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诗意十篇

时间:2023-04-08 14:00:47

咏柳的诗意篇1

2、《咏柳》

贺知章 〔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赏析

咏柳的诗意篇2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咏柳的诗意篇3

1.描绘情态。这类咏物诗主要对物象进行生动描摹,传达出物象内在的神韵。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首句写整体,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写柳枝,柳枝犹如丝带,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而第三句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我们仿佛看见春风像一个垂发飘拂的妙龄女子,正在柳丛中舞动剪刀,轻巧地剪出一条条青绿色的丝带,那姿态美妙动人,真是绘形于纸上,传神在眼前。

2.托物寓意。此类咏物诗常以比兴起笔,借物来传达某种寓意或象征某种品格。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鸟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后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鸟和林间画眉鸟作对比,表明诗人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托物言志。此类诗,表面上看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诗人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又是在写人,写诗人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

4.以物喻人。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诗人自己。如李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耕犁千亩”“力尽筋疲”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牛却功成不居,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即使自己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诗歌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

早 梅

[唐]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这是一首咏梅诗,试具体分析首联运用的艺术手法。

2.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

咏柳的诗意篇4

沁园春 雪(咏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尽是)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共)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彩);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处修改就是词题由“咏雪”改为“雪”,精简了一半。第二处修改“望”代替了“看”。第三处“尽是”改为“顿失”。这是一个重大改动,诗中画面由此改观。原来全是滔滔河水,现在滔滔江水忽然静止,意在“寒”、“凝”,更紧密地呼应前面的“千里冰封”。第四处“共”改为“试”,想象力加强。第五处“江山”多娇比“山河”多娇读起来韵味多了。第六处“竞”比“尽”更有动感,有争先恐后的意思。除这六处修改外,还有一个不同字 “采”和“彩”,在这里可以通用。这几处修改都很妙,三个动词“望”、“试”、“竞”更为生动入画。现作可以说已无一字改进空间。

旧作的公开是重庆谈判的一个“花絮”,也是和柳亚子之间的一段诗交。柳亚子1926年曾和同在广州“饮茶”。(《七律・赠柳亚子先生》诗中头两句:“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那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毛在内任职并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别十九年,成为一方领袖,来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柳亚子这时正居重庆,老友到来,兴奋异常。他作诗一首“赠毛润之老友”曰: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仑顶上头。

(引自《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日报》1945年9月18日头版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柳诗。《抗战日报》同日第三版诗中第四句“乱休”为“乱倘休”。《印象》为“乱未休”)

柳诗里最有意思的一句是“中山卡尔双源合”。中山代表孙中山,卡尔代表卡尔・马克思,意指两种信仰、国共两党、谈判双方正在汇合。除了毛蒋、国共当事双方明白谈判用意外,“民主老战士”柳亚子和全国大多数人一样,天真地引颈企盼谈判带来和平。柳亚子和见面时请老友填词,“索句渝州叶正黄”即寓此事。以十年前旧作《沁园春・咏雪》相赠,这时公开的应该是原作或接近原作。

公开这首诗的时机恰到好处。重庆谈判之前,世人对了解是不多的。延安地方偏僻,被敌占区和国统区重重阻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因抵延安采访介绍共产党而一举成名。1945年9月美国主导的重庆谈判举世瞩目,头一次处在聚光灯下。他和不仅斗智,也在比个人魅力和个人形象。在“霖雨苍生新建国”之际,了解成为一时“显学”。中外知名人士纷纷撰文记者争相采访向公众介绍。《沁园春・咏雪》的公开“轰动一时”,人们看到了一个诗人。

《沁园春・咏雪》是精心挑选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分田分地真忙”是不适合在重庆谈判期间发表的。谈风光、谈历史则是人际交往的话题。挑剔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再“横批”一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何谓今朝?重庆聚光灯下的人物?给人遐想。

