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景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02:58:27

自然风景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篇1

今天,真是一个有趣的日子,因为我和妈妈还有妈妈的同事一起去红井玩,结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我们是坐大巴车去的,路途崎岖,车子陡动得厉害。过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那个地方。于是我们下车从田坎边过去。路过一条小河,这条小河真是纯净极了,清澈见底,就像一位俊俏姑娘那水汪汪的大眼睛,不含一丝浑浊,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在小河边,我们看见了几只鸭子,黑白相间,排着队整齐地往岸边游,真是漂亮极了!

“咦?那个长满小刺刺的是什么东西啊?”弟弟满脸疑惑地问妈妈。“那个啊,是刺榴。”妈妈笑着回答。“哦。刺榴。长满小刺刺怪吓人的,它可以吃吗?”弟弟继续问着。“当然可以,你可别小看它哟,它虽然样子难看,可是作用不小了!如果在干渴的时候吃了它,还能生津解渴了,而且把它的果皮晒干了还能当药使用了!”弟弟会意地点了点头。我们继续向前“游”去。

途中有绚丽多姿的花,美丽的蝴蝶,苍劲的大树,威武的……我们尽情地玩着,贪婪地吸收着大自然的精华。

不知过了多久,玩了一天我们也累了,于是只好告别这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恋恋不舍地回了家。

自然风景作文篇2

关于风景画的概念,《辞海》里的解释是表现:自然景色(如田地、山丘、森林、水)的绘画。按照这种诠释,现在的那些表现新时代的都市景观和日益工业化的人居环境等非自然景观的风景创作将无以归类了。因此,风景绘画如今恐已不能再以该说法简单论之了。新时代下的风景画概念开始有了新的诠释,当代风景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而且风景范围的扩大与人的主体性的不断升华有着密切关系。当代中国的油画风景创作群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家群体,尽管艺术群体逐渐消解和艺术潮流逐步淡化没有使一直处于边缘的油画风景在当代艺术领域完全丧失生存空间,但是却在风情化的创作道路上亦步亦趋,踟蹰不前。

“风景”这个概念有特定的含义,英文风景(landscape)来自荷兰文中的landschap,意指一片cultivated(被开垦过的)土地。land是土地,即低地的意思。由于特殊的地理状况,荷兰可能是世界上对土地开垦最多的国家:堤坝、渠道、运河、围海处处皆是。在殖民地时期荷兰的七个省份中,有四个省名字中带有land一词。有一句荷兰俗语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从风景画这个词就可以看出,风景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耿幼壮)按照风景的原意,风景是指经过(开垦)教化的土地,呈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文化,风景画就是人对自然进行开化的表现,是文化媒介。当前中国油画风景创作风情化弊端不断地显现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创作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在部分艺术家眼中,风景概念中的风情之意在油画风景创作中被过于夸大和曲解,并用以作为风景创作中展现自我的手段之一,而风景概念中所包含的人文和文化的应有之意却被一再的疏忽和遗忘。这些原因致使中国目前的油画风景创作无视风景题材存在的实质意义,一味地沉迷于油画风景的风情化和形式化,致使长期以来风景画创作在一种风情化和形式化的误区内徘徊不前,与时代特点的结合上却是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同时也使社会批判性和文化时代性严重缺席,在当代艺术中处于尴尬地位,在学术上也没有它应有的位置。

风情化风景创作多注重再现客观自然之美,画家从客观自然形式中不断提炼各种元素,并以一定的造型原则组织到画面中去,更多的只是给人以审美的实际功用。当然,中国油画风景创作的风情化倾向除了与艺术家对风景概念的理解误区有一定关系,还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富有多样化的地理地貌和不同的风情,这给酷爱从自然中寻找自我的中国人在发展油画时候,过于关注草原、古建、老街、小镇和贫瘠的乡村小景等等这些风情化题材。因为它们不仅符合绘画性的要求,适合绘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大发挥和审美承载,也符合人们猎奇和怀旧的欣赏趣味。因此,油画风景创作更多地陶醉和沉溺于自然风光和绘画语言的形式之美,使中国油画风景逐渐陷入风情化。另一方面,一直以来在大众的收藏意识和审美意识有待引导的情况下,更具直观性美的风情化油画风景的视觉欣赏价值决定了其商业价值。由此,油画风景创作基于风情化题材更符合商业需要,这从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中国油画风景创作在风情化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越走越远。最后,中国的展览机制多年来一直以官方组织为主。在各级展览中,风情化风景作品的一再入围和获奖,甚至举办专题性风情化风景展览来推动风情化风景,这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更多的风景画艺术家在风情化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疏于更深入地思考。正如易英所说,尽管我们看到风情类风景画铺天盖地地占据了艺术博览会和绝大多数画廊的空间,无论其技术多么精湛,情调多么迷人,它于当代文化的价值却几近于无,甚至在对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中,也没有它的位置。在新时代的新的特点下,风情化创作道路无疑不是中国油画风景创作的突破口和将来,油画风景创作发展何去何从,如何进一步拓展油画风景的创作空间显得尤为重要起来。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事推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新时代的油画风景创作应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不能无视风景创作风情化的弊端,疏于更深层次的思考。艺术家应该从风景画概念的应有之意出发,从人与自然之间新的关系出发,才能避免当代油画风景风情化弊端,有效地拓展油画风景创作空间。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

自然风景作文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72

风景园林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设计具有影响作用。本文从地域特征分析入手,对地域分析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进行分析,促进我国园林城市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1 地域特征分析

1.1 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

地域特征是某地区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2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标志。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地域性、整体性、人文性特征[1]。地域特征是某地区的基本标志,也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地域特征中的主要因素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一旦其中一方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会随着变化,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得到明显体现。

1.2 地域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联系

地域特征自然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平衡的重要形式。风景园林规划是在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地域特征的手段;从风景园林规划的准则来看,园林设计以尊重为主,改造为辅[2],由此可见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引导辅助作用;地域文特征中包含多种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是自然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指导作用。

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特征中自然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植被因素2方面。自然环境他也正中包括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势特征等方面[3],L景园林设计师设计时,注重把握这些因素独立特征与联系。例如:气候特征。气候特征是自然发展的最基础性特征,不同的气候特征使园林规划设计的规模,植被等产生影响。例如:东北地区气候以干燥为主,南方气候以湿润特征为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依据地区气候特征,选择园林设计的建筑材料,园林内部植被种类;或者不同的地势类型,比如:平原和盆地地区进行园林设计时,也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构图形式等产生影响,风景园林设计要达到设计效果,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意义,充分结合自然因素,实现园林设计综合性设计发展。

