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时间短的词十篇

时间:2023-04-06 21:45:31

表示时间短的词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1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眨眼间:比喻极短的时刻。一刹那:指十分短促的时间。光阴似剑: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一转瞬间:一转眼间。弹指一挥间:比喻时间极短暂。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雷声来得非常快,来不及捂耳朵。比喻来势凶猛,来不及防备。白驹过隙: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只争朝夕: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人生如朝露:比喻人生短促。

(来源:文章屋网 )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2

关键词: 分词; 逻辑主语; 单词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62-01

分词(短语)是高考语法与词汇部分和单词拼写题中的高频考点。近年来随着题干长度的增加以及突出语境理解的要求,都使教与学的难度增加。做题时,如果遇到对分词(短语)形式的考察,要按照以下步骤解题:

(1)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设空在句中的成分(如:状语、定语或宾补)

(2)找准相关动词的逻辑主语,确定该动词与逻辑主语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

(3)搜索句中相关的时间信息,确定非谓语动词的时态

(4)将自己选定的非谓语动词形式置于句中,看是否符合语境,完成交际任务。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找准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是解题的关键。

一、分词(短语)作宾补,其逻辑主语为句中的宾语

分词(短语)作宾补,句子的谓语常常是使役类和感官结果类动词。只要牢记三种宾补形式含义的区别,再结合句子中的宾语判断语态(主动和被动),宾补的正确形式是很好判断的。

如:You will see this product made in this factory______wherever you go.

A to be advertised B advertised C advertise D advertising

解析:该句子中有一个wherever引导的状从,在主句中谓语为will see,属于感官结果类动词的形式。宾语this product(后面有made in this factory后置定语),所以设空是对宾补的考察;宾语this product不能发出advertise这个动作,所以应该用被动含义的形式;感官结果类动词宾补的三种正确形式含义有别:B advertised(被动)、 C advertise(主动,全过程)、D advertising(主动,正在进行),所以该题正确选项为B。

如:The spokeswoman said at the news conference that they were considering having the term the Russian group strongly objected to___.

A changing B changed C change D being changed

解析:该句子里有一个that引导的宾从,宾从的谓语为were considering,宾从的宾语为使役类动词having短语,在这个短语中,设空是having的宾补;宾语the term不能发出change这个动作,所以应该用被动含义的形式;使役类动词的三种正确形式含义有别:A changing(主动,持续性)、B changed(被动)、C change(主动,短暂性),所以该题正确选项为B。

二、分词(短语)作定语,其逻辑主语为分词(短语)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

如:(2010.重庆)Many building s in the city need repairing ,but the one____first is the library.

A repaired B being repaired C repairing D to be repaired

解析:考察非谓语动词形式作定语。The one 与 repair 之间是被动关系,可以排除C项的现在分词的形式;A项表示“修缮过的”,时间错误;B项表示“正被修缮的”,时态也错误;D项表示“将要被修缮的”,符合句意。所以选D项。

再如:(2010北京海淀期末练习)The silence of the library is sometimes broken by a sudden cough or the sound of pages ____.

A turning B turned C being turned D having turned

解析:该分词的逻辑主语为pages,与turn之间构成动宾关系;同时,表示“书页正在被翻”用being turned,A和D都是主动结构,所以选C 项。

三、分词(短语)作状语,其逻辑主语与句子的主语一致

如:(2008辽宁 )He was busy writing a story ,only ____once in a while to smoke a cigarette.

A to stop B stopping C to have stopped D having stopped

解析:stop的逻辑主语为he ,此题不涉及语态的考察。A项表示出乎预料的结果;D项表示动作先于谓语动词完成;C项表示将来完成;只有B项表示伴随主要动作was writing所发生发生的次要动作。结合句意“他正忙着写一个故事,只是偶尔停下来抽支烟”,所以答案为B。

再如:____in the car accident , Jason could scarcely move his legs and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right away.

A Having injured B Being injured C Injured D To be injured

解析:动作injure与其逻辑主语he之间是动宾关系,所以应该用表示被动的分词形式,把A项排除;B、C、D项考察时态的区别,题意指“先被汽车伤害,因为腿部无法移动,后被送往医院” ;B项表示“被伤害的同时”,D项表示“将被伤害”,C项表示“已被伤害”,所以选C。

四、在独立主格结构中,分词(短语)有自己的逻辑主语

有时句子中分词(短语)的逻辑主语和句子的主语不一致,此时应在作状语的分词(短语)前加上它自己的逻辑主语。常见的形式是名词\代词+分词(短语)等以及with(out)+复合宾语。其功能是用一个句子表示两个(以上)不同主语所做的动作或者存在的情况,使语言更加生动,但口语中极少使用。

以下的例句中都用到了独立主格结构:

The boy was crying with the toy broken. ( break 与the toy 之间是动宾关系,broken表示已经被完成的行为)

Without anyone noticing , I stole into the room.(anyone与notice之间是主谓关系,noticing表示正在进行的状态)

More time given, we can finish the work.(=If more time is given …)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3

关键词: 物量词 动量词 数量宾语 数量补语

从黄伯荣的《现代汉语》中“词类”一章知,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物量词”,又叫“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量的单位,是计算事物的,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经常用在名词前边说明事物的数量,作定语。“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不指称动作涉及的对象。其语法特点是: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经常用在动词之后,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次数,作补语,少数也可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如(一把)拉住,(一刻)也不肯休息等。但是,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有时单独用在动词之后,很容易和表示动量的补语相混淆,那么,它究竟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呢?

请看下面的句子:

(1)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回。

(2)他上街买苹果,共买了三斤。

在上面两个句子里,加点的数量短语都用在动词“买”之后,但它们充当的句子成分并不相同。句(1)数量短语“三回”是对动词“买”的补充说明,说明买的次数,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无支配关系,不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不能说“三回苹果”,可见,三回不是“买”涉及的对象,因而是动词的补语。而句(2)数量短语“三斤”指的是三斤苹果,它是动词“买”涉及的对象,动词和数量短语之间有支配关系,当表示对象的中心词未出现时,它们就以定语的身份代替中心词作了宾语,能补出相应的中心词,因而是动词的宾语。

结论一:如果谓语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是动词涉及的对象,量词属物量词,那么它一定是宾语,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我们把这种用法叫作“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如果动词之后的数量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对谓语动词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那它一定是补语。

下边是与句(1)、句(2)数量短语用法相同的一些例句。

(3)你把题目再检查一遍。

(4)鲁迅的小说《祝福》,我已经读了五遍。

(5)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趟。

(6)去年他到日本去了一次。

(7)六个苹果吃了三个。

(8)鲁迅的小说,我只读了两本。

(9)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

(10)好桃子给我买二斤。

以上(3)―(6)例句中的数量短语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次数,量词属动量词,“一遍”指检查的次数,“五遍”指读的遍数,“十来趟”指跑的次数,“一次”指去的次数,它们都不指任何人或事物,只是对它们前边的动词作补充说明,所以是补语;而(7)―(10)例中的数量短语指代的是人或事物本身,“三个”指“三个苹果”,“两本”指“两本书”,“十来里”指“十来里路”,“二斤”指“二斤桃子”,它们都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量词属于物量词,由于事物的名称在句中谓语动词前已交代,(“为了去找他,我跑了十来里”除外)动词之后便省略了事物名称,而用数量短语直接代替这个名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是宾语。

可见,分清数量短语中量词的类别,看它们究竟是物量词还是动量词,是辨别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的关键。动词后的物量词一定是宾语,动词后的动量词一定是补语。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当表示时间的计时量词(如年、月日、季、周、小时、分钟、代、世纪、辈子、会儿等)放在动词后面时,是作宾语还是作补语呢?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1)为了这个问题,我花费了两天。

(2)路上堵车,耽误了两个小时。

(3)他一直休息了两天。

(4)这场激战,整整持续了两个小时。

(5)他一连干了两天。

(6)他整整写了两个小时。

上面六个句子,前两句中表时间的数量短语是谓语动词“花费”和“耽误”所涉及的对象,数量短语作宾语。它们可以转换成把字句。句(1)改成把字句是:为了这个问题,我把两天花费了。句(2)改成把字句是:路上堵车,把两个小时耽误了。而句(3)、句(4)中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则是对动词“持续”和“休息”的补充说明,数量短语作补语,不能转换成把字句。因为“持续”和“休息”都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所以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句(5)和句(6)中的动词虽然是及物动词,但它们带的宾语不是时间,而是“活儿”和“字”,所以也不能转换成把字句。而给句(5)和句(6)加上“把”字调到动词前边去,是什么样子呢?句(5)改成把字句是:他一连把两天干了。句(6)改成把字句是:他整整把两个小时写了。显然,句(3)、句(4)和句(5)、句(6)都不能改成把字句,改成把字句就讲不通了。

结论二:用在谓语动词之后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作宾语还是作补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表示时量的数量短语和动词搭配时,诸如耽误时间、花费时间等能转换为把字句的是宾语,这是因为,作宾语的时量短语实质上是“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中心词“时间、时刻”等本为动词涉及的对象,一旦补出,即可与动词搭配成动宾关系;如果动词带的宾语不是时间宾语,而另有宾语,不能转换为把字句的则是补语,这是因为作为补语的时量短语不属于“以定语代中心词”的用法,所以动词也就不能与补出的“时间、时刻”构成动宾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有、是、等于、变成”等动词后面的数量短语,不管是物量、动量,还是时量,一律都作宾语。因为从语法方面看,这类动词不存在带补语的问题。从意义方面看,这类动词是表示存在、判断及变化后的情况的,其后面的数量短语无论性质怎样,都是动词涉及的对象,所以都该看做宾语。例如:

