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作品十篇

时间:2023-03-21 22:08:35

朱自清的作品

朱自清的作品篇1

关键词:《背影》 感人 赏析

经典之作,不止因它应运而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还因它让人无论何时拾读,都能以其内蕴的魅力引发感动,令人久久回味。经历了读书时读《背影》,教书时教《背影》,甚至已教过三四遍,面对新的学生,再次品味它,还是会有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对于人生阅历较为丰富的成人,特别是与亲人有过离别之痛的成人来讲,《背影》的感人之处,自是不难体会。但对生于独生年代,且人生阅历简单、情感单薄的初中生来讲,买几个橘子,看几眼背影,就让他们感动,那无异于天方夜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有几处地方不能放过。

一、重视背影感人的背景铺垫

买橘子,在生活中只是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但如果放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橘子的“色彩”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如同画家写生,把一个苹果、一束鲜花放到不同颜色的桌布上,它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因此,在教授《背影》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这么重要的背景,是无论如何不能忽略的。它不仅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了伤感的气氛,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也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即使给一个老人的生活带来了重压,也丝毫没有弱化他的爱子深情,这便为作者见“背影”而落泪,做了充分的情感铺垫。

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在语言和外貌描写方面都只有淡淡的几笔,而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景惨淡,父子离别”的背景上产生的忧伤情感,却犹如一层潮湿而浓重的雾气,弥漫其间。在这浓雾散去时,父亲的背影却越来越清晰,形象也越来越亲切感人。

二、体味慈父情怀的层层积淀

读《背影》,如果只是把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件事翻来覆去地阅读、讲解、分析,只能让学生从父亲步态的老迈、行动的艰难中,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情感脆弱。事实上,文章写父爱不止这一特写镜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用来做铺垫的细节,是它们推动着作者的情感逐步走向高潮。

学生如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品味这些细节,定能感受到父爱的纯朴和炽烈,这样,对于朱自清何以对“背影”潸然泪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父亲对待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犹如一位慈母待她的幼子,尽现“慈爱”之情。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拖泥带水的舔犊之情多么缺少一些男人的气概,但对于父亲来说,有一点疏忽,他的内心都无法释然。

在当时那个父权依然高举的社会,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温情。几年后,随着作者对父亲越来越理解,回想起这些,哪一个细节又能忍心忽略呢?那当初让他感觉翻来覆去决断不了一件小事的父亲,是多么疼爱自己呀。

但在家庭遭遇变故之时,在父亲的心里,儿子的哪一件事又是小事呢?不丢东西,不被人骗,不生病,一路顺心,不让家庭的变故影响儿子的情绪和学业,这是多么体贴周到的关爱啊。从“背影”中终于读懂父爱的朱自清,回想起这一幕幕,又怎能不潸然泪下呢?

三、不能忽视的细节:“我”的独立意识对父爱的消解

慈父的关怀,虽然在那个年代是稀缺的,但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却不一定懂得珍惜它。对于年轻人来说,自觉长大的意识会鼓励他去彻底摆脱幼稚、懵懂和对家人的依赖,而意气风发地去追求自由、独立和自己憧憬的生活。

二十岁的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分别时,已经“为人夫”了,此时,他的独立意识应该比现在的初中生要强得多吧。因此,当我们细读文章时,就能从许多细节中感受到父亲默默的关爱,在一个年轻人的眼里却似乎成了多余和牵绊,让他在尴尬无奈的同时,甚至生出了些许不耐烦和隐隐的轻视。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奔波,深谙世事的艰难,在他看来,和脚夫讲价钱是很正常的事,而“我”却不能接受;父亲和“我”都明知茶房托了也白托,可他还是寄予茶房几分希望,把“我”这个“大”学生托付给他们;结尾的几句补叙,更暗示了这几年“我”与父亲之间矛盾不断,而这矛盾,便是一个在世事变迁中穷于应付的老人与一个青春期寻求独立自由的年轻人之间的隔阂,这隔阂使父亲再忙碌的身影,也难以唤起儿子的理解和欣赏。

也正是这叛逆性,使父爱的深沉、体贴和周到,在二十岁的朱自清眼里,看上去总有些不合时宜、拖泥带水,让人不由得想要摆脱。父亲的诸多努力和付出,年轻的朱自清是体会到了一些,但要说感动,则远远谈不上。因为这隔阂所带来的心理距离,使他无法主动走进父亲的内心,也消解了父爱在他心里的深度。

几年后,再回想起这些,朱自清对自己当时的少不更事,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认识,也对父亲“琐碎”的爱才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回味。因此在文章中,作者想把当时被自己忽略、被自己的年少轻狂所消解的“爱”的细节一一还原。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如果能关注到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叛逆来体察作者的叛逆,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父爱感人的情感认同,还能感受到儿子的“聪明”和父亲对此熟视无睹的“宽容”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在此基础上,再看朱自清见“背影”而落泪,就会自然地产生同感了。

四、解析慈父背影的感人魅力

父亲是一个胖子,穿着普通,人又老了,这背影按理说是唤不起人的美感的,但它却实实在在感动了作者,因为它唤醒了朱自清昏睡的意识:眼前这位“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尽力地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的老人,不为别的,只为让年轻的儿子在旅途中不为饥渴所困,只为儿子放心读书,不因家中一日不如一日的光景而伤感;也许还有着那一点要读大学的儿子在人前觉着体面的虚荣,而在众人面前做着这不甚高雅的艰难的动作。

朱自清的作品篇2

作为一个初一的同学或许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可是我也算是一个饱经诗书的人了吧?毕竟十几年的读书旅程,我也看过不少的书,人生也同样给我上过不少的课,老师也为我们讲解过很多的好文好句。可我细细品读过朱自清的《背影》之后,真是觉得心里颇有感悟,比老师和我讲解的还要深刻得多……

朱自清其实原本的家庭是非常美满幸福的,可无奈家道中落,后来的日子漂泊不断,后来过得并不好,可是他的才气让不少人喜欢。我同样也是,这篇背影更是令我记忆犹新,朱自清的父亲其实到晚年的时候也因为家道中落心里不是特别舒服,感情全都积压在心底,却又无处发泄,那么朱自清就成为了他父亲唯一可以发泄的地方了,从文中就可以读出其实朱自清的父亲很爱他,可是祸不单行,那年朱自清的祖母死了,父亲又变成了赋闲,难免心中有些郁郁寡欢。可是,自从朱自清北来之后,他的父亲真的也改变了很多,细心品味那个背影其实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

父亲并不是不爱朱自清,而只是心里的郁郁太多了,只是没有好好的发泄而已。可自朱自清离开后,他的父亲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可信中还是一副爽朗的样子。在朱自清去北京念书要上车之前,父亲更是因为挂念朱自清,把自己的工作全都推掉了。那个时候我想正是朱自清的父亲工作最忙的时候吧, 因为刚刚赋闲,他父亲内心也一定很焦虑,想找一份工作好好安定下来。可他的父亲仅仅是为了朱自清要上车,就推掉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而且朱自清也来来回回去北京好多次了,可没想到父亲还是不放心,踌躇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要亲自送朱自清上车。其实朱自清的父亲就像中国式父亲吧, 父爱如山,他们男子的爱往往不像女子的爱那样柔和温柔,反而更加深处,他们的爱从不和我们言说,永远只是默默付出。朱自清的父亲同样是如此,可朱自清要离开了的时候, 那种沉默的父爱终于有些沸腾了,从他那肥胖的身子微倾和蹒跚,慢慢,爬上这几个词当中其实我们就已经能知道了,朱自清的父亲为了给朱自清买几个橘子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朱自清想要自己前去,可却又遭到了自己父亲的拒绝,因为朱自清的父亲啊,无非就是想在自己的儿子离开之前多为自己的儿子做点什么,中国式的父爱啊,一般都是落实到行动上的,就是这样深沉的爱可朱自清以前却从未发觉,直到离别后,才挂念起了父亲,可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和父亲相见啊……

