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服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2 03:14:01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1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的宗旨是在现有各种气象业务系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公众、决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采用先进的GIS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可视化方面完成对各种气象服务产品的设计、包装、显示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和种类不断提高的要求。

1.1服务方面

(1)服务业务化。围绕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和应急服务,通过信息采集、加工、和监控反馈,实现各类服务的业务化。(2)服务快速化。综合利用、集成多种手段和渠道,通过气象信息的“一键式”,实现服务的快速化。(3)服务精准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通过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实现服务的精准化。(4)服务反馈和效益评估常态化。建立稳定、可靠、便捷的气象服务信息反馈机制和在线效益评估、评价系统,实现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服务效益评估的常态化。

1.2业务方面

(1)统一业务系统。通过研发和整合,建立一个权威、综合、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以往各类气象服务系统和平台分散独立、系统与系统之间不联通、资源不共享的问题,实现业务系统的统一。(2)完善业务流程。通过对各类服务产品特性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制作和规范,完善业务流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业务管理。通过流程监控和省、市、县三级权限管理,实现对业务准确、便捷、高效的管理。(4)丰富业务产品。利用现有气象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产品,通过建立高效、实用、统一的气象服务产品库,丰富业务产品,实现气象服务的优化配置。

1.3技术方面

(1)系统架构合理。系统基于B/S模式的分层架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实现稳定、高效的业务平台,并与各单位已有的业务系统相衔接。(2)结合地理信息(GIS)系统。将GIS系统和气象业务数据有效结合,实现气象信息显示的精确化和气象服务的精准化。(3)流程实时监控。通过研发,对服务产品到达率、及时率、漏传率、率进行分类监控和统计,实现服务产品采集、制作、加工、分发的全程监控。(4)预留扩展空间。基于微软.Net框架,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式程序开发语言C#,可实现系统的二次开发,以应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而衍生出的气象信息服务新的、接收、展示方式。总之,要建立满足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应用的基础性框架平台。通过气象数据一体化存储管理、气象资料查询与浏览、实况数据监测报警、一键式服务产品制作、一键式产品分发、服务产品共享和系统监控等方式,解决数据分散、平台凌乱和服务产品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品质。

2建设内容

根据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关于做好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软件系统建设的要求,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软件开发建设应包括:气象服务基础数据库、基础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服务产品编审分发子系统、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系统监控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

2.1基础数据库

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结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一体化集成。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构建模式组建基础数据集,整合多个物理分开的数据库,能够采用分布处理技术访问数据库,提高数据库的吞吐量和容错性。增加多媒体数据库的技术应用,强化图像、音频和视频对象内容的存储,实现对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查询。规整各个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并构建多种基于XML数据接口的函数,利于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简化外部程序的调用手段。基础数据存储包括气象服务初级产品、素材产品、效益评估信息、用户反馈信息、人口经济信息、地理信息等数据的存储,同时也是为了与采集服务配套运行,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构建动态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功能,采集气象服务产品、业务产品、预警信息、气象灾害评估、效益评估和信息反馈等资料。对于地理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信息数据,有专门的资料采集和录入页面。

2.2基础信息查询检索子系统

基于WEBGIS平台和基础资料库、服务产品库,构建省市县三级共享的气象信息共享子系统,实现对全省的监测资料、基本预报产品、数值预报产品、用户服务反馈、相关基础资料等气象信息共享。在信息展示平台上,可以显示图片、文本、表格、文档、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气象信息。对于不能直接在平台中进行显示的压缩文件、编码文件,以下载的形式提供共享。建立历史资料库,针对历史资料库和实时资料库中的降水量、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大风和大雾等基本气象要素,实现对各站任意时段的气象要素进行查询和统计分析。通过气象资料共享网站,提供文字、表格、折线图、直方图、二维GIS、三维GIS等多种方式的气象资料显示方式。气象资料的检索可以指定查询站点、要素种类、临界值、起止日期和统计方式等多种检索条件,以满足各种公共气象服务的需要。根据权限提供检索结果资料在线下载服务。提供历史资料、实时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的查询显示及统计功能。

2.3服务产品加工制作子系统

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是利用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制作气象服务产品的软件系统。依托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综合气象观测、数值分析预报、基本业务产品等类别的气象资料,运用GIS技术,以用户需求为目标,加工制作出直观、形象、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产品内容包括:综合观测产品、精细化预报产品、生活气象指数、行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方面,该子系统能在基本监测和预报产品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生成产品科技内涵高,并且具有很好地适应不同媒体需求的图像、图形、文本等服务产品加工和包装能力,满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需求。在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方面,结合专业用户对气象产品的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加工和包装模块,便于制作人员方便、快捷地制作专业服务产品。

2.4服务产品编审分发子系统

依托现有各类系统或新建部分系统,利用短信、彩信、声讯、传真、网站、微博、邮件、手机客户端、影视、电子显示屏、报纸和广播等各种渠道,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平台,形成覆盖全省的气象信息综合系统。为确保产品质量,系统增加了产品信息审核环节,并根据业务需要,支持动态配置产品的审核。对于免审的产品,实现渠道灵活配置,以达到具有适用不同媒体需求的多种信息渠道的自动、快捷分发功能的要求。对于需要审核的产品,只有通过审核才能进入流程;对于审核未通过的产品,则附加审核意见,驳回给产品编辑人员。平台能够在后台进行数据接口对接,使加工制作环节的数据能够直接推送到分发环节的渠道中,并在监控模块监控信息后各种手段的接收情况,以保证服务产品能在第一时间分发至所配置渠道。

