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教学实录十篇

时间:2023-04-11 05:41:58

长城教学实录

长城教学实录篇1

城区初中划片招生工作,是一项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工作。根据**市教育局下达的2008年初中事业计划和《**市2008年初中招生工作意见》精神,为规范有序地做好今年我市城区初中划片招生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1、全市初中招生工作继续实行按施教区就近划片入学的办法,不举行升学考试。

2、城区初中划片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副局长沈娅梅、澄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岳君任正副组长。澄江街道办事处教办负责抓好城区各小学毕业生基本情况的填表、核查、张榜公布等工作。**市教育局负责城区各中学初一新生录取工作。

3、工作进程安排。

6月15日前,城区各小学第一次张榜公布毕业生实际居住地明细及居住地所处招生区域代码,并接受举报纠核。

6月21日,各小学组织毕业测试。6月21日,各小学组织毕业测试。

6月底,城区各小学第二次张榜公布毕业生实际居住地明细及居住地所处招生区域代码。

7月初,全市各镇、城区小学将核准的《小学毕业生登记表》送教育局审查、验印。

7月中旬,城区各中学领取初录名单及初一新生录取通知书,并做好证件复核工作,办理录取审批手续。

计划外新生录取审批原则上在7月底结束。

初一新生录取后,各校不得为编班而组织任何形式的面试、笔试、摸底测试及竞赛活动,任何学校不得开设快慢班、重点班、实验班、特色班。

民办初中招收初一新生,采取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小学毕业生自愿报名,学校自主录取的办法,任何民办初中不得以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选拔学生。民办初中录取新生后,要及时向基础教育科报告录取情况。

4、审批把关。各城区中学必须按市教育局指定时间做好初中新生证件复核及录取审批工作。对复核出的非施教区毕业生,退回施教区学校就读。所有择校生和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转学生、借读生,今后升学报考不得占用就读学校和户口所在镇的南菁高中、**高中的分配指标。

对干部子女的入学,教育局将在各中学计划内留出余地。

5、升入城区9所中学就读的小学毕业生必须是:(1)2008年5月31日前在澄江公安分局注册的常住户口的学生,并且学生父母持有合法的住房证明;(2)第二实验小学所属滨江开发区滨江新村的学生;(3)父母是现役军人或野外作业者、从小寄居祖母或外祖母家的学生;(4)户口、住房均在澄江街道办事处,在外省市或在本市外乡镇就读的学生。

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今年城区内因城市改造而动迁的居民,其子女今年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也可按拆迁前的实际居住地进入该施教区范围的初中学习。

长城教学实录篇2

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项政策正在京沪等大城市引发部分户籍居民与外来移民群体的主张对拆。在移民反复向政府申请开放异地高考的同时,户籍居民也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文件,抵制这一政策。刚刚过去的10月里,双方表达针锋相对,快速升级,甚至有参与者自称受到要挟甚至暴力伤害。

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何在?《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著名教育政策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他看来,目前的异地高考政策并非完美,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而彻底解决这一挑战必须改革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

学考分离带来社会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异地高考问题目前在京沪连续引发意见冲突,这项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

熊丙奇: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异地高考,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重大教育问题。早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起草期间,这一问题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8年,国务院就发文要求各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中央的政策是明确的,要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由于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分省录取、按户籍报考的基本制度,非户籍人口的随迁子女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的当地升学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如果不允许他们在当地参加高考,那么,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即便当地允许中考借考,但由于高中课程不同、各地高考试卷不同,加上有部分省市要求“户籍+学籍”双证报名,他们要在户籍所在地高考,就得在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这种制度安排,造成家庭分离,一些在城市务工的人员,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造成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现象,既给这些家庭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因地域歧视形成对城市和社会的仇视情绪。

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至200年,北京小学阶段教育毕业生总数112268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195人,外地户籍生30073人;初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107494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809人,外地户籍生24685人;初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数104702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92103人,外地户籍生12599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29220人(普通高中68397人,中等职业教育60823),其中北京户籍生123736名,外地户籍生5484人。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实际数字肯定小于24685人,因为初中招生含有一部分未在北京读小学的外地户籍生;12599名非本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就是非北京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高考。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地户籍人口的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高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机构出面呼吁进城务工人员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如果孩子上学、升学能享受同城待遇,有多少父母忍心与孩子分离、把孩子单独放在农村?

异地高考无法标本兼治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国家层面似乎已经赞同开放异地高考,实际情况如何?

熊丙奇:2010年7月颁布的《纲要》明确提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由于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解决这一问题的进展还不顺利。

当年11月,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学生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上述部门当时表示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

紧接着,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公布国家教改试点项目和单位,试点异地高考的地区,是山东、湖南和重庆三个省市。公众最关注的北京、上海等地不在试点之列。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上海、北京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但没有明确时间表。之后,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等15位学者向国务院和教育部递交联名信,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多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了《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该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和政策持续发酵的过程中,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从山东省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山东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绝非放开户籍那么简单。山东之所以作为教改试点单位,并率先出台异地高考方案,是因为山东本身就是一个高考大省,是竞争异常激烈的高考“高地”,除非考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在山东高考,没有多少考生愿意主动到山东高考,地方政府无须担心“高考移民”问题。

而换在人口流入密集、高考资源相对丰富的京沪等地区,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不设条件地放开户籍限制,几乎可以肯定将带来非常严重的“高考移民”,既造成流入地城市不堪重负,也引发本地户籍者与外地户籍人员间的矛盾。

虽然不能说山东的异地高考政策算是一个完美的开端,但还是体现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个方向的意图。而在目前的框架下,这个措施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当然,开放之后,给在山东的流动儿童以平等的权利显然是进步的。

完全放开异地高考,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将变成“教育洼地”,必将会带来大量“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如果我国一直维持现行高考录取制度,而且京沪等地的名校录取指标远超过其他地方——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一本录取率已经达到25%以上,而全国平均水平是8. 5%,那么,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怎么去解决才是关键。这里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关注也最为激烈。在目前的框架下去采取解决措施,只能产生问题。如果北上广解决不了,等于异地高考就没解决。

必须改变现行录取制度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呼唤了异地高考这么久,对其寄予这么高的期望,为何结果还无法令人满意?

熊丙奇:总体而言,还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内寻找解决异地高考的办法,因此,很难找到根治的办法,而且也会产生其他问题。

其一,在现行高考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下,解决异地高考必然面临本地户籍人口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利益冲突。道理很简单,我国高考录取,是把计划划分到各省份的,因此,如果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或者放宽报名条件,本地户籍人口会认为外来人员瓜分了自己的高考蛋糕。为此,这次国务院的意见明确提到,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对净流入人口多的地区,增加招生计划,确保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不受冲击。

其二,在保证本地户籍人口高考利益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将带来争议。首先,有人会把进城务工人员争取正常的升学权利,认为是进城务工人员想获得与城市一样的“高考特权”;其次,开放异地高考,并没有改变全国高考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按照国务院的意见,京沪等地为保证户籍人口高考利益,将增加高考录取指标,这意味着京沪整体的高考录取情况不变,在全国名校高考录取计划不增加的情况下,名校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录取的人数可能进一步增加。

其三,由于高考录取指标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开放异地高考,将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当地政府所预料般,成为“教育洼地”。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谈到异地高考时,都担忧开放异地高考后,会带来“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资源承载能力。

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地方不愿意主动推进异地高考的现实理由,也必然会导致地方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异地高考的门槛。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熊丙奇: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需要打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操作方式很简单,就是取消分省份按计划集中录取,高校的录取名额不投到各省份,全国各地考生公平去竞争。

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这就是把分省份按计划录取,变为全国总计划录取。二是全国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相对而言,我更赞成后一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会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再就是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学生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难以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竞争,虽然消除了“高考移民”,还是会出现“教育质量移民”。

而第二种做法,首先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其次,高校在录取中,可以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和地区教育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尤其是可以通过地区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实现地区间的高考录取实质公平。

长城教学实录篇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省教育厅《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9号)、《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10号)和《陕西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陕教规范〔2017〕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持续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推进普职协调发展;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推进教学、考试、招生有机衔接;坚持公平公正,不断优化规则程序和招生机制,为学生提供平等升学机会。

二、总体思路

坚持多元评价和择优录取相结合,全面推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继续实行计划管理、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监督有力的招生管理机制;继续将省级示范高中和省级标准化高中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向薄弱初中分配,实施定向招生;招生计划、录取信息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全面实现阳光招生。

三、考试报名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依据。初中学校学生必须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应届生在就读学校网上报名。社会青年和在外地市初中学校就读的宝鸡籍学生在户籍所在县区考试管理中心进行资格审查后网上报名。在我市初中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符合报名条件的可在就读学校报名。

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同时建立电子考籍档案和纸质考籍档案,电子考籍档案由市、县区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组建,纸质考籍档案由毕业学校负责管理。

各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档案材料应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真实可靠,便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使用。

四、计分科目

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为“4+4”模式:以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作为基础录取计分科目,同时将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作为录取计分科目。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成绩计入对应科目成绩并计入录取总分。

非计分科目的考试成绩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控制标准。

具有自主招生资质的高中学校,在统一的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基础上,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自主招生要求确定1-2科招生录取计分科目,或确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部分指标作为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在规定区域内招收各科成绩合格的学科特长生,具体办法和录取细则须提前向社会公布。

无综合素质评价的应届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学校不予录取。

五、招生计划

1.各县区教育局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按高中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确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建议数。市教育局依据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等要求,审定后下达到各县区,由各县区教育局下达到公民办高中学校。招生计划面向社会公布。对年检不合格、不具备招生资格的学校不下达招生计划。

2.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化高中招生计划分为统招计划、定向计划。一般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均为统招计划。

3.继续实行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定向招生。各县区省级示范高中、标准化高中定向招生计划按本校统招计划的50%编制,定向分配到县域内各薄弱初中。定向招生对象仅限初中阶段一直在中考报名学校就读的具有我市户籍的应届毕业生。宝鸡中学定向招生按原政策执行。

4.具有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可招收艺术体育特长生。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纳入高中学校统一招生计划。

艺术、体育特长生招生继续实行网上报名、统一专业测试,艺术特长生测试工作由市考试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体育特长生专业成绩采用中考体育考试成绩。

5.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指令性计划,所有高中不得超计划招生。

六、招生范围

宝鸡中学、姜城中学继续面向全市提前单独招生。其他高中按照属地原则,面向本县区、本学区招生。民办高中面向全市招生。

市教育局指导各县区依据高中招生计划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成绩划定县区公民办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普通高中不得录取未达到录取分数线的考生。

七、志愿填报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公布后,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考生在规定时限内登陆指定网站填报志愿。民办高中不填报志愿。

1.提前单独录取志愿。中考成绩达到宝鸡中学录取分数线的全市考生均可填报宝鸡中学,宝鸡中学定向招生的生源初中考生还可填报宝鸡中学定向志愿。通过全市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体育成绩达到专业合格线的考生均可填报姜城中学。考生填报宝鸡中学、姜城中学未被录取,不影响被其他高中录取。

2.县区高中统招志愿。考生按初中毕业学校或按户籍选择填报一个县区内的1-3所高中。

3.县区高中定向志愿。省级示范高中、省级标准化高中生源初中校符合定向生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填报定向志愿。

