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表现情况十篇

时间:2023-03-17 02:04:21

在校表现情况

在校表现情况篇1

一、存在的问题

1.核算基础存在局限性。我国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一些资产产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没有核算或者核算的比较粗略:如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应付工程与设备的质保金、应收学杂费、应收横向科研经费、贷款预算利息等难以在报表内体现,即当期应收未收、应付未付内容未列入报表,从而使核算的内容不够完整,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

2.内容不全面。高校内存在多个报告主体,一般说来,一级财务报告主要反映教学、科研两方面的财务状况,而结算中心、校办产业、基建、后勤等二级单位财务报告没有或部分合并到学校一级财务报告中,因此在财务报告的整体信息披露上,不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源状况、负债和净资产全貌及资金使用效果,如庞大的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等。

3.体系不健全。以2007年某省高校部门决算报表为例,包括财决主表15张(主要由预算收支明细表、资产负债表构成),财决附表10张(包括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情况表、非税收入征缴明细表、基本数字表、机构人员学生学员统计表、基金增减变动表等),补充资料表5张,报表的设计多是从国家宏观调控和部门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缺乏对若干重要附表的规定,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也只作了简略提示,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很不充分。

4.未反映绩效与成本信息。高校财务报告应反映高校的管理绩效,以帮助使用者评估高校“消耗量多少资源”、“消耗在什么地方”及“提供了多少有意义的商品或服务(产出)”和“取得了什么成效(成果)”,我国现行高校财务报告没有提供完整的此类信息,尤其是关于产出和成果方面的信息。除了不能提供绩效信息外,现行高校财务报告也缺少分析,不能提供与绩效评价相关的教育成本方面的信息,由于支出机构不能了解到支出成本,因而不能做出努力使成本最小化。

二、改革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逐步深入,预算管理更加强调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有效性,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将成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作为非盈利组织的高校,其财务报告总体目标必然以绩效为导向,即不仅要提供有关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还应当提供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及变动情况、教育培养成本以及教育资金使用效益情况的信息,以便客观考核评价各个高校的受托责任与受托绩效。其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国家财政拨款、学生交费、银行贷款、社会捐赠等多元化投资办学格局。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及主管部门、学生及家长、银行及债权人、社会捐赠者等都需要掌握和了解高校财务报告信息,因此,高校应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公开的全面报告体系,以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在高校财务报告的具体目标上,应涵括以下方面:(1)向使用者提供反映学校资产和负债规模、构成及流动性,净资产规模、构成及其变动等方面的信息,用以评价学校的财务状况。(2)向使用者提供学校收入、支出及成本,以及培养学生层次、数量、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用以评价学校收支情况、提供教育服务的业绩、效率与效果。(3)向使用者提供学校现金收入、流出及其增减变动净额方面的信息,以估量学校现金流量前景、持续运作能力。(4)向出资人和捐资人提供学校净资产及其变动情况,及对出资和捐资使用情况的专门信息,以助于他们做出是否继续出资、捐资的决策和评价学校净资产的保全情况、持续服务的能力,以及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改革的思路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高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应逐步走向权责发生制,使财务报告中资产、负债更真实可靠。如对于欠交的学费按学生收费软件中统计数挂应收款处理;按《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中规定的折旧年限,对设备及房屋建筑物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对更新换代较快的电子设备还要采用加速折旧法;设置“预提费用”、“应付设备款”等科目,一方面使收入与费用配比,另一方面使账外的债权债务能在账簿与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

2.确定报表主体和编报范围。以学校为主体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全面反映学校财务状况。高校是独立的法人,年末资产负债表应合并所有校内独立核算非法人的二级单位资产负债表,在抵消内部经济业务往来的基础上,编制合并的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对与校本部核算基础不一致的二级单位报表,可在合并报表内增添“其他资产”、“其他负债”、“其他净资产”等栏目综合反映。同时,将表内流动资产与长期资产,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分开填列,更清楚地反映资产负债流动性情况。

3.增设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收支明细表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的现金流量情况,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教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对基建和设备的投入巨大,加上日常运转经费,高校资金通常会出现紧张状况,这就使得高校管理层非常关心现金结存和增减变动情况,以有效的调度使用货币资金,避免出现因集中还贷造成现金周转困难或调入资金停滞积压形成浪费等现象。结合高校实际发生的业务内容,笔者认为现金流量表可设教学科研及其辅助活动、缴拨款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四大类项目,然后分析当期货币资金与对应科目的发生额及该项业务的经济性质,将各类活动产出的现金流分类归总填入现金流量表相关栏目,这样就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信息转换为衡量学校支付能力,偿债能力的现金流量信息,可向报表使用人揭示有关因融、投资等产生的货币资金实际变动情况。

在校表现情况篇2

通过集中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得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得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得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得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得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得德育氛围,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得满意程度。促进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行风建设推向新得台阶。

二、活动时间:20XX年11月16――20日

三、活动内容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所有科任教师要实施全员家访。家访时,要注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安全卫生规章;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得方法措施。了解掌握特殊家庭生(含贫困生、单亲生、留守儿童)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和其他行为失范得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成立家访领导小组:

2、 建立学生情况档案

3、 设立校长和班主任

4、 设计教师家访活动记载表和家访信息反馈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学校集中时间,实行全员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严格做到“四要四不得”:要全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和在家表现情况;要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得教育方法;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不得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不得随意把家长叫到学校进行责怪训斥;不得接受家长得宴请和赠礼;不得以电话联系等其他方式代替家访。学校要建立家访活动记录表,记录教师家访简要内容、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得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学校德育处负责收集 教师家访活动记载表和家访信息反馈表。总结家访信息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并制定下一步活动安排。

