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9:24:51

大自然

大自然范文篇1

一、读书养性

学生不会读书,多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但教师也难脱干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误区: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一味地将统一的阅读标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了文本和老师的奴隶,感受不到创造性阅读的愉悦。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喜欢将一篇篇美文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训练点,一道道冰冷的思考题,学生被教师牵着“脑子”不停地思考、回答问题,“欣赏”二字无从谈起,文学作品的美感无影无踪。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但不能教会学生真正的阅读,反而会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进而造成学生不爱读书的严重后果——因为他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美感和快感,阅读成了一种负担。而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就切断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使作文教学难有起色。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和感情的作文才称得上真正的作文。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的好文章,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然而现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把思想与形式的地位本末倒置。在指导应试作文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在叮嘱学生在作文中用上几个“优美”的词语,并断言这样能为作文多挣几分。其实,这只是用表面的所谓优美的言辞,来掩盖思想的苍白而已。现在应该把被颠倒的思想与形式的关系纠正过来。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并且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干预生活。只有这样,“文如其人”才不是一句空话,学生作文中的“贫血症”和“软骨病”才能得到根治,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才能呈现一片生机。

吕叔湘先生说过:阅读的本领学会了,自己写文章就不难了。叶圣陶先生甚至说,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些说法其实并不夸张。首先,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其次,阅读还可以沟通心灵,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积累,接受美的熏陶,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并进一步建构自己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其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最后,通过阅读经典美文,学生还可以从中学习、模仿名家立意、选材、构思、行文的妙法。这些,对中学作文教学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来鼓励、引导学生阅读。笔者认为:

要想学生爱读书。首先教师爱读书;要想学生会读书,首先教师会读书。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轴心作用和辐射作用,充分利用教科书的阅读资源。选入教科书的大多是适合学生口味,文质兼美的文章,虽然篇目有限,却是学生吸取和积累优秀文化的重要资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注重积累。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组织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领略到发现的兴奋、共鸣的愉快和有所收获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乐事、幸事。

二、自然为文

在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中,有两个理念必须在此提及,即主体教育观和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有两个基本内涵,第一: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第二: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在二十世纪,支配着课程内容的主要是科学主义。当这种科学主义被日益强化,科学世界也日益与生活世界割裂开来,人的主体价值便在科学世界中迷失。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有一个趋势,就是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统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整合。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教育又可以对生活进行干预和超越,让生活向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回归生活的主体教育观的提出,为整个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样也为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公务员之家

新课改的第二个理念是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主张以整体主义的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人是自然的人,是自然的产儿;其次,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呵护者。这种生态伦理观也是一种关爱伦理学,它教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地对话、和谐地交往。

在教育中,我们有义务教会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这也是作文教学完全能够胜任的使命。可以说,亲近自然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手段,更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当学生为一草一木而感怀的时候,当学生为一山一水而动情的时候,他们的作文便有了需要表达的思想,而他们的人格、他们的情趣同样会得到一次难能可贵的提升。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包括自然)相结合,这是语文教改的一个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才能深入生活;热爱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自然范文篇2

[关键词]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听觉;声音;艺术手法

刘先平是最早在中国提出“大自然文学”这一理念,进行实地考察创作的作家,并创作了《呦呦鹿鸣》、《追梦珊瑚》、《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爱在山野》等一系列的作品,在他的倡导之下,大自然文学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定的大自然文学作家规模,如胡东林的《原始森林手记》、《狐狸的微笑》和陈曙光的《环游塔里木》,更有君早、王蜀、刘亮程、程亚星等一批描写大自然的作家。进一步来说,大自然文学不等同于生态文学,所谓的大自然文学是以大自然为重要的描写对象,它主要特征有:土地伦理的形成;强调地域感;具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语言[1]。可是刘先平所创作的大自然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探索姿态、生态主义的现代观念、独特的精神内涵追求,还拥有跨文体的形式创新、神秘东方的文化风格和自然的审美空间。再者,关于当下大自然文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研究:第一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自然文学,从当下的生态问题来分析大自然文学中的生态观;第二是大自然文学创作方面,主要研究以刘先平为主的大自然文学创作;第三是大自然文学产业化,在当下数字化的时代,如何传播和推广大自然文学,产业化是推广大自然文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尽管对于中国的大自然文学研究颇多,但是中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与同时代作家、外国大自然文学作家及其创作的比较研究、大自然文学与传统文学、国外大自然文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比较少。与此同时,大自然文学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大自然的图景给人们来了一定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展现出了最为真实原生态的自然风光面貌,刘先平笔下的世界充满属于自然强大的生命力,更是打开了人们身体的感官来体验大自然奇妙的世界,尤其是关于听觉所叙述的自然世界,所谓的听觉叙事是将声音作为中间的媒介,从发现、倾听、还原文本中的声音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究声音与听觉之间微妙的联系。那么,在大自然文学创作之中,刘先平运用了听觉感官对于大自然的声音进行再次编码,建构出专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声音景观、创作的语言机制和蕴含的情感,读者就能够清晰地听声辩音,仔细地聆听属于大自然的声音,发掘声音的叙事效果和具备的文学意义。所以,从听觉角度来解读属于大自然文学的叙事艺术,建构属于大自然文学丰富的话语空间和形象空间,为大自然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诸多声音形成的景观更是开拓了听觉叙事的文学空间。

