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3 23:52:50

会计职称论文

会计职称论文篇1

1.出于满足个个兴趣目的。即从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入手确定选题。如果自己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比较有兴趣,或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就从事假账甄别工作,就可以针对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解决对策等全方位或就某一方面展开论述。

2.热点问题追踪法。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阶段都有该阶段的热点话题。如前一阶段的会计委派制问题、2001年上半年的会计准则制订权问题、现阶段的会计诚信问题,等等。选择热点问题的最大好处是比较容易取得相关的参考资料,而且选择途径较广,既可以是新闻媒介体,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还可以是专家研讨等。

3.边缘学科交叉法。即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会计学科相结合,利用会计学科自身专门方式方法,为其他学科和会计学科自身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比如环境会计是将环境问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在这样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中有许多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来认识事物。如我国借款费用准则与美国相关准则的比较研究、股份合作企业会计核算的差异、中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的研究、企业合并的基本会计方法及其比较分析,等等。

5.延伸法。进一步加深对某个课题的研究,该方法要较全面了解已有的相关论文,并在那些论文所阐述观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深化,避免泛泛空谈。如预算会计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对会计委派制新认识,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职称,申报,体会

职称评审工作是专业技术人员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是人事部门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在医院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80%以上,随着职称改革的深化及相关政策的放宽,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积极性,现就如何做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工作,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一、加强领导是做好职称申报工作的关键

职称是评定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标准,能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进而带动一个单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要加强职称工作的领导,把职称评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医院要成立以院领导及各专业专家组成的综合审核小组,职称工作日常部门一般为人事部门,明确审核小组的纪律及职责,严格把好申报材料审核关,减少资料填报的错漏,保证材料的准确和真实为申报人顺利通过评审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增加职称评审政策透明度,及时将有关职称评审政策宣传下达

2.1人事部门要及时正确掌握政策,做好宣传下达

职称政策每年都会有一些调整:如从2001年开始卫生中、初级专业资格实行全国统考,针对学历的不同,报考初级和中级的任职年限作了一定的调整;2002年开始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要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从2005年开始增加一个模块的要求;从1999年起,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副高要完成半年以上的下乡定期工作任务,从2007年起必须完成一年以上的下乡任务;外语政策进一步放宽,免考年龄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者,取得A级(县以下单位人员为B级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书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006年起广东取消评职称条件中关于部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规定,论文数量要求原则不变,这是继进一步放宽申报职称的外语条件后,对评职称条件作出的又一调整。还有除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以外,申报中级以上职称的,要完成两门公修课等等。在信息索取方面,人事部门要掌握主动权,与医务科、科教科等相关职能科室提前作好协调沟通工作,妥善安排医务人员下乡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密切关注上级部门或媒介公布的有关政策,并通过院内网站、宣传栏、下发通知等多种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公布各级别职称在专业理论、专业工作能力、论文、科研等方面的要求,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掌握政策的变化,对照自身条件申报职称。

2.2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申报,提前做好材料准备

过去的职称评定受岗位编制的限制,存在排资论辈的现象。职称改革后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都可以申报晋升,激发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近年来职称评审政策逐步放宽,特别是在学历、外语方面,如以前申报正高职称须有本科以上学历,申报副高职称须有大专以上学历,大专学历的须从事专业工作20年以上。

现在不再有学历方面的要求;外语方面免考年龄,从2007年起,放宽到1960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1961~1965年出生的,可放宽到40分;1956年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免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因此,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有计划地准备有关硬件,特别是年龄较大,外语能力较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要轻易放弃申报机会,可以提前一两年参加外语考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否则政策有所变动的时候,错过晋升机会。

三、职称工作日常部门树立服务意识,指导工作要到位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副高以上职称,要填写大量的表格,从2008年起,更增加了网上申报这一环节,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初次申报,对表格的填写要求不清楚,有的申报材料不完善,过于简单或画蛇添足的,人事部门要耐心细致做好指引工作,帮助申报人员能够更完整地完成表格的填写,正确如实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水平。一般来说,每年的晋升表格虽然有所不同,但变化不大,在评审文件未下发之前,人事部门可先提供上一年度的表格,让有计划申报职称的人员作为草稿填写。因为每年从评审文件下发到提交材料,时间比较紧迫,这样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材料,也有更多的时间检查材料填报上的错漏,在时间上争取到主动权。

