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代表作品十篇

时间:2023-04-09 15:18:54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1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英国随笔 影响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1931年曾留学英国,漫游欧洲,虽时间短暂,但是英国文化对于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在他的散文方面。但是探索朱自清散文与英国随笔之间的渊源关系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也颇为困难,因为他从未提及过自己受英国随笔的影响。然而,仔细阅读其文章,还是能探究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与某些渊源。

随笔在英国经过长达三四百年的流行,有堪与诗歌争奇斗艳的辉煌成就,是英国散文最兴盛发达、最引人瞩目的一大品种。朱自清留学期间,虽然英国随笔已不再是兴盛繁荣期,但是作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散发着光彩。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他受英国随笔的影响,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理论、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中寻找一些端倪。

一、散文理论

鲁迅先生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一客观现实,不仅表现为散文创作的繁荣,而且给中国现代散文理念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朱先生正是在这个氛围里,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之作,而且在现代散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随笔的灵活写法和表现内容的随意,给“五四”时期的年轻人带来新鲜的气息,朱自清先生敏锐地借鉴并运用英国随笔这一文学样式来丰富自己的散文,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1.重个性,意在表现自己。

英国随笔艺术的首要特质便是“个性化”。自从蒙田新创随笔体裁,并自称“我写我自己”以来,无论是培根式的论说文,还是兰姆式的絮语文,英国随笔都是作家个人向公众剖示自我内外面生活、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随笔家总是以个人的立场、眼光和兴趣为出发点,去观察、体验、品评人生世界的五光十色,把自己的阅历、观感、意想和判断作为题旨,统率零散琐碎的题材,从而在每篇作品中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和英国随笔一样非常重个性表现。他在《背影》序中谈到那几年的创作时,深有感触地说:“当时觉得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1]此时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退潮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几乎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们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思想品格乃至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以作品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上,朱先生以散文为载体,在抒写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方面独树一帜。在他那精粹的艺术品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颗毫无掩饰地“意在表现自己”的真纯的心在跳动。他时而让我们沉浸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荷塘月色”之中,体味那朦胧、静谧中幽美的诗情画意;时而抒写“背影”之情、“亡妇”之恋、“儿女”之怜及朋友之谊,向我们袒露一颗最真挚的心。这“意在表现自己”的具体化与情意化,的确包涵着个人的性格,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2.趣味性。

方重先生曾归纳出英国随笔的艺术特点:“其一,个人的,坦白的态度;其二,闲适的,恳切的格调;其三,内容以日常的形态,意想,或各自的情感与经历为宜。”[2]这些界定和论述,代表了我国学者对英国随笔的基本看法。他们注意到随笔艺术除个人性之外,还有自由性、亲切性、闲适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代表着英国随笔的趣味性。

朱自清散文同英国随笔一样带有一定的趣味性。我们读朱先生的散文,就会不知不觉地被其才华所吸引、所感动。从他每一次对自身情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探索与表达中,都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思想品格和充满活力的审美趣味。的确,我们从朱自清的作品里,同样见着一个“活泼的真实的”朱自清,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的作家。如他在著名的散文篇目《荷塘月色》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他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勾勒荷塘的环境:幽僻的小路、葱葱郁郁的树木、淡淡的月色、婷婷的荷花、脉脉的流水、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和谐的旋律,这些都是从人的五官感觉和美感体验来把握其外貌、内质及其情态。这一切都说明了朱自清先生观察生活之细,体验情感之深。

朱先生主张作品有“味”。他说:“味在题材的深处,须细意寻探,才可得着;得着了味,题材的范围与性质都不成问题了。味是什么?粗一点说,便是生活,纯化的生活!便是‘自我’!”[3]所以,在他的笔下,无论何种体裁、何种文体,都能转化为优美动人的散文。在抒情、议论、描写人物,甚至在表现音乐歌声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的审美倾向,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因而,他的散文大都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感悟,究其原因,与其散文的自由、亲切与真挚不无关系。

二、内容及艺术特色

英国随笔那种坦白率直、自由洒脱地表达个人的经验感想、思想情绪、生活态度等的写作态度和艺术内容,不仅从创作原则上启发了朱自清把表现真我作为散文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而且从创作内容上启发他扩展个性表现的范围,多侧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显现个性的复杂统一。

1.内容的广泛性。

英国随笔大体上可分为抒情性随笔和议论性随笔。前者偏重于记事述感、抒情言志,追求家常絮语般的率真、亲切,如哥尔斯密、兰姆的作品,力求写得轻松活泼、生动感人。后者偏重于载道说理、议论人生,追求哲理性、逻辑性和论辩性,如布朗、罗斯金的作品,就以议论风生、激情充沛而吸引读者。而这大体的两种却把英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全带入其中,从培根随笔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发现他无所不谈的特点:《论真理》、《关于辞令》、《谈嫉妒》、《谈消费》、《父母儿女》等。

纵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也可大致分为这两种类型:议论与抒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议论性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女人》、《给亡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等抒情性散文,同英国随笔一样呈现出包罗万象、无所不谈的特点。

2.幽默的叙述格调。

英国随笔特有的文体笔调和浓厚的幽默谐趣,构成对现代中国散文随笔艺术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英国随笔特有的文体笔调,在这指的是兰姆式的随笔艺术。其显著特征是不拘形式,家常絮语,轻松活泼,亲切自然。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在英国絮语散文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追求家人絮语般的亲切感人效果和自由自在任心闲话的艺术境界的局面。众多的散文家直接受到英国随笔艺术的影响,比如周作人、林语堂、徐志摩、丰子恺、钱钟书等。曾留学英国的朱自清当然也不例外。幽默的引入也是英国随笔对我国现代散文艺术影响的结果。“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向就是不懂幽默的民族”,小品文中的幽默味,是在三十年代才逐渐浓厚起来的,这与中国散文受英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这一幽默品格朱自清在其作品中亦有表现。关于这一点,杨振声先生曾有一番中肯的评价,他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一文中说道:“我觉得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他散文的风格。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而并不缺乏风趣。”的确如此,朱自清的散文把风华与朴素、幽默与忠厚、腴厚与平淡巧妙地交融在了一起。例如在《房东太太》一文中,作者写到自己在伦敦的房东太太家里曾经住过一个40多岁的英国人,是个买卖人,穷到连房租也付不出了,不但不付钱,有时连午饭也要叨光。如是者两个月,太太只得将他赶了出去。作者回国后收到那位房东太太的信,才知道房东太太的小姐却有点喜欢那个买卖人,大约还跟他来往着。“太太最提心这件事,小姐是她的命,她的命决不可以交在一个‘坏蛋’手里。”――于善意的揶揄中透露着机智与幽默,同时还不失忠厚之情,令人读来捧腹不止,又深为作者对人对事的浓浓爱意而感动不已。

3.口语化色彩。

在语言上,英国随笔作家大都主张用活的口语,形成一种近似谈话的文体,深入浅出地讲述自己的人生观点和个人遭际,使读者读来倍感亲切。英国历史上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小报,它们所刊载的文章多是街头市民的口味,态度平易亲切,内容也多偏向于风土人情和人们的普通生活。无独有偶,这同样也是朱自清所追求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主张“活的口语”写作,从而形成作品独特的“谈话风”。正因如此,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读来特别亲切有味,自自然然。当然,朱自清使用的口语是在作家选择、提炼之后,重新组织起来的一种现代口语,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谈语风”的艺术语言。既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优雅隽永,堪称为一种口语和美文相结合的大雅大俗的文体。例如《伦敦杂记》中《吃的》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吃饭要快,为的忙,欧洲人不能像咱们那样慢条斯理儿的,大家知道。干吗要少呢?为了卫生,固然不错,还有别的;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胖,胖了难看;男的也爱那股标劲儿,要像个运动家。”这段话,每一句都非常简短,少则三四字,多也不过十几字,仔细分析起来,句子与句子之间,还有不少对偶的意味,显得错落有致,读来更是琅琅上口,既充分显示了口语的魅力,又不是完全照搬口语,不作任何选择,而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后的口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受英国随笔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并不能把这种影响与关系扩大,因为朱自清散文所表现的内容、语言、情感等都是中国化的。难能可贵的是朱自清先生把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2]方重.英国诗文研究集.商务印书馆,1939.

