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绿色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4-09 23:40:34

表示绿色的词语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1

1、浮翠流丹:翠:青绿色。丹:朱红色。青绿、朱红的颜色在流动和浮现。形容色彩鲜明艳丽。

2、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3、红衰翠减:红:指花;翠:指绿叶。红花衰败,绿叶减少。形容春尽花残或初秋百花凋谢的景象。

4、苍翠欲滴: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5、绿意盎然: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鲜花盛开,春意盎然。

6、青枝绿叶:青绿色的枝叶。多指生长茂盛的树木。

7、绿叶成阴:指女子出嫁生了子女。也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

8、花红柳绿: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也形容颜色鲜艳纷繁。

9、依翠偎红:指同年轻女子厮混的风流韵事。翠,翡翠一类饰物;红,脂粉唇膏一类化妆品。

10、青山绿水:青;绿:表示明朗,让人看着舒服的颜色。泛称美好山河。形容美丽的河山。

11、郁郁葱葱: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葱葱:草木青翠欲滴、十分茂盛。

12、碧波荡漾:碧:青绿色。波:波浪。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13、红愁绿惨:比喻愁思满怀,容易伤感。

14、绿草如茵:茵: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

15、翠色欲流:翠色欲流: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16、红飞翠舞: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各样的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热闹非凡的情景。

17、绿水青山:青;绿:表示明朗,让人看着舒服的颜色。泛称美好山河。形容美丽的河山。

18、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亦作“碧草如茵”。

19、绿叶成荫:比喻绿叶繁茂覆盖成荫。同“绿叶成阴”。

20、一碧千里:碧:形容青绿的颜色;千里:辽阔无边。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意思,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21、翠色欲滴:翠色:鲜绿、翠绿的颜色。欲:将要。翠色欲滴就是翠绿得要滴下水来,将要滴出来。给予人以生命蓬勃的感觉。形容树叶颜色十分青翠,上面的水像快要滴下来似的。

22、眷红偎翠:形容对春色的依恋。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2

关键词:“绿色”绿色+名词绿色+动词语义泛化组合限制性

一、引言

词义是不断发展的,“绿色”在汉语颜色词中一直处于一个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频频以各种转喻义与其他词语复合而产生新词,如“绿色通道”、“绿色能源”、“绿色殡葬”、“绿色消费”等,在这些词语中,“绿色”逐渐摒弃了它表示颜色的基本义,而走向各种引申义。与此同时,在用法上也发生了变化。

二、“绿色”词语新用法

关于“绿色”的本义,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蓝色和黄色颜料混合即呈现这种颜色(《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绿色”是一个颜色词,这个词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出现了大众化活用的倾向,在用法上出现了许多新变:

1.绿色+名词

(1)绿色食品离我们有多远(《质量指南》2002年第2期)

(2)全市建立了“发热病人绿色通道”,果断处置疫情,设立了15家非典病人定点医院。(《人民日报》2003年5月16日)

(3)一些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理应开发纺织绿色产品,只有这样,面对出口的“绿色壁垒”才能打破。(《新闻晚报》2003年7月25日)

(4)该联盟的负责人表示,青少年绿色网络的建设还缺乏企业参与。(“东方早报网”,2004年12月9日)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绿色”已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且从其所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出,“绿色”已由颜色意义广泛转用为表示健康如(1)(4)、环保如(3)和生命如(2)等几种含义,意义上发生了转喻。这些词义均是在“绿色”本义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深层认知义,是以“绿色”本义为基础、而又超越本义的,在历史、心理、文化等影响下产生的引申义。

色彩是客观事物的重要属性之一,“绿色”附着后的新词语是新词新义产生的源泉,而这些由“绿色”限定的名词性词语,逐渐超出对事物本身颜色的界定,而走向对事物属性和特点的描述与限定。如:

绿色食品:未被环境污染、食用安全营养的食品。(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2003年版,以下简称《新》)

绿色能源:指来自植物的能量物质,不污染环境的能源。(《新》)

绿色包装:指卫生的、健康的包装。(《新》)

绿色通道:指医疗、交通运输等部门设置的手续简便、安全快捷的通道;泛指简便、安全、快捷的途径的渠道。(《新》)

绿色金库:喻指森林及其相关产业。(《新》)

由以上词语释义可以看出,除少数词与事物的颜色直接相关外,其余均突破了绿色的本义,而走向由人们看到“绿色”时所自然而然联想到的有关环境、生命和希望等的含义。概括起来,“绿色”在经过词义扩张后,主要有以下几种词义:①生态的、自然环境的;②环保、无污染的;③可持续利用或发展的;④健康、安全的;⑤生命的;⑥森林、林业。

以上词语也充分说明了“绿色”作为词素,它的几种扩张义是最具构词能力的。而这种本义和扩张义在构词量上的悬殊,也可以印证符淮青在《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中提出的语素共义、语素变义之间关系的观点。正是语素变义的活跃使得“绿色”一词能够与各类名词相搭配,从而使“绿色”词群呈现出超常组合的特征。

2.绿色+动词

“绿色+动词”组合,更能鲜明直观地体现出“绿色”一词在语义扩张后的特征,例如:

(1)远山正英,创造中日“绿色往来”的“愚公”。 (新华网2004-03-12)

(2)一项得到联合国资助的绿色照明示范项目13日在上海正式启动。(“东方早报网”,2004-07-27)

(3)人民日报:广西工业实现绿色升级。(《人民日报》2011-2-24)

(4)千尺推出绿色下载工具 解决手机恶意扣费。(“中关村在线”2011-3-25)

以上各例中的“绿色”短语,既有名动兼类又有纯谓词类,且不难发现,这种谓词性成分的组合正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这是因为这类动词短语与“绿色+名词”类短语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组合上也更为形象和生动。这类短语生成后,既给动词本身增加了新义,也给原来的动词词义增添了更为突出的感彩。同时“绿色”在词语中,词义扩张性也体现得更为清晰,例如:

绿色设计:指卫生的、健康的、资源可回收的各种设计。(《新》)

绿色消费:指不破坏生态平衡、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新》)

绿色安葬:以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安葬死者。主要指生态葬,与传统的建墓竖碑式的安葬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新》)

绿色管理:把环境保护观念纳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的一种管理方式。(《新》)

以上多强调“绿色”引申后的含义,用于表达一种行为方式是符合环保要求、健康的或安全卫生的。于六种引申义中又侧重于使用前四种,这与前几种词义更丰富、更具构词能力有关。同时也说明“绿色+动词”类短语在“绿色”新义的指示上更为专一,“绿色”能广泛附加在这些动词前构成新词,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表达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习用。

“语言是个开放的运动符号系统,存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类化现象。”[1]词语能产的直接动力是类推,而这种类推是以语义泛化为支撑的。所谓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指称范围。[2]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绿色”只有一个义项,而从上面的“绿色”词族(“绿色+名词”和“绿色+动词”)中可以看出,“绿色”已广泛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等许多领域,这显然是一个义项无法包容的。所以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中,“绿色”的词义已经发生了相当程度的泛化,由语义泛化和结构类推的相互作用,使词义本身的演变加快。

三、“绿色+X”组合的限制性

“绿色+名词”和“绿色+动词”的结构方式,可以鲜明地体现出“绿色”词义的变异性、扩张性和能产性。但是这种能产性是不是无限的呢?下面就来讨论一下“绿色” 词语组合的限制性问题。

“绿色+名词”与“绿色+动词”形式被广泛使用后,在形式上与语义上均开始为人们所接纳,成为一种较为固定和合理的表达法,进而被纳入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广泛运用于各种领域。但这一表达法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够适用于所有的词语,因而在组合上是具有限制性的。如:

“绿色+名词”类:

“绿色工作”、“绿色煤炭”、“绿色能力”、 “绿色感受”、“绿色面包”、“绿色命令”……

“绿色+动词”类:

“绿色打扫”、“绿色绘画”、“绿色引用”、“绿色增强”、“绿色投放”、“绿色办理”……

“绿色+其它词性”类:

“绿色可爱”、“绿色坚决地”

(表示下方例子是错误组合)

上述各例中的“绿色”均不能跟词语相搭配,因为它既受到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惯用法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正确语义条件的限制。语义通顺是一词语或句子能够成立的前提条件,而“绿色”与这些词语之间不能形成语义关系,因而构不成上述短语。这种搭配法也是未曾得到人们认可的,同时,反映社会新思想、新动向的“绿色”新词语组合,其组合关系是建立在人们新的实践成果出现,词义因此得到扩充的基础上的。没有人们的实践成果做基础,凭空捏造出的“绿色+词语”的搭配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人们实际交往和生活的角度,都是不可能轻易产生的。

四、“绿色”与其他颜色词比较

一些其他的颜色词语,如红色、黄色、紫色、黑色等,它们在语义上也常会呈现扩张性特征,这种扩张性与“绿色”的词义扩张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黑色幽默”、“白色谎言”、“黄色笑话”、“红色革命”……也都超越了词语本义,被注入了新的感彩,能够较含蓄、新颖地表达出人们的心声。这些新义及用法体现出一部分颜色词的某类共性,即能够通过词义的转喻表达出某种新的含义或感彩。

但它们在颜色词中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在语义扩张的用法上也仅止于此,而未像“绿色”一样,出现广泛的词义泛化,能与各类名、动词相搭配。例如我们通常不会说红色食品、黑色能源、紫色生产、蓝色出行等。另外,这些颜色词语较多地与抽象名词搭配,仅用在固定结构下传递出几种很有限的意义,与“绿色”词义的丰富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五、结语

“新词新义是新事物新思想产生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3]“绿色”词族的生成,正是时代变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映,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为一部文化史”[4](P255)。而透过发掘“绿色”一词语的灵活运用,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二十一世纪,及语言跟随社会进步不断发展、演变的面貌。同时,这其中一些尚未生产使用的词语,也可能会成为我们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

注释:

[1]胡习之:《辞规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3]周国祥:《流行语“绿色X”词族探微》,语文建设,2003年,第8期。

[4]姚淦铭:《汉字心理学》,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周国祥.流行语“绿色X”词族探微[J].语文建设,2003,(8).

[2]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符淮青.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J].辞书研究,1981,(3).

