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部职责十篇

时间:2023-04-06 02:44:07

法务部职责

法务部职责篇1

一、部门管理职责

1、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保证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提出法律意见,防范法律风险;

2、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核,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性,避免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

3、参与公司重大合同的谈判,负责公司签订合同的法律审核和合同执行中的监督管理;

4、协助公司相关部门处理非诉讼法律纠纷;

5、经公司授权公司参加诉讼、仲裁、行政听证等诉讼活动;

6、为公司相关部门解答法律咨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及法制宣传教育。

二、人员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

1、法务部部长:

(1)在主管副总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法务部工作,统一协调安排各岗位的工作任务。

(2)参与公司经营决策,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并对相关法律风险提出防范意见。

流程:依据公司领导、相关部门提出的事项进行法律审核,提交《法律意见书》或《法律风险提示》主管副总或总经理。

(3)参与公司规章制度的起草、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法律依据。

流程:依据公司安排或总经办发送的相关制度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交办的领导或总经办。

(4)协助公司相关部门处理非诉讼法律纠纷。

流程:依据相关部门的请求,针对涉及的纠纷事件提出处理意见或出具《法律意见书》反馈给交办领导或总经办。

(5)

经公司授权,公司参加诉讼、仲裁、行政听证等诉讼活动。

流程:起诉案件,申请部门应填写诉讼申请,申请中应有请求事项、请求理由及相关证据材料部门领导及业务部门主管领导审批提交给法务部,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准备起诉材料向法院办理立案事宜。

应诉案件,法务部接到起诉状等诉讼文书当事单位,查找相关证据材料,经办人员介绍相关情况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组织证据材料,查找法律依据法务部人员合议案件形成出庭意见。

(6)

负责公司签订的各类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流程:每季度对业务部门签订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整改,并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或《法律意见书》。

(7)其他公司领导交办的相关法律事务工作

2、法务主管

(1)协助公司相关部门处理非诉讼法律纠纷。

流程:依据相关部门的请求,针对涉及的纠纷事件出具法律意见反馈给交办领导或总经办

(2)经公司授权公司参加诉讼、仲裁、行政听证等诉讼活动。

流程:起诉案件,申请部门应填写诉讼申请,申请中应有请求事项、请求理由及相关证据材料部门领导及业务部门主管领导审批提交给法务部,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准备起诉材料向法院办理立案事宜。

应诉案件,法务部接到起诉状等诉讼文书当事单位,查找相关证据材料,经办人员介绍相关情况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组织证据材料,查找法律依据法务部人员合议案件形成出庭意见。

(3)负责公司签订合同的法律审核,参与重大合同的谈判。

流程:按公司OA合同审核流程进行法律审核和提出审核意见,对业务部门在发起OA合同审核前报送的合同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完善合同条款。

(4)协助部长对公司签订的各类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为公司相关部门解答法律咨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流程:电话咨询电话解答,法务内部做好法律咨询登记。按照培训计划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由人资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6)法务部内务管理工作。内部建立登记台账,及时更新内容,跟踪工作的进展。

3、法务专员

(1)协助公司相关部门处理非诉讼法律纠纷。

流程:依据相关部门的请求,针对涉及的纠纷事件出具法律意见反馈给交办领导或总经办。

(2)经公司授权公司参加诉讼、仲裁、行政听证等诉讼活动。

流程:起诉案件,申请部门应填写诉讼申请,申请中应有请求事项、请求理由及相关证据材料部门领导及业务部门主管领导审批提交给法务部,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准备起诉材料向法院办理立案事宜。

应诉案件,法务部接到起诉状等诉讼文书当事单位,查找相关证据材料,经办人员介绍相关情况法务部部长指定承办人组织证据材料,查找法律依据法务部人员合议案件形成出庭意见。

(3)为公司相关部门解答法律咨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流程:电话咨询电话解答,法务内部做好法律咨询登记。按照培训计划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由人资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4)

法务部职责篇2

第一条为了预防职务犯罪,促进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和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犯罪及其他犯罪。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领导责任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根据分工承担相应领导责任。

第六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监督、指导,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章职责和措施

第七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制定、实施内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措施,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开展内部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加强对隶属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公共采购等重点岗位、环节的监督与管理;

(四)建立、完善任职和公务回避、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

(五)实行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六)按职责查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八条国家机关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二)建立健全廉洁准入、失信惩罚制度,促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三)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网上招标、网上招生等技术预防系统;

(四)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

(五)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依法实行招标;招标时可以向检察机关查询投标人行贿犯罪档案;

(六)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和行政层级监督,建立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

(七)建立健全案件办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和司法纠错机制,依法及时纠正司法过错行为;

(八)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九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履行下列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一)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企业经营决策、分配、财务、工程招标投标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制度;

(二)建立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运作、物资采购及其他重要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三)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对经营管理和财务活动的监督;

(四)加强对人事、财务、采购等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得任用、聘任不具有法律规定资格的人担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五)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条检察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依法查处职务犯罪;

(二)收集、分析、处理职务犯罪信息;

(三)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四)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警示教育和预防措施咨询活动;

(五)建立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受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六)在重点行业、领域与有关单位共同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

(七)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八)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一条监察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调查处理监察对象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

(二)开展廉政法制教育;

(三)建立健全廉政建设责任制;

(四)收集、分析、处理行政违纪信息;

(五)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六)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七)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履行下列指导、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

(一)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实行单位负责人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指导;

(三)开展财经法制教育;

(四)收集、分析、、处理财经违纪信息;

(五)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六)其他预防职务犯罪职责。

第十三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设立的监察或者审计等部门,在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指导下承担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司法行政、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有关部门和干部培训院校在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培训时,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培训内容。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部门通过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审判和执行活动,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第十五条新闻媒体依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六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

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述职报告,接受评议和考核。

第三章监督和保障

第十七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对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进行督促、检查时,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有关资料,说明有关情况。

第十八条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应当提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以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并抄送其主管部门;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和审计建议同时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必要时,检察建议等相关建议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

被建议单位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整改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并报送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被建议单位整改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第十九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发现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应当依法责令其停止或者书面建议其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机关责令其停止违反法律、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

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在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反馈给提出建议的机关。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研究处理或者转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

第二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权控告和举报,受理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控告、举报属实、有功的,有关机关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控告人、举报人。

控告人、举报人因为举报而使本人及其亲属的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保护,必要时,公安机关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三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应当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部门的年度财务预算。国有公司、企业应当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公司、企业的年度财务预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违反行政纪律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致使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二)明知本单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职务犯罪而隐瞒不报或者不移交检察机关处理的;

(三)干扰、妨碍或者拒不配合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依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

(四)不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司法建议、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造成后果的;

(五)对控告人、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控告人、举报人的;

(六)其他妨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泄露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依照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法受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单位,参照本条例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法务部职责篇3

第一条为了预防职务犯罪,推进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职务犯罪,是指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利的犯罪,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三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都有预防职务犯罪的义务,每个公民都有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权利。

第四条预防职务犯罪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坚持单位内部预防、职能机关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

第五条建立健全预防职务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设区的市、县(市、区)预防职务犯罪协调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负责预防职务犯罪协调机构的日常工作。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六条预防职务犯罪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管理、生产和经营秩序。

第七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以属地管理为主,级别管理为辅。

第八条预防职务犯罪专项经费列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第二章预防职责

第九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二)在职责范围内查处违法行为,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三)对下级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四)接受有关国家机关的监督、指导,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预防职务犯罪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预防职务犯罪实行领导责任制。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其分工负直接领导责任。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明确有关内设部门承担本行业或者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工作。

第十一条检察、审判、公安、监察、审计等国家机关应当依据自身职能履行对其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责。

第十二条检察机关应当结合法律监督职能开展以下工作:

(一)结合查办案件,指导和配合发案单位进行个案预防;

(二)结合类案分析,指导和配合有关机关在重点行业和领域进行系统预防;

(三)结合公共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和大型设备采购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政府集中采购等重点项目,指导和配合有关机关、主管部门进行专项预防;