[3]陈孝全.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2

摘要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诞生在新文学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环境中,是在新文学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复杂多变的文学现象而应运产生的,是随着现代文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时代的产物。本文分析了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对其内容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朱自清 文学理论思想 背景 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早在“五四”时期,朱自清就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是以新诗步入文坛的,随后将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向放在了散文上,并创作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名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朱自清先生在文学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直以来就有许多人从事朱自清的研究工作,并且研究越来越繁荣和广泛。通观朱自清的文论,不难发现,朱自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了文学理论上的许多问题。对此,本文将就其文学理论思想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 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的产生是在特定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环境下产生的,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是以“五四”新文学革命的爆发为起点和标志的。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文学改良,主张言文合一,以白话代替文言,作为现代文学语言;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倡扬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同时,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进一步阐明了文学革命的宗旨、方法和途径,提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从而将文学革命与现代民族语言的建设结合起来,凸显了文学革命的内涵,进一步奠定了新文学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五四文学革命”是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为倡导,以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为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基础而蓬勃发展起来的。文学革命激发了人们运用白话进行文学创作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极大热情和自由,文学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应当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随着现代文学的进一步蓬勃向前发展,文学理论也随着实践在不断地丰富着、深化着。朱自清作为一名新文学运动的亲身参与者,对新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倾向与特点进行评论,如为俞平伯的《冬夜》作序、发表《民众文学的讨论》等,阐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抗战文学,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着文学在急剧变化,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和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引入和吸收,又产生了持各种不同思想的作家,创作了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如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茅盾的《读〈倪焕之〉》、鲁迅的《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等。朱自清也在此时发表了如《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一系列论著,开始逐步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思想。

二 朱自清文学理论的思想内容

1 纵横联系的理论视野

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体系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开阔的理论视野。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是在对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理论和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消化吸收后而建立起来的。朱自清生活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初创时期,而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中国古典文论里吸取营养,古为今用。同时,他注重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理论的优质成分,洋为中用。这就赋予了其理论纵横联系的开阔的理论视野。

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首先得益于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吸收。“五四”时期是一个毁坏传统、打倒一切的时期。朱自清反对完全否定传统。他说:

“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年不留余地的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

他在长期的文学研究中深深感受到古代文学的一些东西对今天的巨大作用。如,有感于中国文学批评概念术语的混乱,朱自清写下了《诗言志辨》,这是一本探究我国古典诗歌批评理论的源头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的书,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他把传统的文论思想引入今天的文学评论,如在《雅俗共赏》里,朱自清上溯至唐宋时期,从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雅俗共赏这一文学观点的源流和发展状况,最后才得出今天的雅俗共赏的文学观。除此之外,朱自清还非常注重对外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借鉴,并亲自翻译了多篇外国的文论文章。1925年,朱自清发表了名为《文学的美――读Puffer的〈美之心理学〉》的评论,在文中,他围绕“文学是人生的语言”这一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他还有意识地翻译了一批外国文学论作,如《调整你的语调――与为人》、《灵魂的工程师》等。总之,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的内容具有纵横联系的理论视野特点。

2 语言为本的文学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化上一个破旧立新的时期,语言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白话文的使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根基。朱自清是从“五四”走过来的人,明白白话文对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并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和文学反映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这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段话既让我们明白了语言和文学在国家、民族和个人生活当中的重要性,又让我们清楚了语言与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即语言是文学的基础。在朱自清看来,探讨文学问题,首先不能撇开语言问题,要重视文学,就要重视语言。这体现出一种语言为本的文学观。而这种观念在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有清楚的体现。

朱自清是一位中国语言改革的倡导者和追随者。他的语言为本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白话文的主导地位。新文学革命为白话的作用做了重新定位,在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中赋予了白话以文学的合法性。对于“胡适和陈独秀主张白话是正宗的文学用语,大家该一律用白话作文,不该有士和民的分别”的观点,朱自清在《〈胡适文选〉指导大概》里表示了赞同和支持,他认为胡适说文学革命都从文字或文体的解放开始,是有道理的,他旗帜鲜明地坚持白话文在文学中的主导地位;

(2)提倡白话文的通俗化,反对白话语言的文言化。朱自清认为白话文首先就必须通俗化,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文学的价值。通俗化就是要让民众看得懂,要用广大群众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所以朱自清说:“文艺用的语言,虽然总免不掉夹杂文言,夹杂欧化,但是主要的努力是向着活的语言。”他认为文学的内容应该是高雅的,文学的形式和语言却应当是通俗的,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文学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朱自清提倡的现代白话文是以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语为基础的;

(3)提倡语言规范化。朱自清在《论国语教育》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目前的白话文语言从语音到文字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必要性,以及进行规范化后的推广普及工作。

朱自清的这种语言为本的文学观与胡适等人的观点并不完全一样,他对问题的认识更深透、观点更合理。对于语言与文学的关系问题,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认为,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10个大字,即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显然,胡适的观点是以文学为本位的,是要以优秀的国语的文学来带动并促进文学的国语。但他忽视了文学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规范的国语文学是要有前期的语言基础的。朱自清对这一问题看得更清楚,他认识到了现代白话是一种新的白话形式,而新文学只能建立在现代白话基础之上。他坚持以语言为本位,以此来促进新文学的良性发展。他创作的就是白话新诗,但却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如《背影》、《春》等。李广田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摆脱了文言文的束缚,全部用白话进行创作,语言上显出一种非常自然的美,这在当时可算是极为通俗化了。

3 为人生的文学目标

文学革命初期,有两个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一个是主张“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另一个是主张“为艺术”的创造社。朱自清是当时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自然信奉的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劳苦大众的苦难有着清楚的认识,希望这一切能够改变,并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在新文学运动开始时,对人生先有一个严肃的态度。对文学,也有一个新的文学观念,这观念包括文学不是专门只为消遣,茶余酒后的消遣;他们认为文学有重大的使命和意义”。朱自清坚决反对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脱离现实的“论语”派。对此,他加入《太白》编委,为之撰稿。他认为“新文学运动以斗争的姿态出现,它必然是严肃的。知识分子讲究生活的趣味,讲究个人的好恶,讲究身边琐事,文坛上就出现了言志派,其实是玩世派。朱自清反对幽默闲适的创作态度和消极颓废的文学观念,极力维护文学的严肃性。如诗《血歌》,就抒写了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的民族仇恨;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更是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作了沉静思考;《执政府大屠杀记》则对反动政府镇压爱国群众的罪行进行了有力的控诉;在《论吃饭》、《论青年》等文章中,他反复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与无敌。由此可见,朱自清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具有更强的现实积极意义。

4 注重分析的鉴赏方法

朱自清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普及和鉴赏工作。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就是期待视野。当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大致重合时,鉴赏就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否则就会出现鉴赏困难。朱自清希望更多的读者能读懂各种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他在自己长期的创作实践感受和文学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出发,最终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鉴赏方法,即注重分析的文学鉴赏方法。朱自清运用重分析的鉴赏方法分析过许多文学作品,如《历史在战斗中》、《春蚕》、《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等。但运用这种鉴赏方法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朱自清建立的现代解诗学理论。这种现代解诗学理论的诞生,催生了一种以作品本体为中心的批评诗学,开辟了缩短现代主义诗歌领域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与读者审美心理之间的差距的有效途径。朱自清正是运用这一理论先后评析了卞之琳、闻一多、俞平伯、孙大雨等诗人的诗作,得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5 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

朱自清一直提倡民众文学,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思考,他最终从“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明确提出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观点。在《论雅俗共赏・序》里面,他提出“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早在20年代,朱自清在《民众文学谈》、《民众文学的讨论》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多数底文学”、“少数底文学”、“全人类底文学”等说法,就包含了雅与俗的问题。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朱自清“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中存在的一个核心性的内容,就是“共赏”必须以“雅”为主,而“共赏者”则必须以“俗”为主。“雅俗共赏”的审美要求是对文学创作提出的一个很高的标准,在现实创作实践中当然可以灵活对待,二者互相渗透,达成雅中有俗、俗中有雅的状态,从而把“雅俗分裂”转化为“雅俗共赏”。

三 结语

朱自清的文学理论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凭借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在文学理论的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无论是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学的审美、文学的批评以及文学的鉴赏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观点基本构成了一个有朱自清自己特色的文学理论思想体系,并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自清:《朱自清说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超:《胡适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接受意向》,《齐鲁学刊》,2006年第6期。

[3]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8年第4期。

[4] 鲁洪生:《朱自清对赋、比、兴的研究》,《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

[5] 程振明:《朱自清新诗理论的现实致用性及其它》,《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3

徐志摩 清新 谐和 比喻 想象 整饬新月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下列几个关键词,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不少于100字的一段话。

书海 市场化 争辩意识 笔墨官司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一首诗歌《赠刘景文》中的两句,请你用现代汉语将它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分别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为主题词语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品味人生的滋味亦如同一杯浓浓的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冬天”开头,写一段景色描写的优美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是一则公益广告的图片,请你为它写一段抒情性的广告语。要求:广告语中应涉及“空气”“乌云”“冰山”“大地”等词语,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下列句子进行扩展。

燕子在空中飞翔

(1)用记叙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描写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说明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4月,黄河出版社出版由姜红伟历时一年完成的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该书30万字,首次披露了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内幕,全面回忆了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填补了中国当代诗歌史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和独家性、珍罕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下列这段话说明的重点。(不超过25个字)

生物芯片的第一个应用领域是检测基因表达,但是将生物分子有序地放在芯片上检测生化标本的策略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基因表达分析外,杂交为基础的分析已用于基因突变的检测、多态性分析、基因作图、进化研究和其他方面的应用,微阵列分析还可用于检测蛋白质与核酸、小分子物质及与其他蛋白质的结合,但这些领域的应用仍待发展。对基因组DNA进行杂交分析可以检测DNA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单个碱基改变、缺失和插入,DNA杂交分析还可用于对DNA进行定量,这对检测基因拷贝数和染色体的倍性是很重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出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

中新网1月12日电据铁道部网站消息,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日前到青藏铁路公司检查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切实抓好治安反恐等四项重点工作,全力确保青藏铁路安全畅通,努力提高青藏铁路运输运营水平,为促进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当了解到最近一个时期,没有发生大的风雪冰冻天气时,提醒有关负责人,要密切跟踪气象情况,随时做好应对恶劣天气的准备。