选这首诗词也表明在他的旧作中最满意这一首。柳亚子得到《沁园春・咏雪》后,马上和了一首,录如下,以叙完重庆谈判这一花絮。

沁园春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

叹青海(梅)酒滞,余意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

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缺“共”字)折腰。

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要笑胡儿,纳兰容若,艳句情着意雕。

咏柳的诗意篇5

关键词:诗歌 标题 诗类 增删调换 建模

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不重视诗歌的标题,对标题一扫而过,或者干脆就不读标题,径直读诗。其实诗歌的标题传达了不少的信息,重视标题,认真阅读标题,能帮助我们明了诗歌体裁,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一.读题明体裁

很多诗的标题就明确告诉了我们诗歌的体裁,是古体还是近体。例如“琵琶行”、“长恨歌”、“走马川行送封大夫西征”、“轮台歌”、“李凭箜篌引”等,标题中的行、歌、吟、引等字,揭示了诗的体裁为古体诗。这就意味着这些诗在平仄、押韵、字数、句数上比较自由,长短不限。诗歌的形式的自由能够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读诗知内容

“咏柳”、“咏梅”从标题我们就知道,这些诗是咏物诗,咏物诗借咏叹之物来表达作者的志向、情感,托物言志是这类诗常用的手法。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标题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些诗是送别诗,一般会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从标题中我们大体可知诗的类别,所写的大体内容。从而为我们读懂诗词奠定了基础。

三.增删调换显本色

1.删 对标题进行删减压缩,化长为短,显类别,将标题的重要信息显示出来。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删减为:白雪歌,即描写雪景的古体诗。或变为:送武判官归京,可知为送别诗。综合起来,可知写雪景表达送别之意。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删减,可变为:梦游天姥吟。可知诗写梦游天姥山,目的是留赠朋友。

例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删减,可变为登楼。可知此诗为即景抒情诗。

2.增 对标题进行扩展,化简为繁,显背景,把标题中省略的信息补充出来。

例如春望,可增加信息,变为:被困长安春日眺望,或时逢国难春日眺望。这样将诗人写作的背景恢复出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3.换 对标题中的要素进行替换,打通诗与诗之间的壁垒,彰显一类诗歌的实质。

例如送武判官归京,换去武判官为杜少府,标题就变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再换去杜少府为孟浩然,标题就变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诗的要素就这样显示了出来。

再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替换掉柳州城楼,就可以变为,登岳阳楼。登楼即景抒怀诗类就显示出来了。

4.调 对标题进行变序调整,显示出诗歌内容的要素。

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变序调整,可变为,饯别校书叔云于宣州谢眺楼,饯别的地点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句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这些都是由饯别之地引发的。

通过对标题进行增删调换的变形,标题的特点,诗歌的要素,那些不明显的地方就被显现出来了。这就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要素。

四.诗题依类建模

1.咏物言志诗建模 咏柳、咏鹅、咏松、、题竹石、在狱咏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咏(题)、(赞)、(赋)、(吟)+物。

2.即景抒怀诗建模 望庐山瀑布、望岳、终南望馀雪、登岳阳楼、登幽州台歌、登金陵凤凰台、登乐游原、登鹳雀楼、黄鹤楼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登(望)+某地。

3.送别赠别诗建模 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金陵酒肆留别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某地+送(别)+人+事。

4.思乡怀人诗建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梦李白、月夜忆李白、天末怀李白、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除夜有怀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时间)+忆(怀)+人。

5.咏史怀古诗建模 赤壁、隋宫、马嵬坡、贾生、蜀先主庙、蜀相、西塞山怀古、楚江怀古、苏武庙、乌衣巷、越中览古等,基本形式可构建为:地(人)+(怀古)。

6.闺怨宫怨诗建模 春怨、闺怨、春宫怨、玉阶怨等,基本形式可构建成:闺(宫)+怨。

诗题依类建模的意义就在于通过一般情形帮助我们把握诗类,迅速把握诗歌所写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常见情感。同时,也可以进行差异比较,从内容上,表现技巧上,语言上,比较同类诗的不同之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咏柳的诗意篇6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等。

1.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边塞征战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有咏史诗的作品,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

4.咏物言志诗

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人物:杜甫、白居易。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夸张的手法以及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人物:屈原、李白。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 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1)词的起笔,词人幻想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这样写对全词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词人幻想白鸥来设问,以虚写实,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思考。手法上,是以虚写实;内容上,揭示孤舟受阻这一题旨,为通篇结构提供线索。

