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合同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9-05 17:10:42

法务合同管理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法务工作;合同审查;风险范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公司的经营发展都必须处于法律法规的范围之内,并接受法律的监督,因此法务工作在公司经营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同审查作为法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公司的合法权益,因此明确合同管理风险范围,强化审查力度是新时期广大公司必须做好的工作。

1.公司经营中合同管理风险的范围分析

1.1合同管理制度系统存在的风险。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一个公司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市场竞争力的高低,合同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如今许多公司都已经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合同管理制度系统,但是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却依旧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导致合法性和规范性等方面的缺失,这主要是因调查论证不足导致。1.2合同管理程序风险。合同管理程序是合同管理工作具体实施的步骤,程序的规范性决定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现如今的公司合同管理中,因程序性错误导致的法律风险普遍存在,常常发生于申报至审批的各个环节中。1.3合同法律风险内容。合同法律风险主要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合同主体带来的风险。具备民事主体资格的主体所签订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被法律所承认,因此如果合同主体不具备相应资格,就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因此在合同签订之前,公司有必要确定对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另一部分,合同条款带来的风险。合同条款是合同执行的重要依据,只有保障条款的详细准确,才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而在实际工作中,合同条款缺乏完善,导致合同审查的有效性严重降低,极容易产生纠纷问题。

2、公司法务工作中合同审查与风险防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公司法务管理意识亟待加强。一般来说,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确保公司法务管理体系得以成功构建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唯有正确意识到法务部门的重要性,公司法务工作才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并能够有效规避合同风险问题。然而,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某些公司并未专门设立法务部门,甚至并未安排专门的法务人员。因此,公司所签订的合同多是由公司其他人员,如销售人员、业务员等,进行直接签订。介于其他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的影响,导致他们并未针对合同中的条款内容进行逐一审查,很容易加大公司合同风险程度。另外,即便是多数公司设立了法务部门,并配备了专门的法务人员。但是法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并未达到标准要求,无法确保合同审查工作得以有效贯彻与落实。2.2合同文本缺乏规范性,部分条款约定存在不明问题。合同文本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视为双方签订合同的“意向书”,主要针对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作出明确规范,并从细节处进行合理制定,防止因约定不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然而,一些公司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对于合同文本内容并未予以高度重视,所签订的合同内容缺乏细致化,很容易出现双方约定不明的问题,并引发系列纠纷问题。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现严重的纠纷问题,难以利用合同文本内容,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损。举例而言,某些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针对买卖双方的需求供货问题并未进行细致化规定,导致后续出现纠纷问题时,双方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都会明显增加。2.3合同动态审查工作不足,企业合法权益受损。合同审查工作往往可以贯穿于合同签订前期与正式履行阶段。在正式签订之前,公司需要预先调查好对方公司的信誉度、注册资本的关键信息,并结合上述信息对合同文本内容进行合理审查。然而,在正式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介于公司资金、能力的限制,后续的交货、验收以及结算等环节往往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会出现无法履行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司在合同审查管理这方面,并未实行动态化审查管理方式,导致公司合法权益受损。

3、加强公司法务工作中合同审查和风险防范的优化措施分析

3.1强化法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法务管理意识。若想规避风险、加强合同审查力度,公司就必须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素养较高的法务人员队伍。具体来讲,公司要健全内部法务部门,对公司业务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法务管理水平。其次,招聘专业的法务人员,认真筛选应聘者,最好是法学科班出身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最后,做好法务员工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活动,或是组织法务员工到专业机构深造,亦或是邀请法务专家到公司内进行授课,不断提升公司法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合同审查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2 把握合同文本审查的要点,贯彻与落实文本要求。针对合同文本的审查必须把握以下几项要点:其一,审查合同主体。合同主体是否具备民事主体资格影响着合同的效力,因此针对合同主体的审查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对非法人单位,应审查其是否按规定登记并取得营业执照;对于法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则应审查其所属法人单位的资格及其授权;对于自然人,应审查其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对于人,则要审查其身份和资格。其二,审查合同内容。针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主要涉及到合同名称合法性、标的物本身的合法性、履行方式的合法性、生效方式的合法性等方面。合同内容要尽可能的做到详实明确,剔除表达模糊可能导致纠纷的词语。此外,还应对合同的格式进行审查,保障其符合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其三,审查违约责任。在合同审查过程中,针对由对方起草的合同,公司法务人员要检查其中是否存在不平等的违约责任条款或是加重己方责任的违约责任条款,一旦发现,应及时和对方协调修改。其四,审查合同争议解决方法。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若是双方发生争议,争议解决方法和管辖法院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应该在合同中明确争议解决方式,并对解决地点做出约定。3.3加强合同履行中的动态审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为了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公司还应组织法务人员做好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各项审查工作,如对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供应货物或是支付货款,货物质量是否存在问题等,通过审查能够使公司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减少风险的发生,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现代公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而合同管理则是公司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对此,公司要在明确合同风险范围的基础上,对合同审查工作进行完善,如此才能使公司的合法权益得到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贤昆.AB保险公司法务管理现状及改进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常冬.物资供应公司法务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J].陕西煤炭,2013,32(02):133-134.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融合;合同管理;风险控制

一、企业三务融合的基本架构与模式

首先,从组织架构上看,三务是指业务、财务、法务。业务是企业的生命线,财务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法务是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保障,将以上三者相互融合,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其次,根据生产计划确定施工业务科室,由其负责项目的立项、审批、合同履行及现场施工,由经营开发部负责组织具体招标、投标、采购活动,并组织对纳入本单位管理的施工单位进行履约后评价。而财务科负责款源和资金使用的把关,并对合同中涉及的价款、结算方式、涉税条款和收、付款程序进行重点审查。法务负责法律风险控制,对招标投标程序、投标人主体资格、合同等工作中有关法律事项的合法性把关;监察部门负责项目管理全过程监督。最后,在日常履约监督时,由法务统计当月合同实际履约情况,形成如图1所示模式。一旦出现履约预警,督促业务和财务部门及时履行,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长效模式。

