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19 11:34:30

思乡的诗句

思乡的诗句篇1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思乡的诗句篇2

思念家乡及亲人诗句(一):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松下矛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

5、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杨子,天晴共上望乡楼。唐·李益——《行舟》

6、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7、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忆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8、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天又一年。唐·高适——《除夜作》

9、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唐·宋之问——《题大萸岭北驿》

10、戍鼓断行人,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且未休兵。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李白——《关山月》

12、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规。唐·杜甫——《萤火》

1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4、《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5、《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思江南》

唐·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7、《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8、《渡江汉》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9、《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20、《送吴十九往沅陵》

唐·王昌龄

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

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

21、《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2、《村行》

宋·王禹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望驿台》

唐·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4、《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5、《冬日山居思乡》

唐·周贺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26、《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7、《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28、《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29、《慈母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0、《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1、《江上送友人南游》

唐·张乔

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

岸长群岫晚,湖阔片帆秋。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

32、《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二):

1、《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往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三):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3、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瑕《《江楼感怀》》)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7、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9、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1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1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2、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4、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5、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16、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2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南唐李煜《相见欢》)

2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23、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24、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7、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8、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3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32、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3、悲歌能够当泣,远望能够当归。(两汉乐府《悲歌》)

34、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四):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五):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

· ·

· ·

· ·

· ·

· ·

· ·

· ·

思乡的诗句篇3

2、此心安处是吾乡。____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____李觏《乡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____张九龄《望月怀远》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____王安石《泊船瓜洲》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思乡的诗句篇4

2.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

3.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

4.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

5.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

6.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

8.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王庭筠

9.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李白

10.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11.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2.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

1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

14.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

15.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

16.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17.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

18.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思乡的诗句篇5

[关键词]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功能对等;评析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the fusion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Gui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Nid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Nostalgia”,which a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nd Weng Xianliang,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It aims at perceiving different traslators’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poem and observing their translation style.

Key words: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expressive func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1]。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由于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英汉诗歌节奏各有规律,形式各有特点,要想使译文受者充分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1986,与冉德瓦尔德合著)中提出来的[2]43。功能对等的实质是体现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比较之上的。翻译力求朝着“最高层次对等”靠近,而“最低层次对等”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实现功能对等。

笔者现结合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对唐诗人李白《静夜思》的两译本做一些比较。

一、《静夜思》原诗解读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又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参照贺梅龙先生对《静夜思》一诗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李白的这首诗[2]137:

信息功能: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美感功能:

诗作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富于美感。诗行中“明月光”对“地上霜”,“ 举头”对“低头”,“ 望明月”对“思故乡”,押abab元韵。 诗中更有“疑”、“举”、“望”、“低”、“思”五个动词赋予了诗文动态美。

表情功能:

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泻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思人,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了无可排解的思念中。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流程。“思故乡”三个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他乡游子完整突出的形象。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许渊冲 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①147.

——翁显良 译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①148.

[FQ(2。45(+227mm,1),DY-WZ]

[CD#F14]

[HT6SS] ① 参见郑延国著《中西译学理论概述》,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内部印刷版。[FQ)]

(二)译本对比评析

(1)信息功能对等。原诗第一、二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文用形容词“abed”译出“床前”,然后分别用两个主谓句把 “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light”,把“疑是地上霜”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意思清晰明了;翁文则用名词短语“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和“hoarfrost?”由“月光”想到“霜”, 用一个“?”道出诗人心中的疑问。一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诗人当时如潮的思绪跃然纸上,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原诗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许文用两个动词词组 “looking up”和“bowing”译出“举头”和“低头”之意,而用两个主谓句译出了“望明月”和“思故乡”,在最后一个主谓句中,为了使诗文押韵,许文采用了倒装;翁文则用“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睹月怀乡”,于是就出现了“[ZZ(Z]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ZZ)]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原诗中尽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划线部分的词 ,但句中隐含有此意。两译文中“aches for home ”与“be drowned in homesickness”的译法各有千秋,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美感功能对等。诗人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的诗句在译文中均有体现。许文的译文采用了英诗格律体的译法,译文四行,押abab元韵,在音韵美感方面达到了与原诗的功能对等;而翁文的诗则采用的是散文体形式,译诗措辞优美,激越动人,彻底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羁绊,译得清新雅致,深得原诗神韵,再现了原诗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与原诗达到了“神韵”的功能对等。

