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心情的词语十篇

时间:2023-03-18 20:04:36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1

2、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3、不慌不忙: 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4、无思无虑: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放在心上的,形容胸襟开阔或无所用心。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2

【关键词】双音节 同形异义词 对比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84-03

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源远流长,对周边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汉字。韩民族是最早接纳汉字并通过汉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韩国曾用汉字记录自己本民族的历史,韩国权威性的史书《三国史记》、《高丽史》、《李朝实录》均用古汉语写成。汉字对韩国文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韩语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据韩国学者李庸周先生的统计 ,汉字词除去专有名词外有81362个,占整个韩语词汇的52.1%。

历史原因造成中韩两国语言中存在着很多同形词,这为中国的韩语学习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形同而异义的,中国学生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偏误。

一、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词义比较

同形异义汉字词是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词性、用法不同的汉字词。单音节的汉字词很少,三四音节以上的成语也颇少见。因此选定双音节的汉字词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同形汉字词来源于延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教程》。词义参考韩国字典《???????》第五版(2001)、《韩中辞典》(2003)和中国的《现代汉语词典》(2014)、《辞海》(2009)、《辞源》(2009)。

韩语和汉语中的双音节同形异义词可分为两类,即同形完全不同义和同形部分同义。

1.同形完全不同义

同形完全不同义指韩语和汉语字形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这类词是词义发生转移的结果,词所表示的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代替了原来旧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词义转移后,该词就不再指称原来的旧事物,不再表示原来的旧概念,韩汉同形异义词绝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如:

决胜:汉语指决出最后的胜负,韩语指决赛。

竞走:汉语指一种田径项目,韩语指比赛、赛跑。

工夫:汉语指时间,韩语指学习。

勤务:汉语指专门做杂务工作的人,韩语指工作。

多情:汉语指重感情、易伤感,韩语指亲密。

病故:汉语指因病去世,韩语指生病。

受苦:汉语指遭受痛苦,韩语指辛苦、受累。

抑郁:汉语指情绪低落、不高兴,韩语指委屈、冤枉

2.同形部分同义

同形部分同义指汉字字形相同,但意义上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可细分为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词义从单义向多义发展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基本词义的基础上运用借贷、引申、比喻、特指的造词方法,韩汉同形部分同义词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实现词义的多义化。

(1)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

监督:汉语指察看并管理,韩语还指导演

果实:汉语指植物结的果或比喻收获,韩语还指水果

课题:汉语指研究的问题,韩语还指任务、作业

气氛:汉语指环境的氛围,韩语还指心情

内外:汉语指内和外,韩语还指夫妻

道具:汉语指演戏时所用的器物,韩语统称工具。

爱情:汉语指男女间的爱恋,韩语还指对事物的喜爱

(2)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

东西:汉语有①东和西②泛指事物③特指人或动物(带有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对象:汉语有①目标②特指恋爱的对方,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气象:汉语有①气候、天象②景象、景色,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保养:汉语有①保护调养②保护修理,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生气:汉语有①发怒②活力,韩语只有汉语②的义项

可怜:汉语有①值得怜悯②指数量少或质量差,韩语只有汉语①的义项

(3)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人情:韩语和汉语中都表示人的感情,韩语中还可表示‘同情心、爱心’和‘人心、人性’,汉语中还有‘情面’和‘礼节应酬’的意思

调理:韩语和汉语都表示调养身体,韩语还可表示‘配料’,汉语还表示‘管教、训练’

人事:韩语和汉语都表示对人员的录用、调配、奖赏工作,韩语中还表示‘问候、寒暄’,汉语中还表示‘事理人情’和‘人的意识’

神经:韩语和汉语都表示(生理)神经,韩语还可表示‘费心、劳神’,汉语还表示‘精神失常的状态’

不便:韩语和汉语都可表示不方便,韩语还可表示‘心里或身体不舒服’,汉语还可表示‘不适宜做某事’

发达:韩语和汉语都表示事物已充分发展,韩语还表示‘规模逐渐变大’,汉语还可表示‘发迹、显达’

二、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发生的偏误类型

本文出现的偏误例句是本人在教授韩语的过程中收集到的学生在运用韩汉同形异义词时发生的一些偏误,主要是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和口语表达出现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

韩语和汉语中的部分同形异义词词性不同,中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容易把汉语的词性照搬到韩语中来。

例句1:?? ?? ?? ??? ????. (√??? ??)

(他很关心我的学习成绩。)

这个句子中汉字词‘??(关心)’在汉语中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韩

语中只能做名词,想要表达对什么事情或人关心,应用 ‘-? ??? ??’

这样的表达方式。

例句2:??? ??? ??? ??? ? ??.(√???? ? ? ??.)

(读书能丰富知识。)

汉字词‘????(丰富)’汉语中动词形容词皆可但在韩语中词性只有形容词一种,在这个句子中必须加上使动形式‘-???’整个句子表达才准确,意思是读书能使知识变得丰富。

例句3:?? ?? ???? ?(√???? ?) ?? ?? ???.

(经过学校门前时看到了王英。)

汉字词‘??’在韩语中只做名词使用,因此后面不能加‘??’变成动词,表示经过某个地方要用‘????’这个词。

例句4:? ??? ?? ??? ???? ???(√??? ?? ???) ??? ??? ??? ???.

(那位皇帝会勤于朝政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汉字词‘??(巩固)’在韩语中没有动词这一属性,后面加‘??’变成形

容词‘????’加‘?’变成副词‘???’。

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5:??? ???? ????(√????? ????)??? ??

??????.

(最近机票很紧张,不知如何是好。)

汉语中的紧张一词有三个义项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②激烈或紧迫③供应不足,难于应付。这个句子中出现的紧张属于第三种情况。而韩语中的‘??( 紧张)’只用于第一种情况。

例句6:?? ????? ???? ????. (√??? ?????.)

( 他爷爷去年病故。)

韩语中‘??(病故)’指生病的意思,在汉语中病故一词的意思是因病去世。二者意思完全不一样。

例句7:?? ??? ?? ??? ?? ???(√??) ? ? ?? ?? ??? ??? ??? ? ? ????.

(我们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和失误,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好品质。)

汉语中品质一词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也指

物品的质量。韩语中??(品质)’只表示物品的质量,修饰人应使用‘??’。

例句8:? ?? ?? ?? ??(√???)???.

(这位是我们公司的经理。)

汉字词‘??(经理)’在韩语中的意思是公司负责管理财务的人员,与汉语中经理一词的意思也不一致。

例句9:?? ? ????? ??????.(√??? ?????.)

(事情已经解决了,放心吧!)

‘??’一词在韩语中的意思是疏忽、不小心,不是安心、放心的意思。

例句10:?? ??? ? ??? ??? ??? (√??)??? ???.

昨天见到的那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如‘?????’、‘??? ??’

例句11:? ??? ???? ? ??? ????.( √???.)

(地震给这个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一词韩语中就是建造的意思,而汉语中造成指导致不好的结果发生。

例句12:?? ???? (√???? ???) ??? ??? ??? ???.

(由于他的失职,使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词在韩语中表示失业,汉语中有失职和失业两种意思。

例句13:?? ??(√??)? ?????

提高生活水平。

(韩语中的‘??’一词只表示横向、水平,而汉语中还表示某一领域达到的高度。)

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4:??? ?? ???? ??? ??. (√??? ??.)

(我们是老朋友了,感情很深。)

本句中感情一词汉语中指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是褒义词。而韩语‘??(感情)’带有贬义色彩,指对他人报有怨恨。常用的表达有‘??? ?? ??’‘?? ??? ?? ????’.

例句15:?? ?? ????? ?? ?????. (√?????)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很骄傲。)

汉语中骄傲一有褒义色彩,也可用于贬义。而韩语‘??’常用于贬义的情况较多。

例句16:?? ? ???? ?? ????? (√?????)? ???.

(我们班的同学互相帮助,关系融洽。)

‘帮助’一词汉语中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带有褒义色彩。而韩语汉字词‘??’指坏人相互勾结,只用于贬义的情况。

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

例句17:?? ???(√????) ???? ??? ? ??? ????.

( 我非常高兴我能考入理想中的大学。)

例句18:??? ?? ???(√????) ????.

(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理想’和‘普遍’在汉语中是名词,修饰另外的名词需加上助词‘的’,但在韩语中表示事物的性质,汉字词后面应加上‘-?’。

三、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

多年来韩语语音和语法教学被放置在了比词汇教学更重要的位置上,有关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韩汉同形异义词的‘似是而非’颇让学习者感到头疼,如何才能让韩语学习者正确地掌握韩语和汉语中的同形异义词呢?