2.2 植物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园林设计中植被的设计产生影响,植被种类自身也会对风景园林产生影响,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对植被的选择不仅要从基础性园林进行分析,注重不同植被之间的会产生不同的园林效果。例如:我国北方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将银杏树种植在主道两侧,秋季里,洒落一地的银杏叶成为风景园林中一道亮丽的色彩,增添了风景园林的欣赏性色彩。此外,风景园林设计中园林设计中植被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也会增添园林的美感。丰富现代园林建设创新性特征。

2.3 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地域人文情怀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思想、民俗习惯等多种人文情怀,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将这些地域人文情怀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融合在一起,园林设计景观设计中蕴含大量“人”的因素,体现园林设计人文性色彩,例如:我国传统园林建设中[4],通常会将“一双,一对”的传统理念作为园林设计的因素之一,这种地域人文情怀的体现充分体现了现代园林建设人文人文情怀色彩,增强了风景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特征,体现了园林建设的主要特征,也是防东方文化的重要体现。风景园林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时,注重将人文情怀与自然因素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特征的完美融合。

3 结论

地域特征是当地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双重性体验,对风景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能够引导设计师对园林设计中地域特征因素综合分析,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综合性发展,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和地域特征,促进城市建设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2]丁晨D.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览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自然风景作文篇4

【关键词】风景绘画 理想化 庭院 景观

随着各地高校新校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具有良好的使用交流空间和浓郁气息的文化营造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普遍要求。作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庭院空间,以其对建筑与外部环境品质的联接与烘托功能,成为校园景观设计中画龙点睛之笔。由于校园庭院景观设计较之其他类型庭院设计更加富有文化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多借鉴其他门类艺术形态和文化意识,使之在视觉上舒适而极具美感,精神上丰满而有深度,真正使师生在其中获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享受。在绘画领域中,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绘画的许多创作观念和艺术处理手法就非常适用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

一、自然形态的理想化秩序建构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创作的理论基础是绘画需要忠实于自然而又不能完全模仿自然,画家应该表现出纯化的自然,自然本身并不是完美的,需要艺术家加以创造,将其理想化。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理想主义风景画表现出理想化的“美的原则”,在构图上不追求华丽与夸张,而是追求理性和永恒、宁静与和谐,显示出严谨而有秩序的法则。这种对自然形态的理想化秩序建构运用到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是非常合适的。第一,校园庭院景观的功能性呈现出对理想化秩序建构的需求。庭院空间是学生选择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除了在建筑内部空间进行课堂的学习,在庭院空间中也常常会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课下的学习,这些学习活动都需要良好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依靠良好的秩序感建构起来,对景观元素的理性配置和组合,能够在视觉上呈现一定的形式感,并以营造宁静和谐的氛围为宗旨,使得庭院景观形态除了视觉审美之外更兼顾功能性。第二,校园庭院景观自身的文化属性呈现出对理想化秩序建构的需求。大学是集学术型教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创造性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学习研究场所。这使得校园庭院景观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属性,所以应对景观中的自然形态元素进行理想而秩序化的设计,使理性与永恒、严谨而有序、宁静与和谐成为它特有的气质,这样更符合校园庭院景观的特定身份。第三,景观设计美学与理想主义风景画的自然形态理想化建构方式互为呼应。景观美学研究的是土地与人的关系,研究的对象是人化的自然,甚至是人造的自然,如何使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功能性的基础上产生艺术价值,这是景观美学研究的最终指向。因此,在这一点上,景观美学与理想风景画中自然理想化构建方式是互相呼应的。

二、隐喻性的诗性表达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画家眼中之景,而是画家心中的景致。将风景作为一种纯粹的物质属性进行表达的时候,是无法传情达意的,所以画家会在风景中融入自我的观念与情绪。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大师克劳德・洛兰正是如此经营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深刻内含和诗意的独立品种,把诗意的感受与冷静的观察、研究水融地结合在一起。这种隐喻的手法和诗性的表达方式如果运用到校园庭院设计中则会大放光彩,使庭院空间更具气质与魅力。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使用隐喻的设计手法时,首先要采用隐喻性的素材,在选择构成庭院景观的花木、建筑、山石等元素时,应多选择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特定含义的景观元素,例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大量的与治学格言、伦理道德契合的景观元素,这些被人格化的景观元素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西方的众多现实景观元素也是如此,所以选材时应有意识根据主题进行选择。其次,要采取诗化的组合方式进行设计,诗性特征反映为强烈的抒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需要对景观元素进行主题式的创作,大胆融入设计师对主题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此外,诗性特征还表现为高度凝练和节奏韵律的掌控,作为景观元素的组合要从视觉形态上进行布排与取舍。在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中,景观元素的组合方式不应是拼凑式的,而应互相呼应并有主题的营造空间氛围。

三、充分考虑人与景的呼应关系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非常注重画面中人与风景的呼应与融合。画面的主题和意境由风景与人物共同完成。理想主义风景画家常常将人物放置在牧歌式的风景之中,人物神情与动作生动而庄严,与风景相互呼应,充满了哲理性,体现了庄严优美的风格和对古典传统的深刻理解。此时,风景画已不再是仅供陪衬的人物背景,而是与人物同样重要的富有哲理性的艺术形象。这种将风景与人视作同一整体的艺术观念对于校园庭院景观的设计不无启发性。作为校园庭院景观,它是客观作用于人的活动,同时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感,因此庭院景观应是人与环境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如同法国理想风景画创作观一样,校园庭院景观设计也应将景观与人视作同一整体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何将人的情感进行外化,融入到景致中做到情景交融;如何处理好景观作为人为的第二自然的设计理念;如何把控人工建设的比例与尺度,做到源于自然、接近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如何让景观在功能上为人提供最佳的舒适性,在视觉上为人提供最佳观赏性,在心理上最自然的亲近人,这些都是校园庭院景观所应该考虑的人与景的呼应关系。只有认真和深入地剖析庭院景观的特性和人的生理、心理需要,才能表达校园庭院景观内在的情感和人文特征,才能设计出更能体现人本主义的方案。

结语

法国理想主义风景画家将风景与人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们对风景与人关系的艺术创作观念与景观设计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不谋而合,理想主义画家不断领悟自然的客观性和艺术性,从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自然并最终回归到人性,这对于校园庭院景观的设计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使校园庭院设计观念能够向更内在、更深层次推进。

(注:本文为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201415)

自然风景作文篇5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trends

Yang Yingyao Liu Bin

The Baoding city botanical garden management office, Hebei Baoding 071000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on management concep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The landscape will not stay on the surface of the beautiful form, but in the viewpoint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s leading to form, function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higher level of unity. The article also talked about trend of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functional, people-oriented;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landscape and also can product" mix"; landscape soft;" phase" layout, borrowed scenery appreciation; control force, executive force in both hands.

