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十篇

时间:2023-04-12 02:55:12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集篇1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

珊珊

闲来无事,清理儿子书籍时,《朱自清散文集》映入眼帘,我的脑海里立刻联想到中学时学过的描写浓浓父爱的经典文章——《背影》,迫不及待翻阅,没想时隔三十年,重读时依然让我感动,泪浸眼帘。文章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描写父亲买橘子的那段:"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生活中,我的父亲何尝不是这样一位慈父呢!5年前,我母亲刚去世,自己的婚姻遭遇背叛,家庭破裂,儿子中考失意,只能留在双桥读高中,种种打击和不顺,击垮了我,那时整个人的情绪十分低落。当时,单位通知我将到重庆江北基地工作,和儿子相隔两地,不能每天照顾他,我从来没离开过家单独生活过,我感觉自己掉进无尽深渊。父亲得知这情况,不住地安慰我:"重庆又不是好远,每星期公司有探亲车回来,儿子有我照顾,你放心去上班吧,一切都会过去的……"

到江北基地工作是七月二十五日。那天,天气异常热,担心父亲身体,姐姐不让他去送我,可他执意要去,抢先拿扛着最重的那包行李下楼,汗水一会儿就浸湿他的衣裳,他全然不顾,一直走在我们前面,他把我送上车,安顿我坐好,一会儿问我这样东西带没有?那样东西拿掉没有?像个嗦的老太,问过没完,当时我心情极度低落,不耐烦地说:"爸爸,我这么大人了,自己知道,你不要问了。"爸爸愕然了,默默下车,一直站在我所在的车窗前,姐姐让他去树荫下,可是他倔强站着,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额往下滴,一脸的不放心。车子开的瞬间,瞟了一眼爸爸,我分明看见爸爸眼里噙着的晶莹泪珠,爸爸一直看着车子开远,回头看着他渐小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下来。两小时后,汽车把我载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守着一堆行李,我欲哭无泪,这时手机响了,是爸爸,"到了没有?行李多,请顺路的人帮着拿一下,找地方把饭吃饱,早点休息。"听到爸爸慈祥的话语,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

在重庆工作5年里,每到星期五下午三点,我的手机会准时响起,"这个星期回来不?"当听到我要回来,爸爸声音立刻高了八度,"要回来呀,明天到我这来吃饭哈,你想吃啥子",刚开始,听到爸爸的声音,我的眼泪总会不争气的掉下,时间长了,眼泪不再掉了,但接到电话时总感觉心里暖暖的。到父亲那儿吃饭,父亲兴致极高,采购食品,张罗饭菜,忙前忙后。他总感觉我工作累,食堂伙食没吃好,每次好鱼好肉变着花样招待后,连碗都不要我洗。我有时想帮他一把,他立刻把碗给抢过去,"不要你洗,你洗都洗不干净,现在我还能动,你尽管回来舒舒服服过周末。"担心重庆菜贵、肉不好吃,又怕我舍不得买,临走时,他又大包小包地给我买来带到重庆,我若不要,他立刻就生气。

朱自清散文集篇2

徐志摩 清新 谐和 比喻 想象 整饬新月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下列几个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不少于100字的一段话。

书海 市场化 争辩意识 笔墨官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一首诗歌《赠刘景文》中的两句,请你用现代汉语将它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分别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为主题词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品味人生的滋味亦如同一杯浓浓的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冬天”开头,写一段景色描写的优美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一则公益广告的图片,请你为它写一段抒情性的广告语。要求:广告语中应涉及“空气”“乌云”“冰山”“大地”等词语,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下列句子进行扩展。

燕子在空中飞翔

(1)用记叙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描写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说明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月,黄河出版社出版由姜红伟历时一年完成的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该书30万字,首次披露了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内幕,全面回忆了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填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独家性、珍罕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列这段话说明的重点。(不超过25个字)

