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1 21:33:49

朱自清春教案

朱自清春教案篇1

(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要: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源于民国初期。文章通过对民国初期两位职业指导的倡导者朱元善和周诒春的职业指导思想进行梳理,并对比总结两者思想之异同,对当今的职业指导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 :朱元善;周诒春;职业指导;职业演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93-04

作者简介:徐胜(1982—),男,河北省职业教育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职业指导发轫于民国初期,这个时期是西方职业指导发展的黄金时期。鉴于职业指导在当时的中国是新生事物,有关理论尚十分缺乏,因此,诸多的教育家和知识分子致力于对职业指导理论的引入、探讨和实践,其中,朱元善和周诒春对职业指导的萌芽阶段发展贡献巨大。

一、朱元善及其职业指导思想

朱元善,生卒年不详,笔名天民,是民国时期著名教育理论家,曾主编《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少年杂志》等刊物,一生著作颇丰。其职业指导思想主要出自1917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职业教育真义》。《职业教育真义》为朱元善以日本学者川本宇之介的《职业教育研究》一书为依据编译而成。在编译过程中,朱元善有意识地根据当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充分阐述了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朱元善认为,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求职者个人和对社会的影响两方面。他十分重视求职者的初次择业,在著作里明确表示反对当时的“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他指出:随意选择一岗位就业,等发现该岗位不适合自己时,会不得不重新选择岗位就业,如果不适合的话,还会不停地换工作。职业确定不下来,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就会永远达不到优秀的程度。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职者势必会成为劣败之人,并最终被社会淘汰。所以,他在书中郑重强调:凡择业者慎毋爽失唯一之机会,切不当蓄心与更择。

朱元善指出,贸然择业除了影响求职者个人外,国家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也在求职者不停换工作的过程中蒙受巨大损失。除此之外,如果求职者没有一固定的工作,随意流转,不但会使个人产生懈惰心理,影响个人发展,还会形成不良少年团体、流民团体,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职业指导不仅与职业教育休戚相关,也是社会的一项事业,他将职业指导提高到等同职业教育本身的地位,并指出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甚当相需而行。

朱元善在书中以美国纽约学生目的调查会和波士顿职业局为例介绍了怎样实施职业指导。在实施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应与学校结合起来,并尤其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要做好求职者的情况摸底工作。他认为,求职者就业困难不仅仅是技能缺失,还因为他们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是“目瞩千里不见眉睫”之人。职业指导组织的任务除介绍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帮助求职者熟知自己之资禀诣力,获得择业之智慧。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指导者的素质,指导者不仅应熟知事业之性质状态,还要掌握指导求职者的技能,既能让求职者知其然,又能让其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指导者还要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指导者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心直接关系着指导效果的强弱。

朱元善的职业指导思想在其前期的其他著作中也有所涉及,但均不如《职业教育真义》中介绍得那样具体系统。

朱元善本身没有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他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关注、介绍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发展工、农、商业,这本身就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一方面,更充分体现了当时学者不忍“坐视国家之破产”的爱国情怀。

二、周诒春及其职业指导思想

周诒春(1883—1958年),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宁,生于湖北汉口。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1909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12年在南京临时政府任职,后任清华学校第一任副校长,并接张伯苓任清华第三任教务长。1913年8月,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致信外交部,推荐周诒春继任。周诒春于1913年10月27日就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辞职,任期4年又3个月。

周诒春在清华任教期间的主要教育方式为德、智、体“三育并举”,通过“三育并举”贯彻他的教育思想——“造就完全人格之教育”。后人眼中的“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之先声”只是周诒春实现其教育目的的一个教学手段。他认为,传统教育没有活力,脱离生产,既不利于培养公民独立性,又很少传授生产技能。他说:“职业教育、民主教育与国民教育应取代传统古典的反民主的非生产的和缺乏活力的绅士教育,新的国民教育目标应在培养聪明的具有谋生技能的与独立自主的公民。”

周诒春的职业指导实践主要体现在学生选科和择校方面。他通过了解当时大部分学生的困惑,结合自己早年的求学经历,意识到当时的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加上对社会职业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他们在选科和择校方面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美国求学时,他了解了当地的职业指导相关情况,深感职业指导在择业与就业方面能够为人们提供合理的帮助,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周诒春在执掌清华学校后,便开始重视即将毕业赴美留学的学生在选科与择校上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的指导。

周诒春的职业指导实践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制作调查问卷让学生填写,了解学生的主观想法和心理内因。平时悉心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志趣,努力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他还让每位留洋学生填写报告,说明选修专业学科的性质及理由,到美后拟入何校,为何作此选择。然后逐一与学生谈话,审慎决定学生的留学方向。另一方面是举办职业讲座。刚开始时,清华学校将这种演讲称为“高四演讲”,尚未正式冠以职业演讲之名。只是在一次高四演讲预告中,使用了职业演讲的概念。直到1917年,这些演讲不再称为高四演讲,而是直接命名为职业演讲。从1916年上半年清华学校的职业演讲拉开帷幕,到周诒春离职前的两年间,职业演讲场次和涉及专业不断增多,听讲学生从原来的毕业生扩大到各年级学生,讲座人员也慢慢出现了外籍专家。周诒春在清华学校组织开展的这些职业演讲,试图从职业的角度出发,通过讲座的方式,用教育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加深他们对学科的认识,加强他们的择业意识,从而使他们在留学美国时能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和院校进一步深造。

有人认为,职业指导在中国最早是由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于1916年提倡的,他对即将赴美留学的清华学校毕业生进行选科与择校的指导,运用了观察、调查和访谈及职业演讲等先进而科学的方法,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实属首创。同时,周诒春组织开展的这些职业指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期的清华学校只按计划与学科间的比例选派留美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的状况,使学生避免了选科与择校的盲目性,更好地促进了这些留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认为,周诒春的职业指导实践开始的时间应该比1916年更早。

周诒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涯方面的指导,切合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为人师表的崇高情怀。

三、朱周二人思想之比较

朱元善和周诒春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的职业指导思想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米靖博士认为,朱元善的《职业教育真义》是一本具有拓荒性质的职业教育学著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系统性、完整性的职业教育论著,其中关于职业指导等内容开理论风气之先。

金兵博士认为,朱元善是我国正式使用“职业指导”这一概念的第一人,自他之后,概念固化下来,其对职业指导的介绍也被看成是社会改良主义的伏脉。而周诒春及其在清华学校校内组织的职业演讲,则是近代有组织的职业指导实践的开端。

(一)相似之处

首先,朱周二人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对职业指导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在各自领域中的研究时间也都是最早的(1915年初,郭秉文在《东方杂志》刊载文章,对美英两国的职业指导进行介绍,但只是单纯的介绍,并没有进行思辨研究),二人的思想都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产生的,周诒春是借鉴美国,朱元善是借鉴日本,而朱元善在实践方面也介绍过美国的案例。因此,笔者认为二人具有相似的历史地位,都是我国职业指导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

其次,二人都特别注重对求职者(求学者)的指导工作,认为除了了解求职者(求学者)的基本情况外,还要让他们获得选择职业或专业的智慧,即既要让求职者(求学者)知其然,又要让其知其所以然。例如,现代职业学校和高校不仅设有就业处、就业科等科室,大部分学校还都开设职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人格类型测试等,以确定学生性格类型,并在平时学习管理过程中有所侧重,以期在学生就业时实现人职匹配。这正体现了二位先贤“既要让学生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职业指导思想。

再次,二人都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的终身性。朱元善职业指导思想的“全面”和周诒春职业指导思想的“深度”,应该说是代表了当时职业指导的前沿水平,但是由于时代限制,国内职业教育的地位甚至尚未正式确立,对其认识稍显浅薄,没有人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属性,所以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指导应该贯穿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二)不同之处

首先,由于各自职业的原因,朱元善的研究侧重理论,而周诒春更侧重实践。朱元善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涉及了整个职业指导工作过程,特别是介绍的两个案例,均是当时美国做的比较成功的职业指导工作案例;周诒春侧重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科和择校,可以说是教育指导,这是整个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一些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纷纷采取大类招生,这与周诒春的职业指导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朱元善涉及内容程度较浅显,但研究的范围较广泛,主要研究方式是描述和建立在描述方式上的简单思辨,并有相关的著作问世;周诒春的职业指导思想都渗透在他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对学生的指导作用明显,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但目前并没有史料证明他本人在职业指导理论方面进行过具体研究,他的相关思想都是后人根据其实践言行总结归纳的。就二人对职业指导的研究而言,朱元善占其广,周诒春占其深。

再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朱元善认为,不仅要做好被指导者的研究工作,有关指导者本身的研究工作也同等重要,指导者对受指导者具有天然的影响;周诒春本身就是指导者,相关工作也做得比较突出,受其职业影响,他没有认识到指导者的素质对职业指导的效果同样影响巨大。

最后,朱元善不但认识到了职业指导对求职者的影响,还认识到并详细阐述了职业指导的社会属性。他认为职业指导不仅具有指导职业的作用,还具有缓解社会矛盾、振兴社会道德的作用,是一项社会事业,如果职业指导做不好的话,就会让求职者不停地换工作,每一次换工作都会有一个熟悉新工作的阶段,整个过程下来,既延缓了社会劳动力达到最优配置的时间,又极大地浪费了社会生产力,所以职业指导应该与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周诒春只是在学生个人指导方面具有深刻的认识并进行了亲身实践,但没有史料表明他对职业指导的社会属性有所阐述。

(三)职业指导思想与终身教育思想的结合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发现,朱元善研究职业指导较为广泛,周诒春研究学生的学业指导较为深刻,这正表明二人对职业指导进行研究时关注了人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从出生到死亡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创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理想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将朱元善的“广”与周诒春的“深”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在成长阶段要多听取职业讲座,注重兴趣培养;在探索阶段要学习职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因为职业也是不停地发展的,所以该课程可以每学期课时不多,但要穿插在整个过程中),还要尽早地进行心理测试和人格类型测试,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在创立阶段择业要慎重,如果职业不合适要尽早变换工作,尽快进入职业稳定期;在维持阶段要不停地为自己充电,以维持职业过程中获得的地位和成就;在衰退阶段要注意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前两个阶段,指导主体是学校,指导形式为授课、讲座和相关测试;第三个阶段,指导主体是职业局、职业介绍所和劳动人事部门,指导形式是相关培训和考核;第四个阶段,指导主体是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指导形式是培训;第五个阶段,指导主体目前还没有明确,指导形式应该是类似老年大学等团体。

四、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工作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社会上有了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培训机构,高校、职业学校纷纷建立了就业指导部门,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有关行政部门组织了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考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相适应。

目前,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尚参差不齐,对职业指导的地位认识也不统一,大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准备教育的一部分,这显然已经与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严重脱节。国家已经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全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再也不是以前的终结性教育,而是贯穿一个人整个职业生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力“助推器”。同样,职业指导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人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而应该是贯穿于一个人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持续过程。否则,必然会导致教育工作缺乏动力和生命力,难以可持续发展。

朱元善的职业指导思想和周诒春的职业指导实践,不仅仅对职业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大部分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均有一段时间的迷茫期,即是由于上一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滞后所导致的。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应该怎么学,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做好有效的、持续的职业指导实践工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米靖,陈翠翠.20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学的拓荒之作——朱元善及其《职业教育真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2(6):70-73.

[2]金富军.周诒春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9-95.

[3]李兴军.民国时期学生职业指导实践述评[J].职教论坛,2010(16):91-95.

[4]米靖.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2-115.

[5]谢德新.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的先声:周诒春与清华学校早期的职业指导[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9-180.

朱自清春教案篇2

人生的经历中,风雨冰霜、坎坷峥嵘,谁都无法回避。许多人热衷于名利场,因而熙熙攘攘,身心疲惫。老年将至,才恨年轻时行事气盛,折了多少锐气。老态龙钟时,才悟出没有名利喧嚣干扰的日子,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朱熹就体验了这种感受。朱熹年轻时,几乎游遍江南名胜中的各种书院,他不遗余力倡理学,传礼教,人生最体面的莫过于在皇帝身边做侍讲。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朱熹好景不长,因庆元之累,朱熹被朝廷罢免职务,在皇帝身边只当了40多天的老师,尔后就叫他到地方上做个有名无职的小官。朱熹不依,只好请求归祠,才心安理得地寿终正寝。朱熹大半辈子为名利所累,晚年开始讨厌仕途,请求归祠后的首要选择,就是读书。

晚年朱熹垂青村野,在村野寻找一块宁静的读书环境,是他最大的愿望。朱熹,这位性灵学者,很满意他在武夷筑的精舍,“琴书四十年,几做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朱熹不嫌居所简陋,但求惬意。他建仁智堂,有感而发:“我惭仁智心,偶自爱山水。”他静坐隐求斋,直述出一种这样的感受:“隐去复何求,无言道心长。”他徘徊于石门坞,委婉诉心曲:“自笑晨门者,那知孔氏心。”他就是在这样一种桃花源般的境界里读书。在武夷山村野生活了近四十多年的大儒朱熹,读书与教学占去了他大半生的经历。朱熹晚年与学生蔡元定在芦峰创办书院,自号云谷老人,芦峰书院也改为“云谷书院”,老年朱熹为了维持书院的运转,亲自带领学生开荒种学田,建立以学田助学的保障机制,不少贫家子弟都投学于他的书院。朱熹教书、写书、读书集于一身,算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在尤溪,朱熹读书读累了,伫立书院半亩方塘前,突然有了心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晚年朱熹不是书虫的那种愚腐之人,死抱经书典籍不放,读累了的时候,产生了“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出山道中口占》)的解脱欲望,坚持张弛有度的劳逸结合,放松了身心的朱熹在村野的山光水色中心旷神怡,写下了“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的喜悦感受。朱熹在南宋庆元年间,被朝廷弄权者诬蔑为“伪学逆党”而遭迫害,他逃避到泰宁知县赵时管辖的偏僻山村小均村筑书舍授徒,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心态隐居读书,其间写下了四季诗:“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春);“古木披高荫,书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夏);“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看案前书,西风拂庭桂。”(秋);“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冬)。

