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法律意识十篇

时间:2023-10-13 16:56:02

增加法律意识

增加法律意识篇1

规范化的护理文书,是病人获得救治的最真实的记录,是病人病情演变的反应,是评价治疗效果的科学说明,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法律依据。如在诉讼中要证实医嘱主要依靠护士的记录,如体温曲线记录、危重病人的病情记录、手术记录等,证词的准确性,主要依靠记录的正确性。如果护士不做好记录或对重要病情记录严重缺少,即使护士没有多大过错,有时也能败诉,就会给医院造成损失,所以护理文书的书写必须遵照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的原则进行书写。

1 护理记录中常见的问题

1.1 涂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中规定严禁涂改伪造病历资料。有的护理人员写错字或记录有出入时,为了保持记录的整洁,就用刀片、药水、胶布除去原字迹或信息资料,一旦引起医疗纠纷在举证的可信度上就大打折扣。

1.2 字迹马虎:有的护理人员写字马虎潦草甚至无法辨认。曾经有两个案例就是因为字迹而输了官司,如给病人“吸氧”写成给病人“吸炭”;把给病人“输液”写成给病人“输脓”正是因为一字之差,即使护理操作实施没有过错,但是以书为证,在法律面前有口难辩,导致最终败诉。

1.3 医护记录一致性差:在收集病人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主要表现在同一时间,同一病人医护书写的主诉不相符,病程记录不相符。医师记录病人意识模糊,护士记录病人意识清楚。有的是病人死亡时间记录不一致,有的同一本死亡病历中甚至有三个不同的死亡时间,这种不一致性使病人或家属对病案记录的真实性表示怀疑。那么病案在记录纠纷中的证据作用就大大的降低了。

1.4 护理记录中存在着护士的主观想象:护理记录应该是、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如果加上主观判断那可信度就降低。

1.5 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少护理记录存在着回顾性记录,有的病人有病情变化但无记录,病人入院介绍,出院指导,疾病宣教记录不全面,记录中往往只记录疾病本身和病人的表面现象,护士如何为病人解决问题及病人知情告知权也未在护理记录中体现。曾经有1例病人,在住院期间擅自回家,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家属呼“120”后送到另一家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最后家属要求最先一家医院给予赔偿,那就涉及到入院宣教的记录方面,如果记录不全面,那么在纠纷的处理中就有败诉的可能,就难能做到自我保护。

1.6 没有按照分级护理要求进行记录:分级护理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护理的依据,特别护理和一、二、三级护理,对护理记录要求均不同,目前病人与家属对分级护理也比较重视。如果护理记录过于简单,在遇到医疗纠纷时让人感到对病人病情判断不准确或认为过于简单的记录是否在隐瞒着什么而纠缠不清。曾有1例病人突然出现病情变化,经及时抢救最终死亡。该病人原来的护理级别是二级护理,病情变化后没有及时修改护理级别,家属表示质疑,最后家属以“病人病情与护理级别不相符,医院没有足够重视病情,导致病人死亡”为由要求医院给予赔偿。

1.7 护理记录时间与医嘱时间不相符:医嘱是护士对病人实施治疗的法律依据,在工作中确实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现滥用口头医嘱过后补医嘱的现象,导致在医疗纠纷中不能证实一些已经实施的正常的护理行为,有时仅仅是因为记录上的缺陷甚至这种缺陷与病人出现的不良后果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仍被家属用来反复纠缠,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带来极大的麻烦。

1.8 未及时“戴帽”:有的带教老师以工作忙为由,对所带教的无证人员书写的各种记录、执行医嘱进行及时“戴帽”,如果发生医疗纠纷,在规定时间内封存病历而病历中存在着未及时“戴帽”现象,那么给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

2 对策

2.1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认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文件书写规范及配套文件》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认真学习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护理记录在纠纷举证中的作用,医疗行为重在防范的观念。

2.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医德,认真仔细的观察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不断提高护理病历的书写水平。

