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7:54:52

特色文化建设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1

创建鲜明特色的个体文化

个体文化是主体文化的补充。它是围绕局部行为、任务、要求、目标所制定的文化理念。主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共性体现,是企业的战略属性,需要高度统一;个体文化是特色文化的局部彰显,属企业的战术行为,需要灵活多样。个体文化为主体文化积淀内容和经验,并服从服务于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以个体文化为基础,为个体文化提供方向的牵引和宏观的指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覆盖率。每个工作环节都应有个体文化的存在,都应以个体文化来引领。只有将文化建设融入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文化建设与项目管理的最佳结合,文化所蕴含的能量才能得以充分施放,才能实现工作效率,效益的最大值。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制度化。制度化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首先,要创新制度化建设。要努力做到把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制度建设,把文化理念赋予制度之中,规范经营管理和职工行为,实现企业理念制度化,制度规范人性化,企业管理柔性化;其次,创新文化管理理念。要坚持把文化管理与施工生产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将文化管理建设资金纳入企业预算,纳入班子建设一并考核。个体文化创建要突出执行力。优秀的企业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战略方向确定之后,执行力就变得最为关键。因此,落实执行力,不仅是每个单位的事,也是每个人的事。尤其是领导干部,领导者的行为至关重要,只有领导者率先垂范,坚持诚信底线,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把战略与执行结合起来,把说的和做的统一起来,把倡导的东西与制度规范结合起来,从而转化为推进企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行动。

创建鲜明特色的舆论文化

良好的舆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企业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舆论文化的特色化,就是要以本企业的宗旨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点,整合舆论文化资源,拓展舆论文化视角,引领企业良性发展。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榜样是群体价值观的浓缩,企业特色文化的化身,人格力量的凝聚。从典型事迹中提炼企业特色文化,是反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科学地加大典型人物的舆论宣传力度,重视从企业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事实出发,挖掘其内在精神,做到典型人物故事化,典型事迹理念化,特色文化人格化。从而使企业的文化易于人们接受,便于传播,使职工在相互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成为引领职工追求卓越的“发动机”。强化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舆论宣传的硬件建设是特色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关系到特色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成效。一是要搞好舆论宣传的队伍建设。推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搞好舆论宣传的设施建设。及时高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企业改革发展的进程,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奠定基础;三是强化理论的研讨工作。为群众辨明是非提供精神食粮;为企业凝聚力量提供精神保障;为党政班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强化特色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确立广大职工在特色文化及其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引导职工广泛参与、理解认同、形成与企业心理契约的基础上,使企业特色文化理念走出办公室,成为全体职工的共同价值观;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宣传教育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的趣味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增强宣传教育的形象性、通俗性、感染性,力求做到在宣传教育内容上求“实”、在形式上求“活”,在载体上求“新”,实现宣传教育内容、形式、载体的多元化。从而营造特色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宣教”格局。总之,特色文化建设是落实党的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是实现企业竞争力、凝聚力、执行力的需要,是推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需要。

本文作者:菅韧工作单位:中国平煤神马建工集团六处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2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专长有组织能力且钟爱文化的同志在那里积极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么没有专长且不热心文化的同志在那里工作,其文化活动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资建设起来的阵地也会丢失或垮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最关键是专业人才,最缺失的也是专业人才。那么,如何发挥专长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呢?一是实施特色文化建设辅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邀请市、县文化馆、群艺馆教师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顾问,吸引与鼓励有专长的文化人才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指导员,通过文化人才结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定向辅导,切实提升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有人指导、培训和组织。另外,要注重发现与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援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文化下乡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高校文化下乡往往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动机上,体现为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没有考虑最终的效果;在形式上体现为“送”,农民到底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没有周详的考虑。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必须避免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并确立新的价值诉求。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逐渐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保“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那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那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送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最后,地方高校要把发掘、整理农村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自己文化下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把那些散失在民

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3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渝委办发〔〕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区作为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近年来。围绕全区“1234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双十条”大力实施“九字惠民工程”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加强、创新中深化,农村社会风气和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思想保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将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农民,突出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把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15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身“窗口、典范”建设。坚持大众化、通俗化,广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农民思想实际,开展理论宣讲、巡回报告,组织编写出版理论读物,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建立健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制度、阵地和队伍,切实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坚持面向基层、农村,各镇应培育“唱读讲传”活动基地,每年培育1个以上经典诵读节目、编写10个以上本土故事、开展2场以上讲故事活动专场,各村(社区)均建立红歌传唱队,农家书屋配备《读点经典》丛书,培育10名以上故事员,健全传箴言平台和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的群众性活动,提振农民“精气神”引领农村文化新时尚。坚持抓基本、强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纳入节日走访慰问对象,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坚持建阵地、强队伍,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留守儿童之家等平台,选好配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人员队伍,深化“五心四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突重点、破难点,狠抓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公开质量,彻底治理“难点村”保障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民主管理。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编制完善村镇交通、通讯、供给、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基础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按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15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快推进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街镇中心区域、各经济板块建设一批具有特色、优势互补、主题鲜明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阵地,继续实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妇女之家以及板报橱窗、文化墙、村务公开栏、村史陈列室、公益性上网场所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2015年,建成茶园文化艺术中心和各街镇文化中心(站)建成规范电子阅览室100个,农村100人以上的村民聚居区修建50个“家家乐”健身娱乐广场、50个农村社区“小游园”实现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全覆盖。全区实现“一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建立完备的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数据库,发掘农村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加强对古村落、古镇、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力争新增部级保护项目2-4个、市级保护项目5-10个、区级保护项目10-20个,充分利用乡土文化在传统文化消费市场中的独特价值。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大力实施乡土文化品牌战略,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农村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雕刻、刺绣、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和戏曲、杂技、绝技、花灯、龙舟、舞龙、摆手舞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发掘和保护农耕文化,拓展丰富农业功能,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推出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农家乐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名村,大力推广迎龙镇“四季垄耕”项目先进经验,建设一批参与性强的农耕文化体验园区和示范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自愿开展或参与节会歌会、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特别是以“节日”为主题的农村节日民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使广大农民成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生产者和农村特色文化事业的受益者。