(2)结合词中有关内容,简析“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几句是如何抒发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案示例】

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并引来他寻梦的渴望,然而他一再地努力入梦却没有成功,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这三句反映了主人公翻腾的思绪,也与前面美好回忆形成对比,进一步揭示了他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三句的内容,句中“梦也梦也”的重叠,就表现了他寻梦的努力。好梦难寻,终于重新坠入冷清的现实──只见荆溪寒水空自流。这样与前面的美好回忆相比较,即可得出词人被迫滞留中的惆怅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再授连州至

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③桂江:漓江。

(1)诗中第三联是如何描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

诗人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一个“并”字,一个“尽”字,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还以“回雁”“断猿”衬托离别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

【解题思路】

回答本题,既要写出这两句诗的具体内容,还要抓住有关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如“并”、“尽”、“回雁”、“断猿”。

(2)“桂江”和“连山”东西相隔遥远,并无相连之处,诗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示例】

诗的末尾两句,并不是实说桂江东过连山,而是以虚写实,说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的无限相思,这样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离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的情谊形象地表现出来。

咏柳的诗意篇7

关键词:《双双燕》;姜夔;贺裳;咏物;侧面烘托

中图分类号:I20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3?0216?05

一、 姜、贺品评史达祖《双双燕》的

争论及其实质

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是咏物词的千古名篇,不仅当时就已广播词林,而且后世亦有词人竞相追和、词选纷纷载录、词论者褒扬有加的盛况,“双双燕”这一词牌也几乎成为咏燕的专用词调,是词体发展过程中少数能基本保持词牌名即词题、词咏本调名的词调之一,这无疑都是这首咏燕词的贡献。此词是否为佳作,已经没有争议,而何以成为佳作、好在何处,却是有争议的,对于这一问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言及之:

贺黄公谓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称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然“柳昏花暝”自是欧秦辈句法,前后有画工化工之殊,吾从白石,不能附和黄公矣。[1](4261)

对于欣赏此词的角度,王国维提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姜夔所言,见于《玉林词话》,曰“姜尧章极称赏‘柳昏花暝’之句”[2];一为清人贺裳所言,他认为《双双燕》之妙不在此,见其所著《皱水轩词筌》,曰“尝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3](704)认为此词固佳,但姜夔并未解得其中三昧,正如项羽学兵法不能透悟。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二者的分歧,

需要细细品读史达祖原词: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此词咏燕,而词人所咏之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为“春”燕,二为“双”燕。燕子四季常在,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燕子,却往往与春天有密切关系,甚至已经成为诗化世界中构成春天旖旎景象的重要因素。清人洪亮吉自言最喜爱二月,“以春事方半,百草怒生,万花方蕊,物物具发生气象故也”[4],故亦最喜爱燕子。的确,燕子这一意象所挟带的是万物初生时欣荣勃发的生机,故而往往成为暌违的春风重拂凡尘的使者,因此咏燕必然是咏“春”燕。而自然意象中,除了交颈的鸳鸯、并宿的鹣鲽,燕子也往往成双成对出现于诗词中。这首先来源于现实中燕子确实双栖双宿,其次则是因为诗词中反复地用成双的燕子来写孤栖女子境况的窘迫、内心的苦闷,因而燕必“双”燕亦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史达祖此词写春日双飞的燕子,对象并不新鲜,而词人构思巧极天工,上片为燕子造出初春重回故巢的场景,以写双燕穿帘度幕、软语呢喃的情态,虽只寥寥数笔,已勾勒得形神兼备, 巧思妙语,难以复加,所以下片宕开一笔,不再直接

收稿日期:2012?02?24;修回日期:2012?03?28

作者简介:彭洁明(1984?),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词学.

