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大自然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2:58:34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1

---湘西张家界游记

房煜

张家界是国家首批5A级的旅游城市,但它却是近二三十年才逐渐开发出来的新兴旅游地区,所以在张家界你不拘对景点的历史性多加深究,却一定要去聆听感受张家界这个城市山环水绕、峰峦重叠的城市大自然的声音和魅力。

一、九九八拐疑无路、五五潭滩一线天

---“天下第一漂”猛洞河

乘坐大巴驶往南京,再从禄口机场坐飞机驶往湖南的张家界。我们全家开始了湘西之旅,一路上又是汽车又是飞机,搞得我筋疲力尽,在到宾馆拿到房门钥匙后便躺在床上昏昏地睡着了。

一早我们便坐着大巴到达了永顺县号称“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妈妈晕车,加上山路颠簸,妈妈上码头后直说“不漂流了”,咱也没法让妈妈一个人在岸上苦等,只得苦口婆心把妈妈劝上了汽船。购买好雨衣和拖鞋等装备,便上船了,猛洞河上的卖水枪的船夫撑着竹竿,把船向我们靠拢过来,看到我们没有购买的诚意,便首先向我们开火,咱们手无寸铁,被他一根水枪打得躲闪不及,我想大概是在推销他的水枪的火力有多猛吧。没办法,我们只好掏了腰包,买了几只水枪。

俗话说“熟练工种”,可是我们买了之后,也练了个许多次。发现不尽人意,为啥?不是我们技术不行。而是水枪的容积太小,老是“扑噻”一下倒出“满堂彩”——射程短,范围却大。我们怀疑,船夫卖的是假货,而他手中那把枪是特制的。

第二个船夫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在与他一番讨价还价后,买了几根加长水管——火力猛一些,于是,我们这一船的武器配齐了。

在河中漂流不安全,这倒不是一个浪花会把你卷进去的事儿,而是你如若触到暗礁,那你不是没命了,就是遍体鳞伤,因为暗礁可不是供你玩乐的光滑的石头,你触到它,它便会给予你脚板“刺激”的感受。

“船长”一声疾喝,急流到了!石头阻住了水流,复杂的散布的礁石使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个大旋涡,我屏住了呼吸,跟着大家一起大声呼喊着,欢笑着。水浪接二连三从我的脚上狠狠地拍了下去,拍得我脚背生疼,船随着高低的河水上水翻腾,时而高,时而低。突然间船沿触上了一块石头,还好没有砸破船体,只是磕了一个,船猛地凌空跃起,又随似飞鱼一般俯冲下去,撑竿又撑开了。

漂过了数处急流险滩,我们赶上了前面的船,于是,一场激战开始了。我们一船人不顾漂流惊险,在船长的统一指挥下,一声断喝,把一束束水弹射了出去,水花溅起,弄得我们浑身湿透,冰凉的河水顺着我的雨衣滑落下去。狼狈不堪的我们发动了“绝地反击战”,猛烈的炮火如万箭穿心一般射向对方,我们全都被淋成了可怜的“落汤鸡”,然而对方却也损失惨重,不久,两船拉开了距离,一场大战宣告结束。

在短暂的休整后,我们在欣赏着峭壁险峰,悬崖瀑布,船夫却又为我们唱了一首山歌,看出来已经干了很久苦活,气力依然很足,连嗓音都很洪亮,带有浓郁的民族气味儿,声音回落在空荡荡却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的山谷间,掩盖了一切烦恼,荡涤了心灵,使我沉醉在这气氛中。

猛然间,后面射出来了一束水弹,砸落在我们的船上,紧接着,一束束水弹打断了船长桃源仙境般的歌声,谁这么可恶?我们怒视后方,好几艘船都在打水仗呢,我们愤起还击,水弹、水柱、鞋子扑水,都作为了武器,为了我们的损失报仇!“敌人”一个个束手就擒,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签定“马关条约”。

就这样,在急流险滩,青山绿水和群船争霸的环境中,时间总是过得很快,随着船夫的一声“到了”,我们的船靠扰到了岸上,猛洞河漂流结束了。

二、奇妙的凤凰古城

凤凰镇是一颗闪亮的宝珠,熊希龄和沈从文的故居都在这儿,可是这是广义角度,从细节看,凤凰镇还是一个街道风光人文都奇的“全能城”镇呢!

热闹非凡的“烟火凤凰”

虽然晚间在凤凰镇的住宿不太舒服,可是凤凰镇的景观却让我大饱眼福。

沱江两岸竖立着许多漂亮的吊脚楼和砖瓦屋,蜿蜒古老的青石板路上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漫步在喧腾热闹的古镇上,路两旁,营销姜糖、木锤酥、猕猴桃的苗家大娘大叔站在路边,表演着拉姜糖、木锤酥等,纯粹是吸引人的眼球,可也让人眼前一亮。路边的小吃也是成夜烟熏火燎的,配上啤酒的清爽和背着吉他的唱歌艺人的歌喉,把整个凤凰镇小吃街捧成了“神圣”的“维也纳大厅”。让我和爸妈“乖乖”地掏腰包买烤串。不过说到啤酒,就不得不想到这边的98了,那叫个热闹啊,特别是“守望者酒吧”和“心斋酒吧”人气旺得很,绿蓝红紫的灯光洒满了让人觉得古朴的木板地上,木板屋顿时成了“非主流”,吉他手,钢琴手,主唱的洪亮歌喉,再配上近乎疯狂的“甩头发”跳流行舞,让人心里痒痒的想去喝一杯,吃爆米花和三文治——发现我未满十八岁。

