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成语十篇

时间:2023-03-20 05:40:40

表示心情的成语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1

1、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2、春风得意: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3、眉花眼笑: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4、耳热眼花: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5、忘乎其形: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6、欢呼鼓舞:形容欢乐兴奋之极。

7、回光反照: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

8、眉飞色舞:色:脸色。形容人得意兴奋的样子。

9、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10、豪情逸致: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11、酒酣耳熟: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12、哗世取名: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2

关键词:暗示;竞技状态;影响

前言

在运动竞赛中,暗示作用会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变化,继而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探讨暗示在运动竞赛中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运用暗示在竞赛中的积极作用,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

1、暗示概述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我国学者时蓉华把暗示定义为“在无对抗条件下,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日本千叶康则认为“以一般脑机能为基础,语言介入其中,行为因之发生,对这种情况不妨称之为暗示。”暗示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作用也早已被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明,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克斯和谢布鲁做过的著名的“视觉悬垂”实验等。

2、暗示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运动竞赛中,成功的暗示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对比赛产生安全感,失败的暗示致使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自信心下降,继而影响到运动员体、技能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2.1 他人暗示的影响

所谓他人暗示,就是指在交往中,由个人或团体(或集体)向其他人或集体发出的暗示,把一定的概念、信念、意见、判断、行为准则等灌输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它是为别人指明方向,推动人们去做一件事或完成一个行为,同时阻止人们去干其它事情,它促成或抑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利用潜在的体力和脑力。在运动竞赛中他人对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三个方面。

2.1.1 观众暗示的影响

观众的临场感受、情绪反映以及表现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喝彩、助威、奚落、起哄等)的变化构成了体育比赛的观众氛围,对运动员形成了一种环境暗示。运动员在这种环境作用下,不同神经类型和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在观众的“喝倒彩、奚落、叫骂、起哄”下,做到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赛中,其技术水平能正常发挥。相反,有些运动员在这种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下,兴奋性降低,对比赛失去信心,比赛中精神不集中,技术动作变形,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加强比赛现场模拟训练,营造多种比赛氛围,使运动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

2.1.2 教练员暗示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对比赛获胜甚至起着关键的作用。赛场上,教练员的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都会对运动员产生暗示作用,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场上教练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比赛形势,做出合适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万不可使运动员思想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2.1.3 队友暗示的影响

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同伴之间的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同伴之间常常通过不自觉的动作或语言给同伴以暗示作用,使同伴的心理发生变化。比如队员通过一个手势,一种眼神等默契“语言”给队友以暗示,来进行各种技、战术配合,这种默契“语言”使队员间的配合出神入化,暗示的积极功效在比赛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相反,队友的暗示也有起消极影响的时候。比如,一个队员失误了,队友给予的不是鼓励、安慰的语言或表情,而是挖苦、嘲笑,这样会对这个队员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运动技、战术会更加发挥失常。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和队员之间“暗示”配合,使他们在比赛场上能够运用自如。

2.2 自我暗示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比如在比赛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运动员可以借助一些套语,通过默念和想象,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我能行”、“我很棒”、“我发挥的很好”等,通过积极、肯定的暗示语言,振奋精神,唤醒斗志,使比赛发生逆转。相反,若比赛成绩大大好于赛前预期目标或处于领先的境地,运动员就容易沾沾自喜,产生麻痹松劲的思想情绪。这时运动员要通过一些如“集中注意力”、“安静、小心”等暗示语言,使比较浮躁的情绪稳定下来。因此,在平时,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

转贴于 3、运用暗示方法的注意事项

3.1 语言暗示

暗示语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暗示语才能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能,极大调动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在运动比赛中教练员与运动员都要自觉运用积极、肯定暗示语,避免消极暗示语。语言暗示要间接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及时传递,方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教练的意图。

3.1.2 暗示语应该多考虑比赛的过程性问题,少考虑结果性问题

赛场上,运动员紧张不安,不是来自比赛本身,而在于对比赛结果产生的想法。因此,缓解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消除这种想法,诱导到单纯比赛和情绪稳定的心境中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比赛上,才能发挥出色。

3.1.3 暗示语的语调

暗示语应采用中音或低音进行,而且要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音调要适当拖长。因为受暗示者对暗示的语言信息具有较高的反映性。

3.2 动作和表情暗示

在竞赛过程中,除了语言暗示外,常见的还有动作暗示和表情暗示。尤其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在场外经常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运动员注意什么和去做什么,但在传递暗示的过程中,教练员经常把无意识的表情暗示传递给运动员。尤其是运动员发挥不理想时,教练员的消极表情(焦急、生气等)无意的传给运动员,致使运动员心理更加紧张。因此教练员在暗示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的表情。

3.3 暗示训练与其他心理训练方法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运动竞赛中,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即将到来的比赛前面,你产生了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你如果采用暗示方法和想象训练方法相结合,采用暗示语“我现在很放松”“镇静”“我状态很好”,想象自己最近取得成功的一场比赛的情景,体会当时比赛的感觉。因为这样会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4 暗示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把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融合。暗示训练作为心理训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加以运用。

4、结论

(1)在运动竞赛中影响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暗示;另一个是他人暗示,如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等几个方面。

(2)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用积极、肯定、明了的暗示语训练运动员,运用暗示方法的要点和技巧,使暗示方法的作用在运动竞赛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无声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211-03

前言: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是沟通协调有声语言的手段,帮助体育教师表情达意,也作为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透镜,是体育教师教学和管理课堂的武器。无声语言包括动态无声语言和静态无声语言。

一、动态无声语言

1、灵动的无声语言――头部语言

头部语言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头部的上下或左右摆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评价的无声语言。教师点头是表示同意,赞成或仅仅表示在倾听,这是对学生肯定的暗示。摇头则表示否定,不同意,遗憾,无奈等。案例:学生练习时,教师在发现其动作技术有进步,或不敢做动作时,点头则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受到无声的鼓励和表扬,必定会更加刻苦的练习;当见到个别学生纪律松懈,随便讲话,嬉闹或注意力分散时,向违反纪律的学生摇头,他可立刻意识到老师的制止动作。这样既能避免直呼其名或在众目之下进行批评,也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教学过程不受干扰而顺利进行。体育教师恰当的使用头部语言在结合相应的眼神、手势、课堂效果会更好。