五、家访活动得要求:

1、在家访前,各领导小组得组长要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进行具体协商,确定好各自得家访对象并认真落实。各班主任把被家访学生名单报给学校。

2、各小组长家访学生比例不得少于50%,尽量扩大家访面,做到被家访对象不重复。

3 家访时要向家长宣传教育法规、学校课改情况、学校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得理解和支持。

4、听取家长对学校办学、师德情况、班级管理及对自己孩子要求等意见和建议。

宣扬自己得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突出自己得教育特色。

5、了解学生得思想状况,家庭状况、成长环境、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

6、 教师在家访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安全,严禁搭乘“三无车辆”,提倡步行家访。

7、在确定家访对象时,被家访得学生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得覆盖面,可以是学困生、单亲家庭得学生或留守儿童,也可以是特长生、优等生、潜力生等。

在校表现情况篇3

一是目前高校的会计报表不能很好地揭示其融资情况,《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使用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同时指出“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这里的“国家有关规定”一般是指《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定》。在该情况下,高等学校的贷款可能在多个报表中反映,一个是在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一个是在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编制的资金平衡表上反映。此外,《高等学校财务制定》中规定“高等学校校内基本建设等部门因工作需要设置的财务机构,只能作为学校的二级财务机构”,由于二级财务机构的从属地位,其编制的会计表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前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基本设施建设,因此高校的大部分贷款都在资金平衡表中予以反映,重大的经济事项,主要在一个不被重视的二级财务报表中反映也不符合逻辑。

二是目前高校的会计报表不能很好地揭示其资产情况。首先,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并存,高校资产信息被割裂反映;其次,高校的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因此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的成新率等信息,不能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利于科学预计固定资产的更新费用;最后,高校为了保持较高的资产比例,可能推迟资产报废时间,导致账面上反映了部分实际上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资产。

三是高校的会计报表不能很好地揭示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债权债务情况。首先,当前高校的会计表报不能揭示学校的应收学费、住宿费情况,也就不能反映高校学生的欠费情况;其次,无论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还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都没有要求高校按照流动性对贷款进行分类反映,期限不同的贷款,其包含的财务风险也不同,尤其是当高校用短期融资去适应长期资金需求的时候,其包含的风险很大;最后,个别会计报表的报表项目不同,存在内部交易事项,不利于全面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

二、高校会计报告的改善建议

一是应提取发展基金,保证预决算的稳定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高校基本建设支出的属性决定了日常积累是保证其资金需要的有效手段,无论高校有没有建设任务,都应根据一定的标准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将来的基本设施建设支出。发展基金是高校偿还基本建设贷款的重要保障,可有效控制高校贷款面临的财务风险。高校提取发展基金以后,将不再安排自筹建设资金支出,发展基金属于高校净资产,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将根据需要按计划投入到基本建设项目中去。

二是高校建设贷款发生的利息不进行资本化处理。对于盈利组织,贷款利息资本化可以影响其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可供分配利润,从而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高校基本设施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条件,决策的依据是对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估,而一般不考虑利息资本化问题。高校固定资产不提取折价,利息资本化仅影响资产的价值,高校不进行利润核算,也不分配利润,因此利息资本化处理的决策价值并不大。即使贷款利息不进行资本化,也应当分别情况反映,对用于非基本设施建设的贷款,其利息应该费用化,用于基本设施建设的贷款利息,则应在发展基金中列支,保证资金来源与使用的配比。

三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首先,合并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更易于理解。合并会计报表是对高校这一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全面反映,为了解高校融资情况提供便利;其次,虽然高校可能同时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但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仅没有包括在建工程情况,而这正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要求反映的全部内容,这种信息分类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提供了依据;最后,高校合并会计报表消除了个别会计报表反映的内部交易影响,对同类事项进行了合并,有利于进行财务分析,科学评估高校的财务风险。高等学校合并会计报表中涉及的主要抵消事项可以按下列原则处理:合并过程中需要抵消的内部债权债务,可比照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有关原则和方法处理。高校合并会计报表涉及的内部债权债务主要包括:暂借款形成的债权债务和利用贷款购置资产交付使用时形成的债权债务。高校利用借款建设项目交付使用时,要根据项目实际利用贷款余额确认“应收生产单位投资投资借款”债权,同时确认“应付及暂存款”债务,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对应的该债权债务抵消。“交付使用资产”及其资金来源的抵消。如果用提取“发展基金”方式取代目前的自筹建设资金支出,则不存在“结转自筹基建”和“基建拨款”内部抵消问题。

四是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确认债权债务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确认债权债务时,表明付出或者收到了现金,而后者在确认债权债务却不一定需要支付或收到现金。现金分析是财务分析的重点,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现金风险,这种混合确认状况,使信息使用者不能确定高校是否存在应收未收的现金和应付未付的债务,给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带来了困难。

在校表现情况篇4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质量也称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所具备的各项特性,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一般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大于形式。高校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高校是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事业,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了对利润的追求,高校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相对企业要低得多;另一方面,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也很难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决策依据。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收费水平逐年提高,国家财政对高校的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校企间合作日益增多。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应的,各层面利益相关者对高校会计信息的需求愈发强烈,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其他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会计信息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2009年下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对现行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2010年又下发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高校会计制度,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

