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11 04:29:47

思乡的文章

思乡的文章篇1

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的词语: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4、领悟作者思念故乡、追思亲人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激发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阅读氛围。

孩子对于新年总是有着许多丰富的感受。教师在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二、在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细细品味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并要求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

三、教师应该介绍琦君其人的身世和活动经历,使学生可以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达到对作者较为深刻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我们同学学过或读过的古诗中,还有哪些表达游子思乡的诗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安石《泊船瓜洲》

李白《渡荆门送别》《静夜思》

现代诗文中,你还读过哪些诗歌、散文能表达作者的乡愁?

二、今天我们学习琦君的作品《春酒》

学生自读课文——你认为文章能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A、文章写了与春酒有关的哪些事情?作者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吗?

1、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2、作者不仅仅是怀念家乡的春酒,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写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着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B、文章描绘了家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美在何处?用下列句式说话:

a、风俗之美美在……,表现为……

b、人情之美美在……,表现为……

C、文末作者的感叹是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品味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中母亲的形象。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逼肖。本文中母亲的描写尤为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

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着“爱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方,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这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

二、体会本文生动传神语言,

设喻奇特形象:“我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善于运用细节:

请用“我认为……这个细节最生动,因为它写出了……”这个句式说话》

细节描写举例:

“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过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吃会酒,得了“两条”印花手帕,于是“开心得要命”。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几个细节中得到充分的刻画,这样活泼、天真的小女孩立刻在纸上活动起来,还微微歪着脑袋冲读者笑着……

思乡的文章篇2

【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散文的基本特点,我把《春酒》定为以学生感悟为主的美文欣赏课。还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让他们释放激情、自主探究,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在《春酒》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故乡和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这一切,文章处处体现了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些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初中学生很少离开家乡,对思乡之情较难理解。为此,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本文文质兼美,含蓄深刻,富有人生意蕴,阅读时需要调动一定的人生体验和积累。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 “大语文”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发掘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

根据上述内容,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中风俗人情的感受;过程与方法目标:用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入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之中,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

【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刻,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分析课文中的情,恐怕学生很难真正投入和理解,无法体会作者对于“八宝酒”的怀念。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感悟,感悟作者真挚、热烈、深厚的思乡情。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如此之浓的思乡情,其二是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与理解来体悟情感。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分忆、赏、悟3个步骤来品味文章,并根据本节课目标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朗读课文――整体感悟――品味鉴赏――情感延伸。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先出示一组新年图片,让学生伴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回忆家乡的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腾而热闹的新年场景及乐曲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引入温州新年有喝春酒的习俗,使学生有了解这一习俗的渴望。

忆春酒,理情思

首先,我配上“思乡”的主题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情境,走进作者故乡的新年。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我又朗诵了一首根据课文内容编写的小诗:“有一种酒,一点点,就能使你沉醉;有一种情,一点点,就能牵动你的心;有一些人,虽然离去,但你却难忘他的容颜;有一些事,虽然遥远,却又总是记得那么清晰……”每句诗后面都有一个问号。在舒缓的乐曲中,让学生细读一遍课文,找出上面问题的答案(春酒――乡情――母亲――童年)。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赏春酒,品情趣

给学生朗读体会的时间,同时让他们找出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品读。以自主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细腻温婉的笔触。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我”很馋,很喜欢母亲的八宝酒);“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写出了母亲的细心和聪慧。)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勤劳聪明、热情贤惠的母亲,体会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感受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同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进行点拨、引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启学生的思维。

悟春酒,解乡愁

思乡是本文的一大主旨,但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对这一感情理解得不透彻,仅从文本理解还不够。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领悟思乡之情。因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以学生做“阳光使者,发手机短信抚慰作者漂泊的心”开始,然后问学生:“你是否有离家的经历,能否感受到想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你长大离开故乡时,有哪些事物会让你时时想着故乡?”“作为一名游子,你会跟家乡人说什么?”然后教师顺势提问:“读琦君的书像翻阅旧相簿,一张张泛黄的相片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怀念,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作者把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浓浓的怀念之意,集中浓缩在文章的哪一句话里?让学生找出来,并读出那种失落,那种追想,那种怀念的心情来。”