首先,加强韩汉同形异义词的词义对比,消除学生头脑中对等词的观念。

在外语教学中,对比释义法经常被运用到词汇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同形异义词词义时应予以强调,明确告诉学生词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清楚讲解这个同形异义词在韩语和汉语中的搭配关系和使用范围。如‘看病’一词,汉语中表示自己不舒服去医院检查,韩语是看护病人的意思。‘选手’一词汉语表示比赛入选的人,韩语有两种意思,一个是体育运动员,一个是高手、能手的意思。再比如‘募集’一词,汉语表示筹集钱财或物品,韩语还可用于招募人员。‘关心’一词汉语可以做动词也可做名词,韩语只做名词使用,对人、事、物关心用‘-? ??? ??/??’这样的惯用搭配。

其次,将韩汉同形异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虽然韩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前人对韩汉汉字词的比较研究成果,根据汉字词的分类进行总结学习,从这些研究中找到中国学生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对韩汉同形异义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误提前预测,把研究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第三,建立错题集,针对学生出现的偏误强化练习。

单靠单词释义有时很难纠正偏误,为了能在实际中少犯错误、正确使用,需要给出恰当的语境进行练习,运用情景交际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搭配习惯。收集学生的作业、翻译句子及口语表达中出现的偏误,设计练习题,进行集中的讲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教材和工具书

由于部分教材和工具书的释义不完整,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使用偏误。在教学中,对于教材不完整的部分应予以补充,对学生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的,应多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例子中明白用法。如‘深刻’一词,词典上的翻译是‘????’,于是就出现了误用例句11?? ??? ? ??? ??? ??? (√??)??? ???.而‘????’一词在韩语中表示严肃或严重的意思,不是深刻的意思。

四、结语

本文以韩国语教材《韩国语教程》中的韩汉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3592个词汇中共筛选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154个,其中同形完全不同义有75个,同形部分同义79个。韩语词义义项大于汉语的词有42个,韩语词义义项小于汉语的词有28个,韩汉词义义项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有9个。然后结合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在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四种:1.词性不同造成的偏误;2.词义不同造成的偏误;3.词语感彩不同造成的偏误;4.构词法不同造成的偏误。最后提出韩汉双音节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帮助韩语学习者更好地、更准确地掌握韩语汉字词。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韩汉同形异义词的教学策略还很不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崔地希.中韩汉字词对比研究[D].浙江大学,2010.

[2]齐晓峰.韩国语汉字词的母语迁移与教学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

[3]金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报刊,2006.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3

关键词: 镇(恁) 语义 语法 语用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西邻上蔡县,商水县,东连沈丘县,北与淮河县隔河相望,南与平舆县接壤,东南与安徽临泉县毗邻。根据贺巍《中原官话分区(稿)》中的分区,项城属于中原官话区漯项片。本文以项城方言中的程度副词“镇(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词汇意义、语法特征和语用意义三方面的特征。下列例句以市区方言为主,方言字采取通行写法,不专门考证本字。

一、词汇意义

“镇[ts?藜n51]”和“恁[n?藜n51]”在项城方言中都可以充当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程度的加深或事物数量的增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非常,这么,那么”的意思。“镇”和“恁”在项城方言中大部分情况下是通用的,也存在细微的差别。“镇”表示这么,用于近指;“恁”表示那么,用于远指。如例1中a、b都表示人数多,用“镇”描述的情况近在眼前,用“恁”时明显感觉到距离拉远。

例1:a.怎么镇些人在这嘞!

b.怎么恁些人在那儿嘞!

例2:这衣裳穿你身上镇(恁)好看。

例3:镇(恁)多饭,我吃不完。

例4:你对我镇(恁)好,我不会忘的。

除了与普通话中“很”类程度副词有相似的语义特征外,项城方言中“镇(恁)”常通用,用来表示所修饰的是现时的信息,如例1、3。例1中用“镇(恁)”表示在场的人数很多,是对现实场景的描述,说话人置身其中并且描述眼前发生的情况。例3中饭很多也是一种现实,是说话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描述。可见,“镇(恁)”既表示数量多程度深,又表示一种已知的现实信息。

另外,“镇(恁)”还能表达主观的感彩,表达说话者喜爱、赞美、感激或羡慕等褒义色彩,如例2、4,例2是对别人的称赞,表示衣服穿在对方身上合体好看,还传达了说话者的称赞和羡慕。例4是说话者在传达对听话者的感激。此外,“镇(恁)”也能表示厌恶、讨厌、诋毁等贬义的感情。如“这饭怎么镇(恁)难吃?”

作为一个方言语汇,“镇(恁)”带有浓厚的方言口语语体色彩,这就使普通话中“很”类程度副词在表现力上比“镇(恁)”弱。较之“很好看”,例2中“镇(恁)好看”更具情感张力,表达出对好看事物强烈的赞美之情。

二、语法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具有两个突出的语法特征:一是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二是能充当状语,而且绝大多数只能充当状语,只有极少数除了充当状语之外,还可以充当补语①。

项城方言中,“镇(恁)”可以充当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如例5、6。“镇(恁)”还能和“些”组合起来用修饰名词,如例7。

例5:别吃镇(恁)肥的肉,对身体不好。

例6:妈镇(恁)想你,多陪陪她吧。

例7:镇(恁)些书。

例8:镇(恁)些款式。

但是,“镇(恁)”不能充当补语。普通话中常说“好看得很”,项城方言中不能说“好看得镇(恁)”。

(一)修饰名词

“镇(恁)”不能单独修饰名词,要组成“镇(恁)些”修饰名词,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么多,那么多”。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较少,《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认为三种特定条件下副词才能修饰名词,一是表示人物的名词可以受副词“净,光”的修饰,一起作表示处所词的谓语,整个句子表示某地普遍存在某事某物,如“山上净游客”;二是时间名词做谓语,如“后天中秋节”;三是一些方位词和具有明显方位意义的名词,可以受“最”“太”等副词修饰,如“最前面”。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像“很淑女”,“很中国”这种类似活用作形容词的用法。

在项城方言中,“镇(恁)些”修饰名词不需要上述特定条件,既能修饰常见的表示人或物的普通名词,又对主语、谓语无特殊要求。如例7、8,表示很多书和款式。总之,项城方言中“镇(恁)些”修饰名词的功能较普通话有所扩大。

(二)修饰动词

“镇(恁)”修饰动词时,一般只能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爱、恨、喜欢、担心等,且动词后可带宾语。如例6“妈镇(恁)想你”中“想”是表示心理动作的动词,同时后面带了宾语“你”。另外,当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镇(恁)”连用修饰动词时,一般否定副词放在程度副词后,即“镇(恁)+不+动词”。如可以说“镇(恁)不喜欢她”,不能说“不镇(恁)喜欢她”。

有时,“镇(恁)”还能和能愿动词连用,修饰动词或短语,“镇(恁)”在能愿动词之前。如“他镇(恁)能说。”。

(三)修饰形容词

“镇(恁)”可以修饰形容词,充当状语,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高。当否定副词和程度副词”镇(恁)”连用修饰形容词时,程度副词放在否定副词前,即“镇(恁)”+不+形容词。如“你镇(恁)不高兴。”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时,要求形容词本身不能表示程度含义,如“雪白”、“笔直”、“绿油油”、“白茫茫”等这类形容词本身能表示程度加深的含义,一般不能再用“非常、很”等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修饰。但是在项城方言中,这些本身表示程度加深意义的形容词还可以再用“镇(恁)”修饰,如“镇(恁)绿油油的一片”,在方言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表示在形容词本身程度意义上的进一步加深。

(四)与语气词连用

“镇(恁)”常与语气词“咋”,“嘞”,“呀”,“啊”连用表达一种感叹、惊讶的语气。

A.咋镇(恁)……嘞(啊或呀)

“咋镇(恁)……啊”表示怎么这么……啊,带有一种本无疑问的自问语气,用“咋”进一步加强了说话人的语气。如:“咋镇(恁)些人该这嘞?”

B.镇(恁)……嘞(啊或呀)

表示这么那么……啊,表示程度加强,但是从语气上没有A句那么强烈,也没有问句的语气。

三、语用意义

(一)信息传达

从项城方言程度副词“镇(恁)”在句中表达的语义信息角度看,对于说话人来说,“镇(恁)”所修饰的部分是未知信息,且所指的情况是当面发生的,是面指而非被指。如“咋镇(恁)些人该这嘞!”,说话人并不知道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是看到这么多人以后临时发出的一种表示惊讶含义的句子,因此,也是面指而非背指。

(二)焦点凸显

焦点就是话语表达的中心或话语表达的重点,即在会话结构中信息度最强的部分。一般在句中用重音表示焦点。在项城方言中程度副词“镇(恁)”相对于一句话中的其他成分有明显的重读,有提示全句信息焦点的作用。如“白吃镇(恁)肥嘞肉”这句话中“镇(恁)”有重读现象,用来凸显句子的焦点,表达建议或提醒。

综上,项城方言程度副词“镇(恁)”和普通话程度副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在意义上,所修饰事物多是已知的现实信息,情感表现力比普通话程度副词更强烈;在用法上,只能修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且和“些”组合修饰名词的范围有所扩大。

注释:

①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贺巍.中原官话分区一稿(199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2]刑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4

