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工作汇报十篇

时间:2023-04-06 18:16:58

法务工作汇报

法务工作汇报篇1

借用关经理“希望和秩序”的议题,于工作汇报之前,我整理一些自己的工作思路,加之一点战略拙见。实践证明,的运作模式:包括基地运作,渠道分选和溯源体系,是符合市场走向和政府需求的。一元工资制后基地数量一路飙升充分说明基地运作并非高不可攀,24612出炉后安心店拓展也日新月异也充分表明溯源体系以适当的方式投入市场化运作(我指的是能够创造效益的市场化运作)也并非天方夜谭。可以看到的“希望”模式,能够将订单农业和精准农业做成业内标杆。但是一,我们按照“基地+渠道+追溯”的捆绑运作仅仅处于小荷才露尖尖角初始阶段;二,我们的管理层对这个捆绑运作并未给予充分的认知,我不明白是大家看不到拳头握起来的力量还是更愿意自己独善其行。“希望”航标毋庸置疑,而走向希望之路是否需要倾注每一位人的团队凝聚力,是否需要每一个部门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环顾其他部门的战略发展的节奏?是否需要所有的业务部门首先考虑其他部门需求,甚至考虑其他部门的业绩是否会对己身工作的开展带来推动力?

再谈“秩序”。3月为考勤的事情,有些同事跟我起过争执,甚至离职抗议。反思之余,当时我的工作方式确实过激,但内心的呼声是“我厌烦永远是个小作坊”,我们需要规矩,需要流程。流程之类的东西对现在似乎显示出机械与呆板,但如果没有流程,市场部就要分派基层业务员分装产品包装,终端就会因客户盖了章的基地协议被搁置在业务员手中长达一个月而无货上架,员工工资核算就会因为加班审批压制在某处而发生误差…一个误差,两个搁置,三个份外的加班,种种叠加,我们的大家庭只会无限度的陷入混乱和一言堂。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也有些流程,但是各个部门的流程似乎只能约束自己部门员工,各个部门自立山头自称大王,没有配合没有贯彻,执行力来自何方?说句私心话,考勤是我最不干的活,太琐碎毫无意义,我更愿意看到每一个参与考核的同事,交来的表格全是100%,因为100%不仅仅代表个人收入,更重要的是代表的进步。“大河无水小河干”,发不下去工资不仅仅是投资者无能。

有用的没用的扯了这么多,仅仅是自己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对事不对人,我相信坐在年终总结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希望做大最强的,既然允许争鸣,何惧百家纷争?呵呵,祝大家双节愉快!以下做年人力资源部和法务部工作总结及年工作展望,请各位指正:

人力资源部分:

1.规范考勤监督体制,考勤制度基本做到无需特派人员监管而自然无缺漏。

2.签订员工劳动合同,在职员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95%以上,还有部分未签订合同的属于试用期员工。

3.依据各个部门实际情况选用KPI绩效考核指标,包括24612战略步骤的绩效分解及其他员工绩效细分,基本做到KPI更具操作性和执行性:

a.绩效考核完全反应部门战略目标和员工为目标努力的工作结果。如果人力资源部考核的内容与部门领导交代基层员工做的工作内容不一致,会直接影响基层员工工资核算。希望各部门领导与人力资源部充分沟通,不要人为的造成基层员工干了活拿不到钱,影响员工积极性就会影响的根基。

b.绩效考核目标任务均于每次例会后以“会议文件”的形式下发给每个部门负责人,但部门负责人有的对邮箱里的会议纪要不予关注,造成很多战略目标未能灌输给各部门全体员工,未能达成全体员工共同完成绩效考核目标的工作氛围。人力资源部不光是扣钱的,也是发钱的,而且这些发钱的消息几乎都是通过邮箱发送传达,如果人为抵制,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会更琐碎,出错次数也会更多。

c.为期9个月的绩效考核,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固定成型,但是实质上未能起到任何激励实现战略目标的效果。对企业的直接损失是战略目标未实现,没有利润来源;对员工的直接损失是经理级以上的均没有季度绩效工资。这于劳资双方都无利。

4.鉴于此,绩效工资是依据战略目标完成率发放的,所以每个部门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战略目标统筹安排部门工作,实现战略目标,否则年的绩效考核依然会无绩无效。

5.招聘方面:市场营销方面人才的招聘一直是难中之难,人力资源部为此被扣了很多钱,但是扣钱不是目的,我们仍将继续努力,为业务部门做好人力储备,也希望业务部门自己有人才渠道尽量多向我们赐教。

6.培训方面:中国生态研究所所有业务的培训开展过一次,从反映上来的试卷分析(这里只说不足),几乎所有的同事对生态所和的关系仍有模糊认识,以后的培训会对此进行强化渗透。

7.组织协调方面:前边已做过阐述。

8.团队建设方面:的集体活动今天下午将会展现高潮,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业绩也会在下午得以展示,希望大家在年会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顺道给我点面子,人力资源部对所有员工的支持和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团队建设是一个组织的基石,诸位如有好的想法希望及时向我们传授。

法务部分:

1.建成健全合同审批流程和制度,但在落实过程中,有些部门衔接不上,表现为:

a.合同未经初审交给总裁办,出问题后再解决问题不如在源头上不让问题出现。

b.各部门合约谈判过程和合同谈判细节没有及时通知法务部,这样会导致匆忙中审核签署的协议存在有很多纰漏,突出变现为与振达《补充合同》签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2.根据现行发展程度,完成《北京基地合作协议》(磨合期版)、《北京供货协议》(磨合期版)、《绿色连锁超市加盟协议范本》、《BOT特许经营协议范本》等及其他各类合同版本;

法务工作汇报篇2

二oo九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依法行政工作现状,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取得了显著成绩。局内各科室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依法行政进程不断加快,行政管理效能不断提高,为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现将依法行政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决策水平