4.艺术、体育特长生志愿。通过全市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的考生,可填报姜城中学艺术特长生志愿,或填报所在县区具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中志愿。体育成绩达到体育专业合格线的考生,可填报姜城中学体育特长生志愿,或填报所在县区具有体育特长生招生资格的高中志愿。未填报艺术、体育特长生志愿的考生,一律不得作为艺术、体育特长生录取。

5.移交到地方政府的原企业子校所在企业的职工子女,执行县区政府与企业签订的协议,相关考生可按协议填写原企业学校。

6.宝鸡一中考生在金台区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可填报金台区高中,也可按户籍所在地填报所在县区高中。

7.高新区所属六镇初中学校考生按户籍或者按学校原来隶属关系填报所在县区高中。宝鸡高新中学、宝鸡高新第一中学考生可按学校所在辖区填报渭滨区高中。

8.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县区公办高中实行征集志愿制度,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在规定时间内,依据公布的招生计划填报志愿。

八、新生录取

1.录取方式。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和考试管理部门依据学生成绩和志愿信息,统一实行网上录取。录取结果在指定网站公布。

2.录取原则。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综合评价,关注特长;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宏观调控,微观调整;阳光招生,公开公平。

3.录取依据。按照学校招生计划和考生志愿,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A、B、C、D四个等级,达到C等及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考生计分科目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较高者。

4.加分政策。严格清理和规范招生加分项目,健全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学生的体育、艺术等方面特长和表现不再单独加分,全部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和结果中体现。

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子女、台湾籍考生经审查属实的,可在总分上加5分参与录取(宝鸡中学下延一档录取)。

军人子女考生的加分分值按照教育部最新政策执行。

5.录取规则。依据考生志愿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按照“分数优先,尊重志愿”的原则进行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填报征集志愿参加补录。

(1)宝鸡中学、姜城中学提前录取。

(2)县区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录取。公办高中由各县区教体局统一网上录取。民办高中按照招生计划自主招生,录取结果由县区教育局负责审核。

(3)艺术、体育特长生录取。艺术特长生按专业测试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之和排序,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

体育特长生按中考体育成绩划定专业合格线,凡达到体育专业合格线的考生,按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总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录满为止。

九、高中学籍

录取工作结束后,县区教育局和高中学校依照录取结果,对录取学生签发《普通高中录取通知书》。学生持录取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内到相应高中报到。任何高中不得私自招生,不得接收无高中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市教育局根据普通高中录取结果,直接生成高一新生学籍信息。各县区教育局和各普通高中依据市教育局下发的高一新生学籍信息,核实学生报名情况,在规定时间内为高一学生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市教育局报省教育厅备案。

未被正式录取的学生无全国统一的普通高中电子学籍,不能取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籍,不发放高中毕业证书。

十、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宝鸡市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普通高中招生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各县区普通高中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严格落实招考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招生工作规范实施和社会稳定。

2.建立公示制度。市、县区教育局向社会公示高中招生方案、招生计划、录取程序、录取结果等,严格实施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中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3.健全监督机制。市、县区教育局在招生期间向社会公布咨询举报电话,设立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参与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加强监察督查。

4.加强政策宣传。各县区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宣传《宝鸡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确保招生政策家喻户晓。通过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开通咨询电话等途径,为考生和家长释疑解惑。初中学校要切实做好考生填报志愿的指导和服务。

长城教学实录篇4

为切实做好20*年中小学招生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26号)、《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鲁发[20*]22号)以及《关于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办发〔20*〕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

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招生工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按时入学。

(一)根据“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服务功能。按照“淡化户籍,强化居住地,就近从优,控制择校,积极稳妥”的要求,小学阶段招生要依据学校实际容量和教学能力继续对学区进行积极稳妥、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确保学区内适龄儿童依法按时入学。

(二)初中学校继续实行“相对就近、整体对口入学”的免试招生办法。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学区进行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跨学区招生。行业单位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划定的学区落实招生任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本学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四)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济政办发〔20*〕26号)的要求,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收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借读费。

(五)初中学校招收的新生须按性别采用电脑随机混编的方法进行编班,不得以文化课考试的方式选拔新生或分班。义务教育各学段均不得按学生成绩分“快慢班”、“重点班”、“特色班”、“分层次班”等,未经市教育局审批,不准设立“实验班”。

(六)公办学校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招收择校生。义务教育各学段择校生中考时一律不享受指标生和推荐生待遇。

(七)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根据《*省关于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鲁政发〔20*〕7号〕文件要求,小学招生每班不得超过45人,初中不得超过50人。

(八)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须于7月5日前结束,要按照省教育厅学籍管理的统一规定,为新生建立电子学籍档案并于9月20日前上传市教育局。

二、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毕业评价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充分发挥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继续实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学业成绩量化赋分与综合素质等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一)成长记录的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记录应具备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标志性资料。记录分考试信息和综合素质评价两大模块。成长记录要客观、公正、富有个性,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

(二)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成长记录中的考试信息采用量化赋分形式,综合素质评价采用等级评定的形式。考试信息量化赋分由学生初中三年学科课程成绩和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共计1000分。其中初中三年学科课程成绩占总分的60%,即600分(初一150分,初二200分,初三200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英语口语20分),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成绩占40%,即400分。初中学校每学期要将学生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与按量化赋分比例计算得出的成绩一并存入学生电子档案和成长记录档案袋。

初中学校每学期要将学生各学科期末考试成绩与按量化赋分比例计算得出的成绩一并存入学生电子档案和成长记录档案袋。

综合素质评价分等级评价和综合性评语两个部分。等级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期末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学生互相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的办法,分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综合性评语要在集体评议的基础上,每学期期末由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尤其要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

(三)评价结果的使用。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是衡量其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成长记录中考试信息达到或超过600分(合格)且综合素质评价的六个方面均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等级的学生可以取得《义务教育证书》。未参加中考(毕业考)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领取《义务教育证书》。

实行指标生制度的普通高中学校录取的指标生,其成长记录中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必须达到良好以上(含良好)等级。

初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优,且学科成绩量化赋分达到540分以上的学生,可经初中学校推荐、高中学校考查审核同意后中考免试录取。

(四)补考办法。因成长记录中考试信息达不到合格标准(600分)而不能取得《义务教育证书》的学生可以参加补考,补考科目为量化赋分成绩未能达到合格的科目。对补考成绩合格且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均达到合格或合格以上等级的学生准予补发《义务教育证书》。补考工作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

(五)组织管理。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要制定相应的量化赋分和等级评定工作细则。学校要将学生成长记录中的评价内容、方法、程序等及时向家长和学生公示并做出明确的解释,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评价委员会应及时进行调查与处理。

县(市)区教育局要切实加强对初中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工作的管理,通过有效的监测机制,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市教育局将继续对县(市)区所属学校学生成长记录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抽检测评,并将应届毕业生参考率(实际参加中考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和各县市区应届毕业生人数之比)作为考核评价县(市)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三、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考试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继续实行卷面考试与等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录取新生。

(一)考试科目、分值和时间

1.考试科目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

2.考试分值

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英语含听力20分),理科综合150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生物30分),体育60分,总分570分。

信息技术与文科综合采用等级考核评价方式。

3.考试时间

(1)文化课考试时间为6月12日至6月14日。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上午

下午

6月12日

9:00-11:00语文

3:00-5:00理科综合

6月13日

9:00-11:00数学

3:00-5:00文科综合

6月14日

9:00-11:00英语(含听力测试)

(2)体育测试时间为4月12日至24日。

(二)考试形式

1.文化课考试

语文、数学、英语、理科综合、文科综合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文科综合考试成绩按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公布,考试等级为D级的考生不得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

2.体育考试

按照《*市20*年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和体格检查工作实施意见》(济教体卫字〔20*〕1号)执行。

3.信息技术考核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信息技术考试实行等级考核,考核工作安排见《关于印发20*年*市信息技术课中考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考核时间自20*年3月29日开始,4月30日结束。考核分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允许考核等级不合格的考生重考一次。

20*年中考只允许信息技术等级考核合格的考生报考普通高中学校。

(三)命题原则

1.中考命题要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原则,以高质量的中考命题促进初中教学改革,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各科考试命题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考查学生对高中阶段学习乃至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在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路,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增强试题的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解答试题的过程能够反映其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进一步降低考试难度,各学科试题难度比例为7:2:1,难度系数控制在0.70左右,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力求比例合理、层次清晰、题量适当、难度适宜,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正确导向作用。

4.各学科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题形式、样题范例等考试要素,将由市教研室通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大纲》。

(四)阅卷评卷和考务工作的安排及要求

详见《*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手册》。

(五)成绩公布

考生成绩将于6月28日前后通过教育信息网和考生成绩通知单的形式向考生公布。

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体检

(一)考生体检组织工作由市教育局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初中学校具体组织实施。普通中专的体检工作由市和县(市)区招办及毕业学校负责。

(二)考生须按规定的体检项目到指定的体检点体检,其他医疗单位或医生证明一律无效。

(三)体检工作须于4月30日前结束。体检结果应及时通知考生。考生如对体检结论有异议,提出复查要求,经主检医师同意、体检点批准,可予复查,并以复查后的结论为准。复查工作须于5月10日前结束,逾期不予处理。

(四)考生报名时将《*市初中学生体质健康记录卡片》(以下简称《体检卡》)上交第一志愿招生学校。

五、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报名

自主选择报考志愿是考生的权利,各初中学校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升学志愿选报的指导工作,积极向考生和家长开展招生政策宣传咨询活动,指导考生科学选报志愿,做到既引导学生合理分流,又尊重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及意愿。任何人不得阻碍和干涉考生自主选择志愿。

(一)报名时间

5月5日至10日。

(二)报名地点

普通高中、职业学校报名地点详见《20*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手册》。第一志愿报考普通中专的,报名地点在考生户口所在的县(市)区招生办公室。

(三)报名条件

1.普通高中、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招生对象为我市初中毕业生。

2.报考普通中专必须持有我市户籍证明。

3.报考*师范、*幼师的考生,必须持有招生学校面试合格后签发的《文化课考试通知书》。

4.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有面试和加试要求的,考生需经面试和加试合格后方可报名,面试和加试的范围、具体时间和办法详见《职业学校招生指南》。

(四)报名程序

1.初中学校负责组织考生选报志愿,填写《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下简称《成长手册》)、《*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以下简称《报告单》)、《*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考生信息卡》(以下简称《信息卡》)并认证签字;高中招生学校负责采集考生信息、打印信息认证单及印制考生准考证。

2.5月5日至7日,初中学校负责组织考生填写《信息卡》、《报告单》、《体检卡》并报送至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待招生学校汇总报名信息后,统一打印“考生信息认证凭证”,初中学校负责领取回校并组织考生及家长核对后签字认证。

3.5月8日至10日,初中学校将“考生信息认证凭证”(考生及家长必须签字)送第一志愿报考学校同时按照招生学校要求一周后在规定时间领取考生准考证。如考生或家长未按规定时间填写并交回“考生信息认证凭证”或拒绝在凭证上签字的均视为自动放弃本年度中考报名资格。

4.高中学校不得为报名材料不全或相应认证不完整的考生办理报名手续,对不按时送交“考生信息认证凭证”或没有签字的考生,不得向其发放准考证。

(五)志愿填报

1.考生可顺序填报三个志愿。其中只可填报两个普通高中学校志愿。

2.普通高中学校与普通中专(师范类除外)不能兼报。

3.第一志愿报考普通中专、职业中专的考生,第二、第三志愿只允许填报各类职业学校。

4.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均为同一批次录取学校。除推荐生录取试点学校(含*外国语学校)之间不得兼报外,普通高中学校之间均可以兼报。