关键词:言语社区 语气词 语气意义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至今对于“言语社区”界定仍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问题则是其构成要素问题,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言语社区的确定需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以大体圈定的区域;相对稳定而适量的人群;由区域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使用的语言变体。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具备了以上提到的言语社区的三个基本元素,可以被视为一个言语社区。在这个言语社区中的语言变体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语气词的使用同其他言语社区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大学生言语社区的大背景下,笔者对大学生使用的高频语气词进行了整理和归并。本研究是对深入认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一般语言现象的有益尝试,将为描摹大学生言语社区的面貌起到积累作用。为深入认识大学生言语社区的一般语言现象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集中谈话法等方法,收集到400条语料,筛选后得到346条有效语料,根据这些语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语气词“啊”

(一)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一个语法单位的意义应该是它在使用语境中的功能。因此下面我们将把语气词放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去考察它们的语法作用和语法意义。张斌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根据所在的语句类型,将“啊”的语气意义大致概括成7类(张斌2001:1-3)。这七类都是“啊”最基本的意义,在这七类意义的基础上大学生在语气词“啊”的使用上产生了诸多新情况。下面我们将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举例说明:

1、核心意义是在句末或停顿处的情感表达作用

张斌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提出,“在感叹句中主要是表示情感”,这是“啊”的核心意义,使用“啊”可以使原有句子语气缓和。例如:

①一定要回信。一定要回信啊。

②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啊?

i没有“啊”,语气比较生硬,含有命令、催促、责怪的意思,ii加上“啊”后,缓和了句子直接命令、责怪的语气。以上几类“啊”出现的位置都是小句句末停顿处或句末。

在表示情感的核心意义基础上,大学生言语社区中的语气词“啊”表示的语气意义还有很多丰富灵活的用法:

2、在感叹句中表示丰富细腻的感情,除了表达激动感叹的语气,还可以表达惊讶、提醒警告等语气。

①俺滴神啊!(表惊讶的感情)

②老大啊,你可长点心吧!(称呼后,表亲切之意)

③别过去,危险啊!(表提醒、警告)

3、陈述句中根据传递的信息,“啊”的表情功能进行增减,在大学生这个言语社区中,多数情况下“啊”的表情功能是增强的。

①我不是故意的啊。 (增加歉意)

②你们多好啊,咱学校的王牌专业 。(增加羡慕的情绪)

4、在问句中分为四种情况,在问句中“啊”都带有疑问的语气,但是在不同问句表达的语气也有些许的不同。

“啊”在是非问句中,希望得到肯定回答,例如:

①你不是住那个宿舍啊?

――不是啊。

特指问句本身的疑问代词就表示疑问语气,句尾的语气词语调降低。使特指问句传达的语气更加缓和。

②谁呀?等下,马上就来。

选择疑问句中,语气词“啊”具有疑问标记功能,在句末“啊”的语调会升高。

③你是今天回家啊?还是明天回啊?

正反问句中“啊”也不表述疑问语气,只是起缓和语气的作用。

④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啊?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啊”在疑问句中不具有疑问功能,只是使原有的疑问语气变得缓和。

5、“啊”在祈使句中表提醒或劝止意味。祈使句本来就有“表示请求、命令、劝告、建议”等语气,加入语气词“啊”后使原有语气趋于缓和。

①今天是单周周三,一定要记得去上PS课啊。(在肯定祈使句,表提醒做某事)

②以后不要再忘记交作业了啊,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在否定

性祈使句中,表劝止、警告)

6、在句中停顿处,表并列、列举、假设或动作的持续。

①他啊,本来就是班级的积极分子。(句中停顿处,使人注意下文)

②语言啊、文学啊、理论啊、计算机啊、外语啊,都是基础课。(并列成分后,表列举)

③他拼命地跑啊跑啊,终于在上课铃响之前跑到了教室。(两个相同动词之间,表过程、时间长)

④等他一来啊,我们就出发。(句中停顿,表示假设)

7、单独成句的语气表达作用,“啊”单独成句时是叹词,根据语调的不同,表达的语气作用也不同。

“啊”单独成句时所表语气由句调决定(张斌),大学生使用的“啊”的语调很丰富,使用频率也都比较高:

①啊35!她怎么会当选“三好学生”? (表惊讶)

②啊35?你怎么不说了,继续啊,你不是就会到处说人家的坏话吗。(表责备、气氛)

③啊51!潮白河的落日好美!(表赞美)

④―我们下周考试。

―啊214!又要考啊,不是刚考过吗?(表无奈、不情愿)

⑤啊51!同学你踩到我了,疼死了。(表强调)

当“啊”单独成句时,是叹词,读阳平时表示惊讶,疑问带有不屑和藐视的语气;读上声时表示不情愿,无奈的意味;读入声时表示赞美、强调等语气。这时“啊”一般情况下放在句首。

(二)变体“na”

其变体“呀”“哇”“na”等的语气作用与本体大致相同。另外在这里指出读“na”有一下两种情况:a.语气词“啊”的音变体,前一字的尾音为“n”时,“啊”写作“哪”读作“na”。举例如:这次的六级题怎么那么难na。b.“呢”“啊”的和音形式,写作“呐”,读作“na”。如:我还有三篇论文还没有写呢啊(na)(呢啊)?又如:谁叫你是班长呢啊(na),你就要多承担班级的事务。此时的“呐”与用在句尾的“呢”基本相同,但语气比“呢”重。其中大学生群体中使用的“na”大多数是“呢”和“啊”的和音形式。

二、语气词“吧”

(一)“吧”的语法意义,学术界的看法不是很一致,从数量上说有的把它看做一大种,有的概括成多类。归为一类的都认为“吧”主要是表示半信半疑,不肯定的语气。熙把“吧”分为“吧!”和“吧2”。“吧l”是用在是非问句里的“吧”,是语气词,表示“说话的人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还不能确定,提问是为了让对方证实”。用于特指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之后的“吧”是“吧2”,熙认为,“这类句子实质上是祈使句,只是句子头上省去了‘你说’一类的话,句末的‘吧’表祈使,不是疑问,是‘吧2’。”但是对于“吧”的语法意义描述的最细致的要算吕叔湘了,因而笔者在他提供的理论基础上对“吧”的语气意义进行了以下分类:

1、出现在疑问句末表示揣度、猜度等半信半疑的口气,疑中有信;

①你今天看QQ新闻了吧?太震撼了。

②你说的就是这本书吧?我刚从图书馆借来。

出现在疑问句末表示疑中有信,疑的成分大于信,但“吧”出现在陈述句句末如:“她不会真不知道老师的作业吧。”则表示信中有疑,信的成分多于疑。

2、用于祈使句句末,加强请求、商量、劝告、建议等语气;

①哎呦亲,我实在是不想起,一会儿点名你帮我答到吧。(表请求)

②还是去吧,今天老师讲的内容很重要的。(表建议、劝告)

3、用于停顿处表列举,表假设,常用两个“吧”对举,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定之意,表让步,可以分为三小类:a.用于停顿处表列举。

①这个句子结构分析题吧,还是讲究一定技巧的。

②譬如我吧,就没去过南方。

b.表假设,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定。

①点名吧,学生不乐意,不点吧,缺勤又特别严重,老师也不容易啊。

②明天不出去吧,是个大晴天咧,出去吧,又有大风,哎纠结。

c.表让步。

①就算你有理吧,你也不能打人啊。

②即使没能得优吧,你也不至于挂科吧。

4、用于后续句的句末表示认可、同意之类的口气。

①别改了,就这样吧!

②我有问必答,你问吧。

③我看好你哦,加油吧。

由上我们大致概括了“吧”的语气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吧”虽然用在疑问句末,只起降低或减弱语气的作用,不表示疑问语气。疑问语气是由疑问语调决定的,与“吧”无关。

(二)变体“呗”

与“吧”相比,语气词“呗”在大学校园中的使用频率在逐渐升高,然而对“呗”的语气意义描述的比较详细的有胡明扬的《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和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胡明扬把“吧”看成是“吧”“”的合成语气词,《八百词》中对“呗”的描述是:呗[助]用在陈述句尾,语气大致同“吧”多一点感彩。关于“呗”的产生众说纷纭,笔者比较倾向于“呗”是“吧”的一个语气变体,也就是所谓的“派生形式”,孙锡信在《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一书中指出“语气词的系统化”并将语气词归为“a 系、o系、ou系和e系四系语气词”,他认为“呗”是“e系”的成员,并认为这一系的语气词主要是表示说明理由、阐明事实、说明事情的不言自明,显而易见,因而能够表达说话人充分自信和强烈肯定的语气。另外齐沪扬也认为“呗”是典型的“吧”的变体,并且对“呗”的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讨论。不过对于“吧”的产生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呗”的语气意义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陈述句句尾,表示事实明显,不容置疑。另一类用于祈使句末尾,表示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下提出的要求、劝告。