Key words: modern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1、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追求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要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应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4、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实际上,与发现一样,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此外,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人们起初认为有问题需要整治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很可能出在别处。两块场地之间的转换之处,通常是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因此,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往往从场地的周边环境整治着手,而不是马上进入场地本身的整治。遗憾的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已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总是从场地本身的整治出发,在场地中心布置大量的景物,而将各种低劣的景物放在场地。

5、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

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如果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应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6、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简约为手法

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

简约应该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正如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实际上并没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它同样在演变,同样拥有某种吸引力。最低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风景园林师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参考文献:

自然风景作文篇6

一、自然美的内涵及本质

自然美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的美。“所谓自然事物,也是指自然发生而不依存于人或社会关系的纯自 然的事物。”如雄伟的峨嵋、妩媚 的西湖、幽雅的雁荡、神奇的泰山等。它包括单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也包括由多个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 组成的大自然的风光美;它既包括春光明媚、色彩柔和、奇花异草组成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界的优美, 也包括乌云翻滚、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奇山异水所组成的自然界的壮美。自然美是与社会美相对而言的,并 与社会美共同组成现实美。

自然美的内涵的丰富性,决定自然美的本质的多元性。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根据 自然美在语文课文中的表现,认为至少有如下特点。

第一,自然美具有物理属性。自然美与社会美不同,它是侧重于形式美的,由一定的自然物质属性构成的 自然美的形式,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也可以说,课文中美的自然景物是对社会现实中具体的自 然景物的描绘,离开了社会现实中自然物的物质特性本身,就无法描绘出自然美。《天山景物记》中天山地区 的灵山秀水、奇葩异卉、珍离异兽,都是不依附人类而独立存在,具有自然的特性,没有这些特性,碧野就无 法描绘出天山自然美的奇特。既使像杨朔描绘的虚无缥渺、变幻无穷、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仙境——“海市 蜃楼”,也是对自古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蓬莱城和生活在当地渔民的欢乐劳动和幸福生活的描绘。

第二,自然美还具有社会属性。自然美虽以自然物的物质属性为基础,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它是社会实践 的产物。作者对现实中自然美的描写,不是纯客观的描摹,而是对自然物的物理属性进行选择、想象、加工过 的,这些自然物的物理属性必然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界对象化的自然,成了人与自然 关系的产物,人与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课文中的自然美不仅仅反映了现实自然景观的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 对现实自然景观的认识和评价,反映了作者组织语言艺术符号系统的方式特点,再现现实自然美的技巧,更反 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因而带有作者鲜明的情感性和创作性。同一自然景观,由于作者选择描写的角度不同, 作者的经历、身份和当时的情感不同,描绘出来的美也会不同。如看荷花,由于作者心情不同,反映出来的美 也会不同,杨万里看到的是荷花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反映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而 周敦颐看重的是荷花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现出作者在混浊的世界中不同 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文中的自然美是由语言艺术符号描绘的。它不像绘画、雕塑等那样直接展示出自然景物的形状、 色彩、变化形态,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就必然产生把握自然美的间接性、模糊性,需要读者利用自己 以往的生活经历,见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在脑海中浮现,才能达到理解,常常因读者的生活经历不同,见过 相似的景观不同,重新组合的表象也不同。

二、自然美的审美教育

1.入景。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 者胸有景,入景始与亲。”(注: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入景”是欣赏自然美的第一步,只有入 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的自然美,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如教学《天山景物记》,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入 景,才能感受到课文中描绘的那如诗如画的美景。由于课文中自然美具有间接性、模糊性的特点,不一定每个 学生都能够欣赏到它的美,有的学生领会语言文学能力差,有的学生在以往的现实生活体验中没有这样的经历 ,那么需要教师给予引志启发,并适当带学生到风景区去实地参观,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直观体验,真切地 感受课文中的自然美。入景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朗读法。

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音乐美,写景状物也出神入化,教师应指导学 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如 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选择巍峨高山、辽阔大地、幽深森林、浩瀚海洋等自然景观作为寻觅呼唤 总理的处所,展现了一个博大、雄浑、壮阔的空间,朗读时,要把深沉的哀思、如潮的激情与博大、雄浑、壮 阔的空间联系起来,读出亲切深情的呼唤,倾诉出强烈的思念之情,才能领会作者选择这些自然景观的美处。

直观法。

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增强学生欣赏自 然美的能力。如教《苏州园林》,学生没有目睹过“是各地园林的标本”的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理解不 深,教师可以利用彩色图片,把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 次以及角落的点缀、门窗的雕琢、颜色的调配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直观。有位教师为了教学《苏州 园林》,利用假日到苏州园林里摄了很多照片,给学生观看,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描绘法。学生不可能直观地看到教材中涉及的所有的美好自然风景,教学时,就靠我们教师利用简明生动 的语言去描绘课文中的美景,让美景再现学生的眼前。如教《猎户》,教师根据课文的开头进行描绘:秋高气 爽,太阳普照,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大好的丰收年成,村子里高梁秸竖得像高高耸立的尖塔,收割的庄稼堆 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田野里成群的鸽子,文静地来回走着,它们不怕行路人,在咕咕地叫着,好像在呼 唤着同伴快来欣赏丰收的景象。教师的描绘,使学生眼前展现一幅和平宁静的丰收图,令人神往,令人心醉, 似乎让学生闻到了庄稼的芬香,看到了农民丰收后喜悦的笑脸。

