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6:03:07

增加范文篇1

为进一步鼓励我市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我市于2007年设立了南昌市专利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发明专利申请、执法、专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运行四年来,成效显著,全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快速增长,四年实现翻番,由年的1184件,增长到年的2517件。年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第十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

年2月21日,陈俊卿市长在会见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率领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单位验收小组一行时,指出:保护知识产权是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的重要工作,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打造诚信政府,科技发展才能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提出,我市将充分利用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示范应用及发明创造等支持力度

随着我市经济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年200万的专利专项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且与我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地位不符,周边省会城市中,长沙市专利专项资金每年以20%增长速度增加,今年达到1000万元,合肥市仅专利申请资助单项经费为200万元,加上专利实施资助等达到600万元,武汉市专利专项资金为900万元,市专利专项资金为1100万元。尽管近年来我市知识产权申请量增长迅速,年达到2517件,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年市专利申请量近3万件,长沙市专利申请量为9071件,合肥市专利申请量为4013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其中专利专项资金不足,对专利申请的支持、对发明创造的奖励力度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贯彻落实陈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我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我局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从年起,在财政预算中将专利专项资金增至500万元,加大对专利申请、知识产权示范应用以及奖励发明创造等支持,促进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

增加范文篇2

委托人:

增加诉讼请求事项:

(写明增加的具体请求)

事实与理由:

(写明事情经过、纠纷产生的原因等)

证据和证据来源:

(写明证据名称、件数等)

此致

ΧΧ人民法院

附申请书副本份

增加范文篇3

增加诉讼请求事项:

(写明增加的具体请求)

事实与理由:

(写明事情经过、纠纷产生的原因等)

证据和证据来源:

(写明证据名称、件数等)

此致

ΧΧ人民法院

附申请书副本份

增加范文篇4

区编委:

根据广区编发〔2005〕50号和广区编发〔2006〕30号文件精神,区编委共核定我办内设职能股室4个,行政机构5个,共核定编制38人。2003年以来,随着我办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经区政府领导同意,我办陆续在外单位借调4人,该4人现已成为我办的工作骨干,但由于无编制,至今无法调入,影响了借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去年底区政府换届,增设副区长1人,加之区委、区政府要求建立区应急办公室和政府门户网站,并挂靠我办,我办的工作人员将更加紧张。在这种工作需要与编制限制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今年又将有2名老同志占编不在岗,人手紧缺的局面将更加严重。为更好履行审核把关、跟踪调研、督查督办的职能,圆满完成区政府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请求区编委为我办增加编制7个,其中行政编制4个,事业编制2个,工勤编制1个。具体情况如下:

一、区政府领导职数编制6名,实有7名,现缺文秘人员和驾驶人员各1人,需增加行政编制和工勤编制各1个;

二、调研员占用行政编制2名,需增加行政编制2个;

三、建立区政府门户网站,需增加事业编制2个;

四、成立区应急办公室,需增加行政编制1个。

妥否,请批复。

二OO*年三月二十一日

主题词:综合编制请示

增加范文篇5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一、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一)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当前种粮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抓住了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从2004年起,国家将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选择一部分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优质专用粮食基地。要着力支持主产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技术集成能力,优先支持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

(二)支持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主产区要立足粮食优势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发展区域经济,并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利用主产区丰富的饲料资源,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通过小额贷款、贴息补助、提供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农民和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通过发展养殖业带动粮食增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国家通过技改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主产区建立和改造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种子营销和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向主产区倾斜。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主产区。为切实支持粮食主产区振兴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从2004年起,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也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进一步密切产销区的关系。粮食销区的经营主体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应享受国家对主产区的有关扶持政策。产区粮食企业到销区建立仓储、加工等设施,开拓粮食市场,销区政府应予以支持并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

二、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四)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方向正确,成效明显,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农产品市场和加工布局、技术推广和质量安全检验等服务体系的建设,都要着眼和有利于促进优势产业带的形成。2004年要增加资金规模,在小麦、大豆等粮食优势产区扩大良种补贴范围。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鼓励乡村建立畜禽养殖小区,2004年要启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实行法定检验和商业检验分开的制度,对法定检验要减少项目并给予财政补贴,对商业检验要控制收费标准并加强监管。

