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02:32:38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篇1

她参加的是一档《最赞老师》的节目,编导网上搜索到她的信息时很兴奋,这样的嘉宾确实“百里挑一”了:要故事有故事,要经历有经历,要情怀有情怀,而且要才艺也有才艺,朗读应该算吧?

柳老师是语文老师,她做班主任时,按学号顺序,每天让一名同学出任“史官”,记录班级生活,第二天早自习时,再请他(她)做朗读者,大声读出来,同学们在回味中开启全新的一天。后来,她又专门联系出版社,180回“班级史记”的公开出版发行,引起了当地教育界的一阵躁动,更让学生、家长心动。

柳老师,学生喜欢称呼她“柳柳”。以我对柳柳的碎片化了解,“柳”者,可以用几个同韵字“niu”来解读也。

一曰“扭”:扭转。柳咏梅原来是高校的老师,一天她在学校里看到南京外国语学校招聘教师的启事,那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她一扭头,拿着正在申报讲师的材料,就赶去中学应聘。当时,她已在高校任教整整十年,但是一直有“冲上中学讲台”的冲动:大学生基本已经定型了,而教中学,也许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真正走上中学讲台,柳咏梅发现,有时不管讲解得多么卖力,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同步进入课堂现场。为什么?备课时、教学中,台上和台下的关注点一致吗?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适合学生吗?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和疑惑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触发柳咏梅来了一次悲壮转身:学生执教,她来听讲。柳咏梅与学生商定:班级中每列学生(6-7人)形成一个自然的备课小组,推选组长,然后挑选课文,明确分工,集体备课,最后正式上课。当学生们走上讲台时,柳咏梅就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不过,她一边要记录基本教学内容和流程,一边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做简短文字评点。当执教的“老师”出现困难时,她还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有趣的是,当回答问题轮到自己时,她也必须站起来大声作答。有时,执教的“老师”还会故意地追问一句:柳同学,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坐在下面当学生,柳咏梅才体会到当老师和做学生的不容易。这么大的教室,有时“老师”的声音稍稍低一些,后面的学生就会听不到;有时“老师”备课不够细,板书少了,就可能影响到慢一拍的同学理解领悟。

柳老师扭转课堂,另一个“大动作”是作文课。她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辨别黄瓜丝瓜、带到周边的公园赏樱花桃花,他们还去火车站、地铁站,情境中借题发挥。柳咏梅的作文课,是在边走边看边说中完成的,不把学生扔在课堂上搜肠刮肚,苦思冥想。

二曰“拗”:执拗。三年前,柳咏梅接手班主任。从开学第一天到放假前一天,她和全班学生一起共写“班级史记”,记录班上每天发生的新事、趣事、糗事,不限文体,不限字数。每天早上,听着“史官”用特有的腔调,特有的风格再现昨日生活,初三(10)班的学生发现,紧张的毕业班生活,原来可以一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写“史记”不简单,180回,50万字。更复杂的是,师生一起,日日坚持,一天不落,“上回说到”“且听下回分解”“欲知后事如何,已经没有下回分解了”,串起了一个个起舞的日子。单看180个对仗押韵、字数相同的对联式标题,这个版本的“史记”也足以震惊到你了――

早自习惊魂百家争鸣

英语课笑谈同情

考前众生临时抱佛脚

考时是人是神见分晓

场上同学运动忙刷分

场下老师约请谈人生

考前悠闲有人谈打牌

考后一起热闹对答案

闰土喜迎亮亮发喜糖

夏神惊闻后排鼾声扬

……

柳老师现在与时俱进,每天用微信语音在家长群里推送“班级史记”、语文学习情况。据说,家长们每天都像追剧一样,听得津津有味。

咏柳教案篇2

在个柳絮纷飞的暮春,众女儿云集在桃花社作《柳絮词》,而钗、黛所作被评为最佳,她们两人之作皆反映了自己的性格,也同时预兆了后来的命运。

先看《唐多令・柳絮》:

粉坠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悲凄缠绵的词作只能是出自林黛玉之手。

黛玉很小时候便父母亡故,寄住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她,十分多愁善感,时时会感受到封建礼教这无形的“锋刀霜剑”的严相逼。这位咏絮才女充满了叛逆之心,她不满于现状,不满于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于是她爱上了志同道合的宝玉。可是面对无情的现实,宝黛二人无力回天,这也是这位旷世才女的诗作中部充满了悲凄,哀婉,孤寂之情的原因。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的确,柳絮的薄命,柳絮的悄无声息的凋零使黛玉不禁想起了那些时“红颜薄命”的女子们,那沉湖的西子,出塞的昭君,坠楼的绿珠,还有那刚刚故去一百年的薄命的秦淮渚艳们,她们正值青春年华却同栅絮一样早早地殒落,怎能不让“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感慨不已呢?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一长串名单上就会新添一个名字林黛玉。所以,她怎能不叹“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呢?

“草市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作者移情于景,认为草市也知离愁,所以早早白了头。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是黛玉的谶语。黛玉对自己的末来的不祥预感,在她的代表作《葬花吟》和《桃花行》中皆有体现。在《葬花吟》那凄美的文字中,她写下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在《桃花行》中,她以“一声杜宇春归尽”作结,充分表明她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她知道,自己的生命也会像柳絮一样被“雨打风吹去”的,这东风象征她无法抗拒的礼教,黛玉用整个的心爱着宝玉,又每每和着血泪写下这首首诗。

据脂砚斋提供的信息,在佚失的《泪尽证前缘》回中写道黛玉牵挂宝玉,她抛珠洒玉般流泪。在春残花落之时,还尽了全部泪珠,从此羽化归天了。宝玉回家,但见怡红院“绿稀红瘦”,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宝玉也只能够“对景悼颦儿”了。

黛玉的《唐多令》,这首血泪诗篇,的确让人不忍卒读。

她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令所有人为之叹息,为之掬一捧同情之泪。

我们再读《临江仙・咏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悔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从那副自鸣得意,自我欣赏的架势上,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出自标准的“淑女”薛宝钗之手。

宝钗自诩要为“轻薄无根”的市卯絮翻案,所以在一片悲凄中唱出了昂扬之调,并被评为第一。

这首诗的确填得很好,但是要发掘出它后面的隐义来。这首词是宝钗的人生哲学和命运的体现。她说“东风卷得均匀”,可见那摧残万物的东风何等“体贴入微”!