一、“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

柏拉图提出:“美只起于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康德则把美的艺术划分为语言的艺术、造型艺术和感觉的美的游戏的艺术,他又把第三种艺术划分为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觉的人造游戏,因而分为音乐和色彩艺术[2],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听觉是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重要感官,而声音和听觉是紧密相连的。一般来说,“听”是先发之于口,然后彼此之间才能接收与传递信息,所以,声音叙述在文学文本中,既是对现实声音所做出文本内容的反映,同时也是调节和控制文章叙事的节奏和实现一定叙事效果的重要手段。特别在大自然文学文本中,从发现叙述声音的来源到倾听与还原小说文本中的声音过程,声音也有自身的独特风景,并形成了一定声音景观,而“声景”一词是最初用于音乐领域,亦译为“音景”,不过近些年,声景也被用于自然文学之中,即人们从声景的角度来欣赏评述自然文学作品。进一步来说,这里的声音不仅是指文学文本中描述大自然世界所用的语言机制,也包括叙述者的声音、文本中的声音修辞手段等。在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作品里,声音景观形成与叙述手法有关,文本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所谓“实”是指以人物真实的对话和旁白为主的声音叙述,从而再现出大自然的声音景观,而所谓“虚”是指使用了一定叙述的艺术手法后对于声音所产生的叙述效果。所以,一方面是以真实的人物对白和记叙性的旁白声音交错为主,用真实的手法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声音景观,而第一人称的纪实性视角也为文本内容增添些许人性的温情。这类的声音则进一步可以分为纪实性、探索性、民俗性真实的声音景观。真实性的声音叙述几乎在刘先平笔下创作的大自然文学都出现过,如在《走进帕米尔高原———穿越柴达木盆地》之中,叙述了刘先平在考察雪豹的时候,在可可西里的脚下,看到了一群雄性的藏羚羊,他不仅真实地描写了雄性藏羚羊的身体特征和“飞奔”的姿态,还写了救助雌性藏羚羊的整个过程,并讲述了雄性和雌性藏羚羊的生育和迁徙的特性。同时,在这本书中的对话与旁白里面也详细地盐湖、白唇鹿、麝等动植物具有一定纪实性质的描写。而在《追梦珊瑚》的文本书写中,人物的大量对话占据了文本主要的内容,在作者与阿山、皇甫晖、李老师等人的对话中,他们发现海中生物如红珊瑚、章鱼、太阳鱼等,并潜入了海水中,在一次次不断坚持的探索与发现中,走进千姿百态的珊瑚世界中,虽然经历曲折和冒着一定的生命危险,但是依然找到了珍贵的黑珊瑚、古老的蝠鲼、红色的珊瑚虫等,发现了属于海洋世界生物们的声音。这样具有探索性的经历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间展开,一次又一次推动了我们在海底的追梦之旅,生动地展现了我国科学家为了保护珊瑚礁生态系统所做的努力。所以,在作者笔下具有真实记录的声音景观,不仅具有纪实性和探索性,真实的声音记录更直接地传递了地域的文化底蕴,也是民俗文化的部分载体,正如戴维.盖里奥克认为音响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重塑了个体对于地方性的认识和感受;乡愁或者对于一地的归属感也多来自于听觉感受[3],比如在刘先平走进盆地盐湖的时候,他对于“盐声”一系列的联想值得细细品味,在运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了盐的基本常识后,不仅联想到自己去考察金丝猴的时候,盐水给予作者继续攀爬山峰的力量,并穿插介绍了关于盐对于少数民族在他们的民俗民风重要性,又联想到安徽的定远有生产丰富的盐矿和我国的资源前景的担忧等内容。在作者叙述的旁白中,盐被认为是柴达木盆地的地方标志,当他在盐壳上行走时,就如同走在钢板上一般,清脆的响声使得作者屏声息气,形成的盐湖美景引起作者的回忆,想到故乡安徽异曲同工的景色———黄山的雾凇和冰花,所以“盐声”在文本中成为了作者叙述的信号音,由一个点触发到多个方面对盐本身所承载的记忆和意义的不断联想,就如蒋捷在《虞美人.听雨》诗中一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由“雨声”跨越了自我人生的不同时间与空间,并引起了自我不同的回忆与感受。另一方面,虽然将大自然真实的声音融入到了文本的世界之中,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手法。不但叙述一些神秘的传说故事,用来调节叙述的节奏和效果,而且这里的“虚幻的声音”既包括了文本中叙述作者亲身经历所出现声音的幻觉,也包括多种声音形成的因素,如噪音、音乐等,而这种“虚幻的声音”使得文本笼罩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留下令人想象的空白余地,让读者仔细揣摩由听觉触发的空间。首先,大自然文学文本之中多次叙述每个地方的传说故事,如在寻找梅华虎的途中,有关于梅花山的传说,在大漠中寻找黑颈鹤,当地牧民巴图说了关于仙鹤和接骨石的故事,为大自然渲染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同时深刻也暗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虚幻的声音”来自一是指大自然中动植物所产生突如其来的声音,这类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叙事的节奏感,如在寻找麝的途中,经过长时间的搜索后,突然几下异常的声音结果是濒危动物———麝,而在草丛中偶然间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竟然是异常凶猛的大蛇,所以大自然各异的声音,不论是虚幻的声音还是偶然的声音,都使得读者的内心既有惊喜与期待又有疑惑与恐惧的双重情感。二则是文本中除了对话和叙述的内容,还有直接可以发出的声音,特别是“拟声词”、音乐等,“拟声词”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以声感物,而且可以使人在听觉空间里流连的同时,将刻板物体附上音响,与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与文本形成并联,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而在《爱在山野》记录了麂的声音是“耶”,野蜂的声音是“嘤嘤”,野猪的声音是“哼唧”等,多样性的声音在没有任何约束的大自然世界中具有鉴赏性,因为声音是属于大自然更为高级意义的语言,自然本身就构成合目的性的愉悦审美对象,声音就成为了欣赏和了解大自然界的途径之一。而古代诗人辛弃疾同样也描写了属于大自然的声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鸣与蛙声既融入了明月、清风、稻花组成的画面之中,又吸引着人们去聆听大自然之中的声音,反复品读之间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让声音具有艺术化的呈现方式之一,那就是音乐的运用,而苏珊.朗格也提出“声音在全部过程中始终是音乐概念的载体,它保持着对于情感的准备”[5],音乐不同于拟声词,在穿越雄伟的昆仑山时候,随着山势陡峭,一步天险,作者耳边响起了韩红的《天路》,他认为只有她的歌声,才能表达出此时对仰望高山的崇敬之情。此外,还在观察黄山短尾猴时,每天负责投食的人员以唱山歌为信号,让猴子产生反应便以投食。音乐在这里变成了人与自然彼此呼应的方式,在大自然的面前,用音乐得以烘托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大自然的生物也回应着我们的声音,人与自然在音乐之中从而进行和谐的共鸣。总之,自然文学作家在作品中对“声景”的描述,旨在唤起那些我们曾经熟悉、但却渐离我们而去的自然之声的记忆[6],而由“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更是构建了刘先平笔下独特的大自然世界。

二、聆听与大自然文学的有机性

当代社会在创造丰富的物质社会之时,割裂了人与自然的之间联系,破坏人的自然本质,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所奴役,人也不再表现自然界的本质”[7],而大自然文学所蕴含的有机性也逐渐消失在当下的文本之中。进一步来说,可以从情节结构、语言机制、蕴含情感来解读大自然文学所蕴含的有机性,首先,亚里士多德曾定义情节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并提出了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情节需拥有适当的长度,长度的限制要有规律和有顺序的出现。对于大自然文学来说,在真实的声音世界描述下,其文本本身的情节结构紧凑,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以动物或者植物为主的情节叙述,章节之间衔接部分的情节结构紧凑。其次,情节叙述的有机整体性奠定了大自然文学文本叙述语言有机性,而语言在索绪尔看来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功能,不仅能够表明已经存在的事物,更能影响大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在这里大自然文学的语言又与自然的有机性紧密相连,自然赋予语言的穿透力以及从语言中折射出的自然意识[8]。不过虚拟的声音所塑造出的大自然文学世界吸引着我们主动去聆听,而聆听更增加了作家获得叙述语言有机性的启迪和捕捉到语言有机性的信息最为有效途径,人们也从聆听中体会到大自然文学本身具有以及所要传达出的蕴含情感。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聆听是可以解读大自然文学蕴含的有机性,可聆听先需洞察大自然独特声音的存在,除了要做到“因声而听”,也需要“因听而察”和“因听而思”,在聆听大自然的同时,“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听与“观察”的结合即称之为“聆察”,而从“聆察”出发的叙述则有“边听边想”的意味,[9]。不过“因听而思”相比较“因声而听”和“因听而察”而言,因声而听是大自然动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能,而因听而思是属于人类理性的行动,人们对于声音敏感程度不一,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响应着外来声音的冲击。首先,聆听创造出大自然文学的有机性,其一是“因声而听”跟作者自身的童年经历与情感归属有关,刘先平幼时生活在巢湖北岸的西边胡村里,有浩渺的滔天波浪、呦呦的白云、湖中的孤山等,酷爱探险的他,三次从水中逃生,之后在当学徒的生涯里,不时地想起在湖边的趣事,想念无拘无束的自由和涌现出童年时的欢声笑语,并在工作之后,在山野中跋涉,去江河湖海、戈壁荒漠中寻找幼时的梦,去找寻自然的爱抚,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对话,倾诉心中的欢喜与郁积,也倾听自然的声音。他深深地被自然所吸引,聆听大自然世界的声音,幼时的经历促使他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对大自然有深深的情感依赖,而大自然给他带来的美好回忆让他熬过了那些苦难的岁月,自然又赋予他顽强不屈的毅力,使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坚持自己对于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执着地追寻自己的理想,探险生活的经历进一步体验野生动植物世界所带来的魅力,更加坚定地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母亲,成为继续创作大自然文学的动力。其二是“因声而察”———需要一定对于声音觉察力,正如韦克勒认为“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从这个声音的系列再生出意义”[10],而刘先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世界中仔细聆听,找到了存在并被人们忽视的大自然有机语言,在对大自然的动物、植物或者发生的人与事的描写,都成为有机语言的载体,观察时又能敏锐捕捉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用具有大地气息的语言勾勒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母亲的怀中,在大自然之中聆听,在聆听中学会语言,能使语言透露出大自然的气息与脉搏。并且作者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在文本中描写自然时既用儿童的视角描述大自然的动植物和风景,稚气的语言里无不充满了童趣的诗意,如在《呦呦鹿鸣》小说中,蓝泉找不到小鹿“小月亮”焦虑的心情,作者却这样写到“小月亮,你快叫一声吧!哪怕是轻轻的一声,咱蓝泉也能听得清!小月亮妈妈,只要哼一哼,咱蓝泉心里也一块石头滚到底”。又在记叙自然的事物用了纯净和质朴,散发着大自然的味道,却没有现代大众所期待的精雕细琢式语言,而是运用了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大自然本真的面貌,如一些俗字俗语里透露出大自然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如在记录翻车鱼的姿态时,“撮”、“昂”、“溜”等这样一系列活泼的口语字间都洋溢着翻车鱼的憨态可掬。其三是“因听而思”———对人的异化思考,在一虚一实的大自然声音景观之下,无不透露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息息相关,刘先平也曾说“我在大自然中跋涉四十年,写了十几部作品,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11]”,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听到红嘴相思鸟的“三声一度”、毛骨悚然的狼嚎、雄麝的低鸣,还有尖厉、粗莽的风鸣声,哗哗奔腾的水声等,不同的声音都代表了每一个奇异未知的自然世界。可是每年人们都要猎杀几十万只的香獐从中获取利益,原始森林被砍伐,湖泊退化等破坏生态的现象,当这些美好的自然都在逐渐地逝去,人类高速的发展使得大自然变得面目全非、物种消亡,然而人类继续在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面对这样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人们逐渐走向异化的道路,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和精神世界的迷惘,导致了现代文明畸形变态的发展,而与大自然日渐的疏离使得人们陷入了外在物质的日渐缺乏与内在精神世界的溃败与颓废怪圈之中,此时的人们丧失了自由的同时,也在逐渐地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中虽然描写了大千自然世界的胜景,笔下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朝着我们而来,充满原始力量的声音吸引着我们的耳朵。但是现如今美妙的自然声音被噪音所替代,科技的发展甚至可以模拟出自然的声音与景色,大众沉溺于虚拟的世界,真实的边界已经被模糊,人们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被逐渐消磨,大自然原来的声音已不复存在,而大自然现在千疮百孔的面貌,让人深深思考造成悲剧的缘由。在这样深刻的思考之下,刘先平所写的大自然文学捕捉到大自然生命的活力,他仔细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用有机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声音,笔下的语言为大自然而歌,让我们的心声融入到大自然的声音之中,与之产生共鸣,体会到人与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深厚的情感。

