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范文

时间:2023-03-17 11:2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后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后勤

篇1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强化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不够清晰,缺少危机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后勤实体下属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存在交叉现象,容易导致部门间扯皮;二是员工岗位职责不够详尽,往往只规定了要干什么,没有规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对企业内部各工作团体及人员工作职责的界定大多数是模糊不清的。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使择优聘任成为可以明确操作的工作,才能使人员和岗位的结合具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合理性;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内部的各工作团体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范围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和考核依据。

2.考核制度存在问题。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绩效考核机制尚未建立。业绩考核、能力评估与后勤职工密切相关的行为还停留在传统的定性考核阶段,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考核办法本身存在不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部分。高校后勤以往的考核办法往往与高校机关的考核办法一样。尽管一般也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但所谓的定量没有确定的指标,只是工作标准的一种数字化描述,并非真正的绩效考核。对考核的定位存在偏差,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考核的定位问题实质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要解决什么问题。考核的定位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从根本上来说,考核不外乎两类目的:一类是评价性的,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和激励;另一类是发展性的,考核不只是手段,要通过绩效考核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目前高校后勤的考核目标过于狭窄,它只是进行评价性的,主要变成了工资管理和奖金分配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对职工过去一年工作的表现的定性结论,从而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变成了事实上“斤斤计较”的工具。考核的标准设置缺乏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重视任务绩效,忽视周边绩效,导致某些员工不择手段去实现考核目标,表现为短期目标;同时忽视服务育人这一高校后勤必须具备的功能,并缺乏这方面的必要的评价指标。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一是适合企业运作的薪酬体系尚未构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数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的编制序列执行,在岗位工资和奖金方面略微拉开一点差距,但缺乏量化指标。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的设置没有结合后勤各实体的具体情况。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的收取差距仍然很大。二是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只停留在表面上,对员工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考虑不足。优胜劣汰的机制和让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气氛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缺乏有意识的激励行为,对激励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够、运用不当。

4.忽略对员工的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不高,高校后勤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也很困难。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都只注重对员工的使用而忽略了继续培养。人力资源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不加以继续投入,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当前而言,除了少数企业文化氛围较强的企业加强系统培训外,其余的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作为高校后勤,有着本身固有的特殊使命,服务的对象都是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和专家学者,厚德载物的学术环境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后勤队伍与之相适应,如果忽略了员工素质的提高,就不能实现后期社会化改革的最终成功。在后勤员工培训的过程中,要区分不同岗位人员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是管理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在高校后勤这个服务型企业里面,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5.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后勤尚未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有些虽然在机构设计上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但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方面,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在诸如工作系统分析、绩效管理、薪酬设计、激励机制以及员工培训方面缺乏专业化的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后勤实体的决策参与度很低,多为被动适应领导意志的需要,听命行事。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谋、导向和决策参考作用。

6.忽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后勤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由此缺乏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后勤职工将缺乏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后勤就不可能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宗旨,不可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集团职工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先进文化。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等。要造就一支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克服以上不适应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从我国高校后勤特有的思想意识形态来看,高校后勤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是高校长期形成的一种观念文化。

二、强化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1.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高校后勤变为独立的实体或者独立法人,进一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后勤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服务、经营的问题。服务要上水平,就要建立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制度,同时借鉴成功企业的作法;同时,高校后勤要发展,必须解决好经营的问题,目光不能只是局限在校园内部,还要开拓社会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规模化增长的道路。所有这些,必须要有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并懂现代管理的后勤人才。高校后勤必须适应这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招聘、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是后勤自身发展的需要。

篇2

一、高校后勤实体的源起现状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经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发生重大变化,有经验也有教训。高校后勤,由高校自主管理,具有事业性质,并和高校的教学科研融为一体,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弊端渐渐显露出来,使后勤社会化成为可能和现实,高校内、外部的情况呼唤催促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为高校改革必须的一项任务。改革必然会遇到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真正难点不是高校后勤缺乏投资,也不是高校的管理创新,和缺少理论支撑和实践能力。而是难点在于一支庞大的后勤队伍如何分流。高校的后勤改革,是在高校行政几十年大包大揽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积淀,使高校形成了一支十分庞大的后勤队伍,对他们的“消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真正难点。如果对他们关心,支持不够,就会引发稳定问题,过于倾斜和照顾,后勤改革有可能流于形式。高校后勤队伍存在着:年龄大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征用土地农民工多现象,管理、引导这支队伍,是后勤实体发展面临的最实际困难。

由于各个高校内外部条件的不尽相同,高校领导层面对后勤改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出现了后勤实体管理多样性,出现了后勤实体分别按现代企业、准企业的体制去管理,这种多样性不影响高校后勤实体走向的一致性。因为,后勤实体的规范“剥离”,就意味着所有的高校后勤实体都要向一个目标前进,尽管原来的基础各不相同,前进的速度有快有慢,总的方面是一致的,即高校后勤实体最终完全融人第三产业的系统之中。从理论上讲,高校后勤产品和社会第三产业产品的区别,不是产品性质的不同,而是服务对象、地点的差异,它属于基本私人产品性质。基本私人产品的性质属性,必然要求高校管理层面和后勤实体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这种状况的全面实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二、对高校后勤实体调控的必要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如同社会上所有的改革一样,既是挖掘各方面的潜能,激发各种力量的举措,也是促成各方面利益的调整的过程。我们所要做的,是力求各方力量的最大发挥,各种矛盾的平稳缓解。后勤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利益方面,既有着共性的一面,即把学校后勤搞好,也有着利益上的差异,即后勤的服务的主体—校内外各种实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后勤的消费主体—广大师生员工的经济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有限,他人希望价廉物类。如何把握这一关系,即是调控的内容。

1.高校学生属人低收人,或者是无收人阶层,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有较多的特困生进人高校,对高校学生的消费水平估计过高,会在后勤改革中形成基础性偏差。大学生在高校集体住宿,主要是在校园里消费,形成了谁占有了后勤服务市场,谁就极有可能获取利润的局面。对后勤实体的调控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护大学生的正当利益。在后勤改革的利益调整中,不能造成后勤实体经营者的利益大幅攀升,大学生的利益不断受损的状况,要控制这种局面仅仅依靠后勤实体的觉悟和良知,是无法完全体现高校后勤的教育属性的,高校对后勤实的调控意义重大,任重道运。为了避免经营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的经济伤害,高校后勤的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竞争规则,在后勤的相同服务领域明确必须有多家实体经营,由消费者的选择决定校内外实体的胜和汰。对实体的调控,包括高校自身的实体,对后勤实体的调控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为事,不能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不恰当的保护上,而应该不畏艰难,敢于在竞争中取胜。

