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人多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15 06:32:16

表示人多的成语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1

1、众喣漂山: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2、人多手杂: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

3、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4、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5、人千人万:形容人多。

6、阅人多矣:形容人阅历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坏以至于他的前程。

7、贪生怕死: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8、亚肩迭背: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9、羽毛丰满: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

10、逐队成群:形容人多。

11、十夫楺椎: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12、杀人如麻:如麻:象乱麻一样数不清。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13、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轮挨着车轮。形容人多拥挤。

14、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15、一手一足: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16、三人为众: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17、众喣飘山: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18、人心叵测:叵:不可。人的心地不可探测。形容人心险恶。

19、磕头碰脑: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

20、谋道作舍: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21、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

22、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23、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24、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25、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26、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27、众口纷纭: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28、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29、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30、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31、众人广坐: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32、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33、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34、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35、熊罴百万:熊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勇猛的武士成千上万。形容军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

3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7、屦贱踊贵: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38、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39、龙多乃旱: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40、人多嘴杂: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41、肩摩袂接: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42、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43、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44、众擎易举: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45、张袂成帷: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46、井底蛤蟆: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47、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8、踵接肩摩: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49、杀人如草: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

50、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51、阴阳怪气: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52、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53、人多口杂: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54、以一奉百: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55、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56、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57、袅袅娉娉:袅袅:柔美貌;娉娉: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58、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59、口多食寡: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60、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61、三夫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62、掎裳连袂: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

63、身单力薄:人少力量不大。

64、失惊打怪: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指大惊小怪。

65、人多阙少: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66、门单户薄:指家道衰微,人口不昌盛

67、肩摩踵接: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

68、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69、掎裳连襼:牵裙连袖。形容人多。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2

关键词:后缀;构词法;语义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19-02

英语中可以用来表示人称的后缀很多,如:-er, -or, -ish, -eer, -ier, -ee, -ent, -ence, -an ,-man, -ian, -ist, -ster, -ard, -ary, -naut, -ine, -ina, -ive, 等。英语中, 表示"人"概念的后缀有两个现象值得人们关注:一是来源的复杂性;二是数量之多。正如其它英语词缀一样,表示"人"的名词后缀也受到了其它语言的影响。拉丁语是古罗马时代的语言。古罗马人征服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拉丁语也跟着在这一地区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拉丁语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并发展成不同的语言,其中包括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1066年英格兰被来自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诺尔曼入侵后的几百年来,法语一直是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使用的语言。就是在这个时期,很多的拉丁语是直接进入英语的。英语在受拉丁语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了希腊语的影响。很多英语词汇和词的组成部分,尤其可以追述到拉丁语和希腊语。由于缺乏对这些人称后缀的研究,不了解其内在含义,应用起来困难重重,且极易混淆,给生词拼写和记忆造成了极大地困难和障碍。弄清这些后缀的用法特点和语义特色,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词义理解,丰富词汇知识,增强构词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这些人称后缀按照它们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类。

1.示某一动作的执行者

-er和-or 都用来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动作的发出者,其语义特征和构词规律也基本相同,都可以加载动词和名词之后。所不同是,-er是古英语后缀,一般加在英语本族词之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词根之后,如, speaker, writer, walker,buyer等。这些词根的特点是可以单独使用。当-er 加在动词之后时,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发出者,如,teacher 教师,既是从事教学工作的人,也就是教学的执行者;fighter战士,也就是执行战斗任务的人。当-er 加在名词之后时, 往往表示"用于...的工具或器械"如,boiler锅炉,cooler冷却器,cooker 炊具,duster掸子,heater加热器,lighter打火机。

-or是拉丁词后缀,一般用于拉丁词根之后。拉丁词根大多为粘着词根,这些词根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如:educator一词是由四部分组成:e是前缀=out,duc是拉丁词根=lead,不能单独使用,ate为动词后缀,or 是人称后缀,把这四部分粘合在一起,既把人从无知中引导出来的人,或启蒙家或引路人,也就是教育工作者。-or用于动词之后时,其语义特征和-er没有多大差别,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动作发出者,如:auditor听众,conductor指挥家,constructor建设者,corrector校正者,dictator 独裁者。用于名词之后时表示"机械装置或物器",如:accelerator,加速器,accumulator蓄电池,resistor电阻,compressor压缩机,detector探测器,receptor接收器等。由此不难看出,-er和-or 的根本区别在于-er源于古英语,一般附在英语本族词之后,而-or 则源于拉丁,一般加在拉丁词根之后。

-ant,-ent,是拉丁语词缀,加在部分动词词干上,如occupant,占据者,servant仆人,student 学生,correspondent通讯员,resident 居民等。

2.示人的籍贯和国籍和生活在某区域的人

-an,-ian,-ese,-ish,-er,-i 和-ite 这几个后缀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的籍贯,或国籍,或生活在某区域。其中-an来自拉丁,其本意为belonging to,一般用于专有地名之后,表示"...地方的人",如,American美国人,German德国人,Roman古罗马市民。

-ian是-an的变体形式,用法相同,如:Canadian加拿大人,Austrian澳大利亚人,Italian意大利人,除此之外,-ian 常可用来表示人的职业,地位或专业特长,如,Christian基督教徒,comedian喜剧演员,guardian守护者,politician政治家,physician内科医生,technician技术员,musician音乐家,optician光学仪器制造着等。

-ese 来自古法语,其本意是from a place,一般附在地名后表示"...地方的人;...国家的人",如,Maltese马尔他人,Nopalese 尼泊尔人,Japanese日本人,Chinese中国人,Burmese缅甸人等。-ese的用法特点是多用于亚洲人,也可用于少数欧洲和美洲国家之后。如:Portuguese 葡萄牙人等。除此之外,-ese 还可用来表示某一学派的文体,文风和语言, 如,chilrenese 儿童语言,translationese 翻译文本,officialese 公文体, jurnalese 新闻文体,televisionese 电视术语,legalese法律术语等。

-ish 一般用来附在国家名称之后,构成形容词,表示一个国家的语言。 如,English 英语, Spanish西班牙语, Polish 波兰语,Irish爱尔兰语, Swedish瑞士语等。当用-ish用于表示人时,需在该词前加冠词"the", 表示说某种语言的人。 如:TheDanish丹麦人, the Finnish 芬兰人,The Swedish 瑞典人, the English , 英国人等。

-i 也可以用来表示“...国籍的人,”但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一般多用于海湾国家之后,如, Bahraini 巴林人, Irapi 伊拉克人, Israeli,以色列人等。

-er, 加在地名或表示地点的名词上,表示“...地方人”,如Londoner 伦敦人,New Yorker 纽约人, Icelander 冰岛人,southerner 南方人。

-ite, 法语词缀,构成人称名词,表示属于某地方的人,如,Israelite 以色列人。

3.示职业的人称名词后缀

-ist, 希腊语词缀,加在名词后,表示从事某种研究的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例如,dramatist 剧作家,novelist 小说家,pianist 钢琴家,typist 打字员。

-logist, 希腊语词缀,加在以-logy 结尾的学科名词上,表示“...学家”。 例如,biologist 生物学家,zoologist 动物学家, geologist 地质学家。

-ian,希腊语词缀,加在某些学科名词后表示从事某种专业的人,如historian 历史学家,grammarian 语法学家。

-ician, 法语词缀,加在某些学科名词或普通名词后,表示精于某种学术的人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 大多是-ic(s)+-ian构成,如politicspolitician 政治家, phoneticsphonetician 语音学家, musicmusician 音乐学家。

-eer, 法语词缀,加在个别名词后,表示专做某种工作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例如,musketeer 步, engineer 工程师,cannoneer炮手, rocketeer 火箭专家。

-yer, 来源于古英语,加在个别名词后,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例如,lawyer 律师,bowyer 射者,sawyer 锯木人。

-ier,法语词缀,加在名词后,表示专做某种工作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例如,clothier 织布工人,cashier 出纳员,courier 送急件的人。