生物芯片的第一个应用领域是检测基因表达,但是将生物分子有序地放在芯片上检测生化标本的策略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基因表达分析外,杂交为基础的分析已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多态性分析、基因作图、进化研究和其他方面的应用,微阵列分析还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与核酸、小分子物质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结合,但这些领域的应用仍待发展。对基因组DNA进行杂交分析可以检测DNA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单个碱基改变、缺失和插入,DNA杂交分析还可用于对DNA进行定量,这对检测基因拷贝数和染色体的倍性是很重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中新网1月12日电据铁道部网站消息,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日前到青藏铁路公司检查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切实抓好治安反恐等四项重点工作,全力确保青藏铁路安全畅通,努力提高青藏铁路运输运营水平,为促进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当了解到最近一个时期,没有发生大的风雪冰冻天气时,提醒有关负责人,要密切跟踪气象情况,随时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

特别留意沿途战略装车点情况。青藏铁路公司负责同志介绍说,过去装一整列车需要二三十个小时,建立战略装车点后,装车时间大幅度压缩,运输效率大幅提高。指出,要实现铁路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效率最大化。青藏铁路公司要根据青藏铁路沿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合理配置运力资源,更好地满足沿线运输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群龙不可一日无首”。南航的一把手刘绍勇履新东航后,南航集团空缺的总经理职位终于确定,《第一财经日报》昨天获悉,南航将在今天上午开会宣布目前南航股份总经理司献民担任南航集团的总经理,并有望进一步成为南航股份的董事长。

自去年12月12日中组部宣布南航集团原总经理、南航股份董事长刘绍勇调任东航集团总经理后,一个月来南航的掌舵者一直没有出炉,业务都由南航集团党委书记李文新代为负责。此前,民间一直传言南航掌舵者可能会从司献民和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之间选择。南航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中组部对南航新领导的选择要求就是尽量内部提拔,曾经召集南航总部和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民主推荐,最终现任南航股份总经理的司献民获得的推荐率近90%,“说明他还是威信很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同学们在网上搜集到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请你用一段简洁的话对朱自清进行介绍。

(1)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1948年病逝于北京。

(2)朱自清有著作26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在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全部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散文集篇3

一、于是妖童媛女

《荷塘月色》云: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引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下同)

朱自清先生引用这段文字以见江南采莲“当时嬉游的光景”(《荷塘月色》语,以下简称《荷》)。但引文“于是妖童媛女”句有可商之处,兹提出来加以校雠。

中学教材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经查对,教材所引与该书同。

我们再检阅《朱自清经典》(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名家名作精选・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朱自清散文》(插图珍藏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朱自清精选集》(北京燕山,2006年版)、《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朱自清散文》(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等书,也皆与教材所引同。

溯源查考,朱先生《荷》文作于1927年7月,原载于同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上,笔者核查该期的《小说月报》,发现原文就作“于是妖童媛女”云云。

基于上,我们可以看出:朱先生的一些文集或选录朱先生《荷》文的教材,大抵以1927年7月的《小说月报》为祖本。

但朱先生这段引文有误,抑或1927年7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7号刊载此文有误。以故其后,朱先生的一些文集以及中学教材尽皆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首先,我们只要翻检几部传世之文献加以对校,即可知道“于是”为非,当为“于时”。

《艺文类聚》卷八十二(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404页)、《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四(明・张溥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御定历代赋汇》卷一百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总集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十五(清・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38页)、《六朝文笺注》(清・许评选,清・黎经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611册)。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作“于时”。

如:《汉魏六朝辞赋》(曹道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古文鉴赏辞典》(陈振鹏、章培恒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骈文观止》(莫道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程千帆推荐古代辞赋》(曹虹、程章灿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历代骈文名篇注析》(吴云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其次,我们分辨一下“于时”与“于是”。

先说“时”和“是”。“时”本为表时间的名词。《说文》云:“时,四时也。”“四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时”又可假借为“是”。《尔雅・释诂》云:“时,是也。”可用于代词。)

“是”本为正直。《说文》云:“是,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虚词“是”是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是,假借为。”《广雅・释言》云:“是,此也。”可用作代词或助词。)

故此,“时”和“是”两者意义显别,但两者作代词时又可通借。

再看“于时”和“于是”。从语法上解析,“于时”由介词“于”和名词“时”组成的介宾短语。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发生、出现的时间。可译为“当时”,“其时”、“这时候”等。《采莲赋》首四句以描写红莲开篇:“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用紫茎、红莲、绿荷、素实四个带有颜色的词语来描写夏水绿波中荷花的茎、莲、叶、实。枝叶蕊实,生机蓬勃,历历在目。同时,这四句也点明“采莲”的时间已到,为后面少男少女出面采莲做好铺垫。因采莲正当令时,用“于时”引出下文,可谓文理自然,水到而渠成。