3.1指引申报人认真填写表格

强调每位申报人员应下功夫填好《()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此表最直观并能全面地反映申报人的基本情况,是评委评议的参考物,一张表可反映出申报人在学历、工作经历、外语、计算机、理论考试、论文、业绩成果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求申报人填写此表要认真、谨慎,不漏填、不乱填,如实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供评委评审。在填写《专业技术评审表时》,要好好总结、提炼自己在专业、科研及培养下级人员中取得的成绩,不要把完成专业工作情况填成业绩成果。《专业技术报告》要侧重于专业技术工作方面的内容,不要泛泛而谈。

3.2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及科研成果方面的准备

提交的论文原则上应为第一作者论文,并按论文质量高低排序装订。建议申报人提前做好论文的准备,因为论文是申报人在专业技术经验的总结,应是逐步积累的,有些申报人论文准备不充分,如任现职周期5年,前4年没有,到第5年,一连发表几篇论文,这样做会有两个不好的效果,一是时间太仓促,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即使是优秀的论文,因等候发表时间长而找不到高水平的核心刊物发表;二是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不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业绩材料,宁缺勿滥。

四、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位

4.1对于暂时不符合申报条件但本人想申报的。目前政策规定,晋升卫生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其论文、业绩成果、学历计算时间为申报当年的8月31日止,个别申报人的业绩超过时限仍然坚持申报,如不获批准会对人事部门有怨言;在下乡工作安排上,医院以大局为重,根据医院中心工作及支援单位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有个别申报人会因下乡未能如愿安排,使申报职称延期,对医院的安排不理解;每当遇到这些情况,人事部门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平心静气等解释有关政策,开导他们,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到位,申报人都不会无理取闹。

4.2对于上报评审不通过人员,我们要了解通不过的原因鼓励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第二年顺利通过。

参考文献

会计职称论文篇3

4月18日凌晨,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在微博上发出长文,称收到湖北一位“T诗人”的短信恐吓,原因是在2013年10月湖北省作协的职称评定中,方方不同意其晋升正高二级。这一长篇质疑书还直指湖北省人社厅“在批复高职指标方面,粗糙而轻率,甚至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其中一些细节,直指湖北省作协副主席、2007年鲁迅文学奖得主田禾,或有贿赂行为。田禾对记者说:“她这是诽谤人、污蔑人,我从来没有给人社厅的人打过一个电话,你们可以查我的通话记录。”双方各执一词。关于事件的真相现独立第三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其中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中前几条分别是:文学专业职称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出台的?有关省作协(或文学类)的职称升级在出台前有没有征求过文学专业人员意见?省作协高职定额指标的决定有什么样的标准?决定权是什么人?一个鲁迅文学奖,可以反复用来评职称,这个规定是谁制定的?

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讨论

此微博一出,关于作家评“职称”的话题在众多媒体间展开了讨论。

《京华时报》题为《作家要职称有用吗?》一文中借以此事称公众衡量一位作家的作品标准主要是其文风、题材,而与职称关系不大;并举出很多优秀作家是没有职称的,比如王朔、郑渊洁,这些作家当中,不乏以自由写作者身份自豪的人;职称却可以特别鲜明地区分作家在体制内地位的高低,甚至为这些离开职称以后的作家活路做出担忧。显然,此文对作家评职称是持反对态度的。

腾讯文化网的评论一开始就将作家评职称论为“酸腐之事”。语言客观犀利,抛出讽刺现状:“当你称自己是几级作家时,何曾赢得过几许尊敬?报以“呵呵”已算客气了。”称除了作品本身、读者褒贬为标准之外,其他与数量、学历、经验、时间全无关系,职称制度只会进一步衍生文坛腐败。

《人民日报》报道著名作家“铁流”(著有中国第一部反映“城中村”农民生存问题的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真实的职称故事:12年来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考试,却屡战屡败。计算机和英语,就像是两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因而占据了他大把的创作时间。但是看着同辈作家大多已经跻身一级作家(正高级职称)行列时,铁流依然只是中级职称――三级作家,心中难有不平。

“同样的例子,让人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年范进连续考了多次,直到54岁才考中一个秀才。但相比之下,范进是幸运的,因为铁流能否跨过计算机和英语这两道门槛,成功获得副高职称,还是个未知数。”《福建日报》对于作家职称并没有完全否定: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对职称评定系统的改革、修改和完善,让它能够在对作家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不耽误作家文学创作,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那样,无疑是本末倒置,失去了职称评定的本来意义。

同样,《北京晚报》也认为关于作家职称评定关键应改变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比如实践能力测试的部分,即兴创作文章等,同时也要求评审人更加的公平、公正。

综上,各家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作家评职称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家职称作什么用?