尊重农民的文化选择权,着眼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生产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提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坚持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村(居)定期放映惠民电影,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艺、传媒、娱乐演艺与农村实际的融合,组织和引导创作人员、市场主体创作生产一批反映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切实提高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及文明小康村、平安村镇、卫生村镇、森林村镇、生态文化村等各类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实效性,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把创建活动办成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助力农业生产增收、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民生工程。认真贯彻《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社区)和文明镇(村)建设与管理办法》南委办发[]12号)按照“领导坚强有力、村风健康向上、村民素质较高、公共服务到位、管理建设有序、生产发展利民”标准,大力推动文明村建设;按照“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社会管理优质高效、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基层民主健全有效、农村经济不断壮大”标准,大力推动文明镇建设。研究制定《区文明集市创建管理办法》组织农村集市积极创建“经营诚信守法、管理秩序良好、环境整洁卫生、引领文明风尚”文明集市。深化文明细胞建设,以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创建评比活动。启动实施“建文化大院、创文明示范村”工程,积极引导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坚持文明与文化相结合、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创建与创收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各类特色创建活动。2015年,全区力争拥有2个以上全国文明镇、5个以上市级文明镇标兵、10个以上市级文明村、20个以上区级文明村。

探索推广城乡文明共创的参与式方法,坚持城乡文化平等互动、城乡资源共建双赢。大力实施“单位支持农村、社区支持农业”行动。整合城市、行业、单位和农村的各类创建资源,结合“三进三同”四个一”活动实行城乡联动,使城市与农村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综合整治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对周边村镇的带动作用,确定一批关联度高、操作性强的城乡共建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鼓励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与所在地街镇、村社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利用城市文化教育设施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积极开展针对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将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考核测评内容。组织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与村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文化条件、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全区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与村镇开展“争当文明先锋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九、形成推进工作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年文化建设;应用

红色文化是一种在战争中形成的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建设成的一种文化,它蕴含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爱国情怀、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的一种价值体现。在当今时代仍有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意义,是中华民族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代表了老红军的本色,彰显出革命事业血脉永续,要将红色文化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弘扬红色文化中,必须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青年文化的建设中来,要不断探索红色文化在青年人格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健康前进。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战争、鲜血、牺牲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是和这些概念相关联的一种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红色是革命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人们对于红色的直观了解。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中华民族中一种新的文化。它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和先进分子艰苦奋斗、共同建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红色精神代表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之下,依靠信仰、知识、价值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精神,也是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现为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及延安精神等。红色文化经过时代的千锤百炼,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它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必然会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引领着当代青年前进发展。因此,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1]。

二、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在提高青年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指导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一种文化,富含政治文化内涵,值得所有青年研究学习,这也是丰富青年文化素养和提高完善文化品格的重要前提条件。只要是政治组织中的成员,都要接受政治文化的熏陶,在思想上也要形成特定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信念。在青年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接受党的思想理念和思想信念,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将吸收的政治文化元素纳入到自己的文化体质中来。青年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也属于一种社会化的运作,它被永恒地嵌入到我国的文化历史中,被附加于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因此,在青年文化的建设中,必须要坚持认同主导文化,这样才能有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可以造就青年的品格,对青年的行为导向而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能够塑造青年的文化品格。加深青年对红色政治文化理念的自觉认可,可以积极地顺应现实的执政文化,为发展先进的文化提供实践主体,让广大青年成为发展和谐文化的实践者。因此,要弘扬红色文化,丰富青年文化,进一步提高青年文化的价值[2]。(二)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青年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主体信仰和思想道德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因此,在青年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党的意识形态的领导,要抑制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偏向。要掌握好青年道德、文化、思想的发展情况,正视思想发展的目标,消除一切对青年发展不利的道德文化,要保证青年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任何一个政党想要获取政治的领导权,保证政治的稳固,必须要有充足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执政合法性资源就是指人民群众对此政权的支持和认同。红色文化经历了年代的磨炼,已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可持续和扩展的重要介质。(三)红色文化是进行文化创新的辉煌榜样。红色文化精神具有勇闯新路、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革命路线,这是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向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新路线。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不仅是青年文化的实践方向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创新作为民族的进步的灵魂,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作为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只有创新文化才能使得文化蓬勃发展。红色文化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的思想源泉。红色文化就是我国的创新文化,永远赋有强烈的气息和巨大的号召力,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学习的典例。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年文化建设要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前提,不断进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当代青年要在红色文化直观的引导之下,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踊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3]。