由于“呗”在大学生言语社区使用普遍,其语气意义也在不断丰富,具体使用情况如下:第一大类

a.对疑问句的疑问点加以回答:明天是谁的课啊?―郭老呗。

b.针对某种现象,说明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啥只批评我,不批评她?―你是班长呗。

c.针对某个问题,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示是轻而易举的事:作业本用完了,再买一个呗。

d.用x就x呗,表示无关紧要,满不在乎:不去就不去呗,正好我还不想去呢。

e.表让步,既然钱不够,那就下次再买呗。

B类

a.他都这么低声下气了,你就原谅他呗。

b.既然他大老远来了,你就让他住下呗。

四、语气词“么”

语气词“么”在唐初由充当语气词的“无”蜕变而来,语气词“么”用于传达疑问的功能逐渐被“吗”所替代,而用于传信的功能被“嘛’,所取代,现代汉语里的“么”本身只保留了“后缀”和“歌词中衬字”这部分功用。而如今“么”有大量出现在网络、校园,在正式书面语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么”的使用规模逐渐扩大。我们将“么”的语气意义概括如下:

a.用在是非句末,表疑问语气,重点在问:她就是新来的导员么?好年轻啊。

b.在回声问句尾,重复对方的问话,要求证实:你找谁?我么?

c.用在祈使句句尾,冲淡命令或禁止的语气,增加劝说或请求意味:今天下午的话剧让我也去看么,好不啦?

d.用在陈述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事情本应该如此:选举么,本来就应该公正、公开。

e.用在句子话题后,使句子有明显的停顿,借以突出话题:班长么,大忙人。这件事么,我们再商量商量。

很显然,以上例句中“么”问句的疑问程度都很低,属于弱发问,强发问是不会用“么”的,即用“么”的弱发问句一般都有一定倾向性,发问者对所提出的疑问的答案已经“心中有数”,已经有所推测,之所以用“么”发问,只是期待对方作出符合自己猜测的回答。“么”在古代就是疑问语气词,现在的用法是对古代用法的激活和继承。值得注意的是“么么”在网电视传媒和网络上代表亲切的昵称,此时与“亲亲”同义如“xx爱你,么么。”这种用法在大学生之间很常见。

总结:

为什么大学生言语社区中的语气词使用有诸多特殊之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个a.社会原因。在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追求独立,力主创新,极具个性和想象力;大学生使用特殊的语气词主要用来表示自己的身份;拉近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便于交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接受能力强。b.心理原因。在大学校园中这些语气词的使用,体现了大学生活特有的“时尚”,也真切的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具有很强的感彩。心理原因大概归纳如下: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容易喜欢新奇、新鲜的事物;自我解嘲的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些特殊的“语言”看作是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自娱自乐、自我解压的一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无奈情绪、自嘲心理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0年

[2]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社,1982年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4]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5

关键词: 语言类型学 汉语 越南语 情态补语

一、引论

“语言类型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语言学分支,其任务就是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对语言普遍共性规律的研究,不能仅靠单一语言的深入发掘,而必须通过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来获得。这是一种语言学界已广泛接受的研究方法,即语言模式的跨语言比较研究。这类研究使人们认识到各类语言之间既存在着‘蕴含共性’,也存在着跨语言的‘非蕴含共性’”[1]。本文试图在语言类型学理论框架下,选取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两个句法层面为研究对象,对出现在汉语和越南语中的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二、情态补语的类型学特征

情态补语是指位于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动作行为结果状态的补充说明成分,补语和谓语中心语之间必须用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主要由谓词性词语(短语)或小句构成,是一种组合式补语结构。情态补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典型情态补语。汉语的如“他气得说不出话来”中的“说不出话来”(表示先被气再出现结果状态——说不出话来)、“他紧张得不知所措”中的“不知所措”(表示先紧张在出现结果状态——不知所措),越南语的如“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表示先高兴再出现结果状态——跳了起来)、“Anh ay 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他疼得汗流满头)”中的“mo hoi ca dau(汗流满头)”(表示先疼再出现结果状态——汗流满头);一类是在结构上类似典型的情态补语(即具有补语形式标记“得”、“mot cach”),但不具备典型的情态补语的语义特征(即补语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我们称之为非典型的情态补语。汉语的如“每天老师都睡得很晚”中的“很晚”用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用来描写“睡”的状态——很晚,越南语的如“Anh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他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用补语形式标记“mot cach”连接,用来描写“noi(说)”的状态——rat dau long(很痛心)。

由此可见,运用语言类型学原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述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共性特征:形式上,情态补语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并通过补语形式标记(汉语如“得”,越南语如“mot cach/den muc/den noi”)连接;语义上,补语具备“动作—结果”的语义特征。由于是不同的两种语言,在存在共性的基础上,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也有差异,下文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补语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的异同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异同

(一)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异同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相同点: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很复杂,根据刘月华等[2]和李德津、程美珍[3],以及对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整理,我们得出: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都可以由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和固定短语等成分构成,可以说凡是能充任谓语的词语都可以作情态补语。

1.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形容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中的“rat dau long(很痛心)”、“hat mot cach rat em tai(唱得很动听)”中的“rat em tai(很动听)”、“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打扮得朴素大方)”中的“gian di tu nhien(朴素大方)”等。

2.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动词(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中的“nhay len(跳了起来)”、“doc sach den noi quen ca an com(读书得忘记吃饭——读书读得忘了吃饭)”中的“quen ca an com(忘了吃饭)”、“buon ngu den noi khong the mo mat ra(困得不能睁眼睛开——困得睁不开眼睛)”、“cuoi den muc roi nuoc mat ngay(笑得流眼泪立刻——笑得直流眼泪)”等。

3.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

固定短语充当情态补语如“tranh cai nhau den noi do mat tia tai(争吵相互得面红耳赤——吵得面红耳赤)”中的“do mat tia tai(面红耳赤)”、“bi danh den noi tan tac tat toi(被打得落花流水)”中的“tan tac tat toi(落花流水)”等。

由此可见,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都很相似,主要由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固定短语构成。

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构成成分的不同点:

汉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比越南语丰富,除了上述三种构成成分外,汉语情态补语还可由名词性词语构成,如“哭得一脸的泪水”中的“一脸的泪水”、“长得瘦高个儿”中的“瘦高个儿”、“生得满脸横肉”中的“满脸横肉”等[4],越南语则没有由名词性词语构成的情态补语。

(二)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

1.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汉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分不带宾语和带宾语的两种情况:

(1)根据刘月华等[2],不带宾语时,汉语情态补语的主要结构类型是: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扮得既朴素又大方”、“吹得头晕眼花”、“打得敌人望风而逃”等。此外,汉语情态补语还有“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其使用不像“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一样普遍,如“玩了个痛快”、“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

(2)根据刘月华等[2],如果谓语动词后面既有补语又有宾语,且宾语是第一次出现或不说宾语语义不明确时,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较复杂,则一般要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拷贝结构,即“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但分两种情况:

①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动词拷贝结构,例如:

[1]他走得满头大汗。他走路走得满头大汗。

[2]他听得忘了吃饭。他听故事听得忘了吃饭。

②既可以采用“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又可以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为“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结构,例如:

[3]他唱得很好。他唱歌唱得很好。

[4]小红写得不好。小红写字写得不好。

[5]她说得比我流利。她说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上述句子的第一个动词可以省略,变成:

[6]他歌唱得很好。

[7]小红字写得不好。

[8]她汉语说得比我流利。

由此可见,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如果说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的话,则其结构类型主要是重复谓语动词,变为“动词1+宾语+动词2+得+情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

2.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

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比汉语复杂,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不带宾语时,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跟汉语一样,也是“动词/形容词+ mot cach/den muc/den noi+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有“mot cach/den muc/den noi”三个形式标记连接。根据Huang Phe[5]和雷航[6],越南语的“mot cach”可以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并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例如:

[9]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0]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越南语的“de muc”、“den noi”都是“到……地步/田地/程度”的意思,根据Huang Phe[5],“den muc”、“den noi”常用于形容词或动词后,并用来连接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当于汉语“得”。“den muc”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附加成分,“den noi”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附加成分,例如:

[11]Anh ay vui den muc nhay len.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他 高兴 得 跳 起来

[12]Nguoi dong den noi chen chan khong lot.人多得没地

人 多 得 插脚 没地方

方放脚。

由此可见,根据其使用环境,我们可以判断越南语的“mot cach”、“den muc”、“den noi”类似汉语“得”是结构助词,用来连接谓语中心语和后附加成分(主要指情态补语)的补语形式标记。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则是:“den muc”和“den noi”只能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den noi”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它们的详细区别如下:

①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muc(得)”常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3]Co ay dep den muc khong the ta.她漂亮得难以形容。

她 漂亮 得 不能 描绘

②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noi (得)+情态补语,助词“den noi (得)”常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具有“动作——结果状态”的情态补语,例如:

[14]Toi voi den noi khong kip an sang.我急得没时间吃早饭。

我 急 得 来不及 吃 早饭

③动词(部分形容词)+mot cach(得)+情态补语,“mot cach(得)”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且“mot cach(得)”可以用于表肯定或否定意义的情态补语前,例如:

[15]Co ay trang diem mot cach gian di tu nhien.她打扮得

她 打扮 得 简单 自然

朴素大方。

[16]Co ay 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她说得很痛心。

她 说 得 很 痛心

[17]Chi ay trinh bay mot cach ai nghe cung phai mui long.