二、三务融合中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一)合同是双方合意达成的经济往来的法律文书。合同是由缔约双方(或者多方)在平等沟通、协商后对权利义务进行约定的经济往来凭证。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生效时,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伴随公司制改革深入,作为铁路的运输分公司,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想要依法合规发展,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在发生经济往来时,只有合同签订,才能保障行为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二)合同是三务融合中权利义务的书面载体。如果说合同见证了多部门工作融合,那么其上面也阐释了多个部门的付出,也就记载着各部门应履行的义务和享有的法律权利。以工程施工合同为例,甲方业务科室负责按平台规定进行技术交底并指派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安全设备设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根据权利义务相对应初衷,甲方有权对乙方违章作业和危及人身、行车安全等行为提出整改或采取其他行为。同样地,甲方财务部门应按本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工程款,对应的权利则是根据合同约定,当乙方出现开具的发票不合法、不合规时,有权拒绝、延后支付乙方应付款项,直至符合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且不承担违约责任。因此,合同订立后不仅仅是产生对外约束的效力,也同时阐述了企业内部权责划分的标准。(三)提高合同管理能力是促进企业三务融合的必经之路。1.合同是各部门协调融合的产物。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很多生产行为的管理因为独特的专业性,财务、法务乃至监察部门难以快速参与其中,且很难体现出社会经济属性。要想推动企业三务融合,打破固有的壁垒分工,首先,要从企业管理中找出三种业务交往最密切项点。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劳动管理、诉讼管理和合同管理都不是单一部门可以完成的,是需要整体协作的。2.合同的有效管理能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法律风险。从经济效益上看,合同管理相对于其他三点,能较快产生投资回报且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因其涵盖了企业所有重要经营项目,同时,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故须对涉及部门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协作,换言之,倘若某一项点没有做到权责一致、分工明确,都很可能引发履约风险、造成项目流产并承担由此的违约责任。加强企业的合同管理,坚持以履约完成为主线的管理目标,发挥各部门的主体责任,提升企业自身联动意识,加速内部融合,保障安全生产。(四)规范合同管理提升企业商业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通过合同的商榷、签订、全面履行而实现盈利的。通常情况下,合同一经签订就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除非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合同可以视为一个企业的“大心脏”,赋予企业发展的原动力。规范的合同管理预示着企业内部的规范管理模式。准确的风险研判奠定了企业科学精细的运营基础,即使面对工期长、标的复杂、履行周期较长的合同,企业也能将合同履行阶段分劈到各个环节,由业务、财务、法务根据专业特长,研判履约风险,各自牵头排除潜在经营风险、经济损失,同时,通过细化履行阶段避免因长期履行合同而产生的疲惫麻痹情绪、降低因固有思维导致疏于执行合同约定的违约风险。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追诉程序,不仅提升了企业内部合同管理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上的品牌形象。

三、降低合同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集体决策严把采购立项。坚持分级审批与专项审批相结合的原则,作为铁路运输分公司,依据《工电系统段管工程委外实施细则》的规定,凡是符合规定的项目,根据金额的大小,分为不同级别,级别不同导致项目立项的审批终点不同,但委外审批范围和事项并不会因为金额大小而存在差异。而专项评审是指在立项初期,领导班子成员通过集体决策制度对重要工程和投资项目的专项审查。根据专项评审范围,确定企业可决策权限和具体事项,并通过集体决策,提高立项水平,提高风险控制,做好重大项目的第一道立项审查把关。(二)严格联签审查。合同签订前审查工作的全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履行的质量好坏。1.招标活动采用分阶段审查方式。项目立项完成,交由经营开发部组织开展专项审查流程,即分阶段审查,审查项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和潜在交易对象。只有通过上一阶段审查的,才能参加下一阶段评审,细化不同阶段对应的采购风险,明确审点,发现疑点的及时纠正、合理排查。第一阶段的招标文件审查是由法务审核文件起草中是否存在违法的限制性条款,由财务审核质保金和违约金等条款是否与内部制度相冲突,最后由业务组织部门审议项目标段划分、工程概况是否超范围、超权限。第二阶段的投标文件(相应文件)审查,由专家小组组织评审施工方案,并纳入行政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的重点工作。第三阶段潜在交易对象的审查,包含了对项目商业标书的审查。要求对潜在的数家单位进行股东关联性分析、征信审查、经营状况、企业资质及其人员管理审查,对于审查存疑或者不通过的单位,待征求对方作出合理解释后,仍不能统一审查意见的,一律否决。2.文本审查采用“专业审查”模式。如果说分阶段审查的主导力量是业务部门,那么专业审查则是由财务、法务主导。合同条款的合法合规是正常交易的基本原则,但依法合规并不一定能将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通过专业审查,保障依法合规,同时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以铁路临近营业线施工合同为例,作为甲方,对乙方安全施工要求、违约责任标准、事故发生责任界定、争议解决等内容都是专业审查的重点。施工合同因为工期长、标的额大、验收项点多的特点,需多部门对因乙方施工导致的列车延误、施工事故、治安问题等协商界定违约金标准。这样有利于财务专业能力可以提出资金防范及支付建议,由法务进行合法性审查。例如,确定争议解决条款的有效性,选择未来解决争议对公司最有利的管辖法院。(三)建立合同履行追踪管理。合同的据实履行且保证符合合同约定是产生经济收益的基本保证。履约行为的跟踪管理根据专业能力的区分,可以分为财务收支管理和履约能力管理。财务收支管理基于财务管理的,对合同约定的阶段性付款、账目收支、凭证登记等行为进行模块管理,通过分劈履行阶段、记录备案时间,能够避免因为合同经办人员的变更而导致的工作交接缺项,更能杜绝因为主管人员的玩忽职守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是刑事犯罪。合同的本质是通过社会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社会效益,财务对收支记录的跟踪,确保了在信息化办公环境下,双方均有认可的凭证记录,做到账目清晰。履行能力管理是针对实际履行过程中发生合同变更、中止等情况的处置和研判。以工程合同来讲,计划时间和实际竣工日期常有出入,因口头通知变更,事后拖延不加以确认,给遵守合同约定的一方带来难以估量的延期损失或者内部审计风险,这都是履约能力研判的重点。建立合同履行跟踪,将每一步都准确记录,相关资料妥善保管。可以有效减少呆账、坏账,并根据财务和法务履行不适当的风险提示,降低外部风险,避免因履约不能导致的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国华.WY集团有限公司法商融合实践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9.

[2]岳峻.企业合同管理风险辨识及评价探析[J].经管空间,2019(12):121-122.