(四)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调查研究,提出预防对策和建议;

(五)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宣传和咨询;

(六)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三条审判机关通过刑事审判工作,依法惩处职务犯罪分子,发挥审判活动的教育作用,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结合侦查职能,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指导和配合有关单位做好预防工作,开展预防有关职务犯罪的教育、宣传和咨询。

第十五条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监察职责,会同有关机关对其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情况进行监督;通过查处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渎职等违法失职行为,教育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对其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重点建设项目预决算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进行审计,并依法公开审计结果;发现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和监督,不得、、,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在招聘、录用或者选拔任用国家工作人员过程中收受礼金或者谋取私利;

(二)在行使行政许可权和政府采购、分配使用资金过程中为个人和单位谋取私利;

(三)利用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干扰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四)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重物品和其他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的利益;

(五)利用职权要求有关单位给自己的配偶、子女、亲友贷款、拨款、借款或者提供担保;

(六)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及其他亲属经商办企业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七)其他利用职权实施的违法行为。

第三章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应当坚持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法制宣传教育应当把预防职务犯罪作为重要内容。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领导岗位、关键岗位、重要部门和重点行业的人员进行重点教育。

有关机关或者单位应当对新招录的人员和拟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人员,进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岗位培训。

大中专院校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列为法制教育的内容。鼓励有关教学、研究机构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研究,提出改进预防职务犯罪的措施、意见。

各类干部培训学校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作为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监狱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警示教育。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行为,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职务犯罪:

(一)实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依法执行行政许可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国债资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社保资金和其他资金收支情况及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

(四)对市政、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产权交易等依法实行招标投标或者拍卖;

(五)对人事、财政、行政审批、资金项目管理等工作中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加强监督,并定期交流或者轮岗。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市政、水利、交通、电力等工程建设领域和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市场建立行贿档案查询系统,依法实行廉洁准入、退出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

第二十一条司法机关在履行侦查、检察、审判等职能时,应当遵循法定权限和程序,公开职权范围、办案程序、投诉途径等事项,规范司法行为,实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应当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实行重大事务、财务公开,健全和规范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二十三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任用或者聘用因职务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担任机关领导职务、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财务总监和会计。

第二十四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职务犯罪预警机制,发现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应当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自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咨询,检察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为其提供免费及保密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咨询服务和防范建议。

第二十五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列入廉政责任制和工作计划,与其他工作一并实行考核。

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相关负责人在进行年度述职时,应当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组成部分,接受群众评议。

第二十六条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针对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单位和部门,应当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并督促被建议单位和部门限期整改。

提出检察建议、司法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送达被建议单位,同时可以抄送其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

有关单位在接到建议后,应当及时整改,并在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提出建议的机关或者部门反馈落实情况。

第二十七条公民通过反映、控告和举报等途径,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行职务活动进行监督,向有关单位提出批评和建议。

有关单位对反映、控告、举报应当依照规定及时受理,并为反映人、控告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的,应当予以表彰奖励。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保护反映人、控告人、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反映人、控告人、举报人。

第二十八条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就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向有关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不制定或者不落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和措施的单位提出批评,并向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或者检察机关反映。

有关行政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向有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答复处理情况。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具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由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并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预防职责,致使本单位人员在其任期内三人以上或者三次以上出现严重职务违法行为的;

(二)不依法查处或者不依法协助查处职务违法行为,对涉嫌重大违法的案件不及时报告上级主管机关或者监察部门,对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不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或瞒案不报、压案不查、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

(三)拒绝接受和配合有关国家机关的监督和指导,不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任用或者聘用因职务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担任机关领导职务、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财务总监和会计的;

(五)接到检察、司法、监察、审计建议后,无正当理由拒不整改的;

(六)干扰或者妨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七)对举报人、控告人、反映人实施打击报复或者不依法保护致使其遭受打击报复的;

(八)向被反映人、被控告人、被举报人通风报信的;

(九)妨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十)其他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因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依照本条例从事监督、检查和指导预防职务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法务部职责篇4

第一条为加强领导干部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干部能上能下,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江苏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苏州市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辞职,是指领导干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辞去现任职务。领导干部辞职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包括:

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含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的领导成员;

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

市纪委常委、内设机构正职领导;

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副职领导成员;

各镇党委、人大、政府、纪委领导成员。

市各人民团体和市直属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经济开发区内设机构领导成员、汾湖旅游度假区副职领导成员及内设机构的领导成员、市级机关二级局单位的领导成员、市属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成员,各镇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招商中心、盛泽镇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盛泽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的正职领导,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因公辞职

第四条因公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政协章程的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常委会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五条领导干部担任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职务,任期未满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㈠因提拔、交流等变动职务,需要提出辞职的;

㈡达到退休年龄的;

㈢其他原因。

第六条因公辞职应当由干部本人或组织书面向任免机关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后方可离任。

第三章自愿辞职

第七条自愿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个人或其他原因,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八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愿辞职:

㈠由于年龄、健康等方面原因,不能胜任或不宜继续担任现职的;

㈡不愿继续担任现职,希望从事其他工作的;

㈢因私出国、出境较长时间,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

㈣其他理由不能或不愿继续任职的。

第九条领导干部自愿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向市委和任免机关提出辞职申请,填写《自愿辞职申请表》;

㈡由市委组织部对辞职申请进行审核,听取市纪委(监察局)和干部所在单位意见;

㈢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辞职申请,作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审批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辞职的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准予辞职的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第十条市委应当在接到干部自愿辞职申请的三个月内予以审批。逾期未予批复的,视为同意辞职。

第十一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提出自愿辞职:

㈠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㈡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机关调查或者审计部门审计的;

㈢有其他特殊原因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引咎辞职

第十二条引咎辞职,是指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十三条领导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

㈠对重要事件处置不力或者言行失当,在政治上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㈡工作失职或者决策失误,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

㈢严重违反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干部人事工作出现重大失误,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应负主要或者重要领导责任的;

㈣拒不执行上级决定,因个人主观原因连续多年未能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工作不力,给全局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

㈤因工作失误、失职,致使职责范围内发生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和后果,应负主要或者重要领导责任的;

㈥教育管理不严,班子成员或下属出现严重违法乱纪行为,本人负有主要领导责任,或者对配偶、子女等亲属违法犯罪负有责任,社会反响强烈,影响本人正常执行公务的;

㈦品行不端,做出损害党委、政府形象的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响强烈的;

㈧存在其他问题应当引咎辞职的。

第十四条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干部本人以书面形式向市委和任免机关提出辞职申请,填写《引咎辞职申请表》。

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委组织部与有关部门一起组成考察组对辞职缘由进行调查核实。调查中应当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部门的意见。调查结束后,形成考察报告,提出处理建议。

㈢市委常委会研究讨论辞职申请,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做出同意辞职、不同意辞职或者暂缓辞职的决定。市委常委会作出决定后,应当指派专人与干部谈话。对准予辞职的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按照法定程序办理。

㈣审批决定应当及时送达干部所在单位和干部本人,同时,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五章责令辞职

第十五条责令辞职,是指市委及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

第十六条领导干部应当引咎辞职而拒不辞职的,应当给予责令辞职处理。

第十七条领导干部责令辞职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㈠市委根据有关事实作出责令领导干部辞职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并指派专人与干部谈话。对由法定程序产生的领导干部,事先应当征求任免机关的意见。

㈡被责令辞职的干部在接到辞职通知书10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由任免机关审批。

㈢被责令辞职的干部若对组织决定不服,可以在接到责令辞职通知10日内,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接到申诉后,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核查,并在3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复议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干部本人。

㈣责令辞职的决定通过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第十八条被责令辞职的领导干部拒不辞职的,应当免除其领导职务,或者提请选举机关予以罢免。

第六章辞职管理

第十九条领导干部辞职,必要时应当进行离任审计。辞职干部被查出有违法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第二十条领导干部辞职,应当在批准之日起15日内,办理公务交接手续。对拒不办理公务交接手续的,给予免职或必要的处分。

第二十一条领导干部在辞职审批期间不得擅自离职,对擅自离职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对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可以根据辞职原因、个人条件等情况,分别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置。按照新任职务职级确定其工资福利待遇等。

第二十三条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个人从事经商、办企业的,应当同时辞去公职。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公职的干部,到党政机关以外从事与原任职务权限直接相关的工作,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

第七章附则

法务部职责篇5

【关键词】问责制 官员复出 责任政府 公务员责任

近年来,一些曾被问责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纷纷复出,使得刚刚兴起的行政问责制遭到公众和理论界对其制度价值指向的质疑。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何看待行政问责制?如何看待被问责官员?他们的复出会对行政问责制产生何种影响?