2、注视的无声语言――目光语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在体育教学中即传递信息,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眼神,目光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赞许,认同,表扬,不满,鼓励,理解等。体育教师应该使自己的目光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交替“交流”把握信息反馈。教师可通过目光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和在他们的目光中反映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来判断教材教法是否合理,课的密度和运动量是否恰当,时间安排是否适当,如有不合理之处下次课的内容安排进行调整改进,有效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案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练习,打闹、嬉笑,很容易造成意外的伤害,这时教师及时的运用蹙眉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们接到老师在立刻禁止他们继续玩闹的指令,并及时终止自己的行为,眼神目光的无声语言在此时就彰显了它的非凡作用。

3、丰富的无声语言 ――表情语言

表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无声传达感情或反映信息接收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气氛的重要的无声语言。

(1)表情语言运用是要适度。

体育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学生对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也极为敏感。如果老师的面部语言是表现的是及其夸张的嘲笑某位同学时,这位学生,不仅仅是当时的不开心,心灵上可能也受到了重创。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唤起学生的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不同的表情赞许,鼓励,肯定,提醒或约束学生的行为。表情语言要把握好自身面目表情的。

(2)表情语言要适时。

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掌握好运用表情语言的时机,例如,在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时,有个别学生因为动作失误而看见教师惊讶或厌烦的表情时,这位同学会表现出的尴尬,没有信心继续完成动作,也有可能有逃避的心理,这时及时的鼓励非常重要,以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愤怒或过于严厉的表情使学生避而远之,课堂气氛则沉闷,甚至学生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习氛围轻松愉悦是教与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案例:在形体课时,教师要保持嘴角上扬微笑的表情,向学生展示一种独特的气质,现身说法的感染学生,学生体会到了美感带来的快乐,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教师充满怒气的来上课,学生看见了,他们会小心翼翼的学习内容,教学效果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4、灵活的无声语言――手势语言

手势无声语言是教师通过手及手臂的空间运动形成的轨迹和静态姿势对学生的课堂言行给予的指示。

(1)手势语言要约定俗成,让其有固定的涵义。

体育教师的手势动作已经成为体育课教学中某种意义的固定符号,而这种固定的符号表达着体育教师传递的信息、有强调示范、点拨引导、明确位置和方向站位等作用,如握拳表示加油,鼓励;竖大拇指表示肯定,赞同,鼓励;手臂由上快速向下表示开始或结束等。

(2)手势语言要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自然融合为一体,使用手势要自然,得体,动作舒展大方。

如在教授篮球裁判手势时,体育教师做出走步的手势,这个手势是表示学生在进行比赛时己经犯规,裁判立刻给出的判罚指示,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准确严禁的手势是用来传达教学意图和表达教学警示的一种指示。

(3)体育教师的手势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

每节体育课体育教师都会运用多种手势语言, 这些灵活多变,准确,适度的手势语言,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而且有利于其准确的表达感情和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对体育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手势语言的涵义:

案例1:夸张的手势搭配固定的符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练习垫上技巧时,有一位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当她顺利的将一套动作连贯的完成了,其她的同学都充满着羡慕的神情,我这时双手向她竖起大拇指上下的摆动,让学生看到了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其他的同学同样也受到激励和鼓舞,更好的投入到练习中去,这就是无声语言的魅力。

案例2:肯定的评价手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健美操课上,老师安排个人展示时间,有位被同学推荐上来的学生,这位学生平时胆子很小,同学们也希望她能够得到锻炼,当时看见她很有畏难紧张情绪时,我双手握拳以示加油并拍拍她的肩膀,这时所有的同学都双手握拳为她加油,整个课堂都是加油的气氛,这位学生勇敢的完成了动作,之后我又给了她一个拥抱以示她战胜自我的勇敢和力量。拥抱是教师传递学生的安慰信息,学生之间的拥抱是相互鼓励,团结的爱心表达。

案例3:指示手势的准确运用是学生能够准确完成动作的无声语言。

在篮球课上我的手指向左方向,学生就会向左方向运球,如果手向上动,学生接到的指令是高运球,所以指示的手势要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默契上。

5、展示的无声语言――示范语言

示范语言是体育教师通过标准,准确的把动作完美的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无声语言。具有真实性和激励性。,

(1)示范语言要准确规范,让其一目了然。

示范是有目的的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是指尽快地掌握好技术动作,一个漂亮,规范的示范动作可把动作的形象,概念,路线,速度,空间方位,力量多种知识信息同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形象完整的同时会使学生更加佩服教师,尤其在做重点难点的动作上,更加激发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示范语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例如健美操的动作有时单用语言讲解,学生常常不能迅速做出反应,此时将规范的动作以身体姿态展现,学生立刻会明白并正确的做出反应,使教师的输出信息更好的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输出信息,这样示范语言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示范语言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水平;示范要正确,舒展。

体育教师的示范语言要根据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个体进行示范;体育教师漂亮,流畅的动作示范语言的运用,可引起学生的注意,羡慕和模仿,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的兴趣,增强完成身体动作的信息。

6、直观的无声语言――图解语言

图解语言是体育课上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在新授课上,对将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制作一张图解,加上动作要点的文字提示,让学会了解整个动作的轨迹,动作结构等。案例:学生在学习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时,作为第一次课,学生接受的比较慢,看着他们茫然的表情时,我微笑了一下,这时我分给学生已经提前制作好的图解,图解上并配有动作要领“一大,二小,三高”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学习,看着他们讨论时的积极热情的场面,我感到非常开心,就是这张图解轻松的解决了学生的困扰。

二、静态无声语言

1、引领的无声语言――时间语言

时间无声语言主要是关于控制“时间学”,专门研究对时间安排和控制在信息沟通中的意义和作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和控制,某个时间安排热身运动,某个时间安排游戏导入,某个时间安排学练,注意讲解与纠错动作的时机,控制练习密度等,这些不同时间选择不同内容会向学生传递不同信息,例如学生在练习完成整套动作时不要轻易中断他的练习,以免破坏他的练习节奏,引起学生的困惑,也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不必要的意外发生,如有纠正要等他练习结束在给予告知,也使学生及时的纠正错误,所以时间语言是考验一位体育教师对时间,节奏的控制能力。