全世界范围内,职称都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对专业技能水平的客观认证体系。一个领域内从业人员应获得何种等级的职称,通常取决于专业技能水准,当然也会参考从业时间、经验等等从属因素。通过职称大致可以判断其业务能力,以及他可以享受何种工资福利待遇。建立职称体系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一个专业团体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序合作,不一定所有行业都适合评职称。单就文艺创作而言,给作家评定职称,是表明对其文学创作的肯定,象征身份和荣誉。

但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也代表了社会地位,同时对应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比如评选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津贴,职称必须副高以上。职称上一个台阶,工资即福利待遇也跟着提升。

综观世界文坛,似乎只有中国大陆文坛有此制度,这与我国特殊的政体、国情是分不开的。

从本质上来讲,评职称要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是人才管理、评价行政化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资质,没有通过职称考试,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由此影响聘任。

在反思中前进的“作家职称”制

古往今来,多少传世名作被我们所钟爱。有多少传世名作是依靠职称写出来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职称之说。但是,却没有因为一部书的作者是朝廷官员而成为名著。能够流传开来的恰恰是草根作家书籍。蒲松龄一生多次应试,可是屡屡受挫。正是因为他的草根身份,才有了《聊斋志异》。没有身份的作家,没有名头所指望,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比名气、比身份,能够比的也只是手中的笔。

恰恰是没有了很多可比性,才让他们的创作少了功名利禄的骚扰,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写作,才是真性情的写作,真性情的写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他们虽然不能像有身份的人那样刻印更多书籍,使用更好纸张,可是他们的书籍却都成了名著。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写出了《西游记》的吴承恩。由于一生贫寒,他的书籍多散落民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刻版印刷,却比那些刻版印刷的豪华书籍还有受众。

现代职称体系非常精细,偏偏遇上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三级作家又怎么会心服口服于跟一个二级作家存在一级差距?即使把此制度放在古代,估计也会有不少文人志士“就范”吧。何况中国人好面子,为了面子不择手段者不计其数,中国文人也不例外。现代的职称考试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人才的工作能力到底有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当作家的应该由作品说话,与他能不能说英语,会不会计算机,有什么关系?一个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因为不能通过计算机考试,就不能评高级职称?该不该加入一些文章即兴创作之类的考量?这都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整个文坛需要反思

此次事件中,方方指责T诗人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却评上高职二级(相当于二级教授)的职称,也不一定有说服力的。以作品本身之外的因素来评定是不靠谱的,一个人的学历水平与写作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低学历的人写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高学历的人写作才能很平庸,都是常事。

会计职称论文篇4

一、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二、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公立医院的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多地开展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其中包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十百千”人才、“215”高层次人才而公立医院在上级单位的相关政策指引下,也日益重视人才项目的实际意义,对人才的培养资助已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进行转变。我院也增加了公派留学出国、青年人才培养及学科带头人等多个人才项目的资助名额及资助金额,从多方面、各层次,大力度地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积极吸引海外及其他地区高水平和急需扩展业务所需人才到我院工作,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李安琪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会计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 职称指标 相关性

1 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状况调研的必要性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独立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师资管理的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出现了建议正确,可是运用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职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多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内涵分析

“职称”的内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标志,职称评聘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具体手段。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大多是从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科研业绩成果要求、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一个教师的水平。从指标设计到内容,有的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条件,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评审指标的基础上降低了标准,但是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3 对于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查分析

2.3.1 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中选取了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16份,有效问卷112份,调研的部分内容用于研究分析职称评审所涉及的指标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

2.3.2 调研情况统计

(1)您认为学历、资历对真实评价高职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2)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3)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的数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4)您认为论文、著作的质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5)您认为以期刊等级对于评价论文质量的影响值是高是低?(6)您认为编写教材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7)您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8)您认为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9)您认为科研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0)您认为教学改革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1)您认为专业建设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2)您认为发明、专利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3)您认为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问卷用于调查高职学院一线教师对于职称评审指标涉及的内容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答案选项分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分表示影响值最高,1分表示影响值最低。

2.3.3 调研结果分析说明

调研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题到第七题是对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调研,第八题到第十三题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调研。

(1)关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资历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一般,说明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资历只是其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不能以高学历或者是任职时间长就说明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高。

问卷的第二题到第五题都是围绕论文、著作这个指标的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等级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论文的数量多不一定是水平高,说明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

问卷第六题是关于编写教材的调查,在大多数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撰写论文和和编写教材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的篇数或者参编教材达到规定字数都可以说明在这方面达到了职称评审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1.9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编写教材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影响值一般,也就说明编写教材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高低。

问卷调查的第七题是关于教学质量考核的调查,53.57%被调查者选择了高和较高的选项,说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可以真实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要考核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五年的教学质量情况,可以说这是一名教师日积月累取得的成绩,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会计职称论文篇6