此外还有很多人景法。如类比法、带入法等,不一一赘述。

2.出景。除了把学生带进教材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自然美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自己描绘自然美的能力。 如果说只有引导学生“入景”,才能让学生领略课文中的自然美,那么,也只有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出景 ”,才能让学生高屋建瓴地理解自然美的本质。

根据自然美的社会属性,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人们总是把自然美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带上人 类的主观色彩,作者写景的真正目的是写人,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课文中的自然美 时,要引导学生跳出自然景物,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

由景理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注:王国维:《人间词话》。)况周颐也说:“情真景 真,所作必佳。”(注:况周颐:《蕙风词话》。)人们常说:“借景抒情。”可见景与情二者之间息息相关 ,密不可分。情是景的基础,景是情的表现。在课文中,以美景抒乐情,以坏景抒哀情是极常见的,也有些课 文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那么在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时,必须联系人物的心情,即由景理情。如《 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阴沉的冷色调正好贴切地表达了作者阴沉的心境、悲凉的情绪。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 感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又如《春》作者热情洋溢地描绘春草、春花、春雨几幅春天的图 景,喜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沸腾的血,滚烫的心;再如《香山红叶》写香山风景的 奇丽和红叶的色与味,抒发饱经风霜的老向导在新社会焕发出自豪奋进的激情,《果树园》开头从听觉、视觉 、嗅觉等方面来描绘果树园迷人的景色,抒发翻身农民摘果子时的欣喜之情。总之,由景理情是欣赏自然美的 基点。

由景想人。课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密切相关,因为人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周围 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南方人的细腻、敏捷,都与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有关。作为 反映生活的作家,写景常常是为了写人,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性格。“自然环境描写常常起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的作用。”(注: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如《风景谈》 ,全篇由六幅风景图画组成: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这六幅风景 图寄托着作者的情与思。作者表面上谈风景,实际上写主宰风景的人,赞美的辛勤劳动和崇高精神征服自然、 改造环境、振兴民族的延安儿女。又如:《白杨礼赞》、《爱莲说》、《松树的风格》都是通过赞美自然物来 赞美人的精神品格。那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美景时,不能离开课文中的人或作者,要由景想人。

由景想义。“义”是指文章的意义、主旨、中心思想。文章的意义常常体现在作者的描绘的生动的画面之 中。“画中有诗”。生动的画面又常常由美丽的、多姿多彩的自然景物组成。如《荷花淀》的开头描绘了一幅 美丽富饶的水乡图。在抗日战争时期,充满紧张的战斗气氛的课文中,为什么描绘这么一幅美丽富饶的水产图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幅美丽富饶的水乡图,既展现了白洋淀优美的风光,衬托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水生嫂 纯洁朴善良的美好心灵,景物衬托人物;更为重要的是为歌颂水乡人们拿起枪杆保卫家乡而参加战斗这一主题 打下基础。

自然风景作文篇7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风景园林在我国的地位在逐渐的提高,若能够将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形成现代园林与自然风景相融合,这就为促进人类文明、生态保护、自然的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的重要性

由于在风景园林中,存在着无数有形与无形的自然过程,因此,自然过程在影响着风景园林的形态和发展,但是人们在园林已经实现了控制,这就造成一些自然过程像风、水、植物等不能在园林的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甚至是对自然过程不能够为园林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于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在现代园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是可以承载更多的自然过程的,在自然中是主要的一个因素,这需要将场地中自然本身存在的东西要合理的使用这些就能够进一步引入引导更为广泛的自然力量。能够将自然过程融入到现代园林中,并且发挥自身的优势。

通常在将自然过程引入和引导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自然过程中的原动力进行研究,主要分为:水力过程、风力过程、火与电、重力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其他的过程。能够将自然过程在引入和引导的过程中与现代园林的艺术风格相融合,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使得现代园林产生更好的自然环境价值,因此对于自然过程中引入和引导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十分的重要。

自然过程中的引入和引导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环境艺术中,为了追求艺术美,人类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过程来进行具体的研究,而自然过程力量在运用中,能够广泛的运用到艺术作品中,从而艺术家设计出了各种机制来引导自然过程发挥重要的作用,将作品与自然完美的相融合,表现出了整体美得艺术感能够将作品与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在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中,著名的艺术家史密森创作出了“螺旋形防波堤”的本意它是探索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美的进程,而防波堤子啊大盐湖中经理的所有自然过程就是重要的因素,其中重点的部分表现有:水位的涨落、水藻的衍、盐的结晶,这些都能够作为艺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它与防波堤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在“闪电的原野”中主要是利用金属杆第一次有意识的将自然界伟大的力量―闪电,能够通过艺术引入到人造景观中,并且引导在地面上,这些艺术过程就大大的实现了天与地之间额融合,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从中表现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响尾蛇”主要的是利用自然无处不在的侵蚀以及分解作用能够实现作品本体的消逝,将作品上升了层次。“木漂石”则是借助于水流的动力以及水体自身的重力,能够在不断的变化中改变作品的位置以及状态的变化,形成了动态的变化效果,这就产生了现代风景园林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美的价值。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与自然过程相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形式,在自然过程引入和引导的挤出上,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及新鲜的艺术效果。

自然过程与现代风景园林在引入和引导中相融合的体现

1.人类文明生态转向

在经济发展中,对于生态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其中在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为风景园林中具体的额表现是:风景园林要以保护、规划、设计等手段,能够根据不同尺度的自然条件,在经过人类的改造后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转向,风景园林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在改造风景园林中需要将自然景观的保护、城市绿地的修复、其他的生态景观共同实现的效果。

2.全球气候的变化

在随着工业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化学生产造成环境问题逐渐的加剧,出现了海平面的上升、冰川的消失、物种灭绝的现象发生,但是由于环境问题与现代等景园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气候变化中的环境问题与风景园林的研究十分的重要,能够促进自然过程中的引入和引导。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自然过程相融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拉近,这就出现了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性,其中风景园林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也是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在加强风景园林的同时能够促进中华名族文化的融合,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将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与现代风景园林相融合。

4.快速城市化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因素,这些对于实现资源节约和环保型社会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在当代,需要建立一种以环境美学为指导的城市风景,能够大力的发展风景园林,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总结

自然风景作文篇8

摘要 山水游记中令人目醉神迷的山水世界,不是纯客观的对自然界机械的临摹,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是对自然风景进行审美重构的结果,是作者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故乡。创造优美的意境是山水游记实现自然风景审美重构的最重要的途径,而在意境创造中,则应努力追求情与景的和谐相融。