(一)依法决策制度不断完善。对公共权力运行中涉及到的重大事项决策、政策文件制定、会议议事、行政监督、依法行政、勤政廉政等各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日常工作规范体系。局领导班子在作出重大决策时都非常重视做好调研、论证、咨询、听证工作,通过向公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局领导班子在转批户改造、直配直送等项目实施前都请相关专家充分论证评估,确保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二)落实责任追究措施,规范和制约决策行为。健全行政决策文秘杂烩网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是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行政机关审慎决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避免决策失误。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落实《××市盐务管理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三)实施听证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在处理盐业大案、要案时举办听证会3场,增强案件处理的透明度,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避免矛盾激化和上访事件。通过举行听证会,政府部门能够直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做本文来源:文秘站 到公开、公正、科学决策,同时听证会也是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极好机会。

(四)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我局为了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更加了解公开的内容和条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具有实效的公开形式,通过会议、文件、通告等方式公开;凡对外服务窗口部门以及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都要挂牌上岗服务,规范语言和操作程序,接受群众监督;设置举报咨询电话和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上墙,把局及各科室的人员岗位职责全部公开上墙,以明确责任,增强责任感。为了让社会各界对我局工作进行更好地监督,我局还在公开专栏上公布了监督电话和电子邮箱,在我局会议室门口悬挂了监督箱,并定期开箱查看。

二、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一)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今年1月,我局制定了《××市盐务管理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会议,就梳理工作的操作标准和规范进行培训,下发了统一的示范文本,部署梳理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启动我局的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首先是梳理执法依据。盐政执法部门(包括法律法规授予行政执法权的组织)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梳理并本部门执行的执法依据。第二是科学分解执法职权。根据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的配置,依法认定职权,细化分解到具体执法岗位,做到执法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第三是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我局制定完善了相应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个执法岗位的具体执法责任,以及责任追究的种类、内容和程序。切实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执法,营造有利于推动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环境。

(二)推进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全市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局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提高全局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契机,成立了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推进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各科室工作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三、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一)认真组织行政执法检查,促进依法行政。今年,局领导班子组成检查组对各科室进行重点检查,内容包括行政效能、执法案卷、收费情况、廉政情况等,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措施,督促整改,并对检查情况进行全局通报。通过检查以点带面,促进了全局依法行政工作协调一致、全面发展。

(二)切实加强工作。我局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好《条例》,组成接待小组,积极探索建立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

(一)加强《纲要》的学习培训和宣传。为宣传贯彻好《纲要》,我局专门组织执法人员参加了苏州市盐务管理局的培训班以及××市法制办的学习班,购买依法行政辅导读本。将执法人员学法情况,作为个人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未经依法行政知识考试培训或考试不合格的个人,不得上岗,引导和激励各科室执法人员学法、守法,自觉依法办事。

(二)加强理论调研,指导执法工作实践。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局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开展工作调研,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并撰写调研报告,解决问题,指导一线执法工作。

五、综述

总体上看,20__年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全局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有了增强,行政决策机制不断健全,制度建设质量得到提高;二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为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化提供了体制支持;三是执法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工作有效开展,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四是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加强。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宣传《纲要》工作开展得还不平衡,深度不够;二是具体工 作中,依法行政作为日常执法工作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全面充分体现;三是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强。

六、明年工作打算

依法行政是一项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明年,我局将长抓不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纲要》的学习宣传培训工作,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纲要》及其配套制度,提高全局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中层干部对贯彻执行《纲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是认真总结依法行政工作的经验,在实践中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行政管理规律,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估、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和决策公开等制度,对决策过程进行控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法务工作汇报篇3

年以来,我院按照县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依据《关于××年全县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及我院在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中的责任分工,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服务我县文明生态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党组重视,组织会严密

对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我院党组高度重视。院党组认为,这项工作不仅是关系农村全面发展大事,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能够通过审判工作推动创建进程,是我们法院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院党组结合实际,专门研究制定了我院《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院长杨景明为组长、副院长刘建国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创建工作,并建立了入村调查和定期调度两项工作制度,通过深入镇、村、户调查了解在创建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定期召集相关庭室人员共同研究形势、制定对策、部署工作,增强了创建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确保了工作实效。

二、深入发动,营造气氛

根据县〔〕号文件各单位的任务分工,我院在创建工作中负责各类相关案件的审判工作,广泛涉及到立案、刑事、民事、执行等各业务庭室。为充分调动相关庭室及人员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我院在创建工作中的作用,我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一是召开了相关庭室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动员会。月日,我院召开了立案、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庭室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工作的动员会。会上,院党组组织各负责人认真学习了县创建工作文件精神,对创建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会后,各庭也都分别以庭务会的形式,组织本单位干警进行了深入学习动员。二是及时下发了我院《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计划》。使各有关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工作措施等有关事项,为各单位协调有序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法律法规的学习。我院根据创建村镇的法制现状,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了涉及农村的法律、法规,力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处理好各类法律问题,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深入地学习发动,进一步提高了相关人员对创建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服务创建、服务农村的意识,为创建工作顺利健康地开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突出重点,措施得力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法务工作汇报篇4

一、实施根治欠薪专项行动。

(一)加强思想认识,坚决贯彻落实。按照中央、省、市各级根治欠薪通知精神,我市高度重视,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并成立了联合行动小组,由联席办主任担任组长,市住建局、水务局、交通局、代建中心、国投公司、城投公司等建筑主管部门及人社局分管局长为组员,分三组同时对全市在建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项目和曾发生过欠薪事件的在建项目进行了现场巡查,对照《工程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情况记录单》逐一逐条检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市工程建设领域欠薪问题规模和底数。召开形势分析专题会议,人社局通报了全市近期的欠薪情况,住建等部门分别汇报了各自主管领域内的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会上市府办副主任对下阶段我市治欠保支工作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各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做好源头管控,确保“四项制度”全部落实到位。针对上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结果,牵头各建筑主管部门对“四项制度”贯彻实施方面的问题,分析研究症结原因,逐条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任务、限定整改时限,切实把问题整改到位。

(二)加强政策宣传,实行自查与督查结合。1、牵头项目主管部门召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总包单位集中学习“四项制度”业务知识,进一步明确总包单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2、牵头项目主管部门通过线上平台向各总包单位发放《南通市建筑职工月度考勤及报酬记录表》并要求其及时掌握各施工单位及劳务班组所有农民工每月的出勤、应发、预发工资情况。3、要求全市在建项目按照《工程项目四项制度执行情况自查表》开展自查自纠,明确整改的时间及不落实的后果,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总包单位明白落实“四项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对于存在问题或不予配合的项目与企业,采取实地走访的方式深入项目进行现场检查。

