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3:24:08

关于长城的作文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1

   2022关于描写长城的作文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首都北京的长城游玩。

   我们来到长城脚下,发现通往长城的路上有些陡峭,像是在爬山一样。当我们走到长城的入口处时,我才发现万里长城是那么的名副其实,远远看去像一条黑龙盘踞在那里。呵,来爬长城的人可真不少啊!说着我便和爸爸妈妈一起向第一个烽火台进发。一路上,我们边走边拍照。长城上,人山人海。每到一个烽火台的地方,我们就得手拉手地走过去,以免走丢。当我们走到第四个烽火台的时候,长城上的风突然大了起来,人们的头发都飘了起来,有的人连帽子都被吹走了。于是,我们小心翼翼地爬上剩下的四个烽火台。当我站在长城的最高点时,看着长城下的一片绿色,心情非常轻松,把爬长城时的疲劳全部抛于脑后。

   望着美丽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在秦朝建造这座万里长城的人们,是他们用智慧和双手铸造的万里长城,所以这座万里长城在这片土地上屹立了几千年之久。

   望着雄伟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古代守卫国家的军士们。我想起了抗战时期,依靠顽强斗志的中华军民,他们保卫中国的国土,就是死,也不愿做日本人的奴隶。我又想起了现在站在国家边境线上军人们,他们日日夜夜守卫着边境,不让别国侵犯中国。

   望着宏伟的景色,我想明白了,终于想明白了。坚强,可以战胜一切,而懦弱,只能接受失败。

   2022关于描写长城的作文

   在遥远的中国北方大地上,有一段城墙,它长达万里,跨越山峰,纵横大漠,俨然一条盘旋在中华大地上的巨龙,它守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安宁,后来更是被高呼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就是——长城。

   长城又名万里长城,是一道高大、坚固、连绵不断的城垣,在我国古代被用于防御他国的侵犯。现存的长城长达21196。18千米,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市、区,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北方的土地。

   长城始建于西周,当时的诸侯国为了防御对方的进攻都费劲了心思,其中几个诸侯国就修建了长达千里的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的雏形。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阻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进攻,就派大将蒙恬率兵北上,修筑新的长城。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一条长达万里的长城横空出世,它融合了以前的旧长城,成为了一道牢不可破的万里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的进攻,也为后来大汉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长城不断变大、变长,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万里长城。

   当我站在长城上,抚摸着刻满岁月痕迹的石砖,望着历经沧桑的烽火台,心里不仅有幸福,也有苦涩。幸福是因为我生活在和平时代,衣食无忧;苦涩,是因为这和平时代是几千年以来,祖先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而自己却无以回报。同一片天空下,曾有多少生灵在歌唱?有多少英魂用热血谱写着传奇?古老的长城见证了一切。

   逐渐西沉的夕阳,将长城映得通红,红得像花,像血。万里长城就像一个大舞台,无数的生命在此表演,书写着新的辉煌!

   2022关于描写长城的作文

   我与父母来到了北京,我们来到长城脚下。

   只见高大、坚固的城墙用青石大砖筑成。我拉着妈妈来到长城上,只见长城墙是用青砖铺成的,一行行,一列列,非常整齐,看出建筑长城的人很用心。城墙外有一条小河从两岸之中缓缓流淌,旁边有许多高大的树木,地上到处都是茂盛的绿草,草上有许多鲜花,百花争艳,树木葱茏,河水流淌,到处都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直往前走,好像在观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走着走着前面有二十三个垛口往下看,北京城尽收眼底。我好像看见了北京天安门,用革命战士染红的血旗在天空中随风飘扬。北京城的高楼大厦清晰可见,所有人都如同一只只蚂蚁,他们都是无数华夏儿女。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2

长城英语作文(1)

The Great Wall, is the symbo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s magnificence, is the place we look forward to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Great Wall is like a huge dragon winding is located in the badaling, ups and downs in the mountains, ancient and solemn.

Look forward to the Great Wall, the Great Wall no head, looked back, the Great Wall is not the tail. Ah! Really not the kui is called the "Great Wall". So how long wall built in? You might ask, how much manpower has been spent on the Great Wall? Chines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with intelligence, just built the world famous Great Wall, thus, we the Chinese people are great!

Grass at the foot of the Great Wall, slightly nod, the flowers waved. The wings of the butterfly flapping shine. Valley cloud, like a white gauze covered in the whole valley. Swallows dancing lightly over the valley, scissors tail like flash. What a beautiful view!

Point of view, the Great Wall not only attracts people with its majestic, but also attracts people with beautiful scenery.

I love my country's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he more love it was splendid.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雄伟壮丽,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

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坐落在八达岭上,起伏在崇山峻岭之中,古老而庄严。

长城向前望去,长城不见头,向后望去,长城不见尾。啊!真不愧被世人称作“万里长城”。这么长的城墙是怎么建造成的呢?你也许会问,长城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凭着聪明才智,才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由此可见,我们中华民族是多么伟大啊!

长城脚下,青草微微地点头,花儿不住地招手。蝴蝶扑打着闪闪发光的翅膀。山谷里云雾缭绕,像白纱一样覆盖着整个山谷。燕子在山谷上空轻快地飞舞,剪刀似的尾巴一闪一闪。多么秀丽的景色啊!

看来,长城不仅以它的雄伟壮丽吸引着人们,而还以美丽景色吸引着人们。

我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爱它锦绣的山河。

长城英语作文(2)

Far see the Great Wall, want to a long, winding between mountains. From shanhaiguan east to west of jiayuguan, has more than thirteen thousand.

Starting from Beijing, but it came to the Great Wall at the foot of a few tens of kilometers. This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built in badaling, tall, strong, is built against the huge stone and ChengZhuan. With square brick on the top of the wall, very smooth, like a wide road, WuLiuPi mark in parallel. Outside walls along the rows of buttress has two meters high, there are square on buttress scanned and shot mouth, mouth for scanned and shooting. The wall on the top of every three hundred meters there is a square ChengTai, is the bulwark of station troops. Battle, echo each other between into Taiwan.

Standing on the Great Wall, step on the foot square brick, holding the stone on the wall, naturally think of the ancient working people to build the Great Wall. Look at the countless stone, there have a two or three one thousand catties. Then there is no train, automobile, crane, rely on countless countless hands, shoulders, step by step to carry on the steep mountains. How many working people sweat and wisdom, to condense into the former see head, after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

Verve as grand project, is a great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远看长城,想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击口,供嘹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成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上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英语作文(3)

The Great Wall is a spectacular, is the pride of the Chinese children! Far see the Great Wall, it is like a long dragon, in between the mountains winding. The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surrounded by green trees, very beautiful.

Down the long lane, we climbed the Great Wall. At this time, we will find one every two or three meters ChengTai, this is the bulwark of station troops and war, between the ChengTai can mutual echo.

Look at the countless stone again, a two or three one thousand jins weight, there was no train. Auto crane, rely on countless countless hands, shoulders carried on the steep mountains, step by step.

Standing on the Great Wall, stepping at the foot of the square brick, holding the stone on the wall, na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working people of ancient building of the Great Wall. Working people shoulder carrying stone, from time to time wipe the sweat, their clothes with rotten, bleeding, but still insist on. How many working people sweat and wisdom, to condense into the front head. After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

In my eyes, the Great Wall is a beautiful forever!

长城是雄伟壮观的,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长城的四周,绿树环抱,非常美丽.