[4]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3

关键词: 韩语色彩汉字词 汉语色彩词 结构对比

一、韩语色彩汉字词

韩语的色彩汉字词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下面我们将对此一一展开说明。

(一)单纯色彩词。单纯词由一词素构成。韩语汉字单纯词主要有

(二)合成色彩词。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又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

1.复合色彩词。复合词是实词素的组合。汉字色彩词单纯色彩词( )加色彩词构成,后者在词汇意义上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如:

2.派生颜色词。派生词由实词素和虚词素组合而成。派生词根据虚词素出现的位置,又可分为前缀派生词和后缀派生词。

(1)前缀派生词。前缀派生词主要有形容词性前缀+色彩词,名词性前缀+色彩词两部分。

①形容词性前缀+色彩词―

上面出现的“ ”(淡),“ ”(暗),“ (纯)都是形容词性前缀。

②名词性前缀+色彩词―

上面出现的“ ”(银),“ ”(乳),“ ”(粉)都是名词性前缀。

(2)后缀派生词。后缀派生词中有表示具体物体意义的词素,然后在其后加“ ”。如果没有表示具体物体意义的词素,整个单词就失去了其色彩义,如:

(鸡蛋),“ ”(肉)都表示具体的物体。

二、汉语色彩词

汉语色彩词主要分为单纯词、合成词和重叠词三种。

(一)单纯词。汉语中常用的单纯色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产生,主要有“赤,黄,黑,白,青”。“赤”又可分为“朱,丹,红,彤,绯”,而“青”又可分为“蓝,绿”。

(二)合成颜色词。汉语的合成颜色词和韩语类似,也可以分为复合颜色词和派生颜色词。

1.复合颜色词。复合颜色词按其形成方式可分为组合式、形容式、指称式。

(1)组合式―颜色+颜色 如:红紫―红+紫 朱红―朱+红 黄绿―黄+绿。

(2)形容式―形容词+色彩 如:纯白―纯+白 大红―大+红 嫩黄―嫩+黄

上面出现的“纯,大,嫩”是形容词,表示色彩的程度或是色彩给人们的感觉。

(3)指称式―名词+色彩 如:草绿―草+绿 蛋黄―蛋+黄 血红―血+红。

上面出现的“草,蛋,血”是名词修饰限定后面的单纯颜色词,表示色彩的性质和程度。例如:草绿表示像草一样的绿色。

2.派生词

(1)前缀派生词。如:浅/淡+颜色词:浅绿 淡紫;深/浓+颜色词:深红 浓黑。

(2)后缀派生词。①单纯词+色。汉语的五个基本颜色词都可以作为前缀,后面加“色”表色彩。如:红色―红+色 黄色―黄+色。

②复合词+色。汉语中的复合词也可作为前缀,后加“色”。如:粉红色―粉红+色。

③物体名词+色。这和韩语里的后缀派生颜色词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橙色―橙+色。

(三)重叠式。重叠式是一个词素或多个词素通过重叠的方式而构词的方法。通过重叠形成的颜色词比原来的单纯词更具效果、更加生动。AA(的)式 如:红红(的)黄黄(的);(2)ABB式 如:红艳艳 红彤彤:(3)AABB式 如:白白净净 白白胖胖;(4)ABAB式 如:通红通红 蜡黄蜡黄;(5)A不XY式 如:红不棱登 黄不溜秋(这个形式并没有严格遵循重叠法,但是因为第一个词素是色彩词,第二个词是“不”,所以也看成是重叠式。)。

三、韩语色彩汉字词和汉语色彩的结构对比

(一)韩语色彩汉字词和韩语色彩词结构的共同点

1.韩汉色彩词都存在单纯词。如:

赤,黄,青,白,黑。

2.复合词“色彩+色彩”的组词方式相同。如:

青红,紫红。

3.韩语的前缀派生词和汉语相似。如: (软/浅) ,

(津/浓) ,浅绿,淡紫。

4.韩语后缀派生法形成的汉字色彩词和汉语的“物体名词+色”形成的色彩词相似,都通过物体的实际意义来表现颜色。如: 橙色―橙+色。

(二)韩语色彩汉字词和韩语色彩词结构的不同点

1.汉语有形容式和指称式色彩词,而韩语没有。如“纯白”由形容词“纯”和单纯色彩词“白”组成。此外,汉语还有指称式。如“草绿”的“草”是名词,“绿”是色彩词。

2.汉语有重叠式而韩语没有。上述说到的重叠式主要有AA(的)式“红红(的)”,ABB式“黑乎乎”,AABB式“白白胖胖”,ABAB式“湛蓝湛蓝”,A不XY式“紫不溜秋”。

四、结语

韩语汉字色彩词和汉语色彩词有同存异。通过系统的韩汉色彩词结构对比,更有利于我们系统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也对韩语学习者学习韩语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玄贞姬.朝韩颜色词对比研究,2007.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4

关键词:英语;汉语;颜色词;翻译;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色彩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因此是语言、文化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存在大量与颜色有关的表达方式,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但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语系,两个民族对同一颜色所产生的联想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有时甚至会完全相悖。所以,在翻译这些带有颜色词的表达方式时,一定要弄清它的实际含义。因为有时颜色词并不表示颜色,而是引申,转换成其他特殊的含义。所以本文试图通过英汉颜色词的对照比较,找出其异同点,在加深理解的前提下,对该类词汇的翻译进行探讨。

一、英汉颜色词的比较

(一)概念及分类

英汉语中的颜色词数量都极为丰富。“而英汉两种语言把颜色词大致分为三类: basic color words (基本颜色词),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f objects (实物颜色词)和color words in shades(色差颜色词)。”[1]

从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感受来说,对基本颜色的概念比较一致的。基本颜色词是指那些本来就可以表达事物色彩的颜色词。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 black,green, yellow, blue, purple, gray, brown。“实物颜色词就是把用界物体的本色来表示颜色的词。例如:silver(银白),gold (金色),chestnut-brown(栗色),lead-gray(铅灰)。这类颜色词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1]

以上是颜色词的大致的分类。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讨常用基本颜色词的英汉比较与翻译。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

(二)比较

在所有语言中,颜色词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英汉颜色词不仅意义丰富,而且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颜色虽是自然现象,但千百年来,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及认识情感的影响,对颜色的观感不尽相同,对同一颜色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使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使颜色词独具引申意义和文化意义。 在众多的颜色词中最基本的莫过于赤、橙、黄、绿、青、蓝、紫、黑和白。这里,笔者将以“红,黑, 白,黄,蓝,绿”这六种基本颜色词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心理上产生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褒贬意义、蕴含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

1. Red — 红色,红色的

“红”与其他词搭配一起,不仅派生出很多与客观事物对应的语言意义,而且还深刻地揭示社会及文化内涵。

1) 汉语中“红”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喜庆、顺利、成功、受重视或欢迎。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如: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婚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而像中国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是个悲剧,展示出一幅封建社会妇女悲切凄惨的人生画面;但这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喻意仍是‘欢乐、喜庆’。在夫权社会里,丈夫可以妻妾成群。所以,黄昏仆人若在哪房妻妾门口高悬起大红灯笼,则表示丈夫将至。这对独守空房的妻妾们来说,是受宠的标志,是值得高兴的事。同样,古典名著《红楼梦》是悲剧,但‘红楼’的喻意亦是繁华,快乐。”[2]

像汉语一样,英语中“红”也可作抽象化的引申,喻指与红色紧密相连的事物属性概念。如“to paint the town red”中的“red”指狂欢喜庆,但蕴含喧闹意味;又如“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the kind of courtesy or deference shown to persons of high station”,是由“red carpet”这一具体形象来表达它所代表的事物属性“隆重,高贵”。“如The visiting princess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in Rome. 表示访问中的公主在罗马受到隆重接待。”[2]

2)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红”的另一种重要象征意义是“革命”,不同的是,汉语中“革命”带有褒义,而英语常含贬义。在汉语中,它象征革命和进步,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的人称为“又红又钻”等。而英语中,它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1) 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 “激烈的政治运动”;(2) 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3)red activities “左派激进运动”。即使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小说《红与黑》,“红”也代表反封建的革命的力量。

3) “红”有时用来表达感情,喻指“恼怒、生气、害羞”等,这是英汉语言的共有现象。如:汉语的“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表“生气、恼怒”;“脸红”则表“害羞”等。英语中也有“see red”,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等一类短语表示“愤怒、恼火”。这些短语来源于斗牛场上,因为公牛一见红布就狂怒。所以,语言文化中用来隐射人们的情绪,更显风趣。“比如:Whenever anyone teased John about his weight,he saw red. 每当有人拿约翰体重开玩笑时,他就怒火直冒。”[2]

2)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中的一些词组含有blue的一词都没有“蓝色”的意义,比如,a blue film不是指悲伤的电影,而是指其中含有内容,暗示或者描述,相当于汉语中的“黄”。[4]

6. Green — 绿色

绿色和green在英汉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是完全不同的。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首先它可以表示义、侠。这是因为人类初期时代以及其以后的漫长生活过程中,人类借助绿色保护自己,赖以生存下来,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它凶残的食人动物。例如古时,人们泛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为“绿林好汉”。在汉语中green是一个联想非常好的颜色词,它表示“春天,希望”之意,现在常常用在与环境有关的词语中。例如:green consumerism绿色消费,指的是消费者购买没有危害环境的产品。[5]

2) 另一方面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低贱。如在古代,低贱的人穿绿色衣服。它还表示野蛮,旧时也有称“绿林”为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盗匪。 与此对应,在英语中green也可以表示不好的意义,它有“嫉妒,幼稚,缺乏训练”的意思。例如a green hand 指生手,它的表示没有经验,as green as grass表示幼稚,a green eye指妒嫉的眼睛。

从以上6种主要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它们各自的文化系统不同,因而其内涵意义有相似,也有不同。而在实际运用中,每一个颜色词的意义更显灵活多样,特别是在文化交流日趋便捷的今天,英汉两种语言互相渗透,融合与借鉴,从而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用法,比如在之前提到的红灯,这个用法现在在中国也很普遍;而像绿色这个颜色词,不仅在英语表达中才有绿色消费,在中国也很流行绿色食品这个说法,还有就是中国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而提出的绿色奥运口号,这几个绿色搭配词已经不是指传统的中国意义中不好的一面,而是指现在全球所提倡的安全、环保,健全的象征意思了。所以,在从事译学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既要准确传达源语(source language)中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又要消除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读者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上的困惑。