(五)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治理等,可给予财政补助。创造条件,完善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政策。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

(六)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

三、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七)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发展乡镇企业是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村内部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有关部门要根据乡镇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尽快制定促进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性意见。

(八)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和收取有关税费。

(九)繁荣小城镇经济。小城镇建设要同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小城镇,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小城镇发展。重点渔区渔港、林区和垦区场部建设要与小城镇发展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

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

(十)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已经落实的要完善政策,没有落实的要加快落实。对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国家已有明确政策,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确牵头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各项权益。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十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门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为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培训效果,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政府对接受培训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资助。要防止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有偿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的错误做法。

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

(十二)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推进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有关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有关部门要保证货源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伤农行为。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

(十三)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外贸发展基金要向促进农产品出口倾斜,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认证等,扶持出口生产基地。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进入出口加工贸易区。抓紧启动园艺产品非疫区建设。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性信用保险制度。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对外谈判交涉,签订我国与重点市场国家和地区的双边检验检疫和优惠贸易协定,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创造有利环境。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健全禽肉、蔬菜、水果等重点出口农产品的行业和商品协会。

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十四)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明确分工、统筹安排的要求,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今后每年要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十五)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增加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雨水集蓄、河渠整治、牧区水利、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和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创新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继续搞好生态建设,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巩固成果,注重实效。

七、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严格遵守对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并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和办法。

(十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2004年开始,国家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有关部门要抓紧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步伐,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粮食现货和期货市场,严禁地区封锁,搞好产销区协作,优化储备布局,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当前,粮食主产区要注意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04年,国家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他地区也要对本省(区、市)粮食主产县(市)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要本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原则,制定便于操作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确保补贴资金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

(十八)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要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4年农业税税率总体上降低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税率后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沿海发达地区原则上由自己消化,粮食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解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各地要严格按照减税比例调减到户,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确保各级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及时足额下拨到位。要据实核减合法征占耕地而减少的计税面积。要加快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提倡干部交叉任职。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巩固治理利用职权发行报刊的成果。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尽快制定农业税的征管办法。

(十九)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扩大农村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力度,缓解农村资金外流。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要总结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验,创造条件,在全国逐步推开。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八、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成效。2004年国家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健全扶贫投入机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所有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实行公示、公告和报账制度,严格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真正使贫困户受益。

(二十一)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年不少地方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一些农民生产生活遇到严重困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干部深入灾区和贫困地区,摸底排查,核实灾情,及时把救济款物发放到户,按规定减免有关税费,组织和引导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好农垦企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

九、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

增加范文篇6

委托人:

增加诉讼请求事项:

(写明增加的具体请求)

事实与理由:

(写明事情经过、纠纷产生的原因等)

证据和证据来源:

(写明证据名称、件数等)

此致

ΧΧ人民法院

附申请书副本份

增加范文篇7

一、**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中央、省、市1号文件相续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减免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价、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业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加大清欠农民工资力度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虽然近几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但由于狠抓了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及大力推进以发展生产、促进增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56元,同比增长19.9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7.95元,同比增长12.27%。从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来看,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具体构成如下表:

2005年、2006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对比表

从近两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在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双轮驱动下,全县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庭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1867.8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47元,增长12.69%。其中主要在于林改政策的全面落实,林业收入增长较大。据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县农民在林业方面的收入达到218.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32元,增幅为73.26%。渔业收入同期也有所增长,2006年农民渔业收入为77.01元,同比增长11.81%。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006年,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756.39元,比上年增加114.46元,增幅为17.83%。其中主要在于外出打工收入增长较快。据统计,2006年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55.95元,比2005年增加116.98元,增长26.65%。政策在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中的作用最为明显。一是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使农民收入人均增加32元左右;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提高了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劳动技能。2006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就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18.5%,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三是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2006年全县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达到8万人左右,增长6.4%,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使农民收入人均约增加7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