一、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不准确

资产方面:按照现行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固定资产以原始成本计量,不计提折旧,这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原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既不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无形资产核算不全面,对一些著作权、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等反映不完整或不准确,且不进行摊销。负债方面:银行贷款通过“借入款项”科目核算,贷款利息在发生实际支付前不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对预计利息等隐性债务进行预提。应支付的设备、图书、工程款等欠款不确认为应付债务。收入方面:当年实际收到学生学、宿费等应缴财政专户款,上缴后已拨回学校账户的资金确认为当期教育事业收入,年底已上缴尚未未拨回资金以及学生当年应缴而未缴的学、宿费不在当年收入中予以确认,从而导致无法如实全面地反映学校当年收入状况,也容易人为操纵当期收入。支出方面:外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购置时购置费一次性计入支出,不按使用期间分摊,应付未付的账款在实际支付前也不确认为当期支出,这些都导致学校的支出信息不准确。

2、会计信息不完整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因此,长期以来,高校的基本建设会计与学校事业会计分别不同主体进行会计核算,由于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自成一体,也就无法在一套帐表中同时反映两个主体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高校财务报表无法反映整个学校的经济活动,造成会计信息不完整。高校发生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不论是财政拨款还是学校自筹,一般金额都比较巨大,从学校的整体资金量来看,其所占的资金比重也较大,却不在学校财务报表中集中反映,这也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3、会计信息与公共体制改革不相适应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贴补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等政策不断完善,很多涉及到高校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与改进,多年来一直通过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方式对相关的会计核算予以规范,这种“补丁打补丁”的方式既不利于新政策的执行,也无法提供与公共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信息。

4、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会计报表体系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资金变动情况表及相关资产、人员附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不仅缺少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格式上也不尽合理。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财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较为固定,信息量少,缺乏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规范,缺少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如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前景、国内外声誉、师资力量、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国际合作交流情况、数字信息化情况、招生和就业情况、教学和科研成果等。

二、新制度对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1、引入权责发生制

鉴于收付实现制的在会计核算中的诸多弊端,参考国外高校会计制度的经验,新制度二稿中规定“高校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在此基础上,新制度对相关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进。在科目设置方面,设置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备抵账户——“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用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情况;设置“长期投资”科目,下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二级科目,取代现行制度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投资”;将原有的支出类科目改为费用类科目,并增设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费用类科目及其明细。在会计核算方面,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受益期限内分期计提折旧和摊销,并计入相关费用;对当期应取得的长期投资收益确认为当期收入和应收债权;此外,“应付职工薪酬”、“科研事业收入”等的确认也都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可以在配比的基础上提供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成本信息,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开成本核算工作,提供更为可靠、准确、可比的会计信息,为学校管理者、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和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2、整合基建会计与学校事业会计

新制度中将基建会计纳入学校事业会计核算,同时增设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基建工程”、“在建工程”和会计报表——基建投资表,改变了基建会计长期游离于学校整体会计核算之外的现状,解决了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不易实施监督和控制的问题,促使高校财务状况在一套帐表中得以完整反映。根据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反映特定对象的全面经济活动,整合了基建会计后的高校财务会计能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收支结余等整体经济状况,从而实现高校会计核算主体唯一、会计信息完整的目标。

3、新增公共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中增加与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政府收支分类等相关会计核算内容。比如:增设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限定性资产——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等科目,要求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等“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科目’项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新增“财政拨款收支表”等。以便与公共财政改革政策相适应,为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

4、完善财务报表体系,优化财务报表格式

新制度二稿中在原有的财务报表体系上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政拨款收支表、基建投资表,整合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为收入费用表及其明细表。在报表格式上优化了各报表的结构和项目,剔除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将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排列;并在表外披露人力资源情况、绩效考评情况等,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三、 新旧制度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要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新制度的实施必然以财务人员为核心,要组织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相关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对新政策的理解和新制度的应用水平,逐步转变工作思维,在会计确认基础上从“收付实现制”转为“权责发生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新旧制度衔接上明确相关规定,以便于财务人员更好的展开会计核算工作。

第二,要完善财务基础工作。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在财务报告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多种报表的集中汇总和披露,这就需要各高校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和系统流程工作,以满足日后利用一套原始会计资料生成多个报表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方面要做好资产清理工作,对现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摸清家底,掌握现有资产的状况和使用情况,为逐步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做好基础工作;同时,根据新制度中对科目设置的调整,将已有的数据进行清理和捋顺,以便于后期的建账。

四、结束语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整合了基建财务与高校财务、改进了会计科目设置和相关会计核算、完善了会计报表体系和报表格式,更加准确、全面的反映高校的资产、负债、财务风险和经营状况等,使高校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还没有正式推出,但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已经比较明确,在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即将实施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新政策、新方法、转变工作思维、开拓工作路子,推动高校财务工作的长足发展。(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财务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财会便﹝2009﹞62号,2009-08-12.

[2]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S],2010-10-02.

[3]许大琪.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在校表现情况篇5

【关键词】 高校会计; 美国; 信息披露

一、新制度下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转型思路

(一)引用权责发生制,增进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高校教育、科研事业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经营性收支则用权责发生制,这不仅容易造成会计核算混乱,而且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当今权责发生制是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主流,它将产生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适当引用了权责发生制,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校债权资产,例如解决了高校贷款利息只能在实际支出时入账的问题,并将“借入款”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别核算借款利息和其他长期借款利息,这满足了金融机构希望及时通过披露的财务报表来了解高校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的愿望。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提高净资产信息披露的质量

无论是基于受托责任还是决策有用,净资产信息始终是使用者最关注的会计信息。旧制度中高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且未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只在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或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支和净损益。新制度基于权责发生制,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并增设了“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两个科目,用来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及核算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价值。这样既可以清楚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也不会造成净资产的高估。