“于时”之例,旧籍恒见,兹举数例。

汉・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曹魏・曹植《大暑赋》:“于时黎庶徙倚,棋布叶分。机女绝综,农夫释耘。”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于时玄鸟司历,苍龙御行。”

“于是”,由介词“于”和代词“是”组成的介宾短语,但通常虚化为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表示顺承关系。文献用例甚多,中学教材用例亦繁,试举例如次:

《战国策・燕策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十一》:“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资无征,时朝无事也。”汉・贾谊《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又,“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又,“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并序》:“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于是邻村亦不能侵暴邻村,一境独安。”

另外,据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6册,《七十二家集・梁元帝集》,梁元帝萧绎有赋九篇,其中《秋思赋》云:“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此条则为《采莲赋》作“于时”又添一佐证。

要之,根据传世文献,词义之别,细绎文意,《采莲赋》当取“于时”恰切。

二、莲子清如水

朱先生《荷》文云: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上述引文“莲子清如水”中的“清”当为“青”。上文提到的朱先生一些文集并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它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玉台新咏》宋本不收,新本又把《西洲曲》作江淹诗,明人冯惟讷认为“非也”。

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认为是“古辞”。明・陆时雍《古诗镜》、清・沈德潜《古诗源》皆署名梁武帝萧衍。该书可谓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笔者翻检下列诸文献资料,发现“莲子清如水”皆作“莲子青如水”。

《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宋・郭茂倩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古乐府》卷十(元・左克明撰(同上))、《古诗纪》卷五十三(明・冯惟讷撰(同上))、《古今诗删》卷四(明・李攀龙编(同上))、《石仓历代诗选》卷四(明・曹学编(同上))、《古乐苑》卷十五(明・梅鼎祚编(同上))、《古诗镜》卷十七(明・陆时雍编(同上))。

下述一些常见的文学选本也皆作“莲子青如水”。《古诗源》卷十二(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1963年版)、《古代民歌一百首》(商礼群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汉魏六朝诗一百首》(王守华等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乐府诗集》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98年版)、《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余冠英推荐古代民歌》(侯明注释,广陵书社,2004年版)、《汉魏六朝诗选》(邬国平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推究朱先生引《西洲曲》致误之由,当为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一书。笔者检寻《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总集类》01588册,发现其中《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清・程际盛删补,上海古籍出版社)作“莲子清如水”。于是《玉台新咏笺注》(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清・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同。

同样,我们辨析“清”“青”字义之别。

清,水明澈。与“浊”相对。《说文》云:“清,也,水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者,明也。而後明,故云水之。”《玉篇・水部》云:“清,澄也,洁也。”如,《诗・魏风・伐檀》云:“河水清且涟猗。”又,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又,唐・孟浩然《宿建德江》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外,“清”也指清澈的水。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云:“春冬之时,则素湍潭,回清倒影。”

青,颜色名。(1)绿色,春季植物叶子的颜色。《尔雅・释器》云:“青谓之葱。”《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2)深绿色。《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宋・苏轼《雨》诗:“青秧发广亩,白水涵孤城。”

朱自清散文集篇4

杨建民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园写下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30年代,有一位陈姓的读者致函朱自清先生,认为“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便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出乎意料,同事大多同意那位读者的说法:蝉子晚上不叫。但似乎不够权威,朱先生便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大约也没有亲身经历,便翻阅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抄出的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作者却清楚地听到它们在叫。   拿到这样一段抄文,本来是可以成为证据的,可朱自清因为昆虫学家刘崇乐自己并没有表态,只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故恐怕那段抄文只是例外,他便在复读者信时,告诉他请教了专家,专家也说夜晚蝉子不叫(是朱先生从刘崇乐先生态度上判断的),并表示,以后散文集再版,他将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过后的一两年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自清心中。他便常常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的叫声。   抗战初期,那位陈姓的读者,发表文章时引用了朱自清给他的回信,又引了也因提到“夜间鸣蝉”招来怀疑的王安石的诗《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读到此文,朱自清当时便想告知,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并且自己的确有不止一次听到“月夜鸣蝉”的新经验。这不仅能为自己文章作证明,同时亦可对王安石《葛溪驿》诗怀疑的注家作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这诗句也久无定论。   当时战事爆发,学校转移,生活匆促,朱自清就没有写出这封信。但是,自己的散文集再版时,他却没有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后来还专门写出文章,提及此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6.13)         