情感升华,创设高潮

此时,学生已经满怀热爱家乡的激情。我对学生说:“是啊,母亲是根,故乡母亲也是根,祖国母亲更是根,叶落总要归根。对故土的眷恋,是任何人无法割舍的情感。许多海外游子,离开故乡几十年,听到呼唤,毅然踏上寻根的归途!”由对故乡母亲的爱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引出回归主题,用激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

用短短的40分钟,师生穿行在春酒的洒香中,感受琦君浓浓的乡情,我呼唤学生把这一份乡情铭记!然后欣赏歌曲《望乡》,一起在音乐声中去体味醇美的乡情!

课堂结语,余蕴无穷

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时,我用深情的语言总结:“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归乡的路有多漫长,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背起行囊远离故乡,你会发现故乡的形象清晰而美好地在你的记忆深处闪耀。到那时别忘了这首歌,别忘了我们曾经品味过的春酒,愿你揣着乡愁踏上归乡的路,带回游子的问候与祝福!”

【板书设计及原因】

思乡的文章篇3

《故乡》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也是我喜欢的课文之一。这样的文章,怎样讲授比较好呢?我的一次尝试让我获益匪浅。由于我的课堂一贯比较开放,开放宽松的课堂有时会不能按时完成内容,但就是这看似松散的课型有时会出其不意地产生好的效果。那一次讲授故乡经历了看似漫长但是极有意义的过程。

一、讲授过程概述:

第一课时:板书:故乡,请同学们默想,你的故乡,你记忆中的故乡?几分钟,短短的几分钟,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要求,有人要说了。接着,我说,把你对故乡的回忆用描述的语言和大家分享。大家分组表述,霎时班级沸腾了,有人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有人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我不好意思打断大家的热情,结果这个过程进行了十几分钟,看着孩子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我让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口述,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出要求:能不能用描述的语言来描写你的故乡?故乡有没有代表性的人?有没有风俗?你真实的情感如何?就这样,一节课,我们都在说故乡,我也讲述了我的故乡。临近结束,我声情并茂地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都和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用自己的慧眼观察,如何用自己的妙笔来描画故乡,却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回家构思故乡,看你能不能写出来漂亮的文章?”第二课时:当堂作文――故乡,由于有上节课的讨论和回家的构思,整节课很顺利,几乎所有的同学均在一节课内完成作文。第三课时:阅读故乡,和自己的故乡对比,无形加深了阅读效果,读罢两遍,关于这篇课文的所有问题均迎刃而解。第四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师生共同找寻这篇文章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这节课,我们发现了:故乡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归纳得出,不论写什么都要倾注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第五节课:伴着几首关于故乡的歌曲,全体学生共同修改自己的作文,当堂修改,结合家庭作业,完成作文。就这样,本来应该两到三节课完成的讲读课文,被我讲成了五节课,看看结果吧,故乡,这篇文章学得很透,学生理解很深刻。学生作文――故乡,写得超乎想象,批改、修改、成文,一气呵成。

二、讲授《故乡》给我的启示:

1、课文是个例子,课文是死的,教师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传统的课堂在讲授所谓的传统的讲读课文的时候那是相当的认真的,生怕有疏漏之处,担心有分析不到之处,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作用,学习的高层次是伴着兴趣的培养。本课,学习之前,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我没有考虑课时的要求,而是着眼于阅读、写作的统筹训练。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参与编写教材的想法,那么,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从自己的教学思路看,如何取舍,如何选编、讲授,我们教师有主动权。课文,就是课文,讲与不讲,他就在那里;教师,就是教师,你选择不选择,你有主动权,你是活的!