在朱熹的四季诗中,我们可以得知朱熹在最窘迫的日子里,仍怀着从容淡定的心态,在风烛残年中读书,当苍老的心悟得“太极理”的时候,也是生命趋于圆融的时候,所以朱熹得以延年益寿,活了71岁。

朱自清春教案篇3

2004年5月13日,安徽淮北警方在长春警方的配合下,在长春市台北大街友仁大酒店202包房内将化名为刘峰的杀人嫌疑犯朱朝阳抓获。

1993年1月25日,朱朝阳因与他人发生矛盾,持猎枪将对方杀害后潜逃。此案被安徽省公安厅列为挂牌案件,久侦未破。在2004年开展的“命案必破专项行动”中,淮北市公安机关经过缜密侦查,终于锁定了朱朝阳潜逃的方位,并一举将其抓获。

被捕的那个夜晚,朱朝阳思绪万千。

当年犯下命案后,他一路逃亡到漠河边境。随后,他改名为刘峰,并凭着厨师的手艺应聘到一家小饭店做事。他拼命干活,老板常常夸他工作尽心,其实他自己知道,他只有在很累的状态下,才可以安然睡去。

1995年3月,饭店停业了,朱朝阳怀揣着“刘峰”的假身份证来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他天资聪明,在漠河待过一年,就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并因此成功应聘到长春中天贸易公司工作。朱朝阳做得很成功,一年后就成了公司的中层干部。

事业的成功,让朱朝阳的情感也有了归宿。公司一个名叫刘芳的漂亮女文员爱上了他。1996年,两人幸福地结合了。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天伦之乐让朱朝阳幻想着过去的噩梦不会再来,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过恢恢法网……

一想到妻子和8岁的儿子,朱朝阳就忍不住潸然泪下。天哪!自己被抓了,他们怎么办啊?他从未跟妻子提起过自己以前的事情。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男人。朱朝阳!这个被他隐藏了11年的名字,在公安人员对着他叫出的那一刻,他才知道历史是无法抹去的,一个人犯了错误,终归要得到惩罚。

离开长春时,朱朝阳向警察提出,以刘峰的名义最后见妻子和儿子一面。可是,警察担心出现意外,拒绝了他。那一刻,朱朝阳发出了绝望的长叹。

朱朝阳不会知道,他被抓获的这个晚上,妻子刘芳同样一夜未眠。她一直拨打丈夫的手机,可手机通了,却始终没人接电话。第二天,终于有人接电话了,可接电话的人却告诉了她一个残酷的消息:丈夫刘峰原名朱朝阳,是一个潜逃了11年的杀人犯,现在已被押解回淮北。这怎么可能?她以为自己慌乱中拨错了电话,可是一看手机中的呼出号码,确实没错。是不是丈夫在和自己开玩笑?当她再次拨打丈夫的手机时,已经关机了,而且再也没有开过。

又一个不眠之夜。望着熟睡的儿子,刘芳暗自垂泪。她开始回忆和丈夫相识的点点滴滴,回忆越多,越清晰地证明丈夫的确有问题。

她想起1995年的冬天,他们正在热恋中,两人情意绵绵地牵着手散步,突然,街上警笛呼啸,朱朝阳马上松开她的手,立起衣领,向附近一家商场跑去。她匆忙追上去,发现男友满头大汗,说刚才好像看到了一个熟人。直到过了半个小时,他才平静下来。那天晚上,本来两人约好要去看电影的,可丈夫却突然说有事走了。当时,她觉得他的行为实在不可思议……

还有一次,上幼儿园的儿子要表演“黑猫警长”的节目,因为演出的需要,她给儿子买了一身小警服。当儿子换上服装,戴上警帽,兴高采烈地问爸爸自己像不像警察时,丈夫居然勃然大怒,命令儿子以后不准在他面前穿这样的衣服……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刘芳的脑海,她不得不相信那个电话了。丈夫为什么要把这个秘密埋藏这么久呢?如果他早日告诉她这些隐情,她一定会劝他自首的,那样,也许法律会给他一线生机啊。

那个夜晚,是刘芳人生中最沉重的一个夜晚。

死刑犯的心愿:想见妻儿最后一面

2004年5月14日清晨,朱朝阳被警方押回了淮北,随后被关进了淮北第二看守所。在家属联系方式一栏中,他沉思良久,最终填上了自己父亲的电话号码。尽管他很想听到妻子的声音,很想听到儿子叫自己爸爸,可他没有勇气面对他们。

2004年10月,淮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朱朝阳死刑。朱朝阳不服,提出上诉。11月,省高院维持了原判。

杀人者终归偿命。对于死刑,朱朝阳已经不在乎了,其实他上诉也是为了妻儿,尽管他知道即使上诉成功,最多也是判无期,可是自己终归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默默地关注妻子和儿子。

11月28日,朱朝阳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父亲。父亲只说了一句话:“怪我没有教育好你,下辈子你一定要好好做人。”父亲说完,满脸悲戚。朱朝阳央求父亲给刘芳打个电话。

远在长春的刘芳,久久没有丈夫的消息,她渐渐有些绝望了。当公公来电话告诉她丈夫被判死刑后,她对丈夫的感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她眼前时常出现两个人的影像:一个是刘峰,他深爱的丈夫;一个是朱朝阳,凶神恶煞的杀人犯。她怎么也无法将他们糅合在一起。她渐渐对丈夫生出了一股恨意。他们在一起整整9年了,她是他的妻子,是他最近的亲人啊!他有什么不可以告诉她呢?她早点知道真相,也好有个心理准备啊。可是,他却硬生生地欺骗了她9年。

7岁的儿子不知道爸爸去了哪里,每天从学校回来,都吵着要爸爸,刘芳不知道该如何对儿子说。亲友们知道了“刘峰”的真实身份后,都劝刘芳不要过分难过,为一个欺骗了自己9年的人伤心不值得。还有亲人干脆开始给刘芳介绍对象,说等“刘峰”执行死刑后,她就可以重组家庭了……

尽管对丈夫充满了恨意,但刘芳怎么也不能忘记他。她想起他们的洞房之夜,丈夫搂着她,深情地说:“芳,你不会离开我吧……”“新婚之夜怎么就说这样的话呢?”丈夫幽幽地说:“我害怕失去美好的东西……”当时刘芳没有多想,以为只是丈夫的一时感伤。

有了儿子后,丈夫从贸易公司辞职开了一家小饭馆。他天天早出晚归,辛苦经营,挣来的钱如数交给刘芳,并让她在家里休息,只管照顾孩子。每次刘芳拉着他去买衣服,他从来不愿意给自己买,却舍得为妻子和儿子花钱。他说他有换洗的衣服就够了,衣服多了是浪费。儿子稍大了些后,丈夫开始教刘芳厨艺,还把饭馆的账目交给她管理……

一想到这些,刘芳心都碎了。她终于明白了,其实这些年来,丈夫时时刻刻都活在恐惧中,他随时做好了被捕的打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娘儿俩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刘芳给看守所打过两次电话,可没能听见丈夫的声音。那天,儿子放学回家,脸上挂着泪痕:“妈妈,小朋友们都说我爸爸是个杀人犯,这是真的吗?”一句话说到了刘芳的伤心处,母子俩抱头痛苦。哭过之后,刘芳对儿子说:“孩子,不管你爸爸做过什么,你都要记住他永远都是你的爸爸。他对你和妈妈的爱是真的。”儿子含泪点了点头,哽咽着说:“妈妈,我想见爸爸。”其实,刘芳又何尝不想见到丈夫呢?可是她害怕呀,如果真的有那一天,那么见面即是诀别了。

而在狱中的朱朝阳又何尝不在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妻儿?他真后悔自己当初年轻冲动,更恨自己为什么要结婚生子,这不是害了刘芳吗?

转眼到了2005年元月16日。这天下午,管教谢士宏向朱朝阳宣读了淮北中级人民法院下达的“18日晨6时30分将执行死刑”的通知书。朱朝阳双眼紧闭,沉默良久后,他满含热泪地乞求:“我想见妻子和儿子最后一面,我要当面向他们赎罪!请你们帮我这个忙。”

谢士宏管教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他知道朱朝阳的妻子直到他被抓才了解事情的真相。此刻,他完全理解朱朝阳的心情。“我会尽力的,你等着我的消息。”

谢士宏随即向看守所所长陈丽和教导员陈安华汇报了朱朝阳的心愿。

根据1998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规定――“执行死刑前,罪犯提出会见其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提出会见罪犯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看守所领导批准了朱朝阳的要求。

陈安华教导员当即通知了朱朝阳的父亲,嘱托他通知刘芳即刻从长春出发,务必在元月17日赶到看守所,因为18日早晨将对朱朝阳实行注射死亡。

接到公公的电话后,刘芳的心沉到了谷底。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尽管见面后就会永别,但如果不见丈夫也许死不瞑目。她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带着孩子去见丈夫最后一面,哪怕一路上痛苦万分。

刘芳立刻查询长春飞往安徽的航班,可是没有。最后,她查到大连的3U8813次航班13:05分起飞直达江苏徐州,而从徐州到淮北只需坐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这是一条最快捷到达淮北的路线。接下来,刘芳就开始订长春开往大连的火车票了。半个小时后,当晚23:40分开往大连的2210次列车的两张车票送到了刘芳的手中。这时,已是晚上8时整。

死刑暂缓执行一天:为了那一家三口最后的诀别

还有三个多小时就要出发了,刘芳在家中来回走动,她看看家中的全家福照片,愁绪万千。该给丈夫带点什么呢?她找出影集,在里面找出一张一家三口的合影,就让这张照片伴着丈夫上路吧。不知不觉,刘芳已是泪流满面。

刘芳穿上了丈夫最喜欢的衣服,还带上了化妆品,她要让丈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见到一个完美的她。接着,她又把儿子好好打扮了一番。

时间已是9点半了。刘芳突然想起,丈夫最喜欢吃东北产的俄罗斯红肠,她赶紧和儿子来到了超市。买完东西后已经22点,她带着儿子赶往火车站。

终于上了火车。想起明日和丈夫的永别,刘芳轻叹了一口气。没想到儿子也没睡着,他小声对刘芳说:“妈妈,我们是不是明天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爸爸了啊?”一句话说得刘芳心酸不已。她努力控制情绪,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17日上午9时37分,列车准点到达大连。刘芳立刻带着儿子登上了开往大连国际机场的班车。一路上,车行缓慢。冬日的大连雾气沉沉,几乎看不见前方的路。刘芳暗叫不妙。她默默祈祷,千万不要因为雾延误了今天的航班。

直到上午11点30分,刘芳母子才到达机场。天还是雾蒙蒙的一片,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直到中午1点,天空仍是一片迷雾,飞机不得不延迟起飞。不久,机场通知:为确保航班安全,由大连开往徐州的3U8813次航班延迟至18日凌晨5时起飞。

这真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刘芳急坏了。按照延误后的航班时间推算,母子俩将在18日6点半才能到达徐州,当他们赶到淮北的时候,丈夫和他们母子俩已是阴阳两隔了。怎么办呢?此时已经是下午4点了,刘芳忽然想起该给公公打个电话,或许可以申请丈夫延缓一天执刑。但她又觉得自己的想法非常幼稚,法律怎会考虑到一个死刑犯的儿女情长呢?但不管如何,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她不能让自己和儿子留下永久的遗憾,更不能让丈夫含恨而去。

这时,朱朝阳的父亲已经在看守所等候刘芳母子的到来。正在焦急万分之际,老人接到了儿媳的电话,他立刻向看守所领导汇报了因航班延迟,刘芳母子明天才能到达的情况,并提出暂缓一天执刑的申请。

为了让死刑犯见妻儿最后一面而暂缓执刑,这在国内司法史上尚无先例。看守所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随后,所长陈丽将情况汇报到淮北中级法院。中院就此事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从人道主义出发,应该尽量满足朱朝阳及其家人的愿望。接着,中院领导向安徽省高院作了请示,省高院对于中院彰显人性的决定表示支持,准许朱朝阳延迟一天执刑。

17点40分,刘芳接到了公公的电话,他哽咽地讲述了法院的意见,嘱咐他们母子路上注意安全。法院的举措让刘芳感动不已。

漫长的13个小时过去了,18日清晨6点30分,飞机终于降落在徐州观音机场。刘芳火速带着儿子赶到汽车站,乘上了开往淮北的客车。8点30分,刘芳母子出现在淮北第二看守所门口。

管教谢士宏早已带着朱朝阳在接见室等候他们。见到丈夫的那一刹那,刘芳恍若隔世,儿子哭喊着上前抱住爸爸的腿。谢士宏悄悄地站到了外面。

真正的生离死别就在眼前!朱朝阳一手搂着妻子,一手抱着儿子,哭声震天。哭过之后,朱朝阳给妻子和儿子跪下了,他拉着妻子的手说道:“芳,我对不起你,不该对你隐瞒真相,可是我真的是害怕失去你!谢谢你给了我幸福,给了我可爱的儿子……对不起!对不起!”