5.*省实验中学、*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第一中学、*钢铁集团总公司高级中学为推荐生录取试点学校。

6.同意交费择校上学的考生须在填报志愿时表明择校意向。

7.报名工作结束后,不再办理报名手续且不得更改志愿。

(六)报名缴费

按照《关于调整中考招生报名费收费标准的批复》(鲁价涉发[*]2*号)的收费标准:报名费每生7元,考务费每生每科3元、体育测试费每生5元,每生共计缴费42元。

六、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

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办发【20*】2号)精神,在坚持综合评价、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学校指标生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等多样化的招生办法,推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一)扩大普通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规模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中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继续增加计划内招生人数,普通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必须在确保达到招生总数的70%的基础上,力争适度扩大,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入学成本,提高学生入学率,为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出积极努力。

(二)加大统筹管理力度,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范围。允许职业学校在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基础上,招收和培养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继续推行初三分流试点工作,被职业学校提前注册录取并参加当年中考的初三学生数,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初中学校在校生巩固率和高中阶段升学率的评价范围。

(三)录取时间、顺序

1.录取工作预计七月五日开始。

2.凡第一志愿填报师范类和普通高中且达到师范类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首先由师范类学校录取。

3.招生录取采用“按校划线,错时录取”的办法。

4.指标生录取最低提档分数线与公办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提档分数线同时公布。考生成绩达不到最低录取提档线的不能被普通高中学校录取(艺体特长生除外)。

5.各招生学校要依据考生志愿和招生计划按照择优录取的原则,先录计划内再录择校生。计划内有指标生录取计划的学校先录指标生再录取统招生。计划内考生全部录取结束后,招生学校要组织被录取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不按时报到的取消计划内录取资格。未完成计划内招生任务的学校应按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招收择校生。已经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其他学校的录取,任何学校不得录取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考生。

6.各县(市)区所属高中学校除市教育局下达有面向市区招生计划招生的学校外,其他招生学校在完成当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任务后,经市教育局批准,方可招收不超过本校招生总人数5%的本辖区以外的考生,且择校费须按当地学生的收费标准收取。允许农村学校学生报考市区高中阶段学校。

7.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要严格控制班额,每班招生不得超过56人。

(四)指标生分配与录取办法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市区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增加指标生招生计划,县(市)区农村学校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实施指标生分配制度或划片招生制度,充分发挥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

1.*省实验中学、*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第一中学、*省*第二中学、*省*第三中学、*省*中学、*钢铁集团总公司高级中学将计划内招生人数的75%作为指标生,其中65%依据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的初中学校和历城第三中学、历城第五中学、历城第六中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5%指标生数额分配至20*年中考一志愿计划内录取率超过50%的上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剩余5%的指标生计划按比例分配至以上区属被评为“20*至20*年度*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初中学校。

历城第二中学、章丘第四中学、历城第一中学、济北中学要将面向市区计划内招生人数的75%作为指标生,其中65%依据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的初中学校和历城第三中学、历城第五中学、历城第六中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5%指标生数额分配至20*年中考一志愿计划内录取率超过50%的上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剩余5%的指标生计划按比例分配至以上区属被评为“20*至20*年度*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初中学校。同时将面向当地计划内招生人数的75%分配到所属乡镇初中学校。

*省*第七中学、*省*第九中学将计划内招生人数的55%作为指标生,其中45%依据应届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到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的初中学校和历城第三中学、历城第五中学、历城第六中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5%指标生数额分配至20*年中考一志愿计划内录取率超过50%的上述区域内的初中学校。剩余5%的指标生计划按比例分配至以上区属被评为“20*至20*年度*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初中学校。

2.实行指标生政策的普通高中学校录取时先录指标生再录计划内统招生。按照定校定额、公平择优的原则,凡达到指标生最低录取提档分数线且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均达到良好以上(含良好)等级的考生列入指标生录取。达不到指标生最低提档分数线或虽达到但综合素质评价六个方面达不到良好以上(含良好)等级的考生不能作为指标生录取,未完成的指标生配额纳入计划内统招使用。往届初中毕业生和初中第三学年转入及借读的学生(随父母工作调动转入的除外)不享受指标生待遇。

3.对未完成20*年指标生招生计划任务的初中学校,在20*年中考招生时市教育局将根据其未完成计划数占该校指标生计划总人数的比例相应减少对该校的指标生投放数额。并将空余出的指标生数额分配至20*年中考一志愿计划内录取率超过50%的初中学校。

对在20*至2009年度期间,未能按照省市规范办学行为有关规定,违反素质教育有关要求,出现违规违纪的初中学校,将视情节轻重,在2009年度中考指标生分配中扣除5%至10%指标生分配数额。

(五)择校生录取办法

1.普通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录取结束后,在严格控制班额的基础上,可根据有关招生政策及办学实际招收择校生。

2.普通高中学校招收择校生必须严格执行“三限”(即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政策。经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可根据考生的成长记录情况和办学特色招收不超过本校招生总人数5%的择校生,其余择校生均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计划内录取的考生报到结束后开始录取择校生。凡被计划内录取的考生不得参加择校。

(六)特长生录取办法

1.普通高中学校经市教育局批准可招收一定数量的特长生。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省实验中学、*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第七中学),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招收体育特长生和普通高中招收艺术特长生,分别按不超过计划内招生人数的7%、4%和6%比例确定入选人数。

2.招收特长生的学校要在市教育局统一指导下,组织报名和测试工作,录取学校测试时间为4月21日至27日(具体时间另文公布)。测试结果须张榜公示三天,然后按择优的原则确定人选,填写特长生登记表,报市教育局审批。

3.经招生学校测试确定的体育特长生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录取分数70%、其他各类特长生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录取分数80%的,列入计划内录取。达不到分数线要求的,经招生学校同意报中招办审批后可按照招收择校生的有关规定予以录取。

4.招收各类特长生的学校要严格遵守市教育局的招生工作要求,不准与学生签订各种形式的承诺性合同或协议,不得随意增加特长生招生计划。

(七)允许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实行提前注册及多次录取的弹性招生办法。

普通中专录取工作按省、市招办有关规定执行。

(八)第二志愿招生学校须至少提高一个分数段(10分)录取第一志愿落榜生。同等分数条件下优先录取成长记录中等级评价优良的考生。

(九)特殊考生录取政策

1.范围和分值

(1)应届初中毕业生中的烈士子女(含烈士未成年弟妹);驻边疆国境县(市)的现役军人子女;驻沙漠区现役军人子女;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现役军人子女;军队确定的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20分并计入中考总分。

(2)应届初中毕业生中,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照顾10分并计入中考总分:现役军人子女(非第1条中所列现役军人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残疾军人、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子女、港澳台籍考生;少数民族考生。

(3)第一志愿报考*省*回民中学、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的少数民族应届初中毕业生可降低20分(含对少数民族考生已照顾的10分)投档,达到招生学校录取分数线的列入计划内录取。

(4)考生若同时具备多项照顾条件,只能享受其中一项(取其最高项),不累计加分。

2.申报审批程序:

(1)符合照顾加分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可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领取并如实填写《特殊考生升学照顾审批表》,班主任和学校负责人须审查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

(2)各初中学校须在规定时间内为符合照顾加分条件的考生集体办理特殊考生升学照顾审批手续。审批的相关要求见《特殊考生升学照顾审批表》所附的“审批说明”。

(3)毕业学校必须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报名结束前,将符合照顾加分条件并办理了审批手续的特殊考生名单在校内张榜公示三天,并将《特殊考生升学照顾申批表》附考生“学籍档案袋”内,报名时一并交考生第一志愿学校报名点。

(十)推荐生政策

进一步改革推荐生试点工作,规范录取程序,确保试点学校公开、公正、公平招收录取推荐生。

1.*省实验中学、*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省*第一中、*钢铁集团总公司高级中学将计划内统招部分的10%用于招收初中推荐生。凡成长记录优异符合推荐资格的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第三中学、历城第五中学、历城第六中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初中优秀毕业生,经毕业学校推荐和招生学校审核考查同意后可免试升入招生学校。

2.推荐条件和程序

(1)凡初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全优且学科成绩量化赋分达到540分以上的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第三中学、历城第五中学、历城第六中学、*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高新区第二实验学校优秀初中毕业生,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填写《*市初中优秀毕业生推荐申请表》,提出申请意见。

(2)初中学校须于4月29日前完成推荐工作,并将确定的推荐生名单在本校张榜公示三天。

(3)公示结束后于5月1日前将推荐名单、学生自荐信、校长及教师推荐信及相关成长记录材料报送相应高中招生学校。

3.试点学校审核考查内容和程序

(1)高中招生学校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布审查内容及程序,试点学校不得采用文化课考试形式和以学生初中阶段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成绩为依据选拔推荐生,试点学校要建立推荐生选拔、培养的科学管理体制,采取面试及审查学生成长记录评价内容相结合的办法,对推荐生进行全面考查和选拔。

(2)高中招生学校须于5月5日前完成全部审查考核工作,并将通过审查考核予以录取的推荐生名单在校务公开栏和学校网站上公示三天。

(3)市教育局将于5月30日前将全市录取的推荐生名单在教育信息网上公示。

4.为扶持民族教育学校发展,*省*回民中学、*党家中学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可继续分别向*省*回民中学的高中部和*省*第三中学推荐保送优秀毕业生。推荐保送数量原则上不超过初中学校应届毕业生的20%。

5.成立专门工作委员会。初中和招收推荐生的试点学校要分别成立推荐审查测试工作委员会,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风正派、诚实守信、具有多年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且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教师或教育行政人员担任推荐审查测试委员会成员。

6.建立推荐审查测试工作诚信和监督约束机制。规范推荐工作程序,严格标准,明确职责,落实到人,保证推荐工作公开、公正,切实增加工作透明度,确保推荐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推荐工作审查监督力度,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

七、加强领导,严肃招生纪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的法治观念,加强领导和管理,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严格程序、严明纪律,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招生制度建设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要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公正、公平、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评估监控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杜绝不正之风。

1.公示制度。中考招生的方案、招生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推荐生名单、收费等,应在学校公示,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各招生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接访工作,热情、耐心、真诚、准确地向学生及家长提供咨询服务,要及时将录取结果在校务公开栏或学校网站上公布。

2.诚信制度。逐步建立中考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和招生录取的诚信机制。参与命题、审题、阅卷、综合素质评价、优秀学生推荐、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议并建立诚信档案。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严格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

3.监督制度。纪检监察、教育督导等部门要对中考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高中招生录取等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并制定相应措施,接受社会监督。

4.评估监控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全面负责中考招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及中考招生录取等工作。对工作进程实行全程监控,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

5.责任追究制度。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工作失职造成重大影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和其它违纪行为的,一经查实,按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和相关领导从严处理。

(二)加强招生政策宣传

各县(市)区要加大招生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家长会、设立咨询热线、印发公开信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让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了解招生政策,理解和认同改革方案。为加强招生宣传的管理,增强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考生和考生家长更加方便地了解中考招生政策,了解各招生学校的基本情况,市教育局将统一组织高中学校招生宣传,内容包括中考招生的有关政策,各招生学校的基本情况等,印发给考生和有关学校。未经市教育局批准,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不准进行单独的招生宣传;不准招生学校擅自印发招生简章和召开招生咨询会,进行不切实际的虚假宣传;不准招生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到初中学校和学生家中进行招生宣传;各初中学校也不准擅自接待招生学校到学校内进行招生宣传和组织招生。