-ic,拉丁语词缀,构成人称名词,表示属于某种职业的人,如critic 批评家, mechanic 技工,classic古典作家。

4.示女性的人称后缀

-ess,-ress,-ine,-ina,-ette 这几个后缀都可用来表示女性。-ess 来自古法语,即可用于英语本族语之后,也可用于拉丁语和法文词之后,如,poetess 女诗人,hostess 女主人,goddess 女神, authoress 女作家,manageress, 女经理。当用于-er 结尾的词后时,一般要省去e 变成ress。 如huntress 女射手,waitress 女服务员,tigress 母虎等。-ess 在英语里带有明显的贬义特征和性别歧视色彩。

-ine 和-ina 也来源于法语。 和-ess 所不同的是,-ine 和-ina 都带有某种褒义色彩,一般多指有名气,或从事某种高尚职业的女人,如heroine 女英雄, landgravine 女伯爵,ballerina 女芭蕾舞演员等。有时也可以表示敢于冲破传统礼教或行为放荡的女人。如,libertine 行为放荡的女人,concubine,妾,姘妇等。

-ette 也来源于法语。其基本含义有三,小型的,如roomette 小房间,kitchenette 小厨房,essayette 小短文;在商业上表示"伪造物或代用品",如leatherette 人造革,linenette 充亚麻织物,rosette玫瑰花形物;指人时表示女性,一般多指社会地位较低,或从事服务性工作的女性,带有某些贬义色彩,表示"小,素质低"。如,usherette 女引座员, suffragette 女权运动者,sailorette 女水手,typette女打字员,farmerette 农妇等。

5.示贬义的人称名词后缀

-ster, 古英语词缀,加在名词后,表示品行不良者,如trickster 骗子手,gamester 赌棍,gangster匪徒,mobster 暴徒。

-ard,-art, 古英语词缀,加在名词上表示"过于...的人","沉湎于...的人",如,drunkard 醉鬼,sluggard 懒汉,coward 懦夫,laggard 落后者,niggard 吝啬者。

-eer, 法语词缀,以-eer结尾的人称名词有的带有轻蔑意味, 如profiteer 投机商,routineer事务主义者,pamphleteer 小册子作者。

6.示施动者的后缀

-ent, -ant, -ary, naut 都可用来表示施动者,-ent 源于拉丁,一般加在动词后构成名词。由于-ent源于拉丁, 所以大都用于粘着词根后表示人和物,如,antecedent 先行者,其中,ante是前缀,表示before, in front of , prior to ; ced 是粘着词根,表示to go, -ent 是名词后缀,表示词根ced 的施动者。 因此,该词的综合词义为走在前面的人;

-an 源于古英语,也可表示动作的施动者,由于-ent 和-ant 语源不同,用法也不相同。 -ant 一般加在动词后构成名词,表示施动者的身份和职业。如account 会计,assistant 助手,attendant 服务员,inhabitant 居民,participant 参与者, servant 仆人等。该词缀的用法特点是,即可加在独立词根后,也可加在粘着词根后,用法较为灵活。

-ary 源于拉丁,表示,“从事...的人;与 ...有关的人”一般加在名词之后构成人称名词。 如,functionary 工作人员,官员,missionary 传教士,notary 公诉人,revolutionary 革命者,dignitary 官居高位者,secretary 秘书等。

7.表示被动者

-ee 源于古法语,表示"受动者,或受益者",一般加在动词后构成名词。 如addressee 收信人,appointee 被任命者,bombee 被轰炸者,employee 受雇者, examinee 接受考试者,trainee 受训人员等。

结语

了解这些人称后缀的语义特征和构词特点,不仅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掌握其构词规律,从而有效地扩充词汇量,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蕴含,探索英语词汇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陆谷逊. 英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2]刘毅.英文词根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3]陆国强.《现代英语构词》,上海译文出版者出版,1981.

[4]孙慧萍.现代英语中人称名词后缀的词源学初探,山西大学学报,1986.2.

[5]钟平.现代英语中的人称后缀,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0.3.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3

国际交往日益增多。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来华投资、旅游、学习等等。在这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成为各国人们沟通的最便捷工具。双语公示语因能够指示、提示、警告、帮助在华外国人更加方便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其重要性已经日益突出,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伴随着双语公示语的日益增多,各种语用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也开始随处可见。提高公示语译文质量已成为当前翻译者的迫切任务。

一. 英语公示语语用功能

公示语作为一种特定功能的文本,其历史已颇为悠久。从公示语的语用功能来看,公示语属于应用类文字,具有公众服务性质,满足的是社会公众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2]。一般来说,公示语具有指示功能、强制功能和呼吁功能三大功能。

(一)指示功能。指示性指的是公示语在于提供信息服务,并不传达规则或强制信息,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获取所提供的信息。例如:Information问询服务、London Station伦敦站、Ticket Centre票务中心、Car Rental租车服务。

(二)强制功能。强制性公示语要求相关大众必须采取或不得采取的行为。语言运用直截了当,会使阅读者感到强硬、粗暴。例如:No Smoking禁止吸烟、No Fishing禁止垂钓、No Pictures禁止拍照、No Dogs请勿携犬入内。

(三)呼吁功能。呼吁性公示语主要是提醒或者号召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进而采取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一般起到公益作用。例如:A Mind Is A Terrible Thing To Waste天才可贵,岂容浪费、Respecting Nature尊重自然、Safety First In Driving安全第一、Recycle Your Rubbish废物利用。

二、英语公示语的特征

英语公示语大量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等。用词简洁、文字与标志组合。

(一)表示服务、指示、说明性质的公示语大量使用名词,以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Performance Centre表演中心、Ticket Centre票务中心、Registration注册处[优论论文]、Business Centre商务中心。

(二)表示强制性的公示语多使用动词和动名词。例如:No Parking禁止停

车、No Fishing禁止垂钓、Keep Quiet禁止喧哗、No Spitting禁止随地吐痰。

(三)大量词组、短语也运用于公示语。例如:Open Now正在营业、Sold Out

已售完毕、Check In入住登记、Meter Parking计时收费停车场、Drive-in Cinema汽车影院、Bell Service行李房。

(四)避免使用生僻词、俚语、术语等。公示语为了达到信息传递效果,一

定要严格禁止使用让人不解、误解、费解的用词。任何歧义和误解性的语言都会导致不良后果,影响信息地有效表达。比如:No Littering请勿乱扔垃圾、Private Parking专用车位、Delayed(航班)延误、Baggage Claim Area行李提取处、Lost & Found失物招领处。这些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公示语用词。

三、公示语翻译对策

着名翻译家Newmark将语言功能分为三种: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并将文本类型按照语言功能分为三种,即:表达功能型文本,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信息功能型文本,如:科技、商务等为主题的一切格式文本;呼吁功能型文本。公示语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起读者注意,给人们传递信息,并要求人们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规范或履行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公示语文本属于呼唤型功能文本。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要根据不同的文本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Newmark提到两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3]。语义翻译重在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意义,而交际翻译重在使读者能够获得原译作读者所获得的信息。此近似于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4]。即译文可以不受原文形式的拘泥,只要求保留原作的内容,用最贴切的语言将此内容表达出来,来达到相同效果。很明显,公示语翻译必须符合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且要超越文化差异,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翻译出来的公示语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一) 译文语言简洁,意思明了

公示语翻译必须注意语言简洁,意思明了 不含糊。只要不影响公示语准确地 意思表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只使用实词、关键词、核心词组,而像冠词、代词 这类的词通常都会省略掉。例如:Passengers Only送客止步、Danger危险、Washing Bay洗车? ocker Room更衣室。 现在国内众多公示语翻译往往过于啰嗦,有时几个单词能够表达的意思却翻 译成为一个句

子。比如:在博物馆,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勿动展品”的提示语,有人将其翻译为“Please Don’t Touch the Exhibition”,此译文着实显得冗长不简洁,其信息传递效果可想而知。根据英译公示语的语言特征,只需翻译成为“Hangs Off”即可,不仅语言简洁明了,而且意思传递很到位。