2.3 执行奖罚条例:有的护理人员认为发生了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不用本人面对法律,甚至在工作中随意性太强、确犯了法律法规,而自己也无所事事。因此,医疗纠纷赔偿直接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如果是护理文件方面有缺陷,那么当事人也要受到一定的经济处罚。

2.4 医院领导者要重视护理工作,解决护士缺漏的问题,把护士从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护士回到病人身边,能够及时、客观、全面地作好护理记录。

2.5 加强检查力度:对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检查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点名批评甚至处分。对于屡教不改者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增加法律意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教学;法制教育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都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基础公共课,很多师生都认为可有可无,“基础”课知识点多而课时少,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就是通过“基础”课获得,而课堂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严重受阻,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课只是应付学校考试,而不是真正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更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加强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加强学校法制建设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学校要给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师才会重视,进而学生才会加强法制的学习。学校的重视表现在:第一,学校通过校园网宣传、张贴法律专题海报、建设法制社团活动等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第二,提高对基础课老师的素质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基础课教师入职前应该进行学习培训,加强法律素养,对基础课的老师进行法律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学校和老师对法制教育重视起来,才能充分带动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学习的热情。

(二)改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的课时少,知识点多,那么如何如何取舍,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应该重点传授大学生应用性法律知识,满足大学生考试以及生活中对法律知识的需要,而法制观念、法律思维等则被忽略。但是,我们需要用仅有的几个课时讲授那么多的法律基础知识,结果只是蜻蜓点水。最终,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没有学好,法律观念也没有树立起来。因此大学“基础”课需要紧紧围绕“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进行,应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培养法律观念,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法律观念,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将法律学习充分开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课现在还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就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改进教学方式。第一采用大学生分组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大学生都已经成年,已经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基础”课的法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布置法律问题,使他们自己思考并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进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观点,最后老师总结指正。自主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和总结,再加上老师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刻的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第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动式教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使枯燥乏味死板的法律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

2.改进教学方法。以往都是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枯燥晦涩,教学效率低。教师应该围绕基础课的重点难点灵活采取改进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1)运用改进专题教学法。如前所述“基础”课知识点多而杂,如泛泛的讲授教材知识,照本宣科,则达不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教学目的。而采取专题教学法,结合法律问题和学生法律基础实际,整合教材内容,分成专题讲解,既增加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法律观念,从而达到加强法制教育的目的。

(2)运用改进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大小事情,它与生活紧密相连。案例教学法将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转理论为现实。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社会上的涉及重要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的热点问题。这些案例不仅将法律知识具体化,也让大学生们感到法律距离生活很近,关系到人们。利用好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法律学习的重要性。比如通过2005年“佘祥林案”,最高法院收回了死刑复核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强化法律程序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增强其对法律的信心。又比如通过党和国家惩治腐败分子的案例,告诉大学生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增加学习基础知识的趣味性,不再只是枯燥的传授基础知识,用案列与知识相结合,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教师的上课效率。

增加法律意识篇3

法律意识淡薄、法盲、犯罪率高、青少年犯罪率更高、法治教育、必修课程。

二、内容提要

现阶段我国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更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公民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而导致不守法。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很多公民是法盲,这令人十分担忧。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必须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最大限度的降低犯罪率。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把法治教育纳入中学必修课程。

三、选题背景

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健全的法制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和法制健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和他们有健全的法制建设分不开的。一切社会事务都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一个国家构建全面和谐社会的前提。要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要构建社会和谐家园,就要加强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建设,就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就要加强全民的法治学习。而加强全民法治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把法治教育纳入中学必修课程。

四、选题原由

现阶段,我国每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从1978年开始,刑事立案率以每年10件~12件/10万人的速度持续递增,到1981年达到这一期间的峰巅,其立案率(89.4件/10万人)已趋近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的数值(93.02件/10万人),并且是1951年至1981年这一期间的最高峰。从1988年起刑事立案率持续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达到最高值,这期间每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3.29件/10万人(1987年~1988年)、104.08件/10万人(1988年~1989年)、19.41件/10万人(1989年~1990年)、8.81件/10万人(1990年~1991年)。其中1988年至1989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是过去各地都存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1989年各级公安机关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1989年的刑事案件也确实增加了,据一些地方调查,实际发案数1989年比1988年大约上升30%—40%。