[3]谢仁强.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监督检查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08):14-15.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合同管理;会签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卫财务发〔2020〕30号)文件要求,要求公立医院实现合同归口管理,建立并执行合同签订的审核机制,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等。本文从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方面的现状出发,分析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针对风险提出建立公立医院合同管理和会签制度,充分发挥医院法制部门和外聘法律顾问在合同合法合规性审查的重要作用,为健全公立医院合同管理的权责一致、相互制衡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可靠的保障。

一、公立医院合同管理的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合同管理方面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相应的指引,各公立医院只能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自行管理。笔者收集了部分公立医院的合同管理现状的资料,发现存在不少监管漏洞和问题。

(一)没有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

医院各部门合同缺少统一归口部门,经济类的合同以审计财务部门监督为主,非经济类的合同大多以各职能部门自行保管,多头管理。没有明确归口管理部门会导致合同分布零散、编号不统一、登记不全面等混乱现象,难以统计医院某期限内合同的签订数量和交易金额,甚至还会存在合同遗失的情况[1]。

(二)合同内容审核不够严格

合同的主体审核不严格,签订合同的主体应该是适格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例如出现以医院内部职能科室名义对外签订合同,这将导致合同的效力出现瑕疵,可能会导致合同被撤销。其次,对合同的材料审核不严可能出现合同无效的情况,比如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可能导致合同无效。又或者合同条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签订合同与招投标文件不一致,对合同内容出现实质性变更条款等。此外还有出现条款不齐全的情况,比如简化合同后缺少违约责任条款及争议解决条款,不利于保障合同实施,还有可能出现合同条款显失公平,或者直接采用对方提供的格式合同,合同条款对医院明显不利,存在重大风险等问题。

(三)合同签订管理不规范

首先是补签合同的现象比较常见,在签订书面合同前,双方已就合同约定的内容达成口头或非正式书面一致的意见,并履行部分合同的内容或者已基本履行完毕,往往因审计或者财务审核付款时发现未签订书面合同,因而进行补签合同。或者因合同审批流程繁琐,为保证合同按计划履行,先履行再签订合同等。其次是合同签字人和盖章不规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医院的合同必须是法定代表人或者医院的授权代表人可以医院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未经授权的人员签订的合同效力待定,致使合同效力存在瑕疵;对外签订合同也必须加盖医院的公章为准,医院内设科室的公章或者其它业务章不能用于医院签订合同用章[2]。

(四)合同履行缺少规范监督

合同签订后,合同是否按期保质履行监督难度大。比如货物类采购合同,是否按期送货入库,产品验收是否全部合格,产品质量是否全部达到标准要求,付款是否有逾期、质保期内是否及时保养维护等等,每个环节需要相应的部门和科室进行配合,鉴于目前医院的事前、事中、事前全流程审计难以全覆盖,尤其是事中审计,需要足够人力才能完成。合同履行也往往是检验合同条款是否能真正保障当事人权利的试金石,如发现特殊情况或者可能违约的情况,双方就及时沟通协商,尽可能让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五)合同争议纠纷处理难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合同一旦因为某些原因履行不能,尤其是政府采购类的项目,可能会影响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影响群众就医等民生问题,还会存在重大的审计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因合同条款约定不明确或存在歧义的情况,合同双方当事人对条款理解不一致,导致合同履行时产生争议,也是目前医院合同纠纷常见的问题,而作为公立医院,如协商不成,诉诸法院维权成本高,妥协让步乃至解除合同导致项目终止,可能会存在审计风险。

二、公立医院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

(一)民事责任风险

医院合同管理方面的最大风险就是违约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民法典对于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原则,也就是合同是当事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结果,当事人就应该能够自行预判合同的风险,并承担风险。因此,合同在生效前,双方磋商的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医院签订合同如果没有相关法律人士进行条款的把关,往往会接受对方提供的格式合同,双方关注的侧重点往往也在合同的标的、质量、数量、价款等方面,对于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的相关条款容易忽视。一旦合同生效并履行时,出现双方意料之外的情况,双方协商无果后,容易产生争议,而医院作为格式条款的不利方,在举证和维权上处于下风,可能要承担合同的不利后果。

(二)行政责任风险

医院承担签订合同的行政处罚的风险主要见于违反《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招标人、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此外,行政处罚的风险甚至可能涉及到医院的主管人员或相关责任人,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规定,采购人、采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给予处分,并予通报:……(五)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无论是招标投标法或是政府采购法,总体还是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没有过多规定合同签订的细节问题,只是在合同签订的原则性上进行把握。不得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是为了保证招标投标工作的结果保障,保证中标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扰乱正常市场交易秩序。政府采购合同是为了保障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作为民事主体与其它一般民事主体订立合同时的政府公信力,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拒签或违约。

(三)刑事责任风险

因公立医院的特殊性,如因签订合同时未认真审查对方的合同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合同标的数量、质量等情况,以致被骗,导致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医院的相关主管人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医院法务及外聘法律顾问对合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基于合同管理的上述风险及后果,轻则造成医院资产损失,重则责任人遭受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笔者认为,公立医院应当重视对合同的管理,做好风险防控措施。风险防控最基本的底线是合法合规,医院法务和外聘法律顾问作为法律专业人士,应充分运用法律知识对合同进行审核把关[3],防止触犯行政和刑事法律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其次是利益权衡及防止损失,既要发展医院业务也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形成双赢局面,使医院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

从管理角度看,合同风险控制最关键就在第一步,即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合同能不能签”是医院签订合同时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中,医院每年有大量的业务合作合同递到领导班子面前进行决策,尤其是某些新型的医疗合作模式,比如互联网+医疗类合作、新型医疗+商业保险类合作、干细胞采集合作协议、外资企业合作等等,如果没有事前对其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相关政策和法规,对此类项目工作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考虑不全面,在合同谈判过程中容易忽视这些风险点,给后续的合作埋下隐患。无论是作为医院法务还是外聘法律顾问,即使是非经济类的合同,也应重点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出具法律意见书,供医院领导班子决策参考。

(二)合同条款的风险性审查

合同条款的风险性审查在合同正式签订前至关重要,作为医院法务或外聘法律顾问,需要重点关注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条款。尤其是重大合同,医院法务或外聘法律顾问应当参与合同的前期磋商环节,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达成初步的一致意见后,医院法务或外聘法律顾问应当及时对合同中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形、不可抗力情况、争议解决方式与对方当事人进行沟通,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形成相对公平、权利义务对等的合同条款,也为后续合同履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格式合同的运用

医院法务及外聘法律顾问应及时梳理医院的合同类型、数量,进行归类管理,将医院原有的合同模板或现行使用的合同,进行逐份修订,制定成医院的格式合同汇编,供各职能科室参考使用。格式合同实行动态更新机制,医院法务及外聘法律顾问应及时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变更,及时对格式合同进行修改补正。充分运用好格式合同,尤其是对一些常规性、经常性的采购类、服务类的合同,不仅可以提升合同签审的效率,同时可以减少合同条款的风险,给医院合同统一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基于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下合同会签制度的构建

合同会签制度即合同在最终签订完毕生效前所需完成的一系列审批流程,在多部门的共同审核下,从合同的合法合规性到合同条款字句的全流程审批制度。合同进入会签前期需进行大量的调研、协商、沟通、讨论等,主要完成合同的“基本骨架”构建,会签期间则侧重于合同细化条款不断磋商与修改,在会签结束前使合同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的意见,最终促使合同的签订并正式生效[4]。