许文第一行译成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abed …light” 和“床……光”在形式上与原诗对等,第二行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正好“a silver light”对“frost aground”。原诗三、四行对偶句,用词简约,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举头望”与“低头思”两个动态意思的词语,不仅仅描绘了肢体动作,由此可看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了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世界。许文用“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对仗,与原文达到了美感功能对等。 “望”在这里用的是“find ”,译者用“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出了 “望明月”,使心中的疑虑全消,而bright正好与第一行的light 押/ai /的元韵。面对如霜的秋月,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思故乡”在许的译文中用了一个倒装句“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drowned”与第二行的“aground”押/au /的元韵,译文形成了abab的韵脚,符合英文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而且保持了原民族文化特征,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等。

翁文立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译出了原文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明,使译作更易于接受,从而突显主题——my heart aches for home。郭沫若曾说过:“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文,它根本是诗”[2]。翁文把这首唐诗绝句译成了散文体,虽没有了形式的对等,但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诗一、二行在译文中化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简洁而达意;用一个“?”把“疑”字化为了诗人的心理思维过程,有一种灵动的美。而在三、四行,翁先生却不惜笔墨 ,把原诗译成了两个长句,把原诗隐含的意境化作一行行文字,使译文受者更易于读懂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了“举头望明月”,但翁文在后面加上 “the same moon”,意在表达诗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明月,却有不同的心境。远在他乡,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又一幕,不觉倍感心痛——思乡之痛”,这句话突显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于是紧接着就是“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文用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译出“低头”,而此处的“the splash of white”与前面的“A splash of white”形成照应,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笔者以为翁文比许文更能表达原诗的意境。且看最后一句“my heart aches for home”,笔者以为只要是有过漂泊他乡经历的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有一种 “心痛”的感受——思乡之痛。翁文透过诗行内在的律动,让人感受到诗人灵动的情怀,重现了原诗的神韵,求得在美感功能上的对等。

在美感功能对等方面,两译文各有千秋,许文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而翁文给人一种意境美。

(3)表情功能对等。在中国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这些都是借月思乡的佳句,凝望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古人常借月来写对故乡、故人的相思之情。可见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明月”太多的情感,太多的相思与愁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圆月生相思,残月生离愁,望月思人,寄情于月是人之常情。 诗人李白借着平淡浅显的文字,清晰地刻画出了客居他乡的思乡情怀。

《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所作,诗文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从“月光”到“秋霜”,用一个“疑”字凸显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实现了由写物到写人的转换。三、四句重点突出了人的活动“举头望”和“低头思”,诗人借明月传思乡之情,全诗字里行间涌动着诗人如潮的思乡情绪。

原诗以“静夜思”为题,“静夜”为诗作的写作背景,而 “思”则为全诗的主线。许文在译诗题时用的是“A Tranquil Night”(宁静的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诗寓情于景的美感在译者的诗题里得到了很好地诠释。而翁文则用“Nostalgia”(怀旧情绪),突出了主题 “思”。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翁文中正好把诗人触景而生的伤感情怀表达了出来。

许文的一、二行译文中“a silver light”,“ frost aground”,疑“银白色的光”为“霜”,在第三行里得到了答案“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当“我发现明亮的月亮”自然就解答了心中的“疑”,却由此激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而“drowned”更是点睛之笔,让人感到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的情景如同身受。而且“drowned”也让人有一种在思乡之情中快要窒息的感觉,烘托出了诗人“睹月思乡”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情怀,译文如同原文,语言自然清新而寓意深厚。

翁文的一、二句用“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用“?”把“白色的光”和“霜”连起来,译出了诗人当时心中的疑惑“那白色的一片是霜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诗人在自问,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译文三、四行为“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把原诗中那些“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转变成了文字——“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译者在此竭力寻找洒落在字里行间的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特征,以此揣摩诗人作此诗时的周边环境,并发挥译者审美主体的作用,加以渲染,把原诗的表情功能展露无遗[3]。译文中“my heart aches for home”比原诗的“思故乡”更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结语

通过对《静夜思》两译文的对比评析,不难发现,诗歌翻译的确是一件高难度的事。诗歌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很难实现完全的功能对等。笔者认为许文不仅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紧随原文,多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与原诗一致的风格,而且真实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那种丰厚底蕴。而翁文采用的是散文体,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对自由,但深层意义却与原诗相通,其气氛的营造与意境的创设,体现了原诗的精髓。两种译文可谓各有特色,难以评定孰好孰坏。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论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翻译实践的指导原则,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力求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只有这样才能译出好的译著。

[参考文献]

[1] 廖国强.英汉互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11.

