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07 18:08:33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

关键词:课堂 教学语言 教学效率

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运用常常被很多教师忽视。出现为造气氛,故意作秀;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语言臃肿,拖泥带水现象。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引导语言因势利导

引导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语言来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到达我们预设的目的。引导语言关键是要能够把握恰当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比如“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你能编造一些用类似方法解决的问题吗?”等等。这些话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语言中肯见效

评价语言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充满真情的、富有诗意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时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亲切感。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夸奖要点明要害之处,优在哪里或差在哪里,好的方法一定要当场肯定展示,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挚的激励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兴趣。

否定性评价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幽默的否定性评价语言是一剂课堂气氛的剂,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能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的接受老师的评价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三、专业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

四、衔接语言承上启下

我们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是由许多板块构成,如何将它们有机的串联起来,我们的衔接语言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引入后如何转到正题,概念讲完后怎样过度到应用等等。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中,在讲完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后,我们可以这样过渡到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对于随机事件,知道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关键性的依据,比如预测台风风力级别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可以让我们采取相应级别的措施,以避免出现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头。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呢?”过度自然,更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衔接语言不可马虎,更不可省略,是各知识板快之间的剂,善于运用并且很好运用能使整节课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概括语言画龙点睛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2

一、宜强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忌画面过分花哨,分散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

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考虑到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等因素,宜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通过营造与教学相适宜的氛围,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生动、完美的教学氛围。如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从来没有真正领略过安塞腰鼓的风采。于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将安塞腰鼓所处的真实环境、惊心动魂的场面、磅礴的力量等,伴随着《安塞腰鼓》的乐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抽象、模糊的“安塞腰鼓”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黄土高原的凝重、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进而领会《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颂歌,也是民族魂的诗性礼赞,从而使学生有收获之乐,而无劳顿之苦。

但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文本的朗读、课文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学生内化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得益于多媒体图、文、音、像并茂的同时,应注意适可而止。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件的生动形象,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忽略了所要反映的知识内容,从而淡化了文本的朗读,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而不要分散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二、宜超越时空,生动、形象地扩大信息量,以拓展学生视野,忌只是一块纯粹的黑板复制品

多媒体在很大程度可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现文章的意境美、形象美,让学生“披文入情”,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了解甚少,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如果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我国民族戏曲的精华京剧、昆曲、越剧等的有关片断,根据教学目标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听、说、读、写”,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看看现在公开课、比武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里面只是一些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只是简单重复所写的、所讲的内容,要不就是多了点音乐、图片、小动画之类的,充其量不过就是一块不用粉笔写、不用黑板擦的黑板而已。我想既然能用黑板为什么要用多媒体呢?既花时间、精力,又起不了多大的真正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制作我们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入相应的资料,设计相应的场景,使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某一方面的难点,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宜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忌淡化学生对文字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现在有些课件,重课件的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到每个子页都做得“精彩纷呈”,大量地使用与教学并无多大关系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精彩的图片、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摸几下,连起码的朗读、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环节都没有,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与媒体显示的关系,合理地设计课文朗读与阅读理解、文字训练等环节,并辅以适宜的媒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品味,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制作的课件《伟大的悲剧》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背景音乐和背景图片中,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文段,并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全班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人物性格风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媒体技术、语文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相融合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四、宜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来设计、制作课件,忌信手拈来,生搬硬套

现在网上、商店有许多现存的课件可供教师使用,可是有些教师将这些课件拿起来就到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课件的制作总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是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来设计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晶。这个课件只适合制作者使用,而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随意地、完全地照搬使用,因为这个课件不一定适合你教的学生,也不一定是你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分析好教材因素、学生因素,确立好要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当然对于别人的课件可以借鉴,好的加以运用,不需要的删去,加入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好课件了。因此设计、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材情况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这样的课件才真正有利于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3

一、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

1.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电教媒体介入英语课堂教学,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积极参与者。优美的音乐或生动清晰的图片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过程中事先准备好合适的图片或录音带等,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课,积极动脑思考。例如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它的宏伟和豪华,同时老师在一旁进行英文讲解。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能找到相匹配的图片、音乐或影片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所以我也常用唱英文歌曲这一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我在课前经常播放一些原版的英文儿歌,英文儿歌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听觉享受,又感受到了英语的实用价值。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唱得乐此不疲,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单词和句型。

2.活化教材,语言呈现情景化。

运用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迅速创设新奇的情景,能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现代英语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实践性,这是由语言是交流工具之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时,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会产生一种运用英语的激情,学生将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展示平台。

我在自制课件时,利用音像结合的直观性,尽可能把这些语言材料放入各种情景中去,将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兴趣,在语境中感知所学语言。以“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8 “What Kind of Noodles Would You Like?”这一单元为例,我在授课中首先用PPT课件呈现食物图片,然后用多媒体显示多个面馆,出售特色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种类和大小的商品,用多媒体显示该商店情景,营造商业氛围,学生、教师充当买卖双方,进行口语交际。学生急欲表现,兴致极高,效果极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操练过程游戏化。

