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作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21 08:15:56

管理工作制度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1

一、适用范围及工作原则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包括本局所涉公共财产、公用设施、人员管理、数据报送、文件资料、网络平台、外部信息等可能导致异常发生的事件。(二)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立足统计工作运行、管理安全,从保障、预防、监控、应急处理等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共同构筑数据统计工作安全保障体系。2、快速反应。在统计工作运行、管理及数据报送期间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准确的信息,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3、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根据上下级和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二、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

(一)成立局应急领导小组。成立县统计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局应急领导小组”)组长:黄建华副组长:陈桂兰成员:姜亮、蒋晓波、喻维建、付小桐、蒋涛、兰文琴、彭敏、袁建华、刘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陈桂兰兼任。(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编制、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通过各种信息交流平台获取信息,对异常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定期或即时性地向全体统计人员及相关单位进行。3、组织专业人员对所辖范围内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及时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报告处置情况并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善后工作。4、定期对本单位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将排查情况建档造册,专人管理,随时备查。(三)其他人员职责。1、全局干部职工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2、任何股室和个人发现风险隐患,均有义务向局应急办反映情况;任何股室和个人均有权向局应急办反映在风险隐患排查过程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当等行为。

三、应急管理工作预案

(一)应急管理工作类型。1、主要危险物质和重大危险源。2、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3、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4、能诱发各类突发的公共事件。5、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6、严重影响统计工作运行、管理及数据报送的情形。7、其他危害性事件。(二)应急管理工作等级。局应急领导小组根据有关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进行研判,将其划分为一般、较重、严重、特别严重四个级别,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名称、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起止时间、危害性及应对措施、程序等,报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批准并备案。(三)应急管理工作处置预案。对于一般、较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按照预案,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消除事态的影响,将处理结果报上级应急主管部门;对严重、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本局应急办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预案果断采取措施,尽可能控制和消除事态扩大,第一时间将事件进程及处理结果报送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控制不了事态时请求上级给予支援。

四、应急统计工作预案

(一)统计工作运行、管理及数据报送应急预案。1、统计工作运行、管理及数据报送期间发生严重错误及故障时,相关人员应及时报告上级应急主管部门,同时检查、备份业务系统当前数据。2、局应急办掌握详细故障信息后,及时将故障信息报送有关领导,按上级要求做好相应处置。3、各股室专业人员将故障信息报送市局对口专业股室,同时,各股室专业人员要及时信息通知基层统计人员和相关单位软件故障情况,并协助做好各种处置工作。4、及时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汇报相关处置情况及处置结果。(二)统计工作单位大面积缺报或出现大面积数据错误应急处置预案。1、报送期间,发现报送单位大面积缺报漏报或出现大面积数据错误时,相关专业人员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汇报。2、局应急办根据缺报情况程度或错误数据严重程度,立即预警信息给相关工作人员及各相关单位,及时进行处置。3、如事件较为严重,局应急办应将有关情况报送上级应急主管部门,同时,立即按照处置计划,做好人员调配,做好紧急支援准备。4、及时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汇报处置情况及结果。(三)通信网络故障应急预案。1、发生通信线路中断后,发现事故的人员应及时向局应急办汇报。2、局应急办接报后,应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检测故障区域,查清通信网络故障位置,通知相关通信网络运营商协助处理,逐步恢复故障区域与服务器的网络联接,确保工作运转正常。3、局应急办将相关处置情况及处置结果、故障分析报告,及时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汇报。(四)网络病毒事件应急预案1、本局、本区其他统计人员及各相关单位发现严重影响统计工作报送的网络病毒时,相关人员要及时报告局应急办。2、局应急办采取隔离网络等措施,及时清除病毒,并追查病毒来源。3、局应急办将相关处置情况及处置结果、故障分析报告,及时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汇报。

五、应急管理措施

(一)宣传和培训。局应急办要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宣传到位、培训到位,增强本系统干部职工应急处置能力。(二)预案演练。局应急办要不定期进行演练,通过演练,发现和解决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隐患排查措施。1、将应急管理关口前移。以各股(室)、队、中心和基层统计人员为主体,发现隐患苗头及时报局应急办公室,尽可能将管理端口前移,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展和扩大。2、局应急办应及时分类汇总报局应急领导小组,专题进行研究,决定处理意见。

六、应急管理报告制度

(一)规范要素。向上级报告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提前制定报表格式,其中应包括信息来源、时间、地点、范围、性质、动态、影响情况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要素。(二)连续报告。应急处置过程中,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有关情况,重大事件要形成专题报告。

七、应急处置联动制度

(一)统一指挥、有条不紊。应急事件发生后,局应急领导小组应及时调集负责人、有关专家等人员到现场指挥,迅速开展以下工作:1、协调现场应急处置工作。2、对现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做出决策。3、向上级应急主管部门及时报告应急处置、事态评估情况和工作建议。(二)明确分工、全力以赴。现场指挥机构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全体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地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三)加强动员、协同作战。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等情况,在启动相应应急处置预案的同时,及时进行不同程度的社会动员,协助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强应急处置的有效性。(四)宣传引导、消除影响。根据事态的进度,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对外新闻的准备,及时消除影响,避免事态扩大。

八、应急管理评估制度

(一)密切跟踪、查找根源。当发现可疑苗头时,应该连续跟踪。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切实弄清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对其危害情况要做好跟踪统计。  (二)快速反应、科学预测。要建立突发事件统计系统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事件对统计系统业务开展的影响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三)准确评估、及时汇报。应急处置前后,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全面统计损失情况,形成应急处置工作报告,报送上级应急主管部门审定。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2

(一)学校成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谁分管谁负责,责任到人。

1、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分工和责任:

校长:主持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负责本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贯彻实施和对领导小组成员的督查、指导工作。