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要求,全县各示范村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特色水产、特种水果、肉牛、毛竹、无公害蔬菜等几大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7万多亩,完成毛竹低改面积0.7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6.4万多亩,肉牛出栏稳定在1万头,果业面积达2万多亩。同时,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民的致富技能得到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06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覆盖率达68%,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210多元。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问题,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就我县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增收的空间有限。2004年以前,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也始终处于低速发展。2004年以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出售谷物综合单价为1.44元/公斤,比2003年增加0.29元/公斤,仅此价格上涨就使农民当年人均增收101.44元。而2004年到2006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均衡,所以今后几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靠价格刺激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

(二)农产品产量增收的可能性缩小。2004年以来,国家1号文件的出台,以及粮食补贴、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由于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和单产的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也不大。2006年以后,农民增收靠播面扩大、产量增加推动的空间极其狭小。

(三)农民从二、三产业

经营增收较难。近年来,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三产业投入减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业转移的重要原因。由于全县乡镇二、三产业规模较小,吸纳作用不强,且本地打工收入一直不高,从而无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受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增势趋缓,影响农民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近两年来,全县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足17%,远远低于沿海城市(如浙江)的62%。

(四)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过去,由于农产品短缺,农业增产就意味着农民增收。如今,由于供求关系、增收结构发生了变化,需求约束增强,农业增产不一定带来农民增收。从产业结构看,我县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2006年,在农民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58.6%。由于第一产业比较效益低,而且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产业和产品的层次上看,愈是初级产业和初级产品,其社会需求弹性和价格弹性往往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需求总是逐步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要求有优质的农产品与之相适应。而当前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不快,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较少,这就造成优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低档劣质的农产品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农民增产也难以增收。

(五)牧业生产面临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下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的牧业发展情况看,牧业的比较收益始终低于种植业,投入多,而收益少。2006年,我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为327.34元,同比减少55.63元,减幅为14.53%。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初级产品多、品种单一、档次低,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求热点已经转到经过加工的优质、多样的畜产品上;二是农户家庭经营畜牧业仍以一家一户的散养经营方式为主,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规模扩大后又存在着投入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三是与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粮食、饲料等相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增加牧业成本。如2006年前3季度,生猪等主要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到4月份,生猪出售价格最低跌至2.7元/公斤,仔猪价格2元/公斤,为近几年最低点。

(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基本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方式并未达到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共同体只是量的形成,没有质的形成。一是农民“失位”。分散的千家万户由于资金缺乏,信息闭塞,经营规模小,加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承担市场竞争主体的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不到位”。个别龙头企业不仅未能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反而一遇到市场波动,就将风险、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三是中介组织“缺位”。目前农村缺乏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造成市场与农户联系脱节,致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经营,农产品品种、品质不能充分适合市场需求,导致销售困难,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七)农民总体应用科技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由于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误导农民“追涨”,导致新的结构雷同,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向纵深推进,加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生产前,农民需要的生产要素供求,特别是良种良法和市场变化趋势的服务不及时,不准确,形成调整的盲目性;生产中,对生产经营指导不力,农民的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产后服务跟不上,农户市场化经营缺少必要的“桥梁”,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流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问题得不到满足,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八)农业投入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乏力。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增长迅速,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迅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但与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足。由于我县属财力弱区,对农业的投入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农业科技和良种、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保障、农村综合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需求,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后劲。二是金融投入有限。由于受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金融部门的效益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农民的诚信度等方面的影响,使农业信贷投入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大面积发展需求;三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差。由于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不高,加上子女就学、就医、人情关系、农资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客观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能力,加之大部分农民受传统的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影响,对那些投入高、利益丰的产品涉足甚少或力不从心,同时目前农产品在城乡交易之间存在较大的“剪刀差”,影响着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也降低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九)城镇化发展较缓慢,影响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手段。城镇带动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到一条既符合农民“离地不离乡”的传统观念,又寻找到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方式。但是由于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引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存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其结果是农民的非农收入仍不能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尽管影响全县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较多,但增收的潜力仍很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措施、新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县,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全面落实“重点在田,希望在山,潜力在水,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要求,挖掘潜力,寻求突破,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一)推进结构调整,在规模基地、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上找出路。结构调整是农业升级、换代、增效的主要途径,我们应立足于建设水产大县、果业大县、肉牛大县,大力发展县域农村经济,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导向、区域布局、塑造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抓好大水面开发、特种畜禽、高效经济作物,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一是注重规模基地板块发展。在窑头、枧头、潞田、高陂、百加、芙蓉、罗塘等乡镇,应抓好调粮扩经、立体种植,构建以蔬菜、特种经济作物为主的经济作物板块;在韶口、沙坪、五丰、弹前、涧田、武术、宝山等六个库区乡镇,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搞好立体种养,构建以**玻璃红鲤、长吻、鱼为主的水产品板块;在枧头、窑头、百加等乡镇,积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在规模上、经营上、流通上发展壮大,构建以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畜禽养殖板块;在弹前、沙坪等乡镇,充分利用其土壤富含硒元素的有利条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构建以富硒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板块。二是注重沿路特色基地发展。在105国道、高速公路、云七公路、杨万公路两旁突出抓好一批“百千万”特色基地,重点抓好千亩蔬菜、千亩立体种植、万亩果园、万头良种猪、万头肉牛养殖、万只家禽养殖、万亩稻田养殖基地。三是注重示范基地梯次发展。狠抓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产量的“三高”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高产优质稻示范区,种草养鹅、种草养禽示范区,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立体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区,脐橙、甜柚示范区,低成本养猪示范区,种草养牛示范区。要求每个乡镇每年抓好1—2个以上的示范区,以点带面,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铺开,为农民增收打下扎实基础。