(三)基建、事业二账合一,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旧制度中未设“在建工程”科目,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工程不能列入“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基本建设单独核算使得一个高校出现两个会计主体,两份会计报表,这不仅增加了核算成本,而且导致财务报表不能反映学校资产、负债和收支的全貌。为了增强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新制度将基建财务纳入“大账”核算体系,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增设了“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两个一级科目,使高校在拨付每一笔工程款时都能清楚地记录。基建账与事业账的顺利对接,使高校整体的经济活动得到了全面披露。

(四)完善会计报表体系,促进信息披露的可理解性

现行高校会计报表使用范围狭窄,附表内容简单,不利于报表使用者阅读。新制度中除了包含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还增设了基建投资表和附注,并将预算收支表由附表提升为主表。其中基建投资表反映高校与基建投资相关的信息,报表附注对会计报表本身难以充分披露的项目做补充说明。原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基础由“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调整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项目调整至“收入费用表”,从而避免了静态报表包括动态报表的问题。完善后的财务报表使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具融通性,便于使用者理解。

二、中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比较

目前,美国政府型大学和非盈利性大学财务信息披露方式采取“双轨制”,适用于不同的会计准则。GASB要求政府型大学信息披露的主体为学校,而FASB第117号准则《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报表》规定非盈利高校应将财务报告的重点放在净资产上,以权责发生制披露费用。特需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型大学在核算中一般不提折旧,非盈利性大学则可以计提折旧。鉴于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笔者认为其财务信息披露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信息披露公开化

美国大学都有自己的董事会,哈佛大学除了对学校董事会定期报告财务信息外,对外界也公开披露。哈佛大学的各类报表及独立审计报告均通过网上公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在学校公开网站上查阅。这不仅让利益相关者及时了解学校的运营情况,进行财务监督,也使高校获得更多的捐赠。然而,我国不少大学的财务报告还停留在只对校内公开,一些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专项资金审计报告没有披露,高校会计信息只能被少数人掌握。这不仅侵占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具可比性,影响高校再融资的能力。

(二)报表分类科学,披露内容全面

哈佛大学的财务报告在披露当年信息的基础上,还对以前年度的财务状况作了分析。财务报表包括净资产变动情况表和经营总账户情况、捐赠资产变化状况表、现金流量表、附注及独立审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涉及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获得捐赠状况及表外信息等。更具特色的是哈佛大学对净资产各项目的变动情况作为主报表进行了专项披露,在附注中通过文字进一步说明。我国高校在会计信息披露范围上不够完整,没有现金流量表,且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比较、评价、预测等均没有披露。

(三)注重披露人力资源信息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好,与他们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分不开的。高校披露涉及教职员工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全面掌握人员成本信息和加强人员成本控制,同时维护教职员工的权益并推动高校良性运作。以哈佛大学为例,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了应计退休金的负债情况,在净资产变动情况表中将工资与薪酬、职工福利分别披露,其中附注11也对职工福利进行专门披露。我国高校主要通过收入费用表披露教职员工信息,不同之处在于,哈佛大学在附注中披露了教职员工成本的多方面信息,而我国高校新会计制度对此没有信息披露要求,原制度要求披露的人员情况表在新制度中也没有明确提及。

三、我国高校会计信息披露进一步完善的框架构想

(一)增加现金流量表

高校现金流量情况逐渐被报表使用者重视,美国高校的会计报表中包括现金流量表。新制度中采用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却未设现金流量表。如果高校参照企业财务报告模式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并对现金流入具体分类,既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高校不同来源资金的结构及使用状况,也有利于高校决策者预测学校未来的现金流量及偿债能力,避免盲目投资或借款。

(二)构建高校人力资源信息披露体系

我国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信息披露时建议采用表外披露的模式,这样不会影响到高校现行的财务报表。通过编制人力资源情况一览表可以反映高校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和离职等情况。考虑到“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原因,目前高校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其中历史成本法应用最广,这是由于它的数据来源相对客观可靠。因此在人力资源成本评估中,除取得和离职成本采用重置成本法计量外,其他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笔者借鉴美国高校信息披露的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初步设想我国高校人力资源信息披露如表1。

(三)加大非财务信息披露力度

美国高校不仅对财务报表信息进行了详尽披露,还披露了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非财务信息。我国高校应加大表外信息的披露,具体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披露与高校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国家教育政策、学校拥有的教学优势等,以便信息使用者分析高校对财政法规的敏感程度,作出合理决策;二是披露被学校内部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新校区投资建设情况、偿债记录等,这益于债权人了解该校的运营情况;三是披露一些不确定信息,如对学校经营起关键作用的软资产信息,以合理体现高校价值;四是披露前瞻性信息,如政府对高校的远景规划、学校面临的机遇和风险等,以帮助利益相关者对该校近期能创造的价值作出预测和规划。

(四)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信息披露体制

哈佛大学是私立大学,私立院校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兴起已成为21世纪教育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公办与民办高校所占比例为84.55%和15.45%,公办高校依然是办学主体,但民办高校也成为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向母体高校和教育部门披露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民办高校的特殊性需要新制度在其财务信息披露上进一步完善。需要强调学生及家长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他们只有掌握一定的会计信息,才能对学校的资金运营进行有效监督。因此建议在校园网上建立查询系统,财务报告采用“自助餐”式的披露模式,不同使用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会计信息。信息处理能力和时间有限的一般使用者可以得到“经济型套餐”,而民办高校投资主体及教育主管部门等信息需求量大的使用者则可享受“豪华大餐”,这是解决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不对称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在校表现情况篇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为了更好地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行为,学校会计制度必须进一步改进创新,才能适应其多元化的资金管理运作方式,所以,需要优化现行学校会计核算机制,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加快学校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一个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目前学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局限性