思乡的诗句篇6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 鉴赏品味

1. 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唯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

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

四、 问题探究

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

2.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

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

(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

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思乡的诗句篇7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从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来

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余光中的这首《初春》却独有新意。

第一是雨后春芽萌发,诗人用一“咬”字,由“芽”及“牙”,此其一也;赋芽以勃勃生命,此其二也。故有“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之奇句,一切景物皆着诗人主观之色彩。

第二是诗人突发奇想,抛石化燕。抛石化燕,本已反常,更为反常的是石燕是“从小时的檐下”穿越时空“飞寻而来”,这就更奇异了。化石为燕,显然不合情理,不合春季北燕南飞之自然常理,但是却合道,合思念故乡之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我国古诗文中,不乏其例。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1]。”所谓“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因而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2]。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警句宛若无数闪烁的明星。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闺怨》),等等,都是反常合道的典型,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句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通常写客愁的一般规律,无思乡之情,无哀怨之气。说它“合道”,是因为诗中写了酒美、酒具美、景美与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出诗人流连忘返于客中的陶醉情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的独特个性,将五湖四海当做故乡的广阔胸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亲人久别重逢,按理应当喜悦,而不是“惊”和“怪”。诗人却用一个“怪”字,将妻儿们对自己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等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一反常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描写了一个反常的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黄莺应当是喜爱有加的,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十分反常,竟打起了黄莺,不让它啼叫。原来,黄莺的宛转啼鸣吵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因为此时,女主人公已远赴丈夫戍边的辽西,正沉醉在和丈夫相会的美梦之中。反常的表现,衬托出人物至真至纯的感情。

《初春》一诗中的反常,就集中体现在寄情于无生命的顽石,让它捎来故乡的消息,由此,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可窥一斑。

诗人流沙河在读到此诗时,认为结句是诗人的笔误,他认为在北半球春燕应当北飞,而秋燕才南飞。因此,据眼前之景,应当是春燕由九龙半岛飞往诗人的老家南京(诗人祖籍为福建,父亲为福建人,母亲为江苏常州武进人,诗人生于南京,童年在江南武进度过),鉴于此,他将结句改为:

向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去[3]

这样一改,确实符合余光中在香港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符合唐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旧习,也就是诗人托燕子寻找旧家之意了。

但事实上,诗歌的巧妙之处除了上文所述的“化石为燕”之外,还在于这两句诗有“对面着笔”之妙。如流沙河先生所言,以诗人作诗时环境来看,应当是“向小时的檐下/飞寻而去”,但如余光中所说的“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又有何不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运用 “对面着笔” 这种写法的诗作很多,佳句也不少。诗人写思乡怀人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反而更加曲折深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明明是李商隐怀人,却由“君问”着笔,岂不巧妙?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初出夔门,远游他乡,思念故乡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妙在诗人说“故乡水”依依不舍,送我东来,思念之情不言而喻。笔者在分析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也谈到了“对面着笔”之妙。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诗歌不说让纸船捎去思念,不说自己思念母亲,而是说母亲如若在梦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小纸船,请不要惊讶。这就是“对面着笔”的写法,借此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亲之情。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毋庸置疑应当感受得到,这便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感应,也是符合人们的情感规律的[4]。

此外,这种“对面着笔”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以写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一人来突出大家对自己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思念兄弟之深情,不再着一言,加倍出真情。再如杜甫《月夜》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不写自己困于长安,望月怀人,而写妻子于州独自看月,更有趣地是写自己的儿女不理解母亲为何望月,“不解”二字,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又写出妻子携儿带女的负担之重,更写出诗人与妻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清人许印芳说:“少陵此等诗从《诗经・陟岵》篇化出。对面著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5]

由此观之,余光中的《初春》结句,如果不按照流沙河先生的理解,保留为“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应当更好。故乡旧时燕子,穿过重重大陆,来寻海外的游子。这是一只怎样深情的燕子呀!写故物思我,而不写我思故物,其深情可见,其委婉深致可见。

参考文献

[1]清・孙涛续辑.《全唐诗话续编》卷上,转引自《中华古诗文》软件.