她 说 得 谁 听 也 要 感动

她说得谁听了都要感动。

[18]No xau mot cach khong the ta.她丑得难以形容。

她 丑 得 不能 描述

(2)如果动词后既有补语又有宾语,则只有一种表达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 (得)+情态补语”,例如:

[19]Toi doc den noi quen ca an com.Toi doc sach den

我 看 得 忘记 吃 饭 我 看 书

noi quen ca an com.

得 忘记 吃 饭。

我看得忘记吃饭。我看书看得忘记吃饭。

[20]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我 听 得 烦很 我 听 音乐 得

buon lam.

烦 很

我听得很烦。我听音乐听得很烦。

3.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异同点小结

汉语和越南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它们却很相似,比如都是孤立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都是SVO型语言,虚词和语序均是主要的语法手段等。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使得汉语和越南语在语法上有众多相似之处,比如从上文对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及结构类型的分析来看,汉语情态补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都很丰富,但是,两国在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使得两种语言有许多不同之处。

(1)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相同点

不带宾语时,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都是“动词(部分形容词)+补语形式标记+情态补语”,汉语的如“睡得很晚”、“气得说不出话来”、“批评得他难过极了”、“捆得紧紧的”、“唱得很响亮”、“打了个落花流水”、“闹得个不亦乐乎”等;越南语的如“vui den muc nhay len(高兴得跳了起来)”、“dau den noi mo hoi ca dau(疼得汗流满头)”、“noi mot cach rat dau long(说得很痛心)”等。

(2)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结构类型的不同点

①汉语情态补语主要由补语形式标记“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得+情态补语”主要结构类型,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汉语用“个”或“得个”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个/得个+情态补语”结构类型。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可以用来连接一切表肯定、积极意义或否定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且汉语“得/个/得个”补语形式标记既可以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而越南语情态补语主要由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连接,构成“动词(部分形容词)+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结构类型。越南语的三个补语形式标记“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不像汉语的“得/个/得个”一样没有明确的分工,越南语的“den muc”和“den noi”主要用来连接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den muc”只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只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而“mot cach”则用来连接不具有“动作——结果状态”语义特征的情态补语,且“mot cach”既可以用来连接表示“肯定意义或积极意义”的情态补语,又可以用来连接表示“否定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情态补语。

②汉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时,其结构类型比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动词后带宾语的情况复杂,汉语主要有两种结构类型:一是重复谓语动词,变成“动词■+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态补语”的动词拷贝结构,如“唱歌唱得很好听”,二是省略宾语前的动词,变成“宾语+动词+得+情态补语”表达结构,如“歌唱得很好听”。而越南语情态补语句中带宾语时只有一种结构类型,即“动词+宾语+den muc/den noi/ mot cach(得)+情态补语”的表达结构,例如:

[21]Toi nghe den noi buon lam.Toi nghe nhac den noi buon

我 听 得 烦 很 我 听 音乐 得 烦

lam.

四、结语

“补语”是存在于诸如汉语和越南语这样的分析性语言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是一种语义、语用功能经过一定程度语法化的产物,它符合人类的时间顺序性认知原则,而且它遵循“伴随特征+谓语中心语+结果成分”[7]这一类型学特点。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类型很相似,因为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汉语和越南语情态补语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相同的形式、相似的形式标记等,正因为具备这些相同的类型学特点,才使得汉语和越南情态语补语具有类型学意义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孙莉.从类型学角度分析中日英三种语言中定语成分异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8):97-98.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96-607.

[3]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修订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286-287.

[4]周永惠.关于名词性词语作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3):24-26.

[5][越南]Huang Phe(chu bien).Tu dien Tieng Viet(越语词典)[M].河内——岘港:岘港出版社,词典学中心,2004:642/311.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6

关键词:陵川话 语气词“嘞” 语用

语气词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为表达某种语气的需要,而配合语调在句中或句末使用的一类虚词。用语气词表达各种语气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在表达语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是其他表达语气的手段所不可比拟的。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常用于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中,同时也可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下面就对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的语用功能作简要分析。

一、完句功能

1982年,陆俭明的《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中提到:“从一部分副词独用时必须带有语气词这一点看,语气词的作用不只表示语气,似乎还有‘成句’的作用。”语气词常常连接非独立句段从而形成句子,例如:“下雨”是个非独立句段,不能成句,句末加上语气词“了”后,“下雨了”可成句。由此说,语气词“了”具有使这个表达式成句的功能,句末有语气词的句子,可以说语义上大都是自足的。

晋东南地区陵川方言中的“嘞”是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具有完句功能的语气词。在肯定句中有明确的表现。

例如:(1)快下雨

(2)快下雨嘞。

(3)吃饭

(4)吃饭嘞。

上述例子中的“嘞”都具有完句的功能。例(1)中因为没有“嘞”不成话,不能作为说话的情态,例(2)加上语气词“嘞”就完整了,而且可以表明说话人当时的情态,预示着“马上要下雨了”。例(3)是一个动宾结构,不能形成句子,应该还有后续,而例(4)加上语气词“嘞”后就可以收尾作为后续句使用了。同时还平添了一些情态意味,表示“准备好,马上就要吃饭了”的含义。

“嘞”此处是构成陈述句的一种完句成分,作用在于使前面的动宾结构成为话语焦点。其实,“嘞”在疑问句中也有类似的功能,比如学者们经常讨论的“非疑问形式+呢”的疑问句,如:“我们去逛书店,你呢?”其中,“NP呢”中的“呢”附不附载疑问信息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和争议。而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上例中的“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它是否附载疑问信息我们暂且不予讨论,但很显然,没有“呢”即陵川方言中的“嘞”字的促成,句子都不成句子。再如:“你去哪儿嘞?”,其中,正是因为“嘞”本身具有完句的功能,指明了前面句子承载的疑问点,因此可以使得前面句子的谓语形式可以不在后续句中出现。同理,在感叹句中,陵川方言语气词“嘞”也放于句末,具有完句的功能。如:“她做的菜可好吃嘞!”

二、标记功能

(一)停顿标记

停顿标记功能主要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也可以放于句中表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长短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最长不会长过一般句中停顿的时间,最短不会短过普通两个音节间停顿的时间。书面语中的停顿一般情况下用逗号来表示,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书面语中,句中语气词后跟有逗号。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宾语后,表示停顿,同时指明事实时略带夸张。

例如:①你还是党员嘞,一点积极性都没呐(没有)。

②还是三好学生嘞,对班里的事儿一点也不管。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陈述句谓语中心语后,表示停顿。

例如:③我说嘞,好好的墙上怎恁(怎么)多了一张画。

④她觉得(认为)嘞,迭(这)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此外,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还可以用于原来对某件事未知,心中有疑惑,后来有人说起那件事自己才知道,同时心中的疑惑也消失了,表示一种恍然大悟的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呢”。

例如:――老三住院了。

――我说嘞,咋一直都没呐(没有)见他。

上述例子中,“嘞”放于“我说”后,表示我恍然大悟,同时表停顿。

(二)信息标记

信息标记功能主要也是就句中语气词而言的。不少的语言学前辈们认为语气词用于句中,除了表示停顿之外,还跟话题有关。而方梅认为北京话句中的语气词不能都看作话题的标记,因为句中语气词可用于连词、副词、介词和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后,如:“反正呀,待会儿再买半斤怎么也就够了。”甚至语气词前是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我这次生病吧,发现好多人都特别好。”她从信息论的角度论证了“句中语气词实际上是反映句子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划分的‘主位――述位’结构的标志。”认为语气词前的部分是次要信息,语气词后的部分是重要信息。用‘次要信息’涵盖了①话题,②连词、副词、介词或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③非切分语段,从句法上看,语气词隔开的两个语段不是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我们称这类语气词在句中的功能为“信息标记”功能。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可以反映句子的次要信息和重要信息,如“你还说嘞,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中的主要信息是“你就恁点事(这么点事儿)也干不好。”其次要信息是一个起篇章连接作用的短语,如此,通过语气词“嘞”将次要信息和主要信息连在了一起。因此,“嘞”具有“信息标记”的功能。

三、凸显情感

语气词同情感因素有很大的关联。例如“呢”有表示夸张的功能,语义是表示主观大量;“吧”有表示揣测、商量的功能。而“了”,在说话人发出邀请,答话人表示谢绝时,常用“不V了”格式,这种格式比“不V”要委婉和礼貌得多,具有客气的情感况味。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中时,常用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的暂顿,表示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例如:①吃嘞是吃不,卖嘞是不值钱。

②打得轻嘞不顶事,打得重嘞又舍不得。

③种粮食嘞,怕收成不好;种菜嘞,人手又不够。

上述例子中,“嘞”分别放于前后两项对举的假设分句中,例①表示吃吧,吃不完,卖了呢,又不值钱的一种矛盾心情。例②表示由于孩子不乖,想教育孩子时,打得轻和打得重都不行的一种左右为难的心情。例③表示一块地中,想种粮食,但怕收成不好,也想种菜,但又怕到时候人手不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感。

而当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用于句末时,在陈述句中表示一种平淡的、自然的情感。

例如:④他正吃饭嘞。

⑤他还没呐(没有)写完作业嘞。

⑥我没呐(没有)准备好嘞。

上述几个例子中,例④表示“他正在吃饭”这样一个事实,情感表达上非常的自然。例⑤用一种平淡的口气与情感来表示“他还没有写完作业”这样的一个事实。例⑥同样是一种自然、平淡的情感来表示“我没有准备好”这样的一个状况。

此外,陵川方言语气词“嘞”在感叹句中,表现出惊讶、夸张或夸赞的感彩。

例如:⑦聂(人家)还会做满汉全席嘞!