2.5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

服务用户管理子系统必须实现针对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决策服务等各服务对象的互动交流以及服务情况的调查。(1)用户意见反馈平台:建立用户双向交流系统(网站、微博、短信等),通过各种途径,如客户调查表、业务统计分析、产品满意度调查等,对客户反馈意见进行登记、处理,供管理、策划人员参考,优化产品结构与服务。建立电话客服系统,服务用户电话来电登记、问题记录、处理结果、审核意见。(2)服务情况调查模块包括:气象影视收视率录入处理模块、气象网站点击率统计模块、气象声讯拨打率统计分析模块(按月、按日分析)、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情况分析模块(按月、按地区对比分析)、气象微博点击率统计模块。(3)满意度调查反馈:一是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包括气象影视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网站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声讯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气象短信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二是政府部门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三是行业预报效益评估调查表。(4)结果分析与展示:对气象影视各频道收视率、我省气象类网站、气象声讯平台、各大运营商气象短信、各类调查结果(用户意见反馈、服务情况调查和满意度调查反馈)进行分类实时分析统计等。

2.6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展示子系统实现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统一有效展示,包括:系统运行情况展示、天气实况监测展示、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展示、公众信息服务产品展示、山西气象服务网展示等几个部分。(1)系统运行情况展示包括:网络监控、设备监控、系统进程监控、数据库监控、业务监控、监控和用户反馈监控等。(2)气象监测信息展示包括:结合二维矢量和遥感影像地图或三维GIS平台,展示区域内的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像、闪电定位等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区域内气象情况。(3)预报预警服务产品展示是关于气象预警的信息展示,包括:预警信号、预警类型、时间、单位、应急管理内容等信息,在GIS地图上实时显示,并在预警解除时自动从地图上消除。(4)预报服务产品展示包括:区域内城市天气预报、主要旅游景点天气预报、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生活气象指数产品和专业气象服务产品的展示。(5)公众信息服务产品展示包括:短信预警信息情况查询和实时统计功能、全省气象短信平台的气象短信业务发展情况和每天发送统计、12121拨打率及相关业务数据的查询和统计、各服务网站的访问情况统计、以地图方式显示全省各个地市建设的电子显示屏的分布情况和信息情况。

2.7系统监控子系统

(1)系统网络监控: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机制,实现对网络设备、网络链路状况等监测;提供便于操作的可视化界面进行网络管理;提供全局网络设备视图,全面监视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网络状态等各项指标。(2)基础业务产品监控:对各个基础业务产品进行到达监控、内容监控,通过屏幕显示出已到达服务产品列表、未到达服务产品列表、已审核通过的服务产品列表、审核未达标的服务产品列表。(3)服务产品监控:实时监控制作人员和编辑人员制作和编辑的服务产品情况,从而实现对产品制作过程的实时监控,便于管理人员或服务领班实时、全程地掌握各个产品的制作情况。(4)产品分发监控:提供对短信、彩信、传真、邮件等气象服务产品发送的全程监控功能,实现对各类气象信息分发后的统计。(5)服务反馈信息监控:主要接收移动、电信、联通的气象短信上行的用户信息,前台监控显示,后台人工处理;实时监控全省的12121、96121拨打情况,包括接入商、主叫、拨打信箱、拨打时长等信息。

2.8系统管理子系统

实现系统操作员的添加、删除,以及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和职能科室人员等工作要求,通过角色分配和权限设置,分配操作权限。所有操作人员分配操作账号和密码,登录系统前进行身份鉴权,系统用户的所有操作轨迹将自动记录。可以设置人员的渠道,对Email、FAX、Notes等渠道进行配置。通过系统管理,可进行系统的平台参数设置、功能界面的设置、自定义模块的添加、操作日志查询等功能,以及通过分类管理产品,利用产品的类型、栏目等类别来管理产品。产品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了对产品的分类管理(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应急气象服务产品、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产品等类别)、产品的权限管理、产品的数据格式管理、产品的模板管理以及产品文件的获取路径,提供修改界面。通过数据字典功能,能清晰展示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能够查看数据库中的表结构、字段名、字段长度等信息,便于开发人员直接调用底层数据进行二次开发。

3省、市、县分级管理

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综合平台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端界面,能够满足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及部门外专业用户的使用需求。省、市、县三级用户按本级权限登录进入系统,以本级管理员身份对系统进行设置、管理、使用和维护。

3.1省级管理员权限

省级管理员具有一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可对省、市、县三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省、市、县任何一级的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对下实施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实现系统操作员的添加、删除,以及结合业务需求,针对不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有关领导和行政管理人员等,提供不同的技术指导。

3.2市级管理员权限

市级管理员具有二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但只能对市本级及所辖县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市、县级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对下实施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具体内容参照省级表述,在本级权限下运行。3.3县级管理员权限县级管理员具有三级权限,登录后可浏览省、市、县三级平台的所有信息,但只能对县本级平台进行管理、设置、维护与监控,有权实施县本级气象服务数据和产品的应用与控制。具体内容参照省级表述,在本级权限下运行。

4创新点

4.1数据集中存储、分级维护、审批入库

在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数据跨行业、来源广泛、服务对象众多,并且数据量大,在数据的采集、维护、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版本混乱、地图显示速度慢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因此,采用数据“集中存储、分级维护、审批入库”的数据管理模式,并在审核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校验,控制数据编辑版本;在地图显示速度方面也采取客户端和服务端同时存储调用的混合模式,以达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对于数据审批入库,通常有人工校验和自动校验两种方式。人工校验根据数据规范标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并可及时修改编辑图层和属性信息;而自动校验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图形空间关系,帮助查找数据中的不规范数据和逻辑错误数据。