[2]陶文鹏.《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台湾三家诗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诸定国.《反常合道的不朽佳作》,《语数外学习》,2002年第6期.

思乡的诗句篇8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 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思乡的诗句篇9

关键词:女性诗 《乡思》 《独夜》

一.王炜

王炜,字功史,号辰若,江苏太仓人。四川副使叔元孙女,海监诸生陈纬度室。有《燕誉楼稿》《翠微楼集》等。“娄东十子”之一的顾湄曾称其为“笄帷中道学宿儒”,“不当以香奁目之”。王炜诗歌风格多样,《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引嘉兴吴澹川先生《南野堂笔记》称其诗有“幽致”之思,《清代闺阁诗人征例略言》则评其五言“清秀苍劲”。王炜工诗善画,后有同邑闺秀黄若从父蜀归,以奇花珍木图示之,日夕模写以致病殁。

乡 思

不禁乡思倚危楼,

山色空濛海气浮。

风雨别来花半老,

音书隔绝雁惊秋。

林间野鹤呼幽梦,

天际浮云带远愁。

好寄乡思与娄水,

门前日日有潮头。

思乡是游子永恒的话题,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那随处可见的浓浓乡情与乡愁。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唱出了无数天涯断肠人的漂泊坎坷,而欧阳修的“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写出了人在官场心忧仕途的无边慨叹。士子们为前途命运为家国天下而忧,他们的诗句中有着太多的沉重,而久居深闺的女子,虽无宦海沉浮的苦闷,浪迹世间之悲凉,但在那“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季节,也有自己的一份惆怅。在下面的这首《乡思》中,作者王炜以一位女性所特有的敏锐感受与丰富联想,写出了她对故乡的无限怀念,语淡情深,读来别有意致。

首联写赋诗缘起及眼前所见之景,境界开阔。“不禁乡思倚危楼”,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可以见到“倚楼”或“倚危楼”这样的字眼,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古人每每于心绪郁结之时登高望远,或借开阔景象纾解心中不快,或希望于高处见到自己心中所想之人或事物。在本诗中,诗人不禁乡思之苦而独倚危楼,希冀登高临远,或可得见故乡之一隅。虽然明知远隔千山万水,自己不过是在自欺欺人,但她早已无法可想,只得借此聊以寄托,然而触目所见,尽是一片烟雨迷蒙,远处的海面正云气升腾,故乡于此间便更是遥不可及了。凭栏远眺,本是想望故乡,爱而不见,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可想而知。

颔联两句将视线转向近景。适逢一场秋雨过后,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将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本便是肃杀的季节,而这落红满径的萧条之景更加触动了作者的那一份愁绪。花草凋零又一秋,实则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古时交通不便,客居他方之人,对来自家乡的音信便尤为珍视,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亦可聊慰乡思。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黄庭坚“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次韵寅庵四首》)都是写对家书的企盼,而张籍那句著名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更是将游子们那种千言万语意万重的心态描摹得细致入微。可是作者却与家乡“音书隔绝”,她举目四望,但见长空万里北雁南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雁这种按时令迁徙的鸟类通常被赋予了“思乡”的含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盼归之心,而范仲淹亦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之句。雁阵惊寒而知归,自己却滞留他乡,归期未定,思及于此,怎能不黯然神伤。

颈联承上而来。因为“音书隔绝”,又望而不得,作者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与想象之中。清初之时仍然战乱不断,家中是否遭受战火,故园是否人事依旧,抑或物是人非事事休……作者于这短暂的失神之中思绪万千,然而林间的鹤唳却将她拉回现实。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拟人化的“呼”字,而不是“惊”或其他字眼,将人与鹤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得鹤的形象变得亲切,仿佛它也不忍让作者长时间陷入对往事的沉思,徒增伤感。拟人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它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得诗句更富于感染力。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新城道中》),都是历代为人所传诵的佳句。作者此句,虽不能与上述诗句相提并论,但亦有其新颖别致之处。再看下句,“天际浮云带远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心绪苦闷,万事万物在她眼中都带上了灰暗的色彩,连天边浮动的白云都仿佛同她一般满腹乡愁。同样是拟人化的手法,情寓景中,情景交融,丝毫不见雕凿之迹。

尾联写出了作者的心愿,将乡思寄予门前的娄水,愿它能够把自己的思念带回故乡。娄水,即今天的江苏浏河。这句诗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异曲同工之妙。流水与明月皆是不断流转变换之物,门前日日有江水流过,天涯共看一轮明月,诗人的愁闷与牵挂也便有了寄托。全诗写情真挚,远非一般无病之作,后四句想像尤为奇特,令人耳目一新。