副校长:负责具体实施、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

教务处:分管教学设备、化学药品的安全使用,实验课、体育课、室外美术课等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

政教处:分管学生的安全教育;住校生寝室的安全管理和周末留校生管理;门卫保安人员管理。

总务处:分管校园设施(危房、水、电、消防)的安全管理,师生饮食卫生安全管理。

(二)学校在校外与有关村委,在校内与年级段长、班主任,教研组长、科任教师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安全教育

(一)每个学期初,政教处和各个班级要把安全教育作为始业教育的重点内容来抓,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交通安全等法规,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在任何情况下,不忘“安全”二字。

(二)政教处要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全校性集会、课间操等时间,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安全教育,警钟长鸣,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三)政教处、团委要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和宣传窗,大力宣传安全知识和安全法规。

(四)各班级要定期举办以“安全在我心中”为内容的班会,形式不拘,突出主题。

(五)建立每天最后一节课尾“安全鸣钟警示制”,由当时课任教师留出课堂最后一分钟,对学生警示安全,敲响警钟。

(六)确定每年上学期清明节的前一周和下学期国庆节的前一周为“安全教育周”,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安全教育。

三、水、电、消防安全管理

(一)学校确定专人管理水、电、消防设备设施,其他人不得擅自动用。

(二)有关管理人员每月要定期检查水、电、消防设备设施,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及时修理。

(三)总务处和食堂人员要管好水源,防止水质污染。

(四)严禁学生擅自打开开关盒、插座、灯头等用电器,严禁乱拉电线或私改线路,严禁用湿布去清洗用电设备。

(五)严禁在校园中燃放烟花、爆竹。

(六)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或其他危险品进校园。

(七)学校实验室和食堂人员要学会灭火器的使用,平日管好灭火器。

(八)发现火灾,及时报告,并要拨打火警119,严禁发动未成年学生救火。

四、交通安全管理

(一)行走安全:

1、在公路(或马路)上行走一律走人行道或靠边行走。

2、通过路口或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即斑马线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车辆,在确认安全后通过。

3、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

4、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作出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5、不得在公路和火车路上玩耍、追逐。

6、离校较远的同学回家要结伴同行,炎热天气,事先吃些药品防止中暑;途中不得下水游泳;过坑过桥要注意天气变化,如遇狂风暴雨、山洪暴发,不得强行通过。

(二)骑车安全:

1、骑车不得争先恐后。

2、骑自行车不能相互之间手拉手或手搭肩。

3、骑自行车不得带人。

4、12周岁以下不得骑自行车。

五、饮食卫生安全管理

(一)食堂、小卖部人员一年要进行一次体检,持证上岗。有传染病患者不得上岗。

(二)食堂、小卖部人员要勤换衣、勤理头发、勤剪指甲。上班时,要穿上整洁的工作服上岗。

(三)食堂、小卖部不得进入“三无”食品,总务处要严格把关,发现过期、变质和污染食品要及时销毁,谨防食物中毒。

(四)食堂、小卖部要加强食品的储存管理,防止老鼠、蟑螂等虫害入侵,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五)食堂餐具要洗涤干净并做到餐餐高温消毒。

(六)食堂、小卖部要经常进行卫生打扫,不留死角,保持环境清洁。

(七)总务处要定期对食堂、小卖部进行卫生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八)总务处要定期召开后勤人员会议,学习卫生常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六、住校生安全管理

(一)住校生不得把社会闲杂人员引入宿舍,未经学校同意不得擅自留宿外来人员。

(二)不得在宿舍里爬门窗和围墙,不得跨、坐阳台护栏。

(三)严禁在宿舍里玩耍、追逐和打架斗殴。

(四)严禁从楼上下抛重物或杂物。

(五)严禁把易燃、易爆或其他危险品带入宿舍。

(六)严禁在宿舍中使用明火。

(七)严禁在宿舍里私拆开关、插座、灯头等用电设施,严禁在电线上晾衣服,严禁用温布擦洗用电器。

(八)清洗玻璃窗要站稳脚跟,身体重心不能外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九)离开寝室要关好窗户锁上门。

(十)周末、节假日留校的学生,不得私自离开学校;放假回家的学生,不得在途中逗留、玩耍、游泳和宿夜,防范社会不法分子的伤害和侵扰。

(十一)寝室管理员、值周领导要严格履行职责,勤于检查,及时处理偶发事件,遇到重大事件及时、如实向校领导汇报。

七、门卫值班管理

(一)门卫要忠于职守,坚持一天24小时值班(包括节、假日)。深夜要认真巡视校园,发现重大事宜,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

(二)对非本校人员进校要问明情况、登记后方可进校,离校后及要时在登记表上注销。对无正当理由的,拒绝进校。

(三)进校的车辆,要严加查问,有正当理由的才可放入,并指定停放的地点。

(四)严禁骑自行车进出校门。准予进校的自行车要推至指定的地点停放,不得驶入教学区。

(五)在校学生无正当理由禁止外出。有特殊的情况,凭请假条放行,返校后及时注销时间。

(六)为了便于识别,进出校门全体教职员和学生必须佩戴校徽,不得将校徽借给校外人。

(七)实行节假日和强台风非常时期的行政班子领导值班制,保证有人守候电话机和巡查校园,并记好《安全工作日记》。

八、破旧房、危房的检查汇报

(一)每学期总务处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破旧房进行严格检查。

(二)检查后,发现隐患,能修的要马上组织人马抢修;发现危房,马上报告上级领导,并采取出安全应急防护措施,以防事故突然发生。

九、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

(一)危险化学药品确定专人保管。化学实验药品由化学实验员保管,消毒杀虫剂由清洁员保管。入库由专管人员验收,登记入册,写明品名、种类、数量。出库须经分管领导批准签字,领取人须写明品名、数量、用途、时间并署名。手续全备方可领取。

