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十篇

时间:2023-04-03 17:15:48

琵琶行篇1

时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

地点:江西九江郡(今江西九江市)盆浦口

人物:白居易——字乐天,诗人,现为九江郡司马。

元稹——现为通州(今四川通县)司马,白居易好友,诗人,字微之。

歌女——三十六七岁,原为东都(长安)歌伎。

船夫、随从若干人。

幕启:

黄昏时分,盆浦口浔阳江头,落日余晖洒在水面上,宁静,安然。已入秋,微凉。江边树上拴着两匹马,一两个随从在整理马鬃,江上几叶扁舟往来。

这时白居易和元稹一同走至江畔。

白居易:微之,你也多住几日再走啊!刚来一两天,我还没来得及请你观赏这就九江的景色呢。

元稹:乐天,不是我急着走,通州郡守只允我一天假。你有所不知,我当这个通州司马静受那郡守的闲气,咳。

白居易:咳,也好,春天我会到通州去拜访你,今天就此告别。(向船家)去通州何时开船?

船夫:随客人的意。

白居易:微之,我让随从带了些酒菜,不如我们去小舟中畅饮一番,也算我为你饯行。

元稹:也好,现在时间还不晚,请。

二人上船,随从将酒菜摆好,二人对饮,天渐晚。

白居易:虽有好酒,却无歌舞助兴,未免凄凉。你也知道九江郡民风淳朴,不尚丝竹之音,比不得京都,也只好委屈你了。

元稹:(喝干杯中的酒,叹息)是啊,乐天,想当初在京都时……

白居易:(给元稹斟酒)不说也罢,九江虽无京都繁华,但民风淳朴,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元稹:也是。乐天,想当初在京都时,我们都怀有多么大的抱负啊,现在却都策划能够了区区司马。

白居易:咳……

元稹:你这次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左善赞大夫贬为江州司马,我知道你心里肯定不好受。我很早就想来拜访你却一直无暇分身,好容易聚一聚我又不能长留,咳,我只希望你砍开一些。

白居易:(举起酒杯)元兄,现在何必说这些不痛快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主要的任务是莫使金樽空对月,来,喝。

元稹:(喝酒,无话,看天色已晚)乐天,天不早了,不如就此别过吧。

白居易:(看天,作揖)也好,元兄保重。

白居易起身走至船头,就在此时江上飘来琵琶声,琴声纯净悲凉,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被琴声所吸引在船头驻足。一会儿,从江上飘来一只小船,琵琶声似从船中传出。此时月色正浓,江上水雾蒙蒙,飘渺朦胧。白居易忘了要走,元稹忘了要出发,都沉浸在悲凉的琵琶声中。曲罢好一会儿白居易回至舟中。

白居易:(激动)微之,此处竟会有人弹得如此好琵琶,我们不如去拜访弹琵琶的人吧!

元稹:对,这琵琶声听来还有些京都的味道,一定要去拜访。

白居易:(对船家)老伯,能不能把船移近那只有人弹琵琶的船?我们想去拜访。

船夫:好嘞,二位司马坐稳咯!

二船靠近,白、元立在船头,作揖状。

白居易:在下乃江州司马白居易,方才闻师傅弹得一手好琵琶,好生佩服,能否请师傅出来一见?

无人答应,白、元二人纳闷。

元稹:请师傅出来一见,在下是通州司马元稹,与这位江州司马都略懂些音律,希望能向师傅请教。

过了一会儿,一位穿白衣的妇人自船篷中走出,怀抱着琵琶半遮着面,面对元白二人行曲膝礼。

白居易:(作揖)哦,夫人,如有失礼请原谅。听夫人弹琵琶,非等闲之辈,能否请夫人再奏一曲。

歌女:久闻二位大名,有幸在此相见是奴家荣幸,奴家就再奏一曲,有不好之处轻二位原谅。

元白:哪里。

白居易让随从将桌椅摆置船头,二人坐下饮酒。歌女整理衣衫,坐于舟中一凳上,转轴拨弦调音后开始弹奏。同时,幕后一人开始朗诵(慢速)。

拢然抹挑信手弹,弦声低徊生生泣,似诉心中无限事,初时霓裳后六幺,琵琶声出惊闻人,嘈嘈急雨切私语,铮铮声如珠落盘,回弦婉转似莺啼,曲高忽降牵人心,似是无声实酿情,忽来急奏似破瓶,四弦同奏如裂锦,锦裂弦停音未停,余音缭绕感煞人。

曲罢,歌女整顿衣衫站起,面容稍显严肃,元白二人都沉浸在这悲凉的曲中,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站起身。

白居易:夫人技艺超群,只是曲中传出无限悲凉,不知夫人又何心事。

元稹:(见歌女只是叹息而不会到,忙接话道)闻夫人曲风好似京都知音,不知夫人可到过长安?