二.王瑶湘

王瑶湘,广东南海人,诸生王隼之女,李孝先之妻,有《逍遥楼诗》。王隼(1644-1700)字蒲衣,以诗名,为“岭南二妙”之一。《清稗类钞?文学类》有“王瑶湘能诗”条,载梁药亭与之进书,称其读《南华》、《礼经》、《离骚》。梁药亭(1629-1705),即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为瑶湘父执。梁佩兰与论《南华》、《礼经》,则瑶湘之学问可想而知,而王瑶湘诗多文字洗练,意境淡远,应是与其自幼熟读道家之书、受其熏陶有关。

独 夜

残灯明灭里,遥夜梦醒时。

起立庭前树,孤怀明月知。

这是一首广义上的闺怨诗。从题目上看,写的是闺阁诗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独夜感怀。古时女子久居深闺,即便出嫁之后,生活面也相对狭小,故而其诗中多春愁秋怨,思远怀人。然而细读王瑶湘的这首《独夜》,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它所传达的意境思想,都与传统此类诗作大相径庭:没有华词丽藻,不带脂粉之气,却始终有着一点淡远的气息、微不可闻的感叹,弥漫在深广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之中。

“残灯明灭里,遥夜梦醒时”,诗句起首,作者便将我们引入一片孤寂清冷的氛围中。午夜梦回,残灯明灭,这一情景本身便给人以凄清之感,更何况作者孤身一人。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牟融“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送客之杭》),都是写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里的情景常是熟悉且温馨的,而现实的冰冷加重这反差,让人心中倍感失落。这首诗中,诗人于梦境回到现实,眼前的一切还显得不那么真实,恍惚之间,唯有一灯如豆,忽明忽暗。诗人梦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少女时的两小无猜、言笑晏晏,或许是婚后生活的两情相悦、相敬如宾,只是,当现实一点一点清晰,纵梦里繁华万千,亦抵不过梦醒时分万事成空的凄楚辛酸。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坠叶》有“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句,作者于此不仅化用其句,更深用其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室内环境的萧索与寡居之人内心的惆怅寂寞。

“起立庭前树,孤怀明月知。”诗人残梦难续,思量往事,再难入眠,遂披衣而起,立于庭下。在这里,作者以简淡数言勾勒出一幅图画,我们仿佛便可看到月华如练之下,诗人仰望明月的孤寂背影。张九龄有“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句,他笔下的主人公于长夜遥遥之中尚可以相思为寄,而我们的诗人,在这众生入梦万籁俱寂的深夜,满腹心事无人诉说,唯与清风为伴乞明月相知,这份深沉的孤独发之于诗,却只有简单的五个字:“孤怀明月知”,这简短数言包含了千言万语,有长期寡居生活的寂寥,有无处诉说的悲辛。情感的缺失磨蚀着诗人的身心,而这样清冷的夜晚,在她以后的生命中,将年年岁岁,永无尽头。

从整首诗的艺术处理上看,作者并未作过多的渲染刻画,用语浅显,明白如话。在第二句写到梦醒时,诗人不写醒来后是如何的失落伤心,而是一点即收,将视角转向屋外庭下。对月伤怀,诗人亦不多着墨,只简单的几个字:“孤怀明月知”,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正是所谓“味在淡易中”,又谓“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同时,诗句意境的烘托也相当成功。“残灯”、“明灭”、“遥夜”、“梦醒”,这样的几个词组合在一起,会给人一种子夜荧荧灯昏欲蕊的视觉感受,画面色彩随之暗淡,与屋外的明月形成对比,主人公的心绪自不待言,而读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思乡的诗句篇10

【关键词】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惜别;忧伤;伤感

诗这种文学样式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而诗歌的情绪感情是借助语言描写来表现的,偏重于抒情言志。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反复认真朗读,仔细用心品味,领悟意象寓意,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对诗歌情感的准确感知,有一定难度。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既然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那么其中一定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初中阶段所学八十余首中国古代诗歌,就其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包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说到忧国忧民,当然首推杜甫,如《春望》里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忧及人民的情感在字句之间显露无遗。

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用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激动着所有读者的心灵。

此外,白居易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诗句,都饱含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之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念!