三、红色文化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一)用红色文化指引青年文化建设,创设青年红色文化传播教育的情境。青年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里的一个重要环节,红色青年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能量,它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情感、思想和内心,进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牢靠的道德观念和奋发图强的人格。青年文化的中心就是要树立共同价值观,让青少年形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将青少年的行为融入到共同文化精神中来。从文化延续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都不得摆脱历史创造的文化成就。发挥青年文化的育人功能就要依靠红色文化,有效地将青年文化活动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要创设红色资源教育的文化情境,充分体现出红色革命精神,感染青少年的观念和思想,充实青年的精神生活,升华青年的理想信念。我们也可以在红色文化中选择一些青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文化素材来提升青年的思想观念,制作红色文化精品,联系日常实际,符合青年的生活,利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和典型的红色文化事例让青年进行探讨,加强红色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创设一个红色文化育人的浓郁情境,加强文化育人的机制,促进青年更好地健康发展[4]。(二)掌握主旋律,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新道路。红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升华,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探索其精神内涵,根据其中的内涵进行弘扬先进文化,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进来,鼓励并指导青少年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坚定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严厉抵制外来腐朽的思想文化。同时要根据中央对于青少年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借鉴全国不同地区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年文化节,通过舞蹈、红色歌曲、红色文化美术作品等形式,掌握旋律,传承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有效地发挥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丰富青年的生活,将红色文化教育建设成一种浓厚的文化积累,把红色文化精神付诸青年实际行动中。为此,要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育人的方式,科学、合理地进行指导,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为青年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情境。另外,要动员红色文化的社会力量,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相整合,进一步加快青年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5]。(三)跟随时展的潮流,建立红色文化网络平台。当今时代网络科技不断发展,青年对于网络媒介抱有极大的热情,成为网络媒体中的主要操作群体。因此,我们要跟随网络时展,在青年文化建设中抢占网络制高处,根据青年对革命传统的敬重建设红色资源的网站。建设红色资源网站要根据时代的特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用先进的思想指引网络阵地,成为网络阵地的向导向,掌握好舆论指导权。其次,要充分发挥出网络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开展青年文化论坛,激发青年学者踊跃参与其中,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青年文化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红色网络资源。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本质渗透到青年文化建设当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借鉴健康有益的文化,改进落后的文化,抵制庸俗文化,让青年在红色文化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人才,加深青年对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引领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掌握好主旋律,为文化青年建设开创一个新局面[6]。

四、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文化,能引领青年健康发展,加强青年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坚信,当代的新青年一定会将红色文化作为根基,并继承先辈们的光荣精神,共同谱写出新的诗篇。

参考文献

[1]吴越,于广莹.红色文化的社会伦理意蕴在青年学生家国情怀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西部学刊,2019,(12):70-73.

[2]刘勇.红色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山西青年,2020,(10):41+43.

[3]牛伟贤.以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青年时代,2019,(1):73-74.

[4]李阎.中国青年红色文化认同:诉求、困境和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9,(5):37-43.

[5]孙灿灿,周青鹏.提升青年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对策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0,(1):80-85+91.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通过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感受最深的是村村通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及次是农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土地流传、农村各种特色经济项目等在积极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阶段。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与生态乡村,即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如何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如何整合乡村文化、优化乡村文化,并形成地域乡村特色文化来为振兴乡村经济服务?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新兴的文旅乡村构想是乡村经济振兴的思路之一,而文旅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乡村特色文化应该建立在民间民俗文化、现代农业项目、乡村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反过来又为振兴乡村经济助力。怎样才能把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整合做成现代乡村文旅资源,并形成具有观光性、休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综合体架构体系,让城市居民在周末或假期到附近的乡村休闲放松,吃吃土菜,感受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农村田园生活,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钓鱼、赏花、观看民俗节目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自动手摘果摘菜、炒菜做饭、喂鸡放羊,感受乡风民俗、鸡犬相闻的农耕休闲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把乡村文旅建设创建成乡村周末经济架构体系。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特色文化现状分析与思考

乡村特色文化不是指单个的某种文化,而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主要是指乡村特色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民居建筑、乡规民约、民间故事与田园生态景观等。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代表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文化的灵魂所在。然而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乡村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居建筑等都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与传承,有些甚至在慢慢地消失。主要原因是乡村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没有心思也没有机会传承,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占据年轻人的时间与空间,然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村青年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我们要想办法留住年轻人,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把年轻人擅长的互联网与移动终端利用到乡村振兴中,共同建设新农村。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现在许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作为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视,加以保护和利用,作为特色文化开发创新,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特色项目。如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现在每年定期举办,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前往观看,逐渐形成地方文化品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的契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国家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们的农村将迎来诸多利好,乡村振兴除了政策支持外,地方政府发挥的功能会十分重要,乡村振兴的具体规划与实施很多都要靠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来完成,乡镇与村委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广阔的农村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跨时代的契机面前,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有利时机,在建设好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提升乡村经济、生态与文化建设,乡村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持续发展保障,乡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是乡村软实力的具体表现。传承和发展优秀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构建乡村特色文化的重中之重,其他文化与之构建整合,对发展乡村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乡村特色文化的范畴甄别与架构创建