2.调控后勤实体是为了回避风险。不论高校后勤实体在市场体制中已走多远,也不管它们采用何种运行机制,可以须见,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高校后勤的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仍为高校,投资方面和实体运作方面互相制约,协调,是企业的共性问题,让实体经受市场的考验,在竟争中壮大,促使高校后勤实体回避风险,避免短期效应,力足长远目标是调控的重要内容。

三、后勤实体调控的主要举措

1对后勤实体的财务调控.在多种管理体制中,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是最为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基础犷由于后勤的消费资源是相对固定的,并不主要源于后勤实体的市场竞争力,而是高校管理层面通过综合考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结果,如果因为财务方面的管理失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形成投资源的重大失误,引起分配上的不公、不但会造成后勤实体的重大损害,还会引起消费者对高校的不满,后果是严重的。在财务调控的诸多内容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财务委派制度。后勤实体的会计由学校负责委派,这部分财务人员的编制仍属学校财务部门,其收人由学校支付,在后勤实体不享受任何物质利益;在管理上,在履行财务委派职责的前提下,服从后勤实体的统一管理,并接受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这样管理机制,保持了委派人员相对于后勤实体的独立性,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能,代表学校调控实体的日常财务开支和财务分配,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力求增值。

2.后勤实体的战略调控。较之第三产业,后勤实体是以“弱势群体”身份步人企业行业。如何在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增强实体的竞争力,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后盾,对其发展予以战略调控,是对实体的一种潜在的扶持和指导。涉及到实体战略发展发挥重要方面的是关于实体的投资问题,主要是包括投资方向、投资数额。对于投资方向,尤其是关系到实体发展方向的投资,高校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使得该项投资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也使实体有一定竟争力。对于投资数额,高校要确定投资申批额度,尤其是在实体步入市场之初,高校更要把好关,使有限的财力投人收到良好的效果,战略调控主要应通过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调控的关键在于不断增强实体在全社会意义上的竞争力和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前睛性。

3.后勤实体的物流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个实体所需要的物质,也许就是其他实体的产品,很可能是它们千方百计推销的商品,高校后勤实体所需的物资,具有较单一、用量较大的特点,加强对后勤实体物流的调控,是廉政建设的需要,是降低后勤成本的基础性条件,是体现后勤教育属性的重要一环。物流调控的关键环节是规范招投标采购制度。由于高校后勤服务教育性特点,对物资的要求更为严格,首先是优质,其次是价廉,因此对于提供物资的单位资质要严格审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有效调控,最佳途径是招投标采购,就过程而言,要规范招投标采购程序。工作中要遵循既透明又保密的原则,以确保每道程序的公平、公正、公开,打破采购渠道的垄断。为确保物质采购的质优价廉,满足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时后勤服务的要求,招投标过程中应有工会、纪检察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介人,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篇3

关键词: 高校后勤 财务管理 社会服务化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的组织性质定位。后勤组织隶属事业单位,以往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学校的行政拨款,体现的是后勤集团的非企业性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高校后勤集团就体现出资产权的不明确,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均成立了自己的后勤集团或者服务总公司,在与学校资产剥离过程中,后勤集团使用的资产权属的问题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高校后勤集团权责利不清楚,也就是成本管理不健全;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核算体系不完善。

1.高校后勤所实现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注重社会效益。为维护政治稳定,高校后勤服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所出售的商品或服务价格本来应低于社会水平,差额部分即是贡献的社会效益,这部分贡献对它本身而言是要付出的成本,也称为“社会成本”。作为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高校后勤维持最基本的再生产需要对付出的成本给予补给。现在高校后勤“社会成本”没有明确的补偿机制及办法,由于制度的缺失,只得通过无偿占有、使用学校的资源和财产补偿“社会成本”,使高校后勤的成本核算不真实,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成本核算。这造成公办高校后勤的权责不明、成本不清、管理混乱,是妨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原因之一。

2.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明确。高校由于总体的目标要求公益性,后勤实体采用的经营目标带有双重性,它影响着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后勤经营服务的对象是高校的师生员工,面对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后勤经济实体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追求经营效益的目标;一方面,注重公益性的优质低价、保本经营、服务育人,讲究社会效益,不能一味追求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长,实现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最大化。所以,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思维的顽疾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和根除,就很难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的管理效果就不佳,执行的力度就大打折扣。

3.核算体系不完善。由于高校经营实体的行业特征,行业的多样化导致财务核算的多样化,目前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业财务管理办法,导致财务工作人员面对出现的实际问题,没有可遵循的标准及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因而直接影响财务的核算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合理,财权分散。由于高校后勤涉及的对象范围比较广泛繁杂,其财务的管理的范围也比较广且复杂,它涉及水电、通讯、校园的绿化卫生、餐饮、市场、摊点、商铺,日常的房屋修缮、车辆运行及维持、学生公寓管理、外教及留学生后勤管理等。各种管理的对象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完全依靠学校拨款维持;有的虽然略有经营或服务收入,但仍有很大部分由学校拨出的经费维持;而有的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这种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特点下,一些高校为了迁就这些特点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权责利关系,而将后勤的财务实行分块管理,设置多个财务管理机构,分别配备财务管理人员,各自履行财务管理职责,将整个后勤的财务划分成若干块,却没有细则对之进行集中管理,使整个后勤的财权配置过于分散,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不时出现一些管理不到位、部门利益冲突、管理难以协调的局面。