三、“听”与“被听”双重视角下的意蕴

老子在《齐物论》里提及“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而大自然的声音被称作为“地籁”,从古至今人们去听自然,自然却一直处于“被听”的地位。在“听”与“被听”背后,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依然赋有一定的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在他的笔下,具有原生态风格的大自然无时无刻地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处于“被听”的位置,同时吸引我们主动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在“听”与“被听”视角转换之下,隐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对人的关怀在于情感的治疗作用,首先,不论是小说还是纪实性的大自然文学,文本内容既采用了儿童的视角,又采用了第一人称的纪实视角,在“听”与“被听”的关系之中又产生了双重的视角。而儿童的视角不同于成人的视角,大自然最为熟悉的声音用了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从抽象的空间产生新意,让我们带着新的视野与热情去回归到大自然的世界中,并吸引着我们主动去倾听着自然的语言。此时的声音变为一个个韵味的声音意象,而且听觉可以弥补了从视觉层面阐释的过程中信息的遗漏与缺失,而“形象、图像、空间和视觉性”是可以“通过语言话语比喻想象出来”[12],通过声音可以间接地展现生动的形象,成为视觉图像的中间过渡物,从而由声音联想到具体的视觉意象,这中间增加了视觉体验的韵味,调动了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延长了文本到视觉上的转换过程,身体的一部分感官被刺激出来,会导致另一种感觉的产生,增加了听觉的体验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意象的参与,将自我身体和精神与外界世界进行有效的沟通,人们深度地剖析了内心的自我意识,慢慢地接触那些来自我潜意识中未感知到的想法,并迎接从未体验过的感觉,重组过去那些内心深处熟悉意象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听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恢复人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力,还产生极具想象力的视觉之感,更有助于治疗人们心灵上的缺陷,唤起内心的情感。其次,在“听”与“被听”的关系之中,大自然文学更是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对话理念,充满人文情怀的关怀。刘先平笔下的大自然是赋有人性化的情感,具有拟人化的特性,通过声音联系了人与自然共通的情感体验,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似性,如雌麝月牙儿低低的鸣声似小夜曲,鸟儿们会开音乐会,动物们不仅会有悲伤与哀怨的情绪,也会表达出愉快与开心的情感。人们站在人与自然平等的位置上看待自然的世界,与之进行对话,正如刘先平自己所说———“我对自然的观察,就具有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含义———实际上是和大自然相处,融入自然,相互交流、对话”[13],人们既在与大自然的无声对话中扮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又在与大自然的喧闹对话中承担着参与人化自然的功能,如人们为大自然建构起新的听觉空间,保护大自然最为原生态的家园,在山区、海洋、高原等建立起保护区,用科学技术追寻大自然的声音秘密,记录模拟再现真实的大自然世界。同时,大自然也为人们保存着独特听觉的记忆,在建立一种自由、平等全新的“对话关系”基础之上,更为我们展现了属于大自然的声音景观,使得人们去欣赏、捕捉并体会到大自然的声音,这样才能使人们更好地融入到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归属之中。然而在刘先平笔下的话语无不充满了对于未来的担忧,在以大自然为主的儿童文学中,情节中不乏有关于现实的象征与隐喻,如在《呦呦鹿鸣中》寻找失踪的梅花鹿过程中,主人公们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之后,从打猎队的枪口下救出梅花鹿“大花角”,却不得不面对很多动物被乱捕滥杀的严重情况,而在《大熊猫传奇》一书中,也讲述了果彬、晓青兄妹在森林中救助深处险境的大熊猫母子故事。在这一系列的儿童文学中,动物们除了要面临自然对于它们的挑战,更大的挑战则是人类对它们的伤害,如猎人的捕杀和被人类日渐破坏的生态家园,不得不迁移到更危险的环境中。故事中无不隐喻着当下的大自然与人,借儿童的话语突显并说明了现实中人与自然日渐紧张的关系,稚气的儿童和贪婪的猎人相比而言,儿童象征着保护大自然的使者,猎人则象征现实世界人类自私的欲望,以及发生不断地对大自然索取的行为,那么在鲜明的对比中,值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反思。可在大自然文学之中,当人们意识到对大自然伤害后,建立起大自然保护区,刘先平认为这种行为是人类的忏悔,是生态道德的示范,是保护我们家园最后的屏障,他的笔下感恩自然所给予的力量,努力宣扬着生态道德,只有呼唤生态道德在人们的心间生根发芽,才能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就如有人评价道在刘先平大自然文学阅读之后,像听有些经典音乐一样,好处之一是让人暂时脱离现实。再回到现实以后,就有了改变现实、呼唤生态道德的欲望[14]。

总的来说,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刘先平笔下的大自然文学是具有听觉艺术色彩,不同于视觉上所呈现出具象的画面,人们不再局限于视觉感官上的冲击,沉溺于视觉感官所营造出的欲望之圈。首先,听觉具有“遗存”和“重现”的功能,在刘先平的笔下,他用了“虚实结合”的声音景观构建出大自然的独特听觉魅力,通过上下文中所发出的声音对自然界声音的重新建构,不仅可以保留属于大自然历史性的独特记忆,还在声音与听觉的再次进行组织后,重新展现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大自然文学全新面貌。其次,听觉使得人们融入并静心聆听自然的时候,创造出属于自然语言的有机性,并在“听”与“被听”的关系中,寻找人与自然的位置,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呼唤人类内心最为原始的记忆。再者,从发现、倾听、还原大自然的声音,并探讨大自然文学的听觉艺术这一过程中,声音与听觉的关系密不可分,给大自然文学的叙事构建起丰富的声音话语空间和听觉形象空间,为大自然文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更是开拓了听觉叙事的文学空间。同时,改变了视觉凝视之下的感官不平衡现象,让人们重新审视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并增加了视觉与听觉文化互融互通的可能性,为构建新的审美视角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3:5.

[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1.

[3]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J].文化遗产,2018(1):129.

[4]陈定家.从“视觉转向”到“听觉转向”———兼评重建视听平衡的《中国叙事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2017,(3):126.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11.

[6]程虹.自然之声与人类心声的共鸣———论自然文学中的声景[J].外国文学,2013,(4),31.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韦建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5.

[8]尤其林.自然的诗学———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93.

[9]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3,(2):220.

[10]ReneWellek,AustinWarren.Theoryofliterature[M].London:PeregrineBooks,1985.

[11]刘先平.爱在山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

[12]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

[13]安徽大学大自然文学研究所.大自然文学研究:首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0.