2、互动的无声语言――时间语言

空间的语言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互动位置的远近(即空间距离),以此作为象征性信息符号来传递信息,并根据其位置变化来表现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和态度。案例:当有学生扭伤时,教师迅速的感到现场,查看伤势,并做出快速的处理方法,这种师生之间距离的缩小,会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安慰同时也消除了其他同学的紧张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学习垫上技巧时,有些动作是需要保护和帮助的,这时学生老师的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如果这时有同学在打闹,这时教师不用语言,而只是靠近这两位学生,学生通过距离立刻会接到教师传来的信息是停止打闹,集中注意练习,保护好同学的安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运用师生之间的远近高低不同的距离,及时的给予安慰和警示的无声语言提示,会给体育课堂带来意外的效果。

3、观赏的无声语言――物品语言

物品语言是通过教师的服饰,场地器材,传达给学生的心理活动的无声语言。学生上课前的直观感觉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篮球课,学生看见场地上已经摆设好的篮球器材,会非常的开心兴奋,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有的学生会拿起篮球运几次再放回去。本节课同学会快速的集合,认真模仿,积极主动的体会动作要领,小组合作积极热情,有时下课还迟迟不愿离去,期待着下一课,这就是体育教师充分的运用场地器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学好技术动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真爱”学生是使用无声语言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师的无声语言之所以能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源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平时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师是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朋友,这就是最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实施无声语言的基础和前提。

2、师生之间的默契是传达无声语言的有效途径。无声语言要使用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班级环境,只有让学生能看的懂的无声语言才是课堂中适用的无声语言,而这种默契是体育教师和学生长期积累起来的固定符号。

3、无声语言要准确的、及时的、传达教师的意图。

4、无声语言具有差异性,根据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及学生的性别,年龄,心理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无声语言,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5、实现“无声胜有声”,使其在体育教学中显示出重要的作用。

(1)“无声”胜“有声”是以“无声”为前提,这样才能行使它的本意。

例如学生在做“贴人”的游戏时,讲解的游戏规则很繁琐,学生不易懂,缺少直观上的感觉,这时运用示范、手势、目光,表情等无声语言去演示游戏的规则,传达的信息很直观准确,通俗易懂,这时体现了无声语言的重要性。

(2)多种无声语言融合使用,可以使无声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学生可以在快乐和谐的环境下学习并掌握技术动作,体育教师也可以在和谐的环境里教授课程。

(3)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协调的使用。

无声语言的使用价值与有声语言的使用价值相比,无声语言的表现方式更细腻,更含蓄,而有声语言更直接的表达意思。如在学习健美操动作时,教师面带微笑配合有声语言说“用力”“伸直”“很棒”这样学生更容易懂,更容易接受。把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相结合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来,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正确运用这两种语言课时体育课变的更生动,更受学生的喜爱。

四、结论

体育教学中无声语言的运用可以迅速的传达着教师的意图和情感,生动、微妙的无声语言在教学中及时、合理、恰当地运用,会使信息传递的效果更为显著,有时无声语言也是一种辅助的表达,不可完全的代替语言,与有声语言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更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带来意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 聪.论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态无声评价,2013.9.7

[2] 范运祥 马卫平.《无声胜有声: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2010 02-094-04

[3] 王军棉.《身体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2012.05.29

[4] 《体育教学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运用》[OL],2009.03.10

[5] 张 建.《润物无声胜有声》 《中国学校体育》[J],2015.10

[6] 姜军.例析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5.10

[7] 穆乃国.活用手势 激情促趣[J].《中国学校体育》,2015.10

[8] 吴美.无声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学校体育》[J],2015.10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4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 语言 动作 情景环境

马启伟在《体育心理学》书中指出,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心理暗示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运用代表内外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进而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达到控制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由此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训练方法,能够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的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暗示根据实施者可分教师或他人进行的外部语言暗示,和用自己内心言语或低声的口头言语进行的自我暗示。

外部语言暗示。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动作练习为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做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首先,暗示的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想象动作过程,增加其记忆的保持量。这种表象体验能够起到大脑的“动员”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暗示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不论进步大小,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也能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再次,暗示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等语言暗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篮球传接球教学中,在提问学生接球动作要领的同时,将球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暗示下,对动作进行思考,启发思维,增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

自我暗示。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自我暗示语句应当采用肯定的词语或句子,如在中长跑极点出现时,让学生心中默念“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的呼吸顺畅,我完全能够跑完全程!”

二、体态动作暗示

体态动作暗示是心理暗示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手段对学生加以暗示,发挥暗示的传递感染和激励引导等作用。

表情、姿态等暗示较之有声语言暗示更具有形象性,往往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当学生练习时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等对学生表示鼓励,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的点头,鼓掌等表情动作暗示,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的摇头等暗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态动作暗示还可以用于引导和指示学生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利用口哨哨音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完成动作练习等。这些体态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一看就能领会,并按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体态动作暗示在运用时如果与语言暗示合理相配,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环境暗示

情景环境暗示是体育教师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训练热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任务来创造和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将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和热情互助的气氛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当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马上改变教学环境,可采用比赛、竞技等的形式进行环境暗示,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采用比赛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采用比赛、竞技等方法时要注意对差生的指导,应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实物教具暗示

利用实物教具暗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合理的运用教具则能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在立定跳远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距离远近,而忽视了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坑上支起一根橡皮筋,用来提示学生起跳高度,效果是非常好的。在讲解团身前滚翻动作时,用球和砖块作滚动比较,同时加以正确和错误的动作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自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优异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运用的暗示方法要准确,能够控制暗示发出的程度,恰到好处,达到沟通心理、控制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5

【关键词】双音节 同形异义词 对比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4-03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源远流长,对周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汉字。韩民族是最早接纳汉字并通过汉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韩国曾用汉字记录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韩国权威性的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均用古汉语写成。汉字对韩国文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韩语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据韩国学者李庸周先生的统计 ,汉字词除去专有名词外有81362个,占整个韩语词汇的52.1%。

历史原因造成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同形词,这为中国的韩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同而异义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偏误。