(一)合同会签制度的前期工作

合同进行会签前,应该就合同是否同意签订的问题进行上会讨论。比如所有的合同可以根据金额大小、项目涉及事项分类,总金额5万元以下的合同签订经分管领导会议讨论通过,5万元以上的合同、20万元以下的合同经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20万元以上的合同必须经医院党委会议讨论通过。上会前,合同牵头科室必须取得医院法务或外聘法律顾问出具的合同法律意见书。此外,还要取得财务部门出具的财务审核意见,分管领导的审批单等材料才能上会。医院法务或外聘法律顾问出具的合同法律意见书必须明确该合同主体是否适格,有无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合同双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有无合同无效或撤销的理由,有无对医院不利的合同条款等问题[5]。财务部门出具的财务审核意见涵盖费用是否超支,费用单项有没有违反相关政策文件等。

(二)合同会签的流程

经过班子会议讨论同意通过后的合同,必须按合同会签制度进行合同审核。比如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合同会签全部经HRP系统(医院高效运营管理系统)的合同审批模块进行审核。由牵头科室将合同、会议纪要、项目申请表、采购记录等材料上传,牵头科室主要审核合同的金额、规格、型号、数量、服务标准、验收等内容是否正确。首先流转至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法制部门对定稿的合同条款进行最后审核,确保与上会前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中的修改意见一致,法制部门主要审核合同是否有违反法律法规,是否有损害医院利益的条款和内容。其次流转至审计科进行审核,审计科主要针对合同是否按医院流程进行相应的前置工作,是否有招投标或者三方比价,是否与成交通知书/中标通知书一致,是否有相关的会议纪要等。再流程转财务部门及总会计师,财务部门主要审核费用付款方式是否合理、开户行银行账号是否正确等。最后流转至分管领导和院长审批后,合同已最终定稿,合同当事人按最终定稿进行签订。

(三)合同签订及生效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4

一、合同管理风险产生原因

(一)合同文本规范性不足。通常情况下,合同条款是由当事人以文字形式订立合同,使其固定化,体系化和条理化。信息指标的明确性和合同条款的清晰性对交易内容的准确反应具有决定性影响[1]。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文本,大多是根据业务需求临时编写合同文本,由于时间较为紧张,因此,并没反复推敲文本内容,导致缺失部分必要条款,或者是对其内容笼统概况,进而导致双方责任人权责不明,无法实现明确指引与合理约束,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导致合同目的无法高效实现。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合同管理效率,要求企业在进行合同签订过程中,严格使用标准文本,更高程度地保障其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性。但是,在具体使用标准文本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情况下,标准文本质量对其文本使用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如果文本质量无法满足相关工作发展需求,则对其合同履行效果和业务洽谈质量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具体表现是合同文本没有应用标准格式,没有选择使用标准术语,或者是在进行标准文本制定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关业务,法律,财务部门的有效协调,由于法务人员思维定势,会在一定程度内遗漏部分业务细项,导致后续合同履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二)监督体系完善性缺乏。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具体落实合同管理相关工作过程中,风险防控体系具有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首先是在落实风险管理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签订合同之前和事后诉讼阶段是其管理工作实施的侧重点,而对具体履行合同过程中的管理重视不足。其二是在部分实体企业内,内幕管理人员职责划分不明,没有严格记录和跟踪履行合同具体状况,进而导致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异常状况发生时,无法进行补救措施和应对措施的科学实施,从而使其无法继续履行合同,进而导致无法有效落实风险防控机制。其三是监督体系缺乏必要的完善性,自控手段的合理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没有科学构建合同控制和调整机制,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都设有法务部门,同时通过专人专岗的设置确保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但是监督体制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导致法务部门无法真正参与企业决策和谈判,进而使合同管理监督体系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风险防范策略

(一)完善合同管理机制。企业如果要确保有效实施合同管理工作,对其各项风险进行科学防范,那么在进行合同管理时,必须对各个部门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划分,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协作,对其合同风险进行更为科学的防范[2]。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对其相关业务部门加强督促,使其能够有效落实自身工作,共同协作,对其合同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企业需要科学建设法律专业团队,还需要配备专业人员,保证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开展合同管理任务。与此同时,业务部门还需要和法务部门有效配合,各部门工作人员需要确保通力合作,有效配合,以此为基础,才能实现风险防范机制的科学构建。(二)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过程中,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企业市场逐渐形成更为激烈的竞争,我国相关企业刚刚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对其相关风险进行合理规范和防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能够更高程度地维护企业权益,实现其竞争实力的有效提升。基于此,在企业具体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其法律意识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确保对其管理过程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具有明确的认知。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整体法律意识的科学培养,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更为科学地识别,分析合同风险,并对其进行科学把控,最大程度实现防患于未然。其次,企业还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对管理合同的相关人员科学落实素质培训,实现其法律风险意识的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合同管理,并对其进行科学维护,有效避免发生风险。最后还需要通过应用多种方式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融入企业管理,将把控风险和防范风险与员工个人绩效联系,确保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主动防控,通过科学设置激励机制,督促和鼓励现场管理人员,使其相关人员能够更为有效地识别风险,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项目风险的可能性得到有效控制,大大减轻其损失程度。保证企业利益能够与其法律风险实现合理平衡。(三)设置合同格式文本。合同条款明确性不足是导致产生法律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完善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确保在合同双方出现纠纷时,企业通过合理应用法律手段,便可以获得救济和补偿。因此,在进行合同管理工作过程中,优化合同文本是其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合同文本实现标准化时,需要确保严格把关,层层递进,由多个部门共同作业,分头进行编写[3]。企业首先需要梳理经常签订的合同,然后基于合同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序对其进行科学比较和整理分类,同时还需要基于市场项目状况和行业特点科学制定合同框架和格式,最终实现标准合同模板的有效生成。如果企业遇到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项目,也可以基于具体情况,在整体框架内科学修改通用条款,在此过程中,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可以将其单独列入合同补充条款,确保相关业务部门能够科学应用标准化合同模板谈判,实现谈判效率的有效提升,大大缩短合同审批期限,最后在对合同文本进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确保其持续性,法律、财务和业务部门需要确保随时跟进,严格基于市场条件和法律法规的变化,与合同文本中发现的各项问题有效结合,对其相关合同条款进行定期修订和增补,确保标准文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保障其应用的准确性。(四)研究合同可行性。在审核重大合同文本时,需要深入调查合同背景,由企业法律部门带头,财务人员,法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管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调查合同方的履约能力,资信和主体资格,整体评估合同风险,确保双方合法性,对其技术条件,履约能力和从业资格进行严格检查。在此过程中,对于重大工程项目和采购合同,还需要进行招投标的合理应用,明确项目核心内容具体的要求,有效避免重大缺陷,在完成合同签订以后,相关人员具体落实合同管理工作以后,无法对文本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进行合理纠正。(五)加强合同审核。在签订合同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争取起草合同文本的权利,在初步制定完成合同文本后,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组织法律顾问和专业律师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相关工作还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整改。对于已经完成签署仪式开始生效的合同,执行部门必须确保严格履行合同条款,严禁私自修改或变更,如果改动内容得到双方许可,还需要签订书面补充协议。在此过程中,合同管理部门需要严格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向领导部门反馈无法按时完成的合约,同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合同违约情形的发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设置合同格式文本,研究合同可行性,加强合同审核,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能够确保国有企业在进行合同管理过程中科学防范各项风险,对企业合同管理效果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发展,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玮玮.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措施探究[J].财会学习,2017(10):187-188.