目前学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于学校财务管理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学校教育收入、支出的核算。对于学校收入核算来说,若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财务会计记录反映地仅仅是已收学费,而对于应收学费的总额及欠费等具体数目不能体现在账面上,同时也无法反映在财务报表信息中。在学校的总体实际收入当中,具体包括学生所交学费、住宿费等各项收入的综合为依据,而学费的收入核算是以财政拨付款和核准留用款为准,若未及时返还当前的应收财政款就不能准确反映学校当年的实际收入,这样使得会计核算缺乏有效性;此外,对于学校支出核算方面,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拨款标和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所以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核算,而由于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进行收入、支出两者的配比,所以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还可能会导致片面、虚假的信息产生。二是收付实现制不利于学校债务的真实反映。在收付实现制度下,有些无法从账务上反映出来的隐形账务,包括应付货款、实验室设备仪器的购置、保护等,这些费用的具体数目不能显示在学校财务管理的账簿中,若不做好资金协调支配工作,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报表体系问题

就学校财务管理情况而言,其需要进行财务管理的对象多样化,编制财务报告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收支对比表、专项资金变动表等,但是缺少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实际上,学校也需要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监管,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现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同时也能具体说明资金变化的原因,以及用途等。此外,学校财务制度中缺乏对会计信息的规范管理,对于一些重要信息没有披露出来,这样也会给财务管理带来一定的限制作用。所以,应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可以反映学校内部资金收支的实际情况以及资金的流向。 (三)基本建设会计核算问题

现行的学校基本建设业务是独立于学校财务会计核算之外的,其开设单独的账户,执行专门的基本建设会计制度,所以,学校的日常会计核算体系中未将基本建设业务纳入其中,这样形成了两个会计主体,两个独立的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反映学校的总资产、总负债以及收支水平,无法全面了解学校财务信息,从而不利于对学校基建投资的监督管理。

三、改进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措施

在校表现情况篇7

关键词:高校 家校联系 育人

G647

2004 年9 月,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文件)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向高等学校延伸日益明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此,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可以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添砖加瓦。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对于学生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统一步调帮助学生,切实在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和服务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提前做好预警工作。

一、新时期高校家校联系工作的现状

1. 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欠佳

一方面,大学比起初高中的教育阶段,具有开放性强、自由度高的特点,大多学生远离家乡求学的教育现状,使学生家长难以得知学生在校的就读情况;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存在困难,在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在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打机现象等方面,常见报喜不报忧、刻意隐瞒自身情况等现象,沟通方式也局限在电话联系和寒暑期期间的面谈,因此,家长们无法直接的得知学生在校情况,对学生的话语难辨真伪,又因距离、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求实不得。

2.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不畅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中小学有很大差异,不再是保姆式管理,而是指导性管理。对比初高中时期一个学生班级设置一名班主任单独管理40-50人学生的管理方式,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则主要由高校辅导员负责,一般的辅导员需要处理学生日常(新生、助学)、就业、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担负着200-400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决定了单纯从高校方面出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学生情况的家校沟通存在局限性。同时,学生家长们往往因为时间、地域、语言交流等问题,与学校沟通不顺畅,常常出现当学生发生重大心理问题或出现严重违纪行为后,高校才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事件发生前存在的隐患问题学生家长不知情从而无法接受现实的情况

以上存在的高校家校联系工作现状,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影响着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及时、有效解决。

二、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 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家校合力的形成更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今日,我们已经逐步走进网络信息化时代,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网络的开发与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出现“低头族”、“手机依赖症”等现状令人担忧,网络信息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冲击,导致当今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个性多变,这为高校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然而,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建立家庭-高校联系渠道,在学生入校前即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并通过网络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探讨高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途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 高校开放性及高校生源的广泛性等因素需要加强家校联系

高校开放性强,具有学习环境宽松、校园活动丰富、校外生活充满诱惑等特点。学生家长不在学生身边,难以知晓学生情况,因此对初次离开家庭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难以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情况。另外,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长唯有通过家校联系才能确定子女的在校情况,尤其对来自省外的学生,家校联系尤显重要。

三、高校家校合作育人创新举措初探

1. 家长见面会

大一新生入学报到时,利用大部分学生家长陪同学生到校的契机,由高校各二级院系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通过见面会,一是校方向家长和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二级院系的院系建设情况、学科专业设置、学生培养计划和教育管理安排等情况,增强他们对学校的了解,拉近学校和学生家长间的距离;二是校方可以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学校相关管理规定,建议家长在重要时间结点关注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在校动态;三是,校方可主动收集学生家长信息(如,联系信息和家庭信息等),建立家长联系的动态数据库,作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家校联系的基础档案。

2、家长开放日

校方每年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进学校、进课堂,亲身体验学校学习氛围,了解孩子学习以及生活情况。老师通过带家长参观校园的方式,与家长深入交流,让家长对学校学院放心。另外,通过家长座谈会,实现与学生家长的互动,一方面,促进家长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业形势等,另一方面,家校双方共同探索学生问题或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源,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形成良性互动。

3、定期信件

学生每学期学期末,以信件形式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至家长,包括,《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在校情况登记表》、《助学政策知识手册》、《学生家长意见反馈表》,让学生家长多方位得知学生在校情况,如学生学习成绩、考证获奖、社会实践、求职情况等。新学期开学,学院对家长意见反馈表进行整合,让学院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和其与家长沟通交流情况,巩固教育效果。

4、重c关注困难学生的情况反馈

将“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三类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学院每月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形式,对学生出勤率、奖惩情况、缴费情况、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汇报,对以上三类学生制定成长成材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校表现情况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动态管理