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各种文化的集合体,有优有劣,包罗万象,我们要在众多的乡村文化中筛选和甄别,按乡村经济发展项目的实际需要构建其体系。乡村文化的范围主要有: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乡规民约、宗祠家训、民居建筑、人文古迹、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田园生态景观、自然山水景观等。在这些文化集合中,最难甄别的是民俗文化,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对后人的意识、人格、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或具有某一方面的教育意义;低俗或者残酷的民俗文化只所以能够存在,是地域或家族管理的需要,也有些是为满足某部分人的心理需求或碍于面子而长期存在。如农村结婚闹同房,许多地方采取的方式方法十分低俗恶搞;再如农村的职业媒婆,想方设法取悦双方,经常采取夸张或隐瞒事实来促成婚事。在封建社会乃至近代史中,宗族祠堂管理的过程中,族长对家族具有至高无上的处置权,特别是对非正式的男女关系问题处理,可谓残忍来形容,动不动就进猪笼沉塘,杀人变成了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低俗或残忍的民俗习惯或民俗文化,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优秀的社会制度而消亡,但在部分乡村,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某些低级的负能量的民俗文化,我们要认真甄别,择优传承与发展。

四、乡村特色文化振兴需要创新发展的思路

乡村特色文化不仅需要传承与保护,而且需要创新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家族的长者会墨守成规,拿祖先定下来的规矩办事。但也不是不可改变,改变需要源动力,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外部力量往往是改变老规矩的主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特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乡村经济的综合能力是第一要务,如何来提升乡村经济与挖掘乡村经济潜能?乡村特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作为提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乡村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形式之一,通过从合理规划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品牌优势、联动整合资源等方面着手考虑打造能够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日益增长的全面需求的休闲农业。3文旅乡村加绿色生态乡村休闲游,是城市居民周末的理想休闲形式,大力发展文旅乡村周末经济,是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1小时左右路程的乡村是最理想周末经济圈的范围。另外,新的“文化节”的形式出现,也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如“桃花节”“油菜花节”“柑橘节”等都是地方根据特色而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是拉动乡村经济和宣传宣传特色文化的手段之一。曾一度消失的地方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也逐渐被挖掘出来,如衡山县福田铺乡的“皮影戏”、衡阳县界牌镇的“火灯节”、湘西绝技“上刀山下火海”等等成为乡村旅游的传统节目。当然,仅仅靠一两个节目是不能吸引游客的,我们要把乡村诸多的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乡村特色文化体验,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态景观、民居建筑和乡村土菜美食的同时,感受乡村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乡村特色文化的形式内容很多,但要加以利用,不然,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尘封乡村而得不到弘扬。特色乡村文化怎样与乡村旅游项目相结合,形成乡村经济的增长的引擎呢?乡村旅游绝对要摆脱原有的思维,认为城里人到乡下就是为了吃吃土菜和看看风景,这样是留不住游客的,对城市人群的吸引也不够,对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文化的需求层次也在提高,乡村周末经济体一定要形成地方特色和含金量,只有把地方乡村特色文化、生态景观、乡村特色餐饮与农耕文化体验融合为一体,才能吸引城市人群,创造乡村周末经济品牌,只有做好品牌,才能立足长久发展。

六、乡村特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振兴乡村经济,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使农村既富裕又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何况乡村特色文化对广大城市居民喜闻乐见,能唤醒城市居民久违的家园情怀、缓减乡愁,只要加以梳理、创新、整合,完全可以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动力源与吸睛点。反过来,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参与,把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振兴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只要大家重视起来,乡村特色文化一定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添设一道亮丽的色彩。

七、结语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6

一、理念先行,凝聚班本文化共识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阳光是生命奇迹的原动力,它以光明和温暖惠及每一个生命,以多彩和希望点亮每一个生命。因此,阳光德育秉承对生命的关怀,强调尊重生命,引领成长。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提倡全体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引领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发掘潜能,自觉追求梦想。为实现班本文化建设的知行统一,学校以阳光德育理念为指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撷一缕阳光,润泽生命”“班级文化创新艺术”讲座,帮助老师们深度感悟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理解班本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班本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我的班级我做主”班本特色发展规划比赛则鼓励老师们各展所长,在尝试规划班本特色中,进一步理解班本的内涵、价值与功能,把握其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等;“美丽的教育”班主任教育成长故事比赛则为老师们分享教育故事、抒发育人情怀,提供了情感舞台,进一步深化了老师们对阳光德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教育科研是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的高端路径,教和研相结合,让老师们拥有科研的思维和专业的态度,方能推进班本特色文化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德育科研为抓手,借助“阳光德育理念指导下的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深化特色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实践与研究”“班主任工作室的‘群体成长’”等课题,鼓励老师们深度参与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有效增进了班主任对班本文化建设的理解,从而为班本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阳光”引领,制定班本文化标准

在对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的“阳光学子”评价,研制了《中山华师附属小学“阳光德育理念下的班本特色文化建设”评价标准》(见下表)。借此,为班主任的班本文化建设提供“阳光”指引。评价标准以“精神+内涵、机制+活动、评价+效果”三个一级指标为主要项目,下设7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标准设计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突出“班组配合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特色活动机制”及“家校合作机制”等,实现课堂常规和班风学风考核有机融合,架起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桥梁,引领班主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为学生主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创设环境,从而不断激活学生潜能,使其实现道德成长。由此,在“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阳光德育理念的引领下开展特色班本建设。