以我院为例,我院作为本市妇产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病源方面吸引全国范围的孕产妇、妇产科及相关病患,业务量极大,个别科室加班成为常态,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生育保险政策、薪酬待遇跟不上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当比例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详见图1,其中2011年的异常低值是因为编外人员转编考试拖延时间较长,一直未出结果),其中不乏高级专家、具有行政职务的管理者及重点培养的业务骨干,他们宁愿放弃所谓体制内的“铁饭碗”,有的已经临近退休年龄,仍坚持改制到私立医院工作,究其原因,相当比例人员认为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比例,认为私立医院薪酬水平高,更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目前,公立医院的各项工资、奖金等收入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即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级别。想提高收入,提高职称水平是最快捷的途径。因此职称晋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最为关注的内容。

二、公立医院各级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的政策现状与分析

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的管理主要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管理、职称聘期考核的管理和岗位等级的设置几个方面。总体来说,是在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指导、编制控制及设置原则的宏观调控下,各级专业技术职称均在规定的比例数内进行评聘。因此,各公立医院纷纷制定自己的职称评审条件及岗位设置条件,以保证在核定的指标数内有序地完成职称管理工作。以我院的卫生系列工作人员为例,具体政策大致如下(其它专业参照执行):助理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如无工作上的重大错误,即直接聘任到助理级岗位。中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国家文件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后,尚需取得相应级别的职称英语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2篇、考察其完成门诊、手术、值夜班或其他临床任务、继续教育、差错事故等相关情况后,经过所在科室考评小组的评议、提交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讨论通过、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等环节方可聘任到中级岗位。.高级职称的资格取得及聘任:按医院评聘条件(承担局级课题或被SCI收录、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统计源论文4-5篇)及上级部门制定的关于外语、计算机、服务基层等条件,经过科室考评小组评议的定性考察与医院中高级职称评聘委员会的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通过者院内公示、院长办公会讨论等环节方可推荐到上级评审部门进行答辩,通过后医院予以聘任。聘期考核:对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我院实行职称的聘期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考核条件(基本集中在、出版论著、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每3年为一个聘期,对聘期结束后进行考核,不合格者降级使用,做到“能上能下”,打破了职称聘任的终身制。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按上级文件精神,从正高级到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分为13个等级,即每个级别内部分为3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数额的岗位工资。经过科学的测算及多方面权威的调研,我们制定出针对不同任职年限和不同岗位任职要求的相应政策,而上述任职要求,重点集中在、出版论著和承担高级别课题等方面,少部分侧重于照顾即将退休的老职工,力图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扬人文关怀对待老同志之间找到平衡点。整体来看,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方面的各类要求,归根就底集中在发表高水平论文、承担高级别课题等科研方面,这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的结果,也为提高医院整体的科研水平奠定基础。

三、公立医院人才工作现状与分析

会计职称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会计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化 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职业化理论分析

(一)职业化管理目标

审计职业化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知识结构,掌握特殊的技能方法,能够独立履行审计职责的专业特征。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先进的职业化管理理念引人至国家审计人员管理中来,以明确国家审计人员在做什么的基础上,规范国家审计人员如何做的过程,从而满足社会公众及政府对国家审计人员工作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改变现有“重行政轻业务”的审计人员管理方式,突出审计本质中的业务性部分,改善管理方式和工作内容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由此,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确保审计队伍的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二)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的作用

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可以帮助审计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它的监督职能,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除此之外,它也有利于提高审计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提升审计工作的形象和权威。尽管审计署党组曾在2004年提出过“实行审计准入制度,促进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打算,但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尽快建立完善适合我国特点的审计职业化队伍,以提升我国审计队伍的形象,维护审计机关的地位和权威。

二、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化的关系

专业胜任能力指的是从业者从事一定领域的工作或者可以处理好某特定行业事项的一种能力。在各个行业中,专业胜任能力也可统称为胜任力,科学管理理论、人职匹配理论和冰山理论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该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适合的工作也就不同,因此,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他提出的工长应具备素质包括脑力、教育、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良好的健康情况等,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胜任力模型。人职匹配理论是至今为止仍在被广泛使用的就业指导理论,它是以个体差异为基础、以工作差异为前提建立起来的指导理论,该理论坚持对个体进行充分的个性特征认知、对每项工作进行完备的分析。20世纪中叶,麦克利兰教授在提出了著名的胜任力冰山理论模型,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比如行为,更大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他将胜任力划分成了六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人格特质和动机。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大体可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三项。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是指在审计环境中,审计人员应掌握的各种专业知识的总称,具体可能包括会计审计知识、税务知识、政策知识、行政知识、工程管理知识等。职业技能是指在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人员用来有效运用知识和展示专业品质的各种技能总称,比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职业价值观是不仅包括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守则等内容,还应包括审计人员的性格习惯和职业追求。具体可能包括独立、客观公正、廉洁奉公、遵纪守法、职业谨慎和追求卓越等特性。它们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区别,却构成体系,且是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的统一体。