运用电教媒体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而游戏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3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的动物词汇教学之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动物词汇的记忆力游戏,游戏的操作是这样的:我在一张PPT幻灯片中叠放了十几张动物图片;然后用自定义动画将这些图片设置成快速显现的效果,学生必须记下他们所见到的动物并且说出它们的英文名称,结果学生积极性很高,通过集体合作,答案得以揭晓,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再如,在“Go for It!”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第一课时授课过程中,针对本单元需要掌握询问他人职业这一语言目标,我设置了通过模仿屏幕中出现的人物动作的游戏来巩固知识。游戏灵感来自央视节目幸运52,游戏必须两人一组完成,其中一人面向屏幕,另一人则背对屏幕。老师通过点击鼠标操作程序控制游戏进程,首先在屏幕上出现9个数字,让参加的学生选择任意一个号码后由面向屏幕的同学表演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另一个学生则通过提问题的方式猜出他所表演的职业。通过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听说和英语交流能力。这部分充分利用了PPT中幻灯片的可链接性,使得这个游戏进行得灵活生动,为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而用传统的黑板是永远无法达到此种教学效果的。学生在游戏中记忆单词句型,乐趣无穷。

4.学习反馈竞赛化。

借助电教媒体,设计一些比赛性语言活动,可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需要,使教学检测竞赛化。我经常在课件中设计练习巩固这一板块,利用下拉菜单可随意调出与当堂教学目标有关的几组练习。学生可分组自选一组检测题进行训练、检测,看哪组答题正确率最高。得分最高的一组可获奖励,中学生好胜心极强,每逢此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兴致勃勃为本组名誉而战,课堂教学也自然进入了高潮。课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快捷的优势,设计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既可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开展英语兴趣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如果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语言交际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

2.课件制作应符合教师的授课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既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把原本简明易懂的内容搞得花里胡哨,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意。

3.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4

[关键词]: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心理语言学;心理特征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英语教育。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历经几个世纪,到现在已经是现代化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到了大学后踌躇满志,但最后毕业没有几个能学好英语。尤其现在是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育,使很多大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茫然,心理波动情绪很大。下面我们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根据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一下大学生在上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课时心里的变化特征。

一.英语网络自主学习

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是我国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课堂上主要讲授变成课堂上辅助讲解。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是以新兴的建构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发达的网络和先进的电脑技术为首要前提,以完善成熟的英语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基石,以学生对电脑里的影像,动画,图片和丰富材料的兴趣为教学条件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起到幕后“导演”的角色。

二. 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要素

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理论构思都是好的,教学条件及辅助教学条件也都达到了完善,比如它有先进的建构理论为指导基础,有高速发达的网络和比配先进的电脑等教学条件,有多个像新视野这样市场开发出来的教学平台可供教学选择。但毕竟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其内在规律,都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也不例外。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是人(学生,教师),网络电脑和教学平台。影响它的主要是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评价和教育方法。英语网络教学中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学习成绩是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由于网络自主学习是新鲜事物,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会有很大的影响。学习心理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好坏。

三.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它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它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④从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用途越来越广。众所周知心理语言学有些成功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尤其是单词,短语,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④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大学英语在课堂上教学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四.大学生心理特征现象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是很复杂的现象。他们年轻,性格冲动,认识事物凭直觉,敏感性强。思维活跃但缺乏稳定性。这就造成他们刚开始在网上学大学英语时充满了好奇心,兴趣十足,经过一学期或一年的学习也就渐渐的失去了兴趣,甚至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有的学生干脆在上网络课时干起别的事来,比如网上聊天,看电影,玩网络游戏。出现上面的现象也并不是完全由缺乏稳定性造成的,学生高中的英语基础也很重要。一些考上来的大一新生自知自己高中英语不好,上大学后自己曾经下过狠心一定要在大学努力学习把英语学好,他们在课堂上也都有所表现,比如经常地问老师自己底子薄上了大学后怎样才能学好大学英语;虽然自己英语单词记得不多,但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不会的问下老师然后再复述一遍。这些都是好的积极地一面,但是他们的英语基础的确太差,最后连老师都感到只要差不多就行了。这又无疑给他们更深层的打击。以上的描述都是大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的确,英语难学,学好英语更不容易,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每堂课接触英语也并不是个个都学得顶呱呱。对于那些英语学得不好不想学的学生干脆就放弃了。有的时候有些新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最后造成学英语很盲目。英语能不能学呢,能不能学好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你学英语的目标是什么,将来干什么。一个大一新生应该订立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订立一个目标也就好办了。学英语也要订一个短期的目标。列宁曾经说过“要向大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目标开始。”