着眼于燕子本身,而是从它在诗词中往往作为勾起离人思妇愁绪的角色展开,从燕子爱“贴地争飞”留连于花丛之中,引出其沉浸于自身的欢愉,而不称人们一厢情愿赋予的“信使”之职,使得凭阑遥望之人日日寂寥伤怀,无所依凭。这种转承变化非常巧妙,笔致由实而转虚,意脉似断而实连,一切皆出于词人的意匠经营,又终不离所咏之物。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此语素来被视为评析咏物词的提纲挈领之言,以此观史达祖之《双双燕》,则其词远近、虚实之间的尺度把握极佳,所以《词源》也赞其“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不愧为咏物的上佳之作。

如上所述,此词的上下片在用笔上有明显差异,简而言之,上片主要是白描刻画,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意传神,是虚写;上片句句不离燕子,是正面描绘,下片则拉来“思妇”为宾以陪“双燕”之主,是侧面烘托。以此看来,贺裳、姜夔所分别称赏的,与其说是“软语商量”、“柳昏花暝”等一二字句,不如说是上片的正面描绘之法和下片的侧面烘托之法,这才是二人真正的分歧所在。谓予不信,且看贺、姜二人的相关论述。

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论咏物时曰:

稗史称韩幹画马,人入其斋,见幹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始工。如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次则姜白石咏蟋蟀:“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又云:“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数语刻划亦工。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然尚不如张功甫“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懃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听孤吟。”不惟曼声胜其高调,兼形容处心细如丝发,皆姜词之所未发。[3](704)

韩幹是唐代著名画家,其画马之技名动一时。贺裳取韩幹画马“身作马形”取譬,以传达他认为咏物应该极尽形容以求“形神俱似”的主张,并非偶然。杜甫曾以《丹青引》写韩幹之师、当时另一位擅长画马的画家曹霸,其中有一段写他为御马“玉花骢”写真:“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意谓曹霸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写物传神,着重于气骨,故卓尔不群。同时杜甫对韩幹是颇为微词的——“幹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认为“形似”并非写物的上乘境界。但 “似”字正是贺裳论咏物的核心所在,虽然他也承认,咏物不应该仅仅只着意于事物表层或本身,“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但他所推重的作品,仍以形容深细为最高标准,这从他对所引的姜夔、张鎡二人的咏蟋蟀词的评骘中,亦能窥见一斑。姜夔的《齐天乐》、张鎡的《满庭芳》二词都是咏蟋蟀的佳作,但姜夔的《齐天乐》享名之高、用笔之精、用意之深,比之张鎡之词应较胜之,而贺裳反而断言前者不如后者,除了认为张词声调婉转、情辞相称之外,关键就在于他认为张词“形容处心细如丝发”,而这正符合他推重的咏物“形神俱似”的主张。

与之相比,姜夔注重的则是“咏物而不滞于物”的腾挪之妙,关于这点,从姜夔推重的咏物词来分析,也许更能把握他的观点。沈雄《古今词话》引姜夔语曰:“牛峤《望江南》,一咏燕一咏鸳鸯,是咏物而不滞于物者也,词家当法此。”[5]先看牛峤为姜夔所称道的两首词: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红绣被,两两间鸳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全胜薄情郎。[6]

姜夔所拈出的是“咏物而不滞于物”,顺着这一纲领,可以发现牛峤这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是咏燕、咏鸳鸯但均不从体物的形似落笔,而一以双飞稳宿、人羡其“好因缘”落笔,一以女子称其交颈燕好胜却“薄情郎”为宾,无论是“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还是“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都意不在描摹,不滞于物。

再看姜夔对史达祖的其他咏物词的评赏情况。据黄昇所言,姜夔还很欣赏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和《绮罗香?咏春雨》,“‘春雪’词结句尤为姜尧章拈出”,“‘春雨’词‘临断岸’以下数语,最为姜尧章称赞”[7]。我们先看《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再看《绮罗香?咏春雨》: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8]