4.2强大的DMGIS平台的标绘组件

DMGIS提供了各种标绘工具包(包括军事、气象、应急等),能够灵活制作各种图标、线型、图案,支持栅格图片的符号,实现了单头、多头箭头标绘,可以和数据库结合起来实现属性编辑查询功能。基于DMGIS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完成标绘图形的动画制作和多媒体播放,包括标绘体的放大、缩小、旋转、移动、闪烁、显示、节点移动等动态效果,便于应急预案的动态推演和对目标事件的事后模拟和分析。

4.3运用网格WEBGIS部分信息

基于DMGIS大型GIS平台进行开发,使用新一代WEBGIS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点数据进行显示。新一代的WEBGIS使用“格网四叉树索引”“空间相关高速缓存”“空间数据服务负载均衡”等关键技术,使系统性能大大提高。“格网四叉树索引”技术将要显示的地图要素根据坐标位置分为同等大小的若干个正方形网格建立四叉树索引,使空间位置的查询和检索效率指数(即响应时间与数据量关系)由“二次曲线”变为“一次直线”,使空间数据的调度、查询和检索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大数据量访问时可提高几十倍乃至几百倍;“空间相关高速缓存”技术对已用过的和将要使用的、并与其空间相邻关系的地图数据进行缓存处理,存储在服务器端,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服务器端根据请求信息直接提取相关的缓存地图数据传送给客户端,客户端就可以直接在IE中显示了,大大提高了客户端的响应请求速度和数据传输量,也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端的压力;“空间数据服务负载均衡”技术对多用户访问时,可根据用户的空间数据处理量分配系统资源,对于大用户量访问可以部署多台Web服务器进行负载均衡,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利用率,同时可充分利用服务器的出口带宽,缩短系统的响应时间。此外,应用到该系统的另一个最新技术———AJAX。AJAX即AsynchronousJavaScriptandXML的缩写,是结合了Java技术、XML以及JavaScript等编程技术,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构建基于Java技术的Web应用,打破了使用页面重载惯例的技术组合。AJAX是使用客户端脚本与Web服务器交换数据的Web应用开发方法。这样,Web页面就可以不用打断交互流程而进行重新加载、动态更新。同时使用AJAX,用户就可以创建接近本地桌面应用的直接、高可用、更丰富、更动态的Web用户界面。

4.4气象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1)气象服务效率提升。通过系统的建设,计算机处理替代部分人工处理工作,实现公共服务过程的自动化处理,集成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流程,大大减少和替代了人工处理,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目前,专业服务用户大多是专人人工处理,系统平台融合小尺度、高密度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信息和监测数据,系统自动根据用户的服务需求推送服务信息,实现无人值守的服务,使同样规模的服务团队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2)气象服务信息应用能力提升。系统平台整合涉及公共服务的所有信息,将目前分散在各平台的条块数据通过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数据包括监测、预报产品、服务需求、服务对象、服务过程等信息,构建完整的公共服务领域的共享信息模型,可以高效实现公共服务业务的支持,提高信息应用的水平和范围。(3)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服务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一是更贴近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的需求管理,包括需求内容、关注的气象要素、区域、时段,约定手段等,可以是预报产品的推送,也可以是警戒值的自动告警;二是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系统获得服务产品或监测数据后,根据预置的规则,无缝、实时地将信息推送给服务对象,可大大提高信息推送的及时性,减少经济损失。(4)气象服务满意度的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通过服务质量提升,系统支持对服务时效、需求响应分析,实现服务质量调查,建立与服务对象的沟通联系渠道,收集服务的反馈结果,分析服务能力的不足和短板,长久持续地提供满意服务。

5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2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公共气象管理;公益性;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1 公共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管理

1.1 公共气象服务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人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政府在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民生。气象部门为此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力争更好的为社会服务。2008年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中提出,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范畴。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围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向政府、社会、公众和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它属于公益性气象服务。

1.2 公共气象管理

公共管理发展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于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手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随着公共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各级政府的推广,政府行政理念也从传统行政的命令行政向公共管理的服务行政转变。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将公共管理引入公共气象服务,是有益于改善民生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只有更好的理解与运用公共气象管理才能使得公共气象服务成为真正的公共服务。

2 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2.1 公共气象服务的公益性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气象法中明确指出:公共气象服务是基础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国务院(2006)三号文件中也提到: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气象公共服务的职能。由此可见,公共气象服务关乎民生与社会发展,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中应当将“公平”作为服务的前提与目标,在有偿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不能取得平衡时应以公益性的公共气象服务为主。

2.2 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2.2.1 社会的无限需求与气象部门的有限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和政府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开始提高,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农业服务和专业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都成为目前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而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气象部门在人才单一、技术落后与经费不足上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与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气象部门所能提供的公共供给增加速度明显慢了许多。

2.2.2 公共气象服务对自身利益的影响

过去一年,各地气象部门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中共警报3640次,预警信号2737次,逾9亿人次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到预警信息。公共气象服务延伸到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多部门联动、防雷减灾工作、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基础调查与监测预警、抗旱找水、抗洪抢险、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应急体系建设、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和林业碳汇等多个方向中。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前来看必然会影响气象部门的自身利益。如何在保证有效、公平的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前提下,使得气象部门有足够的人才、技术与资金来提高服务水平进而满足扩大的社会公共需求是政府和气象主管部门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3 公共气象服务未来发展方向

3.1 未来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如今,全球各个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已将此问题提升到影响国家安全的层面来看待,如何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将使得政府在国际气候变化问题博弈上更有话语权,如何把气候变化的产生、演变与影响研究清楚是彻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另外,在太阳能与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气象部门应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力图取得突破,这将是未来公共气象服务一个重要领域。