(1)刘谦把一张扑克变成了五十张。(物量)

(2)这棵白菜足足有五斤。(物量)

(3)这个学生迟到只有一次。(动量)

(4)离开会还有五分钟。(时量中的时段)

(5)早晚要有这一天。(时量中的时点)

(6)一分钟等于六十秒。(时量)

(7)(原来我每天去教室两次),现在变成了至少三次。(动量)

总之,只有认真地进行具体分析,我们才能把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区分开。

参考文献: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4

    关键词:for短语动词;隐喻;意象图式;概念合成;认知语义

    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加介词、副词或其它词构成的固定词组[1], 其功能相当于动词,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等对其缺乏解释力,从表面上很难看出这些短语各组成部分的意思,学习者多数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事倍功半,费时低效,因而这些词的学习也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

    幸运的是,认知语言学界通过不懈的努力,为短语动词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国外,Langacker等人用射体——界标理论详细描写了in、over、under、up、down以及out等介词的认知语义,揭示了介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2] Brugman首先对over 进行了意象图式分析,Lakoff 对其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了几个主要的意象图式。[3] Lakoff 等还用意象图式理论及隐喻理论分析了over、out、in、up、down小品词的认知语义。[4]在国内,语言教学界也积极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所研究的小品词包括under[5]、at-on-in [6]、up & down [7]、beyond。[8]而李瑛[9]则以get off 为例对短语动词进行了开创性的语义研究。

    上述研究的对象基本上涉及的都是方位介词,换言之,这些词发展至今其基本意义仍然是表示方位抑或空间概念,其基本意象图式和空间概念相对比较清楚,意象图式和隐喻等理论对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那么这些理论对其它表示目的、表示原因等相对抽象的小品词是否也同样有解释力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用意象图式理论、隐喻理论以及概念合成理论等对小品词for以及for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进行研究,以期对短语动词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相关理论介绍

    (一) 意象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最早是在18世纪由康德首先提出来的,后经过皮亚杰、巴特莱持等得以发展,图式理论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被盛行的行为主义所淹没,但到20世纪70年代,图式理论的发展达到顶峰,在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式思想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元理论意义的概念。[10]所谓的“图式”就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的;而意象则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事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3] Lakoff 和 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把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成“意象图式”(image-schema),并将其运用到隐喻分析之中。他们所说的意象图式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既有“意象”的含义,又兼有“图式”的含义。[3]

    (二)隐喻和转喻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仅仅是修辞手段,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2],“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果,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3]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于隐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即同一认知模型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代替另一个范畴。

    (三)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s)也叫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它是一种重要的类似于类比、递归、心理造型、概念化以及框架化等的一般认知操作。在概念合成中,概念结构从不同的心理输入空间投射到一个独立的合成心理空间,形成新的概念。例如在They are digging their financial grave这句话中,就存在分别来自gravedigging和financial investment 这两个输入的投射, 其暗含的意思则存在于句中合成的概念里。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

    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图1中用圆圈表示):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这些空间的建构还要借助于其后隐藏的背景框架。在类属空间里,两个输入空间中的成分选择性地形成对应连接(图1中用实线表示),这种连接方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框架或框架功能间的连接,也可以是表征或隐喻之间的连接。进行概念投射时,任何同属于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就构成了类属空间,在概念构建过程中,类属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两个输入空间中都有相应的一对投射;而在概念合成中,输入空间中的结构又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相互联系,合成空间不仅包含类属空间中所有投射的结构,而且包含一些更加具体的结构,还可能包含一些输入空间无法投射的结构。输入空间向合成空间的投射具有典型的选择性,并非输入空间中的所有结构都会被投射到合成空间。概念合成通常包含三种操作,即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产生层创结构(由正方形表示),而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就是意义的运演与产生过程。

    二、For及其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一)For 的概念意义与意义延伸机制

    介词for现在多用来表示时间、原因、目的、对象、用途等,这些功能与其他方位介词的概念意义相比则比较抽象,王寅[2]认为,抽象性的语义主要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跨域隐喻而成,那么介词for是否也有空间概念呢?如果有,它的空间概念又是什么呢?据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1]记载,for 最早的含义: (of place)

    a. in front of; =before 2, 2b[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in front of, at the beginning of(a writing)]

    b. in the presence or sight of;=before 3,4 (in front of so as to be in the sight of; under the actual notice or cognizance of; in presence of; in the (mental) view of; in the opinion, regard, or consideration of.)

    c. in asseveration; =before 5 (open to the knowledge of, displayed to or brought under the conscious knowledge or attention of)

    d. into the presence of

    由以上释义和for的现行意义可以看出,尽管介词for的最基本的空间方位概念已经被before 和 front所代替,它现在所表示的方位概念已经不如其它方位介词那么明显,但该词最初的确是用来指空间方位的,其现行意义是从这一空间概念发展而来。介词for的概念正好也体现了“体验哲学认为人们首先体验的是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12]这一观点。人们最初是以自己的面部为前,以背部为后。根据以上表示方位的意义,介词for 的原型意象图式以及各种语义关系和延伸途径可总结如下:

    1.原型意义为“前面”、“前方”,原型意象图式为前后图式:(a)距离贴近;(b)位移稳定。

    2.保留了b的意象图式“位置稳定”,而a的意象图式则有一定的改变,射体与界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仍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的视力范围之内)。

    3. 相对于(2)而言,距离更远,其位移也在发生变化,其运动方式可能是任何一方向另一方的运动,也可能是二者都向对方移动,其目标是进入视野进而触及。

    4.从“伸手可及”或“视力所及”到“思维所及”进行延伸。

    由此可以看出,For的空间概念演变遵循由近及远、由静态到动态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与其它方位介词所表示的空间概念不同,for所涉及到的射体和界标不是固定的。根据Langacker[2]对射体和界标的定义:如果某个客体处在相对于另一个客体的位置,或向后者移动,那么前者就叫“射体”,后者为“界标”。介词for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所涉及到的两个对象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物(或人),在基本空间意义中,无论是作为背景的人还是作为前景的人,都是可以运动的,而作为前景的物可以是静止的,但若受别人操控也是可以运动的。

    介词for的这种特殊性为其意义延伸提供了方向。因此,for原型意象图式为前后图式,但根据位移变化情况和距离的远近,该词的空间延伸图式主要是始源——路径——目的地运动意象图式,其主要延伸机制则多属常规性隐喻,如state is location; purposes are destinations; causes are forces; time is a moving object。for的主要延伸意义见表1。

    (二) for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

    根据概念合成理论,一个复杂概念分别是由选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意义进行匹配而形成的,那么构成for短语动词合成意义的两个输入空间就是相关动词意义库和小品词for的意义库,这两个意义库均包括其基本意义和通过隐喻扩展形成的延伸意义,它们构成了for短语动词的意义形成的选择源,然后将动词和小品词for的各种意义进行选择、匹配,分别投射到合成空间,然后再经过概念合成的三种操作方式即组合、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for短语动词的各种意义。例如,cry一词本义是“哭”的意思,其引申义包括“喊、叫”等,它与介词for义项中的“得到”的意思相匹配合成,表示“哭喊着要”,然后通过发展和完善,产生新的意思,即“迫切需要”或“恳求”等。由此可以看出,短语动词的概念合成不是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匹配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而来的。因而,短语动词是概念融合的结果。通过对《牛津英语短语动词词典》[13]中的80个for短语动词的研究发现for短语动词的意义符合上述概念合成原则和过程。

    具体地讲,含有搜寻、调查、请求、希望、努力等词义的动词与for的表示得到(to get)的意义相匹配,表示通过动词所体现的动作而得到或接受宾语所包含的内容,这些动词包括ache、yearn、wish、strive、sigh、aim、appeal、apply、ask、beg、hope、cry、long、push、reach、call、run、hunt、seek、fish、grope、look、send、go、feel、care、ring、inquire、wait、press、settle、qualify、name、enter等;含有计划、准备、保留、储存等意义的动词与for表示目的的意义相匹配,表示这些动作的目的,这些动词包括plan、live、prepare、provide、save、supply、preserve、account、reserve、intend、sit、recommend等;含有动身、启动、离开、驾驶等词义的动词与for表示方向(toward)的意义相匹配,表示动作去向,这些词包括leave、head、start、steer、make等;含有道歉、原谅、责备、负责、哭泣等意义的动词与for表示原因的意义相匹配,表示这些动作产生的原因,这些动词有apologize、excuse、blame、pay、answer、cry等;含有交换、补偿、支付、站立、行动、误解等含义的动词与for表示代表和代替的意义相匹配,表示代替执行、交换以得到或错位的意思,这些词包括trade、speak、stand、substitute、act、compensate、pay、compensate、work、 pass、 mistake、take等;含有坚定立场、投票、照顾、产生作用等意义的动词与for表示支持的意义相匹配,表示如何帮助或支持,这些动词包括root(坚定不移)、vote、care、go、make等;含有表示在乎、迎合、感觉等表示情感意义的动词与for表示吸引力的意义相匹配,表示喜欢和同情等,这些词包括care、cater、fall、feel等。

    三、结论

    人的长时记忆包括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类型,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而语义记忆则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关组织知识。[14] 小品词for的空间认知语义研究则是对这两种长时记忆类型的完美结合,它把短语动词的语义记忆转化成为包含空间意象图式的情景记忆,借助空间意象图式对通过转喻和隐喻形成的抽象意义进行理解,这将极大的促进短语for短语动词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徐广联. 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72

    [2] UNGERER &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56-170.