关键词:山水游记 自然风景 审美重构

中图分类号:I207.07 文献标识码:A

山水游记是散文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唐柳宗元以其杰作《永州八记》奠定了山水游记这一散文类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千多年来,无数游记作家抒写下了优美动人的山水之作。他们在大自然的遨游中,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观察风景,赋予风景以独特的灵性,并以此抒发自我感知,留下心灵的轨迹。

一般来说,山水本是没有灵性的无情物,但山水游记中的山水却因为把作者自己融了进去,使它们有了诗意一般的美感。山水游记中的自然风景的美感,不是纯客观的对自然界的山水机械的临摹,而是作者艺术创作的结晶;不是自然风景的恩赐,而是散文家能动的创造,是他们对自然风景进行审美重构的结果。这种审美重构的艺术性是优秀山水游记创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山水游记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重要途径。

读古今大量优秀的山水游记,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作者对自然风景进行审美重构的几种表现形态。

一 作者既是山水的游览者、观赏者,也是风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山水游记中的自然景物和自然界的山水景物,既有相同处又有不同特点。说同,是因为山水游记中的自然景物是自然界中的自然景物的再现;说不同,是因为山水游记中的自然风景的美感是经过作者处理的,这样的美在自然界中很难找到。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的小石潭的凄清水石,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郭风《日出》中的日出情景,等等,都来自于真实的大自然,但又和大自然的风景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作者超越了一般游览者和观赏者的层面,而使风景有了更高的目标,它以风景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身份而使作品中的山水自然风景的美感超越了自然界中的自然风景的本身之美。

作为山水游记作者,往往有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于观察,勤于思考,选取旅途中最多某两三个最美的景象来详细描摹,使之成为既各自独立又由一个中心紧密联系起来的若干画面,并抒发感情,或升华认识和阐发哲理。来看著名散文家杨朔描写井冈山黄洋界的一段文字:

“……透过漠漠的烟雾,朝前望去,一片缭乱的云山,厮缠在一起;浓云重得象山,远山又淡得象云,是云是山,分辨不清。有时风吹云散,满山满岭的松杉、茅竹和千百种杂树便起伏摇摆,卷起一阵滚滚滔滔的墨浪,拍击着黄洋界前的断崖绝壁。

一根细线从断崖绝壁挂下去,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其实不是线,是一条羊肠小道……”

其实,每个旅游观赏者站在黄洋界的山脊上时,都会有这种体验,但杨朔的文字却比我们每个人的体验更美,提炼得更精彩。“浓云重得象山,远山又淡得象云”,身临其境,才有这种惟妙惟肖的发现。把羊肠小道写成“风一急,好象会吹断的”,多么生动而贴切,这就是一种极具新意的创造。

二 把人生际遇和体验寓于山水之间

山水游记中自然风景的美感创造,离不开作者的“我”,有“我”则美。对于作品中的自然风景来说,它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一是它作为客观景物,本身内涵一般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二是它应该浸透作者的“我”的主观感情,也就是山水自然都是“情”化的景。因此,山水游记作者在描写自然山水时,也必须具有双重性格,一是能够把握客观的山水自然景物的美;二是把握自己面对山水时的情感美,将自己欲抒写的人生际遇融于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山水浸透着作者主体意识物化的自然美,处处体现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体验。

明末散文家张岱写于明朝灭亡后的著名散文《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的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西湖夜雪的银白世界中,作者描绘出了一个孤僻脱俗、别有怀抱的高士形象,表现出他在现实的冷酷和伤痛面前对自然山水的一片痴情,其中也寄寓了自己强烈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情。

三 引山水为知己,以自然风景来温暖和愉悦自己的心灵

第一个提出以山水为知己的人是东晋文士袁山松,谢灵运和陶渊明也是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他们之于山水,始先都是出于“寄情”、“忘忧”的目的,只有在此之后,进而发现了山水的魅力、山水的意蕴,才真正与大自然在精神上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才情体贴赞美,发之于吟咏。这种境界大概就是李白诗中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和辛弃疾词中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只有引山水为知己,才能处处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使笔下的对象逼真、传神,才能达到心物冥合、意境圆融的境地。

读巴金先生的山水游记,总是能深刻地感悟到他对天地知己般真挚的恋慕和对自然虔诚的礼谒。在他的《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棵榕树好象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新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巴金用婉丽的语句写来,笔锋带着一股浓郁的自然气息。这棵树与霞光、水浪、岸野、生命的律动、天地的音籁一起,合成了一个仙界似的意境,宁静、安详、悠远,梦幻般的美丽。在这片静谧的霄壤间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作者充满快乐的灵魂得到了温情的抚触和诗意的净化,而读者也在优美的境界中释放了感情,心灵远离市声,变得愈发地明亮和清澈。

四 借自然景物描写倾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

对自然审美感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欣赏者的学识水平和艺术教养。同样是欣赏自然风景,有的人仅仅对山峰、溪流外表的形状感到兴趣,而很少领略到山水的情趣和意境,有的人则不仅善于从外在形态上生发出许多奇妙的想象,而且能够联想到文化的内容,诗情画意扑面而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北宋苏轼在其《前赤壁赋》中抓住清风、明月和江水来写景,不仅准确地概括出了夜游赤壁的具体环境的特点,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阐述了宇宙间“变”与“不变”的道理,显示了在逆境中开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也显示了超越于人生悲喜之上的自我。

优秀的山水游记都是作者对自然风景审美重构的产物。而这种重构既有着现实的基础,又得力于他敏锐眼光的发现与诗性精神的浸润,而这些山水游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创造优美的意境,也即在对自然风光进行精确而生动的描绘之中,注入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和对客观事物的心灵感应。

所谓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感情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生活本质的艺术反映。具体到山水游记,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之情与笔下之自然景象结合而形成的温馨美好的意象氛围;是作者在可感的画面中蕴含着的深情厚意。意境犹如山水游记的生命,使整个作品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熠熠光辉。