绝大多数在凤凰镇上绕圈的游客是不会空手而归的,除非他是走的旮旯或者是一分钱没带,否则多多少少会买点什么,不买的人只是少数,因为供你挑的东西太多,这大概就是凤凰镇晚间热闹的原因吧。

充满诗意的“烟雨凤凰”

听说要游早上(7:00-8:00或更早)的凤凰古城,我就赶紧开睡,否则起不来就OVER了,于是第二天早早起床,感受了清晨的烟雨凤凰古城。

清晨我们在欣赏着沱江上渔夫乘舟捞鱼的闲适,渔夫撑着木筏,用撑杆把船撑到水中央,在早阳的映照下,两旁的柳树显得尤为翠绿,垂下的柔软的柳条像姑娘的臂膀,正在轻轻地搅动水面,泛起阵阵涟漪。

在偶尔有行人擦肩而过的青石小路上,我们边走边选择美景拍照留念,不知不觉已到了沱江的石桩桥上,石桩阻挡住了一波波的滔滔江水,发出哗哗的声音。

河两边,一群苗家姑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在石桩上穿梭,向游人兜售着物品和出租苗家衣饰,妈妈心里痒痒的,也跃跃欲试,想要穿上苗家的服装拍几张照片,我一想到老妈穿上苗族服装不会好看到哪里去,于是赶紧走了开来。当我正在感受秀丽的沱江风光时,想起那个自作多情的妈妈大概已经在展示着她“妖娆”的腰肢了吧?我回过头去,啊!一个身背大背篓,头戴苗家的银质头饰,身着桃红色绣花裙的苗族姑娘正在向我走来呢!我再一瞅,咦?咋这么面熟呢?这笑盈盈的脸庞多像我亲爱的妈妈!——就是她。太有趣了,我的妈妈成了苗家姑娘!我赶忙喊住爸爸,和妈妈依偎着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留恋。

早上让我目睹了整个凤凰古城烟雨朦胧、热闹非凡那种景象,你20分钟后站在你原来站的地方都不是一个样,从早间的静悄悄的,没有人烟,潮湿凉爽到人声鼎沸,晴空万里的天气,就只在几十分钟之间,难怪导游说凤凰是一个奇怪的城市呢!

(三)秀色天上约、山高人未试

----天子山游记

咱们泰州就像一张有几处微拢的薄纸,你不太看得出有什么突起的山峰,像江苏这种平原,造就了江苏人的柔和性格,而湖南与泰州就大相径庭了,在湘西,你几乎看不到一处平地,到处是山峰、溪水、农家和梯田,绿树成荫,令人赏心悦目。

武陵源天子山景区是张家界的灵魂所在地。

我们进了天子山景区,先坐绕山行驶的环保车上山,再在风景如画的山中坐游览车观四面的山峰。我不得不佩服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山就像被樵夫劈过一样,矗立尖耸,一面绿树满山,一面则像奇峰雕琢似的巨岩,远看好似人脸,眉目分明,近看却十分像一只大乌龟或一艘船,尤以“采药老人”和“三姐妹”最形象了。“采药老人”相传是某个皇帝的手下,医术高超,专能治禁军将士之病,后来这个王朝战败,皇帝跳崖自杀,正在这儿采药的老人闻知消息,悲伤极了,从此化成了一个身背竹篓、瘦骨嶙峋的老人形象的山峰。而三姐妹则真像三个俏丽的姑娘,一面抱着孩子,一面盼着远征他国的丈夫的平安归来。

值得一提的是,天子山景区内的百龙天梯号称天下第一梯,今日一见,果真名副其实。从山上往下看,一片山树长青,陡岩峭壁,尽收眼底,整个山峰带竟无一点人为的痕迹,除了旅游之路外,全部都是自然形成的。山挺拔俊秀,像一个个坚毅的战士握着武器,守卫着湘西这块圣土。整个山脉看去似年代久远,山峰就像椰蓉蛋糕一样,一层层的岩层,显现出山的年龄是多么的古老,而一层岩层就说明了山的一段历史。

从袁家界之山峰顶游览,一路经过御笔峰、点将台、天女散花、南天一柱和迷魂台等,其中南天一柱是美国大片《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的原型。山就像一根没有点燃的火炬,山顶较宽,除了山石外,只剩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青松生长了。山有高有低,或有一筑山峰像一只高举的手臂,伸在空中,山基极小,只是从主山上伸出那么一小块。让人担心会砸落下去,那么底下的树木可就遭殃了。

一路杏花村到达天子山过道,剩索道下山,坐车离开了天子山景区,却遇着一些无聊透顶的人们推销晋鹿御厨刀,唉,无聊!还有泡脚按摩和保健产品推呢!