二、高校后勤财务的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高校后勤的的属性由高校后勤的公益性决定,就是后勤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坚持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宗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后勤的经济实体对高校校内市场的依赖性决定了后勤的公益性,由于后勤服务必须保证学院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的开展,因此部分商品和劳务的提供不能完全按市场法则计算进行,如绿化、保洁等服务,服务项目及一部分公益,这类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院,需要运用学院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的体系进行核算。同时,市场经济性质是高校后勤实体的重要特征。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首先,要注重后勤管理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属性的统一。坚持后勤管理二重性的辩证统一,确保高校后勤管理向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发展;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后勤经济实体持续发展。其次,要明确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定位。财务管理的作用、特征和任务的要求形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财务主体定位为实行独立财务预算和决算并承担财务责任的经济实体;建立一种以资本保值、增值为前提的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形成筹资、调节、分配、监督等财务职能;树立市场价值观念、竞争机制观念、风险机制观念等理财的观念。对经营型,一般考虑收取租金的方式,如:学院的街面房、部分食堂、超市、报亭等,对自主经营的食堂、超市采用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定的方式,在满足广大师生员工需求的基础上,再考虑核定其产生的经济目标。

三、认真实行成本核算,提高后勤实体的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是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成本观念淡薄。高校后勤所谓的成本是不真实的,它所占用的大量资产是无偿使用的,既不付使用费,又不计折旧的,特别是一些院校还有很多行政人员和临时人员的工资和待遇仍由学院承担发放,实行企业化管理后,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实行全面的成本核算。在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篇4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1999年12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突出社会化。随着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的成立,后勤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后勤财务管理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1.财务管理体制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对财务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打破了以往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以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以经营手段调节为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后勤财务属于高校的二级财务;改革后,高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勤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需要重新构建。

2.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

后勤社会化改革前,资产是作为学校的一部分,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一般无偿使用,学校资产管理部门主要侧重于实物形态资产的管理,而后勤部门则更侧重于资产的购置和使用,不会更多考虑资产的管理。改革后,资产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产由非经营性转变为经营性,学校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控制,由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同时,学校也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勤集团不仅要有效地使用资产,更应该管理好资产,并做好资产成本的核算。

3.会计核算体系方面的变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因后勤不具有完整的自主经营权、分配权,其财务核算仅局限于由高校所需而发生的部分费用,会计核算仅以事业核算为主,这些核算内容只占财务核算体系的一小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财务核算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事业财务核算逐步向企业财务核算转变),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由一级向多级化过渡。在此情况下,高校后勤财务必须改变管理层次不明,职能不清,信息不畅的现状,必须改变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增强成本意识,提高经济效益。

4.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方面的提高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作为独立法人存在,其财务体系相对独立,但高校仍然要加强对后勤财务工作的全面监督。为了进一步强化改革后对后勤财务的监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学校应委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强烈事业心与高度责任感的会计人员监管后勤财务。

二、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挑战,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

1.适应改革需要,建立决策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管理的重心在决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财务计划是财务决策的具体化,财务分析是为了肯定成绩并找出不足或失误,以利改进和正确决策。因此,后勤财务工作必须建立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财务工作必须构建以决策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做到“三个主动”。

(1)主动服务决策。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在决策时都离不开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等信息支持,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切实把握这些信息,并主动为决策者服务。

(2)主动参与决策。市场化、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大多决策方案都需要从财务角度进行分析,这要求财务人员平时要站在领导和全局的角度主动参与决策论证。

(3)主动执行决策。高校后勤的各项工作都需要财务保障和服务,都需要财务工作的积极配合,这要求财务工作要认真执行决策,并且从财务角度对其他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决策顺利地得到执行,并使发生偏差的决策及时得到纠正。

2.借鉴他人发展经验,做好清查核资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和其他高校发展的经验,明晰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切实做好后勤实体分离之前的清查核资,以便后勤实体在与高校分离后真正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经营运作。高校后勤集团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合理优化产权结构,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后勤集团作为独立法人,要利用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好时机,可以面向社会和实体内部吸收优质资产、资金,增强后勤实体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促进后勤实体的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改革以前高校后勤财务与学校财务的关系是资金拨付关系特别要重视完善有关制度,包括依法收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经济责任制度。后勤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面向校内师生的基本后勤服务,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含税金的成本价收费;面向社会的服务,必须以确保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和学生的生活为前提,并实行市场定价。后勤服务是从高校整体中分离出来的,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拨给、资金使用、不定价成本核算的观念,影响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因此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成本核算观念,坚持收支配比原则,使成本核算制度化、规范化,要通过成本核算将原来的拨款驱动机制转变为市场驱动机制。后勤财务管理必须通过责任制规范后勤部门的经济行为,做到职责清晰,职能明确按需设岗,以岗择人,减员增效;对后勤所属经济实体要进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4.加强后勤财务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后勤变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的经营实体要按照现代会计制度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后勤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方法、有关经济制度和政策全面地理解并准确地把握,还要透彻地了解后勤实体的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提高业务判断能力,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后勤财务人员要加强会计业务学习,不断更新会计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从传统的记账会计向管理型、参谋型会计转变,以适应高校的后勤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后勤档案 创新 管理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校,是创新工作的试验田。高校后勤档案管理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目标的需要。

1 高校后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档案既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后勤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随着高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后勤档案管理需要向信息、科技一体化管理机制转型升级,档案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档案管理潜能深度挖掘,重要性愈加凸显。

(1)高校后勤档案是后勤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后勤活动的直接记录和信息资料来源。后勤档案管理,既是学校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又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证,也是对高校综合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

(2)信息时代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档案信息化”“数字档案”等新要求。运用档案管理软件系统,把纸质文档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将信息存储到计算机数据库中,实现检索快捷方便,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是智慧高校建设的需要。

(3)教学评估、申博、更名需要大量的档案材料来支撑,为高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 后勤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档案管理功能重要,内容复杂,理应得到重视和强有力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以下方面的现状:

(1)对高校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管理层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功能和地位认识不完整,往往认为档案管理是后勤部门的事情,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处于学校发展的边缘化位置。同时,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在观念上保存着很多传统观念,对信息化时代创新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对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档案法制意识认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转型。

(2)后勤档案的存放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保存方式。档案管理投入力度不大,导致软件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管理人员对现代技术技能掌握与运用能力低,材料保存和利用低。目前要求存档的后勤档案材料主要是存放纸质材料,没有要求对已经完成的后勤项目、科技文件等递交电子档案,存放的电子档案相对数量少。