一、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目前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主要从三种思路展开:基于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键绩效指标思想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基于平衡计分卡原理来构建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三者分别从预测大学生是否胜任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通用胜任力;量化考核和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从而细化考核指标;克服评价指标过多等问题采用平衡计分有针对性地划分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构建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进行研究。动态管理下的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基于以上三种主要研究思路,探讨一种立足测评主体、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量化考核关键指标、及时反馈改进的联动测评机制。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测评标准和方法欠科学性和针对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情况

首先,综合测评关键指标的细化,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各要素的地位与权重问题,传统体系中多采用百分制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同考核指标所占比重都有明确规定,评定方法较为封闭。其次,考核标准的制定缺乏主体参与性和专业针对性,测评标准单一,测评过程中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没有真正参与测评全过程,未能达有效激励学生的目的。再次,现有的综合测评大多采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测评一次的办法,主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学习成绩、文体活动方面进行基本的整理、统计加减分制, 实行静态的评定方法,缺乏对大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持续性的动态把握。

(二)测评过程和内容不够公正透明,结果易受主观成分影响

高校的综合测评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公正的评价,也关系到奖学金等各种荣誉的评定。现行综合测评一般是由辅导员领导下的班级测评小组具体操作,大部分同学未能参与到测评全过程,加之参与测评人员的理解和责任心不同,这就要求在测评过程中注重细节,规范各环节的操作,建立持续性长效测评机制,实时公布测评考核情况,建立信息民主反馈平台,杜绝测评中现象的发生。

(三)测评意义和功能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不重视后续工作

高校综合测评的主要目的是要动态管理反应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情况,通过综合测评正确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大学生奖优评先中树立榜样,从而产生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成才观念。现行测评体系缺乏反馈功能和预测功能,不重视测评的后续工作,分离了测评和教学、育人工作的紧密联系。因此综合测评的引导和调控学生的作用没有体现和发挥出来。应更多地在咨询、决策参考和调节控制力上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加强测评为教学、育人的服务功能,发挥测评的真正意义。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机制

(一)动态管理原理与方法

动态管理要求以不断变化的管理行为与手段去能动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主客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协调。在制定计划与对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管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保有必要弹性,以保证适应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确保管理的世纪操作性。动态管理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信息作用,运用有关实际管理系统运行信息的反馈,灵敏、正确、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与控制,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日常事务动态管理模式

1、立足学生本位的双向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要求在确立管理目标时要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突破传统封闭式管理的模式,广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大学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已不再是中小学时期班主任“保姆式”的管理。大学校园开放式授课,社团众多,文体活动丰富,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律性也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与其让学生被动成为被管理的对象,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共同管理者甚至是自我管理者。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明确大学四年的每个阶段性目标,并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发展规划,然后以个人逐步带动整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细则的制定中来,动态把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而达到管理双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2、把握学生动态的阶段管理模式

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流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呈现不同的特点。学生日常管理应当注意把大学生学习周期阶段化,按照阶段化的线索探索各个阶段所具有的规律与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把握普遍规律进而开展工作。需要提出的是,管理中除了把握学生自身发展的动态,也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社会发展形式、市场人才需求趋势等。具体而言结合阶段性管理目标,细化管理版块,建立学生个人发展信息档案,通过量化的动态信息收集,直观反映学生动态成长的典型变化。

3、重视信息反馈的绩效管理模式

动态思维管理模式重在创造具有活力的沟通机制,动态思维模式就是收集新资料、制定新方案、实施反馈、调动新方案的过程。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事务的结果往往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发展需要,管理模式下学生的成长状态直接反映了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确保学生在合理化的管理模式下不断成长,就必须重视各个管理环节中呈现出的实际问题,更新管理内容和方式。信息反馈是促进管理优化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信息反馈为一种双向反馈。

三、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建构的途径与实践——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分别针对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制定了十项测评细则和评选及表彰办法,各个学院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学院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各院评定细则。此种测评方式促进了学生综合测评有序进行,做到了有理有据、有法可依,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奖优评先渐渐地有了“对号入座”之嫌,缺乏对学生全面持续的动态掌握,评定过程中受到了主管因素的影响,更没有发挥测评的激励反馈功能。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持续动态管理的制度,从而反映学生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测评。

(一)综合测评动态管理机制

1、认定指标的确立及定量分析

高校应根据所在学校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在尊重专业和学科的差异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对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进行日常动态管理时,在入学之初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参与,以学校综合测评规定为指导,学院测评工作为依托,确立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实际操作性强的测评指标体系。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学生意见,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重点、遇到的困难各不相同,要实时的调整测评指标的内容和比重。具体而言,制定各班《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查细则》,根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阶段性学习目标每一学年进行一次修订,并将综合测评的核心指标融入其中,分版块进行量化考核,确立指标的比重,以此作为各班推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测评内容模块化及考评情况公开化

综合测评指标确立后,需对测评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具体而言是以学生德、智、体等各种需要评价的方面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测评,再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将各模块进行多样化组合应用的学生评价体系。以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为例,分别根据《班级成员在校综合情况考核细则》中涉及的测评指标进行细化,制定了《班级成员日常表现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奖惩情况汇总表》、《班级成员考勤汇总表》等9份测评表格,实时更新学生在各项测评指标下的表现情况,将测评情况定期进行公示,并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将测评工作与教学、育人工作紧密结合。需要提出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级成员在校综合表现情况考核”为载体,每一季度对学生各测评指标下的情况细节进行公示,并不是简单地公布奖先评优的结果,此种模块化、公开化的测评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奖优评先的公平性、合理性。

(二)综合测评体系建构

1、综合测评指标体系设计

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简称SIPQ,Students Integrated Procatarxis Quantification)是坚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进行重庆师范大学空乘专业学生动态管理时,如何体现学生日常综合素质能力,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见图1)