(二) 根据文化差异,善于运用借译

翻译公示语,译者力求准确传递公示语的内在信息与读者。因此,译者必须在分析公示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探究该公示语的语用意义,否则,翻出的译文常常会出错。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民族背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的人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语言表达上也不例外。这就直接导致公示语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由于公示语在英语中大多已有约定俗成的形式,为英语国家人民所熟知, 把汉语公示语翻译成英语时必须要符合英语公示语的规范。例如:“保持车距”的英语公示语表达不是Keep Space 也不 是Keep the distance between cars,而应该是Keep your space。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如:“在营业中”的英语公示语应该是Open,而不是In busines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中文公示语写到“游客止步”、“旅客止步”、“宾客止步”,其对应的英语公示语翻译应为Staff Only。此翻译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很委婉地表达出公示语背[优论论文]后传递的信息,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三) 译文须考虑读者的反应,重视呼吁功能

如上文所说,公示语有一重要功能就是呼吁功能。呼吁性公示语主要是提醒或者号召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进而采取具有积极意义的行动,一般起到公益作用。英语公示语的翻译一定要考虑具体的场合与对象,考虑读者的心理,在呼吁召唤的同时不给人以生硬强势的感觉。故公示语翻译意思正确还只是第一步。例如:同样表示否定,No Spitting与Don’t Spit给读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后者明显感觉到态度的强势与生硬,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减弱了该公示语的呼吁功能。

参考文献:

[1] 丁大刚. 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与翻译 [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2] 程尽能, 吕和发. 翻译理论与实务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Newmark, Peter.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A]. Approaches to Trnslation[C]. New York: Pergoman Press, 1981.

[4] Nida E A, Ch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 J Brill, 1969.

Features of English Signs and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4

【文章一】

1.表示"看"的字词:

瞥、瞅、望、瞄、瞪、盯、观察、凝视、注视、看望、探望、瞻仰、扫视、环视、仰望、

俯视、鸟瞰、俯瞰、远望、眺望、了望

2.表示"说"的字词:讲、曰、讨论、议论、谈论、交流、交谈

3.表示"叫"的字词:嚷、吼、嚎、啼、鸣、嘶、嘶叫、嚎叫、叫嚷

4.表示"第一"的字词:首、元、甲、子、首先、冠军、魁首、、名列前茅

5.象声词(表示声音的):

吱呀、喀嚓、扑哧、哗啦、沙沙、咕咚、叮当、咕噜、嗖嗖、唧唧喳喳、叽叽喳喳、轰轰隆隆、叮叮当当、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6.表示春的成语:鸟语花香、春暖花开、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春风轻拂、春光明媚

7.表示夏的成语:烈日当空、暑气逼人、大汗淋漓、挥汗如雨、乌云翻滚、热不可耐

8.表示秋的成语: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花凋谢、天高云淡、落叶沙沙、中秋月圆

9.表示冬的成语:三九严寒、天寒地冻、雪花飞舞、寒冬腊月、千里冰封、滴水成冰

10.带有人体器官或部位名称的词语:

头重脚轻、指手画脚、愁眉苦脸、心明眼亮、目瞪口呆、张口结舌、交头接耳、面黄肌瘦、眼明手快、眼高手低、昂首挺胸、心灵手巧、摩拳擦掌、摩肩接踵

11.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鼠目寸光、谈虎色变、兔死狐悲、龙马精神、杯弓蛇影、马到成功、与虎谋皮、亡羊补牢、雄狮猛虎、鹤立鸡群、狗急跳墙、叶公好龙、声名狼籍、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九牛一毛、鸡犬不宁、一箭双雕、惊弓之鸟、胆小如鼠、打草惊蛇、鸡飞蛋打、指鹿为马、顺手牵羊、对牛弹琴、鸟语花香、虎背熊腰、杀鸡儆猴、莺歌燕舞、鸦雀无声、鱼目混珠、鱼龙混杂、龙争虎斗、出生牛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狗尾续貂、爱屋及乌、螳臂当车、蛛丝马迹、投鼠忌器、门口罗雀、管中窥豹

带有"马"的词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龙马精神、马失前蹄、指鹿为马、一马当先

带有"鸡"的词语:闻鸡起舞、雄鸡报晓、鹤立鸡群、杀鸡取卵、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毛蒜皮

带有"牛"的成语:小试牛刀、九牛一毛、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马不如、牛角挂书、牛毛细雨、如牛负重、风马牛不相及、初生牛犊不怕虎、九牛二虎之力

12.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诺千金、一鸣惊人、一马当先、一触即发、一气呵成、一丝不苟、一言九鼎、 一日三秋、一落千丈、一字千金、一本万利、一手遮天、一文不值、一贫如洗、一身是胆、一毛不拔、二三其德、两面三刀、两肋插刀、两败俱伤、两情相悦、两袖清风、两全其美、三生有幸、三思而行、三令五申、三头六臂、三更半夜、三顾茅庐、四面楚歌、四面八方、四海为家、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分五裂、五大三粗、五光十色、五花八门、五体投地、五谷丰登、五彩缤纷、五湖四海、六神无主、六根清净、六道轮回、六亲不认、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七高八低、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折八扣、七拼八凑、八面玲珑、八面威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鼎一丝、九牛二虎之力、十指连心、十面埋伏、十字街头、十全十美、十年寒窗、十万火急、十拿九稳、百年大计、百花齐放、百思不解、百家争鸣、百感交集、百读不厌、百川归海、千方百计、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秋万代、千真万确、千里鹅毛、万无一失、万众一心、万事大吉、万人空巷、万家灯火、万象更新、万人瞩目

13.带有颜色的词语:

桃红柳绿、万紫千红、青红皂白、黑白分明、绿意盎然、绿树成阴、素车白马、

万古长青、漆黑一团、灯红酒绿、面红耳赤、青山绿水、白纸黑字、青黄不接

金灿灿、黄澄澄、绿莹莹、红彤彤、红艳艳、红通通、白茫茫、黑乎乎、黑压压

鹅黄、乳白、湖蓝、枣红、雪白、火红、梨黄、孔雀蓝、柠檬黄、象牙白、苹果绿

14.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15.表示形态多的成语:千姿百态、千姿万状、姿态万千、形态多样、形态不一

16.表示数量多的成语:

不胜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数以万计、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成群结队、

人山人海、排山倒海、琳琅满目、车水马龙、铺天盖地、满山遍野

17.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

18.表示速度快的成语:一泻千里、一目十行、快如闪电、移步换影、健步如飞、

19.表示时间快的成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星转斗移、流星赶月

20.表示"慢"的词:慢慢、缓缓、冉冉、徐徐、缓慢

【文章二】

21.表示时间极短的词语:一眨眼、一瞬间、刹那间、顷刻间、霎时间、时而、须臾、

22.表示"死"的词语:去世、已故、牺牲、阵亡、逝世、与世长辞、为国捐躯、驾崩

23.表示"想"的词语:苦思冥想、静思默想、绞尽脑汁

24.表示人物品质的:拾金不昧、舍己为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25.表示人物外貌的:身材魁梧、亭亭玉立、老态龙钟、西装革履、婀娜多姿、

26.表示人物动作的:洗耳恭听、昂首阔步、拳打脚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

27.表示人物神态的:扬眉吐气、怒目而视、火眼金睛、面红耳赤、热泪盈眶

(表示"哭"的词语:泪流满面、泪如雨下、泪眼汪汪、泪如泉涌、嚎啕大哭)

(表示"笑"的词语: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哈哈大笑、嫣然一笑、微微一笑)

28表示"人物心情"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29.上行下效:深入浅出、借尸还魂、买空卖空、内忧外患、前呼后拥、异口同声、声东击西:三长两短、凶多吉少、不进则退、大同小异、大公无私、承上启下、天长日久:天崩地裂、天老地荒、理直气壮、云开日出