朱自清散文集篇5

①《春》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②《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文集》,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

③《夏感》作者梁衡。

④《秋天》作者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⑤《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⑥《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朱自清散文集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展示交流点评精读第3段,提炼“绿”的特点,感悟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语言魅力。

2.通过多环节的读写活动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魅力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除《春》《背影》之外,你们还读过朱自清的哪些散文?1924年秋,作为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的一位国文教员,朱自清先生写下了游记《绿》,从此这道风景连同这篇散文一起蜚声于海内外,拥有无数粉丝。

二、活动一:浮光掠《绿》

1.请学生速读全文,本篇文章写绿之外,还写了瀑、潭、亭、云、岩、草。下面请同学结合预习作业上来展示:

(悬)瀑 (碧)潭 (飞)亭 (流)云

(湿)岩 (绿)草

(碎花)瀑 (幽碧)潭 (临渊)亭

(微微)云 (苍鹰)岩 (油碧)草

2.既是写绿,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写绿,而要从这些瀑、潭等写起呢?

学生发现:第1、2段在全文中对“绿”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更能表现出梅雨潭的绿的美;第3段中“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可见作者用心不俗。

三、活动二:众人品绿

1.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第3段。

2.小组合作赏析写法,提炼绿的特点。

(1)根据第216页的圈点符号,用此法精读第3段。

(2)请两小组上黑板呈现小组阅读成果,其他小组在下面讨论交流并随后进行补充。

学生板书展示:

写法:用词准确,人称变化,句式变化,调用多种感官,多种修辞,联想和想象,对比和衬托……

绿的特点:情态美、女性美、奇异、醉人、恰到好处、鲜润、纯净、明亮、柔美、可爱、软嫩……

小组陈述一:我们小组找到了“叠音词的运用”。第3段中“闪闪”的绿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绿,使用叠音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绿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明快,格调清朗,从中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另外文中还有“走到山边,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音袅袅的美感。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各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

小组陈述二:我们关注了“动词的准确运用”。“那醉人的绿呀!……我又掬你人口,便是吻着她了。”这段文字中,“裁”“挹”“拍”“抚摩”“掬”“吻”等一系列动词富有亲切感,此时的绿已不再是一种颜色,作者用极炽热的语言与绿对话,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写出了绿的醉人、奇异,表达出他强烈的爱意。

小组陈述三:我们关注到了“比喻修辞的使用”。“那醉人的绿呀!……但却看不透她!”这段文字中,作者用博喻从多角度多侧面描摹绿,体现了他对绿、对美的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

(3)教师补充

同学们讲得真好,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请看原句和改句,你看哪种表达好?

(原句)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改句)我妄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原句表达好,将“我”的想法是“妄想”突出了出来。“妄想”是指狂妄的、不能实现的打算。作者妄想“张开两臂抱住”绿,可这只是痴心妄想,徒劳无力。既是如此,他为什么要强调是“妄想”?在他略带自嘲的口气里我们读到了他面对绿的魅力无力招架,无法抵挡。他遣词造句之精妙于此处也可窥见一斑。

4.小结提升

著名散文家、小说家郁达夫先生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读完《绿》,我觉得这篇散文的诗意表现在他精巧的构思与行文间,表现在他情景相融的意境间,表现在他真挚而浓烈的情感中,表现在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语言中。刚才通过同学们集体的碰撞交流得以体味。

四、活动三:寻觅情踪

1.请结合全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体现作者起伏的心情,表现作者对绿的浓郁的感情。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绿

学生答案例举:

“我”惊诧追捉想抱描摹比拟裁、挹舍不得惊诧绿。

2.体会情意

师生达成一致:朱自清在第3段中流露出来的渐变的、变浓变炽热、直至最终无法把持的感情值得我们关注:一开始,作者被绿招引,顿生仰慕之心,起身追捉;一旦亲睹又心生抱它的痴心妄想;妄想不成,于是想描摹、比拟出眼前这绿的美丽;写着写着,他发现美词用尽却又不足以表达肺腑之言,情到深处,情景难辨,物我难分,作者对绿的爱恋痴情喷薄而出无法收拾。他的语言表达,抒情方式都极富个性和特点。

五、活动四:练笔实践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话:

[普通版]我非常爱绿!绿是那么可爱,那么富有魅力,我赞它不绝口,爱它不释手。

教师创作示范把普通版改为了甄媚版:

[甄嬛版]方才看到那一潭绿波,本宫很是喜欢。私心想着若是天天得见这绿,日日徜徉其间,想必是极好的。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推荐一下都教授版、柯南版、朱自清版都可以。(学生作品交流)

[都教授版]拥有流逝不尽的时间时,我从来不觉得时间是宝贵的。但是,如果可以得到你——绿,哪怕是一瞬间的相守,为此倾我所有,也没有关系。

[朱自清版]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曹操版]复临碧潭,以观绿波。/厚积温润,犹若碧王。/绿壁虽密,我言太浓。/秦淮虽柔,我言太暗。/唯有此绿,合我心意。/似带似眸,谓之“女绿”。

[柯南版]又发生凶案了,凶手不留痕迹地逃跑,哪里才有线索?嗯,花谢草枯全毁了,碧水仅存。真相只有一个!我爱你,绿,访你破案,势如破竹!

[甄嬛版]臣妾今日或有不适,适才去那后花园碧潭一走顿时无恙。看来,这绿不仅能怡情冶性,更让我神清气爽。不如让工匠把这绿化成那簪子,让臣妾插进发髻,想必是极好的。

教师小结:朱自清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从同学们的仿作里也看出大家对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尝试,的确写出了对绿的爱意,应了一句歌词“我用我的方式悄悄地爱你”。

2.请你向同学妙言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荐语: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女孩,被兄嫂以七毛钱的价格贱卖掉!他心痛地描摹她无法逃脱的悲惨宿命。虽无法拯救,但他依然用自己善良的心呐喊:“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竞有了价格!……唉!七毛钱竞买了你的全部生命——你的血肉之躯竞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儿女》荐语:这是一位有5个儿女的父亲心灵深处的挣扎!生存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因生活的拮据,无奈与骨肉相隔在扬州和北京两地间,一边是幸福着天伦的幸福,一边烦恼着家庭的琐碎,还有觉得无法承受教子成人责任的不安与惶恐。朴素平淡却又极其真挚感人的文字,读来,心有戚戚焉!

六、结语

朱自清散文集篇7

朱自清出生时,作为坡铁杆粉丝的父亲朱鸿钧从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得到灵感,给孩子取名“自华”。朱自清的祖父和父亲在江浙一带做个小官,家道算是小康。朱自清5岁时,全家迁至扬州,在这里他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朱自清自幼在私塾受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考入扬州两淮中学,毕业时被授予品学兼优奖状。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寒假,他遵父母之命回扬州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完婚。这年冬天,父亲赋闲,原本较宽裕的家庭经济逐渐拮据,他自觉应当尽早分担家庭责任,遂改名“自清”自励。“清”者“清账”、“清偿”、“清楚”也。后来,他跳级报考北京大学本科,1917年被录取为哲学系的学生。为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取《韩非子・观行》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为自己取字“佩弦”。他进入哲学系后加倍刻苦,于1920年提前毕业。

与清华的半生缘

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经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当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并任中文系主任。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如今校园中的自清亭、朱自清塑像,记载了他作为学者、教育家的一生,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写照。朱自清短暂的人生中,近一半的时光是在清华度过的。

在水木清华荷花池北畔,已有一道粗裂纹的朱自清汉白玉雕像,面对着一塘荷花若有所思。在荷花池东畔,有一座古式四角方亭,原名“迤东亭”,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改名“自清亭”。因亭子设于此地,很多人误以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亦源于此地,但其实《荷塘月色》的“原址”在近春园荷塘的西北隅。1927年夏,朱自清夜赏这片荷塘,写下了《荷塘月色》。现在近春园东山建有“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