大自然范文篇3

关键词:地板行业大自然·第一空间社会营销娱乐营销体育营销

一、地板行业现状分析

1.“欧典”事件凸现诚信危机

200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露,每平米2008元,“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著名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严重欺诈消费者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不完全调查,在佛山100块打着德国、比利时等外国旗号的复合地板中,99块可能是“中国制造”。

如果说,“锁扣专利风波”与“加拿大反倾销风波”引起的后果只是中国地板进军海外市场的暂时失利,是外线战场的收缩与回退。那么欧典事件引发的后果,则是整个中国地板界内线市场的城门失火,在地板企业赖以生根、壮大的市场上引发了全面性的危机。地板界在形容过去十年的消费市场发展时,一直用的几个词是:高速发展、爆炸性发展、快速成长。但欧典事件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木地板销售出现了下滑的苗头,据年终统计,木地板全行业仅2006年就下滑6%。

2.从明星代言到品牌建设

我国的地板业仍处于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各路明星的助阵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名人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体,很多东西一粘上名人的边就可以一夜出名,这就是名人效应。地板企业选择的多是文艺、体育界中形象较为沉稳和积极向上的名人,这些名人的形象与家的理念更为贴近,比如大自然的陈道明、瑞嘉地板的濮存昕、美丽岛的张国立、莱茵阳光的田亮这些形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健康明亮。企业们期望通过这些代言人在公众中的人缘,将自家地板的品牌映入更多人的脑海。

虽然得到了诸多明星的摇旗呐喊,可是“明星+央视”的狂轰滥炸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加入地板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走出低价竞争的时代,对中国地板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3.地板市场初现“马太效应”

通过走访市场,虽然地板专卖店夺得仍让消费者目不暇接,可是相比以前,数量已有所减少。且现有的品牌专卖店面积有所扩张,装修档次进一步提升。在5.1黄金购物节之前,地板市场“马太效应”已经初现(“马太效应”就是大品牌越来越大,小品牌越来越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众多消费者逐渐出现少量大品牌一边倒的态势。

4.“整合重组”创建全新模式

2008年,中国地板行业洗牌必将加剧,挑战将更加全面、长期和深刻,可以预见有些小型地办企业将被淘汰,大型地办企业也不容乐观。同时,同质的产品和价格的劣势使一些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不堪言,他们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而企业间的合作和整合、取长补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与大型地板企业抗衡成为他们的首选。

大自然地板董事长佘学彬在与美国最大地板运营企业阿姆斯壮世界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时曾说过,企业高速发展,整合势在必行。通过对市场资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形成强强合作的联合体,必将实现双方驰骋或内和国际市场,降低双方运营成本,最终实现双赢。

二、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分析

1.公司简介

大自然地板是由广东省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原名为盈彬木业有限公司,最初是以1995年以经营开放式家具城和柚木实木地板的家具城起家。

公司现以生产生产、研发、销售大自然实木地板、强化地板、纯木地板、竹地板、实木复合地板、生态地板为主营业务。目前是亚洲地区木地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广东佛山和中山、江苏昆山、浙江湖州、黑龙江省牡丹江、云南昆明建立了六个大型生产基地。厂房面积达40万平方米,员工2150人,技术人员186人,管理人员205人,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120多人。拥有18条现代化生产线的制造体系,年产量可达2000万平方米。自2000年以来,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产品销量每年以30%的增长率持续强劲增长,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木地板骨干企业之一。

2.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分析

(1)社会营销。社会营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和泽尔曼丝共同提出的,科特勒认为,社会营销是通过设计、实施和控制某项运动来营销社会观念,并采用产品开发、定价、沟通、分销和市场研究的技术。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向很明确,概括起来就是“一业两树”方针,一业指的是绿色环保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树说的就是“树木”与“树人”,这是大自然公益活动的两个基本点。具体来说,在“十年树木”方面,大自然启动了历时十年的中国大自然绿色版图工程,而在“百年树人”方面,大自然也大力推出中国大自然绿色摇篮工程,致力培养世纪环保英才。

(2)娱乐营销。所谓“娱乐营销”,即以消费者的娱乐体验作为价值基础,借助于乐传媒及娱乐业的爆炸式兴起,采用戏剧化、互动的方式,将科学与人文,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融商业力和想象力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因为正好符合现代人“渴望欢乐、寻求刺激”的潜在需求,一经应用,便并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商家营销制胜的又一利器。大自然第一空间在继“中国绿色版图——我为黄河种棵树”、“中国绿色摇篮——大自然奖学金计划”、“2008为九州祈福”大型公益盛事后再出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内与CCTV《同一首歌》联手举办11场《同一首歌·走进大自然大型巡回演唱会》,并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当红歌星同台演出,为全球华人奉献中国地板业有史以来最大的音乐盛宴,让来自中国地板行业的更多笑声和欢乐飞向期望已久的2008北京。

(3)体育营销。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大众对体育热情的不断高涨,体育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和树立品牌的一种重要战略。事实上,凭借新颖的操作手法、绝佳的广告效益,体育营销已经成为营销家族中最具营销效果的一员,并深受企业的青睐。2008年2月25日,大自然木业与中国国家自行车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家具行业的唯一赞助商,鼎力支持国家自行车队征战2008北京奥运赛场。其实,作为国内领先木地板企业的大自然地板一直十分关注和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2007年大自然地板就成为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专用产品。此次大自然地板再度与奥运结缘,大力支持国家自行车队,全面体验体育营销。

三、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研究

1.不断完善产品品质,真正做到安全、环保

虽然广告和促销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但是只有良好的产品品质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历经沧桑的地板行业,一点质量的问题都会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保证产品的品质是所有地办企业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产品品质和品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但是品牌能走多远,取决于优良品质的持续性。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品质方面的些许差错,都会给一个企业品牌带来灭顶之灾。除此之外,品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研发人员和监管人员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对于地板企业而言,就需要建立品质提升激励机制、改进技术,并且加强、改善品质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机构和检验标准。2.打造最放心的终端形象,以一流的服务回馈消费者

大自然地板对经销商要求很高,一般县一级商门店面积不少于80m2,市一级门店不少于120m2,省一级门店不少于300m2,而且必须统一装修统一门面,以保证在任何一家大自然专卖店终端形象让消费者放心。而且还要求商有一定的运营资本和保证金,最重要的是要对大自然和第一空间品牌的深刻认识,成为大自然的战略伙伴而不仅仅是商的关系。

3.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

目前,中国地板企业产能打,单凭中国市场很难消化,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中国地板企业不出去,不代表外国地板企业不进来,因此只有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发掘国外市场才是中国地板企业的出路。

大自然目前产品远销至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印尼、巴西、非洲建立了三个原材料加工基地和20多个联营工厂。去年又与全球最大的木地板品牌运营商和制造商美国阿姆斯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在中国区的惟一合作伙伴。可以说,是迈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坚实一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地域性的差异。南北的差异,城市发展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差异、地区需求的差异,消费习惯的差异等,决定了地板企业的营销必然是一个本地化运作的行业。在此基础上,应该遵守本地相关政策,尊重本地客户喜好,努力研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推广不同的产品,以投其所好。比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消费者大多偏爱第一空间的强化木地板,因为强化木地板不但经济实惠,而且非常适合地热供暖的环境。由此可见,地板的营销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

4.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尤其是像大自然地板这样跨国的,集农业、高科技、营销等于一体的行业来说,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自然地板陆续招纳了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不断充实自己的血液,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把员工作为和公司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和朋友,定期展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互帮互学,帮带结对,老员工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无形中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发掘了员工的潜力,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大自然的人才实力奠定了一个更高的基点。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倡导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视人才为公司最大的投资与核心竞争力,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唯才是举,鼓励人才勇于开拓创新,并提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峰:欧典地板:忽悠消费者六年,谁知过?中国作家,2006.08

[2]何超政贾建忠:欧典地板遭遇诚信危机.商业现代化,2006.09

[3]李继先彭兴国:传播企业文化塑造知名品牌.企业研究.2007.08

[4]林产:地板市场初现“马太效应”.消费日报,2008.04

[5]08地板行业十大预测.消费日报,2008.01

[6]张森林:解读2008年中国地板行业七大发展趋势.中国建材报,2008.03

[7]果明:拿什么拯救你——实木地板.国际木业,2008.02

[8]刘艳丽:浅谈多品牌战略的成功运用.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9]Kotler&Keller,marketingmanagement,营销管理

[10]张劲松:浅谈多品牌营销战略——以宝洁公司为例.商场现代化,2008.01

[11]杜静何娣: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现状及建议.江苏商论,2008.03

[12]陈永森牟永红:从市场营销到社会营销.陕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06

[13]武冬莲:浅析娱乐营销.太原大学学报,2007.01

[14]梁澎:体验时代的“欢乐英雄”—新奇士牵手迪斯尼的娱乐营销之道[J].新华网

[15]桑玉欣蒙牛:娱乐创造营销奇迹.国际公关,2007.01

[16]贺福蒋丽芬:娱乐:品牌内涵的时尚诠释法——试论蒙牛酸酸乳的娱乐营销策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大自然范文篇4

为规范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以下简称中央救灾资金)分配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灾情的报告、评估和核定