(3)后勤项目档案材料缺失和质量问题突出。因学校作为科学科研单位,对后勤项目的管理不够精细,绝大部分完成后勤项目没有归档,即使是代表学校实力的重点、重大后勤项目,后勤档案材料严重缺失;在归档的后勤档案材料中,也出现材料收集不完整,残缺不全的状况。

3 创新档案管理的举措

高校是进入信息时代的前沿阵地,后勤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势在必然。结合高校档案管理的多重功能,创新思路,加大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力度,积极探索档案管理在观念上、机制上、功能上的创新,服务于高校发展和学校人才的培养。

3.1 观念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树立后勤档案是高校重要资产、独有的信息和知识的观念。从观念和认识上,强化学校领导层、全校教师以及档案管理人员对后勤档案管理的地位和功能的认知和重视。从教学、科研、学校发展、学生管理、档案管理本身等方面,宣传加强高校后勤档案管理重要性,引起学校领导层面对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同时,引导高校档案管理从业人员务必要主动抛弃传统的教育手段和观念,积极吸收、学习和使用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自身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2 体制创新,使档案管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1)从制度和机构上,加大对高校后勤档案管理管理的支撑。建立专门的高校档案管理管理的统筹机构,促使校内各大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建立起长期、持久的协作共享共赢与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后勤档案的归档程序。督促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后勤档案管理实施办法》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使档案管理做到有制度可循。

(3)加大信息化管理投入。改善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所需的软件设备,包括提高互联网的建设、管理软件的提升、电脑系统本身的更换。学校在人员、经费、库房、设备各方面给予保证,完善综合档案室的基本设施,配齐各种档案设施设备,改善工作条件。

(4)建立合理的归档程序,适当实行课题组立卷归档,并从行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在相应的《科技奖励实施办法》中更加突出表明:对于完成的后勤项目、申请的专利、成果奖项等,严格把关,凡在后勤过程中产生的技术和成果材料必须立卷递交归档,否则不予奖励。

3.3 管理创新,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1)当前高校管理已经率先进入信息时代,切实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学校综合档案室要依托软件系统,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程序,提升“科技管档”水平。在确保科技机密和档案安全的情况下,实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上提交必要的电子档案,网上查阅相关文件或资料,同时充分利用已有设备和资源,充分利用校务信息网,提高工作效率。

(2)对档案文件要全面梳理检查,规范档案分类和排列,对重要文件和需要归档的案卷目录全部录入计算机,实现电脑微机化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一流的高校要有一流的后勤,而一流的后勤需要配备一流的素质人员。人的素质与高校后勤管理有何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使后勤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要坚持奉行后勤管理“人性化”,努力落实后勤主任及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管理工作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订计划,安排工作,事前充分准备,事中精心服务,事后认真总结,充分体现后勤工作的始终,确保高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高校和谐全面不断发展。

综合性、广泛性、服务性和琐碎性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而头绪繁杂,任务艰巨更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表现形式,同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日趋繁重,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普及会对后勤工作的业务知识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所以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本高校的最基本、最新等情况。具体的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后勤工作必须为教学服务

二、后勤工作必须为广大师生的生活服务

三、后勤工作必须贯彻教育性原则

四、后勤工作必须坚持经济性原则

五、后勤工作必须有整体性规划

以上是我个人在工作总结中对后勤工作的一些理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反复总结、技术交流等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正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工作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同时要求每一个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岗位认真负责,对师生认真负责。实现人人都管理,那么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就会简单、从容、顺利的进行。所以针对我校后勤精细化管理工作,我意识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精细化管理,有助于高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一所高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服务等方方面面的质量和水平,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形象,体现着一所高校的校本精神。

精细化管理就是管理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性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高校管理的精细化既是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的目标,还是我们的标准。

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思想,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我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即“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管理理念和“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的管理方法。

为此,我们首先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1.组织管理

2.分层负责

3.评价激励

4.约束规范

5.原则指导

三、精细化管理实施的步骤

如何解决粗放型的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呢?

第一,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后勤员工的共识

第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第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篇7

高校后勤卫生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全面执行学校20XX年工作计划,树立后勤为教育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逐步推进学校后勤规范化管理进程,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后勤保障。

二、工作目标

1、以管理为中心,狠抓学校后勤的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使学校后勤工作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形成后勤工作良好循环发展的工作局面。

2、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努力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

3、加强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要统一规划,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凸现环境育人的功能。

4、进一步加强后勤人员法规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强化管理,牢固树立后勤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思想,逐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和后勤改革,提高后勤管理及后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牢固树立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使学校后勤产业服务水平达到优质服务的标准,为师生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优质、周到、一流的服务。

5、加强财务审计、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中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增收节资,量入为出,管好用好有限资金,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转正常。

6、加强学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秩序,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继续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制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7、加强校园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管理实施方案》开展校园卫生工作。

三、工作措施和途径

加强后勤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召开后勤工作会议,树立爱岗敬业思想。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好。

(1)学校在围墙修筑好后,建立门卫室,坚持非本校师生进出学校登记制度,维护校园及周边秩序;在没建立门卫室之前,还是每天安排值班老师和护校队人员巡逻值日,确保师生安全。

(2)学校与后勤用工人员签订责任书,后勤服务人员必须服从学校领导和管理,做好学校各项后勤服务工作。

(3)搞好义务教育阶段营养午餐干预计划实施的准备和宣传工作,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实施到位;实行学校规范管理,按上级要求把好入出库关,加强库房和供给程序管理力度,确保这一民生工程保质足额提供给每位学生。厨房工作人员要关心学生生活,讲究卫生,

每年要进行一次体检,严格按上级要求开展工作,严防饮食中毒事件发生。

(4)各室管理员要管好用好校产,充分发挥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辅助教室的功能和作用。加强管理,防止被盗和人为损坏丢失。做好教具和教学用品的发放工作,保证后勤供应。

高校后勤卫生工作计划二

一、努力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美丽校园

(一)加强学校节能宣传工作,开展系列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增强创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校园的意识。

(二)积极做好国家、省市各职能部门节能项目的申报及节能资金的申请工作。做好省发改委、教育厅、住建厅等部门日常能源统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

(三)做好日常用电用水保障,逐步完善水电智能监控系统,做好用电试点单位电能统计分析与推广工作,努力发挥节能监管平台的作用。

(四)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完成西校区学生宿舍热水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五)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节能减排等工作。