二、颜色词的翻译

所谓翻译,无非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6]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比较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1984.1.《翻译通讯》)。而通过以上英汉颜色词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民族心理,审美标准不同及其它众多因素,英汉语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和感彩差别较大,是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必须攻克的一大难关。就我们所知,不同民族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入手,例如:汉语注重从内容入手,而英语则注重从背景入手,因此要注意在翻译实践中不能脱离上下文的具体情况而孤立地理解与翻译,必须在理解原文颜色词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原文的整体对颜色词作灵活处理,才能避免错译或死译的现象。[7]

在通常情况下,颜色词的含义不外乎有两个方面:即基本含义和文化引申义。准确理解颜色词的含义是忠实通顺地翻译颜色词的基础。笔者认为颜色词的翻译方法可粗略分为直译与意译两种: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literary translation),就是在转达原文意思的时候,使译文的表达形式和句法结构尽量同原文一致,能完全对等的就完全对等,不能完全对等的也要大致对等。[8]主要用于原文和目标语之间具有文化共性,能让人产生相同的联想的情况中。在英汉互译颜色词时,有的可以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颜色词来翻译,有的在目标语中其对应的颜色词有相似的文化引申含义,因此也可以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例如: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Red, orange, yellow, green, blue, indigo, violet, who is dancing, waving the colored ribbon against the sky?[7]

源语中表达基本含义的颜色词:“赤橙黄绿青蓝紫”正好与英文(目标语)中用来描写彩虹的基本颜色词一致,所以作者就用了直译法。此外英文词语的red, red flag, red carpet, green, green tea, green leaves,etc。可以从汉语中找到其相对应的词或短语,同样可采用直译法来进行翻译,可分别译成“红色的,红旗,红地毯,绿色的,绿茶,绿叶”等。

(二)意译法

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来说,就是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8]而在意译法里又可分为多种译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意译法:

1. 文化对等译法

英汉中有时以不同的颜色词来表达同一种事物的颜色,因此译者在处理颜色词时,要注意不同民族文化中颜色词的使用习惯,避免死译。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对等译法”(Cultural Equivalence)。其定义是指当原语言中的颜色词使用的是其基本含义时,而译语中却习惯使用另一词来表示同一颜色。

例如:“红榜”不可译成“red roll”,英语的习惯表达是:“honor roll”;“红娘”的相对形式是“go-between”,而决非 “red woman”之类。[9]而像“black tea” 不是翻译是黑茶,而应该是对应中文的“红茶”, 这是因为中文注重从内容方面入手,这个红茶是指茶水的颜色;而在西方人眼里,他们更加注重从外表颜色入手,因为茶叶在没下水泡开之前大部分是黑色的,所以外国人就称其为“black tea”。与此相类似还有像brown sugar(红糖),brown bread(黑面包),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等。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中审美情趣的角度不同。汉语讲究的是对称美丽,“诗句、对联”等是中国文化追求对称美的集中体现,而在英语中颜色词的使用倾于表达的准确性。

再比如,在50-60年代,国产名牌“红灯”牌收音机曾一度远涉重洋,销往国外。但是由于“红灯”直译为英语含有“风化区”的意思,导致“红灯”牌收音机在国外滞销。后来改了译名才畅销起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颜色词的延伸涵义对语言和翻译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该考虑到其文化差异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准确的翻译。

2. 功能对等译法

所谓的“功能对等译法”(Functional Equivalence)就是把原语言中一个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词翻译成译语中意义相同却不带文化色彩的词。原语言中的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是由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背景形成的。因此,如果译语的读者没有背景知识,将难以理解该颜色词的真正含义。所以在译语无法把原语言的颜色词直接翻译时,就要采用功能对等译法。这个在上面的颜色词比较里有许多例子可以看出。例如:

black leg 骗子 black dog 忧郁、不开心的人

black smith 铁匠 white rage 震怒

a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a white elephant 耗费巨大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10]

三、结语

当然汉语和英语的颜色词,以及翻译的方法内容是远不止以上这些的,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内容未能涉及。但是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颜色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而且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颜色词的意义也不尽相同。通过对这些颜色词的研究,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而对于颜色词的翻译方面,我们都知道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更涉及到两种文化。特别是颜色词的翻译正确与否对许多涉及颜色的各行各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比如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商品的装潢颜色很有讲究,像日本人忌黄色,比利时人忌蓝色,欧美等国忌黑色,泰国人忌红色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不尊重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你在这些国家就卖不出商品,也赚不了外汇。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并将这些关于颜色词的使用知识好好掌握,以便正确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江峰,丁丽军. 实用英语翻译[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5.

[2] 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

[3] 吴大荣. 常用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贵州民族学院党报, 2003(6).

[4] 王振亚. 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 石家庄: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5] 蒋冰清. 论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宁德师专学报, 2002(1).

[6]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之英汉互译(增订本)[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 赵静.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6(6).

[8] 宋天赐. 翻译新概念英汉互译教程[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9] 王芳.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4).

[10] 张勇先. 实用英语惯用法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1] 贾德江. 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5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颜色词;构成方式

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据科学家测定,人的眼睛能区别几千种不同的颜色,能区分1000多种相近的颜色,这些颜色在人类的语言中都有反映。在现代汉语中,颜色词颇具特色,词汇丰富,词汇量很大。

颜色词是一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非常感兴趣的部分,因为颜色词生动具体,能够看到或感知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能帮助学习者轻松的掌握汉语中颜色词的构词方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颜色词的构词方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

一、单音节颜色词

1.基色词

在众多的颜色词中,有一类颜色词最为基本,它只由一个音节构成,用来指称缤纷世界中的单色光。现代汉民族已经分辨出“红、黄、蓝、自、黑、绿、灰、紫、棕、褐、橙”等11种色彩范畴。(姚小平1988)这类语素数量不多,在汉语中总其才十几个,但构词能力强,都能独立成词或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是构成汉语颜色词的主体,我们把这类词称作基色词。如:红、黄、绿、白、黑、青、蓝、灰、紫、棕、褐、橙等。

这类词表示单纯的颜色,每个词所包含的颜色范畴较宽,一般可以接受程度副词的限制,如很红、太红、非常红等等。

2.专用词

还有一类单音节词的颜色词它们多由古汉语保留而来,本义原是带有某种颜色的物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类词发展并固定了下来,最后几乎全部成了基色词之外专指带有某种特殊物体颜色的专用颜色词,如:青、粉、黛、绛、绯等等。

这两类词都可以直接在后面加“的”修饰名词,但是加不加“的”意义都不会改变。如:红的、蓝的、绿的、粉的、灰的、青的等等。

二、合成颜色词

1.单音节颜色的组合

由两个单音节颜色词组成表示一种混合的颜色或者对一种颜色的形象进行具体描述。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一般以后面的语素所表示的颜色为主,主要语义体现在后一语素上。如:绛紫、青紫、灰白、紫红、朱红、赤红、粉红、橙黄、棕褐、青绿等等。

2.借用词

借用外界某种事物的特有的颜色来描述带有该样事物颜色特征的一类色彩,从而对其色彩给以定性,使其所表示的颜色具有视觉可感性。这一类词在构词的时候,只需要在事物的后面加上“色”字即可。以这种方式构成的颜色词含有“像……那样”的意思。如:亚麻色、栗色、紫罗兰色、巧克力色、小麦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金色、银色等等。

这类词在使用时一定要和“色”字组成一个复合词,才能描述颜色,否则其指称意义会发生变化,不具备颜色词的功能。即描述颜色时只能说:亚麻色、咖啡色、茶色、琥珀色、象牙色、泥土色,而不能像单纯式的颜色词那样说成亚麻的、咖啡的、茶的、琥珀的、象牙的、泥土的。

3.名词修饰单音节颜色词

在描述颜色的词之前加名词作为修饰成分,对某种颜色的色调差异加以具体的限定和说明。如:杏黄、蜡黄、柠檬黄、草绿、苹果绿、天蓝、湖蓝、孔雀蓝、枣红、血红、藕红、玫瑰红、铁锈红、雪白、漆黑、铁青、沙褐等等。

在这一类颜色词里,两个字的颜色词可以单独说,也可以在词的后面加上“色”字,如杏黄、天蓝、枣红、水红、铁青、沙褐,可以单独说,也可以说成杏黄色、天蓝色、枣红色、水红色、铁青色、沙褐色。三个字的颜色词一般都单独说,后面不用加“色”字。

4.定语修饰单音节颜色词

在描述颜色的词之前加上作为定语修饰而构成的新的颜色词,对该种颜色的色调差异加以具体的限定和说明。因为色彩具有三种基本的属性,即色相、明度和纯度,所以会产生这种描述色彩属性的颜色词,如:暗红、鲜红、嫩绿、暗绿、浅咖啡色、深麦色、淡茶色等等。

在这一类颜色词里,如果定于修饰的颜色是属于第2类合成颜色词,后面必须跟“色”字,才能构成描述颜色的词语。而其他类型复合式颜色词后面可以加“色”字,也可以不加。由于这类颜色词本身已有表示程度的意义了,所以一般不再受其它表示程度意义的词修饰。 转贴于

5.新兴颜色词

目前在手机和汽车行业,为了吸引顾客涌现出了大量的新型颜色词汇,如:沙滩金、梦幻紫、炫酷黑、时尚银等等。

这些新兴颜色在构造方式上基本上都是偏正式,在音节上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也有少数融人了英文字母,如“Dream紫”等。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更多的是人们赋予某种颜色的抽象表达,所描述的对象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这类新兴颜色词能不能真正意义上进入现代汉语颜色词汇中,还有待时间的证明。

三、重叠颜色词

1.单音节颜色词直接重叠加“的”

单音节基色词的直接重叠加“的”,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如:红红的、绿绿的、黑黑的、灰灰的、蓝蓝的等等。有的单音节专用词也可以直接重叠,如:青青的、粉粉的,但是不能说黛黛的、绯绯的。

2.单音节颜色词加叠字

单音节颜色词后加上叠字构成新的颜色词。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所描述的颜色仍然为该单音节颜色词所描述的颜色,只不过它比单音节颜色词的表达效果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如:白生生、黑黢黢、红彤彤、绿油油等等。

单音节颜色词构成重叠颜色词之后构成形容词,形容事物的颜色,不再专指某种具体的颜色。

四、口语和方言中的颜色词

口语和方言中的颜色词最常见的构成方式是单音节颜色词加上“不”字再加上一个表语气的词缀,如红不棱登、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灰不叽叽,紫不溜溜等等。

这一类型的颜色词一般只在日常口语和方言中出现,不作为正式的书面语表达。“红不棱登”、“白不呲咧”、“黑不溜秋”究竟描述的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似乎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定义,这一类型的颜色词所表示的意思也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不同的方言区,这一类型颜色词后面的表语气的词缀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词缀有叽叽、溜溜、溜秋、溜丢、滋咧、棱登等等。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颜色词带有贬义,多用来修饰不好或齿于言谈的事物。

五、总结

通过以上对于颜色词语构成方式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如果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上的规律,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因为对颜色词的构成不清楚而闹出的笑话了。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2]杨漩.谈颜色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5,(2).