3.2 公共气象服务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

随着社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个层面。政府政策的制定,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销售,市民的出行都离不开公共气象服务。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对提升气象部门自身影响力有很大帮助。当前政府提倡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原则性政策,生活在大气环境下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气象服务。而且,在针对大气的研究中,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不同的科研领域相互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增多,这将促使未来气象科学在各种领域中取得成果。作为气象行业的权威部门,气象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政府更加重视民生,在提倡服务性政府的背景下,将公共管理与公共气象结合有效结合。当下公共气象服务应该本着公益性的原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面临的有偿服务与公益性共存,社会对气象服务需求超过气象部门发展速度以及在公共服务中追求过分公平会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指出公共气象管理未来将朝着多元化、高技术含量和权威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3

关键词: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需求也越来越高,气象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也逐步转变为商品,无论是从服务的范围还是手段上,气象服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无论其范围和手段怎样变化,其工作的要点却仍然要围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展开,只有坚持这样的工作要点,才能够使气象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良好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它的价值。

一、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

(一)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建设两个服务体系

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的更加明显,在气象服务的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方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来突出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功能。同时要加快对“两个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两个服务体系,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对基础业务的巩固和加强,对不同气候变化所形成的不同气象服务应该予以积极的应对。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整体的业务水平,将气象服务的重点放在服务的质量上,打牢服务的基础。

2、为了能够使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得到强化,相关部门就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并且从根本上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水平进行提高,做好灾害的应急处理。同时,加大气象服务的服务范围,以此来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3、为了能够使气象服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未来的工作上,应该将重点放在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二)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

目前,气象灾害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些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以及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的灾害,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能够针对即将到来的这些气象灾害进行预警信息的,从而使人们以及相关部门对灾害做好及时的防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增强气象服务的预测预警能力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增强其预警的能力,首先要将先进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做到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其次,要研究制定各个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以此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最后,气象服务工作的要点中还应该做好对突发灾害的预警信息机制,确保气象灾害信息的准确度,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三)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是气象服务的工作要点之一,随着气象灾害造成危害的不断加大,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提高服务质量已经成为了气象服务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缺乏气象服务科技人才,使得气象服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人员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大大影响了气象服务工作的效率。因此,在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工作中,要将在岗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重视起来,加强对农业气象、气象科技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逐步解决人才匮乏而引起的人员结构不合理等状况,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增强发展后劲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完善科技气象服务系统。例如,建立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铁路、电力。油田、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二、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气象服务的企业化和商业化趋势

从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气象服务将会逐步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资源配置发生基础作用的背景下,气象产品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都离不开市场,而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传统的气象服务不能跟上市场发展的脚步,不能充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气象服务正在逐步朝着企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1、气象服务企业化

气象服务企业化指的是气象服务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从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来运行的一种制度。

2、气象服务商业化

从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商业化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指气象产品成为了商品,有其使用的价值,并已经逐渐步入了商业化行业,气象服务也因此而成为商品性的服务。

为了使我国气象服务的发展能够更好的想企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转化观念,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面向市场的经济需求,合理的调整气象服务的结构,形成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加强对气象服务的宣传工作,开展拓销,强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气象服务在面向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发挥趋势上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安全气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造成了很多地区都承受了很大的损失,气象灾害也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在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气象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想要有效实现安全气象,就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的服务质量,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入手,从各个角度实现安全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公共气象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长期的气象服务发展来看,公共气象在气象部门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无论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是国防与人民生活中,公共气象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公共气象是我国公共性的社会资源,也是一项公益事业。

随着我国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公共气象必然会成为气象服务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因为公共气象服务开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防止灾难的发生,能够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所以,在对其发展的要求上,就应该在现有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将其服务范围进行延伸,并且将其服务功能进行不断的拓展。气象服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为社会市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产品。每个部门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整个气象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四)资源气象服务的发展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未来的气象服务工作要点应该放在这些丰富的资源上,对这些资源进行游戏的开发工作。为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气象相关部门可以从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区划以及资源利用的规模、效益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气象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管理、服务、研究工作,使我国的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综上所述,气象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的联系日趋密切,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对气象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充分的掌握,并且按照其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管理方法,坚持其工作要点,从而使气象服务能够更好的为社会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文韬.论我国气象服务市场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2)

[2]方文清,梁家琼.论专业气象服务课持续发展若干问题[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8(4)

[3]李明哲.气象服务工作要点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2(6)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4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气象信息需求和传播,针对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建设,初步探讨公共气象服务3个层面的具体服务需求以及服务要点、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介绍了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目前的建设情况,着重介绍深圳市气象局研发的新系统、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做法,指出应当以大型体育赛事气象保障工作为契机,通过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及行业对气象服务的内容要求越来越细致,对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服务及时、准确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对各个层次用户使用气象信息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借以提升自身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于2011年在深圳举行的背景下,如何在依托气象业务部门现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藉大型体育赛事气象系统建设来提升气象部门的服务能力,以及如何在现有服务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大运会气象服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气象信息需求分析、气象信息的传播以及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3方面进行探讨

1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

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分为3个层面:决策层、公众以及专业行业用户。

决策层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主要从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层面来考虑,要求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具有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对大运会开幕式及各项体育赛事等的决策气象保障要求预报在时段、活动区域的高度精细化,气象服务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在夏季,公众普遍较为关心“高温天气”和“最高气温”,对天气实况信息的关注度比气象部门预期的要高,而灾害性天气预警则处于次关心的地位。气象部门一贯认为的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实际关注点可能有偏差。大运会公众气象服务需加强与高温有关的预报产品的研发工作,还需增加天气实况信息服务。