如何看待公务员责任及问责体系

公务员承担的责任有层次之分。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公务员受国家的委托行使公共权力,履行对社会事务、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其行为受《公务员法》的规范,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责任。通常,公务员在从事公务过程中,对其行为的结果需担当刑事责任、纪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

我国公务员纪律责任体系建设相对完备。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刑事责任、纪律责任体系建设。早在1957年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中就明确了8种行政处分。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将公务员的行政处分种类调整为6种,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务员法》继续保留了这一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专门对公务员违反纪律的行为作出了实体性和程序性的规定。国家监察部专事公务员违反《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的职能。我国已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对完备的公务员违纪的责任追究体制机制。可见,公务员的纪律责任体系是基本健全的。

我国公务员尤其是政府领导人员政治责任、道德责任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行政问责制的设立就是要弥补公务员追责体制中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缺失,从而健全责任政府体制。在我国,判定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基本尺度是领导人员在发挥领导职能作用中的态度、表现、能力、影响等方面是否存在着严重问题,其追责形式是基于领导者的职务作出的。自建立公务员制度后,我国正式实施了公务员辞职和辞退制度,增加了“退出”机制,当时主要针对于公务员辞去公职。随后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提出要增加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的内容。在2002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制度,包括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还规定了领导干部的免职和降职制度。这就从制度上明确要追究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使我国责任政府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由此,全国范围的行政问责制正式建立。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方式有: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

不同的责任导致的法律后果不同。从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的程度看,追究刑事责任最为严厉,其法律后果最为严重,涉及人身自由,关乎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生存权利等。其次是纪律责任,涉及职务、职级、待遇、政治前途等问题。再次是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涉及职务、待遇、政治名声、领导形象等问题。

如何看待问责官员的复出

官员复出是一种政治历史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一些官员因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突发性事件等遭弹劾、被贬官、被发配。其中许多官员在日后也逐步复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各种政治运动,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受到冲击,后来纠正错误,许多都复出了。结束后,我国逐步消除了政治运动对干部管理的影响,干部任免工作走上正轨,尤其是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党政干部管理走向了法制化。

公务员承担的责任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同。对公务员违法的职务行为的处理,人们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执法的公正性上,有无偏袒成分在其中,是否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公务员违纪的职务行为的处理,人们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对事实的认定和处理程度上。对公务员工作状态的职务行为的处理,人们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其是否影响职务的变动,变动后职务的高、平、低等问题上。从近期媒体关注的官员复出事例看,绝大部分属于行政问责范畴。追究官员的政治责任、道德责任虽属轻度责任追究性质,但它却涉及官员最为敏感、最为关键的职务去留问题,触及了官员的“神经”,吸引了社会的“眼球”。这也许就是近期媒体、民众及理论界高度关注问责官员频繁复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被问责官员能否复出问题并不在于复出本身,而在于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什么情形、什么程序复出,其公正性、公平性和公信度如何等问题。从设定公务员惩戒机制的作用上看,对公务员实施惩戒的目的不仅仅是惩罚,而是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鞭策公务员积极进取、尽职尽责、敬业守法。所以,我国在追究公务员纪律责任、政治责任、道德责任的各种规定中都设定了公务员在承担了该承担的责任后,视工作表现情况,给予解除处分、重新任职等规定。可见,问责官员的复出在情理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在制度上、法律上是有依据的。这充分体现了公务员制度中的人文关怀精神,给予犯错干部以改正的机会。但是,事物大多有两面性,问责官员复出也不例外。如果不严格规范这种行为,其对问责制度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制度的权威性、公信度将大大下降,甚至对官员失去威慑力,在民众中失去公信力。从媒体报道的一些典型事例看,有的官员被问责后两个月、五个月、九个月时间就复出,更有甚者是受到纪律处分后,在受处分期间还被提升职务。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它会在领导干部队伍中造成一种错觉,即问责的目的是平息众怒,缓和情绪,而非对干部进行警示、警醒,致使许多被问责的领导干部不能从自身深刻地反思责任感的缺失和公仆意识的淡忘。

被问责官员屡屡复出,既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原因,也有官员复出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从行政问责实施的政治文化环境看,我国提出建立责任政府的历程非常短暂,而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文化的一些余毒没有完全消除。官本位、权力本位思想,还在影响着一些领导干部。这些人只顾对上负责,忘却对民众负责,彼此间形成利益链条,在问责中“丢卒保车”,而一旦事态稍有平静,被问责官员就会尽快复出。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形成的公民本位思想的政治文化环境,比较有利于责任政府建设。它促使选举类的官员把兑现民众承诺视为政治前途的决定因素。因此,选举类官员尤其注重民意,视政治声誉为政治生命之根本。问责官员的复出是慎之又慎的,必须权衡该党派在公众中的形象等利弊问题。另外,从我国官员复出的制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被问责官员复出的《细则》,只有原则性的规定。有关官员复出的条件、情形、方式、程序等规定不够严格,不够详细,不够透明,一些地方不能严格执行复出规定,缺乏有效监督。所以,有必要尽快规范被问责官员的复出行为。

如何健全和完善问责官员复出制度

在对待被问责官员的复出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到公正、公平的问题,更应考虑工作的需要、个人领导能力、个人一贯表现、社会影响以及公众的认可度问题。因为被问责官员的政治声誉已经受损,其新任职务的社会敏感度非常高。对他们的任免,在原则、条件、程序上应严于正常的任免要求。

在复出原则上坚持从严要求。坚持间隔时间标准,坚持从低安排,坚持领导职务改任非领导职务,坚持接受上级组织和社会监督,坚持公开、透明。

法务部职责篇6

【摘 要 题】党建纵横•热点聚集

【关 键 词】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政治责任

【 正 文】

为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建设,2002年7月,中共中央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行例》(1995)的基础上,总结近8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简称《条例》),并首次将引咎辞职纳入领导干部制度。本文将对党领导干部的辞职制度,特别是引咎辞职制度,从政治责任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辞职是否责任追究形式

《条例》使用的“辞职”概念是指党政领导干部于某种原因辞去自己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而不一定是辞去公职、从而脱离公职部门的行为。根据辞职原因的不同,《条例》将辞职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四种。

因公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职务变动而依照法律或者政协章程的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或者政协提出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基于职务变动原因而发生的因公辞职是领导干部职务管理的程序性为,基本上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

自愿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而自行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基于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而发生的自愿辞职需要就不同情况做具体的分析。领导干部若基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工作或专业志趣、人际关系状况、实际工作能力等个人原因而申请辞职,则不具有追究责任的含义;领导干部若基于自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政治言论、工作作风、工作纪律、职务行为等方面出现的瑕疵或过失的其他原因而申请辞职,则可能含有了自我追究责任的含义,即具有了引咎辞职的含义。尽管基于个人和其他原因的辞职都是领导干部自愿提出的,表达的都是个人意愿,但“个人意愿”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自愿辞职可能会成为领导干部自我追究责任的一种形式。

引咎辞职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引咎辞职明显是自我追究责任的一种形式,后面将作详细分析。