从作案成员上来讲,青少年作案人数占整个刑事犯罪作案人数的比率,并不与刑事立案率呈同步走向,而是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在这些年中,尽管刑事立案率在总体上呈下降走势,并在某些年份有着不规则的增与减,但是作案成员中的青少年比率,除1982年有所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呈稳定的递增走向,其中198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比上一年增加了8.12%)。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违法者进入成年后都继续实施犯罪,但是许多犯罪的成年人是在他们作为青少年违法团伙的成员时获得犯罪的“价值”与训练的。在某种程度上,青少年罪犯是成年人罪犯的后备军。青少年犯罪的增长不仅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且也预示着未来的犯罪率令人担忧。

改革开放后,犯罪率趋于增长、波动,尤其是近10年(从1988年起)犯罪率大幅度增长,并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这还不包括大量的犯罪“黑数”。显然,这种增长的幅度以及犯罪率的绝对值已创中国内地1949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当代中国社会犯罪率的明显增长,这是一个需要深刻解析的社会现象。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在目前对我国罪犯调查中发现,成人罪犯中有4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法行为;青少年罪犯中有8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法行为。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把法治教育纳入中学必修课程,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欲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先让公民学法、知法、懂法,让法律意识深入民心。让公民知道什么样的行为触犯法律,构成犯罪,后果严重。这样,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的细则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宣传及尊重。法律的真正作用不是用来制裁罪犯,而是用来防范犯罪。立法是为了约束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防患于未然,有效降低犯罪率,让我们的国家有一个长治久安、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增加法律意识篇4

一、当前我国农民法律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农民作为推动农村变革的主体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在增加, 民主法律观念在增强,出现了一部分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现代农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农民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很大,其现状不容乐观。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参差不齐,法律保护意识、权利意识、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经济条件的制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法治、农民法律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自然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力低下,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此种经济现状非但使农村法治建设举步维艰,农民本身也难以产生内在的法律需求。此外,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由此导致的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接受法律知识、法治观念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2.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历史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封闭分散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是构成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三纲五常、等级特权的人治历史几乎占据了中华五千年的全部。因此,人们在权力和法律面前总会出现权力高于法律、法律低一等的认识,从而对法律失去信心和认同感,而“法”即是“刑”以及封建执法司法官僚的专横、残暴又使人们对法产生畏惧、鄙视甚至憎恨,也更谈不上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人们对待法律的这种态度经过五千年的沉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封闭保守的农村,影响至今尚存。

二、我国新型农民的法律素质培养策略

1.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把握时机,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法制宣传

面对我国数量庞大的法律法规,要真正实现农村普法的目标,就必须针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确定一个时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做到农村法制建设缺乏什么法律就宣传什么法律,农民需要什么法律就重点宣传什么法律,使农民产生学法用法的浓厚兴趣,从而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意识。法制宣传与具体农村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在承包土地、分配宅基地时学习《土地管理法》;兴修水利时学习水资源法和水利法;植树种树、禁伐护林时学习《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在征税收税工作中学习税法;在农业、农村工作中和处理乡村纠纷时组织学习《合同法》、《民法通则》;村干部换届选举时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民外出打工时学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等。把宣传法律知识渗透到农村各项工作中,这样,干部和农民既学习了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律意识,又有利于开展工作。

2.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当前,农村教育资金不足,大部分的教育资金投入在城市,而农村则是少之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拥有总人口数70%的农村,却只有10%的学校;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80%,而城镇达99%;农业劳动者中的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数的94%,而且每年以200万人的速度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势在必行。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增加了,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有较大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提高才有了基础。