深圳大运会行业气象服务更多的体现在对整个城市的运行保障中。深圳8月台风、大风、暴雨、高温等灾害天气频现,各行业都有一些针对性的需求。例如,大运会期间游客数量激增,交通运输行业(港vi码头、高速公路等)希望针对台风、大风、低能见度开发服务产品,以保证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的出行和体育运动设施的顺利运送。同时,在高温频现的8月,气温的小幅上升就会对电力负荷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气温变化趋势监测及服务,配合电力能源部门做好在大运会期间的电力运行保障。

2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

大运会期间信息量巨大,为了将气象信息第一时间传达到社会各层面,气象业务部门应当致力于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同时拓宽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

气象信息现有的传播渠道主要有:电视、广播、12121服务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络、气象信息电子显示牌、报纸、小区广播等,各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2009年深圳公共气象服务调查表明,电视仍是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最主要渠道,而手机短信首次超过网络成为第2主要渠道,见证了深圳气象手机短信业务的蓬勃发展。调查还指出有近40%的公众希望“增加气象渠道”,实际上目前已有超过8种途径向公众气象信息,然而每种渠道的受众面和信息传达率有较大差异,公众个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单一。深圳气象局通过大运气象信息服务建设,在继续发挥新兴传播渠道特长的同时充分激发传统媒体的优势,建立一个立体的传播网络,以达到公共气象服务“以人为本,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的。

3大运会气象服务与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大运会使深圳公共气象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前的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的成功,给深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如何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了解服务需求、拓展服务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气象部门最迫切的关注点。结合大运会气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实践,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3.1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

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涵盖了大运会官员、运动员、政府决策部门职员、国内外观众、旅游者、全体市民和公众的多种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的综合和缩影,其业务量无论在预报时效还是在预报精度方面都会远远超过目前现行的13常预报业务。各种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不但能有效保障大运会所需的精细化预报,也能为今后开展相应的业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深圳大运会气象服务工作,着眼于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和现有预警预报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探测信息处理能力和准确性,提高预警预报的服务水平,提升气候产品的开发能力。目前主要建设的系统和平台中,ponds(platform of now—casting decision supposing)临近预报决策支持平台是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该系统是分区预警多种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及量化分析功能模块,依照fdp08的模式,集成多种临近预报产品统一的显示界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预报产品,实时生成对比的实况检验图。将多种临近预报定量产品转化为预报员分区预警定量化指标(图1)。

深圳市气象局自主开发的精细化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可制作精细至街道辖区的分区预警产品,自动形成短信、传真、图文、字幕和报文等,与短信平台、各服务网站和传真分发系统等自动连接分发预警信息,为大运会场馆的精细化预警预报奠定了基础。

深圳市行业气象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升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该系统以气象高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为导向,集监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程建设、行业调研信息和用户基础信息管理、专业预报模型建立等业务为一体,包含了气象信息收集、处理系统,行业基础信息分析与处理子系统,消息(因子、事件)驱动子系统,行业专业预报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生成系统,行业服务产品分发系统(图2)。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按行业、按应急级别和需求种类,以及区域监测和地理信息自动分类转发,完成了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平台,实现了对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个性化对点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系统仍在不断完善之中,它的运行不仅能在大运会气象保障工作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对深圳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的意义也是积极而深远的。

除以上自主研发的临近预报、预警分发、综合服务系统外,深圳市气象局还引进了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如ofis奥运场馆预报系统、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产品系统等。从北京引进的ofis系统,在完成深圳本地化工作后,提供了本地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深圳城镇精细化预报数据和safeguard场馆精细化客观预报数据的接入口。ofis系统将成为大运会期间进行场馆预报的重要工具。欧洲中心32d集合预报系统每隔7d更新一次数据,提供深圳周边49个点未来32d的集合预报,图形产品分时间序列蜡烛图和要素空间分布图,给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2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

深圳市气象局自2006年起每年都会开展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2009年为了科学定量评估“气象服务年”的公众气象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开展了《深圳市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模型和框架延伸至高端用户。调查除了解大运会运动项目本身的气象需求外,对气象服务效益和决策层、公众、专业用户满意度进行调研,了解各层面用户的服务需求,科学评价气象服务效益,不仅能为大运会气象服务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为深圳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引。

3.3充分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

深圳市气象局在筹备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在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加强气象信息有效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首先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电视媒介的作用。通过高收视的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节目中的气象连线直播节目,预报员与公众“面对面”讲解天气,将第一手的气象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出去,保证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是充分激发广播媒介的潜在优势,使其在新的背景下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至2008年,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已实现了深圳气象信息在本土电台的全覆盖;2009年12月,在南粤之声电台增加了每日科普互动节目,节目以新颖的方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的内容,吸引了公众的关注,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节目均由一线预报、服务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直播连线,保证了节目的高度权威性,容易获得公众的认同。

此外,开发了多级气象服务网站,其中的决策气象服务网在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决策部门第一时间做出科学决策,决策网在主页正中醒目地放置了预警信号、信息快报、热带气旋消息警报、专题天气预报、全市自动站监测预警等内容(图3),还提供数值天气预报、全市的自动站气温、雨量、风速风向地理分布页面。在2009年深圳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决策部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69.2%的决策部门每天都会从决策网上获取相关信息,充分说明了决策网在气象信息传播方面的有效性。决策网将在大运会期间为深圳决策气象保障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5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通过研读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我看来十的报告对过去的十年总结到位,对未来的规划有根有据。党的十报告,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党的十翻开了党和国家发展历程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一定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内涵、完善体系。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重大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解决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作用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内涵和要求的变化,着力抓紧抓好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各项气象改革、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我国气象综合实力等重大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党的十确定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深入理解党的十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