这里处处都留有他的痕迹。朱自清在此任教时,曾经居住过清华古月堂、南院(照澜院)18号、西院45号、北院9号和16号。

建于清道光二年前后的古月堂,应该算是简朴的朱自清住过的最豪华的宅子了。古月堂的垂花门,至今保存完好,院内的松树掩映得院子更添了几分神韵。这古建庭院最初为清华园园主的书房,朱自清《背影》一文,就在古月堂润泽的灯光下写成的。

离开古月堂后,朱自清迁至南院18号单身宿舍,与陈寅恪等为邻。南院建成于1921年,由10所西式丹顶洋房和10所中式四合院组成,是清华以前的教授住宅群。1934年以后改称旧南院。1946年抗战胜利清华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照澜院”。如今的照澜院18号,成了个眼镜店,眼镜店店主应该也想不到,在这些灰色老房子里藏匿着清华厚重的历史吧!

1927年初,朱自清将妻儿接到清华园,迁居至西院45号。那是一大片爬满南瓜藤、边上种了菜的青砖老房。西院于1924年和1933年分别落成,是清华改办大学和作为国立大学迅速发展时期建成的教职员住宅区之一。这里原本坐落的是一片整齐的平房,散落着几十户院落。一座座不起眼的房子里,曾经居住和聚集着许多清华名人,可以说它是清华历史的见证。

1933年1月,朱自清一家搬进北院9号,后又迁往北院16号。1948年,他离世之前,一直住在北院16号。

寻找朱自清住过的北院,如今已基本消失,竹林深处的遗址,只剩一块石碑诉说着北院的历史。北院16号是北院唯一保存下来的老建筑,位于北院东南角,现在是清华大学物业管理中心。北院住宅区建成于1911年,与清华学堂同期,是清华最早的教员住宅区。2000年,清华在北院遗址的基础上建成景区,为纪念历史,景区沿用“北院”旧称。

七次跳槽 跳进清华

任教清华之前,从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的五年间,朱自清走马灯般地换了七个学校,最终才跳进清华。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经校长蒋梦麟推荐,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对于初登讲台的朱自清,其学生魏金枝后来回忆说:“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及至学生提问,他更是手足无措。糟糕的表现令初出茅庐的朱自清十分尴尬。一个月后,朱自清坚决要求辞职。第二年夏天,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了母校扬州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朱自清虽为人谦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校方发生了争执。同年9月,经朋友介绍,他来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初来乍到,他便遭遇到了中国公学的,朱自清被解聘了,之后他又回到了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经过两年的历练,朱自清已经“渐渐为同学们所认识,成为信仰中的新人物”。

《背影》背后的故事

1928年10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背影》的出版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声望。文中那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

然而朱自清在《背影》的最后写道: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透过这段文字,不难发现,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前一定闹过别扭,发生过不小的冲突。

1917年,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徐州失业后,生活逐渐困顿。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

朱自清散文集篇8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有句话出自散文家朱自清的《匆匆》,我有幸阅读了这篇短文,感慨良多。

朱自清在散文中用简练、优美的文字诉说了自己在这“八千多日子”里对时间的迷茫和无奈。在这些文字里,处处散发着朱自清为了让我们学会珍惜时间而做出的陈述。“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在这句话中,我又充分体会到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无助了。

《匆匆》这篇散文是为了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但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候,我就不能把时间珍惜好了。我喜欢发呆,套一句大人老师的话就是不集中精神,老是开小差和恍神。的确,在24小时的某一分秒,我就会毫无征兆地进入冥想(发呆)状态。这样的时间短则几秒,长的可以到达一个小时。这种时间,算不算浪费了呢?也有人说,现代人的压力很大的,每一份每一秒都抓紧的话就会太辛苦了。我不否认这类“给偷懒找借口”般的说辞,但我还是认为,能用好的时间就不要浪费掉。如果在什么时候都放松地悠闲地过,那就真的“白白走了这一遭”了。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我的回答:如果我们不会为自己在前一秒做过的事情后悔,那么哪里需要时间复返呢?这一秒不浪费,下一秒,你就不会想要时间复返了。