    [3] 王寅. 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75-179.

    [4] 高远,李福印. 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3-57.

    [5] 饶萍. 介词under的意象图式及其投射意义[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60-62.

    [6] 罗瑞球. 介词AT-ON-IN 的认知语义研究 [J].湖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13(2):43-45.

    [7] 张宜. 论UP和DOWN的方位性隐喻和隐喻拓展 [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3):27-30.

    [8] 聂亚宁. Beyond的中心—边缘意象图式和空间概念隐喻意义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36-38

    [9] 李 瑛. 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以get off为例[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4):93-97.

    [10] 卢植. 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4.

    [1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M].2nd Ed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23-27 .

    [12] 何自然. 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4.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5

刘理花(1989-),女,湖南常德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文章以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含up的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认知语义分析,发现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也包含隐喻意义,并且小品词和动词对于短语动词的语义构成都极其重要。研究表明,“V+up” 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因此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这种语义致使结构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文章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机制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关键词〕 及物性短语动词;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致使意义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3-0020-06

引 论

短语动词构造比较简单,一般由一个动词加上小品词构成,但意义十分丰富,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短语动词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早期的研究者大多从结构着手,着重分析短语动词的特点和使用。Quirk et al[1](1151) 指出,短语动词实际上是多词动词,并将小品词分为三类:介词、空间副词、介词或空间副词。此后的研究大多从语义的角度分析短语动词,例如:Bolinger[2]讨论了小品词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小品词出现在短语动词中是因为它能够表达说话者的意义。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短语动词的理解,然而短语动词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探究。认知语言学家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他们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短语动词及小品词的语义特征。例如,Lindner[3](148-227) 仔细探究了含out和up的“动词-小品词”结构,并分析了小品词对这一结构的语义贡献。认知语义研究虽是短语动词研究的一大飞跃,但是在深度上仍有待提高。

本研究以V+up型短语动词为例,探究英语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是什么?2)小品词对及物性短语动词有什么语义贡献?3)“V+up”这一整体结构的认知语义是什么?

为探究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从《朗文英汉双解短语动词词典》[4](以下简称LPVD)和《牛津短语动词词典》[5](以下简称OPVD)中选取含up的及物性短语动词共982条,然后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所选取短语动词的语义异同,并将其根据语义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及其对及物性短语的语义贡献,并进一步分析“V+up”这一整体结构的认知语义。

一、理论基础

Ungerer和Schmid[6]认为认知语言学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存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与概念化的模式之中。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两大重要理论,将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

(一) 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Ungerer和Schmid[6](160)指出,“意象图式源于我们与世界的日常互动,是简单而基础的认知结构”。Lakoff[7](267)认为,“意象图式是出现在我们日常经验中的相对简单的结构”。而Johnson[8]则强调意象图式是一个动态体系,与我们的经验一致。尽管这些定义有差别,但存在相同之处,即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并与世界发生互动,在日常的互动中,形成对于具体事物的意象图式,并把这些图式固定下来,运用到其他抽象事物之中。

意象图式并非抽象的规则而是具体的存在于脑海中的图片。如,对于小品词on的意象图式,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本书放于书桌上,衣服放在床上等。见过大量这样的场景之后,人们可能抽象出如下的意象图式:

图1 小品词on的意象图式

此外,意象图式也可以描述动态中的事物,即事物由一种状态运动到另一种状态。这一动态过程通常通过射体、界标和路径来表示。射体是指在一个场景中最显著的事物,通常作为主语呈现在句子中。界标是指除射体外的其他事物。路径则是指射体从一种状态运行到另一种状态所经过的路线。如“一只风筝飞过栅栏”,“风筝”是这个场景中最显著的事物,即射体。“栅栏”则为界标,类似于物理学概念里的“参照物”。从栅栏的一边飞到另一边,所形成的路线即“路径”。这种动态的意象图式可以援引图2 Ungerer和Schmid[6]的“气球飞过房子”来阐释。

图2 “气球飞过房子”的意象图式

(二)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修辞方式,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如“爱情是玫瑰”。Ungerer和Schmid [6](115) 指出,“隐喻传统上是基于字面义和比喻义之间的相似和比较”。自Lakoff 和Johnson[9]《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问世以来,研究者开始把隐喻视为一种认知现象,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黄海燕[10]在研究带“up”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时,概述了前人关于隐喻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是系统的;隐喻包含系统的认知映射,从一个具体的经验领域(源域)映射到其他抽象的经验领域(目标域);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爱情是玫瑰”为例,“爱情”本来是抽象的情感,不可触摸。而“玫瑰”却是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具有形状、颜色和气味。通过隐喻,把对“玫瑰”的具体经验映射到抽象的“爱情”之中,使“爱情”变得可知可感。而这一隐喻不是任意的,“爱情”和“玫瑰”享有共同的认知基础,它们都给人美好舒适的感受。因此,隐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Lakoff和Johnson [9] 区分了三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构隐喻指用其他抽象的概念来概念化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如“爱情是战争”。方位隐喻是指通过前后、上下等空间位置建立的隐喻,如“多是上”,因此 “The cost can quickly mount up when you buy your own home”(你买了自己的房子以后,费用会直线上升)[4](229)。 实体隐喻是指把事件、情感等比喻成实体,如 “Hate is a dagger”(仇恨是匕首)。这些隐喻不仅仅建立在我们的经验之上,而且影响我们的经验和行动[11]。

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为本文探究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及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意象图式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小品词up所有的认知语义,如 “She picked up the idea for the novel from a news story” [5](263),因此需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小品词up的认知隐喻含义。

二、 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

选择v+up短语动词为例,一是因为带up的短语动词最为常见,如《牛津短语动词词典》提到:“up是短语动词中最常见的小品词,与本词典中大约15%的动词连用” [5](475)。二是因为小品词up的用法在众多小品词中也最为复杂,其语义成为许多研究者的焦点。例如Lindner[3]对动词―小品词结构中的小品词up做了仔细研究,并从四个角度分析小品词up的语义:垂直(vertical)、目标取向 (goal oriented)、反射(reflexive)和完成(completive)。《牛津短语动词词典》更是归纳了up的13种最常见的语义,如增加、改善、支持、准备等[5]。从某种程度上讲,小品词up用法的灵活性与语义的广泛性使得学习和运用带up的短语动词成为一块难啃的“鸡肋”。然而,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语义之间其实存在一定的关联,使得我们能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对其追根溯源。下面我们将从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两方面来分析小品词up的语义。

(一) 小品词up的空间意义

小品词up空间意义的意象图式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的意象图式主要是指空间的相对位置,动态的意象图式则是从某一阶段运行到另一阶段所经过的路线。我们可以援引Ungerer和Schimid[6]的例子进行说明。如:

(1) She lived three floors up.

图3 小品词up静态的意象图式[6](166)

在以上意象图式中,界标是三层楼的垂直面,射体是位于三层楼上的she, 这个图式表示“处于较高的位置”这一静止状态。除了静态的意象图式,小品词up还能表示事物运动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动态的意象图式来表示。如:

(2) The boy climbed up the wall.

图4 小品词up动态的意象图式[6](163)

例句(2)的意象图式比例句(1)的更为复杂,射体the boy沿着箭头所指的垂直方向作向上运动,形成一条路径,界标则是其他静止的参照物。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墙的厚度,而是“爬”的垂直距离。因此,小品词up还可以表示一种动态的关系,即向上运动。

除了以上提到的静态意义“处于较高位置”和动态意义“向上运动以外”,小品词up的空间意义还有其他引申义。黄海燕[10]总结了up三大引申义:接近观察者、在前方或向前运动及在北方或向北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物体离我们越近,它看起来似乎越大、越高,因此接近观察者为up。例如,He walked right up to his English teacher. 当我们向前走时,我们可以说We are walking up along the street,因此向前运动为up。再如,在学地理的时候,我们都会背口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并以此来辨别地图上的方向。这一模式也用于日常交际,如Why are you going up to Beijing? 因此,向北运动为up。

(二) 小品词up的隐喻意义

尽管小品词up的空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短语动词,但空间意义并不能解释所有现象,如“I eat up my bananas”中的up就不能用空间意义来解释。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语义研究。隐喻包含从具体领域(源域)到抽象领域(目标域)的认知映射。根据这个理论,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可以通过隐喻,从空间意义映射到社会域和心理域,引申出其他隐喻意义。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分析up的隐喻意义:

(1) 数量增多。小品词up表示数量增多,这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当我们往一个容器添加物品时,容器中物品的高度随着添加而升高。如我们往一个玻璃瓶内加水,水添加得越多,水位越高。因此up可以表示“数量增多”,如: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2) 地位升高。我们可以将up的空间意义映射到社会域,表示社会地位的提升,即“处在高位”。在古代,社会结构是金字塔结构,国王居于最高位,是权力的象征。虽然现代人们的阶级观念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仍存在无形的社会“金字塔”。在社会域里,up意味着“地位升高”,即权力,例如:His sons up at Oxford。

(3) 事情完成。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一定高度可以意味着某件事情的完成。如修筑高楼时,越修越高,修到应有的高度便完成修筑。因此,我们可以说:The building is set up。从个人生长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人长到一定高度,就停止长高,即身高的生长完成。因此,up可以表示事情的完成,如The job ate up most of his time, including weekends and holidays[5](117)。