党的十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体现了党的十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实现了又一次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满怀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机遇,更加扎实工作,勇担使命,开拓奋进,努力开创重庆气象事业新局面。

二、认真学习研读文件,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精神

根据民主生活会学习安排,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报告和十七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学习了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党纪条规;学习郑国光局长在20__年春季和夏季中国气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议情况通报会上的讲话、在20__年全国气象局长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等相关材料,有以下几点收获。

1.深刻领会了党的十的鲜明主题。党的十主题,是我们党在全面把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连的。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4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是党的十精神的灵魂,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深刻领会了过去五年和十年党和国家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十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要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3.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 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促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4.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旗帜鲜明、更加理直气壮地唱响主旋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5.深刻领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党的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反映出我们党不断为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充分体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同步、加快经济发展与增进人民福祉结合、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统一的战略思想;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的一系列战略性部署,使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方向更加明确、路径更加清晰。

6.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党的十在更高起点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紧扣科学发展观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7.深刻领会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重庆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三、紧密联系实际,用党的十精神指导重庆气象现代化建设

十七大以来的气象事业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才能打造出气象事业特有的发展优势、服务优势、创新优势。十报告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充分表明中国气象局党组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与党的十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精神,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气象预测预报为核心、以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扎扎实实做好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在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和创新气象社会管理上取得新成效。坚定不移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深入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努力发挥气象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进重庆气象现代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的十报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提出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等战略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我们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十报告强调“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确提出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首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气象事业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光荣使命。郑国光局长指出,党的十七大以来,气象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要求我们居安思危,把握机遇,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工作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才能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找准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重庆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和“重庆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以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努力提高“四个能力”、建设“四个一流”,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6

关键词:公共气象;服务前景;提升能力;新局面

Abstrac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apacity, leading role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eorological cause, this article through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spect and the new situation of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Keywords: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spect; ability; the new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P41

前言:

加强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事业,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工作,也是我国气象服务事业中的重点和难点。公共气象服务做的好,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就有利于我国繁荣发展,为我国的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也有利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稳定快速发展。能否做好这项工作,有三个关键点:1,广大农民趋利避害的意识。2.气象服务部门的研发实力和服务的主动性;3.政府部门的主导能力。

一、认清公共气象服务前景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是党和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主要任务。

科学分析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要求和新形势。 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大,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将越来越强,影响将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将越来越大。

应对气候变化我省气象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1.是省级层面还没有建立气候变化业务服务平台,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所必备的框架、流程、标准和规范等还有待建立和完善。2.是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团队建设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支专业化、多学科、高水平的队伍。3.是开放合作的氛围不够,尚未与有关部门建立充分合作的关系,与社会形成互动机制。四是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进一步提高。

二、如何提升公共气象各方面服务能力    1、抓短期临近预报:严密监视天气变化,今年汛期我们重点加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做好短期气候预测和服务工作。完善预报值班流程,进一步提高预报质量。     2.提高预报准确率 .气象服务中,预报的准确率是预报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问题,如果准确率低,做出的气象服务效果就会较差,不仅起到的作用不大,有时甚至起到反作用。这也是目前气象服务业务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当今的天气预报是以大气科学理论为基础,在高性能计算机平台上完成的现代气象数值预报。 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和改进主要是部级和省级科研攻关的目标,而基层气象台站的任务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经验,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修订和释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评估报告曾指出,优秀的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数值预报模式10~12年改进的效果。由此可看出,培养高素质的预报人员并在预报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于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县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充分发挥农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全面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培训工作。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启动气象应急预案,做好重大气象灾害、重大活动和突发公共事件等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开展农业气象监测和田间调查。加强大风、暴雨、连阴雨、冰雹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4、服务三农是重点:汛期气象服务的关键是农业气象服务,为了将今年“三农”工作和“中央三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为此局里成立了“三夏、三秋”服务领导小组,将为群众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相应的农时建议。及时联系村组,安装大喇叭确实把为农气象服务放在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5、及时开展灾情调查:每次灾情发生后,我们及时组织全县的气象信息员开展灾情调查工作,同时我局会派出相关人员深入实际开展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

6.加大基层气象台站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业务岗位,实事求是地确定人员引进标准,培养选拔高级专门人才,并营造环境使其在综合观测、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基础和关键作用。

7、积极构建我省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加强气象应急队伍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省市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大力度开展灾情收集、普查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渠道,扩大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

8、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

通过树立决策气象服务的首位意识,完善修订了《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规范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特别是明确规定决策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和发送,认真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提高决策服务产品的质量。通过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三、努力开创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新局面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确立我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    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共气象服务的各项工作中。

1.是健全政府部门之间防灾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2.是主动联合有关部门,完善山洪、城市内涝、地质灾害、风暴潮、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气象衍生灾害的防御标准和措施,研究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相关部门启动预案的气象条件。

3.是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建立和完善以大型水库为节点的流域洪水预报方法,以县、乡为单位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报方法,以街、区为间隔的城市内涝预报方法,以连片农田为对象的农田渍涝预报方法,以市、县责任海区为划分的黄、渤海大风和海浪预报方法。

4.是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逐步建成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立体化的气象信息系统。确保在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农村、山区、海上。

5.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气象灾情普查和隐患排查,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开展城乡规划、重大工程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参与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及编制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6.是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安全、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的影响评估。   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为目标,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海洋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城市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交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以提高服务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为着力点,完善科技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防雷技术服务系统、公共气象影视节目系统、气象信息电话短信服务系统、网络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和完善交通、铁路、电力、油田、海产养殖等行业的专用气象网站。

四.结束语

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方向和“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把为公共气象服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点进行安排部署,以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将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防御和减轻农业气象灾害作为重点,结合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深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和科技服务,为实现社会的繁荣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大河,孙鸿烈主编.《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北京:气象出版社.