“蜂围蝶陈乱纷纷”等句体现了宝钗作为一个封建卫道士,她的“停机德”,劝贾宝玉应仕途为官,光宗耀祖。

虽然宝玉暂时不听劝,不愿读书作八股,但她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劝他走上“正途”的。有人说这首诗体现了欲争“宝二奶奶”的地位,从书中春不到明确的表示,但我想至少她是志得意满,怀着必胜的信念,所以才吟出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景是宝钗虽如愿当上了宝二奶奶,但不到一年贾府抄,宝玉走,宝钗守了空寡。这首柳絮词,对于日后“寒冬噎酸齑”的宝钗,对于徒有停机之德的宝钗是一个绝妙讽刺。

《红楼梦》是一部众女性的挽歌,有着咏絮之才,性格叛逆的黛玉泪尽天逝了,而具停机之德,是封建礼教打造的标准淑女的宝钗则走上了另一条悲剧道路,她也一样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对于钗,黛,我们不应偏否一方,她们都是牺牲品,这是那个时代的罪恶。

咏柳教案篇3

关键词:唐诗 植物 意象 类型

什么是意象,文艺理论研究者有很多种解释、定义,古人更有诸多妙论,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立象以尽意”[1]。《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胡应麟《诗薮》则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3]。笔者认为所谓意象者,即文意之象也,盖诗人心中之意借物象而生发也。文意就是作品的意思、意蕴,作家的意向、意图。人说话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诗人写诗也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宣泄某种情感,但诗人与生活中的常人不同之处在于,常人想说什么可以用直白的语言说明,比如“我饿了,要吃饭”,但诗人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是白话,是生活的语言,不是诗的语言。诗人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借助某件事物,以其作为情感表达的支点,于是上文的白话便成了“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4]的诗句了。诗人所借重的这件事物,就是意象。它可以是拥有真实形态的“具体”之象,也可以是某个典故、某种情感、某一事件等非物之象。植物意象无疑在文学意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佛偈有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草树木到了诗人笔下就拥有了文学性,披上了艺术的面纱,面纱之下除却现实世界的花木,自然还有一颗诗人的文心。唐诗中的植物意象,除秉承前代的文学典故与传统外,还注入了一股诗人的个性气息。

一、植物意象的符号意义与文学典故

中国文学的创作者们很早就开始使用植物意象,从《诗经》第一章的“参差荇菜”开始,到唐代初年也已经一千余年了。唐代以前的很多文学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聚的文学内涵逐步沉淀、固定下来,成为了表达特定含义的文学典故。具体到植物意象来说,某些植物由于唐前的典故,使得它在唐诗中的出现就如同数学或交通指示符号一般,含有相对固定的意义,表达了一些类同的情感。唐诗植物意象中反映这一现象颇具代表性的便是“莼”了。

莼菜是江南水乡习见的一种菜蔬,《齐民要术》谓:“莼……皆可生食,又可约滑羹,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杂鲤鱼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谓之淳菜。”[6]莼菜做的菜羹深得当地人的喜爱,生于江东而羁旅他乡的游子,常常写诗怀念家乡的美味莼羹来寄托思乡之情。西晋时张翰更因思念莼羹而毅然辞官,《晋书·张翰传》记其事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7]这件史实引来不少诗人歌咏,遂成“莼鲈之思”的文学典故,“莼”因着张翰的举动而成了思乡归隐的一个文学符号。唐诗中的莼意象常与江南、送别、怀乡等联系在一起。

严维诗《状江南·季春》曰:“江南季春天,莼叶细如弦。池边草作径,湖上叶如船。”(《全唐诗》卷二六三)以莼之一叶而见江南春,与杨万里之“小荷才露”[8]一般清丽而韵味悠长。莼与送别怀乡的联系更为普遍,如:

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莼菜。(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全唐诗》卷一五〇)

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全唐诗》卷一九八)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杜甫《赠别贺兰铦》,《全唐诗》卷二二〇)

橘花低客舍,莼菜绕归舟。(钱起《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长史兼觐省》,《全唐诗》卷二三七)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韩翃《送客之江宁》,《全唐诗》卷二四三)

莼羹若可忆,惭出掩柴扉。(郎士元《赠万生下第还吴》,《全唐诗》卷二四八)

莼菜动归兴,忽然闻会吟。(李群玉《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全唐诗》卷五六八)

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唐彦谦《客中感怀》,《全唐诗》卷六七一)

值春游子怜莼滑,通蜀行人说鲙甜。(李洞《曲江渔父》,《全唐诗》卷七二三)

莼意象作为思乡符号在唐诗中虽然很常见,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宋人。唐诗中莼意象总共出现了53次,而到了宋诗中,这一数字变成了606。如果说在唐人的印象中,莼还只是江南的一种特产,一个代表而已的话,那么到了宋代,坡的一句“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9],便把莼推到了一个提及江南舍莼其谁的高度,直接将莼与江南划等号了。身为越州山阴人的陆游更是爱在诗中写莼,他一人的诗中莼就出现了71次,这甚至超过了整个唐代!陆游在《叹老》(《全宋诗》第四〇册,第25238页)中感叹:

晨起梳头满镜霜,岂堪着脚少年场。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凭陵意颉颃。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石帆山下莼丝长,待我还东泊野航。

果然人一年老便开始怀旧,老年的陆游思念起故乡的风物,最难以忘却的便是石帆山脚下那清水河塘中的莼菜了。莼这一植物,因其所生地域上的人与事,作为意象进入到诗歌中,经过众多诗人的描摹传承,固化成了诗歌里代表江南的符合,于是忆江南便是“忆莼”[10],忆莼便是忆江南。

二、文学范式中的植物意象

意象是唐诗的情感符号,诗人对意象的运用实是其心迹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流露,但这种表达心意的意象并不包括程式化的意象,或曰文学范式中的意象。这里的范式指的是诗歌体裁的范式,即律诗中对仗的范式。律诗中的颔颈二联要求对仗自不待言,有时绝句也对仗,比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唐诗》卷二二八),就是两个对句组成的绝句。诗歌创作要求对仗的规定使得一些律诗中植物意象成对出现,有时并不表达什么意思,而只是为了诗句的工整。

清人车万育的《声律启蒙》[11]总结了前代诗歌中一些经典的对仗用语,书分上下卷,共30韵,其中涉及植物意象的仅前5韵就有14对:

杨柳绿—杏花红 杨柳雨—芰荷风 绿竹—苍松 芍药—芙蓉 蓉裳—蕙帐 黄花—绿竹 红菡萏—白荼蘼 枣—葵 梅酸—李苦 海棠春睡—杨柳昼眠 霜菊瘦—雨梅肥 桃灼灼—柳依依 杨花—桂叶 棣棠—杨柳

类似这样的植物对子在唐诗中很多见,为求诗句工整而堆叠意象的情况较为常见。梅和柳在律句中相对就是个典型例子。“隋与初唐时期,随着自然风景诗写作的繁兴和律诗创作技巧的逐步成熟,诗歌中‘梅’与‘柳’对偶为言成了春景诗中最普遍的现象”,梅与柳的配搭,“几成描写春色尤其是早春景色的固定套式”[12]。既然成为了范式,就很难说这种成对出现的意象除了应景外还蕴含什么深意,至少唐诗中看不出来,到了宋代,“当诗人们不只是客观地感春写景,不只流连于物色风景之美,而是生发出其他表现动机,尤其是透过物色进求深刻的思想认识,或寄托性格意趣时,则对事物就有了不同的体认和理会”[13]。这是唐宋诗的不同风格,钱钟书先生谓唐诗与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14],可谓一语中的。唐人写的这些植物意象,可能入眼便落笔,也可能不假思索便配对,但无论什么情况,其表意之单薄,诗味之寡淡,则是毋庸辩驳的。

又如兰和桂也是常见的“搭子”。如以下诗例:

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全唐诗》卷四四)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李峤《床》,《全唐诗》卷六〇)

泛兰清兴洽,折桂野文遒。(武三思《宴龙泓》,《全唐诗》卷八〇)