粗细各异:长短不同、黑白相间、表里如一 是非曲直:喜怒哀乐、安危冷暖、生死存亡

30.月光似水:茫雾似轻、枫叶似火、骄阳似火、秋月似钩

日月如梭:雪花如席、雪飘如絮、细雨如烟、星月如钩、碧空如洗、暴雨如注、

吉祥如意、视死如归、挥金如土、疾走如飞、一见如故、和好如初、心急如焚

31.山清水秀:早出晚归、眉清目秀、月圆花好、李白桃红、心直口快、水落石出、

水滴石穿、月白风清、字正腔圆、口蜜腹剑、雨打风吹、虎啸龙吟、龙争虎斗、

走马观花:废寝忘食、张灯结彩、招兵买马、争分夺秒、坐井观天、思前顾后、

投桃报李、行云流水、 乘热打铁、生离死别、舍近求远、返老还童、打草惊蛇

32.ABAC:

载歌载舞、难舍难分、能屈能伸、蹑手蹑脚、有始有终、若即若离、古色古香、

无影无踪、无牵无挂、无边无际、无情无义、无忧无虑、无缘无故、无穷无尽

不干不净、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不闻不问、不伦不类、不吵不闹、不理不睬

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暴自弃、自给自足

时隐时现、时高时低、时明时暗、时上时下、半信半疑、半明半昧、半梦半醒

33.AABB:

摇摇摆摆、恍恍惚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飘飘洒洒、顺顺利利、

34.ABAB:

(动作)整理整理、打扫打扫、清扫清扫、舒活舒活、清理清理、忽闪忽闪

(颜色)雪白雪白、碧绿碧绿、金黄金黄、乌黑乌黑、瓦蓝瓦蓝

35.AABC:

闪闪发光、窃窃私语、津津乐道、欣欣向荣、栩栩如生、滔滔不绝、翩翩起舞

36.ABCC:

神采奕奕、星光熠熠、小心翼翼、炊烟袅袅、白雪皑皑、烈日灼灼、赤日炎炎

绿浪滚滚、波浪滚滚、云浪滚滚、麦浪滚滚、热浪滚滚、江水滚滚、车轮滚滚

果实累累、秋实累累、硕果累累、果实累累、尸骨累累、弹孔累累、白骨累累

生气勃勃、生机勃勃、生气勃勃、朝气勃勃、兴致勃勃、雄心勃勃、野心勃勃

37.千辛万苦: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山万水、千秋万代、千丝万缕

千奇百怪: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疮百孔、千姿百态

前因后果:前呼后拥、前思后想、前赴后继、前仰后合、前倨后恭

天经地义:天罗地网、天昏地暗、天诛地灭、天南地北、天荒地老

有眼无珠:有气无力、有始无终、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东倒西歪:东张西望、东奔西走、东拉西扯、东拼西凑、东邻西舍、东鳞西爪

38.表示形势紧急的成语:迫在眉睫、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39.表示声音极响的词语:震耳欲聋、惊天动地、震天动地、响彻云霄

40.表示"团结一致"的四字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万众一心

【文章三】

41.表示"钻研精神"的四字词: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争分夺秒、精益求精

42.表示思想集中的四字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一心一意

43.描写课堂上讨论场面的四字词: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七嘴八舌、争论不休

44.描写场面热闹的成语: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45.描写体育运动比赛场面的四字词:生龙活虎、人流如潮、振奋人心、异常激烈

46.描写洁白纯洁的成语:洁白无瑕、白璧无瑕、冰清玉洁、洁白如玉

47.表示"诚信"的成语:言而有信、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信守诺言

48.表示"做事果断"的四字词:毅然决然、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49.表示"从没有过的"词语:前所未有、空前绝后、、史无前例

50.表示"做事犹豫"的四字词:犹豫不决、出尔反尔、优柔寡断、狐疑不决

51.形容"气势雄伟"的四字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气势恢弘、气势非凡

52.形容"植物长势很好"的四字词:枝繁叶茂、绿树成阴、绿阴如盖

53.表示"有名"的词语:闻名于世、举世闻名、闻名天下、大名鼎鼎、人尽皆知

54.表示与"足"有关的词语: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手舞足蹈、足下生辉

55.表示"赞扬"的词语:赞不绝口、赞叹不已、连连称赞、叹为观止、交口称赞

56.表示"豪言壮语"的词语:慷慨激昂、壮志凌云、铿锵有力、语气坚定

57.描写波浪巨大的词语:汹涌澎湃、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惊涛骇浪、浪花飞溅

58.描写湖面平静的词语:风平浪静、水平如镜、波光粼粼、微波粼粼、碧波荡漾

59.描写自然景物的词语:旭日东升、绵绵细雨、桃红柳绿、艳阳高照

60.描写"山岳"的词语:山河壮丽、高山峻岭、危峰兀立、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61.描写"瀑布"的词语: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万丈瀑布、水帘悬挂

62.描写"晨"的词语:雄鸡报晓、红日东升、朝霞辉映、金光万道

63.描写"午"的词语:中午时分、丽日当空、艳阳高照、当午日明

64.描写"暮"的词语:暮色苍茫、夕阳西下、天色模糊、晚风习习、华灯初上

65.描写"夜"的词语:月明星稀、灯火通明、漫漫长夜、万家灯火、夜幕降临

66.描写"大雨"的词语:

狂风暴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淋漓、暴风骤雨、暴雨如注

描写"小雨"的词语:秋雨绵绵、绵绵细雨、细雨如烟、淅淅沥沥

67.表示"天气晴朗"的词语:风和日丽、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秋高气爽、艳阳高照

68.描写"雪"的词语:纷纷扬扬、粉妆玉砌、银妆素裹、白雪皑皑、冰雪消融

带有"雪"字的词语:冰天雪地、白雪皑皑、雪花飞舞、大雪封门、雪中送炭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5

关键词:网络符号 中国手语 象形 会意 形象思维

网络符号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各种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非语言符号,以表情符号为主,多是以象形、会意的手法形成。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符号。中国手语①从造词法来说可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是视觉符号,在表情达意、形成原因及发展前途方面,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形成特点之比较

都是视觉符号。人类使用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就交际形式来说符号可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就语言性质的各种表达手段来说,自然语言是典型的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而手语和网络符号是视觉符号,靠视觉来接收和理解。网络符号虽然不是独立的语言,但在网络交流中和语言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手语在国际上已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独立的语言,这样,在表情达意方面,它们就有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点,比如形象性强,多用象形、会意等方法创造表达单位。手语符号的创造者主要是聋人,网络符号的创造者则是网民。

都通过象形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象形法网络符号。符号从形式和所指对象的关系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肖似性符号;二是标志性符号,如表示火的烟;三是象征性符号,如语言。网络符号基本上是肖似性符号,即符号形式和它代表的东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同一性。网络符号的象形是以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形式为基础,是对日常非语言形式的模拟,是一种“似真性”。网络符号象形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人或事物的各种表情和特点,通过象形法创造了许多具有感情色彩的符号,以形象、简约、生动地表达网民的思想情感。如:

*-( 闭着眼睛的独眼巨人(希腊神话)

(^@^)幸运的小猪 =^.^=猫咪

--<-<-<@玫瑰花

另一种是图形类符号。这是网络运营商开发的更为形象便捷的网络交际符号,其特点是用卡通形象模仿现实中人的表情、动作或事物,借此传情达意。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事物的形状表示一个名词,如用一个红色的心形图案表示“红心”,红色嘴唇表示“唇”,一个人形的图案嘴角上翘表示“微笑”,嘴角向一方下垂表示“傲慢”,嘴角向两方下垂表示“通过”。二是用图形表示短语的意思,红色的心中间裂开表示“破碎的心”;一朵带有绿叶的红色花骨朵代表“红玫瑰”,红色花骨朵下垂是“凋谢的玫瑰”等。

2.象形法手语词。象形法和会意法是中国汉字的两种造字方法,由东汉的许慎第一次提出。这种创造表情达意单位的基本手段,可用于许多方面。象形法指模拟事物原型的一种方法,象形类手语词就是模仿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貌,从而体现出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出某种含义。如“雨”字,表达时五指弯曲,模拟下雨的形状;“网”字,两只手掌伸开叠放在一起组成网状图形;“牛”字,蜷起中间三个指头,伸直拇指和小指比画牛头的形状;“椅子”,右手掌竖起,左手弯曲成90度,指尖顶住掌心,模拟出椅子的形状等。