个体之间存在多样性,审计人员之间的专业胜任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而这必然也会在审计工作中有所体现,造成审计质量,甚至审计结果的差异。因此,可以以国家审计从业者的专业胜任能力为切入点,提高国家审计的职业化水平。

三、职业化建设中专业胜任能力的现实障碍

(一)审计人员职业知识不足

国家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的组成部分,目前按综合类公务员,而不是按专业技术类进行管理。在招录审计人员时,主要依据普通公务员的标准进行招录,其职业特殊性和专业性未能在招录中充分体现,这会导致招录到的有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不高。同样,在审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考核中,与一般的普通公赵泵挥星别,导致专业性强,职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审计人员的作用不能凸显;另一方面,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其人员的对外流动也比较困难,致使部分优秀审计人员流入银行、企业等高薪单位。

(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国家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离职业化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多数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以完成当年下达的审计任务为目标,全年几乎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极少有充足时间对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往往是按部就班,被动工作、较少主动思考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探索问题出现的原因,运用创新思路予以积极有效解决,因此会造成创新能力、抗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职业技能方面的局限,在信息技术方面不能跟紧技术的发展,不能熟练掌握新型审计技术和工具。

(三)缺乏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另外,在工作中,与政府及相关部门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极大削弱,存在消极畏难情绪,这为审计人员犯错的动机提供了间接支持。部分审计人员在思想意识中也存在权大于法的观念,还有一些审计人员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置法律道德于不顾,和被审计单位串通舞弊。众所周知,高尚的道德素质是国家审计职业化的根本保障,没有对稳重持久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谨慎的秉性气质的秉承,职业化就容易出规越矩。

四、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江苏省宜春市审计局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调查问卷70份,其中,回收问卷66份,有效问卷65份,具体信息如下。另外,在重要性调查中,1分代表非常不重要,2分代表比较不重要,3分代表一般,4分代表比较重要,5分代表非常重要,满意度调查类似。

如表1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专业技术职务比重排前二位的依次为中级职称和无职称从业者,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5.39%和27.69%,累计比重为83.38%,这说明被调查对象职称水平发展不均衡,虽然中级职称占据较大比例,但是无职称人士也偏多,高级职称人士数量最少。

如表2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10年以上从业者占比最多,高达67.69%,这代表在审计工作中,经验人士偏多,新鲜血液缺乏,应当注意培养审计从业者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选择地选拔和引进审计人员,均衡审计队伍结构。

如表3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中,会计审计类背景审计人员占比50.77%,差不多半数,除会计、审计专业其他专业也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专业基础的从业者对工作能较快上手,同时在工作中也容易受到局限,应当注意不同背景审计人才的区分培养,使他们在专业知识扎实的情况下,也熟练掌握拓展型知识。

由图4可知,被调查者最重视职业技能,均值为4.68分,其次是职业知识,职业价值观最不受重视,均值为4,34分。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态度,应当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催生健康的审计文化。

图5是被调查者对所在单位的满意度评价,职业知识均值最高,4.00分,职业价值观最低,仅为3.89分,普遍认为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获得了3.94分,可见受调查者对该单位的满意程度总体仅处于一般偏上水平,甚至未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因此,该局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宜春市审计局为例,基于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审计职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不仅是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核心要素,还是审计人员职业化的关键所在。笔者基于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为提高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建设水平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审计人员准入方面

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门槛”不能太低,在专业、学历、经历、年龄、业绩和品德等方面都应当有高的要求。比如可以实施分类招录制度,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采用聘任制。让受过系统化专门教育,拥有丰富审计理论学养、娴熟审计专业知识、恰当执业胜任能力和优良审计思维方式的人才优先进入国家审计队伍。

(二)审计人员培养方面

建立审计人员终身培训制度,将职业技能的培训贯穿审计人员的职业生命始终,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审计工作的专业化分工。与此同时,还应当完善国家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机制,将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其职务晋升、工作待遇直接挂钩。

(三)审计人员退出方面

明确退出条件、退出方式、退出待遇、退出策略和退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审计职业退出机制,使人才可上可下,对于达不到有关标准的人员必须逐步淘汰出审计队伍,以此来促使审计人员不断进取,在审计队伍内部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尽管在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人员素质和队伍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重视国家审计人员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从准入、培养、和退出各方面入手,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审计人员职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夏云.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13(4):89-94.