歌女低眉,微微叹息,重新坐下,欲奏琵琶。

歌女:二位大人请听。

边奏琵琶边唱出自己身世。

奴家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师从穆曹二善才,十三琵琶技超群。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竟追逐,一夜红绡不知数。纸醉金迷欢畅饮,歌舞升平夜夜同。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自此门前愈冷清,年老色衰无人故。老大嫁作贾人妇,此人重利请别离,日日守得空船度。今感身世多悲凉,奏得一曲诉衷肠。

曲罢白居易低头感伤,连声叹息。

歌女:(弯腰)请大人恕罪,奴家本应奏欢快的曲子……

白居易:不是夫人的过错,你刚才的曲子引起了我对自己身世的感伤,我们其实同是天涯沦落人啊!也是相逢一场,我送你一首诗吧。

白居易吩咐仆人笔墨伺候,洋洋洒洒挥笔写下六百一十二言歌,命曰《琵琶行》。元稹看过颇有同感也自感伤。白居易以此歌赠歌女,歌女退去。

元稹:好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人都感伤了一回。

白居易:元兄,天色已晚,不如就此别过,一路顺风。

元稹:就此别过。

白居易上岸。

元稹:船家,开船!

白居易在岸边目送小舟离去,直至看不见方才上马,在马上独吟“坐下泣者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数遍,渐渐消失在夜色中。

琵琶行篇2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眼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漉漉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醉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琵琶行篇3

一、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诗中琵琶女共有三次弹奏,我们来看其中直接描写音乐的经典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因为我们会很容易地找到标志性比喻词“如”,例如“如急雨”“如私语”“如裂帛”。诗人在这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转轴拨弦三两声开始,琵琶女先轻轻地拨弦,琵琶悠悠发出声音,声音不多,曲调未成。可琵琶女想说的心事仿佛已经随着琵琶声欲语还休。接着弦弦掩抑,那微微颤抖的琵琶弦代替了琵琶女的嘴唇不停地动了。她的心事很多,一言难尽,只有连绵不断的琵琶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琵琶女那拨动琵琶弦的手指灵活地在弦上跳动,时快时慢,有名的《霓裳》和《六幺》曲弹成了。

琵琶大弦的声音像急促的雨声,小弦的声音像窃窃的私语。错杂弹了一阵声音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转而又像黄莺的叫声在春花下滑过,婉转自如。又似泉水在流,冰涩了声音又冷??。然后声音渐渐没有了,只有幽幽的愁恨在相伴,强调出无声胜有声,无声胜有声也是经典名句。

再而,琵琶又开始演奏,声音铮锵。如打碎的银瓶声和迸出的水浆声,又似骑士骑马突出刀枪碰撞的声音。等到曲近奏完,琵琶女收拨手指划过四根弦,其声音像撕裂了一缎巾帛。

声音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白居易把琵琶女演奏出的琵琶声描绘得生动无比。读完此段诗,那时快时慢,时急时促,时而婉转,时而流畅,时而吭锵,时而冷涩,时而荡气回肠的琵琶声一直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可见诗人的艺术才华有多高。

二、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前面的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到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在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那什么是通感呢?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三、以人衬声

“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几句有共同点,都是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这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这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几句也有共同点,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四、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写景的句子,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琵琶行篇4

【关键词】吴厚元;《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分析;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94-01

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长篇歌行《琵琶行》为素材,借助琵琶音乐描绘了诗中琵琶女不幸的身世,抒发了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愫。由于该曲创作于中国琵琶乐坛创作思想多元化初现端倪、创作手法异彩纷呈的20世纪80年代,故而曲中也融合了民族传统乃至西洋、现代派的音乐元素,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教学价值。笔者将结合演奏实践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一、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演奏技法

依靠对曲式结构的研究,并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演奏技法,演奏者就可以把握住乐曲每一部分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以及需要传达的情感内涵。这部作品运用了“吟弦”的技法。“吟弦”有三种技法,第一种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左右搓弦,使其发出类似流体波动的细微之声;第二种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上下摆弦,使其发出类似流体波动的较为响亮但又较为柔和之声;第三种是用左手手指按住品位或相位向内快速压、放弦,使其发出细小而委婉的颤音。