[3]李兵.浅探颜色词的构成及使用[J].淮阴师专学报,1994,16(4).

[4]王卉.浅析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构成、分类及特点[J].语文月刊,2005.

[5]刘峰.主观化、新颖化、形象化:手机颜色命名的特点[J].修辞学习,2005,(5).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6

关键词:哈尼语;颜色词;结构特征;文化内涵

Berlin&Kay(1969)提出了著名的色彩范畴理论,语言中基本色彩词汇遵循一个相对固定的顺序出现,很少或从未出现基本色彩词汇缺失的现象。从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上可以看出,有6.5个基本色彩词的语言数量较多。哈尼语有6个基本颜色词,白piul、黑nav、红nil、黄siil、绿niul、蓝(灰)peel。在哈尼语中,蓝色和灰色并不区分,它们共用一个词。通过比较彝语支语言,可以知道哈尼语“白”、“黑”、“红”是最基本的颜色词,属于第一层次。“黄”属于第二层次。 “蓝”、“绿”、“灰”是第三个层次的颜色词。哈尼语的基本颜色词符合人类语言颜色词普遍的发生顺序。

一、哈尼语颜色词的结构特征

哈尼语颜色词从意义上和结构上可以分为四类:单色颜色词、混合色颜色词、程度颜色词和比喻颜色词。

单色颜色词

单色颜色词是哈尼语词汇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共有六个。

phju??白 na???黑

?i??红 s???黄

?u??绿 ph???蓝、灰

哈尼语的单色颜色词都是单音节的单纯词,其中蓝色和灰色共用ph???。它们可以加上特定的前缀词而意义不变。一般加了前缀词就不能再有后附成分出现,也不能构成新的词汇。如,“红花”:?e??(花)?i??(红),“红的花”:???e???(花)?o???i??(红)。前缀词主要起着音节协调的作用。

2.混合颜色词

混合颜色词是合成词,由两个词根复合而成。

“熟红”:mj???(熟) ?i??(红)。“瓦蓝”:na???(黑)ph???(蓝)ph???(蓝)。“焦黑”:ph?????(燃烧,烤)na????(黑)。“豆青”n????(豆子)?u??(绿)。

程度颜色词

哈尼语的程度颜色词很丰富。主要通过重叠词根、加附加成分和重叠附加成分表示色彩的程度。

附加式

A.Aa(纯颜色语素+表示程度加深的音节+ne??)

?i??k????ne??红艳艳 phju??se??ne??白花花的

?i???hu??ne??红通通 s???e??ne??黄澄澄的

?i??he??ne??红红的 ?u??de???ne??绿绿的

ph???su??ne??灰灰的 na???so??ne??黑黑的

哈尼语的程度颜色词根据所描写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其附加成分。例如na???(黑)因光线和颜色的不同而用不同的后附成分来区别:na??? x???(ne??)“黑洞洞(的)”(指光线),na??? ?o?????(ne??)“黑漆漆(的)”(指物体的颜色)。

B.Aa pha?? a程度颜色词的后附成分重叠,中间加垫音pha??,表达更深一层的程度。

ba??u??pha??u??ne??“白生生(的)”,?u??zi??pha??zi??ne??“绿莹莹(的)”,

na???si??pha??si??ne??“黑油油”,na???x???pha??x???ne??“黑洞洞”,na????u???pha?? ?u???ne??“黑不溜秋”。

一般有Aa形式的颜色词都可以有Aa pha?? a式。后者的色彩比前者强。

C.Aa a ma??加深“大”的色彩。

na???x???x???ma??(me??)很黑暗

程度颜色词还可以修饰一般的色彩词,如:na???x???ne??na???“黑洞洞那么黑。中间还可以加ma??(不)表示否定,如:s????e???ne??ma??s???“不是黄澄澄的黄”。加d????“很”ma??“不”,表示“不很……”的意思,如:s????e???ne??d????ma??s???“不很黄”。

2)重叠式

AA型:na??? na???(ne??)“黑黑(的)”,?u???u??(ne??)“绿绿(的)”;

Aph?? A型:ph???pha??ph???(ne??)“灰灰(的)”,b??ph??ba??(ne??)“白白(的)”。

有AA式的颜色词都可以有Aph?? A式,Aph?? A式的色彩较AA式浓。

还有一种类型的重叠格式是ABBC-C。ABBC是名词大名小名叠用的格式,C是形容词语素,重叠C表示这个事物发生的变化。

??je???je????i??(??)红花红(了)

(花)(红花)红(了)

哈尼语程度颜色词的后附成分是形容词性质的后缀,有的并无词汇意义,语音也呈现无规律状态。表示浅色的有,“微黑的,紫色的”na???so???ne??,“粉红的”?i??so??ne??,“浅黄的”s???so???ne??,“浅绿的”?u??so??ne??,“浅灰的,浅蓝的”ph???de??ne??,“淡黄的”s???kha??ne??。

比喻色彩词

以事物的颜色来喻写色彩,能更生动地描绘颜色。比喻色彩词一般由颜色词和所喻物名词构成,助词可用可不用。如“桔红”mi??t??? a??si?? a??xo??? a??me?? ni??so??ne?? je??se??,“枣红”si??ni?? a??si?? na??du??me?? ni??,“惨白”si??? ma?? d??? me?? pju??u??pju??la?? y????ne??。

二、颜色词的语义特点:模糊性

哈尼语颜色词的模糊性表现为重合和交叉关系。哈尼语中蓝、灰是重合的,在任何场合都不区分。哈尼语中虽然“红”用?i??表示,“黄”用s???表示,但“红”表示的颜色有时也包括“黄”在内,如?u???i??“红牛”实际上指“黄牛”;有时两者又并存,如?a???i??“红鱼”和?a??s???“黄鱼”。

根据世界语言结构类型分类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区分红和黄的语言有 97种(82%),不分红和黄的语言有 15 种(13%),其他类型的 7 种(5%)。由于颜色界限并不鲜明,其自身的模糊性造成颜色词的模糊性,处在边缘的颜色词比中心的更模糊。

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颜色词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观念体系来描绘事物的颜色。不同民族对色彩的认知存在差异,其所引发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也不同,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白色有避邪的作用。哈尼族祭神要用白鸡,祭祖用白银,阻止鬼进寨子用白质木刀、木剑。哈尼族建寨时要举行“丈口勒”仪式,巫师驱鬼时要用白布带缠头,腰间还要用白布缠一周。哈尼族服饰多为青黑色,也有避邪的作用。传说,古代哈尼族穿浅色服装,两个妇女上山时遇到了鬼,多亏蓝靛叶把她们的衣服染得黑一片、青一片的,和山林融为一体,她们才得以逃脱。此后,哈尼族男女就穿着用蓝靛染成青黑色的服饰了。哈尼族年龄、婚姻状态等服饰色彩上也有所体现。

在哈尼语里,tsho??ph???(ph???灰)引申为小混混,ph???li???phali????ne??灰不溜丢表示不干净的意思,有贬义色彩。na????u???pha?? ?u???ne??黑不溜秋,也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

参考文献:

[1]戴庆厦、段贶乐.哈尼语概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7

关键词:色彩域 NA表量构式 历时 认知

一、引言

根据Goldberg(1995)的构式定义,本研究中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指表性状量度的“名饰形”形式-意义-功能匹配体。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种类繁多,本文中由一个单音节名词和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形容词性质构式,如“火红”,它属于“复合类名形表量构式”。(罗思明、查如荣、董银燕,2014)

二、相关研究

文献显示,汉语色彩域中有关复合词类NA表量构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结构、语义与生成机制4个方面:第一,性质研究。熙(1982:75-76)认为,“雪白”等属于状态形容词,具有重叠形式,如“雪白雪白”。第二,结构研究。石毓智(1990)认为,这类NA表量构式结构为“名”为“形”定量的复合词。第三,语义研究。董晓敏(2005)提出了“名+形颜色”构成的偏正短语(“葡萄紫”),且NA表量构式偏正短语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名词是量度的标准,具有“估量”义。张国宪(2000)指出,“雪白”不能与“最、很、非常”等程度副词搭配,属于固化量。第四,生成机制研究。张国宪(2000)认为,NA表量构式中显性量是通过句法转喻实现的。但以上研究只是共时研究,未从历时角度全面考察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的演变,也未对NA表量构式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拟以“黄、白、绿、蓝、黑、红、灰、青”常见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词作为调查对象,基于CCL(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历时考察表示颜色类NA表量构式复合词的动态演变,并加以认知阐释。

三、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时考察

历时考察发现,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进行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基本态势是:始现于春秋战国,快速发展于唐、宋时期,继续发展于当代。但不同颜色复合NA表量构式始现时间存在差异。

春秋战国首现“名+黄”,如“焦黄、土黄”;六朝出现“米黄”,唐代出现“金黄、蜡黄、鹅黄”;宋代出现“橙黄、杏黄”;明代出现“橘黄”;清代出现“乳黄”。例如:

(1)蔓草焦黄。(春秋战国《医家――黄帝内经・素问》)

(2)土黄,火赤,水黑(春秋战国《春秋左传正义》)

(3)按疏黍虽科,而米黄。(六朝《齐民要术》)

(4)满园花菊郁金黄。(唐《全唐诗》)

(5)粉腻而蜡黄。(唐《唐阙史》)

(6)衫作嫩鹅黄。(唐《唐诗》)