很多时候呢,人都是这样的,只有离别之后才知道惋惜和后悔,而父亲的爱如此深沉,可以前的我们却从未发觉,待父亲离去,才深知那种爱……

朱自清的作品篇3

【摘要】 目的 研究蒙药阿嘎如·朱吉克的抗氧化作用。方法 采用80%乙醇和蒸馏水分别对蒙药阿嘎如·朱吉克进行超声波提取,检测提取物对于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结果 阿嘎如·朱吉克乙醇提物和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其达到50%清除率所需浓度IC50值分别为0.7和1.2 g/L。并且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1.2和4.8 g/L。结论 阿嘎如·朱吉克的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水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明显高于乙醇提取物。

【关键词】 抗氧化性;蒙药;阿嘎如·朱吉克

自由基的大量堆积,可促进衰老、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辐射损伤等病理过程〔1,2〕。随着分子生物学、医学的深入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对自由基的危害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研究发现一些具有抗衰老、抗癌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抗氧化剂〔3,4〕。但多为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其安全性令人质疑,因此,找到安全可靠的天然抗氧化剂是当前研究所关注的焦点〔5,6〕。蒙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纯属天然药物。这些药物多数化学成分不明、药理作用不详,仅凭药典、经验使用。要想发展蒙医药学,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蒙药进行成分分析,揭示它的生物效应,对其药理及毒理进行研究,找到蒙药独特疗效的科学依据。蒙药阿嘎如·朱吉克是由沉香、豆蔻、广枣等11味蒙药材组成。“蒙药正典”中有记载其具有祛风、清热、除湿等功能。临床上常用来治疗心烦失眠、神气不宁、心脏损伤、心区疼痛等病症〔7〕。但迄今未见对其药理学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旨在通过测定蒙药阿嘎如·朱吉克抗氧化活性,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民族药物提供参考,并为开发天然抗衰老剂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蒙药阿嘎如·朱吉克由内蒙古中蒙医院提供。二苯代苦味酰肼(DPPH)自由基、β胡萝卜素、亚油酸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2,6 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和抗坏血酸,无水乙醇,吐温40,氯仿等均为国产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二次石英亚沸蒸馏水。主要仪器有721型分光光度计、KQ3200 V型超声波清洗器、FA2104 N电子天平等。

1.2 提取方法 准确称取样品1.00 g于100 ml锥形瓶中,加入80%浓度的乙醇(或蒸馏水)15 ml,浸泡6 h,超声辅助提取(12 kHz,10 min),过滤,滤液用冷冻干燥仪干燥,称重,然后用浓度为10%的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使其溶解并用蒸馏水稀释至一定体积。

1.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DPPH自由基在有机溶剂中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8,9〕,呈紫色,在517 nm处有强吸收。当有抗氧化剂存在时,DPPH的单电子被配对而使颜色变浅,变浅的程度与配对电子数成化学计量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吸光度的测定来检测自由基的清除情况,从而评价试验样品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的具体操作如下:取0.2 mmol/L的DPPH 2 ml加入到2 ml一定浓度的提取液中,充分混匀。30 min后在517 nm(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A值。以抗坏血酸为对照。样品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由下面的公式得出:抗氧化率(%)=〔(Ac-As)/Ac〕×100%。式中Ac及As为60 min后空白及待测样的吸光值。

1.4 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测定 将0.15 mg β胡萝卜素溶解于15 ml氯仿,加入30 mg亚油酸和200 mg吐温40,然后于50℃旋转真空干燥。加入75 ml无氧蒸馏水,于超声波中形成乳化液。取0.1 ml样品乙醇液与5 ml乳化液于试管中混合,以不加提取物样品的等量乙醇代替与乳化液混合作为空白样。在45 ℃保温,于波长为460 nm处测定吸光度。同时采用BHT进行对照实验。抗氧化率用下式进行计算:抗氧化率(%) = 100(CS)/C 。式中,C =〔ln(Ac0/Ac60)/60〕;S =〔ln(As0/As60)/60〕;C为对照吸光值的降低率,S为样品吸光值的降低率;Ac0与As0分别为t=0 min时对照与样品的吸光度;Ac60与As60分别为t= 60 min时对照与样品的吸光度。

2 结 果

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 本研究以抗坏血酸为参照,对比了两种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阿嘎如o朱吉克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抗氧化率(清除率)来表示,清除率越高说明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越强。在0.2 mmol/L DPPH自由基的反应液中阿嘎如·朱吉克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30 min时的清除能力如图1所示,可见,抗坏血酸及阿嘎如·朱吉克8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随其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强,且水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明显强于80%乙醇提取物。在本试验条件下,抗坏血酸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0.25 g/L,阿嘎如·朱吉克水提取物的IC50约为0.7 g/L,而80%乙醇提取物的IC50约为1.2 g/L,可见阿嘎如·朱吉克的乙醇及水提取物具有较好抗氧化作用。

2.2 β 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分析 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试验法主要评价的是抗氧化物质在乳化脂质体系中的抗氧化能力。图2为采用β 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抑制试验测定的阿嘎如·朱吉克80%乙醇及水提取物与抗氧化剂BHT抗氧化效果的对比。在脂质体系中醇溶性的BHT是公认的强抗氧化剂,在本试验条件下,BHT也呈现出极强的抗氧化性,其IC50约为0.6 g/L。而阿嘎如·朱吉克提取物同样表现出优良的抗氧化活性,其中80%乙醇提取物的IC50约为4.8 g/L,而水提取物的IC50约为1.2 g/L。

图1 两种提取物与抗坏血酸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图2 两种提取物与BHT的β胡萝卜素氧化抑制活性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对阿嘎如·朱吉克进行抗氧化作用检测,结果表明阿嘎如·朱吉克80%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而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这两种作用与提取物的浓度呈正比,其中尤以阿嘎如·朱吉克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接近于抗坏血酸与BHT的抗氧化活性,表明阿嘎如·朱吉克中抗氧化活性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好。以上结果提示了阿嘎如·朱吉克提取物可能在抗衰老、抗高血脂、抗凝、抗肿瘤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确切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允中,郑荣梁.自由基生物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834.

2 牛育鸿,陈娅萍.运动、自由基与衰老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9;13(2):179.

3 周 波.生物抗氧化剂的促氧化作用及其癌预防活性〔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98101.

4 汪 颖,杜丽娜,金义光,等.抗氧化剂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9;36(6):4656.

5 龚建武,王晓春.山楂水提液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3):5689.

6 扶 雄,于淑娟,闵亚光,等.从甘蔗中提取天然抗氧化活性物质〔J〕.甘蔗糖业,2003;5(1):378.

7 武绍新.蒙医成方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309.