长城教学实录篇5

【关键词】高中招生行为研究;问卷调查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当前,在高中招生中,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自主选择学校,以市场为中心的招生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然而,这种招生制度却导致了招生秩序无序化,招生变成了“抢生”。防城港市的高中学校,在招生时为了既保证学生数量又保证学生质量,有些学校甚至采用不择手段进行竞争,使招生变成了“抢生”,这在同一地区实力相当的学校之间最为明显。这种无序的招生行为给我们的高中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过程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产生了许多不良后果,社会反映强烈。

如何规范防城港市的高中招生行为,确保招生工作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性,使高中招生工作更加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加有利于选拔合格新生,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协调发展,是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调查基于防城港市的中考考生及考生家长进行研究,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他们对中考方案和高中招生政策的了解和看法,以此揭示防城港市高中的招生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意见,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更为完善的高中招生方案提供丰富翔实的材料。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到2013年8月,课题组成员深入到防城港市各初中学校,与中考考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15份,有效问卷477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达到93.63%和79.5%,问卷调查有效。

本次调查研究对象为中考考生和考生家长。参与调查的中考考生男生占60%,女生占40%;来自城镇中学的占61.8%,农村中学占38.2%。受访男性家长比例为46.6%,女性家长占比53.4%;69.8%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至49岁这个阶段,23.5%处于30岁至39岁这个范围;受访家长的孩子在城镇就读的占80.1%,在农村中学就读的占19.9%。被调查人员在性别上较为均衡,年龄结构合理,城乡地域差别较大。

三、研究问卷设计

问卷内容包括考生和家长对我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高中招生录取政策、高中招生志愿填报情况的了解,对高中录取制度的看法,并探求考生和家长了解我市高中各校招生信息的主要途径,选择学校的主要原因和考生填报志愿的影响因素。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对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的了解

1.我市中考笔试科目

90%以上的考生和家长清楚我市中考笔试科目包括语、数、英、政、史、物、化七门,也清楚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等级制,这说明考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中考笔试科目;80%以上的考生知道体育与健康科考试以及物理、化学实验和信息技术技能考查的成绩计入中考总分,但只有50%左右的考生家长了解这个规定;70.9%的考生和79.1%的考生家长认识到我市中考总分和考试科目成绩以等级制方式呈现,还有部分考生和家长不是很了解这种呈现方式。

(二)关于对高中招生录取政策的了解

第一,对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原则的了解

1.我市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

88.1%的考生和72.6%的考生家长了解到我市高中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初中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62.1%的考生家长知道凡被某高中正式的考生不能参加其他学校择校生的录取,但只有38.9%的考生了解这个情况;不到一半的考生和家长认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D者(或缺少综合素质评结果)不能被普通高中录取。

第二,对照顾录取政策的了解和看法

5.对于革命烈士子女、因公牺牲的军人或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或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双女结扎户的女儿及农村独生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但不设照顾分或降等级录取。您

对于我市的民族生、特长生、现役军人子女的招生条件和优惠条件,仅有少部分考生和家长知道,大多数人都不大清楚照顾录取的相关政策。问及他们对于特长生公示后的审批时间,有刚过一半的考生和家长认为时间刚合适;而对于革命烈士子女、因公牺牲的军人或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或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农村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双女结扎户的女儿及农村独生子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但不设照顾分或降等级录取,62.2%的考生和74.6的家长表示认同。

(三)关于对我市高中招生志愿填报情况的了解

65.9%的考生和61.4%的家长清楚我市高中招生填志愿采取网上自行填报和现场填报相结合的方式,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仅知道可通过网上填报或现场填报其中一种方式。对于志愿填报的时间和地点、网上修改志愿的次数,大多数考生不是很了解,家长比考生了解多一点,但也不算很清楚。

(四)关于对我市高中录取制度的看法和改革期待

1.我市高中招生录取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你的观点是

92.1%的家长认可我市高中招生录取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而考生的认可程度稍低;对于我市的高中招生录取依据使得初中学校不再那么注重分数和排名这一观点,仅有一小部分的考生和家长认可,考生认可的比例比家长认可的比例更高一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初中学校依然注重分数和排名。大多数考生和家长不满意“一考定终身”的中考录取制度,希望能改革为“多次考试择优录取”。

(五)关于如何选择学校

考生和家长了解我市高中各校招生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自己(孩子)的老师介绍,33%的考生还通过招生单位老师的宣传了解,21.9%的家长通过网络浏览获得相关信息。填报志愿时考生自己的意愿占了主导,但父母的想法也影响到考生的选择。虽然比例很小,但从中可看出班主任意愿、学校领导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考生的志愿填报。考生和家长选择某个高中,更看重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其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硬件设施和各种优惠措施则是他们选择的附属条件而已。

五、关于规范高中招生行为的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向全社会公布招生计划、宣讲招生政策和方法,普及招考信息,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了解相关内容,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问卷统计数据中发现,考生和家长对中考笔试的科目了解得较为清楚,而对于其他如综合素质评价、照顾录取政策、志愿填报等具体细则都是知之不多,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不利于考生和家长获得充分的时间思考该如何进行志愿的选择和填报。

2.不仅让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招生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应该真正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初中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初中学业考试等级制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起来作为高中录取的主要依据,在理论上实现了“不以分数为唯一录取依据”的前提。初中学业考试等级制淡化“分分计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打击,减轻学生不必要的竞争压力,提高教师分层次教学的意识。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中考所具有的选拔和淘汰的功能,还是使得初中学校和老师注重分数和排名,这在问卷调查中不少考生和家长感受到了。为了学校和考生的利益,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成为临阵上场的一个小卒。在高中招生中,应分别考虑考生初中三年的综合素质情况,既要关注其量化的等级评价,也要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的定性描述,这样才能激发初中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3.为彰显深厚的人文关怀,可将高中招考由“一考定终身”改革为“多次考试择优录取”,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选择,也让学生在多次的考试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以实现自身要求进步。在初中三年中,可分别在初二下学期、初三上学期、初三下学期进行统一学业水平测试,招生中选择其最优的那一次成绩。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的考生和家长都支持这一改革想法,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将减轻考生的思想压力,也更能激发考生的上进心。

4.实行多样化的招生方式,让优质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在统一中考前,优质高中可以依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推荐、保送、自主考试等方式,择优自主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被录取的初中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高中就读。从问卷中可发现考生和家长特别在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通过学校和考生多途径双向选择,促使高中学校想方设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学生。

5.为保障学校招生自的公正、公平、合理,教育部门需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和监控评估制度等,接受和处理社会各界对考试招生的意见建议。调研中,不少家长在对我市的高中招生意见中留言,希望高中招生老师尽量不要到初中学校去打扰考生和家长,从中可看出一些高中招生老师的宣传行为已经影响到考生的正常学习和家长的正常生活,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明确的制度,严禁各高中学校到初中学校“抢生源”。只有这样,才能办一个人民满意的教育。

6.各高中学校通过正常途径扩大宣传,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了解到本校的特色和招生计划等。在调查中,很多考生和家长表示主要通过孩子的老师和招生单位老师了解高中招生的信息,了解途径较为单一,信息面不够全,也不丰富。高中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以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远增.关于中考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9).

[2]吴刚平、朱志平.中考招生改革的深化问题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0(2)

[3]胡重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J〕教与学术月刊2008(5)

长城教学实录篇6

1.1农村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1.1.1家庭教育资源的限制(1)从教育期望来看,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孩子学习基本的知识,具备读、写、算等能力,能应对生活的需要。二是希望孩子通过上学的途径改变自己位于底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而这两种期望往往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转换。而城市的大多数家庭,由于父母受城市文化的熏陶,相应的对其子女也有较高的教育期望,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更多的是通过上大学这一途径,实现自我的最大发展。而子女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观念,自我的教育期望和学习热情也较高。这种教育期望相对来说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学习热情和取得较好学习表现。(2)从文化资本来看:无论是农村的大环境氛围,还是家庭文化氛围都较差,农村子弟所受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所接触的书籍局限于学校发的课本;农村没有相应的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缺少借阅书籍的途径,缺少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使得农村孩子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机会较少。由于常常要帮助父母干活,使得许多孩子无法安心在家学习,直接影响农村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竞争力。(3)从人力资本来看,农村家庭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的比例较高,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3》中的有关数据计算显示,城市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是乡村的18.55倍。因此,相对于城市家庭来说,农村家庭的父母为孩子学习提供辅导的能力不足。另外农村外出打工的家长多,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共2200.32万人[2]。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家长对孩子无法进行指导。在教育期望、文化资本、人力资本等3种视角下,家庭教育上的优势都是通过首先转化为子女个人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业表现,进而通过考试竞争力转化为教育机会。

1.1.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据《2011中国统计学年鉴》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而且还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199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20∶1,200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79:1,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扩大到3.33:1,到2010年稍微有点回落,为3.23:1,但是总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下层的相当一部分是农村人口,而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征。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的学业支付各种相关费用,从而为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条件。包括购买各类参考书籍、先进的学习教辅用品、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士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参与各种相关的社会活动等以提高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能为子女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其可以专心投入在学习中,这也会一定程度帮助子女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此外,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子女即使在考试中失败,仍然可以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等方式进入好的学校,这是以经济资源直接换取优质教育机会的优势。而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学费已经成为了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负担,从小学到大学分流到哪一类的学校,几乎完全凭借孩子在考试中的表现。因此,家庭经济处于劣势的孩子想要进入好的学校,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也是经济资源排斥的一种表现。

1.2农村学校教育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处于落后状态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对农村子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现以2010年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来说明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城镇普通初中专任老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农村中学多70.78%,本科学历的老师多近15%,而专科学历、高中学历及高中以下学历的老师则比农村初中少17.66%、35.33%、37.86%。农村普通初中学校老师的学历明显比城镇的老师要低,且其中很多农村教师是经由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拿到相关的学历,学历的含金量较低,相应的农村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比城镇老师要低。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农村相对艰苦的环境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教学;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培养的优秀教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走出农村,使得农村的师资力量越来越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最终影响农村孩子在考试中的竞争力。

1.2.2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条件落后城市学校的体育馆、实验馆、科技馆、图书馆、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非常常见。而农村学校由于资金的缺乏,教学实验实习场所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书本上的实验大多只能在黑板和讲台上演示,学生几乎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同时,多媒体教学在农村也由于资金和设备的缺乏,无法付诸实施,一般学校仅仅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此外农村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图书资料匮乏,严重影响农村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与城市孩子有差异,在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处于弱势。许多农村孩子在初中或高中阶段失学,教育部的《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毛入学率仅为52.7%。根据2005年在校学生4030.95万人计算,大约有3720.88万孩子流入社会,而这些流失的孩子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另外,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1.3高考录取政策的影响