特别留意沿途战略装车点情况。青藏铁路公司负责同志介绍说,过去装一整列车需要二三十个小时,建立战略装车点后,装车时间大幅度压缩,运输效率大幅提高。指出,要实现铁路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实现效率最大化。青藏铁路公司要根据青藏铁路沿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合理配置运力资源,更好地满足沿线运输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营效率和效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群龙不可一日无首”。南航的一把手刘绍勇履新东航后,南航集团空缺的总经理职位终于确定,《第一财经日报》昨天获悉,南航将在今天上午开会宣布目前南航股份总经理司献民担任南航集团的总经理,并有望进一步成为南航股份的董事长。

自去年12月12日中组部宣布南航集团原总经理、南航股份董事长刘绍勇调任东航集团总经理后,一个月来南航的掌舵者一直没有出炉,业务都由南航集团党委书记李文新代为负责。此前,民间一直传言南航掌舵者可能会从司献民和民航局副局长李健之间选择。南航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事实上中组部对南航新领导的选择要求就是尽量内部提拔,曾经召集南航总部和各子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民主推荐,最终现任南航股份总经理的司献民获得的推荐率近90%,“说明他还是威信很高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同学们在网上搜集到的关于朱自清的资料,请你用一段简洁的话对朱自清进行介绍。

(1)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应聘来清华执教,长期担任清华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1948年病逝于北京。

(2)朱自清有著作26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虽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在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全部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4

四、花货大师朱可心

1.云龙壶(图6),近现代紫砂花货大师朱可心的作品,盖印“可心”,底印“朱可心”,色泽紫红。

云龙壶以传统的鱼化龙壶为基型,将鱼化龙壶原有的旋转云水纹变为云彩纹,嵌盖变压盖,龙尾改为飞把。云龙壶壶面浮雕起伏的彩云,两条巨龙在云间翻腾,神态矫健,恰似东方巨龙苏醒,搏击九天。龙头伸缩自如,犹如龙穿云海,从云端下垂的龙尾构成了壶把。全壶造型新颖,浮雕生动,气韵雄浑,活灵活现,是朱可心的传世名作。

此壶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设计云龙壶时,正值农历七月,朱大9币一连数日去宜兴蜀山北麓的拱桥上细心观察蓝天的云彩,天空巧云变幻,忽隐忽现,他默记在心。回家后,朱大师又点燃了一支香,观察烟雾升腾,以勾画壶面云纹。由此激发了朱大9币的灵感,从而制作了巨龙腾云、首尾相连的云龙壶。

1994年,一位古玩商人从北京收到两把茗壶,一把是裴石民的仿古壶,一把是朱可心的云龙壶,他将两壶拿到宜兴叫卖,朱可心的云龙壶由宜兴紫砂藏家唐国新先生购得。当时宜兴著名的紫砂专家韩其楼专门在《收藏家》杂志上著文,描写记录了朱可心的云龙壶和收壶经过。

南京博物院也藏有朱可心的绿泥云龙壶。

2.双线竹鼓壶(图7),壶盖与壶底均钤“可心”印,色泽赭红。

双线竹鼓壶的壶身为上下对称的竹节式,竹形鼓身,腰束双线,平滑光润,稳重大方,流钮把均为竹节状,壶钮两边竹叶配饰,灵动秀气,巧若天成,全壶线条俊朗、飘逸洒脱,是朱可心的传世珍品。双线竹鼓壶为朱可心首创,现已成为竹类花货的经典器形,现代陶人常常仿制。

朱可心(1904-1986年),字凯长、开长,宜兴蜀山人。1919年,朱可心拜清末名9币汪生义为师,与民国壶艺家汪宝根(1890-1954年)、古朴大师吴云根为同门师兄弟。朱可心满师后,壶艺已初露锋芒,经师兄吴云根推荐,朱可心进宜兴陶瓷职业学校任技术辅导。

1932年,朱可心设计创制了名作紫砂云龙鼎,参加了美国芝加哥世界工艺博览会,荣获“特级优奖”。后作品在上海蓬莱市场(今豫园商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500英镑收藏,云龙鼎现存上海宋庆龄故居。

建国后的1954年,朱可心任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他带领众艺人,艰苦创业,为紫砂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9年,朱可心成功地仿制了部级文物――明项圣思的紫砂桃杯。1964年,朱可心制成万寿壶先后送徐海东大将和主席。1973年,他制成可心梨式壶,由总理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20世纪70年代,朱可心以新竹、老梅、苍松、碧桃为题材,创制了翠竹、报春、劲松、春色、常青等壶具精品,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广交会常年订货不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朱可心艺术风格深厚纯朴、超凡脱俗,他善于从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故朱可心被紫砂壶艺界誉为“一代宗师,花货巨匠”。

朱可心身材清瘦,目光慈祥,谦和大度,诲人不倦。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紫砂壶艺大师许四海住在宜兴丁蜀,常常去看望朱可心。见他生活简朴,就送去一些汗衫短裤之类的生活用品。朱可心心存感激,于是教许四海一些制壶技巧和看壶的经验。对于与朱可心交往的点点滴滴,许四海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1986年3月初,朱可心自感来日无多,他一再告诫家人,不要见钱眼开,不然就枉为朱家子孙,并要家人当他的面,将自己制壶的全部用印进行销毁,以防不肖之徒日后假冒,表现了一代宗师保持晚节、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与崇高艺德,可敬可佩!朱可心于1986年3月26日病故,享年82岁。

朱可心德艺双馨桃李满园,当代壶艺名家、中国工艺大师汪寅仙,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省工艺大师许成权、高级工艺师李碧芳(已故,1939-2004年),均出自其门下。2003年,朱可心的11位入室弟子潘春芳、许成权、李芹仙、李碧芳、高丽君、王小龙、范洪泉、倪顺生、汪寅仙、曹婉芬、谢曼伦共同搜集资料,由潘春芳执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专集,表达了众弟子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

朱可心大师的传器有报春壶、彩蝶壶、梅段壶、高金钟壶、松竹梅壶、松鼠葡萄壶、竹节提梁壶等。

五、壶艺泰斗顾景舟

1.三足孔鼎壶(图8),近现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作品,盖印“顾景舟”,把印“景舟”,底印“景舟七十后作”,色泽紫红。

三足孔鼎壶为顾大9币首创,此壶短流虚盖圆把,三只鼎足稳重大方,壶体线条饱满,全壶雄健浑厚,圆润大度,骨肉亭匀,气度非凡,是顾景舟的传世名作。

2.钵盂壶(图9),盖印“瘦萍”,底印“自怡轩”,色泽艳红。

钵盂壶的主面有民国陶刻名家蒋永西(号岩如,1900-1957年)陶刻的隶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岩如刻。”副面刻有“喜鹊登梅图”,全壶陶刻字画工整、刀法遒劲。

钵盂壶以佛教的钵盂为基型,配以壶流与壶把,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珠圆玉润、制作精良。“自怡轩”是民国专制高档壶的店号,这把钵盂壶是顾大师早年为自怡轩制作的传世精品。

顾景舟(1915-1996年),原名景洲,宜兴上袁人,号瘦萍、曼唏、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荆山壶隐,晚年自号壶叟。

顾景舟18岁随祖母邵氏(清中制壶名家邵友兰的孙女)学艺。1934-1936年,顾景舟又得到民国壶艺高手储铭(号龙溪山人,1881-1937年)的指点,壶艺大进。1936年,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他到上海制作仿古器,顾景舟博采众长,反复揣摩,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壶艺。

20世纪40年代,因为战乱,顾景舟回到宜兴,因仿制时大彬的僧帽壶成功,被当时的紫砂壶艺界赞为“壶艺一绝”。

1948年,顾景舟与近现代书画家吴湖帆、江寒汀、唐云合作,制作5把紫砂石瓢壶,这5把壶由吴湖帆写画,江寒汀、唐云题铭,顾景舟的表弟、民国陶刻名家谈尧坤(号岩生、研深,1912-1988年)陶刻,可惜至今这5把壶已失2把,现存的3把中唐云所藏的一把石瓢壶2008年在上海拍出了315万的高价,铁画轩少东家戴相明所藏的一把2010年在北京拍出1232万的天价,江寒汀藏的一把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又拍得1495万元的天价。

1978年,在一次大型的展览会上,展出了顾景舟的代表作紫砂提璧壶,许多行家都叹为观止。一位考古学家看到后异常敬佩,当即刻了印章赠与顾大师,章上题诗日:“干载一时久绝迹,二陈妙造也难求,如今阳羡名壶手,海内争传顾景舟。”1979年,邓颖超访日时曾将一套顾氏提璧茶具作为国礼赠给日本首相。2011年,顾景舟的代表作提璧套壶曾拍得近现代紫砂壶具的最高价1782万元。

宜兴上袁村自明清以来就是紫砂名家高手的发源地,是壶艺大师的摇篮。顾景舟是宜兴上袁人,他与上袁的紫砂望族邵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顾大9币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祖母邵氏,清末紫砂名家邵湘甫与顾大师的祖辈有葭莩之亲。平日顾大9币与名9币邵云甫之子邵茂章以兄弟相称。20世纪30年代末,顾大师不幸得了天花,虽经及时治疗还是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点点疤痕。当时他心中十分苦闷,于是闭门不出,只与民国邵家壶著名高手邵茂章、邵全章交往,切磋壶艺,诉说心中的迷惘与不平。