朱自清的作品篇4

这部电影受欢迎的原因,不仅因其集结了邬君梅、英达、杨恭如等明星,有情节很好看,更重要的该片还是著名喜剧明星朱时茂的导演处女作!是曾经的小品人气王朱时茂、陈佩斯两位黄金搭档在沉寂十多年后再次携手的银幕处女作!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朱时茂与陈佩斯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故事?此次合作又有着怎样的契机?本文作者采访了朱时茂与陈佩斯。

小品成为经典时人气冲天

1983年初春,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人们时常排着队等着打电话。当时在这个有着几千人的电影厂里,只有一部电话,而且这部电话还安在招待所里。

有一天,经常在招待所门外排队打电话的一个光头男子等得无聊,便上到楼上去跟一个刚刚认识的帅哥聊天。

这一聊不打紧,竟聊出一个小品《吃面条》的创意。不久便在1984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炮打响,令全国观众喜爱异常。自此,他们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所开创的小品表演形式,对后来春节期间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光头男子”就是陈佩斯;而这个“帅哥”则是朱时茂。

朱时茂命运多舛,11岁时父亲便因病去世了,从此母亲拉扯着10个儿女艰难地过日子。为了给母亲分担忧愁,他时常去海边捡海蛤、捉螃蟹,拿回家改善营养,或者拿到集市上去卖。

1970年冬的一天,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6岁的朱时茂去当了兵。入伍不久,形象气质好的他成了福州军区话剧团的演员。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选中他饰演影片《西沙儿女》中的傅海龙,从此,朱时茂又步入影坛。1982年,谢晋拍摄电影《牧马人》时,朱时茂出演片中男主角许灵均。该片获得了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朱时茂也一下子成了当时电影界第一小生,并顺利地调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朱时茂除了拍电影之外,他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陈佩斯。他与陈佩斯合作的最大影响,是给亿万观众带来无尽的欢乐。

珠联璧合背后的“夫人推手”

他们在创作小品时也尝尽了痛苦。因为都是完美主义者,情同手足的他俩在意见不统一时便免不了闹别扭、生矛盾。

在创作《主角与配角》时,朱时茂说这个题材太小,但陈佩斯却说能够以小见大。虽然两人最终达成了创作共识,后来却又为如何表达主角和配角之间的矛盾吵架了,而且言辞还很激烈。陈佩斯说:“我就不信,你还真把自己当成主角了!”撂下这句话后,便走了。

之后一连好几月两人都没联系。有一天,陈佩斯去饭店吃饭,没想到吃完饭却突然发现兜里没钱。这可麻烦了,自己好歹也是个名人,吃饭不付款的事要是传出去可怎么得了?

这时,他竟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他不远处,朱时茂也在吃饭。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啊!可他正跟自己较劲生气!

陈佩斯犯了难,进退唯谷、尴尬万分。但最终,陈佩斯还是将心一横,走过去咬着牙对朱时茂说:“饭吃完了,可是没带钱,你付一下费吧!”

没有预约,却在饭店里遇着陈佩斯,朱时茂也觉得好巧:“还有这事?得了!这钱我付!”……

于是两人的关系一下子就又好了。

原来,当朱时茂与陈佩斯因小品产生意见分歧时,互不相让的他们常常犟得像两头牛。在陈佩斯眼中,朱时茂的脖子是牛脖子,特别硬,“脖子梗着,就像以前拉过小提琴得过职业病似的!”而在朱时茂眼中,陈佩斯则是认死理不妥协、撞完南墙也不认输的“一根筋”。

为了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太太便时常出来调和,想着各种法子让他们消除争执。因而他们在饭店的这次“巧遇”,便是朱时茂的太太范旭霞和陈佩斯的太太王燕玲绞尽脑汁的精心“安排”。

为了平息两人之间的冲突,那天晚上,两位太太特地让朱时茂与陈佩斯给她们演一场,由她俩当裁判。当朱时茂与陈佩斯演完之后,范旭霞便发言了:“佩斯说得对!从这腰斩,后一半不要了!”自己太太都这么说,朱时茂自然无言了,他的“牛”脖子不得不软下来。

虽然创作《主角与配角》的矛盾解决了,但那之后朱时茂与陈佩斯在创作其他小品时,矛盾和冲突却依然很多,并经常僵持不下。他们除了继续请太太出来当裁判、参与意见和协调外,有时候还会去试演,看看观众的反应,根据观众的意见来解决两人之间的矛盾,并修改小品剧本和调整表演的张弛程度。

就这样,两人在磕碰磨合中诞生了《烤羊肉串》、《拍电影》、《胡椒面》、《警察和小偷》、《王爷与邮差》、《黄牌与金牌》、《职业拳王卫冕战》等,他们受欢迎的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潮!

两个“一根筋”低谷时友情愈深

然而,人生就如波浪,有波峰也有波谷。1998年,意气风发的陈佩斯带着新小品准备为次年的春节晚会排练。但因与导演“观念存在冲突”,两人决定不参加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

不久,陈佩斯和朱时茂因小品光碟的版权问题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但他们赢了官司,失去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出身影。

那段日子,两条“一根筋”虽然郁闷,但也没有后悔。陈佩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买了一件毛衣,一连穿了16年。他觉得这件毛衣很“化境”:伸手一拉,便会变得很长,松手以后,又能很快回缩,很利于夸张的喜剧表演;这身行头一穿上身,他便感到特自信!一下子又回到了叱咤风云的年代了,小伙子劲头也出来了。他还觉得这件毛衣伴随着他养家糊口,走南闯北,脱贫致富,为他立下汗马功劳,在他面前是功臣啊!所以穿到破得不能再破时才淘汰。

朱时茂38岁当上父亲,面对儿子朱清阳的出生,陈佩斯却比他更激动,便当起了朱时茂孩子的干爹!

朱清阳小时候身体较差,又有哮喘病,朱时茂想带儿子去学游泳,以增强体质,但是朱清阳在呛过水后,却再也不想学游泳了。

在这种情况下,陈佩斯便在每个星期天推掉一切活动,坚持带朱清阳去游泳。陈佩斯做事细心,先是抱着朱清阳在浅水区行走,直到朱清阳消除了对水的恐惧感后,他才开始教其游泳。朱清阳每有一点进步,陈佩斯都会及时表扬,还给他做各种滑稽动作,逗得朱清阳哈哈大笑。三个月后,朱清阳几乎成了一个小小的游泳健将。

朱清阳上学后,活泼好动却不爱学习,朱时茂有时实在忍不住就对儿子拍桌子吼叫,吓得朱清阳哇哇大哭,喘不过气来,又弄得朱时茂夫妻心疼得不行。

陈佩斯特地去找了一些跟教育有关的书籍来看,用其中的方法教育诱导干儿子,经常鼓励和表扬朱清阳,结果弄得朱清阳跟陈佩斯的感情比跟朱时茂的感情还深,让朱时茂很吃醋……

有此,陈佩斯去美国演出,打听到美国崇尚对孩子的独立教育,加州有好几家医院对治疗哮喘的临床经验很丰富,回国后,劝说把朱清阳送到美国去锻炼,还可以治哮喘。朱时茂夫妻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朱清阳去美国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哮喘也渐渐治愈。

搞话剧拍电影东山再起

2001年春的一天,一位名叫王宝社的编剧跟陈佩斯聊天时说,有个朋友在婚姻介绍所征婚时被婚托骗了。直觉告诉陈佩斯这是一个绝佳的喜剧素材。于是,他与王宝社一起去公安局了解案情,又混入婚介所刺探秘密。之后又连哄带骗地把王宝社请到了他的“山居”进行剧本创作,写成了一个名叫《托儿》的剧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托儿》在北京上演后,上座率达到95%。之后,又开始了全国巡演,演出场次达到30多场。