高考表面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首先,从录取分数线来看,2009、2010年和2011年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湖南省分别为534、567、572分;河南省分别为567、552、540分;陕西省分别为537、556、517分;贵州省分别为477、481、470分;上海为455、465、462分;北京为501、494、484分。湖南2010、2011年的本科第一批录取分数线比上海高出100多分[3]。而其他年度的录取分数线也同样相差悬殊。其次,从总体录取率来看,2009、2010、2011年河南省的整体录取率为58%、63%、75%;陕西省为54%、61.7%、63.4%;贵州的录取率分别为53.61%、63.2%、70.13%;而上海的录取率则分别为84%、85%、89%;北京的录取率为79.5%、84.6%、86%[4]。上海和北京的录取率远远高于以河南、陕西、贵州为代表的农村学生占多数的人口大省。从全国来看,北京、上海等这些重点高校聚集的大城市受到了较多的照顾;而在一个省内部,省城和大城市也受到了较多的照顾。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具有优势的区域,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中占据了优势;那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边缘化的区域,在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中也处于劣势。而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最弱地区,农村家庭子弟的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取处于最不利的情况。

2促进农村子弟入学机会均等的若干建议

2.1改进农村教育财政制度

首先,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确立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并使我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向农村倾斜。其次,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立农村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由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方面,也会因经济状况不一样导致各地有较大的差异。中央财政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来确立多级多类的农村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中央财政应负担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部经费,负担较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大部分经费,负担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小部分经费[5]。对于贫困地区教育经费奇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专项投入,在制度上减缓和解决农村教育财政严重不平衡的问题。同时,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逐步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

2.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除了加大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以外,还应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则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优秀的人才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而农村学校培养的优秀教师又不断的流失,导致城乡之间师资力量存在巨大差距。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农村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因此,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下,教师工资的发放主要依赖于县级财政,而县级财政的力量弱小,难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着改善教师工资的发放比例和来源,使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国家、省级和县级财政各负担一部分,并主要由省级财政进行合理统筹,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3规划高校区域设置,适当调整高考制度

鉴于高考在我国社会流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提高农村子弟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从而使高考更好地发挥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但是由于各高校与所在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东部高校普遍得到了所在省市区财力物力的支持,所以受到在高考录取时增加本地生源的压力。即使是部属高校也由于部省共建的原因不得不增加本地区的招生比例。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从高校的地方配置入手。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看,真正好大学的资源配置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其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的质量和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公平相对实现得较好,但他们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渠道是地方性大学和社区大学,而不是全国性、综合性大学。我国可以逐步开始仿照国外的做法,一些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学,譬如清华、北大,应该敞开大门,择优录取符合要求的每个学生。还应在全国各省市建设一批地方性或专业性学校作为对全国性综合性院校的补充,这些学校的招生名额应严格按照人口比例分配。另外,也可以按照每年农村学生高考报名的比例,要求各重点学校录用一定比例的农村学生,或采取对农村乡镇中学实行部分优生单独考核录取或降分录取政策,以促进教育公平。

2.4筹建乡镇图书馆,完善农村文化设施

长城教学实录篇7

《南昌市2017年城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办法》于日前印发。据了解,2017年南昌中招录取工作与去年基本相同,录取实行网上管理,城区高中阶段招生设置6个批次22个志愿。6月9日至11日,考生可进行中考志愿模拟网报,但这不作为录取依据。第一批重点高中计划招6900人据介绍,与去年一样,今年南昌市中招工作仍围绕“估分填报、平行志愿、学校阅档、报到”的总体要求开展,且执行“零择校”政策,坚持一切按规定办、按程序办、尊重考生分数与志愿,录取结果一个不改、一个不退,同时严格执行计划,严格控制班额。根据此前南昌市的市属普通高中、职业中专(高中)招生计划表,今年南昌市市属高中计划招收27530人。其中,普通高中计划招收15300人,职业中专(高中)计划招收12230人。具体来说,今年,南昌市第一批重点高中计划招生6900人,第二批重点高中招4110人,省建设重点高中招2640人,一般普通高中招1650人。2017年,南昌中招录取工作继续实行网上管理,网上填报志愿、评卷、成绩公布,查分结束后,按相关规定推行网上划线、录取、结果查询。城区高中阶段招生设置6个批次22个志愿:中招录取按提前批次、第一批省级重点高中、第二批省级重点高中、省级重点建设高中、一般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中专、高职)的顺序分批次择优录取。17日至19日文化考试与去年相同,今年南昌市继续根据招生计划、中考成绩和考生志愿,分别划定各批次及招生学校的最低投档控制线。其中,师范定向招生最低投档控制线不低于第一批省重点高中最低投档控制线;普通高中每批次统招最低投档控制线根据该批次招生计划按考生中考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顺序位划定;招收国际班和体艺特长班(生)的普通高中,由有关招生学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制定特长班(生)招生方案,明确招生计划、报考要求、专业测试安排、中考成绩最低控制线及专业测试成绩要求等。在各批次投档控制线上,南昌市教育考试院将根据招生计划、考生中考总分和志愿按均衡生、统招生和特长班(生)的顺序向招生学校投档,投档比例为11。需要注意的是,凡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今年高中招生计划的民办高中,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利,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另外,记者了解到,《南昌市2017年城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日程安排表》也于日前公布。日程安排6月9日至11日:安排中考志愿模拟网报(不作为录取依据);6月17日至19日:中招文化考试(发放志愿填报密码卡);6月19日至21日:部分城区普通高中特长班(生)招生学校二次组织特长班(生)招生报名测试;6月22日:部分城区普通高中特长班(生)招生学校将二次专业测试入闱考生名单和测试成绩报南昌市教育考试院。6月23日至25日:考生在网上填报志愿;6月22日至29日:集中网上评卷;7月3日:9时公布中考成绩,下午学校开始查分登记;7月3日-4日:学校查分登记并网上上报至市教育考试院(7月4日16:00截止);7月6日至25日:分时段分批次进行高中阶段招生录取工作;7月26日:全面结束录取工作。

长城教学实录篇8

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1〕90号)、《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温教办基〔2021〕27号),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招生原则

(一)就近、免试、免费的原则。适龄儿童(少年)原则上根据户籍所在地到划定的施教区学校相对就近入学。

(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完善报名录取监督工作机制;公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入学条件、报名时间、公办学校招生范围、民办学校收费标准等信息全面公开。

(三)便民服务原则。全面推行“入学一件事”改革,实现入学登记、报名、录取、结果公布等流程在招生管理系统进行。

二、招生对象

一年级新生入学对象为六周岁(2014 年9月1日—2015年8月31日出生)的适龄儿童。2014年9月1日之前出生的需要提供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暂缓入学的证明。

七年级新生入学对象为小学应届毕业生。

三、招生政策说明

(一)适龄儿童(少年)原则上在户籍所在地施教区学校报名入学(见附件 1)。

(二)父母或本人有不动产(即房产)的,可凭不动产权证在不动产所在地施教区学校登记。针对提供不动产报名时出现的特殊情况,按“附件 5”处理。

(三)父母系洞头区合法出国、具备有效证明材料的华人华侨子女,在国内监护人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四)我区适龄儿童(少年)因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在跨施教区学校就读的(除实验小学、城关小学、海霞中学外),在申请就读学校班额允许的情况下,持监护人经商(务工)及房屋租赁协议等证明材料到相关学校进行预登记,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五)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到居住地学校登记(见附件2),若人数超出居住地学校招生计划,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

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其父母持有我区 e 居卡及居住证,并有相对稳定的住所(签订一年以上正式房屋租赁合同),并且连续居住登记半年以上的。其中,在灵昆街道入学的新居民子女,其父母需在我区居住一年以上且签订一年以上后续住房租赁协议(截至 2021年 5 月 1日)。2.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洞头区用人单位签订(或劳动部门备案认的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达到半年以上。其中,在灵昆街道入学的,其父母需在本区有相对稳定的职业,且至少一人与本区工作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在子女报名月份前依法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一年及以上,或在本区经商并取得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附一年及以上完税证明)。

(六)实验小学、城关小学、灵昆一小、灵南小学、海霞中学均实行分批次招生(具体按附件 6 执行)。

(七)民办学校(温州市乐成寄宿中学,即原温州市洞头区乐成寄宿中学)与区内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招生范围为洞头区和鹿城区。在完成政策照顾对象招生后,民办学校报名人数超过剩余招生计划数的,由区教育局统一组织,邀请公证机构参加,按照“全部对象、全部计划”的要求,依据招生计划和志愿实行电脑随机派位录取,并全程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因放弃或被取消录取资格而空出的学位,按电脑随机派位生成的预录取顺序号依次递补录取。未超过剩余招生计划数的,一次性全部录取。民办学校若招不足,经区、市教育局同意后,可跨县域补招一次。

学校预录取并缴费确认的学生,将在系统中予以锁定,不再参加后续任何学校、任何批次的录取。符合公办入学条件但未被民办学校录取的,按照当地公办学校招生同等待遇安排入学。对于被民办学校预录取后放弃的(在规定时间内未确认的,视同放弃),以及因弄虚作假被取消录取资格的,按公办学校招生细则降批次统筹安排入学。

(八)公办学校政策照顾对象于6月15日前到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育科)登记并提供相应材料,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民办学校政策照顾对象提交材料时间见相关学校招生简章。

(九)洞头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中有中重度视力、听力、智力障碍的对象,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报名就读(地址:永嘉县瓯北街道和二村,联系电话:0577-57761128、57782292); 有轻度视力、听力、智力障碍的对象到施教区学校报名,随班就读。

四、政策照顾对象

(一)烈士、见义勇为者子女;

(二)洞头区区域内的现役军人子女;

(三)省绿叶奖获得者、市级及以上劳模子女;

(四)区级引进高级人才、区级以上拔尖人才、市 551 工程人才(第一、二层次)子女;洞教基〔2009〕100 号文件规定的高级人才子女;

(五)对洞头区教育事业有较大贡献者的子女:

1.区级及以上“三坛”(教坛新秀、教坛中坚、教坛宿将)和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子女;

2.获得市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师德楷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尊师重教先进个人等荣誉者子女;

3.其它对我区教育事业有特殊贡献者子女。

(六)区级以上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文件明确规定的其他需要照顾对象子女。

五、报名时间和要求

(一)小学和初中新生入学均通过登录“浙里办”手机APP或登录“浙江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报名登记,个别新生需提供材料现场核验(相关材料见附件 3、附件 4)。每位学生填报一所公办学校,可以兼报区内民办学校及招生区域包含洞头的区外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最多可报 2 所;参与第一轮未完成招生计划数民办学校补招的学生,每人限报 1 所。

(二)小学新生报名登记时间:6月2日至6月30日(民办小学报名时间为6月2日—6月4日)。

(三)初中新生报名登记时间:6月1日至6月30日(民办初中报名时间为6月1日—6月3日)。

非温州市户籍和不在温州市小学就读的适龄少年,需在6月30日前(民办初中需在6月1日—6月3日期间)将相关材料送报名登记学校审核。

(四)适龄儿童(少年)户籍迁入施教区时间及房屋产权证明有效时间截止到2021年5月1日。户籍于2021年5月1 日之后迁入的学龄儿童和未按规定时间报名的施教区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入学。

六、招生计划

学校

2021年招生计划

学校

2021年招生计划

班级数

学生数

班级数

学生数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华中校区(实验小学)

7

310

海霞中学

6

240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沙校区(城关第二小学)

1

40

灵昆中学

5

225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城关校区(城关小学)

5

200

实验中学

7

280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双朴校区(城关第一小学)

2

80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3

120

东屏中心小学

3

120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1

45

灵昆第一小学

5

200

洞头区第二中学

4

160

灵南小学

3

120

温州市乐成寄宿中学(初中部)

10

480

大门镇中心小学

3

120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2

80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1

40

 

 

 

鹿西中心小学

1

40

 

 

 