一、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词义比较

同形异义汉字词是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词性、用法不同的汉字词。单音节的汉字词很少,三四音节以上的成语也颇少见。因此选定双音节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同形汉字词来源于延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教程》。词义参考韩国字典《???????》第五版(2001)、《韩中辞典》(2003)和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2014)、《辞海》(2009)、《辞源》(2009)。

韩语和汉语中的双音节同形异义词可分为两类,即同形完全不同义和同形部分同义。

1.同形完全不同义

同形完全不同义指韩语和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是词义发生转移的结果,词所表示的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代替了原来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词义转移后,该词就不再指称原来的旧事物,不再表示原来的旧概念,韩汉同形异义词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如:

决胜:汉语指决出最后的胜负,韩语指决赛。

竞走:汉语指一种田径项目,韩语指比赛、赛跑。

工夫:汉语指时间,韩语指学习。

勤务:汉语指专门做杂务工作的人,韩语指工作。

多情:汉语指重感情、易伤感,韩语指亲密。

病故:汉语指因病去世,韩语指生病。

受苦:汉语指遭受痛苦,韩语指辛苦、受累。

抑郁:汉语指情绪低落、不高兴,韩语指委屈、冤枉

2.同形部分同义

同形部分同义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可细分为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词义从单义向多义发展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借贷、引申、比喻、特指的造词方法,韩汉同形部分同义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词义的多义化。

(1)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

监督:汉语指察看并管理,韩语还指导演

果实:汉语指植物结的果或比喻收获,韩语还指水果

课题:汉语指研究的问题,韩语还指任务、作业

气氛:汉语指环境的氛围,韩语还指心情

内外:汉语指内和外,韩语还指夫妻

道具:汉语指演戏时所用的器物,韩语统称工具。

爱情:汉语指男女间的爱恋,韩语还指对事物的喜爱

(2)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

东西:汉语有①东和西②泛指事物③特指人或动物(带有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对象:汉语有①目标②特指恋爱的对方,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气象:汉语有①气候、天象②景象、景色,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保养:汉语有①保护调养②保护修理,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生气:汉语有①发怒②活力,韩语只有汉语②的义项

可怜:汉语有①值得怜悯②指数量少或质量差,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3)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人情:韩语和汉语中都表示人的感情,韩语中还可表示‘同情心、爱心’和‘人心、人性’,汉语中还有‘情面’和‘礼节应酬’的意思

调理:韩语和汉语都表示调养身体,韩语还可表示‘配料’,汉语还表示‘管教、训练’

人事:韩语和汉语都表示对人员的录用、调配、奖赏工作,韩语中还表示‘问候、寒暄’,汉语中还表示‘事理人情’和‘人的意识’

神经:韩语和汉语都表示(生理)神经,韩语还可表示‘费心、劳神’,汉语还表示‘精神失常的状态’

不便:韩语和汉语都可表示不方便,韩语还可表示‘心里或身体不舒服’,汉语还可表示‘不适宜做某事’

发达:韩语和汉语都表示事物已充分发展,韩语还表示‘规模逐渐变大’,汉语还可表示‘发迹、显达’

二、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类型

本文出现的偏误例句是本人在教授韩语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在运用韩汉同形异义词时发生的一些偏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和口语表达出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

韩语和汉语中的部分同形异义词词性不同,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容易把汉语的词性照搬到韩语中来。

例句1:?? ?? ?? ??? ????. (√??? ??)

(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这个句子中汉字词‘??(关心)’在汉语中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韩

语中只能做名词,想要表达对什么事情或人关心,应用 ‘-? ??? ??’

这样的表达方式。

例句2:??? ??? ??? ??? ? ??.(√???? ? ? ??.)

(读书能丰富知识。)

汉字词‘????(丰富)’汉语中动词形容词皆可但在韩语中词性只有形容词一种,在这个句子中必须加上使动形式‘-???’整个句子表达才准确,意思是读书能使知识变得丰富。

例句3:?? ?? ???? ?(√???? ?) ?? ?? ???.

(经过学校门前时看到了王英。)

汉字词‘??’在韩语中只做名词使用,因此后面不能加‘??’变成动词,表示经过某个地方要用‘????’这个词。

例句4:? ??? ?? ??? ???? ???(√??? ?? ???) ??? ??? ??? ???.

(那位皇帝会勤于朝政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汉字词‘??(巩固)’在韩语中没有动词这一属性,后面加‘??’变成形

容词‘????’加‘?’变成副词‘???’。

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5:??? ???? ????(√????? ????)??? ??

??????.

(最近机票很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汉语中的紧张一词有三个义项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②激烈或紧迫③供应不足,难于应付。这个句子中出现的紧张属于第三种情况。而韩语中的‘??( 紧张)’只用于第一种情况。

例句6:?? ????? ???? ????. (√??? ?????.)

( 他爷爷去年病故。)

韩语中‘??(病故)’指生病的意思,在汉语中病故一词的意思是因病去世。二者意思完全不一样。

例句7:?? ??? ?? ??? ?? ???(√??) ? ? ?? ?? ??? ??? ??? ? ? ????.

(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品质。)

汉语中品质一词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指

物品的质量。韩语中??(品质)’只表示物品的质量,修饰人应使用‘??’。

例句8:? ?? ?? ?? ??(√???)???.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经理。)

汉字词‘??(经理)’在韩语中的意思是公司负责管理财务的人员,与汉语中经理一词的意思也不一致。

例句9:?? ? ????? ??????.(√??? ?????.)

(事情已经解决了,放心吧!)

‘??’一词在韩语中的意思是疏忽、不小心,不是安心、放心的意思。

例句10:?? ??? ? ??? ??? ??? (√??)??? ???.

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如‘?????’、‘??? ??’

例句11:? ??? ???? ? ??? ????.( √???.)

(地震给这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一词韩语中就是建造的意思,而汉语中造成指导致不好的结果发生。

例句12:?? ???? (√???? ???) ??? ??? ??? ???.

(由于他的失职,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失业,汉语中有失职和失业两种意思。

例句13:?? ??(√??)? ?????