二、加强后勤服务监管工作,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根据相关合同,进一步加强后勤日常服务工作的监管,特别是对物业、宿管、交通车、零星维修、餐饮等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建立质量监管、维修工作、节能管理、后勤规划工作台账,确保学校教学、科研日常工作有序运行。配合相关部门完成西校区一期物管招标工作。积极配合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协助做好二期校园后勤规划工作。

(二)加强学生食堂管理,确保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形成“食品安全人人讲,食品安全人人防”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排查宿舍安全。以加强学生寝室设施和文化建设为导向,改善学生住宿环境。按照国家有关学生公寓的规范标准和要求,完善公寓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四)加强校园绿化、卫生管理工作。加强校园绿化规划,组织开展校园植树绿化和绿色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

(五)推动实施南区西村、石园村一户一表水改工程,协调处理校外用户搭接我校自备水源的关闭工作。

(六)继续做好本年度维修项目的立项、预算、施工监管和有关结算工作。加强维修项目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工程质量,严把工程初审关,为学校节约资金。

三、加强后勤规划管理,促进各项工作进程

(一)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调整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形成内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信息共享,运转有序的工作制度,使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积极收集整理高校后勤规划管理有关文件资料,加强调研、督导工作,熟悉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资料库。

(三)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工程维修、节能管理工作计划和指导安排体系,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开展时间和期限,加强对实施项目前期安排、中期排查、末期督促工作。

(四)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有序开展对后勤实体工作规划监督,做好统计分析,为学校后勤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五)积极配合校园扩建二期工程建设,协助做好二期校园后勤规划。

篇8

关键词:古代管理高校后勤“上下同意”“上下有分”“以人为本”“先胜后战”“刚柔相济”“选贤任能”

管理,就其本身的词义而言,是管辖、处理的意思;就其基本含义来看,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实现自制目标的过程。自从人类有了群体生活,就有了管理活动,产生了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管理理论,但许多思想观点仍被纳入现代经济、政治乃至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断焕发出古老的青春,显示其不朽的价值。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管理目标的趋同、管理组织的确立、管理手段的采用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只要按照古为今用的要求,密切结合后勤工作实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仍然可以从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上下同意”的管理目标

《孙子兵法》在《计篇》中有这样的表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道”,可以理解为道义、道德、理想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意愿和理想,大家可以同生死,共患难,而无所畏惧。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主张统一人们的思想,“一同天下之义”,认为“尚同”是“为政之本”。

在古代管理思想中什么是“上下同意”的管理目标呢?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富而后教”、“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富民观,管仲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荀子则提倡“上下俱富。”

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基层组织,要实现管理目标,必须上下同心。高校后勤也应如此。特别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推进之际,高校后勤迫切需要统一全体员工的思想,使之正确理解并统一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当前,多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后勤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根据改革发展的实际,我校后勤总公司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目标,制订了“十五”期间工作的努力方向,即至2002年底,公司完成与学校的规范分离,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至2005年,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具备教育特征的社会新型服务企业,满足学校发展需求,有效拓展校外市场。要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必须“令民与上同意”,通过公司整个组织体系的协同努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实践这一工作目标的各项子目标。

高校后勤在管理目标上的“上下同意”不仅是对后勤本身的要求,也是指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导力量政府、学校等在目标上的统一,同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要求后勤服务对象及时转变“福利后勤”的观念,转变对后勤服务的“双重标准”。

二、“上下有分”的管理组织

《晏子春秋》指出,要使国家政权稳定,就需“别上下之义,使得其理;制百官之序,使得其宜”。刘向认为,“冠虽故,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上下有分,不可相信。”姑且不论上述言论的其它含义,就其组织系统分级管理的原理而言,对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既要保证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又要明确各管理层次的职责权限,从而形成有序的管理系统。反之,上级干预下级的职权,下级越级做上级的事,就会混乱管理秩序,使组织目标难以实施。就如《管子·君臣》所言,“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道也;国家有悖反迕之行,有士主民者失其纪也。”在高校后勤的管理组织结构中,由于管理目标的逐级细化和逐级落实,各层管理组织之间就需实行逐级负责,从而达成唐甄在《潜书·权重》中所提及的管理境界:“官有万职,君惟一身,贤君之用官,如大将之御众。以一用十,以十用百,以百用千,以千用万,是则君之用者有万,而凭之者惟十。约而易操,近而易烛。”

分权是现代企业管理组织的重要标志,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分权化的过程。为真正做到分级管理,在保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高校后勤企业中的上级管理层必须下放权力,使下级有职有权。司马光就非常强调分权,他认为,“凡天下之事,在一县者,当委之知县;在一州者,当委之知州;在一路者,当委之转运使;在边疆者,当委之将帅,然后事乃可成。”司马光的分权理念要求高校后勤必须建立以明晰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学校与后勤的产权关系,明确一级后勤公司与二级后勤公司之间的产权关系。

基于校际联合的实际情况,我校后勤总公司在组建伊始建立了条块结合的组织结构,经营行公司以条管理,服务管理型公司以块管理。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这一组织结构是合理的,有效的,与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提倡的“量时而置官”的精神基本一致。但实践也证明,这一组织结构内部还存在管理层次偏多、信息反应不够畅通、管理效益不够明显等弊端,离傅玄“吏省则精,精得当才而不遗力”的精神相去较远。我校后勤总公司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组织结构,通过适当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冗余人员来建立一支纵横向都比较紧凑的扁平型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快速和高效。

三、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儒家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是人本管理理论的溯源。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认为仁是内在于人的爱心,表现在人的言行中,就是行仁。如何行仁,孔子认为一要从积极方面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二要从消极方面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这中思想,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离娄上》)强调“仁政”的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首先要得人心。他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矣。”(《离娄上》)

孔孟以人为本的思想,应用于当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首先要从人本主义出发,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在增强员工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认同感、对高校后勤的向心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从而最大可能地创造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养人之欲,给人以求”,充分尊重员工的感情,关心员工的生活,了解员工的愿望。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刚性有余,人文关怀不足。各级管理层往往下任务多,压指标多,疏忽了对员工内心世界的关怀。特别是对所谓的“临时工”,往往以“罚”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管理手段,缺少对他们个人愿望的了解及合理需要的及时满足,缺少真诚、有效的交流沟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非校编人员日益成为高校后勤工作主力军的形势下,以在编人员占大多数的各级管理层需进一步打破编制观念及身份限制,普遍树立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尊重每一个员工,关心每一个员工,紧紧依靠每一个员工。