七、工作纪律

(一)加强组织宣传

区教育局成立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科。各义务教育学校要根据本方案分别制定招生实施办法(细则),并上报区教育局备案,核准后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社会公布,并要指定专人做好招生政策解释和来访接待工作。

各有关单位要深刻领会招生文件精神,坚持正确的导向,并做好广泛宣传引导工作,使招生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招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报告。

(二)严格招生程序

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按照招生条件和招生程序及时安排组织招生工作,特别要严格把关入学条件和年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建立学生电子学籍信息,确保本施教区适龄儿童(少年)和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全部入学。小学不得招收不足龄儿童。

(三)建立督查制度

区教育局将联合相关部门(单位)组织对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进行督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等违反招生文件精神的行为,将给予严肃处理。适龄儿童(少年)父母要为其所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负责,凡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入学资格的,一经查实,将予取消该校录取资格,并予以通报;凡擅自修改或伪造户籍、产权、社保、水电费发票等证明的,将通报公安等有关部门,严肃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要坚决杜绝各种不正之风,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顺利进行。招生工作信息全面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八、招生咨询(监督)电话

(一)咨询电话:

区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育科):63482142、56723136。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华中校区(实验小学):59391878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城关校区(城关小学):56728653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双朴校区(城关第一小学):56728920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沙校区(城关第二小学):56728176

东屏中心小学:56728152

大门镇中心小学:56723505

鹿西中心小学:63415600

灵昆第一小学:55872523

灵南小学:86980197

海霞中学:56728807

实验中学:56728710

洞头区第二中学:59398969

灵昆中学:55875292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59389986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55895303

温州市乐成寄宿中学:55895825

(二)监督举报电话:

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63388790

区教育局机关纪委:56723130

九、附注

本方案于之日开始施行,此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规定同时废止。

 

附件:1.洞头区 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施教区划分

2.洞头区新居民居住地入学学校安排表

3.洞头区2021年小学新生报名携带材料

4.洞头区2021年初中新生报名携带材料一览表

5.施教区对象提供房产证报名时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6.洞头区实验小学等五所学校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7.洞头区 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行事历

8.洞头区2021年义务教育入学对象可报名民办学校名单

 

 

 

 

 

 

 

 

 

 

 

附件1

洞头区2021年义务教育学校公办学校施教区划分

学校

施教区

固定区域

自选区域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华中校区(实验小学)

新城社区、小朴社区、大朴村、三盘社区

小三盘村、九厅社区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城关校区(城关小学)

岭背社区、上新社区、城中社区、银海社区、后寮村、寮顶村;打水鞍社区和风门社区(原行政村户籍且持有村股份合作社股权的居民子女)

城南社区(农龄股、人口股)、后坑村、岙仔村

东屏中心小学

东岙村、东岙顶村、中仑村、洞头村、垄头村、惠民村、南策村、大瞿村、半屏社区

后坑村、岙仔村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双朴校区(城关第一小学)

九仙村、东郊村、白迭村、隔头村、打水鞍社区(部分)、风门社区(部分)、小长坑村、大长坑村、城南社区(部分)

城南社区(农龄股、人口股)、小三盘村、后坑村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沙校区(城关第二小学)

大王殿村、双垄村、东沙村、鸽尾礁村、海霞村、柴岙村、

九厅社区、岙仔村

灵昆第一小学

灵昆居委会、周宅村、北段村、九村、叶先村、王相村、沙塘村

瓯江口新区

灵南小学

双昆村、上岩头村、海思村

瓯江口新区

大门镇中心小学

大门镇所辖村居

/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霓屿街道所辖村居

/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元觉街道所辖村居

/

鹿西中心小学

鹿西乡所辖村居

/

海霞中学

城南社区、城中社区、银海社区、岭背社区、上新社区、新城社区、打水鞍社区、风门社区、小三盘村

小朴社区、大朴村、九厅社区(有空余学额时面向这三个社区<村>招生)

灵昆中学

灵昆街道各村居、瓯江口产业集聚区

/

实验中学

东屏街道所辖村居;小长坑村、九仙村、隔头村、东郊村、大长坑村、白迭村;柴岙村、大王殿村、东沙村、鸽尾礁村、双垄村、海霞村;三盘社区。

小朴社区、大朴村、九厅社区。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霓屿街道各村居

/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元觉街道各村居

/

洞头区第二中学

大门镇各村居、鹿西乡各村居

/

 

 

 

 

 

 

 

 

附件2         

洞头区2021年新居民居住地学校安排表

学校

居住地

城关小学教育集团双朴校区(城关第一小学)

城中社区、银海社区、城南社区、上新社区(部分)、新城社区(部分)、小朴社区、小长坑村、九仙村、隔头村、东郊村、大朴村、大长坑村、白迭村、小三盘村、打水鞍社区、风门社区。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沙校区(城关第二小学)

岭背社区(部分)、新城社区(部分)、上新社区(部分)、柴岙村、大王殿村、东沙村、鸽尾礁村、九厅社区、双垄村、海霞村、三盘社区。

灵昆第一小学

周宅村、北段村、九村、叶先村、沙塘村、王相村、瓯江口新区

灵南小学

双昆村、上岩头村、海思村、瓯江口新区

东屏中心小学

岭背社区(部分);东屏街道所辖村居(社区)。

大门镇中心小学

大门镇所辖村居(社区)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霓屿街道所辖村居(社区)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小学)

元觉街道所辖村居

鹿西中心小学

鹿西乡所辖村居

灵昆中学

灵昆街道各村居、瓯江口新区

实验中学

东屏街道各村居;北岙街道各社区(村居)

霓屿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霓屿街道各村居

元觉义务教育学校(初中)

元觉街道各村居

洞头区第二中学

大门镇各村居、鹿西乡各村居

附件3

洞头区2021年小学新生报名上传材料

序号

对   象

报名上传材料

备注

1

施教区户籍的学龄儿童

1.户口簿;2.父母或本人房产证(不动产权证)。

 

2

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的学龄儿童

1.户口簿;2.父母或本人房产证(不动产权证)。

 

3

华侨、华人子女

1.父母原籍户口证明;2.洞头区侨办证明;3.现监护人公证材料;4.现监护人户口簿;5.儿童本人的户口簿或护照。

 

4

政策照顾对象子女

1.户口簿;2.父母获奖等有效证件;军人子女提供军官证件(或现役军人证明)。

到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育科)登记并提交材料。

5

新居民子女

1.户口簿;2.在洞头区居住且有稳定住所证明;3.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洞头区用人单位签订或劳动部门备案认可的劳动合同(或取得营业执照);4.社保材料(就读灵昆街道小学需提供)。

居住地施教区学校班额已满时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备注:个别学生上传材料需现场核验,请根据学校通知,携带相关材料到学校现场核验。

附件4

洞头区2021年初中新生报名上传材料

 

序号

对   象

报 名 材 料

备注1

备注2

1

施教区户籍的学龄儿童少年

1.户口簿。

 

六年级在洞头区外小学毕业班就读的学生,还需提供六年级下册素质报告单。

2

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的学龄儿童少年

1.户口簿;2.父母或本人房产证(不动产权证)。

 

3

华侨、华人子女

1.父母原籍户口证明;2.洞头区侨办证明;3.现监护人公证材料;4.现监护人户口簿;5.儿童少年本人的户口簿或护照。

 

4

政策照顾对象子女

1.户口簿;2.父母获奖等有效证件;军人子女提供军官证件(或现役军人证明)。

到教育局招生办公室(教育科)登记并提交材料。

5

新居民子女

1.户口簿;2.在洞头区居住且有稳定住所证明;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洞头区用人单位签订或劳动部门备案认可的劳动合同(或取得工商执照);4.社保材料(就读灵昆街道初中需提供)。

 

备注:个别学生上传材料需现场核验,请根据学校通知,携带相关材料到学校现场核验。

 

 

附件5

施教区对象提供不动产权证报名时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1.不动产权人为学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且学生及其父母双方户口与上述房屋产权人在一起,学生父母又确无其他住房的(需提供无房产证明、实际居住情况与房产地址一致的证明),可持上述不动产权证报名。

2.不动产权证在抵押的,可凭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出具的不动产权证明代替房产证报名;不动产权证未办理或正在办理的,可凭住建局出具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备案登记(或凭房开公司的购房合同及发票)报名;属民间契约、协议或公证类的不能作为入学的不动产权依据。

3.因重点工程建设被拆迁安置的,可用拆迁安置协议书代替协议书中的安置房房产证报名。

4.房屋产权与他人共有的,其份额占比不得少于50%。

5.非住宅用途的房产、不动产权证登记为住宅用房而实际不是用于居住的均不能作为入学报名依据。

6.上述情况之外的,提交区教育局党委会研究决定。

 

 

 

附件6

洞头区实验小学等五所学校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一、洞头区实验小学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一)招生批次

第一批:政策照顾对象子女;

第二批:户籍与房产均在施教区,且户籍地址与房产证(或不动产证)地址一致的适龄儿童。

第三批:户籍在施教区的适龄儿童。

第四批: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证(或不动产证)的适龄儿童。

以下情况应向学校提交实际居住的有关证明材料(包括电费收据、电视费收据、水费收据等原始凭据):房屋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含)之内;房屋产权与他人共有的,其份额占比不少于50%,但份额房屋建筑面积在60平方米(含)之内的。

2021年起,同一套房产3周年内安排一户产权人子女就读。

(二)招生办法

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第二批次学生全部录取。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第二批次学生根据“住、户一致优先”的统筹办法,实施以不动产证和户籍登记时间分别距离限定截止时间的月份提前数相加,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予以录取(月数相同时,按天数从大到小排列顺序录取;天数相同时,按户籍迁入时间先后录取);如有空余学额,按户籍登记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录取只有户籍的学生;如还有空余学额,根据不动产证办理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录取第四批次学生,录满为止。未能录取的学生由教育局统筹安排。

二、洞头区城关小学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第一批:政策照顾对象子女;

第二批:户籍在施教区的适龄儿童;

第三批: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证(或不动产证)的适龄儿童。

2022年起,第二批为户籍与房产均在施教区,且户籍地址与房产证(或不动产证)地址一致的适龄儿童;第三批为户籍在施教区的适龄儿童;第四批为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证(或不动产证)的适龄儿童。

三、洞头区灵昆第一小学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一)招生批次

第一批:户口在灵昆居委会、周宅村、北段村、九村、叶先村、沙塘村、王相村的适龄儿童。

第二批:父母一方户口在以上村居的适龄儿童;父母在以上村居有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的适龄儿童;父母在瓯江口有房产的业主子女;父母在以上村居内办企业的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

第三批:居住在以上村居及瓯江口新区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居住在瓯江口新区的新居民子女,由其父母所在企业汇总后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社会事物管理局)。

(二)招生办法

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第二批次学生全部录取。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由洞头区教育局会同瓯江口社会事务管理局统筹安排第二批次学生。如还有空余学额,再统筹安排第三批次学生。

四、洞头区灵南小学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一)招生批次

第一批:户口在双昆村、上岩头村、海思村的适龄儿童。

第二批:父母一方户口在以上村居的适龄儿童;父母在以上村居内有房产证(或不动产权证)的适龄儿童;父母在瓯江口有房产的业主子女;父母在以上村居内办企业的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

第三批:居住在以上村居及瓯江口新区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居住在瓯江口新区的新居民子女,由其父母所在企业汇总后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社会事务管理局)。