四、隔离尘世喧嚣

---游金鞭溪

从另一个角度看张家界的山便是从金鞭溪和黄石寨了,金鞭溪是一条7.5公里长之山峰,游览线路是沿溪游览,金鞭溪的存在使张家界成为了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

金鞭溪,并不是特别漂亮的景点,可它却是最古朴,最自然的景点,一条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时宽时窄的小溪贯穿全程,小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的天然码石,碧绿的水草,让人流连忘返。

一株株古木遮住了天穹,翁苁茂密,露水一滴一滴有节奏地“跳伞”,发出“叮咚”的清翠声响,夏日的炎热在这里化成了凉爽,站在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庄子那高深的哲学思想了,其实十分简单,置于此地,就不会再想着功名利禄,一切人间的烦恼都不复存在,考试,工作——除了世俗小人之外。庄子的高深思想其实就来自“齐物“,当人与蝴蝶、花鸟、小猴、宿鸟融为一体,我们又如何不会乐生于这个大自然呢?

不到金鞭溪就不能感受到张家界的美处,它的美,是两边高峰突兀,山顶绿荫浓密,仿佛土家姑娘美丽漂亮的头发;它的美,是遮天的参天古木,用四季变换美展示大自然;它的美,是生之陋屋,与昆虫为伍,与花鸟为伴。

当孔孟之道流行之时,只有一人浸在泥里打滚(喻),抚摸着小羊的软毛,坐在木头上观察五毒之妙,他就是庄子——我的偶像。那就是金鞭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

五、不上黄石寨、枉到张家界

----令我自豪的黄石寨游

没有游过黄山,是为一大憾事,今天我玩过黄石寨,而且,我还顺利徒步攀上了顶峰。

旅游前听导游说过:“不到黄石寨,枉到张家界”。这句话的确没错,在黄石寨峰顶,你可以俯瞰群山,那山之突兀和青翠尽收眼底。

我从山底往山上看着,一结结青石铺就的台阶直插云霄,看着周围的大人都“敬而远之”,我有了一种要征服它的决心,在稍作准备之后,我和爸爸、妈妈开始了征服之旅。

我们沿着山林间的陡阶爬了上去,不远处,我看到了几只猴子在树上跳遥。山间有的是猴子,这些猴子准是见人见惯了,所以并不害怕人群。我每次看到这些猴子,便与它龇牙咧嘴起来,意思是要和猴子比赛爬山。猴子见了,也冲我扭脸磨牙,我于是干脆不踩它,四脚轮流爬上去,它居然也四脚爬了起来。太好玩了!

渐渐的,上山下山的人多了起来。走在一级级的石梯上,青石似金属一般光滑,应该是日久天长用脚板才出来的结果,那青铜镜般的石梯快要能映出人色笑靥了!

休息站上休息一会儿,啃着黄瓜继续走路

两旁是早在数百年前应就生长在这儿的参天林,郁郁葱葱,树干像擎天柱通向天宫(如果能到那儿,都不要爬山了!)不过有点奇特的是山上的树几乎没有叶子,即使有,也只是在尖上的一簇浓密的叶子,其余也就只有光秃秃的枝干了。

力气是有限的,石梯却像无限的,像通向天庭的天梯一样,走完一段还有一段,往上看也看不到尽头,我有点吃力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下来,我也顾不上了,用“土手”一拨汗,捡了一根树枝作拐杖继续向上攀登。

前面的团员陆续远离了视线,而我阴差阳错成了伟大的少年奋斗者,一路上不断有下山的成功者们对我说:“小伙子,还剩××米便到山顶了,加油啊!”听了这话,我便卯足了劲,火箭一般冲了上去,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黄石苗家山寨山顶。

我站在观星台上极目远舒,蒙蒙的烟雾就在我的脚下游走!我第一次拥有了和孙悟空一样的凌云豪气,白皑皑的云团环绕着山顶,就像老天爷亲手用雪为你架设了一条宽敞的白色马路一般。山尖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透云霄,在云气缭绕中,青山显得尤为明显,在最高峰上俯瞰群山,真有杜甫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啊!

这是我登上的第一座山!

六、不到土司城,不懂土家人

------土司城游记

看了海报上写着“不到土司城,不懂土家人”这句话瞒准的,你到土家皇城,最高的吊脚楼“九重天”上去玩一圈便知,这座完全用木头搭建的吊脚楼里陈列着许多土家的物品和雕塑等,我们的馆内导游“十九哥”是我们在突破“重关”后才遇到的,一进大门口,便遇着几个盛装打扮的土家姑娘,戴着亮闪闪的银饰,衣着花纹秀丽,唱着土家山歌,只是做的事很令人“生气”;因为除了小孩外,都要在她们唱完民歌后饮酒,听人说这叫“拦门礼”。接着我们就坐在焰阳下观赏三个土家姑娘的舞蹈。说是“舞蹈”,不过就是拿着伞扭了几下屁股而已。

接下来,十九阿哥带着我们参观土家最著名的“九重天”土家阁楼,要知道那可是大热天啊!这“九重天”一个空调也没有,我们一边擦汗一边游览,其中我们游览了土家的抗倭历史,参观了抗日的几位名家之雕塑,竟是土家族人!我有点不敢相信的,另外,我们参观了榨油机,耧等生产器具,其余除银饰外也无基特别,不过土家的“四滴水”床倒是很爆笑,有四层大外槛,也就是像蚊帐的挂栏。床四周雕刻着精美的历史人物故事,床底放着一张大木板,干什么的?十九阿哥的回答使我惊讶:是土家阿哥犯错误后罚跪的“搓衣板”,长跪后要得到阿妹同意方可上床睡觉。“哈哈”——我爆笑不止。