其次,要从注重员工的使用价值转向员工个人价值的提升,要着力增强员工的职业能力,使员工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都能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挑战。儒家人本思想注重人内部的德行修养和人的价值,认为人是“能成长的生命”,关于增强个人价值的思想在孔子的言论中也有反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里所谓的“学”,指的就是人的生命成长的锻炼。

另外,以人为本的管理还应在创建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上下工夫。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认为“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荀子·王霸》)所谓“人和”,如西周末年史泊所言,是“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影响协调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新的状态。“人和”思想对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要加强内部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建立工作例会制度、谈话制度等,减少因信息传递不顺畅而带来的工作阻力,使员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应如何进行有效的配合,并让员工参与一些决策。这样,就容易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共同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和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二,要合理设置岗位。以工作需求作为设置岗位的依据,以岗位要求作为聘用员工的依据,尽可能做到职责明晰,各尽其能,做到考核有据,奖惩科学,使没位员工都处于一种既紧张又有弹性的工作状态。三、各级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增强人格魅力,不仅要决策英明,指挥果断,而且还要待人平和,善于纳言,处事公正。实践证明,高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员工对后勤的向心力,有利于更好地取得管理效益、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校后勤人本管理思想不仅是指尊重关爱后勤员工,而且也包括尊重关心师生即服务对象的愿望和要求。老子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高校后勤部门要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改进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质量,开发服务项目,要以师生满意率为第一信号开展各项后勤工作。以师生为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特点。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大略》)墨子与上述各家不同,提出了“交相利”的观点,认为互为有利就是义。墨子的互利思想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经营活动。高校后勤虽然具有产业属性,但它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企业,它同时具有较强的教育属性。因此,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必须坚持义利兼顾的原则,既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忽略了高校后勤的可持续性发展。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义后利”。在后勤经营活动中还应“得利思义”,充分认识到师生的需求就是后勤的市场,只有服务好了广大师生,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先胜后战”的领导决策

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治军第九》中指出:“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这是有关管理决策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由于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较少,加上新矛盾、新问题又比较复杂,因此,后勤管理者在决策中采用“先胜后战”、“先谋后断”的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姜太公说:“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六韬·大礼》)后勤管理者要紧密依靠后勤员工和全校师生,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广泛掌握民情、集中众人智慧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墨子关于“上之为政,得下之情而治,不得下之情则乱”的论断明确指出掌握民情对管理决策的重要性。

其次,要进行周密谋划。分析、筹划很重要。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指出:“事未至而欲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只有进行了决策前的思虑,后勤管理者才能明白什么是当前该做的,什么是当前还不能做的。只有“尽己之所可为,尽己之所宜为”(王夫子《读通鉴论》),才能做好适合当前形势的各项后勤工作。

再次,要善于抓住时机。诸葛亮极善于审时度势,充分估计形势,最后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其著名的《隆中对》集中体现了他的决策思想。高校后勤管理者也一样,要善于抓住机遇,作出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决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师生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校内市场的日趋成熟,经过一年多的平稳运作,我校后勤总公司在争创“三个效益”—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从市场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从立足于校内市场向拓展校外市场转变,从模拟企业化运作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一决策将指导我校后勤总公司今后几年的工作。

最后,要“善断”。在“谋众”、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后勤管理者要形成自己的意见、观点,善于作出合理、可行的决断,从而树立作为决策者的权威。决策一经形成,只要形势没有变化,就应坚定不移地予以实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因此,管理者的“依时而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善断”既有利于向全体后勤员工指明改革的方向、目标及途径,有利于团结力量、凝聚人心,也有利于后勤管理队伍的自身建设。

五、刚柔相济的管理原则

荀子集合儒家以礼治国和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提出“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认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比单纯的礼治或法治更具优越性。韩非子认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韩非子·二柄》)上述刚柔并济的管理原则同样适用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中,要坚持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制度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只有“齐之以文”,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才能政令畅通,目标统一。制度管理关键在于执行。有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还不如没有制度,“有令不行”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巨大的。除了“齐之以文”,执行制度时还要“动之以武”。员工违反制度必须受到惩戒,尤如曹操治军,军法“设而不犯,犯而必诛。”制订、执行规章制度时,还可以借鉴韩非子“赏而厚信”、“刑重而必”的思想,坚持厚赏严罚。厚赏严罚可以带来很强的激励作用,如韩非子所言,“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韩非子·六反》)要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还必须做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认为,“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孟的这些言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高校后勤管理既要坚持制度管理,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的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任务是积极引导员工进一步转变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员工的思想逐步趋于稳定,“等、靠、要”的想法已少有市场,但是,后勤员工队伍整体上还缺乏开拓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和创业的激情。后勤管理者要从转变观念入手,使全体员工强化危机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使他们认同各个阶段的改革目标。

(二)后勤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由于后勤员工队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在开展思想教育时,必须十分注重紧密联系实际,切忌纯粹的理论化。要从平常的点点滴滴入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先,以后勤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树立后勤服务的新形象。

(三)管理者要起表率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的确,管理者的身教十分重要。它是后勤柔性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创建后勤内部环境的和谐,有利于培育员工的向心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六、“选贤任能”的用人之道

孔子言:“为政在人。”(《礼记·中庸》)的确,用人是管理工作的关键。西楚霸王刘邦因善用人而得天下。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吾能用之,以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汉书·高帝纪》)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如何选人、用人?