(7)橘绿橙黄时候。(宋《全宋词》)

(8)揉蓝衫子杏黄裙。(宋《全宋词》)

(9)花香橘黄。(明《广志绎》)

(10)乳黄未退。(清《三侠剑(上)》)

春秋战国首现“名+白”,如“斑白”;六朝出现“雪白、葱白”;唐代出现“灰白”;宋代出现“银白”;清代出现“乳白”;民国出现“蜡白”。如:

(11)斑白者不提挈。(春秋战国《礼记》)

(12)有青稷,有雪白粟。(六朝《齐民要术》)

(13)人乳四合,葱白一寸。(六朝《全刘宋文》)

(14)灰白色有纹。(唐《岭表异录》)

(15)有银白、玳瑁色者。(宋《梦粱录》)

(16)水流乳白香。(清《孽海花(上)》)

(17)脸色蜡白。(明《雍正剑侠图(上)》)

春秋战国首现“名+灰”,如“草灰”,之后很久都没有出现这类构式,直到明代出现“银灰”,清代出现“瓦灰”,当代出现“铁灰、铅灰”。如:

(18)著草灰半斤。(春秋战国《道家――云笈七签(第三部)》)

(19)银灰盘一。(明《元史》)

(20)面如瓦灰。(清《 三侠剑(中)》)

(21)面色铁灰。(当代《福尔摩斯探案集09》)

(22)它是以铅灰的云间忽然裂开一道缝隙。(当代《私人生活》)

春秋战国首先出现“名+黑”,如“焦黑”,西汉出现“墨黑”,唐代出现“漆黑”。如:

(23)不欲焦黑,及有粥衣。(春秋战国《道家――月波洞中记》)

(24)粉白墨黑。(西汉《战国策》)

(25)柱端安氏桶漆黑。(唐《唐文拾遗》)

东汉首现“名+绿”,如“碧绿”,唐代出现“草绿、翠绿、水绿”,宋代出现“墨绿”,清代出现“葱绿”。如:

(26)四变色如碧绿。(东汉《太平经》)

(27)池平草绿。(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28)其色翠绿。(唐《岭表异录》)

(29)山青兮水绿。(唐《唐文拾遗》)

(30)墨绿衫儿窄窄裁。(宋《全宋词》)

(31)是葱绿衣衿。(清《七侠五义(上)》)

唐代首现“名+红”式,如“橘红、猩红、水红、桃红、粉红”,宋代出现“火红、杏红、银红、枣红”,元代出现“肉红、血红”,当代出现“橙红、酒红”。如:

(32)庭喜新霜为橘红。(唐《全唐诗》)

(33)分明满甲染猩红。(唐《全唐诗》)

(34)多重宝绿水红莲。(唐《唐文拾遗》)

(35)睑落桃红。(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36)玉楼妆粉红。(唐《全唐诗》)

(37)虽有似火红榴。(宋《全宋词》(第2册))

(38)杏红深色轻衣。(宋《全宋词》)

(39)今宵剩把银红照。(宋《全宋词》)

(40)摇落枣红时。(宋《全宋词》)

(41)这深肉红界地穿花凤丝做比甲。(元《朴通事》)

(42)张开血红大口。(元《元代话本选集》)

(43)有一颗橙红色的亮星。(当代《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名+青”出现较晚,直到元代出现“铁青”,明代出现“蛋青”,清代出现“茶青”,当代出现“菜青”。如:

(44)骑着一个十分铁青玉面马。(元《朴通事》)

(45)蛋青色、黄蘖水染。(明《天工开物》)

(46)茶青短靠。(清《三侠剑(上)》)

(47)福建城乡农贸市场依然鱼跳菜青。(当代《人民日报》)

“名+蓝”出现更晚,明代出现“天蓝”,清代出现“宝蓝”,当代出现“碧蓝、瓦蓝”。如:

(48)改青伞为天蓝。(明《万历野获编》)

(49)头上戴宝蓝色六楞抽口壮帽。(清《三侠剑(上)》)

(50)碧蓝眼接过蜜罐子。(当代《作家文摘》)

(51)这时沼泽上空瓦蓝纯净。(当代《作家文摘》)

研究发现,第一,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中,“光杆名词”修饰的颜色形容词类型随朝代演变而增加,共8大类。始现于春秋战国,快速发展于唐宋,继续发展于当代。春秋战国首现“名+黄”“名+白”“名+灰”“名+黑”4类:“焦黄/土黄、斑白、草灰、焦黑”;东汉出现“名+绿”,即“碧绿”;唐代出现“名+红”,种类繁多:“橘红、猩红、水红、桃红、粉红”;元代出现“名+青”,即“铁青”;明代出现“名+蓝”,即“天蓝”。春秋战国出现色彩域NA表量构式较多,东汉、唐代、元代、明代各出现1类。其余朝代均未出现“光杆名词”和新的颜色形容词组合。如图1所示,按朝代分为5个阶段。

图1: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史演变图

第二,从春秋战国到当代,虽汉语NA表量构式中颜色词数量只有8种(黄、白、绿、蓝、黑、红、灰、青),但各个朝代“光杆名词”种类繁多,且具有差异性,呈现“峰谷图”,如图2所示。唐代出现峰值13,说明新出现的NA表量构式次类最多;宋代出现8个次类;清代出现6个次类;当代出现6个次类;春秋战国出现5个次类;明代出现4个次类;六朝出现3个次类;元代出现3个次类;西汉、东汉、民国达到谷底,分别新出现一个次类,西汉为“墨黑”;东汉为“碧绿”;民国为“蜡白”。各个朝代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即“唐代>宋代>清代=当代>春秋战国=明代>六朝=元代>西汉=东汉=民国”。当代虽只出现了“橙红、铁灰、铅灰、菜青、碧蓝、瓦蓝”6个次类,但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为直观说明问题,NA表量构式初现朝代和类型见表1。

图2: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次类峰谷图

表1: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初现朝代

红 黄 白 绿 灰 青 蓝 黑 数量 百分比

春秋/战国 焦黄、土黄 斑白 草灰 焦黑 5 9.8%

西汉 墨黑 1 2.0%

东汉 碧绿 1 2.0%

六朝 米黄 雪白

葱白 3 5.9%

唐代 橘红、猩红

水红、桃红

粉红 金黄、蜡黄

鹅黄 灰白 草绿翠绿

水绿 漆黑 13 25.5%

宋代 火红杏红

银红枣红 橙黄

杏黄 银白 墨绿 8 15.7%

元代 肉红血红 铁青 3 5.9%

明代 橘黄 银灰 蛋青 天蓝 4 7.8%

清代 乳黄 乳白 葱绿 瓦灰 茶青 宝蓝 6 11.8%

民国 蜡白 1 2.0%

当代 橙红 铁灰

铅灰 菜青 碧蓝

瓦蓝 6 11.8%

数量 12 10 7 6 5 4 4 3 51 100%

四、认知阐释

首先,人类基于共同的生理机制、感知经验、心理反应及语言和文化需要,产生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语言包含基本颜色词具有以下规律“黑/白>红>黄/蓝/绿>棕>粉/橙/灰/紫,但如果一种语言只有两种颜色,那么很有可能是“黑”和“白”(转引自赵艳芳,2000:42)。本研究发现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按朝代可分为5个阶段,如图1所示,即“黄、白、灰、黑”绿红青蓝。该结果与Kay和McDaniel(1978)关于基本颜色词发生顺序的7个阶段有相似之处,如图3。“白”在阶段(二)基本成型,“黑”“红”“黄”在阶段(三)基本成型,“绿”“蓝”在阶段(五)基本成型,而“灰”在阶段(七)基本成型,即“白、黑/红/黄、绿/蓝、灰的顺序”。两者相比,除“灰”和“青”外,NA表量构式中主色形容词的时间顺序为“白/黄/黑、绿、红、蓝”。两者是共性与个性并存。

图3:基本颜色词的发生顺序的七个阶段

其次,范畴化是人类区别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赵艳芳(2000)认为很多下属词汇来源于基本等级范畴词汇。Rosch指出焦点色在感知认知上的突显源于人类视觉器官对颜色的感知,从而为颜色范畴的形成和命名起到了定位的作用(转引自Taylor, 1995:8-11)。本文涉猎的“名+红/黄/白/绿/灰/青/蓝/黑”8类基本范畴NA表量构式具有众多相应下属范畴。这些下属范畴与基本范畴语义重叠,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不同事物,,如与颜色词“红”有关的事物有“火”“血”,在认知“红”这个范畴后,由于人们认知和表达需要,其他与之有关的范畴按家族相似性呈辐射状扩散,形成一个边界不确定的模糊范畴,成为一个语义相关的网络系统。如“火红、血红”等都源于“红”这个范畴,虽具有语义模糊性,是“红”的估量,但是“火红”“橘红”这些概念又比“红”这个单一概念词具体,加强了对“红”的理解,说明随着“红”到“火红”“橘红”等范畴化的加强,语义模糊性逐渐减弱,具体性逐渐增强。人们对“红”这一基本范畴的认知发生了范畴化,才能把多姿多彩的世界用言语表达得更加丰富,出现“火红、猩红”等。

最后,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次类之多是由隐喻引起的。隐喻是人类认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Lakoff和Johnson(1980:5)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投射”。Sweetser提出,一个词的词义发展多半是隐喻使用的结果(转引自王文斌,2007)。隐喻是人类运用联想或想象,依据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似性,将彼心理空间映射到此心理空间(王文斌,2007:229)。当人类用颜色域的经验或感知去理解或表达其它经验域的事物或者概念时,颜色隐喻由此产生。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以源域为概念场向四周发散开来,形成了多姿多彩才的色彩世界。如人们一开始对“红”的认知只限于一种颜色,但由“红”可联想到许多相关事物,如“火”“血”等。隐喻是由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产生的,以始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为基础。王寅(2005:229)指出“映射”是将B屏幕上丰富的影像投射到A屏幕上。“火”的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属于化学域,“石榴花”属于植物域,两者的相似性为“红”,可理解为“像火一样红的石榴花”,把“石榴花”比作“火”就是把“火”具有的所有特征进行“过滤性筛选”之后,特征“红”就映射到了“石榴花”上。通过隐喻形成短语“火红的石榴花”。其他颜色如“白”“黑”等,也是隐喻投射形成。如“墨黑”。“墨”作为文房用具之一,是工具域,呈黑色,农民是社会域,其皮肤长期经太阳炙烤也呈黑色,从工具域映射到社会域就是一种隐喻,表示“像墨一样黑的农民”,可用短语“墨黑的农民”表示,把农民受太阳炙烤后的皮肤刻画得淋漓尽致。

(52)一个魁梧而墨黑的农民。(当代《母亲》)

五、结语

本文基于CCL语料库对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始现于春秋战国,唐宋时期快速发展,当代还在继续发展,顺序为:黄/白/灰/黑绿红青蓝。其次类数量唐代最多,呈以下比例:唐代>宋代>清代=当代>春秋战国=明代>六朝=元代>西汉=东汉=民国。其产生次序基本符合Kay和McDaniel关于基本颜色词发生顺序的7个认知阶段规律。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是基本颜色词范畴化的结果,也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经隐喻作用产生的。限于篇幅,本文只是初步对汉语中有关颜色的复合词类NA表量构式进行了历时考察,对于英汉对比和语言类型学差异的研究将另文阐述。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2]Kay,P.& C.K.McDaniel.The lingu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meanings of basic color terms[J].Language,1978,(5).