(二)推进科技兴农,在技术成果转化和网络建设上找出路。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只占42%,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寻求突破。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品种更新、技术创新步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展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稻、三元杂交猪,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业中名、特、优、新产品比重,形成新的产业化优势和技术优势;二是农技网络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深入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群体。健全以县农业部门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桥梁,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三级农技网络服务,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用2年时间使全县所有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都能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每户农户都有1个“明白人”,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实践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种子产业化发展步伐。按照大田品种纯良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繁育推广供销一体化的要求,以县种子公司为龙头,建立县繁原种,县、乡联繁,大田用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良种覆盖率达100%,统一供种率达95%以上。加快建立三元杂交猪繁育体系,使三元杂交猪的比例在2年内达90%以上,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流通体系、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建设上找出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一是突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个乡镇要新建2个以上流通组织,每个村要建立1支干部或能人牵头的运销队伍;县建立农民经纪人总会,乡镇设立分会。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经营业务、国际贸易、期货交易、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优化营销策略,形成聚集优势,联合开拓大中城市市场。二是突出专业市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县水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赣中南地区水产品集散地之一。同时,依托规模基地,进一步建设发展具有知名度的**玻璃红鲤、宝山金丝小枣、弹前西瓜、库区水产品、城郊蔬菜等专业化市场,提高农产品集散能力,从而达到建一个市场,牵一片基地,富一方群众的效果。三是突出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等措施,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玻璃红鲤、宝山金丝小枣、花生、水产品等加工企业的建设和改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包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加大名牌创建力度。将农产品名牌创建列为县级农业重点工程,实行一个产品、一个方案、一个专门班子,集中力量对农产品进行设计、规划、宣传推介,增强品牌意识,不断增加产品竟争能力和扩张力。重点推介**玻璃红鲤、“赣泉”水产水果、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使之能在大中城市的重点超市现身。五是要优化流通环境。对各类农业流通组织办证,用地信贷、税费等方面充分地给予优惠,坚决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在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上找出路。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0%。从长远来讲,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到非农产业,死守“一亩三分地”,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迈入小康。必须跳出农业想办法,在农业外部找出路。从我县实际来看,转移农村人口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和扶持私营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适合家庭分散式生产经营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个体私营经济户群,逐步形成相对集中、配套成龙的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群体。要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经营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放宽工商登记和税费缴纳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将资源变资本,形成一批经商、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企业,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增收。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发展县城“一江两岸”的建设,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方面为县城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小城镇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放宽土地、户籍、税收和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小城镇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坚持建设小城镇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通过发展服务性产业,扩大劳动力充分就业,积极引农民入镇,使部分群众从常年外出务工,转为城镇稳定性就业移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达到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批项目,活跃一个城镇,致富一方农民。坚持小城镇建设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小城镇成为一头通市场、一头连农户的桥梁。坚持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舞台,提供载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引得出,留得住。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抓好县工业园区征地扩面、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园区规模,壮大园区企业队伍,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广阔平台。四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致富。要加强对农民务工技术的培训,提高打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打工就业机会,既洗脚进城,又洗脑进城。要提高打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劳务市场,职业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劳务信息、职业中介、劳动力组织和输出等服务。劳动、司法等部门要为在外打工人员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要认真做好移民扶贫工作。受**水电站建设的影响,我县库区、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对这部分群众,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把库区和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迁移出来,认真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他们有地可种,有空间发展生产,有条件增收。