在解明谱例引子段落的曲情之后,我们就可以尝试选择第三种“吟弦”技法,因为此种技法可以表现出江岸的动植物在秋风横扫之下颤抖般的情景,非常适于表现音乐想象的情态特征,也非常有助于刻画诗人此际凄清悲凉的心情。

二、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活用民族化的艺术处理手法

我国民族音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这些艺术处理手法是中国音乐史留给当代音乐人的宝贵艺术财产。故而,民族器乐演奏者应该开拓自己的眼界,努力向传统民间乐曲学习特色化的艺术手法,汲取艺术营养丰富自己。在演奏类似《诉》这样的当代琵琶曲时,在解明曲情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处理手法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内涵。

在《诉》的第一乐段,属于第一主题音乐之后的变奏展开部分,从谱面上我们注意到,该谱例运用了较多的“fa”音和降“si”音。这两个偏音的运用,为乐曲带来了不稳定的特性,非常m宜表现琵琶女在演奏琵琶时倾诉内心哀愁幽怨的那种情态。如果我们对富有关中、陕北地域特色的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有足够的认识,就会意识到将“fa”音和降“si”音处理成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更有助于表现琵琶女的哀怨心理。这是因为,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是陕北迷糊戏、碗碗腔所习用的“苦音”(哭音),具有非常哀婉的声音特征,而且,这两个极不稳定的特色化偏音,很有可能是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长安周边的龟兹音乐调式音阶之孑遗。故而,将此处谱例中的“fa”音和降“si”音处理成微升“fa”音和微降“si”音,不仅能更为细致、委婉、传神地刻画琵琶女的情态特征,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唐音”演绎“唐朝故事”的效果,为乐曲增色不少。

三、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传达特定板式的音乐性格

我国的民族板式是有其“音乐性格”的,这种“性格”在散板当中发挥到了极致。故而,散板的演奏在为演奏者带来二度创作的同时,也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演奏者的个性及艺术修养。因此,演奏《诉》中的散板段落,要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虚滑、虚按的技法来表现江面上飘忽不定的飒飒冷风。由于秋天江面上的风是迅疾的,故而此处的虚滑、虚按不能使用“吟”“揉”等能够带来波音效果的技法,而是应该用快速迅疾的推、拉技法来表现,并且,在推、拉技法中融入“吟”“揉”技法的动作倾向,使其稍微带有一点儿颤音,这样就能够表现出秋风像刀一样凌割万物的意态。

我们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拿捏倾向、力度来选择左手技法,正是由散板板式的特性及音乐性格决定的。故而,演奏者一定要在解明曲情的基础上,表现出散板这样特定板式的音乐性格,活灵活现地传达出《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音乐特征。

本文从灵活运用演奏技法、活用民族化的艺术处理手法和传达特定板式的音乐性格等三个方面,对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个人见解,以期在将来的演奏中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该作品的演奏技巧和内涵。

琵琶行篇5

关键词:音乐描写 音韵表现 四声展示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霍松林先生如是说:“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依据马志伟《十三辙新韵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北京)中的说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衣期辙”属第三级(细微级),可见此时琵琶乐声较为低沉柔和,这就为后面乐声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铺垫。“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用的是“言前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言前辙”属一级(洪亮级),此时琵琶乐声骤然高亢起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麻沙辙”的韵脚字声音响亮,此时琵琶曲延续了前面高亢的乐声;而“难”依然是“言前辙”中的字,声音仍旧洪亮。“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用的是“乜斜辙”中的字。“乜斜辙”声音不太响亮,此时琵琶乐声转入沉郁。“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句是解释。“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和“鸣”,用的是“中东辙”中的字。从音色上看,“中东辙”带有鼻音,声音响亮。“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用的是“麻沙辙”中的字,延承了前面响亮的声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辙”中的字。“梭波辙”的韵脚字声音不甚高昂,此时的琵琶乐声在最强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写琵琶乐声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韵表现乐声的高低强弱,还利用四声展示乐声的长短缓急。关于“四声”(平上去入),清代语言学家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无余音矣。”清代音韵学家江永则在《音学辨微》中道:“平声长空,如击钟鼓,上去入短实,如击土木石。”另有清代古音学家张成孙在《说文韵补》中言:“平声长言,上声短言,去声重言,入声急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雨”和“语”是仄声中的上声,是为“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弹”和“盘”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中的“滑”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难”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和“歇”,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之后陷入“无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中的“迸”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鸣”是平声中的阳平,是为“长”;“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的“画”是仄声中的去声,是为“短重”;“帛”是仄声中的入声,是为“短急”。琵琶曲的声调从短到长,经过短急长缓的交错进行,渐至短促无声,忽又从无声、短重到长声,再到短重,终落至短急然后终止无余音。利用音韵和四声显现音乐的节奏,同时也传递出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对此当代音乐家傅雷有一个很精彩的评论:“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续),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诗人描摹琵琶乐声的这段文字,既用音韵和四声模拟出琵琶弹奏的曲调,又用博喻将只能意会的乐声言传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融其情。“‘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幽细,缠绵悱恻;‘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滑,生机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缓慢,悲抑哽咽;‘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时休止,余韵无穷;‘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声骤起,高亢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强烈干脆,戛然而止。”(见陈才智编著《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从倾诉(“如急雨”“如私语”),到欢愉(“间关莺语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到忧伤(“冰泉冷涩”“声暂歇”),忽又豪迈(“水浆迸”“刀枪鸣”),最终决绝(“如裂帛”)。如此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景描绘,怎不令人神伤嗟叹。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选用琵琶这样的乐器以及《霓裳》这样的曲子,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哀伤,显示出诗人具有极高的音乐造诣与专业素养,因为《霓裳》的主音是“商”声:“商声主西方之音,……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欧阳修《秋声赋》),而琵琶这一弹拨乐器,从它问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伤的事件相联系。