“不要说了,虽然你因为年轻冲动犯了错,但对于我和儿子来说,你依然是最好的丈夫和父亲。我不怪你,真的不怪你!”说完,刘芳紧紧抱着丈夫,好像她一松手,丈夫就要消失。

朱朝阳深情地看着7岁的儿子,仿佛要将儿子永远刻在心底。他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帮儿子擦干脸上的泪水,对儿子说道:“小子,爸爸是个缺乏勇气的人,做错了事都不敢承认。你一定不要学爸爸。爸爸多想永远和你们在一起,看着你长大。爸爸好后悔当初犯下的罪。你答应爸爸,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儿子郑重地点了点头。“好儿子,你现在是我们家惟一的男子汉了,答应爸爸,你要替爸爸照顾好你妈妈,要听妈妈的话……”哭声再一次传来……

探视的时间就快结束了,这时,刘芳拿出红肠递给丈夫:“吃吧,记住东北的土地,记住你的家。”朱朝阳接过红肠,伴着苦泪一起咽下。

接见的时间结束了。临走前,朱朝阳将一个信封递给刘芳,嘱咐她回家再看。儿子走上前去,深情地吻了父亲。刘芳从身上掏出全家福递给了丈夫。

冷冷清泪中,他们的最后一面结束了。

2005年1月19日清晨6点30分,朱朝阳被依法执行死刑。此时,刘芳正在回家的列车上,丈夫的形象在眼前不断重现,她似乎感到丈夫已经来到身边,陪着他们母子一起回家……

1月21日,刘芳带着儿子回到长春。打开信封,她看见一缕头发和一封“诀别书”――

“芳,我亲爱的妻。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正在天堂或是地狱看着你。亲爱的,不要哭泣,好吗?请用你的手替我为你擦干眼泪。很遗憾,我不能陪着你,不能和你一起走完这一生。但对于我来说,拥有你这么多年,已经是上苍额外的眷恋了。芳,我爱你!如果还有来生,我还要做你的丈夫,做一个可以守候你呵护你一生的丈夫。

芳,答应我。你要振作,要快乐。你是一个女人,你还年轻,你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你还要有新的爱情,新的家庭。你能天天快乐,那么,我走得也就安心了……

这一缕头发是我进看守所的时候特意留下的,就当是我们的信物吧。我们一起约定:来生还做夫妻……”

捧着头发和信件,刘芳的泪一滴滴洒落在地,碎成一瓣瓣……

朱自清春教案篇4

(五位主持人在欢呼声中走上舞台)

朱军: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文清: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窦文涛:亲爱的校友们,

官琳: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高越男(英语):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们,

合:晚上好!

朱军:我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朱军

文清:我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文清

窦文涛:我是武大校友,凤凰卫视的窦文涛

官琳:我是湖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官琳。

高越男:我是武大校友,湖北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高越男。

朱军:金秋之夜,我们在武汉的东湖之滨,参加“世纪珞珈”的盛大庆典,心情格外激动。我们美丽的武汉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华诞!

文清:今夜,嘉宾云集,群星灿烂。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出席这一盛典的有国内外100多所高校的领导和专家,有众多远道而来的海内外校友。谢谢你们!

窦文涛:作为武大毕业的学子,能回到母校主持110周年庆典晚会,我深感荣幸。母校一切,都是如此亲切,如此美好。

官琳:今天的武大:名校聚名流老树新花称灿烂,盛时开盛典黄钟大吕唱辉煌。

朱军:武大不仅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也是中国建校历史最长的著名学府之一,其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传承文明薪火一百多年,跨越了三个世纪。

文清:新世纪开启之时,坐落在珞珈山下、东湖之滨的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强强联合。新武汉大学融四校之精华,焕珞珈之神采,朝气蓬勃,蒸蒸日上。

窦文涛:历史就是这样铸就了武大的厚重和灿烂,使她成为当代中国的学术重镇,历代珞珈学子的精神家园。所以,不论我们来自哪里,还是走到何方,我们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武大人!

官琳:所以,不论我们是银发苍苍,还是风华正茂,都会深情地歌唱“世纪珞珈”,唱她的湖光山色,繁树名花,唱她的英杰荟萃,源远流长。

高越男:(英语)下面,就让我们倾听美妙的校歌联唱。

第一章:峥嵘岁月(冬)

二、《校歌联唱》

窦文涛:听了不同年代的校歌,我仿佛听到了历史悠远而激昂的回声。(拍一下惊堂木)

各位校友,各位来宾,作为百年名校,咱们武大的历史文物真的是数不胜数。请看,这是1893年光绪皇帝批写的同意创办自强学堂的奏章,皇帝的毛笔字还写得真不错。这是一张方言学堂的老*,距今正好100年,*近一米长,可能是目前最大的*了。*的主人是李裕钟,现由其孙辈保存。

还有一张40年代的*,学子为41届电机工程系毕业的周石泉,现在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这是一部刊印于1903年的木刻线装自强学堂的老教材,距今整整一个世纪,可能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早的历史教科书。捐赠者为武大校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黄道立。

当你走到武大的每一处都可以说上一段故事,就说这珞珈山,这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是闻一多取的。“珞”是指石头坚硬如玉,“珈”是指古代女戴的头饰。你看这随山势而建的建筑群,谁看了谁不感叹它的恢宏、庄重和古雅。可以说比妇女的头饰漂亮得多。特别是在诗人闻一多眼中,是“相看两不厌,唯有珞珈山”。这就是一个诗人和一座山的佳话。

三、诗乐舞《一个诗人和一座山》

朗诵:乔榛、丁建华

朱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珞珈山虽不高,却因为名人多而让人感到山高仰止。

文清:就我知道的武大名人有中国*党创始人董必武、李达、李汉俊、陈潭秋,共和国元帅罗荣恒……

朱军:还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郁达夫、沈从文,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著名的哲学家李达、金克木、著名生物学家竺可桢、著名电机专家赵师梅、著名的测绘学家夏坚白,著名医学家陈汝昌、朱裕壁等等等等。

文清:我看别数了,今天,光参加校庆的院士和各学科的著名专家就够你数的了。数武大的名人就像数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

(采访老校友)

朱军:老校友的祝愿,表达了校友们的共同心声。祝武大出更多的名画、名著、名项目、名工程、更多的名师名人!大家再展宏图,共铸辉煌!

四、京剧《共铸辉煌》

演唱:孟广禄

第二章:诗意樱花(春)

官琳:文涛,我想问一下,刚才亮出的武大老*,那位校友为什么没有领取?

窦文涛:(摆出说书架式)哎,且听我从头道来。话说抗战期间,武汉大学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才回到珞珈山,其后又是三年内战。不少学生因战乱、出国深造等原因而没来得及领取。

官琳:原来如此。然完好地保存在母校档案馆。

官琳:这真是个奇迹。

(采访美国著名科学家黄孝宗校友)

五、歌曲《一抹花香》

演唱:刘罡

朱军:文清,你们女同胞有许多方法保持青春。那么,你知道武汉大学永葆青春、长盛不衰的原因吗?

文清:又考我啊?你怎么一到武大,就好为人师了?

朱军:这次可不是考你,我是告诉你永远漂亮的秘密,那就是八个大字:与时俱进,敢为人先。

文清:这叫什么秘密?谁都知道武大的教学改革红红火火,比如,武大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作家班--------

朱军:谁说是作家班,应该是作家群!你看,(指嘉宾席)武大校友中几乎每届都产著名作家,今天来参加校庆的有刘亚洲、方方、喻杉、池莉、沈虹光、胡发云、董宏量、邱华栋等等。(镜头给每个作家近景,重播时加字幕)——作家朋友们好!

文清:武大不仅是作家的摇篮,也是培养各类专家的热土,你看,台下坐的尽是“家”:哲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水利学家,测绘学家,医学家……

朱军:是啊,母校为你们骄傲,为你们叫好。

六、歌曲《为你叫好》(校友作品)

演唱:吕薇

(插播武大学科点情况)

七、相声《武大春来早》

表演:马季、陈虎、董虎、李裕红、喻军

(反映学校学科整体力量,展示著名专家、学者或校友的成就)

(台上采访词作家瞿琮)

文清:朋友们,著名诗人、词作家,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艺术学院院长瞿琮校友也前来参加校庆盛典,他创作了《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亮走,我也走》等2000多首优美的歌词。《月亮走,我也走》就是84年瞿琮在武大中文系求学时,在梅园创作的。当时,给我上课的老师有:张广明、李希贤、孙家富、李慧芳等名教授。今天他特意写了一首《恩师难忘》的歌,献给老师,献给母校110周年生日。

(采访瞿琮校友)

文清:有请著名歌唱家戴玉强演唱这首《恩师难忘》。

八、歌曲《恩师难忘》(校友作品)

演唱:戴玉强

官琳:“恩师难忘,难忘恩师,不是爹娘,胜似爹娘”。老师就象蜡烛一样,用自己的燃烧去照亮每一颗智慧的心灵。

窦文涛:今天,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已遍布寰宇,长成了参天大树,形成了一片片森林,校友们不仅以显著的学术科研成果为母校争光添彩,还热忱地以各种方式回报母校,回报恩师。今天的珞珈,是一个收获的日子。下面,请欣赏瞿琮校友的作品《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请著名歌唱家关牧村演唱。

九、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校友作品)

演唱:关牧村

官琳:朋友们,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78级校友李军。他先后在武汉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工作之余,以笔名“清风”、“田地”创作了《祝福祖国》《为你叫好》《好一片艳阳天》等优美的歌词,现在在贵州省政府工作。今天,李军也来到了晚会的现场,

大家欢迎!下面请欣赏李军校友的作品——《祝福祖国》!

十、歌曲《祝福祖国》(校友作品)

演唱:汤灿

第三章:芳菲满园(夏)

朱军:文清,走进武大校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文清:绿草如茵,鲜花如云,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特别是金桂飘香令人陶醉!

朱军:好,说起桂花,你知道武大的桂希恩教授吗?

文清:你问的是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教授?现在他是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的“形象大使”,我当然知道。当人们对艾滋病谈虎色变时,他曾把6名艾滋病患者接到自己家里进行治疗,其精神真是感人!哎,我问你,谈花谈得好好的,怎么又说起人来了?

朱军:因为,赏花倍思育花人啊!武大有3000多名教授,其中,有不少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还有许多学术世家。比如桂希恩教授的父亲桂质廷,是武大教授,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桂质廷先生的女婿王仁卉也是武大教授,凝聚态物理专家。

文清:那我也知道一个,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弘远教授,他的父亲杨瑞六、母亲袁昌英都是武大名教授,杨端六是我国著名的货币银行学家,袁昌英是知名女作家。

朱军:对,还有朱裕璧教授,武大医学院里就耸立着他的塑像,他的两个女儿和女婿都是武大教授,二女婿李德仁先生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欧亚科学院院士,本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主席。

文清:看来在四校合并之前,他们早就合并了。的确,珞珈山水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珞珈山凝聚了几代人的奋斗和汗水。下面,请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经济学家顾海良教授给从教已满50年的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著名图书情报学家彭斐章教授、著名化学家查全性院士、著名化学家卓仁禧院士、著名水利学家张蔚榛院士、著名水利学家谢鉴衡院士颁发荣誉证书!(给老教授献花)

朱军:同时,让我们向为教育事业作出辛勤劳动和奉献的离退休教职员工致敬!祝你们健康长寿!

十一、舞蹈:《无提》

表演:刘震,伴舞:武大教工

朱军:朋友们,在这枫红菊黄的金秋,您一定还记得今年春天时举国上下抗击非典的情景。我们是怎样选择坚强,又是怎样期盼科学的威力。

文清: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里,突然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由田波院士带领的武汉大学萨斯病毒攻关小组,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抗非典的多肽药物!

朱军: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再一次证明武大学术研究的前瞻性:早在2001年,武汉大学就组建了现代病毒研究中心,建立了当时教育部高校中唯一的p3实验室。现在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p3动物实验中心,科学家们为抗非药物能最终进入临床,在这里进行着紧张的工作。

文清:武大人就是这样领风气之先,为时代创新,与世界联网,!

十二、歌曲《与世界联网》

演唱:解晓东

窦文涛:朋友,如果你是一位弱者,无权无钱的弱者,却偏偏遇到了一场官司,你该怎么办?请律师吗?请不起,不打官司吗,又不甘心,这口气实在吞不下去呀!别发愁,我给你出个好主意,去找武汉大学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他们的宗旨是:以最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为最需要法律帮助的人,依法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可别小看这个机构,而且大多数的法律援助人员都是在校的学生,但它成立十年来,已接待咨询30000人次,诉讼的案件达到1500多起,绝大部份案件胜诉。要知详情如何,且看秋菊的妹妹春菊是怎样打官司。

十三、相声《春菊打官司》

表演:大兵、卫国

窦文涛:看完这个相声,我想,社会弱者们就不怕打官司了。这就叫做:有困难,找武大,武大会帮你说话!

官琳:是啊,武大拥有一流的法律人材。《联合国》、《香港基本法(草案)》《澳门基本法(草案)》、《刑法》、《招标投标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文本都有武大人参与或主持起草。

窦文涛:其实,不止法律,武大文科整体实力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理科、工科、医科等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有10多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就拿博士点来说,就有143个,位居全国前四位。

官琳:一百多年来,武大营造出一流的育人环境,培养了28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

窦文涛:这些是母校的骄傲,下面,让我们向今年评选出的武汉大学第三届杰出校友们献花!他们是:

(献花场景)

官琳:登高常忆架梯者,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想问一下本届杰出校友们,你们有何感想和表示?

校友:努力工作,回报母校。

窦文涛:有请著名歌唱家吴雁泽为我们演唱!