一种真挚而又深蕴于心的情意偶然被特定的物、景、境触发而产生悸动,于是发出强烈的感应,发生一种奇妙的激变。这时,意与境巧妙遇合,于是,文笔之所至,物象变成意象,物境变成意境。山水游记中意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情”(包括一切主观存在的心理因素)和“景”(包括一切客观的外界事物)。“情”为“景”的内蕴,“景”为“情”的载体,通过比兴等手段使它们有机结合而和谐交融地创造出来的单一或综合的艺术形象,比自然形态的单一或综合的形象本身具有一种更加深远广阔的美学境界。

山水游记意境创造中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景生情

这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者在面对自然景物的那一瞬间,内心世界产生的情绪变化,以及所形成的某种印象。二是作者的生活背景、性格志趣、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等各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促使他在某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色前陡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乃至审美体验。峰峦叠起的群山、烟波浩渺的大海、奔泻不息的江河、五彩斑斓的花草,无不令人为之陶醉。城市的喧嚣、官场的昏暗、凡尘琐事的羁绊在此被轻轻抖落,心灵得以安定,创作心胸与个性得以释放。

2 移情于景

战国时期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濠梁之辩”。惠施认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鱼不可能有人的喜怒哀乐感情。而庄子却说,人乐鱼亦乐。惠子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体会到鱼儿在水中的快乐,这是运用了一种认知规律,以一种实证的态度来看待世界,所传达的是一种理性精神。而庄子则完全是用艺术心态来看世界的,他以“逍遥游”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山水,他对鱼儿的观察正是一种美的关照,就是所谓“神与物游”。他所关心的不是是否合理,而是是否有趣。庄子的这种艺术化心态,其实就是典型的“移情”作用的结果。

“移情”是一种审美现象,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审美时,主体把自己的感情移到对象上去,使本来只具有物理特征的事物具有了人情和生气,从而实现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不但和鉴赏者的美感经验有关,而且与鉴赏者的情趣和心境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山水游击创作中风景审美重构的重要理论基础。

庄子对于山水自然的艺术化心态以及审美者的移情作用,对山水游记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缺乏这些条件,即使朝夕与名山大川鸟语花香相处,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具有了这些条件,就能换一副眼光来观赏山水,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并把这种美好的体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读者得到心灵的共鸣和启发。

3 以景托情

对于不同的人,同一景物很可能被用来寄托不同的情感,同是皓月当空、波光潋滟的清凉世界,心境愉悦的人会把它描绘得清新爽快,而对于一个眷恋故乡、仕途失意的人来说,它却可能是寂寞与孤独情绪的载体。同时泰山,在作家笔下却不一样。姚鼐的《登泰山记》、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吴组湘的《泰山风光》等等,都是写的泰山,但却各各相异。这是因为作者大多是以自己特有的个性、气质、修养、情趣进入游记领域的,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让审美对象承载了创作主体不同的情感。

4 以情绘景

也就是完全通过人的真挚情感来再现自然美,自然美开始向艺术转化,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审美意境便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这样,自然景色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色,而是融入了人的心灵之声的景色,是人的心灵与自然之美相融合的产物,是作者理想化的景的生动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林、山、水、房屋、阡陌等景,都是子虚乌有,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但由于按照“我”的“更高的目的”处理,合“我”的理想,而使之产生了浓烈的诗意美感。山水游记在描写自然风景时,集中表现在使山水自然景物理想化。作品中的风景往往是作者精心改造的结果。

山水游记通过对山水风景的审美重构,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图,以艺术的形式反映自然世界的面貌以及本质意义的同时,也深深地渗透着作家本人对自然风景的情感态度。山水游记是文学大观园中不可或缺的一座石山,一汪清泉,一朵野花,它引领读者在大自然中游憩身心、陶冶性情,使他们的智慧在崇拜自然、赞美自然中得以显现,使他们的文化人格在感受和体验自然风光中得以提升。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8c320)。

参考文献:

[1] 刘衍:《中国散文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梅新林、俞樟华:《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

[3] 商友敬:《中国游览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务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5] 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自然风景作文篇9