[2]陈骏,推进国家职业化建设[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1):14-15.

[3]陈太辉,如何提高审计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J].审计研究,2011(4):25-31.

[4]勇,刘斌,龚勇.加快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J].审计月刊.2013(10):45-47.

会计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 会计专业 “双师型”教师 建设途径1 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

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标准。参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笔者认为,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①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②具有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承担会计专业一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熟悉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并能结合所承担的课程独立承担实践教学工作。除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取得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专业技术职称。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获得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②近三年中有一年及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从事会计或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经历;③近三年主持一项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或主要参加)课题研究,成果经行业专家认定有实际借鉴意义;④近三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一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使用效果良好。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缺失。高职院校要培养“双师型”教师,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和激励制度。目前,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并未建立相应的培养培训制度,在双师教师培养过程中不注意教师能力的战略性开发和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突击性地把教师选送外出进修和锻炼,培养之后又没有积极的后序环节安排,双师学习归来的对应使用一般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说,缺乏制度设计导致目前的培养实践并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2.2 会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缺乏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是刚毕业就走上讲台的,缺乏实践经验,并且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任课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没有精力再参加专业实践培训,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有些脱钩,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一些“双师型”教师是在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以及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缺乏真正到企业实践的经历,也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难以保障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3 专业教师顶岗实践难度较大。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是提高实践经验最为直接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没有建立成熟的合作机制。因企业人员编制问题、涉及商业秘密、影响企业日常工作、双方经济利益纠纷等原因,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教师参加顶岗实践。因此,通过岗位实践锻炼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仍然很少,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得不到企业深层次的支持。

2.4 教师职称评定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强调科研论文质量和刊物级别的倾向,这根指挥棒无意地在引导教师热衷于将自己的到理论性的“核心”刊物上,而忽略了实际应用的研究。同时,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高职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在职称评定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普通的高校教师没有区别对待,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价值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教师钻研技术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3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3.1 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高职院校应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建立培养培训制度,结合教师的年龄、学历等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一是加大对在职专业理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除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还需要安排他们轮流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熟悉企业工艺流程,开阔视野。二是对于新引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可以让这些教师先到企事业、校外实训基地等熟悉会计、税收等业务流程,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后再授课。此外,为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应建立激励机制,如在岗位津贴、年度考核、学习进修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优厚待遇;评聘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双师型”教师,给予专项津贴等。

3.2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为会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高职院校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逐步实现教师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引导教师重视实际应用的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财会实训室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财政部门和会计学会的科研课题,参与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创新活动。此外,还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3.3 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技能竞赛,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亲自参加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能够增长见识,获取实践经历。比如参加珠算比赛、ERP技能大赛、各种创业计划竞赛等。通过参加各项竞赛活动,能够建立健全骨干教师团队,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从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以及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机制,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该论文系黑龙江省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成果,该课题编号为GZB1211007)

参考文献

1 董桂玲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生存病态与诊疗[J].职业技术

教育(科教版),2005(4):52-54

2 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

2006(11):36-37

会计职称论文篇10

Chai Meiqun

(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摘要:论文以公司高管明示、暗示、胁迫会计造假为背景,以“顶得住则站不住,站得住则顶不住”的尴尬处境为切入点,认为解决信息造假仅靠会计职业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另一出路在于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在引入ERP系统后,通过对ERP的机制控制、技术创新、操作设计,使会计只能提供对称的管理信息,从而把会计人员从道德尴尬的困境中成功地解脱出来。论文的创新在于,首次提出信息对称的操作设计,包括账页设计、数据库设计、信息组合的技术设计。

Abstract: The company executives express, hint or coerce the accounting fraud, which i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Taking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stand out but not stand, stand but not stand ou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thinks that only relying o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to solve the false information is not enough. I believe that the other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lies with informatization.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ERP system, the mechanism contro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perational design of the ERP system can make the accountant only provide symmetry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o the accountant can freedom from the predicament of awkward moral.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it is the first one to point out the operation design of symmetric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account page design, database design, and the technological design of information portfolio.

关键词:会计造假 职业道德 尴尬处境 技术创新 操作设计

Key words: accounting fraud;professional ethics;embarrassing situ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per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68-02

0引言

用科学技术解决制度、规劝、职业道德等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是一种创意。比如美国用车载探测仪防止酒驾。司机只有向酒精探测仪吹气并被证实无乙醇后,才能发动汽车引擎,否则自锁设备会阻止引擎发动,酒后驾驶便从技术上得到阻止。在治理超速行驶方面新加坡就很有创意。只要汽车超速,车内强制安装的警报系统便发出像警钟般“叮当叮当”的声响,令乘客心惊司机心烦,从而迫使司机减慢速度,超速行驶也从技术上成功解决。那么在会计职业中能否用技术创新来遏制信息假造呢?