2、阅读和写作从来都是一体的。有的人专门探讨阅读和写作的衔接,我以前就是这样做的。蓦然回首,其实阅读和写作,从来都不曾分开过,在于我们是否真正思考和利用过我们的课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的过程如果伴着兴趣、伴着思考,那么阅读的效率会大大提高。阅读本身就有联想和想象,所以,阅读伴着构思是成立的,读写是一体的。我认为,读后感是练习写作的最优途径。想到人,就描写人,想到事,就描写事,可叙可议。用好我们的课文,用好我们孩子的最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法自然。教无定法,是老祖宗的古训,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证明的真理。我认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我们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教师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就是要明白和知晓自己擅长什么?要扬长,喜欢读,强化读;喜欢写,注重写;会说,就励志和激励;懂得炼字,就钻研遣词造句。我擅长提问,所以,我用几个小问题引入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我喜欢课堂上的即兴演讲,所以,学生写作之前的兴致,基本上都是我用语言来调动的。学生适应老师,我们做老师的,也要适应学生。教育从来都要因时而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的龙的传人!

思乡的文章篇4

文章,仅单纯的是文章。

当然。

你可以选择思乡。

你可以选择亲情。

你可以选择悲伤。

让梧桐、旧船、老屋,爹、妈、爷、姥,分手、离别填满你的郁闷、空虚以及欲望。一切与我无关,也与我无妨。

总之,

悲伤的请继续悲伤,管他逆流成河还是顺流成章;亲情的请继续亲情,尚可将父母当油墨沾在纸上;思乡的请继续思乡,就算头破血流也务必撞出个“反分裂同盟”的来。

我端根小凳坐这儿,看你们是翻个身睡下还是声也不吭就灭亡。

你们说我偷盗也好,抄袭也好。终究真的才叫事实。恩,都是真的,真得千真万确。我抢她的王子,掠他的公主,还分什么白马、白雪,统统变作张开四条腿的青蛙,然后被我一口吞下。干瞪着我又如何?该干啥干啥去!

所以,

生于亲情死于思乡,生于思乡死于悲伤,生于悲伤死于亲情。反正都不是文章。

你要生于什么,死于怎么,

好象不是我选择的吧?好象。

这可不是玩笑。

思乡的文章篇5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瞄准全新业态,推动产业全面振兴。在陕西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的直播间里,总书记说:“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总书记对电商这种新鲜事物、新销售模式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被很多网友评为“史上最强带货官”,这带的是一种新思路、新理念、新业态,“小木耳,大产业!”基层党员干部要结合本地特点,挖掘本地特色,瞄准全新业态,拿出全新举措,努力推动产业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突出乡土特色,推动文化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文化之魂。各地要加强“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文化载体。要突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结合本地乡土文体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底蕴,订好乡村文明公约,建好文化特色村标。要抓好乡村文艺队伍建设,以接地气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弘扬正能量的文娱节目,让先进文化占领基层阵地;要抓好文化下乡,充分发挥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宣教作用。要通过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彰显本地特色,努力推动文化全面振兴。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提升发展动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各地要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缩小城乡教育的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要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来教育激励下一愤读书,强身健体,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爱才之心,既要重视本土人才作用的发挥,又要注重引进人才,把“会念经”的和尚请进来,为本地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注重培育农村后备干部、复转军人、年轻党员、大学生村官等后备人才,鼓励高学历者回乡就业、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选调生扎根基层。要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发展动力,努力推动人才全面振兴。

思乡的文章篇6

一、命题

教师在命题或指导作文题时要抓住契机。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无论是记叙文或其他文体写作,教师都应以点燃乡情之火为出发点来构拟作文题目。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虽然贫困,但贫困不是耻辱,在让学生正视家乡落后的同时,也要看到家乡的未来和希望,激发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如《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家乡风景独好》,这类的题目都能较好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挖掘家乡的亮点,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写作兴趣。

二、指导

作文指导还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一次指导《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位偏远山区的同学很是为难:“家乡四处是山,哪有值得骄傲的东西呢?”教师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教师猛然想起一件事:上次回校,这位同学提了一袋新鲜栗子来派给同学吃。于是教师便趁机诱导:“谁知道某某同学家乡最好吃的是什么?”这位同学似有所悟,再一步引导他思考、分析,他终于写出以“家乡的栗子树”为题这篇以小见大,充满自豪感,通过家乡的进步体现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好习作。