一、自然风景与民族认同电影艺术

自然风景在电影中的呈现,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社会象形符号。自然风景从风景本身转换成为电影中的审美观照对象,往往是一个文化渗入和文化建构的过程,“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使其具有了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符号学意义”[1],因此,便有可能形成某种风景政治或风景意识形态。在自然风景的多重意识形态隐喻中,自然风景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是重要的一维,“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当中,风景也成为建构‘想象共同体’文化政治的重要媒介”[2]。例如,美国为了培养公民国族意识的认同,在自然原野中建设了著名的黄石公园,以此作为凝聚国族历史的重要媒介。苏格兰浪漫主义作家司各特擅长风景描写,他通过对苏格兰风景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讴歌,使苏格兰成为英雄的家乡、可敬的祖国,唤起了苏格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性建构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并非是一种常态和持续进行的过程,而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遭遇外敌入侵或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之际,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便得以凸显。例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为了激发、鼓舞全国人民的民族危亡意识和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社会各界迅速行动起来,利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战。对于文学艺术界而言,创办更多的抗战文学刊物,创作更好的抗战文学艺术作品便是行之有效的动员策略。在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中,自然风景成为一个高热度的叙事符号,这仅仅从一些抗战艺术作品的题名中就可窥见一斑,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艾青的《旷野》,江村的《旷野的悒郁》以及感奋人心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在和平时期,如果艺术作品涉及到民族抗战题材时,依旧会运用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尤其是以冯小宁为代表的一批导演所拍摄的系列战争题材电影,都有意识地运用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为影片增光添彩不少。冯小宁是一位勇于进行艺术探索的导演,注重风景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便是他探索出的成果之一。早在1990年他所拍摄的《战争子午线》中,长城这一人文风景构成影片的重要意象,它既是故事贯穿始终的发生空间,也是抗战民族精神的象征,“沿长城西进”成为一群孩子无言的革命信念,直至最后把鲜血散在长城脚下。1995年后,冯小宁又相继拍摄了《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等战争题材电影,凸显了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自然风景作为一种物恋对象,在民族危亡之际担负着融化阶级矛盾和化解家族个人恩怨的作用。在电影《黄河绝恋》中,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苍茫无垠的黄土地和气势磅礴的黄河,而这并不仅仅是起着故事发生的空间背景的功能,显然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导演冯小宁在谈到拍摄过程时说:“《黄河绝恋》的‘恋’指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对中华民族的灵魂、对黄土地、对黄河的眷恋,是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一首颂歌。凡是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3]在这里,实际上牵引出一个概念:物恋。物恋最初是一种宗教用语,指对某种单调物体的崇拜,后来发展成精神分析学的意义。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物恋就是被想象为失去了或者可能失去的某物的替代品,并赋予替代品神奇的力量,使它们成为物恋的对象。在电影《黄河绝恋》中,黄河是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形符号而构建的,是中华民族的物恋对象,这不仅因为黄河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在民族危亡之际,人们需要寻找一种中介物来获取自己的民族身份感,以凝聚起抗战意识,而黄河便可以担负起这个职责。在《黄河绝恋》中,八路军班长黑子和女军人安洁要护送美国飞行员欧文西渡黄河到延安去。西渡黄河需要安洁的父亲安寨主帮忙,但安寨主与黑子有三代血仇,在国难家仇面前,当事者如何抉择?黑子夜访安寨主,一席交谈后两人决定冰释前嫌,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当安寨主为护送他们赶到黄河渡口时,却遇到了事先埋伏的日本鬼子,他不幸被打死在黄河边,而这时他的管家也抛弃掉自己被黑子家族造成失去男儿身的仇恨,点燃茅草屋为黑子报信,以至于自己被日本鬼子活埋在黄河边。这里发生的一切,都被黄河所见证,黄河在这一刻充当了民族物恋的对象,安寨主等人为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摒弃了家族矛盾和个人恩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护送黑子等人过河。二是自然风景作为一种具有东方情调的审美对象,在冯小宁的电影中既表征出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现实境遇,也表征出中华民族及文化被西方所认同﹑所接纳的理想吁求。东方情调是一个与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相联系的概念,是在东西方文化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呈现出的一种审美风格,即是说,“‘东方情调’是被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对象而存在并且获得自己的美学定位的”[4]36。东方情调属于第三世界文化,按照杰姆逊的观点,“所有第三世界的文化都不能被看作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或自主的文化。相反,这些文化在许多显著的地方处于同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进行的生死搏斗之中”[5]。换句话说,属于第三世界民族的、具有东方情调的文化遭受着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蚀。冯小宁的电影尤为注重运用优美壮阔的自然风景来表征中华民族及文化。这是一种具有东方情调的自然奇观,由此诱发了西方列强的狼子野心:在《红河谷》中,是苍茫圣洁的高原、皑皑雪峰和碧净澄澈的湖水;在《黄河绝恋》中,是西北豪迈奔腾的黄河和雄浑厚重的黄土地;在《紫日》中,是东北繁茂丛生的大兴安岭森林。这些具有神秘情调的自然风光,极大地刺激和满足了西方列强的想象和欲望,他们虎视眈眈,企图征服,于是,英国人的魔爪伸向了高原,日本人的铁蹄蹂躏着黄河和大兴安岭森林。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冯小宁的电影也表现出了东方情调的另一面,即具有不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同化的异质性因素”,它以“古老的风情、顽强的独立性,以及巨大的神秘力量”[4]37,深深地折服了西方他者,使其不再报以偏见和觊觎之心,而开始进行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身份的平等交流。《红河谷》中的英国人琼斯,迷恋着这个梦幻仙境和童话世界,对罗克曼少校的侵略暴力行径极力痛斥和反对;《黄河绝恋》中的美国飞行员欧文对黄河充满着无限的留恋,50年后重返黄河边寻觅曾经的爱和天使;《紫日》中的日本少女秋叶子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灌输,但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中与中国农民和苏联女军医历经患难后彻底醒悟,改变了固有的价值观。在这几部电影中,也出现了西方男慕中国女性的情节,如《红河谷》中琼斯对藏族头人女儿丹珠的喜欢,《黄河绝恋》中欧文对八路军女战士安洁的深深爱慕等,这实际上也是西方人对中华民族及文化折服的另一种表现,饶有意味的是,这也与自然风景有关。按照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与自然天然地具有相似性,因此,女性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风景是同一的。这样,电影便通过女性———自然风景———民族及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另外一种形式表征了西方对中华民族及文化的认同。