[2]谢仁强.集团企业合同管理的监督检查技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8):14-15.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

企业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中不确定性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中,法律风险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法制化不断完善的现代社会,企业注重增强法律风险防范已经备受我国大部分企业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主要从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与防范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论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念及目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27914-2011)(以下简称指南)作为企业实施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其适用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企业。指南是指导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和所有经营环节中开展法律风险管理活动,但其是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通用指南,因而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展开法律风险防范时还应依据企业所处行业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等出发,做到全面的法律风险防范。指南中将企业法律风险定义为基于法律规定、监管要求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作为或不作为,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原则及表现形式。为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促使其能够最大限度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几个原则,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审慎管理的原则、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相适应的原则、融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原则、纳入决策过程的原则、纳入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原则、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的原则以及持续改进的原则。由此可见,企业法律风险产生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法律风险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合同风险、企业兼并、改制风险,融资投资风险,知识产权风险以及竞争法律风险等。其中,合同管理作为企业最为常见且最基本的法律文本,我国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中常遇到的法律风险就是合同纠纷。但这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法律风险的一个常见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增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自2009年1月“三鹿奶粉”事件开始,我国大部分企业均开始注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三鹿”曾经作为我国的民族品牌,其历经50余年的历史,但由于该企业最高层管理者在得知奶粉中含有剧毒时,曾高价收回了大部分有毒奶粉,但后来因货源紧张,三鹿集团开会集团通过决议将已收回的有毒奶粉重新投放市场,由此可以看出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以及法律风险防范缺失,审判机关也正是基于此决议而判决三鹿的高层有罪。由此可见,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备受企业管理者重视。(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内在需求。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大部分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并走向国际实际,其做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非常必要的。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增强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方能不重蹈“三鹿”企业的覆辙。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非常重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其在办公室挂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几个大字,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由此可见,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需求。

三、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

(一)企业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是企业法律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三鹿集团的失败正式由于其企业高层管理者不重视企业法律风险而导致的。该集团高层管理者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通过将已收回的有毒奶粉重新投放市场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其将会导致的毁灭后果并不予以重视,进而导致企业存在严重的法律风险,从而导致该集团走向失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民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将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将在10年内消亡,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企业只有10%。而导致这些企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企业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其对企业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不仅要求企业具有较好的硬件基础,更要求企业要具有适应时展的能力。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其由于内部权责不明,进而导致企业中的相关管理无法落实到位,从而加剧企业法律风险。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企业法律风险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进而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职务犯罪或经济犯罪的可能。(三)企业合同管理存在法律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合同管理是企业最为常见,且也最为基本的法律文本。一旦合同管理出现漏洞,将直接引发合同纠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其交流的形式也主要通过合同的形式来体现。由此可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为维护自身权益,也为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合同管理工作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其在合同签订方面处于形式化,同时在合同把关方面也欠缺严格性。另外,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管理。由此可见,在企业合同管理中,我国大部分企业均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四)企业法律管理投入成本较低。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已然认识到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其依然会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进而导致其落实困难,其集中体现在法律管理投入成本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导致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法律人员,进而导致其在法律风险防范方面落实不到位。

四、有效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的几点策略

(一)增强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为增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如猎头公司等,聘请优秀且专业的律师,进而形成专业的律师团队,有效预防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第二,建立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主要是指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建立该项制度的基础上,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例如,企业管理者应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法律顾问的法律地位以及责任。法律顾问是企业的内部机构,对其素质的要求应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其具有专业的法律责任,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因此,在招聘环节,应做好严格的把控,从源头出发,促使企业法律顾问整体素质处于较高的水平。最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建立重大决策讨论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决策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在建立并健全重大决策讨论制度时,法律顾问应发挥其监督职能,以对重大决策进行监督,促使做出的决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二)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为进一步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法律风险责任追求制度,以促使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明确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责,进而彻底贯彻并落实企业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第二,建立法律风险监督制度,以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在法律的监督下,能够实现常态化和专业化;第三,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宜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以有效且有针对性地预防企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问题。(三)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为最大限度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并健全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法务部门,实现企业业务的科学合理管理;第二,在法务部门成立后,积极组建专业化的法务人员,进而提高法务部门的人才素质水平。同时,还可通过定期培训等方式,提高法务部门人员的专业素质。第三,法务部门在审查合同时,应做到对合同主体进行审查,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以及授权范围等等进行审查。另外,还应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如合同名称、合同具体内容等等,进而对于合同中存在的纠纷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除此之外,法务部门在审查合同时,还应汇总对其格式进行审查,如对方提供的格式文本是否符合合同法的规定等等。(四)增加企业法律管理投入。为加大我国企业法律管理投入,具体而言,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并健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顾问制度,从根本上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第二,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顾问制度的引导下,对企业领导者、企业员工等展开法律知识宣传工作。另外,在该制度的引导下,企业还可以展开相关的定期培训,进而提高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第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如事先预防预案的制定,事中有效控制方式以及事后补救措施等等。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已然成为我国大部分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为促进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更为进一步后健全我国的法律机制,应注重增强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应注重健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同时还应注重增加企业法律管理投入。然而,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问题,如企业管理者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企业合同管理存在法律风险以及企业法律管理投入水平较低等。因此,未来更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和强度。注释:罗予涵.浅析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7,19(1).14-15.

参考文献:

[1]黄兴润.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及防范系统性分析.科学与信息化.2017,12(22).