(五)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在强化农民增收保障上找出路。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抢抓项目。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对“三农”的扶持项目,如土地整治、新能源建设、乡村道路整治等。在具体项目争取上,要明确目标、统筹规划、集中成片、打捆使用、突出示范、形成效应。二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要建立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产权方式,大兴“户办”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队伍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一事一议”工作,特别要广泛教育农民,两眼不能只“盯上”,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靠自己的力量,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增加自己的收入。三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与农村倾斜力度。虽然我县财力弱,国家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要全面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心有余力不足,但是我县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县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应逐年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预算比重,要重点将资金投向发展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项目。要增加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放,重点是乡村公路、水利工程、公共卫生、人畜饮水、信息工程等;要向农民提供免费或补贴农技服务,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对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从2007年起农村学生义务教育期间免交学杂费,并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排危改造长效机制。

增加范文篇8

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但是,近年来,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增长速度放慢,增长点相对匮乏,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不仅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近年来农民收入的现状如何?导致农民收入增幅缓慢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对此,本文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目前农民收入的现状

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成为当前我县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我县农民收入变化大体如下:“八五期间”,1990—1995年,为收入增长快速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86元增加到1203元,平均每年增长19.9%;

而1996年,年增长率下降至4.24%;1997—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516元增加到2058元,为收入增长较快阶段,平均每年增长16.5%;2000年到现在,为收入增长迟缓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526元增加到2001年的2690元,年均增长率仅6.5%。

二、农民收入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

1、由于农产品价格不断走低。1996年以来,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总量相对过剩和农业结构调整缓慢造成的有效供给不足,使农产品价格连续三年持续走低。由于价格下降,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下降,农民从农业生产得到的逐年减少,而使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2、由于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这些年来,单从粮食和其它作物的产量来看是增加了,农民的其它直观收入也是增加的,但是生产成本却在大幅度提高,合同外的各种收费屡禁不止,致使农民的实际收入难以增长。

3、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增长不快。随着近年来产业政策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乡镇企业被淘汰出局,部分农民工失去了相对稳定的二产收入。而农民进城务工又遇到城市下岗职工的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4、农业结构调整进展较慢。市场需求的约束,技术和信息缺乏,使得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而农业结构调整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龙头企业和农民经纪人不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也较少,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

5、农产品加工增值链条短。据不完全统计测算,我县的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为3:1,而发达国家为3:1,全省为1:1.5。农业加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少,严重制约了农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

6、农业融资能力差,资金流入少。(1)我县对农业资金支持水平低。(2)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向农村的“输血”机制。(3)农户新增投资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4)通过财政和银行系统,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入城镇。

7、农村税费负担重。近年来,农民承担的各项农业税、提留统筹费、社会负担和两工(积累工和义务工)有增无减。此外,农民负担还出现了越来越复杂化、隐性化的趋势。

8、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村第三产业不能正常发展,无法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9、农业人口太多。目前我县有农业人口20.2万人,人均耕地仅0.74亩,以此解决温饱是可以的,但不能满足农民大幅增收的需要,想以此致富是很难的。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

第一、我县现有农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我县现有农业组织结构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二是规模小,农民平均每人占耕地仅0.74亩。这种农业组织结构,主要弊端在于:

1、小规模农户之间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并由此引起资源利用的浪费。

2、由于每个农户生产规模太小,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3、为数众多的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增加市场风险。

4、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农民无法在市场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如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

5、由于农业经营和纳税主体高度分散,导致农村税费的收取和监督难度增加,这也是导致当前农村税费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6、由于农户众多分散,生产规模小,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处于极为不利的融资地位。