责令辞职是指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的行为(拒不辞职的,应免去现职)。基于“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原因而发生的责令辞职,同样需要就不同情况做具体分析。“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原因是否包含前述的自愿辞职和引咎辞职的原因,如果包含自愿辞职的个人原因但具有这种情况的领导干部却不提出辞职,则可以启动责令辞职程序,这时的责令辞职不是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一种形式。如果包含自愿辞职的其他原因或引咎辞职的原因但具有这种情况的领导干部却不提出辞职,同样可以启动责令辞职程序,此时的责令辞职应该成为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一种形式。如果“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原因特指领导干部在各种责任行为方面的原因,那末,由此启动的责令辞职就完全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形式。

作者认为,应该严格界定不同辞职的原因,并在领导干部辞职制度中引入责任追究机制,以便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体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辞职制度只是党的政策规定,而非法律规范。干部制度的法制化程度是相当低的,就辞职制度而言,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对领导干部辞职的实体性规定,只有一些简单的程序性规定。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政府领导人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务委员会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上一级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镇)长、副乡(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所以,如何将领导干部辞职制度纳入法律规范,并建立领导干部责任的法律追究机制,将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引咎辞职是党政领导干部承担政治责任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鲜有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由于近几年来责任事故频发,民众要求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呼声随之高涨,引咎辞职遂成为社会上、学术界和党政机关关注的焦点。如深圳市龙岗区委在2000年颁布的《关于处级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引咎辞职是指处、科级领导干部个人能力不够,自身行为不当或因工作失误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不宜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而向任免机关请求辞去所担任职务的一种自责行为。”重庆市政府在《关于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2001)中指出:“一年内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事故两次或发生死亡30人以上事故一次的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分管领导要引咎辞职,对党政领导也要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因管理不到位,严重的或失职、渎职而酿成社会影响大、性质恶劣的事故的地区、部门和单位行政一把手也要引咎辞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引咎辞职规定(试行)》(2001)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在其直接管辖范围内,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工作发生重大失误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引咎辞职。中共中央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在《条例》中概括性的规定了党政领导干部的引咎辞职制度。

在现代汉语中,“咎”指过失(因疏忽大意而犯的错误),引咎是指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目的在于自责。引咎辞职一般指领导人因自身过失而给工作造成了一定损失或产生了某种不利影响从而主动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是领导人自我追究过失责任的一种形式。《条例》规定的“咎”不是一般的“过失”,而是“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在这种“咎”未达到违法的程度或虽违法但依法不追究法律责任时,领导干部应该引咎辞职。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环境中,引咎辞职是政治官员(指政治选举和政治任命的官员)而非一般文职人员的一种自责行为。所谓自责,是指政治官员对其履职情况和其言行进行自我评价,认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或言行违背民意,而自我发动的责任追究。自责的方式通常有道歉和引咎辞职两种。道歉是政治官员就自己的不良的履职情况或言行公开地向公众道歉,争取公众的宽恕;引咎辞职是自责的最严厉形式,政治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或严重违背民意的行为,通过道歉也难以取得公众的谅解,只有提出辞职。

政治官员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他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一切言行对人民负责。另外,政治官员又是政治责任的判断者,应该能够从理性上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恰当的评价。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责任评价是政治官员实施自我追究责任的两个内在条件,但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自责是“凭良心”的自责,仅有此还不够,要想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实现政治官员的自我追究责任,还必须有环境压力的外在条件。这种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权力的制约和自由的舆论。追究政治责任本身就是对政治官员行使权力的正当性的怀疑,权力的制约使得政治官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同时,权力制衡机制自动发挥作用,纠正权力的不正当行使。另外,政治官员是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权力并履行职责的,人民有监督政治官员的权利,自由的舆论可以传达民众的呼声,引起群众的共鸣。权力的制约和自由的舆论给政治官员以无形的巨大环境压力。内在条件和处在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迫使政治官员承担政治责任。总之,引咎辞职是政治官员承担政治责任的一种形式,其“咎”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工作上的失误或失职”,还包括有违法或违背民意的言论,或者有悖于社会公德或法律精神的个人行为(如吸食、聚众、篡改或伪造学历、偷漏税、帮子逃避兵役等)。

同样,中共中央制定的引咎辞职制度,不是追究党政领导干部法律责任的制度,而是追究其政治责任的制度,只不过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原因仅仅局限于与“工作”相关的“咎”,而排斥与“言论”及“个人行为”相关的“咎”。作者认为,应该建立中国政治官员的引咎辞职制度,扩大“咎”的范围,不论是在履行职务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只要其言行违背民意,就应该主动提出辞职,从而使引咎辞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追究党政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途径之一。

引咎辞职制度化的问题分析

引咎辞职制度是自律性的政治责任追究制度,其根本目的在于强化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感,促进党政领导干部自责行为的形成。从理论层面上讲,建立和推行引咎辞职制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权责明确和权责一致的问题。管理学理论要求每个领导干部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是明确的且二者相应相称。如果在组织设计中能够做到这一点,建立引咎辞职制度就具有了根基。在独任制(首长负责制)机关中,引咎辞职的适用对象是行政首长个人,表现为个人辞职;在合议制(委员会负责制)机关中,引咎辞职的适用对象是委员会集体,表现为集体辞职。就中国的行政机关而言,宪法和政府组织法规定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也就是说,行政首长拥有指挥命令和监督下级的权力,他必须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过失承担责任。但政府的实际运行机制是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一种有限个人负责制),加之我国缺乏科学的职位分类体系,上下左右之间,特别是上下之间的权力边界和责任边界都是模糊的,责任追究起来就比较困难。正是由于权责边界不清,加之裙带关系的存在,致使现实政治生活中鲜有追究党政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的。就中国的审判机关而言,法院组织法规定,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由数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规定案件的审判可以实行独任制(审判员一人独自审理)。另外,各级法院都设立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同行政机关一样,实行民主集中制。故中国司法的行政化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建立院长和副院长的引咎辞职制度将会进一步强化审判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可以预言的是,由于审判工作失误而可能导致引咎辞职的压力必然使院长和副院长越来越多地干涉合议庭的审判工作,进一步导致法院领导的独断专行,这与审判工作的改革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这里的基本问题是院长、法官、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各自的权限边界和责任边界是什么?司法独立是否意味着法官独立?法官审判案件是对法律负责还是对院长负责?所以,不少法律界专家认为,引咎辞职制度只是一种治标措施,“要想从根本上清除司法腐败,一方面必须真正实现司法独立,另一方面辅以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才是治本之道。”

第二,过失行为(咎)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外延问题。根据现有的干部制度,对违纪者应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违法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也可以追究其行政责任。而引咎辞职是党政领导干部承担政治责任的一种形式,所以建立引咎辞职制度,必须清楚地界定“咎”的范围和界限,以及它与违法违纪行为的区别。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份,对外是党、国家或政府形象的代表,对内是公共权力的执掌者,理应成为公众和公职人员的道德楷模和守法楷模。如果党政领导干部的行为与上述要求不相称,那么他就失去了做领导人的资格,属于违法违纪的,就必须给予撤职或开除的处分,不属于违法违纪而属于“引咎”者,就必须引咎辞职。在建立和运行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时,要注意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以较轻的行政处分代替引咎辞职,如给个警告、记过、降级处分而不引咎辞职;二是以引咎辞职代替较重的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如对于具有严重失职或渎职行为的领导干部应该给予撤职或开除的行政处分或给予判刑,而让其引咎辞职,从而逃脱更为严厉的惩罚。

法务部职责篇7

我于xx年xx月xx日参加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讲座,通过听这次讲座,我受益菲浅,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讲座》产生的背景

《讲座》产生于我党反腐败斗争形势非常严峻的重要时期,也是产生于我党反腐败斗争战略的重大转折时期。改革开放后,由腐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我党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亦愈来愈大,但是难以最有效地遏制腐败特别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猖獗活动。进入新世纪后,我党开始调整反腐败斗争的策略,将反腐败斗争从重打击惩治,调整到重教育预防上来;从治标调整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来。并将预防腐败“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地预防腐败更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形势下,我省的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就应运而生了。

二、综合理解“讲座”的内容

讲座原则性回答了“为什么要将预防职务犯罪立法?”“什么是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什么?”等问题,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总纲。

1、确定了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是加强和规范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公正、廉洁,依法履行职责。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法律化、规范化的轨道。