三、评讲

思乡的文章篇7

摘 要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代表上级政府承担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同时在很多领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基层的经济建设。目前随着《预算法》的逐步推广,如何做好乡镇预算管理对充分发挥基层政府职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乡镇预算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促进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乡镇预算管理 不足 改进措施

所谓预算指的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对于收支安排的预测、计划。财政预算则是指政府通过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以反映政府一年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对于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城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预算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

1、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预算管理成效难以发挥

预算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乡镇对预算管理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一方面只是应付式地根据上级的要求编制预算,这种预算显然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出入,难以发挥出管理效果,使预算工作流于形式,这是普遍现象,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乡镇对预算管理的理解很片面,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似乎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缺乏主观能动性,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支持较少,这种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工作成效的发挥。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随意性很大,不按照所编制的预算执行。

2、预算编制体系有待完善

从预算编制的角度出发,一些地区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测算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预算编制体系还需要提高完善。预算部门在年初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时,在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确定方面,对于经济走势以及税源变化的调查取证方面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测算工作。同时,对于一些经济指标测算方法在能够保证预算顺利完成工作的基础上,更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避免年初的财政预算编制与本地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产生分歧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支出预算编制的角度出发,一些地区的乡镇政府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虽然在事前已经进行了必要的调查和测算,但是仍然需要着重考虑诸如单位本年度诸如人员变动、意外因素对上年支出的影响以及单位收支计划等情况。

3、预算编制和执行缺乏严肃性

年度经费预算一经上级批准,本该按收支预算的各科目额度严格执行,但有些乡镇却视而不见,预算是预算,执行是执行,不仅总支出相差悬殊而且各支出科目之间也是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法制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上级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是单位当年的支出规划,具有法律效应,必须坚决执行。二是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全面,很多支出内容没有涵盖进去,造成大量的无预算支出或超预算支出。三是缺乏有效沟通,乡镇各职能部门总以工作急需为由安排预算以外的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至于费用的社会效益如何,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两面性,失去了预算管理应有的严肃性。

二、对于乡镇预算管理方面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

政府应加强对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规范乡镇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开会、文艺活动、各种媒体等宣传方式促进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快速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树立起大财政和大分配思想意识。要想使一些工作人员迅速转变思想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想意识的转变牵动着乡镇各个部门的工作节奏极其切身利益。因此,宣传新思想新思路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所以,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当加强乡镇预算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日常业务工作的学习深造,宣传一些先进的理财观念。同时,要重视当地财政实际情况,重点抓好综合财政预算改革工作,并将工作落实到各个部门。综合财政不仅只是单方面的财政问题,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它扮演着保持社会相对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乡镇政府加强综合财政的推行力度,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对新政策进行宣传,以达到统一思想、提高政治觉悟的目的,为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完善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乡镇预算部门可以采取积极完善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预算部门可以重点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并与财政部门积极沟通。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可以采取下到各乡镇站所中视察工作,充分了解乡镇预算底数,并在此基础上立案造册。例如对本部门的下属单位在收费范围、项目、标准进行掌握,最终达到清楚其底数的目的。与此同时,财政部门可以采取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的方式,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在乡镇预算会计制度也要给予完善,实现目标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及个人。

3、健全乡镇财政体制

健全乡镇财政体制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保障。从整体角度出发来看,一些地区的乡镇财政仍然面临着资金相对来说较为紧张的情况,如果还要从乡镇财政集中财力,困难程度相对于集中前来说会大大提高,这样不仅使其更加难以履行政府职能,同时还阻碍了预算管理改革的深入开展。同时,健全乡镇财政体制要谨遵“富县先富乡”的基本原则,积极建立健全有关于乡镇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为乡镇预算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上级政府应当适当放宽权限,给予乡镇一些必要的预算管理权限,以此来提高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对乡镇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改革完善,以促进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乡镇政府要想使三农经济健康发展,搞好乡镇财政是关键,而做好乡镇预算管理工作则是搞好乡镇财政建设的首要条件。本文首先对预算管理的思想认识、数据编制以及预算工作的执行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针对这些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强对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宣传、完善乡镇预算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乡镇财政体制等三点建议,以促进乡镇预算管理工作能够更顺利的开展进行,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华.中国乡镇财政运行机制研究.四川大学.2007.