三、“田野调查”,助推班本文化成长

对于学校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而言,阳光德育引领下的班本文化建设是新事物;同时,其建设过程也是推进学校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关注建设“过程”,注重典型引路,精心打磨,力求推进班本文化建设科学、系统开展。例如,学校针对曾志嫦老师所带“自治班”开展了“田野调查”。领导班子组织班主任先后听课十余节;之后,召开班干部、班组、家委会议等,并收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物资料,包括阳光学子自省册、班级管理日志、班级各项管理评价制度等。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其班本文化建设构想及进度,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学校帮助曾老师率先提炼出“以生为本,高度自治”的班级管理特色,并初步形成了班本文化建设案例的基本撰写框架,为学校班主任提供参考。之后,学校面向全体老师开展了“走进自治班——特色班集体文化建设经验介绍”分享活动,一起解读曾志嫦老师的班级文化管理个案。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7

今天的现场会是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验,明确任务,研究对策,增强信心,按照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刚才,我们参观了漆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和板桥中学等6所学校在标准化校园建设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特别是漆园中心小学教师办公室、教室富有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心小学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中学的特色化校园管理,板桥中学的温馨人生追求提示语创意等等,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校校园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很有代表性。他们想的很深入,动作也比较快。通过观摩参观,让我亲身感受到同志们为振兴教育、提升“学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与决心。同样,我们还有一些没有观摩到的类似学校。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互相学习借鉴,再创更好成绩。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加强领导,全面参与

由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推陈出新、追求创造的工作,在推行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我们召开这次现场会,希望大家进一步加强谋划,争取早动手,早出成效。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教育的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各位校长要不断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标准化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学习,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建设工作,坚定做好特色建设工作的信心。这项工作不能只靠校长和个别骨干教师,必须有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否则的话,很难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特色,很难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提高。各学校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千方百计解决好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可以走出去,选派个别骨干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养,再利用骨干教师培训全体教师;也可以请进来,从社会或其它学校聘请高水平教师参与本学校的特色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

二、更新观念,营造特色氛围

各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部署,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显著性标志,使他人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一成不变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索、实践的园地。如在教学楼内开辟作品栏,张挂学生的美术、书法、电脑作品,摆放一些有价值的图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让学生在特长展示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和想象,为他们提供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实践创新的平台。在教学区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和催人奋进的标语,如校训、校风等内容,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在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塑造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雕像、标语等。这样使人身处不同的功能区便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区便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身处热闹非凡、加油声此起彼伏的运动区便身不由已加入到运动队伍之中。同时还要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和绿化,时时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

三、规范管理,构建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创建特色学校目标的必要保障。“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各校要围绕学校办学宗旨,以现代管理观念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为目的,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使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达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要建立“人人关心、个个参与标准化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局面,引导师生把创建工作作为各自的大事,形成导向机制;要组织开展有关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氛围浓厚、特色凸现,特别是要尽可能地把兴趣活动、研究性学习等与特色建设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活动机制;要建立特色文化建设、特长教师、特长生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创建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激励机制。

四、深化改革,优化师资

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创办标准化和特色文化氛围的力量源泉和重要保证。县教育局提出“学生人人有特长、教师个个有特技、学校校校有特色”的目标要求,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各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发展合理定位,找准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适合自已实际的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和教学形式,“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形成优势,使学校成为“标准+特色”学校,学生成为“合格+特长”学生,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五、突出“三风”,求实创新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方法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要求人才在具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拥有文化意识、职业精神。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对学生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学校园不仅具有教育职能,其本质更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为了顺应时展,大学校园需要加强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本文对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基础

1.科学的办学定位。在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过程中,办学定位是总基调,具体指的就是想要办成何种大学、如何办大学、大学发展方向如何、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人才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办学的基本要旨,更是大学发展可持续发张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就是将这个基本要旨以及关键因素而展开,并通过不断的积累和传承,最终流传下来的精神产物。办学定位的确立,主要就是从大学自身条件出发,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大学的办学层次、学校具备的功能以及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可以说,大学办学定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定位以及发展方向,而对于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一类的应用型大学,目标便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特色文化的构建突显出“应用性”。闽南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学科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科学定位。学校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为办学定位和“融入泉州、立足闽南、面向福建、辐射全国”为办学面向,学科专业定位为:以工为主,以理为基,经管文教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秉持“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面向基层的“能说、会做、好就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2.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得以体现,所以说,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也是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办学特色主要指的就是一所大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方式,并外界所公认且具有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具有非常明显的排它性,会与其他大学在办学风格、办学特点上形成对比,通过长期发展、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所以又具有发展性、稳定性特点。要知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通过大学自我创造出来的,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使得办学特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看,经过不断发展后,落实到大学优良传统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将这种影响化作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最终逐步形成了大学文化形态。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直接代表了大学,也为大学提高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当中,更加具体来讲,则体现在校园精神、校风、人才培养、制度规范、教学模式等方面。

二、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大学校园作为我国人才的主要输出,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在构建大学特色文化中,通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校本文化与它校文化的交融,逐步形成了大学独有的特色文化。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特色,促使各个大学在多方面形成了独有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培养出不同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先进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相迎合,确保大学文化的先进性。不论哪种类型的大学,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有利于社会建设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构建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正是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促使学生树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构建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和能力,推动学校改革,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文化体系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3.创新性原则。文化本身体现的就是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经过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而大学文化则是大学活动积累下的产物。从某种角度说,大学文化对大学发展、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故此,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大学文化活力,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福建省闽南理工学院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路径分析