(4) 事物出现。这一隐喻意义也可以通过修筑高楼类比,当一个高楼竣工,我们可以说这栋高楼“出现”了。此外,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映射到抽象的心理领域,当以前的事情再次回想起来,宛若出现在眼前,也可以称之为up。因此,up可以表示事物的出现,如: New industries were springing up all over the country[5](355);The sound of their laugh called up memories of his own childhood[5](49)。

(5) 情绪高昂。如果有人问昨天的聚会怎么样,我们可能会说昨晚玩得很high,即玩得很开心。因为high意味着up,因此up也可用来表示情绪激昂。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我们兴奋地时候,我们可能手舞足蹈,“高兴得跳起来”,而“跳起来”是一个上升运动up,因此up可以表示情绪高昂。如:Listening to music always cheers me up a bit [4](57)。

因此小品词up既包含空间意义,又包含隐喻意义。通过意象图式分析,空间意义既可以是静态的“处于高处”,又可以是动态的“向上运动”。在空间意义的基础上,借助认知隐喻理论,我们可以从空间域映射到社会域和心理域,表示“数量增加”、“地位升高”、“事情完成”、“事物出现”及“情绪高昂”。因此,小品词up具有自身的认知语义,并非随意添加到短语动词之中。

三、 V+up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机制

对短语动词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动词为中心展开的研究,一类是以小品词为中心展开研究。前者认为短语动词的核心是动词,因此研究与同一个动词有关的短语动词。如陈芝芳[11]对短语动词come up, come back, come at进行研究。后者一般首先研究小品词的认知语义,然后分析含同一小品词的短语动词的语义,如黄海燕[10]研究了含up的短语动词。尽管这些研究相比以往的研究有较大进步,但是它们并没有就及物性与非及物性短语动词进行区分,亦没有分析及物性短语动词作为一个整体所包含的认知语义。基于此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带up的英语及物性动词的认知语义,分析小品词up对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贡献,以及含up的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

(一) 小品词up对v+up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贡献

上文结合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小品词up的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下面我们将结合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分析其对含up的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语义贡献。

(1) up意味着位置的改变,因此含up的短语动词的语义也同样蕴含着位置的改变,这源于up的动态空间意义“由一个低的位置运动到一个高的位置”和隐喻意义“地位升高”。这种位置的改变既可发生在空间域又可发生在抽象的社会域。如: Put your hand up if you want to answer a question[5](291); He has worked up the social ladder[11]。在第一个例句中,位置的改变发生在空间域,即从一个较低的位置运动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但put并不能表示这种运动,而是小品词up使这种运动就具有方向性和动态感。在第二个例句中,位置的改变从空间域映射到了社会域,指“运动”到一个更高的社会位置。同样,worked并不能体现这种动态感,小品词up的添加使得短语动词的语义更加生动形象。

(2) up意味着数量的增加,因此含up的短语动词的语义包含“数量增加”,这是up的隐喻义之一,源于我们的日常经验,当我们往瓶子里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水的高度上升,如:While she was at college she ran up a huge phone bill[4](395),因为up表示数量的增加,因此在此例句中,up暗示电话费用的增长,而ran并不包含这种语义,因此up的添加使得短语动词的语义更具体。

(3) up意味着状态的改变,因此含up的短语动词的语义也包含状态的改变:“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即“出现”或“完成”,例如:Cant you think up a better excuse than that? [5](397);Drink your milk up―its good for you [5](109). 在第一个例句中,think up a better excuse,意味着“从无到有”,即up表示事物出现。而在第二个中,drink your milk up意味着“从有到无”,表示事情的完成。因此,up的添加使得短语动词暗含动作完成之后的状态。

因此小品词up对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有着重大的贡献,是短语动词的意义组成部分,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Hampe[12]曾指出:尽管短语动词的意义不能通过简单相加动词和小品词的意义而预测,但各个部分都对短语动词的意义有着重要影响。

(二) “V+up”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机制分析

行为动词加上小品词up组成的短语动词结构,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致使结构,表示一种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其发生位置、数量和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映射至社会域和心理域。

这种致使结构可以从“能量传递”(energy transmission)找到认知理据。Langacker[13]首次介绍“能量传递”理论,后来Ungerer 和 Schmid[6]在一个行为链(action chain)中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最简单的情况存在于两个实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拥有能量的实体(能量源)通过接触,把能量传递给另一个实体(能量接受者和消费者),这种互动可以通过以下图式来阐释:

图5 行为链中的能量传递[6](175)

以上的能量行为链描述了Susan和banana之间的能量传递。箭头表示传递的方向,两个圆球表示参与能量传递的双方。以这个意象图式为基础,结合前面up的意象图式,我们可以将v+up的意象图式进一步完善,这一致使结构可以通过以下意象图式表示:

图6 “V+up”及物性短语动词的意象图式

以 “The boy picked the flower up”为例,男孩是能量源,通过接触花朵,把能量传递给花朵,并使花朵发生位置的变化。如果用图式表示,那么在这个场景中,射体是花朵,界标是背景或其他参照物,路径是花朵的初始位置到最后位置的距离。

这种力(能量)作用下的实体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变化发生在空间域。这一领域的变化通常是可见的,常体现在位置的变化上:从低处到高处。如:Pick your coat up off the floor[5](263)。其次,变化发生在社会域。这一领域的变化通常是抽象的。而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力”也是“无形的”,既可以是“内在力”,也可以是“外在力”,如:He has climbed up the social ladder[11]。再次,变化发生在心理域,这个领域的实体是抽象的,通常是情感或者情绪,因而促使变化产生的“力”如社会域中的变化一样,可以是无形的内外力,而且这种变化也是无形的,如:Jodys parents have always pumped her up with their enthusiastic support[4](353)。

因此,小品词up对v+up及物性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有着重要贡献,在其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基础上,它使得短语动词的语义更形象具体,具有动态感。此外,v+up及物性短语动词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认知语义,本质上是一个致使结构,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其发生位置、数量和状态的改变。

三、 结语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品词up的认知语义,既包括空间意义“在高处”、“向高处运动”,又包括隐喻意义“数量增加”、“地位升高”、“事情完成”、“事物出现”、“情绪高昂”等,并试着阐述了小品词up对整个短语动词的语义贡献,使短语动词的语义更形象、具体、生动。最后,结合“能量传递”理论,提出v+up在语义上表现为致使意义,通常表示一个力作用于一个实体,使之发生位置、数量、状态的改变。而且这种致使意义可由空间域通过隐喻拓展至心理域和社会域。本文以含up的及物性短语动词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小品词和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深化了对短语动词的认识,有助于对及物性短语动词的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Quirk, R. 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85.

[2] Bolinger, D. The Phrasal Verb in English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71.

[3] Lindner, S.J. 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 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Out and Up [D]. San Dieg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1.

[4] Longman Phrasal Verbs Dictionary (1st edn.) [Z].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5] Oxford Phrasal Verbs Dictionary (1st edn.) [Z].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6] Ungerer, F. & Schmidt,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7] Lakoff, G. 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8] Johnson, M.The Body in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9] Lakoff, G. &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0] 黄海燕. 带up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西华大学, 2009.

[11] 陈芝芳. 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6

【关 键 词】V一V 语法意义 宋代

现代汉语“V一V”研究成果颇丰,但近代汉语这一段的研究力度还明显不够,V一V产生于宋代,对宋代V一V的性质及语法意义进行考察具有溯源意义及基础意义。本文对宋代V一V进行定量观察,研究它的性质及语法意义,以求加强对近代汉语V一V的历史认识,同时为现代汉语V一V语法意义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V一V的使用情况

通过考察宋代文献《五灯会元》、《朱子语类》及宋话本(《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碾玉观音》、《简帖和尚》、《西湖三塔记》、《合同文字记》、《柳者卿玩江楼记》),我们共发现93例V一V。

《五灯会元》的V一V有56例,V共计14个:画、送、吹、上、嘘、喝、掐、拓、划、槭、唾、拂、撼、卓。《朱子语类》的V一V共计32例,V共有16个,分别为:接、看、审、进、问、断、动、紧、明、操、转、屈、分、挨、推、点。宋话本里V一V有7例,V有5个,分别为:歇、嗳、看、推、探。

二、《五灯会元》里V一V的性质及语法意义

《五灯会元》里的V一V,在性质上是动量结构,我们表示为V一V[动量],数词“一”实指,后一个V是同源动量词。V一V[动量]所表示的量是“定量”[一次],该意义由“一V”产生。说此时的V一V是动量结构,理由如下:

1)V一V里的“一”,可以换成别的数词,可见“一”是实指的。

(1)乃拈一枝柴吹两吹。

(2)及乎我将手向伊面前横两横,到这里却去不得。

2)V一V可和《五灯会元》里典型的动量短语和指量短语对举使用。

(3)又杵地三下,嘘一嘘。

(4)喝一喝,良久曰:若不得这一喝,几乎道着依旧。

3)V一V里的14个动词V,无一例外的均是瞬间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可以明晰地计数。所谓瞬间动词,指动作可反复发生,加“着”表示多次性动作的反复。

4) 宾语均在V一V之中。

(5)师将拄杖画地一画。

(6)今日为伊上堂一上。

《五灯会元》里V一V后面不接宾语,只有中置宾语一种形式。

三、《朱子语类》及宋话本里的V一V

(一)V一V的性质

《朱子语类》及宋话本里的V一V因获得发展而在性质上发生分化,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有的仍是动量结构V一V[动量];有的发展为动词重叠,我们表示为V一V[重叠];还有则介于动量结构及动词重叠之间,我们不妨称之为准动词重叠,表示为V一V[准重叠] 。