顾景舟在一生的制壶过程中,不断地吸取紫砂前辈传世名作工艺严谨、制作精细的特点。经过千锤百炼,逐步形成了顾氏浑厚挺秀、线条隽永、工艺精湛、气度非凡的壶艺风格,尤其是顾大师的光素器,超凡脱俗、巧夺天工,成为我国紫砂壶艺界继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后又一位顶级大9币,故顾景舟被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88年,顾景舟成为我国第一位紫砂部级工艺美术大师。

当代壶艺名家徐汉棠、李昌鸿、周桂珍三位中国工艺大师以及省大师沈巨华、制壶名家高海庚(已故,1939-1985年)均出自其门下,顾大师的弟子徐秀棠2004年编著了《紫砂泰斗顾景舟》与《景舟壶艺流别录》两书,书中讲述了顾大师光辉而非凡的一生,展示了他的壶艺珍品,以及众弟子对顾大师的敬仰崇敬之情。

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传器有石瓢壶、僧帽壶、雪华壶、汉云壶、提璧壶、云肩如意壶、上新桥壶等。

六、巧色大师蒋蓉

1.芒果壶(图10),近现代紫砂巧色大师蒋蓉的作品。盖印“蒋”“蓉”,底印“蒋蓉”,双色泥料制作,色泽艳丽。

芒果壶以黄色的芒果为壶身,壶嘴自然开口于果端,绿色的树枝为把,贴塑的芒果叶自然卷曲,全壶工巧玲珑,富有情趣,是蒋蓉的传世名作。

宜兴紫砂壶具造型丰富、姿态万千,历代紫砂艺人常常喜爱以花卉果实入壶,如春桃、冬松、夏莲、秋柿,以这些植物形态制出的壶具生动可爱、趣味盎然,表达了市民阶层对安定丰饶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2.荷叶壶(图11),此壶以墨绿泥制作,以上下二片荷叶合成壶身,单口荷叶为盖,嫩荷卷曲成流,荷枝弯成把。全壶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寓意高洁不染,得此一壶,似闻阵阵荷香,尘俗之气尽脱。荷叶壶是蒋蓉的传世佳作。

蒋蓉(1919-2008年),别号林凤,宜兴潜洛人,出身陶艺世家,祖父蒋祥元(号铭远,1868-1941年)、父亲蒋鸿泉均为当时的紫砂高手。1939年,20岁的蒋蓉到上海随伯父民国壶艺名家蒋鸿高(号燕亭,1890-1943年)学艺,在上海的几年,她开拓了眼界并打下了扎实的花货功底,成功仿制了明清大家的名作。

1955年,蒋蓉参加了生产合作社,在创制巧色花货作品荷叶壶与牡丹壶时,受到业内一些人士的非议,有的说“我们祖宗没有用这种泥料制壶的”,还有的说“这样的花货不伦不类”等等,当时蒋蓉的压力很大,这时担任合作社副主任的朱可心站了出来,坚决支持她的巧色花货创新。在朱可心的支持与蒋蓉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的巧色花货作品才得以制作成功。

蒋蓉大师从艺70余年,创作了200余件作品。她以纯真的童心从生长万物的大地吸取养分,终生遨游于大自然与紫砂泥之间,对万物的观察写生以及五色泥料的掌握搭配已达出神入化之境。比之裴石民大师花货的精妙古穆,朱可心大师花货的清秀雅致,蒋蓉大师的巧色花货色彩逼真、形神兼备,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紫砂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被业内人士誉为“紫壶女泰斗”。1995年,蒋蓉继一代宗师顾景舟之后,第二位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蒋蓉大9币的传世精品均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如芒果壶与西瓜壶被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收藏,而枇杷笔架则由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8年2月19日,蒋蓉大师因急性脑梗塞在家中去世,享年89岁。2009年2月,在大师西去的周年之际,其女蒋艺华工艺师、入室弟子高建芳高级工艺师、学生汪寅仙大师在宜兴紫砂专业刊物《宜兴紫砂》上撰文,表达了对母亲与恩师的怀念。2000年,台北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蒋蓉陶艺》一书,书中记录了蒋大师百余件壶艺精品。

蒋蓉大师的传器有荷叶壶、牡丹壶、石榴壶、佛手壶、寿桃壶、莲藕酒具以及瓜果摆件等。

七、陶刻大师任淦庭

建国七位大师中,除了以上六位为制壶大师外,还有一位那就是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

1.刻竹盘(图1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之父徐祖纯(1904-1997年)制盘,其师任淦庭于甲子年(1924年)陶刻的作品。盘面铭文为“临风潇洒,甲子夏月,任缶硕写”,刻印“一孤”。此紫砂盘上所刻竹枝竹叶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清风徐来、竹影婆娑,随风摆动、摇曳生姿。整个陶刻铁画银钩、酣畅淋漓、潇洒豪放、功力不凡,是任大9币的陶刻珍品。

2.铺首方尊(图13),此尊为民国吴德盛公司出品。尊体为四方形,束颈折肩,鼓腹下收,四足外撇。肩部两侧装饰兽耳带环,兽面狰狞。尊的正面刻绘“福星图”,老者慈眉善目、鹤发童颜,童者黄发垂髫、天真活泼。隶书刻铭“福寿图”,落款“岁在甲子春月,阳羡斡庭氏作并刻”,并有“任”字款,下有“漱石”方款。颈部刻绘汉砖文“建平”,并落款“跛陶主人仿古并刻”。此尊造型大气、气势磅礴、古朴浑厚、稳重端庄,追三代之风,显摹古之趣,是任淦庭的传世名作。

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硕,号石溪、缶石、一孤、聋人,又号左民、左道人,宜兴陆平人。出身书香世家,15岁师从金石书画家卢兰芳(1860-1932年),艺成后任吴德盛公司技师,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公司紫砂制品上的“跛陶”或“企陶”落款多为任淦庭所刻。

抗战期间陶业萧条,任淦庭只得以卖字画糊口,生活漂泊不定。1943年,窑场稍有复苏,他又受聘于蜀山毛顺兴陶器厂,重操旧业。

1954年,任淦庭入社后专门从事陶刻艺术与培养艺徒。他工作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直到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不断,笔耕不止。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陶刻,他上承清末宜兴书画名家卢兰芳,陶刻名家韩泰、邵云如,下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谭泉海、鲍志强,中国陶瓷工艺大师毛国强,省工艺大师沈汉生以及高级工艺师咸仲英、邵新和,实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陶刻宗师。

任淦庭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而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无人能及。任大师不愧是我国紫砂界的陶刻巨匠。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5

关键词: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质朴的浓厚情感,能使读者感受到清静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独特,语言丰富,自然清新的表达中还带着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儒学特点,教育价值极大。

一、典雅优美,脱俗清新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运用简单、朴素的言语,展示着一种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关注修辞手法,为了尽量使用完美的语句,将很多精力倾注于遣词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诗歌美感和音乐美感的同时,还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朴实美,是其不虚伪、正直和大方为人的真实体现。朱自清先生认为,写文章要如说话一样熟练、自然,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语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别是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具体体现,文中父亲朴拙、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浓重的父爱。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将父亲性格中坚强的一面表露出来;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表明了父亲在离别时对儿子浓浓的不舍和深切的关怀。杨振声先生曾评价朱先生的作品:风华源自朴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构思紧密

我们通常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对散文构思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某一主旨凸显文章的真实意境,然后将虚实相互结合,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表达。散文《背影》中,由于与父亲长时间未相见,难忘其背影开篇点题,然后又通过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和父亲离别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读者从文中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深情,同时,文章也充斥着各种情感。文中在描写父亲由于不放心而亲自送儿子上车的场景时,循序渐进地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语句虽然简单,但为描写父亲逐渐远离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这一情节描写埋下伏笔,并从情感上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了渲染,然后对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年老憔悴进行了描写,进一步对父亲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刻画,这都彰显着浓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对父亲惦记儿孙的描写,又与开头相呼应,将父子之情这一鲜明主旨进行了深刻表达。

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

郁达夫先生曾以贮满诗意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将文章内容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在表达文章诗意的同时,为读者带来艺术之美。《绿》这篇散文,不仅能让读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梅雨潭的游历场景进行了描写,给人带来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还运用画笔,深情满满地绘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发了自己对春季的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这也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润下,都被赋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机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场景更加具象化,而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浓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挚,情融于事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视情感叙述,特别是作者的内心,充分表达了其内心想法。所以说,朱自清散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写实主义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另外,相较于一些叙述儿女情感或日常琐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过叙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经历,而读者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将真实情感融进简单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时,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才行,如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刻画人物动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却未对父亲的正面形象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刻画父亲背影的方法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渐渐地长大,不再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从文中父子离别也能看出,虽然父亲看似毫不在意地转身离开,但通过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儿子不舍与父亲离别。朱自清先生仅通过描写、刻画背影,就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

五、结语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的,读者可通过其平淡、简单的语句感受创造之美,文章也因这些美感而吸引读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众多散文大家之中。

参考文献:

[1]谷建.以《背影》为例谈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上旬,2015(1):57.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6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情景美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散发着震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景为情生,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正是朱自清散文透出的一股神韵。宗白华认为,艺术境界“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我的最深心灵;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①可见艺术境界的创造,是使客观世界的景物成为主观世界情思的象征。融情于景,就是一面描写景物,一面抒写作家的内心感受,情语景语,二位一体,它们是作家借以抒理想、寄衷情的一种意识形态。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不论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荷塘月色》、《绿》等名篇,还是其他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风景小品,都有作家的个性在其中。

《蒙自杂记》是他旅居云南蒙自的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朱自清不得不离开他久居的熟悉的北京,随着他所服务的清华大学迁往祖国的大西南。作者久居北京的特定经历,使他在流亡中触景生情,不时地勾起他对第二故乡北京的回忆。通过风景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人在南湖,心在什刹海的思绪,这正是一个爱国思乡的知识分子“怅怅”之情的流露。 在《威尼斯》中,作家写他登圣马克广场的钟楼看威尼斯:“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象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在《莱茵纪游》中,作家记述他“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在这些描绘里,不但有作为中国游客的作者的观感和体会,也有作者个人的幻想和感受。在《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记述某次乘船,船家规定男女分开坐,因而在船主的命令和乘客的冷嘲热讽中,将一对夫妇生生地分做两船。作家即事抒情:“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在这个讽刺小品中,作家运用夸张、反语等手法,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笞。在上述这些篇目里,作者把内心的欢快、幸福、悲苦、歉意和矛盾,自身所有的情思都投赠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他深沉的人生哲理。

朱自清在对景物描写时,为了使画面更生动,常常化静为动。他曾说:“若能将静的变动的,那当然更乐意。”②毫无疑问,社会生活的动的性质,是艺术的动态美所以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现实的土壤。从静态事物本身的表现看,有时将静态的事物作一番动态的描写,反而达到静态描写所不能达到的那样一种静态美,这是艺术审美表现上的对立统一。在《南京》里,作者写鸡鸣寺后面的平台:“没有垛子,真象平台一样。踏着茸茸的草子,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中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在飞,远看象一根粗的圆柱子。”上下旋飞的蝴蝶,是动态的生命,而作者却以“一根粗的圆柱子”来比拟,这是巧妙地以静态来表现动态,既强化了平台“说不出的静”的气氛,又显示了旋飞的群蝶的生命的气势,生发出诱人的韵味。

朱自清的作品也多用映衬、对比来加强作品的张力。《回来杂记》写的是抗战胜利后作者从内地回到北京的情景。先写于夕阳照耀下看紫禁城一片黄色琉璃瓦时的激动愉悦心情,接着就大力抒写经过观察后发现古城旧貌未变,恶象频生,因而心情十分沉重。两个层次,承前启后,彼此映衬,深化了作者无限失望的情绪。又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里,一面是爱国群众徒手请愿和平示威,另一面却是封建军阀进行有组织的大屠杀,两相对照,集中暴露了反动派的狰狞面目。可见,映衬、对比手法的运用,起到多层次多侧面揭示物象本质的作用。作品内容就在内在联系和反差对比中,得到深广拓展,使人在惊心动目的比照中,获得震撼心弦的效果。

朱自清以他自己的个性赋予自然景物以个性,使情和景都成了作家自己的真情和景物。景、情相互充实,彼此挥发,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注 释

①石东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 承德师专学报 1994年第二期 71页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7

[论文关键词]《花间集》;《草堂诗馀》;文学批评;朱彝尊;词学观

《花间集》和《草堂诗馀》(以下简称《花间》和《草堂》)是唐宋两个不同时期的选本。在词学发展史上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不仅体现在审美倾向和艺术标准影响了一代文学风尚,还导致了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清初词人朱彝尊对这两部选本的不同态度,探窥其词学观。

一、朱彝尊之前词坛对《花间》《草堂》的态度

形成于晚明的云间词派以《花间》为宗,对《花间》《草堂》可谓全盘接受;而后的扬州词派摆脱前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念,给予这两部选本较合理的定位,做到兼容并蓄,同时给予一定的反思;到阳羡派时,开始真正将明词的衰微归之于《花间》《草堂》,清初词风在不断转变.逐渐从柔婉走向自然走向雄浑。但是词风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至朱彝尊时,便不余遗力批明词、扫《草堂》,在对《花间》《草堂》的不同批评中建立自己的词学观。

二、朱彝尊对《花间》《草堂》不同的文学批评中建立词学理论

朱彝尊对《草堂》的批评可谓不遗余力,深恶痛绝。以下引录他的有关论述如次。古时选本,若《家晏集》……皆佚不传,独《草堂诗馀》所收最下最传。

填词最雅无过石帚,《草堂诗馀》不登其只字,见胡浩(然)“立春”“吉席”之作,蜜殊“咏桔”之章,亟收卷中,可谓无目也。

《花问》体制,调即是题。如“女冠子”则咏女道士,“河渎神”则为送迎神曲,“虞美人”则咏虞姬是也。宋人词集大约无题,自《花庵》、《草堂》增入闺情、闺思、四时景等题,深为可憎。

——《词综·发凡》¨

词虽小道,为之亦有术矣,去《花庵》《草堂》之陈言,不为所役。

——《孟彦林词序》

蔗庵词,心情淡雅,寄托遥深,能洗尽《草堂》陋习。

——《词苑萃编》卷八引(第二册)。’

在朱彝尊看来,《草堂》有如下弊病:第一,为“便歌”而分类的俗。朱氏抨击“自《花庵》、《草堂》增入闺情、闺思、四时景等题,深为可憎”。他认为,《草堂》为优伶狎客所好,流行于歌楼酒榭,非文人雅士之趣,低俗不堪。第二,语言陈旧俚俗。

“去《花庵》、《草堂》之陈言,不为所役”,同时,朱氏还批判明词:“陈言秽语,俗气薰人骨髓,殆不可医”(《词综·发凡》),可谓批《草堂》的佐证。第三,内涵浅陋。他赞扬蔗庵词,“心情淡雅,寄托遥深,能洗尽《草堂》之陋习”,实则批草堂词不淡雅、无寄托遥深。

那么,朱氏欲将词引向何方?既然《草堂》从头到脚都是一个“俗”字,他要建立词的审美倾向当然是与“俗”相反的“雅”词。

1.推举雅词选本

朱彝尊推举的选本可从他的如下论述中摘出曩见鸡泽殷伯岩、曲周王湛求、永年中和盂随叔言作长短句,必日雅词,盖词以雅为尚。得是篇,《草堂诗馀》可废矣。

——《乐府雅词跋》

词人之作,自《草堂诗馀》盛行,屏去激楚、阳阿,而巴人之唱齐进矣。周公瑾《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文学

——《书绝妙好词后》

纬云之词,原本《花间》,一洗《草堂》之习。

——《陈纬云(红盐词序)》

《花间》、《尊前》而后,言词者多主曾端伯所录《乐府雅词》。今江淮以北称倚声者辄日:“雅词”。甚矣,词之当合乎雅矣!自《草堂》选本行,不善学者流而俗不可医。读《秋屏词》,尽洗铅华,独存本色,居然高竹屋、范石湖遗音,此有井水饮处所必歌也。

——《秋屏词题辞》

《乐府雅词》专收北宋一代词人词作,而柳永苏轼两位具代表性风格的大家都未揽入,证实曾健在《乐府雅词引》中所说的“删除…‘艳曲”、“涉谐谑则去之” 的批评标准,表现出崇雅黜艳、崇雅黜俗的词学观。《绝妙好词》则以立派为宗旨周密只着眼予清雅婉丽之篇。朱彝尊大力推举这两部词选,便是为使时人摆脱《草堂》陋习,走上学习雅词选本上来。同时,他和汪森共同选辑《词综》,也意在为人们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师法范本他在“订《词综》付雕刻”后所作《摸鱼子》中就欣然写道:“别裁乐府。谱渔黄洲,从今不按,旧日《草堂》句。”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明代流行、清初多数词人崇尚的《花间集》,在朱彝尊词学批评中,没有遭到与《草堂》同样的命运。相反,朱氏认为《花间》是与《草堂》相对立的,如:“纬云之词,原本《花间》一洗《草堂》之陋”,甚至认为《花间》与《乐府雅词》一样“合乎雅矣”,赞扬“《花间》体制,调即是题”,为文人雅士所诵,到《草堂》时,则“增入闺情、闺思、四时景等题”,流为优伶狎客之娱,“深为可憎”。从朱氏推举的三部词选可看出他雅词的审美轮廓:一是艳而不俗;二是超远清虚;三是寄托人品,内涵深遥。

2.提出雅词的标准——雅正

朱氏在《群雅集序》中指出:“昔贤论词,必出雅正,是故曾储录《雅词》,鲷阳居士辑《复雅》也”。《乐府雅词跋》也说:“盖词以雅为尚。”

虽然朱彝尊没有明确雅正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前人对雅正的解释和他的有关论述中归纳出来。如:

词虽小技,昔之通儒巨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纬云之词,原本《花间》,一洗《草堂》之习……

——《陈纬云(红盐词)序》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极其能事,则亦足以宣昭六义,鼓吹元音。