这两首词和《双双燕》一样,也是史达祖的咏物名篇。《东风第一枝》上片写雪落于花间、草丛、屋瓦,飞舞于天空,巧捷轻盈,飘飞不定;下片则引入与雪有关的典故,一句一事,以春雪之中的情愫思致为针线贯穿,皆已不留滞于雪本身了。《绮罗香》上片状春雨之情态,突出它迷濛润物、淅沥难休的特点,花柳在雨中,燕蝶在雨中,万物皆笼罩在一片迷濛中。下片写春雨之神韵,春潮似是春雨,因为它因雨而涨,亦使得烟雾溟濛,困人望眼;薄雾是春雨,因为它笼罩远山,如同泪掩红妆;而当日雨打梨花深闭门、剪烛夜语的情形,在词人眼中更与春雨紧密相关。略加体味,可以看出这两首词和《双双燕》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都是上片以正面描摹为主,下片以侧面勾勒为主。而姜夔所尤为欣赏的《东风第一枝》结句“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和《绮罗香》中的“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等词句,都是词中侧写传神而非描摹形似之处,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二、姜、贺的咏物作与咏物观

众所周知,在理论和创作之间,往往有一间之隔,有时二者不一定完全契合。那么对于咏物有如此分歧的贺、姜二人在创作咏物词时,是否也能践行自己的观点呢?笔者以贺裳的一首同样咏燕的《绮罗香》和姜夔咏蟋蟀的《齐天乐》词来稍加探寻,先看贺裳的《绮罗香?咏归燕》:

巢燕将归,软语低飞,似向窗前分诉。月冷云阴,难禁几朝风露。思斜日、曲径拖花,忆微风、横塘扑絮。赖情多、高卷珠帘,深院里往来无阻。 空阶蛩语促去。整夜叨叨不住,料伊庭宇。落照昏黄,惟见乌栖檐树。勤拂拭、藻井雕梁,好收藏、玉筐红缕。听嘱付、红杏开时,再入伊门户。[9](2419?2420)

再看姜夔的《齐天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吟秋,溪桥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姜夔的这首《齐天乐》亦是咏物的千古名篇,这首词颇能代表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风貌,如小序所言,词人本以闻蟋蟀之声而起兴,所以将咏蟋蟀与咏蟋蟀之声暗相联系,写蟋蟀之声,又不专从其声着笔,而“采用六种声音,即吟声、私语声、机杼声、雨声、砧杵声、琴声来描绘和衬托蟋蟀的鸣声”,这几种声音多数哀怨低沉,与蟋蟀鸣声为同调,惟有“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是从反面来映衬——这种正面呼应与反面映衬都是靠其声与蟋蟀鸣声的内在联系相联接,而非以蟋蟀所处的真实环境的白描写实来安排思路、塑造词境。正如许昂霄《词综偶评》所说:“将蟋蟀与听蟋蟀者,层层夹写,如环无端,真化工之笔也。”[10](166)由此可以发现,姜、史一派咏物词的重要特点在于词人强势的意匠经营在词中非常突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轼此言正可用来概括他们咏物词构思造境的特点——咏物能透悟“物”作为意象、文学符号的内涵和精髓,从这一内涵延展把握住情思取向,又以此取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随起兴之境而造虚化之境,虚化之境中又有高于细枝末节的真实感。对于这一特征,刘熙载的《艺概》也把握得非常准确: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时有举史梅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赋蟋蟀”令作评语者,亦曰“似花还似非花”。[11]

刘熙载巧妙地拈出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首句“似花还似非花”作为全词评语,亦作为史达祖《双双燕》和姜夔《齐天乐》的评语,正是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中惯用的以喻譬喻之法。《水龙吟》咏“杨花”即柳絮,词云“似花还似非花”,本是因为飘飞的柳絮舞风之形与飞花近似,但它又并非一般意义的“花”。用这句词来形容写作咏物词侧写造景、虚处传神的方法,非常之熨帖。

贺裳的《绮罗香》咏在乍暖尤寒的初春归来的燕子,上片以燕子的行迹为线索,朱户帘幕,檐下窗前,曲径花丛,飞絮横塘,都是燕影穿梭之处。下片以拟人的手法从燕子的视角来着笔,中有多层时空的转换穿插:正因燕子将归未归,故而绣户珠帘无非昏黄落照、寒蛩夜语,令人凄断。而待彼时红杏盛开,自有归燕重入门户。这里对“料伊庭宇”凄凉场景的构筑,亦是用以宾陪主、造境写意的方法,而下片的两个“伊”字,也似乎是用燕子的口吻来指代等待巢燕归来的“主人”。可见即使是贺裳本人的咏物词作,也受姜、史咏物词作法的影响,以实境、虚境的互融,正写、侧写的兼备来构造整体情境。