(三)开展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我局联合市住建局对欠薪比较突出的恒大和大爱城房地产项目分别二次召开落实“四项制度”约谈会,督促建设、施工单位落实“四项制度”相关规定,制定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计划,并通知所有房地产项目建设、施工单位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并提交承诺书,下一步我大队将对承诺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

法务工作汇报篇5

2019年职工服务中心工作总结经验做法特色亮点主要成效情况汇报

走进x开发区职工服务中心,给人突出的感受就是不仅楼宇气派、硬件过硬,而且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运转高效。“职工服务中心2013年7月正式运行,2017年2月服务体系全面升级,将功能拓展为职工素质提升中心、法律服务中心、职工普惠业务中心、审计服务中心。几年来,我们秉承‘职工为本

服务为先’的理念,突显‘窗口、示范、辐射、带动’效能,充分发挥出了工会工作与活动主阵地的作用,亮出了开发区职工服务工作的品牌。”x开发区职工服务中心主任x介绍道。

提升职工素质是工会组织永恒的话题。x介绍说,在这方面,中心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坚持以“统一职工思想、凝聚职工共识”为基点,通过讲座、培训、微信、QQ、“e职工”共享平台等多种途径,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对全区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中心组建了职工文体协会和职工艺术团,开办声乐、书法、舞蹈等十多个培训班,今年以来受益职工逾千人,并成功举办文化艺术节、职工运动会、歌手大赛等大型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为提高技能培训的效果,中心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操作相结合、培训实践与竞赛比武相结合的方式,比学互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常态化储备。近两年,先后举办全区职工创新成果展、职工职业技能叉车大赛等活动。特别是对在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均被推荐为区级金牌工人、能工巧匠,大大增强了竞赛的导向性和催化作用。

中心成立了法律服务室,聘请两名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对区内劳动争议调解等职工维权服务事项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同时定期深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知识讲座。每年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由律师服务队现场答疑解惑。开通了3812351职工维权服务专线,让职工维权多了一个便捷渠道。联合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倾听职工诉求,找准矛盾突破口,最大限度从源头解决各类劳资纠纷,推动法律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效能。

普惠工作是新时期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为了让全区会员享受到优惠服务,中心借助海报、微信、进企宣讲等多种方式,全面铺开办卡注册工作,实现了注册全覆盖。同时,与区内不同类型服务商家进行折扣活动洽谈,择优聘为特约商家,为职工定期提供优惠让利,如中秋优惠购票、电器节等活动。在普惠活动推进中,通过工会公众号、微信群等渠道提前预热宣传,引导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活动中来。

法务工作汇报篇6

(一)税收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细化分类后,组合成不同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即部门法体系。部门法是指以特定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为根据对一国现行的法律所做的分类,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

税收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的全部税收法律规范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狭义的税收法律体系仅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广义的税收法律体系还包括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在英美法系国家还包括法院的判例。

税法之所以独立成为法律体系的一个部分,是因为现代国家是“税收国家”,税收的征收和支出已成为影响个人、企业、国家等各类主体利益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同时保障国民的财产权,必须建立严谨的税收法律体系,一方面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法律关系,另一方面明确在国家协调本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征税机关应当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代表国家完成税收的使命。

(二)税收法律体系的经济基础

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才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一定时期的税收法律体系状况,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的形式。

(三)税收法律体系的特点

一般而言,税收法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立法为中心。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中,首先都以税收立法的形式建立税收秩序。西方法学界有“法无明文不为税”的说法,即没有税收立法国家不得征税,税收法律一旦公布,所有的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2.结构上的完整性。从税法调整的内容看,一国税收法律体系既要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立法权限、管理权限的划分,国家与社会成员在征纳税中的权利义务确定,税收救济程序,又要包括不同税种不同征收对象以及税目、税率、征收管理程序、法律责任的确定等等。只有税法各部分内容完整、充实,才能实现税收职能,构成健全的税收法律体系。

3.内在的有机联系性。税收法律体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体现在以税法的不同效力建立内在联系,制定一部税法要有高一级次的法律为依据;另一方面体现在以税法的不同功能建立内在联系,即税收法律体系中既要有规定税收基本事项的法律,又要有规定国家和纳税人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还要有为实现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应履行的程序的法律规定。

4.灵活性和适应性。税法是将纳税主体、国家、征税机关三者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的规范机制。为了使税法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税收法律体系应当具有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这种适应主要依靠立法机关运用立法的正当程序而对税法做出废、改、立活动。

(四)税收法律体系的渊源。税法的渊源,就是指税收法律规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这个概念是依据税法效力渊源而形成的,说明不同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的税法,具有不同法律效力或地位。税法的渊源又可分为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两种。

法的正式渊源是指从权威性法律文件的明确文本形式中得到的渊源,包括制定法和判例法。税法的正式渊源一般是指国家制定的税法,主要包括宪法、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规章、地方税收法规或单行条例以及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对于以上国内税法渊源和国际税法渊源,虽然税收思想、税收法系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形式,但从税法渊源的结构看,国内税法主要表现为宪法、税收法律、税收法规、税收规章的结构形式,国际税法主要表现为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国际公约、涉外税收法规、国际法院和各国法院关于税收纠纷的判例,其中涉外税收法规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存在,而且表现出逐步取消的改革趋势。税法的非正式渊源不能作为税收执法或司法的直接依据,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税法的非正式渊源包括法理、一般法律原则、答复和习惯等。

(五)税收法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健全的税收法律体系包括税收基本概念、税收权限划分、课税要素、征管程序、对税收机关行政执法权的保障、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税收法律责任、税务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中,税收基本概念、税收权限的划分、课税要素、税收征管程序的一般规定、对税收机关执法权的保障、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是税收中的共性问题,可以称之为税收一般规范,体现在宪法或税收基本法中。此外,还有适用于各税种的单行税法。