第二,是因为产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关系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2、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走上良性循环。

3、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低,其他待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差。

4、农民收入有限,支出却有增无减,加重了困难程度。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1、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县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山区乡镇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山高坡陡,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靠天吃饭”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相对短缺,据1996年我县第一次农普资料显示,农民所拥有的耕地面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明显较差,耕地面积15.05万亩,仅占用地的18.5%,加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差,防灾抗灾能力不强,自然因素对农民增加收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县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连平原乡镇都基本上没有实现机械化。同时,通公路的村占8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量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质”上,特别在公路设施的等级上有较大的差距。

3、人口素质较差,高文化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因素。目前农村中专以上科技人才仅占总人口0.8%,普遍存在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的尴尬局面。2000年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将近一倍;小学文化程度占5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1个百分点;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2个百分点。特别是劳动力后备力量的素质也不容乐观,7-15岁少年儿童入学率农户比城镇户低115个百分点。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观念、思维方式落后,导致农村处于低水平经济状态,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4、市场信息滞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民对生产仍缺乏预见性。在农产品生产上,不少农民仍满足于听从政府号召,叫种什么就种什么,看见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往往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农民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过程中,显得束手无策。政府部门在指导农产品生产时,对农民也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预测性、定量分析的信息偏少,导致农民决策缺乏依据,最终造成农产品供求的失衡,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从客观上讲,要求众多小规模经营、素质不高的农民根据市场信息指导生产,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也不太现实,因此,信息滞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三、解决农民增收的途径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增加农民收入绝不是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关系我县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件大事抓,要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点,使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县“十五”计划纲要提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3300元,年均增长5%,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既需要继续扎扎实实地工作,又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措施。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我县实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必须做到:一是要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二是要着力引导农民以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结合本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四是通过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非农业收入,就是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扩大农村的就业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收入提高。

产业化经营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和方向。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市民化。从我县实际来看,最关键的环节是必须大力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是要促进现有的一批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二是要确定一批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有前景的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工商资本,实行业主开发,加快发展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要把同时,我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空间很广阔,余地很大,潜力很大。我县要选择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如我县希得蔬菜加工厂、绿色食品厂的竹笋加工,西屏镇、古市镇的火煺加工和优质米加工及饲料加工等。同时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创名牌产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我县还要依托当地资源开发新产品,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度。只要认真抓好农产品的加工与转化增值,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机制,使农民不仅从生产环节获益和创收,而且也要从加工和流通环节中获益和创收。

三是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在加工转化中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目前,我县已建了涉农科技协会11个,涉及了食用菌、高山蔬菜、名茶、脐橙、笋竹、烟叶等方面。要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建立覆盖面广、灵敏度高的市场信息网络,以农技110为依托。为农民提供及时、有用的科技信息,以科技促农增收。三是要向农民提供科技服务,通过调查研究,专题队伍、示范推广、科普培训,参与行业决策等开展科技活动,为农举办各类农技培训,便其掌握一技之长,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四是引导农民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之路,打好特色品牌如端午茶、野山菜、黄粘果、本鸡、靖居油豆腐、玉岩马苓薯及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促农增收。

加入WTO后,我县农业要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将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引入国际市场,如:这样既能为国家增加创汇又能为农民自身增加收入。

五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培训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对于我县来说,一是要加大对民营科技组织的扶持力度。受一市场、政策的约束,更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制约,以长远来看,单线性依靠农业增上难度很大。同时,若农业的优势得不到保障,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特别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民增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要加大支持和保护的力度,并把精力放在服务上。支持和保护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民能够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支持,使农民能够扩大再生产,开辟新的增收来源;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等等。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使农民利益得到保护,使农民收入不断得到增加。