(二)招生办法

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第二批次学生全部录取。当第一、二批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由洞头区教育局会同瓯江口社会事务管理局统筹安排第二批次学生。如还有空余学额,再统筹安排第三批次学生。

五、洞头区海霞中学招生政策相关规定

第一批:政策照顾对象子女;

第二批:户籍在施教区的适龄儿童;

第三批:父母或本人在施教区有房产证(或不动产证)的适龄儿童。

以上批次招生后,若有空余学额,可招录户籍在小朴社区、大朴村、九厅社区的适龄儿童(少年),空余学额不足的,通过摇号录取。

 

 

 

 

 

 

 

 

 

 

 

 

 

附件7

洞头区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工作行事历

时间

事项

5月29日前

民办学校优待、照顾对象登记、资格审核

5月31日前

优待、照顾对象录取对象名单导入系统并锁定

5月31日前

对接公证处确认摇号公证相关事项

6月1-3日(9:00—21:00)

公、民办学校网络报名(初中)

6月2-4日(9:00—21:00)

公、民办学校网络报名(小学)

6月9日前

第一轮民办学校报名对象资格审核、公示

6月10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初中)

6月11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小学)

6月11-12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缴费确认(初中)

6月12-13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缴费确认(小学)

6月13-14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后空余学额补录(初中)

6月14-15日

第一轮民办学校录取后空余学额补录(小学)

6月16日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申请

6月17日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名单公布

6月18-19日(9:00—21:00)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报名(小学、初中)

6月21—22日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报名对象资格审核

6月23日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录取

6月24日

第二轮补招民办学校录取缴费确认

6月30日(截止下午5:00)

公办学校网上报名截止

7月底前

完成公民办学校招生录取

8月20日前

各校完成入学通知书发放

9月初

公民办学校同步注册学籍

附件8

洞头区2021年义务教育入学对象可报名民办学校名单

序号

类别

学校

招生范围

1

市批区管初中

(1所)

温州市乐成寄宿中学

洞头区、鹿城区

2

市批市管初中

(4 所)

温州外国语学校

市区(含洞头区)

3

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

市区(含洞头区)

4

温州英才学校

市区(含洞头区)

5

温州东瓯中学

市区(含洞头区)

6

市批市管小学

(3所)

温州外国语小学

市区(含洞头区)

7

北大新世纪温州附属学校(小学部)

市区(含洞头区)

8

温州英才学校(小学部)

市区(含洞头区)

 

 

 

 

 

 

 

 

长城教学实录篇9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东麓,古长城脚下。1987年成立满族自治县,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总面积3510平方公里,总人口54.1万,辖25个乡镇,396个行政村。有满、汉、苗、回等11个民族,满族人口占68.6%。

此前我去过青龙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特别是这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去调研,感触很多,收获颇丰。

(一)

8月7日下午,在肖营子镇召开了座谈会,参加人员有镇长、村支书、家长、校长和教师、学生代表等,共计20人。每个人都积极发言,对农村教育、家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德育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听了很受启发。摘录如下。

姚志强(肖营子镇镇长):这些年,国家对教育特别重视,投入也非常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很大变化,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高兴。

老百姓对布局调整有点想法。我们这儿已经搞了一轮。学生少了,学校该撤。但存在一些问题:这里是山区,都是小沟沟、小岔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过去有小学、有教学点,撤了以后孩子上学不方便。家长们很早就要起床送孩子上学,中午11点多接回家,下午还要接送。接送孩子成了家长的负担。

再就是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大。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让优秀教师留在农村。

金春梅(肖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大家都对教育非常关注。老百姓特别关心孩子上学问题。因为并校引起上下学不方便,造成交通事故频发。教育环境也有问题,造成教师不敢管学生。教师待遇低、收入差。教育资源也不平衡。建议:(1)小学就近上学,如果教师不足,可以招聘。(2)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环境,要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力度,舆论上要保护教师。(3)要改变教育模式,将为考试而学变成为成才而学。(4)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

董金柱(肖营子镇中政治教师):学生寄宿,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却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以我校为例,周一我要负责把孩子接到学校,周五要负责送回家。学校没有生活老师,老师们轮流值班。我自己每周要值两天班,24小时住在学校,早晨5点就要起床,晚上10点睡觉,中午还要看着学生别出事。值班完全是义务,没有任何报酬和补助。我爱人是小学老师,教四年级,包班,下班后还要把作业背回家批改。我真的感觉很累。本人1992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每月才2100元,当老师工资太低。

手记:座谈会上,大家都把心里话说了出来,特别是听了教师的发言,感到心酸。我们的教师太伟大了,太受委屈了!特别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这么差,却一直坚守着。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当然,引起思考最多的还是农村教育,是布局调整的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大家讨论的热点。

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始于2000年。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其配套措施之一就是精简乡镇机构和压缩人员,特别提出适当合并现有乡村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必要的整顿和压缩。这是我国首次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2001 年 3 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的通知,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全面铺开。据统计,10年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少近30万所。应该说,当时布局调整所确定的减少中小学校数量、扩大校均规模的目标初步实现,教育资源从分散走向集中,在使用中又实现重组,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就布局调整而言,美国要比我们早100多年。1897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提交了一份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报告,认为农村教育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质量低,改进的方法是进行学校合并,消除小规模学校,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这一报告得到广泛认可,美国各地开始进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合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农村学校合并运动的加速期。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学校合并运动逐渐停了下来。因为布局调整与提高投资效益并非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学校教育经费的规模效率曲线呈倒U形,超出最优的规模之后,再扩大学校规模就会提高而不是降低生均成本。学校合并也并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唯一途径,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更有其优势。居住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家庭也希望保留小规模学校以方便孩子就近上学。这也契合了当时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到郊区农村居住的逆城市化趋势。

我国与美国中小学布局调整有以下不同。

第一,美国是在19世纪基本完成工业化后进行的,我国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展开的。美国的合并前后历经60年,我国只有10多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合并速度如此之快,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美国以巨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了布局调整。相比美国,我国的经济还相对落后,一些配套措施不完善。

第二,为了配合学校合并,也是为了解决学生上学的问题,中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校车运营体系。美国的校车最初是马车,后来逐渐被汽车代替。全美大约有4350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学生,其中54%坐校车上学。美国每年要为每个学生的校车支出493美元,这笔钱由政府教育经费支付。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统计,全美校车运营费用为215.36亿美元。围绕校车运营,美国已经形成了校车产业。随着布局调整的进行,我国对因此而产生的学生上学远问题的解决办法是实行寄宿制。寄宿学校一开始量很少,后来逐渐增加。近几年来,才有部分地方采用校车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寄宿制带来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却不被我们所重视,其对孩子将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远未估计到。

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有以下认识。

一是要统筹考虑。布局调整不单是学校合并,它涉及社会、家庭等各方面问题。要顶层设计,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车问题、食宿问题、师资配备问题等配套解决。

二是要跟进不要冒进。目前布局调整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超越了城镇化的进程,学校是“被合并”。我们应顺势而为,跟上城镇化的步伐,而不是超越城镇化的脚步。村庄没有了,学生没有了,学校自然就会撤并。那种靠学生进城来拉动城镇化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往往适得其反。

三是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应该说,我们布局调整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为老百姓着想。由于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好事反而没有做好。目前,国家和我省都出台了关于布局调整的意见,对有关程序进行了规范。学校撤并一定要听取家长和村里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二)

8月8日,我考察了青龙县城的所有学校,包括两所小学、两所初中、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县一中、县职业教育中心。青龙满族自治县这些年经济发展非常快,县城人口急剧增加,目前已达8万人,到2020年规划人口20万。据县里的同志讲,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学校建设滞后,满足了不了城镇化的需要。住宅楼拔地而起,而学校多年来没有增加,县里的同志非常着急。仅以两所小学为例。

青龙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22年,有着90年的建校史。学校占地25亩,建筑面积11144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17人,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96人,是秦皇岛市小学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青龙第二实验小学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6069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2369名,教师114人。平均班额均超过65人。

手记:如果说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留住、把学校保住;那么,城镇教育就是要建设学校,扩大教育规模,满足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当前,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不只是大中城市,而且一般的县城也面临着教育人口急剧增加的现实。学校不够,学位不够;小学不够,初中不够,幼儿园也不够。城镇教育进入短缺的时代。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城镇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的教育资源紧张问题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向农村倾斜的同时,也要关注城镇教育的发展,做到均衡、协调。

当前,解决城镇教育资源紧张的办法就是建设学校。但问题是,地方财政紧张、土地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缓解这个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一是做好教育规划。按照县城发展规划,根据未来人口情况规划建设学校和幼儿园。规划一经制定,必须严格执行。否则,未来学校将无地可建、学生将无学可上。二是落实好小区配套建设学校政策。省委、省政府通过的《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凡达到一定建筑面积的,依据各地教育设施规划,由开发单位负责按比例同步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无偿交教育部门管理使用;建筑面积较小的,按比例缴纳建设学校资金。这是我们解决城镇教育资源紧张问题的一个法宝,要督促各地落实。三是办好农村学校,减少农村学生到城镇择校的压力。现在,由于城乡学校存在差距,一些农村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到城里上学,这也是造成城镇大班额的一个原因。因此,办好农村教育,把学生留在农村学校,也是对策之一。

(三)

这几天,我走遍了青龙的高中。青龙一共有四所高中,县城1所,农村3所,基本情况如下。

青龙一中始建于1951年,当时经原热河省教育厅批准成立。1958年开始招收高中生,成为完全中学,校名为“河北省青龙中学”。1978年9月,始称“河北省青龙县第一中学”。学校占地105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3100多名,教职工312人,教学班57个,是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双山子高中是一所以音乐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农村普通高中,驻地为双山子镇,距离县城25公里。学校占地36亩,建筑面积10063平方米。有17个教学班,118位教师,737名在校生。双山子高中成立于1959年,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目前该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包含声乐、器乐、舞蹈三大类。在国家课程之外,又开设了奚琴演奏、烙画制作、满族舞蹈等地方课程,供学生选修,让学生毕业后具备一技之长。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在为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河北师大、东北大学等知名院校输送学生的同时,也为地方艺术团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肖营子高中始建于1956年,是秦皇岛市美术书法特色高中、秦皇岛市农村示范性高中。学校驻地肖营子镇距县城25公里。学校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人,学历合格率84.24%。有教学班25个,在校生1019人,其中美术生758人。学校占地45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迄今为止,学校已为中央美院等高校输送1300多名合格新生。

木头凳高中驻木头凳镇,距县城55公里,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现有113名教职工,886名在校生,22个教学班。学校坚持“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为教师成功成名铺路,让个性生命放飞精彩”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大气、大度、大智、大勇、大成”,是“秦皇岛市小语种特色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实现了所有考生都能高高兴兴上大学的目标。

肖利民(肖营子高中校长):四所高中,除一中日子好过外,其他3所农村高中举步维艰:一是经费紧张,由于是一般普通高中,除了县里给的人头费和少量的专项经费外,只有学生每年500元的学费。目前学校还有252万元的欠账。二是生源质量不高。由于是一中招生后才招生,生源质量堪忧,300多分都能录。三是教师素质急待提高。学校还有16%的教师学历不达标。

张瑞峰(双山子高中校长):不少家长对孩子上高中不重视、期望低,只是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比放在社会上安全、省心,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不闻不问,表现出的是极端不负责任。

手记:当前,普通高中面临尴尬境地。义务教育有国家财政保障;学前教育国家投入500亿大力发展;只有高中,国家支持力度比较小,大多数高中学校得不到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目前,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还没有出台,明年又面临着取消“三限”的压力,如果财政不增加投入、不提高学费标准、不出台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学校正常运转就会出现问题。此外,河北省的普通高中债务加起来有几十个亿,至今没有化解。它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校长的肩上。高中何时才能轻装上阵?

