基于教育理解力的基础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活化,能够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境迅速做出判断,采取决定,从而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解决教育问题和处理教育事务;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具有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能敏锐地感知复杂的教育情境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基于教育事理的理解的基础上,发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教育意义,进而做出教育价值判断,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成长。2.教育智慧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和更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在这个知识内储化时代逐渐趋向衰落,而知识外储化趋向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智慧也就真正要从掌握知识过程中成长的“附属”角色,转换为“主要”角色了[6]。这意味着今日的教师无须、也不可能成为知识的百科全书,但必须拥有教育智慧。教师拥有了教育智慧,就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觉察事物和情境的教育意义,并在教育实践中采取合理的决断和行动处理教育问题。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更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实现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迁移,从而启迪学生智慧的生成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当今的教育实践领域,为了应对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育改革在持续地进行。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一些关乎课堂生存与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导致这一现象“最关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在要求教师接受时,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7]。当下的课堂,最缺少的是教育智慧,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的也是教育智慧。因而,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当今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迫切需要。3.教育智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智慧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师专业成长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首先,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教育事理深广的理解力所包含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意义敏锐的觉察力融合渗透了个体的教育信念、习惯和价值观,体现着教师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价值追求,可以为教师提供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以为教育理想和信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执行力。其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教育智慧使得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的规律,理解教育的原理,从而有助于教师实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现专业知识量的扩展、质的深化和结构的优化。再次,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育实践有效的决断力可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可供参照的标准和现实路径。最后,教育智慧有助于教师专业特点的形成。教育智慧可以促使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并为教师形成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提供条件。

三、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之建构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基于教育智慧的特性和生成规律,构建以教育智慧为目的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有效途径。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因而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生的幸福,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乃是教师教育的根本要义,理应成为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师教育所确立的“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教师教育要尊重教师作为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既是指“人之为人”的类本性,也指每个人的个性。人的类本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人的主体性,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个性表现为个体的差异性。教育所面对的是每个鲜活的个体,每个个体身上是人的类本性和个性的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激发教师求知的天性和创造性,将教师教育的目标指向教师本身的发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尊重教师生命的多样性,呵护每个教师的独特性,基于教师的个性差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以充分发展教师的个性。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要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它主要表现为关注教师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促进教师的人生幸福。教育智慧是内在于人的,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必然要指向教师本身,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可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内在要求,理应成为教师教育的指导思想。2.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关键。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专业教育、实习这四大模块是不可或缺的”[1]。围绕教育智慧的生成,教育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注重形成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与智慧涵养更为相关的诸如哲学、文学和艺术等人文课程的地位,适当增加它们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西方哲学和中国的“性道之学”以有别于知识、技术、器物之学的方式把握世界,构成了智慧之思的实质内容。哲学是“爱智慧之学”。哲学类课程包含了对宇宙、人生、思维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揭示了它们普遍的规律。学习哲学可以培养人对真理的不断追问、反思的习惯和方法,因而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涵养人的智慧的过程。文学和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或优美的文字,可以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智慧的基础。二是突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科学课程,如语言学、数学、逻辑学等课程的重要地位。形式科学具有重要的思维训练价值,更具有迁移性,而发达的思维能力是智慧生成的基础和核心。三是设置名著研读课程,尤其是将哲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名著列入课程内容。名著都出自伟大的知识分子之手,包含了对人类永恒主题和普遍真理的探求,揭示了共同的人性,蕴含了人类的智慧之光,因而加强名著的学习与交流,可以增进教师的教育智慧。四是必须格外重视教育实践类课程。因为教育能力是在掌握教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实践而得到提升的。另外,从其现实表现上看,教育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教育的实践智慧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体悟、追问和反思,将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情境的实践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有效生成。因而,要加大实践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例,通过教育实践涵养教师的教育智慧。3.引导教师形成“理论学习。人格修炼”的“智慧型”生活方式教育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蕴含在教师的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形成以教育智慧的生成为根本目的、以“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人格修炼”为途径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深入的理论学习和长期的生活实践经历,以及基于二者的追问和反思是涵养教育智慧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凡有教育大智慧者如孔子、荀子等都非常重视“好学”。孔子关于“六言六弊”的论述突出地表达了“好学”与智慧的关联性[8]。荀子的《劝学篇》开篇即说“学不可以已”;惟好学的君子才可以“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加拿大学者康奈利认为,教师通过自传、日记以及个人叙事等自我反思的方法,可以促进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9]。人格修炼应贯穿于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之中,为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动力和保障,理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佛家和儒家都认为,人格的修炼可以增进人的智慧。《大学》中也讲到,心“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静就是要不为名利和各种欲望所累而理性地行动。教师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坚守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充满对教育事业的爱,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每日精进,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人格修炼”的“智慧型”的生活方式,就可实现教育智慧的生成。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教育知识、能力和经验都不是教育智慧本身,但传统的教师教育评价方式总是立足于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考察,因而难以实现考察教育智慧的目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固然离不开教师教育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而慢慢地涵养出来。因此,教师教育应该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以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师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就是要将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贯通起来,通过教育智慧生成的日常途径来考察和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从职前教育开始,建立每个老师的专业成长记录档案,以此为依据对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行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评价。成长记录档案由教师的日常生活所构成,主要包括教师日常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堂实录、理论学习的心得、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记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记录等内容。以教师的专业成长记录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价的依据,目的在于使教师将教育智慧的涵养落实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教师形成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顺应时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建构走向教育智慧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只有立足于教师自身,体现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引导教师过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从而实现教师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

[2]文雪,林叶舒.教育智慧的内涵理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9-52.

[3]裴跃进.教师教育智慧内涵构成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8):3-6.

[4]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

[5]蒋茵.教育实践智慧的建构及其价值[J].现代教育管理,2012(2):87-90.

[6]杨启亮.体验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境界[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3-6.

[7]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7.

[8]陈来.论儒家的实践智慧[J].哲学研究,2014(8):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