另一类象形手语词是通过聋人的表情直接代表的,不是手势的模拟。如当聋人叙述同高兴、生气、沮丧、哭、笑等感情活动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只用手势打出事件本身,而表示各种感情的词仅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说“我很高兴地去公园”,聋人往往只用手势打出“我去公园”,同时脸上呈现出很高兴的表情就行了。

都通过会意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会意法网络符号。会意法网络符号可分为键盘类网络符号和图形类网络符号两类。键盘类网络符号中,一类是通过脸谱表情加上表示动作的符号来表示一件事情,如:

y(^_^)y 举双手胜利,“y”是高举的手,“^_^”是一张喜悦的脸。

另一类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如:

{{{(>_

>"

图形类网络符号是通过一幅具体的图形表示一个比较抽象的含义,如用一个头像的嘴巴上贴着封条表示“保守秘密”之意,一个黑框眼镜的头像表示书呆子,两个小qq并肩而立,嘴对着嘴飞吻表示爱情等。

2.会意法手语词。会意法在创造汉字中意指合并几字形为一字形,并把几个字形的意义相加从而形成新意。会意类手语词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

如手语中的“笔记本电脑”的打法是,双手横伸,掌心相贴,右手打开90°,然后双手前伸,掌心向下,手指弯曲做打字状。“乘公共汽车”的打法是一手轻握拳举在头旁边,前后轻轻摆动,表示乘车时手握拉环的样子。以上说的是有形事物用会意法表示,一些抽象的词语用手语表示,如“中央”,双手搭成“中”字形,一手伸出拇指,坐于另一手掌心上象征居中。“解放”双手握拳交叉贴于胸前,然后向两侧用力挥动,并放开五指象征原来双手被镣铐锁住,现在打碎了束缚,争得了自由。“啰嗦”是用一手或双手伸拇指、小指,抵在下颚转动,表示说话多之意。“活泼”双手握拳,在头两侧轻轻晃动,脸上呈活泼状。“长见识”是用双手五指撮合放在眼睛下方,然后张开五指,表示眼界大开之意。“我服了(或我输了)”是用双手五指张开,手背朝外,分别放在胸前,然后外翻,手心朝外,做投降状。

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形成原因比较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采用象形、会意法创造符号来表情达意,起到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都是视觉符号,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思维的分类虽有不同意见,但都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做感性思维,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初级思维方式,它直接对应于事物本身,以反映事物本身特点为基础。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等特点。中国古老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的。健全的成年人主要是用抽象思维,聋哑人由于听觉损坏,他们通过视觉、触觉等去接收正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用手势表达意思,只能表达一些比较形象化的词语,这就逐渐形成了他们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滞后的特点,而形象思维的发达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创造更多的象形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网络交流的对象虽然大多是正常人,抽象思维发达,但由于网络交流的双方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正常的交流手段无法使用。尤其是正常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无法实现。而据统计,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交际占55%,这就大大制约了网络交流的效果。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制约着网络交流,如许多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喜好用轻松、简单、形象的表达方法;网络符号产生初期,许多网民在网吧上网,还要考虑费用等因素。这一切促使网民不得不想出一些形象、快捷的符号来代替现实交流中的肢体语言,网络符号应运而生。这种符号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主要是模拟事物原形,具有形象、粗略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所以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及结果。

都是为了表达需要随机产生的,具有随意性特点。聋人无法学习有声语言,在聋校产生之前,也无法靠学校的方式习得手语,而日常生活又需要和其他聋人及听人交流,交流的需要迫使他们要表达自己,于是根据身边所能了解的事物用手指比画出它们的形状,随机创造出一些表意符号来传情达意。后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把它们变成了聋校用来教育聋哑学生的语言材料。

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语言的特点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它的实现手段是键盘和屏幕,接近于书面语;它的表达内容通俗明了,接近于口语。它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随机创造并流传开来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没有网络就不会有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

都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中国手语分为两类: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手势汉语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课堂讲授的聋人语言,是聋人和听人交流所用的表达手段,它是依托于汉语的。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虽然它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汉语,但生活在汉文化圈里的聋人,在他们创造手势符号的时候,必然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网络符号,除了个别来自其他语言之外,大部分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的,在其创造和运用的过程中,自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表达范围简单有限。由于这种用象形和会意创造出来的网络符号和手语符号,其形体和意义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意义无法用具体的形体来表现。此外,虽然可以用借代法表达一些新意,但可借代的东西有限,一些抽象的意义也无法借代。这样就制约了它们的表意范围,只能局限于一些具体可见的词义之内,许多抽象的含义就无法表达了。

对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展望

网络符号除了键盘符号和图形符号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flash符号,它采取flash动画的形式,现场再现要发出的言语行为,既有音效又有视觉效果,有的还配以文字,表意性强。网络符号正在逐渐向其他非面对面领域扩展(如一些私人信件、日记、留言册,甚至小学生的作文等),成为这些领域言语交际形式的一部分。虽然有这样广阔的前景,但网络符号还不能称为语言,因为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确定,使用主体和使用范围有限,不符合语言符号的特点。

随着聋哑人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学习手语的兴趣增长,以及对手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将推动手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手语符号的表意性将会更加规范和科学化。现在,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将手语看做独立的语言,不久的将来,手语可能会成为独立于有声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

研究意义

本文只是粗浅分析了网络语言和中国手语从形成到表现的异同,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比如,既然中国手语和网络语言有这么多相似点,而聋人上网的机会又非常多,那么如何把这两种表达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吸取有用信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注 释:

①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都采用象形法和会意法创造词语,本文不对这两种手语进行区分,统称为中国手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6

关键词:中日;敬语;异同

一、敬语的定义

敬语[Honorific,respectword],含恭敬口吻的语言,就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通过尊人与谦己两种表达手段,来表示对他人的谦恭以及礼貌。敬语体系发达,是汉语与日语语言体系的共同特征,两国敬语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也曾互相影响,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

二、日语敬语的用法

日语的敬语分成:敬他语、自谦语、郑重语和美化语4种。

(1)敬他语,这是为了尊敬对方或者话题人物而使用的描述对方或者话题人物的行为的语言。A名词,表示尊敬的接头词和结尾词,用接头词お(后加和语词)和ご(御)(后加汉语词)接在与对方有关的名词前面,以此表示尊敬。B动词,常见的尊敬语动词和自谦语动词。敬语句形是用固定的句形表示的敬他语。如,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になる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になる。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なさる 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なさる 这里要注意なさる(连用形)+ます时,变成:なさいます,其否定形是:なさいません。请求用なさい或なさいませ。

(2)郑重语,这一类敬语不是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也不是对自己的自谦,而是用郑重地说话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也是表示自己有高雅教养的表现。郑重语的最基本的表现是「です和「ます。其他还有「ござる「まいる「いたす「おる等。

(3)自谦语,这是用自谦的语言描述自己和自己一方的行为动作,用来表示对对方和话题人物的尊敬。自谦句形如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する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する。「ここでおれします。“在这里(与您)分手吧。”「では、ご案内しましょう。“那么,我来(给您)领路吧。

(4)美化,并不表示敬意,只是使语言表达显得文雅一些而已 一般都是名词 而且大多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词语 常见的美化语有:お茶 お天 お手洗い おトイレ おビル おタバコ お祝い お金 お子 お寺 お花 おみやぎ ご走。

三、汉语敬语使用

敬语伴随汉语发展的整个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敬语以其不同的语言文化形态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表敬功能。敬语是构成文雅谈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谈话人风度与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在以下几个场景使用,

(1)相见道好。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偏劳道谢。在对方给与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就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3)托事道请。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4)失礼致歉。现代社会,人际接触日益频繁,无论你多么谨慎,也难免有失礼于你的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

四、中日敬语的异同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两国语言和文化既有互相渗透的一面,又有明显区别的一面。中日敬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表示第一人称的“我们”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但“我们”没有自谦之意。在日语里,第一人称表示自谦之意的词就比较多了。比如表示“我”的“わたくし”,表示“我们”的“わたくしども”。第二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第二人称的“你们”是不表敬意的,需要表示敬意时,通常使用“您”。在日语里,第二人称表示敬意的词也比较多。比如表示“您”的“あなた”“おたく”,以及复数的“あなたがた”等。第三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也是没有敬意的,需要表示尊敬之意时,一般使用“这位”来代替。在日语里,第三人称中表示敬意的词就更多了。