(二)使用危险化学药品,严禁违规操作,必须谨慎安全使用。

(三)危险化学药品要避光保存,严禁太阳暴晒或靠近火光热源,并放置在小孩接触不到的地方。

十、体育课、运动会和重大文艺演出的管理

(一)每节体育课始末,体育教师必须整理学生队伍,检点人数。

(二)体育课必须严肃纪律,体育教师不得撤离职守,学生不得到处乱跑、爬树、扒墙。在标枪、铁饼、铅球、跳高、跨栏或外出爬山等含危险因素项目的训练或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强调注意事项,防患于未然。

(三)每次运动会召开之前,政教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运动会期间,政教处要组织纠察人员,维护大会秩序,严禁学生在标枪、铁饼和铅球场地乱窜乱跑,严禁学生攀树或爬高。

(四)重大文艺演出,舞台要搭建牢固;严禁学生叠高桌凳或攀树观看。政教处要组织纠察人员巡查,维护秩序;退场时,要按秩序出场,严禁争先恐后,防止意外故事发生。

十一、集体外出活动的管理

(一)集体外出活动,组织者要书面申请,写明活动目的、内容、形式、人数、时间、地点、路程及出行的交通工具,经校领导批准备案后方可出发。

(二)集体外出活动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组织者在活动前要对参加者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注意事项,敲响警钟,增强安全意识。活动中要严明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

(三)组织学生春、秋游活动,事先要勘察路线和活动地点,提倡就近、徒步进行。出发前和返回后都要检点人数。

(四)活动需要使用的交通工具,必须符合安全要求,性能可靠。行驶选择平安路线,行速适中。车船不得超载。

(五)外出活动要讲究文明,避免与他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严禁单身行动,加强防范,注意自救自护。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3

第一条*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1周年为一个统筹期。

第二条根据《*市*区第三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制订本细则。

第二章组织及职责

第三条区人民政府成立由组织、宣传、监察、卫生、财政、社保、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单位组成的*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医管会)。

区医管会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

查;

(二)就年度统筹费收徼、报销标准、大病救助等重大事项报区政府决定并实施。

第四条区医管会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医管办),区医管办设在区卫生局。

区医管办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区医管会决定,承担区医管会的日常工作;

(二)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及其业务网络和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三)协调各部门、单位具体业务工作,指导、协助各乡镇(街道)开展宣传发动、统筹费收缴及相关管理工作;

(四)汇总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数据和信息,定期将运行情况向区医管会汇报,组织调研,及时提出意见、建议;

(五)完成其他有关工作。

第五条区医管会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业务管理中心)和工作网络,区业务管理中心设在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区业务管理中心主要职责是:

(一)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支出管理工作制度,包括工作制度、优质服务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报销制度、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资料信息管理制度等,建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档案;

(二)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资金的日常管理,承办医疗费用审核报销;

(三)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协助区医管办对各定点医院进行监督检查;

(五)及时汇总信息,做好统计、财务报表,定期向区医管会和区医管办报告资金使用情况;

(六)负责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用软件系统维护和业务咨询;

(七)完成其它有关工作。

第六条各乡镇(有关街道)成立由乡镇长(主任)、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财政、农业、民政、劳动保障、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乡镇医管会)。乡镇(街道)医管会下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站(以下简称乡镇医管站)。

乡镇(街道)医管会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区医管会的决定和工作意见;

(二)制订本乡镇(街道)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三)组织实施本乡镇(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发动、统筹费收缴和合作医疗医疗卡的发放。

乡镇(街道)医管站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辖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信息资料录入和管理;

(二)核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医药费报销初审;

(三)每月汇总、公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报销情况;

(四)完成其他有关工作。

第七条各村成立由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出纳、妇女主任、乡村医生等人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组(以下简称村医管组)。

村医管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行政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统筹费收缴、向各级管理机构提供人员信息;

(二)负责本行政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就医资格初审和报销服务;

(三)配合区业务管理中心和乡镇医管站做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报销情况公示;

(四)完成其它相关工作。

第八条定点医疗机构应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共同做好定点医疗服务管理工作。

第三章参加对象和统筹办法

第九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对象为:

(一)全区农业户口的居民;

(二)无固定职业且未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农转非人员;

已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二等以上伤残军人不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实施对象范围。

第十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对象实行以户为单位参加统筹。

第十一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由所在村组织发动、收缴统筹费;现居住在非户口所在地的农民应到户口所在的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四章统筹标准和政府资助

第十二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费为每人每年60元,其中个人出资每人每年25元,财政资助每人每年35元。中途不得退出。参加无偿献血赠送的统筹费优惠券,可抵缴个人统筹费(每无偿献血200毫升,赠送10元统筹券)。

第十三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重点优抚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其个人负担部分由区财政资助。上述人员具体名单由区民政局确定后,在每年开始筹资前提供给各乡镇(街道)医管办。

第五章统筹费征缴和基金管理

第十四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费收缴工作坚持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各乡镇政府(有关街道)和有关部门要从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乡镇(有关街道)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85%以上。

第十五条*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一周年为一个统筹期,参合有效期限为1月1日至12月31日,缴费截止时间按年度实施方案规定执行,超过规定时间未缴费者,当年不再办理参合手续。

第十六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费实行以行政村为单位统一收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统一上缴到区财政合作医疗资金专户。

第十七条统筹费收取过程中,村医管组应详细真实地填写参加人员的信息并及时将人员信息汇总至乡(镇)医管站。村医管组在收取统筹费时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卡(以下简称医疗卡)。

第十八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遵循“以收定支、统筹使用、自求平衡”的编制原则,资金管理实行“区级统筹、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的办法。在区财政设立资金专户,由区财政局统一印制专用票据,负责发放与结算;在区社会保险事业局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支出帐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不得从合作医疗资金中提取。