通过“哭嫁”的表演和一个土家导游“八妹”的关于土家习俗的介绍,我知道了几点有趣的土家习俗。

土家的女子地位非常高,除了土司王外,就是女子了,男子一旦向女子求婚,就要在15岁时到女方家做“九年义务劳动”,如果“成绩”好,可以提前“毕业”。

在所谓的“九年义务劳动”中,男子还要完成几样功课,一是为女方家里做家务活,二是去跟寨子里的权威打银老专家学习打银技术,三是要用技术为女子打制头饰,耳环、手镯、戒指等,如果不满意就要留级,那可就亏大了。

十九阿哥还带我们参观了土家哭嫁的表演,为啥要哭嫁呢?因为土家女子要嫁出去,就要离开娘家,对于土家的女方家庭来说(传统观念)是一件伤心之事,所以出嫁时要集体拿住布蒙住脸,四个字:边哭边唱!说一句话:“啥把力慈个砸掉哩!”(还把力气哭浪费掉了呢!)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2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但是,当前作文教学仍存在着程式化、虚假编造、难写难作等现象。小学生作文存在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经历过,有的虽经历过,但是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作文时,只得胡编乱造,既写不具体,也不能表达真心实感。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增强体验,多写体验性作文。

一、引导实践,丰富体验,积累素材

学生习作的最大难题是“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由于学生社会实践少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生活阅历浅,没有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作时当然就像“无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学要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丰富生活阅历,丰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实地观察、体验生活,才能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自发性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它具有主动性、随机性、经常性的特点。比如看电视、唱歌、游戏、交朋友、外出旅行、做家务等等。在这些健康、充实、自然的常规化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记录,让这种自发性实践活动成为大容量的生活作文素材。

其次,老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如: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小队”,活跃在街道、社区,宣传环保,参加做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深入到群众家中,宣传消防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免受火灾伤害;到工厂参观,到社会调查……这样,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使写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让生活真正成为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回忆生活,唤起体验,引吐真情

专家指出:“追忆性体验能帮助人重新发现已逝生活的意义,不仅能通过想象、联想和记忆把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视的情感经验重新捉取出来,而且能挖掘出以往平淡生活中美的因素,以积极地享用人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许多美好的经历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创设情境,勾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唤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澜,引发他们倾吐的愿望。如指导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第七册第8组习作《一张相片的故事》时,让学生精心挑选珍藏美好记忆的相片,向大家展示,讲述这张相片的故事,写出自己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可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看相片——激发真情;2、说相片——引吐真情;3、写相片——抒发真情;4、赏习作——交流真情。

学生通过展示相片、交流相片,一个个兴奋不已,仿佛又回到了曾经拍照的地方,那种曾经有过的体验和感受重新被唤起,产生了不说不休,不吐不快激动情绪。学生情动于衷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言溢于外,情感迸发,笔下怎能不生花?

三、结合活动,参与体验,勤写作文

体验性作文最大的特征就是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时代色彩,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论文格式。体验和实践作为体验性作文的载体非常重要,其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1、在学校里体验、作文

在学校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写真实感受的作文。“现场演示作文”“创设情境作文”“现场观察作文”“现场游戏作文”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资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语言文字的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它把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实验室,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尽情欢畅,然后记下其所见、所闻、所感。

2、在家庭中体验、作文

家庭生活是体验性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中的故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作文内容。让学生参与各种家庭体验活动,如在家中学做一种家务:包饺子、烧饭、洗衣服等。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然后再把做的过程如实地、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对这样有趣的实践作业,极乐意接受,而且他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熟练地掌握一种家务的小窍门来表现自我。因此,他们就学得很投入,并能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灵感,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3、在社会中体验、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社会生活五彩斑斓,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亲自感受,才能扩大视野,开拓思路,流露真情。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社会生活,如:买菜、买书买报,自己去看医生,自己坐车回老家等等,学生从中获得的感受是真实难忘的,同时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和理性的思考。有的学生从自己看医生的过程中了解到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学生在买菜中学会讨价还价,识别真伪。这些形形色色真真切切的体验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他们在这样的体验作文过程中既练了笔,又长了见识,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4、在大自然中体验、作文

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远离大自然的孩子的作文就缺乏生机和活力。适时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童心向往自然,在春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到郊外的田野,看返青的麦苗,看无名的野花,看归来的燕子,嗅泥土的气息。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每次走进大自然,我从不事前布置作文题目,也不提什么要求,不给学生背上思想包袱,而是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她的触摸,倾听她的软语,尽情尽兴,满意而归。经过的学生充分的体验,教师再稍加引导点拨,便会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因此,此时写的文章自然“文如清泉石上流”。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作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3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4