朱自清散文集篇9

他的小说集《毕业前后》与长篇小说《校花们》,应该归入青春校园题材,后者朱家雄有送过我,记得我曾试着推荐给影视公司改编来着。他是写校园与青春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我读到了70后作家的经验与反省。

他的随笔集《未名湖畔的青春》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短文,读下来总体印象是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对北大与当下文化、文学、诗歌进行了一个散点式批评与观察,他好像做过文化记者,带有强烈的文化调查与思考的习惯。

他在寻找事物的真相,但并不越位,他只是客观记述,或者发出他委婉的感叹。他的写作划定在个体性的体验,这是一部文化体验式的书。

朱家雄的自序:《有关青春的总结陈词》,他说得很清楚:“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这本书是跨越时空的,他在这个时空里写下了“北大校园的风景”、“成长路上的感悟”、“以梦为马的旅程”、“诗歌与青春同在”、“漫卷书香的光阴”、“两代新锐的崛起”等六辑。他的文笔活泼,保留了青年沈从文式的湖南人看北京的天真与纯朴,把我带到了那个白衣飘飘的贫乏年代。青春是所有人的证词,青春远去,记忆的文字印在纸上,晃若隔世,又亲切如昨,死亡的是诗人海子的年代,重生的是文学的光芒,以及他原汁原味的青春证据。

写作并不需要有多少理由,写下就是对世界的表态。在他这里写作好像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写小说,写诗,他还编选了70后代表作家小说选集,他试图对70后这一作家群体进行梳理与总结,也得到了关注。

朱家雄在我脑子里的印象是一个儒家气息浓厚的青年,说话轻言细语,表达严谨,时有思想闪烁,其写作也相当勤奋,但他不是一个高产作家,显然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作品并不轻易出手。

这本书是他主编的“尚品书系”中的一本,其中还有诗人李少君一本《文化的附加值》,属于文化随笔系列,装帧素雅,与朱家雄这个作家沉静的个性保持一致。他的文化视野宽广,散发一种内敛的审美,他试图向心灵寻找证据,过滤掉了时代的喧哗,留下了精神的宁静与个体的反省。

他在《寻找诗意》一文中写道:“这是一个丧失了诗意的时代。”他的无奈隐藏在字里行间,但他是一个理想主义青年,他的感伤是即时性的,他在此文中描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图景:“我们在生活中所要寻找的真正的诗意应该散发着古典的气息,是趋于田园的,并且能显示出天人合一的倾向。让我们用双眼在城市中随时发现着,让我们的心灵像天鹅一样腾空而起,凌驾于城市上空。”朱家雄的观点我基本赞同,他是以古人为榜样的青年,心中有净土,所以其文字也显出了空灵的理想之美。

这是一本“像天鹅一样腾空而起”的书,有天空,有白云,有天鹅飞过,也有片片羽毛散落在湖畔。“湖畔”本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概念,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20世纪初中国新诗中也出现了一个湖畔诗派。中国文人愿意把肉身放置在湖畔,或许与湖水有关,与清风明月有关,与清朗有关。

那么“青春”是什么呢?是一个带有事故意味的词,成长与感伤是其主基调。朱家雄的青春是浪迹北京的青春,是上世纪90年代文化中国的青春。他把他的活动领域划到未名湖畔,与当年一代文化浪子有相似的历史,不过时生了结构性转型,浪漫主义被残酷现实取代,诗意退到了博雅塔里去了,空留一池湖水供人游玩与凭籍。游玩变成了文化的主要功能,而凭吊我们寂静的文化,向往古人的生活方式,朱家雄的乌托邦文化理想让人有心痛之感。

《未名湖畔的青春》――一代文化青年的青春凭吊。

本雅明在《经验与贫乏》一书中评论到荷尔德林的两首诗时,他说:“一种――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在源泉的――美,不是在塑造诗人的形象,而是使之解体,其程度且不亚于对上帝形象的解体。――而且诗人的勇气还奇异地建立在另外一种陌生的秩序之中,即与生者的亲缘关系之中。”朱家雄同时是一位隐秘的诗人,他的诗我多年难以看到,最近才在《中国诗歌》杂志上看到其新作。

朱自清散文集篇10

1、朱自清因严重胃病(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与世长辞,享年50岁。

2、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3、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