1.构建完善的文化组织。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并需要坚持的系统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的文化,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对大学校园产生直接影响。大学文化的建设会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需要对其加大重视度。为此,闽南理工学院应当成立专门机构,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党组织与教学政务共同管理,做好各自的职责,形成合力,进而构建出有领导、有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师生都可参与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2.建立健全制度。大学特色校园文化对一所高校来讲具有内在的价值指向,需要提高对其的重视度,而高校规范和制度作为一种物化的价值观念,可以将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将文化的价值指向从里到外进行转变,转化为可见、可感、现实的内容,对人起到约束作用,可以更深层次的规范、约束、激励大学生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综合素质等,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特色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价值长期作用。大学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不断积累、创新,需要在完善的组织建设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规划,明确文化建设相关目标、内容以及具体落实措施。闽南理工学院以“应用型、开放式、地方性、特色化”为办学定位,所以在制定相关制度上,应当以此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机制,比如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促使大学特色文化建设能够统一规划、部署、推进。最终实现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并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服务型人才。通过建章立制,不仅要积极鼓励思想良好、有优秀学术成果的师生,还需要极大力度对腐败、道德情操低下的师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惩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对文化的正确认知,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区实小自觉将规章制度内化为自我审视、自我定位、自身行动的标准,进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和理想打好基础。3.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大学校园特色文化,需要借助相应的阵地、载体,不断创新、丰富文化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对校园特色文化的高效传播。首先,可以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等途径对学校文化进行宣传,将学校相应的文化信息宣传给学生。如“组织师生收看纪念100周年大会直播”,达到了较好文化传播效果。其次,合理构建文化设施,学生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在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影视文化中心等设施场所,使其具备文化传播功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等环境中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更好传承校园文化。再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巧妙利用大环境影响力促使学生公寓文化进一步建设。从而促使高校公寓形成特色文化,富有吸引力。如将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历史典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可以将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装饰上,也可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节庆文化,开展公寓区特有的庆祝活动。最后,学校可以多组织文化活动,比如庆典文化、社团建设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传播平台,并在此过程中,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构建特色文化氛围,比如闽南理工学院开展的以“创新•创意•创青春”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艺术节、结合各学院学科特色,开展创新创意类大赛、理工讲坛、文化艺术类大赛、体育节活动。通过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展现理工学子的青春风采,展示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构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体系。在社会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教学的融合,为学校发展带去了新的生机,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对大学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阵地。但在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维、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平台文化交流版块,合理利用声音、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表达教育内容。比如,可以在文化论坛中设立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学校热点问题模块,借此吸引学生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到文化讨论中,将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参与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6.评价体系。建立评价体系可以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通过科学地设定评价内容,对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可以通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师生、社会各界的反馈情况,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全面完善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及方法,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重组;融合;特色;培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企业文化融合是指企业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你我合一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而特色企业文化则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标志,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常胜不衰的营养源泉。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已成为重组企业着重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系统内企业整合重组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背景分析

1.1整合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面临的困难。一是文化差异:企业文化不仅包含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管理文化,还包含着各种无形的理念因素,如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策略等。二是利益差别:企业整合重组,要有利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重组前,无论企业效益如何,所有的职工均处在一个利益均衡状态,重组以后,这种利益格局就会打破,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三是情感落差:企业整合重组,精神文化首先会受到激烈的冲击,付出多年心血形成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一旦遇到挑战或更新往往会产生排斥、失落、难以适应,尤其是一些老职工,原有的企业经营哲学、思想被否定,苦心经营的重点工程项目被划转移交,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四是认识误区:具体表现在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不管是决策还是制定远景规划,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定势影响,缺少前瞻性和全局性,没有及时跟上形势变化和岗位调整。1.2整合重组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一是统一思想,保证稳定的需要。整合重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经验,甚至失败的经验多于成功的经验。能否实现企业整合重组1+1大于2的预期目标,在“一主多元”母子文化体系框架下,母公司与各成员企业之间以企业标识、核心价值观等重要理念统一为前提,充分鼓励和支持各企业梳理、总结自身独特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等,顶层设计至关重要。二是提高运行效率,做大做强的需要。纵观中国铁建系统内大多数整合重组企业,通过文化融合,理顺了机制。不管是项目整体管控,还是专业化发展;不管是资源优化配置,还是防控风险能力,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的需要。“握紧拳头”谋求突破,是所有整合重组企业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指引下,企业如何围绕“一带一路”进行互通互联布局?如何调整结构,构建互补型经营新格局;如何优化类型,整合业绩,形成经营、经济的互补性结构?唯有通过文化融合、特色培育,最终实现企业持续稳健全面发展。

2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的必要性

2.1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是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助推器”。2017年,港航局集团取得了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经营额过150亿,从而结束了中国铁建水工市场特级资质“零”的历史。在这取得令人骄傲成绩的背后,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有效的文化融合与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2.2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是培养忠诚、担当人才队伍的“营养液”。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无形的精神世界里,总结提炼具有企业独有基因的文化,目的就是让每位员工都时刻明白、牢记、遵守“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目标以及我们如何去做”。2.3重组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是提升市场形象、客户认知的“添加剂”作为施工企业,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优质的市场资源、先进的设备性能、良好的服务品质的综合体现,是外界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港航局集团在实现文化融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上成效显著,提出并持续深化“建设水工行业领军企业”的目标,进一步凝聚了职工的共识,中国铁建“水中之师”旗帜更加鲜明。