思乡的文章篇8

一、抓题目——我高高在上

我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明显的;“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它居于最上端,实为文章之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文章的题目常常先行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显或隐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抓住明显的文题,常可以读题析文,从而快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透过这双“眼睛”,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提高阅读速度和得分率。

例如,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从题目上看,考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明确本文的写作对象——风,并在此基础上先行一步,从总体上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风是“乡村”的风,而非城市的风。这样一来,“风”便与“乡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考生可以紧接着思考“风”与“乡村”的关系,再联系农村生活生产的实际,可以很容易地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极有可能是要表现“风”对“乡村”的重要性,从而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作品的灵魂,即农村的人、物、事都离不开风,与风息息相关:风给乡村带来生命与活力,给平常之物带来诗意,让我感受到乡村的温情,表达作者对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有了这些认识,再来解答下面的题目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抓住最核心的东西,从而方向明,答题准。

附题目:第一题,“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第三题,“第④段写歪脖子黄栌有什么用意”,第五题,“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第②段举出一句加以赏析”。

又如:2007年辽宁卷《炉火》。题目“炉火”,能驱散冬日的寒冷,象征着温暖、活力、热情、蓬勃、希望等。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再解答下面的第五题,就简单、快速、高效得多了。

附题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答案:不是。文章有怀旧情绪,但并非全文主旨。文章主旨是艺术地揭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表明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抓关键句——我鹤立鸡群

除文章题目外,正文中有很多关键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有助于简单而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旨。这些关键句从表达方式看,多是议论句和抒情句;从在文章中所处位置看,多是段落或全文开头、结尾和中间的句子。因为作品的主 论文题常常在议论和抒情时便明显地表现出来;开头常总领全文,结尾常总结全文,中间常勾连上下文。抓住这些,对于抓住文章的灵魂、把握整体内容意义重大,作用非凡。同时,这些关键句相对其他句子而言,都是比较明显的,有利于视觉快速捕捉。

例如前面所举《乡村的风》一文,文章一开篇便是一个非常吸引目光的句子:“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处于文章开头处,且兼具议论性和抒情性。此句特别重要,可以说,抓住此句,就抓住了全文的灵魂。“灵魂”之重要,人尽皆知。无魂则无生命、无精神、无情感、无生活、无生命的灵动、无生活的幸福。而“风”是“乡村”的魂,非言其对乡村之重要而为何?是为议论。对如此重要之物,非爱之惜之思之念之而何为?是为抒情。“风是乡村的魂”,此句实乃文章的魂。抓住了这一显眼的句子,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魂,大大提高了整体把握全文核心内容的效率。

又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文章结尾处四个字单独成句——“他很快乐”。此句是个总结句。既是作者对主人公的描述,又是对主人公的评价。此句要抓,因为根据写作逻辑,上文必然要通过具体内容说明“他很快乐”的原因。抓住这一明显的句子,就很容易抓住文章的灵魂,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各局部内容的作用——必是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即表现“董师傅”“很快乐”的原因。此句一抓,勾连各处,如此,岂能方向不明、思维不清、效率不高呢?

附题目:“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

三、抓“复现”信息——我一唱三叹

“复现”信息即反复出现的信息,或为词,或为句,或为某一意思。

某一信息反复出现,乃至贯穿全文,当然是明显的,也必然是作者着意强调的,是所涉范围或大或小的内容的核心。抓住它们,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局部内容或全文内容的灵魂作用极大。