2、综合测评的动态实施办法

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在国家教育方针和高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统一指导下确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入校之初,以主题班会的形式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制定的讨论中,并在每学年根据学生阶段性发展目标对考评细则进行修正。“个人综合表现情况考评细则”是“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的具体化和版块化,细则确定后,重点是作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工作指导,针对细则中的内容绘制表格、进行明确分工,班长团支书则负责汇总班级成员的总体表现情况,便于对每个同学的发展动态进行更新和公布。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将班上每位同学的阶段表现情况进行公示,结果公示后,学生可及时跟辅导员进行信息反馈,沟通解决测评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进行修正和调整。辅导员根据公示结果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困难学生解决问题逐渐进步,实现综合测评的动态循环机制。

四、结语

动态管理下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综合测评的评定功能, 而且强调测评的管理功能和导向功能。不再单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成绩、文体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量化加减分的形式来评定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情况,而是实行动态的测评方式定期更新和公布学生阶段性的突出表现、学习进展等,并将班集中所有成员的表现情况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重要依据,从而避免学生只重视个人数据的增减而忽视能力的真实提高和团队的集体目标,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现当代社会实行的素质教育要求一再强调要真正地落实积极能动地把握学生的成长过程的目标,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测评过程中, 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素质教育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平安,刘粤惠.大学生综合测评与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6).

[2] 杨绪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综述[J].教研,2011(04).

在校表现情况篇9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1.引言

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职能,承担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创新环境的重大使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高校领导干部所担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业绩进行的监督、鉴证和评价。为了有效地完成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这要求建立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科学。本文从实践的角度,从整体上对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和其他相关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直观量化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评价与判断。

2.资料与方法

2.1资料来源

通过文献复习查阅近年来关于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列出其审计指标。

2.2调查方法

2.2.1定性分析

依据研究目的和现实条件,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在宁夏某高校中采取个人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定性调查。其中:对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审计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根据预先设计对学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度访谈,根据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了解学校工作人员对学校所采取的审计方式的认识和意见。

2.2.2定量分析

①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面向宁夏某高校中层干部、教师和学生,并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95%。

②结果处理:调查表中所列审计项目一级指标共5个项目分别是:1. 财务管理状况2.经济管理绩效情况3.重大经济决策管理4.遵守财经法情况5. 内部控制制度。每个项目又有相应的二级指标,共31个二级项目,每道题目给出1、2、3、4、5、6、7项。1代表不必要,2代表不太重要,3代表不重要,4代表不能确定,5代表重要,6代表比较重要,7代表非常重要。其中1不必要3不重要4不能确定选项评分为0分,2不太重要6比较重要选项评分为1分,5重要要选项评分为2分,7非常重要选项评分为3分。

2.3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 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18]-[21]。

2.4质量控制

所有定量资料数据经过整理,采取集中录入的方式,在Excel编制的录入程序集中统一录入,录入结束后并检查数据,判定其无错误、无遗漏后采用EXCEL软件和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比例和均值等。

3.结果

3.1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指标的筛选

3.1.2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指标的筛选

在本次研究中,仅对所对应的二级指标进行筛选,筛选出每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二级指标的得分前四位指标项目,最后从31个二级指标中筛选出20个作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二级指标。

3.2构建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

在构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把A 设为目标层, 代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对象,Bi(i=1,2,3,4)为准则层, 分别代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财务管理状况、经济管理绩效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管理、遵守财经法纪情况和内部控制制度,Cij(i,j=1,2,3,4,)为方案层分别包含的若干个子指标项。整个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图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的结构模型

3.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权重值

将各层指标的权重分配数据汇总, 见表2。

4.总结

4.1 结果讨论

由表2可见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 (B1)财务管理状况的权重为0.2857, 因此认为在评价时首先要看该审计对象的(B1)财务管理状况, 其次要看(B3)经济管理绩效情况, 最后再看(B2)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法纪情况(B5)和重大经济决策管理( B3) 。而在财务管理状况评价的各要素中, C1资产购置合法性, 为0.42039,该专家小组认为对领导干部财务管理状况评价时应首先看其资产购置合法性情况。依次类推。这样就可以用数据定量地去评价原本定性的问题。

而在B2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各要素中, C5财务收支真实性, 为0.357487权重值最大,则认为对领导干部内部控制制度状况评价时应首先看其财务收支真实性情况。

在B3经济管理绩效情况评价的各要素中, C9固定资产利用率, 为0.427897权重值最大,则认为对领导干部经济管理绩效情况评价时应首先看其固定资产利用率情况。

在B4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评价的各要素中, C13决策执行, 为0.427897权重值最大,则认为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评价时应首先看决策执行情况。

在B5遵守财经法情况评价的各要素中, C20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为0.463907权重值最大,则认为对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情况评价时应首先考虑个人廉洁自律情况。

4.2研究的难点及不足

由于调查因素较多,资料整理量大,资料分析有一定难度。同时层次分析法本身也有局限,层次结构模型的构造和判断矩阵的得出是对于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问题的关键,因此,指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关系到结果是否公正、准确。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排除审计人员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 但却无法排除审计人员在确定判断矩阵时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层次结构模型以及构造出的判断矩阵也只是一家之言;因此选择客观的评价指标并构造正确的判断矩阵,克服这一局限,还需要由历史经验和专家的判断来完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的比较关系。另外,在通过绝对评分方法对被审计领导人员进行打分时,审计人员应特别注意拟定合理科学的评分标准,注重与相关部门的沟通,选取适当的参照系列来进行评判并参考领导人员整体素质和平均水平。(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庆红.基于AHP模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政监督,2010.05

[2]崔燕.高校部门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经济纵横,2006.8

[3]宋莹,杨柏冬.层次分析法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2010(4)