桂宫男掌仆,兰殿女升嫔。(赵良器《郑国夫人挽歌》,《全唐诗》卷二〇三)

更有甚者一首诗中连用多个这样的对子,完全是铺陈辞藻了,如权德舆的《酬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对月寄梁四敬之兼见贻之作》:

东风变蓟薄,时景日妍和……蕙香袭闲趾,松露泫乔柯……悬圃尽琼树,家林轻桂枝……落落杉松直,芬芬兰杜飘……(《全唐诗》卷三二二)

这种过分堆砌意象的写诗方法深为后人所诟病,徐夤就说:“凡为诗,须搜觅。未得句,先须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构物象、属对,全无意味。”[15]明确指出了写诗如果意象对子太多便失去了诗味。宋人更以整个唐代诗歌作比,告诫作诗者诗歌须平淡些,不要过分繁丽铺陈,“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16]。如此看来,权诗显然是“晚唐之作”了。尽管有人批评,但只要律诗对仗的规矩不动摇,这种范式中的意象“属对”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集体的文思与个体的玩味

历史上一些有关植物寓意的典故得到诗家的普遍使用,这就成了集体的文思,比如香草美人、莼鲈之思与折柳送别等。在这些普遍的文思中还有一些诗人个体的玩赏,俗语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明皇以海棠比玉环,元稹“花中偏爱菊”,周敦颐“独爱莲”,皆是他们个人趣味的体现。

唐人的个性和趣味反映在诗歌中,有两种形式,一曰古物新义,二曰新物新咏。

所谓古物新义,就是历来有很多吟咏它的诗章的植物,诗人往往寄寓新的含义,使之有别于他人。比如咏柳诗,人常以柳寄惜别之意,如“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17]和“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18]便是如此。但有些诗人颇能发他人所未发,比如贺知章的《咏柳》(《全唐诗》卷一一二)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该诗完全写景,既无灞桥柳之思,又无章台柳之怨,在众多的咏柳诗中显得尤为清新可人。又如柳宗元的《种柳戏题》(《全唐诗》卷三五二):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全诗重在一个“戏”字,名为戏题,却有深意。柳刺史为地方百姓种了很多柳树,还自谦没有任何政绩可以流传。其实大树种成,荫蔽百姓,便是最大的政绩了,但这份功绩不到“耸干参天”的时候是显露不出来的,而“十年树木”,其彰显出来的时限已远超出官员的任职升迁时限了,因而柳宗元用召公奭的典故[19],自我解嘲般地说,我现在没有什么政绩,但后人看到覆地参天的柳树会想到我。民国年间,冯玉祥将军进驻徐州时曾作诗曰“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与此诗颇有情趣相通之处。再如咏竹,往往重在歌咏竹的挺拔、虚心等品格,但李贺的一首《竹》(《全唐诗》卷三九〇)却别出新义,不与他人为伍。诗曰: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前几句写景状物,都很平常,惟末句写竹的用途,说竹可以让猢狲立地,拄杖戴冠,实常人所不能想见,真乃诗鬼思诡也。

所谓新物新咏,就是古人没怎么表现过的植物,唐人由于个人的趣味或特殊的经历,对这种植物进行了玩味,在诗歌中加以表现。譬如沈佺期的《题椰子诗》(《全唐诗》卷九六)。椰子这种植物前人几乎没有在文学中描写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只收录了一首提到椰子的诗,即沈约的《咏甘蕉诗》[20],椰在其中还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只是为了反衬蕉的甘甜。沈佺期是高宗、武后朝的文学侍臣,诗与宋之问齐名,多应制待诏之作,颇得武则天嘉赏,后因谄附二张,神龙复辟后被流放驩州,于是“有幸”见到了关中文人们很难看到的热带植物椰树,写下了这首诗。诗曰: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本诗前三联写椰树的风姿,长春袅娜,末联以乐景写哀情,感叹因椰树无法栽种到关陇地区,所以这么好的树木诗人无法带走,实际暗含了诗人猜测自己将复官无望,流离他乡,因而失落苦闷的情绪。

唐人于花木颇多玩味,这种玩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会风气影响的,以至于一些不随风潮的诗人还被人疑怪。当时蜀中盛产海棠,“蜀之海棠,诚为天下之奇艳”[21],而在成都草堂住了多年的杜甫却没有写海棠的诗,引来后人怪之。《声律启蒙》上说“杜陵不作海棠诗”,并解释道:“《王禹偁诗话》杜陵无海棠诗,以母名海棠也。陆放翁云,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必失传耳。”[22]这一番海棠诗案,诚为诗坛一件趣事[23]。

总之,唐诗中的植物作为意象,其类型有写实也有象征,有典故赋予的含义,也揉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集体的文思与个人的玩味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唐诗的植物意象群。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M].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2][南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3][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4]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末句,《全唐诗》卷二一六。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本文所引之唐诗若无特殊说明均出于此,下文引用时不再说明.

[5][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二七)[M].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165.

[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1956:95.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84.

[8]杨万里,小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四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165.

[9]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其二).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一四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475.

[10]陆游.舟中夜赋.“寓居尚复能栽竹,羁宦悬知正忆莼。”.全宋诗(第四一册),1998:25630.

[11][清]车万育.声律启蒙[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12]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250-251.

[13]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256.

[1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

[15][唐]徐夤.雅道机要.见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67.句读为笔者略改.

[16][宋]佚名.漫斋语录.见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88.

[17]戴叔伦.赋得长亭柳.全唐诗(卷二七三).

[18]杜牧.新柳.全唐诗(卷五二六).

[19]《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550.

[20][南北朝]沈约.咏甘蕉诗.“抽叶固盈丈,擢本信兼围。流甘掩椰实,弱缕冠絺衣。”见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8:1659.

[21][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杂记之属.

咏柳教案篇4

【关键词】语言 意趣 辨析

鼓掌

人们看到我鼓掌是因为看了我的电影,

人们看到你鼓掌是因为不懂你的理论。

——在一庆典活动中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如是说。

可见懂和不懂都不影响崇拜。或曰,崇拜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此乃人类的天性。

语言

胡适在北大主张白话,所以极言白话之简洁。有一次行政院欲聘其为科长,胡适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此复电拒绝,请所教学生代拟电文,结果最短的电文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文言电报确实简练,只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

黄侃教授在北大主张文言,与胡适唱对台戏,所以极言文言之精炼。他在课上为学生举例,倘若胡适先生之夫人患病拟拍电报于胡先生,用文言四字即可:妻病速归。白话则须十三字之多:你的老婆有病了,赶快回家来呀!用哪个更省钱呢?