自然灾害发生后,省级民政部门应按照《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民救发〔1997〕8号)规定,及时调查、了解、掌握全省灾情,在24小时内将汇总的初步灾情报民政部。

民政部初步判断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组织水利、农业、气象、海洋、统计、地震、卫生、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科研机构以及和专家召开“灾情会商会”,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灾区形势,确定特大自然灾害区域。

灾情稳定后,省级民政部门应进一步调查核实灾情,将分县的灾情数据通过全国灾情信息管理系统报民政部。民政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灾情评估小组”,采取抽样核定、典型核定和专项核定等办法核实灾情,并对灾区的灾害损失情况、灾区自救能力以及灾区需求做出全面评估,形成灾区损失情况和救灾需求评估报告。

二、中央救灾资金的使用原则和范围

中央救灾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遭受特大自然灾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在安排灾民基本生活经费发生困难时给予的专项补助,必须严格遵循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

中央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一是新灾救济资金,用于特大自然灾害灾民紧急抢救、转移安置,解决灾民无力克服的临时吃、穿、住、医等生活困难,以及因灾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和损坏房屋的修缮补助;二是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济资金,用于补助春荒(3月至5月、一季作物区为3月-7月)和冬令(12月至下年2月底)期间的灾民口粮以及衣被和治病救济;三是采购和管理中央救灾储备物资资金,用于民政部、财政部采购和管理中央救灾储备物资。

三、中央救灾资金的申请、办理和拨付

(一)申请

当地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地方政府通过自身努力确实难以解决时,中央可予以适当补助。中央救灾资金应由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同时省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向民政部、财政部提出书面申请。

新灾救济资金申请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数量、因灾倒塌房屋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数量、需治病救济人口数量、损坏房屋数量,地方各级政府已投入和计划安排的新灾救济资金数量。

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济资金申请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农作物受灾情况、因灾减产粮食数量、缺粮人口数量、缺粮数量、需口粮救济人口数量、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数量、需治病救济人口数量,地方各级政府计划安排的救济资金数量。

紧急情况下,省级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可申请救灾应急资金。申请报告的内容应包括灾害发生背景、灾区损失情况、紧急转移安置灾民数量以及申请救灾应急资金的理由和数量。

(二)办理

根据国务院指示或省级民政和财政部门救灾应急资金申请,民政部按照灾情会商结果,提出救灾应急资金方案商财政部,两部协商一致后进行办理。

收到受灾省的新灾救济资金和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济资金申请报告后,民政部根据灾情评估结果,按照中央救灾资金的补助标准,提出补助方案商财政部,两部协商一致后进行办理。新灾救济资金应扣除已下拨的救灾应急资金。

(三)拨付

在拨款方案确定后3个工作日内,由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文将中央救灾资金下达有关省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同时报国务院办公厅,抄送国家审计署、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和财政部驻该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春荒救济资金在2月中旬前下拨,冬令救济资金在11月中旬以前下拨。

四、中央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

接到财政部、民政部拨款文件后,由省级民政部门提出拨款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确定后,由财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联合下文拨付,同时将拨款文件报送民政部、财政部。救灾应急资金应在10日内下达到县级,县级应在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中;新灾救济资金和春荒、冬令灾民生活救济资金应在30日内下达到县级,县级要在1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中。

大自然范文篇5

实行分级负责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乡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农业、卫生、交通的党政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安全稳定办公室、警务室、畜牧站、卫生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社区)、各单位要成立自然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到高度重视,有人管事,全力救灾,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落实救灾办法

(一)干旱灾害

1、农业服务中心要配合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各村(社区)组织实施水库、堰塘、微水池防水及抽水,确保人畜饮水和农作物生长用水,首保人畜饮水。

3、乡政府组织向重灾区送水。

4、卫生、畜牧等单位对灾区开展防疫、防病工作。

5、农业、林业等单位指导灾区农作物、林木防病治虫。

6、动员农民群众改种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

(二)风雹灾害

1、农业服务中心要配合气象部门组织开展人工消雹作业。

2、乡政府组织及时恢复损毁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3、各级干部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生产自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各种补救措施。

(三)防涝、地质灾害及雪灾

1、开展抢险救灾。组织派出所、卫生院、供电所、电信局、粮站等单位参加,发动广大群众进行紧急抢险救灾工作。

2、转移安置灾民。发生突发性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乡、村、社立即组织救灾队伍对灾民进行紧急转移安置,农村由各村民委员会负责落实地点,街道由街道居委会落实地点。安置方式可采取投靠亲友、借住公房、搭建临时帐篷等。转移安置由政府发出通知或进行动员,并安排运输力量,按指定的路线有序转移,保证转移安置地和灾区的社会稳定、治安有序。同时,保障转移安置后灾民的生活,做好饮水、食品、衣物、药品等的调集和发放,确保灾民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有水喝、有医疗。

3、及时救治。卫生、畜牧等单位组织人员对损伤的人员和畜禽实施紧急救治,并对灾区严格消毒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加强监控。对地质灾害发生区,病险水库(堰塘)设置警示标志,并严密监测,重点排查,防止不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5、恢复基础设施。农业服务中心、乡交通办、电力等单位对毁坏的设施、道路和线路进行抢修,及时恢复。

6、抓好生产自救。全面落实帮扶措施,组织农民采取生产补救措施。

(四)森林火灾

1、组织派出所、林业站、卫生院等救灾队伍和义务消防队快速、有效地开展处置灭火抢险救灾。在作战中,采取先控制、后消除的原则。

2、组织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3、农业服务中心配合气象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实施人工增雨防火工作。

4、以所在地单位为主,派出所为辅,切实保护火灾现场。

5、派出所迅速查明起火原因,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五)畜禽疫病灾害

1、在疫情可能波及的范围内,开展疑似病例的排查,追溯传染源,确定疫区范围,并开展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的排查。

2、组织民警、民兵对疫区进行封锁,对人畜实行隔离,禁止运出疫区和进入疫区。

3、发生的非高致疫力疫情,对疫区、受威胁区的人畜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发生高致疫力疫情,对防疫畜禽及同群动物要进行强制捕杀。

4、由卫生、畜牧等部门负责对疫区进行严密消毒,对病死的尸体挖坑消毒后深埋。

(六)病虫灾害

1、摸清灾情。在发生区域内,认真开展调查,认定发生的病虫害种类,确定灾害范围。

2、隔离病虫灾区域。为防止病虫蔓延,采取人工办法迅速对灾区进行隔离。

3、果断处置。发生传播性强、危害严重的病虫害对损坏的农作物要挖掉深埋,对泥土消毒处理;对损坏的林木迅速砍伐,并对地表进行消毒处理。

4、实施防治。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相结合,并科学合理用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保持自然天敌和生态环境,要突出重点病虫、重点作物和重点区域开展防治工作,对重大病虫害,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统防统治,治理病虫灾害,减少农药污染。

(七)低温灾害

1、指导城乡居民对人畜采取保温、增温措施。

2、采取使用抗寒剂、硼肥和补盖地膜等办法,切实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

3、发动农民补种栽种。

大自然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方法

1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在历史长河中,城市见证着人类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城市景观①和形象随着城市的诞生应运而生。每个时期的城市景观和形象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文化思想的影响,这就出现了景观思想与景观设计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有“我是大自然的主人”的这一想法。大自然真正的主人是其自己,而人类在依靠大自然而存在与发展,正如昼夜交替而产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交替时人们添衣缩衣都是臣服于大自然的有力证据。

2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和原则

为了使景观设计更为准确与科学,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根据城市景观设计的为人类服务的本质特点,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促进当下与未来的共同发展,要求设计师遵循以下原则。2.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而产生和发展的。做服务于人类的景观,做贴近人类生活的景观,在规划上满足人类的需求。2.2发展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着的,必须坚持正确的道路,发展社会与景观规划设计,如果走到错误的道路上,则会产生社会与景观规划设计的倒退。2.3整体性原则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在规划景观时应该与城市整体规划一起布局。城市的整体规划与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是不可分割的②。2.4经济性原则经济性是人们在规划景观时总要考虑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预算”这一职业的兴起与发展。

3大自然与城市景观设计相融合

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问题上人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将景观设计与当代社会相融合。城市景观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追求功能的使用与艺术的美感,更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与城市的关系,现在的社会上已经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景观规划设计,但还是有一少部分人认识到做景观设计时,应该将其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筑规划相结合。城市是人类与大自然共同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象征,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来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早期的城市就被定义为经济交换中心。城市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阶段中,产生了大量的物质、信息与能量,早期社会中人们渴望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渴望促使人类在发展中需要进行经济交易,增强了人类对城市的向往性。

4结语

在做城市景观设计时,考虑宏观的规划,就需要认识到在新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中,景观设计必须结合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正确利用大自然;并且通过推动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及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著.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其钧.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

大自然范文篇7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没有“围场”的课堂

让我们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片段。

师: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语,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宅。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做绿色——(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他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红色代表着喜气洋洋,象征着红红火火。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生:我觉得大自然是彩色的,人们不是常说“绿树红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橙黄橘绿”吗?你们想,如果只是一种颜色那多单调啊!