一位作者写作某一类作品的方法、路径或者评骘某一类作品的眼光、标准,自然受制于其整体的文学观,换言之,具体到这个问题上,姜夔、贺裳二人咏物观的差异,也是因为二人文学观的差异。贺裳的《皱水轩词筌》所透露出来的词学观,推崇本色自然、强调对环境的真实还原,亦欣赏艳冶有情致的作家作品。如下面二则所云:

少游能曼声以合律,写景极凄惋动人。然形容处,殊无刻肌入骨之言,去韦庄、欧阳炯诸家,尚隔一 尘。[3](696)

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和鲁公“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贺方回“约略整鬟钗影动,迟回顾步佩声微”,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无名氏“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阴浅”,孙光宪“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坠香房”,晏几道“溅酒滴残罗扇字,弄花薰得舞衣香”,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3](700)

从这两则词话的叙述用语和贺氏所推崇的词人词作可以看出,他偏重那种状物写情能真切直达胸怀的作品,形容处能“刻肌入骨”“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如在目前,方是他所认为的“化工”之笔。而姜夔虽无专门的词论著作,从他论诗法的《白石道人诗说》中,也能窥其孔窍,关于体物,他指出“体物不欲寒乞”,结合“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之语,可以看出他认为体物不能穷形尽相、刻意求似,这样反而有损气骨,亦不能粗拙鄙俗,仍要精心锻炼,要在把握尺度。那么这一尺度如何把握呢?他说: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

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 妙。[12]

“人所易言”等数语,后世论者引用阐发颇多,而姜夔此语,的确道出了诗中三昧。所谓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并非一味地以求新为要务而特意反常理而行之,而应是在自有境界、运笔自如之后,对生熟、难易的取舍和把握。在后人对姜夔此语的阐发中,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所言甚为精微:

诗家之用笔,须如庖丁之用刀,官止神行,以无厚入有间,循其天然之节,于骨肉理凑肯綮处,锐入横出,则批却导窍,游刃恢恢有余,无不迎锋而解矣。人所难言,累百言而不能了者,我须一刀见血,直刺题心,以数精湛语了之,则人难我易,倍觉生色。人所易言,娓娓而道之处,彼不经意而平铺直叙,我转难言之惨淡经营,加以凝练,平者侧行逆出使之奇,直者波折回环使之曲,单者夹写迸层使之厚,浅者剥进翻入使之深。则人易我难,无一败笔,自臻精妙完美之诣。如正言不能警动,则反言之,或譬喻言之,或借宾以陪,而主自定。正写不见透彻,则左右侧写,或对面着笔以返照之。实写不觉玲珑,则虚处传神,或傍敲侧击,以射注挑剔之。本位无可着力,则前后高下两边衬托,或四面烘染,以逼取之与。夫断而遥连,补出妙意,连而中断,插入奇峰。[13]

此处同样是阐述诗法,他提到的“借宾陪主”“反言”“左右侧写”“对面着笔”“虚处传神”“傍敲侧击”“前后高下两边衬托”等诸法,无不合于笔者所讨论的姜、史咏物词的特征。法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覃思精微,乃有佳作。而透过对作品的评论,我们又能反观论者对法度的不同理解。姜夔、贺裳二人关于《双双燕》中“软语商量”和“柳昏花暝”的分歧,也正透露二人咏物词的巨大差异。也许二人并无高下之分,但贺裳武断地说姜夔“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则有失公允。面对这段公案,王国维表明,自己赞同姜夔而非贺裳,前此的清人林昌彝的论词绝句也写道:“雕梁软語足形容,柳暝花香意态中。项羽不知兵法诮,也应还箸贺黄公”[14],同样持论如此。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词话丛编(第五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 武陵逸史. 类编草堂诗余[M]. 卷三. 明嘉靖刻本.

[3] 贺裳. 皱水轩词筌[M]//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4]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一)[M]//洪北江全集. 清光绪授经堂刻本.

[5] 沈雄. 古今词话[M]//词评卷上. 清康熙刻本.