朱自清的作品篇5

关键词:散文 描述 感悟 语言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6

什么是散文语言?散文语言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内心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语言形式。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 :“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品味散文的语言,就要走进散文的语言世界,才能真正了解散文。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描述,还要认真评为作者通过语言所表达的内心感悟。

散文语言以散见长,但却“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就散文得取材而言可以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散文语言散中见长,清新自然。散文语言具有朴实、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它不刻意雕饰而缺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散文语言经过内心情感的陶冶锻炼,具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

(一)叠字叠句,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巧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色,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写出了雾的轻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细细品味朱自清散文,散文中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更上一层楼。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一组组叠词的巧妙运用,使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妙笔生花的奇美功效。

(二)比喻:它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的裙”,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当我读到此句时,自己心中那种长期对荷叶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豁然冰释。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三、朴素又创新

“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中孕育了深厚的父子情深,多少年了,无人超越,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人说: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点。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早春晨曦,如夏日凉风,如晚秋山泉,如寒冬骄阳,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先生喜欢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为艺术风格,学习朱先生的散文,在欣赏品味其情景交融的散文意境的同时,感受生动绝妙的语言艺术描写。因此散文的Z言优美,隽永,生动,要通过默读,朗诵,结合语境推敲字句,辨析词义,体会词语感彩等多种途径,反复体味其语言,随处留心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这样才可以在锻炼对于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充实和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广田:《〈朱自清选集〉序》[A]第2页,开明书店,1951。

[2] 廷敬理、徐行 编写 :《朱自清散文》(上、中、下),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1994年8月一版。

[3] 佘树森 : 《散文艺术创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6年8月一版。

朱自清的作品篇6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43-01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作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以长诗《毁灭》奠定了他的新诗人的地位,以小说《笑的历史》显示了他文学创作的才华。接着,他又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为开篇,致力于散文的创作。他的“艺术性的散文”,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诗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标准与尺度)等。经过艰苦的艺术磨炼,朱自清终于成为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1 真挚深厚的感情流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只强调抒情的技巧则失其真,也必然失其美。朱自清偏重借叙事抒情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缠绵,真切,一方面是注意到选材的详略、笔墨的浓淡、布局的虚实,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有时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极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归根结蒂,朱自清的“抒情小品”,在“五四”以后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与他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声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3 精巧紧缜密的艺术结构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4 灵活多变的技巧运用

朱自清的散文技巧老练,灵活多样。他既注意“形与神、虚与实、张与弛、动与静、详与略”等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又注意“对照、排比、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上,更注重“白描”手法的应用。

擅用白描手法,是朱自清散文创作,尤其是他后期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写父亲、写亡妇、写叶圣陶、写韦杰三等,都是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最典范的便是《背影》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作者抓住几个细节,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动作真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写得平静自然,没有任何修饰,平平道来,简洁勾勒,但情景细致,情感含蓄,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这种白描手法,在《给亡妇》、《儿女》、《我所见的叶圣陶》、《执政府大屠杀记》、《扬州的夏日》、《伦敦杂记》等篇章中均运用得非常出色,形成了简炼、流畅、朴素、平实的语言特色。

通感手法是朱自清在他的散文中大量运用的另外一种手法,而且是现代散文作家中运用得最好的。例如《荷塘月色》有这么两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句写荷花的“清香”,本来是诉诸嗅觉的,他却用“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这种听觉来形容,让人感觉到香气的悠远、飘缈,若有若无,形象生动;后句写“光”和“影”的和谐,却用“梵婀玲上的名曲”来比喻,将视觉通感为听觉。在《绿》一文中,作者形容梅雨潭的水:“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这里则是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用“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柔滑、细腻。

结束语: 在“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中,有“名士风”,有“绅士风”,有“隐士风”,而朱自清却能够独树一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建立了“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必须指出,朱自清的这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正是“五四”以后我国白话散文崭新的民族风格。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现代散文的发展,“正是顺势”。他的许多文章在“民众文学”、文学的“通俗化”、“雅俗共赏”、语言的“谈话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大多围绕着关于散文的民族形式的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朱自清还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努力通过文学的民族形式来体现散文的民族风格。如在艺术构思方面讲究“眼”的安设;在抒情方面善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结构方面注重贯穿线索,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在语言方法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平易、雅俗共赏的作风。他在我国古代散文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自己的创造,建树了他散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参考文献

[1] 王昱. 《〈从荷塘月色〉看朱自清散文之美》.辽宁行政学报.

朱自清的作品篇7

[关键词]朱权;《太和正音谱》;成书年代;戏曲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53-02

朱权(1378~1448),号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南极遐龄老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也有文献称之为第十六子)。《献征录》载:“宁献王权生而神姿秀朗,白皙,美须髯,慧心天悟。始能言,自称大明奇士,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无论是文才还是武略,都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的佼佼者。1391年,朱权受封宁王。“靖难之役”直接改变了朱权的人生。朱棣胁迫朱权参与“靖难”,间接夺其兵权还以“事成当中分天下”(2)诱惑之。三年靖难,朱权“时时为燕王草檄”,??可朱棣夺得帝位后,不仅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还将朱权之前的封地赏赐给了胡人朵颜三卫。他请封苏州和杭州也被拒,最后改封南昌。历经数朝,寓居南昌的朱权,在几代皇帝的猜忌和控制下,跟过去的亲王生活彻底划清了界限。

朱权多才多艺,一生学术成就颇丰,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中这样评价朱权:“古今著述之富,无逾献王者。”??作为剧作家的朱权,创作杂剧12种,今存两种。作为戏曲批评家的朱权,著有《太和正音谱》,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评论的开山之作、现存的第一部北杂剧文体谱。《太和正音谱》成书年代颇有争议。根据作者的自序,学界向来认为是1398年。但是,夏写时、洛地、姚品文等诸位先生根据其内容以及版本,认为成书年代应该在永乐七年(1409)前后。??《太和正音谱》共八章。全书分成两个部分,前七章为上卷,第八章乐府为下卷。根据篇幅与书名,不难看出下卷的曲谱是主体。《太和正音谱》写作的直接目的是作为乐府创作的指导用书。

今天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太和正音谱》中最有理论价值的部分是《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和《杂剧十二科》三个部分。同时《太和正音谱序》中开篇的一段关于戏曲的论断也颇受重视。李克和认为,朱权将“乐府”纳入礼乐建设中,提出他以“太平”为宗旨的“戏曲教化说”,其论述的思想直接来源于《礼记》的儒家乐教思想。??