师:大家说得可真好。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一个大自然,怎么各人的体会就不一样呢?

生:肯定不是红绿色盲呗。(笑声)

生:是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吧。

生:我想,是每个人对大自然体会的角度不同。

师:精辟!你的发言让我想起了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就是现实的自然和心中的自然的关系?(生点头)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来体会他心中绿色的大自然吧。

以上流程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描述、初读、感受、交流、读诵”。周老师却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我们已经不能从“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方法是否先进”的技术层面审视。周教师没有把知识技能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而是合理承认其不确定性,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由此,我想到了“牧羊人”。如果牧羊人圈定一块草地放羊,羊是不会膘肥体壮的。所以牧羊地是没有围场的——翠色欲滴、鲜花点缀、蓝天白云映衬,好一块活力盎然的生态之地。周教师的课堂就是这没有围场的广袤的生态之地——教师挈领一句:“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不同的认识:“大自然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观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绿色象征生命,象征活力”,所以大自然是绿色的;整理加工自己的语文积累:“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或索性走入自己内心“认为大自然是彩色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的绿色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原来知识的意义被重新建构:“同一个大自然,各人的体会却可以不一样”,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对话的平台已经建起,对话的语流必将畅通无阻。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将使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可惜,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大多仍然陷在“围场”内的探索上——教程怎样设计,课件怎样制作,多媒体怎样应用,学生怎样调动……语文课已经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似乎现代化的教学就是按动鼠标和敲击键盘,似乎教师的作用只剩下了组织和引导——这实在是一种偏颇。不是吗,技术的先进并不代表理念的先进。从很大程度上讲,就人文教育而言,推动其前进的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不是那些精于弄巧、疏于深思的“工匠”,而是底蕴厚实的教师。

家常味的课堂

让我们再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另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靠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又一句聊天式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

大自然范文篇8

一、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

(一)起步时间较晚,发展势头良好

我国对于应急工作的行政问责尽管上个世纪也出现过,但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府高度重视的还是始于2003年“非典”。之后,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有关突发事件的行政问责条例。相对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行政问责而言,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与汶川地震的发生,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制才真正走入公众视野。但是,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进展较快,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地方政府已具备一定的问责意识,各市、县都制定了基本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责任制度。如祁阳县在防汛工作方面拟定的责任书,其中规定由县人民政府对各镇的防汛抗灾工作进行督查和考核,对执行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视情节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将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此外,各乡镇以县下发的责任书为依据,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乡镇一级的责任制度。如祁阳县八宝镇制定了《八宝镇防汛抗旱责任书》、《八宝镇防御地质灾害责任制》等制度,实行单项100分责任制考核,采取平时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造成严重灾害的相关责任人将进行责任追究。

(二)问责人数上升,问责力度增强

从实践情况来看,2008年以前,因重大自然灾害而被问责的政府官员较少。2003年到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总计73起问责事件中,绝大部分是关于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的问责,而仅有1起是针对自然灾害的问责。[1]14然而,在2008年之后,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掀起一轮风暴,问责力度之强,前所未见。譬如,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有32名干部被问责,其中19人被免职。[2]119贵州省在2008年抗击冰雪灾害过程中,共处分干部49名,其中,12名干部受到撤职、免职处分,6名干部受到行政记大过、记过处分,2名党员干部受到党内警告处分,14名干部受到通报批评处分,另外15名干部受到停职调查、作出深刻检查、责令限期改正等不同程度的处分。[3]2009年,湖南省郴州市1名副局长因抗灾中履职不力被停职,1名乡党委书记和1名乡党委副书记因防汛失职遭到免职。[4]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水务局党组书记等4名官员因对武汉市防汛排渍不力而被问责,其中水务局副局长被免职。[5]由此可见,近年来,自然灾害事件中被问责的官员明显增加,问责的力度也逐步加强。

(三)问责及时、集中,问责效果明显

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呈现出问责较及时、集中,问责效果较明显的特点。比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原民政局副局长、蒲江镇原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等7人反应迟缓,不积极履行职责,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被就地免职。[6]自震灾发生的第六天,也就是5月18日到6月19日的一个月时间里,集中对一批官员在震灾中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和问责,内容涉及对灾情的上报不实、救灾不力、擅用捐款及不作为等方面。[2]119而且,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逐渐从对相关责任人的口头批评、通报批评、书面检讨等形式上的处分转变为免职、撤职等较为严重的实质性责罚,问责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绵阳市对组织抗灾不力的北川县片口乡党委书记、涪城区御营村一社区支部副书记、安县塔水镇龙安社区支部书记等6名党员干部进行了撤职处理,四川省委组织部及时处置了“不作为”干部28人,其中免职15人。[6]

二、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问责主体单一,多为上问下责

问责可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但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主要是同体问责,基本是由上级政府或者同级政府发动的问责,其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上级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问责,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演变为典型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现象,往往是市长问县长的责、县长问镇长的责、镇长问村长的责。譬如,2008年的贵州冰灾事件中,问责的发起者全部为上级政府或同级政府。如黔东南州循环经济工业区1名管委会副主任(副县级)擅自离岗18天,被黔东南州委撤销现职,降为副科级;黔南州对1名工作时间在公共场所公开的派出所副所长(正股级)实施了撤职处分。[3]不可否认,等级问责的主体明确,在效力上也具有相当优势,但单一的问责主体容易造成责任体系中根本环节的缺失,从而产生上级的责任由谁来问等问题。由此可见,问责主体单一,异体问责薄弱,已经制约着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进一步发展。

(二)问责范围较窄,偏重灾后问责

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实践有两种倾向:一是问责范围相对较窄,“有过”问责占绝大部分,“无为”问责较少。譬如,贵州省应对冰灾中的问责即是“有过”问责,黔南州给予1名参加抗凝救灾紧急安全保卫任务时不在岗的副科级干部行政记过处分;1名在抗凝救灾期间酒后滋事,破坏他人财产的一般干部行政记大过处分;2名在公共场所公开的民警行政记过处分。[3]期间就没有“无为”问责的案例,问责范围过窄,导致一些“无为者”该受到问责的却逃之夭夭,从而产生一种错误认识———不求“有为”但求“无过”。二是重灾后问责,轻灾前、灾中问责。行政问责程序从时间维度上看,可分为“事前问责”、“即时问责”和“事后问责”三种形式。[7]142然而,当前各级政府的问责基本上都属于灾后问责,即问责在救灾过程中出现失职或者是渎职的人员,这种问责形式注重灾后的救助责任,却没有意识到灾前的预防责任和灾中的处置责任。比如,气象部门应对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负有责任,应急部门应对相关应急设备、措施负有责任。大量的实践表明,灾前的良好预防与准备,灾中的积极反应与处置,可以在极大程度上降低灾害的损失。

(三)问责权责不一,责罚尺度失当

法约尔曾指出:“责任是权力的孪生物,是权力的当然结果和必要补充,凡权力行使的地方就有责任”。[8]24问责措施的尺度应与责任程度相对称,过于严苛可能造成行政系统内部责任分担的畸形与不公,失之于松则会导致问责流于形式。[9]46从各级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实践来看,“权责一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取而代之的是问责随意、失范。一是不问不责。在问责应对自然灾害中的失职人员时,多数地方政府偏袒护短。如某市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在抗洪时,一些政府官员坐在空调房里指挥,甚至是睡觉、打麻将,却没有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因此而被处分。二是问而不责。许多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往往是走过场,仅仅停留在口头批评上,没有责任人因此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或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三是轻问轻责。问责仅仅流于形式,尤其是在上级领导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常常是轻描淡写。如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因指挥失误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按理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但最终的处理结果却只是口头批评或者前台风风火火问责,后台悄无声息复出。由此可见,责罚尺度失当已严重影响到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健康发展。