在校表现情况篇10

关键词:高校;现金流量表;设计及编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与外部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高校财务管理的外延与内涵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高等学校的外部债权人、内部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迫切地需要了解高校的财务状况。如今我国高校的收入支出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现金流信息普遍缺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财务报告使用的决策。因此,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中增加反映高校现金流量状况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已成为摆在我国各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指出了现金流量表的定义以及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作用,重点介绍了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及编制方法,以期为有关同行提供参考。

二、现金流量表的定义

现金流量表,指的是反映一个单位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1]从这一定义来看,高校现金流量表涉及以下三个基本概念:第一,现金。它指的是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存款及高校库存的现金,还包括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财政核批的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用款额度。第二,现金等价物。它指的是高校持有的流动性强、期限短、易转换为现金、价值变动的风险小的投资。第三,现金流量。它指的是高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数量。本文提到的现金,如未特别说明,均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三、高校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一)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必要性

首先,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全面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客观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正在逐步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分析性转变。这就要求现代高校的财务工作能够提供全面可靠的财务信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收付实现制,而是权责制与收付实现制的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提取基金、预付款提前列支等业务,这些业务导致了现金流量与高校收支的不同步,而且与收支无关的款项的变动也会对高校现金流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利用现金流量表全方位反映高等学校筹资和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量变化是全面真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的客观需要。

其次,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客观需要。现代高校与外部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融资投资活动也越来越普遍,高校因此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高校编制了现金流量表,就可以根据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揭示高校现金流量的基本特征,准确把握高校现金的流动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如果现金流量出现失衡的状况,高校可以有效及时地对资金进行使用和调度,实现高校现金流量的平衡。

最后,高校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高校非独立核算经营的客观需要。根据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非独立核算经营的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因而在高校的会计核算中,不可避免地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同时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尽管高校的经营活动收支是在科研活动收支之外单独核算,但由于高校经营活动的业务量不断增加,往来款项结转下年的数额也不断增多,所以,编制现金流量表是高校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作用

第一,现金流量表可以对高校现有财务报表进行有益补充。目前,我国高校财务分析所依赖的原始资料大部分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资金运用情况表、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财务报表,但这些报表远不能满足外部债权人、高校内部管理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高校财务状况的需求。现金流量表可以准确反映高校融资投资、教学科研等各种活动的现金流量,在高校现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准确和丰富的高校财务信息。

第二,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资金监控能力。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以来,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的资金量也急剧增加,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利于高校合理地规划资金的使用,对大笔资金的运用也可以及时进行监控。

四、高校现金流量表的设计

(一)设计基础和原则

高校现金流量表应该以现金为基础,本着当期实际支付或收到现金即为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来反映高等学校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现金的变动。即把支出和收入这样一些会计信息转化为衡量偿债能力、支付能力、资金量这样的现金流量信息。除此之外,现金流量通常还应该按照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总额来反映,这样可以全面反映高校现金流量的结构、方向和规模。对于金额较大、周转较快和期限较短项目的现金收支应该以净额列示。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设计

高校现金流量表应该按列别反映学校的现金流量状况。按照现金流量的来源来分,高校的现金流量可以分为教学科研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几大类。因此,高校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可按照以下方式来设计:

1、教学科研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教学和科研活动是高校的主要业务,因而,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是高校主要的现金流量。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入按渠道可以分为财政补助专项费、财政补助正常费、非预算外资金的科研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学生住宿费、学费和短训收入。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现金流出按内容可以分为离退休保障性支出、工资福利性支出、办公设备支出、一般商品和服务性支出、横纵向科研支出、购置图书支出及其他支出等。

2、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常而言,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高校借款收到的现金及其他与高校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项目和偿还债务本息所支付的现金及其他与高校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出项目。值得说明的是,有些高校往来款项的金额较大,现金流活动频繁,而且大部分现金流是现金结余,这并不属于学校的自有资金,一旦高校占用,就形成了高校的债务资金,此时,应该作为高校现金流量表的附注披露,或者在高校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单独列示。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高校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包括高校取得投资收益、收回投资及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项目和诸如教学设备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等投资支付的现金流出项目。

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高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反映的是高校非独立核算及非法人实体的经营活动所引起的高校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该项下的现金流入可以按照主营业务和经营活动的性质来分列,该项下的现金流出可以按照经营成本的内定来分列。

五、高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直接法及间接法两种。[2]其中,直接法又可以分为T型账户法、工作底稿法及分析填列法等。高校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过程中,考虑到高校都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高校可以在年初设置账目科目时,按类别把现金流量表中不同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成不同的标识。在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日常核算时,如果要对涉及现金的业务做会计分录,可以按现金流量分类的标识对其进行标记,然后利用财务软件,按现金流量表的一般格式,生成具备取数功能的现金流量表模板。通过这样的处理,就可以依据财务核算的数据实时地生成不同期间的现金流量表。这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如果不能采用上述方法,也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第一步,对会计分录进行分类,即分成借贷双方均为现金账户、借贷双方均为非现金账户和借贷双方一方是非现金账户、一方是现金账户这三大类。由于前两大类不会对现金流入和流出产生影响,我们只需要对第三大类的会计分录编制现金流量表。利用财务软件的有关功能取得涉及银行存款和现金对应的凭证分录,然后导出数据,再删除会计分录中借贷双方都是现金账户或非现金账户的分录,紧接着对两张表中相同的项目进行求和,并按照现金流量表的类别把结果填入不同活动的项目中去。最后再根据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填列现金流量表中的第七项,以此来验证上面不同类别填列的现金流量之和是否正确。此时,一份完整的现金流量表就完成了编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