2、明确了预防工作“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预防工作。

3、明确了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内部预防、专门预防、社会预防相结合,指出了预防工作的方式,这种预防是内外结合、全民参与的大预防;教育、管理、监督相结合则明确了预防方法,突出了“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的反腐败体系建设。所以“两个结合”的原则是方式方法的统一,是原则性规定与能动操作的统一。

4、明确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主体。《讲座》规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建立单位各负其责,检察机关指导、监督,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维护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工作、生产和经营秩序。这条规定明确了预防主体是单位、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结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建立的反腐败机制,我对预防主体的认识是:

(1)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须置于党委的领导下。在讲座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讲座》是党的意志上升到法律的反映。我党的反腐败领导工作机制和领导体制是: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反腐败工作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置于党领导之下。

(2)从预防主体的地位看,各预防主体之间不存在领导被领导关系,结合 “预防职责”的内容分析,各预防主体应当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积极做好本单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这就说明,各主体之间是相互联系、合作的,不具有从属性。

(3)从预防主体的任务性质看,大量的预防工作应是单位和社会各界来完成,他们是预防工作的先导和基础力量,而检察机关责任重大,是负责指导、监督预防工作的主体。但是,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提升位置,混淆职责,包办预防,从而削弱内部预防、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主体的预防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正确依法履行各主体预防职责

各主体预防职责是《讲座》硬性规定的,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可操作性。我的认识是:

1、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也是单位主体。各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监督、审计部门既要履行单位预防的职责,又要负起指导监督或监督的预防职责。因此,其预防职责具有双重性。即既要履行好自身指导监督或监督的预防职责,更不能忽视本单位的反腐败斗争,忽视自身的腐败。

2、各单位预防职责在预防责任制的保障下,具有工作环节流程性,可操作性强。其流程顺序为:制定工作计划——措施——年度考核(内部监督)(外部监督)

法务部职责篇8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

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关键是要认识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既要从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来把握,更要从事物发展规律上把握。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以来,每次改革都有职能转变的要求,但延伸到地方后,大多成了以机构增减、整合为主的“拼盘式”改革,部门职能越位、缺位和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部门职能边界不清、“越俎代庖”现象时有发生,行政审批项目越清越多,编外用人、混编混岗违规行为屡禁不止,影响了党委、政府形象和行政效率。在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等优势逐渐减少,亟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央把政府职能转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改革重点单列出来,抓住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和要害,对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推动经济转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职能是部门存在的基础和根本,转变职能实质就是部门权力的重新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结合地方实际,在推进职能转变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促进发展。凡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市场和社会能管了、管得好的,要尽量交给市场和社会承担。对市场和社会暂时管不了、管不好的,部门要加强管理,防止推卸责任。二是问题引导。转变政府职能重在解决问题,对反映强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要优先给予解决;对企业和公众无需求的暂不考虑,避免产生新的问题。三是成熟先行。统筹兼顾市场社会和部门管理需要,既考虑必要性,也考虑可行性,既要有所突破,也要保持稳定,最大范围凝聚共识,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不搞一刀切,确保职能转变收到实效。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关键在于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突破口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方式是理清政府职责体系,科学界定职责边界,减少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将市场、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处理,将基层能承担的工作放手让基层去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把政府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宏观管理、前瞻策划和市场监管上,切实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运行机制,做到依法合理审批,推进政府由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四)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职能转变的方向。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市场公平正义。二是职能转变的途径。即“四个推进”:推进职能转移,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推进职能下放,解决管得过多过细的问题;推进职能整合,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的问题;推进职能加强,解决抓大事、管宏观不够的问题。三是职能转变措施。分两类:一类是减少下放权力,理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一类是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政府科学管理水平。四是职能转变的内容。概括为“523”,即:五减少—减少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下放生产经营活动事项审批,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资质认证和资格认可;两改革—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三加强—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

二、着力破除四个认识误区

职能转变的实质是部门职责的调整,机构编制部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点应放在部门职责的管理上。2010年市、县机构编制部门单独设置以来,我们在完成改革管理任务基础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定位进行了深入思考,将工作重心逐步向部门职责管理转移,通过加强管理规范部门履职行为,收到了一定成效。一是从源头强化履职意识。建立了以职责管理为龙头,以实名制管理为支撑,以监督检查为保障的机构编制事项审批流程,把解决履职中的问题作为提报机构编制事项的主要理由,从源头上引导部门重视职责履行。二是以制度落实“三定”规定。在市委、市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中,明确部门、单位责任分工和考评目标确定要以“三定”为最终依据,为职责管理确立了政策依据。以“三定”为依据,对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市民投诉热点问题的责任分工进行把关并提出调整建议,对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的87家市直部门、单位职能目标设置进行审核打分,督促部门依据“三定”设置考核目标,维护了“三定”的权威性。三是靠监管促进职责履行。积极探索部门履职监管途径,会同有关部门对食安监管机构履职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发现的履职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督促整改,提高了部门依法依规履职的意识。四是抓调整理顺层级关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对市县职责权限进行界定,该加强的加强,该下放的下放,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如:为加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对市、区城管职责权限进行了重新界定,构建起适应德州发展的大城管格局;为优化发展环境,协调发改、住建部门将7项市级项目立项和建设领域审批权限交由县市行使,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回顾近年来职责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结合学习中央精神,我们在下一步推进职能转变应着力突破四个认识误区:

一是职能转变等同于职能精简的误区。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将职能转变狭隘地理解为职能精简,认为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政府机构越小越好。实际上,好政府不等于小政府,职能转变并不仅指职能的转移,更重要的是职能配置的优化和履职行为的规范,政府不光要把不该管的职能转移出去,还要把该管的管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政府瘦身与健身、放权与强权的关系,一方面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责边界,弄清各自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谁管更合适,发挥好市场、社会的作用,形成多元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和社会暂时不具备条件承担的职能政府要主动承担起来,做到政府、市场、社会既相互错位,又相互补位,逐步推动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转变。

二是权限下放等同于职能下放的误区。以往界定部门主要职责时,只规定了部门的“职”而忽视了部门的“责”,造成部门误以为职能就是职权,取消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就是取消下放部门职能;日常履职时过于强调审批、处罚等刚性手段的保障,对无刚性手段保障的职能则疏于履行。事实上,行政审批和处罚只是部门履职方式的一部分,行政指导、行政监督等柔性手段同样可以用于部门履职,只是由于“投入大于产出”而被部门忽视了。比如牛羊屠宰管理,在职责界定上应由商务部门负责,但实际工作中,商务部门却以未设定许可和处罚为由,一直未付诸履行。这次改革提出的职能转变十项措施,大部分是对履职方式转变的要求,我们应加强宣传,让部门认识到清理审批不等于清理职能,减权力不等于减责任,督促部门转变履职方式,将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由直接干预向总量控制、信息引导转变,确保政府部门减少审批环节不会造成新的监管盲点。

三是职能合法等同于职能合理的误区。职能法定是界定部门主要职责的原则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原则。职能合法也并不总意味着职能合理,比如有的职能理论上由一个部门行使更合理,但法律法规却把它分散到几个部门,造成职能配置的合法不合理,比如食品安全监管、居民供热管理等;有的部门在工作中只按法律法规规定的下限履职,出现监管问题无法追责,造成履职方式的合法不合理,比如有的产业项目从提出申请到拿地动工,法定最长审批时间累加达587个工作日。出现这些问题,一部分是部门利益在作怪,更多的则是法律法规未及时修订,造成部门职能与实际需求脱节。中编办副主任王峰指出:“改革就是变法,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法当中不合理的问题,然后经过一段实践把改革成效看得准的,实践当中有效的这些,通过修改法再纳入到法里面,最后再按照法律来运行。” 2005年我们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设立城管执法局集中行使几个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处罚权,就是在解决职能配置合法不合理的有益探索。这次改革,将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安监管职能整合到一个部门承担,并相应修订有关法律法规,是中央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工作中既要依法操作,更要因地制宜,大胆借鉴先进经验,打破部门利益的“合法自留地”,做到职能转变既合法又合理。