顺着长长的"小路",我们登上长城.这时,我们会发现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城台,这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再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3

秦皇岛文化发展多年来受到长城文化的持续性影响。在各类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中,以长城为主体内容,或者以长城着名关口、历史人物为主要对象的作品不在少数,足见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当地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一)长城文化对于秦皇岛诗词积淀与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长城诗词是秦皇岛长城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秦皇岛长城诗词是指诗题、内容涉及秦皇岛长城、长城关隘,专门描写秦皇岛长城的修筑、与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长城故事传说、长城风景咏怀的古代、现代诗词。透过这些流传下来的诗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由各个时代的长城歌咏折射出来的秦皇岛发展史。最早的长城诗可以追溯到秦代歌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白骨相撑柱”,而就秦皇岛当地来讲,长城诗词也有悠久的历史。

秦皇岛长城诗词的主题显示出明显的多样性。综合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长城风景诗此类诗歌大多书写游览长城的所见所感。“姜坟有迹空遗恨,秦岛无丹可驻颜”(明?闵珪《榆关怀古》)将美景融入秦皇岛的/,!/神话传说,历史感顿生。清代皂保的《山海关怀古》抒发了登临长城时对历史的回溯。除此以外,在有些诗歌中还具体呈现了对长城相关建筑的描绘,如山海关的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观海亭(即澄海楼)等。“回首处,连秦岛,控榆关;乘风破浪来往,无数孤帆悬。”(清?史履升《澄海楼?水调歌头》)整首词对澄海楼乃至秦皇岛的美景评价颇高。

2.长城传说诗唐朝以来,出现了内容涉及杞梁妻的诗篇,后演化成孟姜女诗歌,此类诗歌大多通俗易懂。明朝陈绾的《姜女坟》写道,“妾身本为从夫来,夫死妾身朝露耳;间关呕血竟何归,万里将身葬水涘”,感情真挚而充沛。巴山的《孟姜女》用长篇叙事诗将孟姜女故事叙述出来,“葫芦开,放红光,瓜中坐着个小姑娘,万道霞光瑞气腾,彩云飘舞百鸟翔”(孟姜女出生),语言通俗,节奏感强。这些诗歌大多以叙事为主,抒发了对秦始皇暴虐无道的控诉以及对孟姜女爱情的慨叹。

3.长城边塞诗由于修筑长城的初始目的在于防御外敌入侵,所以最初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边塞诗歌。这一类诗歌数量最多,精品也最多,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创作过此类诗歌,长城的文学价值也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这方面。秦皇岛长城诗词亦是如此。“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羗笛断肠歌”(北朝庾信《咏怀》),刚健深沉,苍凉悲壮,面对长城厚重的城墙,长于宫廷艳体诗的庾信也变得豪放凌厉。“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唐?高适《燕歌行》并序),描写边关将士生活,对将士的悲悯、对敌人的痛恨、对主将轻敌的批判融于一体,感情丰沛复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将细腻的情感融于雄壮的景色中,柔情中尽显男儿报国之志。

(二)由长城生发出的故事传说对秦皇岛地域文化底蕴的丰富

从古至今,以长城本身、修筑长城的艰难历程、与长城有关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的传说一直广为流传。在秦皇岛当地,长城传说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底蕴,有的甚至影响了秦皇岛地名的发展变迁。

综合考察,此类传说可以分为两类:

1.长城关隘故事、传说此类故事、传说主要分布在山海关、抚宁等地,故事内容涉及到长城的各个关口,比如《山海关》《好难过的冷口关》《燕王出兵刘家口》等。《山海关》讲述了山海关得名的由来。故事将朱元璋与刘伯温、徐达二人的纠葛书写得淋漓尽致,颇具历史感。不仅写清了山海关由“迁民镇”改为“山海关”的缘由,而且对统治者“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卑劣行径予以了痛斥。《燕王出兵刘家口》则把明长城独具一格的刘家口关在历史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描述了出来。这些关口,除了山海关之外,其它关隘在现代大多名不见经传,但在历史上,它们中的很多都曾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在军事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2.历史人物故事、传说在修筑长城、保卫长城的过程中,很多人物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戚继光。《戚继光界岭捉长秃》《天马山的故事》《媳妇楼》系列故事均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关。这类故事在秦皇岛青龙、抚宁一代广为传诵,后由长城保护志愿者张鹤珊、秦皇岛地名办公室等个人或单位搜集整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在秦皇岛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这个故事与山海关地区的长城文化相融合,融合的过程中故事整体内容更加丰富,传奇色彩也更为浓烈。紫燕送籽,姜女出世,望夫凹石,哭倒长城……这个故事现在已经成了经典中的经典,山海关的孟姜女庙也成了承载这个故事的着名景点。

二、长城精神对于秦皇岛地域人文精神的提升作用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4

【关键词】长城;起源;概述

提起“长城”,人们往往会想到秦始皇时修筑的万里长城。在秦朝修筑万里长城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就已纷纷在各自的边境地区修筑了长城,如齐国长城、楚国长城、燕国长城、赵国长城、魏国长城、秦国长城等,实际上秦朝万里长城就是在战国时期的秦长城、赵长城和燕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长城的起源是长城学研究乃至史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早的长城一般认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学者认为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学术界目前存在多种长城起源的观点,大概有长城起源于“列城”说、起源于“城”说、起源于“楚方城”说、起源于“堤防”说、起源于“封”说等五种意见,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众说纷纭,以下试作介绍。

一、长城起源于列城说

李文龙在《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长城的修筑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大体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和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帝国长城两个阶段”;“长城从出现到发展完备是有脉络可寻的,从其修筑历史和建筑形制及其附属设施的发展演变分析,长城大体经历了原始型、初级型、基本型、完备型四个阶段”。[1]考古学上发现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堡带和长城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在考古学上探索到的时代最早的长城的雏形或原始长城。李文龙认为长城的起源应该与夏家店下层文化这种“原始长城”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长城应当起源于4000多年前这种由一系列防御性小城堡组成的防御设施。

罗哲文在《长城》一书中观点与李文龙的观点很相似:“根据防御建筑工程发展的过程推断,长城是由烽火台和列城等单体建筑发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然后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便成了长城”。[2]这种认为长城的起源与列城有关的观点可以称之为“列城说”。

二、长城起源于城说

景爱《中国长城史》提出了长城起源于“城”的观点:“要保卫大片的国土,只靠分散的城邑显然是有困难的,于是,人们在城的基础上想出了新办法,即将封闭性的城墙打开,改做连续性、单向性的城墙,……这种连续性的城墙都很长,可以长到数百里数千里以上,于是,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长城’。顾名思义,长城就是长长的城墙,这个名字既表明了它的特点和功用,又表明它来源于‘城’,……是城的扩大和延长,由‘城’演变而来”。[3]

周兴华在《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的序言中认为长城起源于防御院墙,是廓(郭)范围的扩大,“防御垣墙起源于原始人类的房屋墙壁和院墙……后来,院墙发展为聚落人群的围墙,聚落围墙发展为城市城墙。为了扩大城市的防卫范围,环绕城市再建垣墙,这就产生了廓(郭)。廓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了具有各种防卫功能的长城体系。环绕京城的廓,这实际上就是保卫京城的长城,后世有的被称作畿上塞围。环绕边境要害地区的长垣墙,就被称为长城、方城或长山”。[4]即长城的发展过程为:房屋墙壁、院墙—聚落围墙—城市城墙—廓—长城。

于元编著的《历代长城》认为“长城是城墙的延伸,源于中原农业部落对北方游牧部落的防御”,[5]这与长城起源于城、廓的观点类似,可以把这类长城起源的观点称为“城说”。

三、长城起源于楚方城说

很多专家学者特别是研究楚长城的专家学者认为长城起源于“楚方城”,认为在时间上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在形态上楚方城的形态是长城起源的最初形态。

关于楚方城的文献记载很多,经常被采用的有以下几则材料:《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注》卷二十一:“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于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等等。其中《左传·僖公四年》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关于楚长城最早的记载,认为在公元前七世纪前后(僖公四年为公元前656年)楚国就已筑成长城,认为楚方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修筑的长城。可以把这种长城起源的观点称为“方城说”。

四、长城起源于堤防说

老雷在《试去尘埃——找寻真实的长城》一书中认为“中国长城的起源和鲧、禹治理洪水有关,推测长城是因为军事目的从堤防、壕堑演变而来的”。[6]长城起源于堤防是作者的推测,书中有详细的推衍过程。作者的结论来自推测,因此引发了很多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这种认为长城起源于堤防的观点可以称为“堤防说”。

五、长城起源于封说

张玉坤等在《“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一文中在分析评述了长城起源的诸多观点之后,提出了长城起源于“封”的观点,认为“长城的产生并非来源于某种实物形态‘城’、‘列城’或‘堤’,只是有可能在修筑技术上借鉴了筑堤、筑城的技术而已,‘楚方城’虽然是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线性长城墙体,但并非长城起源的最初形态。长城的起源有更为深远的形态,即国之边境启土、挖沟、种树之‘封’。……作为封,‘长城’首先是一道‘边界’,同时也是一定社会集团的资源边界,然而此‘边界’不一定与疆界完全重合,长城的修筑往往借助自然地形的防御作用选址和建造,与沟壑、高山、水体等自然天险一起将国之疆界围合限定出来,从而起到有效的防御作用”。[7]这种长城起源于封的观点可以称为“封说”。

要解决长城起源问题的争论,仅仅依靠文献分析很明显不够,还需要考古学上早期长城遗址的发现和先秦时期有关于长城记载的简帛等文字材料。

【参考文献】

[1] 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J],文物春秋,2001(2):37-40.