1.动量结构

(7)堂上主客列两边,主人一拜,客又答一拜,又拜一拜,又答一拜,却不交拜。

在 “拜一拜”中,数词“一”实指、重读,“拜一拜”是动量结构。

2.动词重叠

(8)大抵学到说时,已是进一进了。《朱子语类》

说这类V一V已发展为动词重叠式,主要依据有二:

1)V一V里的“一”,不可换成别的数词,可见“一”是虚指的。

(9)到这处又更须审一审。《朱子语类》

* 到这处又更须审二/几审。

2)有一部分持续动词如“歇”和抽象动词如“进”等进入V一V,这类动词不可能明确计数,数词“一”开始虚化,轻读。

(10)上又不得,下又不得,且歇一歇了,去坐地。《张协状元》

3.准动词重叠

(11)就此人姓上点一点,就下批四字云:只教他去。《朱子语类》

在“点一点”中,“一”可理解为实指,也可理解为虚指。

(二)V一V的语法意义

1动量结构V一V[动量]的语法意义是“定量”[一次]。

2.动词重叠V一V[重叠] 的语法意义是“不定的少量”。

范方莲[1]、张赪[2]对此都有所论述。本文想做的补充是:一是对动词重叠式V一V[重叠]所表示的“少量”进行论证。词语重叠的量变走向有增量和减量两种,各种语言的重叠式经常负载的最为显著的意义是“量的增加”。然而,V一V[重叠]的量变走向和一般词语重叠不同,不是增量,而是减量。因此,V一V[重叠]是否表示“少量”,我们有论证的必要。二是进一步分解“少量”,看看“少量”的内部是否还有差异,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动词重叠式V一V所表示的量的意义是“少量”这一认识层面,就不利于观察动词重叠式V一V量的意义在宋元明清的发展情况。

首先,论证V一V[重叠]表示的是“少量”[1]。

1)V一V[重叠]排斥句末语气词“了”。

(12)* 我算一算帐了,少下我茶钱二钱,酒钱二两。《元曲选》

(13)* 把头摸一摸了,只奔僧堂。《水浒传》

为什么V一V[重叠]排斥句末语气词“了”呢?因为语气词“了”强调长时、多次,和V一V[重叠]表示“少量”的意义相冲突。我们不难发现,动词带动量或时量宾语的结构,如果后带句末语气词“了”,就是强调动作重复次数多或延续时间长。如“他已经等了一会儿了”相当于是说“他都已经等了一会儿了”。如果要强调次数少或时间短,不能加语气词“了”。试看:

(14)* 他只等了一会儿了。

(15)* 他只去了几次了。

2)V一V[重叠]可和表时量短小的动量短语“V+一+量”和“V些儿”共现,由此旁证V一V2的语法意义是“少量”。

(16)“有劳再说一声”,“没奈何,再央你过去说一说。” 《元曲选》

(17)“暂睡一睡儿咱”,“孩儿说的是,俺和你睡些儿咱。”《元曲选》

唐韵[3]说“V一V前经常出现表时量短、动量轻的“暂”、“略”,这些标记成分与V一V表“时量短小”的语法意义互为补足”。V一V前确实经常出现“暂”“略”等成分,但V一V前也可出现表时量长、程度深的成分。是不是表时量长、程度深的标记成分就和V一V表“多量”的语法意义相补足呢?由此,唐韵的观点还需斟酌。

(18)这是区区的八字,先生仔细看一看。《元曲选》

(19)奈心坐一坐,我去寻水来你吃。《水浒传》

其次,我们对宋代V一V[重叠]所表示的“少量”,进行进一步的分解。

1)程度量[轻度]

当V一V[重叠]可被“V(了)一下”替换,而不易被“V(了)一会”替换时,我们说V一V[重叠]具有程度量,量值是[轻度]。程度量又可分为“A1力度小”和“A2程度轻”,A1的V一V[重叠]前均可受“轻轻(地)”修饰,A2的V一V[重叠]前则不可添加“轻轻(地)”。

A1力度小

(20)操亦不是着力把持,只是操一操,便在这里。《朱子语类》

(21)是小娘子出去了,门儿拽上不关,那贼略推一推,豁地开了。《错斩崔宁》

动作力度小,用时可长可短,如“操一操”,与前半句的“着力把持”相对而言,自然就表示力度小,但其时长是不确定的,因此不宜被“V(了)一会儿”所替换。又如“推一推”,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它比“一会儿”对应的时间要短,故也不宜被“V(了)一会儿”所替换。

A2 程度轻

(22)大抵学到说时,已是进一进了。《朱子语类》

(23)只是明一明了,不能接续得这意思去,又暗了。《朱子语类》

这两例V一V2,V都是抽象动词,不具有时间性,故不易被“V(了)一会”替换,只能说“V了一点/些”。

2.时间量 [短时]

当V一V[重叠]可被“V(了)一下”和“V(了)一会”同时替换时,我们说V一V2所具有的是时间量,量值是[短时]。时间量又可分为“B1动作持续时间短”和“B2状态持续的时间短”,B1的V一V[重叠],V后可加“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B2的V一V[重叠],V后不可加“着”。

B1 动作持续时间短

(24)到众说纷然处,却好定着精神看一看。《朱子语类》

(25)上又不得,下又不得,且歇一歇了,去坐地。《张协状元》

B2 状态持续的时间短

(26)但于这道理之后,略断一断,便接续去。《朱子语类》

“断一断”指的是“停顿一小会”。“断一断”和前面的“看一看”、“歇一歇”不同的是,“断”后不可接时态助词“着”。

他(正)看着 他(正)歇着 * 他(正)断着

3.准动词重叠V一V[准重叠],它所表示的量是两可的。

若将V一V[准重叠]视为动量结构,其量的意义是定量[一次],若视为动词重叠,其量的意义或者是次数量[少次],或者是程度量[轻度],不表示时间量[短时]。

(27)屈一屈便感得那信底,信又感得那屈底,如呼吸、出入、往来皆是。《朱子语类》

若“屈一屈”的“一”是实指的,其量的意义就是定量[一次];若“一”虚指,“屈一屈”可表示A程度量[轻度],此时能被“屈(了)一下”替换,不亦被“屈(了)一会”替换,动词前能自如地添加“轻轻(地)”,因此,更准确的说,“屈一屈”表示的程度量是A1力度小。“屈一屈”也可表示动作的反复发生,即C次数量[少次],或者说“屈一屈”类V一V[准重叠]兼表A1力度小和C次数量[少次]。“屈一屈”表次数量时,能被“屈(了)几下”和“屈(了)一会”同时替换,但此时短时的意义是因动作的反复发生而附带的,与“审一审”、“断一断”所表示的一次性动作的持续不同,为相区分,我们不认为“屈一屈”类准动词重叠V一V[准重叠]也具有时间量[短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方莲.试论所谓动词重叠[J].中国语文,1964(4).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7

1.have been与表示职业的名词连用,用来询问或说明某人所从事的职业。例如:

Have you ever been a teacher?

你曾经当过教师吗?

I’ve been a doctor before.

以前我曾经是一名医生。

这种表达与how long, for或since等表示时间的短语连用后,则表示此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例如:

How long have you been a player?

你当运动员有多久了?

I’ve been a worker for twelve years.

我当工人12年了。

I’ve been a soldier since two years ago.

自从两年前我就当了战士。

2.have been后接形容词,表示某种行为或状态。此时和表示时间的短语how long,“for+时间段”或“since+时间点”等连用时,则表示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例如:

The shop has been open .

这家商店营业了。

How long has this factory been open?

这家工厂开工多久了?

The factory has been open for several years.

这家工厂开工好几年了。

The baby has been asleep since his mother left.

自从他妈妈走后,这小孩就睡着了。

这种方式也用来表示天气等。例如:

It has been hot since last week.

自从上周以来,天气一直很热。

某些动词的分词用做形容词时,也可以使用这种句式表达。例如:

Jim’s purse has been missing (for a week).

吉姆的钱包丢(一周)了。

The train has been gone (for half an hour).

火车开走(半小时)了。

3.have been 可以和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连用,依据介词的不同和语境的不同,可以表示相当于汉语中的“去过”、“来”、“到”、“在”等不同动词的意思。和how long, for, since等表示时间的短语连用,表示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例如:

Have you been to Beijing ?

你去过北京吗?

Has Jim been to China?

吉姆来过中国吗?(在中国问)

吉姆去过中国吗?(在中国以外的地方问)

How long have you been at the school?

你在/到/来这所学校多久了?

They have been in China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他们来中国两年多了。

have been与表示地点的副词here 或there等连用时,与上述意思相同。例如:

I have been here for two hours.

我来这儿两个小时了。

He has been there for three years.

他在那儿已经3年了。

Where have you been (to)?

你刚才去哪了?(请注意:在本句中,使用to是标准英语!)

4.have been可以与away, back, in, on, out, over等小品词连用,相当于一个表示动作动词的现在完成时的用法,表示某种状态。当这种状态与for等表示一段时间的短语连用时,表示这个状态的延续时间。例如:

Tom has been away (for a week).

汤姆离开(一周)了。

The film has been on (for half an hour).

电影开演(半小时)了。

He has been out (for two days).

他不在家(两天)了。

The train has been in (for two hours).

火车到达(两小时)了。

He has been back (for a week).

他回来(一周)了。

5.have been后接动词的现在分词,是现在完成进行时,强调从过去某一时间到现在为止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进行或反复多次发生的动作,这个动作到说话时是否停止,视上下文或当时语言环境而定。例如: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at factory for five years.