[2]李斌.浅析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企业文化旬刊.2017,18(4).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油田设备;维修;合同管理;案例分析

1设备维修合同管理现状

设备是原油生产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而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又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的必要措施。目前油田设备主要包括抽油机、柴油发电机组、锅炉、注水泵、三项分离器等小型设备。设备维修工作一方面由油田内部自有技术人员开展内修,另一方面由具有维修资质和技术实力的协作单位开展外修工作。维修协作方的确定,通常以公开招标或商务谈判方式确立。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油田单位一般更注重维修质量及效果,而忽视双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维修合同全过程

1)加强合同管理员的人才建设。配备专(兼)职合同管理员对项目合同进行管理。合同管理人员应具备法律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具有相应的合同、法律、专业知识,懂业务,精法律,擅管理,工作认真严谨,具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律师资格或执业资格的优先聘任。2)合同签署前。①确定签署合同的目的。每一个合同都有它的目的,在签署之前必须明确这个目的是什么,围绕这个目的才能集合企业各部门的力量来对这份合同做准备工作。②审查合同对方主体资信。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的社会,企业往往因为不了解交易对象的具体情况而遭受损失,所以在签署合同前,要对对方的资信进行调查。3)合同签署时。①相关负责人分工。②合同文本的审查。不同类型设备的维修合同,有着不同的审核要点,例如抽油机各部件维修的质保期、锅炉是否属于压力容器对资质的要求、站内设备的维修期限等。4)合同签署的形式完善。①双方均需签署。②骑缝签署。③自然人主体的注意内容。④当面签署或安排签署见证人。

3维修合同管理案例

1)项目名称。某采油厂中央空调年度维保。2)项目背景。某采油厂办公楼共十一层,办公楼由中央空调集中制冷供暖,共有5组中央空调机组(9台压缩机),每年为确保办公楼中央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正常使用,需对中央空调系统进行年度维护保养。3)项目维保要求。①更换2台机组的主控模块、拓展模块、温度模块、控制器、变压器、传感器。②重新配置控制线路,检查主控模块的接线和各模块间的通讯是否正常。③检查温度模块工作情况;检查、校正温度传感器,确认传感器可以正常显示出水温度。4)合同申报注意事项。①合同类别及合同流程选择是否正确。②合同材料是否齐全完善。5)合同文本的审核。对合同具体条款内容详细审核。6)双方签订合同,合同盖章前审核。①按照合同管理制度完成审查审批程序,并提供审查审批表;②合同文本由采油厂法务系统打印。若非系统打印,合同文本应填写系统自动生成的合同编号;③合同各方有权签字人已经签字,合同相对方印章名称与合同约定的名称一致。④合同签订的份数与合同约定的份数一致,合同签订时间和地点明确具体;⑤合同承办人对盖章合同文本与法务系统文本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后,在合同台账上签字确认。⑥合同承办人逐页在合同文本上小签。

4结语

从采油厂中央空调维保项目合同案例流程分析,细致完整再现油田设备维修合同签约一生全过程管理。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合同管理现状已较从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在改善过程中得到政府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调整有关合同文本,以均衡各方的利益和风险,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同时,参与部门加大参与力度,确保流程规范、内容有效,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要大力培养项目合同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对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江水.完美的合同:合同的基本原理及审查与修改(增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合同管理;风险意识

合同是现代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合同在产生收益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风险,合同风险的存在,小则影响企业发展,大则影响企业生存,因此合同管理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企业合同管理中风险控制的意义

由于合同风险广泛存在于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这就造成了企业合同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了在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也开始寻找适合自身的转型发展,面临复杂变革的市场环境,企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同样充满了挑战,合同风险控制不仅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维护其合法权益,更是对于提升企业效能具有现实意义。

二、风险在企业合同中的体现

(一)风险意识薄弱。企业之间进行交易,通常以合同达成合作关系。而在实际情况中,企业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合同风险意识,对于合同中载明的条款不深入分析,不审查合同主体是否适格,不了解对方的资信情况,结果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可见,合同风险意识的缺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毁灭性的。(二)管理制度不到位。企业制定合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合同管理,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但制度本身的不到位就会形成制度风险。合同管理制度必须是以遵纪守法为前提,以防范企业风险为目的,经过一定的调研以及讨论得出的,在施用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遵守合同管理制度,否则一旦在合同环节出错,极有可能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三)合同履行缺少跟踪监控。多数企业在合同订立阶段,法务部门的监管通常是直接、有效的,一旦合同进入履行阶段,往往就只有合同经办人和财务部门真正参与了。而在履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合同约定与合同履行不一致的情况,极易隐含法律风险,而法务部门对合同履行的监管,则需要与合同承办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时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管,这也使得合同法律风险的监管难度增大。

三、规避合同管理风险的办法

(一)提高风险判断能力。合同是企业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书面表达形式,通过良性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但也容易因为合同而卷入法律纠纷之中。所以合同风险管理最基本的是要提高企业辨别合同是否伴随着风险的能力。企业相关的负责人员在签订合同的过程里,要具备风险意识,善于发现合同中的风险因素,提高辨别合同风险的能力。遇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去请教专业的法律顾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协助,从而提高合同抵御风险变故的系数。(二)优化合同管理资源配置。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合同管控可以为企业规避很多合同风险,企业有必要重视对于合同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辨识和应对合同风险的能力,必要时可以聘请企业外部法律专业团队共同完成或提供咨询意见。当管理手段无法支撑企业良性运转时,企业需要着眼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健全风险管理系统的目标,也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助力。(三)做好风险防范。对于企业来说,未知的风险总是让人始料不及的,与其发生后补救,不如平稳环境中,留有余力给风险管理,这样才是企业减少内耗、完善整个公司治理体系的有力措施。尽管合同风险存在于合同领域的各个环节,但是通过规范的合同管理流程,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方法,使其为企业的安全防护服务,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保证大事、小事落到实处,扫清安全隐患,为抵御风险做万全准备。

四、结束语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法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企业法务一般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管理法律事务,对各种经营行为进行法律审查,预防法律风险,处理法律纠纷的职位以及受雇于该职位的人员和这些人员构成的职业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推进,依法治企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理念日益深化。近些年,法律职业中企业法务这个新兴的岗位悄然诞生,并迅速成长,这需要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法务人才。企业法务人才以企业合规经营为己任,以预防纠纷产生为目的,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思维方式等都与传统的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司法法务人才不同。我国高等法律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市场需求,从企业法务岗位需求出发,探讨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以及为实施这一体系而采取的活动方式。这里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二是为全面落实培养方案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设计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企业法务工作者与法官、检察官等狭义法律人的区别。法官、检察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代表国家依法承担着定分止争、实现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重要职责。社会对他们的职业操守、专业能力等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一直把他们当作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法律的守护神。以法官为例,其职责的本质所在,是其应当公正,即不偏袒某一方,不主动介入事物,不主动行为,而是只对向他提出的案件加以决断。而企业法律工作不同,法律工作者作为企业内部人员,立足于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法律人首先是企业人,企业法务部门是企业内设部门,是提供法律专业服务的管理部门,而不是国家派出部门。因此,企业法律人员在处理有关问题时不能仅仅追求公平、正义,而是应当以在合法前提下实现企业最大利益为追求,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应实现企业管理层期待的协助企业应对突破经济法规模糊地带的事业经营挑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法务工作者的特点。第一,信仰法律,但不应只提示风险,更要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第二,追求正义,但不应仅追求公平正义,更要切实维护本企业的利益;第三,崇尚秩序,但不应仅遵循现成的法律条文、惯例、先例,而要有能力在法律模糊地带创新性思考,为企业解决经营中的问题。其次,改革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计路径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法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以14门到16门核心课程为中心,即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种以部门法为导向设计的培养方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法务的职业岗位需求。我们可以借鉴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教学思想,即“在充分研究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应该以企业法务职业岗位为出发点,运用DACUM(DevelopingaCurriculum)方法进行工作分析,明确企业法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此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在法律人统一框架下的“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再次,调整课程体系,突出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是由教学的基本科目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媒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考虑到企业法务管理的学科属性,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在法律人才培养框架下,注重法学与管理学的渗透与结合,打破学科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进行跨学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人格的完整性、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性。遵循课程体系设计原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二、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企业法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理论知识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社会实践模块。