十四、歌曲《回报》

演唱:吴雁泽

朱军:今天的武汉大学,名师泰斗汇聚,灿若群星,近在三峡,远在南极,细在微小粒子,大到宇宙卫星,到处都闪烁着他们的光彩。

文清:是啊,咱们去过三峡大坝建设工地,只要谈起大江截流,建设者们就会满怀崇敬的心情,赞美肖焕雄教授为截流巨匠,谢鉴衡院士为泥沙权威。

朱军:咱们虽然没去过南极,但武大鄂栋臣教授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先后四下南极,三上北极,是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的测定者,第一个南极地名的命名者,也是将中国测绘标志埋在北极点的第一人。武大科考队已经20次远征南极,先后有70多位中青年专家、研究生参加。(镜头摄科考队队员)

文清:武大还有70多位专家、教授先后在茫茫的沙漠中参加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

朱军:是什么激励着他们挽狂澜,卧冰雪,坚忍不拔,奋发图强?

文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首炽热而深情的歌——由校友瞿琮作词的歌——

合:我爱你,中国!

十五、歌曲:《我爱你,中国》(校友作品)

演唱:殷秀梅

(采访远东学院院长)

高越男:武汉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现在与世界300多所大学有合作关系。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贵宾: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校长库里洛夫教授。远东大学是俄罗斯亚洲地区最著名的大学,也是俄罗斯三大汉语中心之一。

文清:说起来呀,库里洛夫教授还是咱们武大的“女婿”,其夫人朱苏华女士是原武大外籍专家苏兰的女儿,因此,他今天是探亲来了。

(高越男采访库里洛夫教授:您好!今天参加武汉大学的庆典,有何感想?库里洛夫谈与武大情深意长,联系紧密。并带来了贺礼。)

高越男:库里洛夫校长说他带来了贺礼,该校“泉水”民间歌舞团将为大家表演节目。

文清:好,让我们欣赏俄罗斯大学生的精彩表演!

十六、俄罗斯民间歌舞组合

表演:俄罗斯国立远东大学“泉水”民间歌舞团

文清:武汉大学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亲密合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他们特地来出席武大的庆典。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位嘉宾:这是巴黎七大校长、这是京都大学副校长、这是悉尼大学第一副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文清:有请悉尼大学第一副校长、北大或清华领导讲话。

文清:下面,让我们欣赏来自法国巴黎七大学生表演的节目。

十七、法国歌曲《小岗之歌》、《法国信笺》

表演:法国巴黎七大学生

官琳:朋友们,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注目,海内外著名大学纷纷寄来贺信和贺词。

高越男:大家请看大屏幕。(介绍贺词)

官琳:好,让我们在庆贺声中欣赏莫斯科大学的舞蹈。

十八、俄罗斯民间歌舞《泊鲁什卡·帕拉尼亚》、《哦,那不是夜晚》

表演: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民间歌舞团

第四章:枫叶寄语(秋)

朱军:朋友们,这几位外国朋友,都是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或菲尔茨奖的获奖者。请著名经济学家谭崇台教授为我们一一介绍。

朱军:感谢外国朋友们对武大热情的祝贺!为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我们走到了一起,虽然我们语言各异,肤色不同,但我们的心相通,歌相连!

十九、歌组合《中外歌曲联唱》

文清:朋友们,这一曲曲优美的歌声,使我们感到了世界的美丽和广阔。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院士讲话。

(刘校长致词)

文清:好,祝武汉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下面请听校友清风的作品《好一片艳阳天》,请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

二十、歌曲《好一片艳阳天》(校友作品)

演唱:阎维文

朱军:今夜,星光灿烂。

文清:今夜,桃李芬芳。

窦文涛:今夜,凝聚着多少光荣,多少梦想!

官琳:今夜,流淌着多少欢欣,多少期望!

朱军:回首世纪风云,武大,你是如此厚重,如此丰盈。

文清:站在新的起点,武大,你是如此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窦文涛:祝福母校!

官琳:祝福武大!

朱自清春教案篇5

朱彝爵,字宁臣,号苎塍,生于康熙七年(1668)正月二十一日,为朱茂时74岁时所生之季子,庶出。朱彝爵少时颖异,10岁能文,14岁补学官弟子员,15岁娶扬州知府陈祚昌女。朱彝爵结婚三载后,其岳父陈祚昌去世,陈祚昌有子先卒,而孙又羁寓远方,于是朱彝爵夫妇将陈氏生母鲍孺人迎养于家。桑海巨变之后,其家旧业零落,加上分家时所得遗产不多,还要周济其仲兄彝教,因此家极贫,依其父所购城南鹤州草堂以栖。学业有成以后,以例贡太学,其名声腾踔四方。由于他豪于结友,英俊之士接轸到户,家储空空,鬻产不给。其妻典当首饰,“治酒食立办,座客连旬夜欢洽,不知其家无有也”①。罢官里居的朱彝尊也与朱彝爵时相过从,“故《曝书亭集》中多及鹤州之作,所谓‘藕叶水亭’、‘真如塔火’,多得之萧摵之余。”②朱彝爵还有一位知音名叫沈修诚。沈氏虽然出生于清代,但对明朝还抱有故国之思,“道胜国轶事、江南北耆旧衣冠容貌,娓娓宛在目前。至忠义激发,须戟张眼,烂烂如岩下电,使懦夫亦神王。”③他和朱彝爵是总角之交。

久困场屋之余,朱彝爵亟谋薄禄以奉赡生母王氏,遂游京师,以贡谒选。7年后,得任杭州府学训导,“有张生为其叔所讼,府君(彝爵)召至私室,切责之,且谕以道。其人力辨诬枉,白其叔之无复人理状。府君曰:正以其无复人理状,故为侄者宜善全之,不当彰其事。其人语塞。听府君调剂而寝其事。”④朱彝爵司训杭州期间,师道独尊,问字者溢于黉舍,厉鹗称其有聂东轩严峻之风。⑤康熙四十五年(1706),彝爵生母王孺人卒于杭州官舍,享年80。朱彝爵对其母生则尽养,终则尽哀,将其母棺柩归葬于朱茂时墓侧。不久,朱彝爵前往京师,希望一展所学,“以友事转入秦,得疾归。先是为同里李君尅期驰秦中,取官文书还,释其罣累事,义声震士林。至是更为友劳勚,遂不起。”⑥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十九日,朱彝爵去世,终年40。桑调元从彝爵诗词遗稿中掇取菁英,编订为《鹤洲残稿》传世。

朱彝爵攻举业之余,笃嗜读书,学问贯穿今古,发为韵语,密咏恬吟,流连景物之趣,意取自娱,不甚爱惜,故所作诗多散失。《鹤洲残稿》仅存其康熙三十年(1691)、三十三年(1694)、四十三年(1704)、四十六年(1707)所作111首古今体诗,以及作年不详的22首词。乾隆年间,李绂为《鹤洲残稿》作序,回顾了与秀水朱氏家族的交往经历,对朱彝爵的人品和诗品作了高度评价:“余年近壮时,漫游姑苏,谒朱竹垞先生于慧庆寺。时先生方选《明诗综》,而以余力与苏州后进论诗文,因得稔其家世,为东南文献之宗,其子弟亦皆芝兰宝树,非他世家所能有也。后十年,余既仕,以词臣典浙江庚子乡试,先生从子嵩龄被举。又二十余年,始得见嵩龄尊甫鹤洲先生残稿,叹为近世所希有。信乎采玉于昆冈,探珠于沧海,不可得而测其所有之尽藏也。余反覆咏叹,其人品在季次、原宪之间,其诗品在王右丞、孟襄阳之列,此岂易得于士大夫之间者。”桑调元《鹤洲残稿序》则称朱彝爵“行似薛包,困似袁安,蚤年似郭泰”。

在朱彝爵生活的时代,表面看来,遗民们的故国山河之情已被康熙的升平之治淡化,文坛上似乎氤氲着雍容舂雅的温柔气息。其实,这个时代的两浙文坛鲜血淋淋,文人们正遭受屠戮。庄廷鑨明史案、查嗣庭科场试题案、汪景祺《西行随笔》案、吕留良案,这些举国震撼的文字狱均发生在浙江,特别是查氏案后,作为对两浙文人的惩罚,雍正一度停止两浙乡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激愤也难以长歌当哭,惊悸亦只能作为幽咽哽塞于心头。正如严迪昌先生所言,此时浙江文人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景观:“人,是清代‘盛世’之人;心,是收缩紧裹之心。”⑧不能完全融入盛世的文人,只能退居乡隅,收紧心灵,自娱为业。这正是朱彝爵注重内心世界,以自我审视作为诗歌创作主要内容的历史语境。《鹤洲残稿》中有一首《自咏》曰:袍吾爱敝何妨,不惯逢迎僭号狂。闲似渔樵情更淡,兴当吟醉味偏长。门因畏事终年静,眼为贪书尽日忙。倘得生人多复尔,天涯何处是羊肠。

这首诗是朱彝爵一生情趣、心态乃至生存状态的自我写照。其人孤清介立,淡薄名利,常忍饥诵经,而且“自笑生来只钝顽,不知世上有低颜”(《遣兴》),不与人俯仰。性格如此狷介,生活圈子自然比较狭窄,加上又有养素田园的主观欲求,故而只能包裹住自我心灵,向内心世界讨生活。这就形成了朱彝爵轻人事、离社会、重自我、任自然的诗歌创作理念,他明确表白自己写诗的目的是为自娱:“岂念俗所爱,只期吾自怡”(《雨窗》)。《鹤洲残稿》中还有一首40岁时写的《自嘲》诗,记录和倾诉了朱彝爵生活的窘迫与无奈,正如桑调元《鹤洲残稿序》所称“奇贫见于诗辞,有甚于拾橡栗自给者”:①四十守一穷,岂曰君子固。猥言清白裔,无乃儒冠误。粒米少晨餐,突烟断曛暮。已甘藜不糁,岂有粱肉慕。饥肠转雷鸣,簟瓢空亦屡。娇儿啼不休,病妻益成痼。问我将何为,晏对庭前树。入林无安栖,高飞愁铩羽。炎炎赤日威,蹇蹇远行步。念彼逝水流,畏此草头露。搔首空踟蹰,含情托毫素。

朱彝爵虽然是贵公子出身,但家无负郭之田资以为生,又不事生产,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连温饱都成问题。他焦急、忧愁又感到无助,进退两难,就像一只没有安栖之所、想高高翱翔却又担心铩羽的鸟儿一样。想到时间的流逝,对生命短暂的忧虑也涌上心头。造成这种局面的是他本人的君子之固、清白之裔、儒冠之误,也就是说君子固穷的人生理念、清白传家的世家家风、读书业儒的谋生方式,使得他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鹤洲残稿》中不仅有诗人的自我形象,而且也有其妻子的投影。乐府体诗《贫妇行》塑造的贫妇形象很可能是以朱彝爵自己的妻子陈氏为原型的:吁嗟造物何不均,生我贫家常苦辛。东方未明妾已起,寒风凛冽透窗纸。苦将纺织谋晨炊,不惜芳华惜双指。丈夫出门途路穷,脚根日日如转蓬。有书十上不见录,归家日午腹尚空。归家儿女相牵拊,土甑无烟叫阿父。阿父不言阿母苦。吁嗟贫妇命连蹇,悄对空墙日色晚。

陈氏17岁那年嫁给朱彝爵,开始佐理家务,“于娣姒间抑然下之,外内无间言”。桑调元《朱母陈太君诔》说她“梱德之贤而孝,克持大体,树故家橅范”。②在朱彝爵遨游燕赵秦晋的10余年间,陈氏“躬织纴绩纺,率女事女红,菲衣恶食,毕婚嫁,瘁心力为之”。③而诗中的贫妇“苦将纺织谋晨炊”,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也是一位贤妻。“丈夫出门途路穷,脚根日日如转蓬。有书十上不见录,归家日午腹尚空”,这与朱彝爵零落于风尘蹭蹬之际的经历也是相似的。“归家儿女相牵拊,土甑无烟叫阿父”,这种失意文人的生活境况在朱彝爵《绝粮》等诗中也有反映。可以相信,《贫妇行》这首描写贫贱夫妻的诗篇是以朱彝爵的家庭生活为素材的。“士贫贱不可得而衣食则士贵,诗写其贫贱不可得而衣食之情则诗清”。④贫病交加的生活表现在诗歌中,往往形成一种清寒的风格。《夜半》一诗就凝聚着朱彝爵悲凉萧索的心绪和情感,是清寒诗风的载体:夜半不成寐,楼头鼓欲残。虚窗风乍响,近夏雨尤寒。多病容颜老,无金药饵难。清吟聊自遣,未得减愁端。#p#分页标题#e#

半夜应是熟睡之时,诗人却难以入眠。鼓残、风响、雨寒,构成了唤起忧愁情绪的悲凉之境。多病颜老,无钱买药,无奈之感使诗人心中的愁苦难以排遣,以致吟诗也不减愁端。这首诗完全是弥漫着凄凄切切情调的清商之吟。朱彝爵家中病最多最重的人应该是他的妻子陈氏,《鹤洲残稿》中的《病妇》《春来妇病转剧,夜坐无聊,却念二十七年来,凄然有感,爰成七律三首》等诗反映了这一情况。后者云:几回搔首问苍天,何事闲愁积万千。家为长贫蕲却累,人从多病祝延年。懵腾旧事难追忆,潦倒今吾未稳眠。安得深杯浇傀儡,水边花外弄渔船。半生不遇匿菰芦,儋石无储米似珠。二十七年如梦幻,去来今事一嗟吁。好花未赏春全负,大药空求岁屡徂。何必瞿昙问因果,绿阴深处鸟传呼。不堪多病复多愁,欹枕迢迢漏未休。冷被自怜春意暖,暗灯偏觉雨声稠。韶光已属三分去,佳趣曾无一点留。我欲扁舟泛沧海,此身拟合付悠悠。