提高生活水平。

(韩语中的‘??’一词只表示横向、水平,而汉语中还表示某一领域达到的高度。)

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4:??? ?? ???? ??? ??. (√??? ??.)

(我们是老朋友了,感情很深。)

本句中感情一词汉语中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是褒义词。而韩语‘??(感情)’带有贬义色彩,指对他人报有怨恨。常用的表达有‘??? ?? ??’‘?? ??? ?? ????’.

例句15:?? ?? ????? ?? ?????. (√?????)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

汉语中骄傲一有褒义色彩,也可用于贬义。而韩语‘??’常用于贬义的情况较多。

例句16:?? ? ???? ?? ????? (√?????)? ???.

(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融洽。)

‘帮助’一词汉语中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带有褒义色彩。而韩语汉字词‘??’指坏人相互勾结,只用于贬义的情况。

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7:?? ???(√????) ???? ??? ? ??? ????.

( 我非常高兴我能考入理想中的大学。)

例句18:??? ?? ???(√????) ????.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理想’和‘普遍’在汉语中是名词,修饰另外的名词需加上助词‘的’,但在韩语中表示事物的性质,汉字词后面应加上‘-?’。

三、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多年来韩语语音和语法教学被放置在了比词汇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上,有关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韩汉同形异义词的‘似是而非’颇让学习者感到头疼,如何才能让韩语学习者正确地掌握韩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呢?

首先,加强韩汉同形异义词的词义对比,消除学生头脑中对等词的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对比释义法经常被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同形异义词词义时应予以强调,明确告诉学生词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清楚讲解这个同形异义词在韩语和汉语中的搭配关系和使用范围。如‘看病’一词,汉语中表示自己不舒服去医院检查,韩语是看护病人的意思。‘选手’一词汉语表示比赛入选的人,韩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是高手、能手的意思。再比如‘募集’一词,汉语表示筹集钱财或物品,韩语还可用于招募人员。‘关心’一词汉语可以做动词也可做名词,韩语只做名词使用,对人、事、物关心用‘-? ??? ??/??’这样的惯用搭配。

其次,将韩汉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虽然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对韩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根据汉字词的分类进行总结学习,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中国学生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对韩汉同形异义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提前预测,把研究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三,建立错题集,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强化练习。

单靠单词释义有时很难纠正偏误,为了能在实际中少犯错误、正确使用,需要给出恰当的语境进行练习,运用情景交际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搭配习惯。收集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及口语表达中出现的偏误,设计练习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和工具书

由于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释义不完整,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使用偏误。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不完整的部分应予以补充,对学生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的,应多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例子中明白用法。如‘深刻’一词,词典上的翻译是‘????’,于是就出现了误用例句11?? ??? ? ??? ??? ??? (√??)??? ???.而‘????’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不是深刻的意思。

四、结语

本文以韩国语教材《韩国语教程》中的韩汉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3592个词汇中共筛选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154个,其中同形完全不同义有75个,同形部分同义79个。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的词有42个,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的词有28个,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有9个。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最后提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韩语学习者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韩语汉字词。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韩汉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还很不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地希.中韩汉字词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齐晓峰.韩国语汉字词的母语迁移与教学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3]金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报刊,2006.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6

[关键词]“动词+味”感觉名词 语义特征 语法特征 结构分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071-02

一、感觉名词“味”的语义特征

根据新村出(1998)《广辞苑》(第五版),“味”可以分为味觉器官能够感知到的食物本身的味道以及人在生活中获得的心情、感情等心理体验。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物理性的“味”作为基本语义表示“身体感觉”,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感知的心理性的“味”作为扩张语义表示“精神感受”。因此,味觉名词“味”具有从物理层面向心理层面扩张的特征,即“味”具有从物理到心理的隐喻表现。

二、动词性定语的类型

(一)语义类型

本文对《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语料进行了大量的收集,经过分类整理,以动词性定语的意义特点为分类依据,把修饰“味”的定语分为“附加特征型”“心理状态型”“味觉感受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其中,“附加特征型”定语的名称在一些先行研究中已有提及,本文作进一步的界定,其他几种类型是笔者结合定语的语义进行的分类。

附加特征型:被修饰名词本身不具有某些特征,但通过定语的描述在特定的场合下具有了某些外在特征。心理状态型:表示人的静态的心理状态。味觉感受型:通过味觉器官舌头及吃、舔等动作感受食物或其他物体的味道。具体事象型:表示具体的情景,一般出现在心理性“味”前面,在意义上前后不吻合。内在性质型:指定语中含有相当于被修饰名词深层含义的表达,这一表达正好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内在性质。

(二)语法类型

本文从语法的角度把动词性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即既有修饰限定功能又表示具体时态的定语,分为ル形和タ形;“非时态性定语”,即只有修饰限定功能,不表示时态的定语,也分为ル形和タ形。

三、感觉名词为物理性的“味”

(一)附加特征型

这一类型的定语可以为被修饰名词“味”在特定场合下附加其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这时的“味”不表示其本来的属性。

(1)消M者の反辘狭激、大学vS者は“iみを抑えた味、大学名と京都bをかけた品名が好u”と分析する。

(i有侣)

(2)出された茶は、iみの少ない、甘みの冥る味だった。庭を眺めながらの一服に、十分英荬蝠Bえた。

(i有侣)

例(1)、例(2)的茶本身也带苦涩的“味”,但是定语部分所展现出的却是不同于事物自身的“味”,是有附加特征的。例(1)指经过处理的降低苦涩指数的绿茶的“味”,例(2)指少有苦味、甘甜的茶的“味”。虽然例句中具体的“味”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定语所表示的不是事物本来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味”,而是特定场合下的附加特征。

从语法上看,例(1)是对某物的与其自身特征不同的特殊性进行说明,要表示在特殊的时点做出的动作,及这个动作完成之后留下的状态,用タ形。这时定语的动作出现在主句动作之前,表示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例(2)中,动词性定语用了ル形,动词为非人为动词,具有某种特征的“味”是一般概念的“味”,所以ル形只起到定语修饰的作用,不表示相对时态,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此类型定语的动作和主句的动作没有r间上的关系时,定语中的动词只是起纯粹的修饰限定作用,属于“非时态性定语”,一般以ル形出现在“味”之前。当定语的动作和主句的动作存在时间上的关系时,定语属于“时态性定语”,表示相对时态,这时“味”之前可以出现タ形。