⑧他做的菜可好吃嘞!

⑨迭(这)个东西真有意思嘞!

上述例子中,由于加上了语气词“嘞”,例⑦表示一种对“聂(人家)会做满汉全席”的一种惊讶以及赞叹的情感。例⑧表示对“他做的菜好吃”的一种夸赞的情感。例⑨表示对“这个东西很有意思”的一种感叹与夸张之情。

四、增添口气

语气和口气的区分最初是由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后来张斌和胡裕树两位先生对语气和口气作了这样的区分:语气(Modality)只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四种。口气(Tone)是指句子中思想感彩的种种表达法,如肯定、否定、强调、委婉、活泼、迟疑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种句类分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气,而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这四种语气的手段是相应的句调,而不是句末语气词。句末语气词本身虽然并不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但是它具有给各类语气增添或消减口气的作用。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放于句中,增添舒缓、提醒的口气,放于疑问句句末时,增添深究的口气。

陵川方言语气词“嘞”用于句中列举项之后的暂顿,有缓和语气的作用。

例如:①茄嘞,西红柿嘞,辣椒嘞,黄瓜嘞,都少买上些吧。

②花嘞,燕嘞,猴嘞,鸟嘞,甚也会画。

③烟嘞,酒嘞,肉嘞,甚不得买?

此外,嘞”常用于特指疑问句末尾与前面的疑问代词共同构成疑问。

例如:①你在哪勒(里)嘞?

②你甚时候来得嘞?

③他要咋地(怎么样)嘞?

④困得不行咧,怎恁(怎么)还要走嘞?

特指问句一般由疑问代词提出疑问,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就是说这种句子本身已经包含疑问语气,又加上语气词“嘞”,就增添嘞一种“深究义”,即进一步追究疑问代词所问的内容。

陵川方言中的语气词“嘞”除了上述的语用功能外,还具有羡余性以及照应性。“嘞”若仅仅表示一种舒缓语气,去掉它仍可以表示陈述、疑问、提顿等语气,我们称之为是羡余成分或羡余度较高。而“嘞”放于对话体中时,由于有上下文的联系与连贯,在较长的叙述或评论的片段中,在表示本句语气的同时,往往会附带一种“照应”功能。这些我们在本文中不作过多的阐释。

参考文献

[1]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齐沪扬 语气词与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胡裕树 现代汉语(增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4]张斌 现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5]黄伯荣 廖序东 [M].现代汉语(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孙汝建 语气和口气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7]胡清国 句末语气词的语用功能[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8]陆俭明 关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J].中国语文,1984,5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7

关键词: “笑” 语义成分 词化模式 语义容量 对比

1.引言

“笑”类动词是日常话语里常用的词,其基本意义为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但“笑”有各种笑法,如现代汉语中“微笑、羌尔、嫣然、痴笑、傻笑、憨笑、暗笑”等,英语中有“beam,grin,simper,smirk,sneer,snigger,snicker”等。这两类语言中的词既在大意中有相似之处,即有“笑”的含义,又在语义成分、语义容量方面有不同之处,本文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和词化模式观点来逐一比较。

2.语义成分分析法、词化模式

2.1语义成分分析法

成分分析法(componential analysis),亦称语义特征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是语义分析方法的一种,是随着结构主义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而出现的。这一方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人类语言学发展而来,目的是借鉴语音学的区别性特征分析方法来研究各种语言中反映亲属关系的词。L.G.Morgan(摩根,1818―1881)首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在语言学中最早提出成分分析的是丹麦语言学家Hielmslev。受索绪尔(Saussure)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Hielmslev认为,与语音层面一样,语义表达也可以进行结构分析。并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语义成分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找到一组数目有限的语义成分(又叫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来分析人类语言的语义。

2.2词化模式

Hopper和Traugott认为词化是由多个独立语素表达的不同意义经过语音及其他变化,变成由单语素表达的过程。Leech认为,词化是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词,使之在句法上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使用。Talmy用“词化”这个术语指恰好能在词汇层面上找到具体表现形式的概念之间的差别,Packard认为,“化”是指一个或多个语言材料(materia1)变成或被吸纳形成词项。虽然说法不同,但主旨基本一致,我们认为词化就是用一个词来表达与核心语义相关的一些语义成分的过程,体现“化零为整”的特点,而不是一个语义成分对应一个词。

3.英汉常用“笑”类动词语义成分分析

3.1英语常用“笑”类动词语义成分

英语中常见表示“笑”类的动词有“beam,grin,smirk,sneer,snigger,snicker”等。这些动词均具有“笑”客体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方式和原因等语义,而“laugh”是这些动词的共享语义核心。我们参照Hanks(1998)主编的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和Proctor(2001)主编的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t两本词典,对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动词除了含有“laugh”或“smile”的核心语义外,依然可见其中的一些语义细微差异。这些动词分别含有不同的“声音程度、方式、态度、原因”等语义成分,现罗列如下:

根据以上所罗列的英语各动词的语义成分分析,我们发现,“beam”除了表示“笑”之外,还表示笑的“闭嘴无声”的方式,同时表示笑的原因是“高兴或满足”,相当于汉语的“莞尔”、“微笑”。“grin”除了表示“笑”这一核心语义外,还表示“无声、咧嘴、露齿”的方式,笑的原因是“高兴或满足”,相当于“露齿而笑或咧嘴而笑”。“smirk”表示“闭嘴无声”的傻笑,原因是“得意或幸灾乐祸”,而且往往是“令人不快”的。“sneer”表示笑的“闭嘴无声”的方式,而且“上唇翘起”,笑的情态是“傲慢”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轻蔑”。

3.2汉语常用“笑”类动词语义成分

现代汉语中“笑”类动词有“莞尔、嫣然、痴笑、暗笑、憨笑、傻笑”等。这些动词都有“笑”这一核心语义,但有细微的语义差别,含有其他不同的语义成分。我们参照《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一下语义成分研究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汉语“笑”类动词除了包含核心语义成分“笑”外,还含有各自的语义成分。如“微笑”、“莞尔”、“嫣然”表示笑的方式是“无声、闭嘴”,笑的原因是“高兴或满足”,相当于英语中的“smile”或“beam”;“傻笑”除了表示“笑”之外,还表示笑的方式是“连续”的,笑时“傻乎乎”的情态,这种笑可能没有什么原因,是“无意义”地笑;“憨笑”指笑的情态是“憨厚或者天真”的,原因是“高兴或不好意思”;“暗笑”是主事者“暗自”发出的动作,原因是感到“可笑、奇怪”,目的是为了“讥讽”别人等。

根据以上的语义成分分析看出,英汉此类动词均具有核心语义“笑”这一自主动作,基本上均含有“声音程度、方式、态度、原因”等语义,且在表达这些方面也有共性。然而,英汉“笑”类中的许多动词明显表现出不同的语义成分合并,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语义容量,如英语“grin”的语义成分是:[+smile,+ no voice,+ open mouth,+ showing teeth,+ happy,+ satisfied],汉语中就找不到一个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它相当于汉语“露齿而笑或咧嘴而笑”,但这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或解释。并且这个短语或解释也不能完全体现“grin”一词的所有语义成分,如“露齿而笑或咧嘴而笑”不一定是无声的,也不一定是由于开心或满足而发出的,也可能是傻乎乎地笑。再看汉语“苦笑”的语义成分是:[+笑,+无声,+勉强,+无奈,+苦涩,+不愉快],英语里也不存在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它相当于“to give a forced smile or wry smile in distres”。这也不是一个词,而是一种释义,可见,英语和汉语此类动词都有其各自特定的语义容量,很难在对方语言中找到语义完全相对应的词。

4.英汉常用“笑”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偏好

英汉“笑”类动词也表现出不同的词化模式。现代英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单音节动词,具有词内结构上的语义晦暗性。而现代汉语已衍化出大量的双音节复合结构的“笑”类动词词化模式,汉语中的“笑”类双音节词化后,其词内语义更具透明性,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往往表现出一词多义性,如“笑”这一单音节词有几种意思,如:1)笑(微笑、嬉笑)2)嘲笑(讽刺)等。而当它双音节化后,语义就比较明显,如“暗笑”表示主事者“暗自”发出的动作,原因是感到“可笑、奇怪”,“赔笑”表示笑的原因是“奉承或赔罪”,目的是“使人息怒或愉快”。这也显示出英汉此类动词不同的词化偏好。另外,汉语“笑”类双音节动词大多是以偏正式结构出现,如“嗤笑、狞笑”等,而英语在表达此类意思时,习惯使用副词来修饰动词,如“laugh foolishly,smile obsequiously or apologetically”。这也是由于英汉语不同的词化偏好所在。再者,汉语“笑”这一单音节词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词化偏好,即经常被用来构成成语,如“眉飞眼笑,拈花一笑”等,而在这一点上,英语此类动词不常见。英语中,作为不及物动词的“smile或laugh”通常与介词搭配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如smile at (对……微笑,以微笑对待),smile away(以微笑消除,笑着忘掉)等。

5.总结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表达“笑”这一核心语义的常用动词,两种语言在该类动词的表达方式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从语义成分、词化模式和词化偏好角度对英汉“笑”类动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对词语的这种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和教师对其所学或所授语言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对英汉互译的选词精确性及词典编纂的科学性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2.