其次,称谓,第一一般称谓,在日语里,对不认识的人,在打招呼或请教对方时,一般说“あの、すみませんが”而没有类似“同志”这样的说法。在知道对方姓氏、职位后,也像汉语一样,在姓氏后加上其从事的职业,或所处的职位名称。第二亲属称谓,日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在敬语表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色。似之处为,即使对方是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也能以亲属称谓敬称。但日语的亲属称谓没有汉语分得细。日语里的亲属称谓有“内外”的分别。在称呼对方时,无论是自己这一方的亲属还是他人的亲属,都可以用敬称,而向外人提起自己的亲属时,都要用自谦的形式以示对外人的尊敬,而涉及到外人的亲属时,则要用尊敬的形式来表达敬意。

最后,词汇,汉语主要通过词汇来表达敬意,常用的有“请”、“特意”、“特地”,还有用接头词来表现的如“贵”、“令”,以及通过“请允许我”这样的句型来表达谦恭之意。 日语拥有比汉语多的敬语词汇,比如“いう”这个词,如果用在自己或者属于自己这一边的人身上,则用表示谦恭的“もうしあげる”,如果用在形容他人说话时,则用表示尊敬的“おっしゃる”。类似的还有表示吃饭的“たべる”“いただく”“ めしあがる”等。

参考文献:

[1]佐藤亨.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7

关键词: 英汉 数字 模糊语义

一、引言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性词汇或表述,用以表达一些灵活的不明确的意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就是表示时间的词汇。根据Channell 1994年所做的实验,大多数受试者并不清楚两个数字区间的界限。比如对“six or seven hours”的理解,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试者认为是多于七小时,而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认为是少于六小时,因此很难界定它的具体时间,即这一表述具有模糊性(Channell,1994)。此外,一些表示年龄的词汇,像childhood,youth,old等,其意义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

作为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但在人类日常生活的语言世界里,数字在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已不仅仅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实际上数字已失去其精确的指称意义,向模糊语义转化,表示非精确的数量、不确定的概念,以及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等。

尽管东西方对数字的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但对数字模糊语义的修辞功能的理解大体上是相同的,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下三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

二、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一)数字本身具有模糊含义

英汉语中很多数字除了可表示精确数目外,还具有模糊性,表示非精确的数量,或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但究竟多或少到什么程度则是指代不清的。

汉语中“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引申为数量多或次数多,比如“三番两次”、“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在这里“三”是泛化的虚数,与其所代表的精确数目无关,而表示笼统的、无须言明或无法言明的多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英语中则有“Where three know it,all know it.”的表达,意指“三人知,天下晓”;“by twos and threes”可译为“三三两两地”,其用法与汉语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三”一样,“七”在英语中也常指“多”的意思,如:

1)A fool can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seven wise men can answer.(一愚发问,七智结舌。)

2)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幸福快乐)

3)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

如果不了解数字的模糊表义功能,很可能会轻易将例3理解为“东西存放七年,总会派上用场”。但其实“seven”在这里并不是表示实际意义的数目,而是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含糊的数目,可译为“东西放着,总会派上用场”。汉语里此种用法不多,但我们也常听说“七年之痒”以及“七尺男儿”等表达。同样,这里的数字也是起着模糊表义功能,而非指代严谨的数目。

“九”在汉语中多表示“多数或无限”的模糊概念。如“九死一生”,表示多次接近死亡;“九牛一毛”,表示极多数中的极少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天之高远。在英语中“nine”也表示多的意思。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nine”在这里是虚指,比喻猫的生命力很强;“A nine-day wonder”指“昙花一现”或只引起人们短暂注意的人事物。

通过数字表达模糊语义或概念,可使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相邻数字传递模糊语义

当几个相邻或近邻数字并列使用时,数字本身的精确含义也会表现出模糊性。

宋朝理学家邵雍(邵康节)在他的《蒙学诗》里巧妙运用1到10这几个数字,传递给我们安静、清新的意境,但它们并不表达任何精确的含义。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我还要待十天、半个月。(I am going to remain ten or fifteen days.)

英语中,当两个数字中间加了“and”,“or”或其他一些词的时候,比如“one or two days”,“eighty or a hundred people”,“two by four(微不足道的)”,还有“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一辈子)”都表达模糊语义。

3)They are still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this question.(对这个问题,他们还是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

4)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水浒》第5回)

The bandit chief was almost drunk and laughingly replied...

从字面来看,“七八分”指的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但Jackson选择使用“almost”来翻译却表述得更精确易懂,很明显他深谙模糊数字表达的精髓。但赛珍珠在下文中对“三回五次”的翻译却有待商榷。

5)三回五次,留得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水浒》第36回)

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they did try to stay Sung Chiang and so he feasted for a day in the lair...

比较而言,若将“三回五次”翻译成“several times/ over and over again/ time and time again”这样的模糊表达会更自然更精确。

(三)整数目词表达模糊含义

汉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或俗语常由整数目词:“十,百,千,万”构成,这些数目词在成语中却失去了原始数量意义。其语义具有模糊性,以极言其数目之多,程度之深,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对这些数字的巧妙运用会增强语势,使表达更加生动,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如:

1)十全十美(to be perfect in every aspect)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Of all the trades and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each produces its own topmost master.)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 print.)

英语中整数目词同样也可以用于夸张、比喻等辞格,表达模糊概念。但由于受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糊数词与汉语中的不尽相同。

1)Thanks.

Thanks a million.

2)There were many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There were a thousand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3)Hamlet:I loved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我爱Ophelia,即使四万个人把他们的爱加起来,也抵不上我对她的爱情。)

从模糊数字的使用频率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中“十”、“千”、“万”用得最多,而英语中“ten”、“hundred”、“thousand”、“million”则极为常用。再有就是西方人往往在整百整千的数目上加个尾数“one”,以言其多,具有模糊性。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万分感激),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计)。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模糊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修辞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数字作为汉英模糊语言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修辞方面它们比精确数字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模糊语义的数字都不再是表示具体数目的实数,而成为表示模糊语义的虚数,表达了新的含义,泛言其数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距离之远等概念。正是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启发读者联想,有着渲染气氛、增强语势的修辞作用。而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习惯表达法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静,秦莉.试析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美学特质――格式塔―美学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6).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徐宜良.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07,(3).

[5]Jackson,J.H.译.水浒传[M].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Shanghai,1937.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8

关键词:柳州方言 得 用法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市辖6县4区。柳州方言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归属西南官话桂柳片。

柳州方言中的“得”读作[t31]。“得”在柳州方言中的用法主要有四种,可以作动词、动相补语、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不同用法的“得”在柳州方言中的读音一致。

一、动词“得”的用法

动词“得”表示“得到”“获得”的意思。柳州方言中动词“得”的用法与普通话中动词“得”的用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动词“得”后都可以带上名词性宾语。如:

(1)你得东西没有?