3.推进村民自治, 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村民在村委会领导下,参与农村政治生活,对自己的事务实行民主管理,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情况制定自己的村规民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不仅拉近了与国家法律的距离,产生积极的法律意识,还能被激起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进而养成对法律的追求、渴望、崇拜等现代法律意识观念。法律素质是法律意识的内在本质,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在农民头脑中形成对当代中国法律、法治的初步认识,更需要他们在现实的自治活动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和价值。既要让农民理解应当承担的法定义务,又要让农民明白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和保护其权利。现实生活中,当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一些农民不知道怎样按照法定程序来捍卫权利,而习惯于靠打架、越级上访等激进方式谋求解决,不仅于事无补,还增加了刑事、民事、治安等类案件发案率,破坏安定局面,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使自己由维护正当利益者演变成违法犯罪者。这些都表现出了农民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上的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及法制环境的影响。要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使其真正内化为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使农民群众能够担当起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增加法律意识篇5

【关键词】护理纠纷;发生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12-01

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病人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分析和讨论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护理纠纷产生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少数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行为缺乏严肃性,往往被患者和亲属认为是无法忍受的侵权行为。

1.2 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 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态度生硬,技术水平不过硬,对待病人没有同情心和爱心,依赖陪护人员作基础护理。往往引起患者的不满而引起纠纷。

1.3 工作失职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查对和交接班制度,护理管理者管理不严,缺乏指导,监督作用,疏于管理,而造成制度流失,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使治疗护理过程中产生医疗差错和事故。

1.4 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由于病人来自不同阶层,年龄,生活方式、性格,文化等不同,医院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病人和亲属的所有需求,护士没能做到与病人有效的沟通,不了解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及社会需求,常常会引起误解而产生纠纷。

1.5病人的价值观念改变 随着改革者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看待医患关系时把医疗服务活动看成了单纯的经济交往,即商品交往,使得医疗纠纷与病人的健康权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病人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向院方提出的经济补偿,已成为其重要目的[1]。如:目前一些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案例中,不少病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向医院提出无理要求,常常漫天要价;或者抓住一点不放,纠缠不休,企图达到自己能够减免医药费,甚至得到额外补偿的目的。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律观念 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的根本;个别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使护理纠纷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护士转变观念,学习和熟悉国家的有关法律,而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护理道德观来评价自己的护理行为,要熟悉自己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用法。深化护理改革,依法实施护理管理,组织法律知识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对比。注重能力修养,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遵守职业道德和履行告知义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目前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病人尊重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与病人进行有效的购通。即使工作出现某些失误,也可得到病人及亲属的理解。从而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3 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各项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工作中要有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高度负责认真完成好每一项操作。护士要加强技术训练,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才能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4 加强各级管理,积极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管理者要关心和掌握护士的心理、生活需求。技术上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还要加强提高素质的培养,保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合理安排班次。加强内涵建设,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护理部要定期召开会议,对每一起纠纷进行及时、客观、深入的讨论。分析客观因素,查找主观原因,及时做出处理,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从而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5 提高认识,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是近年来护理纠纷发生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积极主动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医院可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相关条例学习,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医疗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籍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到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履行法律程序,避免纠纷。