[2] 罗哲文.长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景爱.中国长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5] 于元编著.历代长城[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5

[关键词]长城;战国;保护

一、长城的定义、功能和基本概况

长城的定义,大部分关于长城的论著中都把城墙作为长城的主要研究方向,然而城墙只是长城的一部分。根据彭曦先生的界定:长城是军事工程,攻与守得对立统一。它有三个子系统,即城(墙),烽(燧),障(塞),这三者是动态反馈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称长城。而城,又有两种形式,即高于地面的夯土城(包括部分石筑、砂垒、砖包城),和利用自然山水堑削而成的堑城(它的部分区段中也有也有夯土,石砌城)。城是直接接敌的工程构筑,障塞是城的主要依托,它又是军事、官府手工业和屯戍农业的组合工程,它有早、中、晚期的变化。烽燧是将城、塞与后方指挥中枢相连接的高速高效的信息传输系统工程。(1)只有科学明确的定义,我们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长城。从彭曦先生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长城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道墙上,而是要用立体的眼光去研究和认识,对于长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便不能有深刻的认识。

关于长城的功能,认识上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偏差。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侵略和掠夺的,是一种柔弱性的体现。同时,长城的出现,人为的隔开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种封闭性的体现。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掠夺只是长城的功能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长城有着不同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异常激烈,各国筑造长城是为了军事防御作用;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鉴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对中原王朝进行掠夺,便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以后许多朝代也大都是中原王朝统治者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扰掠而修筑的;汉朝修筑的长城很大一部分也是防御匈奴,但自从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打通了一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汉王朝由河西向西,直到新疆古楼兰,修筑了数千里的长城。尤其是新疆境内,由于大部分地区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汉长城在丝绸之路上显得尤为重要,其充当了古代驿站的作用。长城不仅仅是汉民族用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也修筑长城,比如北魏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辽长城、金长城等。各朝代边境上的长城,还起着民族融合的作用。由于各个朝代北方边境长城都是当时农耕与游牧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人为分界线,而游牧民族由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生产比较单一,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没有自身产品转化的内部机制,其生产生活日常必需品对农耕地区依赖性较强,因此游牧民族地区的经济是交换经济,没有交换便无法生存。可以说频繁的侵掠抢夺正是这种地区经济要求的体现,长城的出现则把这种经济上无序的交换变成有序的地区之间正常的贸易。长城成为了交流和融合的固定点,成为边境上的贸易关口。农耕地区的铁器、粮食、茶叶、丝绸、书籍等,通过长城的各个关口与游牧民族地区的皮毛等产品进行贸易,也促进了边境地区市场以及城镇的发展。“长城的存在,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游牧民族向更高级别文明发展的过程。”(2)长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防御性,而更要认识它的文化性、经济性和其在民族融合中的巨大作用。

长城的基本概况: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修筑长城“方城”,后来战国时代齐、楚、赵、魏、秦等诸侯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又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城,到明代大规模修筑长城为止,前后修建时间持续了两千多年,历史上共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其修筑的规模都很大。历代长城总长度超过了10万公里。其广泛分布在我国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

二、战国长城的历史概况与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长城出现于春秋的楚国,即楚国修筑的“方城”,后经历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之间的军事斗争日趋激烈,便兴起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高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以后各朝代不断修筑。以战国长城为例分析古长城的渊源和特征。

楚国方城是中国历史记载的最早的长城。根据《左转・僖公四年》齐桓公攻打楚国时与楚大夫屈完的对话。齐侯曰:“以此众哉,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最晚至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便已经修筑方城作为自己的北方屏障。方城建设的上限不会早于公元前680年,可以基本确定,楚方城建造的最早时间当在公元前680年至公元前656年之间,楚方城应该是列国建造的最早长城。(3)《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更加进一步证明了楚方城为中国最早的一段防御性长城。楚方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其走向“大抵西南自邓县之东北境起,沿今镇平县西境北行,入内乡县东北境,自此折向西北。约经今泌阳治之西北境,入唐河县界。”(4)由于年代久远,破坏较为严重,长度不可考。

齐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经过齐国数代统治者的修筑,至齐宣王时基本修筑完成,前后经历了400多年。《战国策・秦策》记载“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文中的长城巨防,指的就是齐国长城。齐长城位于山东省中部。其走向经长清、博山、诸城、莲花等18个县、市、区,至徐山北面入海。齐长城修筑在群山的险要地带横跨古济水地峡,全长600多公里。

战国时期赵国修筑过两条长城,即南长城与北长城。南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可知赵南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其位于河北省涉县、磁县、临漳、成安等县内。赵北长城又称赵武灵王长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始建于公元前300年。赵国北长城东起代郡,中经阴山,西至高阙,全长约2000里。(5)

战国时期秦国修筑过5条长城,其中秦昭王长城最为典型。《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昭王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71年,它西起甘肃临洮,东至内蒙古托克托县附近黄河岸边,横跨今天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四省区。由西向东,全长1700公里。

三、战国长城保护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战国长城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战国长城基本上都是由土石筑建而成,其破坏的程度比砖砌长城更加严重。战国长城很大一部分又是建立在崇山峻岭和大漠之中,经历上千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目前战国古长城很多地方都已经坍塌消失。战国长城正在缩短,自然破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荒漠化等区域等生态问题是长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

一方面,战国长城分布的区域主要是干旱荒漠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这些都是中国荒漠化危害及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许多地方的长城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濒临倒塌而无人修缮。例如内蒙古地区,由于当地风沙太大,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和地震等灾害较多,给长城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长城大部分分布在草原和戈壁深处,一般的交通工具很难进去,给长城的普查和保护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很多地方虽然发现了新的战国长城遗址,可是有些地区条件恶劣,关于长城的保护工作无法展开。

另一方面,自然因素的破坏是导致长城衰老的重要原因,但是人为地破坏更远甚于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类建设项目的大量上马和地方经济的盲目发展,人类对长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残酷的破坏。

岳邦湖先生指出,对长城的破坏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风蚀、暴雨和洪水冲刷以及地震坍塌等。人为因素一是建设性破坏,如修公路、修铁路、建民房等,这种破坏最厉害,往往直接推到墙体;二是取土,多年以来,长城因其“年岁”较长被当地人挖去用作上等肥料;三是牛羊等牲畜践踏;四是在城墙上挖洞,用以避雨、避寒或者在墙下挖洞修水渠。如果说自然破坏是长城的自然寿命,那么人为地破坏却大大加速了它的过程,在很多地区由于人为破坏长城早已不复存在。战国长城是土石长城,因此更为脆弱,破坏更为严重。秦昭王长城横跨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四省区,由于修筑条件复杂,除一些地区如定西、固原一带保存较好外,大部分墙体都遭到了人为破坏而消失殆尽;甘肃境内的战国长城本该有600多公里,目前能抢救的已经不足10公里;河北省是长城大省,战国长城遗址广泛分布。然而许多农民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上山拆长城,把长城的石砖以商品出售,在很短的时间里把1000多里的长城彻底破坏,如今那里的长城连地基都不复存在,无法看出是长城的遗址;宁蒙交界的贺兰山三关口长城,由于毗邻采石场,许多工厂为了经济利益方便通行,对长城进行大肆破坏,在长城上打开了数个豁口,让拉运石头的车辆在长城上任意穿行,对长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近些年来,许多地区关于“开发”长城的热情不断提高,然而盲目的“开发”却对长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区为了借助长城的旅游优势,“开发”“建设”各种各样的“度假村”、“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这些盲目“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一是对长城直接造成破坏;二是在所谓“修”的名义下,对长城造成建设性破坏;三是旅游借助长城,却使原本清寂安静的长城变得喧嚣,不堪重负。(6)