人们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列,因为这三首诗的写作时期相差不远,三者描写音乐的声音又都很形象。

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其中描绘琴音的几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中的“语”和“汝”,用的是“衣期辙”中的字。起音柔和低沉。“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中的“昂”“场”“扬”“凰”“强”,用的都是“江阳辙”中的字。根据发音的响亮程度,“江阳辙”属一级(洪亮级)甲等,整个琴调都是激昂高亢的。尽管在具体的描述中,韩愈也刻画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韵始终是以“江阳辙”为主。另外《听颖师弹琴》中的声调大多是平声,以显铿锵的声势。之所以这样写,当然和琴曲本身有关,不过就乐声的丰富和变化而言,《琵琶行》中的乐声描绘显然要胜过《听颖师弹琴》。

两首诗描摹乐声时,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异曲同工。比如起音时,《琵琶行》中的“如私语”和《听颖师弹琴》中“儿女语”如出一辙:轻柔幽细,缠绵悱恻。《琵琶行》中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和《听颖师弹琴》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同写声音的强烈,一个用兵器的猛烈碰撞显示乐声的突然拔高,一个用勇士上战场的义无反顾表现乐声的倏地增强。描写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总的说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在音乐描写上,都善于用形象说话,而白居易在摹写乐声的复杂多变时,则显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前四句,先写箜篌,次写箜篌之声,再写弹奏的人。五、六两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正面摹写乐声,前一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一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叫”和“笑”,用的是“遥迢辙”。从发音的响亮程度讲,“遥迢辙”属二级(柔和级),由此可见乐声的委婉动人。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这首诗借助想象和联想,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这和《琵琶行》以及《听颖师弹琴》中的写作手段类似,但直接用于写乐声的文字不多,不能和《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在三首诗歌中当属最佳。

参考文献

琵琶行篇6

《琵琶行》作于作者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琵琶行篇7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形象类比法

《琵琶行》一诗巧用形象类比法,把琵琶女与诗人两个看似毫无人生“轨迹交点”的人物形象的不幸遭遇,悲愤情感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进而让两个艺术形象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诗人巧用形象类比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人生经历看,他们都有从春风得意到落魄不堪的不幸遭遇。

我们知道诗人白居易少年时期聪慧能诗,29岁就中进士,到三十六岁都顺风顺水,官至翰林学士。然而从《琵琶行》的序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便知:诗人此时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诗人的境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琵琶女从她的自诉中“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我们了解到:琵琶女年轻时是一个貌美如花,才艺双全的艺人,她的名声显赫,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这是她人生最美的时光,然而她最得意的时刻,也随着青春的流逝,成为了记忆。因为岁月流逝,年长色衰的她,只能“老大嫁作商人妇”,回想自己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的时光,也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