[2]邵志洪.英汉语言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王文斌,周慈波.英汉“看”类动词的语义及词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

[4]Talmy,Lexicalization patterns: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Shopen(e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8

一、名词作前置定语与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之间的差异。名词作前置定语是英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没有同根形容词的情况下,很多名词都可以作定语。例如:

paper tiger纸老虎 washing machine洗衣机

power plant电力厂 fire brigade 消防队

mass line 群众路线 orange juice橘子汁

定语前置是现代英语的发展趋势之一。比如,过去用介词词组作后置定语的,现在往往改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作前置定语。比如:

apple seeds—the seeds of an apple苹果种子

a generation gap—a gap between two generations代沟

一般说来,名词和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的区别在于:

1.名词作前置定语时,通常表示时间、地点、原料、种类等,相当于后置的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从句。例如:

表示时间:afternoon tea(tea in the afternoon)下午茶

表示地点:the corner table(the table in the corner)角落里的桌子

表示原料:a glass bottle(a bottle made of glass)玻璃瓶

表示种类:a furniture exhibition(an exhibition of furniture)家具展览

而名词所有格作定语时,则表示所有(所属)、主谓、动宾等关系。例如:

表示所属关系:the students’ essays学生的论文

表示主谓关系:David’s quick recovery from illness大卫的迅速康复

表示动宾关系:the enemy’s defeat 敌人的失败

2.名词作前置定语表示泛指,意义较为抽象;而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则特指某类事物的个体意义较为具体。比较:

a Sunday paper一份周日刊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

a peasant family 农家

a peasant’s family一个农民的家庭

3.修饰中心词的名词表示无生命的事物时,可作前置定语。例如:

a table leg 桌子腿 chicken soup鸡汤

如果修饰中心词的名词是有生命的,则常用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

cow’s milk 牛奶 a baby’s bottle婴儿的瓶子

但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名词所有格中的名词为复数时,可用该名词代替名词所有格作前置定语,从而使该名词与中心词的关系更为密切,表达更为简练。例如:

the students’ life—the student life学生生活

二、名词作前置定语和形容词作前置定语之间的差异。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时通常充当前置定语,但英语中有许多名词没有相应的同根形容词。此时,该名词便可充当前置定语,起近似于形容词的作用。例如:

a language teacher语言教师

a night school夜校

a telephone number电话号码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英语中,用名词代替其同根形容词作前置定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race discrimination(ra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

rebel soldiers(rebellious soldiers)叛乱士兵

上述表达中的race和rebel,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功能上都等同于其相应的形容词racial和rebellious。

有些名词与其同根形容词都可以作定语,但表示的意义不同。用名词作前置定语,通常表示材料和用途,而用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往往具有引申的意义。

例如:

stone house 石头房子

stony heart 铁石心肠

youth delegation 和平建设

youthful appearance青春的外表

具体而言,一些名词(特别是物质名词)作前置定语时,往往限制被修饰名词的意义外延,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内容和实质;而其同根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表示被修饰名词具有颜色或特点,或其引申意义。比较:

gold medal 金牌

golden sunshine 金色的阳光

rose garden 玫瑰园 rosy cheeks 粉红色的面颊

有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作前置定语时,通常表示被修饰名词的功能或用途,而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则是描述或规定被修饰名词的特征和属性。比较:

beauty shop美容院 beautiful shop 漂亮的商店

fun stories 娱乐故事 funny stories 有趣的故事

有些表示学科的名词和其相应的形容词作前置定语时亦有较大区别。试比较:

chemistry teacher/lesson/lab/department

化学教师/化学课/化学实验室/化学系

chemical change/works化学变化/制药厂

三、词作前置定语时的单复数问题

名词作前置定语时要特别注意数的问题。名词作前置定语时一般用单数形式,但在有些情况下也有用复数形式的。例如: goods train货车 sports meet运动会

具体用法如下:

1.可数名词用作定语时,即使意义上是复数的,形式上也要用单数。例如:

a match box火柴盒

lady doctors女医生

但是,man与woman例外:

a man/ woman teacher 一名男/女教师

two men/ women teachers 两名男/女教师

2.复数形式与单数形式意义不同的名词作定语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

例如:

an arm band 臂章 an arms race军备竞赛

3.只有复数形式的名词作定语时,应用复数形式。例如:

clothes brush 衣刷 sports car赛车

但trousers,pajamas和billiards等作定语时,s有无皆可。为保险起见,最好加上s。例如:

the scissors movement of prices 物价的剪刀差

4.用单数形式容易引起误解的名词作定语时,最好用复数形式,意义没有差别。例如:

the wage(s) policy 工资制度

the enquiry/enquiries office 问询处

6.专有名词作定语时,用专有名词本身的形式。例如:

The British Trade Union 英国工会

The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 minister邮电部长

7.与形容词同形的名词作定语时要用复数形式。例如:

plains people 平原地区的人们

a chemicals factory制药厂

四、多项前置定语并列时的顺序问题

用作定语的形容词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但是,我们常会遇到某个中心词(名词)前有多项成分充当前置定语的情况,它们之间的顺序是有规律可循的。

1.如果一个名词被数个形容词修饰,形容词与名词的关系越密切,其离名词的位置越近。例如: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中国古代史

advanced foreign experience 外国先进的经验

practical social activities 社会实践活动

2.若前置定语中既有限定词,又有形容词,则限定词在前。例如:

an old American novelist 一位年迈的美国小说家

the large suburban area宽阔的郊区

the only other green Chinese carpet仅剩的另一床中国地毯

3.若名词前有数个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修饰语,这些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修饰语之间的顺序通常是“描述行(如大小、形状 等)表示年龄表示颜色表示籍贯表示构成材料分词或其他”。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表大小、形状等的描述性形容词,它们之间可以用连词或逗号隔开。表示大小的形容词通常放在表示形状的形容词前。如:

a happy and healthy old man一个幸福健康的老人

a small round table一张小圆桌

此外,还有一类只能紧跟在限定词后面而又必须放在以上所提到的各种形容词之前的形容词,我们称之为一般形容词。例如: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9

关键词: 英汉日 存在动词 不同表现形式

1.语言的社会性与动词的核心性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从社会角度来诠释其与意义的关系是一条必然的选择,而人们将话语作为对语言的社会实践,人们在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识是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核心内容,作者或说话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词类表达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件和事物的观点及态度。

动词具有一套复杂的形式和功能,用于表示动作、事件或状态,是体现时态、体、语态和语气的词类,作为语言的核心元素,是描述事件及表现存在物之间关系的基本工具。

2.存在动词的界定

根据道格拉斯・柏波的观点,存在动词(esistential verb)又称为关系存在动词,表述实体(entities)间存在的状态。最常见的存在动词是系动词(copular verbs),英语中比较典型的是“be”、“seem”、“appear”等,汉语中有“是”。这些系动词后面往往典型地跟随一个主谓结构,并表现出一种连系功能(linking function),主谓结构直接传达主语的意义特征。其他一些存在动词表达一种存在的特殊状态(“exist”、“live”、“stay”、“着”)或者实体间的特定关系(“contain”、“involve”、“represent”、“有”、『ある、『いる)。

存在动词的典型特征是表达一种存在(existence),它们典型生存于存现句中。在英语中,存在动词由存在there(existential there)引导的句子被称为there存现句,根据夸克等人(Quirk et al.)的观点,在there存现句中使用be动词,以及be动词与情态动词、助动词和中间功能动词(verbs of intermediate function)。

3.英汉日语言中的存在动词分析

3.1英汉语言中的存在动词

由系动词构造而成的存在句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示某空间处所存在某事物。

在英语中,存在动词“be”符合独立论元准则:

例1:There is a bag in the room.

我们在分析例1的存现句推导时,一半会把there和in the room都选择进词汇矩阵LA(lexical array),有学者指出这是出于there较in the room“轻”的原因,认为它们都是独立论元并没有违背题元准则(θ-criterion)。又如我们可以分析下面例2、例3:

例2:We teachers should work hard.