当然学界还有不同的声音,朱万曙认为,朱权并没有强化戏曲功能的教化观,虽然提及“声教之美”,但笔墨重心却转向“世―礼乐―人心”关系的论述,认为“礼乐之和”完全是得益于“太平之盛”,“太平之盛”才能使“礼乐之和”得以实现,从而才能“人心之和”。??也就是说朱权认为,戏曲作品是太平盛世的产物,没有太平盛世就没有戏曲产生和欣赏的可能,可见朱权的在认识到人心和音乐的双向关系后,将戏曲艺术的发展直接指向了王朝的巩固与兴盛,将戏曲创作的主旨要求归结到粉饰太平,和悦民心,正如其书取名曰“太和”。大多数的学者都将其解读成是朱权统治阶级的思想使然,毫无疑问,生长于帝王之家的朱权,接受的是皇家的治世教育,其父朱元璋虽穷苦出生,但是颇重文德,对于历史、文艺以及宗教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朱元璋特别重视戏曲的教化功能,他曾这样评价《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又有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受此影响,朱权对于戏曲功能的看待自不仅仅认为是娱乐,我们再结合朱权的人生历程,他改封南昌后便“神隐”韬晦,虽努力保持与政治的距离,不敢丝毫表露出政治野心,但亲王的特殊身份又使他很难完全摆脱一种治世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南昌时期,朱权便有意扶持当地文化“弘奖风流,增益标胜”。??可以想见,一位本可戎马天下、安邦定国的贵胄,因为被当权的猜忌在朝气蓬勃的人生辉煌期就偏居一隅而碌碌无所为,时刻检点言行,唯恐朝不保夕。因此,他不得不把富余精力都挥洒在各种“闲”学问上。试问,在这样的一种人生境遇下,这位如履薄冰的亲王在字里行间究竟应该或者说能够表达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呢?有研究者诟病朱权的藩王意识,认为他强调粉饰,忽视元曲最珍贵的批判现实的作用。???可以这样总结,朱权对于戏曲的论断是符合其个人身份的,换个角度看,他将杂剧、乐府和曲综合,将杂剧纳入乐府,提高到正统文学的层次,着实提高了戏剧的地位。正如学者认为的那样:“他(朱权)把戏曲看作是对‘太平盛世’颇为有益的一种艺术,这比之那些顽固的污蔑、排斥、摧残戏曲的人来说,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戏曲事业的发展。”(11)

《太和正音谱》上部,第一章为《乐府体式》,朱权列出了15种体式,每种体式还加以简要说明。如丹丘体,豪放不羁;宗匠体,词林老作之词……此处的“乐府”,夏写时认为是“曲”的雅称,即上起董解元,下及明初诸家所作剧曲、散曲。(12)闵永军认为“乐府”指的是散曲。(13)总之朱权所指的“乐府”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元代所指的乐府单指散曲,特别是小令,《太和正音谱》中的“乐府”不仅指散曲,还包括剧曲。所谓“体式”,夏写时认为应该要分别解释,“体”指流派,“式”是指“对式”,即合璧对、连璧对、鼎足对等。关于“体”,不是朱权独创,其理论直接来源于诗学,曹丕、陆机、钟嵘、刘勰均有相关“体”的理论,姚品文认为《太和正音谱》的十五体远祧《文心雕龙・体性篇》和李峤《评诗格》,十五体都是指风格、内容,其数量、规模和内容都近于刘勰的“八体”和李峤的“十四体”,但直接来源是《沧浪诗话》。(14)以诗论的方法研究曲,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在朱权笔下曲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朱权编撰《太和正音谱》的目的。

朱权将元明之曲分成丹丘体、宗匠体、黄冠体等15种,其排列顺序体现了朱权本人的学术个性和态度,这里仅从排名前三的丹丘体、宗匠体、黄冠体稍作分析。丹丘是朱权本人,名列第一,当仁不让。宗匠体是指文笔纯熟的作品,跟作家的文学修养有关,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子一。(15)黄冠体名列第三,黄冠是指道士,黄冠体当然并不是指道士的作品,按照朱权自己的解释,应该是属于一种关于道家的人生追求。承安体、盛元体都是按时代命名的。按照朱权的解释,承安体在金章宗时期。那个时期的曲要举便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但有研究者认为以此确定金章宗的曲特点不免有些牵强。(16)盛元是指元初至元大德时期,盛元体便是这段时期的曲的特点,朱权评价其“字句皆无忌惮”,元初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剧作家其作品风格本色、当行,酣畅淋漓。这些分类也能看出朱权对于批评中的时代风格的注意。余下几种,夏写时将其划分为两类,即江东体、西江体、东吴体、淮南体属一类,是按照地域划分的;楚江体、香奁体、骚人体、俳优体属于一类,是按照作家艺术旨趣划分的。(17)笔者认为,夏写时的划分更易于理解,且能够窥见朱权的个人爱好与尺度。元曲的面貌肯定不能用十五体就完全涵盖,但是其元曲批评的开创性是不容忽视的。

《太和正音谱》上部第二章“古今群英乐府格势”被戏曲批评家们认为是最精彩的部分,这部分朱权评论了98位元、明杂剧和散曲作家的艺术风格。“格势”来源于中国的诗话,唐人李峤有《评诗格》,王昌龄有《诗格》。因此也有人将《太和正音谱》看作是曲话,如清梁廷楠认为:“曲话以涵虚曲论为最先。”李调元亦说:“曲话惟此最先。”对于98位杂剧和散曲作家的品评,表现了朱权个人的见解与喜好。尽管朱权的审美标准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某些曲作家的品评受到不同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他用传统诗歌批评的方式集中批评曲,用比喻的方式、诗化的语言寥寥几笔概括出作家作品特征,不仅开了先河,也提高了曲这一向来为正统文人所不耻的“小技”地位。

“古今群英乐府格势”后的“杂剧十二科”部分是关于戏剧题材的分类:一曰“神仙道化”,二曰“隐居乐道”(又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臣孤子”,八曰“钹刀赶棒”,九曰“风花雪月” 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关于杂剧的分类最早见于夏庭芝的《青楼集志》(18),推及民间俗文学的分类,最早出现在“说话”中。(19)而朱权的“杂剧十二科”被认为是受说话家数和夏庭芝的影响。(20)可见朱权的分类较夏庭芝有了很大的进步。

另外,《正音谱》上部中还涉及戏曲起源问题,此处不再赘述。

《太和正音谱》的文献价值也不容忽视。有研究者认为,《太和正音谱》多有抄袭前人著作之嫌,没有特别多的自我见解。这种论断不公平,客观的说《正音谱》中确实有多处大段摘引元人著作。(21)但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朱权又加了新的补充,如“群英所编杂剧”在《录鬼簿》基础上,补充了元明初无名氏杂剧目110本以及明初杂剧家16人的剧目,以《中原音韵》的曲牌目335章为依据编选曲谱等。正是这些增补成就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占有《正音谱》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的第八章“乐府”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北杂剧曲谱,也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对于后世的影响不言而喻。

[注 释]

①明・焦:《献征录》,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14页。

(2)③《明史》,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缩印本(卷117・诸王传・宁献王权传)。

④清・钱谦益编著:《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⑤洛地:《〈太和正音谱〉著作年代疑》,《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第89~93页;夏写时:《朱权评传》,《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第124页;姚品文:《宁王朱权》,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214页。

⑥李克和:《明清曲论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⑦朱万曙 :《明清戏曲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11页

⑧明・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后序》。

⑨见《藩献记》:(据明万历刻本・卷三)江右俗固质,俭于文藻,士人不乐声誉。王乃弘奖风流,增益标胜。

⑩李克和:《明清曲论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1)袁震宇刘今明:《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12)(17)夏写时:《朱权评传》,《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第125页。

(13)闵永军:《〈太和正音谱〉中“乐府”一词含义辨析》,《世纪桥》,2007年第10期,第86~87页。

(14)(16)(20)姚品文:《宁王朱权》,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269页、第276页、第307~308页。

(15)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章评王子一“风神苍古,才思奇瑰,如汉庭老吏判辞,不容一字增减,老作老作!其高处,如披琅而叫阊阖者也”。