第六章报销范围和标准

第十九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为:参合人员在统筹期内因病在区内定点医院就诊的门诊医疗费用,在公立医疗机构住院及特殊病种门诊所产生的药费、检查费、化验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等符合*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部分(即有效医药费用)。

第二十条根据我区现有医疗消费水平,鼓励参合人员就地就近就医,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医疗费用报销在以下原则基础上实施:

(一)每年每人累计报销住院医疗费用不超过30000元;

(二)区内定点医院门诊医疗费用报销20%;

(三)对住院平产分娩的产妇,每人一次性补助医疗费用100元;

(四)定点医院住院医疗费用按分级累进的原则报销,年度内住院有效费用按以下标准结算:

为鼓励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就近住院治疗,在区内定点医疗单位就医的,同一报销段内报销比例上浮10%。

(五)省级、省外及其它公立医疗机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非定点医院。在非定点医院住院的,医疗费用按市内定点医院报销标准的80%报销。

第二十一条特殊病种的特定门诊治疗费用,可视为住院费用予以报销,每三个月结报一次。其报销标准与一般住院有效医药费报销标准相同,整个统筹期报销上限为30000元。

特殊病种及其治疗方式有:

(一)恶性肿瘤化疗、放疗;

(二)重症尿毒症的血透和腹透;

(三)组织或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治疗;

(四)精神分裂症伴精神衰退。

特殊病种的特定门诊治疗包括治疗期间必须的支持疗法和全身、局部反应对症处理,一般辅助治疗不列入报销范围。

第二十二条以下情况不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一)自购药品,区内定点医疗机构之外的门诊医疗费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住院医疗费用;

(二)人流、引产及计划生育措施所需的一切费用,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一切医药费;

(三)镶牙、口腔正畸、验光配镜、助听器、人工器官、美容治疗、整容和矫形手术、康复性医疗(如气功、按摩、推拿、理疗、磁疗等)以及各类陪客费、就诊交通费、出诊费、住院期间的其他杂费等费用;

(四)存在第三方责任的情况下,发生人身伤害产生的医药费依法由第三责任方承担,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等;

(五)因自杀、自残、服毒、吸毒、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以及其家属的故意行为造成伤害所产生的医药费;

(六)出国或在港、澳、台地区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

(七)*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规定不予报销的药品;

(八)区医管会确定的其他不予报销的费用。

第二十三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每两年可到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免费享受一次常规性健康检查,具体实施办法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定点医院管理

第二十四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定点医院和非定点医院诊疗分类管理制度,区医管办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并由区医管办与医院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区医管办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和管理情况的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可视不同情况,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定点资格。

第二十五条根据“确保服务质量、方便参保人员就医、有利于管理监督”的要求,确定定点医院20家,分别是:

区内定点医院(卫生院):*区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航埠中心卫生院、石梁中心卫生院、花园中心卫生院、石室乡卫生院、黄家乡卫生院、华墅乡卫生院、沟溪乡卫生院、姜家山乡卫生院、九华乡卫生院、万田乡卫生院、七里乡卫生院(限门诊)。

市内定点医院为:*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浙江衢化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妇保院、衢江区人民医院、衢江区妇保院。

第二十六条定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区第三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及本细则有关规定,配合区医管办和区业务管理中心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网络设置、业务管理、审核报销服务等工作。区内定点医院(卫生院)应在区医管办指导下,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建立辖区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健康档案。

第二十七条定点医院应严格执行物价、卫生部门制订的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的收费标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诊疗过程中需参加合作医疗人员个人承担的费用,医院应履行告知义务。对限制使用的药品应按规定使用,提供的药品应有小包装,并符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于用药剂量的规定;出院带药应符合病情需要,以七天量为限(慢性病可延长到十五天)。

第二十八条定点医院应严格掌握出入院标准,如拒收符合住院条件的参加合作医疗人员,有关责任由定点医院承担;对符合出院条件的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应及时办理出院手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无故拒绝出院的应及时通知区业务管理中心,并告知本人自应出院之日起的费用不能报销。

第八章住院和报销管理

第二十九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住院就医应首先到区内定点医院住院诊治,市内定点医院可自由选择。参合人员到省级、省外及其它公立医院诊治的,按非定点医院医药费用报销标准执行。

第三十条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因出差、探亲、在外打工或外出就医住院治疗的,须到当地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出院时应向医院索取出院录、住院发票、医院电脑提供的每日住院费用明细清单,同时,病人家属应在住院后3个工作日内向村医管组报告。

第三十一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住院时应携带合作医疗卡和身份证,按合作医疗卡登记姓名办理住院手续。挂名住院或让他人顶替、冒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住院的,不予报销住院医药费;报销时发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弄虚作假的取消当年报销资格。

第三十二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在区内定点医院门诊,凭合作医疗卡、身份证(户口簿)由就诊医院当场结付。区内定点医院凭门诊报销登记表,每季末报送区业务管理中心审核,经费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中支付。

第三十三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在与区业务管理中心联机医院办理住院医药费和特殊门诊病种医药费实行及时结报。

不具备联机条件的医院,报销时需提供身份证、合作医疗卡、门急诊病历、出院录、发票、费用明细清单等相关凭证。出院后将上述相关凭证交村医管组,村医管组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申报工作,乡镇医管站在5个工作日内上报区业务管理中心,区业务管理中心在10个工作日内审核批准,并予以办理支付手续。

第三十四条受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住院医药费用报销申请后,区业务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对参加合作医疗人员提供的医药费用有效性进行审核。如在审核权限内且无疑问的,即可核准报销;如超出审核权限或发现有疑问的,可会同区医管办审核,经调查后并在十五天内作出报销或不予报销的决定。不予报销的,区业务管理中心应向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出具《不予报销通知书》。