诗人因妻子的病情加剧,搔首问天,心绪凄迷。家为长贫的负累,多病无药的忧患,半生不遇的悲怨,韶光难驻的苦闷,纷至沓来。如何排遣忧愁呢?诗人只能通过浪迹江湖、借酒浇愁的种种想象加以。《鹤洲残稿》中有不少笔墨写到饮酒,如“偶沽村酒堪供酌,且博今宵作醉侯”,“明朝如把臂,拼取酒坊沽”,“忧端千万宁驱尽,尤恨杯前胆不豩”,等等,无论是小酌,还是豪饮,都是要借杯中之物浇胸中之块垒。同时,朱彝爵在诗中也把饮酒行为当作表现生命活力的符号。当朱彝爵黯然神伤的时候,吟诗弄笔也是排遣之法,所谓“搔首空踟蹰,含情托毫素”是也。《鹤洲残稿》中的《岁暮无聊纵笔三首》《春日醉后笔》《即日约东郊山房小集不果诗以遣闷》《遣兴》等都是语淡而感深的遣情之作。朱彝爵不是踔厉奋发的人,他的一生过得比较平淡,也很拮据。其感叹生活清贫,抒发胸中苦闷的诗作大多不事藻绘,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委婉深切的风格。不过,他也有少数诗篇风格清放,笔力遒上,流露出孤傲之气。如《短歌示若苍》展示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主体意识:人生贫贱安足悲,日月如梭双泪垂。读书不得高深窥,下笔未免人语随。负笈千里师者谁,松风一片来书帷。松风谡谡旦晚吹,凉月初生涌清规。吾思男子要为天下奇,宁作渊明乞食诗。黄金可成君不为,读罢残书空叹咨。此诗坦陈了“男子要为天下奇”的心志,不过,所谓“天下奇”,并不“奇”在济世拯民,或搏取功名上,而是“奇”在疏离政治,“宁作渊明乞食诗”上。松风谡谡、凉月初生的自然物色不仅显示了负笈读书的清雅恬然,而且隐喻着人格的正直清高。短歌以“黄金可成君不为,读罢残书空叹咨”结尾,其实袒露了诗人的心理矛盾:既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又不免含有几分怀才不遇的感伤。这也是其紧缩之心的印证。

二、以我观物,诗写我心

朱氏家族文人学诗多从汉魏三唐入手,尤嗜古风。朱彝爵便深受家学浸染,承继了魏晋诗风。彭启丰称彝爵诗“冲澹闲远,迥然独出,如孤鹤之鸣九皋,古琴之奏于松风涧响中也。……宜其诗之清峻遥深,足追正始。”①朱彝爵有不少诗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悲生意识。这既是他追踵魏晋诗风的表现,也是体味个体生命的结果。例如,以下这几首诗都从时节变化、岁月淹逝中感悟生命,抒发时光不再的感慨、人生如寄的悲情:青阳忽遒尽,朱火亦已明。白日不可返,鶗鴂因之鸣。人生何为者,肯作蜉蝣生。(《初夏感遇》)人人竟说寒食节,我未知春春欲别。一园桃李何所归,东风几阵残英折。人生能复几回春,忽忽尽付辛与悲。(《感春二首》之一)困守穷檐未得休,而今岁月又还遒。那如飞鸟生多乐,只是疏梅老惯愁。妄想芟除难得尽,昨非省悟一何稠。偶沽村酒堪供酌,且博今宵作醉侯。(《岁暮无聊纵笔三首》之一)

诗人既无农事之勤,又无俗务之扰,在宁静的生活中有许多闲暇体味时间如水流逝。特别是季节的突然转变,往往令其蓦惊时光的飞逝,并在诗中表现人生如朝露的幻灭感和生命如蚍蜉的渺小感。况且,时光从来处来,往去处去,无穷亦无尽,生命却只能走向唯一的死亡终点站,这难免不让诗人发出“人生贫贱安足悲,日月如梭双泪垂”的感慨。这类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风格上看,都是追踵黄初至正始这一段诗风的。朱彝爵诗歌中那些题名为《感怀》《夜坐》《独坐》《感遇》的诗歌,与阮籍《咏怀诗》中的一些清淡篇章情韵很相似。阮籍所处的司马氏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黑暗的时期,其对文化的控制和对文人的杀戮,与有清一代的文字狱亦有可比之处。朱彝爵追奉阮籍,偏好魏晋诗风,或多或少也隐含着莫名的忧愤。

当然,朱彝爵在与自然、自我的对话中,并非都是悲苦,亦有乐山乐水之作。只是这种山山水水都是被诗人主体化了的。写山写水,实际上写的更是诗人之心。山幽水闲,风清云淡,都只不过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如《春日鹤洲独坐》:“枯坐亦云久,鹤洲旧草堂。不妨禽共乐,尤爱水为乡。花发村前树,梢抽雨后篁。今朝吾自得,眼底足徜徉。”正是因为诗人自身心境闲淡,才能从春花含苞而突放、春竹得雨而抽节的生命律动中感受春色潜滋的欣悦,并产生与禽共乐、以水为乡的自得之情。再看《鹤洲杂咏》组诗,写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移居鹤洲草堂之时,当时其父留下的这处园林别墅已经屋破圃荒,枯梅垂死,鹤洲全盛之日“清歌几处醉流霞”的情景只存在于回忆之中,可诗人却能抓住“芦荻渐生春雨后,鹭鸶常泛水云间”,“瘦红渐次看成碧,水面新荷欲似钱”等清景,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哦成诗句。那种种方死方生的物色意象,如“破屋喜仍在,绸缪敢后时”,“当年风景何能似,老树婆娑过短墙”,“枯梅垂死复开花,装点南湖处士家”,自是其心境外射和细细体悟的结果。

正因为诗人并不是单纯以穷书生的视角站在外部社会客观地再现现实,而是以翛然自得的精神与冲澹闲远的气韵体验贫中乐趣、闲中真味,所以往往能够注意一些静态的或细微的响动。最有意思的便是对老鼠的描写:庭荒不觉炊烟静,鼠健初惊午饭香。一钵每从邻舍得,饱餐多恐忤饥肠。(《借饭》)饥鼠相将出小村,何须插柳映横门。良辰亦有闲情未?明月清风伴酒尊。(《贫家》)

诗人既无俸禄之助,又无田舍之收,家中常常难以为炊,竟然由此而累及家鼠。前首写家中断餐,家人从邻舍借得一钵饭食,但老鼠比诗人更敏锐地嗅到了午饭的香味,一个“惊”字极具动态,点出了家鼠初闻饭香时刹那的激动。再看下首:饥肠辘辘的家鼠,实在找不到一颗粮食,几乎饿得无力走路,只能携老带少,一只只互相搀扶着离开小村,适彼乐土。“相将”自然是诗人的想象之词,但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所欲表现的饥鼠窘态。这种对饥鼠细致入微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又有想象夸张,初读饶有趣味,回味之下却有淡淡悲苦。同时,诗人对自然界的轻微变化和响动亦极为敏感,常常能抓住事物变化的临界面,如“鱼翻惊月坠”,写出了诗人从鱼儿翻腾的霎那动作中惊觉月亮西坠的瞬间情态;“草露秋根滴”,反映了诗人对露珠滴到草根的敏锐感知。这皆是诗人体物入微而得到的一种诗歌意境。#p#分页标题#e#

朱彝爵的诗歌有不少是描写贫穷生活的,但悲苦之中不乏悠闲之韵,表现出的精神境界是超脱的。如《贫家》中连老鼠饿得都要出走,而诗人仍然抱有“明月清风伴酒尊”的闲情。朱彝爵笔下的家居环境也显示出清幽而悠闲的情调。荒居:何必门常闭,家贫客自疏。最怜同野鹿,且喜伴游鱼。小雨微风后,摊书啜茗初。多情愧明月,夜夜到荒居。幽居:清风吹高枝,夕阳照茅舍。幸无车马喧,时有幽禽下。既然是“荒居”“幽居”,自然幽僻冷清,门可罗雀,但朱彝爵能与野鹿、游鱼、明月、幽禽相亲相伴,不仅不感到寂寞无聊,还很享受这种自在和悠闲。《幽居》一诗意在表现恬淡悠然、忘尘去世、寂静无为的心境,诗中不带主观性的解说,颇有道家无言独化的生命情调。再如《鹤洲杂咏》其六云:“树老皮生藓,园荒竹有花。结茅聊作屋,携子复为家。先业悲中落,曦光惜半斜。汲泉盛瓦罐,料理试新茶。”树老园荒,结茅为屋,不可谓不苦,而诗人少有穷愁之态,并且澹泊安逸,善于自我排遣,表现出一种孤而不寂的境界。再如《春日醉后笔》:“食单虽薄未为贫,更喜今朝作酒民。不雨不晴春欲暖,宜红宜绿岁方新。可能到处都言命,未必逢人竟免嗔。剩有炉香留小室,丛残书卷镇相亲。”显然,这份贫苦已被诗意化,让人觉得贫而不苦,饥而不慌,读者体味到的只是诗人那颗安于清贫的宁静趣味。

朱彝爵诗意化的生活不仅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而且表现于纪游诗里,如《金华旅次》云:“一溪春水爱城南,小酌时时得半酣。领取山家风味雋,盈框青笋间黄柑。”诗人以闲适的心情欣赏旅途风景,品尝山家风味,足以说明他无论面对家居贫困、仕宦微禄,还是在异乡客途,总能以安然之心体味生活。这在盛清寒士诗人中是不多见的。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触发的感情是纪游诗的一个重要着墨点。朱彝爵的大多数纪游诗都能以欢快的笔调模山范水,如《七里滩》云:猿啸松吟两岸山,澄江如练响潺潺。船头望处疑无路,篷脚松时又一湾。

前两句描写七里湾纯净的景色,特别注意着墨于自然音籁。后两句脱化自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有强烈的视觉性效果,又带有理趣。厉鹗《鹤洲残稿序》称朱彝爵“矢诗不多,直写胸臆,有归季思脱洒之意。”①朱彝爵诗之高超清逸还表现为一种暇豫之态,如《秋雨限韵》云:“屋底吟蕉叶,林鸦接翅还。池鱼惊发发,石涧响潺潺。已白檐前瀑,旋青郭外山。殊怜歌舞地,缘断未能攀。”此诗描写秋雨中景物的清新之美。诗人原本要赴约,却为雨所阻,换作常人,心情应是焦虑或郁闷的,而此诗中所表现出的韵味是悠闲散淡的。朱彝爵以随遇而安的态度面对所处之境、所见之物、所遇之人,心情自然也就容易开朗起来。

描写真挚是朱彝爵诗的一大特点。桑调元《鹤洲残稿序》说:“诗无真可写,敝敝焉以雕绘为事,虽卷轴塞穹壤,其中固无诗也。匪微无诗,抑无人。”②此言是为凸显朱彝爵诗之可见真情而发。康熙四十三年(1704),朱彝爵司训杭州,作《有述家乡近况诗以计之》云:门前河水添三尺,小艇移来与岸齐。可是绿杨深树里,石桥东畔板桥西。梅子微黄榴似火,稻畦争插绿秧齐。耳边第一关心语,米价新来逐渐低。这两首绝句在命意方面是相反相成的一个整体。第一首在描绘家乡春意盎然的景色时,是让景物以原原本本的方式自然呈现,显得格高而气清,诗中虽有知性的介入,但没有让主观情绪去扰乱景物的自然宁静。第二首却不像第一首那样遣词平淡,立意悠然。前两句用鲜明的颜色、热闹的笔调描绘家乡田园,颇见绘画效果。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游子最关心家乡米价,话说得很平凡,很写实,很有人间烟火气,反映了诗人的心理真实。

古代诗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中的事物,大到山川河流,小至虫鱼花鸟,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和寄托感情的对象。但由于每个诗人的经历、爱好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同一事物所触发的感受也往往不同,从而表达的感情就有所不同。朱彝爵的《虫声限韵》写微虫入感,独有一种萧疏清冷的情味:草露秋根滴,喧吟遍野塘。故来惊好梦,偏自感清商。思入深闺苦,髭添旅馆苍。那堪鸣雨夜,侧耳待晨光。虫鸣唧唧,惊醒了梦中人,进而触动了他的思乡伤逝之情。夜雨潇潇,游子难以入眠,只好孤独地等待黎明的到来。此诗内容浅近,但思路和层次非常清晰,说明诗人咏物的技巧已相当成熟。

朱自清春教案篇6

2007年5月24日,海南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徐清学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一案。公诉人宣读了长达61页的书。时隔两个月后的7月24日,徐清学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

一个电话,别人就给他送来1万美元

徐清学从一个副厅级官员堕落成为罪犯,决不是在县委书记任上失足。早在2000年他担任琼山市(县级)副书记时,就开始以权索贿。这年初春的一天,徐清学应邀来到海南天龙王酒店总经理朱万贵新装修的住宅楼,眼见那装潢典雅、别具一格的住宅楼,徐清学突然来了“灵感”,笑眯眯地对朱万贵说,房子装潢得不错,很有特色,不过……见徐清学欲言又止,朱万贵忙问,徐书记有话只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

我那套房也该好好装修一下了。徐清学话一出口,朱万贵马上应道,这事好办,全包在我身上,保证让徐书记满意。

徐清学高兴地说:“你为我办事,将来不会亏待你。”

送走了徐清学,朱万贵很快联系好装修工程队,决定用15万元为徐清学在海口市凤翔新村的住房装修。施工期间,朱万贵多次亲临现场监工,装修完工,徐清学很满意,连声夸赞朱万贵会办事。

不久,朱万贵听到徐清学会高升的传言,他决定进一步与徐清学拉近关系。

是年下半年的一天,朱万贵在自己的酒店宴请徐清学。酒足饭饱后,将事先准备好的5万元送给了徐清学。徐接过钱,只点点头,便驱车走了。

真是无风不起浪,到了2001年初,人们议论徐清学高升的事果真如此。他登上了屯昌县县委书记的宝座,并且没过几年就享受到了副厅级待遇。朱万贵禁不住心中暗喜。因为他的靠山更大了。