四是职能整合等同于职能合并的误区。职能整合是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不同部门职能的整合,进一步消除职能交叉重叠和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问题。这次改革,除了整合食品药品监管和海上维权执法职能外,还整合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这些不仅从根本上规范了执法管理活动,而且为后续改革打下了基础。但是职能整合并不等于职能合并,更不是权力搬家,而是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的优化,着眼的是部门责任链条的清晰。以往改革中,有的部门出于自身考虑,以为职能越全交叉越少,越有利于推进工作,于是借职能整合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实际上,任何一个部门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部门职能配置再全面,职责交叉重叠也不可能完全解决,如果为了消除职责交叉把各个方面的任务强行合并起来,反而会顾此失彼,造成更大的问题。因此,在推进职能转变中,重点应放到加强部门配合、理顺职能运行机制上,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实现部门履职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当前应抓好三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改革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这次改革将职能转变作为重点突出出来,标志着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机构编制部门干部职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改革精神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兴起学习宣传贯彻改革精神的热潮。一是加强自身学习。充分认识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深刻领会职能转变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准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二是加强改革宣传。运用党校授课、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集中开展面向干部群众的宣讲活动,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解读,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三是加强工作谋划。要把学习贯彻改革精神与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以更高的境界、更广阔的视野谋划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任务。重点是加强部门职责管理,完善部门和层级间职责体系,在严格管控基础上,最大限度盘活机构编制资源,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服务保障水平。

(二)围绕职能转变深入开展调研。这次改革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落实好改革任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需要我们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一是围绕需落实的政策规定开展调研,将中央要求与现行做法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提出落实政策规定的具体办法。二是围绕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查找部门职责配置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履职越位错位的问题,做到按照服务对象的要求提供服务,不断提高政府履职水平。三是围绕推进政府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行方式法治化开展调研,研究建立机构编制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探索部门职责履行方式、过程、结果公开途径,督促部门依法依规全面履职。

法务部职责篇9

【关键词】四责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 建立 岗位分析

一、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建立的必要性

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建立是履行职责,进行问责的依据以及考评的标准,制定规范便于完善考核体系,同时提高各级公职人员素质。以岗定责能够让公务员充分了解自身岗位职责。同时,也是当前我国进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微观体现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公职人员,遵章守纪是对公职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当前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按照职位设置要求进行管理,在岗人员不能建立对应关系,导致难以实现权、责统一,难以达到人、事相适。部分公务员岗位职责交叉、分工不明,导致一些职能任务难以明确责任主体,难以界定责任范围。许多单位有类似的岗位职责规范,但是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另外,许多单位和部门有成文的职责规范,无问责制度,考核仅限于年终考核。优秀等次公务员有名额限制,奖励吸引力小,无法提高工作积极性。同时,在晋升和问责方面不够严谨和严格,岗位职责相对明确但是缺乏总纲性的职责规范,各类规范之间出现交叉、确实、一楼的现象。

因此应该应重新对公务员职责规范研究进行了一点创新,在重新修订职位说明书时,强调以职位标准为核心,构建公务员能力素质模型。单位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行其职,各负其责,执行比较良好。

二、进行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分析

岗位分析是以职务为中心,分析和评定各个职务的功能和要求,明确每个职务的职责、权限,以及承担该职务的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可以说,没有全面、科学的岗位分析也就没有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

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在实现公务员岗位上权责关系配置的科学化、明确化和规范化,其核心问题在于明晰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在党政机关和公务员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任务-授权”关系,充分发挥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选拔、更新、监控、保障、培训和考核等重大功能,为最大限度实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三、三类“四责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设定要求

结合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来讲,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制定出能够详细清晰的界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综合管理类三类公务员在岗位职责规范建立方面适用范围。如果不能清晰界定者三类的岗位职责规范也就不能确定不同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和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公务员分类改革自然就失去了科学基础,从而难以科学界定三类公务员的清晰范围。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建立公务员分类管理下的岗位职责规范,分别是行政执法类“四责”岗位职责规范、综合管理类“四责”岗位职责规范和专业技术类“四责”岗位职责规范。

(一)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设定要求

综合类的公务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领导能力和较高的群众基础。在制定岗位职责规范时,从综合管理的内容,具体从计划、组织、指挥、监督等工作事项上予以确定。

(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设定要求

在制定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时应明确其岗位的目标任务,确定技术标准、实行量化衡量。体现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要求,加强专业能力测评。

(三)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设定要求

基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的特点,在制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时应明确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稽查等现场执法工作任务、范围、权限和程序等要素。

四、 “四责”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的基本内容

通过公务员岗位分析所获得的工作描述信息和任职资格信息在后续的各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是公务员岗位分析的表现形式,也是公务员岗位分析内容的集中表现。以公务员岗位分析为基础所形成的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与传统的职位说明书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位说明书更多地体现静态的岗位描述,而公务员岗位规范是以公务员岗位分析为基础,建立动态、科学、有效的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定责规范、履责规范、考责规范、问责规范四个方面,我们称之为“四责”公务员岗位职责规范。

(一)定责规范包括:岗位基本情况、岗位职责、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间、岗位权限、行政审批事项、岗位需求、培训需求、岗位所处的工作环境。

(二)公务员岗位履责规范包括:岗位职责对照、岗位履责规范、直接上级领导意见等。

法务部职责篇10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责

一、基本信息

部门名称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部门编制

8人

在岗人数

8人

二、部门职责

1.负责集团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管理及日常工作;

2.负责集团党委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3.负责各分(子)公司党组织组建设、党员和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员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4.负责集团退休干部、妇女、计生管理工作;

5.负责集团机构设置、部门职责、编制核定和管理工作;

6.负责分(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指导和管理工作;

7.负责与上级单位、业务往来单位进行有关业务工作对接,以及集团各党工团机构日常协调工作;8.完成集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9.负责根据集团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10.负责集团员工招聘、任免、培训、考核以及薪酬、社会保障等人事管理工作;

11.负责集团绩效考核相关工作;负责劳动关系管理工作,防范、处理法律风险与劳动争议;

12.研究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开发机制并组织实施;

13.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集团干部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14.负责与上级单位、业务往来单位进行有关业务工作对接,并指导分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5.完成集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岗位职责

部长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部长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二、职责与工作任务

计划

管理

职责描述:根据集团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党的政策、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部门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工作

任务

负责集团公司年度党建工作计划的审核和上报,并组织监督落实;

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的审核和上报,并组织监督落实;

负责集团公司党建和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总结,并定期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

负责对集团分子公司党建及人力资源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进行审核和监督工作。

党建

工作

职责描述: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负责集团党建、工会、共青团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

任务

按照党委要求,督促检查各党支部的工作,落实党委的各项工作部署;

检查、督促党建宣传报道、党员发展教育、党费收缴使用、队伍建设等工作;

检查、督促集团工会日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

职责描述: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及年度经营计划,统筹协调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支持和配合集团经营发展。

工作任务

组织制定、修订和完善集团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组织调整和优化公司组织结构,确保适应公司发展;

负责组织和指导集团公司人才的招聘和选拔工作,确保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得到满足。

负责组织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定期审视集团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并进行优化和调整,促进公司业务管理得到提升。

负责集团公司的薪酬管理工作,定期审视集团公司人工成本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调整和优化薪酬给付机制,提高经营效益。

负责集团公司培训管理工作。

部门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与上级单位、业务往来单位进行有关业务工作对接

指导下属制订阶段性工作计划,监督执行,对其日常工作给予指导;

负责部门内人员选拔、调配、工作安排、业务培训工作;

负责直接下属的考核和奖惩工作;

负责部门内团队建设工作。

其它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党群、工会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并熟悉相关政策;

2.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宏观政策把控能力,具有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较强的领导能力;

4.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岗位要求

1.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经历,三年以上人力资源或党群等相近管理岗位工作经验,中共党员。

副部长(党群)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副部长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三、职责与工作任务