二.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来看,他们都是被时代无情抛弃的对象。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一心想为朝廷效力的白居易,并不被同僚们认可。因宰相被刺杀,白居易愤然上书“急请捕贼”,案件查明后,按理说最早上疏请求急捕凶手的白居易应是有功之臣,不料反而由此得罪,当朝权贵们攻击他越职上书言事,借此陷害。诗人白居易被无情地这个时代抛弃了。对琵琶女来说,在这一个女子没有独立人格的时代,女人是没有独立于男人世界之外的人生价值的。即使在琵琶女色艺俱佳的时候,她的价值和欢乐也都是男人们给予的,诗文中“五陵年少争缠头”就是最好的佐证。当她人老珠黄,“门庭冷落鞍马稀”,最后嫁作商人妇,不仅遭别人的冷落,连自己的丈夫也冷漠自己,留下她在江口孤守空船,只有秋月与她作伴的悲惨结局。

三.从人生况味看,他们都是知音

作为官至翰林学士的白居易,现在却“谪居卧病浔阳城”。作为京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的艺人琵琶女如今却“门前冷落鞍马稀”。相似的人生境遇,肯定有相似的人生况味,他们都深深体味了人生的落魄、凄凉与无奈。于是便有了“忽闻水上琵琶声”,诗人就忘归,寻声相邀,“添酒回灯重开宴”,因为两人都体味到相同的况味,两人便成了知音。原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也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把对方看作能理解自己不幸的人生知音,于是便有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为什么琵琶女和诗人的经历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其实这也是诗人白居易要用形象类比法写这篇《琵琶行》的出发点。在当时那样的政治背景下,诗人被人诬告,被人排挤,同时君主也不辨是非,作者很难直抒胸臆,发泄自己心中的满腹怨气,但是众所周知,中国文人是不会憋着自己的怨气的。正如《文心雕龙・明诗篇》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不平则鸣,有感必发。”由此,作者就塑造了琵琶女这一人物形象,巧用形象类比法,既不留给权贵诬陷的把柄,也不失真地借此向读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人巧用形象类比法,让琵琶女像镜子一样直观地把自己的悲愤情感呈现出来,彼此为知音悲泣,诗人已把自己和琵琶女两个艺术形象揉为一体,叙写琵琶女的沦落之情,正是表现自己的失意之情。正如《唐贤小三昧集》所评“感商妇之飘流,叹谪居之沦落,凄婉激昂,声能引流”,使《琵琶行》一文像琵琶声一样,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朱银锦.评《琵琶行》的借人抒情艺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琵琶行篇8

关键词:新媒体 新技术 深度融合 教学案例 《琵琶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25-02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时代已经进入全新而开放的时代,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语文科目的教育者,在二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我感受着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育领域的冲击与开拓,我震撼于这样的时代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通过无休止的讲解来换取学生微薄的不可确定的收获。而是利用网络上无尽的资源共享,通过音乐、画面、视频等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以视觉、听觉和老师语言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最大化地了丰富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并助推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同时在不同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支持下,我们的授课与检测手段也变得更丰富、更便捷,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使语文教学的理解、欣赏、应用和检测都变得更真实、更有效,这就为我们实现“真语文、大语文”教学目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下面我通过《琵琶行》的授课案例来具体陈述我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起来,最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创新与发展这个教学效果。

一、多媒w资源在备课环节中的应用

当我对《琵琶行》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与体悟后,我进入了实践性的备课阶段――

1.首先我在网络和原有的视频库里反复寻找和筛选《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在选用视频的时候,我既要考虑朗读者的音质与发音效果,又要考虑视频提供的画面与语境相契合性。经过再三的斟酌选择我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朗诵视频。

2.接下来,我想到作为以文字来描摹音乐的千古绝唱的《琵琶行》,理应有一首以它为主题的琵琶曲存在,于是我就在百度上输入各种关键词来寻找这样的曲子,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旋律深情而又优美琵琶曲――《琵琶语》。我反复听,反复感受,总觉得要给学生欣赏这首曲子,没有文字的引导,他们未必能真的理解诗人与琵琶女的那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情感意蕴,于是我又在视频资源里输入各种关键词寻找与《琵琶语》相契合的歌唱视频,在若干的尝试过后我终于寻找到了由歌唱家吴春燕演唱的《琵琶语》视频,歌词内容是“风儿轻 尘烟散去心空镜 转眼又是春来时 细思忖 忽闻琵琶声 绵绵思语到天明 几番起落动我情 诉不尽 叹黄昏 丝线切切乱我心 却欲向天问 问询世事苍茫谁注定 终难了这浮沉 何必问 浊酒一杯自天真 今续断弦 轻拨弄一曲且为梦中人”。通过歌词与视频的融合欣赏,学生可以直接地领悟到诗歌的情感基调。