目前我国古长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实也是关于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面临的问题和困境。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理念。线性文化遗产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往往出于人类的特定目的而形成一条重要的纽带,将一些原本不相关联的城镇或村庄串联起来,构成链状的的文化遗存状态,真实再现了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移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交流互动,并赋予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载体的人文意义和文化内涵。(7)中国许多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遗存的保护都面临着日益沉重的压力。作为和长城相似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同样面临着重重危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开发利用的超前,有效保护滞后,大运河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开始逐步丧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较为突出。大运河有些地段虽然不存在缺水的问题,但是水污染始终是个大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满足不了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航道建设由于缺乏稳定的筹资渠道,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其整体发展相对缓慢,加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运量快速增长,船舶流量剧增、吨位增大、船型复杂等因素,堵航碍航事件时有发生;三是沿河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8)大运河出现的种种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体制不顺。大运河由于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呈带状分布,分布跨度大,多功能于一体,因此管理难度大,各个管理部门不能协调统一,又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大运河实际上是各段各地各自为政的“小运河”。大运河保护和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我们关于长城保护许多经验和教训。

四、长城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2006年10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长城保护条例》,标志着我国对这项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更加积极更加务实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长城。我们应该积极地吸取过去在保护和利用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更加长远和理性的眼光去保护我们的长城。应当重新定位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从而更加合理的去保护和利用长城,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好的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是“经济”保护,“文化”利用。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性文化遗产。长城不仅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保护好长城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责任,也是对世界文化遗产作出的巨大贡献。长城本身具有脆弱性、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去落实对其的保护工作。同时,保护长城要遵循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在保护和利用中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开发和利用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利用是矛盾体,任何形式的利用都会对长城造成危害,因此要在保护和利用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文化”利用是指我们要开发长城的文化价值,而不能仅仅去追求长城的经济价值。特别是战国时期的长城,其经济价值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要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文化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其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力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转型期,各种思潮都在相互起作用,只有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才能更好的提高国家凝聚力和国民素质。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刚毅和勤劳智慧的精神象征,要让长城精神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是今后开发利用长城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是公众教育与保护长城。长城的保护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对公众进行保护长城的教育,使其成为公众的共同理念,这样长城的保护工作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应当借鉴北欧的教育理念,北欧各国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考古工作者、文物学者对其公众的教育。早在考古学诞生的数百年前,许多北欧的学者都把公众教育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方面。只有在公众中积累了足够的文化沉淀,才能把长城保护工作从根本上做好。

三是“长城日”的设立。作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长城不但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长城日”的设立,更有助于对长城的保护和对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1984年,邓小平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使得公众保护长城的意识空前提高,此后成立了许多群众性长城研究社团和保护组织,对长城的保护作出了许多务实的工作。但随着这股热潮的结束,国家和公众对长城保护和研究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保护长城的工作也逐渐停止。因此对于长城的保护不能仅仅依靠短暂的热情,而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研究。国家设立“长城日”对于更好的保护长城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2]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中华书局,1979年。

[3]于广海、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注释:

(1)彭曦.春秋有长城吗.陇东学院学报.2003,(1).

(2)朱允.战国秦长城的地理意义.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张新斌.中原古长城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中原文物.2005,(2).

(4)同上

(5)白音查干.战国时期燕、赵、秦长城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5).

(6)刘朴.关于长城保护的几点思考.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1).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6

本文对居庸关的资源进行梳理分类,分析资源整体性,针对展示和开发中的不足,提出旅游虚拟展示,探寻居庸关整体性展示与可持续开发的方法。

[关键词]居庸关关城;明长城;旅游开发;长城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40-01

居庸关是明长城重要代表,具有深厚的军事文化、完善的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等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但是目前的旅游展示主要是直观可见的资源,长城墙体、建筑和景观等,缺乏对居庸关内在军事体系完整性的展示。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尚且不足,展示不全面,旅游方式局限在攀登长城的单一模式。故本文对居庸关的资源进行梳理评价,提出旅游资源整体性展示和可持续开发。

1 居庸关旅游资源的整体性

居庸关是长城沿线上的重要关隘,自明代以来,其军事防御体系逐渐成熟,战略地位愈加重要,是守卫京师西北门户。同时,居庸关是历史瑰宝,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旅游资源相互依存、影响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而居庸关成熟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就是旅游资源整体性的基础。

1.1 居庸关长城防御体系

居庸关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关沟中最开阔的位置,关沟是西山和军都山夹峙的通道,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居庸关因势设塞,枣核状天然基础上建立绝佳的驻防重地,居高临下,地域广阔,补给充足,易守难攻,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刘珊珊在《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文中指出居庸关整体防御空间布局是按照不同层次进行划分,即为点、线、面规划。点是重点设防,坚固的关城,封闭的圆周形关城防御范围向外全角度放射状扩大。线是居庸关的联合护防线,居庸关与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南口城组成关沟五道防线的联合护防体系。岔道城,是北方匈奴进京的第一道关口。八达岭,位于关山最高处,是居庸关的前哨。上关,在关城北门外。南口城,是最后一道防线。除此之外,居庸关防区还设置了8条防线,扩展防御范围,形成护卫西北的军事屏障。纵横的防线以关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包围关沟,形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面。

关城是防御体系的核心,居庸关城依山就势,东西高、中间低,呈封闭圆周形式,扼守南北交通要道,沟通东西山沟。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处理都以军事攻防为中心原则,环形封闭的城墙、配合水关、瓮城、“人”字形长城以及巧妙的敌楼,确保关城坚固。

1.2 居庸关旅游资源

在居庸关整体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关城是现在主要的旅游景区,资源丰富。将旅游资源按照可视和隐藏两类资源。其中可视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军事资源、人文建筑等部分;隐藏资源包括体系内含关联性、内含功能和历史文化。

景观资源包括山景、水景;军事建筑包括关城、长城城墙、瓮城、烽火台、敌楼、关楼、水关、衙署仓储;人文建筑包括云台、庙宇祠堂、亭台建筑、牌楼、叠翠书院、客栈商铺;体系内含关联性具体为长城防御布局及其相互信息联络;内含功能包括军事功能、交通功能等等。

2 居庸关旅游现状

2.1 资源使用情况和开发程度

居庸关在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目前居庸关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景观资源:游客在登临长城过程中欣赏居庸关的景色,但是有景无区。开发程度较低,基本保持原生态景观,关城内有少部分人工景观;保护情况较好,没有过度开发自然景观,但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会造成一些破坏; 建筑资源:丰富的建筑资源是主要游览点,云台、城墙等为必游景点;开发程度中等,建筑经过修复基本呈现原貌,但是展示缺乏规划,开发未突出特色,游客分布不均;文化资源:使用情况居庸关蕴含着中亚的军事文化和建筑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但是目前在展示上很少体现开发程度较低,居庸关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不足,游客大多关注可视资源,忽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文化。[1]

2.2 居庸关旅游配套情况

旅游配套服务在旅游整体评价中不可忽视,也是游客选择景区的重要因素,通过居庸关配套设施发现,居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服务质量需要增设和完善。而且游客多聚集在西南角,配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角,给旅游带来不便,需要进一步合理的规划。

3 基于虚拟展示的可持续开发策略

长城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规模大,范围广,只能消费不可再生,其开发展示应以保护为基础。同时长城在历史上是动态的发展,很难通过单一空间进行展示。而且长城作为有机的防御体系,其系统本身与内在联系需要更加直观的展示。因此提出基于虚拟展示的可持续开发策略,通过技术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居庸关资源真实、完整的展示和可持续发展,并为旅游提供乐趣。