第九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监督;定期公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收支情况和受益人员名单,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设立通畅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定期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4

第一条为了规范差旅费管理,统一差旅费开支标准,保证出差人员工作与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转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函[2006]1314号)精神,参照《湖北省省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鄂财行发[2007]17号)和《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境内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办发[2006]94号),结合我省国税系统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全省国税系统所有行政事业单位。

第三条本实施办法所称差旅费是指全省国税系统工作人员离开本单位所在地(不含出国出境)开展公务活动所必需的费用,开支范围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

第四条城市间交通费和住宿费在规定标准内凭据报销,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出差的自然(日历)天数(以下简称出差天数)实行定额包干。

自然(日历)天数是指出差人员从出发当天零时起,到完成任务返回工作单位所在地24时止的日历实际天数,出发和返回的当天均按一整天计算,包括在途时间和在出差地工作时间。

第五条各单位要切实贯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出差、报销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出差人数和天数。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廉政建设,不得向下级或其他单位转嫁差旅费。

二、城市间交通费

第六条全省国税系统出差人员要按照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凭据报销城市间交通费。未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的,超支部分自理。

(一)出差人员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如下:

1、正、副厅(局长)级及相当职务人员可以乘坐火车软席(软座、软卧)、轮船(不含旅游船)二等舱、飞机经济(普通)舱。

2、处级以下(含处级)人员乘坐火车硬席(硬座、硬卧)、整列软席列车、轮船(不含旅游船)三等舱、飞机经济(普通)舱。

(二)出差人员乘坐飞机要从严控制,出差路途较远或火车不能直达需要转乘的,以及出差任务紧急的,经单位负责人批准方可乘坐飞机。

第七条凡符合规定而未购买卧铺票的,按实际乘坐硬座票价的80%给予补助。可以乘坐软卧而改乘硬卧的,不再给予补助。

第八条出差人员按规定等级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生的订票或退票手续费、往返机场的专线客车费用、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行李打包托运费(因公务需要)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限每人每次一份),凭据报销。

三住宿费

第九条出差人员住宿费暂按正、副厅(局长)级人员每人每天300元、处级以下人员每人每天150元的标准以下凭据报销。

第十条出差人员出差实行定点住宿。住宿标准为正、副厅(局长)级人员住单间,处级以下人员住标准间。

出差人员到国税系统内出差,必须到各单位的内部宾馆、招待所住宿。若没有内部宾馆、招待所的,必须到当地政府定点宾馆、招待所住宿。住宿费按照住宿标准以内凭据报销。

出差到没有定点饭店的地方或因特殊情况未到定点饭店住宿的,一般应住宿三星级或三星级以下的宾馆、饭店。住宿费按照住宿标准以内凭据报销。

第十一条处级以下单人出差或男、女出差人员为单数,其单个人员可住宿一个标准间,但必须按第十条规定的标准住宿,单位财务部门应根据出差的人数和性别的实际情况,对单个人员按照不超过规定限额标准的2倍凭票报销住宿费。

第十二条出差人员实际住宿费超过规定的限额标准部分自理,不予报销;无住宿费发票,不予报销住宿费。

四、伙食补助费

第十三条出差人员的伙食补助费,按出差天数实行定额包干,每人每天50元领取。出差人员实行定额包干的,按照总额包干、超支不补、其支付的伙食费不再凭票报销的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出差人员由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不实行定额包干办法。出差人员应向接待单位交纳伙食费,回所在单位如实申报,每人每天在50元以内凭接待单位票据据实报销。接待单位收取的伙食费用于抵顶招待费开支。

出差人员到管辖区域内本系统基层单位出差,视同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不实行包干办法。

第十五条出差人员到外地出差,接待单位没有统一安排伙食的,应实行定额包干办法。接待单位统一安排伙食的,按第十四条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出差人员在途期间,按出差在途天数领取伙食补助。

五、公杂费

第十七条出差人员的公杂费按出差天数,实行每人每天30元定额包干,用于补助市内交通、通讯等支出,包干使用,不再报销与市内交通、通讯相关的费用支出。

第十八条由所在单位、接待单位免费提供交通工具的,应如实申报,公杂费减半发放。

第十九条出差人员在途期间自行乘坐交通工具的,其在途期间的公杂费,按每人每天30元发放。

第二十条工作人员在同城(包括同县市,下同)内执行公务,不发放公杂费。

六、参加会议、培训的差旅费

第二十一条会议、培训期间的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应由会议、培训主办单位按规定统一开支。在途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回所在单位按照差旅费规定报销。会议、培训期间的公杂费减半发放。

出差人员离开本地外出参加会议、10天内(含)短期培训,会议、培训主办单位没有统一安排食宿的,凭主办单位会议、培训通知和证明回所在单位按照差旅费规定报销。

第二十二条经组织批准参加的10天以上长期培训班及到各级党校等长期学习,并集中住宿的人员,学习期间的伙食补助费每人每天补助标准分别为:3个月以内10元;3个月至6个月9元;6个月以上8元,寒暑假不发。学习期间不再另行发放伙食费和公杂费。学习期间的住宿费用按办班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据实报销。其按学校规定往返在途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照差旅费规定报销。

七、下派、借调等人员的差旅费

第二十三条到基层单位实(见)习、工作锻炼、支援工作以及各种工作队等人员,在途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照差旅费开支规定执行;在基层单位工作期间,由原单位按工作日每人每天发放伙食补助费15元,不报销住宿费和公杂费。

第二十四条到上级单位上挂、借调的工作人员,在途期间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照差旅费开支规定执行;其工作期间,由原单位按工作日每人每天发放伙食补助费15元,不报销公杂费。