3.在准备好《琵琶行》的朗诵视频和音乐歌词视频后,接下来我要准备的当然是关于《琵琶行》的琵琶演奏视频了。因为有了前两次搜寻的经验,我很快在百度视频里找到了由吴玉霞弹奏的名为《诉》的视频。

4.在备课环节中,我充分应用网络媒体资源,为《琵琶行》的讲授与欣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接下来我就将这些资源巧妙融入整体的PPT制作程序中。

二、白板功能在预习与欣赏环节中的应用

1.白板功能在知识学习与识记抽考中的应用

授课的第一环节我利用PPT导入白板的功能,将相关内容导入白板,利用白板内容和学生一起回顾白居易其人其事,利用白板中加粗毛笔的功能用红色给学生在白板演示画面上强调勾画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用的倡导者的相关知识点,以此增加学生的认知意识,同时我利用白板的计时和幕布功能及时抽考学生的记忆效果。然后应用白板中头像点名的方式抽考了学生的背诵情况。从上课的一开始我们的课堂就在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上突破了过去一支笔、一本书、一张嘴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模式,虽然同样是教学中应有的作者简介文学常识识记和诗歌内容背诵环节,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师教法考法灵活多样,学生学法丰富多彩,老师做的寓教于乐,学生达到寓学于乐,教与学的快乐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拉开了课堂的教学帷幕。

2.白板播放朗诵视频实现视觉与听觉共享应用

进行完课前预习环节后,我们的课堂进入视频欣赏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欣赏白板中的视频朗读画面。从视觉和听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与体味诗歌的意境与情感。从感性角度初步欣赏诗歌的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欣赏诗歌画面的唯美意境。欣赏完白板中显示的第一遍朗诵视频后,我要求学生开始欣赏第二遍,这次我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跟着朗诵者去朗诵并用笔在课文中标记好 朗诵者声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的变化。从而实现以声带情的教学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资源有声有色地完成了我们的朗读教学。达到情感与技术的高度融合。

3.白板中音乐与歌词视频欣赏引导学生体味男女主人公惺惺相惜之情

在学生对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有了一定的感悟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点转到对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这一发自灵魂的至情之语的理解上,学生将歌词内容和吴春燕老师的深情演唱结合起来真切地体悟出诗人与琵琶女悲苦命运契合与共鸣,将诗中文字转化成同病相怜者之间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这堂课的教学没有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它的丰富性与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是怎么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4.学生通过白板观看吴玉霞女士琵琶弹奏《琵琶行》视频

因为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背诵,对诗歌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学生对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这段话有了字面上的理解,但是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所以当学生观看琵琶弹奏视频的时候,他们就能够形象地理解了“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动作情感表述,也深深体悟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曼妙变化,更明晰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也通过弹奏者的神情变化感受到琵琶女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内心孤楚与伤悲。如果没有弹奏视频的辅助,学生无法体味为什么当“四弦一曲如裂帛”后会出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江上情境。我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止一次讲过《琵琶行》这首诗,在过去的传统教学的模式下,诗歌所有的魅力都只能通过我的语言文字的分析来实现,尽管丰富多彩,但是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来媲美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当有种种具体可感你的视频来相比,所有的语言都应该退出来,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三、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应用

在整个授课环节,我应用导课设问的方式将问题展示在白板上,学生通过白板清晰明了地阅读这六个问题: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2、用七言如何概况各情节内容?

3、歌中描写情感的句子有哪些?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4、诗歌中共有几次音乐描写?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

5、诗人与琵琶女的“同是天涯沦落人”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6、诗人与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是如何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白板提供的六个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交流这三个环节完成学生翻转学习活动,最后我针对学生对以上几个题的讨论和回答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讲解和总结。这个阶段,我不是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方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而是将导入白板的PPT内容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了逐层的分析和总结。学生通过白板的画面简洁明了地对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这鲜明清楚地显现出新媒体新技术在语文授课过程中的优势――直观、丰富、省时……

我利用白板翻页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导课设问中的所有问题。原来需要两课时来完成的内容现在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花费在写板书的时间现在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对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来。因此,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上课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四、Seewo link与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连接使用使白板授课变得更灵活更方便

手机希沃授课助手的使用,使教师的授课形式更为自由灵活,教师可以拿着手机在教室四处走动,能非常方便地一边讲课一边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站在讲台上点翻白板内容,老师可以根据飞屏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可以说这样的新媒体新技术的授课优势是令人兴奋的。它可以有效地将授课与展示,授课与检查,授课与交流结合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丰富而生动的。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单纯讲课学生学习的授课气氛。