学校教育 自然美育 审美想象力

一、自然美育的定义

自然美育指通过对自然美,特别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而实施的美育。如果说,美育的目标在于促使人们在人格结构、知识结构、身体结构和审美结构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那么自然美育则是美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标在于将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之中,体验生命的方式和状态,从而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二、自然美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因素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物质生活,趋于功利化。加之,科学技术不断呈几何数字的增长之势,互联网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人们走进自然、领略自然、享受自然、感悟自然的机会,对于久居城市、长期囿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就更为严重。这一现象日益引起学界各专家的重视。例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赫伯特・马尔库塞对这一现象感叹道:“商业化的、受污染的、军事化的自然界不仅从生态意义上,而且也从生存的意义上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它妨碍着人对他的环境世界的式的占有和改变: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无论是在异化的彼岸,还是此岸。”由此可见,自然美育的重要性,它是美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在完善学生人格结构、知识结构、身体结构、审美结构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在人格结构方面,观赏与领略自然美可以促使学生领悟人生、砥砺品格,于潜移默化之中确立高尚情操。也就是说,虽然自然景观本身没有情感,但是它可以刺激人的感官,触动人们的情感,从而促使人产生情感、情绪,甚至思考、探索。

(2)在知识结构方面,观赏自然风光,尤其是人文景观的美,能够开拓视野,增广见闻,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世界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种多样,每一种山川风景都饱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对学生开展自然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开拓视野,全面了解各类的自然风光,积累鉴赏经验。

(3)在身体结构方面,观赏自然美能够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孕育出美好的自然情感。接触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户外活动形式,可以利用空气进行身体锻炼,不受地区、季节和物质条件的限制。通过领略自然美,人们既可以得到外在形体的锻炼,又能够获得内在情感的陶冶,这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双重收获足以使人的身体结构更趋优化。

(4)在审美结构方面,观赏自然美能够培养审美情趣,增长审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20世纪40年代,郁达夫先生就曾对自然美育问题做过相关评价:“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自然美是审美的源泉之一,自然美是极为丰富的养料不断滋润着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它的形式特征以其特有的造型美、色彩美、声音美、节奏美和动态美来锻炼人们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它的审美意蕴则以其特有的丰富内涵来锻炼人们对内容的体悟能力。

三、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自然美育

1.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即审美感受力,这也是自然美育的基础。要培养审美的感受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审美实现。马克思就曾指出:在“从对象上展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同时,“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也随之发展起来。因此,教师应当多带领学生接近大自然,接触美的事物,步入美的境界,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探索,从而提高审美的感受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寒暑假进行远足,积极开展“春游”、“秋游”等活动,让学生尽情享受自然,去同溪流一起细语,去倾听树叶的倾诉,去感知山泉的叹息,去触摸大地的脉搏和海洋的呼吸。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相互作用,一定外在形式便会通过知觉与特定人类情感联系起来,引起一种特定的感觉。

此外,审美想象力的培养也是自然美育的基础之一。审美想象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诱导下,通过想象将大脑中借助记忆所储存的众多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它是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也是审美感知迅捷升华为理解,激起情绪、意志活动和审美形象创造的直接反映。由于自然美的特点是以形式取胜,因此就更需要观赏者具备审美想象力。在山水审美中观赏者想象力自然驰骋的天地最宽,自然美之所以以超越自然物的感性形式主要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贯注和想象创造。作为教师,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挖掘生活积淀,使学生能步入美境之中,尽情投入,全身心领会,达到文情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2.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把欣赏自然美同描绘自然美的诗、文、画等结合起来

自然美的问题,历来被视为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教师中应当结合描绘自然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实施教育,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诗、风景画、田园诗、园林建筑、山水音画等艺术作品就是自然美育的良好实施手段。例如,陶渊明的诗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文描绘了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仿佛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可以看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对诗文本身的分析与教学,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而实施自然美育。

3.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自然景观进行物我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体悟自然美的重要因素,如若没有情感互动,那么主体对一切的景物都会无动于衷。正如马克思所言:“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的特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与自然景物交流,并由此发省深思。

4.教师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修养,提高审美水平

每一种自然风貌都蕴含着相关的历史文化,因此要深刻体会自然美,就要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修养。例如,青岛琅琊台风景三面临海,与蕴奇耸秀的群山和俨如画屏的岛屿相携相望,自然风光大气磅礴,雄秀瑰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文、历史、自然的完美结合。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和环境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参考文献:

[1]张法.美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尔库塞.反革命与造反[A].工业社会与新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3]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5

追求生活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 如《海燕》所表现的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对丑恶势力的蔑视,就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生活之歌、斗争之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去奋斗,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百合花》中新媳妇用新婚的被子装殓革命烈士,象征爱情的百合花尤为动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与妻书》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纯美内心。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并能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

热爱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和绚丽多姿的大自然的热情。 无论是古代的《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还是现代的《雨中登泰山》、《天山景物记》,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倾注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些作品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使读者获得美的艺术享受。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趣。 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体态美、品质美、行为美,形成了一种整体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建造很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楼大厦,“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真挚的情感,情与景构成了一种非常深沉而又优美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的优秀之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就美育而言,笔者认为,教学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朗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是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的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而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以情动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或激昂,或肃然,或悲壮,或委婉,引导学生进入“无我境地”。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美,热爱美,而且也会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视听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形象和画面,能通过视听教学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感其情,效果自然不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艺术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直观,既能使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环保教育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优美动人的课文内容的吸引,用不着老师的说教,学生自然会在内心深处感觉到要让绚丽多姿的植物和可爱的动物们永远生活在我们周围,必须进行环境保护。