1道德缺失蔓延到会计职业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进我国;一方面腐朽落后的文化也沉渣泛起。官员贪腐、高管谋私,一拨接一拨,一茬挨一茬,那些不官不管的平民百姓,在饲料中加“瘦肉精”,馒头中加“柠檬黄”,煮玉米加“甜密素”,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豆瓣酱、豆芽中加入有害化工原料,给生猪注水……致使食品安全成为国人谈虎色变的话题。这种违法害人、道德沦丧的败坏之风也吹进会计行业,严重侵蚀着会计职业的健康肌体。比如管理者在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常常明示或暗示会计人员造假,许多会计人员则跟着走,顺杆爬,协同造假。“银广夏”则是典型一例。从1999年开始,“银广夏”一项产品萃取出口,毛利率竟达87%,2000年股价更以44%的涨幅高居沪深排名第二。2001年9月,中国证监会查明,该公司通过伪造出口单据等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违反有关法律、法规为之出具了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在这一恶性造假中会计脱不了干系,账由会计记,表由会计编,对外披露由会计承办,造假出自会计之手是客观真实。但是两年的造假,造假利润几个亿,会计人员能多得多少?职称职务能晋升多少?如果没有什么多得多捞,按照“理性人”解释,他又何必?他又何苦呢?显然表面造假的幕后推手,造假的决策人是公司领导,是公司高管。一般说,会计并不主张造假,也不愿意造假,在大量信息造假中会计是被动的,是无可奈何的尴尬。因此从技术层面入手,像国外解决酒驾、超速那样引入技术创新,遏制信息造假不失一种新的思路。

2把会计从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

2.1 信息虚假的一般研究会计信息出现质量问题无非三种情况。一是领导胁迫会计被动造假,二是会计自身贪腐主动造假,三是技术上出现差错无意造假。论文主要论证领导决意造假而并非会计人员主动造假。会计人员是执行层,一般不参与重大决策更不能拍板定夺,但经济信息出自会计之手。会计人地位低下,但岗位重要;并不决策,但披露决策;人微言轻,但权倾一方。这种地位与权利的落差,往往使其处于“站得住则顶不住,顶得住则站不住”的尴尬困境。在当前严峻经济形势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会计职业也不例外。有些领导恰恰利用会计人员害怕失业,害怕报复的心理,胁迫会计人员从事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而有些职业道德观念薄弱的人往往顶不住领导的压力,屈从上司做了假账,这主要是受领导的不良唆使,无奈顺从。

2.2信息对称的方案研究根据我和范长缨教授的研究成果,信息对称可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当然也能把会计人员从被动造假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而信息对称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九大机制。即:①现金频道制。现金收支分区授权监控,实现阳光财务。②双重记录制。现金账既记发生数又记预算数,便于对照。③双重签字制。超常收支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双重签字生效。④逐笔对账制。现金账簿、银行存款、库存现金逐笔核对。⑤双重披露制。货币资金对外披露不变,对内按授权逐笔披露。⑥钱物对应制。将会计上的资金与业务上的物料笔笔核对。⑦双价对应制。对关联方交易分别披露交易价、市场价或成本价。⑧实额对应制。成本账既记发生数又记定额数便于核对。⑨实预对照制。费用账既记发生数又记预算数以便比较。

遏制利润造假的机制是钱物对应制、实额对应制、实预对照制、双价对应制,遏制高管贪腐的机制是现金频道制、双重记录制和双重签字制。那么从操作层面考虑,对ERP软件的数据库应如何设计呢?

2.3 信息对称的操作研究

2.3.1 实额对应制实额对应制是为防止人为虚构成本,操纵利润,在成本类账页设计上增加消耗定额栏,把实际耗用与定额指标两相对应,以防成本造假。账页设计如表1。

此账页设计的作用,在于把实际耗用与定额标准随时比较,凡超过定额一定比例,超过正常偏差允许值(比如4%),都要追查原因,分析影响因素,从而制止造假。

2.3.2 实预对照制实预对照制是为防止人为虚构费用,操作利润,在费用类账页上增设预算规定一栏,把实际耗用与预算指标两相对照以防费用造假。账页设计如表2。

比如按照计划,其公司一把手带领3人去澳门考察7天,往返机票每人3000元,4人12000元;每人每天餐宿费2000元,4人7天56000元,市内交通、冷饮、小礼品3000元合计71000元。实际执行情况是领导一人出境,在澳门参与豪赌输掉500万元,回公司持发票要求报销。如果不引入ERP,手工做账,出纳面对公司一把手的发票不予确认报销将有免职可能;如果确认报销有违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之中。权衡的结果,为保饭碗很可能违心报销,制造了虚假信息。但是,若由ERP做账,特别是预算规定的71000元与实际执行500万元相差甚远。出纳很方便地要求双重签字,即财务总监也要签字确认,即使入账报销了,也因第三层的现金频道,网上,阳光财务,使之无法躲藏。三道技术关卡的设计,使此一把手大概不敢豁命闯关吧。