(一)在实践中识别、选拔人才。孔子认为“不以言举人”(《礼记·卫灵公》),而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礼记·公冶长》)这一思想对高校后勤的人才聘用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目前,高校后勤采用的用人方法以招聘、推荐聘请为主。这种方法不易做到全面深入地考查。在全面审核后,要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考查。试用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被考查者的德、能、勤、绩予以任用或解聘。

(二)用人唯贤。墨子主张“不辨贫富、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屑者抑而废之。”(《墨子·尚贤中》)高校后勤用人也应坚持用人唯贤不唯亲、不唯资的原则,从工作大局出发,以德、能为选拔人才的双刃剑。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才兼备的人不多,往往是单方面比较突出,可称谓为“仁人”或“能人”。高校后勤管理者可以使“得厚者令牧民,才优者使治事”,合理搭配“仁人”和“能人”,在内部管理中任用“仁人”,在对外开拓中使用“能人”。

(三)用人所长。在用人问题上,唐太宗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其手下大臣各有所长,如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魏征能谏,他们为唐朝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高校后勤管理者也要如唐太宗所言,着眼长处,避短扬长,做到员工的长处与岗位要求相称,并进行人才的优势整合。《孙子兵法》说,“将能而君不御。”下级能力很强,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时,上级管理者不要轻易干预。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探索性、开拓性的事业,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问题,上级管理者往往对下级关心有加,而放手不足,担心各项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完成。上级的过度干预,往往会束缚下级的手脚,不敢开拓,怯于创新。当前,高校后勤要进一步完善权力下移和权力监督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

(五)量化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从事经营活动的部门(岗位)要把定量考核和量化考核结合起来。定量考核最重要的就是利润指标的确定,可以采取“联合确定基数法”。对非经营型部门(岗位)及经营型部门的管理、服务部分无法进行定量考核,可以进行量化考核。量化考核必须建立在听取上级管理者、其它部门、本部门员工与服务对象意见的基础上,把满意率调查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手段。

(六)健全分配激励机制。管子很早就发现了吃大锅饭的弊端,他说,“其积多者食多,其积寡者食寡,无积者不食······故曰: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管子·权修》),“积多者食多”意即效益好的报酬多,“积寡者食寡”意即效益少的报酬少,“无积者不食”意即没有效益的没有报酬。在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重要矛盾的形势下,除了要发挥精神激励、进修激励等的功能,更要突出物质分配激励的作用,使报酬与效益、风险、贡献充分挂钩,使分配政策向一线部门、一线岗位倾斜,从而充分调动员工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汲取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际,必定能开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书籍:

《中国管理思想史》,单宝著,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儒学与21世纪中国——构建、发展“当代新儒学”》,祝瑞开主编,学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潘承烈、虞祖尧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东方管理学十三篇》,胡祖光、朱明伟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管理之道》,席酉民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篇9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及特征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彼得·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以“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从上述对学习型组织的描述可以归纳出学习型组织具有下面的几个特征:

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2、在解决问题和从事工作时,摒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

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们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

4、人们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跨越纵向和水平界线),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惩罚。

5、人们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

二、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及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上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的,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

所谓“等级权力控制型”企业,它是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的,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它强调以“制度+控制”使人“更勤奋地工作”,达到企业产值、利润增高的目标。

所谓“学习型”企业,它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顾客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以“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

学习型组织相对于传统组织有以下几个优势:

1、适应于团队工作而不是个人工作:传统的直线结构以自上而下的指挥取代了人们寻求合作的自然能力,这是不能够适应时代挑战的。目前国内外可行的管理创新几乎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团队的力量。

2、适应于项目工作而不是职能性工作:当员工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

3、适应于创新而不是重复性的任务:在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重复性工作将越来越多地由计算机处理,人的工作是创新和关心他人,这是计算机所不能做到的。

4、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影响、沟通和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都着力于形成一个宽松的、适于员工学习和交流的气氛,以利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5、有利于企业的知识更新和深化:学习型组织一般都建立一定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

6、有利于企业集中资源完成知识的商品化: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

7、有利于企业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不断的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学习型企业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把握住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8、学习型组织是解决传统组织固有的3个基本问题的良方,这3个问题是:分工、竞争和反应性。首先,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其次,过分强调竞争常常会削弱合作。第三,反应性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他们更注重解决问题而不是开发创新。问题的解决者尽力避免发生某些事情,而创新者努力带来新的东西。对反应性的一味强调会排挤创新和不断的改进,鼓励人们为“救火”而忙碌。

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

1、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发展,企业必须顺应形势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仅要对产品、过程或结构等外在的要素进行调整,而且要对影响组织运行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企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基本假设乃至根本目标,进行改革。说白了就是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学习。在未来社会,如果没有持续学习,企业将不可能赚到任何利润。

2、组织学习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较好的解决之道。因为组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它几乎囊括了企业管理中所有重要的因素,如人、组织、决策、沟通、技术等等。它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项目,而是一个持续的修炼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周密筹划的组织学习过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内部资源、知识的利用率,不断创造出新知识,而且可以从各方面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弥补缺陷与不足。

3、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学习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象人一样,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的每一项进步都是通过学习实现的。

4、在21世纪,组织学习变得特别重要

21世纪被一些学者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学习的天性和对学习的渴望将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看法,学习将成为工作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足,人们的工作观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观正逐渐由“工具性”工作观(工作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转变为较“精神面”的工作观(寻求工作的“内在价值”),这是促使人们朝向学习型组织迈进的深层次的社会动力。企业正面临着日益剧烈、飘摇不定的变化,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其学习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其环境变化的速度。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的社会,合作性竞争将是今后企业间关系的一种趋势。因此了解别人、善于从别人处学习将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有特殊意义。所有这些都说明在21世纪组织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创建高校后勤企业学习型组织

1、营造高校后勤企业宽松的内、外环境

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过程需要宽松的内、外环境为依托。高校后勤企业宽松的外环境主要是指高校对后勤企业要有宽容、理解、信任的态度。如果缺乏这样的态度,则高校只会强调学生的片面想法,而不顾高校后勤服务的实际;只会强调与社会企业比较而不顾高校后勤的基础;只会强调对后勤企业的监督、约束而不会考虑对后勤企业的引导、支持。处在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后勤企业每天疲于应付学校的指责、学生的意见,只能充当救火员的角色而无暇顾及后勤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此后勤员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只能是反应性的,而不可能是系统性的,因此后勤企业的学习力也得不到较快增长。高校后勤企业的外环境主要取决于高校对后勤企业的定位。但高校后勤企业对此也并非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如果高校后勤企业围绕“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努力提高服务技能、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观念,踏实完成后勤保障工作,主动与校方、师生员工沟通,就能得到校方、师生更多的理解、宽容与信任。后勤企业的内环境主要是指后勤企业内部的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以冒险、开放和成长为特征。因此要有相应的组织文化与之相配套。一般来说,企业的领导者的言谈(战略)和举止(行为)常会界定组织文化的基调。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其领导者需要通过行动证明他们倡导冒险并允许失败,这意味着奖励那些抓住机遇的人和犯了错误的人。领导者还需要鼓励功能正常的冲突。现在有些高校后勤企业采用设立创新奖、鼓励开拓市场等形式来营造一种开拓、创新、开放的组织文化,这对创建学习型企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转变高校后勤企业领导者的角色