五、利用微视频技术高效完成课后作业讲解

琵琶行篇9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音乐美学;思想

我国古代不乏描述音乐的文学作品,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就是其中的典范。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与此同时,琵琶在当时当景给人的情感上的调动,深刻的体现了高超的琵琶弹奏技艺,超强的韵律感,让弹者与听者都无不为之动容。

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表现音乐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于琵琶演奏的描写,作者通过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和对比。在《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段是《琵琶行》中的经典段落。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出琵琶弹奏的音色。其中也有大弦和小弦的对比,大弦的声音像是急雨,小弦的声音像是私语,这样的对比,贴切的阐释出琵琶这种乐器中大小弦的区别,同时通过比喻,让人们感知到琵琶这种乐器的音乐美。在大小弦的切换之间,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符,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十足的氛围。

白居易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精妙的修辞,至今都是文学史中对音乐描绘的经典片段。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琵琶女一曲技艺精湛的琵琶曲,引得万千愁丝。在对音乐的描述中,作者善于通过人们熟知的声音来进行比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作者所描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的交错,让没有听过琵琶的人,也能够想象到琵琶演奏时高低起伏的音律美。这些人们本来就熟悉的声音,本身又有着很大的不同,错综复杂的音色交替,让一场琵琶演奏的盛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白居易创作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易懂,他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写入文中,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律动。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而不晦涩的表现出音乐难以言说的美。

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音乐的美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加之白居易本身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通过通俗浅显的语言,表现出音乐美,让人们难以忘怀。

二、正面描绘琵琶弹奏的方法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时也有正面描绘琵琶弹奏方法。白居易对琵琶弹奏的动作、神态等都给予细致的描绘。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琵琶弹奏者的弹奏技巧与情感。这样一种描绘在文学史中是比较少见的,很多文人墨客对音乐美的感受源自于音乐的旋律所带来的心灵上的体验,但是很多描写音乐的人本身对音乐都是外行,不懂真正的乐器的弹奏规律与技巧。但是白居易却能够对乐器弹奏方面给予细致的描绘,体现出他对琵琶乐器的认识,在诗中对于弹奏方法的描述中,作者提到了拢、捻、抹、挑,这些都是琵琶弹奏的基本技巧。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的“转轴拨弦”就是琵琶弹奏中一种比较常用的动作。而“低眉信手”则是一种弹奏琵琶的常用神情。而在弹奏结束时候,有一个“沉吟放拨插弦中”,又极其传神的表现出弹奏者弹奏结束时候的状态。同时通过这些细致的刻画,我们也能够看到弹奏者的状态,从“信手”中就能够看出这位弹奏着技艺的高超,表现出弹奏者从容不迫的弹奏状态。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专业的琵琶演奏者,才能够让“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琵琶这优美动听的音色,更多的是这音色背后的弹奏者的身世,以及音色中所透露出的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伤。作者也因此想到了自己的境况,不免感伤起来。所以此时的琵琶的弹奏,让作者的内心情感得以升华,这就是音乐最大的妙处,能够触发人们的情感,超越音乐本身的技艺,情感上与人们达成共鸣。

在整个弹奏过程中,琵琶声如泣如诉,或高昂或低沉,生动形象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者对于琵琶弹奏的专业性,让人无不钦佩,在作者丰富的笔触一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哀愁伤感的艺术境界。这样一种艺术境界,作者不仅亲身体会到,同时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后世的我们也体验了一番。金人王若虚指出:“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由此可见,白居易对音乐的阐述,让人为之动容。正是因为白居易对于《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过程的细腻的刻画,以及对琵琶这种乐器的认识,使得他的这首《琵琶行》名流至今,成为描绘音乐美的名篇。

三、结语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生动描述琵琶演奏时的音乐美的典范,白居易在对音乐美的描述中,通过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与对比,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琵琶作为一门乐器的音色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做比,让不曾听过琵琶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琵琶弹奏时的韵律美。同时作者从正面对琵琶弹奏的方法进行描述,提高了对音乐美刻画的专业性,因而成为名篇,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杨相勇.论白居易语言的音乐美[J].飞天,2010(04).