可见白话与文言各有千秋。

其实语言的精炼与否,有时也不在于文言或白话。

还是语言

有人说,说话不可啰嗦,举一古人啰嗦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这首诗每一句都用了三个词语来表达同一事物,真是啰嗦得可以。其实杜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布谷鸟,叫声如“布谷布谷”,或者“不如归去——”。

有时不妨“啰嗦”一下,只不过不叫啰嗦,另起了个名字叫作折绕。比如: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散文诗《秋夜》中的一句话。先总说后分述,分述的两句起强调作用,写出了由此及彼的观察思考过程,十分传神。

可见啰嗦与否有时也不是衡量表达优劣的标准。

经济与道德

古代管子曰: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意是经济富足了,可以使道德好。古代也有经济富足可以使道德坏的例子,所谓饱暖思淫欲正是这个意思。

相反,经济贫乏也可以使道德好,所谓家贫出孝子,士穷见节义,可资证明。而饥寒起盗心又是贫乏可使道德坏的论据了。

可见经济发展与道德完善不一定成正比,也未必成反比。

治军

汉代名将李广“无部伍行陈(阵),就善水草屯”“人人自便,不击刁斗”,减省文书点验等事物,一句话,李广以宽仁治军,士卒“咸乐为之死”。

同时代的程不识将军却与李广相反,“正部曲行伍营陈(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程不识以严谨治军,以身作则,后来官居李广之上,也是一代名将。

可以说两位名将分别是古代治军之“德治”与“法治”的杰出代表。治军宽严都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将军的人格魅力。

《红楼梦》

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套用“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那么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种林黛玉的形象,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咏柳的同题诗

同是咏柳诗,唐代贺知章咏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得清新优美,豪放洒脱。

而宋代曾巩咏道: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写得冷峻而富有哲理,立意不落窠臼。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两诗一褒一贬,一侧重说理,一侧重言趣,真是褒贬由我。也可以说亦理亦趣,各有千秋。

李白两首诗

先看《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他人旅居抒怀,皆是愁苦断魂之作;而独太白豪情逸兴,既有美酒,“不知何处是他乡”又如何?何妨将此作家乡!身在客中而不觉为他乡,亦即他乡即故乡,多么豪放不羁,浪漫飘逸。

我们来看李白的另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仙的另一面——细腻深情,不是“不知何处是他乡”,而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是一首思乡曲,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前一首因美酒而忘乡,后一首则因闻笛而思乡。

李白有因美酒而忘乡的潇洒,也有因闻笛而思乡的多情,两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让我们看到了多侧面立体的血肉丰满的诗仙。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仙也是“人”,诗仙首先是“人”。

项羽自刎乌江

同是有感于项羽过江东,杜牧作诗《题乌江亭》批评项羽缺乏“勇”于过江的精神: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时这正反映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他已经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然而在这最后关头,他若能面对现实,放下架子,“包羞忍耻”采纳忠言,再整旗鼓,那么楚汉战争的最后胜负归谁也就难说了。诗人反说其事,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王安石《乌江亭》表达了与杜牧相反的意见: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人胡仔说“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军,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可看作是对王诗的解释。如果说杜诗是对历史的翻案,那么王诗是对杜牧诗翻案的翻案。

与杜牧的反说其事不同,李清照则是正说其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赞美项羽的悲壮死战,绝不屈辱偷生。借以抨击南宋朝廷的逃跑妥协政策,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当然李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古讽今。

李清照赞美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言下之意——不妨过江东,批评项羽不肯过江东;王安石说过不过江东都没劲了。

咏柳教案篇5

关键词: 宋咏夏诗 安闲 宁静 和畅 乐趣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季节感,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的岁时节令诗。春秋是最让诗人感触的季节,古诗中吟咏春、秋之作明显多于夏、冬,而夏季特有的景致和天气,也能引发诗人“我爱夏日长”、①“夏浅更胜春”②的独到感受。

一、身心的安闲

入夏之后,夜渐短而日渐长,夏至日迎来了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日里的诗人,不再有“昼短苦夜长”的感叹。白昼的悠长,使得生活节奏放慢,诗人可以充分享受自由清闲。昼寝是度长日的一种消遣,写午睡的诗歌在宋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在咏夏诗中,“枕”、“簟”、“梦”的意象尤为突出: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云开日出四窗明,恰到斋余梦自生。一枕觉来人寂寂,时闻儿子读书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松竹回环十里阴,一声啼鸟觉山深。道人睡足北窗下,一榻清风直万金。(吴芾,《夏日游灵隐东园赠东方道人》)

春眠醒后常会生出年华流逝、美丽凋零的惆怅,而夏天的梦,总是做得兴味悠长,心满意足。诗人斋中高卧,心中无系,俨然“五六月中,北窗下卧”的“羲皇上人”,③一派隐士的闲散风范。诗人的美梦或被啼鸟唤醒,或被渔笛、读书声打断,在藤床竹枕之上,诗人“卧看风篆博山香”(潘良贵,《夏日四绝》),“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在悠闲中透着几分慵懒。宋人好“静观”,是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在对外界的静默观照中,心灵也得到了休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汉代以前,昼寝曾被视为不合礼法之举,如宰予昼寝、边韶昼眠都曾遭到了批评和嘲笑。但从中唐开始,诗人就乐于标榜自己的嗜睡,韦应物、白居易、许浑、薛能等人都吟咏过这一主题,昼寝成了闲放的象征,被赋予了审美意味。宋代诗人继承了唐人的这一写作传统,午睡昼寝文学作品“批量生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一文认为,宋代官员待遇的清闲优厚,以及文人心态的静弱封闭,是宋代午睡昼寝文学高度发达的原因。

二、独处的宁静

夏季的“静”,既包括环境的清幽,又包括心境的宁静从容。受制于酷烈的天气,夏天人们的交游渐少。在咏夏诗中常感受到一份独处的宁静。如苏舜钦的“院僻帘深昼景虚”(《夏中》),寇准的“深院无人柳自垂”(《夏日》),李弥逊的“雨余门巷无留客”(《池亭独坐》),张九成的“阴阴庭院静无声”(《夏日即事》),陆游的“轩窗寂寂雨丝丝”(《夏日》)。

窗外春天已过,残红褪去,绿成了夏的主色调。碧绿浓密的树荫让人触目生凉,除了能遮阴蔽日,还能隔离尘嚣,围合起了一片静谧清幽的心境。在枝叶横窗的环境里,诗人仿佛就是幽居的隐士。

四山木叶绿交加,数架茅茨是我家。窗隙微风入飞絮,竹边清露养孤花。(郑刚中,《初夏忆故园》)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诗人静处室内,中庭空空,剩下了一个“无人”的自然界。由于“人”的淡出,诗中的情绪波动趋于平静,诗里的空间也清朗旷远起来。夏天“日长”而“无人”,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拓宽,使诗中的夏日有了一种纵深感,幽深而空漠。然而诗境并不孤寂,而是呈现出了“人静鸟鸢自乐”的生趣:

深山五六月,犹自有莺簧。只满幽人听,何如入建章。(姜特立,《夏月山中闻莺》)

寂寂柴门可设罗,唯余柳色许相过。重帘半卷鸟声乐,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

已欣久雨得新晴,水面荷香入坐清。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曹勋,《夏日偶成六首》)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用手法。诗中没有嘈杂的市声,白昼的鸟啼蝉鸣和夜晚的蛙声烘托出了夏日的寂静。听觉的静又能推荡视觉的空,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⑤而树影、鸟鸣、蛙声,都是无形之景,虚实相生,使得夏日的静具备了层次感、空间感。