(四)问责法律较少,多为政策规定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必须有法可依。问责制的实施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与现行的行政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不兼容的地方还很多,实施问责制的良好制度环境还没有形成。[10]31目前,问责官员主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但并不是专门针对行政问责的。其他的问责依据包括《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诚然,依据相关规定,已处理了一批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失职、渎职的有关人员,但有关问责程序如何启动,相关责任如何认定并予以追究等问题的解决,还需专门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规定。而现今相关法规、文件中有关自然灾害问责的零星规定大都只是地方政府在某一突发事件发生后仓促出台,很少经过深思熟虑,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欠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问责立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问责实践的需要,致使问责制的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问责的结果也难以服众。[11]23

三、完善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对策思考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有效减缓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须采取针对性与适用性强的措施,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制。

(一)强化异体问责,拓宽问责途径

2010年3月的两会上,加快推行“异体问责”的呼声高涨。这是因为异体问责是一种更为有效、更具公信力的问责方式,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应充分发挥其他问责主体的监督、问责作用。

1、强化人大问责一是明确并落实人大作为问责主体的权力。应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细化各级人大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中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质询、罢免、调查等问责措施,真正发挥人大的监督、问责作用。二是应增加专业水平较强的人大代表数量。人大代表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大所起作用的大小,增加素质和专业水平较强的人大代表,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构建可操作性强的监督制度,人大对各级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问责必须具体化并且确保在实际操作中切实可行。

2、确保司法问责要确保司法问责有效,一要改进司法领导机制,实施上级司法机关党组织直辖下级党组织的领导体制,解决多头领导的矛盾。[12]50二是建立健全与司法机构相关的各机构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如对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的调查,应该由检察、监察、纪检等机构同时参与。三是着手改革司法机关的经费划拨方式与人员任免方式。各地司法机关的经费应该由当地政府及上级政府财政共同拨付,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经费浮动制度,同时,应该由司法机关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适合本司法机构的人员选拔、任用与辞退制度。

3、加强媒体问责一要充分保证新闻自由。各级政府应保障新闻媒体可以自由的对其重大决策过程、决策效果等进行及时报道,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比如,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的决策失误及灾害的实际损失等事实应允许媒体及时、如实的曝光。二是合理确保新闻媒体的知情权。政府应将所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信息充分共享,保障新闻媒体的知情权,使媒体的监督渠道畅通,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公众便可以很快的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了解到真实情况,进而对政府的应急行为构成舆论压力。三是适时制定或完善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应从法律层面规范媒体问责的程序、范围等,保障新闻媒体自由、公正的报道。

4、引导派问责积极引导派参与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一要坚持贯彻“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方针。各级政府应听取派的意见,特别是派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派的智力、专业优势,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12]50二要通过制定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规范各派的问责权限,以保证派监督问责的规范性、有效性。三要在派内部设立专门的问责机构。问责机构的设立能为派的问责提供组织保障,有利于问责效能的提高,同时,应该建立各级行政机构与派的联动制度,使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主动接受监督、问责。

5、促使公民问责一要培养公民的问责意识。公民及社会舆论的监督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问责方式,通过培养公民的问责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是行政问责的主体,进而提高其主动参与问责的能力,与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督、问责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二要拓宽公民问责的渠道。建议逐步推广网络公民问责,网络无孔不入,通过网络,公民能对政府公务人员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问责,有助于提升公民问责的效率和效果。三要健全人民举报制度,实现举报制度的法制化。[13]323举报制度法制化能有效抑制官员的行政不负责行为,从制度上保障公民顺利地进行监督。例如,公民可以通过举报、信访、听证、民意调查等方式提出问责的具体建议。

(二)明晰问责对象,扩大问责范围

要解决问责对象混乱,追责范围较窄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须明晰问责对象,扩大问责范围,使问责常态化。

1、明晰问责对象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对象主要是一般的公务人员,本应负有相应责任或应承担更多责任的主要领导却无人敢问责,由此产生了问责对象的“真空”地带。根据责任政治的要求,只要是担负着公共职责、行使公共职权的组织和人员,不论其级别和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应当毫不例外的成为问责的对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有免受问责的特权。[11]24为此,应进一步明晰行政问责对象的权责体系,将具体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等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建立层次清晰的问责制,包括“一把手”在内的政府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其他组织和人员等群体都应列为问责的对象。

2、扩大问责范围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应从单纯追究“有过”向既追究“有过”又追究“无为”转变;从单纯追究“灾后”责任向既追究“灾后”责任又追究“灾前”、“灾中”责任转变。具体来说,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问责应主要从预警预案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应急信息公开机制、恢复重建机制等方面展开。其中,应急预警预案机制的问责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制是否科学可行,灾害预警工作是否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合格等;应急响应机制的问责主要包括应急指挥是否及时迅速,应急相关部门能否有效联动,应急物资可否得到紧急调遣等;应急信息公开的问责主要包括灾害信息搜集工作的机构建设是否完善,信息搜集手段是否科学,信息报告制度是否规范,信息公开是否及时、准确等;恢复重建机制的问责主要包括后勤保障储备是否充足,救助物资监管是否到位,自然灾害的保险制度与灾后补偿制度是否完善,灾后疾病防治与心理救助是否及时、有效等。

(三)完善问责法律,坚持依法问责

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依靠单纯的“问责风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提到法律的高度给其以强制约束,促使责任主体从被动走向自觉。

1、健全行政问责的实质性立法2009年7月《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颁布实施,表明了官员问责迈上了新的台阶,但这仅仅是“规定”,还没有提升到法律的高度。为了使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制成为一种“真问真责”的长效机制,必须健全行政问责的实质性立法,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制基础。建议在整合现有法规、条例、办法中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事项的基础上,创新立法举措,走一条从实践到立法,从地方到中央的逐步完善立法的道路,进而创立专门的可操作性强的自然灾害问责系列法规,统一规范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主体、客体、范围、程序、责任体系、后果等内容。

2、强化异体问责的法律依据当前,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多为同体单一问责。要实现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的法治化,必须强化异体问责的法律依据,走出强行政弱立法的现实格局,通过立法提升人大、司法机关、新闻媒体、派、社会团体、公民等问责主体在重大自然灾害行政问责中的监督权利,并赋予其应有的问责权威。同时,对已经制定公布的法律,根据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不断进行完善。[14]42将已不适应现实需要的法律条文剔除,对有关异体问责阐释不明确的法律条文尽快纠正,从法律层面强化异体问责的法律权威,增强异体问责的可操作性。

(四)健全配套制度,创新问责方式

实行行政问责制,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提供支持。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的正常有序运行需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1、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一要从法律层面保证信息公开。尽快制定一部切实可行的《信息公开法》势在必行,同时,应对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从立法层面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真正有权问责,这有利于将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问责之下。二要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政务透明。与公民知情权相适应的是政务公开,知情权是政务公开的重要理论基础。[15]67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透明,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具体到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则要求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公务人员的应急行为,如公开政府经费支出情况,处理责任官员的程序、过程与结果等信息。

大自然范文篇9

大自然给了人类无穷无尽的奥秘,同时也让人类认识了它的美,美术教师要从大自然的美着手,把小学生引入对大自然美的认识当中,并结合大自然的美让小学生联系并学习美术知识,通过学习美术知识产生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如果能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为学生选取一些与学习目的相符的自然环境作为学生的活动地点,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如果我们让学生把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忽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那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空谈,根本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与学习意义。因此,美术教师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育意识,把学生的美术学习空间放大,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中发现美、了解美和认识美,并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并学习美术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而把大自然的美运用于绘画中,把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融入自己的绘画创作当中,这才是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也是美术教育的前行目标。总之,美术教学不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不是老师按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的传统教学,而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让学生观察与留心生活中的美和生活、自然中的美术知识,让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美术的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让学生深入并探究生活,培养审美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阅历尚浅,对生活的观察度也不够,致使对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并明白学好美术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法和技能,还要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与感受及思想情感真实地融入绘画中,将自己的喜怒忧乐表现出来,在表现情感的同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来搜集资料,探究人类劳动工具发展的美术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认识,深刻感受美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关注生活美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审美习惯和提高审美能力。

三、让学生接触并感受艺术,提高审美的品位与素养

美术课带给学生的是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学生接触并赏析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师的职责。除了欣赏课,每一种教学活动领域都可以带领和启发学生进行作品的审美。现在的美术教材中附有很多印刷精美、富有情趣的大师作品,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赏析,教学效果会比单纯的传授技法要好。随堂欣赏隐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同时还能起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作用。

大自然范文篇10

1.“欧典”事件凸现诚信危机

2006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露,每平米2008元,“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著名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严重欺诈消费者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不完全调查,在佛山100块打着德国、比利时等外国旗号的复合地板中,99块可能是“中国制造”。