第二十五条到基层单位挂职担任领导职务人员,到同城基层单位下派人员,到同城上级单位借调人员等,不执行每人每天发放伙食补助费15元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下派或借调等人员工作期间,由下派或借调单位安排的出差事项,发生的差旅费支出,由下派或借调单位负责报销。

八、调动、搬迁的差旅费

第二十七条工作人员因调动工作所发生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按出差的有关规定执行。工作人员调动工作,一般不得乘坐飞机。因调动工作所发生的行李、家具等托运费,在每人每公里1元以内凭据报销,超过部分自理。

以上发生的各项费用,由调入单位报销。

第二十八条与工作人员同住的家属(父母、配偶、未满16周岁的子女和必须赡养的家属),如果随同调动,其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公杂费,以及行李、家具托运费等,由调入单位按被调动人员的标准报销。已满16周岁的子女随同被调动人员调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一般工作人员标准报销。

被调动人员的同住家属,应与被调动人员同行。暂时不能同行的,经调入单位同意,可暂留原地。其以后迁移时的旅费,以及被调动人员的非同住家属,经批准迁到被调动人员的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旅费,均由被调动人员的调入单位报销。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5

2、夜间巡逻20∶00—21∶00去各村用小喇叭提醒村民注意防盗、防火及用电安全。

3、夜间巡逻23∶00—03∶00,必须着工作装,骑专用摩托车须戴必要的警用工具外出巡逻。

4、巡防队员工作场所及宿舍必须保持清洁卫生,整齐有序。

5、巡防队队员在岗人员必须在政府宿舍住宿。(夜间巡逻)

6、每日巡防队带队人员必须在当日巡防完毕回宿舍之时,详细记录巡防情况的工作记录并签名。

7、巡防队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团结合作,互助友爱。

8、巡防队车辆由各巡队队长负责调派,车辆的保养及维护由巡防队驾驶人员负责。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6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各级文化馆建设,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全省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发展文化馆和其它文化事业的规定,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章性质和方针

第二条文化馆是各级政府设立的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机构,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公民享受公共文化权益、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当地财政的独立预算全额供给单位。文化馆是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对当地群众进行文艺培训、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作文艺作品、研究文化活动规律、向当地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公共文化机构,是当地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心、培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作中心,是学习、传播、实践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

第三条文化馆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章职能和任务

第四条文化馆的服务对象是当地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拓宽群众文化生活渠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条文化馆的主要任务有:

1、培训本地区文化专业人员及社会文艺骨干。联合本地基层单位,组织文化活动和文化业务交流,并引导青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参与培训交流,组织、引导群众文化活动协会(团体)开展培训交流;

2、协调组织本地区下级文化馆(站)业务工作;

3、策划组织本地区各种群众文艺演出、比赛、展示活动;

4、组织指导本地区农村、广场、社区、校园、企业、军营等基层单位的文艺演出、比赛、展示活动;

5、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

6、搜集、整理、传承、保护、宣传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7、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政府中心工作,创作反映时代、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8、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文化调查研究,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建议;

9、开展地区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10、出版、编发文艺普及资料,提供社会文化信息。

第四章机构设置

第六条省、省辖市、县(市、区)均需设置文化馆。

第七条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编制,要适应当地文化发展实际需要,根据当地人口、地域、面积、民族等因素制定。

第八条文化馆应根据工作任务及当地社会需求分工,科学设立部室。一般要设置活动部、培训(辅导)部、创作部、调研部、综合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业部室。

第五章活动内容

第九条阵地活动。

文化馆要紧密结合国家法定假日、传统节庆及世界节日,组织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其中元旦、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期间,均应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结合世界环保日、世界卫生日等世界性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宣传活动。

省级文化馆组织各类文化展览每年不少于150天,市级文化馆组织各类文化展览每年不少于200天,县级文化馆组织各类文化展览每年不少于250天。

第十条延伸活动。

省、市级文化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文化下基层活动。省级文化馆每年不少于15场次,市级文化馆每年不少于30场次。

县级文化馆面向乡村、社区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建设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县级文化馆组织文化下基层活动每年不少于50场次。

第十一条培训。

省、市级文化馆参与、指导本地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各级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交流、培训。

省级文化馆每年联系基层文化活动点不少于20个(农民工文化活动点不少于5个),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和社区培训、辅导、调研人均每年不少于36天。

市级文化馆每年联系基层文化活动点不少于30个(农民工文化活动点不少于5个),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和社区培训、辅导、调研人均每年不少于48天。

县级文化馆依托阵地,做好当地群众的文艺培训宣传发动工作,建立各类长期的群众文化培训。县级文化馆每年联系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活动室、中心)、群众文化协会(团体)等活动点不少于30个,业务人员深入农村和社区培训、辅导、调研人均每年不少于60天。

第十二条刊物和网站。

省、市级文化馆要建立馆刊,侧重调查研究,及时为文化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有条件的县级文化馆也可建立馆刊。

省、市级文化馆应建立本馆网站。有条件的县级文化馆也可建立本馆网站。

第十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各级文化馆要做好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建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库。做好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宣传工作。

第十四条信息上报。

全省各级文化馆都要建立工作信息周报或月报制度。工作信息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及上级业务指导部门。

第十五条文艺档案建设。

各级文化馆应建立文艺档案,收集、整理、保存本地文化活动相关资料及主要业务人员个人艺术档案。

第十六条文化馆在确保开展公益活动前提下,允许适当开展符合政策法规的有偿文化服务。

第六章设施和经费

第十七条建筑面积。

省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应达到6500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应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

市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应达到4500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应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

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应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室外活动场地面积应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

第十八条文化活动厅(室)。

文化活动厅指用于馆内辅导、排练、展出等群众文化活动的用房。馆内每个文化活动厅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其中省级文化馆应达到14个以上,市级文化馆应达到10个以上,县级文化馆应达到8个以上。有条件的文化馆还应设立专门的小剧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