3.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旅游展示体验

根据居庸关的游览路线以及景点特征进行虚拟现实旅游开发,通过设计全景虚拟展示、主题点虚拟展示和军事防御体系虚拟演示来完成旅游展示体验。[2]

3.2 三维立体全息投影沙盘展示

全息投影沙盘是将实体模型与虚拟影像结合,通过技术手段生成三维图像模型,并借助投影显示到台面上,使效果更加生动。制作居庸关三维立体全息投影沙盘,运用虚拟镜像还原战争场景,从攻防区域、作战路线等方面展示,让游客清晰地了解居庸关的整体环境布局和军事体系的整体性。同时游客还能够通过手势与投影的三维模型交互作用,多方位多层次浏览查询,快速获取景点动态信息。

3.3 基于3D投影技术的资源展示

居庸关的可持续开发在展示自有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居庸关长城特色优势开发其他吸引游客的展示资源,可以引入3D投影技术在建筑表面拼接组成炫目立体的画面进行展示,形成长城旅游的特色。

居庸关建筑工程精湛,城楼、云台等造型精致,又有千峰叠翠的自然背景,应用3D投影通过光影效果可以突出展示建筑的精美;也可以用本身资源作为屏幕呈现居庸关的历史影像以及其他受欢迎的视觉艺术;还可以通过投射还原未修复的烽燧等遗址原貌。同时,3D投影带来的灯光秀增加了夜间活动,能够改善长城半日游、一日游的现状,给游客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居庸关文化,而非单纯寻求登上长城的成就感。

4 结语

长城历经千年,见证了历史变迁、时代更替,也见证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居庸关作为长城重要关隘,其展示开发有着重大价值意义,保护居庸关、研究居庸关、开发居庸关,就是弘扬长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 刘磊.明长城北京段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7

远远望去,长城像一条巨大无比的长龙。近看,长城一眼望不到头。站在长城上看,一座座烽火台屹立在长城上,像一个永远不会倒的不倒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1游客们,我们现在看见的万里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在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地方的人民为了防御敌人来侵略自己的领土就建筑了一段段长城,只有到了秦始皇统领中国的时候才把一段段的长城连接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我们站的这段长城是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着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射口,供了望和射击用。

长城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据说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秦始皇派去修筑长城,但是很久的时候没有回去,孟姜女决定去找她的丈夫范喜良,到长城脚下却没有看见丈夫就问那些工人,工人却说范喜良死了,被埋在了长城下,孟姜女伤透了心就在长城脚下哭的天昏地暗,连长城都被感动了,最后她哭了三天三夜把长城都给哭倒了,她的丈夫范喜良的尸体现出来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看出来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的辛苦。游客们,请你们细细游赏,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乱涂乱画,随便仍纸吐唾沫。要珍惜古代劳动人民的成果。

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2尊敬的各位游客,你们知道宇航员们第一眼看到离我们的中国的什么吗?它就是:我们将要游览的是长城,他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是我国重点保护单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一段长城是明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大家可以看到这路很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缭望口和射口。供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米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保垒,打仗时城台之间能互相呼应。

这长城很长,在长城上有许多人的生命。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凝结成的。为什么这长城几百年不倒呢?那就是因为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用糯米和水泥凝结成的。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对长城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长城的环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去游览,仔细去观赏。不过不要在文物上乱添乱画,还注意要保护环境,从自已做起噢!

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3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今天导游池宇豪。今天我带大家来到长城参观游览。

八达岭长城是长城保存的最完整的一段。城墙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砖筑成的,每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起重机,单靠无数的手无数的肩膀,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到现在为止,这仍然还是个谜。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的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嘹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大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可以互相呼应。

长城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

毛爷爷说过一句名流千古的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们也去登长城。体验做好汉的滋味吧。

这次的游览结束了,祝大家旅游快乐。

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4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__x。大家在游览长城时,请不要再城墙上乱涂乱画,不能乱扔垃圾,一定要做一个文明游客。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长城。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是不是像很宽的马路呢?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望口和射击口,供?望和射击用。请大家看,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那就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大家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肯定能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你们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大家想一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呀!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大的奇迹,它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好了,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再来游览长城。

长城的导游词作文500字5尊敬的游客,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小导游员,我叫李晓宇。今天,由我带着大家游长城,由于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国家 4A级建筑,游览时请大家保持它的清洁。

现在,我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这段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到此游览,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8

关键词:“资源诅咒”;“距离暴政”;资源型城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88);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处项目(Q20112207);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xj201102)。

作者简介:孙永平(1977一),男,陕西神木人,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资源经济学研究;叶初升(1963一),男,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2―0006―06 收稿日期:2011―07―29

资源型城市曾经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也是国家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成就了许多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地下资源相继进入枯竭期,留下满目疮痍的恶劣生态环境和凋敝的资源产业链,使得这些城市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生态环境、就业和社会稳定等各个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也逐渐受到党中央的重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2007年年底,国务院又制定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9年3月再次公布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l临的问题和矛盾,固然受到改革开放的时序安排、经济体制及地理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也与资源产业问题密切相关。在理论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国家尽管自然资源依赖,经济却未能实现稳定增长。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短期正效应,但是其长期效应却是负的,学者们用“资源诅咒”来描述这一经济增长的悖论(Auty,1993)。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资源诅咒”效应在中国省际和城际层面同样是存在的(徐康宁等,2005;蔡畴,2005;胡援成等,2007;邵帅等,2008)。根据胡魁(2002)编著的《中国矿业城市基础数据库》,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426个,其中处于老年(或枯竭)期、中年(或鼎盛)期和幼年(或成长)期的资源型城市分别为54座、290座和82座,各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2.68%、68.7%和19.25%。因此,研究资源依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资源依赖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的“诅咒”,实现经济转型和“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处于中年期和幼年期的资源型城市,避免重蹈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竭”而城市“衰”的旧辄,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人与自然资源结合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但是,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Auty,1993;Sachs et aI,1999、2001)的研究表明,许多国家尽管自然资源依赖,初级产品出口产业蓬勃兴旺,经济表现不尽如人意。Auty(1993)用“资源诅咒”来描述这一经济发展中的悖论。“资源诅咒”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但也激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Cor―den等(1982)的研究表明,由于自然资源部门具有相对更高的边际生产率,导致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逐渐转移至自然资源产品部门,最终,造成制造业部门萎缩。其后,Paldam(1997)、Lartey(2008)对Cor―den等人的工作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扩展,得出类似的结论。Gylfason(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自然资源部门的产出占国民财富的比例上升15%,透明国际的腐败评分将下降2个点。因为,自然资源租金改变了政治领导人的激励和约束,所以,政治领导人既可能把自然资源租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面,也可能被用于损害经济增长的方面(Caselli et al,2009)。

Gylfason(1999)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初级产品出口份额上升1.5%,则中学生入学率将下降1%,这种反相关关系即使在富庶且资源依赖的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等北欧5国同样成立。Ortega等(2005)利用跨国的面板数据也分析表明,高人力资本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在许多资源依赖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特点是不信任和缺乏透明度,从而拖累了经济发展(Woolcock et al,2001)。资源贫乏国家努力使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多元化,并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重新分配资产,以提高效率,从而创造了快速平稳的经济增长(Auty et a1,2001)。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自然资源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国内冲突与战争,增加了本国和外国投资者的政治风险,从而拖垮了国内的经济增长(Collier et a1,2005;Olsson,2007;Welsch,2008;Ross,2004)。

“资源诅咒”在中国省际间是否存在及其可能的传导机制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徐康宁等(2006)在省际层面分析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认为丰裕自然资源反而制约了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胡援成等(2007)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资源诅咒”效应存在的关键因素。邵帅等(2008)的分析表明,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挤出效应。蔡叻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人均GDP增长率明显低于非资源型城市,而进入枯竭期的资源型城市增长率更是比尚未进入枯竭期的城市低2.72个百分点。李少星等(2007)的研究认为自然资源依赖与区域城市化进程之间存在较为普遍的负相关性。孙永平等(2011)认为,在控制了地理区位因素之后,“资源诅咒”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不过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减轻“资源诅咒”效应。邵帅等(2008)的分析表明,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挤出效应。蔡畴等人(2005)的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人均GDP增长率明显低于非资源型城市,而进入枯竭期的资源型城市增长率更是比尚未进入枯竭期的城市低2.72个百分点。李少星等(2007)的研究认为自然资源依赖与区域城