学习型企业能否建立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能否转变领导角色。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现阶段大多高校后勤企业的领导者的角色是方向设定者、重大问题决策者、激励者。基于这种角色定位,企业会过分依赖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加强以短期模式解决问题的倾向,而忽略系统的力量和集体的学习。在学习型企业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3、建立高校后勤员工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由此可见,共同愿景的制订是一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过程。再完美的愿景,如果只是领导者拍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没有经过员工参与,那它也不能成为员工的共同愿景,就不具有对员工的召唤力。更为重要的是,员工在参与愿景的制订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员工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重视共同愿景的建立,并且重视愿景建立的过程。这样可以使后勤员工的注意力从琐碎的事务中转移出来,关注于后勤企业与员工个人美好的前景。

4、营造利于学习的氛围,鼓励员工自我超越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因此营造利于学习的环境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高校后勤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营造学习氛围。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使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学习型企业不应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5、逐步改变高校后勤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掌握第一线的情况。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高校后勤企业脱胎于行政机构,比较强调等级权力观念,强调下级对上级负责,这与学习型企业扁平的结构,自主的管理,向顾客负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但这并非要求后勤企业立即彻底改变现行的组织结构。现行组织结构受到很多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制约,如点多面广、管理力量缺乏等。因此改变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已有许多高校后勤企业在这方面迈出步伐,如倡导“师生的满意率是后勤服务的第一信号”,划小核算单位,已经或即将推行项目管理制等。这些都是点燃高校后勤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的星星之火。

6、以管理科学为切入点

创建高校后勤企业学习型组织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中的管理科学为切入点。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激励”,因此在高校后勤企业中要积极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要尊重员工,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采用因人而异的激励手段。学习型组织讲究团队精神,因此在高校后勤企业的考核工作中,要强调对部门整体的考核,强调对成果的考核,而不应太过于强调对员工个体的考核。因为这样会造成部门中员工之间的过度竞争而削弱彼此间的合作,从而会削弱整体的学习力,不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在高校后勤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还要充分认识到规章制度与组织文化在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现阶段,大多高校后勤企业都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而忽视组织文化的作用。其实规章制度规定的只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最低要求。而强势的优良的组织文化一旦在组织中形成,其对组织成员积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高校后勤企业要不断地提炼出强势优良的组织文化。

篇10

以“三从四德”为行动纲领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成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作为“不上讲台的老师”,高校后勤员工不仅要成为业务技能方面“骨干”,而且也应成为职业道德方面的“楷模”。

“三从” 一从勤。要深入一线,练好五勤功即“勤动手、勤动腿、勤动脑、勤动眼、勤动嘴”,多走一段,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多问一下,多动一下,工作便会多点成效、少点漏洞。后勤服务工作是一项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后勤人应坚持“从勤以待,以勤为径”,当好勤务兵,勤下苦功,练好内功,才能多立新功。后勤不“后”,贵在“勤”上。二从细。高校后勤工作层面多、范围广、任务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细节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如在环卫工作中,如果不注重一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不注重一处死角可以影响整体形象。相反地,关注细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细节是失误点,也是闪光点。后勤工作应坚持“从细以求,以细为要”,从细节处着眼着手着力,在细节处寻不足、找突破,立求长足进步。三从严。做好高校后勤服务,离不开“严”字把关:严管理、严要求、严监督、严责任。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广大师生日益增长服务需求,后勤人唯有严于律己,坚持以“从严立身,从严做事,从严治学”,以严要求、高标准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定位、自我完善,才能出精品、创佳绩。

“四德” 一有勤奋好学之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面对新情况、新形势、新变化,后勤员工唯有“以不变应万变”,坚持“终身学习”不放松、不放弃、不放手,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珍惜每次学习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与业务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二有忠诚实干之德。比尔・盖茨指出:“忠诚是员工一切美德之首。”一名合格员工应弘扬、践行这种美德,坚持忠诚信念不动摇。相信、认可、支持、维护公司,增强工作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履其责、用其心、尽其力”。工作中有委屈时不抱怨,有得失时不计较,有困难时不退缩,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保质保量完成每项工作。三有无私奉献之德。后勤人需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在前,休息在后”,需要24小时随时待命,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早出晚归是理所当然。特别是在每年迎新等重大活动,抢时间、抢速度、抢质量,需没日没夜地连日苦战,因此,作为后勤人要能“吃得下苦,受得住累,经得住熬,耐得住寂寞”,即便没有鲜花、掌声喝采,也有“甘为孺子牛”默默奉献的风采,即便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有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情怀。四有持之以恒之德。就像海尔集团张瑞敏所说:“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持之以恒对后勤工作尤为重要,后勤人应坚持“三个不变”(即目标不变、标准不变、力度不变),做到“三个一样”(有人无人一个样、检查不查一个样、平时假期一个样),确保工作天天有质量、日日有成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用“三心二意”为思想导航

一有责任心。俗话说:“员工的责任心,是企业的防火墙。”作为员工应牢固树立与公司同呼吸、同命运、同发展、同奋进的责任意识; 做到有职必有责、任职必负责、失职必自责,我的工作我负责,勇于承担责任。二是感恩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公司栽培之恩,感谢领导知遇之恩,感谢同事协助之恩,用感恩之情转化为忠诚公司的具体行动,用真诚守候的心态去守候我们赖以生存的公司,热爱公司,珍惜工作。三是平常心。古人云:“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后勤人“身在后方”,应始终保持从容、平和、淡定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好大喜功,不心浮气躁,应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受得住委屈、谋得住事,甘为人梯,甘当绿叶,不求事事尽如我意,只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