(2)我们去柳城得了好多桔子回来。

有时宾语部分可以省略不说,直接用动词“得”。如“刚才发试卷,你得了没有?”“得了。”问句和答句中的“得”都省略宾语“试卷”。

与普通话中动词“得”用法不同的是,柳州方言中动词“得”后还可以带谓词性的宾语。如:

(3)去年我得上大学了。

(4)他得当兵了。

这里的动词“得”主要表示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或者说得到某种机会。比如:例(3)是说话人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去年上大学了。例(4)是说他当兵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动词“得”后带谓词性宾语的情况一般用于表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即已然事件。

二、动相补语“得”的用法

动相补语“得”表示动作的完成,语义上相当于“好、到、完”等。“得”作补语,用于说明前一动作的结果。如:

(5)老百姓把竹子砍得以后摆成竹筏。

(6) 驾照领得了。

(7)读得两年书回来再工作。

例(5)句中的“得”相当于“好”的意思。例(6)句中的“得”相当于“到”的意思。例(7)句中的“得”相当于“完”的意思。句中“得”的实义还比较明显,并不是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从结构形式上看“V得”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数量名短语。因为动相补语“得”表示动作的完成,对比之前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动相补语“得”所在的陈述句末尾大多可以带上表示新情况出现的语气词“了”。

(8)论文我才写得几句。

例(8)中“得”表示“完”的语义相对较弱,我们可以用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去替换“得”,语义基本不变。这说明在柳州方言中,动相补语“得”有进一步语法化为动态助词“了”的可能。由于柳州方言中已有发展成熟的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而且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比较广,因此,柳州方言中动相补语“得”进一步发展成为表完成态的动态助词的可能性不太大。

在日常交际中,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有时候补语“得”前的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9)(问)你得了没有?(答)得了,得了。

(10)你得没有,车子马上要走了啵。

例(9)是问做什么事情做好了没有。比如收拾东西,“你得了没有?”就是问你收拾好东西了没有。“得了,得了。”则是回答“收好了,收好了”。例(10)“得”后的“了”可要可不要,表义上没有区别。

三、助动词“得”的用法

柳州方言中,助动词“得”可以表示普通话中“能、能够”、“允许、许可”的意思。表示“能够”的意思,结构一般为“V得”,常常与副词“还”在一起搭配使用。如:

(11)香蕉还放得几天。

(12)蚂蟥听没得水响。

例(11)是说香蕉还比较新鲜还能够放几天。动词V以单音节动词居多。否定式是在“V得”中间加上“没”变为“V没得”,如例(12)。

表示“允许、许可”的意思,结构一般为“得V”,用于表述将然事件,也就是动作V在说话这会儿还没有实现,一旦满足了某种客观条件就可以发生。

(13)(会开完了)得走了啵!

(14)我哏子这样做,得咩?得。

例(13)是说原先受到开会纪律的制约不能离开,但是会议结束,受制约的因素不存在了,可以走了。例(14)疑问句中“得”表示“许可、可以”的意思,可以用于是非问也可以用于反复问。肯定回答是“得”,否定回答是“没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可以,不行”。

在普通话中,“得”一般不能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可能义。虽然在普通话中我们会见到“不得入内”“不得有误”之类表示否定的“不得V”形式,但是从“不得”的表义来看,通常不是表示可能,而是表示禁止,并且带有较强的文言色彩。柳州方言中“得”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可能义的用法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如:

(14)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二年》)

东汉时期,表示可能的“得”字开始用于动词之后。唐宋时期,“得”紧接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用法就相当普遍了,由以前的主要用在动词之前变为主要用在动词之后。由此可见,柳州方言中表示可能的“得V”的用法有可能是先秦用法的遗留。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柳州方言也受到了唐宋时期表示可能的“V得”的影响。柳州方言中表示可能义既可以用“得V”也可以用“V得”,只不过柳州方言对“得V”和“V得”的使用做了一个语义上的分工,表示“能、能够”的用“V得”,表示“允许、许可”的用“得V”,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补分布。

四、补语标记“得”的用法

柳州方言中“得”做补语标记的用法跟普通话中的补语标记“得”用法一致。可以放在动词和状态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之间。

(一)状态补语

(15)他家吃得咸,我家吃得淡。

(16)衣服穿得烂去。

(二)可能补语

(17)拿得动。

(18)咬得动。

柳州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就是将结构中的“得”换成“没”就可以了。比如“拿没动”“咬没动”“提没起”“跑没远”“读没下去”。

(三)程度补语

柳州方言中的程度补语比较少。在日常会话中,柳州人大多会借助状态补语的描述来表达程度。

柳州方言中,有些含有“得”的同一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语义理解。比如下列一组结构:“吃得――得吃”。

“吃得1”表示某一事物客观上能够食用,也就是“可以吃”,比如“桌上的饭吃得”。主语一般是受事。“吃得2”表示某人主观上具备某一超常能力,也就是“能吃”,如“他算吃得了”,说明他的食量大。主语一般是施事。“吃得3”表示某一食物值得吃,比如“这家螺蛳粉还吃得啵”。 结构“吃得了”和“吃得饭了”中的“吃得”表示“吃完了”的意思。

“得吃1”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可以吃了”,存在情况前后的改变,比如“粽子现在得吃了啵。”意思是粽子现在煮好了,可以吃了。用于表述将然事件。“得吃2”表示获得了某一机会,比如“我昨天得吃了块芝士蛋糕。”用于表述已然事件。

类似结构的还有“洗得――得洗”、“穿得――得穿”、“改得――得改”等。

另外“得了”在柳州方言中也有好几种理解,比如:“把这个吃完得了。”中的“得了”表示“算了”,表达一种勉强同意的意思。“得了,得了,没讲哏这么多。”中的“得了”用于结束谈话。“你得了没有?”“得了,得了。”“得了”表示事情做好了、做完了。

参考文献

[1]刘村汉.柳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张华文.昆明方言“得”字用法[J].方言,1991(2).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9

关键词:方言;语法特征;构词法;程度表达形式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词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对于词而言,它是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单位之一,因此,在构词法上也具有多种类型,在光山方言中,“子”尾、重叠都是较有特色的构词法。

一.构词法

(一)“子”尾

在光山县方言的语素后加“子”尾构词是光山方言的一个特征,加上“子”尾后读音常常较轻,在表示人的时候,往往有一种轻视和看不起的意味在里面,在指物的时候,则与普通话中的词尾表示的感彩相同,往往是中性词。如:

表人时:傻子 呆子 二流子 半吊子 痞子 瞎子 聋子

表物时:桌子 椅子 凳子 刀子 板子 筷子 苍蝇子

透过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表人时的傻子、呆子、半吊子(也是傻子的一种),往往带有一种蔑视的感彩在其中,而表物时的桌子、凳子、苍蝇子则跟普通话中的词尾表示的感彩相同,往往不带任何感彩,是一种中性词。

(二)重叠

在现代汉语中,重叠词往往是指由词根重叠而成的词,这类词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音节上的需要,并没有产生附加语法意义,属于语法上的重叠(构形)变化,没有产生新词。在光山方言中,往往也用这种重叠的语法形式来表达程度的加深和情感的变化。

在光山方言词的重叠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都有重叠的现象,但归结起来,这些重叠现象大都是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感情的变化,如在表示程度加深方面:

A 走――走走玩――玩玩蹦――蹦蹦

B 直蹦直蹦 直写直写 直哭直哭 直跑直跑

C 尖尖的 厚厚的 白白的 笨笨的 饱饱的

D 白茫茫 轻飘飘 圆滚滚 黑抹抹 胖乎乎

在上述的4组例子中,我们对其稍作分析便可以发现,这些词的重叠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示了程度的加深,如走,单独使用的时候只是表示行走,走路,但是在重叠以后,走路的意味被加重了,此外还有直写直写,强调了写的程度,比单独的使用一个写要强烈的多。

二、程度的表达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汉语也不例外,汉语的表达形式包含多种,在词汇、语法甚至是句子中都常常有体现,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的是光山方言在句法上几种具有特色的程度表达形式。

(一)用程度副词来表达程度

1.老

老与我们普通话中的常用用法有所不同,在普通话中,老常常与名词搭配,如老人、老头等,在光山方言中,老作为一个表示程度的程度副词,常常起到了修饰作用。如:老长 老远 老重 老大(形容很大) 老低 老笨 老傻 老轻 老呆 老热

在光山方言中,这种用“老”来修饰和限制的词还有很多,它们往往都是表达程度较重,比较的成分较多,如“老远”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普通话中的很远很远,它的使用往往都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时候也很少带有感彩,大部分都只是用来单一的修饰程度,一般为中性词。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除了使用“老”以外,还在使用“多”,这里的“多”与我们平时在普通话里使用的并不一样,在普通话中,我们常常把“多”与“少”相对,在光山方言中,“多”往往也是用来修饰的一个程度副词,如:

(1)你知道从这到那有多远吧!

(2)老李在单位多吃得开!