二、税收法律体系的国际比较

从西方国家法律渊源分析,其法系一般分为两大法系,税收法律体系亦然,即以英国、美国等英语语系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日尔曼语系、拉丁语系国家以及日本、印尼等亚非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发展中国家的税收法律体系,有的借鉴英美法系,有的类似大陆法系,有的兼而有之。由于各国国体、政体不同,各国税法也不同,其税收法律体系也是各有特色。

(一)税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税权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等。国外许多地域辽阔的国家都是采取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了地方与中央的两种税收体系,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做法又不尽相同,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差别巨大,各国的税权划分也不尽相同。一般将各国的税权划分现状分为三种类型。

1.税权分散型。是指各项税权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行使,中央和地方各自分别管理各自的税收,地方政府在税收上拥有相对独立的各种税权,包括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拥有独立的税种,地方对中央的依赖性是相对比较小的,此种类型多见于典型的联邦制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2.税权集中型。是指各项税收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国家机构,地方只有很小的税收法权,表现为由中央政府集中税收管理权限,中央统一实行税收立法,以及决定税种的开征和停征,并且规定地方税收的征收制度,特点就是中央集权程度很高,地方税权有限,地方对中央的依赖性相对较高。此种类型多见于政治经济体制比较单一和相对简单的国家,主要包括英国、法国、韩国等。

3.税权分散与集中结合型。是指中央和地方均享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但中央对地方在税收立法权的具体运用上又有一定的限制性规定,表现为采取中央适当集权和地方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国家的基本税收制度和主要的税收法律由中央制定和颁布,地方政府根据国家颁布的基本法律来制定一些属于地方的具体税收征管规定和一些税种的开征和停征权利。实行这种模式的国家主要包括日本、德国。

从总体上看,影响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影响税权划分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是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具有良好的宏观调控能力、市场经济规律是否正常地运转都是影响一国税权划分的重要力量。二是国家政权体制与政权结构,事权范围与行政方式也影响了税权的划分问题。三是经济水平与财政需求对税权划分也具有重要影响。四是一国法治水平、综合管理水平对税权的划分有一定的影响。从税权划分的发展规律上看,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是大多数国家的明智选择,而适度的偏向集权又代表了主流倾向。

(二)税收立法权的国际比较

税收立法权的划分从属于国家立法体制,但同时也深受国家财政体制,尤其是税收管理体制的影响。税收立法权可以从横向上和纵向上进行划分。横向划分是指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分权;纵向划分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划分。本文侧重从不同法系国家的税收立法权进行比较。

1.英美法系国家税收立法权限划分概况。

(1)美国。美国是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组成的联邦制国家,又奉行“三权分立”的宪法原则,其立法体制为一元两级多主体的制衡制:“一元”为议会,美国联邦议会和绝大多数州议会均实行两院制,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级”为联邦和州,国会行使联邦立法权,州议会行使州立法权;“制衡”则是立法、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制约。

(2)英国。英国的议会由上院和下院共同组成,是最高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的最高立法权。其中财政法案只能向下院提出并由下院审议和通过,征税必须得到下院的批准。英国的行政机关无固有的立法权,其行政机关行使的立法权主要是根据议会授权的委托立法权。英国地方各级议会都是自治的、独立的,彼此间互不隶属,互不管辖,各级议会都只能在议会法赋予的权限范围内,按《地方政府财政法令(1998年)》执行。该法令确定职权事项、制定有关地方法规,如开征地方税等税收事项。

2.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税法权限划分的概况

(1)*。*立法体制的突出特点是“中央的总统集权”,即在中央与地方的纵向权力关系上,强调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注重地方分权;在立法权与行政权的横向权力关系上,强调的是总统的行政权,而不注重议会的立法权。由于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一级,因而法国的税收法律体系的划分比较简单,立法形式上也采取税法典的形式。法国税法典所规定的税种基本上都是中央税,由中央直接领导的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实行财权、财力收支集中,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不设共享税。中央将极少数税种的立法权下放给地方,因而法国还存在一些地方性的税收,如建筑地产税、非建筑地产税、居住税、职业税、扫路税和垃圾清理税等。

(2)*。*是一种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共存的立法体制。国会是国家惟一的立法机关,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与此同时,宪法还赋予地方较大的自治权,自治单位可以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条例制定权。日本宪法规定了地方公共团体实行自治的原则,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是作为地方政府。自治权的一个环节由宪法直接赋予地方政府的一项权能,地方政府能根据这一权能自主地筹措地方政府资金。在这种立法权集中,执法权分散的模式下,税收立法权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中央政府既负责中央税的立法,也负责地方税的立法。日本的地方税包括都道府县税和市町村税,地方政府根据征税依据不同分为法定地方税和法外地方税。以法定地方税为主。日本称法外地方税为法外普通税,主要是地方政府根据特殊需要在法律规定之外征收的税收。法定地方税由中央立法。地方政府经中央批准,可在法定税种以外开征普通税。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不管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立法体制如何,税收立法权限的划分都是一种相对的集权或分权,只不过集权或分权的程序和方式有所不同,不存在绝对的划分。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立法权限划分看,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其立法权为立法机关所享有,行政机关享有的税收立法权是委托或授权立法权;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都享有立法权,且行政机关享有的立法权部分来源于立法机关的授权,部分来源于其自身职权。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税收立法权限划分看,也是相对的分权。中央集权的国家,如法国,偏重于中央集权,而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如美国,更偏重于分权,而且,地方政府机关的立法权来自最高立法机关的委托。

三、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特征及不足

(一)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特征

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最明显特征是:税收规范性文件是我国税收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最基本特征是: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中的税收规范为统领,以大量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为主体,并辅以相当数量的税法解释、规章、税收协定等所组成的税法形式体系。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征:

1.税权上的集中性。在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制定方面,我国强调税权集中,税政统一。《国务院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中央税和全国统一实施的地方税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可见我国是中央集权的税收立法权划分模式,实行的是集中税权,统一税法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立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包括对税法的解释权。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十分有限,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某些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按照规定制定某些地方性的税收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某些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税收规章。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中央政府不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征税。以至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具有在建立上的集中性。这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多元多级税收立法体制的重要区别。