2、包含渴望建功报国,满怀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包含这一类思想感情的诗句也很多,像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在这样一些诗句里,我们读出了作者豪气勃发,渴望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以陆游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为例,诗人年老了,只能僵卧在孤村,看来只有哀叹人生苦短,去日无多了。但诗人却说自己“不自哀”,这是为什么呢?这会儿他在想些什么?诗人用诗句告诉我们他想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祖国的前途。此刻,他“尚思为国戍轮台”。想的还是希望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远戍轮台,本来不是七十岁老翁的事情了,但因为一向怀有的收复失地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风雨之夜,就耿耿于怀。这“尚思”两字,表现出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使诗句放射出爱国主义的光芒。

3、包含惜别之情的诗句

所谓男儿志在四方,从古至今,有多少男儿辞亲远游,就有多少临别或慷慨或依依的惜别的诗篇。这些惜别的诗篇有的只字未提送别,但笔端却饱含着悠悠不尽的情思,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的则一洗离别悲酸之态,于惜别中寓劝勉,独标高格。如“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的在依依惜别的情谊中,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总之,古诗中的别离之情被诗人细细酝酿,最终将珍惜与祝福酿成了陈年美酒,烟雨中,柳丝下,让惜别之情如此的回味悠长。

4、包含游子思乡怀人的情感的

正是有了别离,也就有了奔走他乡的游子,总会在某个时候,或月明之夜,或泛舟之时……他突然就会想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想到在故乡日日悬望他的那个人,于是,思乡的诗句喷涌而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个愁字,也许早就染白了游子的黑发;“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拭不干的泪,流成了乡思的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大雁若解寄书,怕不累折了双翅;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归乡的路到底有多长多远,他凝成了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将游子的羁旅愁思延续了千年万载。

5、包含悲愁的思想感情的诗句

含愁的诗词涉及内容极为宽泛:壮志难酬;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总而言之,大到国破家亡,小到个人命运遭际,引发愁绪的事情太多太多,而诗人将愁捕捉之后,留下的诗句也格外引人愁思。如亡国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如家破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范仲淹的“将军白发征夫泪”,如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不管是愁为何来,愁之一入诗,直教人读来或扼腕长叹,或黯然魂散。

6、包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悠闲之乐的诗句

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中,包含归隐之情的主要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饮酒》(其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的诗句表现了田园劳作不辞辛劳,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在这份满足中,他慨然写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自己归隐园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自得其乐之情在短短的诗句中完全彰显。

7、包含热爱祖国山河、赞美自然美景的情感的诗句

祖国山河壮丽瑰奇灵秀多姿,引中华儿女尽折腰。雄关古道、峻岭险峰、飞瀑流泉、幽林虫鸣……指点江山处,尽皆美景逼人,诗人叹赏之情激荡心间,泼墨走笔,于是就有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瑰丽空灵;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丽;有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雄伟秀丽;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景象宏大;有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空萧然。品味这些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句,我们会深深感到在或秀丽或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正因为有了这份生机活力,诗人们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

8、表达男女相思之情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闺中思妇之忧的。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中就大胆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渴慕与执着追求。又如《兼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艺术地吟咏出主人公与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与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还有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对男女相思之情进行了深情吟唱。

9、生活杂感类的诗句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类情怀,诗人杂感类的诗句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也特别多,往往是诗人因事因物突然萌生的感悟。有昔胜今衰的感慨;有借古讽今的情怀;有青春易逝的伤感……这些诗句中往往凝结了诗人对生活对自然独特的感悟,蕴含一定的哲理。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就借古之赤壁之战成就周瑜一世英名,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曲折地借史事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如朱熹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告诉我们诗歌创作贵在创新求变,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流人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提醒世人,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才能才思不断。这样的诗句还有:“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沉舟侧畔,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等。

综上所述,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诗人在诗中传达的情感有欣喜、欢快、向往;有哀怨、憎恶、忧愁;有忧国忧民、有悼古伤今等。虽然,一首诗传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但是,只要我们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诗人身世等多读、多看、多思,再加上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那么,我们终会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到诗人的情怀。

读诗、品诗、悟诗,让我们走进了诗人,走进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遨游诗的海洋,我们亦能感受到诗因有诗人感情浸润而隽永;诗因有情而有了灵气与生命;诗因有情而活泼泼的从古人的笔下跳出,撼动了千万读诗人的心灵,千年万载永流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