我在教《黄果树瀑布》这课时重在朗读感悟,先让学生朗读二至四自然段,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黄果树风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是微风拂过树梢,再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的情境。接着让学生与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的形象,感受一道瀑布悬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情景,以及有如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所发出的巨大声响。然后配合看录像,让学生感受和想象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洒金街的奇妙景象。然后朗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顺着石阶来到谷底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来感受瀑布泻入谷底溅起的水珠直洒到脸上那种凉丝丝的舒服极了的感觉,再重点理解和感悟“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和“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的无限的生机”。两句话的意思。学生通过美美地读感悟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理解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激发了要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开展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就这些教材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对他们进行游说;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录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

2、开展相应的环境教育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花卉种植、厨艺烹饪、环保科技、变废为宝)。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去感受、去欣赏、去创造美。如开展“亲近鸽子”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鸽子的生活习性、繁衍、放飞等综合研究;“变废为宝”则是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装饰,使之成为一件件形象可爱的“笔筒”、“花篮”、“小动物”等等,与此同时记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和实践感受,这样使学生在观察、记录中既培养了观察、动笔能力,又美化环境、培养学生情操,既促进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可以说他们的行动融于他们的情感、体验之中了,再将这些体验写成生动感人的文章,这就达到了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的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的目的了。

三、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此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7

摘要:艺术是人们精神意识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家对社会事物的思维活动,就是审美鉴赏过程,因而隐寓了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文艺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情感的丰富性、情感的倾注、情感的主观性、情感的体悟等几方面探析了文艺创作的情感作用。

关键词:文艺创作、审美感受、情感作用

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意识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情感作用。人们常说泰山的巍峨壮美、华山的险峻峭拔,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庐山的奇秀、西子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文艺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一、情感的丰富性是蕴孕艺术灵感的前提

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形象(意象)。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泰山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怀,搏浪于滔滔的长江之中,又怎会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李白与朋友汪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当汪伦在桃花潭处为他踏歌送别时,李白满怀内心的感动即兴吟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款款,触景而发,直抒胸臆。

“诗以言志”、“诗缘情而绮靡”说最能反映我国古代诗学理论强调创作的情感作用。被誉为中国文学起源的《诗经》的国风和大小雅等诗篇,就是古代抒情文学的典范。“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刘协《文心雕龙。情采》)

这些说明,文艺创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创作者(主体)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灵感就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蕴孕并且最终产生。

二、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心理诉求,即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引起审美鉴赏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自然地使得主观上对事物倾注情感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审美思维与科学家抽象思维的不同在于它的思维活动全靠情感作催动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动且感人。著名的罗马诗人名言——“愤怒出诗人”正恰是一个经典例子。“愤怒出诗人,愤怒在描写这些弊病或者在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是完全恰当的。”(恩格思《反杜林论》)

其实,诗人愤怒的原因在于主观上情感的专注。由于情感的专注,使思维主体往往处于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这种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维主体对客观意象的感受认识如同被阻塞高涨的江河水一样最终在“灵感”的突破口下非泻不可——完成创作。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时就是如此:“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就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犹在枕上用铅笔只是火速的写-----”(《我的作诗经过》)。

古代有关郊寒瘦岛的创作典故如“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虽说的是炼字炼句的例子,也足以说明强烈的创作欲望是在情感的倾注中激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协《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只有对事物对

象倾注饱满的情感,才会激发强烈的内心冲动——创作欲望。

三、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面对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又如何创造性地实现以“艺术”的形式来再现和表现客观社会存在呢?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即社会生活进行情感的系列思维活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竹》创作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在《题画竹》中阐述了画竹的全部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眼中之竹——审美感受;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

在上述的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当然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阶段),但它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自然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的“艺术”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感、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情感的审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物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同,创作主体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物象组合,最后酝酿催化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的艺术构思。

四、情感的独特体悟实现艺术创作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或说心理性格。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精明泼辣,工于心计;薛宝钗的虚伪、世故;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以及金陵十二钗的史湘云的凄怨等。人们心理性格的不同,对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自然也就不相类同。诚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看作因情感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吧。

王国维曾把艺术创作的最高意境称之为“境界”,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就是艺术创作的极致效果——“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人们对审美对象有着独特的情感体悟,才能创作出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苏轼对杨花有着特别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他眼中的杨花既不是自然物的杨花,也不同于挚友章质夫的杨花观念:“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这是因为坡公融进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而创作出无我之境。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8

诚然,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学生是可以接触到一个个丰满的形象,然而这种形象本身并不显示出用感觉器官就可以得出的美的特性来,这对于大脑尚处在发育阶段,生活经验尚不充足的初中生来说是较难直接产生美感的。只有当教师充分调动和深化学生各自已有的不同经验体会,并引导他们出生联想与想象,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内心展现出美感来。这当中就可通过借鉴其他更为直观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具有直接视听效果的艺术来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美。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过老师的分析与启发,大多数能理解这段话里作者采用的是动静交错的写法,它贴切地表现出鱼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游动的姿态。但对于这样一段优美的文字,若不能让学生从中领会其美感和作者非凡的炼字功夫,那显然是会辜负作者的艺术匠心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拿出齐白石画的虾、鱼图给学生欣赏,同时启发他们画中为何未显现出水的清澈和波纹,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意境。然后,我还拿出自己旅游时自己拍下的清水中鱼游的照片给学生们看。经过一步步的启发,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和体验到这段文字的美之所在。只有通过感知,做为审美主体的学生,才能把握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能引起美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强烈兴趣好求知欲望,为进一步赏析理解,奠定感性基础。