参考文献

增加法律意识篇6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想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想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已是高校面临的公共课题。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宗旨 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公共课程之一,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作为公共课程,其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作为思想品德课程之一,要注意把握讲授法律知识与育人的关系。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是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保障。大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专业,都必须在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规范,才能健全知识结构,增强法制观念,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身边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优选教学内容,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法治与德治教育 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法律体系庞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较少的实际困难,所以要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需要,本着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要注重法律基础课法治与德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教书中育人。第一,要讲授法的一般理论与依法治国理论,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第二,要讲授宪法部分,使学生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宪法权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人民公仆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第三,重点讲授行政法、民法、刑法、合同法、婚姻法、诉讼法等,指导学生学会用法律眼光观察社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用法律准则判断行为的是与非、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及社会的合法权益,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另外,学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理工类学生介绍专利法;对文学艺术类学生介绍著作权法;对师范类学生介绍教师法;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介绍经济法;对医学类学生介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要阐明立法目的、讲明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依法处理好权益争议,自觉守法用法。 三、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与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联系现实生活非常紧密。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法律基础课的老师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与本学科特点、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丰富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目前我们的教学情况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需要加强。 (一)强化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根据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论证分析,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诚然,讲法律结合案例,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是喜欢听案例的,但不能说学生喜欢,我们就海阔天空讲案例。因为案例并不能代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做到以案说法,以法解案,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关键是法案结合。结合得好,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法律条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选用案例要注意准确性、典型性、科学性、思想性,特别是注意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案例,要把案例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服务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说服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重视课堂讨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讨论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但对此我们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一是法律基础课内容多,没有时间安排课堂讨论;二是法律基础课大班上的比较多,没有条件搞课堂讨论。除此之外,还有教师主观上的原因,就是组织课堂讨论比较麻烦,不如教师自己讲省事。事实上,对一些与学生思想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学生能自学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总结讲解。这样,既克服“满堂灌”的弊端,又能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加速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更新,改进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教学现代化的建设,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应该说是有条件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未能充分利用好这个条件。因此我们今后应根据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反映法律现象、法律文化或者类似案件审理之类的有关音像资料,把教学与观看音像资料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四)注重课外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延伸第一课堂教学 法律基础课专业性强,涉及面广,要掌握它仅靠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应探索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旁听和模拟法庭。这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同学们最喜爱的一种方式。如在学习三大诉讼法律制度时采用旁听法庭的方式,让学生适时的参加公开审理案件的旁听。走出校园,坐在庄严的法庭,感受执法的氛围,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模拟法庭演绎角色,不但增强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也使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了学生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p#分页标题#e# (2)影视观摩。利用课余时间播放相关专题片,让学生接受活生生的直面教育。 (3)图片展览。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形式定期举办法律知识图片展。 (4)专题报告。为配合法律基础的教学,及时联系有关法律专家、学者,举办热点法律问题的辅导报告,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5)组织系列活动。如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会、法律咨询、撰写论文等系列活动。 在今天的社会大环境下,面对跨世纪的大学生,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法律基础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是我们高校教师正在实践探索的课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学方法,为搞好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而不懈努力。

增加法律意识篇7

一、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增强社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统治”,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结合当前形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从法律规定。克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全民的法律意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大局观念。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二是法律对群众而言,并不仅仅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义务。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和提升依法执政以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提高计划生育依法执法的实效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在计生行政执法中比如、违法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转变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错误认识;增强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执法权力的来源和依据,不依法就无权执法;最终要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成为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学习是为了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计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发挥人大、司法、群团等机构的监督方式。通过监督机制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和延伸,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创新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提升计生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政水平;通过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各级计生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动态检查和静态检查相交织的方式。形成政府机关执法监督检查档案制度,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并以此作为影响其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大力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从系统外部监督和制约计生行政执法。系统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计生政务公开,增加计生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注意畅通群众渠道,建立一套合理的群众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和拓宽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依法。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的重要基础。业务素质低下,势必导致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等。提高其业务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地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创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生行政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增加法律意识篇8

一、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增强社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统治”,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结合当前形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从法律规定。克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全民的法律意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大局观念。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二是法律对群众而言,并不仅仅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义务。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和提升依法执政以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提高计划生育依法执法的实效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在计生行政执法中比如、违法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转变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错误认识;增强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执法权力的来源和依据,不依法就无权执法;最终要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成为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学习是为了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计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发挥人大、司法、群团等机构的监督方式。通过监督机制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和延伸,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创新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提升计生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政水平;通过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各级计生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动态检查和静态检查相交织的方式。形成政府机关执法监督检查档案制度,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并以此作为影响其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大力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从系统外部监督和制约计生行政执法。系统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计生政务公开,增加计生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注意畅通群众渠道,建立一套合理的群众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和拓宽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依法。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的重要基础。业务素质低下,势必导致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等。提高其业务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地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创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生行政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增加法律意识篇9