[6] 赵崇祚. 花间集(卷四)[M]//四部丛刊. 景明万历刊巾箱本.

[7] 谢朝征. 白香词谱笺(卷三)[M]//半厂丛书. 清光绪刻本.

[8] 史达祖. 梅溪词[M]//宋名家词. 明刻本.

[9]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 全清词?顺康卷[M]. 第四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10] 陈书良. 姜白石词笺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1] 刘熙. 艺概(卷四)[M]//古桐书屋六种. 清同治刻本.

[12] 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M]//历代诗话. 清刻本.

[13] 朱庭珍. 筱园诗话(卷一)[M]. 清光绪刻本.

[14] 林昌彝. 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三)[M]. 清咸丰元年刻本.

The Debate and Differences of the Viewpoint on Thing-depicting

between Jiang Kui and He Shang

PENG Jiem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咏柳的诗意篇8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淫,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咏柳的诗意篇9

以前听别人用篇目串讲式讲中国古典诗词,自己也曾模仿过这种方式讲了许多篇诗词。但总觉得学生单是听了诗词中的情节或几种美妙的修辞而情绪激动,而对于如何着手去鉴赏诗词就所知不明了,做诗词鉴赏题也总得不了分。这使我觉得,有必要把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单独总结出来教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停留在一种模仿上,而是教给他们真正的鉴赏技巧。在这里,就我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些许经验总结如下: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它指古典诗词为表情达意所运用的手段与方法,也有人把它叫做“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有三大点:A.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B.写作手法:比兴手法、衬托与烘托、象征与白描、正面(或侧面、细节)描写、虚写与实写、景物的层次(比如范围的由大到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等)描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诗中有画、以乐景写哀情、以写对方来写自己、大处着墨(如勾勒出大背景,然后写细小的景物的手法)、色彩描写等等。C.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对偶、夸张、拟人、双关、通感等等。

在鉴赏诗词时,表达技巧一般要与其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结合起来。

示例主题1:四种常用的写景手法:景物的层次感、动静结合、大处着墨、注重色彩。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本诗在写景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点拨:1.突出景物的色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2.景物具有层次感:视角由低到高(由黄鹂到白鹭),由近及远(千秋雪、白鹭为远景),意境逐渐开阔。

3.注重动静搭配。“黄鹂鸣、白鹭飞”为动景,后两句为静景。

4.后两句先写雪晴之后由窗远望山上的“千秋之雪”,再写门前停泊着能行驶“万里之船”。先从大处着墨,然后让空间与景物转移,意境开阔,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示例主题2:四种非正面描写或抒情的手法:衬托烘托、侧面描写(烘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对方写自己。

夜 雪

白居易

以讶衾枕冷,复见窗口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问题:本诗是用什么手法来写夜雪的?

点拨:本诗主要从侧面来烘托夜雪之大的。除第三句外,其余几句均是从侧面写雪大。第一句从触觉(感觉冷),第二句从视觉(看见窗户明),第四句从听觉(雪压断竹枝声)。由开始浑然不觉却“讶”“衾枕冷”,到“窗户明”,又“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以动衬静,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本诗虽未直接写雪大,但却从侧面非常神妙的写出了雪大;虽处处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的踪影;同时,也衬托出诗人在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达到了借景抒情的效果。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这首诗描写了梦中美好的景物,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情感吗?

点拨:这是用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诗人用过去的美好来反衬今日处境的凄凉。对过去眷恋越深,越说明诗人现今处境的不如意。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问题:“故乡今夜思千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点拨:从表面看,这是写家乡的亲人思念自己。但实际上,这是借写家人思念自己来间接地写自己思念家人。不从自己写起,却假借想对方思念自己,实则写出了自己更深重的思念之情。

示例主题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门泊东吴万里船,西含窗岭千秋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志,须明确所咏物的特征,挖掘诗人在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如陶渊明咏菊,骆宾王咏蝉,贺知章咏柳,陆游咏梅,于谦咏石灰,郑板桥咏松等;借事抒情,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咏柳的诗意篇10

咏柳的全诗的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咏字是赞美、称道、歌颂的意思。诗中借柳树歌颂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它裁出了春天。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