2.3.3 双价对应制双价对应制是为遏制关联方交易中人为虚构交易价格,操纵利润,在收入账页上增设市场交易价或行业平均成本一栏,以便用市价或成本比照虚构买卖价格,防止内幕交易。账页设计如表3。

母子公司,或者母公司所属众多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经常发生,个中的价格扭曲也屡见不鲜。其目的盖为操纵利润,形成虚假信息,保护大股东利润,伤害众多中小股东。比如子公司乙向子公司甲购买A产品1000吨,市场价每公斤50元。母公司为了甲公司报表做的好看,使之股价窜升,指定单价为200元。这样甲公司每公斤多收入150元,构成1.5亿元的虚假利润,给人以前景无限,从而推动股价上扬。在ERP的财务处理中,因账页同时显示市场价和关联交易价,两者相差甚远能很方便地被内审、外审和税务稽核所识破,从而使造假面临被查而裹足不前。

2.4信息对称的技术研究信息对称的技术研究,主要有信息分离技术(把综合数据分解为月的、日的数据)、信息还原技术(把账簿数据复原为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数据)、信息组合技术(根据需要把原始信息任意分组、合成)和信息核对技术(把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两相核对)。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核对技术和信息组合技术。

2.4.1 信息核对技术九大机制中的钱物对应制是信息对称的方案研究,其技术设计是信息核对技术。所谓信息核对,是指为遏制虚构利润而设计的在生产经营中,把资金流与物流步步核对,用银行存款的支付验证材料采购,用银行存款的收入验证产品销售,再用原材料投产、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入库等物流过程验证生产成本和完工成品成本,以防生产经营造假。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黎明服装公司全面停产,没有生产销售一件服装,却从布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入库到外销全面造假。因为“全”的慎密,竟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不被发现。后因偶然查出其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产成品库存全年12个月总是一个不变的数字引起怀疑,并以此为线索,重新审计而戳穿假像。针对此等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全面、系统造假,钱物对应制的设计是,用银行存款的收入核对销售真假,用银行存款的支付核对原材料采购的真假。在确认收入、采购真实的前提下,用收入验证成品出库,用成品出库验证产品和半产品入库,最后再用原材料投产验证生产过程。可见信息核对就是通过银行提供的信息验证两头物流的真假,再用两头物流验证生产经营的真假,以遏制公司全面造假。此核对技术见图1。

2.4.2 信息组合技术为了方便地进行信息核对,应抓住关键点,抓住主要矛盾。比如青岛海尔集团,销售产品几千个品种,耗用材料、物料、外购零部件、半成品15万种,若一一核对,即使通过ERP也用时过长且无必要。因为只要核对关键的几种产品及其主要原材料便可通过此抽样结果判断整体的真假。因此,如何从几亿、几十亿、几百亿张原始凭证中组合关键产品及其主要原材料进行核对,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设计的信息组合技术是计算机自动分类编组,其设计思路见图2。

可见,有了信息组合技术,把千千万万张杂乱无序的原始凭证分组、整合为需要核对的新的有序信息,再进行钱物核对就水到渠成了。

3结论

职业道德建设是职业健康发展的助推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又首当其冲,因为会计信息是国际商用的共同语言。比如交易的完成,决策的形成,前景的预测,优势的判断等等都依据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真假、会计信息对称的作用不言自明。但是,我们不应过度苛求会计人员,要求会计以超人的职业道德杜绝信息造假,毕竟会计人员人微言轻,不能拍板决策,在信息披露中常处左右为难的尴尬之中。论文一般地阐述了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详细地论证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并运用综、评、论三段式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探索了如何从技术层面入手,以信息机制控制信息加工过程实现信息对称。本文主要从操作层面开发,从账页设置、操作构思的细微之处设计如何遏制利润操纵、信息造假,并帮助会计人员从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如果论文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的有所参考和启发,我的追求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范长缨等.会计信息对称设计方案初探[J].财会通讯,2010,(4).

[2]柴美群.信息对称的新探索[J].价值工程,2011,(5).

[3]柴美群,刘翔.以信息对称遏制高官贪腐丑行[J].价值工程,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