2、郑国光在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8.9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7

一是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全面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工作,巩固完善和扩大“12121”电话、手机短信服务面,扩大其宣传面。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质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建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自动站建设。按照规划我市在未来三年内自动气象站将达48个,结合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明年计划新建自动气象站20余个,改造自动气象站3个。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业务质量。要加强技术学习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动雨量站的监控和管理,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自动雨量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情报服务工作(灾情、雨情、农情);继续抓好长、中、短期及重要气象信息的,做到及时、准确、周到、贴近生活,力争基础业务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积极探索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摸清气候资源家底,建立本地气候资源数据库;要积极开展气象可利用资源即风、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专项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工作;要积极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气候论证和气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增强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业务平台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加强和规范气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气象志愿者(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3、加大依法行政力度,认真履行行政职能责任。

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和《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提高全民雷电安全意识。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8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分析

我国热带气旋的出现比率很高,灾害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世界平均每年发生约80个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然而每年大概有7个热带气旋在我国的沿海城市登陆。洪涝是国内出现比率最多且带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因此,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气象系统的防灾减灾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经实践及分析总结出一系列针对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相应问题,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1 国内气象事业进程为防灾减灾打好基础

要促进气象灾害测检预警系统的构建,气象灾害的应急测检强度有明显的提升。国内气象局强化气象测检预警等相关设施的构建,根据要求进行业务技术模式革新已经有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在,国内已构建了全新的天气雷达系统、地域性测检以及卫星系统,与国内的两千多个县、市相结合的气象通信网络,构建了十分整体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短期预报逐渐变为精准化,气候模式的分析也获得进展,暴雨、大风、高温、沙漠化等预警预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的构建了生态和农业气象。而且还构建了移动气象的应急测检系统等一系列装备,这样就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赶赴实践现场且对气象因素实施测检,为突发事件的解决给出气象数据。现在,国内的气象系统正在逐渐配置这种移动气象测检设备,因此应急服务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深化。

2 强化气象应急管理模式

2.1 深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国家气象局一直将气象应急措施作为评定气象工作效果的核心指标,认真贯彻我国一些应急工作的部署,多层次提升对保障及应急措施的核心性。在深化气象应急工作上,主要促进气象应急管理模式的构建,持续提升气象应急相应服务的迅捷性。全面发挥双重管理以系统管理为核心的优势,应急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气象应急的指挥及调动等,国家气象局灾害测检中心,主要对气象灾害的监控、预警还有气象灾情的分析以及评估。对于强烈极短的天气气候情况,国家气象局每年提前进行汛前检验,持续深化对各级气象应急部门能力的测检,所有气象系统常规及应急处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从而相互协调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2 突出协调,强化应急联动和灾害联防

国家气象局把开放协作,以及部门联动当成是提升气象应急服务程度的核心渠道,主动的促进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体系。和卫生部构建处理气象环境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合作模式;和新华社共同签署《新华通讯社、国家气象局与气象新闻信息共享及协议》;和交通部共同签定《交通部、国家气象局联合做好海上搜救协议》,和农业部森林防火办公室共同签定“森林火灾气象测检预报协议”,构建起气象应急信息交换以及协作体系。一些气象系统还和一些通讯系统进行合作,全面的提升气象服务的深度。

2.3 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 针对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感受

3.1 快速构建系统间的联动

在世界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下,目前国内的极端天气事件明显的提高。所以,注意全面发挥气象灾害预防的前导,充分的重视气象要素及天气气候对突发事件的作用,结合实际的强化事前及事后的气象保障与评估,能够为科学的应对、合理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构建一系列预案体系

为提升重大气象问题与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与快速反应能力,要最大限度的防止气象灾害导致的恶劣影响与灾难性的结果。要全面深化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构建,构建完善的灾害类型预案,制定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的预警级别与一些部门、系统以及社会民众的应急执行措施,构建测检预警、信息的传播、系统与社会民众的防范规则等一系列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要建立有利于各系统各尽其职,全力合作、全面有效的公共事件处理机制。

4 总结

总的来说,想要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要有系统单项防灾减灾向系统之间协同的全面防灾减灾转型。要统筹统一各层次的可利用资源、进行资源共享,作为全面防灾减灾的核心;在此过程中还要有跨领域的合作、进行各学科穿插融合的综合防灾减灾技术,作为防灾减灾的科技辅助;还要构建全面协调的管理体系,统筹协调系统之间的联动性、资源的统一使用与测检预警、应急措施等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全面措施,从而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的全面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芹,张学贤,党修伍.气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对策[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2011,12(06):143-149.

[2]高雪相,吴林荣.一次成功的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案例分析[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2010,11(26):405-407.

[3]郭树军,范俊红.范例推理(CBR)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C]//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2011,42(07):218-220.