三、情绪的和畅

咏夏多乐诗,咏夏诗的情调大多是洒脱和畅的。

夏天也常有不得人心的时候。夏日之苦,莫过于酷暑,咄咄逼人的热气让人挥汗如雨,烦躁不安。“苦热”,是咏夏诗的一大主题,宋代的许多诗人都抱怨过夏天的严酷,如苏舜钦的《夏热昼寝感咏》:“盛夏日苦永,解带坐小轩。对案不能食,挥汗白雨翻。”郭印的《热》:“落日暑犹剧,虚亭风不来。半身流汗雨,两耳聒蚊雷。”在这种灼热的天气里,诗人等待着清风起新雨来。

然而酷暑虽难耐,但主要是身体不适。夏天不像暮春或深秋那样,容易引起诗人时光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具有深厚的悲戚意味。《管子・形势解》云:“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季节,⑥炽烈的阳光照亮了阴暗的角落,看不到花叶枯败的萧条,欣欣向荣的草木引发的常常是乐观的联想。夏日引起的懊恼,很少有上升为人生的悲叹的。况且,还有一霎凉风,一阵好雨能消除烦闷,将人带入清凉世界。对期盼已久的清凉,诗人也格外地享受和珍惜。咏夏诗中写清凉的比写酷暑的数量更多,也更为动人。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曾几,《夏夜闻雨》)

微风过中庭,庭树飒有声。穿帘徐入座,巾屦有余清。(陆游,《夏日》)

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杨万里,《夏月频雨》)

夏雨丰沛,没有春雨的缠绵和秋雨的凄清;夏风清和,不似春风的柔媚和秋风的萧飒。大汗淋漓后的沁人心脾的凉意,让人倍感快慰。诗歌还常以芭蕉、荷叶等夏天特有的意象为陪衬,更增添了舒展之意。诗中的情怀欢欣爽朗,诗人的形象也在风的自如和雨的空灵的衬托下,显得怡然自适。

“清”字在宋代咏夏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如清风、清露、清池、清阴、清影、清兴、清赏,风日清、门巷清、碾声清、夏簟清等。远在南北朝谢灵运、谢I、庾信等人的诗中,“清”已经成为人们对夏季尤其是初夏天气的独特印象,它常与“和”字并用,表达一种不滞重不激烈、趋于中和又带有愉悦的美感。夏季当是诗人一年当中心境较为平和的季节,无论是清幽的晴日还是清凉的雨天,都能给人带来舒畅和谐的美好感受。

四、消夏的乐趣

宋人十分讲究生活情趣,面对漫漫长夏,形形的消闲游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在一些咏夏诗中也得到了记述。我们可通过一两个消夏的片段来感受宋人的闲情逸致。

1?郾弈棋

弈棋是中国文人常备的风雅技艺,要求对弈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因而是最能消磨时间的活动之一。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则王质观弈的传说,樵夫王质看神仙下棋看得入了迷,竟不觉手中斧柄已腐烂,一局未终,已过了数十年。张潮《幽梦影》曰:“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在夏日悠长的光景中,下棋是正合时宜的娱乐。

萱草榴花照眼明,冰应水阁风清。萧然终日无人到,帘外时闻下子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异事严州省见稀,幅巾阑角立多时。青林白鸟自成画,急雨好风当有诗。酷信医方逢酒怯,强驱吏牍坐衙迟。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陆游,《夏日北榭赋诗弈棋欣然有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棋的意象,往往与从容联系在一起,如关羽刮骨疗伤时,正是与马良对弈,谈笑自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弈棋还被赋予了超然物外的意味,或许棋局的玄妙,跟天机的深不可测和人生的进退之道具有某些共通之处。对弈为夏日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趣,隽永清脆的敲棋声更反衬了夏日的闲暇与宁静。

2?郾避暑

如果说弈棋是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消闲方式,那么避暑则是全民皆宜的活动了。宋人外出避暑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江边湖畔,一是环境幽雅的园林。

水边是清凉殿,据周密的《武林旧事》,六月六日南宋的都城杭州,“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⑦吴自牧《梦梁录》也记载道:“六月季夏,……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⑧在咏夏诗中,常有对泛舟、垂钓、赏荷等亲水活动的描述。

要同佳客濯清泉,却下危楼上画船。拭目已看云际月,洗心还爱水中天。更无暑气侵尊,但有熏风入管弦。我欲就闲行作别,且拚一醉共陶然。(吴芾,《五月五日领客泛舟》)

高挂虚窗对绿池,鸟啼声歇柳阴移。含风珍簟闲眠处,迭雪轻衫新浴时。泉冷甘瓜开碧玉,手香素藕I长丝。夕阳四面渔歌起,又赴邻翁把钓期。(陆游,《夏日晚兴》)

自宋代起,园林被引入了城市设计,造园之风大盛。北方的洛阳,江南的苏州、扬州、杭州、湖州一带名园林立,各地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人流连其中。林木葱茏的山庄成了人们的消夏避暑的胜地,一些园亭的名字也留在了宋代的咏夏诗里。如张耒的《初夏游凌氏小园》,曾几的《游姑苏张氏园》,傅察的《夏日登清微亭》,等等。绿叶成荫,池塘水满,诗人或登楼远眺,或池边乘凉,或曲槛穿行,欣赏夏日的特有的景致。

当然宋人的消夏方式远不止这些,仅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书所记载的消夏活动种类就非常繁多,如四月的南湖放生、芳草亭斗草,五月的清夏堂观鱼、听莺亭摘瓜、安闲堂解粽、水北书院采苹,六月的现乐堂尝花白酒、约斋赏夏菊、清夏堂赏新荔枝,等等。⑨而有了这些乐事,漫长的夏季显得不再冗长,而是安静清雅,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夏季和冬季一样,都不是温和舒适的季节,但宋代咏夏诗除少数具有讽喻意味者外,总体而言是平和宁静、充满闲情逸致的。这首先要归因于诗人在抒感时遵守着儒家诗教的中和之道;另外,宋代对自然平淡诗风的追求也影响了咏夏诗的风格;而根本原因在于宋代诗人较为富足安稳的生活条件和内向理性的感受方式造就了他们的平和达观的心态,从而塑造了宋咏夏诗中清和宁静的夏日。

注释:

①唐文宗.夏日联句.

②徐陵.侍宴诗.

③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

⑤朱良志.《真水无香》第十四章,第356页.

⑥孟喜将周易卦爻与十二月相配,四月配“乾”卦,五月配“ァ必裕六月配“q”卦,其中四月为全阳之象,阳气至极。

⑦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都人避暑》条,第298页.

⑧吴自牧.《梦梁录》卷三,第27页.

⑨周密.《武林旧事》卷十,第298页.