琵琶行篇10

描写,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表现方法。“行文如绘”“体物写志”“拟诸形容”说的都是描写,描写的长处在于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使读者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得到特别真切的感受。

比之记叙、议论和抒情,描写更难。在描写中,描摹抽象的东西尤其不易。化抽象为具体,现“刹那”为“永恒”,它更见作者文学表现的功力。

音乐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但用文学语言去描绘“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乐曲之美,纯属不易。在这方面,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三篇,给了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就三篇对乐曲描摹的技巧进行探究。

一、正面描写摹声绘形

音乐抽象难写,尤其要写得准确、富于感染力,状难写之声,如在目前,非十分笔力,实难做到。三位作者,匠心独具;三首诗作,手法多样。三首诗都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正面摹写不遗余力。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都从正面摹写音乐。第一、二句以儿女柔情的情节摹写音乐,是以声写声;三四句以将士冲锋陷阵的场面摹写音乐,是以形衬声;五、六句以白云浮动、柳絮飞扬的景色摹写音乐,远近结合以形衬声;七、八句以百鸟啁啾、孤凤引吭的画面摹写音乐,是形声并举写声;九、十句以凤凰失势跌落的特镜摹写音乐,又是以形衬声。音乐抽象难以摹写,但诗的前十句充分运用了多种描法,化抽象为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从而表现出了琴声的抑扬顿挫,或柔情或刚勇,或轻盈或失落,让读者于琴声的起落变化之外充分感受诗人的超凡脱俗之悲和坎坷不遇之感。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正面摹写音乐的仅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五、六两句。其中“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是以声写声,重现起伏变化,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而“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是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芙蓉泣露”写琴声悲抑,“香兰笑”写琴声的欢快,可闻可睹。

白居易的《琵琶行》,摹写音乐一段文字,正面描写居多,侧面烘托以少总多。正面描写从琵琶女调弦、弹奏时的神态、动作方面先进行“蓄势”,之后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运用比喻修辞,通过摹声绘形、视听结合极写乐曲旋律的变化:粗重急切——轻细低缓——清脆圆润——婉转流畅——幽咽凝绝——雄壮高亢——戛然而止共七个乐段。

二、侧面烘托传神达情

《听颖师弹琴》一诗,后八句都从听琴者的感受与反映的角度,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渲染琴师技艺高超。听者原本铁石心肠也为之起坐不安、泪雨滂沱到不忍卒听,到最后一会儿被引入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被掷入悲苦的地狱,这种感情的剧烈波动,更好地从侧面烘托出了琴技的高妙。诗人听琴,音乐的抑扬顿挫,声调的悲喜哀乐,引发了诗人因谗言被贬后的身世之感和境遇之悲的情感共鸣。

《李凭箜篌引》一诗,从第七句“十二门前融冷光”至诗的末尾,全是写音响的效果,也就是通过写音乐的感染力从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诗人展开大胆的想象,极尽夸张之能事、从多方的反应极写音乐的感染力,从人间扩大到仙府,从仙府升入天庭,从天庭移至神山,再由神山改用写静物,全方位、多层面铺饰,乐声的美妙动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可谓既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出来。至于诗的第二、三两句也是写乐声,但诗人避开了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实写虚,也是从侧面烘托出乐声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琵琶行》一诗,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是写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境界之中的感受、写乐曲的余韵在月夜秋江上回荡的空灵境界,从侧面烘托出乐曲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侧重点不同,风格迥异

《听颖师弹琴》,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文字方面平分秋色。正面写声音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以超凡脱俗之悲和坎坷不遇之感,无不流露出深情厚意;写听琴者的感受从侧面烘托琴声感染人心的力量以至难以猝听,正是诗人因谗言被贬、心事愁苦的折射。诗借助丰富联想的形象极尽描摹之能事,风格浪漫华丽,而听者的感受却回归于传达现实的境遇和心事。全诗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的内涵。

《李凭箜篌引》,作于元和六年,李凭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诗歌下面描摹音乐的文字仅“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了传达乐曲的美妙,诗人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而是极写乐曲的感染力,即通过大量的文字描绘音乐的效果,侧面烘托出李凭技艺的高超,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诗人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全诗轻正面描摹而重侧面烘托,侧面描写又通过人间到仙府,从天庭到神山,从动物到静物,想象奇特,意象鲜明,从而形成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一段,描写乐声的文字,正面描摹远多于侧面烘托。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从正面极力描写乐曲旋律的变化,实则以传达演奏者悲苦的境遇和凄惨的心情,更是以此引发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共鸣。具体来看,旋律的粗重急切,传达演奏者内心的悲愤凄苦;旋律的轻细低缓,正是演奏者满怀哀怨的心理反应;旋律的激越高亢,表达演奏者内心的无限激愤;乐曲的戛然而止,不正传达了演奏者的难堪情思吗。这里,句句描摹音乐,句句又传情达意,从而形成了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