[3]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5,

(3):76-81.

[6]罗思明,查如荣,董银燕.“表量构式”的“量准则”理据[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3):23-27.

[7]石毓智.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J].汉语学习,1990,(3):

18-22.

[8]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10]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4):13-17.

[1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8

一.引言

大千世界,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东升的旭日,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大海,碧绿的原野,金色的麦浪,绚丽缤纷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和文明发展的基础。英汉语言中都存在丰富的色彩词, 形成一个特殊的词群,是各自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英汉色彩词都可分为两大类, 即基本色彩词和实物色彩词。基本色彩词是指那些专门用于表示事物色彩的词,如英语中的black,white,red,yellow,green,blue,purple,汉语中的黑、白、红、黄、绿、蓝、紫。实物色彩词起初只是某些实物的名称,但因这些实物具有某些突出的色彩, 故而衍生出新义来,不仅表示这些实物,而且也代指这些实物所具有的突出的色彩,如英语中的gold,silver,violet,orange,coffee等,汉语中的金黄、银白、桃红、橙色、米色等[2 ]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也相应得以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单纯地表示某种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即所谓的“内涵意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将其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1)分析原文;(2)将原语转换成译语;(3)重新调整译文;(4)约请有代表性的读者检验译文。其中,分析原文就是细致处理词汇的所指意义和内涵联想意义、研究句法和语篇结构,翻译中大多数的失误都是因为没有过好这一关。如果译者确实理解了原文的涵义,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译语,翻译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驾轻就熟的过程[3 ] 。因此,要正确译出英汉两种语言中与色彩有关的表达方式,关键的一环就是正确把握这些色彩词在两种社会文化语境里所表现出的内涵意义,即色彩词的“文化内涵”。

二.颜色与民族心理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趋同的影响,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热烈奔放,象征着喜庆和奋进;绿色是生命之色,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白色纯净素雅,蕴含着圣洁无瑕、纯朴自然之意;蓝色恬淡宁静,给人以意蕴深远、心旷神怡之感……

(一)红色 Red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英语国家,红色都象征喜庆、高兴和幸福。例如在中国,过新年时门上要贴红对联,杨白劳尽管家境贫穷仍要给女儿买上二尺红头绳,青年人举行传统结婚仪式时,新娘要穿上红衣裳,门窗、墙上要贴大红“喜”字。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表示“喜庆的、欢乐的、可纪念的”的意思。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在机场铺展红地毯作为最高礼遇。

中国古代常用“红颜”或“红粉’’指称面容姣好的女子,用“红闺” 或“红楼”指富贵人家女儿的闺阁。

在英语中颜色词red没有与“女子”有关的引申义,因此在将上述词语译成英语时不能照字面义直译,只能回避其中的 “红”,而译出其喻义,将“红颜”译为“a beautiful girl”或“a pretty face”,“红粉”可译为“a gaily dressed girl”.而“红闺’’或“红楼”可译为“a lady’s room”或 “a boudoir“.

(二)绿色Green

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杂色,暗含着卑贱和非正统,也常有“女性、淫荡”的内涵。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着绿头巾。“绿云”指的是女子乌黑的头发,“绿窗”是闺房的窗户。妻子的不忠贞使得丈夫受辱叫做丈夫“戴了绿帽子”。

英语中的“green”有着“金钱、妒忌、缺乏经验、新鲜”的内涵意义。在美国,纸币是绿色的,因此在美国常用green代称“钱财、钱票” 或 “有经济实力的”,美国人把美元钞票称作“long green”,“green power”则指金钱的力量,“green - eyed”意为嫉妒的,而“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意思是“你以为我幼稚可欺吗?”,刚入门的新手被称为“green hand”,“green wound”是新伤,没有经验容易上当的人被称为“green horn”,“green goods”意为新鲜货,“green meat”意为新鲜肉,“a green old age”意为老当益壮。

(三) 黄色Yellow

中国人习惯用黄色象征低级趣味、腐朽没落,那些内容庸俗猥亵,有严重色情倾向的文学艺术作品被贬之为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又有黄色软件,但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毫不相干,英语中表示汉语 “黄”的词应是 "pornographic(色情的),filthy(淫猥的),vulgar(庸俗的、下流的),obscene(淫秽的、猥亵的)”等,而英语的颜色词.blue却常常用来表示汉语中的 “黄色”,即 “下流、猥亵、淫

秽”之意,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revolution” (性解放)、“blue films”(黄色影片)、“blue software‘’(黄色软件)等。汉语中还有些词语与英语的yellow毫不相干的,如“黄道吉日” (good luck)、“黄毛丫头”(a silly little girl)、“黄花’’(clay lily)等。

英语中的"Yellow Pages"却译为“黄页电话薄”,是一本按不同的商店、事业、企业、机关分类的电话号码查号薄,它与“下流”、“猥亵”毫无关系,只因它全是用黄色纸张印刷,所以称为“Yellow Pages"。英语中的“yellow boy'’则更不是“下流的小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

英语中,“yellow”暗含“背叛、邪恶、胆小”等内涵。“yellowdog”为卑劣小人,“yellow belly”和“yellow livered”都指懦夫,“yellow union”指专门破坏工人罢工的工会,是受资方操纵的傀儡组织.

( 四)蓝色Blue

英汉语中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指秋高气爽的天空色,给人以辽远、宁静和超脱的感觉。汉语中蓝色的引申义较少,但英语中的蓝色引申义较多,它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沉”、“心情不悦”、“忧愁苦闷”,如词组"in a blue mood"、“to have the blues'’中的blue均有“忧郁”、“沮丧”、“烦闷”,乃至“倒霉(的)”的意思。

Holiday blue = winter holiday depression,特指圣诞节来临,飞雪不停,人们被困在家里,感到孤寂;也指圣诞节前,因经济拮据而无力置办年货和礼物,显得寒碜而心情郁郁寡欢。

blue还用以喻指“黄色的”、“下流的”,如“a blue film”指 “黄色电影”,”to make a blue joke"指“开一个下流的玩笑”。

Blue还意味着“王族与高贵、忠贞与正义、 “blue blood”意为贵族血统、出身名门,“blue -ribbon”意为一流的, “blue book”是社会名人录。“true blue”指的是忠实可靠的人,

(五) 白色 White

白色所引起的联想在英汉语中是比较相近的,都喻指纯洁 (purity)或清 (innocence)。但英语中某些词组中的 “white”却并不表示汉语“白” 的意思,如 “a white lie”,并不是“白色的谎言”,而是一种“无害而善意的谎言”;又如 "the white coffee",并不是“白咖啡”,而是“牛奶咖啡”。

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含有 “白” 的词语根本不表示颜色,英译时与 “white” 毫不相干,而只是与其他字一起构成词组,表示事物名称或另有寓义,如

“白菜” (Chinese cabbage)、

“白熊” (polar bear)、

“白蚁” (termite)、

“白卷” (unanswered examination paper)、

“白痴” (idiot)等。

还有些词组中的“白”,表示 “单纯的、不掺杂的”,如 “白开水”(plain boiled water)、“白纸”(a blank sheet of paper) 等。

“白” 还常表示 “徒劳、徒然” (in vain)或“无代价”(without cost)之意,如“白费事” (all in vain,a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白搭”(no use,no good)、“白送’’ (to give away free of charge,for nothing)、“白手起家’’ (to build up from nothing) 等。

( 六) 黑色Black

“黑”和“black”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具有“黑暗、不正当、阴险、恐怖”等内涵,一般均指坏人坏事,用作贬义。如汉语中有“黑市、黑名单、黑心肠、黑户、黑钱、黑社会、黑帮、黑幕、背黑锅”等。英语中则有“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 hearted”黑心肠的、“black guard”恶棍、“black art”妖术、“black sheep”败家子、“black news”坏消息等。耶稣因是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受难,因此 The Black Friday 被认为是“凶险不祥的日子”。这些共有内涵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早期,那时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客观的了解,对黑暗状态中的自然环境怀有一种巨大的发自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心理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沉积,进入了人类的潜意识, 并在交流信息,表达感情的语言媒体中反映出来。

汉语中“黑”色还有“刚正不阿”的内涵,宋代清官包拯,其戏剧脸谱为黑脸,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敢于坚持原则办事, 不怕得罪人的行为形容为“唱黑脸”。英语中的“black”却还表示“倒霉的”,“black day”指不走运的日子。黑色还象征气愤和恼怒。如:black in the face(脸色铁青),to look black at sb.(怒目而视) 等。

色彩是丰富的,英汉颜色词词义的非对应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一种颜色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有的相近,有的相左,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因此颜色词语的翻译常常使译者踌躇和困惑,翻译时需仔细推敲,谨慎处理。如下例:

3.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七)紫purple

英汉语中, “紫”和“purple”都有“高贵、显赫、帝王、华丽”的内涵。汉民族春秋时期,国君穿“紫衣”,“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明清皇帝的宫殿称作“紫禁城”,天帝居住的地方称“紫霄宫”或“紫薇宫”。英语里有“be raised to the purple”意为“升为红衣主教”,因为西方的帝王和主教有穿紫袍的传统, “the purple railway”指王室专用跑道,“marry into the purple”指嫁到显贵人家,“born in the purple”指生在帝王、贵族之家