第十九条宣传橱窗、栏。各级文化馆均要在馆内、外设宣传橱窗、栏。馆外宣传以各类文化信息为主,至少每月更换一次,馆内宣传栏要充分体现文化馆职能。其中省级馆宣传橱窗、栏应达到40米以上,市级馆宣传橱窗、栏应达到30米以上,县级馆宣传橱窗、栏应达到25米以上。

第二十条艺术演出和展览设备。

艺术演出和展览设备是指开展室内(外)文艺演出所必需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乐器等设备。

第二十一条馆内设备总值。

馆内设备总值是指馆内用于培训、辅导和可供下基层演出的灯光、音响、汽车等必备设备器材的价值总和。其中省级文化馆馆内设备总值应达到150万元以上,市级文化馆馆内设备总值应达到110万元以上,县级文化馆馆内设备总值应达到60万元以上。

第二十二条经费保障。

各级文化馆公用和业务经费应得到保障。

省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省人均0.05元。

全市人口在200万以内的市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市人均0.5元;全市人口在200—500万的市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市人均0.4元;全市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市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市人均0.3元。

全县(市、区)人口在60万以内的县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县人均0.7元;全县(市、区)人口在60—80万的县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县人均0.6元;全县(市、区)人口在80万以上的县级文化馆每年争取财政拨款总数不低于全县人均0.5元。

第七章人员管理和考评

第二十三条文化馆由当地人民政府文化部门领导。文化馆设馆长、副馆长,实行馆长负责制,负责领导文化馆工作。馆长由上级文化部门负责考核任免。

第二十四条文化馆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人员考核、业务培训、经费管理、奖惩、工作总结汇报、安全保卫、档案资料管理等规章制度。

第二十五条省、市级文化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业务副馆长应具备副高级或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县级文化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业务副馆长一般应具备中级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第二十六条文化馆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在馆内部和全社会通过竞争招聘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对工作人员实行岗位目标管理。专业人员和行政人员的聘用,需经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同意。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7

第二条防雷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经依法检验合格,取得产品合格证书。禁止销售、使用无合格证书的防雷产品。

防雷产品的生产、经营,实行备案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产品的备案监督管理,**省雷电防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防雷办)具体负责办理备案手续。

第三条防雷产品在申请备案前应当通过正式鉴定,取得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测试合格报告。

第四条防雷产品备案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省防雷产品备案申请表(一式二份);

(二)防雷产品批准文件和产品许可证;

(三)申报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和复印件;

(四)申报单位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五)防雷产品检验测试合格报告原件及复印件、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等相关资料;

(六)进口产品还需提供相关进口许可材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入境货物通关单、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原件和复印件)。

第五条省防雷办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准予备案。符合条件的产品应当准予备案,并发给备案证明;不符合条件的产品,不予备案,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省气象主管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告经备案的防雷产品。

第七条防雷产品备案证明有效期为两年,已备案的防雷产品,应当在有效期满前三个月内向省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续期备案申请。逾期未办理续期备案手续的防雷产品将予以注销。

第八条防雷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有重大变动而影响防雷产品性能时,应当重新备案。

第九条在备案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雷灾事故的,其产品备案将予以注销。

第十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时,对于涉及使用未经备案的防雷产品时,审核不予通过;在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时,对于涉及使用未经备案的防雷产品的工程,验收不予通过。

第十一条申请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省防雷产品备案证明》的,其备案证明无效,应当注销备案。

第十二条擅自销售使用未经备案的防雷产品,导致雷击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财产严重损失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8

1、熟悉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掌握干部管理工作的有关程序。

2、对全市市管干部概况底数清、情况明;

3、各种文件材料的归档和薄册登记、记录要规范、准确、及时、无误。

二、工作程序

1、对干部的任免、调配、交流等日常管理工作,要严格按政策规定的程序进行;

2、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部领导请示、汇报。

三、工作纪律

1、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纪律,严守工作秘密,绝不允许跑风漏气;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9

凡明确规定参会对象的,参会人员原则上不得请假和擅自安排非会议指定人员参会。因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必须提前向镇党政主要领导或会议主持领导请假,经批准同意后并安排他人替会,同时向镇党政办备案。

二、严格会议签到制度

参会人员要按照会议通知要求,提前5分钟到会,自觉签到,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虽参加会议但不履行签到手续的,一律按会议迟到处理。

三、严格遵守会场纪律

参会人员进入会场后,自觉遵守会场纪律,按座签有序就座,不得擅自调换座签位置,主动关闭通讯工具或调至静音状态;不得在会场内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抽烟、打瞌睡、接打电话、玩手机、随意出入会场以及做与会议无关的事。如有特殊情况要离开的,须经会议主持人同意。

四、严格会议传达落实

参会人员要认真听会,认真记录。会后,要及时汇报、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确保全镇政令畅通。对因缺会、替会等问题造成会议部署的工作不落实,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

管理工作制度范文篇10

第一条为保护村镇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村镇银行的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村镇银行持续、稳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三条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并以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村镇银行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或认购股份为限对村镇银行的债务承担责任。

第四条村镇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村镇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第六条村镇银行应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执行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构的设立

第七条村镇银行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

第八条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二)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四)注册资本为实收货币资本,且由发起人或出资人一次性缴足;

(五)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七)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九条村镇银行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自主选择组织形式。

第十条设立村镇银行应当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一条筹建村镇银行,申请人应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筹建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筹建工作方案;

(四)筹建人员名单及简历;

(五)发起人或出资人基本情况及除自然人以外的其他发起人或出资人最近2年经审计的会计报告;

(六)发起人或出资人为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应提交其注册地监管机构出具的书面意见;(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村镇银行的筹建期最长为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筹建期内达到开业条件的,申请人可提交开业申请。