市化进程之间存在较为普遍的负相关性。孙永平等(2011)认为,在控制了地理区位因素之后,“资源诅咒”在城市层面同样存在,不过优越的地理区位能够减轻“资源诅咒”效应。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关于“资源诅咒”的国外文献几乎都是国家间的相互比较,国内的分析几乎都是省际间的相互比较。但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现状提醒我们“资源诅咒”在城际层面同样存在,更是值得深入研究,但是相关的文献却少之又少;第二,很多相关文献忽视了地理位置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这些正是本文努力的方向。

二、初步统计经验分析

为了能够在宏观上了解自然资源依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为后面的实证分析提供基础,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很有必要做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首先,我们直观地分析了自然资源依赖和城市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例prow作为资源依赖的变量,在国内采掘业技术水平相近的情况下,这一指标更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个城市的资源依赖程度。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平均比重apmw和各城市人均GDP增长率的平均值aragdp,两者存在二次相关关系。在采掘业从业人员比重较低的城市,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呈现正相关关系,资源依赖促进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超过一定的门槛值以后,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就会呈现负相关关系,资源依赖反而拖累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为了能够更好的考察资源依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根据已有文献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以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的25%作为门槛值,低于25%的为非资源型城市,比重大于等于25%界定为资源型城市。我们发现,当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5%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当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大于等于25%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其次,我们考察了地理位置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必须承认地理位置的差异是造成中国城市间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Kim et al,2001)。Geoffrey(1966)曾经用距离的“暴政”来形象比喻地理位置对澳大利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根据统计,全国约80%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那么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增长是否也受到了距离的“暴政”?我国为了能够更为直观地考察两者的关系,考虑到在中国30年经济增长奇迹中,对外贸易起了举足轻重的左右,我们用各城市与中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最短距离作为各城市地理位置的变量。各城市距离中国重要港口的最短距离与人均GDP的平均增长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说明距离的“暴政”确实是存在的。

我们看到,经济增长较快的城市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地区,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城市往往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这就说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其经济增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的“诅咒”和距离的“暴政”可能是相伴相生的。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一)变量选择

由于各个城市在资源依赖、人口规模、经济增长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各个城市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绝对值并没有直接的可比性,所以,本文选择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主要是相对变量。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和初步统计观测,为了能够更好地考察资源依赖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人均GDP的增长率ragdp。本文的解释变量为prow,表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是各城市资源依赖的变量,采矿业从业人员比重越大,说明资源产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地位越重要。根据初步统计分析的结论,我们还控制了其二次项sqpmw。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源依赖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是正面的、但是根据“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和初步统计观测,资源依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负面的。因此,pmw预期系数符号为正,sqpmw预期系数符号为负,即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根据既有研究本文的控制变量还包括:1992年各城市的人均GDP(agdp_92)。之所以选择1992年作为起点,是因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在有利宏观经济背景下,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其系数的预期符号为负。各城市距离中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最短距离(distance)。地理区位条件是造成中国城市间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原因(Kim et a1,2001)。我们用各城市与中国重要港口城市的最短距离衡量各城市地理位置,根据上文的分析,预测系数为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R&D),它表示一个城市的R&D投入水平表示。民营企业发展指数(private),我们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来源之一,因此,预期系数符号为正。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fi―nanced),是金融深化的变量,金融深化更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预期系数符号为正。FDI为代表的跨国资本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国际经验表明,FDI集资本、技术、市场和管理于一身,能够通过降低技术引进和吸收的成本,促进先进技术在东道国的扩散,优化东道国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地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因此,预期系数符号为正。一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invest),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非常倚重于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预期系数符号为正。所有解释变量的统计性特征如有变量的统计性特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2007年,中国大陆地级行政区划共计333个,其中地级市283个。由于地级行政区的行政区划变动较为普遍,在充分考虑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之后,本文最终确定了在1992年―2007年期间没有行政区划调整的198个城市作为样本。受限于部门关键变量的统计起点最早为2003年,所以本文最终将面板数据的时间区间定为2003年~2007年。由于直辖市具有一般市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因此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没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对于个别缺失数据本文利用搜数网数据库进行了补齐。

四、计量模型设定与检验结果

(一)模型设定

参考Sachs等(2001)、Papyrakis等(2007)所用模型和面板数据的特点,本文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其中,y表示被解释变量人均GDP的增长率,

NR为资源依赖的变量,z表示控制变量的向量集;i表示横截面数据,表示时间序列数据;截距项为卢。随机误差项代表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横截面和时间而变化的因素的影响。

(二)检验结果

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因此首先进行了Hausman检验,以判定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但是,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为了更好的比较个城市之间吸引经济增长的差异,我们的模型中包含了不随时间变化的agdp_92变量,在由于受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的限制,无法得到这些变量的估计值,要得到这些变量的估计值就必须采用随

可以看到,pmw系数为正,squpmw系数为负,这就表明自然资源依赖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也验证了前文初步统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同时,pmw和squpmw的系数并没机效应模型,所以本文最终都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本文所用软件为statal0.0MP版。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板数据的优点,减少可能的存在的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尽量减少估计误差,本文的所有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方法为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同时,为了能够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较好地观察控制变量对于模型的影响,本文采取了逐步添加控制变量的方法。

有因为控制变量的逐步添加而发生明显改变,说明这种倒u型关系是非常稳定的。当一个城市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导致资源产业一枝独大,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等重要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吸引到资源行业,产业结构处于“亚健康”状态时,陷入资源的比较优势“陷阱”,遭到自然资源的“诅咒”,经济增长反而较差。从表2中可以得到,1992年人均GDP的agdp_92和人均GDP的增长率显著负相关,这与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趋同假说”相一致,说明1992年人均GDP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的后发优势明显,增长速度较快。人力资本变量hum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人均教育财政投入与人均GDP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均教育投入较多的城市,其人均GDP的增长率也相对较高。pfdi系数为正且显著就表明,一个城市实际利用的外资占GDP的比例越高,一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就越快。这不仅是因为FDI增加了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吸引的FDI越多,城市的制度质量越高,而制度质量的高低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样可以看到:表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的private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也与中国的民营经济从1985年2%的工业产值份额从上升到至2008年60%左右的经济现实相符。8ci―ence系数为正,表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越高,其人均GDP的增长越快,这与经济增长理论一致。从表2中我们发现,金融深化的变量fnaneed系数为负,与金融深化理论和预测值不一致。但是这样的结果与胡援成等(2007)的回归结果相类似。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一直以来很难得到银行机构的信贷支持,而得到国家大量信贷支持的国有企业效益却相对较差;另一方面,与金融机构自身的效率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金融机构自身效率较差,就会影响放贷质量,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五、简要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城市层面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统计观测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启示。

1.从地理角度来看,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也就是说当一个城市的自然资源较为丰裕,以至于其过分倚重于资源产业时,资源才会有“天使”转变为“恶魔”,“诅咒”一个城市的发展。但是,实证分析也揭示,东部地区城市的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之间呈现J型关系,也就是说“资源诅咒”不但没有在东部地区城市中并没有出现,反而加速了其经济增长。通过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比较,就说明与中国重要港口城市的距离较大,也是阻碍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距离的“暴政”也是显著存在的。

2.从资源依赖视角来看,根据本文的分类,在非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增长率正相关,资源依赖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在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与人均GDP的增长率负相关,资源依赖却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阻碍。在资源型城市,价格指数却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原因在于资源价格高时,更容易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重要的经济增长决定因素吸引到资源行业,使产业结构处于“亚健康”状态,也就更容易遭到资源的“诅咒”。

本文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了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没有关注“资源诅咒”的微观传导机制,这既是本文的不足也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参考文献:

蔡防,2005.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胡魁,2002,中国矿业年鉴,北京:地震出版社.

胡援成,肖德勇.2007.经济增长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4):15―23.