党组织建设

职责描述: 依据国家和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政策规定,协助部门负责人组织开展国有公司党建工作,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工作

任务

贯彻落实党的决议,负责公司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依据区党工委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制定集团党委党建工作要点;

管理、组织集团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建知识培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监督、指导各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落实党建考核办法;

落实集团党员发展规划,指导各支部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检查集团各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对其日常工作进行指导;

组织召开集团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并对各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进行监督、检查;

负责集团党委党内评比表彰工作,并对各党支部的评比表彰工作进行监督;

监督、指导各分子公司工会按时上报上级工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依据区工会工委年度工作要点,制定集团工会工作要点;

组织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切实加强员工参政议政的民主管理工作;

按照有关要求,负责研究工会传统节日福利,组织筹划职工文体活动

监督、指导各团支部及时完成上级团组织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协助集团领导班子完善有关扶贫帮困资料填报

负责年度目标任务考核迎检工作,督促目标任务承担部门(公司)上报有关资料

协助集团团委书记组织各级团组织的评比表彰工作,并对先进团组织的事迹进行宣传

其它

职责描述: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党建、群团及工会理论知识并熟悉相关政策;

2.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宏观政策把控能力,具有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较强的领导能力;

4.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岗位要求

1.党史党建、政治理论研究、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经历,三年以上党建群团、工会等相近管理岗位工作经历,中共党员。

党建专干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党务专干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三、职责与工作任务

党组织建设

职责描述:按照岗位职责做好党建方面有关工作

工作

任务

起草党建工作相关总结、报告、制度、领导发言材料等文字材料

对党工委组织部下发的文件,及时签收归档,按照领导批示要求,及时向各支部转办,并按时上报办理结果

及时向党工委组织部上报集团开展的党建活动工作信息

按季度收取党费,开具党费收据,起草季度党费上缴报告单等有关单证。

做好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智慧团建信息管理系统日常维护运营工作;做好日常党关系接转工作以及资料归档

每年11底之前收取下属团支部团费,开具团费收据,及时将团费按比例上缴团工委,并归档整理相关票据单证。

按照党员发展规程中有关各阶段党员发展工作要求,及时通知各党支部完善党员发展资料,并对党员入党资料进行审核。

负责管理、建立党员信息库并定期更新信息内容,编制集团党委党内年报统计

按照集团有关党建工作要求,按时对各支部党建工作进行核查,整理完善有关检查资料,并完成检查报告,督促各支部对党建工作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维护党建工作群,确保相关信息准确

负责党内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工作,为党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及时掌握各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建活动信息,整理相关图文资料

负责支部党员学习教育、三会一课等有关组织工作

其它

职责描述: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熟悉党组织、纪检监察、工团工作程序及要求;

2.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大型活动组织策划能力;

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岗位要求

1.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政治经济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共正式党员;

2.三年以上大中型企业党建、工会、共青团等相关工作经验。

群团专干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群团专干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三、职责与工作任务

党组织建设

职责描述:按照岗位职责做好群团方面有关工作

工作

任务

起草工会工作相关总结、报告、制度、领导发言材料等文字材料

对区工会下发的文件,及时签收归档,按照领导批示要求,及时向各分子公司工会转办,并按时上报办理结果

负责各类文体活动方案起草、物品采买、活动组织、信息编辑、报送等工作

负责管理、建立会员信息库并定期更新信息内容,及时与招聘岗的同事跟进新入职人员入会有关事宜

每年按时组织收取会员会费,及时反馈会员会费收据。

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会计划,起草年度群团活动费用预算,与财务部工会会计及时对接工会账户使用情况

按要求做好职代会组织、会议通知、签到、决议等有关工作

按程序要求做好工会各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定期更新各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以及人员调整等情况

做好集团机关工会会员福利采买工作,按要求整理归档相关票据单证

做好会员慰问组织工作,及时更新困难职工档案信息,做好组织慰问

负责群团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工作,为群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搜集整理集团各基层工会开展的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及评优树模等活动信息

其它

职责描述: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具备群团工作法规及工会事务的相关知识;

2.熟悉《工会法》的法律法规;具备较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3.有丰富的共青团及工会集体活动等相关工作经验并能独立开展相关工作;

4.能编制工会职工集体活动等计划,并能有效的开展实施工作;

5.能对集团的工会福利等工会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及修订。

岗位要求

1.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类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三年以上大中型企业党建、工会、共青团等相关工作经验。中共党员优先。

副部长(人力资源)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副部长(人力资源)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二、职责与工作任务

计划

管理

职责描述:协助部长根据集团发展战略、经营计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工作

任务

定期组织集团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拟定、审核和上报工作,并组织落实;

根据集团公司年度工作计划,拟定人力资源工作年度计划,并组织落实;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分解季度或月度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监督、监察、跟进工作落实情况,并将落实结果及时反馈;

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的工作总结,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

负责对集团分子公司人力资源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的审核和监督工作。

组织

管理

职责描述:根据公司业务发展战略,负责调整和优化公司组织结构,确保适应公司发展。

工作

任务

根据公司业务发展,定期或不定期对部门建设提出优化和调整建议并报上级审批通过后执行;

定期组织征集集团各部门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职能缺失等问题,并进行整理汇报;

定期审核和修订部门职责与岗位“三定”方案。

招聘

与配置

职责描述:负责公司的人员招聘和配置工作,确保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得到满足。

工作

任务

负责集团人才招聘、人才选拔的体系建立工作,并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

负责组织实施集团中层干部的评估和选拔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及各分子公司用人需求,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员工的招聘工作,并跟踪招聘效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并监督落实。

绩效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牵头组织公司各部门开展绩效计划、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促进公司业务管理得到提升,并确保有效运行。

工作

任务

负责集团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并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

负责组织集团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落地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辅导、监督和检查;

负责牵头集团分子公司绩效考核结果的统计汇总工作;

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集团分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工作。

薪酬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集团公司的薪酬管理工作,根据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有关政策,并结合市场化薪酬水平,拟定公司薪酬激励体系,确保员工激励和保障到位。

工作

任务

负责集团公司薪酬体系的建立工作,并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

负责组织集团公司薪酬体系的落地实施,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

负责建立集团分子公司负责人的薪酬体系建立,并组织实施;

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集团分子公司薪酬体系的建立和执行工作。

培训

管理

职责描述: 负责集团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提升员工素质,重点提升核心骨干队伍建设,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工作

任务

负责公司培训体系的建立工作,并持续进行优化和调整;

监督、检查公司培训体系的实施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改进和落实;

组织公司培训需求的征集工作,对需求信息进行审核,经审批同意后监督落实;

负责指导、监督和检查分子公司的培训管理工作。

人事

管理

职责描述: 负责指导、监督和落实人事日常业务工作,保障各项业务工作正常开展。

工作

任务

指导、监督和检查集团公司社保业务工作;

指导、监督和检查集团公司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负责集团公司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工作,对出现的劳资纠纷进行化解和处理。

部门

管理

职责描述:协助部长完成人力资源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与上级单位、业务往来单位进行有关业务工作对接;

指导下属制订阶段性工作计划,监督执行,对其日常工作给予指导;

负责部门内人员选拔、调配、工作安排、业务培训工作;

负责直接下属的考核和奖惩工作;

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推进和实施工作,提高集团人力资源办公效率水平;

协助部长负责部门内团队建设工作。

其它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

能力

1.熟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及劳动法律法规,具备扎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并熟悉劳动用工政策;

2.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政治敏锐性和宏观政策把控能力,具有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3.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及较强的领导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信息处理能力;

4.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务的操作流程。

岗位

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经历,三年以上人力资源相近管理岗位工作经历;

3.具有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人力资源专业职称;

4.中共党员。

薪酬与福利管理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薪酬与福利管理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二、职责与工作任务

薪酬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薪酬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及组织实施工作。

工作

任务

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及补充完善,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指导各部门、各公司编制“定责、定岗、定编”工作制度,并对审批后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落实;

做好薪酬管理制度修订的有关调研、测算、统计分析工作;