参考文献:

[1][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

[3]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咏柳教案篇6

有关风的古诗(一):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寒食日即事》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7、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8、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10、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1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3、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14、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5、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16、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9、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1、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24、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2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6、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27、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2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9、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0、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32、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3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4、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7、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38、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3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41、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4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5、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6、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4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8、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4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5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5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54、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55、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5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5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8、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5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6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佚名《风雨》

6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3、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64、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6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66、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67、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68、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6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7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柳枝词》

71、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7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74、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7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76、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鹤《春宫怨》

7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佚名《敕勒歌》

7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79、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80、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8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8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84、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85、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87、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8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89、柳絮风轻,梨花雨细。——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9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9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92、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93、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94、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95、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9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9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98、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99、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10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有关风的古诗(二):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

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4、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5、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6、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7、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8、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9、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10、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11、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12、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秦观《画堂春·春情》

13、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纳兰性德《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14、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张先《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

15、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16、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白居易《南湖早春》

17、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王昌龄《青楼怨》

18、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19、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20、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21、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2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4、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25、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26、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序》

27、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28、林下春晴风渐和,高崖残雪已无多。——王守仁《春晴》

29、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浣溪沙·渔父》

30、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3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32、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33、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34、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35、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卢纶《长安春望》

3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37、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

38、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3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40、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1、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李商隐《重过圣女祠》

4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4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44、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5、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李白《山人劝酒》

4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47、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4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49、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50、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5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2、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53、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54、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55、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56、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57、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李颀《少室雪晴送王宁》

58、北风其凉,雨雪其雱。——佚名《北风》

59、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60、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61、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62、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6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6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65、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何逊《相送》

66、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7、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68、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69、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70、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71、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7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7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4、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75、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张栻《立春偶成》

76、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77、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78、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79、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80、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8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82、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送前卫县李宷少府》

83、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84、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魏禧《登雨花台》

85、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86、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87、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88、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89、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90、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91、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张翰《思吴江歌》

92、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93、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杜牧《南陵道中寄远》

9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95、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96、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9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98、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9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大风歌》

100、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有关风的古诗(三):

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3、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4、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5、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6、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7、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8、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杜牧《齐安郡晚秋》

9、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1、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12、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5、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16、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辛弃疾《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17、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张乔《书边事》

18、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日夜渡海》

19、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20、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2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2、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3、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24、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25、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26、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27、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29、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30、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戴复古《满江红·赤壁怀古》

31、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32、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33、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34、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3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36、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37、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38、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39、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40、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高适《送魏八》

41、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4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43、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44、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春恨》

45、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46、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47、楼前柳,憔悴几秋风。——贺铸《小重山·花院深疑无路通》

48、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5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苏颋《汾上惊秋》

51、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52、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陈羽《从军行》

53、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李白《长歌行》

54、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55、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56、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57、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听弹琴》

58、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60、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61、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龄《送魏二》

62、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3、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64、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65、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66、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67、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8、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刘基《北风行》

69、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70、春风依旧。著意随堤柳。——赵令畤《清平乐·春风依旧》

71、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72、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73、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76、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

77、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78、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能够酣高楼。——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79、雨湿花房,风斜燕子,池阁昼长春晚。——吕渭老《选冠子·雨湿花房》

80、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1、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82、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83、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王冕《墨萱图·其一》

8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85、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

86、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87、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88、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89、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

90、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元好问《秋怀》

91、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92、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3、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94、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95、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李白《久别离》

96、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97、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98、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99、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李贺《送沈亚之歌·并序》

100、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101、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02、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佚名《西洲曲》

103、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袁枚《春风》

104、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魏承班《满宫花·雪霏霏》

105、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106、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葛立方《卜算子·席间再作》

107、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108、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109、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110、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11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112、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查慎行《晓过鸳湖》

113、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114、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鸦,东风销尽龙沙雪。——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

115、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李贺《开愁歌》

116、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117、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18、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

119、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蒲松龄《山市》

12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1、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王安石《江上》

122、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123、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李商隐《日射》

124、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125、日夕北风紧,寒林噤暮鸦。——大须《暮雪》

126、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127、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左思《三都赋》

1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29、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李白《长干行二首》

130、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欧阳修《秋怀》

131、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李白《北风行》

132、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曹雪芹《咏白海棠》

133、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34、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135、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36、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37、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江淹《别赋》

13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1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140、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141、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42、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3、东风恶,欢情薄。——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144、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李白《秋思》

145、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146、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李白《豫章行》

147、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宋琬《江上阻风》

148、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149、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田锡《塞上曲》

150、夜来雨横与风狂,断送西园满地香。——阿鲁威《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

有关风的古诗(四):

《送杜少府之任蜀2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

· ·

· ·

· ·

· ·

· ·

· ·

· ·

咏柳教案篇7

一、精心设计导语,营造词的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能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快速投入词所体现的情境中。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给学生营造意境。这可以根据词的内容设计导语,也可根据词的背景或作者的身世设计导语。我们知道“诗言志,词抒情”,在设计导语时应侧重挖掘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尽快把学生带入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绪中。如在教学珍惜时间奋发图强之类主题的古词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在教读离愁、思念之类主题的古词时,就说江淹曾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或“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而诉说情人间的别离,浓情蜜意,则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从词题入手,结合背景,整体感知

词题是词的窗口,从词题,往往可以感知到词的内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这个词题,可大约了解到词人苏轼在赤壁这个地方所引出的古思幽情,自然会对历史进行回顾,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从这个词题,让学生能感知到这首词的内容是对梅花的咏颂,以传达他对人物精神内质和品格的赞美。如的《沁园春・雪》通过对雪的赞美,从而达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还有一些词的词牌,就涵泳了词的内容。如《忆江南》就是词牌和内容统一了,说的是白居易追忆曾经旅居江南时的一段幸福而快乐的时光。因此,古词的教学,从词题着手,还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任何一首词,都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也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因为什么原因写的。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可谓是南唐后主的经典代表作了。如果我们在品读之前没有好好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的话,那就很难精确地把握此词隐含的意思。这篇词的背景本身就是讲述一个凄婉的历史故事,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为下文的阅读与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词的教学贵在多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词一定要多读,结合注释阅读,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时,教师最好能范读,或者在课堂上临堂背诵,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注意个别词的重读和缓读。让学生能从老师的声情并茂的阅读或背诵中体会到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从而对词的韵味有一定的感知和体味,同时,词对人的熏陶和浸染也加深了,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刻感受到词美之所在了。这样就容易把学生引入到对词的鉴赏的氛围中去。

四、词的教学重点是鉴赏

词的鉴赏是学习古文学的重点,更是提高学生认知和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古文学底蕴的关键。

(一)设置能彰显词的情与理的关键问题来鉴赏

比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让同学们进行自我鉴赏,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们探讨:

1.在词的上阕和下阕里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眼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2.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意象的选取有什么用意?文中抒情的词句在什么地方?抒发了什么情感?

3.文章中哪些是虚写?为什么要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同学们先思考,再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心得,最后总结出问题的答案。老师适当点拨,如要点有三:1.融情入境,2.虚实相济,3.过渡巧妙。

(二)对词中有关的重要名句进行赏析

比如,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有多种解读。教师提醒明确: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副鲜明的画面。然后举例解说,比如,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菩萨蛮》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更何况是酒醒之后了!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啊!