2.结构上的复杂性。我国税收法律体系是由宪法有关税收的规范和税收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5个组成部分构成的广义复合型税收法律体系。从实践来看,我国国务院在税收立法上占主导地位,如制定税收法律的实施条例和细则、提出税收立法议案、自行税收暂行条例等。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通过各种“通知”、“批复”、“办法”等规章及具有规章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税收法律、法规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和解释。我国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立法和行政机关立法相比较,行政机关立法(广义上为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与西方国家的多元多级立法,并都是以法的形式出现的单一型税收法律体系相比,在构成和形式上具有较强的复杂性。

3.形式上的多样性。我国立法体制和立法权限的多层次导致了税收法律体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法有法律、条例、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多种表现形式;二是税收关系不仅受单行税法所调整,而且被其他法律如宪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所调整。

4.作用上的普遍性。尽管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内部构成层次较多,位阶高低不一,但由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中央集中制订的,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普遍约束力。所以,就带来整个税收法律体系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方面具有普遍性。

5.运转上的协调性。尽管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构成较为复杂,但各组成部分在立法过程中都注意了税种与法的相对应性,即一法一税,每一税种的法律或条例都有实施细则与之衔接。这样,虽然各个税种法的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就税率、纳税人、征收对象、纳税环节等基本要素而言都是比较固定的。另外,我国税法对征、纳双方既有实体性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又有程序规范。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各组成部分运转的整体协调性,同时也保障了整个税收法律体系的融合和有效运转。

(二)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构成税收法律体系的税收法律内容不够完备。一些最基本的税收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如税收基本法至今还没有获得全国人大通过;一系列规定各种税收的单行法律,诸如《增值税法》、《消费税法》、《营业税法》、《资源税法》等等,也基本没有制定。有些法律虽然制定了,但内容很不完善,与现实不相适应。如《税收征管法》尽管经过三次修订,但仍然显得刚性不足,而且比较简单、原则,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税收工作发展的需要。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其国家宪法都明确了税收法定这一重要原则,而我国《宪法》中有关税收的内容较少,只是在第56条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仅仅是从纳税人义务上作了规定,没有对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立法原则的明确规定,而且这一条款涵盖的范围也不够宽,难以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税收所涉及的领域,难以为我国的基本税法立法提供直接的宪法依据。可以说,现行宪法在税收法律体系中的实际意义不大。二是税收法律体系的结构不合理。我国税收法律立法级次较低,行政机关成为税收立法的主要机关,税收立法呈现出行政化的趋势。三是税收立法体制不健全,造成税收法律体系不完整。四是税收法律体系的正常运转没有保障。缺乏应有的税收执法和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四、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构想

通过对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国际间税收法律体系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其完善将是一个长期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确立明确的远景目标和系统的改革方案。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是:构建适度分权的税收立法体制、实现立法民主化、科学化,建成以税收基本法为核心,各单行税法相互协调配套、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稳定性强、效力等级高的税法制度体系。围绕这一远景目标,我们的具体构想为:

(一)充实宪法对税收的原则性规定,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

1.充实宪法对税收的规定。

2.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关于税收基本法的立法问题,笔者认为既要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立法过程既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宜采取缓慢推进的方式,较为现实可行的方案是先制定基本架构,然后再根据需要逐步增添新的内容。在法律内容上,应坚持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着重解决税法中一般性的和共同的法律事项以及最为基本的税法原则和内容。在体例结构上,以日本、韩国为代表中等规模的“较发达式”基本法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可成为我国学习借鉴的对象。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发达”式税收基本法的科学性,将其视为我国税收基本法的发展方向,并汲取一些能为我国现实国情所接受的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以利于我国税收基本法与国际标准的真正接轨。

(二)规范税收立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式、进程日趋明朗。改革己迈向有序稳定的阶段,尽管仍有许多关系需要深化改革调整和理顺,但改革的巨变和不稳定时期已经过去,税收立法采用正式法律形式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这也是我国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三)继续完善、充实税收实体法

我国目前实体税法中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仅有2个所得税法,法律级次明显偏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实体法,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将各税种完成立法手续,以提高各实体税法的法律级次,以维护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目前,需要完善和充实的税法主要有:

1.进一步规范、完善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制度,提高增值税法的法律级次,争取在几年内实现从“暂行条例”向“税法”的转变,即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规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法》。

2.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3.研究制定《遗产税法》、《社会保障税法》等新税法。

(四)进一步充实、完善税收程序法

为使税收执法程序法制化,应在制定《税收基本法》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程序法。

1.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新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内容。

2.在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基础上尽快制定规范的《税务法》。

3.制定《纳税人权利保护法》。

(五)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健全中央、地方税法

由于我国实行分税制的税收管理体系,中央和地方划分事权和财权、划分税种,并由两套税务机构来负责征管,因此,我国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应当是中央税收法律体系和地方税收法律体系同时健全,使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权限划分明晰化、合理化。健全中央、地方税收法律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因此,我们可在宪法的修改意见和税收基本法的设计中作出规定。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宜采用在中央集权并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前提下适度分权的模式,其基本构想为:

1.中央税由中央立法。

2.中央、地方共享税应当统一由中央立法。

3.全国统一开征的地方税,其立法权归中央,同时赋予地方政府较大的管理权。

4.税源零星分散、纳税环节不易掌握、对全国统一市场没有重大影响的地方小税,如筵席税等,中央可将税收立法权下放给地方,便于地方利用税收手段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培植地方税源。

5.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权通过税收立法,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征一些新的地方税种。但是,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并于事后报中央备案。这类税种一般属于对财产、行为课征的税种,税源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或独特性,资源要素转移性差或不可转移;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发生直接联系;税源零星分散容易流失,征管难度大。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决定是否征收以及征收的深度和广度,使地方政府能够充分利用其拥有的税权,调节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法规应当报送中央备案,如有以下情况中央有权否决:一是与全国税法有抵触的;二是有碍商品在全国流通的;三是侵蚀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基的。

6.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以在不违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地方税收立法程序出台些加强税收征收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税收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最终形成,从而使我国的税收法律体系在形式上、内容上、实践上都达到科学、合理。

法务工作汇报篇7

一、提高站位,切实增强法治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认清法治宣传教育在坚定社会信心、稳定社会秩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市民政局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开展以疫情知识、防控措施、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宣传,切实增强职工和在院老人的法治意识,助推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的依法有序开展。