五.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纠正不良学习心理策略

老师经常在班级里表扬某个同学是给同学们树立个榜样,给同学们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去模仿学习。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也需要个榜样,但这个榜样不是人是心理语言学理论。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以科学的方法指引学生怎样克服不良学习心理。心理语言学有些成功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的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的教学,尤其是单词,短语,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心理语言学怎样能在英语网络课上发挥其科学的作用,具有纠正不良学习心理的功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1. 心理语言学中的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指引学生学好英语网络课的最佳策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④英语网络课上学生最大的盲区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学来的东西怎么用。学生上网络课都很兴奋激动。他们激动的不是我学到什么了,学到的英语怎么来用,而是今天我又能看英文电影了,又能在网络上做一些我想要做的事情了。而对于大学英语他们觉得内容太多无从下手。实际上他们就是元学习能力不强。在英语网络课上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网络给人以巨大的诱惑,它四通八达无所不能。谁进入都无法自拔。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干什么来了,我们应该怎样用网络来学习英语。这就体现了元的认知知识和元的控制。在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平台打开供同学们使用。让同学们利用教学平台学好每一单元的语言点,同时还上传一些课件,把重中之重的语言点都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课件里所用的动画,语音等技巧不次于网络上的。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学得更加容易,记得更加扎实,用的更加灵活。同时还希望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多查一些相关的单词例句和辅助材料,多看一些影音资料,在影音里找出今天所学的单词短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能力。这样既能开拓同学们的视野增加兴趣,让同学们对课堂上的语言点学得更加牢固,又能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能力。但同学们既不想按着老师的思路走,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学习,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他们觉得内容太多无从下手以致最终放弃。从此看出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

2. 心理语言学与克服心理焦虑

心理语言学能涉及的学科很广,它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也密不可分。心理语言学对英语单词短语,语法结构和阅读理解有效的教学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克服学生网络课上的焦虑等心理不良特征。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信息加工原理把人对知识的记忆看作是人脑中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④学生在上网络课时只要认真的学习课件的重点,利用网络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就能够学会运用所学语言点并长期的记住它。学生在上网络课时如果没有遵循内在规律,即使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也所学甚微,长期下去会产生焦虑,伤害自尊。①所以遵循心理语言学在教学上的指导原则是能够克服心理焦虑的。

3.英语网络课上教师对学生心里的影响

英语网络课上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着辅助的作用,但中国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尊重甚至是害怕老师的,从来没有把老师当成是亲密的朋友。所以老师在课堂上的举止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在英语网络课上,教师也同样要认知并遵循元学习能力培养的规律。平时教师在备课时多留意好的学习方法,好的有趣的语言知识。把这些充分的体现在课件当中。让同学们感兴趣学进去。作为教师自身素质要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应对课堂上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并就各种问题展开讲述,给学生一种感染力一种形象,增强课堂的凝聚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防线自然荡然无存。

六.综述

英语网络教学给大学生带来了教学上的变革,也带来了学好英语的大好时机。作为学生面对这样的新事物不要处于盲目的状态。首先心理上要做好积极地准备,面对困难不要焦虑不要悲观失望。英语网络教学虽然是新生事物,其内在规律仍然可循。它仍然符合心理语言学规律。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学生们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能学好英语用好英语,使英语成为自己将来真正的好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小菲 外语教学心理学问题探究―教师情感因素剖析【J】 海外英语,2012(3):67-71

[2]殷海霞 外语教学中心理语言学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2(4):315

[3]张冬楠 王朝培 心理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2(6):122-123

[4]保惠红 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2):74-77

作者简介:

刘金忠 祖籍安徽省濉溪县。副教授 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语言实验中心主任。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5

关键词:程序设计;能力;主机;cobol

1 引言

在it业,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够像ibm的大型主机那样拥有40年的历史,同时又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旧获得用户的青睐。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重要数据仍然存储于ibm大型主机之上,全世界大部分关键程序(诸如银行、航空等领域)仍然在ibm大型主机上运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ibm主机在金融等重要部门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而随着软件外包产业的兴起,有很多软件公司开始对外承接业务,而其中包含大量的主机软件开发需求,因此对ibm主机开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基于上述原因,ibm公司推出了“ibm主机大学合作项目”。该项目自1997年正式启动,ibm公司通过向全国多所高校免费提供ibm z系列服务器和相应资源,帮助高校进行主机系统课程建设、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

在主机系统课程中,有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cobol语言程序设计”。该课程讲授的是一门诞生将近50年的古老语言,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必须进行探讨的问题。

2 目前cobol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不当

学校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以语法教学为主,一般都采用课堂中讲授语法、学生堂下作业验证语法、上机练习检验语法的教学方式。该方式能够较好地讲清楚程序语言的语法,但却并不能意味着学生可以使用这些语句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得到有效提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2.2 教学内容陈旧

ibm主机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沉沦。由于其在上世纪90年代的衰退,导致国内近20年都没有较好的相关教学资料。目前的教辅资料都比较陈旧,不能反映近年来计算机行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学生感觉学习内容与现实脱节,离开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又不得不重新开始培训。

2.3 综合应用能力缺乏

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可以,编制一些简单程序游刃有余,但在做一些大型的综合程序设计时就无处下手了。学生只是掌握了语法规则,而灵活应用还很困难。