2003年5月,朱万贵得知屯昌县要建公园桥工程,便找徐书记请求承包工程,徐清学自然同意。工程完工后朱万贵赚了多少钱,只有天知地知朱万贵知,徐书记亦知。是年8月间,徐清学出国考察需要美元,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万贵。只一个电话,朱万贵就给他送来了1万美元。

他担任县委书记后,行贿送礼的恶习在县里蔓延

俗话说,针尖大的洞斗大的风。人思想上的防腐堤坝决了口,贪欲就会无限膨胀。此时的徐清学已开始吃窝边草,收受下属的贿赂。

2001年,天生就八面玲珑的屯昌县财政局局长王某某得知徐书记要到澳洲考察,拿了1万元来到徐清学的办公室进行了“感情投资”。2002年2月的一天,徐清学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前一天,这位王局长又急忙到银行取出1万元,到徐书记的办公室进行了第二次“感情投资”。从此,王局长给徐书记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此人将来可以重用。

2003年3月,王局长送出去的钱真的显灵了,徐清学提拔他为屯昌县副县长。为表示感谢,时隔一个月,王副县长到徐清学的家里,又送上4万元现金,并一再表示对徐书记的提挈之恩终生不忘。

自从徐清学担任屯昌县委书记后,行贿送礼的恶习在县里蔓延。2004年,徐清学先后8次收受县教育与科学技术局副局长王某某的贿赂11.3万元。此后,徐清学便提拔王某某为局长。

岂知当了局长的王某某仍不满意,他又瞄上了副县长的位子。又分7次到徐清学的家里及办公室送给了徐清学5.3万元,并在海口椰林酒店宴请徐清学全家。

2003年3月,在徐清学的关照下,王某某被提升为屯昌县副县长。

他不但以权卖官,还以批评的方法迫使下属送钱

作为县委书记,培养重用干部,是责无旁贷的份内事,有功也不能受禄。但是徐清学却在提拔干部后接受“贡品”,把肩负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抛到了九霄云外。

2001年初,正当屯昌县一些中层副职干部在煞费苦心地谋求县民政局局长的职位时,徐清学却看中了曾某某。令曾某某大喜过望的是,自己只是踏实工作,没想过要做局长,可徐书记却重用了自己,一种感恩心理驱使他来到徐清学家,分7次送给了徐清学及徐的儿子2.9万元。

在屯昌县,不少乡镇副职想干正职,干正职的,想挪到县里谋个局长主任的位子,于是,免不了要和徐书记拉关系。可屯昌镇镇委书记王某某有点特别,此人在官场上有自己的见解:与县领导的关系不能太远也不可太近,太近了,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太远了,领导不了解你,难以对你知人善任。

就是这样一个善解“官场文化”的镇委书记,在没跑没送的情况下,竟然被提升为县卫生局局长。一连几天,王某某高兴得彻夜难眠。

2003年春节前,王局长带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到徐清学家里,向徐清学说了不少感激的话,并从包里掏出5000元,放在茶几上说:“春节到了,我只是表示个心意。”之后,又分4次向徐清学进贡了1.2万元。

徐清学不但搞以权卖官,收受贿赂,而且还别出心裁,对于那些工作上有缺点问题的中层领导,不是善意批评教育,而是放出风去敲警钟或者在会上直接批评,迫使这些干部为保乌纱,破财消灾。

2002年6月的一天,徐清学在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点名批评了县招商局的工作,这使得招商局长王某某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王的朋友劝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徐书记在会上批评招商局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你局长有看法,你的官帽恐怕难保。”

王局长在朋友的点拨下,在屯昌县聚源酒家请徐清学全家人吃饭,饭前,当着徐清学的面将1万元现金送给了徐的儿子。一个月后,又在海口市龙泉海鲜酒家请徐清学全家吃饭,饭前,又当着徐清学的面送给徐的儿子1万元。王局长先后破财2.08万元,最终保住了位置。

2000年9月的一天,徐清学在一次会议上对县扶贫办的工作提出了严厉批评,使得扶贫办主任曾某某坐卧不安。

为保住扶贫办主任的位置,他想给徐清学送钱,但转念一想,向堂堂的县委书记行贿,弄不好,真的要丢官帽。想到徐清学在大会小会上讲勤政廉政,讲理想信念,讲贫困县更应艰苦奋斗,一副刀枪不入的架势,他就胆怯起来。

不过,曾某某最后还是下了决心,甘愿冒一次风险。一天,他壮着胆子来到徐清学的办公室汇报工作,起身告辞时摸出一个信封说:“早想请书记吃顿饭,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时间。”说完将内装1万元的信封放在办公桌上。

回到家里,曾某某心里直打鼓,丢在徐书记桌上的1万元是祸是福?他心中没有底,又为自己的鲁莽而后悔。

日复一日,曾某某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但从徐书记与自己的言谈话语和表情中观察,徐书记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满意的。没料到这道貌岸然的徐书记也是一个爱财的主儿。

摸清了徐清学的底细,曾的心里自然平静了许多。接下来,每逢中秋节、春节,曾总是向徐书记进贡,多则2万元少则1万元。令曾某某激动不已的是,自己非但没丢位置,反而在徐书记的重用下官升半级,做了农业局局长。欣喜之余,曾某某屈指一算,已向徐书记进贡了13次,20万元。

插手工程,明里招标暗中敛财

徐清学插手工程项目在屯昌县是出了名的。徐清学被逮捕后,县里一位老干部说,“徐是有能力的,也能为屯昌县拉来一批又一批的资金。但是,此人太贪。我们县里的大工程,全部由徐的亲友们承建,别人插不进去,老干部劝说也没用。”

2003年7月,海南绿垦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郑某某,向屯昌县政府申报举角岭土地整理项目。7月底,县政府批复同意。为掩人耳目,2005年8月该项目进行招标,在徐清学的关照下,最终由郑某某挂靠的海南琼山建筑工程公司中标。

2005年中秋节的前一天,郑某某为感谢徐清学,在徐的轿车里送给了徐清学5万元。2006年春节前,又到徐清学家送了5万元。

2003年5月,郑某某见经营福利能赚钱,便找徐清学帮忙,在徐的关照下,郑某某在屯昌县开始经营福利。

恰在此时,郑某某听说徐书记要到香港出差,翌日一早他取出10万元,兑换成港币送给了徐清学。

经营福利的利润是很高的,开张一年多,郑某某赚了不少钱,他懂得吃水不忘打井人的道理。2004年春节前的一天,来到海口徐清学的家,又进贡了10万元港币。

据检察机关书指控:郑某某先后5次共送给徐清学11万元人民币,20万元港币。

有道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同样是公司老总,处世理念不尽相同。有人在要承包工程时想到了找徐书记,工程一到手却忘乎所以。

那是2004年上半年,海南千利龙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某某,通过关系找到徐清学,求徐帮忙承包县里的市政工程。徐清学帮助这家公司承包到多项市政工程。可不识时务的孙某某始终对徐书记没什么表示。

其实,孙某某不主动送,最后还得被动给。2003年春节后的一天,孙某某的手机响了,是徐清学打来的:“孙总啊,我要为在北京的朋友过生日送一块男式劳力士手表作礼物。你看能否在海口买到?”“没问题。”谁料,孙某某在海口跑了几家手表店都没买到。

翌日,孙随徐清学一同赴京,徐清学请北京的朋友云某帮忙买了一块男式劳力士手表,徐清学让孙某某替他支付了4.8万元。虽说孙为徐付了钱,但徐仍然心中不悦,心想,将来还得让他放血。

2004年春节的前一天,徐清学在海口市太阳城粤莱王酒店吃饭。饭毕,他打电话叫孙某某到酒店结账。孙到酒店后除了结清饭费,还将3万元现金交给收银员保管,并给徐清学打电话一再道歉。之后,徐到酒店取走了那3万元。

朱自清春教案篇7

关键词: 散文《春》 朱自清 自然规律 心理感受

散文《春》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选本都将其选入,多年来也一直是初中语文课本必选的散文示范篇目之一,不知熏陶了多少少人对春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那么,这篇散文究竟魅力何在呢?除了朱自清先生一贯的充满诗意的情趣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因素呢?其中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即这篇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契合人的心理感受,将客观写照对象融入主观心灵之中,既如实描写了自然之春,又饱含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做到了景、情、理的有机统一,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所以才显得格外动人心魄。

一、拂面怡人的春风

《春》的开篇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虽然简单,包蕴却并不简单。首先它道出了一个自然现象:当尖厉的西北风悄悄转为轻柔的东风,严寒渐去,草木复苏,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东风”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春风”。那么,为什么是“东风”而不是南风、西风呢?这可以用周汝昌先生解释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首句“东城渐觉风光好”来作注解。周先生说:“且道词人何以一上来便说东城?……寒神退位,春自东来,故东城得气为先,――正如写梅花,必曰‘南枝’,亦正因它南枝向阳,得气早开;此皆词人诗客,细心敏感,体察物情、含味心境,而后有此诗心诗笔,……古代春游,踏青寻胜,必出东郊,民族的传统认识,从来如此也。”(《唐宋词鉴赏辞典》)故历来写春天多有写“东风”者,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秦观《满庭芳》写春天的景致是“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辛弃疾著名的《青玉案》第一句说“东风夜放花千树”,用东风催百花来比喻元宵灯会的火树银花,从另一个侧面表示发东风与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关系。所以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说“东风来了”,后面衔接“春天的脚步近了”,既是北半球季节、气候变化的自然常识,又表现了作者体物之细的敏感。两个“盼望着”的重复,显示了诗人内心对春的渴盼的急切,而春天似乎也知道诗人急迫的心情,体贴而慰藉地先遣温和的东风来报个信,东风和春天似乎是作者盼来的,呼唤来的。所以“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一句话充满了渴盼之后的欣喜之情,有一种温暖的人情味,仿佛作者真的听见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脚步声,而不仅仅只是一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稚嫩可人的春草

当春天真的已经到来,又该向何处去寻找它的踪迹呢?作者的目光首先投向了春天的草。小草得地气之先,最早从冬之枯萎中复苏过来,露出纤纤绿色,因此最能体现早春的景致。唐诗中写早春常写到草,大诗人韩愈有两首写早春的诗都是这样,《春雪》云:“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云:“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后一句尤其为人所称道,可见以写草来写早春完全符合春天随时序一步步发展的自然规律,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文人传统。朱自清先生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正是草色遥看的情景,仿佛漫山遍野都是一片新绿。而当人与草近距离接触,在上面“坐着,躺着”时,原先眼中大片的绿反而不突出了,人的触觉感受上升了,所以此时说“草软绵绵的”。同样的,这里既是真实的早春图景,又是作者感受到的早春印象。

三、芬芳诱人的春花

紧接着,春天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了。百花齐放的景观当然是对春天最绚烂的注解,即使最不留心的人也可以看到百花争艳的热闹,所谓“春城无处不飞花”(唐・韩愈,《寒食》)。所以文中下一段就开始写春花绽放的情景。桃李争春、红杏闹春是最常见的春花景象,就像石榴花之于初夏、腊梅之于严冬一样,是自然的造化,也造就了这样堪称经典的搭配。古诗有云:“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唐・白居易,《长恨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唐・王维,《桃源行》)“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木兰花》)朱自清先生也很自然地写到桃花、杏花、梨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一般从正常的视觉效果而言,放眼望去,首先看到的是花儿竞放的热闹场面,所以先写整体印象是“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再仔细分辨每一种花的不同,于是有色彩上的分别,“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但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视觉感受,紧接着又调动其他感官去体验,说“花里带着甜味儿”,这里的“甜味儿”既是嗅觉上的香甜,又是由此而引发的味觉上的刺激,并激发了作者的想象,由花开时的情景联想到果实满枝情景,从而反过来又衬托了这些花给人的美感。这些正面描写之后,再用蜜蜂和蝴蝶的飞舞来侧面烘托花的美,可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当看惯了开得如火如荼的桃、杏、梨之后,人们的视线开始转移,去寻找别有一番情趣的野花,所以先从不同角度写桃花、杏花、梨花,再写不为人注意的野花,完全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和心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虽然简单易懂,包含的信息量却多,从各个角度写野花的不同情态。“像眼睛”写个体的野花,是凝神观照;“像星星”写群体的野花,散在大片广阔的草地上,就像星星散布在广袤的宇宙中;“还眨呀眨的”既承接前一句“像眼睛”,又承接后一句“像星星”,颇得古诗真髓,而且以动态的“眨呀眨”写静态野花,赋予了野花一种灵动的风韵。杜甫《秋兴八首》之一有诗句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开”既修饰前面的“菊”,有开放之意,又修饰后面的“泪”,有泪花滚滚、珠泪盈盈之意。“系”既修饰前面的“孤舟”,有系住一叶扁舟之意,又修饰后面的“心”,将思念故园的心系住。这种用法历来为诗家和评论家所称道。

四、春催人勤,人春相融

当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都循着步骤一一到来后,已经春满大地,人们蜷缩了一个冬天的筋骨和精气神儿也开始活动和复苏起来了,所以紧接着就开始写人的活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在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最后,用热烈的语言赞美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第一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新兴气象,具有无限的生机;第二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美好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第三个比喻着眼于春天的力量,鼓舞人们精神抖擞地生活。三个比喻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赞美春天。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即以人来比拟春天,而且时序上也丝毫不乱,第一句用充满生命力的娃娃来象征春天的新,这种新既是初春的新喜,又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生;第二句用小姑娘美丽的容颜和勃发的活力来象征春天的繁盛,既是百花盛开、花枝招展的真实图景,又是春天不断向前推进的象征说法,同时一反以花喻人的惯例,以人喻花喻春天,平添一份“反其道而用之”的新奇;第三句用英武健壮的青年来象征春天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力量,春天不仅有催生万物的力量,而且用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滋润人们干涸了一个冬天的心灵,使人们生活充满健康的希望。三句之间暗含春天的自然发展阶段,在象征物的选择上也遵循人的自然生长规律,分别写娃娃、小姑娘和青年,看似普通的比喻句,其实也包含着作者一丝不苟的精心锻造。而这种以人喻春天的写法可以说正是客观对象主观化的非常明显的例子。