李少星,颜培霞,2007.自然资源禀赋与城市化水平关系的多尺度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41―49.

邵帅,齐中英,2008.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4):147―160.

孙永平,叶初升,2011.资源依赖、地理区位与城市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1):114―123.

王元,2000.重视单一产业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01―11:8.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9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形象之门

自从大境门开筑的那一天起,它便与张家口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境门的外在建筑形式看,它不够雄伟粗犷,缺乏威严肃穆,更没有边关要塞的森森傲气和腾腾杀气。可它却以朴实无华、和蔼可亲的形象,展示了长城独有温情的一面:“内外统一”是它的宣言,“大好河山”是它的呼唤。张家口是一座长城拱卫下的城市,故称张垣。所谓垣者,城墙也。古典说,“单堵为墙,周之为垣”。长城巍峨,拱卫山城,张垣之名由此而来。大概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张垣”就成为张家口的简称或别称并广为应用了。1925年9月至11月期间,上海的《民间日报》和《申报》发表新闻和报道时,其中多次称呼张家口为“张垣”。1933年5月26日,在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的贺电中称张家口为“张垣”。之后许多电文中称张家口为“张垣”。1945年8月27日,张家口创刊了《张垣日报》,同年9月12日停刊,改为《晋察冀日报》。张家口是全国唯一一座万里长城拱卫下的城市。而这座城市的门户就是大境门。长城沿线叫口的边堡大约近千,为什么只有张家口成为了一座城市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大境门的修筑和开通。正是因为大境门的修筑和开通,才使得张库恰国际商道日渐繁荣,促使來远堡和张家口堡相向发展形成了市区。因为张库商道贸易的繁荣,促使清王朝修筑了我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因为张库商道贸易的繁荣,促使国民政府修筑了第一条国有公路———张库公路。由于大境门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张家口这座城市应运而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境门成就了张家口。换言之,如果没有开通大境门,就不会有今天的张家口。大境门昔日作为交流互通之门而存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凝结、演化、升华为境门文化。大境门不仅是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张家口的形象之门,而且将永是张家口的象征和标志。

大境门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和平之门

1644年,清王朝的军队打开山海关,继而攻占北京入住中原。同年夏秋之交,新帝的一道圣旨从紫禁城急匆匆送往西北的咽喉之地张家口。圣旨很简单,大概就是“开豁建门”这么几个字。大境门开启了,它在不经意间改写了万里长城的历史。目前学界认为,“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就是用于战争的规模浩大的防御工程”。总之,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战火硝烟、血泪情仇。可是,大境门的开启却为长城添写了和平的页章。大境门的修筑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它是万里长城修建史上最后开筑的一个关门,是万里长城线上最年轻的门。它结束了历代封建王朝利用万里长城进行封建割据的历史,用和平为万里长城修筑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长城为什么总在北纬41度线左右游走?因为长城分农耕和游牧。它不辞辛苦地蜿蜒曲折,为的就是更精确、更科学地划分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的界限。所以,长城不但是封建集团间的地域分界线,更是自然的分界线、经济的分界线。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习俗,不同的经济板块之间必定存在着矛盾、竞争和争夺,自然也就少不了战争,但是,更多的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欲望,而大境门恰恰就是万里长城线上的这样一座张扬着和平旗帜的门。回顾大境门的历史,尽管它的开筑是清王朝实现内外一统、构建大中华的政治宣言,是摄政王多尔衮和辅政大臣们政治棋盘中的一枚重要棋子,是打通西北大通道的伟大战略决策,但它的文化精髓就是昭示和平、促进交流,它的运行轨迹也实践着和平,大境门为长城文化谱写了独具特色的和平乐章。所以说,大境门是万里长城线上的和平之门。

大境门是民族战争的胜利之门

近代史中,无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大境门一带都曾是时代政治的焦点。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何孟雄等就在大境门内外展开了革命活动,1925年在大境门外东湾子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运动讲习所,现讲习所的遗址保存完好。1927年,蒙古族早期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之一、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多松年同志受党组织派遣,在察哈尔地区开展工作时不慎被捕入狱。多松年同志被捕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牺牲在大境门下。1933年5月26日,冯玉祥联合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发出通电,宣告组成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六月,抗日同盟军就是由大境门出关收复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察哈尔失地的。1937年,大境门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大境门在敌人的铁蹄下。大境门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后,中国共产党派出许多年轻的革命干部从大境门出发,沿张库恰国际商道奔向了世界革命的圣地苏联,又沿张库恰国际商道把国际共产主义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1945年8月23日,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日寇手中夺回了大境门,解放了山城。张家口是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从敌人手中夺回的第一个大城市,八路军将士扛枪进入大境门的珍贵历史照片,是二战期间东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大境门是我国民族主义革命的胜利之门。

关于长城的作文篇10

关键词:长城文化;丝绸文化;嘉峪关;文化发掘

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好骑善射、流动善战,经常以“来如飚风,去若闪电”之势袭击掠夺内地农耕人的财产,使以安居乐业为旨趣的农耕人防不胜防,经常遭遇掠夺抢劫,给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中央统治带来了极大压力。中原统治阶级为了捍卫自己的文明系统,打通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往来隔绝,自汉武大帝始,中央政权就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外交政策,逐渐征服了北方游牧民族,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两千多年以来,这两种文化在嘉峪关留下了深刻的脚印,嘉峪关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交汇地。

一、嘉峪关长城文化

1、戈壁大漠中的烽燧墩台

汉武帝在取得反击匈奴战争胜利后,在河西积极推行兵屯与农耕相结合的耕战并守策略,并东从金城(兰州)黄河北岸筑长城至酒泉,又从“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继而西至盐泽(罗布泊北岸)。“酒泉列亭障至玉门”指的就是:出酒泉郡城北门,沿北大河至会水,经花城湖入嘉峪关境东北部后向西南延伸,遇黑山后分为两路:一路西北向延伸至花海、安西;另一路沿黑山南坡至嘉峪关山前,又折向西去玉门。早起的这些边塞防御工程不以“长城”名之,而是称之为“障塞”、“城障”、“亭障”、“烽燧”、“墩台”等等。自汉武帝始至清朝之前的各朝代在嘉峪关修筑了大量的长城工程,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的布防很严密,如早年的大草滩墩、石烟墩、黑山儿墩,嘉靖八年(1529年)又添筑了扇马城、上柏杨、下白杨、回回墓、仁泉墩五座。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杨情巡视时又增筑榆树泉、三条沟、火烧沟、古墩儿四座。在距关城十公里的断山一带,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由肃州参将崔麒修筑了断山口墩。现查明,西起断山口,东到泥沟大队北面山上,沿山共有十二个墩台,是作为新城堡、野麻湾堡的外墩台,距关城百里外卯来泉堡附近的山上,南北走向有十一个墩台,把住了这一带的山口。关城附近的黑山的山头上,有头墩山、三墩山、五墩山,关两翼的明墙暗壁外侧,墩台林立。明墙东侧约半公里处有龟盖山,是天然屏障,山上有龟盖山墩,是这一带最高的墩台,为了望墩。明墙西侧,紧靠明墙到一公里半处的山头上,有三处烟墩,其中第二墩,距关五公里,为长城(野麻湾方向)的起墩。由关向东到肃州亦有一路墩台,保存完整的有将台备御墩、安远寨墩、嘉峪关墩、以及十五里墩等。这些墩台烽火预警系统极大保证了这一地区古代口岸通商、生产生活和军事情报的安全。

2、“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明洪武年(1372年),征西大将军冯胜攻取河西,中央实行“羁縻政策”,“乃弃瓜州,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正式建关,从此分四个阶段历时168年建成了全部关城和“近关边墙”的东、西和北三面长城,总长约50公里,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因建关于嘉峪山上而得名。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合而成。外城正中大门额刻“嘉峪关”三个大字。门顶是嘉峪关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为左宗棠所题。