2.4 教考手段单一

目前的教学手段还主要是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下作业,辅以一定的上机实习,内容也多为验证书本内容,考核仍然以笔试为主。但是有开发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实际软件开发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查阅文档和资料,在程序编制过程中反复调试和修改才能设计出最优的软件,单靠记忆和背诵根本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所以仅仅笔试成绩优异的人并不一定能成为合格的程序员。

3 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3.1 主机cobol语言的特点

cobol是common business oriented language的缩写,字面意思就是“通用面向事务处理语言”。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cobol语言是用于事务处理的。当然,cobol不仅仅是商业数据处理的理想语言,还广泛用于数据管理领域,如它在财会管理、统计报表、计划编制、情报检索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

在过去的近50年里,cobol成了事务处理领域具有统治地位的程序设计语言。大量的语言,诸如pl1、algol68、pascal、modula、c、ada、c++都曾经被视为cobol的挑战者,但是没有一个成功替代它。

正因为cobol是一门古老的语言,就决定了其和目前流行的其他计算机语言有较大区别。无论是在语法还是编程方法上,都有其特殊之处。

3.2 结合主机特点,完善讲授方法

虽然传统程序设计语言的讲授经常会受到诟病,但目前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还只能是讲授。cobol语言中比较独特之处如固定格式、各种繁多的编辑型数据类型、复杂的perform语句以及独特的表(数组)处理方法等,必须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独特的三种不同文件的处理方式也不例外。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除了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演示一个程序的运行方式及结果,比单纯讲解程序本身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取得更好的课堂讲授效果。如果不进行演示,学生可能会被那些和其他程序设计语言迥然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处理方式弄糊涂,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3.3 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要面向实际应用,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而程序设计的重要环节上机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从旁协助,遇到问题要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在课外远程登陆到主机系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编程能力。

3.4 完善课程体系,推出新型课程

传统的程序设计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师生的互动,学生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实际的项目开发,缺乏对软件开发直观的认识。而引入一门新的实践型课程——“cobol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该课程在学生学完常规课程后开出,主要不是由老师讲授,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分成若干个开发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不超过4个人,各小组既有擅长编程的人员,又有能够上机调试和撰写文档的人员,每个小组任命一个小组长。在课堂上首先由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要开发的小型项目,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开发。

该开发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进行:学生经过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每个过程都应完成规范的文档。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对小组提交的方案进行点评,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在这过程中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比较新颖的案例要予以重点讲评。

该课程的开出可以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而分组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利用本课程受到ibm公司支持,我们经常请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传授实际工作经验,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利用ibm公司每年举办的主机软件设计大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竞赛中锻炼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

4 结束语

cobol是一门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语言,它必将伴随ibm主机的辉煌而继续辉煌。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推动我国软件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能与世界接轨、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6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局限性;克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34-0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工具,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国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扩宽英语学习渠道,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1的确,多媒体课件“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及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实现了把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和复杂问题简单化”,“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但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其功能的发挥是有多种向度的,它既可能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能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说,多媒体课件是一把隐含巨大负面影响因素的“双刃剑”,这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努力克服。

一、客观因素:意外技术故障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习得课程,如何在课件演示过程中处理好环环相扣、交错进行的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是对多媒体技术提出的严格要求。而多媒体技术是由多种复杂的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这些教学设备虽然经过精确的测试,但任何人也不能保障其中一种设备不会出现故障。例如,话筒出现忙音,银幕不能展放,投影仪不能正常投影等。英语课堂中出现这种技术问题是难免的,虽然不具备经常性,但一旦出现,多媒体课件的正常演示将不能实现。

对课堂掌控能力很强的英语教师来说,可以运用教学机智应对自如。他们可以撇开课件,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完成教学目标。但对经验欠缺的英语教师来说,调侃地说一句“Tere is someting wrong wit te multi-media(多媒体出故障啦) ”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突发事件打乱了他们的课前预设,离开了课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思维出现混乱和不连贯,言语上开始节外生枝,行为也变得生硬和不协调,这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多媒体课件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英语课堂有之则锦上添花,无之则按常规来上。无论如何,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二、主观因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负面影响

评价一节英语课是否有效,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我们可以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维度对英语课的实效性进行评价。多媒体课件虽然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对话情境、提供语言信息等情感和认知层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负面影响。

一注意力的分散和知识的“机灌”

英语课堂上,只有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保证教学的持续进行。尽管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声像效果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功不可没,但恰恰是这种音频或视频信息的不断刺激,使得部分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实现形式上,却忽略了通过多媒体课件传递的知识本身。而且,通过动画和声音来吸引学生,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我们发现,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反复使用,学生的新鲜感逐渐消失,兴奋阈限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如果没有更具吸引力的信息的强化和刺激,学生很难达到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这种对多媒体课件表现出的“审美疲劳”会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灌输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这种灌输仍在变相地进行。多媒体课件在短时间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虽然对语言的强化训练有所帮助,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高估了学生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和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以前,教师通过反复传授和让学生死记硬背,把知识强制性挤压进学生的头脑中;现在,教师则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指示和信息。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由“教师灌输”演变为“机器灌输”。灌输的本质没有变,只是披上了一件高科技的外衣。