在这两个句子中,“多远”、“多吃得开”与我们常说的意思不同,此处的“多”可以翻译成“很”,往往表示“很远”、“很大”,这时候“多”的用法跟“老”的用法大致相似,都是用来修饰的程度副词,且往往都表示的是中性词。

2.很

副词往往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程度副词“很”在普通话中往往也是表示修饰和限制的作用,在光山方言中,“很”也可以和普通话一样作状语和补语来表达程度。如:

(1)很好 很漂亮 很喜欢 很劳累

(2)好得很 美得很 快得很 慢得很

在光山方言中,第一类的用法往往都是用在书面语中,第二类往往用在口头语中,不仅仅是单音节,双音节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往往还可以接宾语,如:烦人得很 干净得很 好瞧得很 放心得很 能耐得很

除了此种用法,“很”还能放在一些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或一些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表示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或程度过头。如:

大很了 小很了 少很了 咸很了 早很了

客气很 老实很 高兴很 勤快很 干净很

在这两组例子中,第一组例子表示程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比一般的“很大”“很少”程度还要高,如“咸很了”往往就表示的是比一般的咸要多很多,此外,这种用法,往往必须要和“了”搭配使用,不然是不成立的。在第二组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组可以看成是上面补充结构的一种省略形式,但是它的后面就不一定非要加上“了”来表示程度。

(二)用特定的结构来表示程度

1.XX要命

“XX要命”与“XX死了”的使用用法有些类似,二者都表示对修饰词程度的加重,但是“XX死了”在与形容词或者动词相搭配的时候中间往往可以不加“得”,但是在“XX要命”的使用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在“XX”后面加上一个“得”来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多得要命 美得要命 感谢得要命 爱得要命 苦得要命

忙得要命 少得要命 坏得要命 多得要命 蠢得要命

在这些词中,只有跟“得”连用才符合日常使用规律,来表达相应的情感和程度的加深。

“XX要命”与“XX要死”在与用上往往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XX要命”可以表示否定的评价也可以表示肯定的评价,而“XX要死”在很多情况下表示的是一种否定的主观评价,前面的动词和形容词往往也是表示贬义。此外,“死”在表示程度的时候还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构成“死+X”形式。如:死重 死懒 死犟 死冷 死笨

2.XX多了

“XX多了”,往往也是用来修饰程度的程度副词,“多了”往往在修饰的过程中表示所修饰的内容比之前的要好很多,与之前的单独一个“多”来修饰还是有区别的,“XX”多了在修饰的过程中“XX”大部分是形容词,动词和其他类型的词较少,如当“XX”为形容词时,如:好多了 优秀多了 大方多了 聪明多了 勇敢多了 伟大多了 少多了

这类词在修饰的时候,放在句子使用时往往都含有一种比较的成分在其中,如“你比她好看多了。”往往就是对说话人所说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的一个程度较之前或被比较对象较深的结论。

对于任何一种方言来说,它都必然会有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而光山方言也不例外,在对其进行简单地分析之后,其语言特色更加突出,在语法上的一些特征也为大家所了解,这对光山方言的发展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方言及其语法特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3]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语缀[J].方言,1993,(3).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10

【关键词】体态语 成语 文化

一、引言

起源于西方的体态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称身势语、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人们交际时的姿态、动作、表情及相隔的距离等来传达信息的。与有声语言相比,体态语更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一面,但往往又带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当许多形体动作渐渐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规则之后,更能反映出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反映人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服饰容貌的表达法,这些描绘体态语的表达法由于其生动形象而往往能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渐渐地转化为成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本文拟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二、从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分析相似性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相同的。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各类文章增色不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反映各类体态动作的成语。如反映面部表情的,在英语中有(pull)a long face(形容忧郁的面孔),grin from ear to ear(咧嘴大笑);汉语中有“愁眉苦脸,和颜悦色,嘻皮笑脸”等。又如反映手部动作的,英语中有hand in hand(手拉手),heavy-handed(笨手笨脚),give someone a hand(帮助别人);汉语中有“毛手毛脚、手舞足蹈、手忙脚乱”等。

由于生活环境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共同的经历,不同的语言中自然有相似的表达来反映人们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相似之处。在汉语里有“马脸、好斗的公鸡、母老虎”等说法,英语中也同样有horse-faced、fighting cock、tigress,且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几乎一致。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也是如此,遇到开心的事,英语说crack a smile,汉语是“绽开笑容”,两者是十分相像,burst one’s sides与“笑破肚皮”反映了人们对异常可笑之事的反应十分相似。

以上所讨论的是英汉语中体态动作有关的成语的相同或类似的一面,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说,它们更多的是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种种差异,我们的所有动作,如果有意义,就是习得的,既然是习得的,就自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正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们对体态语所表达的信息的高度抽象概括,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鲜明的折射出语言的使用者所赋予它的民族的、文化的特征。

三、从非语言交流手段的非普遍性分析差异性

非语言交流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英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是在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各个方面,同时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下面,笔者将从来源、内容、结构等方面对英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所表现出的差异进行分析。

1.从来源上看,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主要涉及宗教、文学、风俗习惯等方面。英语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很深,成语中最典型的手势便是cross one’s heart(在胸口划十字发誓),以及cross one’s fingers or 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将食指与中指交叉以祈求好运),两者均来源于基督教传统的划十字方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于是汉语中有“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拈花一笑,五体投地”等成语,同样表示祈求好运或发誓,汉语中的成语有“双手合十,指天发誓或对天发誓”。

英汉语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如英文里形容人咧着嘴傻笑的样子是to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直译为“像柴郡猫一样的笑”,源自lewis carroll的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汉语中也有很多描写体态动作的成语来源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比如“三緘其口”(语出《太公金》“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语也。”)等等。

从体态语往往可以看出各民族的传统习惯。据说,昔日在美国海军里,为了检验一个水兵是否喝醉,常用粉笔在甲板上画条直线,让水兵沿直线走,能笔直走说明没醉,走起来东倒西歪表示醉了,人们把这种走粉笔线的方法称作to walk the chalk(line),表示笔直地走,或转义为循规蹈矩;汉语中“拱手听命、叩头如泥、打躬作揖”等成语也体现了一些汉民族的传统礼节,还有像“龙马精神、龙眉凤目、龙行虎步”等成语也反映了汉文化一些特有的概念:龙、凤等。

2.从内容上看,体态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表达意义的,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一种是表示感谢的,如“涕泗交流”表示愤怒,“膛目结舌”表示惊讶。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成语中出现的表示感情的体态动作较多,且往往表现一种情感有多种体态动作,如表现惊讶的“大惊失色、目瞪口呆、膛目结舌、面如土色”等,表示愤怒的“怒发冲冠、愤然作色、横眉怒目”等。英语成语中表现感情的也不少,但相比而言,表达意义的体态语比汉语成语要多一些。如:act out(比手划脚表达之),close/shut one’s eyes(闭目不见,刻意忽略),cool one’s heels(苦苦等待)等等。

3.从结构形式来看,英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长短不一,不像汉语那样排列整齐规则,汉语成语往往非常注重平仄押韵,念起来朗朗上口,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更是如此,如表示满足高兴的“眉开眼笑、扬眉吐气、展眉舒目”,表示吃惊、羞愧的“目瞪口呆、面红耳赤、愁眉苦脸”,还有描写形体动作的“指手画脚、眼疾手快、蹑手蹑脚”等等,这种差别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比较注重动作或表情的整体综合效应,在表达某种情感时,常常是几个体态动作同时出现;而英语里则很少有两个以上的体态动作同时出现的成语,这一点可以说与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征也是相符的。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强调辩证思维,以整体性为基点,偏向把事物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一的直觉的综合,汉语成语以不同身体部位的体态动作同时出现来强调整体效果是符合这一思维方式的。而西方思维方式则以个性为基点,观察事物采用焦点视方式,所以,英语成语多以单一部分的单个动作为准,强调突出重点。

本文对英汉语中体态动作有关的成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在用体态来传情达意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中均有反映;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之处,还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均有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英汉语中英汉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各方面的异同点,这对于我们学习、掌握英语和更好地与英语文化的民族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