1.理论知识课程模块

一是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课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类);文化素养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职业素养课程(如专业导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身心素养课程(如心理与卫生教育、体育、军事与安全教育等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企业法务岗位需求确定其跨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律方法、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法学名著导读、法律职业道德;民法总论、刑法、商法概论、经济法概论、行政法、证据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基础、企业法务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模块中应既包括企业公司治理、对外经营和内部管理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如合同法、物权法、环境法、劳动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也包括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如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企业与管理基本知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市场营销、会计基础、税法、统计分析等课程)。

2.实训课程模块

实训课程模块应按照企业法务岗位技能设计校内模拟操作课程。包括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实务、商务谈判理论与实务、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实务、企业案件管理与实务、重大项目管理与实务、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实务等课程。

3.见习实习模块

见习实习模块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到实际单位进行见习及实习。(1)见习。到企业法务部门、律师事务所、法院参观,获得企业法务职业的感性认识。(2)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综合实习)。课程实习是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利用暑期小假期到企业相关部门实习某项内容。例如,学习完劳动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控与实务课程,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实习,学习完合同法、合同管理和合同起草与审核课程,到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实习,课程实习是企业法务职业岗位某一项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毕业实习是在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结合自己就业去向,自己选择或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一项综合性实习。通常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相结合。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和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的一个准备阶段。也可以设置“法律诊所”课程代替毕业实习。我们主张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企业法务模拟实验室,实训模块的课程即课程实习,可以在学校的模拟实验室完成。

4.实践活动模块

实践活动模块主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考评地进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包括走出去的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进厂区,普法宣传及社会调查;也可包括请进来的设置每周一讲的法律实践大讲堂,聘请社会兼职教师,包括企业法律顾问、律师、法官、政府管理人员等,讲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设法律实务放映厅,每周固定时间、地点,放映与专业有关的影视作品和庭审现场。法律人还应该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除在基础课中设置法律文书写作外,我们还可以在大一的两个学期进行讲演、专题辩论等活动。我们主张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并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为主。将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课堂以分析问题、研讨案例为主,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总之,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该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企业法务职业伦理原则;在企业管理中,能够运用职业思维和法律原理来观察问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较熟练地运用法律术语;较全面地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与企业管理知识;较熟练地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如企业法律咨询、商务谈判、起草合同、审核合同、案件管理等)以及法律事务的组织与管理;有起草企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般初步技能。

作者:马秋 单位:大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方益权,唐丽雪,易招娣.关于卓越企业法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3

[2]赵莹.我国企业法务制度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12

[3]袁广林.关于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4

[4]郭建军.现代企业法务管理体系的模块构成[J].现代企业,2014

[5]爱德华•拉宾,王保民,姚志奋译.法学交叉学科研究与法学方法论[J].清华法治论衡,2013

[6]黄胜忠,余凤.企业法务管理的内涵、发展历程及趋势展望[J].商业时代,2014

[7]郭建军.现代法务管理学的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9

关键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高校管理依法治校

一、高校合同管理的特点

高校合同管理是指高校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其他平等主体依法进行起草、签订、履行、变更、解除等一系列行为,以及后续的审查、监督等工作的总称。高校合同管理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一)合同业务有鲜明的校园性。高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专利成果转化等自筹经费、社会捐赠资金等,对外所签订的合同类型比较封闭,集中在与教师、学生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内容,包括纵向科研、横向科研、物资采购、合作办学等多个方面。(二)合同管理有明显的复杂性。高校的法人地位具有“双界性”,即跨民商法、行政法两个法律界别,高校的合同管理也需要经过更为复杂的程序。在实践中,高校一方面往往需要在内部建立制度,在合同管理中经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监督部门等多个部门的把关,并在必要时引入社会力量,以期达到优化管理模式、实现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的公共性要求高校严格遵守上级的管理规范,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因此,相较于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合同管理,高校合同管理在严谨性上有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开展合同管理的背景

(一)高校开展合同管理的必要性。高等学校是兼具教育功能和服务性质的国家公共机构,也是行使权力并履行作为公共权力主体的义务的法人,它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行政法的规范下承担以学术、科研为代表的社会职能,也在《中华人民共和民法总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的约束下开展民事活动。高校的法人地位表明高校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也相应地具有法人的意思表示、执行等内部机关,能够独立地构建内部治理结构,并对内部制度加以完善。如今,高校参与经济活动较以前更加频繁,形式也趋于多样,这使高校面临的经济态势更为复杂;除了承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开展的纵向科研活动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拓展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也使得横向科研活动呈现出更为普遍化的特征。同时,由于高校在社会中还承担着教育等社会职能,高校参与经济活动还具有不同于其它市场主体的特色。合同内容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是否能发挥其作用,这需要高校对合同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单位需要通过在内部制定和落实制度,实现对经济活动的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教育部于2016年制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控制指南》指出:“直属高校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合规、完备、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用以规范校内经济活动,确保高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合同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控理论表现在高校的合同工作中,则体现为建立合理、合规、合法的合同管理制度并加以落实。高校开展合同管理工作是对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施的回应。由财政部制定的《政府会计制度》于2019年初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这一制度对高校经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在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中贯彻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并合理地确认财务中的各款项,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一次更新。而财务和审计对精确性的要求则需要以严谨的合同管理流程为支撑,只有通过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将合同业务的各环节、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管理,才能从数据提供、合规性监督等各方面为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和实施提供支撑,进而推动高校组织和管理的体系化。(二)高校开展合同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合同管理首先是依法治校的要求。依法治校旨在实现高校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最终指向使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在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领域的立法正不断完善,教育部于2013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也对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合同管理有助于贯彻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精神,将合同管理纳入规范的轨道也能更好地保障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各项事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维护师生以及校方的权益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合同管理涉及多部门、多流程,规范的合同管理可以帮助解决部门之间目前在合同管理上存在的权责不清、分工混乱、资源分散等问题,达到优化高校内部管理结构、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效果,并促进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的飞跃,帮助实现科学化管理;建立合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仅能让管理更为便利,也符合环保原则、助推半纸化办公的实现;科学有序的合同管理也能起到更好的服务广大师生与合同相对方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校的合同管理制度也能发挥风险防范的作用。规范的合同管理意味着包括审批、监督在内的全方面的制度化,实现“在起草中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审批中及时排除文本存在的漏洞、履行中迅速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这对于更好地发挥合同本身的作用无疑是极为有利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高校以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成立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又因为自身的公共性将会在社会层面上起到示范作用。高校完善自身合同管理,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参与市场经济,不仅有助于维护双方权益,还能起到遵守经济活动规则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树立优质的社会形象的同时,帮助构建和谐、规范的市场秩序。