二、以案释法,有效提升法治宣传实效。

中心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重点关注公民义务、法律后果和法律落实的宣传,及时收集整理了在疫情防控期间具有重大典型教育意义、社会关注度高、与公众关系密切的法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向广大职工开展法治宣传,提高了法治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创新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

法务工作汇报篇8

[关键词]外汇业务 非现场检查 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37 — 02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逐步融合,外汇业务审批权限不断下放,银行外汇业务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异常跨境资金流动的隐蔽性不断增强,传统的现场检查方法在不断翻新的银行业务种类和海量的业务档案面前有些力不从心。从外汇检查工作的实践来看,非现场检查方法的应用对提高现场检查效率、降低检查成本以及增强检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非现场检查目标

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非现场检查工作,主要是利用现有的外汇业务系统,通过对系统电子数据的提取、筛选,利用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进行比对校验,从中发现金融机构办理外汇业务的违规行为和异常线索。

二、数据来源

非现场检查数据的数据源主要有: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贸易信贷系统、数据综合利用平台、出口核报系统(2012年8月1日前使用)、进口核销系统(2012年8月1日前使用)、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企业档案系统、外汇账户相关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等。

三、具体方法

非现场检查主要是运用不同系统的关联数据进行比对,根据不同系统业务数据的匹配程度,来校验检查业务的合理性及合规性,从而分析判断跨境资金流动的真实性,对异常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具体比对可以从货物贸易外汇收支、资本项下外汇收支及个人外汇收支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一)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核对

2012年8月1日起货物贸易管理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后依托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企业主体为单位,对其资金流和货物流进行非现场总量核查,为非现场检查发现可疑线索提供了系统便利,但2012年8月1日前发生的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业务仍是近期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不容忽视,本文重点研究改革前非现场检查方式方法。

1.应入未入待核查账户检查。主要核对银行是否按照规定将应纳入待结汇账户的贸易项下收汇划入为企业开立的待核查账户,有无应入未入待核查账户的情况。一是在国际收支申报数据中筛选出交易编码为“1*”和“211011”(2011年4月1日以后业务)的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得到应入待核查账户明细表;二是根据应入待核查账户明细表中的“现汇账号”信息与账户系统中的“外汇账户未关户所有在用帐户表”中“帐号和账户性质”比对,找出不匹配数据,数据未匹配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错误;二是货物贸易收入未进入待核查账户,应在现场检查中重点关注。

2.待核查账户转出核注情况检查。主要核对银行在为客户办理待核查账户收入结汇或转出时是否按照规定进行了核注。一是从经常处提取贸易项下核注明细,按照不同企业做好数据透视表;二是根据银行提供的待核查转出明细,按照不同企业做好数据透视表;三是用Excel的VLOOKUP函数功能将两张表同一企业数据进行比对,对有差额的企业两张表的数据进行逐笔比对,寻找可疑数据。

3.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合理性检查。加工贸易工缴费收入超过报关单总价一定比例以上(设定为40%)企业,不符合企业经营一般规则,应关注工缴费中是否包含异常资金流入。通过电子口岸进行查询,筛选出口报关单上的加工费金额与成交总价金额的比例大于等于40%的企业,重点核实其收入的真实性。

4.对转口贸易收入合理性检查。转口贸易也是异常资金流出入的一个便利渠道,如果转口贸易项下收入超出支出比例过高,则意味着其转口贸易利润过高,其中存在一定不合理因素,对于这类企业的业务在现场检查中应予重点关注。实际操作中非现场将国际收支申报系统的转口贸易数据以Excel格式导出,利用数据透视表功能按照企业分别统计转口贸易收入和支出的总量,关注转口贸易项下收入超过支出20%以上的企业。这其中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国际收支统计间接申报错误;二是异常资金借道转口贸易流入境内。

5.从离岸中心汇来的预收货款检查。由于离岸港空壳企业比较多,所以从离岸港汇来的预收货款,逐利资金可能性比较大,应作为检点。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提取国别申报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萨摩亚、巴哈马、伯利兹等离岸港的间接申报数据,筛选出预收货款,以申报主体为单位进行汇总,关注预收货款金额较大且包含一定退款的企业,作为现场检查关注的重点。

(二)资本项下外汇收支核对

利用国际收支、直接投资及外债统计监测系统对资本项下电子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和分析,了解跨境资金流动的变化情况,对异常资金流动做出初步判断,现场检查中予以重点关注。由于外债项下的审批权限并没有下放到银行,因此非现场检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本金结汇业务合规性。

1.投资方与汇款人不一致检查。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方与实际汇款人不一致情况进行分析,对可疑、频繁的资本金汇入进行监控,可以及时发现资本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在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中提取交易编码为“602011”、“602012”及“602013”的电子收入数据,按照交易对方名称排序,筛选出同一申报主体交易对方名称不同的业务,其中必然包含实际缴款人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投资者不一致的情况,对于这类业务应予重点关注。

2.银行直投系统备案及时性检查。对于资本金流入、结汇、购付汇等业务,银行是否能够按照文件要求及时在直投系统进行备案也是非现场检查的重点。利用直投系统中相关备案业务数据,计算资本金流入、结汇、购付汇等业务发生时间与备案时间的差额,超出文件要求时间范围的,可以初步认定银行业务备案不及时。

3.备用金结汇合规性检查。一是超额备用金结汇检查。导出直投系统中资本金结汇备案用途为备用金的数据,筛选出“结汇金额折美元”大于5万美元的数据,作为现场检点;二是高频备用金结汇检查。导出直投系统中资本金结汇备案用途为备用金的数据,以企业名称排序,查找短期内频繁以备用金名义结汇的数据,锁定目标后重点关注。

(三)个人外汇收支核对

个人项下外汇收支发生频繁,对应关系较为复杂,一直是现场检查的难点之一,非现场数据比对时应重点关注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及资金性质真实性问题。

1.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检查。个人结售汇业务合规性检查可以依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个人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系统,从该系统中可提取疑似分拆结售汇、漏录入数据、信息录入错误数据、超限额提取外币现钞及超限额外币现钞结汇等违规问题,现场检查时可进行重点核对。