他在这工厂工作5年了。(现在是否仍在该工厂工作,视上下文而定。)

I have been surfing every day.

每天我都要冲浪。

6.have been后接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为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形式,表示一个已完成的被动动作。例如:

The moon has been visited by human being already.

月球已经被人类访问过了。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8

关键词:介词 语义学 释义 功能 义位结构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17-01

汉语作为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形态变化的语言需要依靠语序和虚词这两种语法手段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而介词就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汉语“介词”一名出自《马氏文通》(1898),“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意者,曰‘介字’。‘介字’云者,尤为实字之介绍耳。”这一开创性的提法主要就介词这一类别和介词的功能做了解释,奠定了汉语介词研究的基本格局。介词是虚词的一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附着在其他词语前构成介词短语,主要做状语,也可以做补语或定语等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中许多介词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有些词既是介词,又是动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介词本身还具有连词等词性。本文中对介词语义的考量只限定在介词范围内,对于它所兼备的其他词性不做分析。本文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常用介词的释义,采用贾彦德《汉语语义学》(2001)中关于义位结构式的符号规定,对以下5类常用介词中的5个介词按照功能的不同概括出它们各自的义位结构式。

一、自、当、到、从、由

这五个介词都以表示处所、时间、方向为主。以“自”为例。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释义:“从;由:~古以来/选~《人民日报》/来~各国的朋友/他~小在这儿长大。”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起点)]

[F1(处所)∨(时间)∨(方向)]

{C(自字短语)[(状语)∨(补语)]}

二、以、按照

这两个介词以表示方式为主。以“以”为例。

《现汉》释义:“①用;拿:~少胜多/喻之~理。②依:~次就座。③因:何~知之?④〈书〉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⑤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数量的界限:~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

[H(表示)(界限)∨(凭借)]

[F1(方式)∨(时间)∨(目的)]

[C(以字短语)状语]

[W前置]

三、对、对于、关于、除了

这四个介词都以表示对象为主。“对”“对于”表示涉及的对象,“关于”表示涉及的对象的范围。使用“对”和“对于”时,只能说主体对客体怎么样,而不能反过来,而且这两个介词在许多场合都可以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保留的动词性较强。以“对”为例。

《现汉》释义:“用法基本上跟‘对于’相同:决不~困难屈服。”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

[F1(对象)]

[C(对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X(保留的动词性较强,比“对于”意义更广泛)]

四、和、跟、同、比

这四个介词都表示比较,但前三个介词是以表示对象为主。“和”“跟”“同”是介词,又是连词。作为介词,其前后两项互换位置后意思会跟原来完全不同,而且前边可以插入修饰成分。另外,比较高下的时候用的是“比”,表示异同的时候用“跟”或“同”。以“和”为例。

《F汉》释义:“表示相关、比较等:他~大家讲他自己参加抗战的故事。”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前)副词]{N(后)[(名词)∨(代词)]}

[H(表示)(关涉)∨(异同)]

[F1(对象)∨(比较)]

[C(和字短语)状语]

[W(位于主体和客体中间,主客体不能对调)]

五、把、被、叫、让、给

这一组介词都表示受事、施事。“把”字的作用是引出受事。“被”“叫”“让”“给”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以“把”为例。

在使用介词“把”的句子中,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至少也得是动词重叠式,更为常见的是其前后有一些别的成分。而且,“把”字的宾语在意念上总是有定的。“把”字的宾语也有表示施事的,在这种情况里动词大多是表示消极意义的不及物动词。

《现汉》释义:“①宾语是后面动词的受事者,整个格式有处置的意思:~头一扭。②后面的动词,是‘忙、累、急、气’等加上表示结果的补语,整个格式有致使的意思:~他乐坏了。③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者,整个格式表示不如意的事情:正在节骨眼上偏偏~老张病了。”

义位结构式:[L介词]

{N(后)[(名词)∨(代词)∨(形容词)]}

[H(表示)(处置)∨(致使)∨(不如意)]

[F1(对象)∨(受事)∨(施事)]

[C(把字短语)状语]

[Y引出受事]

[X(动词不能是单纯的,宾语在意念上是有定的)]

对于汉语中常用介词义位结构式的分析,这里只能是一种探索式的尝试,而且,关于义位结构式在符号标记上的规定现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这也给分析工作带来了不便。尽管如此,仍然希望基础性研究能对汉语介词的语义分析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陈昌来.介词和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9

关键词:汉语量词语法特征维吾尔语

语量词从概念和类别上来看,非常相似。量词是表达物体、动作和时间的计算单位,量词的独立性弱,依附性强,它通常与数词结合以后才能与其它词搭配。汉语中的量词十

分丰富,维吾尔语里专门表示计算事物的量词较少。量词大多是借用名词或由动词派生的词,放在数词的后面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兼代计量单位,在维吾尔语中数词本身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包含了事物的计量单位,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单位词。

一、量词重叠情况的对比分析

相同点:

1.语量词都可以重叠

1.1 汉语中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维语量词也可以重叠。例如:

汉语:片片个个篇篇本本维语:rt-rt tɑl-tɑl

1.2汉语量词同数词“一”组成短语可以重叠,维语量词短语也可以重叠。

汉语:一栋一栋一张一张维语:onbt - on bttin(十页十页地)

一栋栋一张张birilm –birilmdin(一口一口地)

不同点:

2.语在量词重叠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2.1 汉语一般多是单音节量词重叠,而维语词的音节结构不同于汉语,多音节的量词也可以重叠。例如:

维语多音节量词:dan - dan(一粒粒)q’ɑtɑr –q’ɑtɑr(一排排)

2.2从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看,维语量词重叠所表达的意思等同于汉语量词重叠和“一”字量词短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

道道伤痕/一道道伤痕 jol – jol tɑtuq’lɑr

2.3汉语单音节量词重叠后可以作定语、主语,维语量词重叠后可修饰名词,使其具有复数的意思,但重叠后的量词能作定语,但不能作主语。一般表示数量多或“每一个”的意思。例如:

条条大路通罗马个个都是英雄

2.4汉语量词重叠后可以作谓语,表示“多”,如“微风阵阵”;作状语,表示“逐个”的意思,如:“口口相传”。维语量词重叠后有形态变化,即后一个量词上附加从格形式,一般作定语。例如:

dan - dan jɑzmɑq’(一笔一笔地写)

二.量词省略情况的对比分析

相同点:

1.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维语中,集合量词与数词,名词连用时,集合量词都不能省略,必须借助集合量词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例如:

汉语:一群羊 一对鞋一堆衣服

维语:birtop’ q’oj biryp’ɑjɑ bir dv k’ijim

2.在名词和指示代词连用时,一般情况下二者之间不需要用量词连接。例如:

汉语:这书是你的吗?维语:bu k’itɑb siznimu?

这楼是图书馆。bu binɑ k’utup’xɑnɑ.

那东西还在不? u nsr bɑmu?

3.在汉语和维语中,物量词在与数词,名词结合时,在强调形容性时,一般是“数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在强调数目的时候,一般是“名词——数词——量词”的结构,而维语中的数词一般情况下都是省略。例如:

汉语:一棵树树一棵四个苹果苹果四个

维语:bir(top’)drx drx bir tt(dɑn)ɑlmɑɑlmɑ tt

不同点:

1.在汉语里,数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只有结合量词才能修饰名词。而在维语里数词一般都能直接修饰名词,表达事物的数量。例如:

汉语:不能说“五汽车”“三笔”,而要说成“五辆汽车”“三支笔”。

维语:b mɑinɑ(五辆汽车)yt q’lm(三支笔)

2.在汉语和维语中用来表示度量衡大小的量词都有连续性。但是,当度量衡大小单位的量词与数词相连时,在汉语中一般可以省去最后一个数词后面的量词。而在维语中连用时,一般不能省略最后一个数词后面的量词。例如:

汉语:一亩二(分)维语:bir mu ik’k’ip’u

一块八(毛)bir k’oj sk’iz mo

3.量词与数词,名词组合起来连用,表示整体中的部分量即“其中之一”时,维语多用“名词—数词—量词”的形式,而汉语中却用“数词—量词—名词”的形式。例如:

汉语:一棵树维语:drx bir

四个苹果ɑlmɑ tt

4.指示代词和名词连用时,当指示代词要表示指示又表示数量时,汉语中的指示代词与名词中间必须加上量词,不能省略量词。而在维语中的指示代词与名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不需要添加量词。例如:

汉语:那本书是我的。维语:bu k’itɑb mini.

这个房子是我家的。 bu j jymni.

三.量词作句子成份的对比分析

相同点:

1.汉语和维语中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一般都要同数词或指示代词结合,形成量词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2.汉语量词短语一般可作句子的定语,状语或补语,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可作主语,例如:“两件五元”。维语量词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词组,一般作定语或状语,有时也可作表语,其中充当定语,状语最多,这点两种语言相同。

不同点:

1.在汉语里修饰性量词短语作句子成分时,维语中一般采用其他的表达方式,维语相对于汉语更少用到修饰性量词在句子的成分。

2.维语数量词组结合第三人称领属格附加成分表示整体中的部分或个体时,在句中起到名词的作用,这时的量词词组作句子的宾语;而汉语中相对应句子中的量词词组作句子的状语。例如:

bu ɑlmɑlɑrni bii bɑhɑrni.(这些苹果五斤是巴哈尔的。)

四.语量词在互译中的表达

1.汉语中有名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有两种情况,一是数量结构中的数词是任意的数字,这类名量词在翻译时能找到维语中相对应的量词关系进行表达,如:

汉语:四本书维译:tt k’itɑb

三支笔 yt q’lm

五间房 bj

二是数词是“一”不是任意的,是受限的,则这些名量词在维译时要用形容词、副词、副动词等来表示。如:

汉语: 翻译:

一寸光阴一寸金 vɑq’it - ɑltun

一生一世 p’tyn hɑjɑti biln

2.汉语中的借动量词如:“踢一踢”,“摸一摸”在维语中一般“动词+助动词”或“量词短语+动词”的形式表达;又如“吓一跳”,“睡几觉”等汉语借动量词在维译中多采用意译的方式表达。例如:

汉语:坐一坐翻译:bir dm olturmɑq’

他吓了一跳。 u yp’ k’tti.