真正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是知识内容本身,而非多媒体课件这种传递知识的外在形式。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之前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把握上,多媒体课件应更多地运用到“导入”部分,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而不应贯穿于整堂英语课的始终。而且,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针对相关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压力。

二师生互动的弱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目标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中实现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加强调从师生互动的这些具体表现形式中来达成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但是在多媒体课件参与的英语课堂中,我们会发现一种师生互动被弱化的现象:教师的“动”变成了不断点击鼠标这种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食指运动,学生的“动”变成了眼睛随着多媒体课件一页页演示的不停眨动;教师盯着屏幕看,学生盯着银幕看,双方目光的接触因为多媒体课件横插其中而减少。这种状况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的对话消失了,交流没有了,沟通不见了。多媒体课件本应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然而对它的过分迷信和不恰当使用却异化了它的这种中介作用,教师―教学手段课件―学生三位一体的有机联系分裂为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教学手段两种孤立师生双主体关系的变异联系。

教师在克服多媒体课件对情感目标实现的消极影响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对自身要有一个清醒的定位:我不是多媒体课件的“操作员”,而是运用这种教学手段营造语言学习环境、创设对话和交流情境的“总导演”。其次,教师应努力实现课堂教学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有机整合,不能因使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而割裂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的情感联系!最后,教师应在这样一种较上位的认识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对话、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也是外语课堂教学的存在方式,它不但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全面改善,促进学生的情感学习和社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是现代外语课堂教学发生、发展的核心要素。

三想象空间的侵占和创新意识的抑制

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目标包括了两方面:一是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即运用外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一般能力的发展,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又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

语言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外语学习,所听、所说、所读、所写和所译虽然都是一种符号系统,但这种符号系统中却渗透着丰富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性,而这些恰恰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潜在资源。问题在于对这种隐性课程资源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笔者认为,既然是隐性的教学内容,就应通过内隐的方式去学习。尽管学生针对某段语言文字凭借联想和想象所形成的画面可能与实际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但只有让学生的头脑不断地进行这种由语言文字到画面的转化训练,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才能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多媒体课件虽然以直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恰恰是这种直观的形式把一些需要用头脑去想象的东西物化、固化、外化。通过具体的图案和画面直接展示出来,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是有了,但由此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权利却被剥夺了。为什么看电视不如读书有意义?就在于直观的形式侵占了想象的空间。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语言教学也是相同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为英语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化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一定的外语环境中。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语言情境的过程中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被忽视。身为“总导演”的教师应让学生成为创设情境过程中的主角,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成为一种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才能使学生真实地领悟到语言的目的和用途,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的思维往往被多媒体课件提供的既定模式所束缚,难以跳出其现成的框架进行有意义的生发,这对创新意识的生成是一种抑制。对其模仿无可厚非,但不能像“傻瓜”相机一样,只是简单的照搬与复制。

多媒体课件应把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从英语学科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一特点出发,适当增加文本支持,即使呈现图片和音乐,也要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为原则。此外,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应该配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情境的创设,而不是完全替代。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使“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模仿句型操练的阶段,还要在句型操练、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归纳语言的生成规则,并能在新的情境中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规则,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活动”。

三、结语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我们谈多媒体课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并不是对其全盘否定这样做从根本上说是反科学、反教学的,而是以辩证的目光发现其中的缺陷与不足并对症下药地加以克服。例如,客观层面的局限可以通过改进技术加以解决,主观层面的局限则需要克服教师在利用课件时的不恰当做法,以使其更好地为英语课堂教学服务,更好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7

关键词:外语课堂教学;学伴用随;小学英语

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英语主要通过学校的正规课堂教育进行学习,即课堂教学。现今的外语课堂还是以PPP模式为主要主导,它的优点是操作简洁,对教学的重要步骤进行总结概括,但这个模式也有着显著的不足:①以教师为主导;②以考试为指导;③学生输入不足;④学习方法误导。从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角度出发,PPP模式对语言学习本质有四点误解:①学生按照教学的顺序习得外语;②语言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的系统;③语言知识能够自然转变成语言技能;④只通过课堂实践就能培养出语言交际能力。这些语言习得本质认识和教学的不足深深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由于应试教育和考试的主导,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使用不当,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面对小学生学习英语出现的问题,如时间长低效率,消极被动厌学,接触少交际弱,高分低能,“哑巴英语”“中式英语”等,众多学者和教师对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进行深入思考:如何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一、外语学习的新理念

《外语是怎样学会的》一书通过师生对话的模式,从学习外语存在问题出发,结合外语学习的理念:语言学习的变量交互关联,通达联动;总结出影响外语学习四大基本条件①真实语境,实现语言使用;②交际需要,驱动语言学习;③大量接触,掌握语言规律;④交流互动,提高语言能力;结合学习年龄,母语影响和学习潜力等因素。互动是学习语言四个基本条件中最重的,前面的三个条件都体现在互动中,互动过程中才真正地发挥语言的作用。而语言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拉平效应,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有助于不断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提高语言能力。外语学习的四个基本条件和其他的影响因素又是相关联,交互通达的。语言使用发生在语境中,交际需要驱动语言学习,大量接触使得熟能生巧,并催生语言规则,交流互动是语言使用的综合平台,使交际需要、语境、语言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催生出外语学习的基本原则:学伴用随。