如教材中《蜀道难》一文,由道路之艰险,写到行路之艰难,最后结于世事之凶险,核心是一个“难”字,其间包蕴着李白对现实环境深切的体味。而文中出现三次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谓是对这一核心的非常明晰的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反复体会,抓住李白这一名篇的灵魂。又如冰心《谈生命》中“我不敢说未来,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出现,意在强调不要寄希望于未来或来生,那么怎么做?当然是把握今生,善待生命,从而表现主题。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一日的春光》反复出现“我不信了春天”。之所以“不信了”,是因为作者苦苦等待,春天却迟迟不来;越不信,期待、喜爱之情越强烈。这便抓住了主旨。

附题目:“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005年全国卷Ⅱ《春天的梦》。“梦”代表着理想和希望。她是灵魂的寄托,又是精神的安慰,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文中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凸现了本文期盼春天、渴望变革、呼唤真情的主旨。

附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反复说着担心他所养的几只动物的话,意在强调老人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及反对战争的主题。

《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重复了三次,表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浓浓的爱国之情。

这些反复出现的信息,可谓显而易见的线索,线索把相关内容串联成了一个整体,使文章条理化、简约化。抓住文章的线索,就能把握文章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能大大提高理解文章和解答题目的效率。

四、抓前后内容——我手足情深

这种方法,是从前后文间的关系角度着眼的。前文内容和后文内容,无论差别多大,都是有机的整体,总有着某种联系。而有弱种情形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前后文内容在某一方面或从某个角度看极为相似,属于“同类”;二是前后文内容紧挨在一起,从表面看却差别很大(前后差别很大,自然也容易吸引目光),属于“异类”。阅读时,学生可以抓住这种明显的“同”或“异”,前后勾连,加以聚合。具体操作方法是:前后文内容属于“同类”的,可以化散为整,即把相同的加以概括;前后文内容属于“异类”的,可以化异为同,即把不同的加以联系。在此基础上,抓住“核”“灵魂”就简单得多了。

例如教材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前文谈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后文谈他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前后勾连,属于“同类”,加以概括,都是谈其对人类的贡献。这其实就是全文核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2011年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中的大阅读《转身 》一文中,作者分别写了四个人(年轻人,小女孩,中年乞丐,老年乞丐)的四个“转身”的画面,这四个画面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是容易吸引读者注意的。四个画面的诸多共同之处也是比较明显的:“我”与他们都是偶遇;都表现着人性的真善美;都“转身”从“我”视线中消失了。对这四个画面加以聚合概括,能够快速准确地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即美好易逝,抓住眼前,倍加珍惜。这样再来解答文后的第三、四两题,就快速准确多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散为整。

同是《转身》一文,文章第四自然段,前面描写秦岭深处的自然环境(尤其细写小河水),后面则转而写一个小女孩——前写景,后写人,可谓差别很大,容易吸引读者目光。如果学生习惯于将前后文不同内容联系在一起分析则不难发现小河水与小女孩有着共同之处,即都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作者就是要用小河水的自然纯净之美引出小女孩的自然纯净之美。抓住美,基本上也就抓住了这一层次的灵魂,文后第二题第一问的答案也就自然形成了。

这是勾连前后文,化异为同。

五、抓“常情常理”——我四海皆准

这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或题材,联系阅读经验,大胆推断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作品的写作对象或题材,是很明显的。而某种写作对象或题材,常常表现相对特定的主题这可谓是“常情常理”。因其“常”,故为“显”。抓住这些“常情常理”,有时也能快速把握整体内容,抓住文章的主题。

如上文所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属于战争题材,而这类题材的作品常表现反对战争和揭露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的主题,联系作者海明威反战思想的知识背景,作品的主题是不难快速抓住的。

思乡的文章篇9

我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工作机构健全、工作人员到位、制定措施有力,全乡村级“两委”换届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总结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为:采取“四抓”、严把“两关”、突出“两个创新”。

新一届村“两委”选举产生后,乡党委、政府未雨绸缪,要求各村及时做好五项后续工作,为换届后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做好新一届村级配套组织建设。乡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新当选的村委会班子立即建立健全村委会配套组织及各项规章制度。对村委会成员进行详细分工,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计划生育、兵、团、妇等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完整的村级机构体系和工作人员队伍,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乡党委、政府要求各村认真分析本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村委会三年任期目标。