——《静惕堂词序》

词的传统主题一般都是披风抹月,伤春悲秋,儿女相悦之情,在这传统主题中注入作者意志,有所寄托,是朱彝尊于清初,继陈子龙、邹祗谟等之后提出。《离骚》以香草引类警喻,《诗经》中的变雅之作,是王道由盛变衰后的作品,一般都是刺诗,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通过“主文谲谏”达到怨刺上政,从而产生温柔敦厚。这些手法用于词中则是“意内言外”,即言情之词与传统诗教相结合,反映社会现实,“鼓吹元音”,乐而不淫,怨而不怒,中正醇和。朱彝尊的目的就是通过比兴手法,将词拉向诗教的轨道。同时,他推论词的源头,进一步阐述词与诗功能的相同:“南风之诗,五子之歌,此长短旬之所由防也。汉《铙歌》、《郊祀》之章,其体尚质;迨晋、宋、齐、梁,江南、采菱诸调,去填词一间尔。诗不即变为词,殆时未至焉。既而萌于唐,流演于十国,盛于宋。”(《水村琴趣序》)南风歌、五子歌均有其严肃的主题,是诗歌中的“大道”,今朱氏以之与词相提并论,更抬高了词的诗教功能,也抬高了词的地位,使它融人了儒家正统文学的血液。

3.推尊南宋雅词

朱彝尊提出著名的观点:“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及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 (《词综·发凡》)。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极工极变的南宋词,不是泛指一切词。既不包括俚俗的艳词,也不包括辛刘为代表的豪放词,而专指南宋雅词,李康化先生认为是专指宋末临安词人之词’’。南宋的雅词与北宋雅词不同,北宋雅词浑涵,词淡而情浓,有高远之姿,南宋雅词深美,文丽而情隐,有妍雅之态)。

朱彝尊在南北宋雅词中,为何选择南宋雅词?曹保合先生在《谈朱彝尊的醇雅词论》一文中详细分析,他认为,南宋雅词在创作队伍、创作技巧、雅词的开拓、雅词的理论远远超出北宋,且北宋雅词偏裱挚,南宋雅词偏清空,而朱氏喜欢的是偏清空的雅词,即汪森所说醇雅。既要保持词自身委婉抒情特点,又能够有所寄托。笔者同意他的观点,同时略作补充,朱彝尊选择南宋,还有一个时代的背景。赵宋王朝与朱明王朝都是历史上被异族征服的汉族政权,相同的历史遭遇必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态,无论是出于对故国、对日君的眷恋,还是出于同病相怜的类比联想,朱氏都惺惺相惜,产生共鸣。同时,朱彝尊在《书花间集后》文中云:“方兵戈傲扰之会,道路梗塞而词章乃得远播;选者不以境外为嫌,人亦不之罪,可以见当日文网之疏矣。”朱彝尊有感之言正反映出所处时代文网之密,文字之间如有择词不当,或无意中有牢骚、抑郁之词,一经发现,则被定罪,受尽折磨。故直抒胸臆、雄浑苍茫的词风逐渐隐去,文人开始寻求“空中传恨”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怀。因此,从时势的选择到雅词纯熟的技巧等,南宋雅词都符合朱氏的要求。文学

4.恪守词“别是一家”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8

“《功甫帖》真伪之争” 的影响持续发酵

去年,在拍卖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状态的背景下,古代书画却依然能够一枝独秀,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春拍中,中国嘉德“吴松文脉-北美私人中国古代书画藏珍”的成交率达到81.08%,沈士充手卷《江南秋色》拍出3622.5万元;大观夜场中龚贤《别馆高居图》以3737.5万元成交;秋拍中,董邦达《葛洪山八景》册页以5060万元成交,成为下半年古代书画市场的一大亮点……以至于胡润研究院在的《2014年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乐观地指出,古代字画已经取代手表成为富豪收藏的首选。

然而今年春拍中,古代书画的情况却急转直下。几件拍前被寄予厚望的重量级精品意外流拍,如陈淳的《墨花图》、沈周的《安老亭图》和赵孟俯的《致宗元总管札》。被视为中国拍卖风向标的嘉德夜场大观中,古代书画拍出的价格连1个亿都不到。

有观察家指出,古代书画的骤然暗淡,不啻为从去年底持续至今的“《功甫帖》真伪之争”的“蝴蝶效应”。尽管刘益谦本人宣称,他已经取得了此次辩论的“胜利”,但市场却用实际行动表示出了深重的疑虑。从卖方看,市场上几乎见不到真正有价值的“好东西”;从买方看,许多“熟面孔”也从这次春拍中悄然消失了。

朱绍良表示,《功甫帖》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他认为无需过于悲观。事实上,虽然这次大陆拍卖市场表现不佳,但佳士得香港的春拍中,古代书画的情况却相当不错。山人的《山水》拍出了3608万人民币的高价,《书北囱三友诗》也拍到了2258万人民币。“佳士得香港取得的好成绩应该跟他们的‘低估价’有关系。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古代书画的市场上,一旦出现干净的、真正有价值的‘筹码’,就一定会受到追捧。这是古代书画资源的稀缺性所决定的。”朱绍良说。

赝品有传统 著录也不见得完全可靠

关于古代书画真伪的争论,这几年一直不绝于耳。海外学者徐小虎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现存中国古代书画中,赝品的数量远远多过真迹,即便是宫廷收集的书画也大多是赝品。50多幅传吴镇藏画中其实只有4幅为真品……这让人不禁疑惑,古代书画的世界中,赝品究竟有多少?而所谓真伪之争,又是否有标准答案可言?

朱绍良表示,真画和赝品,从中国书画诞生之日起就如影随形,米芾曾在《画史》中说,他访遍天下李成的作品,真迹只有两本,伪本倒有300多本,说明在北宋时,画家的伪本就已非常多。这种造伪的“传统”,历经宋、明、清、民国乃至当代几次高潮,不知给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布下了多少“地雷”。

“一是因为历史久远,二是因为制造赝品本身也是我们书画传统的一部分,所以,古代书画的鉴定经常会出现十个人有九个意见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说,真的没有所谓‘标准答案’,我们只能去追求一个极度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朱绍良表示。

而为了极度接近历史真相,收藏家和鉴定家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通过考察艺术品的著录,来建立相对可靠的证据链。有著录的艺术品通常被视为流传有序,其真实性便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朱绍良告诉记者,事实上,著录也不见得完全可靠,从古至今,都不乏著录的图书本身即为伪造的情况。

比如,明代张泰阶于万历年间所著《宝绘录》就是这样一本臭名昭著的著录。其中收录了从晋唐至明代的书法绘画二百余件,宋四家、吴道子、宋徽宗的画作不一而足,但可惜全部都出自“苏州片儿”之手。老一辈美术史家黄苗子曾指责“此种(《宝绘录》)著作,还为后来刻书家如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等所刻,并且清人著作如沈世良《倪云林年谱》等还加以引用,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古书画的市场地位依然无法撼动

朱绍良认为,真假难辨是中国古代书画多年一直没有办法被主流收藏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但就算古画真假的“无解之争”不断出现,其“高大上”的地位却是无法撼动的。

“现在市场上,当代比近现代贵、近现代又比古代贵是个‘怪现象’。因为从艺术价值而论,中国书画最华彩的篇章出现在宋元。古代书画,尤其宋元书画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板块,宋元书画更是因为极度稀缺而一画难求。因此,市场的信心可以被摧毁再重建,但古代书画的收藏强势却是不变的。”

朱绍良认为收藏古代书画有三个秘诀:一是忌贪,不听故事;二是多向专家请教;第三点最为关键,那就是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学习研究。可以说,不把自己逼成半个专家,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古代书画藏家。

2013年,曾巩的《局事帖》拍出了1.3亿的天价,引来争论纷纷。文博系统的一些专家提出异议,认为这个帖子有问题,因为使用的纸张是藏经纸。朱绍良就去向某位古书画鉴定泰斗请教,老先生说使用的纸张像是版本书。朱绍良转头就去调查,最后发现是《三国志・魏志・徐奕传》的第二十页。老先生很高兴,又说,还得去查查刻工是谁。朱绍良再查,发现是王宗,而宋代刻工的年表中果然有他的名字。最终为《局事帖》汇总出比较完整的证据链。

“现在,听信各种专家意见的人多,但真肯于自己去调查、研究的藏家太少。我觉得收藏古代书画,少犯错误的办法其实只有一个:不要轻信任何人,要自己去思考,亲自核实所有的证据,然后把所有的观念都吸纳、思考、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态度。”朱绍良说。

支招:从近现代精品入手实现“以藏养藏”

不过朱绍良也坦言,中国古代书画的价位已经到了历史的最高阶段。目前市场虽暂时遇冷,但价位并没有松动的迹象。现在的藏家面对的是比他入门时更高的门槛。“比如董邦达的《田盘胜概图》册,当年我曾用300万买下,三年后550万卖出,但现在它的市场价位据说已经到了2个亿……”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9