3.维语部分个体量词在句子中可以省略,但是在翻译成汉语时,相应的句子中,量词不能省略;如:

维语:ik’k’i k’ɑlɑ ysyyp’ q’ɑldi.翻译:两头牛顶起来了。

维语中一些短语或句子本来没有量词或者量词短语,在翻译成汉语时一定要根据名词增加相应的量词或量词短语;如:

维语:?ridp’ olturmfq’翻译:坐成一圈

结语:

通过对上述量词异同的对比分析,我们对量词的异同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两种语言的量词用法。虽然语量词有其相同点,但由于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在认知和运用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许多问题。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个民族思维结构方式,它对解决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重要意义。同时,使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为精确的表达原著内容。(作者单位: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民族出版社,1985.P62-63.

[2]张玉萍.语法对比[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P98-106.

[3]程适良.现代维吾尔语语法[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P257-270.

[4]陈世明,热扎克·维吾尔语实用语法[M].新疆大学出版社,1991,P114-122.

表示时间短的词篇10

0.引言

许多语法现象,往往与动作行为展开时动词内部的过程结构以及句子的时相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动

词内部的过程结构以及句子的时相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语义特征出发,探讨和发掘与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相关的种种语法现象,将有助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动词语义特征(马庆株1981、郭锐1993)以及句子情状类型的分类研究(邓守信1986、陈平1988),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的研究(龚千炎1980)以及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的研究(房玉清1992)等几个方面。

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从时间系统具体分析某一种句子语法现象的尚不多见。本文试图以自然时间的流

逝为参照点,具体考察“把”字句动词的语义(aktionsarf)特征,“把”字句的情状类型(situation type)以及与之有关的语法现象。

1.“把”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

有的动词能进入“把”字句里作谓语,有的动词不能。其原因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目前不可能只凭

动词内部过程反映出来的语义特征把这两者截然分清楚,但通过一定标准,分出这两者的核心成员是可以办

到的。

1.1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完成持续性动词。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其内部过程由起点、续段、终点三要素

构成。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完备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由此形成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外化为不同的语义特征类型

。(参见陈平1988,郭锐1993)有无续段外化为[±持续]的语义特征,有无终点外化为[±完成]的语义特征。

时态助词“着”、“过”能够检验出动词是否有续段、终点。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的表明为有续

段,反之为没有续段;能在“~过”格式槽中出现的表明为有终点,反之为无终点。同时用“~着”、“~

过”两条标准考察动词,就能得到两大动词类型。

不能既在“~过”又在“~着”格式槽中出现的,为非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1],在这两种格

式槽中都能出现的为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2],如:

V[,1] 是、等于、以为、好像、适合、值得、知道、当心、认识、相信、懂、讲究、明白、准

许、喜欢、拥护、原谅、开始、来、去、塌、出现、发明、败

V[,2] 搬、挂、看、烧、修、撕、吃、抛、扔、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等、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举、近、猜、找、敲、坐、爱、住

、惦记、关心、信任、指望、体贴、跟随、热爱、有

一般来说,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完成持续性动词一部分可以进入“把”字句

作谓语。

1.2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弱完成持续性动词。

V[,2]完成持续性动词的内部过程的续段、终点还有强弱之分。续段、终点的强弱与能否进入“把

”字句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在/正在~”格式槽可以把V[,2]类动词分成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与弱

完成持续性动词两类。在格式槽中能出现的为强完成持续性动词,记作V[,21];不能出现的为弱完成

持续性动词,记作V[,22]。如:

V[,21]看、挂、搬、烧、修、撒、吃、抛、扔、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等、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抓、举、近、猜、找、敲

V[,22]有、爱、住、率领、坚持、醉、信任、指望、体贴、跟随、热爱、希望、盼望、爱护

V[,21]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一般都能进入“把”字句中作谓语,V[,22]弱完成持续性动词则

不然。

各类动词内部还存在着终点、续段的强弱之分。如果我们用“~时量短语”格式槽去考察V[,21]

类动词,又能把V[,21]类动词分成两类。时量短语与动词的关系有两种情况,时量短语计时的时间从

动作行为起点算起,时量短语就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从动作行为的终点算起就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

的时间。(参见马庆株1981)动词后带时量短语既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又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

经历的时间,表明该动词终点强;动词后带时量短语只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不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

经历的时间,或者反过来只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而不能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表明该动词终

点弱或者续段弱。据此,我们又可以把强完成持续性动词分成特强完成持续性动词和次强完成持续性动词两

类。前者记作V[,211],后者记作V[,212]。如:

V[,211]烧、搬、挂、看、修、撒、吃、抛、研究、设计、咬、安排、打、抄

V[,212]等、坐、恨、体会、表演、进行、哭、想、带、伸、举、追、猜、找、敲、提高、增加

、改正、恢复、减少、扩大。

V[,211]特强完成持续性动词进入“把”字句的自由度最高。V[,212]次强完成持续性动

词进入“把”字句的自由度略次之。一部分V[,212]终点弱的动词,带时量短语时不能用“把”字句

。例如“把牢坐了三年了”,“把他等了三天了”等句子都不顺适。

同样,V[,22]类动词根据它们终点和续段的强弱用其它的标准也可再细分出次弱和特弱两类。不

过,V[,22]类动词基本上不能进入“把”字句,我们研究“把”字句动词的语义特征,就没有必要再

细分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具有[+完成][+持续]的语义特征,而且

动词[+完成][+持续]的语义特征越强,越能进入“把”字句当谓语,[+完成][+持续]的语义特

征越弱就越不能进入“把”字句。

1.3需要特殊处理的动词。

根据以上的分类标准,有这样几种动词与我们的结论不符,需要特殊处理。

A 当作 比成 看做 作为

B 解开 分开 学会 弄懂 吃饱

C 丢 熄

A类动词不能在“~过”、“~着”格式槽中出现,B类、C类动词不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按

分类标准都应是非完成持续性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而事实上这些动词在“把”字句中出现的

频率很高。

A类动词的第二个语素“作”、“成”、“做”、“为”比较虚,与“到”、“在”一样,可以较自由

地与其它动词结合作“把”字句的谓语。

例如:

为:(1)将报上一条重要新闻压为十几个字。(《学习办报》初中语文第三册)

(2)把日光转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好的工具是半导体。(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成:(3)有时,贺子珍同志还将剪报分成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动态、人民动向等各种门类,精心

贴在剪报本上,供毛泽东同志随时抽阅。(《积累资料、学习办报》初中语文第三册)

做:(4)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崔金泰、宋广礼《从甲骨文到

缩微图书》)

作:(5)这孩子就是粗心,常把准字写作淮字。

而且,这几个语素可以互换,基本意思不变。例如(1)“压为”可改为“压成”、“压作”、“压做

”,(2)“转变为”可改成“转变成”、“转变作”、“转变做”,(3)“分成”可改为“分作”、“

分做”、“分为”,(4)“叫做”可改为“叫作”、“叫成”、“叫为”,(5)“写作”可改为“写成

”、“写做”、“写为”基本意义都不变。因此,我们把“为”“作”“成”“做”,就像“把书放在桌上

”、“把他送到家里”中的“在”“到”一样处理,把它们分离出来,这样,“当”“作”“看”等动词就

都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B类都是动结式的复合词,这类词我们也可以像A类动词一样处理,把补语性的词语分离出来,中心成

分也就是完全持续性动词了。

C类动词是瞬间动词,它的起点和终点重合,中间没有续段,因此不能在“~着”格式槽中出现。此类

动词都有一个[+去除]的语义,用在“把”字句中,它的前边都可以补上一个完全持续性的动词。如:

他把东西[弄]丢了。

小王把灯[关]熄了。

这样一来,“丢”、“熄”都成了谓语动词“弄”、“关”的补语了。

2.0“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上节从单个动词展开的行为动作的内部过程考察确定了具有[+持续][+完成]语义的动词才能进入

“把”字句作谓语。但是,动词的类型与句子的情状类型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句子的情状

并不单纯取决于谓语动词本身,而是由动词和其他句子成分共同决定的。动词的语义性质为句子的情状归属

提供了数量不一的可能性,而其他句子成分所起的作用,则是在有关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具体确定了句子的

情状类别。(参见陈平1981)本节从句子的角度考察“把”字句的情状类型。

2.1“把”字句具有[+动态][-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该动词的动作性越强。(郭锐1993)上

节的分析中已经看到,[+持续][+完成]的语义越强的动词越能进入“把”字句作谓语。这就表明了“

把”字句具有动态性。试比较:

A (1)地图挂在墙上。

(2)把地图挂在墙上。

B (1)衣报穿在身上。

(2)把衣服穿在身上。

(1)与(2)相比,(2)的动作性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把”字句中动词受其他连带成分的制约,“把”字句的情状不一定与单个动词的语义相一致