三、颜色的社会属性

颜色词属于“文化限定词”,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颜色观。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 一)颜色与历史

以服饰颜色表示王位

“黄”与“紫”是两种普通的颜色,但在不同的民族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黄”色是中央之色,帝王之色。

在西方人们却崇尚“紫”色,古希腊、古罗马皇帝、执政官、执法官以及将军都身着紫袍,紫色象征着显贵和尊严,象征着王位和王权,紫袍加身意味着上升到显赫的地位。因此在英语中有to raise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 marry into the purple(与皇室或贵族联姻)等成语。

以建筑、服饰颜色表示官品等级

明清时又明文规定,只有皇室的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坛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郡王等高级贵族只能用绿色盖顶。蓝、紫、青等色为官宦之家用色。

在我国古代唐朝,备品官服也都有规定的颜色:六品官服为深绿色,七品官服为浅绿色,八品官服为深青色,九品官服为浅青色。

白居易在《琵琶行>诗中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中的“青衫”即指九品官服,那时白居易居九品芝麻小官。

以服饰的颜色表示职业

以服饰颜色表示职业的种类在西方社会比较流行。最明显的例子如:

white-collar workers白领阶层,指受过专门教育或技术训练的脑力劳动者;

blue-collar workers蓝领阶层,指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grey-collar workers灰领阶层,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工;

pink-collar workers粉红领阶层,指职业妇女群体;

golden-collar personnel金领阶层,指既有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颜色与礼仪习俗

象征“吉祥喜庆”的红色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主色,新娘身穿红色的服装,头上盖着红头巾,窗上、门上、墙上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因而婚礼被称为“红喜事”。而在办丧事时,中国人由于深受佛教“超度”之说的影响,把老人的寿终正寝看作“白喜事”,因此丧家人在治丧时必须穿白衣、戴白帽、系白腰带或胸佩白花以示悼念,这是中国人数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

在西方的婚礼上新娘总是身披白色婚纱,给人一种圣洁高雅的美感,象征爱情的纯洁珍贵;而在丧礼时则穿黑色的礼服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因此,由于中西方对婚礼和丧礼观念和服饰颜色的迥异,对于汉语中的“红白喜事”决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译,而只能解释性地译为

"weddings and funerals"

(三)颜色与政治

在我国,颜色往往有着浓重鲜明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的就是“红”色,它象征着革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白”色意味着反革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黑”色象征着死亡、腐朽、没落的事物。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政党和政治派别,其中有不少政党、派别、军队、组织是以颜色词命名的。如:

Black Hand黑手党 (指在美国从事犯罪活动的一意大利移民秘

密组织)

Green Panther 绿豹党 (指激进派自然环境保护者组)

Gray Panther 灰豹党 (指美国激进派老年人党)

Red Army 红军 (指前苏联军队)

(四)颜色与经济

颜色词在经济术语中使用频繁,且异常活跃,如:

red ink (赤字),

in the red (亏本),

in the black (盈利),

black market (黑市),

green field project(新上马项目),指需要资金的新兴企业;gray area(灰色地区),指工人失业严重的地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活跃,市场经济的建立,也出现了一些含有颜色词的经济术语,如

黑货 (smuggled goods)

灰色收入 (grey incomes)

红利 (pidends)等等。

四.英汉基本色彩词的翻译

可以说,不同语言间意形兼备的转换固然是最理想的翻译境界,但这种理想的境界并非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通过对比英汉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其间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如果译者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保留原语的颜色词,就可能在意义上有所损失;反之,如果在意义上完全忠实于原文,就不得不在形式上,即颜色意象上有所变动,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做到既保留原语的颜色意象,又传达原语颜色词的文化伴随意义。翻译的实质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们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当意义上的忠实与形式上的忠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本着以意义为原则,对原语中的色彩词进行灵活多样的处理。针对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共通性和相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相应地采取以下四种处理方法。

(一)直译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完全对应和相近时,可将色彩词直接翻译出来。例如: 黑市black market、黑名单black list、黑心肠的black - hearted、红色警报red alert 、为欢迎总统铺上红地毯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the President.

(二)转换色彩词

由于英汉色彩词文化内涵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的色彩词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转换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她对他的成功感到眼红。She is green - eyed with his success.

2)现在这些游戏场正改作电影俱乐部,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放映黄色电影。Now the bingo halls are becoming cinema clubs , which normally means they show blue films.

(三)去除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不对应时,可采取去除色彩词的方法。例如:

1)这位歌星现在正红得发紫。This pop star is now at the height of her popularity.

2)约瑟夫的父亲看起来很保守, 但他的思想却是挺激 进的。Josephine's father looks very conservative , but his ideas are very red.

(四)补充说明色彩词

当英汉色彩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相互空缺或相反时,可采取补充说明色彩词的方法,即保留原语中的色彩词,并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明示出原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例如

1)他家里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消耗的电量占到80%。White goods consume 80 percent of the electricity in his apartment.

2)远惭西子,近愧王嫱。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红楼梦》第五回)She should put His Shih to shame and make Wang Qiang blush Verily she has no peer in fairyland , no equal in the purple courts of heaven.(杨宪益、戴乃迭译)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9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翻译

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80-02

颜色词(color words)是指描述客观世界中各种颜色的词。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柏林和凯(Brent Berlin & Paul Kay, 1969)经过对几十种从属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指出:黑、白、红、绿、蓝、黄、棕、紫、粉红、橙、灰是基本颜色词。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具有物理属性,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一书中所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Edward Sapir, 1985)。本文拟通过对几个主要颜色词进行文化内涵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从翻译的角度对英汉颜色词进行探讨,达到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英汉颜色词的目的。

一、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依照自己的文化内涵来解读实物的颜色和颜色的文化内涵,所以对于色彩的描述和解读往往存在着许多差异。下面就几个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作一比较:

(一)黑(black)

黑色在英语中象征“阴郁”、“愤怒”、“邪恶”、“死亡”等,如:to be in a black mood(情绪低落),to look black(怒目而视),black 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to be dressed in black(身穿丧服)。英语中Black Friday指耶稣在复活节前受难的星期五,是悲哀的日子。A black dog指忧伤或沮丧的人,用a black future形容暗淡的前景。而“黑”在汉语中象征着“邪恶”、“死亡”、“秘密”、“腐败”等,如黑帮、黑店、黑手、黑幕、官场黑暗等。

(二)白色 (white)

白色在英语和汉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和洁白的意思,但有时在两种文化中引起的联想意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反。例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死亡、丧事相关,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丧事(funeral), 表示哀悼。在英语中,白色多用来表示纯洁、美好,如西方婚礼上新娘身穿白色婚纱,象征着爱情的纯洁美好。汉语中的“白手”表示两手空空,相当于empty-handed, 不是white-handed, white-handed在英语中比喻“正值的、无辜的、廉洁的”,a white war 指“不流血的战争”,而非“白色的战争”。

(三)红色 (red)

红色对中国人和英美人而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汉语中,红色主要象征“喜庆、顺利、成功、受重视或欢迎”。如: 喜庆的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把受上司宠信的人叫“红人”,把人的境遇很好称为“走红、红极一时”;红色在汉语中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如“红色政权”、“红军”,把政治上要求进步、业务上刻苦钻研叫做“又红又专”等;它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

英语中,红色也可作抽象化的引申,如:西方人把圣诞节和其他节假日称为red-letter days, 表示“喜庆、欢乐、可纪念的”。在迎接国家元首等贵宾时铺上红地毯(red carpet)作为最高礼遇。另外,红色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很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 a red revolution赤色革命, 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

在英汉语中,红色都可用来表达感情,喻“愤怒、生气、害羞”等,如:英语中的“see red”,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等短语表示“愤怒、恼火”;而汉语中的“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等表示“生气、愤怒”。

(四)绿色 (green)

绿色在英语中有多个引申义。绿色可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 (十分忌妒);绿色还表示没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 如green hand (新手、生手),as green as grass (幼稚,没经验);另外,在西方,绿色不仅象征着青春、活力,如in the green (血气方刚), 而且表示新鲜,如keep the memory green (永远不忘)。汉语中,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充满青春活力,还有积极向上的褒义,如“红男绿女”指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 “绿林好汉”指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另外绿色在中国文化中还含有贬义,象征低贱。如在古代,低贱的人穿绿色衣服;还如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上无光,低人一等,叫给丈夫戴“绿帽子”。

(五)蓝色 (blue)

蓝色在英汉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是不同的。蓝色在汉语中的引申义较少,而在英语中蓝色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它能象征“高贵、有权势”,如blue blood (名门望族),blue book (蓝皮书)是刊登名人显要的书(如英美合版的《英语国家名人录》),在某些竞争活动中,blue ribbon (蓝带)是胜利者的标志, 蓝色也象征“忧郁、沮丧、情绪低落”,如to be/fall in the blue (无精打采), love is blue (爱情令人忧伤);另外blue也象征庸俗下流,如blue film (), to make a blue joke (开一个下流玩笑)。

(六)黄色 (yellow)

黄色在英汉语中的引申义差别较大,在英语中,黄色一般带有不好的内涵意义和消极意义,可表示“胆小的,卑怯的,卑鄙的”,如a yellow-livered coward (胆小鬼)。在汉语中,“黄色”在封建社会中是法定的尊贵色,为历代帝王所专用,所以“黄色”有“崇高、尊贵、辉煌”之意,如黄袍(皇帝的龙袍)、皇榜(天子的诏书)等;另外,现代汉语中,“黄”字常出现在一些贬义词中,表示“下流、堕落”等,如“黄、黄色书刊、扫黄打非、黄赌毒”等,而英语中黄色却无色情之意。但黄色在英汉语中都有疾病和警告的联想,都象征“衰败、忧伤和死亡”,如汉语中“面黄肌瘦”形容身体不佳,英语中yellow blight指枯黄病。

二、英汉颜色词的翻译

通过对英汉语中颜色词比较,可看出这些基本颜色词的搭配不同,它们的象征、比喻、联想等意义也不同。翻译颜色词首先要准确理解其意,特别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弄清其语法功能和篇章功能,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一般来说,英汉颜色词的翻译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直译法

迁移原语形式,再现原语信息。一般说来,当两个颜色词之间联想意义重叠时,常采用直译法,即把英语颜色词译成对应的汉语颜色词,直译法有助于保持原作风格,促进文化交流。例如:

(1) a white Christmas 银装素裹的圣诞节

(2) to give a green light to…为……开绿灯

(3)天下乌鸦一般黑。Crows are black all over the world.