村镇银行申请开业,申请人应提交以下文件和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筹建工作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拟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申请书;

(五)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六)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七)公安、消防部门对营业场所出具的安全、消防设施合格证明;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申请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拟任人除应符合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村镇银行董事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

(二)村镇银行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

第十四条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需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核准。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五条村镇银行的筹建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银监局审查并决定。银监局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或自受理之日起4个月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村镇银行达到开业条件的,其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做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六条村镇银行可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和业务发展需要,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不受拨付营运资金额度及比例的限制。

第十七条村镇银行设立分支机构需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筹建方案,应事前报监管办事处备案。未设监管办事处的,向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村镇银行在分支机构筹建方案备案后即可开展筹建工作。

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开业申请,由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受理、审查并决定,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自受理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核准或不予核准的决定。

第十八条村镇银行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应通过所在地银监局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并在任职前报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

第十九条经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由决定机关颁发金融许可证,并凭金融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三章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第二十条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境内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商业银行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均不低于8%,且主要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要合规和审慎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二)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三)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

(四)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五)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境内金融机构出资设立或入股村镇银行须事先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原则上不少于10亿美元;

(二)财务稳健,资信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其注册地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且不低于8%,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总额不低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0%;

(四)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

(五)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六)注册地国家(地区)金融机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

(七)该项投资符合注册地国家(地区)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监管要求;

(八)注册地国家(地区)经济状况良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三条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

(三)财务状况良好,入股前上一年度盈利;

(四)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10%以上(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五)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六)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

(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拟入股的企业法人属于原企业改制的,原企业经营业绩及经营年限可以延续作为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经营年限计算。

第二十四条境内自然人投资入股村镇银行的,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诚信记录;

(三)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四)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二十五条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

任何单位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

第二十六条村镇银行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向认缴股本的股东签发记名股权证,作为股东所持股份和分红的凭证。

第二十七条村镇银行股东不得虚假出资或者抽逃出资。

村镇银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为质押权标的。

第二十八条村镇银行的股份可依法转让、继承和赠与。但发起人或出资人持有的股份自村镇银行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村镇银行董事、行长和副行长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

第二十九条村镇银行的实收资本变更后,必须相应变更其注册资本。

第四章公司治理

第三十条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其章程中明确。

第三十一条村镇银行应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

村镇银行可只设立董事会,行使决策和监督职能;也可不设董事会,由执行董事行使董事会相关职责。

第三十二条村镇银行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不设董事会的,应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监督部门(岗位)或利益相关者派驻的专职人员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三十三条村镇银行设行长1名,根据需要设副行长1至3名。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可由董事长或执行董事兼任行长。

村镇银行董事会或监督管理部门(岗位)应对行长实施年度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向董事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报告,并报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备案。行长、副行长离任时,须进行离任审计。

第三十四条村镇银行可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与村镇银行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应存在影响其独立判断的关系。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时尤其要关注存款人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第三十五条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村镇银行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董事违反法律、法规或村镇银行章程,致使村镇银行形成严重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行长、副行长违反法律、法规或超出董事会或执行董事授权范围作出决策,致使村镇银行遭受严重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第三十六条村镇银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可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委员会,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可不设专业委员会,并视决策复杂程度和风险高低程度,由相关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决策或直接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做出决策。

第三十七条村镇银行要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的薪酬分配制度、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经营管理

第三十八条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村镇银行可经营下列业务:

(一)吸收公众存款;

(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三)办理国内结算;

(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五)从事同业拆借;

(六)从事银行卡业务;

(七)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八)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

(九)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村镇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有条件的村镇银行要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并根据农户、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状况向其发行银行卡。

对部分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的村、镇,村镇银行可通过采取流动服务等形式提供服务。

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第四十条村镇银行应建立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授信工作机制,合理确定不同借款人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以内,村镇银行可以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发放贷款。

第四十一条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

第四十二条村镇银行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充分计提呆账准备,及时冲销坏账,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确保资本充足率在任何时点不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第四十三条村镇银行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

第四十四条村镇银行执行国家统一的金融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村镇银行应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并提交其权力机构审议。

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引入外部审计制度。

第四十五条村镇银行应按规定向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报送会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资料,并对报告、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六条村镇银行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披露年度经营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四十七条村镇银行开展业务,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村镇银行业务发展和当地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结果,依法审批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新增业务种类。

第四十九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村镇银行的审慎经营规则,并对村镇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

第五十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商业银行监管内部评级指引》的有关规定,制定对村镇银行的评级办法,并根据监管评级结果,实施差别监管。

第五十一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低于5%的,适当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支持其稳健发展;

(二)对资本充足率高于4%但低于8%的,要督促其制订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限期提高资本充足率,并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力度,适时采取限制其资产增长速度、固定资产购置、分配红利和其他收入、增设分支机构、开办新业务等措施;

(三)对限期内资本充足率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可适时采取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停办部分或所有业务、限期重组等措施进行纠正;

(四)对在规定期限内仍不能实现有效重组、资本充足率降至2%及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第五十二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建立对村镇银行支农服务质量的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定期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可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对村镇银行综合评价、行政许可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五十三条村镇银行违反本规定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采取风险提示、约见其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监管质询、责令停办业务等措施,督促其及时进行整改,防范风险。

第五十四条村镇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在业务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有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的,由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村镇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提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机构变更与终止

第五十六条村镇银行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需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变更住所;

(四)调整业务范围;

(五)变更持有资本总额或者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

(六)修改章程;

(七)变更组织形式;

(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更换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时,应报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其任职资格。

第五十七条村镇银行的接管、解散、撤销和破产,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第五十八条村镇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的,应向发证机关缴回金融许可证,及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予以公告。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九条本规定所称农村地区,是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

第六十条本规定所称境内金融机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条所列金融机构。

第六十一条本规定未尽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