朱自清先生擅长于用散文写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生活,写旅游见闻、异地风光,写休戚与共的朋友……在他的散文世界里,他写过他的他的扬州顾家,如《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写过他眷怀的明媚的南方春色,如《绿》、《白马湖》、《看华》;写过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如《怀魏握青君》、《飘零》、《我所见的叶圣 》、《教育家夏遵先生》;写过他为至爱亲朋下的哀伤,如《背景》、《给亡妇》、《白采》、《衰互生》;写过他的旅途见闻,如《威尼斯》、《罗马》、《瑞士》、《荷兰》、《莱茵河》;也写过一些面向社会现实他一一愤情感的《执政府打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轿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作为一个有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留给我们的散文只有六十余篇,太少了,但他的散文“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朱自清是以诗人的气质来写散文的,他的散文 满着诗意。感情的抒发,意境的烘托和文学的含蓄,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散文创作,对于创建白话散文作出过不可某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五四以后以及当代的散文作家几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般说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比较平实、朴素,但这种平安、素朴之后正显示着他的散文的思想特色;平安中潜存愤意,朴素中含有激情。正是他们如此风格,使得他在二十年代中期写下了很多思想性很强的散文。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的是作者亲眼目睹的一件惨事;用七毛钱买来的一个小女孩的命运。并由此生发联想,控诉了万恶的旧社会;“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啊,想想年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还把被卖的女孩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认为他们没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航船中的文明》和《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是作者在航船和电车中看到的以 即过的现象,但作者”却不轻轻放过“,一定”要看出而后已“。前者通过对航船男女分坐所谓”规矩“的剖析的一 ,展示了礼义之邦文明古国的黑暗和愚昧,对所谓”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后者则从一个“小西洋人”脸色的变化和对子的“袭击”,分析出种族优越,民族歧视的历史和现实的根烟,发觉了“笑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产生了“追切的国家之念”。这三篇文章都是只以“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而展示深 的生活内容。“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他的散文常是这样地由笑见大,似浅而深,通过对一 之小事的无情而又力的穿拆,在一家成都上解释生活的本质。写于1826年3月23日的《执政府大屠杀记》翔实记载了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这回的屠杀,死伤之多,过于无 事件,而且是‘同胞的枪弹’,我们将何以问执别人之口?而且在首都的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剩尸,这种兽行段 瑞等固可行之而不 ,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先生以证人的身份,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惨案的事实真相于其中灌注了强烈的爱憎,表现了先生在北伐战争胜利发展时期,敢于勇敢在迎接时代风暴,金刚怒目式的战斗激情。”

朱自清先生的其他酸文思想性也很强。《择偶记》写的是“我”择偶的经过,说的是择偶,其实毫无选择之自由,一切都取决于父母之命媒 之言,年轻人的终身是在“姻塌”、“牌桌”、“病床”间草草谋划,勿勿决定的。作者看似轻松、风趣,实则含有难言的酸辛。《笑的历史》写的是“哭”的辛酸的、泪史;小昭本来是个爱笑的姑娘,出家后在妇道的规范下,“仿佛上了手铐足 ”。有爱笑而不敢笑,而哭,而哭不出,以致讨厌别人笑:《儿女》通过对有儿女而不能团聚,不能享受家庭幸福的诉说,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困的处境;《给亡妇》在一片凄婉倾诉中,让人看到了一个善良的年轻妇女被生活种种苦难折磨至死的悲若而劳累的一生,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实感出发,以绵密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黑暗阴影笼罩下小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画面,控诉了旧式婚姻,旧式家庭的黑暗和残酷,揭示了在生活重担的压榨下年轻男女的不幸遭遇,表露了他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另外,如《蒙自杂记》通过对蒙自火把节的描绘;“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二十四晚上,城里是在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和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提着烂布 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浇,向象这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用火把节的熊熊火光象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烈火。“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更寄寓了作者的信念和理想。《回来杂记》也是如此,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见闻“物价象潮水一般涨,整个北平也象在湖水中晃荡这”,揭露了反动统治的腐败;馆员爱钞。贪污行贿成风。从而“看出了时代的影子,北平是有电晃荡可”。即使是以表述作者对祖国山川热爱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也微妙地流露着作者的内心思绪和生活情趣。前者,在那桨声灯影里我们看到了秦淮水的自然景色,也看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本想超然物外,远离现实地表现了当时一部分看不到出路,不满现实,具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后者写于1927年7月,正是作者思想若闷、彷徨时期,于是那在朦胧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月色,恰也流露了他当时当地的心绪。

郁达夫论到五四时期散文特征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纯粹的诗人的抒情散文,写道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抒怀抱;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如此。作品格局虽小,境界不浅;镜头不大,思想却深。就在他说人生,叙家常,写风景时,便无形中表现出了他散文的思想性。这正是人们常可以从文章中看到他对现实的挪揄、讽刺 击及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朱自清散文在艺术上有高度的成就。郁达夫说:“朱自清虽自是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 满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很多抒情名篇都具有经久不襄的魅力,而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给亡妇》等作品,都已经和作家的名字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古今胜文,都是以情 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它之所以 人口,就在于它以朴素、细腻的文笔,平凡而动人的琐事倾诉了一种真挚、浓厚而朴实的父子之爱,引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文中的父亲并没有用大段的言辞诉说对我的爱,但他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这几个行动却把他们的爱子地心理、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古人说:“诗宜 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 ;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厚之淡”,又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散文也是一样。《背影》正是这样一 首具有大巧之朴,浓淡相宜,既精深又平淡的优美的诗一般的抒情散文。而钟敬文先生所说的:“他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 永, 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眼里,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对于这些而外,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这也正是对先生散文作品这一特色的受罪还评述。

《荷塘月色》是先生的另一部佳作,在这部作品里,荷塘与月色相映衬,和让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衬托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辉映,组成了和谐的画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华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和让浮起的雾,不同于一般白色的雾,因它是在绿叶衬托和淡月的映照下显现的,所以是“青雾”;雾中月下观看荷花荷叶,即洁白柔和,又迷离朦胧,用“牛乳中洗过”、“笼着轻纱的梦”来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这种氛围,描绘出了深 的意境,真可谓艺术上的“以一当十”,也足以说明先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常用的烘托手法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借助丰富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的又一艺术成就。如《绿》,它写的是梅雨潭瀑布。作者现实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外形拨动、色泽各让面来 拟它的形态,把一潭水瀑布拟人化了,简直就象一位长裙电地,体态轻盈的美丽少女,接着又借助联想引起的对比,来勾勒梅雨潭的绿:“北京十刹海 地的绿杨,托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近旁高 而深密的绿碧,丛叠这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就在这看似无法比拟中看透出了无限生机,那温州仙岩梅雨潭的绿,在那太浓、太淡。太明。泰安的对比和限制中,被描写得恰到好处。这是利用丰富的想象来诱导读者,使他们沿着作品所提供的对立形象地线索去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不浓不淡不明不暗的印象,象这样把一潭绿色瀑布写得r如此形象生动,色彩鲜明,如诗如画,确是令人神往;在《歌声》中,那一曲清歌竟像那向他扑来的“霏霏细雨”、“新鲜的风”、“爱人的鼻息”,又仿佛是“深存在日光的群花”,使他看到那“ 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同时又使他闻到“潮湿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以及“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作者从听觉中仿佛打通了触觉、视觉、嗅觉等所有的感官,真切地表现了他听歌时“神秘心醉”的心境。在《荷塘月色》中也有类似情况:缕缕荷香竟如“渺茫的歌声”,拨动的月光却像“梵 玲上奏着名曲”。正是丰富的想象,使得作品 人口,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魅力的。

朱自清散文的另一特色是短小精悍,一般都是千余字,以极经济的篇幅去构思他的艺术品,这也有力地显现了他善于提炼题材,刻意溶裁,精研就够的艺术功力。例如《背影》一开头从徐州、扬州。南京一路写来,五次提到祖母丧失和父亲失业亏空,描写父亲的关怀时也只选取了看行李、讲价钱、送上车、拣座位、嘱咐茶房照应、买桔子等有限的镜头,全文虽只一千五百字,却首尾相应,严谨紧凑,详略得当,虚实结合,一层深似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劳累终生的父亲的情感。又如《冬天》,作者仅从三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儿时uquanjia于冬日团坐吃自煮豆腐;与友人泛舟西湖;与妻儿在山城过冬,亲切而然地写出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妻子之情,从严寒寂冷中透出一股暖意。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篇10

[关键词]朱依真;词学;地域文学;开启意义

[作者简介]张学军,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40-03

朱依真是粤西乾嘉时期的重要词学家,号小岑,广西临桂人,清乾嘉间粤西(今广西)诗坛上的重要诗人。“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晚年至粤西,常与之唱和,推之为“粤西诗人之冠”。著有诗集《九芝草堂诗存》、词集《纪年词》、杂剧《人间世传奇》《分绿窗剧》等。今仅存《九芝草堂诗存》(道光二年刻本),凡八卷,四百二十余首。丁绍仪辑《词补》独缺岭右,曾觅其词而未得,殊以为憾。

朱依真的词学观体现在其《论词绝句二十八首》,收录于况周颐辑《蕙风丛书》,该书《粤西词见》选有朱依真之词,后附其论词绝句22首,其自跋称此为少作,20年后他又补作了6首,也一并收录于此,共为28首。这组论词绝句,论述的范围古今各半,对晚唐五代至清中叶有代表性的词人词风作了中肯的评价,同时也对当时的粤西词人给予了很大关注。其中有一些独特的见解,总体倾向大概上是承继了浙派的词学观而又有所超越。