例3:you boys are easy to please.

其中we和teachers,you和boys属于共同的题元角色。另外,根据“经济原则”,there比in the room更“轻”一些,因而移动它更省力,句式变换中我们往往移there而不移in the room。

汉语中,有学者研究发现“是”在中国古代的宋词中可以用作存在动词,如:

例4:书漫写,梦来空,只有相思是。黄庭坚 《蓦山溪》引自《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例5:江汉苍茫,故人何处,山川良是。李祁 《水龙吟・郎官湖》

在这里我们看到“是”与“在”是同义词,由此也表现出系词和存在动词、介词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在英语中,表示判断和表示存在往往是同源同形的。例如,英语的“be”既可以进入判断句,也可以进入存在句“There be”句型。而汉语中“动词+着”所表现的状态,可以理解为由一种动作转变而成的持续状态,而非一般意义上的静止状态,故动词前一般不排斥动作正在进行的副词“正在”和“在”。

例6:枯黄的草梢上滚动着亮晶晶的小水珠。(张天笑:《康乃馨》)

3.2汉日语言中的存在动词分析

如上例1的分析,存现动词所移的位置则应该是一个功能中心词的位置。有学者把这个位置表示为Ex,表示存现特征的功能中心词。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有”开头的存现句:

例7:有一群人跑着来的。

例8:有几张纸散落在地上。

分析上述两个例子,句中“有”没有实际词汇意义,只是一个形式词,吕叔湘认为这可能表示介绍作用。从动词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上面“有”字作为存在动词将整个句子构成存现句,正如英语中带[+wh]特征的存在句引导词把英语的句子表示为疑问句,[-wh]特征的存在句引导词把句子表示为陈述句一样,体现的是“言内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我们据此可以把“有”看做Ex在汉语中的经典句式。

日语中,以『ある、『いる结尾的存现句也比较普遍:

例9:私のような存在は,社会には必要ないのではあるまい か.

例10:国へろうか,るまいか,迷っている.

在这里,『ある、『いる是典型的存在动词,『ある是表示无生命的存在,表示非情物、属于静止的动词,表示所属和所有的存在,但这种表达只可用于人,不能用于动物。同时,它还表示部分集合或种类的存在,或者表示处于某种地位或状态。而『いる是表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的存在是表示有情物,属于运动的动词,除表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的存在以外,它还可以表示短暂的停留或是长期的居住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天琦.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9(2):124-131.

[2]张志军,高原.俄汉存在动词的语义配价分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4):186-188.

[3]李莹,徐杰.汉英“是/Be”存在句的比较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9,(5):129-133.

表示心情的词语篇10

论文摘要:对“照应修正”的研究多是从语用学及语篇的角度进行的。本文运用ariel的可及性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照应修正”本质上是较低可及性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指示语的修正,而修正产生的原因在于交际双方对所指实体可及性地位的判断存在差异。

一、引言

照应修正(anaphoric repair)作为会话修正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是指由于说话者不恰当地使用指称词语,以至于听话人难以在语篇或情景中找到这一指称词语的照应关系,而由说话人或听话人所执行的修正。在形式上, 照应修正往往是会话参与者使用一种信息含量较大的指称表达形式对另一种信息含量较小的指称表达形式的修正, 其中以纯词汇名词短语(full lexical np)对代名词(pronominal form)的修正最为典型,这一类型也是本文考察的重点。照应修正中,被修正的语项,即阻碍语项被称为待修正语(reparandum),而替代阻碍语项信息量的更大的语言表达形式被称为修正语(reparans)

(1)b: he said well i’m sorry we don’t cater for this you’ll just have to change your timetable or work at home. i said this means i shall do half as much work. he said very well.

a:who said this?

b:the secretary of the school.

a:who’s that?

b:george fornby.

例(1)中,b首先用信息含量较大的纯名词短语the secretary of the school对代词he进行修正。在a进一步询问的基础上,b用更精确的名词短语george fornby进行了再次修正。

近十年来,照应修正现象逐渐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大多研究者将重点集中在语用层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格鲁肯斯、黄衍和马文。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阿里尔的可及性理论对照应修正进行阐释。

二、会话照应修正的可及性分析

(一)可及性理论

阿里尔指出,实体在大脑中的可及性程度与特定指称表达形式的选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标示了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大脑记忆结构中的可及性。可及性是由名词短语表达的一种属性,通常指一个人“从大脑系统中提取一种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程度” 。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总是选择不同的指称词语来表达所指实体在认知语境中的可及性。阿里尔将指称词语划分为由低到高的可及性等级:

全名+修饰语全名长有定描述短有定描述姓名远称指示词+修饰词近称指示词+修饰词远称指示词(+名词短语)近称指示词(+名词短语)重读代词+手势非重读代词缩略代词极高可及性标示语(如空语类、反身代词等)

根据阿里尔的可及性等级,我们可以得出,照应修正是使用较低可及性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标示语的修正,因为代名词形式相对纯词汇名词短语有着较高的可及性和可激活程度。

(2)周繁漪:(问周萍)他上哪去了?

周萍:(莫名其妙)谁?

周繁漪:你父亲。(曹禺《雷雨》)

说话人首先选择代名词形式,表明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其认知心理语境中有着较高的可及性和可激活程度。然而对于听话人来说,,这一实体可能存在于他的长期记忆中,或存在于短期记忆中却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于是造成其较低的激活状态和可及性。这种同一实体在交际双方的心理表征中的可及性差异,会导致阻碍点(trouble spot)的出现,于是说话者使用标示较低可及性的纯词汇名词短语进行修正,以向听话人明示所指实体。

(二)可及性四因素与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的可及性地位

阿里尔在其可及性理论中提出影响先行词语可及性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1.距离(distance),即先行成分和回指成分之间的线性距离;2.竞争(competition),即两个以上的先行成分在解码者心理上可及程度的大小;3.凸显(saliency),即先行成分是否是当前话题;4.一致(unity),即回指成分与其先行词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情景、观点、部分或段落。阿里尔强调了篇章话题在交际双方心理语境中的凸显程度以及指称词语与其先行成分的“一致性”。篇章话题往往是最凸显的实体, 在记忆结构中具有高可激活性。当先行成分是当前的话题时, 说话人往往使用简单的指称词语;否则便会使用相对复杂的指称形式。然而当话题在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目中具有凸显程度差异时, 说话人所使用的指称词语便会引起阻碍点的出现。

阿里尔认为,这四个因素决定语篇中指称词语的选择,同时照应语的信息量与先行词的可及性之间存在相互平衡的关系。当先行词高可及时, 说话人应选择高可及性的指称形式以保证其对先行词仍具有高可激活性。说话人往往根据自己对先行词可及性的判断来选择指称词语,所以当说话人错误地判断了先行词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心理语境中的可及程度或对四个因素中的某些缺乏足够的考虑时, 便会选错指称词语, 引发阻碍点的出现。

(三)可及性编码原则和照应修正中指称词语的选择

阿里尔在可及性理论中还提出了指称词语的三个编码原则:信息度(informativity)、严格度(rigidity)和削弱度(attenuation)。这三个原则同样能够为照应修正中说话人对指称词语的选择提供依据。信息度指的是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的大小,如果所指实体可及性低,编码时就会采用信息量大的语言材料,反之则采用信息量小的形式。严格度指某一可及性标示语指向其先行词的严格程度,即歧义程度。歧义大,可及性就低, 编码就越复杂,反之则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削弱度指在信息度或严格度基本一样的基础上,形式不同的指称词语之间的差异。如指称词语的长度、重读形式和非重读形式等。重音形式标示较低的可及性,而且在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较短的指称词语比较复杂的形式往往标示较高的可及性。

(3)a:他上哪去了?

b:去教务处了……

a:我不是说老孙,我是说他。(同时用手指着另一张办公桌)

b:哦,去了会议室了,可能一会就回来。

(黑体表示重读)(casual talk)

重读人称代词“他”相对于其非重读形式,标示了较低的可及性, 在例(3)中,这一重读形式结合手势传递了比非重读形式更为具体的信息。

可及性编码三原则为照应修正中说话人选择修正指称形式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在照应修正序列中,说话者总是先选择信息度、严格度较低而削弱度较高的指称形式,最终又会使用信息度、严格度较高而削弱度较低的指称词语加以修正。

三、小结

可及性理论能够全面地解释照应修正现象, 因为它揭示了照应修正的心理认知根源。照应修正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对先行词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心理语境中的可及程度进行了错误地判断,说话人倾向用较低可及性标示语替换较高可及性标示语,以确保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除了可及性理论以外,我们还可以用心理空间理论以及情景模型等其他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照应修正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文.会话照应修正的语用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2]高原.照应词的认知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geluyken,ronald.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anaphora in english[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4.

[4]huang, yan.anaphora: a cross-linguistic stud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huang, yan. the syntax and pragmatics of anaphora: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6]马文.会话篇章中的指称阻碍与纠偏策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