3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培育的对策建议

3.1企业文化融合对策建议。一是并购重组实施前加强文化调研。要把企业文化因素纳入并购决策范围,并购方要对目标企业的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加强与目标企业领导及职工的沟通交流,做好目标企业领导的经营理念与本企业文化相容性的评估,充分考虑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为并购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通过有效沟通促进文化融合。文化融合说到底就是人心的融合,是思想、理念和行为的统一。这些都需要坦诚的沟通,相互的交流,从而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准绳。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一家人”的意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内外你我之分,这是实现文化融合的根本基础,做不到这一点,文化融合就无从谈起,即使融合也是表面文章,不会长久。三是稳步推进企业文化的融合。企业重组后,企业的原有文化不会短时间内消失,会有一定时间的延续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内,由于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根植于员工的内心,这种已经形成的文化,必然还会继续持续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企业文化的融合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新的企业文化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理念要被重组进来的成员企业的员工真正认同,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把企业文化真正贯彻下去,才能深入人心。3.2企业特色文化培育的策略方法。一是通过有机结合培育特色文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企业要想用重组来成功开展多元化经营,必须具有“共同的文化”或至少有“文化上的姻缘”。培育企业特色文化不是将企业重组各方的文化简单叠加和拼凑,也不是以某方的文化完全取代其他方的文化,而是将各方优秀的部分进行融合、创新和升华,成为新企业的文化主体和核心,在企业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否则就会使资产重组和文化成为“两张皮”,不利于企业运作和发展。二是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培育特色文化。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理念体系。企业理念体系包括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道德和经营理念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灵魂,融合企业文化首先要融合企业理念体系。二要注重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作为企业文化中间层次的企业文化制度,是企业使命、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理念文化要素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三要注重建设企业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特色文化就要在物质文化中具体体现。三是联系实际推进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不同的企业又有不同的管理模式,施工企业除了具备其他企业所共有的一般属性外,还有着自己的行业特性。因此,施工企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从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作全面、科学的规划,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构筑起一整套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四是搭建平台开拓特色文化培育途径。首先,要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这个载体,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渗透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在企业精神培育、职业道德建设和企业形象建设等方面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其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企业先进典型和英模人物,激励广大员工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最后,要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技能型员工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强烈追求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的良好风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干部员工在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谐发展。企业重组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企业文化融合与特色文化的形成确是个不断丰富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价值体系,文化融合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职工的思想千差万别,文化融合需要不断调适。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文化融合先行,坚持企业文化与战略和谐一致,建立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企业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融为有机整体,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推动企业发展中的软实力作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在动力。

4结束语

特色文化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宣传;节能;校园环境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校园绿色环境的建设,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清洁合理的布局设计、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另一方面,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环境的渗透和感染下、规章制度的引导下,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共同标准。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推进和发展这种文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过来鼓励人们向更高层次努力。绿色校园文化是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了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既要体现连续性,和谐性,又要注重生态性和创新性。高校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依赖于师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共生和谐发展。绿色文化建设需要把握大学生的主体性,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创新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绿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绿色大学评估指标体系,绿色大学的建设包括教育、科学研究、校园环境、社会实践等多元化指标。绿色校园文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保护意识的必然保证,是实现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优美、合理规划校园环境的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具有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是绿色大学特色的体现。绿色大学的存在是绿色文化的存在。高校绿色文化建设的存在创造了绿色校园建设的契机,也对绿色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绿色校园文化是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理解,人们运用各种手段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绿色发展不是一个概念和探索,而是一个真正的世界绿色潮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阵地,需要考虑如何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理念渗透到绿色大学建设中,新世纪的高校被赋予重大责任和道德义务。在人类社会进入文明可持续发展阶段,高校绿色文化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绿色文化着眼于未来,注重整体平衡,重视信息资源,因此,加强绿色校园文化,寻求和谐平衡的人文教育环境,将开创校园绿色文化的新天地,促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全面发展的独特个性

在绿色文化的自由氛围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展现。开展各种校园讲座,知识竞赛,科学研究,志愿服务,言论辩论,社区活动等各类校园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通过参与活动,环境意识将成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每个人尊重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作为集体的一员,在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人们交流思想,观点接受碰撞,情绪交融相互融合,从而在思想信念,性格观念,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等方面形成共同目标,促进环保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

(四)创新和实践能力

任何创新都要体现生态文化和绿色文化价值观念,树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如果创新人才没有绿色文化素质,那么所谓的“创新”很可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包括教育和实践,要么通过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来培养人才的素质,或者通过创造有利于环境的发明成果,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在绿色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绿色行动,充分发挥绿色社团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这也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校园内建立绿色校园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形成绿色社团,增加学生的绿色知识和绿色意识,并通过社团成员影响其他学生和公众,充分体现了绿色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途径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国家林业高等教育的绿色学府,以“知山知水,树木树人”作为办学理念,具备生态、绿色、环保学科优势,密切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坚持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学校建设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节水型学校建设,倡导学生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一)开展节能环保工程,建设节约型校园