美感的基础是情感,作者在创造文学作品时是充满了感情的,因而在鉴赏时,也应当带着感情。但是审美感受又是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心境状态的,不同心境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心境下,鉴赏同一事物时,审美感受有很大差异。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宜遏制,而应该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美是有感染力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自己动感情,在感情上感染学生,打动学生的心灵,耳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即要让学生动情入情。就如同于漪老师中学时课堂上被两位国文老师深情的朗诵和讲解深深打动一样。

要让学生动情、入情,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理解感受美的意境。像朱自清的《背影》和柯岩的《,你在哪里》这样抒情性很强,感情非常浓烈的作品,在教学前,一定要为学生充分介绍朱自清当时较凄惨的家境、生前的伟大功绩及逝世后全国人民以及全世界对他的深切哀悼与怀念,便于让学生做好接受作品的特定的心理准备。二是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时用充满激情、赋予感染力的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随着老师感情变化来体验喜怒哀乐的感情,在欢乐中,在愉悦中,在感动中,在肃穆中,在悲愤中,在痛苦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获得美感体验。

就像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只停留在看懂课文一样,美育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仅仅停留在体验美上。让学生懂得从别人作品中体验美,随着知识的积累,逐渐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并在观察、思考、创造、体验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是中学语文美育的目标。然而,如果不能体验美,那么就说不上判断美,创造美。做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打好语言、文字基础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为他们打好一个美感的基础。审美化教学在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智力的开拓、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因而要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育内容。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而美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审美情趣"。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因而,阅读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训练,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即比较重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及"发展思维"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只会考试的所谓"优秀"学生。这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含量、艺术含量和人文含量。忽视了"获得审美体验"的功能,忽略了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忽略了阅读具有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情趣的重要作用。

那么阅读能够从那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接下来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阅读应该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充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对自然的审美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审美能力。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这样的能力。他们每天都与自然亲密的接触,但如果要问他们周围的自然美在哪里,四季更迭美在哪里,这个名胜古迹美在哪里,他们大多说不出所以然,他们无法感受自然的美,不会用具体的语言去描绘它。不是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这样的能力,而是我们的教师们没有培养出他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我们语文的很多诗文,都要求我们的学生去感受自然的美。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要让学生去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在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去体会"曲径通幽处,阐房花木深"的幽美;在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去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美;在朱自清的《春》中去感受春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之艳美,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之柔美,春雨让"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之静美。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呢?我认为有以下两点:

1.1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感觉是学生感官对文本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是一切阅读活动的心理基础。如果在文本阅读活动中,学生感觉迟钝,就无法完成对美的感知。而知觉是感官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情感体验。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到美的存在。尤其是对描写自然山水的文章。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草之嫩绿,春花之瑰丽,春风之柔媚,春雨之宁静,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1.2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的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欣赏始终与形象相伴,不可分离。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像,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来感知文本塑造的自然美的意境。例如,阅读何其方的《秋天》一诗时,提示学生,反复朗读,然后闭眼想象,你是否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他们是怎么的,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你体会到了秋天的哪些美。在阅读《春》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在作者描写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中,让他们闭着眼想像,你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情景和感受说出来或。特别是表现春风的特点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的手抚摸自己的感觉来体会春风轻柔的特点。

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和想象去品味文章塑造的自然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随着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对自然美的审美感知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最终让学生从书本的自然美中走出来去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

1.3 阅读还应该培养学生情感的审美能力。我们家长和老师经常感叹现在的学生情感缺失,看到家长的辛苦不懂得体谅,看到老师的辛苦不懂得感恩,不会为英雄事迹感动流泪。究其原因是他们对情感的审美缺失。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阅读这块阵地,培养学生对情感的审美,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让他们具备丰富的情感意识,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人情美。例如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要去感受深沉的爱国之情;阅读鲁迅的《藤野先生》要去感受跨越国界和种族的师生之情;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要去感受真挚的父子亲情;阅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要去感受他赏月的欣喜和被贬的失落之情。

2.培养学生具备情感的审美能力

2.1 创设情景激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刻意营造一种课堂氛围,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景是任何课堂都可以用的,但我认为在语文阅读中,创设情景对文章情感的体现,学生情感的理解是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我在讲《背影》时,先讲一个故事给学生听,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造成5死11伤。其中一家三口,在缆车下坠的时候,父亲用手高高托起年仅二岁的儿子,使儿子幸免于难,但小孩的父母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歌手韩红以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作为素材,并以小孩的口吻,创作了《天亮了》这首歌。韩红还毅然把孩子给领养了。故事讲完后,许多学生还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中,于是我缓缓地说到"的确,父母的爱是世上最纯洁无私的,在关键时刻他们甚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来保护他们子女的安全,今天我们来学习《背影》,看看在作家眼里,父爱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亲情的情感体验中。他们很快就进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感氛围中。很快他们就体会到了《背影》中父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再创设情景,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爱自己的事例,这个时候他们都能说出平时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情,很多同学说到动情之处,还流下了眼泪

感受大自然的作文篇10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艺术成就

1 石涛生平及《画语录》简介

(1)石涛生平简介。石涛(1641~1718),广西全县人,俗姓朱,名若极,出家为僧后,法名原济。号石涛,他的号别很多,有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是中国山水画的大家,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由于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深的研究,并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广为赞誉。