负责做好薪酬制度执行落实工作。

职责描述:负责薪酬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工作。

工作

任务

建立薪酬数据台账,定期更新维护;

负责薪酬制度执行的有关人力成本核算、预测和统计分析工作;

负责外部上级单位有关薪酬调查、劳资报表的数据统计上报工作。

职责描述:负责薪酬核算发放工作。

工作

任务

做好员工考勤管理及休假的相关审批备案;

根据考勤、绩效考核等情况,编制工资明细表;

根据员工工龄、职务等信息变动,完成相应薪酬标准调整核算工作;

根据员工入职、转正、调动、离职等人事变动,完成相应薪酬定级、结算工作。

职责描述:贯彻落实集团薪酬管理理念、制度和要求,指导检查分子公司薪酬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向下属各公司传达、落实集团薪酬管理理念、制度和要求;

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薪酬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

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工资总额控制、人工成本预算管理、绩效考核薪酬兑现等工作。

福利

管理

职责描述:修订完善福利津贴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学习传达福利管理政策。

工作

任务

对福利津贴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及补充完善,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传达学习有关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降温补贴、取暖补贴及个税免除等福利政策;

对各下属公司福利津贴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

职责描述:负责五险一金缴费、年审及账户转移工作,学习传达社保法规政策。

工作

任务

办理五险一金的缴费、年审、账户转移等手续;

负责五险一金账户信息变更、系统平台操作与维护等工作;

负责学习、传达国家及省市地方的社保法规政策,并组织落实;

指导检查各下属公司社保缴纳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职责描述:负责办理工伤认定赔偿、生育保险报销、医疗保险报销等社保业务,提供社会保险有关咨询服务。

工作

任务

负责办理员工的工伤事故上报、事故认定、申请赔偿、生育保险报销、生育津贴发放等工作;

负责单位退休人员相关社保待遇审批手续的办理工作;

负责员工社保关系方面政策咨询解释工作。

其它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擅长薪酬福利管理,熟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掌握薪酬制定宏观政策;

2.具备较强的组织和沟通能力;

3.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岗位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三年以上薪酬、福利管理和社保实务工作经验;

3.具有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工作敬业,严谨细致;具有较好的统计分析基础,能熟练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

5.中共党员。

绩效与培训开发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绩效与培训开发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二、职责与工作任务

绩效

考核

职责描述:负责绩效考核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规范绩效管理各项流程。

工作

任务

起草、修订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负责各部门年度目标任务及分解细化的汇总整理,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负责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评估、调整及修改等工作。

职责描述:负责组织实施集团月度、半年及全年各考核周期的绩效考核工作。

工作

任务

组织各部门、各公司完成360评价、KPI检查等绩效考核工作;

对照年度目标任务书,对绩效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跟踪绩效考核实施过程,及时对被考核员工进行考核指导和帮助。

职责描述:整理绩效考核数据,建立员工绩效考核档案,组织实施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等工作。

工作

任务

对考核过程数据、结果数据进行汇总,建立绩效考核数据台账;

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每个考核周期结束后,完成考核结果的归档工作;

组织实施绩效考核结果反馈工作;

负责处理被考核者的投诉、复议申请及相关后续工作。

职责描述:负责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落实。

工作

任务

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员工编制、修订绩效考核方案;

审核、监督下属各公司绩效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流程、考核的应用等内容进行审核备案。

培训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拟订集团培训开发管理制度,拟订培训计划,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工作

任务

起草、修订集团培训管理制度,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收集整理各部门、各公司年度培训需求,起草集团年度培训计划,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负责起草培训通知、培训会议签到、外部讲师的联系等工作;

进行员工外出学习培训的审批和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培训工作开展落实。

工作

任务

指导、检查下属各公司培训制度制定情况;

检查、监督下属各公司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职责描述:负责企业内部培训讲师队伍的组建、内部培训课程开发及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修订、完善内训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进行公司内部培训师的选拔、聘任及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组织完成内部培训教师的评估工作;

组织内训师团队编制通用性和专业性培训课件;

组织落实内训师开展内部培训工作。

职责描述:评估培训计划完成情况及培训开展效果情况,起草培训评估报告。

工作

任务

对照、核查年度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

开展员工培训的统计、分析、总结和培训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对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

总结年度培训工作,起草培训评估报告。

信息化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具体落实和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追踪行业信息化发展动态,并结合集团公司发展实际,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提出建议;

负责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其它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国家劳动政策法规;

2.熟悉绩效管理全过程,熟练掌握绩效考核方法、流程和操作要点;

3.熟悉企业内、外部培训工作流程,能独立组织实施培训项目;

4.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5.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统计分析基础,能熟练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

岗位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五年以上人力资源领域工作经验,三年以上绩效管理、培训开发工作经验;

3.具有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4.工作敬业,严谨细致。

招聘与劳动关系岗位说明书

一、岗位基本信息

岗位名称

招聘与劳动关系

所在部门

党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

岗位编制

1人

二、职责与工作任务

招聘

管理

职责描述:建立和完善集团招聘管理相关制度及流程,维护招聘渠道。

工作

任务

修订完善集团招聘管理制度,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统计招聘需求,制定集团招聘计划及相关流程,经审批后组织实施;

建立并发展多种招聘渠道,评估招聘合作机构及渠道;

开发、维护各类招聘渠道,对渠道进行选择与淘汰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招聘工作的组织实施,及招聘效果评估。

工作任务

根据招聘需求进行简历甄别和筛选,并反馈至用人部门/公司进行复筛;

建立不同岗位笔试题库、设计面试测评标准和面试题库;

组织笔试面试、确定录用意向、通知体检、开展背景调查、拟录用公示、通知入职等工作;

招聘结束后,及时对招聘过程资料进行归档;

开展招聘效果分析,进行招聘效果评估。

职责描述:指导、检查集团各下属公司招聘工作。

工作任务

按季度对各下属公司招聘工作的执行情况以及合规性进行检查;

针对下属公司提出的招聘方案,提出指导意见。

干部

管理

职责描述:具体负责集团公司干部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干部人才选拔方案和人才储备机制。

工作

任务

修订完善后备人才选拔方案,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组织开展干部选拔(民主推荐、内部竞聘)工作;

负责集团公司各部门中层及分子公司高管等集团管理权限的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试用期考察及试用期满转正等提拔任用工作;

具体负责干部选拔人员报备管理工作;

指导集团各分子共公司开展干部选拔工作,并对其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对执行过程进行辅导和检查。

组织

管理

职责描述:负责集团各部门组织机构设置,部门职能、职责确定及岗位三定、修订等日常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负责集团公司组织机构相关文件的拟定工作,并报主管领导审核;

负责定期收集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调整信息并进行统计汇总、报审等工作;

协助集团分子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和岗位三定工作;

劳动关

系管理

职责描述:办理员工入职、转正、调动、离职、辞退等劳动关系变更手续,负责劳动纠纷、劳动争议的处理。

工作

任务

负责《劳动合同书》内容的修订与补充完善,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建立劳动合同签订台账,办理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续签、解除等手续办理;

负责员工入职、转正、调动等劳动关系建立、变更的手续办理;

负责员工离职、辞退等劳动关系解除的手续办理;

负责各种劳动争议、纠纷的协调处理。

职责描述: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工作任务

修订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并提交部门领导审阅;

负责建立人事档案管理台账,定期补充新增入档资料;

负责人事档案的接收、调转、查阅等手续办理;

负责人事档案的整理、审核工作。

职责描述:指导、检查集团各下属公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工作

任务

按季度对各分(子)公司的劳动关系管理合规性进行检查;

针对下属公司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其它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任职资格要求

岗位能力

1.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熟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协调和执行能力;

3.能编制阶段性招聘计划并能独立有效的开展实施工作;

4.熟悉招聘流程及各种招聘渠道,掌握常用人才测评、人才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甄选辨别能力,对人才的发现与引进、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好的统计分析基础,能熟练应用常用办公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软件。

岗位要求

1.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2.3年以上大中型企业招聘岗位工作经验,熟悉劳动关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