咏柳教案篇8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在我们生活中传统的文化愈来愈受到国人的瞩目,热爱诵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而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更是将“培养学生文化底蕴,丰富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作为主要实验目标。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大力倡导学生的诵读,但没有形成体系。目前很多学生虽有一定的诵读能力,但对诵读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另外学生对诵读方法掌握得不成系统,教师也没有因生而异的诵读方法指导,没有一套完整的指导方案。

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制约学生诵读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诵读认识的问题

2.诵读内容的问题

3.诵读方法的问题

4.教师指导的问题

5.诵读时间的问题

6.记忆规律的问题

二、有效策略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提高学生对诵读意义的认识

要堵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诵读的重要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加强宣传意义。创设浓郁的“诵读”氛围:

1.利用阅读课,教师开展以“诵读经典名篇习惯使我终生受益”为主题的班会课

教师可利用阅读课向学生宣扬,语文主题学习中的经典名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其中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其中精邃的思想、哲理就像―颗颗璀璨的明珠,映照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灵魂。诵读这样的经典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我们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而3~12岁是一个人背诵记忆的黄金时期,儿时背诵,终生受益。“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小学生具有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可企及的记忆力。这一年龄段的人背熟的文章,常能记忆终生。同时教师列举我国历史卓有建树的名人,都有诵读的习惯。用这些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物的成长实践向学生一再证明,―个人如果能具有一定的诵读能力。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充分利用校园的可视空间,使学生感受氛围

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各个学校都把展示传统文化名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引领学生实地参观,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营造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家校联系,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和“学生成长手册”等多条渠道使家长也能提高对诵读意义的认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在家中为孩子营造一种诵读的美好氛围。

(二)联系扩充,对诵读内容按照主题分类,使诵读内容形成知识组块

为了改变学生诵读内容支离破碎,学生记忆内容不成整体的现状。可结合单元主题教学分类归纳诵读内容。主要方法是

1.把学生已积累的诵读内容进行不同主题的归纳整合

主题的归纳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例如,可以叙写的内容为主题、可以以作者为主题,也可以以中心主旨为主题、还可以以表现手法、情感基调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为主题等。

2.结合单元教学主题来拓展诵读内容

以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八个单元主题为基础。拓展补充同一主题的相关文章。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睛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诵读的兴趣。

3.诵读主题资源共享,丰富诵读内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不同的小组分别诵读不同的主题。然后互相交流交流补充诵读的内容,这样做大大丰富了每一个学生诵读的内容,达到了诵读主题资源共享。

(三)进行诵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具备诵读的技巧

在这一策略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个案分析,经验交流、案例评析的方法来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技巧,进行强化训练。我们总结出的具体的诵读技巧有: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

(四)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诵读指导能力

1.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在情景交融中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丰富的诵读形式。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探索出了有效的课堂诵读形式。具体有:(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分角色朗读。(5)配乐朗诵。(6)范读。

3.通过“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实际的评课议课活动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主题导学”就是教师结合单元教学的主题引入新课。引入要学习的同一主题的阅读篇目,第二环节的“自读读通”就是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以使98%的学生都能达到熟读的程度;接下来的“细读悟情”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阅读提示”中的问题为抓手进行细读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所感悟。最后一环节的“诵读积累”就是运用“范读模仿法、熟读成诵法、联系扩充法、想象入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有效地提高诵读水平的方法来进行诵读,在此基础上背诵摘抄,积累成习作素材。

以“主题导学、自读读通、细读悟情、诵读积累”为基本特征的“四环节”的主题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有实效性。结合着单元主题来进行诵读。因为有了内容的整体性、情感的一致性、朗读技巧的统一性、指导方法的―致性学生的诵读的能力便会大大提高。

(五)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注意过程跟进,使学生背得牢。为了避免其减弱或消退,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安排诵读进程,不断强化记忆痕迹。

(六)读写结合,注意能力运用

学生诵读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最终体现之一就是把诵读的内容的习作中的合理运用,从而达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使读写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可结合着单元主题进行作文指导训练。进行学生活动式阅读和学生自由作文,就是说作文的各个环节都有学生参与。学生把日常诵读的资料,自主拟题,构思立意,研究写法,在民主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完成之后,发动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交流研究所得。互评互改互荐,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和在同学问的互相帮助下由原来的愿写变成会写。

咏柳教案篇9

关键词:婉约 爱情 贬谪 思隐 咏物 闺阁 发展

前言 东坡居士苏轼,生活于“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这位千年难得的天才文人,在词的创作上,颠覆了“词为艳科”的庸俗品位,“诗余”的附庸地位,只写闺怨、别情的仄逼题材范围,将词推到了正宗的文学艺术高雅的殿堂,“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非。”(胡寅《酒边词序》)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词风,历来被相提并论。在《吹剑续录》里有这样的佳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苏轼所代表的豪放派和柳永所代表的婉约派词在风格上的迥然不同。我们在诵读苏子的“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时,固然被其激越的情情和豪迈的风格所倾倒,而当我们在诵读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时,又不得不被其哀切的情感和低回凄婉的词句所感染。

1. 爱情词中的哀伤情怀

此文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放在他婉约词的首位,因为词中那种“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之痛,曾催下过无数读者的眼泪,从而成为爱情婉约词之绝唱。苏轼在词中用了一对看似矛盾的句子 “不思量,自难忘”,表达了一种真实的心境:虽然生死两界茫然不知,但虽并未刻意去追忆,而亡妻却时时浮现脑海,甚至亡妻的形象时时进入梦中。然而,时过境迁,历尽沧桑,模样已变,相见不见相识了,从前的恩爱,今天的陌路,怎能不使人嘘唏感喟?千言万语,涌动于心,却表现为无言的凝视,极静的场景偏又有泪水滑落。最后,作者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一个特写镜头推向了读者:明月清冷,夜深沉,松柏掩映,坟孤单。品读这幅画面,怎么会不被伤悲与凄凉所浸染?

《江城子》句句如泣如诉,尤其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在写男女伤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抒情方式含蓄委婉、深沉厚重,怎一个“婉约”了得。

对亡妻的深切悼念,无疑缘于对妻子深深的爱恋。苏轼是描写爱情的高手,他在《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中写到:“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又在《虞美人·冰肌自是生来瘦》中写到:“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如果说《江城子》抒发的是悼亡之悲苦,那么《蝶恋花》写的是单相思之痛苦,而《虞美人》则写的是思妇的孤苦。

2.贬谪词中的孤苦情怀

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苏轼描写了这样一个意境: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此词作于“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后。元丰二年,苏轼由于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虽然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此词借咏孤鸿惊惶、幽独、高洁,表现词人谪居黄州的孤寂、忧惧心境。苏轼在政治斗争的涡流中险乎丧生,而漂流到黄州这块荒凉的浅滩上与孤鸿何其相似!心有余悸,痛定思痛,但愿自守寂寞,这种情绪充斥着词人的心灵。因此,孤鸿的形象完全是词人心境的外化。词中托“孤鸿”造境,写得窈渺幽深,含蓄婉转,富有蕴藉,被贬的失意与惆怅虽未直言但扑面而来。由此可见,苏轼不仅是豪放词的好手,其细腻、缱绻、清幽的风格,足见其是婉约词的行家。

苏轼写自己仕途多难,不幸遭贬的诗词不少,如《满庭芳》中“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就写出了他在仕途中被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被排挤出朝,陷身大狱,带罪贬逐的忧伤与无奈,因此,他又在《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一诗里用“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的诗句来自嘲与自解。