关键词: 高考政治 法律知识考查 必要性 可行性

高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检测手段,还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法律知识的考查,有利于高考社会功能的发挥。其必要性及可行性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弘扬法制文化,进行法律启蒙,树立法治观念的必然要求。

高考既然在短时间内不会被别的形式代替,那么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并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统计,2013年江苏省有450625名学生参加高考,如此数量庞大的考生都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公民。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有法律指引,那么他们定会少了很多违法冲动和违法犯罪行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无论进入高校或步入社会,在中学阶段系统地对某些法律如《刑法》、《劳动法》、《合同法》、《民法》、《婚姻法》等从简单的法理到具体条文进行学习,一定有助于全社会公民法律素质的整体提高,令人忧心的是即便是与广大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的《未成年保护法》,很多未成年学生都不知道它的基本法律条文。不知法谈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呢?高考这个指挥棒一定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文化,进行法律启蒙,使全社会掀起学法、尊法、用法的高潮,让高考的素质考查大旗举得更高。

二、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现实需要和最有效途径。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趋于稳定的关键阶段,中学教育的使命应当包括对学生进行宪法及主要法律的教育,在高考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专门考查,可以使学生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明确作为社会成员必备的社会责任,帮助学生把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与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要使自己的人生具有更高层次的价值意义,就要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此基础上把知法、守法、用法内化为一种道义上的义务。如今,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应试教育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很多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或娇惯溺爱、或任意放纵或打骂青少年学生。这些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当务之急,而现在学校的法制教育经常是请一些专家做讲座,或者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搞些应时的活动,难免出现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尴尬局面。在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可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强化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效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三、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平安江苏”、“法治江苏”目标的迫切需要。

江苏省一直努力建设“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并将此作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利用高考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当中弘扬法律文化,进行法律启蒙,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树立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为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及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阶段学法是学法之源,“平安江苏”打造的是我们希望的长久平安,公民内心深处的平安,是全民法律意识强化而铸就的真正的“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在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当中增加对法律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四、是高考对学生人文素养综合考查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之一。

增加法律意识篇10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律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25-01

培养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范畴,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识记知识内容的同时能真正的理解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思想品德这一课程中,教师主要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质,让学生养成尊老爱幼、维护祖国等崇尚的思想品德。而考试这些只是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媒介,并不完全是教师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故教师在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下面我对如何增加学生的法律意思提出几点策略。

1.选取时事进行分析

在传统政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以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为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识记所讲的知识点,在做题时能正确的运用知识点解题,从而忽略了开设思想品德这一科目的真正含义。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一些合理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最近发生的时事新闻,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一个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应该如何防备,如何处理,如何运用正当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还能给学生提醒,避免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列举一个最近发生在XX市的一件网络诈骗事件,一名初中生小明在网络上做网络兼职刷单时,轻信于他人,被骗取钱财。针对这一件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情,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小明为什么会被骗,然后再对于这种事情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当事情发生时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通过教师对事情的分析,可以增加学生的阅历,也可以提高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当学生遇到此类事情时也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解事情。

2.举办辩论会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在班级中举办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不但验证自身的观点,从而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运用能力。当然,教师在举行辩论会之前应该注意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布置论题并且分好组确定哪些同学是正方,哪些同学是反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辩论证据,增加辩论会的丰富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这样的辩论主题"中国社会是更需要法治还是更需要德治",辩论正方为:中国社会需要法治,辩论反方为:中国社会需要德治。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观点将班上同学分为两组,一个星期之后举行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中增加对法律的了解。

3.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体会一些教学案例,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故事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印象,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抢劫学生的主题,然后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编导一个以抢劫学生的小情景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将其演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自己编情景剧时便会自主的去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先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国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将教学重点放置于对知识的理解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分析时事、举办辩论会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合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以及年龄特征对教学策略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整,让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最合适的教学环境,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