(二)改换色彩法

转换原文颜色词,找到目标语中功能对等的新词。有时由于联想意义的冲突,直译会使人误解,因此只好在翻译时改换成其他字面意义不同但功能对等的颜色词。例如:

(1) black tea红茶 (不是“黑茶”)

(2) brown sugar红糖 (不是“棕糖”)

(3)乌鸡white-feathered chicken (白靖宇,2000)

(三)增减色彩法

增色法指源语中没有出现颜色词,但译者可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增加一个或几个颜色词以达到与源语相同或相似的艺术效果的方法。减色法指源语中有颜色词,翻译时却省去了颜色词的翻译方法。例如:

(1) We’re not going to let him bring shame on our team. 不许他给我们对脸上抹黑。(增加“黑色”)

(2) The maxim was that when a married couple saw red layers saw green. 俗话说,夫妻吵得面红耳赤之时,便是律师招财进宝之时。(减去“绿色”)

(3) 红白喜事 weddings and funerals (减去“红白色”)

(四)意译法

所谓意译(Free Translation),指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打破和重组原文的表层结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换句话说,即冲破语言的外壳,将其真正的意指挖掘出来(宋天赐,2005)。 而意译法又可分为多种译法,限于篇幅,这里介绍两种意译法:

1、文化对等译法

当源语中的颜色词使用的是其基本含义,而目标语中却习惯使用另一词来表示这一颜色时,就要采用“文化对等译法”(Cultural Equivalence),即把源语中约定俗成的说法译成目标语中约定俗成的说法。例如:

(1) 红榜: honor roll (不可译成“red roll”)

(2) 红娘: go-between(不可译成“red woman”)。

2、功能对等译法

所谓“功能对等译法” (Functional Equivalence),即把源语中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词译成译语中意义相同却不带文化色彩的词。源语中的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是由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形成的。因此,如果译语读者没有背景知识,将难以理解该颜色词的真正含义。所以在译语无法把源语的颜色词直接翻译时,就要采用功能对等译法。例如:

(1)black leg 骗子 black dog 忧郁、不开心的人

(2)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a white elephant 耗费巨大却无实用价值的东西

(3)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He 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 will learn to howl.

(4)开门红 to begin well / to make a good start

三、结语

英汉语的颜色词及其翻译的方法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许多内容未能涉及,但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应用相当广泛。通过对这些颜色词的研究,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差异。颜色词的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更涉及到两种文化。所以我们应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关于颜色词的知识,以便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参考文献:

[1]Berlin, B. &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华先发,邵毅.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5]纳成仓.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异同及其翻译方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

[6]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表示绿色的词语篇10

关键词:基本颜色词 序列 原因

客观世界中颜色无处不在,人类一直生活在由各种颜色构成的大千世界中,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表示颜色意义的词存在,汉语也不例外。由古至今,汉语中的颜色词越来越能够形象地反映和描绘客观世界,因此对颜色词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序列性

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有9个,它们是“白、黑、红、黄、青、绿、蓝、紫、灰”。下面将通过对这9个基本颜色词的使用频率、构词能力、形态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其序列性。

(一)基本颜色词的使用频率

一般地,越基本的词,其使用频率越高,颜色词中的基本词也是这样,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和《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对其进行统计可以得到其使用次数:

基本颜色词“白、黑、红、黄、青、绿、蓝、紫、灰”的字频分别为26565、12474、16095、13691、19974、6201、3337、2387、4968;词频分别为464、409、592、216、128、135、103、26、48。颜色词“褐、橙”的字频分别为854和234,词频均为0。

可以看出基本颜色词使用频率明显高于褐、橙其他颜色词,这些基本颜色词形成了两个序列:一是字频序列,白>青>红>黄>黑>绿>蓝>紫>灰(序列一);一是词频序列,红>白>黑>黄>绿>青>蓝>灰>紫(序列二)。

(二)基本颜色词的构词能力

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中含有“白、黑、红、黄、青、绿、蓝、紫、灰”这9个语素的词的统计,分别得出其构词数量如下:117、80、88、88、50、32、23、27、14。在《新华成语词典》中的构词统计数量分别为39、13、17、12、17、12、1、6、0。

这些基本颜色词在这两本词典中所统计的构词数量相加,我们得出的总数分别是156、93、105、100、67、44、24、33、14。根据这组数据得出其能产性的序列应当为:白>红>黄>黑>青>绿>紫>蓝>灰(序列三)。

(三)基本颜色词的形态

汉语中的形态一般表现为重叠,这里要谈的是基本颜色词的重叠现象。我们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重叠为AA式;第二种是加上叠音成分或者三音成分,构成ABB或者ABCD式;第三种是前加单音成分构成AB,这个AB重叠为ABAB,针对以上三点四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基本颜色词“白、黑、红、黄、绿、青、蓝、紫、灰”分别进行统计如下:

AA式:1、1、1、1、1、1、1、0、0。

ABB式:4、5、3、2、3、0、2、0、0。

ABCD式:1、2、1、0、0、0、0、0、1。

AB(AB)式:6、3、5、3、4、2、2、0、1。

把这几种颜色词的重叠统计相加,得到的总数分别为:12、11、10、6、8、3、5、0、2。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基本颜色词形态的序列为:白>黑>红>绿>黄>蓝>青>灰>紫(序列四)。

通过四个序列对基本颜色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总的序列:白红黑黄青绿蓝紫灰。

二、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序列性产生的原因

这些词怎么形成了这样的顺序呢?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序列与1969年柏林和凯(Berlin and Kay)在《表示颜色的基本词汇》中关于基本颜色词论述的结论有些许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汉语的“红”在使用上大大多于“黑”,在序列上处于第二的位置;二是汉语中有一个基本颜色词“青”是其序列中不存在的,并且“青”的地位在序列中位于“绿”之前,取代了柏林和凯序列中的“绿”与“黄”并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种从名词性质向动词性质渐变的过程是怎样产生的?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一)文化对基本颜色词的影响

康克森(H.C.Conklin)和格里森(H.A.Gleason)将英语与其它几种不同语言的色彩词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各个民族感知色彩的生理能力并无差别。柏林和凯对颜色词范畴也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颜色词范畴并不是任意的,而是以焦点色(focal colours)为基础的,即人们是依赖焦点色对颜色进行范畴化的。心理学家E.Rosch对颜色范畴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她发现,在颜色范畴中,焦点色比非焦点色在认知上更突显,儿童更易准确记忆,较早习得。只是在其研究中使用的术语并非“焦点”,而是“典型”(prototype),且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她认为大多数认知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同一范畴的成员之间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先认识到白天和黑夜的产生,于是用“白”“黑”来表示其颜色,而后认识到大自然中的一些事物,尤其以一些能够引人注意的,色度高、亮度大的事物往往容易被人们发现,所以形容它们的词语应运而生。汉语的9个基本颜色词,在我们的心理上正是焦点所在,它们具有特殊地位,是颜色词范畴的正式成员。被柏林和凯(Berlin and Kay)列为基本颜色词的“粉红”,在汉语中并不是焦点颜色,它是属于“红”这个典型成员的,所以“粉红”是汉语颜色词中的非典型成员,应该是非正式成员,它与典型成员“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从认知角度来讲“白、黑、红、黄、青、绿、蓝、紫、灰”都是焦点,都符合人类认知过程。

(二)汉文化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影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文化形式不同,各种语言对色谱的划分也有所不同。凯、柏林和梅里菲尔德(Kay、Berlin and Merrifield)于1991年曾经提出:“对颜色词范畴的预测从视觉胜利学来讲依赖于文化、语言以及人们的经验。”同样,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产生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周礼・考工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说”作为古代汉民族一种独特的颜色观念体系,与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是世界观“五行说”是相互呼应的。这“五行”正是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序列的前五个,所以在汉语的序列中出现“青”并不是奇怪现象,这由我国传统文化所致。

从古至今,汉民族都认为“红”是一种吉祥的颜色,人们总是愿意涉及到吉利事情,围绕“红”产生了一系列的词语,因此在汉语中会产生大量的“红”的下位词,构成了庞大的“红”的色彩词系统。而汉语中的“黑”是一个含有贬义的词语,人们很少愿意涉及,因此相对于“红”来讲,它的使用就显得少了很多。但是由于其焦点位置比较明显,所以其位置还很难被“黄”“青”等词语超越。

(三)词语来源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影响

汉语基本颜色词具有从名词性质向动词性质渐变的特征主要是和它们的来源有关。人们认识事物总是由具体到抽象,表示抽象意义的词往往从具体事物的名称而来,这9个基本颜色词的最初意义都是具体事物,它们都是借物呈色。

“白”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一个白色米粒的形状,后来就用表示米粒的词来表示颜色。《说文解字・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说文解字・系部》:“红,帛赤白色也。”黄色本指黄色的玉;根据徐朝华的考据,“青”是指蓝绿色的矿石;“绿”指的是绿色的帛;蓝是一种植物的名字;“紫”为紫色的帛;“灰”是燃烧剩下的物体。可见,这些颜色词都是从名词而来的,而它们作为形容词甚至动词都是从最初的名词意义引申形成。如果一个词变成颜色词的时间早,那么它就处于名词性质向动词性质渐变的最前阶段;反之,这个表示事物的词变成颜色词的时间晚,则处于名词性质向动词性质渐变的后期。“白”和“黑”在先秦时期就表示颜色意义,而“灰”直至现代汉语还有名词的意义。

另外,表示事物的词语转变成颜色词的时间早晚也与其焦点位置有关系,它们按照焦点度的不同逐渐转变为形容词、动词,甚至副词。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序列“白红黑黄青绿蓝紫灰”,它们具有从名词性质向动词性质渐变的特征,而这些现象是由民族文化、人类认知和历史演变造成的,是由多因素、多角度的问题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2]石毓智.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J].汉语学习,1990,(3).

[3]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4]杨永林.基本颜色词理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于逢春.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6]叶军.语法讲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7]解海江,章黎平.汉英语颜色词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