二、从新理念透视当前外语教学

学伴用随原则符合语言变量交互关联,通达联动的理念,强调充分多变语境来源于交互联动,只有学得对与准,才能用得当与好。在此原则与理念指导下,从当前教学存在不足和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

1.以生为本,交流互动

我国小学英语课堂,老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课堂少,师生间缺乏互动,这些不足和问题与学伴用随原则相背离。“语言使用能力是在互动中发展起来的,离开互动学不会说话”,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学习语言都是如此,然而教师输入方法不恰当,效率低,效果差,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需定位明确,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如角色扮演,编造对话,做采访,仿写经历或故事等活动,激发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在正确和恰当的输入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互动,积极运用,及时操练运用,真正做到学对用好。

2.语境教学,学伴用随

目前小学课堂英语教学,以老师灌输为主,学生记录和复制为辅,缺乏语言学习的语境创设,语言学习机械刻板,既缺乏语言的大量输入,也缺少语言的使用。没有语境,就没有明确的意义,所以学生对所学一知半解,在提取运用过程中,运用不当,就会出现“中式英语”或“哑巴英语”。交互,语境,意义三者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语言使用语境的创设和进行多层次的结构运用的操练。在语境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加大学生的输入量,保证有意义的输入,使学生在语境中在表意中学会新的表达法。例如教师拓展创设情境来运用和操练语言形式,多角度,多形式的练习,促进交流互动。

3.文化认同,交互联动

我国的中小学生对外国的文化历史,,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了解甚少,甚至匮乏。这就加大了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的困难,以母语的思维来学习和使用,自然造成使用不地道,或是中式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让学生主动地从思想和情感等方面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融合,例如观看外语电影,外国文化节目,阅读外语小说等,多途径接触外语。

4.设计作业,学伴用随

重复率和接触量对学好一门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既巩固正确用法又归纳句型。课后作业的目的正是体现此条件。然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课后作业设计简单粗糙,缺乏语言的实践运用针对性,和交流互动的需要,如机械熟读课文,背抄单词数遍,背诵课文等。课后作业目的是巩固和补充课堂上学习不足,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条件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不同角度和方法加强练习,弥补课堂有限的情境的学习和有限时间的交流互动,增强语言学习的复现率和使用的接触量。所以,教师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课后作业,重点突出,注重所学语言知识的复现和使用,如与同学、朋友、网友、外国游客进行外语交流,利用网络交外国笔友,通邮件,或提供外国交友网站进行交流巩固练习语言等,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效力,真正的体现学伴用随的外语学习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育还存在着不足,但希望教师能在外语学习理念和“学伴用随”原则指导下,结合学习外语的影响因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今后英语教学中能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做出改进和改善,创造出有特色和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de Bot, K.Introduction: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J].ModernLanguage Journal,2008(92):166-178.

[2]董燕萍.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彭雪梅.从学伴用随――谈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语言输入的启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48-151.

[4]王初明.外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1-0203-02

0 引 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既可以编写系统软件,又可以编写应用软件;既能完成高级语言的功能,又能直接访问硬件,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在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大都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手段,学生每学习一种语句需要做一些与该语句相关的习题,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少动手实践。面对繁复的教学过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只能删繁就简,保证重点。虽然近几年已出现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课件内容大多是教材内容的复写版。课程学完后,学生除了学到一些呆板的语句外,收获甚微,其编程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

经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增加上机学时和增设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编程能力。

1 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授予学生更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IT行业,这一点尤为重要。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以下优点:

1)节约课堂的教学时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对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除了一些语法规则之外,大量的时间还是学习运用语法规则进行实际编写程序以及阅读程序。在传统教学中,对于一个稍微长点的程序,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书写程序语句,而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所有要讲解的内容课前已经预先制作完成,节省的时间,不但可以用来更深入地分析算法和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用于加入本课程的前沿知识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是利用多媒体的图形、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的特点,制作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将抽象的、难理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成形象的、动态的、容易理解的动画、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在讲解循环结构时,许多学生刚开始时不能理解计算机内部如何一步步执行循环语句的,对于这种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运行过程按照步骤做成动画,剖析程序在计算机内部运行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在讲解函数调用时,如果用粉笔讲解在函数调用种形式参数的空间分配和释放,以及实际参数和形式参数传送地址时,许多同学都不理解具体的过程,如果将此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制做成动态的数据传送,学生一看即明白。总之,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得学习会变得轻松、更有兴趣。

3)便于学生储存记忆,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自学。应用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或单纯的阅读书面教材效率更高,使用交互式多媒体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自学,掌握学习的进度,避免了学进度带来的缺点。学生悟性强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超前学习;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课外反复学习。同时,可以在课件里面添加了大量的复习题,以供学生参考。当然这些复习题都要做成交互式的,这样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测试。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效果较为显著。