(18)夏庭芝《青楼集志》将杂剧分成神仙道化以及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家长里短等九类。

朱自清的作品篇8

晨雾渐淡,一缕薄阳穿透轻盈的云层,洒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鸟儿唱着悦耳的歌声从澜沧江那边的澜沧山飞来,循着歌声望去,澜沧山“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轻纱般的晨雾中,只露出古茶树清幽的面容,清风微抚,古茶树上的茶叶轻轻颤动着,此刻的古茶树就如同仙子一般,在潺潺的天籁之中翩翩起舞,悠悠的茶香扑面而来……

在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展帆公司),一位像清晨的古茶树一样沉静美好的仙子——朱宴娇,她带着初冬的阳光般温暖、柔和的微笑,正朝记者款款走来……

“俭”以养德故能广

位于中国云南昆明市北京路延长线金色家园紫竹园的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注册,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主要致力于普洱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建成拥有中心花园约500多平米的花园式普洱茶生产基地,主要以生产“九品轩”系列优质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山东、陕西、沈阳、台湾、香港等地。

因朱宴娇和贵州东方酒业集团董事长潘华忠是同学的缘故,展帆公司除了茶叶这一项重大的业务之外,还涉足到酒行业,并在此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展帆公司销售的酒是产自贵州东方酒业集团酱香型白酒——洞酿·秘藏、专供酒。这两种酒的生产基地,“习水县龟仙洞酒厂”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天然溶洞白酒酿藏基地,是国内酱香型白酒藏酒条件最好的基地,是全国惟一具备在溶洞内酿造的基地,已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其神奇之处在于溶洞内同时酿造和储藏,微生物更丰富、更活跃,酱酒通过在溶洞长达几十年的储藏,形成了天、地、气、物融为一体的和谐生态环境,这是其它溶洞不具备的优势。由于酒本身的优越性及其展帆公司“质量为重、客户为尊、信誉至上、诚信经营”的理念,决定了这两款酒走的是高端路线,且销售业绩十分可观。

茶和酒的经营佳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朱宴娇还兼营着自动化科技安防设备,这是她刚下海时接手的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现在依然和这家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直以来,展帆公司秉承“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据朱宴娇介绍:每一座茶山所生长出的茶口感都不同,思茅的茶口感柔和香气饱满但味道稍淡,所以主供江浙一带等口味清淡的地区;版纳的茶口感厚重、稠浓,临沧的茶香气高、味道足,所以供给口味较重的广州等城市。因人而异,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与此同时,朱宴娇还特别注重茶叶品质,每一批货都要亲自品尝,觉得满意之后才会交给顾客。值得一提的是,凡是从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销出的普洱茶都是珍藏三年以上的上品,且大多是古茶树上采下来的原生态茶叶,充分体现了其天然、绿色、健康、珍贵的特点。朱宴娇顺应天道,追求自然的经营理念,不仅把普洱茶返朴归真的品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她还免去了签协议及合同的麻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道德经》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杯中醇厚红亮的茶汤看上去虽朴素,但细品之后顿觉心中纯净。眼前这位高雅的企业老总在管理和经营中贯穿始终的核心与普洱茶返朴归真的品质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往昔辉煌的成绩,相信朱宴娇及她的团队绝不会止步不前,将会以普洱之“俭”为笔,续写更壮丽的赞歌。

“静”以修身才情高

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苏省宿迁市万福置业有限公司副总、昆明市工商联常委、部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身担重职,头顶多种光环的朱宴娇,并没有因为事业成功而骄傲自大,也没有因为生活富裕而停止步伐,而是一直“以俭养德,以静养身”,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完美的女人。何为完美女人?朱宴娇的理解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比男人更坚强,比女人更柔美”的优秀女性。

虽然当今社会强调男女平等,女人们可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顶起半边天,但是中国人“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根深蒂固,女人们在外面打拼完了,回到家还被琐碎的家务缠绕,须得扮演好贤妻良母的角色。一个女人想要走出家庭,在职场上闯出一片天地,并非易事。然而,朱宴娇却是一个勇于冲破思想束缚,平视男人地位,敢为人先的人,她顶风而行,在做了十几年销售员以后,于1997年毅然下海,走上了一条自己找饭碗,跟男人抢地盘、争地位的艰难道路。

在采访过程中,朱宴娇反复提到“同学”二字,记者忍不住追问。原来朱宴娇深谙知识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她认为企业经营已不再是停留在有简单的市场运作就可以的初级阶段了,现代化的企业更需要领头人的视野、知识为支撑,所以要不断的学习、进步。于是她取得了云南大学MBA的学业证,随后又到中央党校学习了工商管理硕士的全部课程,她积极认真地学习,真正成为了高学历的知识女性。知识就是力量,朱宴娇手上有了足够的力量,就能把手中的鞭高高扬起,有力地鞭策自己。获得相应的学位之后,她走得更自信了,把展帆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并使其在云南民营企业中占据了不可小视的地位。

由于公司良好的运营情况,2010年朱宴娇应邀在江苏省宿迁市进入房地产领域,现开发的“宿迁奥迪商业广场”正在顺利的建设中,奥迪商业广场是集商业、住宅、酒店、商务多功能为一体的商业地产。共136000平米,规模宏大。朱宴娇不仅走出了家庭,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还把自己的事业不断壮大,走出了云南。在云南商界,她是从云南走出去的成功女性之一。

在朱宴娇的带领下,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诚会各界商友,广集智心,不断壮大起来。曾在2005年厦门举办的中日韩国际茶文化交流会上荣获“国际金奖”;2006年6月在“两岸情海上茶王争霸赛”上荣获“特级茶王奖”;2006年10月获“首届中华名茶黑茶类”金奖;2007年在首届中国普洱茶商务大会获“2006年度中国普洱茶明星企业”及“精品奖”等殊荣。然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展帆公司却没有做过任何广告,一直是凭心用事,朱宴娇也从来没有想过去获取什么名利,只要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如今的朱宴娇,已功成名就,做到了“比男人坚强”。但是,她不张扬,亦不自恃清高,混迹于浊世,却始终还保持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普洱茶之“静”为清静,即清心寡欲。朱宴娇秉承的无功利性、简单、清静的生活方式,以及一切皆空的佛心,是借来了普洱茶之“静”的精髓。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工作之余,朱宴娇还自学了古筝,同时还喜欢书法、看书,于是,她常常会独自一人,沏一壶普洱茶,弹一曲古乐,舞一幅字画,品一本好书,远离尘世的喧嚣,享尽人间清静,做一回南山居士。于清静处显极致柔美,真正做到其所言的“比女人更柔美”。