(二)做好新老班子的移接交工作。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后,在乡党委政府主持下,在2015年1月底顺利完成了原村委会与新村委会的人、财、物的交接工作。在换届工作开始之前,为防止各村由于换届放松对印章的管理,乱签协议、乱订合同、造成不稳定因素,乡换届领导小组在11月3日上午召开全乡换届选举工作动员会当天,就要求各村将村委会印章全部交到党政办,统一代为保管,待村委会换届结束后,再将印章移交给新一届村委会。

(三)做好新一届村级班子的培训工作。为做好新当选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帮助其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乡党委、政府采取“培训学习,启发思路”和“集中学习、统一思想”的办法/:请记住我站域名/,组织全乡“两委”干部和全体包村干部培训学习,就如何做好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如何加强两委团结,如何做好村财民监及农村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工作进行集中授课。

思乡的文章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党在农村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共产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乡镇党的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下同)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第三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努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二章组织设置

第四条乡镇应当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乡镇党委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五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应当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的,可与邻近村联合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或党员人数虽不足50名,但村办企业具备成立党支部条件的村,因工作需要,可以成立党的总支部。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根据工作需要,经县级地方党委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村党委受乡镇党委领导。

村党支部、总支部和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第六条县以上有关部门驻乡镇的单位,应当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些党组织,除中央另有规定的以外,受乡镇党委领导。

第七条乡镇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坚持精干高效,加强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村干部误工补贴人数和标准的确定,应当从实际出发,从严掌握。

第三章职责任务

第八条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需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问题,由乡镇政权机关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三)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和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和监督工作。协助管理上级有关部门驻乡镇单位的干部。

(六)领导本乡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

第九条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需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决定的事情,由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

(三)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五)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六)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条党员人数较多的村党支部,可以划分若干党小组。党小组在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组织党员学习和参加组织生活,检查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和执行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决议的情况,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第四章经济建设

第四章经济建设

第十一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二)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多种经营要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相结合。发展乡镇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同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和建设小城镇相结合。

(三)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领导制定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保证规划实施。

村党支部领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集体资源开发,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五)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应用科技发展经济。

第五章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二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制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十三条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

第十四条搞好村镇规划,改善村镇面貌,创造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改善办学条件,普及义务教育;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活动,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十五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及时疏导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第六章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

第十六条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本领。egcg

第十七条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不准虚假浮夸;坚持依法办事,不准违法乱纪;坚持艰苦奋斗,不准奢侈浪费;坚持说服教育,不准强迫命令;坚持廉洁奉公,不准。

第十八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应当由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能够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党员组成。乡镇党委书记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水平,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熟悉党务工作和农村工作。村党支部书记还应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善于做群众工作。

应当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改善领导班子的结构。

第十九条领导班子应当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反映情况,安排工作,决定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第二十条领导班子应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决定重大事情要同群众商量,布置工作任务要向群众讲清道理;经常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第二十一条领导班子应当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要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书记要敢于负责,有民主作风,善于发挥每个委员的作用。委员要积极参与和维护集体领导,主动做好分工负责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会,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第七章党员队伍建设

第二十三条农村党员应当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第二十四条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

党员教育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农村特点,贴近党员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发挥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

乡镇党委每年应当对党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培训一次。

第二十五条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村党支部每月应当开展一次党员活动,包括学习党的文件,上党课,召开组织生活会等。

第二十六条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优秀党员,要进行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要依照有关规定,分别采取教育帮助、限期改正、劝其退党、党内除名等方式进行严肃处置。

第二十七条尊重和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教育和监督党员履行义务。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要组织开展党员联系户等活动,给党员分配适当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为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二十八条加强和改进对外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外来党员,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将他们编入党的支部和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经常向党员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党员违犯党的纪律,应当及时严肃查处。处分党员必须按照和有关规定进行。对受到党的纪律处分的,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第三十条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注意吸收优秀青年、妇女入党。

村级党组织发展党员必须经过乡镇党委审批。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二条本条例由县(市)党委负责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