3、嘉峪关的长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嘉峪关长城既有雄伟的城池,又有狼烟烽火,既有蔓延在戈壁平川上,又有攀岩在悬崖峭壁之上,烽燧墩台、关楼城墙都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屏障。雄壮气魄的嘉峪关关城,矗立于嘉峪、黑山两山之间,选址建造渗透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古建的杰出代表,集建筑艺术与军事思想为一体,整体设计攻守兼备、易守难攻,携明墙暗壁扼守着河西咽喉要道,是中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缩影。长城第一墩是长城墩台文化的代表作,位于关城向西7.5公里处,矗立于讨赖河大峡谷畔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被誉为“西部八达岭”的悬壁长城,位于关城向北7.5公里处的黑山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从山上陡跌而下,封锁了石关峡口而得名。

4、嘉峪关长城文化元素

嘉峪关文化内涵深厚,有着丰富长城文化元素。如家喻户晓的“定城砖”、“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等;具有深刻意义的“长城工牌”与终身负责制、“锄耰不能入”与质量验收关、“文字砖”与产品等级制等;体现人们抵制邪恶,弘扬正气,憧憬未来的“人面木弋”、“龟盖山”、“关帝庙”与“二龙戏珠” 等传说。这些文化元素都具深刻的内涵,极具研发价值。发达地区的旅游景区都以文化为衬托,或名人名句,或古典诗词,或有美丽的传说等,文化元素对提高吸引力,加深游客印象力有着绝对作用,有一句导游对游客常说的话:“你们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大概说出了景区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5、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研究展示长城文化的最好见证。全馆气势恢宏,内容丰富,史料齐全,堪称“中国长城第一馆。博物馆共分“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和“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部分,集中展示了长城文化、长城历史和长城学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长城的不朽与神奇及长城沿线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博物馆内巨幅油画《长城万里图》,将中国东部长城、中部长城和西部长城的主要景观浓缩于画卷之中,并突出表现了嘉峪关关城。

二、嘉峪关丝路文化

1、“玉石障”、“玉门关”与“嘉峪关”

按《肃州新志》云:“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 聊备稽查”说明了通商口岸功能的突出地位。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肃州有古关,名曰“石关”。在肃州西七十里,石峡天险”。唐人释道宣《释迦方志》遗迹篇:“肃州西行七十五里至玉门关,关在南北山间”。敦煌遗书宋人著《西天路竟》云:自“肃州西行一日程,至玉门关”。 所谓“石关”、“石峡天险”、“南北山间”指的就是现在的黑山石关峡,其南山叫嘉峪山(又叫玉石山),北山叫黑山(又叫金山、洞庭山),两山夹峙,中有孔道,形成一条长约10公里,宽处不过200来米,窄处只有30余米的峡谷,峡口如石门,地势险要。西汉在此置关设障,汉晋均以“玉石障”称之,五代时,称“玉石障”为“天门关”, 宋改为“玉门关”,所谓“有关无城”,即指此处而言,可见黑山石关峡就是古玉门关所在地,是宋元以前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最古老的通道,是嘉峪关的前身。自蒙古大军西征,多走石关以南之捷径,开辟了新道,延至明初,昔日之旧道已废,军旅不复绕道石关峡。冯胜取河西后,根据当时的地理交通,审时度势,在石关峡以南十余里的嘉峪山上筑以关城,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道路改移的原因,而将其关略向南移而改置为“嘉峪关”。

2、“丝绸古道”雕塑群

黑山峡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国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在黑山石关峡(悬壁长城景区)有诸多再现古代往来于黑山古道之间的通商景象,并立碑“丝绸古道”雕塑群铭记:从汉及明,经石关峡出入西域诸国的军政官吏、商胡贩客不计其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等都在此留过史迹,演绎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强盛的历史篇章。

3、黑山岩画

在黑山峡谷的悬崖上,古代先民留下了一百五十三处岩画。这些岩画是遗留在嘉峪关地区悬崖峭壁上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黑山岩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充分说明了古代嘉峪关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当时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区活跃发展,展现出了早在古代,嘉峪关就已经出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渗透交融。

4、黑山“晾经石”

在嘉峪关黑山附近,有一块洁白的晾经石,传说是玄奘晾经的地方。据说唐朝玄奘与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从印度取经回来,闯过火焰山,涉过疏勒河,来到河西走廊,穿过黑山峡谷时遇见列热暴晒,突然大雨倾盆,淋湿“经文”后在一块黑山石上晾晒“经文”时出现黑石突然变成白石的故事。

5、魏晋墓群与彩绘画像砖

在嘉峪关市东北20公里处的新城乡,散布着1000多座魏晋时期的大型古墓,大部分墓室由画像砖垒砌而成。如果将各墓室连通,俨然一座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在已经发掘的13座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 6号墓的彩绘画像砖反映了墓主人从一个勤奋的游牧主逐渐耕种、经商至发迹而终致富,步入仁途而晋升为官宦的一生。砖画反映出古人解放思想,寻求发展的境界,这大概和我们改革开放后的下海经商,快速致富有点相似。

魏晋墓地下砖画有表现大量生产劳动场面的,包括农作、畜牧、蚕桑、狩猎、商贸等内容。其中,绘有烤、食羊肉串的砖画令人深思,可见西晋时,嘉峪关就有美食——烤羊肉串了,这比南朝后期食谱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这为我市申报“嘉峪关烤羊肉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佐证。

6、中国邮政历史的发祥地

魏晋墓群五号墓出土的《驿使图》,真实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之商情和长城防御之军情的传递情况和信使活动场面,这大概就是早期的邮政活动了。《驿使图》画面逼真,一信使守口如瓶,手持信物,跃马疾驰,也许是军情紧急,也许是信息重要,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了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1982年,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发行小型张纪念邮票,以见证中国邮政的悠久历史与辉煌历程。

三、保护并发掘好两种文化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

1、我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掘

嘉峪关的文物保护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58年,国家拨款共15万元,1973—1981年,先后由中央及甘肃省数次拨款计30余万元,1985年,由国家拨款与群众捐献会计集资1000多万元,(加入后期的)先后对嘉峪关关楼及长城进行了保护修缮。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省市及中央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建设嘉峪关文物景区,将嘉峪关文物景区打造成了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争取和努力下,国家初步规划耗资20多亿,围绕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在嘉峪关建造世界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世界顶尖文化旅游胜地。

2、开发旅游与文物保护相辅相成

实践证明,开发旅游业,需要对各类文化文物资源进行梳理和修整,需要对古城、古镇进行挖掘和保护,能够使很多“地下的东西走上来、书本的东西走出来、死的东西活起来、静的东西动起来”,从而让文化文物资源多年沉睡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参观历史古迹、游览名山大川、体察风土人情,时刻都在触摸文化脉搏、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通过旅游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人文知识传播以及艺术审美享受等效果,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做大做强我市长城文化旅游景区

继续做大“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这张品牌,发挥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的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力争在创“过百万游客”景区的基础上有更大更深入的突破,做好项目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吸引更多游客和团队及旅行社、文化旅游企业涉足嘉峪关。在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本着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负责人的科学态度,走以文物保护为首,千年开发不竭的文物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以挖掘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内涵为核心,主动寻找文物与旅游相结合,文物与游客相结合,文物与商品相结合,文物与消费相结合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思路,带动我市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土特产制造业等多种产业的联动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开发典型的地域特色旅游景区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点原则,我市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待开景区(景点)很多,比如黑山石关峡“丝绸古道”以及黑山岩画的发掘开发、魏晋墓群的发掘开放、嘉峪关有关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各种文化元素的搜集发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待开景区也很丰富,祁连山皑皑白雪折服了多少国内外游客,可惜绝大多数游子们只能远望而叹之,所以开发“七一冰川”景区是很有价值的,也是实现游客在嘉峪关“两日游”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讨赖河大峡谷、南市区讨赖河水域的综合开发、黑山探险基地、夏季“沙疗”沙漠馆的创意建造等,建成以长城景区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网络景区,保证游客在嘉峪关享有“一天看不完,两天有看的,三天不厌烦”旅行生活。

参考文献:

[1] 林思翔. 从敦煌到嘉峪关[J]. 政协天地, 2003,(03) 。

[2] 牛旭斌. 嘉峪关[J]. 中国铁路文艺,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