(二)心理状态型

“心理状态型”定语虽然是静态的心理,但这种场合下的被修饰名词却是物理性的“味”。

(3)そんなことを思いながら、はしをつけていると、40年近く前の、Qしてうまくはないが_愁に氦沥课钉、だんだんとdってきた。(i有侣)

山梨正明(1991)把在语法规则上与后续的被修饰名词相匹配,但意义上却和上下文中的其他部分构成修饰关系的定语表现形式称为“转移修饰表现”。本文对山梨正明(1991)“转移修饰表现”的说法作进一步的界定,把形式上直接和感觉名词相连,意义上和定语外的主体构成修饰关系的表现认定为“转移修饰表现”。例(3)即属于“转移修饰表现”,通过食物的“味”回想起的是大约40年前的乡愁。这种心理状态的描写,不是更详细地说明了具体的物理性的“味”,而是把重点引向了人的内心。“味”是引起作者产生某种情绪的媒介物。

金水敏(1994)把类似形容词用法的动词称为“词汇性状态动词”。包含在“词汇性状态动词”内的“连体词性状态动词”作为形容词性用法的固定化方向,动词所修饰的名词不是动作的发出者。结构上动词和被修饰名词相连,意义上却并无修饰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出现在这样的“转移修饰表现”中的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可以看作“连体词性状态动词”。例(3)中的定语动词即属于这类动词,用タ形表示单纯的状态,和主句动作不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这一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是物理性的,但定语动词是表示心理状态而非动作行为,即定语本身没有时间的概念,和主句的动作不构成时间上的关系。定语动词在功能上相当于形容词,一般用タ形,只是起单纯的修饰限定作用。

(三)味觉感受型

因为物体本身带有“味”,只要有物体存在,就有相应的“味”。即使没有感受到“味”,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味觉感受型”定语即是包含这种为了感受到“味”的存在而做味觉感受动作的定语。

(4)夏によく食べる味は“さっぱり”“スパイシ`”“辛い”“すっぱい”“薄い・あっさり”“c辛い・しょっぱい”などが上位にあがっています。(朝日新)

(5)一rのQ生日のrに舐めた味を思い出したみたいです。(朝日新)

例(4)和例(5)中,“食べる”、“舐める”不是产生“味”的动作,而是感受“味”的动作,且定语内的动词既可以出现ル形,也可以出现タ形。用ル形时,只表示一般概念,起单纯的修饰作用,属于“非时态性定语”。例(5)中一岁时的“舐めた”与主句中的“思い出した”相比发生在前,用タ形表示过去的动作、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

这种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是物理性的,定语动词所表示的是为了感受“味”所做的动作,如果单纯表示一般概念,定语本身没有时间概念时,用ル形;定语中的动作出现在主句动作之前时,用タ形表示相对时态。

四、感觉名词为心理性的“味”

(一)具体事象型

动词性定语表示事物具体的样子或情景,而被修饰名词却是抽象地表示人内心所感受到的气氛或情趣。

(6)趣のある古材を使った味のある家を建ててみては”としている。(i有侣)

例(6)中,“味”指的是通过内心可以感受到的事物的品质,定语描述的具体事象是感受被修饰名词所指事物的媒介。定语内的动词是表示人为动作的动词,タ形在这里表示动作结束之后所残留的状态。因为此时的动作在“家を建ててみては”之前,所以表示相对时态,属于“时态性定语”。

由于这一类型的被修饰名词“味”属于心理性的,定语部分表示具体情景,所以一般已经发生过了,用タ形表示先于主句动作的相对时态。

(二)内在性质型

这种类型的定语的特征是其中体现了被修饰名词所表达的内在深层含义。

(7)成Lを示す`った味の伽颏みしめ、嬉し泣きした。(朝日新)

(8)人物の言~遣いは独特で、会にユ`モアあふれた味が出る。(日文亚马逊)

例(7)中的“味”指的是“成L”,例(8)中的“味”指“ユ`モア”,“味”根据不同的场合,其深层含义也是不同的。此时,“味”所包含的意义与定语内部的某个名词是对应的,即“味”的内在性质被展现出来。根据金水敏(1994)关于“词汇性状态动词”的论述,“`った”可以看作其中的“‘第五种动词’性形状动词”,“あふれた”可以看作“典型的第四种动词”,两者都属于“词汇性状态动词”。定语内的动词用タ形表示单纯的状态,与主句没有前后关系,这时的定语属于“非时态性定语”。

这一类型的“味”也是心理性的,定语部分暗含了“味”的深层含义,定语动词用タ形,不表示具体的行为动作,本身没有时间概念,起单纯的修饰限定作用。

五、“动词+味”的结构分类

奥津敬一郎(1974)将定语结构“V+N”划分为“同一名词定语结构”和“附加名词定语结构”,其中“附加名词定语结构”又进一步分为“同格名词定语结构”和“相对名词定语结构”。在“同格名词定语结构”中,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说明解释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插入“という”。在“相对名词定语结构”中,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因果或补充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插入“という”。

“附加特征型”定Z从外部补充被修饰名词“味”在特殊场合下具有的特征,由于不是解释说明被修饰名词的属性,因此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不构成同格的关系。“心理状态型”定语在意义上和表示物理感觉的被修饰名词不相关,属于“转移修饰的表现”,故也不是同格的关系。“味觉感受型”定语中的动词表示的是为了感受到“味”而做的动作,在定语和被修饰名词之间是不能插入“という”的。“具体事象型”定语与“味”存在时间上的前后关系,不能称为同格。“内在性质型”定语中含有相当于被修饰名词“味”的深层含义的表达,即定语是解释说明心理性的“味”的深层含义的,故定语与“味”之间是同格的关系。

六、结语

在语义特征方面,“味”可以分为物理性的和心理性的,定语可以分为“附加特征型”“味觉感受型”“心理状态型”“具体事象型”“内在性质型”。前四种定语与物理性的被修饰名词一起构成“相对名词定语结构”,“内在性质型”定语与心理性的被修饰名词一起构成“同格名词定语结构”。在语法特征方面,定语分为“时态性定语”和“非时态性定语”,其采用ル形还是タ形、是否表示时态意义与定语的语义特征有关。

除味觉名词外,还有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名词,希望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够为“动词+感觉名词”的系统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奥津敬一郎.生成日本文法[M].大修^店,1974.