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石涛的艺术成就是前无古人的。如果人们对禅学有一定的认识,再读此文,定会感到文中的妙处实在不可多得,堪称千古绝唱之奇文。

(2)《画语录》简介。《画语录》又名《石涛画语录》、《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著的画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十八章内容,意深词涩,玄之又玄。其中“一画”、“尊受”、“蒙养”、“资任”等概念尤为常人不解。历来山水画论解析者不少,然大多浅尝辄止。由于石涛在《画语录》中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范畴概念,在行文中常常更换近义词,而且偏爱使用对偶语句,因而读者在阅读和理解《画语录》时会不时遇到某种困难和障碍。

石涛《画语录》全文共计十八章:一画章第一,了法章第二,变化章第三,尊受章第四,笔墨章第五,运腕章第六,氤氲章第七,山川章第八,皴法章第九,境界章第十,蹊径章第十一,林木章第十二,海涛章第十三,四时章第十四,远尘章第十五,脱俗章第十六,兼字章第十七,资任章第十八。石涛还有另一部《画谱》,同样十八章,各章标题和《画语录》相同,但较简约,学者们认为《画语录》是《画谱》的定稿。

石涛《画语录》阐述的是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画语录》其画学思想体系可称为“一画”论体系。石涛把“一画”作为自己画学体系的元范畴(或中心概念)。其他一些概念,如形与神、蒙养与生活、识与受、笔与墨、有法与无法、心与物、氤氲、资任等等,都与“一画”相联系,以“一画”为出发点并以“一画”为归宿。

其中有许多部分玄妙难懂的章节,并以佛学与禅学思想作了一些通俗的解释。对石涛《画语录》目前众解不一,其原因主要是,对《画语录》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同。如:以道学思想解释《画语录》,必然会将其解释附着道学思想。以世俗思想解释《画语录》,同样会附着了世俗的见解。若想全面地分析石涛《画语录》的写作思想,以道学及世俗观点解释,都不能将其解释得十分准确。因为石涛所处的年代,正是清朝康熙大兴佛教时期,石涛本人又是正宗和尚出身,并具有深厚的佛学与禅学功底。以他所具备的这种修养及当时佛道互不相碍的佛观,无论从石涛本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还是《画语录》写作的主导思想,作为石涛本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指导写作《画语录》都是必然的。所以,今人以佛学及禅学思想研究石涛的《画语录》,方能准确地再现《画语录》的本来面目,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其绘画艺术思想。

2 《尊受章第四》原文及翻译

(1)《尊受章第四》原文。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人,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

(2)《尊受章第四》翻译。艺术上感受与认识的发生,应是感受在先,认识在后。如果认识在先,然后感受,感受到的就不是最初的纯粹感受了。古往今来的聪明之士,无不是借助认识加深感受,而在感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高认识的水平。若画家局限于一时一事的感受和认识,那不过是小感受,小认识,未能认识到一画及其权变的作用,尚需发扬光大。

世间万物无不在一画中体现为艺术活动。绘画时,画面因墨而产生,水墨缘笔而运行,画笔凭腕而动作,手腕随心而运动。其自然而应和之状,犹如天地繁衍万物成形。这就是受的道理。

3 总评与启示

石涛造型观中突出的颖悟是发觉了平面分割的重要,他充分利用了画面和面积,以白计黑或以黑计白,黑白间的对照、协调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可有可无或不了了之的空白不存于他的画面中,空白处的题款的位置、形式、疏密等等都属于他画面严格结构的整体。他着重在款识与绘画的形式及内涵中求得如鱼入水之美,郑板桥和潘天寿也特别重视这种综合艺术体裁的推敲。

艺术创作是需要动脑筋的、用精神、凭感觉的,从这方面谈艺术创作,就形成了艺术认识论和艺术心理学。石涛《画语录》的《尊受章》实质上就是以其生特有的概念讲述艺术认识论和创作心理学。“受”与“识”是石涛这方面的概念。石涛在“重识”的前提下“尊受”,因此本章的题目是“重识尊受论”。

石涛重识尊受。不论从石涛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来看,还是从《画语录》或《画谱》的文字来看,石涛都主张把“识”与“受”辩证地统一起来,在“重识”的前提下“尊受”。这从他所说的“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中外许多大画家在识与受辩证统一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美国画家只贝茨说:“在艺术创作中,直觉与理解并存,如同一枚银币的两面。”倪贻德在论述石涛的“一画”论时说:“过去一般画家,总是偏重于感受、感觉方面,而忽视理性思维方面。石涛却不然,他既是一个敢于感受的人,又是一个善于深思的人。他说:‘夫画贵乎思,思其一,则心有所著而快。’他在观察自然时绝不仅仅停留在视觉感受上,更不局限于直观视野中所能看到的局部现象上,而总是形象思维伴随着逻辑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那样辩证地进行观察认识。”在石涛的感受中,就成为天地运行透露信息与艺术运作中得心应手的一体化过程,绘画艺术的创造过程如同天地化育万物一样的自然而然。其机枢是心,其关键是腕。心中物象通过腕的运作迹化于纸上,艺术品即告完成,而画家的心灵也就通向了自然山川之美景的再创造——俨然一种上帝造物的机制和感受,岂不值得珍惜!

参考文献:

[1] 王宏印.《画语录》注译与石涛画论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 石涛,杨成寅.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