2.资金性质真实性检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中的交易对方项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判断交易真实性的参考,通过对其分析可以初步确定该笔交易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中提取个人项下收支业务,筛选出“交易对方名称”项中包含“GOLD”(黄金)、“SILVER”(白银)、“INVESTMENT”(投资)、“CAPITAL”(资本)、“FUNDING”(基金)、“SECURITIES”(证券)等字样的业务,此类业务可能为资本项下个人外汇业务,现场检查中应予重点关注,是否在外汇局办理相应的登记或核准手续,是否符合《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其他规定。

四、制约非现场检查效果的因素

(一)电子数据的准确性制约检查效果

利用外汇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剥离、比对、分析是发现可疑线索的主要来源,因此,非现场检查依赖于各业务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信息的错误和遗漏严重影响非现场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外汇指定银行的大部分系统并不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部分数据还依靠手工录入,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尤其是账户系统,外汇局内部不同性质的账户归口不同部门管理,对外汇账户的监管缺乏统一性,账户系统由于数据变动频繁,造成收支余数据经常不匹配,成了报表数据准确性的重灾区,给非现场检查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基层外汇局利用银行剥离的电子数据比对难

当前的检查形势下,要求银行剥离相关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与外汇局电子数据进行非现场比对,对提高检查效率,提升检查精准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基层外汇局利用银行剥离的电子数据还具有一定难度。主要是由于当前各银行后台会计账务均集中在总行层面,基层银行无法提取原始会计数据,而且工作人员对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式等问题说不清楚,给现场检查电子数据比对造成了一定困难。检查人员只能重复传统的逐笔翻看纸质档案的方法进行核查,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核查,甚至遗漏个别应核查的会计科目,以致不能完整、准确地核查银行所有涉外收支业务。

(三)外汇检查人员综合素质尚需提高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银行外汇业务不断创新,违规行为的隐蔽也日趋增强,通过大量的非现场电子数据比对和分析的方法来发现问题已成为一种趋势。这对外汇检查人员各项业务素质及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丰富的检查经验,全面的外汇业务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对各类数据处理软件的熟练掌握,都是做好非现场检查工作必不可少的要件。可以说检查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检查工作的效果,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检查工作要求,更好的履行检查工作职责。

五、政策建议

(一)提高银行报送数据质量

在日常监管中,除了要求银行及时、准确报送日常业务报表外,还应加大对各外汇业务系统中银行报送数据准确率的核查力度,对数据质量较差、差错率较高金融机构和责任人定期进行通报,并根据日常监管情况,针对银行容易发生错报、漏报的情况有目的的开展培训,切实提高各业务系统数据质量。

(二)注重日常业务监管中异常线索的积累

各业务部门相关人员在日常业务监管中发现的异常信息可为检查工作提供重要线索,应引起检查部门的足够的重视。因此,各类业务经办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性,平时关注银行外汇收支情况和特点,随时记录整理可疑信息,为非现场检查提供线索。

(三)加大银行数据剥离力度

为克服银行数据大集中方式带来的分支行电子数据剥离困难,建议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向各外汇指定银行的总行提出数据剥离需求,并定期将剥离的数据分地区下发,以满足基层外汇局电子数据比对的需求。

法务工作汇报篇9

【关键词】外汇管理;境外承包;政策建议

一、甘肃省境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

(一)海外市场多元化

近年来,我省境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迅速,目前业务范围涉及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非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企业境外承包工程的主要市场。中国甘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甘肃海外工程总公司是我省规模较大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积极转变思路,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先后在新加坡、加纳、匈牙利、巴布亚新几内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援、境外工程承包、技术和劳务合作、劳务输出等业务,建成多项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援外工程和境外承包工程。中甘国际在加纳、沙特、新加坡等8个国家设有7个全资子公司和1个参股公司,在阿尔及利亚、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驻外项目技术组和项目部,实现了区域多元化发展。

(二)业务规模扩大化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境外承包工程规模不断提升,大项目持续增加,工程营业额收入取得显著成绩。十年来,累计签订合同300余项,完成营业额超过8亿美元,竣工面积160多万平方米,派出人员近1万余人次,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我省甘肃建投集团成功跨入百亿元企业行列,并连续跻身“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2012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树立了我省企业良好的国际信誉。十年前,甘肃省境外承包工程项目执行合同仅有6485万美元,2011年,甘肃省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已达到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6%,新签工程项目39项,同比增长56%,其中合同额达1000万美元以上新签项目7个。2012年1-4月,我省境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完成营业额7901万美元,同比增长63%,境外承包工程各业务指标均取得新的突破。

(三)经营模式多样化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我省境外承包工程开始从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房屋建筑工程承包向技术密集型承包工程领域拓展,工程项目涉及电力行业、文化教育工程、公益设施建设、政府工程项目等,企业经营形式也由以往单一的工程项目建造安装发展为伴随着货物、技术、劳务服务出口、集设计和采购、生产和加工、建筑和安装一体化的多样化的商业运作模式,逐步实现了国际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技术与劳务合作、设备租赁、建材加工制作等业务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并依托境外承包工程带动了我省境外投资业务的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跨越。

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管理及统计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汇管理政策法规不全面

1.外汇管理政策分散,业务人员难以直观了解。我国关于境外承包工程的法规条例是2008年9月1日起施行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7号),该条例对境外承包工程的资格申请、经营活动及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关于境外承包工程企业外汇账户的开立与审核、外汇资金划转、出口收汇核销、跨境资金申报等涉及外汇业务的规定则分布在《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境内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批复文件和其他相关的外汇业务操作规程中,目前仍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指导性文件,对于银行和企业业务人员来说难以直观的了解境外承包工程的各项规定和业务办理流程。

2.相关条款规定笼统,不便于实际业务操作。境外承包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且业务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从工程招投标、签订合同、设备及物资材料采购、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竣工结算,很多环节都涉及到外汇资金的跨境流动和管理。而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规定很少,对于某些具体业务应当如何审核办理规定较笼统。如在境内、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及《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中只是对企业外汇账户的开立和投标保证金支付应当审核的单据进行了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的资金性质不止如此,但无相应的规定可查,导致业务人员无法准确进行判断或者是审核流于形式。