六是,加快城镇化过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的利益,还必须努力减少农民,转移农村人口,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施。当前,我县最根本的举措施是加愉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实践证明,没有经济的较快增长,小城镇是秀难发展起来的。为了繁荣小城镇经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聚。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把新办的企业建在镇上。对已办村里的乡镇企业,可以分别情况,创造条件,逐步搬迁到镇上来。二是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市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要注意把发育市场、完善市场功能结合起来,通过健全的市场功能,吸引人流、物流。三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我县经济的发展。四是搞好社会服务。要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以及住宅、学校、文体场所、商业网点等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好。五是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凡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对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可根据本意愿,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七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收入增加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减轻农民负担能够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减负就意味着增收。现在,农民负担仍然很重,尤其是“三提五统”以外的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屡禁不止,农民意见很大。为此,我县必须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文件,坚决制止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要取消一切必须靠增加农民负担才能实现的各种活动,特别是要制止名目繁多的达标千级活动和“三乱”行为。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减负,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近几年有的乡村干部在追缴“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款的过程中,作风粗暴,往往因为几十元、一二百元欠款就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对这种恶性事件,发生一起,要严肃查处一起,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予以通报。同时,我县要积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探寻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把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力争从制度上解决好这个问题。

四、解决农民增收的要素:

1、政府的任务是服务

虽然政府在农民增收过程中起到不定期的推动作用,可是政府要明白自己不能为农户承担利益风险,所以政府就不要对农民指手划脚,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服务上。一是出台政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政府要制定出具有预见性、能够贴近农村实际并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垄断对农民利益的剥夺与侵害,维护农民的自身收入,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增强农民增收的积极性。政府还应大力发展保险业,制定出能够保农民收入稳定的险种。同时要出台一些减轻农民负担的条文,减轻农民的不合理负担。二是加大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政府要尽可能地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要在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品种改良、引导乡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还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广农业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的保护制度,大力发展本乡镇的非农产业,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好环境。三加强组织协调,为农民增收服务。政府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劳务信息、销售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在进行经营上提供参考意见,引导农民利用自身优势闯市场。有计划地发展一些中介性服务组织和社区性的合作组织,协调农户与农户,农衣与市场间的关系,同时要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2、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增收首先要有增收的本事。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就川不好“市场田”,增收的路子了会越走越窄。农民素质不高在各地普遍存在,如何解决,需要从长计议。若要短期内就有个说法,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个较大的转变。传授或引导群众学习知识不能光讲理论,应该琢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群众往往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印象深。实践证明“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等活动都没有现场观摩讲解效果好。同时,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知识也必须及进更机关报换代,注意跟上时代的节拍,否则几十年一个本子,一套路子,与实际严重脱节,实践中不会有用武之地。我相信,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如何增收就不必再让别人操心了。

3、发展农民流通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它也应体现农民能因此而分享逐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而要实现货畅其流,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发挥贸工农一体化中“贸”字当头的作用,根据市场搞加工,真正做到在顺应市场要求的基础上,发展产地农民自发的流通组织,一乡一县自己生产和加工,集中销售,通过合作、股份或运销大户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发的流通组织,一乡一县自己生产和加工,集中销售,通过合作、股份或运销大户等形式,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促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加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使农民能最大限度地分离流通利润,从而解决“丰产不丰收”的难题,达到使农民增收的目的。

4、科技是增收的法宝

笔者认为,引导农民树立科技意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是解决增收难问题的关键。比如我县农村信用社,在配合政府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过程中,及时和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含量高、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前景广阔的种养项目,同时投入贴息贷款700多元,并请农技人员对其所扶持的项目进行具体指导,大大缓解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据统计,受信用社扶持的农户,年人均收入提高了60%。

增加范文篇9

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

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

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受骗,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

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础。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

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

增加范文篇10

一、要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加大政策增收的工作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用足用全用好各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巩固和发展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为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时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真正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增加收入的政策环境。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落实向‘三农’倾斜”的政策,积极争取和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不断提高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能力。

二、要强化对农民工的培训与服务,进一步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

抓好农民外出就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农民提供转移就业的信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监控,防止盲目流动和上当受骗,从而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各级组织要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工作的有关制度。要进一步强化农民工的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术鉴定等工作的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的意愿,进行定点、订单、定向培训。根据各地特点,围绕用工量大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依据不同的工种、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培训和各项服务工作。

三、要向种养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

我们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努力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打牢农民增收的基础。努力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产品和园艺产品,积极培育种植业的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畜牧水产业的增收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切实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动物防疫和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力度,落实防汛防旱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抗灾救灾的能力,从根本上切实减轻农民的损失。

四、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外部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