节能环保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更是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将绿色理念贯彻到学校节能环保工作中,从节水、节电、节气出发,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学校在充分了解自身能源使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不断探索适合的节能减排路线;以技术为依托,制定切实合理的管理制度。有计划地逐年开展各项节能环保改造工程。在节水改造方面。引入泵房标准化管理方式,实现校园安全供水;使用无负压高层供水技术,充分利用市管网压力,大大节省能源;更换节水水龙头与节水喷淋头,提升使用效果;将学校西区中水站升级的同时在东区建立了2座中水站,采用膜处理技术且日处理能力可达220吨,实现东区4栋学生公寓均使用中水冲厕,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先后在2栋学生宿舍楼进行了小型中水站改造,利用盥洗室洗漱废水进行冲厕,每年可为学校节约用水4万吨。在节电改造方面。通过教学办公楼公共区域6800余套LED灯具改造,改善了环境照明效果的情况下每年可节约用电20万度。对全校所有电梯进行了电能回馈装置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10万度。对教学办公楼中央空调及分体空调的智能控制改造,每年可节约用电73万度。在2栋宿舍楼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机组,每年可发电22万度。

在节气改造方面。为了能在校园供暖工作中继续挖掘节能潜力,对供暖锅炉房控制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通过加装热计量控制以及控制系统,大大提高学校供暖的分时分温分区控制和气候补偿等功能的节能效果。同时,学校积极响应政府政策要求,陆续完成了锅炉低氮改造工程,达到北京市环保局关于氮排放浓度的相关标准。学校节能监管平台、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更是绿色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重大举措。节能监管平台系统利用建立的节能信息专用传输网络,实现校园建筑水、电的实时监测与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可以为校园的节能规划改造提供数据支撑。无人值守综合监控系统,将远程视频监控、报警管理、分布/集中存储等系统相结合,在管理上减少巡视次数,提高配电室的运行水平,为配电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管理支持。另外,节能改造环保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节能环保减排低碳的重要措施,更是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实践提供条件。分体式空调集中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灯控系统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专业提供实践动手机会;光伏发电以及供暖锅炉房为楼宇自动化专业提供实习参观机会。

(二)开展绿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

切实开展绿色宣传工作,为鼓励和引导师生的绿色行为营建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软环境”,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校园中最活跃、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促进绿色环保宣传工作,我校加强指导绿色社团建设。有效运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将普绿色环保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社团活动目标,旨在烘托绿色校园文化氛围。目前我校共有绿色环保社团10余个,在校内外开展和承办各项绿色环保活动。我校山诺会、绿手指、源爱节约志愿者服务队,都是校园宣传节能,弘扬绿色文化的学生志愿者社团。一直以来,志愿者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发挥了宣传、倡导、示范作用,也是管理部门和广大学生沟通的渠道。通过多年的发展,他们成了一支服务绿色宣传和实践的生力军,不仅在校内宣传环保节约、绿色文化,还走入社区、走上街头,走向全国。我校山诺会更是获得“全国特色社团”荣誉称号以及全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1997年由我校学子发起,联合50余所高校学生开展的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22年。该活动已成为首都绿色、节能、环保活动的重要品牌,曾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五周年优秀项目奖”。“绿桥”活动每年吸引近三千名高校学生的参与,将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传遍祖国大地。此外,我校还开设了众多的绿色生态课程,在学生意识层面深植节能减排意识,为将来社会各界输送绿色、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也是增强我校学子低碳环保理念,增强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弘扬北林特有绿色文化的重要形式。其内容包括节能宣传倡议书、普及环保和节能有关的知识、组织节电模范宿舍与环保知识竞赛等。旨在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节能习惯,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创建“低碳校园”贡献力量。

(三)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实行绿色教育

充分发挥绿色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和熏陶作用,营造绿色校园环境,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绿色最高学府,我校以“提高绿地质量,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建设精品景观”作为校园绿化的准则,充分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设计构建充溢现代绿色气息,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具有绿色文化特征的一体的生态型精品绿色校园。校园内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以及优美的景观设计本身也是大学校园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多样的植物品种以及景观设计为林学类、园林类、生物类等课程在校园内开展提供了方便。目前我校校园种植木本植物250多种,草本植物另计,其中一部分植物为北林独有。每一种木本植物都有二维码树牌,并配有特征简述,便于学生更好的做植物认知,满足学生对植物认知以及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另外,营造绿色环境还应体现“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文特色,让师生徜徉绿色之间,感受绿色文化的熏陶。例如,以“薄房子,轻Talk”为主题的新型校园景观工程结合学校园林绿化特点,采用符合我校特色的时尚新颖的园林绿化设计理念,以钢板和木材建构“薄墙”景观装置,形成食堂和住宿区隔离的绿色屏障,有效遮挡北侧食堂道路对公寓的干扰,创造亲切、舒适且富有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其次“轻Talk”主题提醒停留者轻声细语,减少对公寓干扰。钢板墙留出部分墙面可供磁吸粘贴海报和留言,形成校园社交中心,使校园公共交流空间充满人文气息。结合我校特色打造的“树洞花园”、“薄房子,轻Talk”将人文内涵、学科特色和绿色理念完美结合。通过打造自然、乐趣的校园景观,让学生喜爱绿色校园环境的同时接受绿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金玉婷,陈丽鸿.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2010(3):193-194.

[2]刘建秋,郭利健,段志群.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4):127-128.

[3]陈远书.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39-40.

[4]周景,李芳.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36-39.

[5]韩正宝,刘小华.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互动[J].社科纵横,2014(9):154-156.

[6]冉光学.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2(11):372-373.

[7]刘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6(36):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