[2]金水敏.B体修の“タ”について.日本Zの名~修表F(田D行t)[M].くろしお出版,1994.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7

摘要: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并且在特定语境下它们还具有丰富的人际功能,而非仅仅被用于传递信息。借用维索尔论(1999)从语用功能综观论的角度提出的语言使用的顺应论理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语用移情问题,即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选择指示语来表达语用移情。

一、言语交际中的顺应

维索尔论(1999)指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特征。顺应论告诉我们,在使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语言选择包括语言形式的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可以在语言结构的任何层面上发生。因为语言具有顺应性,人类才可以自由地使用语言。

二、英语语言中指示语的人际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是来自美学的概念,冉永平(2007)指出,移情是一种主动的情感移入,多体现为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移情主要体现了交际双方之间的情感及心理趋同的顺应。语用学上的移情是指言语交际中,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人际语用移情包含语用语言移情和社交语用移情两个方面。

1.语用语言移情简言之就是语言使用者向听话人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使听话人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这是一种换位思考,力求达到情感趋同,从而缩短双方心理距离的顺应。例如:“What a bit of luck that I am placed next to you.”此句为两人相邻而坐时,一方礼貌性地对另一人说的一句非常得体的话。这是说话者移情的说法,他认为自己被安排在对方旁边是一种荣幸(何自然冉永平,2002)。说话人尽量抬举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如果说话者不采用移情手段,而说“What a bit of luck that you are placed next to me”,就会使对方觉得说话者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相反,采用移情说法,缩短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

2.社交语用移情

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2)。比如,可通过“come”“here”等指示语的选择来实现移情。例如:“One shouldn't waste a drop of water."此例用不定代词one代替人称代词you,使批评或指责性言语更委婉。如果将one换成you,就会伤害对方面子。反之,one代替you,看起来似乎是说话人发表某种评论,而不是直接批评或指责对方。所以说社交语用移情是出于人情世故的考虑,是体现其素质和气质的需要。

三、英语语言中空间指示语的移情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8

马老师的女儿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报,她猛然喊道:“爸爸,您看这句话是不是有问题呀?”接着,女儿读开了报:“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由先进工作者组成。”

马老师接过报,故意问女儿:“你说问题出在哪儿呀?”

女儿急速地转动着明亮的大眼睛,想了想说:“‘代表’能说‘组成’吗?”

爸爸见她说到了点子上,便趁势追问道:“为什么呢?”

女儿笑着摇摇头,马老师便给女儿分析起来。

句中主语中心是“代表”,谓语中心是“组成”,二者不能搭配。因为“代表”指某一类人或事物的典型,通常指的是个体。“组成”作动词时,指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所以“组成”要求的客体必须是某一个整体,比如组成代表队、代表团等。因此由“组成”构成的句子,一般要出现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成分,一个是整体部分。现在这个句子中,个体成分是“先进工作者”,而整体成分却是没有整体含义的“代表”,这便成了病句。

“明白了吗?”经过一番分析后,马老师对女儿说,“修正的办法,一种把主语改成群体性质的名词――代表团;另一种把原主语改成‘代表成员组成’,谓语部分把介词‘由’改用‘是’,删去句末的‘组成’……”

“把句子说成: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团,均由先进工作者组成。或者说成: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成员组成,均是先进工作者。”

“歉意”和“心情”不能感到

语法上把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叫做动词,把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对象的词叫做宾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管多么复杂,组合在一起必须要搭配得当。但是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动宾搭配不当的现象,时有所见,下面的句子就是例证:

①练习结束,巴西体操运动员表示十分满意,并为占用了中国体操队的训练时间感到歉意。

②我感到功课不好的学生,在严格的老师面前所常有的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情,我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坐在他们身旁的资格。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9

手势即指用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臂)的活动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当众讲话的手势不但能强调和解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且往往能使讲话的内容更丰富、形象、生动,让听众可听、可看、可悟。因此,有人称:“手势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

手势语是肢体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势的妙用,在讲话中具有含蓄表达内心想法的独特作用。尤其是领导者,手势语是在讲话的过程中时常运用的一种动作语言,手势的运用是否恰当,将直接或间接地对讲话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就是交际活动中常用的几种手势语言。

仰手式,即掌心向上,拇指张开,其余几指微曲。手部抬高表示欢欣赞美、申请祈求;手部放平表示诚恳地征求听众的意见,取得支持;手部降低表示无可奈何。

覆手式,即掌心向下,手指状态同上,这是审慎的提醒手势,演说者有必要抑制听众的情绪,进而达到控制场面的目的,也可表示否认、反对等。

切手式,即手掌挺直全部展开,手指并拢,像一把斧子飕飕地劈下,表示果断、坚决、快刀斩乱麻等。

啄手式,即手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着听众。这种手势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指示性,但也容易形成挑衅性、威胁性,一般是对相识或与演说者有某种关联时才使用。

剪手式,即手切式的一种变异。掌心向下,然后同时向左右分开。这种手势表示强烈的拒绝、毋庸置疑,演说者也可以用这种手势排除自己话题中涉及的枝节。

伸指式,即指头向上。单伸食指表示专门指某人、某事、某意,或引起听众注意;单伸拇指表示自豪或称赞;数指并伸表示数量、对比等。

包手式,即五指尖相触,指尖向上,就像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这种手势一般是强调主题和重要观点,在遇到具有探讨性的问题时使用。

推手式,即指尖向上、并拢,掌心向外推出。这种手势常表示排除众议,一往无前的态势,显示出内心的坚决和力量。

抚身式,即用手抚摸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双手自抚表示深思、谦逊、诚恳;以手抚胸表示反躬自问;以手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握拳式,即五指收拢,紧握拳头,这种手势有时表示示威、报复;有时表示激动的情绪、坚决的态度、必定要实现的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讲话过程中的手势是内在情感的自然表露,而不应是生硬的做作,否则,不仅会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反而会画蛇添足。当然,常用的手势语言还会有其他一些定义,在运用时,不可拘泥,应自然得体。