由此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写春天,是完全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而一一写来的,从草到花,从风到雨,最后写人,同时这种规律又融合在作者一颗细腻体味自然的心灵之中。朱自清的《春》,景、情、理三者交融,让我们读起来字字动人心魄、句句韵味无穷。可以说,《春》既是朱自清先生精心描写的自然之春,又是经过他的心灵投影后折射出的心灵之春,是一曲歌颂人与自然的精美华章。

参考文献:

[1]洪宗礼主编.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2]杨春时.审美意识系统.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

[3]张远山.汉语的奇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朱自清春教案篇8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2.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曾写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学代表人物程颐听到此句,变色曰:“鬼语,鬼语。”这说明程颐() 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 C.对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答案 D 解析 程颐的话反映了其代表的程朱理学强调对人个性的压制,正是基于此,程颐说“无拘检”“过谢桥”等是“鬼语”。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B、C项都不符合材料意思表达。故选D。 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 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6.“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汉代儒学主要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汉朝的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该思想包含“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材料中“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以及皇帝的统治与天的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8.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了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归于儒家,主要是因为儒家融合了先秦各家思想之精华。实际上反映了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使之适合统治需要,B项符合题意。C项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学;A、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10.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女权意识觉醒是在近代以后,A项错;C、D两项与节妇增多没有必然联系。 11.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 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作答。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13.宋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示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宋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可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的法制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西汉和南宋的政治统治、社会背景即可说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下面提供三种不同观点供参考。 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种观点的史实,从略。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型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朱自清春教案篇9

朱元璋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却可以每天汲水,泉不会干。受贿来的外财真有益处么?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一旦事发,首先关在监狱里受刑,判决之后再送到劳改工场服苦役,这时候你那些赃款在什么地方?在数千里之外呢。你的妻子儿女可能收存了,也可能根本就没有。那些赃物多数藏在外人手里。这时候你想用钱,能到手吗?你家破人亡了,赃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所以说,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1)

这样的利害分析也算得透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派下去的官员,如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战士,一排排地被糖衣炮弹击中倒下。前仆后继,一浪接着一浪,一代跟着一代。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6年),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条规律。朱元璋说,我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决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2)

请留意中间那一句话:

"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这就是新官堕落定律。"全都"云云肯定是绝对化了。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这条定律大概真能站住脚。仔细分析起来,朱元璋发现的这条规律,背后大有道理。

科举制实行之后,官僚大体是读书人。他们读了十几年圣贤书,满脑袋都是理论上的人际关系,如忠君爱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之类,书生气十足,教条主义倾向严重,未必明白建立在利害算计之上的真实的人间关系。这种关系,圣贤们不愿意讲,胥吏和衙役的心里却清楚得很。《红楼梦》第四回便详细描写了一个衙役向新官传授潜规则的故事。

门子和贾雨村有几段精彩的对话。门子问:"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说着拿出一张抄好的"护官符"来,上边就有薛家。

贾雨村问门子此案该如何处理,门子说,薛家和帮助你当上知府的贾家是亲戚,何不作个人情,日后也好去见贾府的人。贾雨村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事关人命,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实是重生再造,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而废法?"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的何尝不是大道理,但只是如今世上是行不去的。岂不闻古人有云:'大丈夫相时而动',又曰:'赴吉避凶者为君子'。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

贾雨村低了半日头,最后嘴里说着不妥,还要再研究研究,实际上完全遵循门子的建议,很巧妙地解脱了薛蟠。

曹雪芹卒于1764年,与朱元璋相隔约400年,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多少变化。洪武十九年(1387年),朱元璋曾经写道:建国以来,浙东、浙西、广东、广西、江西和福建的政府官员,没有一个人干到任满。往往还未到任期考核的时间,自己就犯了赃贪的罪过。这里确有任人不当的问题,但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些官员是被当地那些胥吏衙役和不务四业(士农工商为四业)之徒害了,是受了他们的影响、劝说和引诱。(3)因此,当年朱元璋与上任的官员谈话,总要警告他们当心那些胥吏,不要让胥吏支配决策。(4)看看贾雨村的实际经历,朱元璋的预防针确实对症下药,那些胥吏和衙役果真在劝诱官员们学坏。他们跟新官算利害关系账,同样算得清晰透彻,只是与朱元璋的结论完全相反:要坚持原则吗?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轻则丢官爵,弄不好还会丢性命。您可要三思。

新官上任,还会碰到一个不请自来的教师,这就是土豪。在这里,土豪是一个比地主富农更恰当的名词。他们有可能是地主富农,也可能是商人,但绝对不是老实胆小的土财主。他们甚至可能没有正经职业,以欺行霸市或坑蒙拐骗为生,即朱元璋所说的那些把官员教坏的不务四业之徒。在《水浒》对西门庆、镇关西、祝家庄等的描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土豪的身影。这些人是地头蛇式的强者,在当地苦心经营多年,已经建立起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分配格局,他们很愿意把新官拉下水,教他们适应并且保护这种格局。

《明史》中描绘了两个不肯好好学习适应的新官的遭遇。

有一个叫徐均的人,洪武年间在广东当阳春县主簿,这个官类似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阳春地方偏僻,土豪盘踞为奸,每有新官上任,就以厚赂拉拢腐蚀,最后也总能把持控制,政府就像他们自己家开的一样。徐均刚到阳春,一个吏便向他提建议,说他应该主动去看看莫大老。莫大老就是一个土豪。也不知道徐均是不懂,还是不吃这一套。他问:难道这家伙不是皇上的臣民吗?他不来,我杀了他。说着还拿出了自己的双剑给那位吏看。

莫大老听了那位吏的通风报信,害怕了,就主动去拜谒徐均。徐均调查了解了一番,掌握了他的违法勾当,将其逮捕下狱。莫大老或许认为这是一种敲诈手段,就很知趣地送给徐均两个瓜,数枚安石榴,里边塞满了黄金美珠。徐均根本就不看,给他带上刑具,径直押送至府。没想到府里的官员也被买通,将莫大老放回家了。面对强权,莫大老的脾气很好,再一次给徐均送上那些装满金珠的瓜果。徐均再次大怒,打算再将其逮捕法办。在这关键时刻,府里来函将徐均调离,到阳江县任职去了。(5)

徐均真是清官。假如他不声不响地收下瓜果,难道真会像朱元璋说的那样被送进劳改工场吗?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判断,他的前任都被拉拢腐蚀了,结果并没什么事。他在府里的上司也被拉拢腐蚀了,并且动静很大地放莫大老回家,结果还是没事。收几个瓜果又能有什么事?倒是不收瓜果的徐均遇到了麻烦。可见门子算的账很正确:不但不能报效朝廷,自身也难保。而朱元璋算的账显然有问题,下狱和苦役云云,多半是吓唬人的。

也是在明朝的洪武年间,道同(蒙古族)出任广东省番禹县知县。知县号称一县父母,为当地最高行政首脑,但是还有他管辖之外的权力系统,这就是军队和贵族。

坐镇番禹的是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是打江山的开国元勋,征讨杀伐立过大功。《明史》上说,朱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办事经常违法乱纪。而道同偏偏是一个执法甚严的清官,没有道理的事情,不管来头多大,坚决顶住不办。

当地的土豪数十人,经常在市场上干一些巧取豪夺的勾当,以低价强买珍贵的货物。稍不如意,就变着法地栽赃陷害。道同严格执法,打击这些市霸,将他们当中的头头逮捕,押在街头戴枷示众。于是斗法开始。

这些土豪明白,道同这家伙不好教育,便争相贿赂朱亮祖,求他出面说句话。应该说,土豪的这样做是很合理的。贿赂既是必要的买命钱,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有了永嘉侯撑腰,将来谁还敢惹?如果没人敢惹,这个市场就是他们的金饭碗,永远衣食不愁。

朱亮祖果然被土豪们勾引教坏了。他摆下酒席,请道同吃饭。在席间点了几句,为土豪头子说情。侯的地位在一品官之上,是道同的上级的上级的上级。应该说,以他的身份出面请客,算是很抬举道同这个七品芝麻官了。可是道同偏偏不识抬举。他厉声道:"公是大臣,怎么竟然受小人役使呢?"永嘉侯压不服他。朱亮祖也不再跟他废话,干脆就派人把枷毁了,将街头示众的土豪头子放了。这还不算完,随后又寻了个差错,抽了道同一顿鞭子。

有一位姓罗的富人,不知道算不算土豪,巴结朱亮祖,把女儿送给了他。这姑娘的兄弟有了靠山,便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如同土豪。道同又依法惩治,朱亮祖又将人夺走。

道同实在气不过,便将朱亮祖的这些事一条条地写下来,上奏朱元璋。朱亮祖恶人先告状,劾奏道同傲慢无礼。朱元璋先看到朱亮祖的奏折,便遣使去番禹杀道同。这时候道同的奏折也到了,朱元璋一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想,道同这么一个小官,敢顶撞大臣,告他的状,这人梗直可用。于是又遣使赦免道同。两位使者同一天到达番禹,赦免的使者刚到,道同也刚被砍掉脑袋。于是,门子的预言再一次应验:"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不屑于接受再教育的清官道同,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一般情况下,这事到此也就算完了。为非作歹的王侯比比皆是,遵纪守法的却如同凤毛麟角。即使朱亮祖直截了当,擅自将道同收拾了,只要他给道同安上适当的罪名,也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碰到开国之君朱元璋,这事就不能算完。朱元璋吏治之严,堪称空前绝后。杀人只凭一时性起,这一点我们已经在道同的下场中看到了。此外还爱发脾气,激烈且毫无宽容。第二年九月,朱元璋召朱亮祖到京,将朱亮祖和他儿子一起活活用鞭子抽死,然后亲自为他写了墓志,以侯礼下葬。两种规则的斗法至此告一段落。(6)

我没有仔细计算,不清楚明朝初期贪赃枉法者被揭发处罚的概率有多少。在阅读时得到的印象是:离朱元璋越近,被揭发处罚的概率越高。而不归朱元璋直接管的小官,被揭发处罚的概率则逐级下降。也就是说,在省部级官员这一层,朱元璋算的账比较有说服力。而到了县处级,门子算的账更有说服力。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极其酷烈,大规模地砍头剥皮截肢剜膝盖,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也惩办了大量贪官污吏。血洗之下,洪武年间的官场乃是整个明朝最干净的官场。不过即使在最干净的时候,仍有大批高级官员不认朱元璋的账,例如朱亮祖。我估计,在这批靠造反起家的高级官员之中,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的比例一定很高,很不容易管理。

朱元璋死后,管账的大老板不那么能干或不那么上心了,下手也不如太祖那般凶狠了,朱元璋的那套算法便越发不对路了。不过,他发现的新官堕落定律却越发灵验了。

明朝制度规定,官员不许在本乡本土当官,怕他们受人情的影响,不能坚持原则。但胥吏和衙役们一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土豪们就更不必说。他们熟悉当地的语言和风土人情,有一张亲戚朋友熟人织成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信息灵通,熟悉各种惯例,并且依靠这些惯例谋生获利。那些圣贤书上不讲的潜规则,正是通过这些人继承并传播的。他们是活的教科书。在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热心辅导之下,官员们学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学费大幅度下降,许多摸着石头过河的麻烦都可以省去了。这便是朱元璋的"新官堕落定律"的实现过程。

所谓堕落,当然是从圣贤要求的标准看。如果换成新官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的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第一次是接受圣贤的教育,第二次则是接受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次教育教了官员们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次教育教了他们一肚子男盗女娼。

转贴于 注:

(1)朱元璋:《大诰.论官之任第五》。

(2)参见《明朝小史》卷二。原文是;"朕自即位以来,法古命官,布列华夷,岂期擢用之时,并效忠贞,任用既久,俱系奸贪。朕乃明以惠章,而刑责有不可恕。以至内外官僚,守职维艰,善能终是者寡,身家诛戮者多。"

(3)朱元璋《大诰续编.松江逸民为害第二》。

(4)朱元璋:《大诰.论官之任第五》。

朱自清春教案篇10

关键词: 朱国祚 交游 政治密友 文学知音

朱国祚,字兆隆,号养淳,别号介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二十五日丑时,朱国祚出生于嘉兴府秀水县南门内毛家坊咸春堂之正室。朱国祚是朱儒次配王夫人所生。由于王夫人身体柔弱,难以抚育亲生儿子。朱儒元配唐夫人对朱国祚“d翼煦濡,不啻己出”①。朱国祚生而颖异,头角。4岁时,有一位衣冠伟然的道士给他相面说:“当大贵。”又给朱儒看相说:“公骨贵,亦当大贵,然贵由此君乎?”