3.思隐词中的矛盾情怀

苏轼一生充满矛盾,一方面秉承着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封建士大夫的入世态度积极用世,但他一生屡遭不幸,因而难免对世事的厌倦,所在在他的诗词作品里,时常表达出思隐的夙愿。他曾效陶潜唱“归去来兮”,表达他至柔的归隐理想。可是,世事让他入世不能,出世不得,因而又唱到“吾归何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写月开篇,全篇咏月,但无事无景不与人意相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他见皓月而生向往之意,欲作御风而去的归宿。然而,“高处”毕竟过于清冷,人间虽苦,仍让人觉得万般留连,难以割舍,作者的情绪也就在犹豫不定中徘徊万端。苏轼把中晚唐士大夫们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难怪苏辙评价其兄道:“子瞻诸文,皆有奇气。”

苏轼的归隐理想,并非《水调歌头》才有,在他的《赤壁赋》中,不难找到与此诗这种企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意境相合的赋诵:“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抑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从上述两个作品看,苏轼词赋之作因发乎心,乐乎情,再经过静化沉淀转化升华的创作轨迹,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理智与情感、外物与自我、个体与世界的矛盾统一,达到了柔美、和谐的美学境界。

4.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也就欣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

苏轼的《水龙吟》其上阕写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看似在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其实是以人状物,或者状物写人,因为从杨花的意象中,读者可以看到一思妇的形象,但柳絮与思妇二者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此所谓人的物化,人与物融为一体,不可生分。

词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不只是归结性的词句,更是升华性的妙语,它全篇能震撼读者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从状物移笔于人,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极尽婉约之无穷意味。

《水龙吟》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从中领略了豪放词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细腻而柔美的内心世界。

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而他的许多写景怀古、赠人、纪行的词章也皆以婉约见长。例如:《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以景寄情,表达了怅然若失的情怀,体现了清空灵秀的艺术风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抒写了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了倦于宦游天涯的哀情,体现了婉转缠绵的艺术风格。

5.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

苏轼的词是立体的,多样的。虽然苏轼是豪放派词的最出色的代言人,但他的词中温婉含情之作如果论其数量来说,比豪放风格的词更多。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很性情的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使他的一些作品辞情蕴藉,韵味深厚,充满了低回、沉吟,但也妩媚的婉约风格。这样的词风在他描写闺阁之情的作品里更为突出。

《阮郎归·初夏》的上片从听觉入手描写出夏日之静,又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却从视觉落笔写动态之美,展示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的闺阁生活。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此词,让人极易想起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都描写的是妙龄少女在夏日里的情怀,只是前者放情于闺阁中,后者荡情于荷墉里,其婉约之风情渗透于词的每一个文字里,让人回味心醉而忘情。

像这样的闺情诗,在苏词中有不少。比如《贺新郎·乳并飞华屋》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籁籁。”写出闺中人惜花伤春,对花落泪,从而表现闺女孤独、抑郁的情怀,《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中“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墙内无意而墙外有情的意趣与淡淡而莫名的惆怅感,这些带有浓厚婉约意趣的词句,都给读者言虽尽而意味无穷尽的审美愉悦。

我们除了在苏轼的悼亡词、贬谪词、咏物词和闺情词里能感受到他杰出的婉约创作风格,而在他的送别词、哲理词,甚至就是在他的豪放词里也能寻到其婉约的意韵。比如读着《更漏子.送孙巨源》中的“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永遇乐·长忆别时》中的“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都让读者联想到“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的离情别绪的伤情来。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云中节,何日谴冯唐?”都包含着封建士大夫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功业不建却不被重用的无限失意。

豪放词以阳刚之美为审美特征,婉约词以阴柔之美为审美特征。如果说苏轼为原本被视为“诗余”的词开辟了“豪放”的崭新领域是一种创造的话,那么,苏轼在婉约词的创作上将其从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等狭窄的题材领域大大地扩展了,而且从数量上来说,其婉约词大大地多余豪放词,而他所创造的豪放词风在辛弃疾的创作中得以极大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苏轼文集》第五十二卷《与陈季常十六首》之七 中华书局 1986版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版

咏柳教案篇10

一、教学计划的精心编制,促进了校本课程的有序运行。

为了正确引领和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我校于学期初依据新课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就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与学期教学工作提出了以下要求和具体做法:

1、继续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教师用书的编写印刷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

其次要抓紧时间,创造条件,对主教材进行重新修订。

2、、中心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全面管理。

首先要定期组织课程实施专题工作会议。

其二要组织必要的教师教材教法专题培训。

其三要定期深入基层学校对全体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必要的业务调研和技术指导。

3、各基层学校学校期初要编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末要做好专项教学工作总结。

4、各基层学校要组织任课教师学期初要制定学期学科教学计划,学期末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做好总结工作,并要求撰写一定量的专题经验总结、案例或论文。

5、任课教师要认真规范地编写教学预案。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校本课程教学,一是要背诵,二是要熟练地朗读,即容易背诵的背诵,不容易背诵的要熟练朗读。中心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将定期深入各校检查验收。

6、各基层学校要把本项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教学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加强课程管理与教学指导。

二、认真全面执行学期教学计划,保证了校本课程的全面发展。

由于计划制定切合实际,指导性强,保证了本学期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注重课堂教学研究,探究校本课程教学方法。

1、立足课堂,加强校本课程教法研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积累古典文化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古诗文积累的方法,教者不但要探索教法,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积累。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的古诗教学四步法。

2、关注方法,加强古诗诵读指导。

掌握良好的诵读方法对学生学好古诗文有很大帮助。本学期中心小学教师就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总结出了“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的古诗词学习三步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 的名诗,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进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内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1、古诗卡学习达级活动。

以古诗卡中的古诗词为基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古诗来学习。采用自由背诵,注意等级差异。在古诗词背诵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积极背诵古诗词。每背过八首古诗词,便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称号,依次为诗客、诗侠、诗仙、诗神、诗圣,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热情参与。家长们也热情配合,学习气氛高涨。有的学生甚至背过了《明日歌》《琵琶行》等难度大的诗词。

2、组织诗朗诵会。根据各年级所学内容,从所学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班选出代表参加比赛,通过配乐朗诵,背诵,表演等活动形式,评选出优胜小组和背诵大王。这些活动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学习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于必背的篇目教师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词的通过,教师们都经过学生自背、家长检查、学习小组检查、课堂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三)完善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文本保证。

实验教材的修订与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是实施校本课程常规教学的基本前提和文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全面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古文化底蕴,推进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我校加强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和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修订和编写工作力度。

1、按计划完成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本着确保实验教材质量,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年级段文化知识层面,适应教学需要的原则,本学期我们对2005年编写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中华古诗文经典读本》进行了全面修改和全新改版。即对原教材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和增补,将难度过大的和不适于小学生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替换,将原教材的四册改编为现在的六册,即每个年级一册(上写学期合订本)。

2、如期完成了配套教学用书的编写工作。为了解决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疑难与困惑, 2008年9月,我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指定专职人员编写配套教学用书。经过不懈努力,截至本学期,历时两个半学期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至六年级全套十二册约五十万字的教师教学用书初稿的编写工作。尽管还很粗糙,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斟酌和完善之处,但我们还是迈出了这既艰难又可喜的第一步。

三、困惑与设想

(一)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现象。如校本课程究竟与国家课程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思路上有什么异同,校本课程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状态。

2、教材问题。现在,学生手里没有教科书,原因是资金问题,学校承担不起,又不能向学生收费。

(二)下步设想。

1、加强教师培训,加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