总之,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到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这是时代的呼唤,也素质教育的要求。

2采用案例教学

传统的C语言教学模式是先讲解语法规则,然后讲解使用语法规则编写相关的程序。然而,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可能一节课都全神贯注于整个课堂教学,当枯燥无味的语法规则还没有讲解完,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消失,思维已经转移。但是,采用案例教学,先演示已经编写好的程序,再讲解编写此程序所需要的语法规则以及相关语句。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一节课上,演示使用C语言预先编写的程序,例如:扫雷程序、练习打字程序、虚拟的ATM机操作程序、画同心圆程序等等。程序的演示效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总之,案例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增加实践环节

1)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改革,采取了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上机实践时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增加上机考查力度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不分课程性质,一概以笔试考试成绩为准,从而使得学生轻视上机实践环节。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采用50%的笔试成绩和50%的上机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学生普遍重视上机实践课程,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设课程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加小、中型程序开发的实践经验,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增设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来自于平时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例如:学生证管理程序、学分管理程序、图书登记管理程序、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管理程序、通讯录管理应用程序等等,在教学的实践中,要编写上述程序,必须熟悉各自的业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是作者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总结和探索,在此,希望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同林,冯丹.C程序设计课程的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研究.计算机教育,2006,9.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9

认知心理学家krashen等人主张,人们掌握一种语言存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获得,我们对母语的掌握大部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它是一种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过程。第二种是学习,它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获得过程,经常需要以母语作为中介。获得的语言知识,一般为模糊的、无意识的、直觉的和不甚规范的,多用于日常人际交往;学习的语言知识,则为精确度很高的字词、语法知识,常作为学术性语言。浸入式教学即是第一种方式,学习者首先进行无意识的、直觉的语言获得,在运用中逐步过渡到精确度较高的、比较规范的语言知识。事实上是一种对母语获得过程的模拟,即沿着听-说-读-写的自然顺序,在日常生活或创设的情境中自然习得英语,其特征是直接在实践中学习,无需母语介入。这种教学模式优势明显。

(1)自然习得,效果更佳。许多研究证实,自然习得的效果最好,应用能力和持久力都最长。浸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然的语境,在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听、说自然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

(2)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规律。皮亚杰的建构论表明,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练习而建构起来的。汉语之所以被人掌握,是因为有语言环境,而英语不易被强化,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语境。

(3)避免汉语言干扰。浸入式英语避免汉语言系统对学习英语的干扰,实现英语学习与英语思维同步。

(4)快乐学习,减少压力。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不直接关注英语语言知识点,而是关注语言环境的创设,意味着学习的过程中压力更小,主动性更强。

(5)认知、情感和行为统一。现代课程论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统一,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传统的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训练,忽视实际生活和直接经验。这一点恰恰是浸入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二、浸入式英语教学的特征和策略

1.全英语授课

浸入式英语教学第一个特征是教师只能以英语面对学生。英语既是学习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工具。不论上课、布置作业、组织活动,还是课余,只要面对学生就只能讲英语,不能讲汉语。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只会讲英语,不会讲汉语。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英语表达能力,并善用表情解释、动作示范、实物图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避免直接传授,强调自然习得

浸入式英语学习要尽量避免“传授”的做法,功夫要放在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上面,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接受英语。要大胆摒弃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做语法练习等传统英语教学法,而是大量地创设语言环境,在实践中习得英语。

3.听说先导

获得母语是一个先听后说的过程,浸入式英语学习模仿这一过程,即听先导,说随后,其后才是读写。语言总是先获得听的能力。在大量听的基础上,才开始尝试用语言表达,从而获得英语交际的能力。教师要大量说,也要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听,不要求学生完全听懂所有的英语,每节渗入的语言量要远大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可达到上千个单词,几十种句型。随之,创造英语表达机会,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勤于交流,允许有限使用汉语,但尽量鼓励其养成说英语的习惯,允许出现“混合语”现象,从错误表达开始,向正确表达过渡。

4.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英语语言环境,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易于理解,易于产生兴趣的环境,要与实际生活尽可能贴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布置情景,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对话、表演、操作,在实践中达到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5.提高浸泡程度

浸入式教学就是学生“浸泡”在语言环境中。浸泡的时间越多,单位时间语言信息量越大,重复的刺激越频繁,则语言的获得就越多。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安排英语信息,不断变换表达方式,多重复,多变换,增加总信息量。不要低估学生的语言潜力,不必惧怕生词、生句,做到词语多换、句型多变。

6.融入学习

必要时,可用英语来上其它课程,将英语语言学习融入其它学科学习中。要使用学生不熟练的第二语言来学习文化课程,并且不能影响学科知识的学习,并非易事。实际操作中应谨慎。首先,要明确学习的中心是学科内容,而不是英语教学,首先要完成的是学科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获得英语,不可偏离中心,更不能本末倒置。教学中为防止学生听不明白,宜采取多种手段,如挂图、投影、幻灯、CAI、动画、电影、表情、肢体动作,等等。