二、自然风景与生态记忆电影艺术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厌倦和无可忍受之余,人们对于湖光山色、绿树秀林等或优美或壮丽的自然风景心系而向往之,而这也成为各种艺术形式所表达的主要题材,尤其是电影媒介在这方面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仿真的视觉艺术,电影再现或表现自然风景的独特优势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电影还具有警醒人们生态意识的独特功能。本雅明就认为,电影带来了受众感觉器官的革命:“电影在视觉与听觉双方面帮助我们扩大了对世间事物的注意范围,因而加深了我们的统觉能力”[6]。由此,就可以打开受众无意识的经验世界,尤其是“电影施之于肉体和精神的震惊效果,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起人的评判意识。这样,当生态电影施之于人的整个统觉,便可以对观众的生态意识起到极大的警醒作用”[7]。当今的很多生态电影,在展现自然风景、表达生态意识时,突出运用了一种生态记忆的形式,通过激活和开掘人们对于原始的自然风景、故乡的自然风景的追忆和留恋,来弥合内心的生态裂痕。对原始的自然风景的追忆。原始的自然风景,在这里主要是指具有神秘性和未祛魅的,而人们对之充满敬畏和膜拜的种种自然物象,它们与原始记忆即原始经验密切相连。原始经验是深存于人们内心结构的一种原始的集体无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其主要内容,突出表现为人类对于自然的膜拜和敬畏。正因如此,当人们对于当今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不满时,便会激活心理结构中的原始经验,萌生出一种怀恋原始经验的膜拜和敬畏自然的生态情结,重新赋魅自然神性,而这尤为表现在人们对于原始的自然风景的追忆上,通过赋予自然风景以神性,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存在的生态渴望,电影《红河谷》、《德拉姆》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红河谷》中,呈现的自然风景是圣洁的雪域高原,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侵犯的神秘世界,人们对自然充满无限的尊崇和膜拜。在藏族人心目中,那皑皑雪山是圣山,是不可触犯的神灵,稍有不慎便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影片中,傲慢的英国人罗克曼在雪山中行走时,由于固执不听向导的劝告对天开枪,终于引来雪崩而险些遇难。藏族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嘎玛堆巴星升起在雪山顶之前,不能下河洗澡,否则会冒犯神灵,降下灾祸。当汉人雪儿达娃由于无知下河洗澡后,格桑便特意举行仪式祭拜,为她赎罪。也正是因为对自然的敬仰和膜拜,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活的纯真,死的安详,体现出一种人性与自然神性的和谐结合。在纪录电影《德拉姆》中,自然风景是飘渺的雾气和惊涛拍岸的怒江,她们充满神奇的色彩,体现了天地神人一体的生态存在。“德拉姆”的意思是平安女神,电影开头,那飘渺无常的雾气就是平安女神的化身,她庇佑着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上的朴实的原著民们。电影中的怒江也颇具神性,她时而怒吼、时而温婉,与两岸的人们休戚与共,在哺育人们的同时,也铸就了人们自信祥和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无限希望。对故乡的自然风景的追忆。故乡总是人们心中回忆起来最温暖的一个场所,是挥之不去的心灵栖息地。故乡孕育了每个人的童年,童年最美好记忆如同精美的相册被定格在温馨的故乡,历久弥新。在童年的故乡记忆中,其实包含着一份无意识的生态情结:“童年时代对特殊地方的依附中包含的生态学———在那些地方尚受保护和‘自然’的时候”[8]。这份生态情结使故乡成为人们值得依恋和能够记忆的宜居家园,尤其是在当前,人们居住于都市,每天不得不痛苦地忍受噪音、废气排放以及雾霾天气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怀念故乡的美好环境:美丽的山,美丽的水。尽管这份美好现在可能已经或正在消失,但是那份储存在童年中的美好记忆,是永远无法湮灭的。而当前的一些生态电影,如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章家瑞的《诺玛的十七岁》等,充分发挥其“物质现实的再现”[9]本性,通过再现故乡美丽的自然生态风景,使人们在重温美好记忆的同时,也激发起了强烈的生态意识。《那山那人那狗》其实是一部关于父子情的邮政题材电影,父子之间原本隔阂的感情,在一趟跋山涉水的邮路中逐渐消除。但影片在表达这种情结的同时,尤为注重展示湘西乡村清新、秀丽、精致的自然风景,影片的主色调是绿色,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山川,绿色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唯美的绿色生态意境。生于斯的山民们也过着一种绿色的、淳朴的神仙般的美好生活,儿子问:“山里人为什么住在山里?”父亲回答:“因为山里人都是神仙”。这种怡然自得的绿色生态生活,对于那些正在城市中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市民而言,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奢望啊!《诺玛的十七岁》讲述云南哈尼族少女诺玛与外来青年阿明懵懂而凄婉的爱情故事,同时展现了雄浑壮观的哈尼梯田自然风景。诺玛对于城里的观光电梯充满向往,饶有意味的是,城里人却一群群地跑到与诺玛水融的故乡,欣赏美丽的哈尼梯田,并纷纷在梯田边拍照留影,以获得一份对于乡村生态文明的认同。而诺玛在完成一个少女成长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于故乡生态文明的自我认同。

三、自然风景与景观消费电影艺术

自然风景作文篇10

关键词:风景写生;自然风景;人文风景;湖大校园;苏式建筑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89-01

齐白石老人云:“作画贵写其生”。

风景写生即师法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油画风景写生亦是与大自然对话。画者只有不断的在大自然中去探索,才能感受写生的魅力,才能画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真真领悟到绘画的乐趣。“师法自然”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艺术是内心的体验和诠释,是人们的心灵感悟和表达,更是油画写生的最高境界。“诗人风景画家”柯罗,一生致力于扑捉田园之美,并将自然生长造化的一切与人工创造之物进行光照,寻找二者的和谐与共生。他主张画自己所见,并照自己的所见的样子画,毫无偏见的表现自然。柯罗之“所见”融入了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应是画家对自然的感悟,是真切的。画家只有“照自己所见的样子”真实地画,才能让作品感动观众。

《千年学府》是我创作的一幅湖大校园风景写生作品。前景是高大的树木,透过树林能看到岳麓书院,左边是红色的苏派建筑物,林荫道的小路上有湖大的学子经过。这张风景画我选用油画来表现,是因为它更能表达对象的厚实与质朴的感觉;我选择早上的阳光,是因为它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红色的建筑物古朴、儒雅、清淡,吸取了苏式建筑的精华;它承载着外来文化的基因密码,每一重山门都展开一帘幽远的景观和境界。高大的树木、路上的行人使整个画面变得和谐,而富有生气;光线的照耀,使画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每当有空闲时间,我就会到湖大的校园走走。停伫在东方红广场,四面是无边无际的林荫,校园里充满了人文气息,尤其是古老的红色建筑最为吸引我的眼球。从麓山南路至校办公楼平直延伸过去,则是湖大校园与历史文化的一道横轴线。近山的一半是愈老愈美的矍烁与沧桑,聚集着众多古旧的建筑;滨水的一半,是青春与现代的清新与活力。湖大的历史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研究价值以及观赏价值。有许多来湖南参观的画家,都会选择在岳麓书院附近进行现场写生,亲身感受那的人文气息与时代特征。平时,我个人也很喜欢到这里来写生,并时常思考着该如何用艺术的语言进行创作,来记录我们美好的青春与校园生活,把历史与时代联系起来,采用现场写生的办法,来描述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千年学府》的创作思路由然而生了。

《千年学府》表现着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人文风景重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强调人文因素在自然环境中的点睛作用。在自然景观中,往往凝聚了文学、绘画的艺术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追求如诗如画的意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题材。对人文风景写生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感受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突出主题,注意取舍。对于湖大校园的人文风景,只有深刻领悟它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美。

学生期间经历过几次外出风景写生,每次写生回来收获都很大。

离开喧闹的都市,来要偏远的乡下,我的心瞬时会得到一种释放的感觉。呼吸着新鲜空气,行走在石板路上,听着小溪边潺潺的流水声,晚上还可以看见满天的繁星,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有机会参加过张冬峰、陈和西、白羽平、戴士和、杨诚等画家的风景写生活动,他们都很注重风景写生,但他们在绘画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追求。张冬峰喜欢画南方的田园风景,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诗意;陈和西喜欢画近景,画面高贵典雅从中透露出一种小资情调的韵味;白羽平喜欢画北方的旷野风景,画面透露出艺术家与生俱来的自信与潇洒。风景写生是每位艺术家回归到一种本初的状态,试图以一种朴素、直接的语言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细节对于他们的触动。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前人经验,以及大量的写生练习,才能慢慢的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