请看例子:

A (1)小张正向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正在穿(着)衣服呢。

B (1)墙上挂着地图呢。

(2)小施身上穿着衣服呢。

C (1)小施把地图挂在墙上。

(2)小施把衣服穿在身上。

同是动词“挂”“穿”,A、B、C三类里表现出来的语义功能是不同的。A类“挂”“穿”是小张、

小施正在进行着的挂地图、穿衣服的动作,处于运动持续的情状。B类“挂”“穿”是地图在墙上挂着、衣

服在小施身上穿着的状态,处于静止持续的情状。C类的“挂”“穿”既不完全显示运动的情状,也不完全

显示静止的情状。它只显示“挂”“穿”这个动词指示的动作结束而使“地图”挂在墙上、“衣服”穿在身

上的情状。因此,“把”字句的情状是复变型的,一般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动作结果的行为和状态结合而

成。这种复变类的情状结构,动作与动作的结果紧紧粘合在一起,不允许动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持续时间。

所以,“把”字句的情状显示出[-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而A类、B类中的“挂”、“穿”虽然

在[±静态]上产生对立,但在[+持续][-完成]上是一致的。

1.2“把”字句还具有[+成就]语义。

所谓[成就]语义是指该动词处置了它的对象后所产生出来的结果或状态。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再来比

较一组例子。

A组 (1)乐队正在演奏“蓝色的多瑙河”。

(2)妈妈正在做女儿的新衣服。

B组 (1)乐队演奏了“蓝色的多瑙河”。

(2)妈妈做了女儿的新衣服。

A组“演奏”、“做”的动作在持续,B组“演奏’“做”的动作已完成。我们试着把它们转换成把字

句:

A’组(1)乐队正在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 ×

(2)妈妈正在把女儿的新衣服做。 ×

B’组(1)乐队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了。 ×?

(2)妈妈把女儿的新衣服做了。 ×?

C’组(1)乐队把“蓝色的多瑙河”演奏完了。

(2)妈妈把女儿的新衣服做好了。

我们可以看到,A、B两组转换成“把”字句只能是C组一个形式。A’B’组不能成立,原因是A’

组表[+持续][-完成]的情状,与“把”字句的[-持续][+完成]相对立,当然不能成立。B’组

虽表[-持续][+完成]的情状,但没有显示出“成就”的情状,句子不顺适。C组在动词后带上了“完

”“好”等补足性成分,满足了“把”字句的情状,句子就成立了。

3.与语义特征有关的语法现象分析

3.1动词不能在“在+V”“V+着”两种语法槽中出现。

时间副词“在”和时态助词“着”是句子的情状[+持续]的语法标志。时间副词“在”表示动作的持

续,时态助词“着”有两个,“着[,1]”表动作的持续,“着[,2]”表状态的持续。“在”、“着

[,1]”与“把”字句动作[-持续][+完成]的语义相违的,因此,“把”字句的动词不能出现在这

两种格式槽里是必然的。“着[,2]”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中,但它并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而是表

示作为动作行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如:

他把门开着。

这句的深层结构是:他开门、门开着,“着”是表示门开着这个状态的。

另外,“你把信带着”,句中的“着”不是时态助词。已有学者指出:句末“着”,北京话都念[.zhao

],往往弱化为[tseu],与时态助词“着”的读音不同,后者念(.zhao),甚至可弱化为[ts]。(马希文

,1987)“你把信带着”,并不是“你正带着信”的转换形式,而是“你把信带上”的意思。这里的“

着”还有一定的“附着”的实义。

3.2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

与“把”字句的[-持续][+完成]语义有关,时态助词多用表[完成]的“了”,用时态助词“了

”的句子,只要动词语义符合把字句的特征,并且“了”表完成时态的一般都能转化为“把”字句,“了”

表示实现时态的,似乎不好转换。下面我们试着把龚千先生在《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

龚千炎1991)一文中所举的7个“了[,1]”[完成],2个“了[,1]”[实现]的例子转化为

“把”字句,其中“了[,1]”[完成]都可以转换,“了[,1]”[实现]都不能转换。

(1)我请她坐在沙发上,为他倒了一杯茶把一杯茶倒好了。

(2)他抬起头来看了我一眼,没有回应我把我看了一眼。

(3)我想了很长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想了很长时间。

(4)那灵魂就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把那灵魂化成了黄昏里朦胧的灯火。

(5)这家商场近来扩大了营业范围把营业范围扩大了。

(6)……沙埋了的古战场……沙把古战场埋了。

(7)我找到了这座破旧的小楼把这座破旧的小楼找到了。

(8)“你娃娃输得起不?”黄耀祖瞪了眼喝道把眼瞪了喝道。 ×

(9)沉重的雾岚使草天衔接处异常迫近了我把我迫近了。 ×

以上(1)-(7)例“了”表完成时态,都能转化为“把”字句,(8)(9)2例“了”表实现时

态,不能转为“把”字句。

3.3提问形式不用V不V,而在“把”字前加“是不是”、“要不要”。

(1)老师,是不是把奖状贴在墙上?

(2)老师,要不要把奖状贴在墙上?

(3)老师,把奖状贴不贴在墙上?×

前(1)(2)例成立,(3)例不成立。

不用V不V格式,这与“把”字句[+完成][+成就]语义有关。“把”字句都由一个动作同指示该

动作结果的行为状态结合而成,那么,如果否定了动作,就不会出现作为动作结果的状态。因此“把”字句

的否定,不能只否定动词,否定词不能直接用在动词前,而要用在“把”字前。例如:

(1)美国这么多汽车,几乎平均人手一辆,都要像中国那么冒黑烟,还不把月亮都给熏黑了,可走在

街上硬是闻不到多少汽油味儿。(向远方《在美行车》人民文学1993.8)

(2)他没有把车停到房东给他划定的停车点上,而是停在了别人的上边。(同上)

否定词“不”,“没有”都不跟动词连用,用在了“把”字前,这样,否定词并不只否定动作行为,而

是否定了动作行为以及结果整体。

3.4谓语动词光杆时用重叠表示短暂义。

“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能光杆,一般都需有连带成分。谓语动词光杆时,需要重叠,有时中间可以

插个“一”字。

(1)你们把东西拾掇拾掇。

(2)快把房间打扫打扫。

(3)吃过了饭,请把书包理一理。

光杆动词在“把”字句中需用重叠形式,这正是“把”字句动词的[+持续]语义特征与句子情状[-

持续]语义特征对立统一的结果,是受“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制约的具体反映。动词重叠表示短暂

的语法意义,可满足句子情状[-持续]的语义特征。

3.5动量词语多用“一下”、“一顿”,做状语时,只用“一”字。

(1)铁锁把腰一挺,头一扬,说起他在太原时代的事情来。(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2)随意点上几样菜,吃完后把碗一推就走,月底了,食堂给统一结帐。(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

人民文学1993.8期)

(3)她对张春林嫣然一笑,把车上的反光镜调整了一下角度。(向远方《在美行车》)

(4)攀钢代表发现韩国做样时,只把钢材的表面磨了一下。(沈国凡《攀枝花钢城赋》)

(5)他把小偷教训了一顿。

动量词多用“一下”“一顿”“一”等等,也是受[-持续][+完成]的语义制约的结果。

3.6时量短语“不能直接加在V前。

试比较:

A[,1]: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A[,2]:把两幅画多年来一直挂在这面墙上。 ×

句子语义的[-持续]性,与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量有矛盾。时量短语可以加在“把”字前。这时,时量

短语限制的是整个“把”字结构,而并不仅仅是动词。例(3)“整整三个月”并非指老王“关”这个动作

行为持续的时间,而是指“儿子关在家里”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

(1)他天天把这两句话挂在嘴上。

(2)他一会儿就把饭做好了。

(3)老王整整三个月把儿子关在家里。

3.7“量时短语+了”用在动词后不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

持续时间。

(1)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

(2)把马路展宽好几年了。

(3)把书弄坏很长时间了。

(4)把饭烧熟半天了。

(5)把敌人赶走三年了。

(6)把树枝折断五天了。

上例句子中时量短语计量的都不表示动作进行的持续时间,只表示作为复合结果而存现的状态的持续时

间。时量短语的计时起点从动作行为的终结点算起。“把围墙加高一年多了。”加高围墙的动作行为是在一

年多前结束的,“一年多”是指动作行为所致使的结果高这个状态的持续时间。有些句子在非“把”字句里

有歧义,时量短语既可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又可以表示动作结束了多长时间。例如:

还没有看完? A

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

还在卖? A

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

还没有看完? A[,1]×

把书看了三天了 { 早就忘了。 B[,1]

还在卖? A[,1]×

把菜卖了三天了 { 还想它干什么。 B[,1]

非把字句的A句,动作还没有结束,时量短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的持续时间。B句动作已结束,时量短

语表示的时间是动作结束后经历了多长时间。但是把它们转换成“把”字句后,时量短语表示动作持续的A

句不能成立,B句能成立。这显然也是受了“把”字句情状[-持续]语义的制约的结果。

 

 

主要参考书目:

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2期。

1987,北京方言里的“着”,方言,第1期。

詹开第:1983,把字句谓语中动词的方向,中国语文,第1期。

李临定:1986,受事成分句类型比较,中国语文,第5期。

邓守信:1986,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平:1988,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6期。

龚千炎:1991,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示系统,中国语文,第4期。

房玉清:1992,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汉语学习,第1期。

王安龙:1993,略说显示状态功能的动词,中国语文,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