词盛于两宋,衰于元明。元明以后词人大多以作曲方式作词,使词曲合流,失去词之特色,而流于俚俗。朱彝尊曾严厉批评元明词坛,一是充塞内容无聊或绮靡污秽之作:“宣、政而后,士大夫争为状寿之词,联篇累腰,殊无意味”,“陈言污语,俗气熏入骨髓”;二是违背词之特色:“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间有硬语”,“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朱彝尊等浙派词人提倡恢复词之本色,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宗南宋,崇醇雅、清空词风,以纠正元、明鄙俗词风。针对明代词的弊病,他们提倡以南宋姜、张词风为圭臬,学习他们的清空、醇雅,以表达家国之恨的幽情暗绪。如朱彝尊认为“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汪森认为南宋姜词“句琢字炼,归于醇雅”。其次,推尊词体,提高词的地位。词历来被认为诗之余,浙西派词人则将它提升到与《骚》《雅》同等的地位,提出词与诗一样,可以假闺房儿女子之言寄托家国之恨。朱彝尊说:“词虽小技,昔之通儒钜公往往为之,盖有诗所难言者,委曲倚之于声。其辞愈微,而其旨益远。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子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宜寄情焉耳。”最后,艺术上提倡回归词之本色。浙西派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无论前、后期的浙西派词论家都标举神韵、清空、淡远、清丽的标准。他们选编《词综》也好,自己的创作也好,大多体现出这种特色,就是将感情化作清丽淡远的意象,用清新别致的语言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用朱彝尊的话来说是“空中传恨”,厉鹗则将此种词比作淡雅悠远的南宗画。浙西派词论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了“空中”寄情,其创始者有国破家亡的亲身经历,于词中隐隐寄托这种情感,但其后继者们缺乏这种情感,就只能在“句琢字炼”上下功夫了。而且朱彝尊后期为了迎合统治者,又提出“词则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吟太平”,这也给后世以不好的影响。

朱依真评词,有很多地方与浙西词派如出一辙,同样标举醇雅清空,推崇南宋雅词。如他对姜夔评价最高:“合是诗中杜少陵,词场牛耳让先登。暗香疏影精神在,夜月清寒照马塍。”推举醇雅清空的词体,评姜词是“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称赞张炎指悟宗门之功时也说“鼓吹尧章岂妄言”;对张翥的评价是“蜕岩乐府脱浮嚣……宋人风格未全消”;对北宋词人则推举秦观,说其“贫家好女自娇妍”、“风流终胜柳屯田”,这正是从雅俗的角度对秦、柳二人的评判;还有评周邦彦云:“词场谁为斩荆棒,双手难扶大雅轮。不独俳谐缠令体,铺张我亦厌清真”,着眼点也是在于“大雅轮”和“俳偕”、“荆榛”的对立,这种对立正是雅俗之辨,这与前首扬秦抑柳是一致的。他对浙西词派的前后期代表朱彝尊、厉鄂也评价很高,说朱彝尊是“中兴力挽古风颓”,对厉鄂尤其推崇:“樊榭仙音未易参,追踪姜史复谁堪,一时甘下先生拜,合为词家作指南。”又云:“当年姜史皆回席,辛苦无从觅金针。”由此可见朱依真论词的主要旨趣和浙派清空醇雅的格调颇为接近。

朱依真有些见解也不是完全和浙派相吻合。浙派末流由于极端的流派观念,独尚姜、张的清雅,而一概排斥豪放的苏、辛。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卷5中对此提出了严厉批评:“铤览近日词家,颇怪其派别之讹,非但无苏、辛,亦无周、柳,大抵姜、史之糟粕耳。”朱依真评词对苏、辛的看法明显与浙西诸人不太一致,如他认为姜词的清空正从苏词中来,世人只知苏、辛词豪放,但真正认识苏词的人并不多: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他将苏轼与辛弃疾区别开,而将姜夔的词风上溯到苏轼,未始没有一定的道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云:“读东坡先生词,于气格韵律,并有悟到空灵妙境,匪可以词家目之,亦不得不目为词家,世每谓其以诗人词,岂知言哉?”[4](P4323)此外对于的评价,浙西词人向来持否定的观点,而朱依真却给予了相当的好评:

质实何须诮梦窗,自来才士惯雌黄。几人真悟清空旨,错彩镂金也不妨。

主张兼采梦窗的错彩镂金与白石的清空醇雅,对张炎讥诮梦窗词“七宝楼台”、“质实”进行反驳,认为“错彩镂金”的形式未尝不可以内蕴“清空”之旨,这种看法还是颇有新意的。又如评史达祖:

雕梁软语是形容,柳昏花暝意态中。项羽不知兵法诮,也应还著贺黄公。

贺裳《皱水轩词笙》云:“常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法之恨。史达祖有《双双燕》咏燕词,姜白石不取其中“软语商量”之句,而认为“柳昏花暝”之句更好,贺裳讥之有如项羽不知兵法。朱依真则认为前者只是外在的形容,后者才是内在精神所贯注的意态,这些评述都是颇有见地的。还有对于浙派巨擘朱彝尊词的得失也一针见血:

燕语新词旧所推,中兴力挽古风颓。如何拈出清空语,强半吴郎七宝台。

后有一段自注云:“词至前明,音响殆绝。竹咤始复古焉,第嫌其体物集,不免叠垛耳。”朱彝尊的词不失为清词中一流的作品,但他主要从清雅的格调方面下功夫,忽视内容方面的拓展,虽追踪南宋词人姜夔、张炎,风雅与白石相近,但在意度的高远、气象的清越方面,则远逊于白石。因而朱依真

并不盲目崇拜,而是以辩证的眼光作出评判,一方面,他积极肯定了朱彝尊的力挽词坛自明代以来衰颓之风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指出其《查烟阁体物集》“叠垛”、“位订”之不足:“如何拈出清空语。强半吴郎七宝台。”这个评语颇有穿透力,也是被公认的一种看法。钱裴仲《雨华盒词话》就曾指出:“吾乡朱竹坨先生自题其词曰:‘不师黄九,不师秦七,倚新声,玉田差近。’余窃以为未然。玉田词清高灵变,先生富于典籍,未免堆砌。咏物之作,尤觉故实多而旨趣少。”

朱依真的《论词绝句二十八首》对于粤西词坛来说具有极大意义,从词学的维度开启了粤西地域文学意识。有清一代,粤西文风丕振,文坛兴盛,文学人才辈出,使粤西文学地位大大提高,也促进了粤西地域文学意识的觉醒。地域文学意识觉醒的前提是对地方文学自身价值的体认和肯定,其外在的表现是对地域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编选出版,并对本地域的文学创作给予恰当的评价。粤西地域文学的地位和价值首先在诗、文方面得到了肯定和确认,粤西诗文总集、选集的编撰刊行远远早于粤西词集的出版刊行,其刊行的数量也比词要丰富。比如诗集有康熙年间汪森编撰的《粤西诗载》,继而有道光年间先后刊行的张鹏展编撰之《峤西诗钞》和梁章钜编撰之《三管英灵集》等;文集有康熙年间汪森的《粤西文载》与咸丰年间朱琦、唐岳、龙启瑞辑刊的《涵通楼师友文钞》等。虽然有些诗文集的编撰者并非粤西本土人氏,但通过他们编撰的诗文集以及他们的阐发,一方面对粤西本土文学给予了肯定,也使粤西本土文学得到保存和传播;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粤西文人来说,未尝不起到了一种地域文学意识的启蒙以及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粤西词学的发展相对于诗文较为迟滞,尤令人扼腕的是,粤西词集的刊行只有况周颐在光绪年间选辑刊行的唯一一部《粤西词见》。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况周颐分析道:

粤西诗总集,有上林张先生鹏展《峤西诗钞》,福州梁抚部章钜《三管英灵集》,词独缺如。地偏尘远,词境也。顾作者仅邪抑,不好名,不喜依傍,作亦不传也。地又卑湿,棂椭椒楮,不十数年辄虫朽不可收拾。(《粤西词见叙录》)

吾粤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扶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可传以此,不传亦以此。(《粤西词见》卷二)

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传统“词为小道”观念影响,仅把作词看作一种游戏,而没有对自己的作品加以有意的收集整理,所以造成大量作品散佚无存,特别是清初康熙以前的词作,几乎无从查考。虽然如此,从现存的文献上考察,粤西词学中的地域意识最早应该是由朱依真的论词绝句开启的。粤西词学的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在晚清的成就与影响也确实远高于诗文。朱依真的论词绝句,对当时的粤西词人给予了很大关注,向世人介绍了粤西词的代表作家,如谢良琦、冷昭等词人:

侯精都不解疗饥,癖嗜疮痂笑亦宜。一夜梨花惊梦破,何如春草谢家诗。(评谢良琦)

十载无能读父书,摩挲遗谱每唏嘘。词人竟美遗山好,蕴藉风流哪不如。(评朱若炳)

岭西宗派说纷孥,谁倚新声仿竹姹。独有春山142

冷居士,闭门窗下咏琵琶。(评冷昭)

其中的一些评语,或评价过高,对此,况周颐解释说是“意在以诗传人,不得以论古之作例之”,也是符合实际的。这些作家由于偏处一隅,身份低微,在当时词坛名不见经传,但却为后来临桂派的崛起作了很好的铺垫,对推动粤西文人词的创作起了很大作用。还有,随着清代粤西教育、文化的发展,妇女的诗词创作也得到了繁荣。朱依真对于这一现象也给予了关注,其论词绝句对粤西闺阁词人的创作给予很高评价:

红杏梢头宋尚书,较量闺阁韵全输。无端叶打风窗响,肠断人间词女夫。(评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