三、采用浸入式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些问题

从前文可见,浸入式英语教学有许多优势,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英语口语问题

除北京、上海等较大城市以外,大多数中小城市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存在问题。他们是“哑巴英语”时代成长起来的英语教师,大多数都存在读写强、听说弱的缺点。而浸入式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听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许多学校采取聘请外教方式,但外教课时间过短,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2.学科整合问题

学科教师不懂英语,英语教师不能胜任其他学科,使得用英语传授其他知识沦为空谈。而单纯利用英语课节进行浸入式教学,则浸入时间量、浸泡程度难以保证。中学课程还是相当繁重的,如何使融入英语教学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相辅相成,这仍是一大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渡过浸入式英语教学中的难关

从技术角度,要克服浸入式教学中的难点,可以有许多办法。

1.利用投影仪大屏幕“请入外教”

北京、上海等较大城市双语课程开展较早,浸入式英语教学的推广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先进地区的课堂实录带入落后地区课堂,从而部分解决教师口语问题。

2.多学科教师合作录制浸入式英语课程

对于一些宜于进行浸入式教学的课程,在师资有限情况下,可采取多学科教师合作的办法,录制课程影像。

3.利用电脑软件提供互动的语言环境

如前文所述的RosettaStone软件,能提供生动有趣互动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操作、摆弄、对话中,自然习得英语能力。它不仅能提供正确的发音,且能根据波形矫正学生发音,可鼓励学生利用此软件自修。

4.利用互联网英语聊天室

新浪、腾讯、搜狐等网站上都设有专门的英语聊天室,供英语初学者交流学习,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英语语言环境,教师可带领学生利用这些聊天室。

5.利用QQ群聊功能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语言技巧

教学语言是一门启迪智慧的艺术,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那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精练,体现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就是准确地使用概念、术语。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在讲述操作方法,使用有关术语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单击”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点击”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如,“存储器”不能说是“储存器”。教学语言的精练,是指教学语言的表述要做到言简意赅,像敲钉子,声声入耳,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和不必要的重复性口头禅,不说不着边际的空话。教学语言要讲究内在的逻辑,颠三倒四、一盘散沙的教学语言是不足取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形象,富于趣味性。

幽默是灵感和知识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剂,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愉悦情怀,沟通感情,轻松愉快掌握知识。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信息技术教师语言要避免平淡,尽量多给学生“兴奋剂”,少制造“疲劳素”,化平淡为诙谐,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教学过程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教学语言要注意运用修辞,如比喻、儿歌等手法来增强艺术表现力。

1.恰当运用比喻。

《学论》说:“君子之教,喻也。”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原理等理论性知识,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乏味为乐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人要居有定所、物品要归类摆放,这样就能自然化解学生心中“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的疑问。

2.使用直观性语言。

直观性教学语言,即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信息技术教材中有许多概念与定义对于学生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如“操作系统”、“软件”、“回收站”等专有名词。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语言直观具体描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回收站”这一名词时,教师可结合具体动作来进行,将一张纸扔进废纸篓中,提问:“回收站的作用是什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接着提问:“现在老师又觉得这纸还有用处,怎么办?”引导学生执行“还原”命令。再比如将“撤销”命令说成是吃后悔药。

3.巧编口诀、歌谣、顺口溜。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教师如能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利用趣味的教学语言编口诀、歌谣、顺口溜,多用摹状词语,就能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

信息技术本身缺少一种幽默,如果我们不注意对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进行锤炼,就很容易将课上得平淡无味,就像在读软件的使用说明一样。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要为了趣味而趣味,要将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不能只追求表面的热热闹闹。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机智、灵活、诱导,注重启发性。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诱发和开启上,而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又是首要和关键的。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冰冷的生铁。”如果不设法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教学绝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张力美,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因及果、由表及里,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应选准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如:在教学《数据的处理与统计》第二课时,讲解数据的查找时,我出示一张世界大桥统计表(共有300条记录),提问:“你知道金门大桥的长度、建成时间和桥体结构吗?”学生查找后回答,我追问:“你是如何查找的?一行行看过去的吗?这样你的眼睛累不累呀?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让学生从大量数据记录中查找单个记录,感受眼睛搜索的难度,启发引导学生找到更快捷的方法――利用关键字查找。

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激励、唤醒、鼓舞,强化鼓励性。

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学习。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体现在它是否拨动学生的心弦,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鼓舞学生的精神。教师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激将法”在课堂上也可适当应用。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外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跃跃欲试,勇攀高峰。

教师激励的语言不在多,而在于激励的时机和火候要适当。什么时候激励,怎样激励,这是一个出色的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五、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无声语言要自然、适度、得体,发挥互补性。

在教学中有两种语言,一是有声语言;二是无声语言。无声语言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语言,是对有声语言的有机补充。恰当运用无声语言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一节课,教师始终站在讲台或电脑前,课堂就会显得单调而又沉闷;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就会使课堂变得轻松,既促进师生双边教学,又密切师生关系。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都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语言既要体现科学性、趣味性,又要注重启发性和鼓励性,同时实现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老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努力锤炼教学语言,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孙菊茹.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