如果说,“锁扣专利风波”与“加拿大反倾销风波”引起的后果只是中国地板进军海外市场的暂时失利,是外线战场的收缩与回退。那么欧典事件引发的后果,则是整个中国地板界内线市场的城门失火,在地板企业赖以生根、壮大的市场上引发了全面性的危机。地板界在形容过去十年的消费市场发展时,一直用的几个词是:高速发展、爆炸性发展、快速成长。但欧典事件后,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木地板销售出现了下滑的苗头,据年终统计,木地板全行业仅2006年就下滑6%。

2.从明星代言到品牌建设

我国的地板业仍处于产业竞争的初级阶段,各路明星的助阵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名人已经成了一种特殊的媒体,很多东西一粘上名人的边就可以一夜出名,这就是名人效应。地板企业选择的多是文艺、体育界中形象较为沉稳和积极向上的名人,这些名人的形象与家的理念更为贴近,比如大自然的陈道明、瑞嘉地板的濮存昕、美丽岛的张国立、莱茵阳光的田亮这些形象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健康明亮。企业们期望通过这些代言人在公众中的人缘,将自家地板的品牌映入更多人的脑海。

虽然得到了诸多明星的摇旗呐喊,可是“明星+央视”的狂轰滥炸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星加入地板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走出低价竞争的时代,对中国地板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正面推动作用。

3.地板市场初现“马太效应”

通过走访市场,虽然地板专卖店夺得仍让消费者目不暇接,可是相比以前,数量已有所减少。且现有的品牌专卖店面积有所扩张,装修档次进一步提升。在5.1黄金购物节之前,地板市场“马太效应”已经初现(“马太效应”就是大品牌越来越大,小品牌越来越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众多消费者逐渐出现少量大品牌一边倒的态势。

4.“整合重组”创建全新模式

2008年,中国地板行业洗牌必将加剧,挑战将更加全面、长期和深刻,可以预见有些小型地办企业将被淘汰,大型地办企业也不容乐观。同时,同质的产品和价格的劣势使一些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苦不堪言,他们在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而企业间的合作和整合、取长补短,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与大型地板企业抗衡成为他们的首选。

大自然地板董事长佘学彬在与美国最大地板运营企业阿姆斯壮世界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时曾说过,企业高速发展,整合势在必行。通过对市场资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形成强强合作的联合体,必将实现双方驰骋或内和国际市场,降低双方运营成本,最终实现双赢。

二、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分析

1.公司简介

大自然地板是由广东省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荣誉出品的。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原名为盈彬木业有限公司,最初是以1995年以经营开放式家具城和柚木实木地板的家具城起家。

公司现以生产生产、研发、销售大自然实木地板、强化地板、纯木地板、竹地板、实木复合地板、生态地板为主营业务。目前是亚洲地区木地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在广东佛山和中山、江苏昆山、浙江湖州、黑龙江省牡丹江、云南昆明建立了六个大型生产基地。厂房面积达40万平方米,员工2150人,技术人员186人,管理人员205人,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120多人。拥有18条现代化生产线的制造体系,年产量可达2000万平方米。自2000年以来,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产品销量每年以30%的增长率持续强劲增长,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已成为亚洲最大的木地板骨干企业之一。

2.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分析

(1)社会营销。社会营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和泽尔曼丝共同提出的,科特勒认为,社会营销是通过设计、实施和控制某项运动来营销社会观念,并采用产品开发、定价、沟通、分销和市场研究的技术。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有限公司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向很明确,概括起来就是“一业两树”方针,一业指的是绿色环保事业,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两树说的就是“树木”与“树人”,这是大自然公益活动的两个基本点。具体来说,在“十年树木”方面,大自然启动了历时十年的中国大自然绿色版图工程,而在“百年树人”方面,大自然也大力推出中国大自然绿色摇篮工程,致力培养世纪环保英才。

(2)娱乐营销。所谓“娱乐营销”,即以消费者的娱乐体验作为价值基础,借助于乐传媒及娱乐业的爆炸式兴起,采用戏剧化、互动的方式,将科学与人文,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融商业力和想象力为一体,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因为正好符合现代人“渴望欢乐、寻求刺激”的潜在需求,一经应用,便并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商家营销制胜的又一利器。大自然第一空间在继“中国绿色版图——我为黄河种棵树”、“中国绿色摇篮——大自然奖学金计划”、“2008为九州祈福”大型公益盛事后再出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内与CCTV《同一首歌》联手举办11场《同一首歌·走进大自然大型巡回演唱会》,并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当红歌星同台演出,为全球华人奉献中国地板业有史以来最大的音乐盛宴,让来自中国地板行业的更多笑声和欢乐飞向期望已久的2008北京。

(3)体育营销。体育营销就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随着我国体育市场的蓬勃发展和大众对体育热情的不断高涨,体育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进行市场推广和树立品牌的一种重要战略。事实上,凭借新颖的操作手法、绝佳的广告效益,体育营销已经成为营销家族中最具营销效果的一员,并深受企业的青睐。2008年2月25日,大自然木业与中国国家自行车队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作为家具行业的唯一赞助商,鼎力支持国家自行车队征战2008北京奥运赛场。其实,作为国内领先木地板企业的大自然地板一直十分关注和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2007年大自然地板就成为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专用产品。此次大自然地板再度与奥运结缘,大力支持国家自行车队,全面体验体育营销。三、大自然地板营销策略研究

1.不断完善产品品质,真正做到安全、环保

虽然广告和促销可以使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但是只有良好的产品品质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历经沧桑的地板行业,一点质量的问题都会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因此,保证产品的品质是所有地办企业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产品品质和品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但是品牌能走多远,取决于优良品质的持续性。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品质方面的些许差错,都会给一个企业品牌带来灭顶之灾。除此之外,品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研发人员和监管人员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对于地板企业而言,就需要建立品质提升激励机制、改进技术,并且加强、改善品质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产品检验机构和检验标准。

2.打造最放心的终端形象,以一流的服务回馈消费者

大自然地板对经销商要求很高,一般县一级商门店面积不少于80m2,市一级门店不少于120m2,省一级门店不少于300m2,而且必须统一装修统一门面,以保证在任何一家大自然专卖店终端形象让消费者放心。而且还要求商有一定的运营资本和保证金,最重要的是要对大自然和第一空间品牌的深刻认识,成为大自然的战略伙伴而不仅仅是商的关系。3.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运作

目前,中国地板企业产能打,单凭中国市场很难消化,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中国地板企业不出去,不代表外国地板企业不进来,因此只有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发掘国外市场才是中国地板企业的出路。

大自然目前产品远销至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印尼、巴西、非洲建立了三个原材料加工基地和20多个联营工厂。去年又与全球最大的木地板品牌运营商和制造商美国阿姆斯壮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其在中国区的惟一合作伙伴。可以说,是迈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坚实一步。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地域性的差异。南北的差异,城市发展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差异、地区需求的差异,消费习惯的差异等,决定了地板企业的营销必然是一个本地化运作的行业。在此基础上,应该遵守本地相关政策,尊重本地客户喜好,努力研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推广不同的产品,以投其所好。比如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消费者大多偏爱第一空间的强化木地板,因为强化木地板不但经济实惠,而且非常适合地热供暖的环境。由此可见,地板的营销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

4.以人为本,以德为先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于任何企业,尤其是像大自然地板这样跨国的,集农业、高科技、营销等于一体的行业来说,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大自然地板陆续招纳了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不断充实自己的血液,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并且把员工作为和公司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和朋友,定期展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互帮互学,帮带结对,老员工传授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无形中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和展现自我的平台,从而发掘了员工的潜力,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及工作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为大自然的人才实力奠定了一个更高的基点。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自然”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倡导先做人后做事的理念,视人才为公司最大的投资与核心竞争力,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唯才是举,鼓励人才勇于开拓创新,并提供富有竞争和挑战的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沈峰:欧典地板:忽悠消费者六年,谁知过?中国作家,2006.08

[2]何超政贾建忠:欧典地板遭遇诚信危机.商业现代化,2006.09

[3]李继先彭兴国:传播企业文化塑造知名品牌.企业研究.2007.08

[4]林产:地板市场初现“马太效应”.消费日报,2008.04

[5]08地板行业十大预测.消费日报,2008.01

[6]张森林:解读2008年中国地板行业七大发展趋势.中国建材报,2008.03

[7]果明:拿什么拯救你——实木地板.国际木业,2008.02

[8]刘艳丽:浅谈多品牌战略的成功运用.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