另外,握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手势语言。两手一经接触,所有的思想情感便渗透其中。如表示友情、诚意、祝愿、谅解、合作、期待、鼓励、欢迎、告别、热情、充满信心、达成协议、消除误会等。

表示心情的成语篇10

[关键词]人称指示词语 话语功能 反先用现象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48-02

指示词语的先用现象是指说话人对于处于言语指示域内的时间、地点、人物或事物优先使用指示词语进行指称(Levinson,2001)。然而,在特定的语体或语言环境中,往往不优先使用这些指示词语,这种刻意回避首选指示词语的现象被某些学者称为指示词语的反先用现象。

一、英语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话语功能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指示词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可及度的特点,使它具备自我组织功能,即说话人一般优先使用指示词语,在展现、运用和维护语言自身功能时,通常是以自我语言要素的组织和传递为基础展开交际活动。人称指示词语指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何自然,1988)在涉及指称人称的个别情景下,说话人对人称指示词语的刻意选择体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情感、态度及彼此间的社会关系。说话人为凸显不同意图,会违背先用与反先用规则,通过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调节功能与表述功能来达到交际目的。

(一)话语调节功能

在话语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往往以自身的心理体验为基础来选择人称指示词语。说话人主动或被动地使用指示词语,来保持或拉近自身与听话人或指称人物之间的感情距离,或者说是心理距离,如表示疏远、冷漠或亲近、友善等。(朱荔芳,2003)为达到拉近或疏远心理距离的目的,说话人就需要人称指示语的反先用来实现话语调节功能。如医生对病人说:“How are we feeling today”,在这样的对话中,说话人医生选用“we”来代替“you”来拉近与听话人病人之间的距离,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

(二)话语表述功能

人称指示词语所指称的人物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交际语境。话语行为的语境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表意准确性要求较低的场合,此时对话双方容易从身边的语境中获得充足的信息,说话人愿意优先使用指示词语,而听话人往往也有能够确定指称对象,获取准确的话语信息。另一种是在表意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即对话过程要求双方使用准确的语言指称的时候,说话人会选择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例如:

甲:“Tom is going to help me to repair my TV, and he will bring me some new videos.”

乙:“Tom? Who? ”

甲:“Our new classmate who came here yesterday.”

在以上对话中,说话人甲开始用“he”来指称“Tom”,而听话人乙对甲的话语不能理解,因此甲选择使用表述性较强的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表述清晰,且指称人物明确。

二、英语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影响要素

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者选择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主要受到下列要素的影响:

(一)语境要素

在一些特殊语境中,当指示语境空缺时,就会出现反先用现象。在下面对话中,

甲:“May I speak to Mr. John Smith?”

乙:“This is John Smith speaking。”

尽管对话双方可能是老朋友,但由于这种语境不同于当面交谈,仍然采用“This is… speaking”这种自称姓名的形式。

另一种情况是词语的所指既不在语境之中,又不在语篇之中。例如:“You will be fined if you smoke here.”在此例子中,指示词语“you”不指称任何一个特定的人。

(二)心理要素

当话语双方进行交际时,一般会考虑自我情感表达需求和双方心理沟通需要这两方面,因而就会出现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情况。在交谈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指示词语的使用一般可以拉近话语双方的心理距离。例如,在长辈同晚辈的交谈中,长辈倾向使用非指示词语来指称自己,而不是优先使用人称指示词语“I”,以此体现自己对晚辈的关爱之意,例如:“Grandma will buy you a Barbie”。

(三)语体要素

人称指示词语的开放性特征使得说话人在确定人称所指时,必须考虑语境与语体因素。因而,在诸如书信、合同、公文等众多书面语体中,往往会出现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现象。但这并不代表在非正式语体中,只存在人称指示语的先用现象。

(四)社会要素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受社会等级观念特别是权势关系的影响,说话人在使用人称指示词语时十分审慎。正因为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具有调节心理距离的功能,因此在说话人意图拉近与听话人的距离时,人称指示词语经常被反先用。例如:因“lord”在英语中指英国男性君主或贵族,所以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lord”一词经常出现。

此外,不同的言语区域差异及说话人自身的特点,如性别、年龄、表述习惯等因素也影响人称指示词语的反先用现象,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称现象就属于这种,例如:“Mary like(s) apples”。

三、英语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表现形式

(一)第一人称反先用

自称名是第一人称反先用的一种,常指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词语,而是用别人对自己的称呼或是自己的姓名来指称自己。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使用自称名,往往是为了凸显幽默、风趣、自信、自嘲、自傲等情感。

另外,说话人为表示谦虚,在谈到自己在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时,往往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代替单数指示词语“I”。(何兆熊,1999)例如:“We have been working on this project for ages and got some progress, but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二)第二人称反先用

地位较高或辈份较高的人指称他人的时候,通常用身份名称代替人称指示代词来表达对对方的关爱之情,以此给予对方一定的安全感和亲切感。例如,“Who has made our sweetheart so sad?”对话中母亲用“our sweetheart”代替“you”,旨在向孩子表明,自己是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表示致使孩子难过的人该是人们共同责备的目标,这样孩子的归属范围就得以扩大,使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得到维护,归属感得到认同与满足。

除了人称代词外,人们还常常用呼语来进行指示,呼语用来指听话人,一般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和结尾,也可以作为插入语。例如:“Captain,this way,please.”这反映了交际双方一定的社会关系。(俞东明,2011)

(三)第三人称反先用

相比于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指示词语常疏远距离,因此,在说话人想要拉近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时,一般选择反先用第三人称指示词语。例如一位父亲随着孩子的称呼说:“What is mum doing now ?”此处“mum”指称的是孩子的母亲,而不是这位父亲的母亲。

简而言之,当话语双方意图调节彼此关系、达到语言表述目的,并做到语意清晰、无歧义时,多会选择反先用人称指示词语。由于受不同要素影响,三种人称之间或同一人称单复数间会出现相互替换的现象。正确地认识英语人称指示词语反先用的这一现象,有助于人们运用恰当的语言策略进行成功的交际。

【参考文献】

[1]Levinson.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