[4]熊传辉,何卫平,何明琼.清江水电气象服务的系统研究与运行[C]//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2011,30(11):174-177.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9

一、总体要求

2013年单位作风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和市委十二项规定、紧密围绕省局市局关于率先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点突出“勇担当、重落实、求创新、尚廉俭”这一主线,着力构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更加优良的作风、优质的服务、提高效能,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健全气象服务机制,为建设美丽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

二、总体目标

紧扣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一中心;以提升气象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气象依法行政的办事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和气象服务能力为目的;进一步深化作风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厉行勤俭节约;着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

三、工作计划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作风效能建设工作责任

气象部门是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服务部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牵引,精心提供政府满意、企业欢迎、公众需要的优质气象服务产品,创建真正的服务型部门,以优良的作风、廉洁的服务、一流的效能树立气象部门良好形象。

高度重视单位作风效能建设,深刻理解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作风效能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改进单位作风和提高行政效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作风效能建设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作风效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作、监督机制,认真制定和落实绩效考评工作方案,把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作为目标管理考评的重要内容。

2.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实质,深化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单位建设,努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提振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强化主动作为、率先争先的履职意识。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做好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建设,以“创一流服务、让群众满意”为目标,以打造“民生气象”优质服务品牌为契机,强化服务素质,注重服务能力,突出服务成效,争创文明行业、满意窗口和示范岗位,全面提升业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用我们的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认真执行工业建设工程联合竣工验收和建设项目集中收费,实行审批和收费分离,进一步压缩时限、优化流程,促进行政服务提速增效。

3.加强阳光便民服务、信息公开,提升气象工作透明度

进一步加强政府阳光便民服务网络平台栏目诉求办理、回应、及时解决的表达和处理机制。继续推进政务(党务)公开,全面落实市局OA系统应用,方便群众知情,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实现决策依据的科学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协同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政务工作的透明化。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三人以上民主决策制度和项目论证制,强化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载量切实提高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水平和效果。

4.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一是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政策调整,增强服务意识,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宣传气象政策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职能,加强与服务单位的沟通联系,认真分析查找在服务、办事、依法行政等方面的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提高服务水平;二是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联动和部门配合,畅通“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严格执行上级的各项收费和减免规定,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畅通服务群众渠道,做好政风行风热线,开通广播、电视、日报气象服务栏目,增加气象服务内容、扩大气象服务面,提升社会知名度和满意度;四是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全面完成今年六项重点工作,提升气象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能力和水平。

5.倡导勤俭务实、强化学习,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认真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三解三促”活动。坚持和发扬勤俭务实作风,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理念,把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将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气象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的气象服务意识。完善各岗位人员的综合学习、培训、教育、交流机制,支持在职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总结,提升气象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增加内容,不断拓展信息覆盖面;完善修订公共气象服务流程,继续做好汛期气象保障服务和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推进气象信息、雷电防护科技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气象服务。

高度重视和加强气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服务型单位建设,树立气象员就是神圣的服务员理念,积极推进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单位建设力度,通过职业培训指导、自我教育、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创建文明单位、优质服务品牌建设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气象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气象干部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气象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不断提高气象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廉政准则》的学习,正面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诫勉教育,采用廉洁从业承诺等形式,引导气象干部遵纪守法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弘扬正气,勤廉服务。

6.坚持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做好全年气象工作

一要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机制,推进现代化项目建设。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边界层探测系统风廓线仪的安装。加强地面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完善雾霾等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增加监测项目和观测内容,积极推进第三代公共气象信息终端的布设。

二要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天气业务体系成果的应用,完善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的应用,加强本地化检验和补充,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大力拓展公共气象信息终端、手机信息、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服务,围绕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农业产业布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继续加强虞山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防火宣传、长江海事、地方海事的气象服务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论文篇10

几十年来,几代气象工作者将青春年华奉献在这里,将心血汗水流淌在这里,将气象人的忠诚挚爱铭刻在这里,将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记录在这里,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祖国气象事业的精神倾注在这里,一句话,将气象人的精神留在了这里。

多少气象人在工作中凝聚成一种精神,苦也气象乐也气象。**气象事业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气象人精神。何谓气象人精神,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坚定理想和信念,为祖国的气象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气象工作中,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不畏环境艰苦,不怕吃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水平,始终站在气象事业发展前沿的精神。

有人说,气象工作清贫、艰苦,整天和数字打交道,干气象没啥前途、没啥出息,气象人用自己的行动和事迹告诉了大家,气象工作虽然清苦,但苦中有乐,干气象照样可以为人民做出贡献。

下面,我讲一个气象人的真实故事。

那是199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气象局三楼一间办公室里,只见我们年轻的共产党员、气象台长一会儿坐下来查阅气象资料,一会儿站起来看看桌上的文件。似乎举棋不定。是啊,到底是坚持自己的预报结论:今年夏天黄河流域雨水偏少,还是听从国家局、省局的指导预报呢?这可是完全相反的意见阿!万一自己错了,那影响多大,凭着党性原则!凭着多年的预报经验!凭着自信!只见她拿起了电话:河南省气象台吗?请记录,**市气象局的会商结论,今年夏天黄河流域雨水较往年偏少。这一年,河南气象人都记住了这位共产党员的名字!就是她,凭着过硬的技术,敢于拿出了和全国其他省份、其他地市不一样的气象结论!就是她,准确预报了当年的汛期天气趋势预报。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气象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具有的素质。

记得,她为了思考一次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在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竟怔怔站在路口忘了要去的方向。我们还记得,夜晚,气象办公楼内,别的办公室已经熄灭了灯光,唯独气象台值班室的灯火彻夜不息,在那明亮的灯光下,预报员们在她的带领下,仍在会商未来的天气预报趋势!这一年,我局被中国气象局授予1999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单位,同时,被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气象局联合授予1999年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或许,我们身边确实有个别浑身软塌塌的干部,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立于时代潮头的好干部,我们熟悉的有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在我们身边,也有平凡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气象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实践着“三个代表”,在气象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他们就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脊梁!

记得去年7月5日,晚上22时,狂风突起,瓢泼大雨夹杂着冰雹倾天而降,风力达到9级,粗大的树枝被折断,电线也被砸断,横七竖八的挡在路上,共产党员、观测站站长和另外一名老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率先赶到值班室,带领大家排除了通讯故障,确保了重要天气报的及时发出。这是什么精神?是气象人精神鼓舞了他们,激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