(二)企业境外账户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一是对企业境外账户外汇监管薄弱,监测方式和手段较为简单。《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境内机构应当保存其境外外汇账户完整的会计资料,并在每季度初15个工作日内向外汇局提供开户银行上季度对账单复印件,在每年1月30日前向外汇局提供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书面说明。但企业境内及境外账户之间工程款划转频繁,异常资金可能借该渠道流入或流出,按季度和年度通报送报表数据则不能起到事前监测的作用。二是不能及时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资金收付情况。境外承包工程具有工程周期长、业务性质复杂、资金来往频繁的特殊性,银行只能在企业办理收结汇业务时根据其提供的相关单证对该笔资金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很难真正了解工程的总体进度情况及相应的资金收付计划,不利于对企业主体的监测。三是存在未按规定对境外账户开立进行备案核准或漏报、迟报统计报表的现象。根据《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境内机构开立境外外汇账户应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核批准,但企业未经外汇局核准企业便擅自开立境外账户并进行资金收付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企业未按时向外汇局报送境外账户资金使用情况报表,使外汇局无法对企业的境外账户进行监管。

(三)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存在误差

一是现行境外承包工程国际收支统计难以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境外承包工程国际收支统计按照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的工程周期进行归类统计,交易属性主要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科目,但实际中收汇资金性质非常复杂,不能准确对应于现有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而且经常是一笔收汇既包含了工程价款,也包含着设备物资出口、技术劳务费以及设计安装费等其他费用,在进行申报时很难合理区分资金的性质和归属,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各业务系统之间的统计归属有所不同。一笔工程资金的收结汇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要按照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工程先进行区分,再按照实际资金性质进行申报,但在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直接投资统计系统等其他业务系统中则是按照实际的资金性质进行统计,导致各业务系统对同一笔资金有着不同的统计归类,影响了数据的一致性。三是境外账户中工程款项难以准确统计。目前境外账户资金只要求按期报送报表及资金使用情况说明,在款项调回境内时,则全部统计在801031-调回存放境外存款本金交易编码项下,无法反映具体的资金性质。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整合完善境外承包项下外汇管理政策法规

建议针对目前境外承包工程外汇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手段不健全、部分条款滞后、缺乏可操作性的情况,对分散的政策法规进行梳理整合,根据境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改进外汇管理方式方法,细化境外承包工程资金流审核及统计申报的相关规定,制定较为具体的外汇业务操作指引,进一步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指导,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二)实行主体监管原则,加强对企业资金流的监测

一是按照重点管理原则,对境外承包工程企业实行主体监管,主要对资金流较大,资金来往频繁的企业进行非现场监测,利用外汇账户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对企业外汇账户中境外承包工程款的划转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信息进行交叉比对,判断资金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将企业境外账户信息纳入到外汇账户系统中管理。尽快制定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离岸账户信息报送的管理规定,明确在外汇账户系统中报送境外账户信息的方式和要求。

(三)细化国际收支统计科目,统一业务系统口径

一是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的交易科目及交易编码,不再按一年以上、一年以下对承包工程进行区分,而是按照业务类型分别在经常和资本项目下设置“境外承包工程”统计大项和细项科目,以便清楚的掌握境外承包工程资金的总体规模以及各阶段工程资金使用情况。二是统一各业务系统中关于境外承包工程的统计口径,便利数据的交叉比对,使外汇局能够准确判断资金性质及流向。

(四)加强与商务部门合作,实现信息交流共享

法务工作汇报篇10

(一)外汇监管部门无法监测和统计境外承包工程资金情况

按照《境外外汇账户管理规定》要求,境外承包企业可以经外汇局批准在境外开立外汇账户,并按季度向外汇局提供开户银行对账单,按年度向外汇局提供资金使用情况书面说明,但实际上境外工程使用的外汇账户一般不是以境内机构的名义开立,大部分是承包商在境外成立临时办事机构或外派机构后,以境外机构名义开立外汇账户,上述情况在外汇管理框架内无任何明确规定。同时,大部分工程项目回款由资金调剂中心调剂,外汇局无法掌握收汇频率及境外项目资金总量,出于节省费用和便利的考虑,将境外承包工程收汇款循环利用,或在境外用于境外直接投资或境外直接采购,或以收抵支等,外汇局无法延伸监管,同时境外资金若在一段时期内大量进出,还会形成对外汇收支的冲击。

(二)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

由于对外承包工程都在境外,无法实地考察,对真实性判别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法规中没有明确所审核的单证类型,且因部分工程款由境外收入直接支付,承包合同中可对外支付金额明显虚增,企业可操作空间巨大。

二、相关建议

(一)协调统一境外承包工程的外汇管理政策口径

建议总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统一境外承包工程的外汇管理政策口径,以增强境外承包工程外汇管理政策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统一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对境外承包工程按期限划分的标准进行管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规定不变,即一年以下的承包工程,申报在贸易及服务项下,收付汇的管理纳入经常项目货物进出口核查、核销及服务贸易收支真实性审核管理范畴。一年以上的承包工程,无论是否在境外工程地成立企业,除申报为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收入(101050)、利润汇回(302011)的收入纳入经常项目管理外,其他申报在资本项目的收付汇均纳入资本项目管理,由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二是统一按照资本项目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划分标准进行管理。资本项目管理规定不变,即只有在工程地成立企业的承包工程业务才视同境外直接投资行为,才纳入资本项目监管范畴。在申报与管理相一致的原则下,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管理规定作相应调整,未在工程地设立企业的境外承包工程业务,统一申报在经常项目下,并执行货物及服务贸易外汇管理相关规定;而对于在工程地设立企业的境外承包工程业务,则统一申报在资本项目下,执行资本项目境外直接投资相关管理规定。

(二)完善对境外承包工程的监测统计制度

对境外承包工程的收支情况纳入统计监管,建立与其他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目前商务局对各境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经营情况有统计,通过将外汇部门与商务部门的相关数据比对,结合企业上报的资金留存境外和境外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对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的监测指标,实现对境外承包工程的非现场监管体系。

(三)增强真实性审核的可信度和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