农村高中何去何从?这也是困绕大家的一个难题。从河北省来看,许多农村高中这几年日子都不好过,相当一部分撤并了,有的搬到县城,有的并到了其他学校。青龙的几所农村高中苦苦挣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用肖利民校长的话说,“农村高中就像大海里的一个小舢板”。据青龙的同志讲,县里有个打算,要在县城新建一所高中,把三所农村高中搬到县城合并到一块。我总觉得撤掉太可惜。一所学校不仅能为附近的孩子提供就近上学的机会,它更是乡村文化的中心。失去了它,农村就像失去了灵魂。一些农村,老百姓不愿意把学校撤掉,恐怕也有这个原因。搬到县城后,一些孩子恐怕也就不会去上学了。国家应该有专项资金扶持农村高中。

长城教学实录篇10

香港高校内地“扩招”

“今年在内地招生的情况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电话中兴奋地说。

今年,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香港高校正式进入全国高校第一批本科招生计划,可以按照内地重点高校招生的程序和办法招收内地优秀高中毕业生。这在香港高校中属首次。

香港城市大学今年内地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50名。“本来我们以为能招到120多名学生就不错了,因为毕竟今年是第一次参加国内的统招,内地的学生对我们还不是很了解,另外,城市大学每年的学费在6万元港币以上,对内地许多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然而没想到,报考的人数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录取人数预计将达200人。而去年城市大学在内地招生数为60多名。”张信刚说。

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公关处了解到,今年中大招生约250人,比去年多50人。

除了上述两所列入统招的大学外,有6所香港高校今年虽然仍与往年一样,采用自主、独立招生形式招收内地学生,但招生人数也都大幅增加。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告诉记者,今年报考理工大的内地学生十分踊跃,今年的录取人数也在200名左右,比往年有很大提高。

记者还从香港大学获知,港大今年计划在内地招收250名本科学生,但报名人数接近5000人,比去年增加一倍多,录取比例接近20:1。 最终港大在全国录取了378人,超出原计划一半。另据了解,今年申请报考香港科技大学、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的内地学生人数也激增2倍以上。

据统计,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总人数将超过1000人。

而今,去香港上大学对越来越多的内地中学业生来说,已不再是个遥远的梦。

与北大、清华争夺状元

8月16日,是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然而,今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陈秀野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报到现场。原来,她同时收到了清华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两份录取通知书。经过反复抉择,她最终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

记者致电香港科技大学,得知陈秀野还不只是他们今年收获的惟一的状元,广东、成都两地的高考状元也均被科大收入囊中。

记者从科大电传过来的各地录取分数一览表中获悉,该校今年在各地的平均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北大、清华在当地的最低分数线。如科大在浙江招录考生的平均分为642分,而北大、清华在该地区的分数最低要求605分;科大在上海招录考生的平均分为539分,而北大、清华在该地区的分数最低要求为515分。

香港城市大学同样“截获”了一大批优秀的内地考生。张信刚校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城大在内地招收的学生平均分都超过各地一本线50分至80分。例如,城大录取的13名北京考生成绩超出北京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这样的考生在广东有5名。在广东和浙江,全部预录学生以高分者居多,其中广东学生超出50分者有17人,浙江学生超出50分者有20人。

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内地招生同样成绩不俗,录取了一大批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如湖南省的文史类考生邓欣考分672分,在全省40多万名高考生中排名第11位。江苏省共有47万多名高考生,其中被录取的文史类学生毛天时考分685分,在全省排名第25位。

7月中旬,香港大学更爆出新闻:11名报考香港大学的内地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不理想而被港大婉拒。

张信刚校长告诉记者,香港高校的入学门槛很严格。今年两所被列入全国统招的大学(城市大学和中文大学)招生的基本条件除高考成绩须达到“一本线”以外,还需要有优秀的英文成绩。

据了解,两所学校都要求英语单科成绩若以150分为满分计算,考生必须在110分以上,商科班要求更高,须达到120分以上。今年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的北京考生英语成绩平均为127分。

另外,6所自主招生的香港高校录取的条件似乎更加苛刻。除上述条件外,还要进行单独英语笔试和面试。据介绍,港大、理工大学的面试方式都是安排6名考生用英语讨论一个题目,考官从旁观察,据此判定成绩。

高门槛似乎也挡不住内地考生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内地“高才生”正流入香港。

“壁垒”消除,招生提速

“内地、香港两边政策进一步放宽,是促成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最重要的原因。”张信刚认为。

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颁布《关于开展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称,自1998年起,作为试点同意香港的大学委托内地的大学代招大学本科生。2002年,经教育部和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批准,香港高校首次获准在内地招生,但由于批准时高考时间已过,当年没有正常开展。 因此实际招生于2003年展开。当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公立高校可从内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6省市招收自费本科生。

到了2004年,教育部又将香港高校招收内地本科生对象扩大至10个省市:四川、湖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7省,及北京、上海、重庆3市。

今年,招生对象又进一步扩充至17个省市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天津、辽宁、广西、陕西、河南、海南。

而香港方面,香港特区政府也在逐年放宽大学招收内地学生的限制:今年之前,香港8所大学招收非本地生的比例为4%,到今年年初,这个数字增加到8%,今年年中,又扩大到10%,据称今后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各种“壁垒”被逐一打破,使内地考生与香港高校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接受采访时从另一层面解读了内地考生热追香港高校的原因: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市场体制完善,商业文化发达,与国际经济、文化沟通便捷,这对于内地求学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港这一优势日益被看重。在港就读大学能获得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香港的高校基本上是全英文教学。如今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希望接受这种国际化的教育,香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另外,到香港求学比远赴欧美等国家接受国际化教育具有更多优势,如距离更近,更便宜,也更完全。

此外,香港高校的学历是国际认可的。很多内地来的学生可方便地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毕业后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因为香港政府和内地有一个协议,就是内地的学生来香港读完本科以后,获聘可以留在香港工作。如果在香港住满7年(其中包括4年的大学本科),还可以拿到香港的身份证。

另外,张信刚还告诉记者:“虽然来港上学费用不菲(平均每年6万元港币以上,加上生活费,4年共需约40万港元),但各大学都设立丰厚的奖学金。”这应是香港高校吸引内地学生的又一个原因。

张信刚介绍说,“为鼓励和吸引内地优秀学子来香港城市大学就读,本校特设立奖学金计划。奖学金计划向所有符合资格的考生开放。高考成绩特别优异、报读城大并获录取者,在入读时可获本校颁发不同种类和数额的奖学金。在学期间,学期和学年表现优异者亦可获学院及学系颁发或由社会赞助提供的其他多种奖学金。”

据记者了解,城大的奖学金类别共有:状元奖学金、分等奖学金、教科书津贴等10多种。

其中状元奖学金高达44万港元,金额等于在城大求学4年期间的全数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颁给各省市应届高考生名列文科或理科第一、报读城大并获录取者。

同时城大还按照考生高考分数高出所在省市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80分以上、50分以上和20分以上者,分别颁发3种等级的奖学金,金额分别为港币6万元(等于一年的学费)、港币3万元和港币2万元。

据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招收内地学生入学奖学金高达港币5000万元,250名考生中有100名可获得50万元港币,在港4年的学费、生活费不需学生家庭再支出。

香港科技大学则为今年招收的内地学生提供总额逾1600万元港币的奖学金。其中70名高考成绩及面试表现俱佳的内地学生,每人获得3万元至46万元不等的港币,其中一名高考状元将获得46万元港币的奖学金,是科大历年来批出最高的单一奖学金。也就是说,选择科大的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极有希望获得这笔高额奖学金。

到香港放飞梦想

“选择到香港上学,希望能了解那里的制度,感受差别,也喜欢那种比较自主的学习方式。”“香港的高校更与国际接轨。它们的课程实用性更强。并且我希望在香港感受那里的人文环境,丰富自己。”“出征”前,许多学子纷纷表达了对香港大学生活的憧憬。

他们会如愿以偿吗?

刘洋子高中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他现在是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业会计学二年级的学生。在中文大学网站,记者看到他这样评价在香港的学习生活:“对于中文大学的教育,我有几点感触很深的地方。先是课上讨论。形式从简单的老师问、同学回答,到老师将全班同学分组,以小组形式讨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案例。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意见,耐心倾听,互动交流,老师的参与和引导――思维和思维就这样碰撞出火花。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就业中心、领袖培训计划等,还不时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无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取得成绩的学者来到中文大学演讲。”

高中毕业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的杨吟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二年级学生。他的感受是:“我在这里有幸聆听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教授之言传身教。一些知名教授更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执牛耳,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教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念与理论,你可以不赞同任何人的观点,但你必须有自己的观点。这是我在中文大学学到的。当我们每天克服着非母语教学、生活习惯的差异、陌生的生活及学习环境时,我发现我的语言能力提高了。”

来自内地的锁靖基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工程学院,他这样评价他的港大生涯:“回首过去的几年,我很感谢香港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我不仅在学术上有机会接触前沿的科技信息和最新的工业技术,同时在文化体育、人际交往、语言及演说能力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香港大学就读期间,我有机会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又担任系里的助教和助研,协助自动翻译系统的科研以及一年级同学的教学工作。暑假期间,我也能在公司实习工作,取得了在商业环境中的实际经验。我也曾考取交流生计划奖学金到多伦多大学出访一个学期。所有这些,在磨炼我能力的同时,也给予我一段难忘的大学岁月。”

内地学生的到来,同样给香港的大学校园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很早就开始接触内地学生的潘宗光、张信刚两位校长在被问及对内地学生的印象时,回答都是“很好”。

勤奋踏实,爱读书,基础知识扎实,有追求是他们对内地学生共同的评价。

潘宗光还风趣地告诉记者:“内地生比香港生有优势,因为他们普通话说得好。现在香港的企业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普通话越来越重要。只要内地学生英语过关,今后毕业就业选择的机会比香港生还要多。”

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迈向纵深

实际上,香港高校掀起内地招生热的同时,香港学生来内地上大学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据暨南大学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就读该校的港生人数约有2000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均保持30%的增幅。2004年,北大和清华首次在香港招生74人。而随着对内地的了解逐渐深入,香港学生对内地高校的选择也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深入。去年7月,教育部与香港教统局于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

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近年来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样:通过遍及全国各地的冬、夏令营、短期研修班,内地与香港学子之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高校之间合作开展实验室,促进了学术领域的及时沟通与互助;而教育业者的相互切磋,对于提升各自的专业水平,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香港高校为开拓内地教育市场,频频到内地开展教育展、咨询会;内地高校甚至中学也开始赴香港参加教育博览会,进行自我推介。

这一切都表明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正迈向纵深。

潘宗光说,改革开放之初,与内地大学的交流只限于老师的短期参观和学术研讨。如今已有了很多合作科研项目、共同交流计划,甚至合作办学。在教育合作中,大家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成效显著。

张信刚则指出,香港和内地教育合作完全可以优势互补。香港的生源有限,而内地教育市场很大,如同香港的工商企业和服务业要向内地发展一样,香港的大学到内地发展也是大势所趋,这无论对香港还是对内地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