“和”气致祥

“敬”恭桑梓

“境由心造”,茶境乃“和”之大境,普洱茶之“和”,亦为和谐之意,要营造这一大美之境,就需要一颗内蕴深厚、学养丰富的“心”,这个“心”是和谐相容的源泉所在。当记者问到朱宴娇人生有何遗憾时,她挂上了从容的微笑,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遇到波折的时候,但是当我经历过这些风雨之后,我拥有了一颗宽厚的心,我不再计较曾经的得失,反而对那些给过我伤痛的人心存感激,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饱尝生活、创业和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朱宴娇拥有了一颗海纳百川的心,能够与世间一切事物泰然处之。于是,朱宴娇现在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把家凝成一团和气,如何运用事业做慈善,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朱宴娇也一直在为之努力:尽管她无奈地感慨“想要按时下班回家为家人做顿饭都是奢侈”,但是不论多忙多累,她都会在每个周末挤出一点时间,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把她儿子和侄儿叫回家,一家人温馨地吃上一顿“奢侈”的家常饭;一有空闲,就毫不犹豫地回老家看望年迈的母亲,她每次回家母亲都会高兴地请很多人到家里来做客,准备饭菜的繁重任务就落在了朱宴娇一个人身上,“我从到家围裙就一直没有脱下来,但是,听到母亲说,不管我在外面多风光,回到家还是她女儿,我就特别感动,觉得一切都值了”;展帆公司的员工,朱宴娇都视同家人一般对待,在昆明展帆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才短短几年时间的员工,就在昆明买了房和车,过上了让人羡慕的富足生活。

“和”生“敬”,普洱茶之“敬”,意为尊敬,相敬如宾。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和谐,让家人之间也越发地相互尊重起来。从小家而见大家,朱宴娇对祖国滋生出敬意,想要以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社会。

“做生意做到一定的时候,就不是为自己赚钱而做事了,而是为社会而做事,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朱宴娇的言语中,已不难看出其今后将会歩上一条“以社会为己任”的高尚的人生道路。

寇丹在《茶韵说》里道:“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由此看来,“俭、静、和、敬”就是普洱茶之韵,得普洱茶之韵者,注定纯真、沉静、柔美、宽容、善良、谦恭、坚韧,如朱宴娇,就是具备茶之神韵的完美女性,是现代职业女性的楷模。

朱自清的作品篇9

关键词:小邹鲁;文化地位;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76-03

作为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流通中心的义乌市,以发展商品市场,振兴商业文化,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多次被海外知名媒体评为中国县域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自1991年以来,义乌小商品城成交额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专业市场榜首,还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誉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首次将义乌列为第二位。在金融危机面前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0.19亿元,为年初计划的106.3%,增长17.2%。义乌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达到了515.12亿元,同比增长12.95%,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同年3月,国务院发文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批准设立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第十个、浙江省第一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

义乌自古文化昌盛、文人辈出,素有“小邹鲁”之称。探索中华文化渊源,作为民族文化正源的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代儒家,治经侧重名物训诂;宋代儒家,则多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至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一个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学主“即物而穷理”。朱熹(安徽婺源人)、张栻(四川绵阳人,后迁湖南衡阳)和吕祖谦(金华人),当时称“东南三贤”。南宋时义乌人徐侨初学于吕祖谦门人金华叶邽,后师事朱熹。学成后即把朱氏之学在义乌设堂开学进行传授,弟子遍布金华“八婺”,如王世杰、叶由庚、朱中、朱元龙、楼大年、康植、龚应之等。其弟子又广为设堂讲学,传授朱氏之学,培植了如王炎泽、石一鳌、黄溍、王袆、宋濂、王龙泽、丁廷玉等一批有着历史影响的人物,成为了朱熹门下的一个个重要独立的理学分支。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有徐侨门派、黄溍门派、宋濂门派等理学分支。

“小邹鲁”学术研究对义乌历史人文环境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乌自古就形成了代代相承的耕读家风

宋以后,儒林文苑,人才济济,引导着社会上好学之人去“即物而穷理”,从而使义乌境内好学之风至今不衰。不论古今、近现代和当代,造就了不少高级知识分子。自唐朝至清末,文科进士有184人,其中南宋的王龙泽是状元,朱质是榜眼(第二名)。两人都是赤岸镇人,特别好学。据旧志所载,镇内冯氏有9个进士,杨氏有18个进士,朱良佑之孙朱杞,有九子七登科之颂。近现代的义乌名人朱献文、冯泽芳、冯雪峰、冯志祥等也是赤岸人。义乌境内,好学之风相袭,使当代的出国留学生不断增多。博士生导师与教授的人才,未列入《义乌名人录》的,常有申报。

二、“小邹鲁”的好学精神

义乌人不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初唐四杰”的骆宾王,元代史官黄溍、滋阴学说的倡导者朱丹溪,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他们对文学、史学、书画艺术、医学和水利工程学等的研究,都能自成一家,影响全国。近现代的数理学家、军火制造工业专家陈榥,兵工技术专家虞绍唐,棉花科学家、农业家、教育家冯泽芳等,对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全译本首译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堪称“小邹鲁”现代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三、“小邹鲁”不但历史人才多,而且历代人才多,历代的著作也多

古代著述包括已佚的共有560余部,近现代和当代的著作正在征集统计中。名列义乌旧志的文人学士,多半都有自己的文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录的骆宾王、宗泽、黄溍、王袆、朱震亨等人著作,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和医学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宋学家徐侨,曾有8部著作。为义乌和浙东提供研究理学的教材,现在除《毅斋诗集别录》1卷外,其余著作可惜已经久佚。元、明、清三代,“小邹鲁”著作最多的人是:元代的朱丹溪21部;明代的黄溍有16部,吴之器有21部,吴之文有15部;清代陈圣圭有12部,陈熙晋有12部,朱一新有13部。“小邹鲁”的文坛光彩耀目。

“小邹鲁”的理学研究盛于宋、元、明而衰于清,但由于清朝统治阶级以“八股文”取士,文禁甚严,使好学之士热心于追求功名,而降志于无用之学。“八股文”是封建统治者扼杀人才、统制思想的工具。故嘉庆《义乌县志》,邑内知名文人理学篇不见清代人,而儒林篇、文苑篇则多达13人,其人不是“为文古博纵横”,就是“博学工诗,多幽婉逸丽之句”。清末后,受“西学”影响,自然科学的研究遂占上风,而以八股文取士也就告终了。

四、作为民族文化精髓的“小邹鲁”理学研究,至今对义乌精神的形成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小邹鲁”的文化地位造就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

“小邹鲁”的学术研究范围,在古代固然以理学为主。理学研究的主旨在“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倡导滋阴学说的一代医圣朱丹溪,原本是一位理学大家,因母患病而众医束手,遂立志学医。他在医学上千里求师,潜心医籍而“格物致知”终于治好了母亲的顽疾,并写成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医学名著,而成为金元四大名医之一。而以后的虞抟、陈元咎两位医学名人,也是“小邹鲁”学术研究兴盛时期造就出来的典型。清末于西方传入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统称为“格致学”,也正是取义于“格物致知”。

由于受“小邹鲁”好学精神影响,义乌人独具义乌的传统风格。“刚正勇为”是义乌人最突出的风格,历史上如有“初唐四杰”之称的骆宾王,明召修《元史》总裁之一王袆,清翰林院编修朱一新和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等,都是杰出的人物。受“小邹鲁”好学精神影响,义乌人不但从文,而且尚武。嘉庆《义乌县志》风俗篇引丙申志曰:“激烈慷慨有足多者。”指的就是如宋一代抗金名将宗泽,明戚继光麾下的抗倭“义乌兵”将领陈大成、王如龙、朱文达、陈禄、吴惟忠、叶大正、童子明、丁茂等人,以及有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的历朝历代烈夫烈妇。

(二)“义乌精神”打造新一代的“拨浪鼓文化”