嘉靖四十三年(1564),5岁的朱国祚随父亲朱儒入京。隆庆元年(1567),朱国祚寄居在俸禄港舅氏王宅。这一年,朱国祚见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状元公申时行,申时行特地起身避席相待,并留在自己的邸第读书。一天,朱国祚随申时行出游,失足踏入污泥中。申时行命一个童仆回去取双鞋,结果误拿了申时行的上朝的官鞋。朱国祚不敢穿,申时行笑道:“履之,终当践我迹耳。”万历三年(1575),申时行“延王中柱先生讳国昌于家”②,朱国祚与申时行之子申用懋、申用嘉及申时行之甥婿李鸿从王国昌受业。万历十年(1582),举顺天乡试经魁。有自恃才华的少年同学说:“朱兆隆也能成名吗?”申时行很不高兴地说:“兆隆将大魁天下,若辈焉知?”申时行看人的眼光确实高明,以状元而为宰相,申时行和朱国祚走过了相同的仕宦生涯。

如果说有选择的婚姻有利于望族的兴起和壮大的话,那么家族成员有选择的交游,对于望族的繁荣同样至关重要。秀水朱氏在不同发展时期,其交游圈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主要限于同乡同里,如朱彩在乡里教书,为人好客,家中常常高朋满座。朱儒的出仕,使得朱氏的交游圈触伸到京城,而朱国祚的状元及第,直至官至宰相,更是大大拓宽了朱氏家族社会交游的范围,为秀水朱氏成为世家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政治密友

朱国祚以状元出身而终获宰相之位,宰相为百官之首,朱国祚已然置身于政治权力的核心,故其结交的对象多为当时的同阁高官,且所交往的都是品行高尚、忠君爱国之人。

1.叶向高

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父亲叶朝荣官至养利知州。于神宗万历十一年中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升为南京国子监司业,改左中允,后被召为左庶子,充皇长子侍班官。不久,又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后改任吏部右侍郎。“妖书《续忧危f议》”一案兴起后,他上书首辅沈一贯,力请不要株连无辜,引起沈一贯的不满,因此受沈抑制,以致他九年未得升迁。沈一贯罢职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叶向高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宰辅。次年,首辅朱赓病死,他升为首辅。

朱国祚与叶向高很有渊源。他们是同龄人,同榜进士,同典南京应天府乡试,同年入翰林院,后来还同在内阁辅政。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朱国祚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八月,充正考官,与叶向高典南京应天府乡试。看到华亭人吕克孝的卷子。朱国祚打算定为第一,叶向高说:“这份卷子文章虽然高妙,恐怕会试不能及第。”叶向高想以所拟的第二人作解元。朱国祚说:“我也知此人不能及第,但此人必以学行闻名。”于是,定吕克孝的卷子为第一。正如叶向高所预言的,吕克孝每次应礼部试,都是名落孙山,最后走了谒选之路,当了工部司务。

万历四十二年(1614),独自主持内阁事务的叶向高见皇帝不理朝政,朝臣分朋结党,皇族互相倾轧,感到“时不可为”,结束了“独相”生涯,告老还乡。据说,叶向高在回福清的途中,绝不会客,独独在经过嘉兴时,过访朱国祚,话旧三日,然后才继续踏上返乡之路。临离开嘉兴前,朱国祚在景德寺设宴饯别,赠诗三首:

自我辞京阙,公今亦避贤。一舟旋泛宅,万事且归田。西日云仍蔽,东溟海未填。无由慰朝野,把酒强陶然。

烧尾偕通籍,扬眉共校文。由来真臭味,相逐比龙云。拙免书钩党,衰犹话典坟。相留三日醉,离袂忍轻分。

景德前朝寺,经过路旧谙。到门三贝,负郭一龙潭。别思花重驿,离筵酒半酣。平泉新草木,须满道山南③。

天启元年(1621)六月,复起的叶向高入京为内阁首辅,当时的阁臣共六位,叶向高、刘一G、韩p、何宗彦、朱国祚、孙如游。

2.韩p

韩p(1564-1644),字象云,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历官庶吉士、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等。泰昌元年(1620),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天启元年(1621),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因忤魏忠贤去职。崇祯皇帝即位后,又召还朝廷,复任首辅。崇祯三年被罢职还乡。

韩p万历中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东林党元老。朝内大事多与参闻,与叶向高一样,尚能公允,与浙党诸臣能够共处。诸如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红丸案”。泰昌元年(1620)光宗继位后染重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给光宗服泻药,病益重。鸿胪寺丞李可灼给光宗进红丸药,光宗连服二丸后即死。光宗死后朝野议论纷纷,当时韩p为内阁大臣,便上奏疏给天启皇帝,据实详陈进药始末。奏疏最后说:“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纂者勿以信史为谤史。”提防不要因此事而兴大狱。结果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遣戍,未造成大冤案,可见其处事持正,甚受天下好评。

魏忠贤是天启时的大宦官,权倾朝野。天启四年(1624)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忠贤恐惧,求援于韩p,p不予理睬。于是,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叶向高罢归后,p为内阁首辅,处事恃正,不党忠贤,更遭到魏忠贤的怨恨。《明史・朱国祚传》载:“向高密奏(即请熹宗放魏忠贤归私第一疏),忤忠贤,决计去,谓国祚曰:‘我去,蒲州更非其敌,公亦当早归。’”其中的“蒲州”即指韩p,由此可见,朱国祚与叶向高、韩p同心同德、交情甚厚。

3.叶初春

万历十九年(1591)六月,朱国祚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副主考是户科右给事中叶初春。其人字处元,吴县人,世居洞庭,自号吴西主人。万历庚辰进士。朱彝尊说:“先太傅文恪公两主乡闱。辛卯江西,则吴西叶公为副;丁酉南畿,则福清叶公为副;皆齐心一契,关节不到者。”④当时,朱国祚染上了疟疾,“而以朝廷大典,与叶公检阅评骘,不少倦”⑤。九月里,取陈幼良等九十五人。

典试完毕,朱国祚与叶初春同游南昌铁柱观。铁柱观井与江水相消长,中有铁柱,相传是晋代许真君所铸。真君名逊,字敬之,南昌人。太康元年,任旌阳令。那时候,江西有蛟为害。许逊和他的徒弟吴猛仗剑杀蛟,并说豫章(今南昌)滨水之地,百怪丛居,我上升之后,怪物或许会害人,于是铸了大铁柱以镇压其处。朱国祚想到李白《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中的诗句:“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据说,浔阳(今九江)城内有井,与湓江通,江上有风浪,井水就漂动。当地人给这口井起名为“浪井”。此井是颍阴侯灌婴在汉高帝六年所开,因此又叫“灌婴井”。朱国祚认为豫章城是灌婴所筑,怀疑此井就是灌婴井。叶初春也同意他的看法。于是,朱国祚赋《同叶给谏过铁柱观》诗,以纪其事:“微澜远通江,水黑照无影。谁锁戟尾蛟,缭以千丈绠。神州八柱外,于此得堑。地户辟赵尊,真灵位陶景。人言母支祁,神禹昔钳颈。要当去民患,不在远方屏。冻铁断绣花,终古但严冷。九派浔阳流,有时风力猛。潮生浪亦动,疑是灌婴井。比于渴马,术可验^。我言殊怪牒,给事默心领。请诵白也诗,可以发深省。”

4.曹学程

曹学程(1563―1608),字希明,号心洛,全州西隅人,幼聪明好学,16岁中举,20岁中进士。在湖北石首和浙江海宁任知县期间,因兴修水利,政绩卓著而擢为御史。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帅行长、清正等入犯朝鲜。朝鲜承平日久,武备松弛,国王李昭闻变,魂飞魄散,束手无策。很快,朝鲜三道俱陷,太妃及世子被日军俘虏。李昭向北逃到义州,向明廷告急。前后七年,朝廷在对日本是剿灭还是招抚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当初,朝鲜刚刚陷落,神宗一方面按主战派意见,派兵部侍郎宋应昌等统兵援朝,另一方面又派另一批官员暗中与日本议和。诸事不顺之后,万历皇帝迁怒于相关大臣,多人被贬职。

曹学程不知就里,也不肯听人劝告而明哲保身,上疏强谏,反对议和,向神宗进呈《谏封倭疏》,开宗明义道:“倭情已变,封事宜停,恳乞殛贼臣,止册使,以存国体,以安宗社。”他指责神宗在抚剿两端中没有主见,一会儿令九卿科道会议战守机宜,一会儿又派科臣一员与杨方亨册封,“讵知石星、方亨同条共贯,转相附和,词不足凭。且三臣共使异域,宗城出亡,惟敬就缚,倭奴何德,方亨独安然无事哉方亨且生死未卜,乃请添册使,禁治流言,即三尺童子亦知其诈;非石星矫诬以欺陛下,必狡倭设计以陷中朝,望陛下详察而熟计之也”。他进一步奉劝明神宗警惕日本的侵略野心,以南宋“秦桧、史弥远力主和议,终移宋祚”为前车之鉴,不能一误再误。好谀恶直的明神宗为之大怒,称曹学程与人暗通关节,受人指使,将他逮下锦衣卫严讯,拷打得体无完肤,但终究一无所得,遂移刑部,命以逆臣失节之罪斩。

为了将曹学程从秋决的刀下救出来,朱国祚趋走大臣之间,并拉了几位同乡去见吏部尚书沈一贯,合疏申救曹学程。朱国祚还在朝廷上宣言道:“上原无杀谏臣心,特以此觇群情何如耳。稍迟,则事去矣。”于是,九卿科道齐跪午门,力救曹学程,使他暂免一死。

二、文学知音

朱国祚和同乡中的一些前辈大僚如大学士吕原、兵部尚书项忠、刑部尚书屠勋一样,虽然也花心思写诗,但无意在诗坛争名。他的诗多自抒性情,不事沿袭,风格婉秀,高雅脱俗。朱士稚评论朱国祚诗说:“诗亦非肉食人语,正如冰荷在壑,冷香袭人。”⑥

1.郁伯承

万历三十年(1602),朱国祚转任吏部右侍郎,御史汤兆京劾朱国祚“纵酒逾检”,神宗不予辩明,朱国祚于是引疾回乡,自此家居18年。归田后,朱国祚和同里郁伯承一起,纵游天台、雁荡诸山,吟咏不辍。他的《天台道中同郁伯承赋》吟道:

游目览层峰,携手攀高岭。举步若登天,畏涂复顾影。乔柯耸白云,深壑陷丹井。落日犹半规,山色已先暝。但愁寒虎嗥,不嫌老鹤警。忽闻下方钟,顿使千虑屏。安得百丈,缒以两修绠。

《天台》诗云:

人言天台高,四万八千丈。中有瀑布泉,飞流众山响。多少采药人,石梁不得上。我思崾偬伲削作过头杖。拄上最高峰,云中一拊掌。

2.智舷

智舷,字苇如,别号秋潭,晚更号黄叶头陀,俗姓周氏,金明寺僧,嘉兴梅溪人。能诗工书。书力祖颜(真卿)行,稍涉双井(吴宽),风义成就,如霜后擘柑,香味俱绝。金明寺,位于范蠡湖畔,系南宋孝宗八年(1172年)移海盐金明寺空额而建。至明后期,已数度修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寺僧智舷重修。天启七年(1627年),嘉兴知府詹应鹏捐俸,于金明寺建数椽,延智舷居之。朱国祚曾作《金明寺访秋潭上人》:

不远金明寺,支公旧法堂。鸱夷范蠡宅,H史岳珂坊。过雨花盈砌,柚稍竹过墙。由来方外社,主客意都忘。

3.姚兖

姚兖(约1582年前后在世),字叔信,号元岳山人,秀水人,姚悦之子。家甚富。兖少以事系狱,与诗僧同羁,因得其诗法,始折节与文士游。兖诗出自山林,故无俗气,有《尚元草》十余卷,朱国祚为删定之,存八卷。《咏物诗》二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4.周天球、屠隆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幼海,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游文徵明门下,诗文书画俱善。书擅篆、隶、行、楷,晚年独创书风,当时丰碑大碣多出其手。善画兰,喜用淡墨,韵味天成。

屠隆(1541~1605)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长卿,又字纬真,号赤水,别号由拳山人、一衲道人,蓬莱仙客,晚年又号鸿苞居士。鄞县(今属浙江)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任颍上知县,转为青浦令,后迁礼部主事、郎中。为官清正,关心民瘼。作《荒政考》,极写百姓灾伤困厄之苦,“以告当世,贻后来”。万历十二年(1584)蒙受诬陷,削籍罢官。屠隆为人豪放好客,纵情诗酒,所结交者多海内名士。晚年,遨游吴越间,寻山访道,说空谈玄,以卖文为生,怅悴而卒。

朱国祚和周天球、屠隆曾一同游览苏州石湖,并作有《同周公瑕屠纬真俞羡长石湖玩月分赋得天字》:

今夜清秋月,江桥一串摇渖钋钡温叮水N不分天。Md官厨酒,听弹商女L。薄寒风渐紧,主客未回船。

石湖春秋时为吴国贵族游猎祀祝之地、吴越争霸古战场。两宋明清时期,名人雅士常在此筑墅隐居,纵情山水。

纵观朱国祚交游经历和主要对象,可以发现在对象选择和交往内容上具有明显的传统士大夫的共有的特征,即表现出高度思想趋同和志趣相投的特点,在坚持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爱好的前提下,成为生命中挚友。

注释:

①②⑤上海图书馆藏.太傅文恪公年谱.

③朱国祚.叶进卿出都访予里第话旧三日临行景德寺饯别三首.《明诗综》卷五十九.

④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八.

⑥《明诗综》卷五十九.诗话.

参考文献:

[1][清]朱荣修撰.秀水朱氏家谱.清咸丰年间刻本,存一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2][清]朱建子辑,遴重修.秀水朱氏家乘.清钞本,存卷四,浙江嘉兴市图书馆藏.

[3][清]杨谦辑,李富孙补辑,余续补刊刻.梅里志.浙江嘉兴市图书馆藏.

[4][清]秦瀛.己未词科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5]太傅文恪公年谱.上海图书馆藏.

[6]贺国强,魏中林.论秀水派.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