三、高校前期合同管理的问题和症结

法务合同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思考

就目前来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巩固与夯实了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总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使得电力市场中合同管理机制受到了高度重视。因此为更好的适应时展潮流,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立于不败之地,电力企业管理部门就应将当前的发展重点放在强化合同管理的执行力,提升合同前签订及完成期间的专业性及规范性上,以此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稳定有序的发展进程。

一、电力企业合同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水平始终处于有待提升阶段,对其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电力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机制存在一定局限性,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电力企业应用合同管理机制时间较短,所积累起的经验尚不足解决管理期间存在的全部问题,因此需企业管理人员对现行合同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明确合同双方的法律关系,对合同签订及完成期间存在的风险性进行预估及评定。同时,高效的合同管理也应具有规范及专业的合同文本模式,明确合同文本中关键词的重要含义,以便更好的细化量化合同双方应履行的各项责权。

二、电力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

1.管理机构责权尚未得到明确的划分。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责权划分问题。具体而言,合同管理机构的运行效率及质量对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机制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由于机构实际责权尚未得到明确的划分,机构内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在面对重要合同法律问题时,无法发挥出合同管理机构的作用,难以给予电力企业关于合同的法律帮助。由此可见,为从根本上加强电力企业的合同管理,就应将首要的工作重点放在创建合同管理机构责权划分上,组建一支高素质合同管理队伍入手。2.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当前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问题。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机制中会签制度及其实际执行效率较低,使得合同管理效率及规模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举例来说,在合同制定及最终签订期间需经过多个部门的审核及签章,期间过程需花费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效率,各类资源利用率不高。3.尚未健全合同管理监督机制。在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期间,还包括对合作方履行合同条例的监管以及控制工作。其中,应用合同管理机构以及法律顾问机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合同内容的执行以及电力企业核心利益。但现阶段部分电力企业尚未健全合同管理监督机制,法律顾问制度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严重影响到了合同管理工作。因此从一定角度上来说,高效的合同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顾问制度,更需建立健全合同监督机制,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从根本上保障电力企业的核心利益。4.忽视合同的动态管理。电力企业的合同管理应属于动态管理,并经由合同履行全过程对其内容进行协调及修订。同时,合同管理期间也不可仅基于合作方原有信誉度决定。换言之就是合作方虽然过去信用度良好,但不代表其对能够以原有资信完成履行现行合同条例。因此在合同管理过程中,不能对合作方过去资信度而忽视对合同签订及履行期间的全面管理。但由于电力企业所需签订合同数量巨大,不仅涵盖着与其他企业的签订合同,更包括与大量用电用户的合同,极易忽视合同的动态管理,严重影响到了合同管理质量及效率。

三、电力企业合同管理问题出现的症结所在

1.合同管理重视度。导致电力企业合同管理存在执行力薄弱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合同管理重视度。其中,部分企业管理部门对合同管理重要性缺少足够的认知,并将其与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归于日常业务处理。事实上,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合同管理对执行环境中的系统性、规范性及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长期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机构或管理工作处于不规范的情况下,会大大提升电力企业在签订及完成合同时的风险性,严重者更会导致企业上的法律纠纷,对企业及合作方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的损失。2.合同管理机制完善性。部分电力企业尚未健全合同管理机制,甚至一直沿用过去的建设提纲,导致合同管理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效价值,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部门能够针对企业自身发展现状,对合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探索与优化。3.合同管理专业水平。企业内部合同管理专业水平不高。其中,各部门所配置的合同管理专业人员数量较少,合同管理期间的监督工作人力资源稀缺或人力资源开发率不高,难以从根本上保障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企业现有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致使因人为因素导致合同管理风险性提升的问题屡见不鲜。

四、加强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提升合同管理重视度。为从根本上加强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及转移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性,避免因合同违规对企业造成的巨大经济及信誉损失,相关管理人员就应提升对合同管理的重视度,明确高质合同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同时,鉴于当前电力市场信誉度普遍较低的问题,在合同管理责权分配的过程中,就应注重将其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到企业各部门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并进行严格的执行以及执行监管,从而确保合作方能够更好的履行合同义务,提升合同管理效率。同时,提升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度,以此最大化的激发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及对合同管理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出合同管理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期间的积极作用。2.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在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期间,也应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具体来说,利用定期在职工中开展法务培训等活动,提升员工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有效控制合同签订期间的风险性。其中,培训对象应多集中企业中层及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助理及采购部门、法务人员,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基于不同人员的法务基础,应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例如,在合同管理培训期间可应用案例讲解的方式,帮助培训人员更好的理解并掌握关于合同管理的法律知识,加深其对于合同管理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将合同管理工作更好的落实在企业内部。不仅如此,在人员培训工作过程中,也应对所查明的现行合同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3.注重合同风险管理。电力企业合同管理期间需严格遵守以下原则:第一,追究合同管理不当对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责任;第二,严格审核合同条例中是否存在误差及对其利益不利的内容,并进行及时的修订或补救;第三,及时更新合同范文,从根本上提升合同内容的规范性;第四,针对合同内容及合同履行情况,认清期间所存在的风险性。因此这就需要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注重合同的风险管理,保证合同内容是否具有歧义或可行性,摒弃合同执行期间的法律纠纷。同时,合同内容应严格遵守国家及有关部门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将企业合同管理上升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高度上去。4.高效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加强电力企业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也高效利用已经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其中,将合同的编制、修订以及完成过程均基于网络系统中操作,从而实现合同内容的在线浏览及共享,以此提升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交流及沟通,并通过多方面角度的快速审核,提升合同整体的规范性及合理性。同时,在合同信息化体系利用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也需注重对系统安全性及用户权限等功能的设定,基于不同部门工作性质有针对性的开放系统权限,从根本上保障合同管理期间的安全性,提升电力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有序性及智能化程度。

五、总结

总而言之,为充分发挥出合同管理在促进电力企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摒弃企业在实际经营期间的经济风险及法律风险,相关管理部门就应需结合电力市场发展特征及规律,明确现行和合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起一系列更具可行性及实效性的合同管理体系,切实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骁.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8,(4):20.

[2]邹永梅.电力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以及合同管理对策分析[J].通讯世界,2017,(24):274-275.

[3]王铁铮,常少志,于梦遥,等.电力企业物资供应合同履约管理研究[J].机电信息,2015,(36):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