宋《地理志》曰:“急于进取,善于图利”,说明义乌人自古就有敢作敢为敢闯的精神和善于谋利的经济思想。有了经济思想,就必然会有发展经济的积极行动。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奉旨造会子。会子是宋行的一种纸币,当时在金华地区最早使用,而且最为盛行。可见宋朝时,金华、义乌这一带商贸已相当发达。近现代义乌的鸡毛换糖,不过只是一种商贸的特殊形式,它投资极少,虽以麦芽糖为主,但也带点针头线脑、钮扣等小商品进行商业性的交换。实际上是义乌小商品贸易的鼻祖。正由于义乌人有“急于进取,善于图利”的优良传统,而且能不断弘扬,所以才形成了今天这个驰名中外的国际性商贸城市。

源于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的形成,是由于义乌人在特定的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的自然条件下,加上义乌人敢闯敢干的“勇为”精神,使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义乌农民在农闲时充分利用本地盛产的红糖做成生姜糖、麦芽糖,摇着拨浪鼓走街窜巷换鸡毛,再用换来的鸡毛、鹅毛、猪毛加工成鸡毛掸、刷子等当做下次外出时“鸡毛换糖”置换的商品。随着义乌人自己加工商品的不断丰富,到后来就发展成为带动日用小百货,如针线、纽扣、发夹、彩泥陶、项链、塑料丝等与农村百姓家中闲置商品的交换。随着鸡毛换糖外出人数的增多,义乌本地人的商业意识也逐渐地浓厚起来,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到20世纪70年代末,义乌就出现了提篮叫卖的个体商贩流动市场。如此一来,义乌民间就形成了独特的“不等不靠”、“敢闯敢创”、“薄利多销”的拨浪鼓文化。

(三)“拨浪鼓文化”催生国际性商贸城

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就顺应群众要求开放了对地摊市场、马路市场的禁锢,允许个体工商户自由从事长途贩运、商品买卖、家庭加工的“三不禁”政策。这使受制于“偷偷摸摸”做生意的义乌人积极性得到了涌现。中国小商品城自1982年9月在湖清门至新马路一带正式启动以来,至1984年12月初步形成占地13 590平方米,摊位1 849个规模市场的第二代;198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三代市场,占地达4.4万平方米,投资440万元,有固定摊位4 096个,临时摊位1 000多个,可容纳3万人进行交易。目前,义乌市场经营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商位5.8万个,有43个行业、1 900个大类、40多万种商品,从业人员20多万,日客流量20万人次,市场商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商务部主持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定期向全球,成了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价格变动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如今的义乌,有80%以上的市场经营承接外贸业务,商品出口到212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商品40多万个集装箱,成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关之一。

朱自清的作品篇10

在中国艺术圈的人看来,朱高文有些大胆,也有些莽撞。他们对朱高文的评价是“第一,胆大;第二,还是胆大”,特别是当大家得知他去德国柏林中区(mitte)开了首家中资画廊zhong gallery后,当代艺术家艾未未直接对朱高文说了一个字—“猛”。策展人、评论家黄笃去过zhong gallery,与许多圈里人一样,黄笃觉得朱高文做这件事不容易,同时又关心这事如何坚持下去。http://

2012年1月22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柏林首家中资画廊zhong gallery举办开幕酒会,尽管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但在这间面积不大的画廊里来了300多人。德国各大媒体陆续有60多家对之进行报道,其中有人这样写道:“柏林打开大门迎接中国艺术”。

那天的朱高文十分激动,原本计划大年初七就能回到国内的他因为各家媒体的采访而推迟了6天。应邀的西班牙文化部部长带了好几位西班牙艺术收藏者出席开幕酒会,其中一位,当场将手里的两幅毕加索的画交由zhong gallery 。

在更早之前,朱高文开始筹划要将中国艺术引向海外市场。某天凌晨4点醒来,他突然想到一个名字,“中艺创世”,取义中国艺术创造世界奇迹。有人说,朱高文,你玩这个没有意义,朱高文也不跟人辩论。有次一个朋友直接批评他是“败家子”,他跟人急了。

面对诸多质疑,朱高文不愿意去想。他曾经念环境艺术专业,后来因为收藏许多艺术品转而去中央美术学院进修艺术史。

中国画廊发展仅有十余年之久,早些年,为了寻求出路,国内许多画廊纷纷到海外考察,却始终未见行动。从最初的藏家到画廊的经营者,朱高文的初衷十分简单,在他所学的艺术史中,关于中国艺术史的部分少之又少。他便在心里琢磨,要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中国艺术。

在选定柏林之前,朱高文曾经去了美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纽约原本是他最初选定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全球当代艺术的精华,但整体环境竞争激烈,相对而言,在德国的艺术家状态更为放松,80后出身的朱高文喜欢这样的城市气质,放松、单纯,于是便决定把画廊开到这里来。

2012年1月23号,zhong gallery做首个画展。主题为“曙光”来自中国的新艺术,分为上下两部分,推出了18位中国70后当代艺术家。在zhong gallery举办的5场展览中,前两场朱高文都亲自打理展览的整个过程,从策划到艺术品运输,布展,画册出版等各个环节。

先是外地艺术家的作品运往北京,进行包装并打包装箱,同时,需要对每一件作品上保险,如果一件定价20万的作品,以来回参展半年计算,保险可能1万元,时间越短保险费越低,假若多出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则需要另付其他费用。

每一次差不多几十幅画以及装置作品出海,从中国清关公司到柏林,交由德国清关公司,再运往画廊,一路辗转,有些画作难免受损,其中一幅有过小的裂痕。好在艺术家并不追究,并且重新对画作进行修复。

有时,中德文化差异也使得彼此之间多了些磨合。比如一个艺术家将三张图

转贴于

组成一个作品,中国清关公司会将其看作一件作品,到了德国的清关公司,对方会认为这是三幅作品。类似的磨合还在于,因为讲究精细,德国人做事普遍比中国人慢。将一幅画挂到墙上,中国人的做法是,目测上下左右没有太大偏差便直接挂上,而德国人是用尺子测量,计算各方尺寸再挂到墙上。

由于中国艺术市场不稳定,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国外价格很贵。同样级别的艺术家,中国艺术家同样尺寸的作品定价50万,德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也就20万左右。中国的收藏群体中70%到80%左右主要是做投资拍卖,而在国外,艺术品收藏主要是出于喜爱,而不是为了投资赚钱。

“中国藏家只要他进来了,就是对中国艺术有贡献的,但他需要时间。”过去朱高文不愿意将的艺术作品卖给中国一些很商业的藏家,他承认自己过去在艺术作品的销售上,心气过高。这也招来诸多批评,说他自不量力,过于理想主义,如果没有其他经济作为支撑,迟早会草草收场。即便如此,朱高文也在调整自己的策略,筛选一部分特别好的藏家给他们。

前阵子朱高文跟媒体吐槽,“说不定过几天我就跑回来了。”说这话时,朱高文希望让自己放松,以更为平和的方式坚持下去。最坏的打算是将以前的藏品出售一部分,来支撑画廊日常运营,这样的压力让朱不得不去创?新。

即便有画廊,因为彼此不了解也很难让国外藏家认可,画廊、出版以及艺术电影的投资三条腿走路,便是他想到的颠覆中国传统画廊业的艺术推广模式。通过画廊做载体不间断做展览,让人们时刻关注中国艺术,这个阶段以投入为主。接着为下一步打基础,做出版公司,甄选中国艺术史等方面的书籍,翻译成英文、德文做海外出版,甄选的书籍与艺术史相关。同时有艺术电影作为另一种艺术方式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